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工业经济重要性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企业;会计工作;重要性;必要性;路径选择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1-0-01
会计工作是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中的一部分,发挥着基础的管理作用。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加强企业会计工作,可以提高财务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水平,促进财务管理工作的进行,推动企业经营管理的发展。充分认识企业会计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分析企业会计工作的现状,做好企业会计工作的路径选择,才能提高企业经营管理的工作水平。
一、企业会计工作的现状
1.缺乏足够的认识
一些企业领导忽略了会计工作是财务管理工作的基础内容,不重视会计工作对企业经营管理工作的影响,对企业会计工作缺乏足够的认识。例如,不了解会计工作的相关制度和相关法规,片面地认为会计工作就是对企业的经济支出和收入进行记录。在会计工作中全部由领导做主,对会计人员的业务学习不够重视,会计人员的会计知识不能与时俱进,专业技术知识达不到财务管理的要求等,影响了企业会计人员的积极性,不利于会计工作水平和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
2.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较低
企业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及业务能力有待提高。企业中的一些会计人员经过了正规的会计理论知识学习,可以达到财务管理工作中的基础要求,做好会计工作。但是,还有一部分会计人员不能掌握科目、账薄和会计报表的对应关系,甚至会弄错记账金额。针对这些状况,企业会计人员应该主动学习,积极掌握新的业务知识和会计法规,不仅要熟悉基本的会计核算知识,还要提高会计工作的职业道德,严格落实企业会计制度,提高会计工作标准,才能实现企业会计核算工作的规范化。
3.会计信息存在虚假化
一些企业为了骗取投资者、债权人或者国家管理部门的信任,提供虚假的会计信息,以求可以获得投资、贷款,或者减少税金支出。为了防止企业制造虚假的会计信息,赢得投资者的信任,以此获得经济利益,会计人员和企业领导必须接受各方的监督,根据会计要求完成工作,从而获得薪金、升迁和奖励等利益。
二、企业会计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维护市场经济秩序
财务管理工作是企业经营管理中一项重要的工作,而会计工作又是开展财务管理工作中的基础。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提供真实、完整的会计信息,是对会计工作基本的要求,也是会计工作中重要的工作内容。在实际的企业会计工作中,企业应该规范会计行为,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才能促进会计工作的发展。会计工作的水平,不仅关系到企业的内部的管理质量,对会计资料的使用者也有着重要的作用。例如,可以让使用者及时了解企业的发展状况,有效地利用会计资料提高企业利益等。会计工作中收集的企业信息资料,在企业加强宏观调控、改善经营管理和防范经营风险等方面,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对企业的利益分配和资源配置也有一定的影响,是维护社会经济秩序顺利运行的一个有效因素。因此,企业必须重视会计工作,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促进企业经营管理的发展。
2.建立了规范的工作秩序
会计工作,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有着独特的作用。社会经济的发展,提高了会计工作在企业中的地位。随着党和政府对企业会计工作的重视,会计工作正在逐渐的完善和加强。目前,企业会计工作的规范化,是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中的中的重点。加强会计工作的监管力度,提高企业会计信息质量,保证会计报表的准确性和合理性,提高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才能促进企业的经济发展。
三、企业会计工作的路径选择
