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管理学的科学性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科学性管理 单位财务管理 问题与对策
1、科学性管理简析
管理作为一门科学,具有一定的规律性、系统性以及实践上的指导性。管理是社会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种重要的实践活动,对于社会生产以及人们的生活有着重要的意义,是人们对于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所总结的关于活动的理论、逐渐形成一个完整的管理理论体系。在财务工作中,管理理论可以起到指导作用,它以管理方法的形式体现,指导实践活动并且以活动的效果来衡量管理的过程,使管理的理论以及方法得到丰富和发展。
管理具有科学性,其应用科学的方法,利用综合而抽象的规律以及原理等来体现其性质,揭示了事物过程的发展规律,是管理及指挥的结晶。管理的科学性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管理科学作为一个活动的过程具有自身的客观规律,它是以科学的理论为基础来反应其客观规律,以科学的方法应用于管理中。而管理又是一门实践性的活动,将其与具体的管理活动有机结合,能够实现良好的管理效果。将科学性管理应用于实践中,能够使管理理论不断的丰富,完善管理的方法和内容,以科学的方式来灵活应用管理学的理论时,能够有效的实现其管理的目标。
以科学性的管理为基础,对财务管理不断的完善的基础上,能够将管理的理论知识灵活应用,使其能够更好的发挥其作用。科学性管理能够使各项工作都能够有序的开展,管理的程序和流程更为科学,从管理的理念到具体的管理措施能够更好的满足单位发展的需求,使管理的目标和效益都能实现。
2、当前单位财务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科学性管理的重要性为许多单位和企业所认识,但是在财务管理而言,一些企业的财务管理中还存在较多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单位财务管理的水平仍相对的落后,缺乏一定的科学性。尤其是在单位资金的使用上,许多单位只是按照一定的开支标准进行支出的管理,对于资金使用效益的关注不足,也缺乏相应的成本意识。这种思想下,财务管理的办法就比较简单,对于预算的编制以及管理工作都做得不足,只是简单的执行财务计划和指标,为充分的考虑单位自身发展的要求。
第二,对于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视不足,财务人员的整体素质相对不平衡。在一些单位中,从事财务管理的人员专业知识和素养呈现出不均衡的现象,对于新的财务知识和方法的应用不足,无法为单位的财务管理和战略发展提供有效的依据。此外,对于财务人员的专业培训也相对不足,无法实现财务管理对于专业人员的需求。
第三,对于一些单位中,对于国有资产的管理部门以及职责划分不清,造成了一些国有资产流失流失的现象。在财务管理中,其与国有资产的管理存在一定的脱节现象,对国有资产使用情况等相对的不了解,从而无法通过账面情况来反应其真实情况,存在一些账实不符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对于资产的存量无法清楚的了解也使得责任的划分变得不明确,容易造成一些坏账或者呆账的现象,另外,因为账面记载的问题,在一些资产的处置时可能造成一些失误或者错误,从而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
第四,在单位的投资项目上存在一些问题。对于单位的投资而言,一些项目存在没有经过相关部门批准而进行投资建设的现象,其资金的支出存在诸多的不合理现象,对于投资的可行性报告上存在一定的失实,有些投资额未能列入到项目中时会产生一些投资总额存在差异或者造成一些资金使用中的腐败现象。这些都给单位的财务管理以及其发展带来了诸多不利影响,造成了财务报告的造假现象,而这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的提升。
3、基于科学性管理的单位财务管理的完善
