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农业生态健康

农业生态健康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农业生态健康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农业生态健康

农业生态健康范文第1篇

关键词:改进;农村生态环境;促进生态农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中图分类号:F323.2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1132007

1 生态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近年来,我党加强对农村建设,加大对农村建设的人力、财力多方面的投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农业经济是农村经济收益的主要来源,做好现代农业的引导,提高农村经济收益。将现代先进农业耕种技术,提高农业种植产量,增加r业经济收益比重,实现农民经济增收;农村农业种植中结合可持续发挥的生态农业种植理论,改进农村生态环境,优化农业种植规划,并逐步引导农业经济发展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逐步形成完整的产业结构体系,形成农村农业经济发展循环式发展。吉林省白城市洮南市地处东北松嫩平原,地势资源优越,充分结合我国当地的地理优势,促进当地农村经济收益增长,实施生态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是洮南市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2 当前我国农村生态经济发展现状

对当前我国农村生态经济发展现状分析,以吉林省白城市洮南市为例,洮南市地处东北松嫩平原,地势平坦,水源充足,四季分明,在农业经济发展上具有地域优势。随着我国对农业种植经济的投入比重不断增加,洮南市的农业基本特征,实现农业种植逐步实现科技化、专业化发展,并取得初步成效,但依旧存在一些不足,对当地农村经济的长远发展造成影响。主要归结为:当地农民的可持续农业意识较低,农村农业种植循环性低;农业种植绘画缺乏科学性,农业种植总综合利用率;当地农业发展的产销水平结构体系不完善,农业经济发展的循环性较差。从洮南市的农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来看,我国农村农业经济发展持续可循环发展依旧任重道远[1]。

3 改进农村生态环境,促进生态农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措施

3.1 提高农民农业种植可持续发展意识

实现农村农业经济可持续循环发展,农民农业种植生态可持续发展意识。当政府做好农业种植科学规划,为当地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完善的农业发展规划,指导农民进行农业种植;提高农民可持续农业经济意识的引导。例如:吉林省白城市洮南市干部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理念进行宣传,将大面积秸秆焚烧转变为秸秆能源利用,秸秆发酵产生气体作为农民生活能量供给来源,结合农业生活实例,提高农民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利用意识,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促进洮南市农业经济实现持续循环综合发展。

3.2 加强农业种植生产的现代技术措施的应用

现代农村建设发展过程中,加强农业种植生产的现代技术措施的应用,结合农业种植科学规划,将现代农业种植发展技术综合开发利用,提高农业种植技术的质量和种植速率,降低农村农业种植中的人力应用,缩小农民农业种植的经济成本。例如:洮南市政府积极引导当地农民实现科学种植,大量引进先进的农业种植生产设备,当地农民种植中,做好对农村农业发展种植监督管理,聘请农业设备应用专业技术人员,对农民进行技术设别指导,不仅大大提高了洮南市农业种植的速率,同时也促进当地把农业种植规模不断扩大,促进洮南市农村进行增长。

3.3 合理应用当地自然资源,实现农业综合发展

实现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可以合理应用当地自然资源,实现农业综合发展。以吉林省白城市洮南市为例,洮南市地处东北松嫩平原,地势辽阔,土地资源和森林资源丰富,结合当地自然气候条件,充分应用平原地势开展农业规划种植,科学规划农业种植次数,提高农业产量;总额应用吉林丰富的森林资源,开展林下经济,实现农业种植综合开发应用,东北地区资源综合应用,促进农业经济可持续循环发展。

3.4 逐步形成完善的农业发展产业链

现代农业发展也应当充分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应用现代互联网技术提高农村信息畅通度。形成农村农业种植产销平衡的生产模式。以吉林省白城市洮南市为例,当地农民充分应用互联网技术进行农业销售市场探索,做好市场产销信息调查,农业资源综合应用,逐步形成产销配合一条龙的销售模式,实现当地生态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2]。

4 结论

加强新农村建设,积极做好农业开发综合应用,促进新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本文结合吉林省白城市洮南市的发展情况进行分析,提出改进农村生态环境,促进农村健康可持续发展措施,为我国新农村建设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严力蛟.中国生态农业[M].北京:气象出版社,2013.

