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行政管理与人力资源管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医院 人力资源管理 思想政治教育 改革
思想政治工作是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管理手段,它通过说服教育、启发引导、培养和使用等方式,最大限度地激发和调动干部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随着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持续深入和人们对医疗需求的不断提高,医院思想政治工作面临许多新的课题。思想政治工作怎样在服务大局中前进、在继承中创新,呈现鲜明的时代特色,使医院思想政治工作保持生机和活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事务。结合人事管理各项工作,用思想政治工作去
引导,促使各项人事管理工作积极稳妥、全面推进。通过多年的医院工作实践,我体会到在新的历史时期,医院应当坚持以人为本,从点滴做起。
1.对人事人员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各单位都进行实施定编定岗定员聘用工作。人事制度的应用成为人员聘用制度的补充,是单位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是职工队伍的新生力量。由于人事人员的工作相对不固定,部分人员远离家乡或家庭,因为身份的不同,遇到困难和挫折会产生压抑和苦闷的情绪,因此对人事人员要理解他们的心理,关心他们的工作和生活,帮助他们克服各种困难,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消除心理失衡、心理焦虑,增强自身调适能力。在继续教育、学位学历深造、职称晋升等方面,人事人员与编制内人员一样,拥有同样的机会,消除了心理不平衡,促进专业技术队伍的建设。
2.在医院聘用制改革中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让员工改变传统观念
在事业单位试行聘用制度,是改革开放以来事业单位用人制度的第一次改革,改什么,职工不明白,因此产生一些担心和模糊的认识,是可以理解的,这需要我们人事干部因势利导地去做宣传和解释工作,帮助职工弄明白聘用制改革改什么的问题。我们主要采用了四种工作方法,一是以科室为主组织职工学习国家、省、市关于聘用制改革的文件,让每个职工了解聘用制改革的方针政策,理解改革的重大意义;二是在此基础上,由党委召开职工大会,明确改革必须进行,改革 是要职工下岗,以此营造稳定的改革环境;三是发挥党支部
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以影响和号召群众;四是组成调研组深入群众调查研究,了解职工对聘用制改革不明白的问题,并对具体的问题进行具体的分析,对照文件为群众解惑释疑,宣传和鼓动群众参与改革。
传统的用人制度在事业单位执行了几十年,在职工的思想观念上对固定用人身合同用人的转变,存在一个从接受到适应的过程。签订聘片合同,实现用人制度的过渡,是试行人员聘用制度的基本落脚点,此阶段的各项改革工作特别强调按制订的方案和办法有序的进行,切忌随意和不按章办事。人事干部应及时了解和掌握职工对签订合同的思想反映和动态变化,注意发现特殊问题,特殊矛盾,防止过激行为发生。
3.应用思想政治教育安抚医院中层干部竞聘上岗落选者
竞争上岗是医院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作为医院中层干部选拔任用制度的一项有效方法,在推行过程中,竞争的成败者及群众出现一些思想问题是不可避免的,尤其是竞争上岗的落选者,其思想问题的复杂性、突出性可想而知,如何做好落选者的思想工作,不仅关系到落选者的身心健康和近期的工作状况,更会影响今后中层干部竞争上岗的开展,甚至影响人事制度改革能否继续贯彻与推进。
落选者的思想工作实行院领导(书记)分管、人事干部负责的工作模式,将此项工作列为重点工作之一,进行专项管理。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竞争上岗的全过程,从审查合格名单公布时开始,进行竞争上岗前谈话,重点是激励与指导,同时要求参与者做“两手”准备(不论成功与否都当作一次锻炼自己的机会)。在最终分数公示时即产生“落选者”,根据其反应开展思想工作,重点是认识与评估自己的不足,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结束于干部任命工作1个月之后,再进行一次“回访”,重点是鼓励今后努力和目前做好日常工作。
4.做好员工思想工作,顺利实施医院绩效工资改革
职工往往对绩效工资改革的理解认识有偏差,担心实施绩效工资后待遇降低,从而产生工资改革阻力。首先是医院的管理者对绩效工资的作用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把绩效工资管理简单地等同于单纯的福利、奖金的分配管理,导致绩效管理工作流于形式;其次是绩效工资改革是对现有的分配格局进行调整,调整后的新工资体系会使部分职工利益受损,这部分人员对绩效工资的实施会产生抵触心理,对改革缺乏认同感,从而给绩效工资制度的执行带来阻力,也阻碍了工资改革的持续开展。
为顺利进行绩效工资改革,应统一思想认识,让医院职工共同参与方案制定。绩效工资改革和绩效考核的管理是人力资源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因此人力资源部门要做好宣传解释工作,让职工认识到这种分配制度的优越性,绩效工资是可变工资,着眼点是绩效。由于绩效工资的分配方案直接涉及个人、科室的利益,应允许和鼓励全院职工参与讨论、共同制定。方案要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多劳多得、优劳优酬、技术优先、差距适宜”的原则,充分代表广大职工的意见,才能调动医务人员工作积极性,使员工的责任感、使命感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为社会提供更高质量的服务。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利益调整、体制转换、观念更新都在更深的层次上进行,各种利益的冲突在所难免,这就要求医院思想政治工作者都要秉着“求实、服务、提高、创新”的精神认真调查研究,积极主动思考,不断改革和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医院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医院人事制度改革中能起到稳压器、催化剂和定心丸作用,是构建“和谐医院”的重要基础。只有用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来做推动,才能使医院人事制度改革平稳顺利地推行,达到改革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吴白兰.医院人事改革中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初探[J].企业家天地,2005,(06):123—124
