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大学化学分析

大学化学分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大学化学分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大学化学分析

大学化学分析范文第1篇

一.大学制度文化建设

制度,放在任何环境之中,都体现出一种刚性,也不会因为人的主观意志而发生变化。因此,当文化与制度有机结合时,制度在原有的特征基础上,已被赋予了新的内容,显得更有内涵与特色,不再那么具有刚性。制度文化凝聚了社会主体的政治、经济、科学等各个方面的智慧,并通过社会实践的延续被世代相传,从而成为人类群体的璀璨成就。大学制度文化除具备制度文化的属性外,同时还具备了地域、环境、人群等特点。大学制度文化在学校各项制度的制定和执行中反映出来的价值取向,包括师生的价值观、行为理念在内的精神成果和学校管理思想、管理制度及管理模式。当下,国内高校,特别是那些历史悠久的学校,在岁月的洗礼后,所沉淀出的那种代表性精神、文化,已传承、作用了数代学生。这是非常宝贵的,应继续传承及发扬,恰恰是大学制度文化健康发展的原始动力,利于大学制度文化建设的发展。大学制度文化具有行为规范、思想导向、人文关怀的功能。首先,大学制度文化对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分别起着约束和规范作用,在内心已形成一种压力,制约着他们的思想、言行,渗透着学校的教育理念与道德要求。其次,不同国度、区域的大学制度文化彰显不同的色彩。制度作为一种文化,必然关联党与国家、社会与时代的要求,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在我国,师生的政治方向、行为规范、价值取向等方面都受到了政治的间接或直接影响,对师生的发展走向指明了正确道路,有利于高尚的思想品格形成。同时,避免了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及个人失误。最后,绿色健康的高校学制度文化服务于人,作用于人,造福于人。从人的角度出发,更加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开拓创造性,满足人在环境中的缺失性需求,体显人与社会、人与国家发展相符的思想行为倾向,彰显人性至上的人文关怀。所以,大学制度文化给师生传递出人性的呵护与关爱,激发师生的潜在动能,调动师生的工作、学习积极性,有力地推进了学校各方面的改革、建设。

二.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制度文化建设

1.优良的校园文化形成,前提保障是大学制度建设。首要的关键因素是人。毕竟,这一切是围绕人这个中心运转的,离开了人,制度、文化便成为虚幻。因此,制度在制定之前,必然全面、客观地进行分析,建立符合学校自身发展的制度。所遵循的主旨就是:根据学校学生的普遍特性和学科特色来调研、分析,从而进行设置;并始终抓住制度所折射出的功能和内涵,有的放矢地开展教学、管理、实践等活动,让逐个的人在活动中建立一定的人际关系,达到相互传递,相互作用的格局。自然而然,这种格局将产生与之相匹配的文化,并不断扩大延伸。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文化又一点一滴地积淀,最终凝炼出一种精神,一种新文化,被世人认可,得以宣扬和传承。例如,《大学生行为规范》等制度,从思想到行为,都有效地为校园精神、物质文化建设及整体建设提供重要而有利的保障,为学校教育理念、管理模式、道德培养在人的发展中逐渐渗入开辟了道路。由此得出,两者既相互依存,又不可分割。大学制度文化为校园文化在传承与发展方面提供了保障,为校园文化的创新提供了突破口;校园文化赋予现代大学制度文化精神和灵魂,为现代大学制度文化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前提。