为了实现企业财务管理的基本目标,我们要针对当前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必要的改革和完善,具体而言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注重财务管理理念的创新,明确其管理的目标。在单位财务管理中,应该注重管理理念的转变,以科学性的管理为基础,认识到财务管理对其企业发展的重要性,不断完善管理措施,并制定合理的管理目标,使其更具长远性及综合性,保证目标的可量化性。这种一种理念的创新以及目标的明确,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完善单位财务管理的绩效考核标准,通过层级性目标的实现引导全员参与到其中,从而建立其一个全员认同的财务管理体制,调动起各个方面的积极性,最终实现财务管理效率的综合提升,使财务管理工作更为规范、科学。
其次,要不断的完善单位内控制度。单位财务管理工作水平的提升,其内控制度的完善对于其预算的执行有着重要的约束作用。通过内控制度的完善,能够加强对一些薄弱环节以及重要岗位的控制,并且将其责任细化,以较为完善的内控制度来约束管理人员的行为,使各项职责能够落实到人。将财务管理中的职务及职责划分明确,保证资金使用的安全,对于单位的资产进行到期对账,做到账实相符。此外,还应注重财务管理人员素质的提升,以实现对单位人员的内部控制。一些较小的单位可以采用财务管理外包等形式来较少其人工成本,完善单位的劳务关系,保证各项工作的质量,提高财务管理的整体水平和质量。
再次,要提高预算工作的整体效果。预算对单位的财务管理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实践中,应做到预算的科学性、全面性以及准确性。要从预算的组织构建上来为预算的编制提供有效的保证。通过专门的预算小组来协调单位之间的管理以及单位与财政部门间的关系等,使各种关系被理顺,实现对其有效控制。此外,要保证预算编制的时间充足并保证预算编制方法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以合理性和有效性为指导来完成预算的编制工作,不断细化预算编制工作的具体程序,使得各项工作都能够顺利完成。
此外,还应注重财务管理方式的创新。在实践中,要对财务管理的方式应结合单位的实际情况进行必要的创新,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以及相关财务管理软件的使用等来提高单位的财务管理水平和效率,将财务管理与核算工作有机融合,实现管理效率以及能力的综合提升。在单位财务管理中,应该注重信息化体系的建设,通过财务管理硬件的建设以及软件的更新应用,来构建有效的信息化管理平台不断提高单位财务管理的综合水平。在信息化管理平台的建设上,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使其在财务管理中能够完成相关数据的采集以及指标的分析等,从整体上提高单位财务管理的整体效率。
最后,注重企业内部监督制度的完善。在单位管理中,应该明确监督的职责及其作用,加强对单位内部国有资产的监督管理,对于资金的使用以及资产的处置上通过定期的盘查或者清查等工作的开展,保证各项资产账实相符、账账相符,提高企业财务管理的整体水平。此外,要完善相应的国有资产处置审批制度,通过审批制度的应用来加强对国有资产的监督管理。注重单位内部审计制度的完善,使其更好的发挥对企业财务管理的监督作用。完善单位的财务培训制度,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和水平,对一些违法行为加大处罚,避免财务管理中的一些腐败现象,使财务管理的各项工作能够有序开展。
4、结语
基于科学性管理的财务管理工作的开展,要注重工作的科学性以及管理流程的完善,提高财务管理的效率。以科学性管理为指导,不断更新管理的理念,制定明确的管理目标,并且完善财务管理措施,加强内控制度的及其监督管理,提高财务管理的综合水平。
参考文献:
[1]赵恒大.探讨建筑项目财务管理中的科学化管理[J].城市建设,2013(27).
[2]郑声达,李惠丽,曾荣彬.新形势下加强我国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探析[J].青年科学(教师版),2013(8).
[3]窦英.探析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财经界(学术),2009(7).
[4]刘香丽.浅析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J].现代商业,2009(27).
[5]王泽英.财务管理理论结构探析[J].企业导报,2013(2).