[2]李春耕,孙新.过期变革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思想工作[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0,(02):20—23
[3]黄伟,刘国明,芮永军.青年医务人员思想政治工作创新探索[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02,20(1):82
[关键词] 知识员工;内在动机;外在动机;人力资源
[中图分类号] F272.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024(2008)07-0057-03
[作者简介] 丁宁宁,山东经济学院公共管理学院讲师,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研究方向为战略人力资源;
董西明,山东经济学院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研究方向为统计方法、人力资源管理。(北京 100872)
一、知识型员工的创新动机
所谓知识型员工,指的是那些掌握和运用符号和概念,利用知识或信息工作的人(赵曙明,2001)。由于知识型员工从事的大多为创造性劳动,因此,从其群体特征来讲和一般的员工具有一定区别,对其进行管理就需要考虑他们的心理需要特点。
知识型员工是企业创新过程的主体。对知识型员工的再创新过程中的各种行为过程进行分析,有助于我们理解创新过程和组织环境的关系。
目前,对于员工的行为研究是以动机研究为基础的。所谓动机,是激发并维持的个体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它是个体产生达到目标行为的前因变量。目前,在创造过程尤其是在以组织目标为引导的创造过程中,将动机分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已经为学者们所认同。
内在动机是指有自我奖励意味的能够驱动个体行为的动机,常常受兴趣和好奇心影响。White (1959, 1960)指出那些对挑战与掌握产生特别追求的个体,为了体验完成任务后的快乐,受到自我效能的认识驱动;而Berlyne描述了好奇心在内在动机中的作用,他将认知的动机作为持续奋斗的内在动机和内在的奖励。
外在动机则是能够促使个体形成行为的各种外部诱因。组织常常采取的各种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措施就是不同诱因的组合。对外在动机的研究必须和内在动机结合起来。deCharmes (1968)提出,内在动机到外在动机是一个因果点的连续体,产生内在激发行为的个体具有内控的因果点,外在引发出的行为被认为具有外控的因果点。因此,往往认为,外在动机是一些满足内在动机的条件,由此可以激发行为。研究外在动机,往往也是和激励过程、管理政策联系在一起的。
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在员工的创新过程中起到共同的行为激发作用。这种作用机制的机理要结合员工创新过程进行分析。
二、知识型员工的创新过程
员工创新过程是一个不断解决所遇到问题的过程,解决问题需要外在条件和内在动机的合理反应,而且,创新效果的产生叠加在无数个解决微小问题的过程中。因此,如何使创新过程保持下去,如何使员工的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够发挥整合的最大效果,是研究的重点,也是组织支持模型构建的主要内容。
1.内在动机的驱动力
在知识型员工进行创新的过程中,其内部动机的驱动力是其创新行为的主要原因。根据不同驱动力在员工内在创新过程中的作用,可以将驱动的原因归结为三个方面的需要,即自我需要、胜任需要以及关系需要(Deci, EL, Ryan,2000)。这几种不同的需要所带来的驱动行为可以分为情感驱动行为和认知驱动行为。所谓情感驱动力是指由于兴趣、有趣等在创新过程中员工所感受的来自自我认知的体验;所谓认知驱动是指对个人自我判定、自我效能的判断,在创新过程中因为遇到极具挑战性或冒险性的问题,这些问题为员工提供了使用自己才能的机会,从而产生强烈的驱动力。Perkins (1988)描述了创造性个体在遇到复杂的问题时所产生的兴奋感,及受到解决挑战性、极限性问题的机会而驱动的过程。
2.外在动机的驱动力
外在动机往往指创新时具体的反馈内容和反馈手段。譬如说一个幼儿喜爱画画,他可能是由于兴趣,也可能是希望获得外部的口头赞扬。在学者的研究中,外部动机和内部动机协调起来,才能产生一种保持创新的作用。这可能是因为创造性活动是复杂的活动,需要内部的不断驱动才能获得进展,如果只有外部动机而没有内部动机,对整体的创新过程来讲,行为动力往往不足,而如果只有内部动机而没有外部动机的行为保持作用和行为约束作用,那么企业中的创新行为往往和企业的创新绩效脱节。因此,分析知识员工的创新动机,一方面有利于对知识型员工的激励;另一方面有利于对知识型员工给予和组织要求相符合的激励。
三、基于内外动机整合的人力资源支持模型
知识型员工的创新过程是一种全局性的人力资源使用过程。因此,必须从各种工作即综合角度出发,对创新过程进行跟踪、分析,不断调整具体的外在动机和形式,以便使具体支持方式产生更有效的结果。
根据对知识型员工的动机行为过程分析,我们看出:企业的人力资源体系应该建立在知识型员工的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整合的基点上,并采取各种综合的管理手段,强化内部动机来促进知识型员工的持续的创新行为,以带动整体创新绩效。一般来讲,组织支持手段应该落实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人力资源的整体政策性定位