农业生态健康范文第2篇

从茹毛饮血的原始蒙昧时代到当今工业化和城市化高度发展的时代,人类文明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从原始化的采集、渔猎、手工操作到当今的机械化、自动化生产,从钻木取火到电的发现,从步行到现代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发展等等,无不标志着人类取得的巨大成就。然而,自20世纪60年代初,资源危机和环境退化问题的阴影就已在全球徘徊。人炸、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飞速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肆无忌惮的开发与滥用、人类短视的经济与政治行为导致了资源枯竭、环境恶化等一连串的生态环境问题。当今面临的全球变化、臭氧层破坏、酸雨、植被破坏、全方位环境污染、土地荒漠化、资源危机、生物多样性减少、转基因生物风险、生物入侵、食物安全、自然环境灾害频发等生态环境安全问题已成为困扰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障碍[13]。因此,当前世界上很多国家十分关注生态安全问题,并把生态安全与经济安全、金融安全、国防安全、政治安全等放在同等重要的战略位置。

生态安全是区域安全、国家安全、人类安全及其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据有关文献报道,我国每年因生态灾害和环境污染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占GDP的8•5%~10%,最高可占到当年GDP的14%[3]。1998年我国南北持续3个月的特大洪水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2551亿元[11]。我国东部地区严重的水土流失、植被破坏、环境污染,以及我国西部地区的土地荒漠化、气候干旱、沙尘暴等生态环境问题已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学术界,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外一些学者就开始关注并开展生态安全方面的有关研究,如MarkHalle将人类安全网络系统分为经济安全子系统、政治安全子系统、人口安全子系统和生态安全子系统等[3];CynilObi曾专题研究过生态安全与国家安全的关系[3]。在我国,近年来,也有许多学者相继提出了“生态安全”、“资源安全”和“环境安全”等概念和问题,中国科协青年科学家论坛还把“人地系统动力学和生态安全建设”作为第33届活动的主题,认为,生态安全不仅是当前地学、资源与环境科学,而且也是生态学的前沿任务和主要的应用领域。中国科学院还将“国家生态安全的监测、评价与预警系统”作为2000年的重大项目[6]。2002中国科协年会生态学分会开展了有关“生态安全”等为主题的学术研讨,并出版了“生态安全与生态建设”的论文集[10]。可见,生态安全已日益成为生态学及相关学科的一个热点研究领域。

2生态安全的基本内涵

生态安全是近些年来发展起来的一个新概念。它一般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国内外许多学者都对其内涵进行了论述和定义。国际应用系统分析研究所[11]认为,广义的生态安全是指在人的生活、健康、安乐、基本权利、生活保障来源、必要资源、社会次序和人类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等方面不受威胁的状态,包括自然生态安全、经济生态安全和社会生态安全,组成复合人工生态安全系统。狭义的生态安全是指自然和半自然生态系统的安全,即生态系统完整性和整体水平的反映。陈国阶[12]认为,广义的生态安全包括生物细胞、组织、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态景观、生态区(生物地理区)、陆(地)海(洋)生态,及人类生态,只要其中的某一生态层次出现损害,退化、胁迫,都可以说其生态安全处于危险状态,即生态不安全。狭义的生态安全专指人类的生态安全,是指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与环境,包括聚落、聚区、区域、国家乃至全球,不受生态条件、状态及其变化的胁迫、威胁、危害、损害乃至毁灭,能处于正常的生存和发展状态。生态安全的对立面是生态破坏、生态压迫、生态灾难,是生态环境存在的状态或变化偏离了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备条件或容忍阈值,对区域、国家的发展造成障碍、威胁,甚至招致生命的损亡,社会经济的崩溃或严重破坏等。苏智先[10]认为,生态安全是指生态系统中的资源与环境要素在其变化和发展过程中,对人类生存发展的风险大小。