2.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制度文化建设的从属关系。研究两者的关系,是为了建立先进的文化,推动学校发展,有利于培养和造就高级人才。校园文化建设离不开各支流建设而独立实现,大学制度文化建设作为局部建设,从属于校园文化建设,彼此之间存在从属关系。两者具有明显差异,不能直接把它作为校园文化的诠释,这显然不科学。正所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源于此。校园文化建设的复杂性涵盖诸多方面,终究彰显学校发展的主流及特色。高校制度文化在校园文化的支流中所涉及的范围较为广泛,如教职员工、学生的教学和管理,校外的交流学习,校内商家的管理等,从上到下,从里到外,通含其内。毕竟,制度的建立是具有一定针对性的,对校园行为、精神、环境等文化的形成及建设发挥着间接或直接的作用;并通过对制度的修善,使人在思维模式、语言构造、行为习惯、价值导向领域发生改变,促使校园环境的文化意识形态出现新气象。所以,大学制度文化建设影响着、促进着校园物质、环境、精神等文化建设,并彰显了它独特的重要性。同时,为培养符合时展所需求的人才,促进校园文化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使校园文化建设向系统化、科学化方向迈进。

大学化学分析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职;学习者特征;学习优化;建议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1-0244-02

职业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类用人单位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来源之一。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近年来,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很快,高职大学生日渐成为大学生群体的重要部分,因此,对高职大学生学习者特征的调查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作者通过参与高职与普通院校大学生的日常生活,总结了高职大学生的几点较为明显的学习者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优化高职大学生学习的建议。

一、高职大学生比较明显的特点

1.多样的学习起点。高职院校中,普通高中生源和职业中学生源均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且比例因学校、地域等因素的不同而存在明显的差异,一般普高生源多于职高生源。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学校的入学条件、招考方式的不同,以及中等教育阶段教学侧重点的不同是高职大学生多样化学习起点的主要原因。在文化基础课程的学习上,普通高中生源有较好的基础;在专业技能课程的学习上,职业中学生源有一定的基础。加之各省教学内容的差异,因而,高职大学生有多样化的学习起点能力。

2.热衷上网娱乐。高职大学生使用网络具有如下特点:第一,高职大学生上网的目的大多在于娱乐,利用网络进行学习的较少;第二,高职二年级学生上网时间明显多于一年级和三年级;第三,男生大多热衷于网络游戏,女生热衷于电视剧、娱乐信息和网上购物;第四,手机上网和笔记本上网都是大学生上网的主要途径,部分学生上课玩手机现象较多;第五,非计算机专业高职生计算机操作和网络运用能力一般低于普通大学生,大学期间信息能力有提升但程度不大。

3.心理健康状况低于普通大学生。现有研究成果均显示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与普通本科生相比有一定的差异,心理健康总体水平较低。卡特尔16PF测验显示高职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及学业成就水平略低于全国大学生常模,SCL-90中人际关系敏感、焦虑、抑郁的因子得分高于普通大学生。与普通大学生一样的是,高职生心理健康问题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包括成长经历、社会环境、自身身心发展水平等。结合现有调查研究成果及笔者参与高职与普通本科生活的经历看,高职大学生心理亚健康的原因主要在于学历层次、就业压力、家庭教育三个方面。

4.高职大学生与社会互动频繁且热衷参加各种社团活动及学生会。高职生与社会互动的途径主要有兼职工作、网络、实训、实习等。兼职和实习是高职生与社会互动的主要途径,高职的培养目标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主,因此课程要求的实习实训较多,实习实训也是高职生与社会频繁互动的重要途径。

高职生大学生热衷参加各种社团活动,其原因在于:刚进入大学的新鲜感;从众心理,别人参加各种社团、学生会自己也要参加;可以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结交兴趣相同的朋友;希望通过社团、学生会活动实现自我等。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进步,各种网络通讯方式,微信、微博、论坛等也日渐成为大学生之间以及大学生与社会互动的重要途径。

5.厌学现象较为普遍。高职生厌学情况较普遍,大部分高职学生学习基础较弱,学习能力不强,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学习上独立性、自主性、探究性均低于普通大学生。不爱看书,不喜欢长时间坐在教室里听老师讲课,静不下心来是高职生的显著特点。高职大学生更加热衷于考证,对基础课程的学习重视程度不如专业课程。其实很多高职生并不缺乏学习的热情,但懒于学习,不能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并坚持下去,长期以来没有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且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搁置学习计划。