在企业,要激发员工的创新性,必须通过整个人力资源体系的构建来完成。为此,人力资源的政策定位,要界定一系列对人力资源管理和组织结果的产生具有重要影响的因素(肖鸣政,2005)。对这些因素的处理方式,会导致企业和员工之间合作方式的差异。
如果想要促进企业员工的创新绩效,就一定要注意保持员工的内在动机的强度。这又可以归结到一定要保持员工对自身工作的积极性这个问题上来。因此,如何使员工产生对企业较高的组织承诺,并且保持自觉自愿的工作行为,是整个人力资源构建的方向。因此,在组织中一定要注重整合内部人力资源,充分发挥现有人力资源的作用,采取自主灵活的管理方式,提升员工对组织的承诺度。只有这样,才能将存在员工中的智力资本转化成有形的创新行为,提高整个企业的创新绩效。
提高员工对组织的承诺度,就是激发员工具有的高责任心,这种人力资源体系的主旨是要通过外在的激励措施激发员工的内在动机。在激励重点上,企业对知识型员工的激励不是以金钱刺激为主,而是发展到以成就和成长为主;在激励方式上,应强调个人激励、团队激励和组织激励的有机结合;在激励时间效应上,把对知识型员工的短期激励和长期激励结合起来,强调激励手段对员工的长期正效应;在激励报酬机制设计上,当今企业已经突破了原先的事后奖励的模式,转变为从价值创造、价值评价、价值分配的事前、事中、事后三个环节上设计奖酬机制(彭剑峰、张望军2001)。
2.组织结构和职位安排
知识型员工的创新,从某种意义上也是基于职位安排的创新。职务是人力资源体系的起点,要达到预期的和创新相关的组织绩效,必须把职务和人力资源整体的选人、用人、留人联系起来,确定系统整体政策定位。
职务安排是秉承组织结构安排的一系列理念而进行的,企业的组织结构,是企业为了实现经营目标,在工作内容、责任、权力方面所建立的制度化的工作体系,表现为一个企业的部门划分和机构设置状况。在实践中,这种制度化的工作体系平衡了企业目标、任务和利益主体的关系;同时使众多部门组成了垂直权力系统和水平分工协作系统,形成一个有序的整体。
3.建立以创新为绩效导向的人力资源具体流程
人力资源整体的意图,要靠各个职能中政策的连贯性安排来实现。为了强调组织中的价值创新行为,在员工的具体工作行为中要不断地进行强化,形成一种整体的创新绩效导向。这种导向可以通过目标设置、政策内容安排、不同职能、不同层次之间管理要素的连贯来体现。这样设计的人力资源流程和整体的政策定位、职位安排协调起来,会产生更大的合力。
以创新作为企业绩效行为中的核心要素,就需将这种要素和绩效指标进行分解,并且在考核过程与各种激励手段直接挂钩。这样通过整体的安排,员工就可以理解企业到底看重什么,考核什么。把绩效管理和战略要求、组织安排结合起来,就能使得员工的个人创新意愿得到组织制度的支持和保证,形成整合的组织创新机制。
4.营造创新支持的组织氛围
创新是基于员工自主性的活动,因而形成一种解决问题的组织情景支持方式。这是必需的,也是关键的。这种支持方式一方面通过组织正式的知识共享平台来提供,另一方面则需要团队工作的协调关系以及领导和员工之间的坦诚信任为基础。
组织氛围营造是基于创新过程中的问题反馈、相互协作、信息交流等具体互动之上的。这种具体互动又要和企业中的基层管理者工作直接联系,不论是无形的经验借鉴,还是有形的知识传授,都要和员工个人的成长需要和成就满足感联系起来,形成基于基层员工的持久创新动力落实机制。
5.知识型员工的发展通道
知识型员工成就需求的满足,无非通过成就认可与成就回报两个方面来实现。而给予其成长空间,打造职业发展通道平台,就可以有效地获得成就,并体现在自身价值成长的回报上。
企业对员工职业发展的引导,主要从职业道路建立的角度进行。职业道路或者说职业通道,从形式上,提供了职业成长平台和空间;从内容上,关系着成就感的获得,并能够使员工和企业的联系更加紧密。
职业发展的管理是建立在给予员工发展空间的基础上的,发展空间有三个维度:纵向、横向、纵深向。
纵向,即职级晋升的空间,包括行政职务和技术职务。在本岗位对本人适合的情况下,员工可以通过个人能力,通过丰富经验获得向上的晋升空间。
横向,即不同岗位之间水平变化的空间。在本岗位不能满足本人发展需要的情况下,通过改变工作内容,为自身寻求个人发展方向。
纵深向,即在职级和岗位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在本岗位工作经验的增加、阅历的增长,并通过工作本身获得乐趣和挑战,从而得到自我激励。
在个人的发展方向上,向上的发展是最根本的趋势,其他方向都是对上升空间的补充,在个人能力、精力或者职级受组织限制。失去再向上发展的时候,个人很容易产生挫败感,而失去工作积极性,所以拓宽横向和纵深发展空间,在激励内容(突出发展空间)和激励过程(突出专家通道)中,对激励制度进行调整,以纠正发展过程中的这种迷失感。
在我国对知识型员工发展道路的界定中一直存在着一种误区,即对知识型工作者的职业发展道路只有一条行政线,因此很多知识型员工的创新行为不能产生累积效应,也影响了个人对职业的满意度,造成了高流失率。因此,在职业道路问题上,不仅要注意空间与平台的给予,更重要的是要明确如何给予这种空间,以及成长的标准是什么,从而有效地满足不同类型人的需求,特别是成就需求。有效地建立激励机制,有利于员工自我职业生涯管理和发展空间等需求的满足。因此,基于知识型人员希望在本专业上获得一定的职业成就和发展的考虑,在职业道路设计方面,就不应该一味地强调行政级别的提升,而是多通道,比如说构建多维的专家路线的职业通道。
上述对创新过程起作用的人力资源的手段,并不是并行的,而是在人员互动中起到对内在动机正向加强的作用,因此不同的人力资源支持手段要在不同的层次上发挥其相应的作用。简而言之,就是基于企业创新的要求,一方面把员工创新纳入企业工作安排和战略发展体系中来,另一方面则需要在具体工作中形成创新的习惯和创新的日常评估反馈体系,鼓励员工低成本高价值的创新工作。
从具体的人力资源支持手段的不同功能来分析,也体现了上面不同的两种工作目的。和组织结构、战略要求、工作内容相关的职位安排、绩效导向等具体手段,就是为了将员工的行为和企业的经营联系起来,其工作内容往往和员工外在动机结合;而对于员工个人内在动机的充分考虑,则体现在职业发展,工作支持以及整体政策定位中。这样的整合体系和员工的内外动机作用体系是相符合的。对员工内在动机的激发和保持是持续的、长久的,而对员工外在动机的内容和手段进行不断调整,则是为了保证其行为方向。在外在动机的内容选择上,一定要注意与内在动机相互协调,以保证政策上的一致性。
参考文献:
[1]赵曙明.人力资源管理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2]Deci, E L, Ryan R M.The “what” and “why” of goal puisuits: Human needs and the self-determination ofbe-haviour. Psychological Inquiry,2000, 11(4):227-269.