可见,不同的学者对生态安全的内涵和外延的看法均有所不同。生态安全是一个相对的、动态的和综合的概念。生态安全是以人类和生物的生存、生活与可持续发展为核心,不同尺度生态系统、不同生物要素(包括人类自身)、资源要素、环境要素以及不同层面的生态环境相互作用关系和过程的一种健康与协调的程度和状态。生态安全不仅要求环境资源条件的安全以及生物因素自身的安全,而且也包括生物要素与资源环境要素、生物要素与生物要素之间关系的安全。生态安全包括数量安全、质量安全和关系安全三个方面的内容(图1)。数量安全主要是指资源的数量、生物种群数量、人口数量等要保持一定的规模,过多或过少都可能会造成生态不安全,如资源匮乏、生物多样性减少、病虫害爆发、人口膨胀、洪涝等;质量安全主要是指环境的质量、资源的质量、生物的质量、人口的质量等是否达到健康的状态和水平,如环境污染、生物病虫害、生物退化、人类各种疾病等都是生态不安全的表现;关系安全是指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和结构比例关系是否合理与健康,如生态系统结构失调、物种入侵、转基因物种危害、森林破坏、过垦、过牧、过渔、工业化、城市化以及人类战争等都会导致生态不安全。另外,对于一个给定的生态系统,又可分为内部安全和外部安全。内部安全是指生态系统内部组分及其相互作用的有序、协调、健康程度。外部安全是指外部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环境、文化环境等)和周边生态系统的安全状态。内部安全和外部安全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3农业生态安全的概念与内容

农业生态系统是直接为人类生存和生活服务的一类人工-自然复合生态系统,因此,农业生态安全是指以人类的健康为最终目标,农业生态系统能够保持持续生产力,不对环境造成破坏和污染,并能生产出健康农业产品的一种状态和水平条件。农业生态安全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农业生态安全具有较强的地域性和时间限制性,而且受外部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社会经济、技术等的影响和调控十分明显。例如,农业生态系统安全受灾害性天气现象(洪涝、干旱、台风等)、光热水土资源、农业生产技术条件(如化肥、农药、转基因物种等的使用)、市场经济条件(如需求、价格)等的影响很大。农业生态安全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①农业环境安全;②农业资源安全;③农业生物安全;④农业产品安全,包括数量安全和质量安全,即所谓的双重安全。其中,农业环境安全、资源安全和生物安全是农业生态安全和农业产品安全的基础和保障,农产品安全是保障人类健康安全的基本要求。

4农业生态安全管理与生态建设对策

4•1加强农业生态安全管理,发展生态产业

农业生态安全管理包括农业环境安全管理、农业资源安全管理、农业生产安全管理、生物安全管理、农产品安全管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安全管理和农村安全管理等内容。因此,必须利用生态学、经济学、社会学和管理学原理,对不同尺度的农业生态系统进行全方位的生态规划与生态管理,优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保持农业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稳定性及其抗逆能力[5],充分发挥农业生态系统的综合服务功能。同时,必须转变现有不合理的生产方式,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和生态服务业等生态产业,开发环境友好型科学技术,采用清洁生产工艺,生产绿色产品。同时,加强对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业废弃物的管理,对农业废弃物实行无害化处理、减量化排放和资源化利用,控制和防止农业外源污染和内源污染,发展循环经济[2]。

4•2加强对资源与生态系统的培育与可持续利用

自然资源是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资源短缺和匮乏是生态不安全的重要体现。因此,对现有资源,特别是对不可再生资源的利用一定要合理规划,加强保护、合理使用和管理。同时,对于现有的可再生资源,要加强培育,增强其可再生能力和可持续利用能力;另一方面,要积极开发利用新兴的可再生资源(如风能、太阳能、地热能、潮汐能、沼气能、生物质能等)、清洁资源(生物肥料、生物农药、可降解地膜等)等替代型资源,进而为人类日益增长的资源需求提供基础保障。另一方面,对已经退化的生态系统,如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湖泊等水生生态系统,必须根据生态学原理,并通过一定的生物技术、生态技术、工程技术等加以恢复与重建,特别是加强对关键地区和生态脆弱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恢复系统生产力,改善和提高区域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水平,增强其抗逆能力和稳定能力。同时,要加强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包括全球气候变化、土地利用/覆被变化、酸雨、臭氧层空洞、生物多样性减少等对农业生态安全的影响以及防范技术措施的研究[1,9]。

4•3保护生物多样性,保障生物安全

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社会经济价值、生活价值和文化美学价值。野生生物种质资源是农业生物物种驯化、改良和优良抗性物种筛选的源泉,因此,保护生物多样性不仅对农业生态系统的维护和支撑,而且对整个全球的生态安全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保护生物多样性,不仅要求对自然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和特殊生物资源的保护,而且要求加强对农田生物多样性,农业野生物种及其生境的保护,建立农业动植物自然保护区和种质资源库。同时,要注重农田防护林网和农田景观缓冲区61章家恩等:农业生态安全及其生态管理对策探讨的建设,发展立体种养殖农业,通过增加天敌和生物多样性等生态控制与生态农业技术方法,减少农业上化肥、农药、饲料添加剂等化学品的投入。由于许多外来入侵物种和转基因生物对农业生态安全可造成直接的威胁,因此加强对外来物种和转基因生物的管理及防范是十分必要的。一方面,对生物引种(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和转基因生物)、交通运输、国际贸易货物、旅游等要加强立法监管和海关安全检查,并大力宣传,防止盲目引种。另一方面,对现有入侵物种的分布范围和扩散蔓延规律与防治技术要加强研究,并严加控制和管理[1,4]。