企业会计工作的路径选择,应该遵守企业会计的工作制度,以企业的发展目标作为主要的参考因素,实现会计工作在企业发展中的独特作用。会计工作的进行,应该遵守会计准则。会计准则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和市场体制的改革,拥有新的路径模式。例如,渐进和突变的路径模式。渐进的路径模式是依据会计工作准则,根据企业会计工作的内在结构和关联性,分层次、有秩序地进行工作。渐进的路径模式,最大的特点就是循序渐进。突变的路径模式是在短时间内,企业改变旧的会计工作体系,实施新的会计准则。这种路径模式的特点是大爆炸式的思想改革。
路径选择是企业会计工作中的一项重要环节,根据具体的会计工作情况而定。不同的会计工作路径,体现出企业会计工作发展的多样化,是时代结合的重要产物。企业会计工作的实施,离不开会计人员的努力工作。提高企业会计工作人员的工作素质和专业水平,可以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企业会计管理制度,有利于会计工作规范化的形成。加强对企业会计工作的监督,可以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防止虚假信息的出现,保证了企业的信誉,提高了企业经营管理的质量,促进了企业的发展。正确的认识会计工作的作用和意义,作出准确的决策,明确会计工作的目标,保持规范的工作秩序,才能充分发挥会计工作在企业发展中的功能,实现会计工作在财务管理工作中的基础作用。
四、总结
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促进了企业的发展。企业在经营管理中,要提高财务管理工作水平,必须要做好会计工作。企业会计工作是财务管理工作的基础,根据企业会计工作的现状,充分认识实施企业会计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做好路径选择的工作,是促进企业会计工作发展的重要因素。提高企业会计工作水平和质量,对企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维护了社会经济的正常秩序,提高了企业的发展水平。
参考文献:
摘 要:根据对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资料的分析,近年来江苏工业经济运行中存在五大值得关注的特征:要素投入向优势行业集中,但工业装备质量的提升徘徊不前;技术进步总体趋势清晰明确,但不同行业技术演进方向则错综复杂;产值利税快速增长,但发展不平衡现象相当突出;结构优化效应日益凸现,但不同要素结构变动效益差异较为明显;规模报酬递增势头强劲,但工业经济运行效益不尽如人意。为此,当前在总体思路上应特别注意突出五大重点,即:高度重视工业装备质量的提高;切实加快劳动密集型行业的技术水平的进步;着力推进传统支柱产业的发展;统筹协调好扩大就业与提升技术水平的关系;大力提高工业经济运行质量与效益。
关键词:江苏工业经济;要素结构;技术进步
中图分类号:F4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605(2007)01-0051-04
进入新世纪以来,江苏工业经济总体运行质量与综合竞争实力快速提升,为近年来全省经济发展连年提速、持续跨越提供了重要的支撑。但与此同时,全省工业经济运行中的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转变增长方式仍任重而道远,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尚存在不容忽视的差距。有鉴于此,本文尝试通过分析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的实际状况,揭示近年来江苏工业经济运行中需要关注的五个主要特征,以期为“十一五”时期进一步调整优化江苏工业经济结构、提高全省工业经济运行质量与效益探明正确的方向。
一、要素投入向优势行业集中,但工业装备质量的提升徘徊不前
“十五”以来,全省工业经济运行中资本与劳动两大要素的投入明显地呈现出向主要优势行业集中的态势。我们用固定资产净值增加额来反映资本投入的数量。2001年江苏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固定资产净值年平均余额为442994245万元,2004年增长至746371296万元,剔除价格变动因素,实际增长4590%。而同期全省工业中按总产值排序规模最大的10个行业的固定资产净值则从283606551万元增长至511442625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了5616%,高出同期全省工业固定资产净值平均增长速度1026个百分点,从而使该10大行业固定资产净值占全省工业固定资产净值的比重从2001年的6402%提高至2004年的6852%,3年时间比重上升了450个百分点。这就表明,这一时期全省工业中的资本投入明显呈现出向主要优势行业集中的态势。另一方面,2001年至2004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从业人员从5147979人增加至7175555人,增长3939%,而同期全省10大主要工业行业的从业人员则从3211226人增加至4853749人,增长5115%,比全省工业从业人员平均增长速度高出了1176个百分点,从而使该10大行业从业人员占全省工业的比重由2001年的 6238%提高至2004年的6764%,3年时间比重上升了526个百分点。