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传统人事管理特点

传统人事管理特点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传统人事管理特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传统人事管理特点

传统人事管理特点范文第1篇

众所周知,人事管理工作直接影响着一个单位工作人员的工作状态、工作效率以及一个组织的整体效率,随着现代社会发展速度的加快,如何优化人事管理工作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差异化管理理念在人事管理工作中的应用顺应了当今社会对人事管理工作提出的新要求,结合每个单位人事管理工作需要和工作目标,在不违背人事管理工作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的前提下引入差异管理理念和相关方法,不失为创新和改进人事管理工作的有效手段。现代企业、事业单位级别不同、规模不同、所从事的工作不同,其人员组成结构、特点也各不相同,千差万别的人员构成决定了其人事管理工作的差异化,这决定了每个单位针对不同类型工作人员的人事管理手段的差异化,从这一角度来看,差异管理在现代人事管理工作中具有很强的先进性、科学性和适用性。随着我国学者对差异管理理念研究的不断深入,关于差异管理相关理念的实践经验逐渐丰富起来,近年来,差异管理理念逐渐渗透到我国一些企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这在我国医院人事管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等领域较为常见,而随着现代管理理论的逐步完善,差异管理的理论内涵不断丰富,其适用范围也进一步拓宽,因而差异管理理论在现代人事管理工作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最近,现代人事管理制度正在发生变化,相关工作者正在努力地创新一种全新的管理制度。科学的现代人事管理制度应当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而进行相应的改革,现行的管理制度不应当仅仅局限于传统的管理模式,而是应当更加紧密地跟随社会经济发展的脚步。传统的管理模式由于具有自身保守、不灵活的特点,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员工的思维,极大地束缚着员工的创造性。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进步,传统管理模式已经不能跟随时代前进的步伐,这就要求现代人事管理制度必须取代传统的管理模式,管理制度必须得到充分的创新与发展。目前,现代人事管理制度改革正处在较为关键的初级阶段。通过不断的改革完善,在改革中逐渐形成了全新的管理模式,使人事的管理工作更加科学、合理,并且改革呈现的独立性使人事管理工作更加完善。在现代人事管理制度过程中,差异化管理理念是现代管理制度的最突出体现,是管理制度的一大创新,它极大地体现了现代管理的科学性。它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第一,差异化管理理念完全贯彻了“以人为本”的管理宗旨,从人性的角度出发,在实际的运行中处处为人性着想。第二,它可以根据不同员工的不同特点进行统筹管理,合理地利用每一个员工自身的优点,为共同的工作目标去努力奋斗,由此提高了员工的工作热情与积极性,从而加快了工作效率,提高了工作质量。经过长期的经验表明,差异化管理理念是现代化的人事管理制度的巨大创新,在人事管理制度中具有先进性,有助于推进现代化的人事管理制度改革的进步与成功,因而将差异管理引入现代人事管理工作中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

二、差异化管理在人事管理工作中的应用策略

为了使差异化管理在现代人事管理工作中得到合理有效的应用,应采取策略如下。

第一,人才管理和人才分类是现代人事管理制度中最为关键的两个环节。差异化管理理念有效地协调了这两个问题。在现代人事管理制度下,人才资源不计其数,为了防止人才的流失,一定要对人才的管理工作协调完善。差异化管理能够根据员工的不同年龄层次进行合理管理,极大地调动不同年龄段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有利于工作的顺利进行。

第二,由于不同员工在工作经验、生活阅历以及生活习俗等方面的不同,造成了员工在人生观与价值观上存在很大差异。但是,在录用人才方面不可能选用相同年龄段、有相同习俗的员工进行工作,这就要求在人事管理方面要有针对性。差异化管理能够有效地避免年龄段、生活习俗等问题的差异,根据不同年龄层进行有效管理。除此之外,有的员工属于具有较强专业知识的知识型员工,而有的员工则属于从事简单工作的普通型员工,由于员工之间知识水平的不同在工作上也会存在一定的差异。对这两类员工要运用不同的管理方式进行管理。因此,采用差异化管理的方式能够根据不同职业的不同特点,选择更加合适的任务安排,调动各方优势,从而能够更加合理、高效地完成自身工作。

