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管理学的激励理论

管理学的激励理论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管理学的激励理论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管理学的激励理论

管理学的激励理论范文第1篇

关键词:管理学;激励论;教学实践

教师的职业是塑造灵魂的职业,是奉献自我的职业,是需要终生思考如何把学生塑造成“艺术品”的职业。所以,教师的行为任何时候都在影响着学生。从激励理论的角度去分析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更能说明教师职业的性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虽然不一定是管理者,但教师总是要通过自己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对其教学对象在思想上或行为上产生影响,这时教师就起到了领导(或引导)的作用。从管理学角度分析,领导的作用表现为指挥、协调和激励作用。这里仅谈激励作用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

激励是指影响人们的内在需求或动机,从而加强、引导和维持那些有利于实现组织目标的自觉行为的活动或过程。激励理论是管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管理者在实现其领导职能过程中所遵循的重要理论之一。所谓领导,就是指挥、带领、引导和鼓励部下为实现目标而努力的过程。激励的对象是人,激励是手段,是为实现组织目标服务的;激励是心理过程,因人、因时而异;激励应产生自觉行动,不论在什么条件下,它都表现为“我要做”而非“要我做”。在教学实践中同样需要运用激励理论,使学生为实现一定的目标而努力学习。

一、按照“需要层次理论”,尊重并满足学生不同层次的需要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的需要由低到高分为五个层次:a.生理的需要,这是人的最基本的需要,如衣、食、住、行等;b.安全的需要,是保护自己免受身体和情感伤害的需要,它又分为现在的安全需要和未来安全的需要;c.社交的需要,包括友谊、爱情、归属及接纳方面的需要;d.尊重的需要,分为内部尊重和外部尊重。内部尊重因素包括自尊、自主和成就感;外部尊重因素包括地位、认可和关注或者说是被尊重;e.自我实现的需要,包括成长与发展、发挥自身潜能、实现理想的需要;[1]这种需要就是希望在工作上有所成就,在事业上有所建树,实现自己的理想或抱负,主要来自胜任感和成就感两个方面。

按照需要层次理论,在教学实践中,首先教师要做到关心学生的生理需要,从关心学生的衣、食、住、行等基本需求做起,嘘寒问暖,就像家长关心孩子一样关心自己的学生,这样就特别容易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第二,教师要为学生创造安全的、被尊重的学习空间。一方面,教师要教育每位学生增强安全意识,学会保护自己免受身体和情感上的伤害,在贫富差距存在的客观社会现实中,学校和教师更要多地关心家庭困难的学生,要帮助其解决生存方面的需要;另一方面,教师为学生创设安全的学习环境和情感环境,尊重每位学生,关心学生的情感需求。第三,老师要从心理上接纳学生,与学生建立纯洁的友谊,尊重学生的人格,并适当肯定学生在学习和成长过程中的点滴进步。第四,教师要在各个方面尊重所有学生,比如用和蔼可亲的语言与学生交流,要比用生冷的语言会使学生更能获得情感安全,切忌使用伤害学生感情的粗鲁的教学方式和方法。第五,要满足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为学生发挥自身潜能创造条件。比如在实践教学中,当学生们能独立完成并胜任模拟的工作任务时,他们的成就感非常强,学习的主动性也大大提高。

二、根据“双因素理论”,让学生承担富有挑战性的工作和任务

美国心理学家赫茨伯格于上世纪50年代后期提出了“双因素理论”。他认为影响人们行为的因素主要有两类: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保健因素是指那些与人们不满意情绪有关的因素。保健因素往往是一些工作的外在因素,大多同他们的工作条件和环境有关,如企业政策、工资水平等等。激励因素是指那些与人们的满意情绪有关的因素。激励因素通常是工作内在的,由工作本身所决定的,如工作表现机会和工作带来的愉快、工作上的成就感、由工作业绩而得到的奖励、对未来发展的期望、职务上的责任感等等。如果保健因素是物质激励,那么激励因素就是精神激励,尤其是年轻的员工,更多的要通过精神激励来承认他的价值,认可他、尊重他。