这就有力地表明,这一时期全省工业中的劳动投入同样呈现出向主要优势行业集中的态势。生产要素向优势行业快速集聚是一个具有标志性影响的趋势。它表明,江苏工业正在向着结构优化的方向持续稳步推进。显然,主要优势行业的不断壮大,必将为今后全省工业乃至全省经济的长期健康有序发展提供愈益强大的支撑。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时期在要素投入结构趋于优化的同时,工业装备质量的提升却出现了徘徊不前甚至略有下降的现象。我们用固定资产的“新度系数”(新度系数=固定资产净值[]固定资产原值× 100%)来反映装备质量的水平,“新度系数”通过计量固定资产净值占固定资产原值的比重,可以较好地刻画固定资产的新旧程度,从而从一个特定的侧面反映出工业装备的质量状况。经计算,2001年江苏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平均“新度系数”为6578%,2004年为6546%,2004年比2001年下降了032个百分点。在全省工业38个行业中,这一时期固定资产“新度系数”提高的有17个行业,下降的有21个行业。全省工业产出规模最大的10个行业的平均固定资产“新度系数”则由2001年的6544%下降为2004年的6496%,3年时间降低了048个百分点,比同期全省工业固定资产新度系数下降032个百分点还多滑落了016个百分点。虽然导致固定资产新度系数下降的原因较为复杂,但这一时期全省工业固定资产新度系数整体上有所下降则表明,从总体上看全省工业装备质量的提升确实步履蹒跚不容乐观,对此亟须引起我们高度重视。
二、技术进步总体趋势清晰明确,但不同行业技术演进方向则错综复杂
根据对资本与劳动两大要素密集程度的分析,从总体上看,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的“人均装备水平”有了新的提升。2001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人均固定资产净值为86052万元,2004年增加至104016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了467%,显现出全省工业总体上存在着资本增密、从而技术进步持续稳步推进的基本趋势。但分行业考察,不同行业技术进步的演进方向则呈现出错综复杂的态势。我们用“相对装备水平”(相对装备水平=固定资产净值比重[]从业人员比重)指标来反映各行业间要素聚集与分布方面的差异。“相对装备水平”指标可以反映出各具体行业要素密集程度的相对变动情况,因而据此便可较为准确地判断出各行业技术进步的基本演进方向。经计算,2001至2004年,全省工业38个行业中,相对装备水平提高从而表明资本增密的有20个行业,相对装备水平下降从而表明劳动增密的有16个行业,相对装备水平保持不变从而表明要素密集度未发生相对变化的有2个行业。而在全省10大主要工业行业中,这一时期相对装备水平上升的有4个行业,下降的有6个行业。如果将相对装备水平大于1的行业界定为资本密集型行业,反之则界定为劳动密集型行业的话,那么这一时期全省主要工业行业要素密集度的变化大致上存在如下值得注意的倾向,即资本密集型行业相对装备水平明显提高,而劳动密集型行业相对装备水平则有所下降。具体说,这一时期10大主要工业行业中相对装备水平上升的有4个行业中,即“服装及其他纤维制品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电力、蒸汽、热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其中,除“服装及其他纤维制品制造业”为劳动密集型行业外,其余3大行业均为资本密集型行业,其相对装备水平分别大幅上升了037至104点。10大主要工业行业中这一时期相对装备水平下降的有6个行业,即“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纺织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普通机械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和“金属制品业”。其中,除“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为资本密集型行业外,其余5个行业均属劳动密集型行业,其相对装备水平分别下降了001至007点。因此,综合地看,一方面,这一时期全省主要工业行业存在着劳动增密而非资本增密的趋势,从而其资本有机构成相对有所下降;另一方面,各行业间要素密集度的变动存在着两极分化的倾向,即资本密集型行业资本进一步增密,而劳动密集型行业则劳动持续增密。这就意味着,资本密集型行业的技术进步正在顺利推进,而劳动密集型行业却出现了“逆向调整”,其资本有机构成正在下降,因而技术进步已陷入停滞甚至倒退状态。显然,这种行业间技术进步方面的较大反差,对于全省工业经济的长期协调发展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都是极其不利的。因此,正视这方面的矛盾并采取得力措施予以应对,无疑极为必要。