二、优化高职大学生学习的建议

1.部分课程实行分级教学。针对高职生多样化的学习起点,课程培养体系也应与之相适应。调查发现高职生学期起点差距相对较大的课程是大学英语、高等数学和计算机基础,有部分学生入学就具备良好的起点能力,针对这部分学生可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升他们的水平,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要夯实基础以达到大学生应具备的能力。

2.基础课与专业程并重,知识与技能并重,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并重。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在于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多以工作流程为体系组织课程,重视技能的培养。过多重视技能的培养而忽视知识的学习,过多重视专业课而忽视基础课都不利于培养高质量的人才。实际观察发现,很多岗位技能的培养只需3~4个月,对于这些能在几个月就能学会的技能没有必要让高职生一入校就学,一年级、二年级应重视基础课程及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同时我们还应该重视隐性课程的作用,大学生除了在正式的显性课程进行学习外,他们还从学校的制度特征、教学材料、校园文化和集体生活等受到潜在的影响。

3.培养学习兴趣,适当放宽专业选择。很多高职生对自己所学的专业并没有兴趣,选择这个专业是服从安排或者完全为了就业。学习者对课程涉及的知识不感兴趣,自然不会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有热情、爱活动、不爱看书是高职生的显著特点,可以通过举办与专业相关的活动、竞赛,让他们多接触实践,在竞赛中获得满足感建立自信心。课堂上,采用启发式的授课方式,教学过程中,既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不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不滥用小组学习,根据教学内容及学生的认知结构情况灵活选用“接收式”学习模式和“发现式”学习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提高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认识水平。

4.引导高职大学生合理利用网络。大学生沉迷网络游戏,沉迷电视剧,过度娱乐,手机依赖的现象很常见,对此,很多学校完全禁止大一学生在宿舍使用电脑,或者只允许学生访问指定的几个网站。观察发现,这样并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他们会在二年级或假期找“补偿”或者转而沉迷手机上网,或者去网吧上网。控制大学生上网行为为应当“软硬兼施”,既要加强引导,让他们意识到过度上网的危害性,也要通过时间限制、带宽限制、访问控制等技术手段控制学生的上网行为,但控制应适度,过分限制大学生上网并不是有利无害的。随着教育技术的发展,适合大学生使用的教育软件、网络学习平台越来越多,大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获取学习资源,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记录学习过程,管理学习时间,改善认知过程等。MOOC、微课是近几年的热点话题。MOOC可以让高职大学生接触到优质的教育资源,扩展视野。微课做出来更要用起来,它可以帮助高职大学生掌握课程的重点与难点。

5.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大学不仅仅是学习知识的场所,更是他们生活的场所,学校是高职大学生德育工作的主要阵地,然而很多学校的道德教育模式陈旧,过度重视传递价值其实并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校园文化对学习者的学习态度具有相当大的影响,这种影响短期内不易察觉,但意义更深远。学校在重视传递知识与培养技能的同时,还要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为今后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6.落实心理健康教育。受多方面因素影响,无论在学校还是社会,心理健康始终是一个比较敏感又往往被人们忽略的问题。大学生往往对自身的心理健康均没有足够的重视,而且对心理咨询认识上存在较大的偏差,认为去心理咨询的人就是心理有病。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低于普通大学生,可见落实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十分必要。落实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提升他们的心理健康意识,引导他们重视自身的心理健康,正确地看待心理咨询。学校方面在重视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强调就业的同时,也要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足够重视。心理健康课程在传播心理健康知识的同时,更加要重视情感与体验,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合到日常的生活中去,搭建有效的心理咨询空间,及时干预心理问题。

7.对各年级的学生都要充分关注。很多高职大学生升入二年级之后会感觉学校对自己的关注少了,觉得“自己的时代过去了”。其主要原因在于,进入大二的学生对于大学校园逐渐失去了新鲜感,各种校园活动大多也只针对于新生,没有担任学生会或社团干部的学生一般没有机会再参加。学生管理方面一般一年级比较严格,二年级明显宽松。部分学生从大二开始逃课、整天上网或者过多兼职。