顾名思义,管理就是“管”和“理”,这是商业银行管理的两个基本内涵。从外部来说,就是监管,从内部来说就是约束、控制,监管、约束、控制那些不利于管理目标实现的思想和行为,内控、管控就是指的“管”。理,就是道理、梳理、打理、理顺、理通,指的是厘清或设计有利于管理目标实现的包括思想、制度、方法与路径等在内的生产关系。理是为了更高效率、更快速度、更好质量地做事,管是为了在做事的过程中防范风险、防范出格的行为和事件发生。在商业银行管理实践中,管和理在管理者日常管理中占多大的比重,因管理者的特点和个性而异。科学的管理应先“理”后“管”,在“理”上多下功夫,理得越顺、管得越轻松。
三个特点
与工商企业相比,商业银行有三个特点。
商业银行是货币信用中介,是经营货币的特殊企业。与一般的工商企业比,有明显的特殊性,它提供的是一种非流水线、非标准化、非机械化、非批量生产的因人而异的服务产品,即便所谓的流程银行也很难做到像工厂化那样的流水线作业。
商业银行提供的服务产品具有很强的个性化特征。商业银行经营的本质是财富管理,从开一个账户、办一张卡、开一个网银开始,就已经开始对客户提供财富管理服务。财富管理的最大特点就是个性化、差异化,招商银行的“因您而变”正是抓住了商业银行财富管理活动的这一本质特点。
商业银行生产与销售之间没有任何中介环节。商业银行财富管理包涵的更多是“人”的技术、智慧和知识,包括情商、智商等,“物”的因素相对次要一些。无论是货币资金来源还是运用,每一笔业务都是银行员工与客户面对面的直接、个性化交易,员工、银行与客户之间、生产与销售之间没有任何中介环节,这就注定了商业银行的管理重点是围绕最终市场交易环节而进行的“以客户为中心”、以员工为本的交易行为管理。
上述特点决定了商业银行管理的特殊性。货币信用中介特点要求商业银行要保持足够的流动性。个性化交易特点决定了在每一个交易环节每时每刻都可能发生风险,商业银行必须建立全流程风险防控体系,确保交易操作的安全性。服务产品的生产与销售没有中间环节的特点决定了商业银行必须加强客户信息“3konws”管理(了解客户、了解客户的账户、了解客户的信息)和员工与客户往来的合规管理,必须有高素质的员工队伍,即使是柜员也要有尽可能好的素质。
四个境界
一位资深银行家说过,商业银行“小胜靠力、中胜靠智、大胜靠德、全胜靠道”,这个“道”就是管理之道。笔者认为,“力、智、德、道”在一家企业和银行的不同发展阶段起着不同的作用,可以称之为商业银行管理的四个境界。
“力”是第一境界。在一家银行起步阶段,要靠集中人力、财力、物力实现聚焦突破,把士气鼓起来、把盘子托起来。
“智”是第二境界。当一家银行在市场初步立起来后,很快就应转入第二个境界,即靠智力、智慧、技术、方案、团队协作来确保持续发展,把形象树起来。
“德”是第三境界。在有了一定的规模与效益后,从根本上来说,商业银行要持续赢得客户、赢得市场,主要还是要树立自己的诚信形象、服务形象,靠服务能力、服务质量、服务效率持续巩固市场地位,把品牌创出来。
“道”是第四境界。即文化、理念等科学管理之道,也就是“长治久安”之道。老子讲“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银行“以客户为中心”就是行天道,不能只为自己的利益而“趋利避害”,而是要真正把客户当作衣食父母而“利而不害”,比如说客户投资理财产品如果出现亏损,银行至少要把从客户身上赚到的中间业务收入返还客户,不能把赚取利润的快乐建立在客户亏损的痛苦上。
五个属性
管理的哲学属性。也就是管理的方法论。管理本身是一种思维活动,管理学是最实在的思维科学。任何管理者都应通过严密的思维活动,理清企业运行的基本规律,通过复杂的脑力劳动,使紊乱的东西变得规则化、条理化,复杂问题变的简单化。好的管理者往往是完美主义者,但过分追求完美往往又适得其反。因此,在管理的千头万绪中,应学会抓住主要矛盾、分轻重缓急,有所为有所不为、不能为而不为之,管理的最高境界是“无为而治”。管理中充满了哲学、充满了辩证法。管理的哲学性还表现在管理的艺术性与技术性,即管理的方法与套路。管理要平衡各种利益与关系,把各方面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管理的文化属性。文化是管理的本源,没有文化,管理便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包括理想、信念、价值观、世界观等在内的文化是管理的根基或底蕴,文化底蕴越深,银行这颗大树才能越根深叶茂。文化在孔夫子来说,就是一个“礼”字,“礼”以“仁”为基础,这也是中国式管理的本质。管理的诸要素中,对日常管理最起作用、起根本作用的是文化,好的文化比好的制度更管用,良好的企业文化约束的是多数人的思想、行为,对多数人起到激励作用。在好的文化环境下,人人都很自觉按约定成俗的规则办事、按事物的客观规律办事、自觉敬业爱岗、自觉维护企业的利益,管理就能达到“无为而治”的境界。文化不是贴在墙上的口号,而是群体的一种习惯思维和行为。
关键词:小学学校;学校管理;科学性;有效性
G627
在W生的教育工作之中,小学的教育是比较重要的,所以提高小学教学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是非常有必要的。为了提高学校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本文从学校的领导部门进行研究分析,指出了领导部门对学校管理的中心作用,进一步分析了教师之间、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关系的重要性。希望能够对具体的小学学校的科学和有效性的管理有所启发。
一、学校的管理体系进行优化
(一)对领导集体进行优化
作为一所教育单位的管理部门,在小学的管理方面,学校的管理部门就是小学内的管理中心,学校的一切工作都是以领导的决策思想为中心而展开的,他们对学校的发展起着很重要的影响作用。所以,在实际的针对小学学校的管理当中,主要是围绕学校的领导集体做出内容,为了能够提高小学管理的有效性和科学性,就必须保证领导集体的思想和决策的与时俱进以及科学可行,从而更加利于学习的管理和有效执行。