针对青年学生而言,作为学习外在因素的保健因素而言,虽然不存在像企业中的工作条件和环境,如企业政策、工资水平等因素,但对学生学习有关的整体教学环境包括学校的软硬件设施,像学校制度、教师整体水平、整个学校的校风学风等都将对学生产生影响,一个教学设施完善、制度健全公平、积极良好的教学环境无疑是学生求学的保健因素。

激励因素对提高年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所占的比例应当更高。所以教师要善于运用激励因素,教师对学生的赏识,学习和工作任务本身都构成了激励因素。第一,教师对学生的赏识是一种成本最低的激励方式。有时一个赞许的眼神、肯定的动作,都会给学生以极大的激励,都会让他们觉得自己的劳动得到了充分肯定。第二,学习任务或工作任务因具有新颖性、挑战性、责任感等特点,其本身对学生更具有激励作用。如笔者在新闻写作课程的实践教学中,让学生去采访身边的同学、老师或自己发现的有价值的新闻,当在课堂上播放他们自己制作的采访视频时,同学们十分自豪,并且学习这门课的积极性更高了。

三、遵循“公平理论”,公平评价每位学生

亚当斯的“公平理论”认为,员工首先思考自己收入与付出的比率,然后将其与相关他人的收入与付出比率进行比较。如果感觉到自己的收入与付出比率与他人的相同,则为公平状态,否则会产生不公平感觉。在公平理论看来,组织成员所得报酬的绝对值与其积极性的高低并无直接的和必然的联系,对其行为起影响的只是自己和他人对组织的贡献与组织所给予报酬的比较。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造公平的学习、竞争环境和氛围,尤其是在教学评价中,一定要客观、公正、公平地评价每一位学生。否则,就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导致学生对公平信义的理解偏颇。公平理论的运用在年终考核、评比优秀、成绩评定等过程中都会有所体现。所以,无论在哪个环节都需要教师遵循“公平理论”,公平、客观地评价每位学生。

四、按照“强化理论”,正确使用表扬和批评的激励方式

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提出的“强化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是其所获刺激的函数,如果这种刺激对其有利,则这种行为就会重复出现;若对其不利,这种行为就会减弱直至消失。因此管理者要采取各种强化方式,以使人们的行为符合组织的目标。强化方式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所谓正强化,就是奖励那些符合组织目标的行为,以便使这些行为得到进一步加强,从而有利于组织目标实现。这种行为能带来积极的结果。如表扬、提升、给予一定特权等。所谓负强化,就是惩罚那些不符合组织目标的行为,从而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不受干扰。如批评、惩罚等,使不符合组织目标的行为减少乃至消失。

根据强化理论的观点,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发现和寻找学生的优点和闪光点,并适时给予肯定和表扬,这是对学生学习进步和胜任能力的认可。虽然大多数老师非常善于运用正强化的方式,即表扬和奖励等,但正强化的激励方式的运用应该是间断的、时间和数量都不固定的,否则,其作用会减弱甚至不再起到刺激行为的作用。因为正强化有及时刺激、立竿见影的效果,但久而久之,人们就会对正强化有越来越高的期望,或者认为这种方式是理所应当的。所以在必要的时候,对学生的错误行为也必须给予负强化,即批评和适当的处罚等。负强化的方式与正强化的方式在实施时应有所差异,应以连续负强化为主,即对每一次不符合组织目标的行为都应及时予以负强化,消除人们的侥幸心理,降低这种行为重复出现的可能性。这正是人们常说的“赏罚分明”,但赏罚分明也要科学使用才能产生最好的效果。

管理学的激励理论范文第2篇

[关键词]激励理论;高校学生;管理;绩效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18X(2012)03-0246-04

蔡奇轩(1978-),男,西北政法大学经济法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陕西西安 710063)

管理的成效在于人心,而人心经营要懂得人性。古人说:“凡将举事,令必先出。日是将为,其赏罚之数,必先明之。”借助科学奖惩的心理和行为强化作用,激发积极的心态,建立有序的学习工作规则,增强团队的绩效,这就是一个有效的激励过程。一个人的行为,必然受到外界推动力或吸引力的影响,这种吸引力和推动力,通过个体自身的消化和吸收,产生出一种自动力,使得个体由“要我做”转化为积极的“我要做”。而现今的大学生们正是缺乏这种“我要做”的热情和动力,那么将激励理论运用到高校学生管理中,将对高校和学生自身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一、激励理论概述