三、产值利税快速增长,但发展不平衡现象相当突出
2001年江苏省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为1174782532万元,2004年达到2668206280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1360%,翻了一番多;2001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税总额94260262万元,2004年达到197544783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9710%,也翻了近一番。因此,总体上看,全省工业的产出规模正在快速扩张。工业经济的高速增长,无疑为这一时期全省经济发展连年提速、持续跨越提供了最为强劲的动力。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全省工业整体上快速增长的同时,各行业间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则相当突出。从总产值看,在全省10大主要工业行业中,增长最快的是“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2001年至2004年,总产值由57644213万元增长至235017537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了28343%;而增长最慢的是“服装及其他纤维制品制造业”,这一时期总产值由51355498万元增长至90432058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仅增长6561%。两相比较,后者的增长速度还不及前者的1/4。从利税总额看,在全省工业10大利税行业中,增长最快的是“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2001年至2004年,利税总额由3651659万元增长至18274557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了37065%;而增长最慢的是“电力、蒸汽、热水的生产和供应业”,这一时期的利税总额系由8299426万元增长至11183751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仅增长了2673%。两相比较,后者的增长速度仅相当于前者的1/14。在发展速度明显滞后的行业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作为全省工业传统支柱的纺织与服装两大行业,这一时期发展速度持续走低。2001至2004年,该两大行业的总产值增长速度在全省工业10大主要行业中双双名列最后,分别为10大主要工业行业平均增长速度的58%和48%;从利税总额看,问题更为突出,“纺织业”的利税增长速度只及10大工业利税行业平均增长速度的1/3,而“服装及其他纤维制品制造业”则由于增速连年滑落,2004年已被排挤出全省工业利税总额十强之列。无疑,这一态势明确无误地反映出,全省工业结构调整优化过程中仍存在着较多相当棘手的困难和矛盾,其中传统优势行业如何在新形势下保持其应有地位的问题,已十分紧迫地摆在了我们面前。
四、结构优化效应日益凸现,但不同要素结构变动效益差异较为明显
根据对江苏工业经济运行中投入与产出结构的综合分析,这一时期全省工业投入结构的变动对产出的正向影响愈益清晰,结构协调与优化效应日益凸现。经对2001年至2004年江苏规模以上工业38个行业相关数据进行计算,得:这一时期全省工业经济运行中由资本投入结构变动产生的结构协调效益约为1149172255万元(2004年价格);由劳动投入结构变动产生的结构协调效益约为664851618万元(2004年价格)。即: 这一时期,资本与劳动投入结构的变动均产生了正向的结构效应,一方面,资本投入结构的优化使得2004年全省工业总产值增加了1149172255万元,这一效益在数量上已占到2004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431%;另一方面,劳动投入结构的变动则使得2004年全省工业总产值增加了664851618万元,这一效益在数量上占到当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249%。这就有力地表明,结构调整尤其是要素投入结构的调整对全省工业经济的整体运行与发展已经并正在继续产生出日益重要的影响。但应当注意的是,这一时期全省工业中不同要素投入结构的变动所产生的结构效益尚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差异。从资本与劳动两种要素投入结构变动效益的对比看,资本投入结构变动产生的效益显著高于劳动投入结构变动产生的效益,前者拉动总产值净增的幅度为431%,后者则为249%,前者比后者高出了182个百分点。