加强对小学学校的管理,第一方面就是要对学校的校长进行科学的管理和规范,作为一个学校的中心人物,校内的很多事物都是依据校长的指导来进行。校长的行为和想法往往代表作一个学校的身份和地位。校长的想法是否能够与时俱进是保证学校能否科学发展的重要因素[1]。另一方面,对于学校之中的除校长以外的领导集体也是不容忽视的内容,领导集体的意见和建议往往代表着学校大多数人的意见,并最终反馈到校长的手上,所以对于领导集体的科学规范也是很重要的。只有保证整个学校的领导集体与时俱进,科学向前,团结向上,那么对于具体的学校管理就会产生很好的管理氛围,从而能够为小学学校的管理制度和长远发展提供动力和支持。
(二)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
作为一个服务于社会上的教育部门,在针对学生的教育工作才是重中之重,所以针对教师的管理也是非常重要的部分。教师的教学能力水平和专业素质是关系着学校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因素,这对于学校的影响力和社会地位也是一种巨大的影响因素,对于学校的管理的制度和谐学校的建立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
针对教学环境的建设,要能够采取科学有效的管理制度才能够有利于教学工作的开展,尽量采取人性化和合理化的管理方式,加强教师资源的素质建设,建立科学的教学管理体系,努力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严格按照教育部门的规章制度,不断创新教学管理意识以提高教学的效果[2]。努力争取把教学质量得以提高。
二、营造和谐的校园环境
(一)建设教师之间的良好关系
学校的教学活动之中,教师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教师之间的关系和互动能够对教学活动产生深刻的影响。如果教师之间的关系能够有一个良好的氛围,那么对于教师活动的开展就会有很大的作用。教师之间的信息交流和互动会对整个的教学活动有所影响。如果教师之间形成一种团结,友善,互帮互助的良好之风,那么对于整体的教学质量都会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从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如果教师之间互相不理睬,在信息的交流和沟通方面不作为,对于学生的特征和课堂反应没有沟通,那么对于后续的教学工作也会有所影响,从而限制了教学质量的提升[3]。
(二)建设和谐的师生之间的关系
学校的教学活动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是对教学质量的成果有重要影响的因素。所以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学校管理的重点,但是对于师生关系的研究至今没有成形的理论,所以要进行摸索。在新课程改革背景的基础上,努力建立起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大势所趋,如果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比较融洽,能够形成一种互相尊重,互相理解,相互沟通的良好风气,那么对于教学活动的开展和教学质量的提升是一种推动的作用。如果教师与学生之间没有形成一种沟通和互为尊重的关系,那么对于教学活动的开展和教学质量的提升就会是一种限制的作用,学习氛围就是下降,教学质量也难以提高。所以对师生关系的建设也是保证小学学校管理科学性和有效性的重要部分。
(三)对学生之间的关系加以引导
在小学学校的管理之中,为了能够提高科学性和有效性,提高科学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需要营造一种生生关系良好的环境。学生是一个学校建设的重点,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一种良好和团结友善的环境下,对于教学质量的提高有着很大的推动作用。如果在学生与学生之间形成一种团结互助,互相尊重,互相理解的学习氛围,那么就会对学习能力的提高和改善课堂学习环境以及课下学习环境有很好的效果,有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4]。如果学生之间不能够相互帮助,每个学生都是顾着自己,在学习方面不分享,学习方法方面不沟通,那么对于整体的教学活动的开展,就会有很大的阻碍,同时也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结语
总体来说,小学学校的管理是在在学校的全部人员共同努力下才能够完成的。最重要的是学校的领导集体要有科学的决策和引导,其次是教师之间的教学活动要能够有序的开展,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才会对具体的教学质量的提高有所保障,才会实现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目标,进而对学校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的提高有所贡献。
参考文献:
[1]梁志森. 以人为本,构建和谐学校――小学学校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J].学园,2013,15:159-160.
