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立冬的民俗文化

立冬的民俗文化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立冬的民俗文化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立冬的民俗文化

立冬的民俗文化范文第1篇

关键词:仫佬族;民俗文化;旅游开发

一、罗城仫佬族的民俗旅游文化资源

仫佬族是古代“僚”、“伶?的一支,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现主要居住于广西有罗城仫佬族自治县。仫佬族人民传承下来的民俗文化,在民俗旅游开发中无疑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

1.依饭节

依饭节,仫佬挨语叫“敬依饭公爷”、“还祖选愿”。依饭节是仫佬族民间独有的盛大传统节日,用于祈神保佑丰收、人丁安泰,是仫佬族历史文化的瑰宝。

关于依饭节的传说,其中最广为传诵的传说是纪念白马姑娘:据说古时候,仫佬山乡群兽为害,特别是兽王神狮,伤人毁庄。正当仫佬人陷入困境时,来了一位白马姑娘,她力大无比,射死了神狮,解救了万民,并从狮口中夺回谷种送给人们,又用芋头、红薯做成黄牛、水牛为人们犁田耕地,教仫佬后生习武灭兽。从此,仫佬山乡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为纪念白马姑娘的功绩,每逢闰年立冬日,人们便以“冬”为单位,集资轮流主持聚会,相沿成习,于是形成依饭节。

依饭节是仫佬族文化的珍贵遗产,通过敬奉、赞颂祖先形成了仫佬族人孝字当先的优良传统。增强了民族凝聚力和民族团结。

2.走坡节

仫佬族的“走坡”是青年人寻找终身伴侣的日子。“走坡”旺季在一年中的春节及八月的中秋,每逢此时,男女青年早起吃过饭后便身穿盛装,到坡场上对唱山歌。如果认定对方是自己要找的意中人,对歌结束会互赠信物,男方送女方月饼称“同年饼”,女方送男方同年鞋,又称“鸳鸯鞋”,意为成双成对,共结同心。

但是随着社会的变迁,如今的走坡节已伴着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改变。如今年轻人认为通过“走坡”找恋人简直是在浪费时间。当年的“走坡”习俗现在已逐步向“歌场”发展,老人们成了圩日“歌场”的“主角”,歌场上山歌的内容由男女之间的谈情说爱为主到婚恋、打工、歌唱新事物,凡社会出现的新现象无所不包。

3.特色婚俗

仫佬族人民传承下来的婚俗风情,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如极具特色的“送嫁十姐妹”。新娘过门前一个月,同村寨同辈姑娘组成十人傧相,到新娘家帮她做新鞋、缝嫁衣、备嫁妆,与新娘日日相伴。成亲那天,十姐妹打扮得与新娘一模一样,穿相同的“情人鞋”、“送嫁衣”、撑同样的姐妹伞、剪同样的发型。到了新郎家,十一个姑娘一起登堂入室,热闹非凡。

4.饮食习俗

仫佬族大都习惯日食三餐,早餐为粥,午餐食用早餐留下的粥,晚餐吃米饭和比较丰富的菜肴。仫佬族喜冷食,饭菜煮熟之后,晾凉了才吃。其仫佬族的特色饮食民俗有白馍、五色糯饭、白卿肉、狗舌糍耙、枕头粽等等。

另外还有极富娱乐性和参与性的“坐夜歌”、“打老庚”、“抢粽粑”、“抢竹球”、“抢花炮”、“斗鸡”等独具一格的传统文体活动。

二、仫佬族民俗旅游开发现状

1.景点缺少人文内涵

仫佬族自治县罗城是一个自然资源丰富,山水风光秀丽的胜地,但是其景点多属于观光游览型,且资源分散,缺少文化创意,缺乏缺乏资源整合,没有进行鲜明的主题形象和高品位、组合型的系列旅游产品和特色旅游项目开发,不能将独特的民俗资源和人文内涵渗入在其中,这样的直接后果就是故游客消费层次不高,逗留时间相对较短。

2.节庆活动缺乏特色

如今各地都打着节庆的旗号来作为宣传城市的最佳契机,然而在节庆活动的举办中突出其独特的文化特点是最为重要的,要不然就沦为一场单调的歌舞秀,明星场。在节庆活动中融入仫佬族民俗、民风、民情是至关重要的。

3、民俗文化资源没有有效整合

仫佬族文化有丰富的旅游民俗资源,从优美的自然风光到仫佬族特色的吃、穿、住、用到节庆、舞蹈、游戏等等,然而这些资源没有进行统一的包装管理,“捆绑营销”,应该对不同文化资源在进行合理定位的基础上,形成组合型的系列旅游产品。