这就意味着,劳动投入结构优化的步伐相当明显地小于资本投入结构优化的步伐。当然,这一问题的产生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其中,社会长期面临巨大就业压力而不得不尽量拓展就业空间安置就业人员,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但这一现象也使我们不能不认真思考,面对就业问题将长期存在的实际状况,工业经济运行中的就业结构调整与优化究竟应置于一种什么样的地位?就业结构与资本结构的调整优化应如何协调才能确保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卓有成效扎扎实实地向前推进?对这一问题的深度解读与探究,无疑将为正确把握扩大就业与促进增长方式转变的关系、进而在实际工作中采取科学的应对方略,提供重要指南。
五、规模报酬递增势头强劲,但工业经济运行效益不尽如人意
经对2001年至2004年江苏工业经济运行中要素投入的产出弹性进行计算,得:资本投入的产值弹性为 247 ,资本投入的利税弹性为212 ,劳动投入的产值弹性为 288 ,劳动投入的利税弹性为247。也就是,这一时期全省工业经济运行中,资本投入每增长1%,平均可使总产值增长247%、使利税总额增长212%;而劳动投入每增长1%,平均可使总产值增长288%、使利税总额增长247%。由此可以清楚地看出,资本与劳动两种主要生产要素投入的产出弹性都相当高,全省工业经济运行中要素投入的产值弹性与利税弹性值都在2以上,表明无论资本还是劳动,其投入量的增长都已带来2倍以上幅度的产值和利税增长,即目前全省工业的规模经济效应十分明显,规模报酬递增势头相当强劲。这就意味着,全省工业经济具备加速提升的雄厚的技术经济基础,规模扩张存在十分广阔的空间。但与此同时也应清醒地认识到,以上结果同样也警示我们,这一时期全省工业经济的运行效益却不尽如人意,总的说,工业经济效益存在着令人堪忧的下滑现象。从要素投入的产值弹性和利税弹性看,2001年至2004年,全省工业经济运行中资本投入与劳动投入的利税弹性均低于其产值弹性,也就是说,无论是资本还是劳动,其投入所带来的利税增长均低于产值的增长,亦即从总体上看,工业经济效益正在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而逐渐下降。从典型行业来看,情况同样如此,比如,作为全省工业重要支柱的电力行业与作为高新技术产业代表的电子行业,运行效益就不容乐观。经计算,2001年至2004年,“电力、蒸汽、热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利税总额的增长仅为同期全省10大主要工业利税行业平均增长幅度的1/4;“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的总产值与利税虽然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但相对于该行业这一时期高强度的投入而言,其产出效益则不甚理想,这期间该行业资本与劳动投入的利税弹性均不及同期全省工业平均水平的1/3,从而反映出从投入与产出角度综合评价,其运营效益并不理想,粗放型增长的痕迹相当明显。
针对以上特征,笔者认为,为推动江苏工业经济在“十一五”时期更为健康有序地发展,当前在总体思路上应特别注意突出以下五大重点:
一是高度重视工业装备质量的提高。近年来全省工业经济在快速发展的同时,总体装备质量却有所下降,这对全省工业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特别是对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一大潜在的威胁。对此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因此,应在指导思想上牢固确立提高装备质量是促进工业经济高效益发展最重要物质基础的观念,抓紧研究制定并实施多种有效措施,遏制装备质量下滑的趋势,扭转这方面的不利局面,为全省工业经济的长期健康运行与发展提供基本的保障。
二是切实加快劳动密集型行业的技术进步。进入新世纪以来,总的看全省工业技术进步正在持续稳步推进,但是发展很不平衡,其中一个亟须引起重视的问题即劳动密集型行业的技术进步步履蹒跚阻力重重。这对全省工业经济长期均衡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因此,今后一个时期应特别注重将加快劳动密集型行业技术进步作为一大工作重点,从政策扶持与市场驱动两方面入手,着力推进劳动密集型行业的技术更新与技术改造,鼓励其引进与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尽快改变技术进步滞后的面貌,促使其跟上全省工业技术进步的步伐。
一、融合发展的势头更猛