【关键词】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人力资源管理;相融性
一、思想政治工作与人力资源管理的概念
思想政治工作是用一定的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组织的影响和约束,以不断提高员工的思想品德和道德素质,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为目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
人力资源管理是按照企业发展的战略要求,通过对员工的招聘、培训、使用、考核、激励、调整等一系列工作过程,最大限度地挖掘员工的潜能,达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人事相宜的最佳状态,确保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人力资源管理其实就是干好四件事情:“选拔人才”、“培育人才”、“使用人才”、“留住人才”。
二、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之间的关系
1、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具有相互渗透性
人力资源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人力资源无论以何种方式划分,人的思想、观念、态度及其品德都是重要构成要素。人力资源管理,从社会宏观的角度来看,是对一定的人力、物力进行组合,通过对员工的培训、组织与调配等一系列手段,使其达到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同时恰当的引导人的思想、心理和行为,并加以调整和控制,更好的发挥其能动作用。在当今市场经济和民主法治的时代背景下,思想政治工作也在与时俱进,无论是内涵或是外延都在不断的拓展和延伸,现代思想政治工作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越发明显和重要,并具有独特的优势。随着现代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和发展,不断渗透于人力资源管理当中,促进人力资源管理的质量提高和强化,两者相互渗透、融合,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2、思想政治工作有助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目标的实现
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载体,认真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和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密切结合,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客观要求,也是提高思想政治工作针对性、有效性的有力保障。思想政治工作通过与员工面对面的谈心、交流,掌握员工的思想动态,从而对员工的思想、心理和行为进行恰当的引导、规范和控制,提高员工的精神境界,进一步发挥思想政治工作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特殊作用,促进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人力资源管理目标。
3、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要依托思想政治工作
人力资源的管理工作是要了解员工的基本需求、自我实现价值和职业规划等,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内,充分满足员工的需求。员工是任何组织实现自己组织目标的基石,是组织的根本所在。只有满足员工的合理需求,才能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使员工更具有活力,发挥潜能,为组织目标的实现做出更好的贡献。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就是围绕这一点,通过与员工谈心、聊天、走访等近距离接触,了解员工的所思所想,走进员工的内心世界。通过信息反馈,有利于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上的改进和调整,有助于企业在今后制定人力资源一系列管理制度上更加人性化,更加切合企业实际。思想政治工作只有做的具体、实在、有的放矢,才是员工需要的,才能起到积极和有效的作用,为人力资源管理提供有效信息,更好地为人力资源管理服务,促进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不断完善。
4、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具有一致性
企业与员工的情感联系,是维系企业和员工关系的关键,员工只有对企业产生忠诚感,才能更好的投身于工作,回报企业。而企业自身要给员工带来依靠感和温暖感,除了企业的发展外,思想政治工作起到情感联系的纽带和桥梁作用。员工在实际工作和学习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困难,关心员工是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原则。在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同时,解决员工的实际问题,员工必然会感受到组织的关怀与温暖,有利于企业凝聚力的提升。关心员工是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共同管理理念。
5、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趋势相符
员工的个人能力发挥和组织内部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有着密切相关的关系。组织管理者态度诚恳,会使员工感到温暖,有利于工作的推进和实施。采用恰如其分的方式方法,把工作愿景,规划及最终目标,传递给员工,员工获得尊重,就会积极参与,主动用心的开展工作。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人在温饱、安全等基本问题得到解决后,会有被尊重的需要,员工在企业里的需求除过适当的薪酬满足外,得到承认和尊重,也是员工价值体现的重要标志。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思想政治工作也呈现出新的特点,员工平等意识、自主意识、民主意识普遍增强,以往生硬的命令式方法已经行不通,所以思想政治工作应与现代的民主管理相结合,在日常的探讨、沟通中进行有意识的渗透,做好价值导向。承认和重视员工的个人能力、言行及权利是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趋势。
6、以人为本是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共同的管理原则
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门沟通艺术,具有一定的技巧性,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思想政治工作更要注重方式方法,必要的工作技巧能让目标更好更快的实现。以人为本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灵魂,也贯穿于人力资源管理的全过程。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思想政治工作的关键点,是要把人的思想、情绪、人心,凝聚和统一起来,把教育引导和服务相结合,从而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吸引和激励员工,营造拥有巨大的凝聚力、约束力、导向力,达到“人企合一”的最佳资源利用状态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营造畅通的沟通渠道、弹性宽松的工作氛围、和谐的人际环境、多样合理的考核方式,使员工在相应的职责范围内,充分得到信任、授权、支持,给他们一个发掘自我潜力、展现自我价值的平台。
三、思想政治工作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意义