8.完善职业教育体系,拓宽上升空间。普通本科生毕业后上升空间较多,可以直接考研、留学、参加很多单位的招聘考试,因此很多普通本科生有相对明确的计划,且本科生平时学习成绩对他们实现这些计划有较大的影响,因此普通本科生比较注重在校的学习成绩。相对而言,高职生的上升空间窄得多,平时学习成绩即使好对未来也没有明确的影响,很多高职生学习只是为了通过平时的考试。高职生的优势在于具备一定的技能,毕业就能较好地就业,很多高职生毕业就直接进入工作岗位,但也有很多高职生渴望继续深造以提升自己的竞争力,所以职业教育体系既要考虑学生目前的就业需要,更要关注未来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陈香.高职高专大学英语学习者特征分析及教学探究[J].山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2):42-54.

[2]张敏.论高职外语教学与就业能力培养相融合的策略[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5):39-41.

[3]王利华,肖凭.高职生与普通大学生心理亚健康状况比较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5,(30):42-43.

大学化学分析范文第3篇

Abstract: In universities, there are program focus and compression of test scope. Academic circles have different opinions on them. The paper analyzes the essence and cause of the situ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nomics in order to more clearly distinguish the causes and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and produce better talent and better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关键词: 考前划重点;经济学;博弈论;收益成本;强化理论

Key words: program focus;economics;game theory;benefit cost;reinforcement theory

中图分类号:G642.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8-0295-02

1 大学考试现状

考试是考查和衡量学生学习掌握程度的一种量化手段,没有考试的教育是不完整的,尤其是在我们这个人口基数大,地区差异大的国家,国家没有足够的人力物力进行单独的特殊测验,也无法通过学生的自述、他荐或者是身份背景的差异来决定学生的学习成果和学生的学习机会。考试自然而然成为比较公正合理的手段。

但是,在现今的大学里,出现了考前划重点的普遍现象,任课老师在临近考试时划出重点或压缩范围,有的老师甚至将考试的题目透露给学生,学生只要依照着老师的临时指点和考前记诵便能轻松过关,甚至拿取较高的分数。这种考试制度不但无法公平地检测学生的学习成果,反而会助长学生平时不学习,考前抱佛脚的现象。其直接后果就是大学生的学习态度越来越不端正,侥幸学习心理越来越强。对于此现象的前因后果以及对于此现象的客观评价,本文将从经济学角度进行分析。

2 前提假设

根据经济学原理成立的假设要求,下面的经济学分析都应该以所有的大学教师都是同等水平为前提假设的。也就是所教师的教学水平、个人魅力、教学经验、职称等级、外貌性别以及学生对教师的偏好程度等各方面都是同水平的,都是无差别的。在控制教师差异的前提下,用经济学的原理去研究和分析教师考前划重点行为才是合理的,否则,下面的分析依据和结论都是无法成立的。

3 从教师收益成本的角度看

从老师角度来讲,如果他不划重点,而其他老师划重点,那么学生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才能获得与其他课程相当的分数,学生更倾向于对该教师产生不满情绪,这时教师将面对相对其他教师更大的学生评教压力。老师为了迎合学生的需求,就会像其他老师一样考前划重点。

从经济学上的收益成本的角度来衡量,从收益来讲,如果老师不划重点,将面临学生评教压力;如果老师划重点,可以得到学生较高的评教成绩,利于职称评选。

从成本角度看,如果教师不划重点,可能会面临学生更加苛刻的要求,自己需要更加努力备课,来让学生满意;如果教师划重点,学生对老师授课要求就会降低,老师就可以减少工作量,不用努力备课。