传统人事管理特点范文第2篇

【关键词】人事管理;模块;系统开发

1企业人事管理系统的社会需求分析

人事管理是所有机关企事业单位,外资,国企,私人公司等所不可缺少的,包括对人事档案的进行统计、查询、更新、材料的打印输出等。按传统管理方式总是由人事部的员工进行手工输入,工作量巨大,制作完成的档案保存也需占用较大地方,若是需反复取用档案材料则极为麻烦,一旦企业人数达到一个较大的数量,则人工登计将耗时巨大,也极为容易在此过程中出错,而手工登记的一大缺点就是一旦材料出错则需作废重新进行登记,而采用系统化的管理则可以提高人事效率也降低错误率,人员只需进行简单的操作即可完成对信息的采集和登记使用。企业人事管理系统是针对现代企事业单位人员管理、工资支付、日常出勤登记奖励种种特点进行开发的一个管理系统,系统开发中为其设计的功能主要包括人事信息的管理,包括对新加入人员的信息采集登记,以及工作安排等,以及员工调动、员工入离职,人事信息的材料规范输出打印,公司人员的日常出勤奖惩管理、公司员工每月的工资支付等重要部分。

2企业人事管理系统分析

2.1可行性分析

由于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改革开放的几十年里各种公司如春笋般快速发展,但是由于传统管理方式的存在,因此人事管理还停留在过去依靠人工的方式,低效率的方式也慢慢显露出其弊端,因此针对此进行开发的企业人事管理系统有着极大的社会需求,由于现今软件开发技术的进步,人事管理系统需要解决的问题和需要拥有的功能都能得到解决,无论是代码问题和需要的软硬件配置都能轻易解决,而开发完成的系统只需对今后使用的管理人员进行一些简单的培训即可上手,因此企业人事管理系统的设计和开发有着其自身的技术可行性,经济效益性和可操作性存在,因此系统的可行性分析从以下这三个具体的因素来进行分析:

2.1.1企业人事管理系统的技术可行性

本系统采用Windows7Windows8以及Windows10作为开发平台。需visualstudio2010和SQLServer2010。,由于采用的技术各方面都比较成熟,也有许多可以借鉴的经验,因此具有技术上的可行性。

2.1.2企业人事管理系统的经济效益性

企业人事系统开发的过程需要由客户方投入的资金较少,若是人事管理系统开发完成随即能够投入运营使用,并且系统安装速度足够快捷,企业人事管理的系统化标志着企业人事管理向现代化转变,人事管理系统的使用能够最大的提高效率,节省公司人力财力,减少人工登记上难免会产生的错误,节省大量的工作时间,大幅度提高人员管理效率。通过对系统的投入以及运行后产生的各方面经济效益的预估,人事管理系统所需要配置的电脑的软件和硬件采用市场上主流的配置即可流畅的运行,因此,企业人事管理系统具有极大的经济效益。

2.1.3企业人事管理系统的可操作性

企业人事管理系统能够应对并解决企业日常管理中所遇到的大部分人事问题。并且使用本系统的管理人员只需要初级的计算机基本知识,人事管理系统的管理员在经过培训的人员的培训之后加以操作即可熟练操作人事管理系统,人事管理系统的设计采用的是现今市场上主流的软件应用开发技术。因此企业人事管理系统具有其可操作性。

2.2系统功能性需求分析

企业人事管理系统作为一个便捷高效的管理平台,其投入使用将会极大地降低人事管理人员的纸质化工作量。企业人事管理系统主要的目标是针对企业人事管理的众多组成部份,其中以企业人员日常管理、各个企业部门管理、企业系统管理、出勤奖励惩罚管理,员工工资支付管理以及人事信息登记报备打印等主要几个部分为重点。

3企业人事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

3.1企业人事管理系统的功能结构设计

结合企业人事管理系统的特点其组成部分有六个重要的不分:企业系统管理部分、企业部门管理部分、企业人员日常管理部分、出勤奖惩管理部分、员工每月工资支付以及分红管理部分、人事信息登记报备打印部分。企业系统管理部分部分主要针对管理人员对系统的日常管理和后台运行维护,其中包括添加新用户、修改初始密码、人事数据备份以及删除数据再还原;企业部门管理部分主要针对企业各个部门信息的添加和修改;企业人员日常管理部分主要针对新入职员工的档案记录,离职员工的档案删除,现任员工的档案修改和查询;出勤奖惩管理部分主要包括企业人员日常出勤记录,缺勤情况以及是否请假等情况进行记录以便进行奖惩管理;员工每月工资支付以及分红管理部分主要包括员工工资的支付登记管理以及按照每月工资支出的记录生成每个月的员工工资报表;人事信息登记报备打印部分主要包括按照公司要求进行的人事信息登记并且将记录生成纸质材料打印输出。