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思想政治工作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企业不仅不能忽视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而且要将思想政治工作融入人力资源管理的开发工作中去,改变原有固守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增强人力资源工作的创造性,开拓更宽的工作领域,更好的发挥其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特殊作用。
1、有利于培养员工的敬业精神
思想政治工作是通过做员工的思想工作,转变和引导员工的行为,提高员工的思想觉悟和精神境界,培养员工正确的世界观,使员工树立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协作意识和奉献意识。把爱岗敬业、乐于奉献、诚实守信等思想观念融入员工的价值观,增强员工的自觉性、责任感和奉献精神,使员工心甘情愿,自觉自愿地为企业工作和奉献。企业对员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可以提高员工综合素质,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积极性和创造精神。通过思想政治工作,培养员工的敬业精神,自觉为企业的发展而努力工作。
2、有利于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企业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市场经济环境下,要立足和谋求更好的发展,就必须进行一系列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改革,思想政治工作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具有先锋性和前沿性,改革政策的宣传,员工思想动态和情绪变化的了解和掌握,也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思想政治工作同时也是企业人力资源改革成功与否的有效保障,消除员工的逆反心理和敌对情绪,排除员工的思想障碍,调动员工积极参与的热情,才能确保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改革工作的落实和顺利推进。实践证明,任何一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改革的成功,思想政治工作功不可没。只有做好员工的思想政治工作,才能促进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和发展,更好的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进一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3、促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质量的提高
思想政治工作的柔性融入,弥补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刚性考核的不足,使人力资源管理更为有效。赋予情感的思想政治工作,会使员工更容易接纳和认同。思想政治工作通过与员工谈心,倾听员工的心声,与员工寻找共同的话题,分享员工的喜怒哀乐。思想政治工作就像一根情感纽带,把员工和企业紧紧的联系在一起,使员工逐步树立起“企兴我荣,企衰我辱”思想观念,从而产生归属感和使命感 ,增强员工的自信心、荣誉感和进取心。把员工的潜在能力化为实际动力,这就需要人力资源管理者运用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方法,加以正确的引导,采取相应的激励措施,鼓励和欣赏员工,使员工的潜能发挥最大化。通过思想政治工作,增强员工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改革的承受能力,确保人力资源管理各项政策的顺利实施,使人力资源管理质量得到不断提升。
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本身的政策性很强,关系到员工切身的利益,伴随思想政治工作的融入,加入了情感因素,使企业更深入地了解员工、也更好的从思想上与员工达成一致,增强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为企业带来更多的活力。
【参考文献】
[1] 庞俊涛.谈谈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思想政治工作[J].才智,2011.21.
[2] 冯丽强.思想政治工作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重要作用[J].工会论坛(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3).
[3] 王甲昌.发挥思想政治工作在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特色作用[J].中国商界(上半月),2009(7).
在市场经济作用下,人才竞争更为激烈,而人力资源管理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人力资源管理是行政管理的重要内容,其管理水平对行政管理有着重要影响。目前,在行政管理中,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不利于行政管理工作的更好开展。所以,有关部门有必要对人力资源管理不足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效率的对策,以促进行政管理水平的提升。
一、绪论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了行政管理水平的不同提升。人力资源管理作为行政管理中的重要内容,对行政管理有重要影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建立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能够满足行政管理的需要。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内容较多,主要包括加强部门人员之间的沟通、激发员工工作热情和积极性、有效调控员工等,对提高行政管理效率发挥着积极的作用。目前,我国人力资源管理活动虽然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中,但管理缺乏有效性,影响行政管理效率。因此,对行政管理中的人力资源管理相关问题进行分析具有必要性。加强行政管理中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的研究和分析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首先,我国经济处于变革时期,既缺乏理论实践作为依据,又对人力资源管理的认识能力不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行政管理效率。所以,加强对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的研究具有理论意义。其次,人力资源管理不仅是行政管理的重要工作内容,而且是行政管理理念的核心表现。在行政管理工作中,只有有效开展人力资源管理活动,才能充分挖掘员工的工作潜能和解决员工的生活困惑等问题,进而提升行政管理效率。因此,对行政管理中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的探讨具有现实意义。
二、行政管理与人力资源管理
(一)行政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的内涵
就行政管理而言,其内涵丰富。首先,从广义角度来看,指行政机关或部门开展的综合管理活动;其次,从狭义角度来看,有关部门开展的行政管理活动。人力资源管理是指,人员调动、人力整合等一系列管理过程活动,要求管理人员必须按照科学合理的管理方式而开展管理活动。在人力资源管理中,人的主观能动性能够得到充分发挥,对更好实现人员调度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行政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的区别与联系