4•4加强农业综合抗灾能力建设

自然灾害对农业生态安全的威胁往往是突发性的和巨大的,因此,一定要加强对农业综合抗灾能力(包括抗洪能力、抗旱能力、抗风能力、抗寒能力、抗地质灾害能力、水土保持能力等)的建设,加强对水库、湖泊、塘堰、堤坝、灌渠、农田防护林、三北防护林、大江大河上游防护林、沿海防护林、坡耕地以及特殊景观地带等的生态环境工程建设,以增强农业生态安全能力。同时,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加强与农业生态灾害相关的防御体系的建设,以应对突发性灾害事件的发生,切实将农业生态风险降低到最低水平,并防范于未然。

4•5加强农业生态安全体系建设

农业生态安全体系是指为确保农业生态环境不受或少受破坏和危险,遏制和减少重大和恶性生态环境事件的发生,促进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在组织、法律、政策、规划、财政和技术等各方面采取相应措施而建立的一整套保障体系。农业生态安全体系包括生态安全组织管理系统、生态安全规划、决策与建设管理系统、生态安全政策与法律配套系统、生态安全信息管理系统、生态安全监测、预警、监督与评估系统、生态安全资金保证系统等方面[7,15]。农业生态安全监测与预测、预警体系是农业生态安全体系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必须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与资源以及农产品质量的动态监测网络的建设。建立农业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与衡量标准体系,进行农业生态安全(或生态风险)评价与分区。同时,利用3S技术、信息技术、专家系统技术建立国家和地区农业生态安全管理信息系统与决策支持系统以及完善的预测与预警体系。同时,需要在现有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有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逐步完善农业生态安全管理、监督、生态安全建设资金配套等方面的法律法规体系与运作机制建设,通过生态立法以及相关的法律手段和经济手段,来保障农业安全体系建设的顺利实施[8,14]。

农业生态健康范文第3篇

 

1 现代农业的含义

 

现代农业是同传统农业相比而言的,它是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而产生的。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是资本、物质和技术等几个方面,通过工业化的生产手段和科学技术改造传统农业,通过社会化的服务体系对农业进行一定的支持,在管理农业的过程中以科学经营理念为原则,从而转变农业的增长方式。从具体上看,现代农业的含义包含四个方面:首先是现代化的农业生产工具,主要是各类机械化的生产工具,其动力主要是石油和电能,除此之外,化学肥料和农药也应该广泛的应用其中。从总体上来看,现代农业的物质和能源都是由工业部门所提供的。其次,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技术。进行农业生产指导时,通过对农业生产发展的变化规律进行观察,然后运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对自然进行利用和改造。第三,专业化、社会化以及区域生产化。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农业产品需求的变化,农业生产结构也随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农、林、牧、副、渔得到了全面的发展,不仅如此,农业还同工商业紧密的结合在了一起,而且,在市场化的经济条件下,农业产品大大提高了其商品化的属性。第四,现代化的农业生产制度和农民生产方式。现在,随着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农民通过合作的方式不断扩大其农产品饿生产规模,随之发生巨大变化的,还有农民的生活方式。

 

最初对现代农业的定义就是机械化农业。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现代农业的定义又增加了良种化化学化以及水利化三个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能源危机和生态危机的爆发,使得人们认识到,过去那种只注重技术和经济的农业发展是不对的,在进行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应该将生态效益放在同样重要的位置上,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2 现代农业建设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2.1 做好农业生态建设规划工作

 

因为我国各地进行农业生产的地理环境和经济社会条件各不相同,所以各地在进行农业生产时所需要的技术支持以及生态模式也是各不相同的。那么,在进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要对各地的自然环境以及经济社会环境进行分析,然后在此基础上,对农业生产的配套技术、管理形式、产业规模以及区域协调等进行规划,从而有效的推进生态建设的持续发展。

 