[2]李培仁. 如何提高小学学校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J].教书育人,2015,14:17.
关键词:行为科学理论;学生管理;独立学院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B 收稿日期:2016-01-06
一、独立学院学生管理工作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学生管理制度不健全
为了切实落实独立学院的学生管理工作,各个独立学院都立足于自身的教学实际,制定一系列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学生管理政策。然而,独立学院制定的这些规章制度大部分都是照搬公立大学所制定的学生管理规章制度,而没有根据独立院校学生管理的实际情况,不符合当下学生管理现状。因此,独立学院在制定学生制度上还应该立足于学院学生管理本身,制定相应的学生管理规章制度。
2.独立学院学生管理工作形式单一
新时期下倡导以人为本的素质教学,因此,独立学院在学生管理上也应该遵循此类教学要求,以促进学生的多样化发展为目标,开展特色化的学生管理工作。根据学生在校期间不同学习阶段的心理变化,开展与其相对应的学生管理教学工作。然而,现今独立学院的学生管理工作形式过于单一,根本不能满足不同时期学生对学生管理工作的要求。此外,单一化的学生管理方式,很容易让学生产生厌倦情绪,久而久之,独立学院的学生管理工作会更加艰难。
3.独立学院学生管理工作者个人素质参差不齐
独立学院学生管理工作之所以不能落实到位,还在于学生管理人员素质不高。众所周知,一所好的大学,必须要有好的教师队伍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按照新时期下国家教育部门对高校学生管理者的规定,应该是教育学、思想政治学以及心理学等学科的专业人才负责学生管理工作。但是,笔者通过对现下某独立学院的调查发现,独立学院只有3%左右的学生管理工作符合上述条件,由此可见,独立学院学生管理工作者的素质还有待提升。
二、行为科学理论对独立学院学生管理工作的影响
1.树立学生管理目标并完善学生管理工作制度
行为科学理论认为,需要是有机体对客观事物需求的一种反映,它是单个有机体缺乏某种东西时的一种心理状态。从客观角度来讲,人的需求是多层次、多样化的,有自然性的需要、社会性需要以及精神层次的需要。
对于独立学院的学生管理工作来讲,学院的学生管理工作者应该充分了解学生对学生管理工作的需求,从而追根溯源找到学生管理工作的有效途径,关键的是学生管理工作要满足学生需求目标与学生管理工作的总目标,合理制订学生管理工作的管理计划,并本着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开展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活动,使得独立学院学生的管理需求能和学生管理工作活动相协调,共同发展。
此外,行为科学理论下学生管理工作目标的制订只是为学生管理工作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发展平台,独立学院学生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还需要一个完善的、适宜的学生管理工作制度保驾护航。鉴于此种状况,独立学院应该立足于学生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结合独立学院的教学目标和办学特色,改革和创新现有的学生管理工作制度,使其能更加贴合独立学院学生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
2.行为科学理论下以学生需求为目标,采用多元化的管理模式
独立学院的学生管理工作长期以来都是照搬公立学校的学生管理模式,无论是在教学管理方式上还是学生管理需求上,都远远达不到独立学院学生管理工作目标要求。鉴于此种情况,理应采用多元化的学生管理模式,针对不同学习阶段的学习开展与其相适应的学生管理工作。其次,独立学院学生管理工作者也要与时俱进,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水平,与当下的学生管理工作发展相适应。