在传统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管理人员未能全面贯彻和落实“以人为本”的精神理念,导致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工作人员具有被动性,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行政管理的水平。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我国对人力资源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力资源管理不仅仅在于管理,而是要求管理人员深入挖掘员工的工作潜力,通过薪酬管理、绩效管理等多样化管理手段,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积极为行政管理工作贡献力量。行政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有着一定的区别。一方面,人力资源管理是行政管理的一项管理内容,其管理范围相对较小,管理工作更具针对性;另一方面,行政管理为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提供思想理论的指导,是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开展的重要依据。但是,二者也具有一定的联系。人力资源管理是由传统的行政管理逐渐演变而成的,比传统管理模式具有一定的优越性,并且其工作内容具有一定的整合性。行政管理工作效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力资源管理水平。
三、人力资源管理在行政管理中的作用
(一)激发员工工作积极性
在行政管理工作中,有效开展人力资源管理活动,有利于充分挖掘员工的潜能,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进而提升员工工作积极性。首先,人力资源管理在行政管理中发挥着上传下达的作用。由于人力资源管理是行政管理的重要内容,通过人力资源管理,能够更好了解行政管理工作的开展情况,对行政管理部门工作人员的重要决策提供参考依据,并且能够充分实现人力资源效益。其次,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能够有效处理行政管理中管理者之间、部门之间的复杂关系,为行政管理工作的更好开展创设和谐的环境氛围,充分促进管理者之间和睦相处,部门之间高效协作,对提升行政管理水平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最后,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有利于实现管理人员间的互补,对提升管理者素质能力有促进作用。如此,不仅可以充分挖掘管理者的工作潜能,使管理者与岗位相匹配,而且能够充分提升行政管理效率,为管理工作的深入开展创造良好条件。
(二)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深入开展人力资源管理,不仅能够提高人力资源的利用率,而且有助于提升行政管理效率,为社会主义特色行政管理模式的构建发挥着积极的意义,同时有利于引导社会众多行业领域实现经济利益的最大化。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开展,主要目的是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使行政部门工作人员能够被合理安排在对应的工作岗位中,各司其职,积极为行政部门工作贡献力量。如此,行政部门通过人力资源管理,能够以最少的劳动消耗,实现最大化的经济效益。首先,人力资源管理者需要对各部门及员工进行深入了解,并根据员工的工作能力、专业特长等方面合理进行岗位匹配,确保员工在工作岗位中能够实现自身价值。其次,人力资源管理者可以对有需要的员工制定长期职业规划,促使员工不断努力而达成工作目标,激发员工的上进心,为行政部门发展提供有利条件。最后,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在管理工作中,通过岗位轮换、职位调整等手段,对部门员工的工作进行合理分工,以最大限度提升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经济效益。
(三)促进管理制度的完善
人力资源管理是行政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是否有效开展,对行政管理工作水平有着重要影响,而积极开展人力资源管理,有利于促进行政管理制度的完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管理的积极作用越来越突出,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对提高行政管理水平发挥着积极的作用。首先,行政管理中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能够进一步完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进而促进行政管理制度体系的完善,为行政管理工作的全面开展提供规章制度依据。其次,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工作内容,有效对管理人员进行合理配置,可以进一步加强行政管理队伍建设。最后,基于人力资源管理的行政管理制度的完善,有利于我国特色行政管理模式的创建,对行政管理工作的进一步开展提供导向作用。
四、行政管理中的人力资源管理现状
人力资源管理在行政管理中占据重要地位和发挥重要作用。行政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离不开管理人员的作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能够对行政管理各部门人员进行充分调度,使行政管理各工作部门人员能够有效开展各方面的管理工作,以提升行政管理效率。目前,我国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开展情况虽然良好,但仍然存在诸多不足,对行政管理效率产生不良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管理人员的人力资源管理意识相对较弱。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深入开展,与相关管理人员有着密切联系,由于管理者的管理力度小和管理方式不当等,难以充分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有待提升,同时不利于行政管理工作的开展。其次,人力资源管理效率较低,未能针对员工发展实际而充分激发其潜力,且员工岗位调度能力相对较差。再次,缺乏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难以为管理工作提供重要指导,使管理工作存在一定的缺失。第四,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权责不够明确,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管理者的工作热情,而相关管理责任不能得到彻底追究,不利于行政管理效率的提升。最后,缺乏完善的用人机制,使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在开展工作中,未能积极履行自身职责,造成管理不力等问题。由此可见,要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管理在行政管理中的作用,有关人员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以积极应对,进而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水平。
五、促进行政管理中人力资源管理的有效对策
人力资源管理在行政管理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因而有关部门有必要采取措施,促进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以提升行政管理效率。
(一)增强人力资源管理意识