美国管理学家贝雷尔森(Berelson)和斯坦尼尔(Steiner)给激励下了如下定义:“一切内心要争取的条件、希望、愿望、动力等都构成了对人的激励,它是人类活动的一种内心状态。”而沙特尔(Shartle)认为,激励是被人们所感知的从而导致人们朝着某个特定的方向或为完成某个目标而采取行动的驱动力和紧张状态。…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激励是通过对人的需要、动机、行为等的影响,引导、维持或改变人们的行为,以利于组织目标实现的活动。

管理学中主要形成了三种类型的激励理论,分别是内容型激励理论、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过程型激励理论。内容型激励理论把关于如何满足需要的研究作为对激励的探索,着重对激励的原因与起激励作用的因素的具体内容进行研究,最为著名的有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奥尔德弗的ERG理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等;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倾向于行为本身,重视行为结果的反馈作用,以及行为的定向塑造和控制,是研究激励目的的理论,典型的是强化改造论、归因论和挫折论;过程型激励理论侧重于动机产生的认知过程及行为结果的反馈,即研究动机的形成和行为目标的选择,主要是期望概率模式理论和公平理论。

二、高校学生管理与激励机制

(一)激励理论适用于高校学生管理的原因探析

高校学生管理是高校管理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体现着一个学校的校风、校貌。它不同于科研管理、教学管理、师资队伍管理与后勤管理,而具有自身的特征,主要体现在:第一,管理目标的特定性。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目标必须服从和服务于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这一目标定位的特殊性,要求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基本要求和管理系统、评价方式等,都要围绕这个教育培养目标开展相应的工作。而激励理论正是通过需要、动机、行为、满足的基本模式,诱发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内在状态出发,把人的动机系统激发起来,充分发挥技术和才能,变消极为积极,对人才培养具有极大的借鉴意义。第二,管理手段和方法的特殊性。处在社会发展转型期的当代大学生思想观念日益复杂,信息的开放、价值选择标准的开放必然要求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打破传统的单一结构和封闭模式,表现出更强的包容性、科学性,建立管理新理念。一个优秀的管理者,必须善于运用激励手段,因为激励理论构筑在“需要”与“目标”的客观规律之上,将心理学与管理学紧密结合,联系外部刺激与内在动力,是最为科学的方法论。第三,管理对象角色的特殊性。当代大学生在判断是非、处理问题时,表现出强烈的自主意识、独立倾向和平等观念。激励理论中的期望概率模式理论、双因素理论、波特尔一劳勒的综合激励理论和公平理论均可以得以适用。

(二)激励理论在高校学生管理中得到应用的机理分析

激励过程包括三个要素:第一,需要。就是欲求,指个体由于缺乏某种生理或心理的因素而产生的与周围环境的某种不平衡状态,即个体对某种目标的渴望和欲望。对于高校学生来说,作为刚刚成年的青年人,他们需要关心与引导,需要信任与理解;作为在校学生,需要成绩和学分,需要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作为即将踏入社会的栋梁,他们需要机会与挑战,需要舞台和鼓励。需要是行为的内在驱动力。第二,动机。动机是将需要转化为行为的枢纽,是行为的心理动力,它引发行为指向一定的目标,并由于行为后的有利结果而强化行为,根据动机产生原因的不同可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内部动机来源于自身,比如说学生对某项活动和某个学科本身的兴趣、收获成功之后的满足感和创造后的喜悦等;而外部动机则是由外部原因刺激从而对人诱发出来的动机,如物质条件、奖惩制度等。第三,行为。人的行为起源于脑神经的交合作用形成的精神状态即意识,当意识表现为动作时便形成了行为,而意识本身则是一种内在行为。