4、旅游交通等配套设施不完善

近几年来,罗城县旅行社发展稳中有升,但从整体而言,发展速度较慢,综合实力不强,国际、国内旅行社数量较少;旅游饭店规模相对较小,档次结构失调,高档酒店数量明显不足,同时缺少特色鲜明的度假酒店。目前,罗城县旅游业信息化水平还比较低,高利技手段介入旅游业的程度不高。旅游交通指示系统、景区标识系统尚不完善,明显不能适应现代旅游发展的需求;人多数景区的旅游保障设施不完善,旅游景区的娱乐性,体验设施严重不足;旅游医疗、保健、金融等支撑服务体系的建设远远不能满足旅游发展的需要。

三、仫佬族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

罗城仫佬族自然环境优美,民风纯朴,旅游开发应以当地自然资源为前提,构建天人合一的审美意境,让游客在娱情山水中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和美的享受。如今由于缺少规划和人文内涵,虽然游客不少,但是经济效益却未能取得好成效。如何才能很好地利用本地的自然资源和民俗文化资源为当地经济服务,并能在此基础上获得可持续的发展。笔者认为须落实如下几条措施:

1.自然生态环境与民俗的融会贯通

仫佬族民族民俗旅游的开发尚处于无序混乱阶段,旅游业的发展还是主要依赖于得天独厚的地理自然环境资源。像是怀群镇剑江风景区,人们驻此观光旅游,只是留恋与它的青山秀水,往复于醉人的山川美景中。而这位超然脱俗的“姑娘”并没有多少丰富的精神食粮,而如今到此地的旅游者,特别是年轻一辈的异文化者,他们旅游的目的不仅仅满足于对自然美的感知,同时也带着对异文化强烈的求知欲,希望亲身体验到异文化所带来的文化上的审美愉悦。

比如可以再怀群镇剑江风景进行分区处理,因地制宜的安排一些民俗表演,达到人在船中行,艺在水上演的效果。将大自然的馈赠和地域人文特色结合,舟行于水上,心却留恋在这片风采盎然之地。于江尾设立一些驻扎在江上的美食餐店,在不能污染环境的前提下,提供仫佬族特色的饮食,同时可以在江的远处举行丰盛的民俗表演和文艺晚会。让游人在茶余饭后或者食酣之时享受一场民俗文化盛宴。这样将各种特色旅游文化资源充分的整合,发挥整体效益,深入挖掘旅游资源,充分的配套搭配,进行系列产品开发。

2.依饭节“走坡节”文化旅游节

如今各地的旅游节让人眼花缭乱,让人感觉只要有当地有民俗,就会大力兴办文化旅游节。而笔者认为依饭节和走坡节文化旅游节的举办,主要是扩大其在全广西甚至全国的影响,为其作为一个节庆品牌积攒足够的知名度.利用节庆方式来形成一种“文化传声筒”。同时要突出各地节庆活动的民俗特色,不能单纯的只是举办一场声势浩大的歌舞晚会。

仫佬族“依饭节”“走坡节”将是一次由仫佬族文化引领的,以节庆活动为核心的,仫佬族五花八门的民俗的大聚会、大

联欢,丰富多彩的仫佬族文化的大交流、大碰撞。它将不断丰富依饭节、走坡节文化内涵,增强仫佬族文化的影响力,宣传力。

依饭节、走坡节节庆活动包括有开幕式、依饭节、走坡节文化系列主题活动,仫佬族文化旅游等板块,通过舞草龙、傩面舞,以“冬”为举办单位宗族制度,置办的节令饭菜、祈神仪式、走坡节歌王擂台赛、民俗风情园等活动展示,完整的立体的呈现依饭节、走坡节文化体验活动,使仫佬族文化更加深入人心。

3.仫佬山乡原生态休闲民俗度假村

以走坡节和依饭节等节庆活动为契机,以建设中国民间仫佬族文化艺术品牌为目标,充分挖掘仫佬族文化资源,重视风俗文化,婚庆文化,饮食文化等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并将其与旅游市场资源相结合,通过几年的开发建设,将罗城县建成既有文化底蕴、仫佬族风情特色,又有时代精神,内容丰富多彩、特点突出的民俗村,同时具有民俗体验、风俗娱乐、休闲观光等旅游功能。

(1)风俗主题公园

罗城县是是全国唯一的仫佬族自治县,仫佬族文化底蕴悠远深厚、丰富多彩,但是目前缺乏系统地展示和整理,缺少一个综合性的展示平台,这不利于仫佬族文化的传承发展。通过建设仫佬族风俗文化主题公园,发展仫佬族文化旅游,就可以有目的、有意识地对罗城县内的文化资源进行整合。