始终立足奎屯市情,以融合发展为平台,坚定不移地实施开放融合战略,深化“金三角”区域经济合作,加快奎屯—独山子经济技术开发区、天北新区两个平台融合发展建设,创新体制、机制,调动各方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了资金、技术、人才、资源等生产要素向奎屯聚集,实现区域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区域的整体优势得到有效发挥,融合发展的强大生命力和巨大潜力得以显现。
奎屯—独山子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发展实现历史性突破。2011年12月,开发区获得国家ISO90012环境管理体系和ISO14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先后被自治区列入重要的化工基地、棉纺基地、太阳能产业制造基地。投入1000万元,邀请国内外一流规划单位、专家,全面启动了《战略性研究(概念性专题规划)》、《总体规划》、《产业规划》等8项规划编制。截止目前,已累计完成投资11亿元,实现了近30平方公里包括道路、绿化亮化、供排水、供气、供电、工业管廊、通讯等在内的基础设施建设。今年,计划投入资金2.25亿元,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功能。2011年,开发区完成工业总产值55.8亿元,比2009年增长174.2%,年均增长65.6%;工业增加值16.97亿元,比2009年增长144.5%,年均增长56.4%;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7.9亿元,比2009年增长243.2%,年均增长85.3%。开发区乘着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和第八次党代会的强劲东风,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龙头,正朝着建设千亿元产值、百亿元税收的园区阔步迈进。
天北新区快速发展。着力推进兵地融合发展平台—天北新区的建设发展,在政策、项目、资金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颁布了《天北新区管理条例》。2011年,天北新区完成生产总值19.8亿元,比2009年增长85%,年均增长22.8%;工业增加值5.9亿元,比2009年增长121%,年均增长30.4%;固定资产投资7.1亿元,比2009年增长80.2%,年均增长21.7%;地方财政收入2.4亿元,比2009年增长129%,年均增长31.7%。天北新区的快速发展,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增添了新的动力。
二、产业的集聚效应更强
奎屯紧紧抓住自治区加快发展天山北坡经济带重要机遇期和对口援疆的有利时机,依托独山子千万吨炼油、百万吨乙烯及周边丰富的资源,发挥得天独厚的区位交通优势,着力引进大企业、大集团,高起点、高水平、高效益地推进优势资源转换,产业发展的规模不断扩大,发展的后劲不断增强。
两年来,总投资54.7亿的蓝山屯河、锦疆煤化工4070、兴达伟业等20个项目建成投产;在建项目15个,总投资408亿元,包括总投资283.8亿元的宝塔石化在内的一批投资额度大、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产业龙头项目正在加快推进;总投资24亿元的8个项目今年已开工建设,以海航集团、宁夏宝塔、紫金矿业、山东石横、辽宁宏运等为代表的大企业大集团相继入驻开发区,初步形成了以化工、冶金、电力、光伏、纺织、卷烟为龙头的产业集群。化工产业先后建成了蓝山屯河、兴达伟业、科源化工、煤化工4070等一批化工项目,宝塔石化800万吨/年重油制烯烃芳烃、金玛依60万吨/年重油深加工、天正中广150万吨/年重油深加工、和山巨力15万吨TDI和30万吨MDI等项目正加快建设,部分项目今年投产,正在加速形成每年1000万吨重油加工、80万吨乙烯、70万吨尿素、40万吨合成氨、30万吨EPS的生产能力;冶金产业建成了艾斯米尔钢铁、融坤钢结构等项目,昆玉200万吨特钢、铜冠冶化3×30万吨/年尾矿综合利用、锦西100万吨焊接钢管等项目正在加快建设,正加速形成每年200万吨钢铁、100万吨钢管生产能力;电力产业建成了锦疆热电,加快2×350兆瓦热电联产(宝塔石化配套项目)项目建设,正在加速形成1000兆瓦的发电能力;光伏产业建成了龙海硅业、新路标碳化硅专用微粉企业,积极引进1GWP太阳能光伏电站500MW太阳能电池组件项目落地建设,已形成每年10万吨碳化硅、力争形成每年500MW太阳能电池组件的生产能力;纺织产业积极打造以棉纺、化纤、合成纤维、混纺为特色的、差别化纺织、化纤产业,加快华孚50万锭棉纺、3万锭棉纺扩建、天鹅莫代尔等项目建设,正在加速形成每年100万锭棉纺生产能力;卷烟产业正加快技改、产品结构调整,生产规模由2009年的27万箱增加到2011年的32万箱。同时,依托支柱产业,积极发展中小微企业,延伸产业链,增强产业配套能力。大力培育发展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新一轮产业竞争的制高点,形成新一轮发展的长远竞争力。