管理学的激励理论范文第3篇

内容摘要:企业存在和企业成长的问题是当代经济学和管理学有关企业研究最基本的问题。由于现代企业理论与企业管理理论研究的对象都是企业,因此出现很多混淆。事实上,经济学和管理学的研究范式不同。鉴于这种情况,本文先将基于经济学的企业理论和基于管理学的企业成长理论进行辨析,然后试图在对企业成长理论演进的思想脉络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勾勒出一个清晰的企业成长理论发展框架图。

关键词:经济学 管理学 企业理论 企业成长理论

经济学企业理论和管理学企业成长理论辨析

(一)经济学与管理学研究范式辨析

1.研究角度不同。萨缪尔森认为,经济学是研究人和社会如何进行选择,来使用可以有其它用途的稀缺资源,以便生产各种商品,并在现在或将来把商品分配给社会的各个成员和集团的科学。我国著名管理学者芮明杰认为,管理是对组织的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以达成组织既定目标和责任的动态创造性活动,管理的核心在于对现实资源的有效整合。简单说,经济学长于解释“who”和“why”,而管理学则长于指导“how”。

2.理论基本假设不同。经济学假定人是具有机会主义倾向的“经济人”,管理学假定人性是变化多端、复杂多样的,他们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差序关系。管理学中的人性假设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一是经济人假设;二是社会人假设;三是自我实现人假设;四是管理人假设;五是文化人假设;六是复杂人假设;七是学习人假设。经济学认为社会资源相对于人类的需求而言是非常有限的,管理学认为组织可利用的资源相对于目标实现是可调整投入和可创造的,有效利用是为了降低成本。

(二)经济学企业理论和管理学企业成长理论辨析

沿用上面经济学和管理学研究范式辨析的思路,企业理论与企业成长理论分属于不同的研究范式,区别一目了然。众所周知,企业理论来源于科斯(Coase,1937)《企业的性质》一文,而科斯对企业性质的探讨是在企业与市场的关系中,提出企业与市场都是资源配置的方式,企业与市场不过是一种合约对另一种合约的替代。企业理论是对新古典主义的发展,仍是资源配置研究内核。理性经济人假设规定了经济学不讨论人在社会中的全部行为,仅仅从人的行为的各种动机中抽象出经济利益最大化动机,在此情况下探索市场制度、生产和交换以及企业产生、发展和演变规律,企业只是实现生产和交换的一种方式,是被当做工具被动研究。

而管理学以组织(企业)为研究核心,企业成长理论主要围绕企业成长的动力、企业成长的影响因素、企业成长模式与成长战略等内容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主动研究企业如何提高资源使用效率。换言之,企业成长理论并不关心企业与市场的关系问题,而关注于企业的成败,这与管理学的研究内核是一脉相承的。经济学企业理论和管理学企业成长理论的主要区别见表1。

企业理论主要流派和观点辨析

(一)古典经济学和新古典经济学的企业理论

古典经济学主要用分工的规模经济利益来解释企业成长问题。亚当•斯密(1776)通过制针工厂的例子说明了分工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巨大效应及其原因。现代西方经济学的主流理论―新古典经济学的核心是价格理论,并把价格机制看作是经济活动惟一有效的协调机制。企业只是市场价格协调机制下的一个基本生产单位,企业内部的运行被视为一个“黑箱”,企业唯一的功能是根据边际替代原则对生产要素进行最优组合,从而实现最大的产量或最低的生产成本。企业为了实现最大利润,必须按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的原则进行产量和价格决策。

可见,传统的企业理论就是生产函数理论,完全从技术角度看待企业,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企业是同质的,方法上以边际分析、局部均衡和数理工具为主,没有企业任何主动性的余地。

(二)新制度经济学的现代企业理论

1937年,科斯《企业的性质》发表,标志着经济学界对企业性质和企业边界等企业理论的核心问题开始了新一轮的分析和探索,其主要代表人物为科斯、威廉姆森、阿尔钦和德姆塞茨、诺斯及张五常等人。新制度经济学企业理论把企业视作一系列不完全契约的组合,是人们之间交易产权的一种方式,因此被称为企业的契约理论。交易费用理论重点研究企业与市场的关系,委托理论侧重于分析企业内部组织结构及企业成员之间的委托关系,产权理论则从产权的外部性的角度研究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情况下的控制权分配问题和激励问题。这三个理论与契约理论一起,构成了新制度经济学的体系。这些理论的共同之点都是强调企业的契约性、契约的不完全性及由此导致的企业所有权的重要性。但是这些研究仍然没有跳出经济学的研究范式。正如科斯所说,新制度经济学就是用主流经济学的方法分析制度的经济学。