3.2企业人事管理系统概要设计

结合企业日常人事管理的特点,人事管理系统应拥有以下的实体和属性:用户登录(用户账号,用户密码);员工基本信息表(员工工号,员工姓名,性别,年龄,现任职务,政治面貌,籍贯,员工合同);员工工资支付管理(员工工号,缺勤扣除,加班工资,出差工资及需报销费用,基本工资,抽成,最终月薪);出勤管理(员工工号,出勤缺勤,加班,出差);人更(新入职员工工号,现任职务,曾任职务)。

3.3企业人事管理系统数据库逻辑结构设计

企业人事管理系统HRSYS数据库包含了以下个8表:部门信息表格Department,员工基本信息表EMPLOYEES,员工过往工作经历信息表EXPERIENCE,员工出勤表格CHECKIN,员工工作绩效评测表EVALUTION,企业工资管理表格SALARYRULES,员工工资支付表格SALARY,用户登录信息表USERS。员工基本信息表employees_table•工资管理表salary_table•考勤管理表checkIn_table•用户登录表users_table•员工人更登记表Department_table

4企业人事管理系统界面设计

4.1企业人事管理系统登陆界面设计

企业人事管理系统的用户登录模块主要针对已经完成系统验证的合法的用户才能够被允许登录系统,其他试图进入系统的非法用户则会被拒绝登录系统,用户需有账户及相匹配的系统密码才能够进入系统,以完成接下的系统步骤。主界面是展示人事管理系统主要操作功能的界面,若是有人员正操作系统,系统的主界面里,则会显示当前所操作人员的管理权限和基本信息并且能够从主界面来进入其他模块的界面。

5企业人事管理系统测试用例

1.测试登录企业人事管理系统能否成功:点击进入企业人事管理系统,在“用户账号”里填入相应的系统管理账号,“密码”框中输入与账号相对应的用户六位登录密码。输入完成后点击“确认登录”按钮,若是系统进入主界面,则用户登陆成功,反之则失败。2.测试未授权用户或者无权限用户是否能够登录人事管理系统:进入人事管理系统登录界面,输入任意账号密码,点击“确认登录”按钮。系统会提示账号密码不符合,没有登录权限。该用户无法进入人事管理系统。3.测试管理功能能否使用:管理功能:在登录进入人事管理系统主界面之后,则进入相应的管理页面,点击“编辑”,则会出现编辑页面,就能够对员工的个人信息资料进行修改和删除,最后点击确认以进行信息保存。4.测试密码修改功能能否使用:进入系统主界面,点击系统设置模块里账号安全则可以进入密码修改,用户需要输入原来的密码以及新密码,和确认新密码,若是修改成功系统则会退出到登录界面,使用户重新输入新密码以进入系统主界面,若修改失败则系统会提示。

6结论

企业人事管理系统的投入运营能够极大地提高人事管理的工作效率并且提高企业人员的使用效率,是企业管理现代化科学化的体现。企业人事管理系统的开发有助于企业人事人员对企业员工基本信息的录入、查询、修改,删除等各项管理工作的效率全面提升,也方便对员工信息的取用和管理。企业人事管理系统的运行对企业的人员费用节省,效率提高以及档案保存等各方面带来极大的便利。

参考文献:

[1]郭建宏.文峰.关于人事管理系统的思考.[期刊论文]-洛阳大学学报2005(04).