总的来说,在所有老师水平相同的前提下,老师划重点的成本更低,收益更高,老师存在划重点的激励。

4 从学生个人收益成本角度看

教师如果不划重点,学生将获得较低的绩点,难以去竞争奖助金以及以后的更好的就业机会。为了提高绩点,学生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去学习,这样会和学生的社团工作相冲突。教师如果划重点,一方面,学生可以轻松应付疯狂的考试月,在一个月内背完所有考试范围,获得更高的绩点,另一方面,学生可以解决社团工作与学习的冲突。因此,当教师划重点时,学生的收益是获得更高的绩点,解决社团工作与学习的矛盾以及有利于以后就业。学生的成本是和老师保持好关系以及给老师较高的评教分数。当教师不划重点,学生的收益是因为花更多时间学习该课程知识,专业知识相对扎实,可能更利于以后的工作。学生的成本是获得较低的绩点,不利于以后求职,另外需要花更多时间学习,造成学习与社团等工作的冲突。对比之下,当教师划重点时,学生的短期收益是更大的,付出的成本也是更低的,学生倾向于支持教师划重点。

5 从强化理论看

以我作为一名大学生的角色来看,一名普通的大学生的70%以上的课外时间都花在课外活动上。大学本科4年,第一年担任社团干事,第二年担任社团部长,第三年加入社团主席团,第四年实习。一个学期大概四个月,前三个月忙社团,参加集体活动,待到考试时,只剩下一个月复习所有的课程考试。这种学习和考试方式本身就存在不合理性,学生也正是因为知道这种不合理性,因此他们有绝对的理由和老师谈判、协商考试模式。在师生之间的协商下,考前划重点现象便看似合理的应运而生。老师在考试上的让步以及学生在这场师生谈判中的胜利间接强化了学生平时不学习,考前抱佛脚,一样拿高分的行为。测量学生该门课程掌握情况的考试变成了一场记忆竞赛,谁的记忆好,谁就在考试中脱颖而出,成为最佳奖学金得主。每一次的考试,每一次考前划下的重点以及每一次根据成绩高低评选的奖学金以及优秀干部称号等等,这都是对学生这种不好行为的变本加厉般强化,也是对考试存在的必要性的彻底否定。

6 从博弈论的角度看

如果学生预期老师划重点,就会降低平时的努力程度,通过考前突击达到预期分数;如果学生预期老师不划重点,就会提高自己努力程度,通过平时努力学习达到预期分数。换句话说,无论老师是否划重点,学生都会有相应考试的策略,以达到学生的预期收益。所以说,划不划重点与学生的相对绩点无关。

举个例子,假设A大学考试不划重点,B同学的绩点为2,在班上排名为20。假设C大学考试划重点,D同学的绩点为3,在班上排名为20,那么,我们可以说B同学与D同学的成绩是相当的。因为这时候相对排名比绝对分数绩点更有可比性,更能达到考试的区分度的目的。这个例子也就说明划不划重点与学生的绩点没有必然联系,学生也不会因为绩点的高低影响机会的获得,绩点的高低在于学生的努力程度,而不是取决于划不划重点。

7 从短期收益与长期收益的角度来看

从短期收益来说,教师不划重点会大大消弱学生的考前抱佛脚心理,间接促使学生必须花更多时间在课程学习上,才可以考取不错的分数,这就使得考试成绩更具有可比性,意义更大。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奖项的评选公平性,极大地正面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使学生专业能力得到提升。从长期收益来讲,教师不划重点可以使学生专业能力得到提升,从而学校培养出的学生可以得到更多社会单位对其专业能力的认可,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就业率,从长远看,又可以吸收更多优质学生报考该校,间接提升学校的生源质量和学校的声誉,从而形成一个良性的人才培养循环系统。