在新制度经济学的研究基础上,管理者理论(鲍莫尔1962,马里斯,1964),企业史的研究(钱德勒,1977,1992),经济演化理论(尼尔逊和温特,1982,1997)等,进一步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延伸研究,代表不同的支流和热点,都有其独到的创见,繁荣着企业理论。这些流派依据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归类方式,在这里不必也无法一一穷尽。

企业成长理论主要流派和观点辨析

尽管新制度经济学试图深入企业的黑箱来揭示企业的本质,但企业理论的共同特点是把企业作为抽象的要素,用市场机制解释企业,没有从企业的异质性和企业内部探讨企业成长的原因。为了克服上述理论的缺陷,学者们把研究的视野聚焦于企业所拥有的资源、技能、能力及知识,从企业内在成长的角度分析企业,一种全新的理论―企业成长理论应运而生。

(一)“资源―能力”理论

1959年,潘罗斯(Penrose)的《企业成长的理论》 一书出版,以开创性的研究为企业成长理论奠定了基础。潘罗斯认为既然企业的增长主要受制于管理力量,那么管理力量的增长也必然会推动企业的增长。企业能力的关键是管理能力,它是限制企业成长率的基本因素,现在通常把管理对企业成长的关键性约束作用称为“潘罗斯效应”。潘罗斯的理论建立了一个“企业资源―企业能力―企业成长”的分析框架,在她的研究基础上,后人进行了继续探索,形成了资源基础论、核心能力论、动态能力论、企业知识论等多个流派,这些流派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其区别只是研究的重点不同而已。

(二)企业战略管理理论

1965年,安索夫在其著作《企业战略》一书将战略从军事领域拓展至经济管理活动。1975年安索夫的《战略规则到战略管理》、1980年迈克尔•波特的《竞争策略》以及之后的《竞争优势》和《国家竞争优势》把战略管理推向顶峰。波特把 SCP 分析范式引入到企业竞争战略中,将企业竞争优势和成长归结于企业的市场力量与产业拓展,并假设这一力量与企业进行市场定位、构筑进入和退出市场壁垒的能力相一致,从而建立了竞争战略理论。后续对于战略管理的研究有两大学派,行业结构资源学派和内部资源学派。管理大师明茨伯格将战略管理划分为十个学派:设计学派、计划学派、定位学派、企业家学派、认识学派、学习学派、权力学派、文化学派、环境学派、结构学派。

(三)技术创新理论

熊彼特(Schumpeter)在1912年出版的《经济发展理论》提出的创新理论可以说是现代经济学中的一大飞跃。他的“创造性毁灭”的观点,“非连续历史跳跃”的观点显然与边际替换概念不相容。这说明,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是经济进化的发动机,企业具有超越外部经济条件的自主能力,而且能够塑造市场条件。另一个突出贡献是熊彼特详细分析了企业技术创新对企业成长的作用。沿着熊彼特的线路,产生了制度创新经济学和技术创新经济学。

(四)生态理论

借鉴其它学科和理论,出现了从企业生命体的生存、发展角度来考察企业成长的理论,如爱迪思(1988年)的《企业生命周期》,吉布雷特《非均衡经济学》(1931)中提出“吉布雷特定律”,詹姆斯•穆尔1993年在《哈佛商业评论》上首次提出商业生态系统的理论。这些理论从生命、生态的角度研究企业规模与成长和产业结构之间的关系,企业之间、生态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商业生态系统的自组织演化与成长机制以及人类活动对企业生态环境的影响等。