要充分发挥行政管理中人力资源管理的积极作用,有关部门必须采取有效对策,以增强管理人员的人力资源管理意识。首先,遵循“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而开展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使管理者在开展管理工作中,能够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员工的主体作用,从员工中来,到员工中去,一切管理工作以员工为核心。其次,摒弃传统人力资源管理中物本管理的理念,不可过于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员工在管理工作中的主观能动性,避免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有不良影响。再次,行政管理工作中应健全人本管理机制,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根据员工的需求而制定有效的人本管理制度,为人力资源管理者更好开展管理工作提供重要依据。最后,人力资源管理者在开展管理工作中,应注重员工的情感变化和思想价值观,给予员工以深切的关怀,既解决员工工作困惑,又给予员工以生活方面的帮助,带动员工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因此,增强管理者的思想认识具有必要性。
(二)加强人力资源管理文化建设
文化能够以无形的力量感染人、指导人,因而对于行政管理工作而言,有必要加强文化建设,充分发挥文化对人力资源管理者的潜移默化影响,使管理者能够更好开展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加强行政管理文化建设,能够有效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效率。这就要求有关人员充分将制度、精神、物质有机结合,为管理人员更好开展工作创设良好的环境条件。首先,从精神角度出发,行政管理工作人员创设独特的文化氛围,加强精神教育活动,加大宣传力度,增强行政管理人员对人力资源管理的认识,密切配合人力资源管理者深入开展人力资源优化配置工作。其次,从制度角度出发,根据行政管理工作实际而制定完善的制度,为部门管理者提供培训活动,不断提升管理人员的素质能力。最后,从物质角度出发,营造良好的学习型氛围,如改变行政部门精神面貌,改善员工工作条件等,促进员工不断进行自我充电。基于以上三方面的行政管理文化建设,能够充分发挥对人的鼓舞作用,有助于提升行政管理工作水平。
(三)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效率
对于行政管理工作而言,积极组建高素质的人力资源管理团队,以提高管理效率,能够充分提升行政管理效率。首先,更新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加大宣传力度,以增强管理者的认识,进而有效开展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提升行政管理的效率。其次,指派工作经验较为丰富,管理能力较强的工作人员加入行政管理的人力资源管理团队中,以更好开展行政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全面提升管理团队成员的素质能力。再次,管理团队要根据行政管理工作实际和员工的实际需求等方面,而确立工作目标、工作内容,为管理工作提供行为依据。最后,制定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以提高行政管理效率,推进行政管理工作的深入落实。
(四)完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
要有效开展行政管理工作,有必要建立和完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现阶段,部分行政管理者认为,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内容相对较少,且工作压力小,未能给予重视。然而,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不仅是行政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其人员调度的合理性直接关系着行政管理工作的效率。为此,行政管理部门有必要制定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首先,制定完善的用人机制,以加强人力资源管理队伍建设,进而提升行政管理水平。其次,完善薪酬机制和激励机制,实行绩效管理,以激发行政管理者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再次,完善奖惩制度,管理人员在开展工作时,必须对管理工作进行多角度考虑,确保工作开展的有效性。如果管理人员对部门的人员调度工作欠缺考虑,则可能降低行政管理工作效率,因而管理人员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倘若人力资源管理者表现良好,能够提高行政管理水平,则要适时给予奖励。最后,完善考核制度,对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进行有效考核,确保管理人员业绩达标。完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能够为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提供制度依据,为行政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奠定良好基础。
(五)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角色
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是行政管理的重要工作内容,其工作效率对行政管理有重要影响。所以,有关人员有必要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人员进行合理的角色定位,使管理人员权责明确,对提高行政管理效率发挥着积极的作用。首先,管理人员是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开展中的主体,具有主观能动性,其职业素养、工作能力决定着管理水平。为管理人员分别分配具体工作内容和履行的职责,有助于提升工作人员的责任感,促进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有效落实。其次,管理者对自身进行合理定位,能够代表不同方面的利益而参与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制定,既促进了管理制度的全面性,又能为行政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奠定良好基础条件。最后,对管理者进行有效定位,有利于人力资源管理者有效依据岗位职责而开展管理工作,进而促进行政管理工作的完善。
(六)建立完善的人力资源用人机制
为更好开展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必须建立完善的用人机制,以充分吸纳优秀管理人才。首先,对于行政管理中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不能“用人唯亲”,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人员的素质能力,直接决定着人力资源的配置效率,只有确保人力资源管理者具有较高的素质,才能有效开展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提升行政管理效率。其次,在招聘人力资源管理者过程中,不仅重视应聘者的学历、专业,而且重视应聘者的工作经验,以加强人力资源管理队伍建设。由此可见,行政管理中人力资源管理,应建立完善的用人聘人机制,有利于加强行政管理队伍建设。
六、结论
(一)主要概念
1.人事行政
(1)人事。“人事”一词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古代对“人事”有多种不同的解释,在每个语境下都有不一样的用法。例如:《史记·太史公自序》上有“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辩人事之纪”。这里的“人事”指的是人情世故。又如,《后汉书·黄碗传》中:时权富子弟,多以人事得举。这里讲的“人事”则是交际或者应酬。其他的人事还有人世间的事。由此看来,我们今天所提到的“人事”和我国古代所说的“人事”意思大相径庭。(刘玉晓,2007)。《辞海》(1979版)解释“人事”一词包含有人情事理、交际应酬、人员管理乃至男女等。由于研究角度的不同,现代所说的“人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人事”指人与人、人与事、人与组织在社会劳动的过程中的相互关系;而狭义的“人事”是指用人以治事,力求人与事的协调。人人有事情做,人人能做好事情。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现代社会所说的“人事”包括以下几层意思:第一,“人事”并不是单纯地人与事情之间的关系,而是指对人从事工作即人在做事时对人与事情的安排。(2)人事行政。人事部门通过行政化和法制化的手段对行政人员进行管理,从而达到行政目标和社会目标。是国家行政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行政过程中,为协调事与事、人与人、人与组织以及组织环境的关系所进行的各种活动,目的是充分利用人力资源,发挥每个人的才智和能力,在完成行政任务中创造最佳的工作效果。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传统“以物为本”管理理念向“以人为本”的现代管理理念转变,传统人事行政也在向现代的公共人力资源管理转变。