2.2 对现代农业建设的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理论和技术进行不断的研究

 

先进的理论和技术是现代农业建设的基础。所以为了使这些技术能够成为现代农业建设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应该对与生态农业生产有关的理论和技术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创新。这些技术一定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生态农业模式的结构与功能、生物多样性、生态农业安全和生态管理技术。

 

2.3 走市场化道路,将生态农业化、标准化、信息化以及现代化进行不断推进

 

多年的农业生产的经验表明,生态农业的发展必须走上市场化道路,只有这样才能获得巨大的生命力,否则,生态农业的发展将会失去动力。这样看来,现代农业建设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就一定要将市场作为其发展的导向,并且对生态农业的龙头企业给予大力的支持,与此同时,构建出一条“科-农-工-贸”一体化的生态农业产业链,将各种不同的生产模式应用在现代农业生产之中,例如:“公司加农户”模式、“公司加基地”模式。当前,推动生态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跟随国际科技发展的潮流,进行各种不同的生态农业模式生产技术规程与标准的制定。

 

2.4 进行农业转型,将传统农业转变为现代化的生态农业,并且通过大量生产健康食品为农民增收

 

未来能够顺利打通出口国际市场的一个重要通行证就是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因为当前全球人民共同关注的一个问题就食品安全与健康问题。而健康安全的食品主要是通过现代的生态农业生产出来的。所以,现代农业应该鼓励农民进行健康食品生产,生产那些具有市场前景并且具备健康特色的农产品,创建国际农业产品品牌,从而达到增收的目的。要达到这一目的,需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将数量型增长转变为质量型增长。第二,将单纯的面向国内市场转变为面向国际市场。第三,转变为符合功能性的农业生产。第四,转向规模化和标准化的农业生产。

 

2.5 不断对农业基础化设施和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进行完善

 

从总体上来看,农业一方面可以将农业产品作为生产原料提供给其他的产业,为社会的稳定发展提供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另一方面,他还将生态服务功能提供给所有人。所以,国家一定要将更多的资金投入到农业生产建设中来,同时将有利于生态农业发展的政策进行不断的完善,将生态补偿计划考虑到农业生产中来,只有这样,才能够不断的将我国的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进行巩固。

 

2.6 加强专业知识的推广,健全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相关法律法律

 

现代化的生态农业的发展需要所有人的参与:农民、领导、科技人员都要参与到生产中来。所以,现代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不可少的一项任务就是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推广有关现代生态农业建设的专业知识,并将其对农民进行培训。只有这样,才能够增加农民对现代农业的了解。同时,健全的法律法规也能够保障现代农业建设可持续发展的依法发展。

 

3 结论

 

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之路,但是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需要农民和技术人员和国家管理者的重视,并且在实践工作中不断地进行方法的总结。

农业生态健康范文第4篇

院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收入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占有重要份额。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物质生活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加追求安全、营养、优质的农产品,这就对生态农业建设提出了更迫切的需求。本文分析了目前在生态农业建设中所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探讨了如何加强生态农业建设,促进农业可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

院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科学技术;生态农业模式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进行,很多专家预测在21世纪,世界经济将发展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即知识经济时代,在农业方面势必引起一场农业革命,如生态农业将成为主要方向,可持续发展观将成为指导思想,高科技技术将得到广泛应用,生物工程农业将成为支柱产业等等。但目前,在生态农业建设中还存在很多问题亟待解决,且直接关系到我国农业能否持续健康发展。

1生态农业建设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1.1资源尧收入与人口的矛盾进一步恶化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绝大比重。近几年,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占地面积不断增大,造成耕地面积不断缩减,并引发水土流失等环境问题,使人与资源关系进一步恶化,直接制约着农村人均收入水平以及人均粮食占有量,也制约着生态农业的建设进程,我国政府一直在寻求办法控制非法占用耕地这一现象,并实施了较为严格的用地审核手续。统筹协调处理资源、收入、人口之间的矛盾是建设生态农业,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前提。