[2]萨师煊,王珊.数据库系统概论.第3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

传统人事管理特点范文第3篇

论文摘要:从传统的人事管理到当代的人力资源管理是人事管理领域的一次革命性转变。公共组织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具有部分相同的特性,但是,由于公共组织自身的性质和特点,它又具有区别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些特征。21世纪以来,随着公共管理环境的变化,公共组织人力资源管理又呈现出了新的特点和趋势。

在当代西方,工商企业管理领域首先出现了从传统的人事管理到当代人力资源管理的革命性转变,并逐步推广和应用于公共组织的人事管理之中。目前,如何结合我国行政体制以及人事管理体制改革,在公共组织中引入人力资源管理的新观念、新模式,推动我国公共组织人事管理体制的创新和管理方式的转变,提高人事管理水平,成为公共管理领域的一个基本主题。

一、传统的公共组织人事管理理论及模式的局限性

我国传统的公共组织人事管理制度及模式其特点是,无论党政机关工作人员,还是企事业单位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科研单位的研究人员,统统称为“国家干部”,都用统一的方式来进行管理。这种集中统一的管理模式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相适应。但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它的弊端日益明显地凸显出来,在实际工作中必然带来一系列的不良后果。

其一,高度集中的单一管理模式,使各部门、各行业不能根据业务工作性质、难易程度等特点,灵活有效、有针对性地管理干部,从而造成责权分离,人与事相脱节。

其二,管理权限过分集中,把人事工作简单化,人事关系简单化,强化了“人治”,忽视了法治。

其三,“国家干部”身份在根本上排斥竞争和个人才能的发挥、个人利益的实现,强化个人的人身依附,个人主动性、独立性被极大地扭曲和受到压抑,阻碍了竞争机制发生作用,也不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二、公共组织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及模式的兴起

人力资源管理来源于传统的人事管理,但又超越并取代了后者。无论在管理范围、管理内容、管理体制及管理方式上都有本质的区别。这些区别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一)地位不同。传统人事管理处于日常事务性管理的范畴,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已经上升到创造价值的职能范畴。

(二)性质不同。传统人事管理贯彻的是行政管理模式,它体现的是以资为本或者以官为本的原则。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贯彻的是人性管理模式。

(三)内容不同。传统人事管理主要限于招聘、分派、工资发放、档案保管等日常性、细琐性工作上,业务内容是零星的,不成体系的。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逐渐增加了岗位分析、培训开发、绩效评价、薪酬制度设计等内容,从而形成了系统化业务体系。

公共组织人力资源管理是指对公共部门就业人员特别是政府公务员从招聘、录用、培训、晋升、调动、考核、评价、工资福利分配到离退以及人力资源的需求预测、规划和开发的一系列活动所实施的管理,其目标是调动公共部门就业人员的积极性,提高工作能力,改善服务质量。它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在公共组织人事管理活动中的推广和应用。

公共组织人力资源管理体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哲学:人是第一资源;让人的才能和潜力得以发挥,自身的价值得以实现;把人力或人事管理当作组织发展战略的组成部分;注重组织文化建设等等。

三、 公共组织人力资源管理的特征

公共部门就业人员特别是政府公务员有着一些不同于企业员工的特点。前者所从事的是公共事务活动,他们行使公共权力,追求公共利益,提供公共物品,担负公共责任。因此,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就具有某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所不具备的内容和特质。一方面,它要反映一般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哲学,采取某些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相同或相似的新管理方式;另一方面,它作为一种公共管理新哲学,必须反映与公共权力的行使密切相关,具有政治性或公共性的特征,以区别于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的公共管理本质特征。

1.管理的公开性

企业管理与公共管理有许多相似之处,都必须履行一般的管理职能。但是公共管理在许多重要方面是与企业管理存在着差别的。它是公共事务的管理者和公共服务的提供者,以公共利益为导向,其职能是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无偿占有社会公共资源,并为社会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

公共组织尤其是政府中的人事管理系统比企业中的人事管理系统更加复杂和严格。它们接受公民的委托,代表公民去做公共组织人力资源管理的有关事情,它们要向公民负责,同时接受公民监督。正因为如此,公共组织内部管理制度的公开性成为其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特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往往是企业商业秘密的一个组成部分。公共组织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公开性在保证实现组织人力资源管理公平性方面会起到积极的作用,但同时也增加了人力资源管理的难度,提高了对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专业人员的职业化水平的要求。

2.管理的复杂性

与企业管理不同,公共管理包括了广泛而复杂的政府活动,而且公共管理的运作是在政治环境中进行的。它是一个纵横交错、层层节制的官僚制组织结构体系,要求目标统一、责权统一和功能配置统一。公共组织人力资源管理既受到政府组织的影响,也受到其它部门的影响,它的这一特殊性增加了对其管理的复杂性,提高了公共组织人力资源管理的难度。