(五)企业成长理论流派发展脉络

由于企业成长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使得人们在认识和考察企业成长时,得以从不同的假定前提或不同的角度出发,以不同的研究目的和方法去概括和解释企业成长,这使得企业成长问题未能形成一个统一的解释,表现出“企业成长理论丛林”的状况。限于篇幅和能力的限制,以上介绍只是选择有代表性的人和观点,并且除了上述流派之外,还有很多流派,如混沌理论、复杂理论、博弈论、合作竞争论等,这些理论还在不断发展之中,暂不做介绍,有兴趣的读者可以进一步阅读相关文献。企业成长理论的发展脉络如图1所示。

结论

从企业理论到企业成长理论,对企业的研究呈现出从同质分析向异质分析、从外部分析向内部分析、从静态分析向动态分析的演变特征,企业理论和企业成长理论各主要流派的主要区别如表2所示。

以上论述对经济学企业理论和管理学企业成长理论进行了辨析,而当今经济学和管理学的融合趋势越发明显,经济学研究越发渗透到管理学领域,管理学也越来越借鉴经济学的研究成果,本文提出企业理论和企业成长理论的区分,目的不是割裂企业理论和企业成长理论的联系和发展,而是为了更好的理清各种研究思潮,呈现出各个理论流派的清晰发展脉络,为进一步学习和研究有关理论提供帮助,对指导我国企业成长实践也具有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萨缪尔森,诺德豪思.经济学(第14版)[M].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6

2.芮明杰.创新制胜―现代企业管理创新[M].山西经济出版社,1998

3.亚当•斯密,郭大力,王亚南译.国富论[M].商务印书馆,2003

4.Coase Ronald H. The Nature of the Firm[J].Economic, 1937(11)

5.张维迎.企业理论与中国企业改革[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6.小艾尔弗雷德•钱德勒.看得见的手―美国企业的管理革命[M].商务印书馆,1997

管理学的激励理论范文第4篇

关键词: 现代教育管理 霍桑实验 激励

1.中学生心理特点

对于中学阶段教育,国外传统研究用“transition”这个词表示,反映了中学生在人生和教育阶段的过渡性质,中学生由依赖性的教育模式转变为自主性的教育模式,此阶段中学教师应当了解其心理特点,只有充分了解并掌握了学生的心理特点后才能有的放矢,才能引导好教育好正在成长中中学生,所以说教师的作用举足轻重。

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变化主要有以下方面。

1.1认知发展

中学生不仅能够把握事物眼前的状况,而且能够把握他们设想的可能情况。这种认知能力的发展,对中学生的学习、生活及其个性发展有重要影响:开始与父母发生冲突;开始对事物有一定的独立见解,有些是偏激和不成熟的,虽然如此,但是教师还是要做好正面引导,恰到好处地鼓励他们,让学生有信心,老师要及时传递正能量,帮学生树立正确的认知观。

1.2不成熟的“成人感”

随着中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自尊心与人格独立性也随之明显增强。他们不希望别人时时管教约束,否则易使他们产生逆反心情和对抗情w。尽管中学生的“成人感”日益增强,但社会经验不足,对社会问题及个人问题认识较肤浅,这时候,教师要悉心发现,及时疏导,要让学生知道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不应该的,要让他们的不成熟慢慢变得成熟。

1.3学习成绩分化

学习成绩分化激烈,造成学生心理压力加大。中学生学习成绩波动很大,分化明显。学业不良将会导致学生产生厌学、逃学、自卑自弃等一系列不良心理,心理不良因素的出现就会导致学生转移学习的去向,要么丧志,要么荒于学习,这时候,老师要从思想上帮助学生端正思想,然后把注意力慢慢地转移到学习上,一次次的进步就是一次次的成功,在成功心理的折射下,孩子们就会渐渐地喜欢上学习,进而提高成绩,建立自信。

1.4同一性问题

同一性是个体对自己的本质、价值、信仰及一生趋势的一种相当一致和比较完满的意识。青少年在同一性形成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一些不适应问题,表现为有的人对自我和自己的生活方式感到困惑,常伴有激动的情绪和解脱困境的尝试;有的人可能出现暂时的或长久的同一性混乱,即未能形成一种强烈的、清晰的同一感,他们无法发现自己。经受过同一性混乱的青年,自我评价较低,道德推理不够成熟,难以承担责任,冲动而思维缺乏条理。可见,青少年的自我意识、与人交往、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困扰都与同一性问题有关。