8 结语

教师和学生在看待教师考前是否应该划重点行为时,都倾向于从自身的短期利益出发,教师渴望学生评教给与高分,学生渴望教师在课程期末考试时给与高分。因此,考前划重点行为刚好可以满足教师和学生的短期利益的实现需求。而学校的目的主要考虑到长远的学校教育发展目标,主要是为培养优秀人才服务的,所以教师靠前划重点的行为和师生的短期目标是相符的,和学校的长远目标是相悖的。总之,教师划重点与否不应该仅从教师或学生个人角度去看,应该把这个问题提高到整体学校的培养工作层面上来探讨。因为影响一个学校声誉的不是学生的绩点,而是他培养出来的学生的综合实力,教师和学校领导必须深刻认识到这一点的重要性。因此,学校应该杜绝考前划重点的不良现象,努力提高学生知识水平,培养学生较强的专业能力,从而减少师生博弈过程中出现的不经济的结果,加强师生双方面沟通,从而寻求一个双赢的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

[1]安双宏.论印度大学考试制度的弊端[J].比较教育研究,2004(6).

[2]郭健,杨继霞.英国大学校外考试员制探析[J].比较教育研究,2006(7).

[3]曼昆(著),梁小民(译).经济学原理.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8).

大学化学分析范文第4篇

大学中文教学模式优化分析一、引言

当前,我国大学中文教学处于需要进行教学改革与创新的阶段。与其他学科相比,大学中文教学具有较长的历史,形成了一定的教学风格。然而,一些大学的中文教学已经不能适应当前大学生与社会的需求,教学内容比较陈旧,与时代相脱节;在大学中文的教学方法上面,主要是抽象的文学理论,忽视了对中文的社会应用的讲授。这就难以满足事业单位与企业的管理、策划与宣传工作,大学中文教学模式需要进行调整与完善,要提高教学内容的知识含量,重视培养学生的中文应用能力。特别是在知识经济与互联网时代的背景下,大学的中文教学需要改善师资力量,整合教学资源,优化教学模式,突破中文教学的教学限制。在大学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改善学生的思维方式与认知方式。

二、我国大学中文教学模式遇到的困境

一方面,大学中文教学模式缺乏应用性,这主要体现在大学的中文课程设置主要针对的是中文专业的学生,而对于其他专业的学生来讲,中文课程内容讲授缺乏给予足够的重视,经常缺乏重点内容的教学,不能开拓学生的知识面与研究深度,在写作与应用方面的能力也不能有所增长这种中文教学就不利于大学生的成长与成才。还有的教师在教学上面沿用以往的教学方式,对文学作品的背景介绍的不充分,不能发挥教学导入的作用,忽视了文学作品背后的历史文化背景,缺乏创造教学情境的能力与经验。大学生对此不能深入理解文学作品,难以产生情感与知识的共鸣。

另一方面,大学中文教学模式忽视了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也抑制了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大学中文的教学不仅仅是要讲授经典文学作品,更要将中文中蕴含的人文精神与情怀潜移默化地渗透到课堂教学中。这样才能使大学中文专业的学生提高中文知识与技能,而且对人全面素质与道德情操有明显的提升。当今的时代,大学生追求时尚与个性,希望自己得到展现与社会的认可,为此大学中文教学应注意对大学生个体的教育与培养,更好地完善个体,实现个性化的发展。教师讲授文学作品应注意与时代、大学生个体相结合,通过中文专业教学,展现他们的个性特征。

三、我国大学中文教学模式的转向

首先,要将中文教学转向培养学生的中文应用能力。大学的中文教学,一方面,要能够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促使其掌握中文理论知识;另一方面,也要重视对学生中文应用实践能力进行培养。这就使得中文教学模式发生了转向,从中文的理论知识教学转向了中文应用实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都应以这种转变为中心,进行调整与创新,使中文理论教学与中文应用实践相结合。在中文专业的设置上面,也要根据社会需求,开设多个中文专业方向。

其次,中文教学内容进行转向。大学中文教材的选择上面要兼顾中文理论与中文实践,转变以为过多地教授中文理论,而忽视了中文应用的问题,适当增加中文应用的内容。教师在课堂上面应重视对学生写作与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教学模式以这个为核心来组织教学。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积极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增加师生互动教学。