1.2农村环境污染问题严重

首先,农药、化肥施用产生的农业面源污染。我国农作物种植过程中农药、化肥的施用量远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而化肥的利用率非常低,绝大部分的化肥被施入农田后,会进入土壤、大气和水体,从而对环境造成污染。同时,施用的农膜、农药等残留于土壤会降低土壤质量,进入植物体内则会对人畜的健康造成极大危害。其次,农用薄膜等难降解的固体废物污染。在农业生产中,为了改善当地的气象条件,人们广泛应用农用薄膜,起到节水、增温、增湿、防止病虫害等目的。农用薄膜有一定的使用年限,被弃用的薄膜不能及时回收,在土壤里不断累积,使土壤结构遭到破坏,并对农作物的生长造成直接影响,有些人会焚烧残留的农膜,释放大量的二恶英类物质,不仅毒性很强,同时也对大气环境造成恶劣影响。此外,秸秆焚烧也会产生大气污染。在我国每年产生的农作物秸秆大概有6.5亿t,但只有很少部分得到综合利用,大部分秸秆会被露地燃烧或丢弃河道,丢弃河道会造成水环境污染,而露地燃烧后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同时这些有害气体被人体吸收后会造成呼吸困难、喉痛、呕吐等现象,甚至引发呼吸道疾病,严重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最后,企业厂矿生产废气、废水、固废排放过程中的转嫁污染。调查显示,遭受工业废水污染的面积有40.9万hm2,严重污染的面积有1.3万hm2,共造成约2000万元的经济损失,而工业废气造成的粮食污染面积有6.67万hm2,蔬菜污染面积有2.7万hm2,共造成8000万元的经济损失,由废渣等固体废弃物造成的污染面积有380hm2,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

1.3农业生产科技含量低袁生产效率低下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生态农业技术开始应用于农业生产过程中,但由于缺乏技术开发与推广,再加上农村劳动力综合素质普遍较低,缺乏对生态农业技术的理解和使用,很多生态农业技术无法在实际的农业生产过程中得到应用,造成农业生产效率低下,严重影响到生态农业的发展建设进程。

2加强农业建设袁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生态农业,是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不断实践累积,在遵循生态经济学、生态学规律的前提下,保护并改善农业生态环境,逐渐形成的一种结构、功能都优化过的、能够同时具有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农业系统。

2.1发展生态农业袁是强化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在我国农业的发展中,实现生态化和工业化的任务同样艰巨,生态化是对工业化的积极修正,能够为农业工业化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我国传统的农业生产过程,工业化程度低下,同时又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造成生态环境恶化,这就对农业生态化发展提出迫切要求。农业生态化指的是以农业自然生态的有机循环原理作为依据,在集群中形成类似于自然生态链的关系,进而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农业经济发展相形并进的目的。要实现生态农业建设,必须加快发展生态农业,实施农业生态化产业改造,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能力。与传统农业相比,生态农业具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生态农业具有循环性。生态农业遵循生态学规律,改变了传统农业的“资源→产品→废物”物质单向流动生产过程,形成“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再生产品”反馈式生产过程。在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加入农业生产过程,合理利用自然流程的作用,使自然生态的稳定性得到保证;其次,生态农业具有环保性。在生态农业的各个生产环节中非常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不仅保证产品是绿色安全的,同时还采用具有环保功能的生产技术;最后,生态农业具有高效性和经济性。生态农业实现了资源利用的最优化,环保效能高,经济效率强,是生态经济和高效农业,是最符合自然生态作用过程、最和谐的产业形态。

2.2转变传统农业发展思想袁树立生态文明发展意识

随着现代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发展,我国开始重视工业生产的作用,为了进一步增强国家实力,如果将有限的资金更多地用于工业化建设,势必会牺牲农业的发展。要加强生态农业建设,必须正确认识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农业的基础地位和根本性作用。如果农业发展和国民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没有协调好,很难真正实现我国经济的科学发展。因此,就我国基本国情来看,不仅要发展农业,还要大力发展。改造传统农业产业,加速转化为现代农业,改变农业发展的落后局面,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农业产业。按照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转变传统农业发展思路,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农业意识,实现农业的全面改造与发展,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进程。