综上所述,行为科学是一门新兴科目,它主要是利用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科理论来研究人的行为规律;借助行为科学理论开展学生管理工作,以解决独立学院现下学生管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使得独立学院的学生管理工作不断趋于完善。
参考文献:
【关键词】有效性 课堂实践 管理类专业 策略体系
基金项目:2011年陕西普通本科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11BY77)。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础,其核心在于实现教学有效性。国内外学者对有效教学的本质、特征、模式作了很多的研究,管理类专业实现有效教学的根本是课堂实践教学。本文以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为例,探讨课堂实践教学对教学有效性的价值和策略,以期对管理类专业的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的提高有所借鉴。
大学管理类专业课堂实践教学的开展价值
1.课堂实践教学是管理类专业实践性的内在要求
管理学是一门科学性与艺术性相统一的学科,科学性强调管理的理论知识和原理,艺术性体现为理论知识和原理的实践应用。以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为例,它一方面强调理论知识学习,如人口学、社会学、经济学等课程;另一方面更重视对管理技术的应用,如工作分析、人员测评、绩效管理、薪酬设计等实用技术,这两个方面的共同要求使得教学中课堂实践教学成为专业的内在要求。
2.课堂实践教学是实践教学的关键
实践教学是有一套严格设置和完备规范的教学体系,[1]它可以分为课堂实践教学、校内实践教学和校外实践教学三种形式。课堂实践教学是连接理论教学和其他实践形式的桥梁,在实践教学体系中处于承“理”启“实”的基础性中枢地位,是实践教学体系的核心(见图1)。学生通过这一环节实现对专业理论及技能的初次理解和转化,缺少它学生则要在课堂之外的实践活动过程中完成理解和转化,理论转化为自身能力的过程将会延长。
3.学生欢迎课堂实践教学方式
王淑芳的一项调查[2]显示,师生研讨、课堂讨论等课堂实践教学的方式极受大学生欢迎(见表1)。作者针对西北政法大学2010级人力资源专业学生进行类似调查时,发现学生对前两种方式的认可度高达81.5%,且认可课堂讨论的比重达到32%。我们认为这与管理类专业的社会实践性、人生阅历要求较高有关,学生更乐意在与同等水平的讨论者交流中展现和修正自己的观点。
有效性是高校课堂实践教学的方向
1.对教学有效性的理解
大学教学本身是一项复杂的、多面向的职业活动,因而有效教学存在着多种定义方式。澳大利亚大学校长联合会指出,大学有效教学的目标是帮助学生在大学期间达到可能达到的最高学习水准,并帮助学生为终身学习作准备。[3]赵菊珊(2010)认为,有效教学实际上是指教师在一定的教学投入(时间、精力、努力)后对教学对象(学生)产生最大、最好的影响。[4]我们认为教学有效性是学生通过教学过程获得知识、培养观念、发展能力和形成情感的相互统一,以促使学生成为独立学习者。
2.互动引导与创设情境是有效教学的重要形式
管理类专业的有效教学形式多种多样,我们认为重点在互动引导与创设情境两个方面。
首先,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与互动。通过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对话、提问、观点分享和合作反馈等方式相互交流、启发、补充,可以分享彼此的知识、经验和思考,交流彼此的体验和观念,形成教学过程中的新发现,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5]同时,教师要注意在互动中进行必要的引导。学生囿于自身认识的有限性,认知水平往往在原有水平上徘徊,需要教师进行智慧启迪、思维点拨的引领,引导学生思维往辩证、深刻、合理的方向发展。其次,重视创设教学情境。就专业课程学习阶段的大学生来讲,尽管他们已经具备了相当的认知能力,但是对所学专业领域缺乏实际体会,知识只会在头脑中作短暂的停留,更形成不了观念、能力和情感,因而必须借助于教学情境。可见,教学情境是以直观方式再现书本知识表征实际事物及其相关背景的。通过情境融入知识,将抽象转化为形象、理论转变为实际、感性替性,易于被学生理解和掌握。
因此,教师应当重视在实施理论教学的同时开展课堂实践教学,把互动与引导、情境与模拟引入到课堂教学中。促进学生在知识、观念、能力以及情感各方面的提升和整合,真正体现有效教学的意义。
