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关于农产品的市场分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农产品 渠道 创新
一、前言
农产品是我们生存的必须品,而现今社会越来越多的农民外出务工,这便说明了务农所带来的效益越来越少,而究其本质,并非全归因于天灾,更多的问题是出在了渠道上,中间渠道商压低收购价的同时也抬高了售价,这种行径不仅仅损坏了农户的利益也造成当地市场价格失真,如今我们更应该把这个问题重视起来,不然农产品市场将会崩盘。
二、对各类农产品销售渠道的浅析
(一)销售公司分析
销售公司能集中农产品,增加农产品保险和加工等增值服务的可能性并缓解”农户”与“市场”间的矛盾;但从实际运作上却发现以下问题:风险高而且存在行政干预。
(二)专业市场分析
专业市场的销售方式具有以下优点:销售集中,利于分散性和季节性强的农产品销售,为及时集中分析并处理市场信息提供了条件,并及时做出反馈;但专业市场存在着诸如市场管理矛盾突出,市场体系不健全,税收管理标准不一,市场配套的服务设施不够健全。不能够有效地去实现市场功能延伸等方面的问题。
(三)网络销售分析
通过网络销售的渠道可以使更多的人了解到农产品生产地区的供给情况,有着信息传递量大、信息交互性强的特性;但从大范围来看网络锖售还有困难,农户的网络基础薄弱,网络知识普及率低下。
三、对农产品销售渠道改进的几点看法
(一)利用好“顾客让渡价值”
“顾客让渡价值”这一概念是指顾客总价值与顾客总成本之间的差额。每个顾客在购买任何产品时,总希望能够把有关的成本包括货币、时间、精神和体力等降到最低限度,同时又希望能够从中获得更多的实际利益,以使自己的需要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如此看来,将其利用于农产品行业中来,保证卖场清洁卫生,精美的包装,美观的店面将能够更多的吸引到顾客的眼球。
(二)通过连锁经营降低流通成本,提高农产品知名度
农产品通过农户一专业市场一批发市场或者农户一销售公司一消费者的方式销售,交易环节多,流通成本高。相关资料显示发达国家的水果、蔬菜等新鲜农产品在流通环节损失率一般在5%以下,而我国新鲜农副产品的物流环节损失率超过25%。在维护品牌、争取消费者面前,连锁专卖把生产者和商结成利益共同体,这样倒更利于维护渠道成员之间和谐关系。连锁专卖运作相当简单,成本又低,商能根据市场提供的信息及时地要求农户做出调整。
(三)加快农贸市场超市化的步伐
经济环境的日新月异客观上的要求是对现有农产品批发市场进行更为科学的整合、改造与完善,农贸市场的衰落是一种必然的趋势。超市相对农贸市场来说,有着客流量多、销量大、商品附加值大、获利空间大的好处。当然,农产品进超市不能够一蹴而就,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如食品的质量和食品安全问题,在经历苏丹、三聚氰胺等食品安全事故后,人们的健康意识和安全意识开始不断在提高,只有质量和安全都达到标准的农产品才能被消费者所接受,如果想进入超市,农户们必须拿出质量过硬的农产品。其次,产品包装的优劣也直接影响着农产品是否能够顺利进入超市。现如今小包装、防污染、较耐用、图案设计精美更能够吸引消费者注意。。
(四)实体营销与电子商务有机结合
利用互联网开展商务活动,建立农产品网上交易平台最起码需要两个基本的要素:基础设施、市场。从基础设施方面来看,全国性的农产品网络信息系统初步建成。国家发改委2004年安排了国债资金4亿元人民币用于支持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基础建设,2005年又使用国债资金4亿元支持119家农产品批发市场的系统建设。如此看来,农产品采用电子商务这样的销售方式不仅仅是在对传统交易方式做有益补充,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给供求双方提供一个平台,借助于网络的优势,信息能够以更加快速、直接、有效的方式传递,省去了很多不必要的中间环节,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保证农产品质量,也能促使供求双方获得切实的利益。
(一)加强农产品市场的规范