2.中学学习活动特点

2.1中学教育的基础性

中学教育的基础性是指施以全面的素质教育,为他们未来做人和发展奠定基础。中学教育影响一个人的一生的发展,成功的中学教育尤为关键。

2.2中学教育的全面性

基础教育应当是全面性的,不是为某一方面打基础。所以中学教育是泛类教育,主要要求广度而不是深度,让学生的知识面宽广,让他们的视野开阔,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3.现代管理学理论

管理学在20世纪30年代显露出其对于现代管理的不堪重负,尤其以“经济人”为核心的假设与事实相差甚远,故20世纪30年代至60年代,以霍桑实验为起始,现代管理学的若干理论开始显现。

3.1霍桑实验

霍桑工厂是一个制造电话交换机的工厂,具有较完善的娱乐设施、医疗制度和养老金制度,但工人们仍愤愤不平,生产成绩很不理想。为找出原因,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组织研究小组开展实验研究。

3.2福利实验

实验目的总的来说是查明福利待遇的变换与生产效率的关系。经过两年多的实验发现,不管福利待遇如何改变,都不影响产量的持续上升,甚至工人自己对生产效率提高的原因也说不清楚。

3.3访谈实验

研究者在工厂中开始了访谈计划。在访谈中,把每次访谈的平均时间从三十分钟延长到1-1.5个小时,多听少说,详细记录工人的不满和意见。访谈计划持续了两年多。工人的产量大幅提高。

4.若干激励原则及可行性方法

鉴于现代教育管理模式下的教育存在的问题,我们可以得到对于中学教育的若干原则。

4.1班级氛围和学习热情在中学学习中有异乎寻常的重要作用,中学教师应当对于调动班级氛围,激发学习热情发挥组织性作用,让学生觉得自己就是班级的主人翁,这样学生才会情不自禁地为班级建设不遗余力地奉献一切。

4.2中学教师的指令不适过多,以免产生反作用,反而使得学生心理逆反。教师始终要善于引导学生,让学生自发地表现自己,老师要及时鼓励学生,让他们得到精神上的满足。

4.3目前运用过多的“赏和罚”对于调动学习活动事实上成效不大,但仍应当在适应情况下予以运用,赏罚分明是必需的,教师在实际操作中还是要策略,应该以鼓励为主。

4.4学生内部的人际关系和非正式组织应当得到足够注意,教师应当在教学中充当人际关系型领导,即与众多学生的私人关系良好,并适时加以激励,而不能与学生格格不入,要和学生打成一片。

4.5足够尊重学生,满足其得到认可和渴望尊重的愿望,也许一个小小的鼓励就会产生意想不到的善果,作为老师,大爱无疆,及时满足渴望尊重的学生,必将硕果累累。

4.6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成长而变化教育方式,防止用简单的“经济人”或“赏罚”解决问题。

对于这些,我们对目前所在各个学校存在的某些具体性、方法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学习小组、学习互动、互奋互助对子、英语角等当前在中学存在的组织形式,其实都是现代实践的表现方法。中学教师更应当探索多样化方法,从而促进教育工作的高质高效。

参考文献:

[1]施良方,等.中学教育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1.

管理学的激励理论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前摄行为理论 学生管理 实证研究

一、学生管理工作的背景

当今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外部环境变化多端。企业为了在市场上立足并应对变化,不得不采取先发制人的策略,预先掌握变化。瞬息万变的市场竞争环境将其承担的压力转移到员工身上:要求员工工作任务的独立决策性越来越强,不断扩大知识面和提高技能水平;工作不确定性增多,要求工作模式具有灵活多变性等。这些变化迫使员工改变原有的被动行为模式。即企业需要灵活性强,对工作充满激情、敢于向传统智慧发起挑战,有勇气承担风险的员工。这些特征都与积极心理学中描述的前摄行为相近。前摄性指遭遇困境时,反过来控制局面,而不被局面所牵制。那我们要如何培养具有此种特质的高职院校学生,帮助他们具有在企业中顺利就业的软实力呢?