公共组织人力资源管理的复杂性还表现在对公共人力资源的绩效管理难度上。公共部门绩效评估面临着诸多的难度:产出难以量化;目标缺乏准确性;绩效指标难以确定;评估信息系统不健全;管理者与评估者相对立等等。这其中有些困难如产出的特殊性和目标的多重性是无法通过努力就能改变的。

3.管理的稳定性

公共组织的结构很少发生变化,管理模式也很少发生根本性变革,与企业组织相比,公共组织具有相对稳定性的特点。这对人力资源管理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有利的是,由于组织结构和管理机制稳定,员工的组织预期和行为方式可以长期化。不利的是,公共组织往往不能像企业那样,通过组织结构的变革,为员工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激励手段缺损。

4. 管理的法制性

由于宪法、法律和各项行政条例等法律手段是公共组织实现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方式,因此公共组织的人力资源的规划、开发等活动都是有法可依的。一方面国家制定专门的法律和法规对公共组织人力资源的组织机构及其宗旨、行为规范等一系列管理行为进行规定,另一方面公共组织要依法合理地行使行政管理和人事管理的权力。这也是不同于其他社会组织人力资源管理的一大特点。

5.管理的权威性

公共人力资源管理与一般组织人力资源管理的最大不同就在于管理主体的不同。公共组织与其他社会组织相比,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和权威。无论是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国家权力都属于公共组织,公共组织就是凭借国家权力和公共资源对公共人力资源进行管理,公共组织制定的有关公共人力资源的各项管理措施,其他社会组织必须认真贯彻执行。

四、 公共组织人力资源管理发展的新趋势

21世纪以来,随着公共管理环境的变化,公共组织人力资源管理又呈现出了新的特点和趋势,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工作者的兴起以及公共组织职业化

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的日趋发展,公共组织管理复杂性的增加及对大量信息的需求,公共组织管理日趋技术化和专门化,公共组织对专门性人才的需求更加强烈,这一切都导致了知识工作者的兴起。与此同时,知识和信息工作者在公共管理领域内将占主导地位,知识和专家的权威更加凸现。

2.从消极的控制转为积极的管理

传统的公共组织人力资源管理,是一种以控制为导向的消极管理,其基本特点在于:强调效率价值的优先性;强调从业者的工具角色;强调严格的规划和程序;重视监督和控制;强调集中性的管理等。这种消极管理不免使得人力制度僵化、缺乏活力。而新的公共组织人力资源管理更具积极性,强调“授能”,即授权赋能,致力于创造使人潜能得以更好发挥的良好环境,促使工作者具有使命感,从而促使组织目标的达成和效能的实现。

3.人力资源发展的重视和强调

面对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的日益发展,面对新知识和新技术的挑战,越来越多的公共组织认识到公务人力资源发展的重要性,即通过持续的学习以改变公务人员和公共管理者的态度、行为和技能。更为重要的是,由于今天公共组织管理者面临的是一个快速变迁的社会,过去被动式的学习已经无法适应时代的要求,具备新的学习能力是公共组织人力资源发展的核心。

参考文献

【1】 陈振明.《公共管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版。

【2】 董克用.《公共组织人力资源管理及其特点》,载《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4.9。

传统人事管理特点范文第4篇

论文摘要:高等职业院校传统的人事管理已不适应形势的发展和变化,因此必须打破传统模式建立新型高职院校人事管理制度。通过分析高职院校传统人事管理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区别以及传统人事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笔者提出人事工作从传统人事管理向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转变的实现途径,以期提高学校的竞争力。

随着近几年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高职院校也迅速扩大,从规模上看与普通高校有并驾齐驱之势。在这种发展的前提下,高职院校将面临着空前激烈的人才竞争,如何强化学校人事管理工作,使整个学校组织的目标、任务和人员有机地联结成一个有序、高效运行的整体,是高职院校人事管理工作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而传统的人事管理制度明显不适应目前高职教育发展的需要,因此向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转变已变得必要。

一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与传统人事管理的主要区别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通过各种手段达到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最佳状态,藉此最大限度地释放人体内潜在的生产能力,从而产生最大化效益。与传统人事管理相比有着几个本质的区别:

(一)在管理内容上,传统的人事管理以事为中心,主要是对员工进行“进、管、出”的管理。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则以人为中心,将人作为一种重要资源加以开发、利用和管理,力求使每个人都能积极、主动、创造性地开展工作[’1。

(二)在管理方法上,传统的人事管理属于静态管理,现代的人力资源管理属于动态管理,强调整体开发,对员工不仅安排工作,还要根据组织目标和个人状况,为其作好职业生涯设计,不断培训,充分发挥个人才能,量才使用,人尽其才。

(三)在管理手段上,传统的人事管理主要采取制度控制和物质刺激手段;现代人力资源采取人性化管理,考虑人的情感,自尊与价值,发挥特长,体现价值。

(四)在管理策略上,传统的人事管理侧重于近期或当前人事工作,发挥战术性管理。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更注重人力资源的整体开发、预测与规划。根据组织的长远目标,制定人力资源的开发措施。

(五)在管理技术上,传统的人事管理照章办事,机械呆板;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不断采用新的技术和方法,完善考核系统、测评系统等科学手段。

(六)在管理体制上,传统的人事管理属被动反应型,手段单一,以人工为主,很难保证及时、准确,并浪费人力,物力和财力;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属主动开发型,根据组织的现状、未来。有计划有目标地开展工作.如制定人力资源规划、实施人才引进培养、决定薪资报酬等,工作富有主动性、创造性(27。

(七)在管理地位上,传统的人事部门往往只是上级的执行部门、操作部门,很少参与决策;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进人决策层,直接参与计划与决策,是具有战略和决策意义的管理活动,它把人力资源管理与单位的目标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成为单位发展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方面。

由上可知,人力资源管理与人事管理不单是称谓上的不同,它们代表了在对人的管理方面不同的历史阶段的不同特点。从人事管理转向人力资源管理,是历史的必然。

二高职院校传统人事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传统的人事管理职责范围较小,主要包括程序化的文件处理以及人员招聘、培训、工资发放、职称晋升、考核、人事档案保管等方面的具体制度建立和事务性管理。这种人事管理具有机械被动性、计划指令性和常规事务性等特点。其不利因素体现为:

(一)人事管理的观念落后。传统的高校人事管理是一种“以事为本”的人事行政管理,从人事管理的行为过程来看,传统的管理过程较偏重于强调事而忽视人。

(二)编制不当,人浮于事,结构不合理,效益不高。

(三)缺乏岗位竞争、择优选聘的用人机制。

(四)未形成良好的考核评价体系。目前的考核评价还存在以下问题:考核内容较含糊,笼统,没有针对性;考核时吃“大锅饭”,不能正确考评出绩效高低且存在着轮流坐庄,主管考核存在“晕轮”效应或碍于人情,应付了事,考核变成了填表签字的工作,过于关注短期结果,而忽视了长期或者过程绩效。

(五)管理人员综合素质欠缺。一些管理人员只注重应付日常的人事工作,忽视了对高等教育发展的研究、政策理论的学习、人事制度改革的探索、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在工作中出现开拓性和创新性不足的现象。

正是这些不利因素,导致了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存在着学历结构、专业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等诸多不合理现象,严重制约着教职工素质的提高及教学质量的提高,不利于高职院校的健康发展。因此,转变传统的人事管理已经成为必然。

三高职院校人事工作转变的实现途径

(一)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牢固树立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

提高观念创新能力,实现由传统人事管理向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飞跃,必须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实现观念上的创新,树立以“人”为核心的观念、人才资源配置的市场化观念、人才资源开发的观念、人才资源管理法制化的观念和人才竞争国际化观念。充分认识到人的社会属性,尊重个人优势的发挥,认同个性化的追求,谋求组织与个人价值最大的交集。