2.3突出重点袁重视农产品的质量问题

目前在农产品的生产过程中,由于经济压力大,市场管控不严等原因,很多生产者只追求农产品的数量扩张,而忽略了农产品质量的提高。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改善,在解决了吃饱的问题后开始重视吃好的问题,这就对农产品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安全、营养、优质等成为主要的衡量标准。为了更好地满足人们的需求,必须改善农业生产环境,推行农产品的无害化生产,为人们提供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无公害农产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产品质量,进而增加农民收入。同时,还要建立完善的农产品检测体系,为人们的食用安全提供必要的保障,这也是加强生态农业建设,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2.4各级政府要提高对生态农业建设的重视袁增加资金和科技投入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各级人民政府应充分认识到科学技术对农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在原有农业投入的前提下,增加专项基金,用于支持生态农业骨干工程项目和生态农业示范县建设,进一步鼓励、引导科学技术人员和单位,以生态农业建设为根本出发点,以生产无害化农产品、无害化处理人畜粪便、实现资源综合利用等为重点,研究、开发、推广生态农业技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同时,还要将延长生物链与延长产业链结合起来,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因地制宜的选择成熟技术,强调总体功能和综合效益,将生态农业建设与强国富民有机结合在一起。通过科技投入和资金投入,使农业发展更具有现代化,进而推进我国农业的健康发展。

3结语

综上所述,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农业占有重要地位。在农业发展中,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人均土地面积不断减少,农业科学技术利用率不高等原因,严重制约着我国农业生态化建设进程。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改善农村环境,加大对农业生产的科技投入和资金投入,发展生态农业,实现环保与经济的有机结合;为人们提供更安全、优质、营养的农产品,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民经济收入,在发展工业的同时重视农业发展,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加强生态农业建设,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进而实现强国富民的目标,建立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社会,使我国在国际市场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作者:白莉 单位:山东省德州市农业局

参考文献院

[1]徐亚楠,张绪良,张荣华,等.山东省生态农业的模式、布局与发展对策[J].中国农学通报,2014(14):10-12.

[2]孙洪武,陈志石,牛宜生.无公害农业———我国现阶段农业发展的现实选择[J].农业科技管理,2003(04):15-17.

农业生态健康范文第5篇

瞄准国家重大需求

近20余年以来,我国工农业生产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长使我国资源过度地消耗和环境质量日益恶化。污水、工农业有机废弃物及农用化学物质的长期大量投入已对我国农业环境生态健康构成严重威胁。农业环境污染与生态系统退化问题在我国若干人口密集、水土资源相对缺乏、经济发展快速的地区更为突出,严重制约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资源、环境、生物等科学的交叉和创新研究,创立化学物质农业生态良性循环新的基础理论,建立高效低廉的污染土水环境修复技术体系。

“应用农业重在应用,不能仅局限于基础研究,研究成果必须有应用价值,要创造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杨肖娥决不是满足于“纸上谈兵”的空想主义者,“中国人多地少,广大的农民就这么块土地,如果这块土地又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农民们靠什么吃饭?农产品的安全又从何说起?”杨肖娥表示,我们科研的重点要针对当前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瞄准环境资源科学前沿课题。“一个真正的科学家应该离人们的需求近些,为人民的切身利益着想。”杨肖娥说。

从个体诊断到系统研究

浙江大学在污染环境修复与生态系统健康方面的研究历史悠久,上世纪70至80年代,在著名土壤学家朱祖祥院士和农业化学家孙曦教授的带领下,在化学物质的土壤化学、植物营养生理学等领域做了大量基础研究,为全国最早建立“农业环境保护学博士点”。作为原浙江农大的第一批博士,杨肖娥谨记恩师孙曦先生“跳高要跳世界第一高”的教诲,目标始终盯在土壤化学和植物营养学的前沿。早在1993至1995年在美国Virginia理工及州立大学作博士后研究期间,杨肖娥选择了污染土壤植物修复这一国际前沿领域,攻克植物对重金属特异吸收和积累的生理及分子生物学基础,取得了新进展。1995年杨肖娥回国率先开辟了植物营养环境生态学的学科新研究方向,并开始培养研究生和争取相关的研究课题,推动了我国污染环境植物修复方面的研究。

近年来,杨肖娥等在富阳建立了重金属复合污染大田修复基地,在上海嘉定建立了重金属中、轻污染农业土壤边生产边修复的示范基地。针对水体氮磷污染和富营养化日趋严重的问题,她还创立了浙江省第一个富营养水体植物系统修复华家池试验平台;此外,在杭州首次初步建立了环境修复特异植物种质基地。但这些还都是个体性的研究。个体研究也会出成果、出文章,但容易从理论到理论。“中国的问题特别多,人多,土、水资源少,污染比国外更厉害,对整个生态系统污染修复的研究迫切性与重要性更大。”杨肖娥说。从个体诊断到系统研究,杨肖娥和她的同事们又跨出了跨越的一步,开创了新的天地。

交叉合作形成创新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