最后,构建完善的教学模式的管理监督体系。要通过大学中文教学的管理监督体系,保证教学模式的实施效果。要形成教学质量管理体系、教学信息反馈管理体系、教学评价管理体系。这样才能提高大学中文教学的应用实践人才的培养,保证大学中文教学模式的优化。

四、大学中文教学模式应融入相关要素

首先,大学中文教学模式应融入感知要素,培养大学生的感知能力。通过大学中文教学对学生感知能力的培养,增强大学生对社会的认识与思维能力,使大学生更容易感知与领悟事物,不断丰富自身的经验,使自身得到锻炼与能力获得提高。教师可以通过影片或音乐等的播放,让学生与课文知识进行结合,提高感知能力。

其次,大学中文教学模式应融入创新要素。时代在发展,大学中文教学模式也要不断进行创新,这种创新包括了师生进行探究知识的创新能力,还包括了教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与工具。教师可以运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学生运用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对教学内容进行思维理解,使中文内容在新时代焕发活力。

最后,大学中文教学模式应融入情感教育要素。大学的中文教学不单单是一种工具性学科的教学,而且还是培养大学生人文精神与情感的平台。通过师生的情感教育与交流,开拓了一个新的渠道来对文学内容进行深入体味。教师运用情感方式教学,能够引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共鸣,使学生从抽象的文学理论转向获得形象具体的感受。大学生可以将情感融入到中文的写作与语言交际中,提高了自身的中文素养。

五、大学中文教学模式适应时展的创新途经

首先,大学中文教学模式应基于信息化的时代特征。中文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传统文化与作品,还应积极吸收信息时代的优秀文学作品。这样才能使大学中文教学把握时展脉搏,根据社会发展的现状,来培养中文人才,调整中文教学内容,设置一些时代特色的中文课程。

其次,大学中文教学应加强对大学生的人文情怀的培养。大学中文教学不仅仅提高了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且还要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能力,塑造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这样在大学中文课堂教学中就要将人文情怀渗透到文学作品中,使大学生获得潜移默化的影响。

最后,大学中文教学内容要进行知识结构的合理搭配。根据社会与用人单位的要求调整教学内容的框架,构建良好的知识结构,使大学中文教学内容不断完善和补充。在课堂教学中,应加强度对文学作品的精读;在课外中文学习中,应拓展学习范围与领域,使课内外的学习更加紧凑,分配合理。

六、结论

通过对当前我国大学中文教学模式优化分析,得出在中国文化和经济与其他国家进行交流与合作中,我国大学中文教育得到了高度重视。在此情况下,我国大学的中文教学模式应适应时展,更好地进行中文的教学与学术研究交流活动,将中文教学模式在教学理论创新的基础上,进行优化、调整补充与完善,融入富有时代感的新内容,这样才能使大学中文教育焕发生机,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当前,我国大学中文教学模式的优化,面临着时展的紧迫感,要承担社会赋予的培养民族文化的素质,使中文能够在网络时代依然具有较强的交流能力,成为凝聚我国人民的文化力量。因此,要创新大学语文教学理论,借鉴西方有益的教学理论,组织好课堂教学,以大学生为教学的根本,发挥他们的教学主体地位和作用,打造开放性的大学中文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张廷栋.分析信息时代下中文教学面临的困境与出路[J].文学教育,2013,(02).