二、学生管理工作的现状

近十年来,高职高专教育迅速发展,因此高职院的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人数的不断增加意味着对学生素质要求的降低,造成了管理难度的增加。辅导员和班主任的工作压力加大,无法全面关心学生的身心发展。当前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个性强,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有矛盾和冲突发生,如何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及就业时需要的员工软实力教育成为学生管理的重点。随着信息化和网络化的飞速发展,对网络的依赖加强而忽视与周围同学的交流,忽视集体的存在,将来就业素质培养更无从谈起。学生管理难度加大。

三、前摄行为理论介入的重要性分析

前摄行为理论的介入,能帮助学生各种软实力的提升,其中涉及将来就业员工队伍管理相关的软实力,如对人的欲望的理解能力、建立人际关系网的能力及有创意的模仿能力等。项目组的研究对象即将步入社会,大部分都会进入企业。培养他们能将个体目标与企业目标有机整合,以未来为导向,自发地、有预期目的性地试图改变自身处境,从而最终实现目标融合。

1.必要性。前摄行为理论即为遭遇困境时,反过来控制局面,而不是被局面所牵制。在这种理论熏陶下的学生,能在其工作行为中扮演积极主动的角色,他们能主动创造外部环境,改善条件,主动寻求机会与信息,而非消极被动地等待被管理。尤其遇到困难时能主动出击,而不是被困境所束缚。随着学生主动性不断提高,他们善于识别机会,采取行动,并坚持不懈直到自身目标实现。在此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问题与机会搜寻行为、自学行为、工作修正行为等。该课题研究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因此我们非常有必要推进此课题的研究。

2.前瞻性。在学生管理中,无论是辅导员、班主任还是学生个体,都需要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前摄的思想与行为行动(前一活动中的因素对后一活动造成影响的);具有前瞻性,采取先行一步的、积极主动的行为使得局面立刻在我们的控制之中。班主任要及时了解学生的动态,并且针对典型问题及时做出有效的解决措施。或在问题出现之前,心中已有预警措施。前摄性是一种动态的过程,包括个体的预期、准备与具有未来导向的行动。我们及学生个体必须清晰地认识:学生个体最终通过相应的前摄对未来产生影响。

3.双赢性。从老师角度看:自如运用前摄行为理论,在学生管理方面能够有所突破。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学生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根据特定的目的,采取一定的手段,不仅能让学生教育工作顺利开展,还能更好地传达学院的教育精神与理念,为学院招生制造新亮点。

从学生角度看:掌握前摄行为理论,辅助于心理契约的中介效应和自我领导的调节效应,能培养自我引导、自我激励、自身积极主动地完成工作及以未来为导向的具有前瞻性、目的性的行为,提高自我效能感。为将来踏入职场培养优秀的软实力。

四、实证研究的前期准备阶段

1.通过大面积调查分析,归纳机电工程学院几种典型学生及相应的管理学生的方案。

2.对学生提供心理援助,了解他们内心存在的问题,适时切入前摄行为理论,利用真实案例引导迷茫的学生,从而解决他们内心的真正问题。

3.大面积地、分层次地宣讲当今企业急需的前摄型人格的员工,以及前摄行为理论对学生的工作及将来家庭生活的积极作用,并辅助于心理契约的中介效应和自我领导的调节效应。

4.通过班团活动及多种媒介如QQ、微博和微信,让他们在一起互相交流学习、互相交融、互相影响,全面渗透前摄行为理论的积极影响,提高逆境商数。

5.通过学生接受理论之后的亲身体会和老师的反馈分析学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然后根据课题要求,及时调整研究方向,做出相应的改变,引导学生顺利完成该实证研究。

五、实证研究的主要实施阶段

项目组经过前期准备的有效数据分析来看:一些学生在不同程度上有着心理问题。如人际交往障碍、课堂发言障碍和毕业焦虑障碍等。项目组分类别整理数据,按照原先设计的研究方案进行实施,主要有以下5个阶段:

1.通过大量有效数据得出典型的管理方法,对典型学生实施相应的管理。

2.了解他们内心存在的典型问题,应及时宣传前摄行为理论和案例,帮助学生从抽象到具体角度了解该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