2.行政话语
(1)话语。“话语”一词来源于语言学。在语言学中,话语指的是在“语义上能表达一个相对完整的意思或思想的一句以上的话或书面上成段的文句。”从这些定义中可以看出,在语言学的意义上,话语仅仅是人们进行自我表达与交流的工具,它由相互依存、不可分离的两个部分组成:一个是能够表达完整意思或思想的话语内容;另一个是将话语内容表达出来的话语形式,这种形式可以是借助声音说出来,也可以是凭借文字写出来。(2)行政语言。作为行政机关进行管理活动的沟通媒介,行政语言既区别于一般的语言形式又与一般语言形式有着天然的共性。作为交际工具的语言,究其根源,主要有口头语,书面语和体态语三种类型。行政语言也不外乎于此,每种语言类型都有其特定的功能,都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管理活动的进行。(3)行政话语。行政话语是指公共行政的参与者为实现意思表达、信息传递、沟通交流以及寻求自身利益等目的,借助声音说出来、文字符号写出来或以他人能理解(甚或不能理解)的其他方式表达出来的信息、言语和行动(谭银,2012)。
(二)理论基础
1.言语行为理论
奥斯汀是以“精细独到的日常语言分析”享誉于西方语言学界和哲学界的,他把语言作为行为来进行比较研究,从而产生语言行为理论。他曾说:我们所拥有的日常词汇体现了多少代人所发现的各种值得注意的区别与联系。由此看来,言语行为理论的主要目的并不是去制造“理想语言”,而应该从人们惯常使用的自然语言出发,研究“现实语言现象”,从而得出日常语言的功用。
2.话语理论
查尔斯·J·福克斯,休·T·米勒在《后现代公共行政———话语指向》中,对传统公共行政尤其是官僚制及其替代模式进行全面结构,尝试以后现代社会理论的某些视角来改变人们思考公共政策的方向,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全新的话语理论,如公共管理、制度主义、社群主义等,致力于建立一个新的公共管理“话语”理论。因而在公共行政领域掀起了一股新的思潮。
3.普遍语用学理论
普遍语用学就其根基是哈贝马斯对当代资本主义进行批判和改造后形成的一个研究方案。普遍语用学是哈贝马斯交往理论的切入点,在其交往理论中占有重要位置。但是他的研究与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存在差异,在哈贝马斯看来,奥斯汀的语言取效行为属于策略行为,不是他研究的重点,也不是普遍语用学的组成部分。普遍语用学是不同于经验语用学的哲学语用学。
二、人事行政语用的发展
(一)行政环境
行政环境是指围绕行政管理主体并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于行政管理活动的客观因素的总和。行政环境是行政活动的生存、发展空间,同时也是行政活动施加影响的对象。同样,公共人事系统本身也是一个有许多子系统组成的社会大系统,它和其他的要素共同构成了公共人事行政系统的环境。行政环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其中有物质的,也有精神的;有社会的,也有自然的;有有形的,也有无形的;有国内的,也有国际的,如此众多的因素构成了行政环境的不同门类,不同层级,它们从不同角度对行政活动产生程度不同的影响。
(二)人事行政发展
中国人事管理与人力资源管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具有共同的国际经济社会背景条件,并贯穿着相同的客观规律。但受各个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制约,导致中国人事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的产生和形成迟缓,呈现出许多特点。第一阶段,1978—1991年,国企改革困境下的劳动人事管理改革。在1978年之前,中国只有国家层面的劳动人事工资计划管理体制,并不存在组织层面的人力资源管理,所使用的“人事管理”一词也和西方语境中的人事管理不是一个概念。我们的人事管理主要指对干部身份的管理,而劳动管理则指对普通工人的管理。自从改革开放后,逐渐将国企中的劳动,人事等方面从政府管辖范围内分离出来,这才形成中国企业劳动人事管理改革起步的标志。第二阶段,1992—2000年,市场经济转型期的人力资源管理改革。该阶段的企业人力资源改革体现了明显的市场化导向,尤其是随着国有企业的战略化改组和减员增效等措施的提出。第三阶段,2001—2008年,多元格局下的人力资源管理改革。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外资和私营企业在中国的蓬勃发展,国企职工身份逐渐由企业人转化为社会人,企业的劳动用工制度,人事制度,分配制度等发生重大变化。除此之外,学界其他对于中国人事管理研究的代表观点如下:赵曙明(2005)按照研究的层次和数量将人力资源管理研究进行了划分,曾湘泉(2006)认为人力资源管理研究主要从组织行为学视角和人力资源管理视角进行研究,梳理出13个人力资源管理研究内容;贺立(2007)从伦理视角归纳早期人力资源管理个学派的伦理理念,并简述其伦理价值等。第四阶段,2008年至今,人本管理。近年来“,以人为本”“、人本管理”等内容经常在人力资源管理中被引用。但是其真正的含义其实在不同语境下又有不同的意义。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对人以及人的根本愈加注重,尤其是在人力资源开发这一部分。在政府管理中我们应该不断改进人事制度,通过对其他先进部门以及行业的人力资源领域的开发和学习,积极完善我国公务员管理机制,创造良好的环境以及服务来吸引更多优秀的组织和人员参与,从而保障人的全面的发展。
(三)人事行政语用变化
从语用角度审视人力资源开发,首先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两个基本术语是“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源开发”,“人力资源”指的是人所拥有的、可作用于组织实践的内在与外在素质。在“人力资源”概念下,人被物化为可由组织整合并支配的资源。由此“,人力资源”取代了人成为“人力资源开发”思维的出发点。无论人事管理学还是人力资源学,二者都是以人为研究对象的。近十年来,人力资源理论的发展势头,远远超过了人事管理,是因为前者能够给人,特别是各级行政领导者以及企事业单位的领导者以全新的视野。这不仅符合历史潮流,而且符合中国改革开放的大方向,因此人力资源理论在中国的蓬勃发展是必然的。它既有行政领导者的推动,又有专家学者们的协力。更为重要的是,它还能满足众多企业家办好企业的强烈需求。社会需求为人力资源理论增添了无限的助力,我们理应顺应这浩荡的潮流,使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理论在中国扎根、开花,进而结出丰硕的成果。但是,近几年来的实践已反映出人力资源开发模式遇到了一些问题,这主要是重决策管理,轻执行操作;重管人,轻管事;重宏观管理,轻微观管理等等,其实质是对传统模式的全盘抛弃。由此可见,人力资源开发模式并不能成为传统模式的理想的最终替代模式。人力资源开发用“绩效评估”取代“人事考核”,以确认组织人力资本的功效与收益,为评价以往的员工管理对策以及对员工进行奖惩、职务调整、培训等提供依据。然而,称谓的转换并未带来人事管理思维、理念、原则与人事管理模式的根本性改变。反思人事管理模式改革的经验与教训,推进传统与现代的汇通融合,将人力资源开发理论与传统人事管理理论结合起来,寻找更适合中国国情的第三条道路应该是人事管理未来发展趋势的必然选择。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工作内容和侧重点转向了人才资源规划、深度开发、战略储备以及合理配置,注重发挥人才资源的最大效益。在现实中,只注重执行而不能参与高层决策的人事管理模式,显然人事管理的结果就有可能偏离整体的战略利益和规划;反过来,只强调决策而忽视执行,人事管理的日常事务性工作就可能受到影响,日常工作没有做好,就会损害员工的切身利益,并最终影响单位的整体利益。所以新型的人事管理模式应该是既能参与决策把握战略方向又强调执行重视细节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三、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