《二)促进高职院校机构编制改革,规范高职院校内部组织结构

推动高职院校人事制度改革的宗旨是用有效的编制手段建设一支精干的教职工队伍。第一,各高职院校要根据教学、科研、行政管理和后勤服务等各方面的不同职能,在稳定规模、提高水平、保证质量、兼顾一般的原则下,建立符合教学、管理及科研实际要求的组织形式,合理调配各类人员比例。第二,要抓住有利时机,创造条件,稳步推进高职院校后勤社会化的改革‘第三,就编制改革的目的而言,不能只是单纯地精简人员,而应是对高职院校内部组织结构的调整、教职工队伍的优化和办学效益的提高,逐渐改革单一的编制管理模式,建立事业编制与企业编制、固定编制与流动编制、教学编制与科研编制等多种编制相结合的编制管理体制,有效控制事业编制和固定编制,逐步增加流动编制和企业编制[[3]。只有这样,才能形成比较合理的教职工队伍结构和灵活多样的用人方式,更好地促进高职院校办学效益和办学水平的提高。这是高职院校人事制度改革的重点。

(三)建立符合高职院校办学规律,动态、有序、科学的用人制度

高职院校人事制度改革的核心是全面推行聘任制,其基本原则是“按需设岗、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聘任、严格考核、合约管理”。对校内不同类型人员,应实行不同的聘任办法,教师等专业技术人员职务聘任制应继续在职改实践中改革完善,有条件的学校可自主进行职务砰聘,应大力提倡向全社会公开招聘,引进高层次人才;校行政管理人员要实行职员制度,进行考核聘任;校办企业和后勤服务人员要实行全员劳动合同制等企业用工形式;实验室和企业中的高级技术工人要实行技师和高级技师聘任制。聘任制要实行有领导的双向选择,聘任单位与受聘人员均享有同等的权利,并有共同遵守聘约的义务。总之,我们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在现有工作的基础上,实行真正意义上的聘用制,打破“一聘定终身,按职聘任”的模式,完善管理制度,转换运行机制,促使教育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岗位管理作为现代行政管理是科学的管理模式之一,是高职院校人事管理要努力实现的方向。这是高职院校科学用人制度改革的关键举措。

(四)创新机制,建立以战略为导向的绩效考评机制,确保人力资源高效运作

作为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重要核心内容,绩效考评应是学校整体发展战略的传递系统,要通过科学、合理的绩效考评体系把学校的发展战略思想、目标和核心价值观层层传递给全体教职工,使为实现学校战略目标而努力成为教职员工的自觉行为。高职院校要在作分析和职位评价的基础上,确定各专业教师应具备的能力和完成教学所应具备的条件,作为工作绩效考核的依据[’]。建立科学严密的绩效评估考核体系,制定严格细致的考核标准和考核程序,考核结果做到客观、公正,使人力资源的价值得到正确的评价和体现。

传统人事管理特点范文第5篇

我国自开放经济体系以来,各大经济体无时无刻不面对着来自世界范围内的经济竞争,各种具有知识经济特点的信息科技不断发展,教育行业作为服务行业亦不能脱身置外。在过去的近10年内,各种民办的教育团体、跨国的教育集团通过网络技术的进步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而公立高等院校也由于市场机制的引入使得教育供给基数不断膨胀[2]。庞大的教育需求必然带来庞大的教育人才缺口,而庞大的教育人才缺口必然伴随着人力资源的竞争。可以说,新形势下我国高校人力资源供给将面临过去几十年都不曾面对的激烈竞争。在这种形式下,如何提高高校人事管理制度的优越性,从而让我国高校在市场的人才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就成了人事管理人员进行人事管理工作研究的一项重要命题。

一、高校人事管理的含义及特点

高校人事管理,是运用科学的原理、原则和方法,根据人才成长规律和学校的任务,对学校各级人员进行规划与组织,对人际与人事关系进行指导、协调和控制,做好教职工的聘任录用、调配交流、奖惩任免、培训考核、工资福利、职级晋升、离休和退职等工作,以达到高等学校人力资源利用的高效率、高效益之目的[3]。

根据其含义,可概括出高校人事管理制度的以下几个特点:

(一)人事管理工作信息量大、涉及面广

高校的人事管理包括全校教职工的基本信息的管理(包括出生日期、学历、职称、职务、工资信息等)、人事档案、人才流动、各类人事统计报表等繁??工作。

(二)人事管理数据时效性、准确性、保密性强

人事管理是高校发展的重要保障,教师信息必须达到准确,并且能够及时更新变化。另外,人事管理信息涉及到教师的个人隐私,如身份证号码、婚姻状况、收入情况等,所以必须做好相应的保密工作,以防信息泄露。