大学化学分析范文第5篇

一、大学体育教学人文环境优化必要性

人文环境能够充分的影响着学生综合素质、行为规范、心理特点以及价值取向等方面的培养,是现代社会中精神现象表现较为突出的关系要素。良好的人文环境能够充分的陶冶人们的情操,在根本上激发学生潜能。使学生与周围的环境能够进行彼此的融合,是对生活态度的说明,是培养心理健康的重要基础。大学体育教学人文环境的创建是学生修养提升的关键,在大学体育教学的过程中药实现教学观念与体育文化之间的连接,使学生能够感受到体育文化的影响。对人生价值观的形成有着直接的作用。良好的体育道德形成将有助于体育综合素养的形成。

二、大学体育教学人文环境的优化措施

(一)重视体育精神

体育精神的培养在现代大学体育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发展作用。传统大学体育教学的开展重视体育技能的传授,更多的关注学生动作的规范性,对体育精神没有相应的讲解,学生对大学体育教学的认识相对不足。对体育精神中努力进取、顽强拼搏内在意义没有一个系统性认识。大学体育教学对学生思想的影响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要把握学生的心理,是学生能够明确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根据现实需求进行自我心理调节,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在体育精神的感召下,端正心态更好的追求自身的理想。建立完善的大学体育教学人文环境是对体育精神的重要阐释,使学生能够进一步强化对体育精神的理解。

(二)创新教学模式,完善教学方法

大学体育教学活动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课堂教学主要集中在室外进行,因此在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受到其他因素影响较大。对于这种情况,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校提供的教学工具,积极有效的开展教学工作,教学方法的创新药符合教学活动开展的意义。在人文环境的影响下,对教学方式不断进行创新,改善教学模式,使学生能够得到充分的体育锻炼。学习是教学工作开展的主要推动力,学生应该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开展教学活动,充分的发掘学生自身存在的特点。这样学生进行的体育锻炼能够充分的感受到体育带来的乐趣。教师开展体育活动需要对体育教学工作进行了解,这样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充分的掌握体育基础常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强化学生与教师的甲流,通过教师的影响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这是大学体育教学人文环境建立的重要基础工作。

(三)“以人为本”观念的应用

大学体育教学的开展需要师生共同参与,强化双方之间的联系,根据教育发展规范要求,对大学体育教学进行创新,实现大学体育教学的目的。体育教学的开展是系统的组织行为建设,因此在教学活动中要充分的肯定学生的主体地位,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规划,在规划的内容上要充分的肯定学生的个性差异。教学内容要更加具有针对性特点,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学生享有对体育教学了解的权利,这样才能够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有效的参与到体育教学活动中,并且形成良好的体育精神,依据体育意识规范自身的行为道德。

(四)合理的课堂教学结构

现代大学体育课堂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能够熟悉体育基础知识的同时还能够熟练的进行专业的技术。在运动过程中充分的体现人文教学背景,体育知识是学生能力提升的指导,能够使学生更好的认识自我,在锻炼的过程中更好的积累生活经验。利用现代科学知识能够不断创新体育教学方式,使学生能够在今后的工作学习中获取更多的知识。

(五)完善学生能力评价体系

对学生能力进行评价是考核学生成绩的主要措施,新课改要求教学工作以提升学生综合能力为主要目标。因此在考核制度的建设中要重视人文环境的建设,充实评价内容。学生能力提升更加注重人文精神的完善,健身方式要不断的进行创新,采取先进的考核体系。在传统评价基础上对定量评价与达标评价进行创新,定量与定性的结合能够实现改革评价的完善。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自我评价。

(六)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

和谐的人际关系是教学工作顺利开展的关键,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的思想意识,使学生对自身的情况进行充分的认知,良性的自我发展将会促进学生专业水平的不断提升。在体育教学中学生应该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工作中,大学体育教学改革是创建和谐人际关系的重要保障。营造人文环境能够实现学生主体性的加强,在传统体育教学中将运动与体育等同对待,这是对体育概念的误解,无法阐释体育精神的自由性。大学体育教学要重视体育知识的传授,在教学过程中融入生活特点,这样才能够使大学体育课堂教学灵活生动,激发学生的参与性,这是大学体育教学改革创新的重要体现。在大学体育教学过程中重视人文环境的创建是对教育本质的最佳解释。所以在大学体育教学中教师应该重视人文环境的创建,提升大学体育教学质量,完善教学目标的设置,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在体育教学活动中获取相应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