客观全面的工业统计数据能够反映工业发展的形势;能够揭示工业行业发展的深层次规律;能够协助各级找到工业发展的比较优势和不足;能够检验工业阶段性目标的实现水平。因此,做好工业统计工作,对于各级各有关部门及时分析工业经济发展情况,掌握工作主动权,研究对策,推动工业经济发展,进而促进整个经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发展,经济主体日趋多元化,统计调查对象数量不时增加,变化频繁;局部企业尤其是局部招商引资企业统计法制意识淡薄,配合水平下降,瞒报、漏报、拒报统计资料的现象时有发生。工业统计面临极为复杂的环境和困难,工业统计数据质量面临严峻的挑战。对此,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当前工业统计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加强对工业统计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协调,关心和重视工业统计基础工作,从人力、财力、物力等方面为开展工业统计提供必要的条件,带头遵守并督促检查统计法律法规的执行,为工业统计工作发明良好的内外部环境。省正处在工业化快速发展阶段,当前。工业经济已在国民经济中处于主导地位,工业经济的发展是省实现科学发展、进位赶超、绿色崛起的重要保证。
二、进一步强化和规范工业统计工作
(一)切实加强工业统计队伍建设。各市、县(区)统计局应配备与外地区工作任务相适应的工业统计人员。各级各有关部门要指导和督促辖区内工业企业配备专职或兼职的统计人员。配备专职统计人员;企业统计人员必需具备统计从业资格,持有统计从业资格证书。各级统计部门要加强基层统计人员业务培训,建立企业统计人员备案制度。企业要坚持统计人员的稳定性和连续性,确因需要变化统计人员工作的须报当地政府统计机构备案,并严格料理统计资料交接手续后方可调换。
(二)严格规范工业企业统计数据来源。企业上报的基层报表由企业统计员根据企业的原始记录依照统计报表的要求据实填写并签名。单位盖章,规定的时间内按规定顺序上报给当地政府统计部门。各级统计部门必需以企业直接上报的原始统计报表为依据,坚决杜绝代填代报现象,凡由当地政府或经济管理部门代填、代报的统计报表,一律视为无效报表。
(三)建立健全工业企业统计台帐制度。原始记录和统计台帐是工业统计工作的基础。建立健全工业企业原始记录和统计台帐,做到数出有据,使其管理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
(四)切实把好工业统计数据质量关。各级统计、财政、税务、工商等部门要依法加强对基层工业企业特别是私营和改制企业统计、会计和业务核算的管理和监督。从多层面多角度加强工业统计数据质量控制。
(五)加快工业统计信息化建设。工业企业应根据统计工作的需要配备必要的计算机设备。统计人员熟悉计算机操作技术。督促企业落实好国家联网直报工作的相关技术环境,积极推进联网直报工作,为实现全面联网直报做好准备。
(六)积极推进统计方法制度改革。统计方法制度是影响统计数据质量和统计工作效率的关键性因素。各级统计部门要严格依照国家统计局的总体部署和要求。进一步完善工业园区统计制度。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加强对方法制度改革的领导和协调,财政、发改、工信等部门在资金上要给予必要的支持。
(七)协同做好工业统计工作。各级工信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对工业企业的监测。及时对应列入规模以上工业统计范围的企业进行摸底、督促和检查。国税、地税、工商等部门要密切配合,通力协作,依照工业统计工作的要求,及时、准确、全面地提供工业企业有关行政记录资料。各部门制定涉及工业企业的统计调查项目,需报同级政府综合统计部门审批;已纳入政府统计范围的统计调查指标,各部门不得重复布置调查,以减轻基层负担,所需资料可由同级统计部门协助提供。
三、进一步加强对工业统计工作的监督检查
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严禁授意、指使统计机构、统计人员甚至统计调查对象篡改统计资料,各地、各部门的负责人要带头学习《统计法》和《统计违法违纪行为奖励规定》增强自身法律意识和责任意识。假造统计数据。凡在统计数据上弄虚作假的一经查实,要依法严肃处置。各级统计机构和统计人员要严格失密制度和统计数据使用制度,对调查对象的个体资料和商业秘密严格失密。
开展多种形式的统计法律法规宣传,各级统计部门要加强对基层企业贯彻统计制度、依法准确及时提供统计资料、设立统计机构、设置统计人员、建立原始记录和统计台账等情况的统计监督和执法检查。提高企业负责人和统计人员学法、用法、守法的自觉性,从源头上保证统计数据的质量。对虚报、瞒报、漏报、拒报统计资料的企业要严格依法查处。
新能源革命是人类文明时代转型的革命
在当今世界,研究中国的转型必须关注世界发展的大趋势。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兴起的新能源革命是我们认识未来世界发展大势最具有时代标志性大事件。2008年金融危机与历次危机本质性的不同是,在此之前的历次经济危机都属于工业经济时代危机,而2008金融危机所催化出的新能源革命,则是标志着工业经济时代终结,超越工业文明的新经济时代的开启。之所以将目前兴起的新能源革命界定为使当代人类从工业文明走向生态文明转型的革命,主要基于以下三个方面的判断。