二、高校人事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等院校属于国家资金全额补贴的事业单位。事业单位首先应满足社会科学、教育、文化、卫生等方面的需要。其次,它的工作成果不以可计量的物质形态或货币形态体现。第三,事业单位以聘用合同的方式给员工进行编制登记。我国高等教育属于教育事业单位,固有的人事录用制度是与事业单位的用人模式相似,区别在于,高校人员主要由三类组成,即专业技术人员、教学管理辅助人员、后勤人员[4]。业技术人员主要包括专业教学人员和科研人员。

(一)人事管理方式――“以职为本”,管理人员工作中处于不利位置

传统高校人事管理制度的专业教学人员的招聘一般由学校自行研究上报主管部门后进行招聘,校方与教师个人签订就业合同[5]。而人事管理人员则一般采用编制内、人事或劳务派遣的方式进行聘任,工作中属于辅助教学,处于工作中的从属位置。也就是说,目前我国传统高校人事管理制度是以教师、教学为主体,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以职为本”的管理方式。这种管理模式在经济市场化不断深化渗透进校园的今天暴露出某些弊端:

首先,这种管理模式遴选管理者的方式以工作职能为重点,常常出现先确定编制后确定岗位职责,最后再确定工作人选的问题,影响工作人员的主观能动性。

其次,这种管理模式下所管理的职能人员的培养内容通常根据工作的完成情况来进行,关于人员的奖惩、提拔、晋升等一系列考核均与人员完成工作的情况或直接或间接相关联,严重影响人才自身的全面发展,影响此类人员的进步性。

最后,上级管理部门管理此类人员的方式相对简单粗暴,即单纯执行上级部门或本部门的规章制度,对其进行被动管理,所有的管理方式、管理标准、管理计划都在人员出现之前就已经确定完毕,并仅注重行政正当性、程序性,没有使岗位人员发挥主人翁的作用。

(二)人事管理体制――“只上不下”,管理观念与市场经济理念相悖

第一,高校的教职工存在着“编制终身制”问题。这种管理体制是一种缺乏竞争、活力、激励的一种时代产物。“只进不出”的人事管理体制让很多在编教师“有恃无恐”。另外,职称制度的“只上不下”也面临着同样问题,很多教师在晋升职称后安于现状,放松了对科研水平和教学质量的要求;行政人员在提拔任职后“循规蹈矩”,缺乏对工作的热情,进而影响高校的整体教学水平。

第二,“泛科研”现象存在于职称晋升中,不利于精品科研项目的发展。在我国高校目前的人事管理结构中,职称晋升、岗位提拔、工作业绩均离不开科研成果。故无论新晋员工还是著名教授,每年都会或多或少的面对科研压力,这就导致了人事管理上的“泛科研”现象,这种现象所导致的的问题主要体现在科研水平和成果转化率低下等。据相关资料显示,2009年至2013年,我国高等事业型院校坐拥全国科研经费比例70%以上,但科研成果产出率并不高,根据符银丹[6]等人的报道,全国37所“985”工程院校中,只有9所达到科研成果产出(DEA)有效;胡永梅[7]等人报道在全国205所“211”院校中,约有43%的院校科研成果产出(DEA)有效。

三、针对高校人事制度存在问题的改革

(一)针对现有人事管理方式的改革

第一,转变人事管理为人力管理,从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角度改革人事管理,而不是单纯的依照现有管理基础进行管理,加强个性化人才培养,加强主观能动性。

第二,人才考核评估制度应实现多样化,工作成果可以作为人才奖惩、提拔、晋升的重要指标而不应该是唯一指标。对于具有个性化工作特色并额外做出成绩教职员工应适当放宽人才奖惩、提拔标准。

第三,制定上级管理部门对基层工作人员的考核机制,加强对基层工作的了解,避免以往的机械式管理。

(二)针对现有人事管理体制的改革

第一,实施开放性岗位管理,身份、职称的可上不可下是人才管理僵化,阻碍人才流动、遏制人才竞争的重要因素。用管理上的优胜劣汰改变事实上的编制终身,建立具备市场经济的高校人事管理体制。

第二,完善科研考察机制,适当降低行政人员晋升标准,避免科研输出过度浪费的现象,从而提高精品科研的产出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