“互动+情境”的课堂实践教学策略的应用
“互动讨论+情境模拟”课堂实践教学策略的内涵非常丰富。互动包含学生与学生、教师、从业者之间的互动。这样的互动层次设置,能从不同角度深化加深学生对课程乃至专业的认识。情境模拟形成认识情境、熟悉情境、创设情境三个递进的步骤(图2所示)。本文以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主干课程——《人员素质测评》为例来说明课堂实践教学策略的应用。这门课程主要讲解人力资源管理招聘甄选的理论,里面涉及大量的技术操作,非常适合开展课堂实践教学。
1.生生、师生互动
探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从业人员的胜任特征模型是《人员素质测评》开展互动的一个典型。学生首先形成讨论小组相互启发,进而形成小组讨论的结果。但是出于学生对职业认识的有限性,讨论得出的素质特征不够全面,需要教师的及时参与。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将这一行业的研究成果进行展示和讲解,完善学生的讨论结果。这种互动结果一方面深化了学生对胜任特征在人员素质测评中的意义以及对本行业今后从业的优秀素质的认识;另一方面教师也在与学生的讨论中思想升华,对现有理论理解得更为深刻,有助于后续的教学工作。
2.与人力资源从业者互动
近几年,在进入教学周期2/3的时候,《人员素质测评》会安排一至二次现场教学活动,现场教学活动在西门子信号有限公司的培训教室进行。学生与一线人力资源从业者面对面地交流让他们感触颇丰。比如有同学问人力资源经理,“您认为文凭重要还是能力更重要?”人力资源经理回答说“我们更关注应聘者的潜能。”这种互动效果可对学生产生激烈的思想碰撞和情感体验,促使他们把目前的学习与今后的职业规划联系起来进行深入思考。
3.认识并熟悉情境
认识情境和熟悉情境是情境教学的开端,目的是让学生在情境教学中更好地掌握相应的知识技巧。《人员素质测评》课程的面试和评价中心技术两部分教学内容最适合借助情境活动开展教学。首先让学生观看视频,在观看过程中揣摩面试和无领导小组讨论的的要点,掌握如何在情境下运用学习内容的能力。如无领导小组讨论要求的倾听能力、洞察力、组织行为能力、沟通能力、感染力、团队意识以及个人成熟度等优秀素质特征,学生觉得很抽象,对如何评价感觉无从下手。但是通过观看视频中选手的表现,体会上述要素有形的展示,学生对这种测评形式可形成直观认识。
4.创设情境
创设情境是情境教学的核心。学生在认识和熟悉情境的前提下,全面参与教师指导下创设的情境,以完成对学习内容的领会。如模拟面试过程,包括面试的准备过程、实施过程、评价过程及面试中“观、听、察、评”的技巧。从模拟教学的结果发现,尽管学生认为自己已经充分掌握了面试测评技术的各个环节和要点,但是在模拟面试的过程中,无论是作为面试考官还是作为被试者,总会遗漏这样或那样的技术环节。比如模拟面试考官的学生在面试正式结束之前忘记提供给被试者提问的机会,在设置问题时出现问题重复设置、设置低效问题等现象。这些模拟面试中出现的问题,都会在模拟面试结束之后通过师生讨论进行回馈。
结论与启示
对于管理类这样实践性强的专业,课堂实践教学既具有必然的开展价值,又是符合教学有效性的理论要求,所以应当引起教师的足够重视。当然,有效教学具有多维性,我们只是结合管理类专业的特点,从实践教学角度探讨实现有效教学的策略,对其他影响有效教学的因素没有涉及,需要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予以实践,全面实现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曹凤月.课堂实践教学:高校实践教学的基础环节——高校课堂实践教学模式新探索[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9,8:106-109.
[2]王淑芳,类淑河,王洪欣.大学有效教学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4:120-122.
[3]赵菊珊.大学有效教学及教学管理的理念与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10,1:23-25.
[4]赵菊珊,郭均英.提高教师教学有效性的路径探讨[J].中国高等教育,2010,13-14:2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