荟萃各种民族风情部分主要展现仫佬族的风俗文化,可以包括饮食文化的制作加工过程展示,比如倒糍粑,五色糯米制作等,不过这里最好用一种近乎演出的方式来展示,可以请一些身着民族服饰的年轻少男少女来“表演”。同时游客也要参与进来,体验制作过程带来的愉悦。此外,也可以加入草龙编织、尖顶帽制作、服饰加工等等。

(2)婚庆主题公园

爱情是一个永不过时的主题,根据调查,整个广西壮族自治区罕有婚纱外景拍摄基地,而罗城县不仅有即将打造成功的攻瑰庄园优势,而且还有仫佬族这一极具特色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于是打造一座爱情城,集浪漫、休闲、环保为一体的爱情主题公园势在必得。聘请一流的国内摄影师,造型师,化妆帅,并为新娘新郎量身制作民族服饰,留下完美的爱情印记。以整个广两自治区为目标市场,让更多的年轻伴侣在此留下珍贵的爱情影像浪漫的境地,以此来带动旅游的发展以及其他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另外还可以塑就浪漫风俗结婚mv拍摄基地。将仫佬族婚庆文化中的送嫁十姐妹、三双过门鞋、拦门歌等元素整合到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故事中,回首两人的恋爱经历,不同结婚习俗义会带来新的恋爱体验。

通过一流的专业设备和专业素质,形成良好的品牌、碑效益,让来过此地的情侣流连忘返,令没来过的情侣心存期待。

(3)美宴天下庄园

饮食文化可以如前所述在山水环抱的景点中设置,也可以在度假村中点缀些农家乐的影子,用可以代表民族风情的建筑来构造。

立冬的民俗文化范文第2篇

立春是二十四节气的第一个节气,也代表着春天的到来,冬天也已经过去了。而立春也俗称为打春,立春的注释中的立,是“开始”之意;春,是代表着温暖、生长。那么关于立春的含义和风俗又是怎样的呢?下面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了“关于立春的含义和风俗”,欢迎阅读与借鉴!

立春代表的寓意是什么:春季的开始立春日:古称“立春”春气始而建立,黄河中下游地区土壤逐渐解冻。《岁时风土记》:“立春之日,士大夫之家,剪彩为小幡,谓之春幡。或悬于家人之头,或缀于花枝之下。”

每年的农历十二月或者是农历正月,为立春日,一过立春,就意味着冬季结束,进入了春天。立春是富有潮汕地方特色的传统节日之一,潮汕地区人们在立春当天,都会举行“打春牛”,“抬春色”,“吃春饼、春卷”等传统民俗活动。

“立春”,二十四节气之一,每一个节气分别相应于地球在黄道上每运行15°所到达的一定位置,反映了太阳对地球产生的影响,属阳历范畴。地球绕太阳运行的轨道古人命名为“黄道”,也称“日道”,将黄道等比例分成24份,之间相隔15°,就形成了24个节气。

24个节气其实就是24个时令点,每月2个节气。每个节气有三个候,每个候是五天。当太阳到达黄经315°时为立春节点。

立春,阴阳转化,阴退阳升,生气始发,万物复苏,新的一个轮回从此开始了。

二十四节气古人通过观察星象规律,认知一年中的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在星象上当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寅时为立春,是二十四个节气的头一个节气,寅月的开始。古籍《群芳谱》对立春解释为:“立,始建也。春气始而建立也。”另《立春》诗云:“东风带雨逐西风,大地阳和暖气生。

万物苏萌山水醒,农家岁首又谋耕。”(左河水)。在气候学中,春季是指候(5天为一候)平均气温10℃至22℃的时段。立春节令,气温、日照、降雨开始趋于上升、增多,阳和起蛰,品物皆春。

人们对“春”很重视,将有“双春”之年视为大吉年份。

立春的气候变化立春在自然界、在人们的心目中,春意味着风和日暖、鸟语花香,也意味着万物生长、春耕播种,所谓“一年之计在于春”。在气候学中,春季是指候(约5天为一候)平均气温10℃至22℃的时段。时至立春,人们明显地感觉到白昼长了,太阳暖了。气温、日照、降雨,这时常处于一年中的转折点,趋于上升或增多。

立春节气,东亚南支西风急流已开始减弱,隆冬气候已快要结束。但北支西风急流强度和位置基本没有变化,蒙古冷高压和阿留申低压仍然比较强大,大风降温仍是盛行的主要天气。但在强冷空气影响的间隙期,偏南风频数增加,并伴有明显的气温回升过程。