第一,新能源革命是携带着新基因的新模式经济的革命。我们之所以将新能源革命称之为继工业革命之后的又一次新经济形态转型的革命,用现代生物学理论看,是因为新能源就像一颗正在发育中新种子,它携带着新经济模式和新文明模式的全部基因。
在马克思关于生产方式理论框架中,存在着这样一个逻辑,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作用形成的生产方式的发展和变革,决定着社会形态的变迁。如果将这个理论分析逻辑深入下去,则会发现,决定人类采取什么生产力和生产方式最初始的原因,来自满足人类生产与生活需要的自然资源类型。从这个角度看,不同类型的资源,就像不同的种子一样,携带不同经济形态的基因信息。不同类型的资源构成不同经济形态演化的逻辑起点。
中国是古代农业文明发展时间最长、最成熟的国家。为什么中国古代自然观是天人统一的和谐观,这并不是中国古人的思维偏好,而是由满足农业生产的资源形态决定的。因为满足农业生产的能源来自太阳能和土地资源。由天时与地力构成的自然力远大于人力,所以形成了古代特有的在崇天、敬地的基础上的天人统一自然观。同时也在天控制人的逻辑框架内,形成了君权神授(神就是天)的古代集权制政治体制。中国是古代农业文明的中心,中国的古代文化与科技,都是在如何认识天时、如何最大限度利用太阳资源的框架内形成的。作为中国古代文化起点的周易与太极理论,都是与天时有关的宏观宇宙感悟的智慧表达。为什么古代农业社会是乡村为主体的文明社会,同样也是适应利用分散的土地资源和太阳资源而形成的。
同样的道理,近代起始于西方的工业文明,之所以形成与古代农业文明不同模式,是由喂养工业经济的资源形态决定的。不可再生的矿产、煤炭、石油资源等是构成近代以来工业经济的逻辑起点。工业经济是对化石能源的利用,是在原子世界中找到了为人类所利用的电的能量,发现了信息原理,找到了满足人造物的化学元素。为研究原子世界的规律,由此形成了工业经济时代最基本三大学科:物理学、化学与数学。在人与原子构成的世界中,人与自然关系表现为人与可控制的微观世界的关系,这是一个人力远大于自然力的关系,由此形成了工业经济时代特有的人为自然立法、天人对立的自然观。由于不可再生的化合物能源,是只有在集中与分工中,才能形成规模收益,由此决定了城市成为工业经济的载体和生活方式。
按照这个逻辑,目前从不可再生能源向可再生能源转换的新能源革命,应当是引发经济形态、文明形态转型的革命。围绕新能源开发和利用,需要新知识体系和科技创新体系。由于古代农业文明建立在太阳能源的基础上,所以,目前对以太阳能为核心的可再生能源开发,标志着当代人类面临着从原子世界向太阳世界的回归、从化合物世界向生命世界的回归。这种螺旋式回归,使我们必须重新思考中国五千年文明的新价值,必须重新思考古代农村和工业时代的新发展等。
第二,自然资本经济是具有自我增值能力的新财富经济,这标志着新能源经济已经是从母体中诞生的新经济。在2008年金融危机催化下诞生的新经济,不仅是携带着新基因的经济,而且是一个具有自我增值能力的新财富经济。工业经济的财富来自人造资本,而以新能源为核心的生态经济财富将来自自然资本。来自自然资本的新财富经济与工业经济有一个根本性的变化是:工业经济时代人造资本增值过程,是造成环境污染、导致负财富效应的过程,而正在兴起的自然资本财富,是同时满足经济收益和环境收益的财富。
第三,新能源经济是一种已经形成内生动力的新市场经济。判断正在兴起的新能源经济是否能够快速成为支撑生态文明的新经济,一个重要标志就是驱动新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是否形成。而判断新经济发展的驱动力,是内生,还是外生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看驱动新经济的动力是政府主导,还是市场主导。2008金融危机之后兴起的新能源经济与在此之前的经济形态相比,一个根本性的变化,就是新能源投资的主体发生了变化。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虽然全世界都已经认识到了解决能源与环境问题的重要性,但各国政府从来没有把发展新能源经济当做拉动经济增长的新产业经济来对待,而把它看成一种不得已而为的公共投资。为什么在奥巴马上台之前,美国政府拒绝在《京都协议书》上签字,而奥巴马一上台,摇身一变,却大张旗鼓地关心环境和低碳经济发展,这并不是奥巴马比小布什更偏好国际公益事业,而是奥巴马看到了其中的商机。因为在金融危机的催化作用下,新能源经济从长期以来的财富扣除效应的公共经济,变成可以被市场接受的能够成为未来世界经济增长极的新产业经济。
综上所述,在金融危机催化下诞生新能源革命,不仅是携带着新基因的新模式经济,而且是具有自我增值能力、具有自我内在驱动力的新财富经济。既然新经济革命是超出工业经济形态的新经济生态革命,那么在新经济的基础上形成的文明形态,也是不同于工业文明的新文明,这个新文明就是党十七大提出的生态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