立春习俗活动躲春

在传统民俗学上,到了立春这一天就该躲春。因为立春这天气候开始交接,新的气场会对部分人群有不利的影响,更有甚者会影响一年的运气,所以躲春的习俗就出现了。在民间,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风俗与忌讳,也就延伸出各式各样的躲春方法与习俗。

传统留下来的习俗,每到立春这一天不能有口舌之争,必须要和和睦睦、心平气和地迎接这一天。有一些地方,躲春这一天不宜搬迁,不宜看望病重患者及参加丧事等,以免招惹晦气,影响一整年的运气。

占气

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之首,春秋时期已经形成了占气的信仰。《孔颖达疏》:“凡春秋分,冬夏至,立春立夏为启,立秋立冬为闭,用此八节之日,必登观台,书其所见云物气色。若有云物变异,则是岁之妖祥既见,其事后必有验,书之者,为预备故也。”由此可见,春秋时期在立春的民俗节气中,登高观云、占卜测算已经作为一种风俗开始形成。

游春

迎春报喜后,开始游春,各村各社的锣鼓队和仪仗队走在前边,由四人或八人抬的巨大春牛塑像走在后边。边走边舞,锣鼓喧天,鞭炮齐鸣,游行的队伍浩浩荡荡,十分壮观,游遍周围村庄的大街小巷。

祭祖

在许多地区,立春要祭祀祖先。如广东《新安县志》载:“民间以是日有事于祖祠”。在立春时供奉祖先的食品也较特殊。河南《汝阳县志》载:“设春宴,啖春饼,荐卜、梨。”有的地方把立春祭祀称为“咬春”

鞭春牛

鞭春牛,又称鞭土牛,起源较早,后来一直保存下来,但改在春天,盛行于唐、宋两代,尤其是宋仁宗颁布《土牛经》后使鞭土牛风俗传播更广,为民俗文化的重要内容。

鞭春牛的意义,不限于送寒气,促春耕,也有一定的巫术意义。山东民间要把土牛打碎,人们争抢春牛土,谓之抢春,以抢得牛头为吉利。塑制春牛时,往往要在肚子里塞上五谷,当牛被打烂时,五谷就流了出来。人们欢笑着拾起谷粒放回自己的仓中,预示仓满粮足。

迎春

迎春是立春的重要活动,事先必须做好准备,进行预演,俗称演春。迎春是在立春前一日进行的,目的是把春天和句芒神接回来。句芒为春神,即草木神和生命神。句芒的形象是人面鸟身,执规矩,主春事。在周代就有设东堂迎春之事,说明祭句芒由来已久。清人让廉撰写的《京都风俗志》中说:“立春前一日……迎春牛芒神入府署中,搭芦棚二,东西各南向,东设芒神,西设春牛,形象彩色,皆按千支,准令男女纵观,至立春时……众役打焚,故谓之打春。”然后,人们将春牛的碎片抢回家,视为吉祥。

春社

春社是古时春天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周代为甲日,后多在立春后第五个戊日举行。唐代诗人王驾《社日》诗:“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可见古人对祭祀社神十分重视,以后成为风俗流传下来,意为大地繁衍万物,祷告祭祀,以祈求六畜兴旺,五谷丰登。

贴宜春字画

春天到了,给门壁上张贴宜春字画,这种风俗在唐代就有。据记载:立春日,唐代长安人常在门上张贴迎春祝吉的字画,字称“宜春字”,画称“宜春画”,如“迎春”“春色宜人”“春光明媚”“春暖花开”等内容。

戴春鸡

戴春鸡是陕西铜川一带人民的古老风俗。每年立春日,用布制作一个约3厘米长的公鸡,缝在小孩帽子的顶端,表示祝愿“春吉(鸡)”。立春日,妇女用线穿豆挂于牛角,或用麻豆撒在牛的身上,认为这样做可以使幼儿免患麻疹。

佩燕子

佩燕子是关中一带人们的古老习俗。每年立春日,人们喜欢在胸前佩戴用彩绸剪成的“燕子”,这种风俗起自唐代,现在仍然在农村中流行。因为燕子是报春的使者,也是幸福吉利的象征。所以,许多富有人家,都在自己厅房正中或房檐下,修建燕子窝,只要你能在庭房檩条下或房檐的墙壁上,搭上一小块垫板,上写“春燕来朝”四字,燕子就可自己建起窝来。

吊春穗

相关期刊更多

农业经济问题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

真空

统计源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沈阳真空技术研究所有限公司

电脑应用文萃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