市场是任何产品营销渠道的载体,农产品当然也不例外,农产品市场的规范化是农产品营销渠道创新的重中之重。在市场的投资建设一开始便应该按现代企业制度的规范要求进行,做到产权明晰、管理科学。加强市场信息化管理,促进信息的自由流动,引入发达国家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规范交易程序,保证市场交易公平、公正和有序的进行。针对不同的农产品研发相应的产销、保鲜、包装、物流运输,将整个体系完善起来,促进整个渠道组织的整合,实现销售渠道的组织化创新。
(二)延伸农产品市场的价值链
就当今社会看来,农产品市场价值链的延伸,不仅利于寻找农产品在营销渠道中新的利润增长点,更能有效地去减少销售渠道的环节,稳定并降低市场的价格。这样更有助于提高农产品流通,同时也降低了由于人为、自然灾害造成的高成本的风险,保护了保护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利益。
(三)扩大渠道半径,推动农产品信息化服务
通过各项对农产品保鲜、运送技术的开发,延长流通半径,促进不同区域之间农产品的流通,更能够满足区域之间的需求,加上销售渠道上的调整,并加以拓宽,扩大渠道辐射区域将成为可能。同时,注重先进技术与生产运作相结合,促进农户进入市场。通过搭建高效且快捷的农产品信息服务平台,建立能够紧密联接政府、市场、客户和生产者的农产品价格信息服务平台,把零散的信息资源有效地整合起来,使市场供求信息能够快速地传递,从而为农业生产、流通、加工、销售提供全面而持续的信息。
市场人士普遍认为,农产品已经迎来黄金牛市,而各类农产品价格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的上涨趋势难以改变,这势必对相关上市公司业绩的提升带来极大帮助。事实上,这也是今年以来农业股走强的最根本原因。然而,我们不禁要问农业股的牛市格局是刚刚拉开序幕,还是简单的板块轮动?面对已经高高在上的股价,投资者的热情是否“好高骛远”?
偶然演绎必然农业迎来大牛市
回到2007年,由于猪肉、粮食等生活资料的大幅上涨直接推动了CPI的上涨。尽管农业股一直被看作是抵御通胀的上佳选择,但事实上由于长期以来农业板类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相对较低,且受政策、行业周期性等因素的影响,市场普遍给予农业股较低估值。进入2008年,在雪灾发生之前农业板块基本上处于“休眠期”。而恰好是由于雪灾――这很偶然的因素,农业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农业板块也犹如火山爆发,扶摇直上。
在此轮农业股行情中,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就是,除了农业类上司公司其他支农行业也的上市公司股价也大放异彩,如冠农股份、盐湖钾肥、敦煌种业、隆平高科等等。由于生产成本上涨是农产品上涨的牢固根基,那么农产品商品牛市伴随的将是生产资料价格的不断上升。因此,为农产品生产提供配套服务的生产资料提供商才是农产品商品牛市的最大受益者,主要包括动植物保健、种业、兽药、疫苗、化肥、农药等。这些行业的商业化程度一般都很高,能够拥有高的技术水平和附加值。农产品涨价带动种养殖的生产积极性提高,直接带动粮食种子、化肥、农药以及疫苗、兽药等动物保健产品需求量的增加。这些细分的子行业将因农产品价格长期上涨价而持续获益,成为资本市场投资的首选。申银万国在最近的行业分析报告中指出,农产品牛市将显著拉动化肥景气上升,推动化肥需求增速提高;全球氮肥、磷肥向资源富集地区及发展中国家转移,中国、中东、北非是主要增产国,美国产量逐年降低,产能转移过程中产能关闭与新建节奏不匹配导致供给出现阶段性紧张;钾肥的资源与现有富余产能垄断、新建产能长周期导致08-09年供应仍然偏紧。从一个较长时间的趋势来看,在农产品牛市的背景下,国内化肥价格在未来几年应该是一个上涨的趋势。因此选择农业行业时,农资中化肥、农药等也是不错的投资品种。
再放眼到全球,农产品牛市具有长期性。来自国信证券分析师的邱伟、张剑锋指出,推动农产品牛市主要有三点因素:首先,全球农产品供应增加潜力有限。粮食的增长是基于种植面积的扩大以及单位面积产量的增加。目前来看,全球粮食种植面积的扩大并不乐观,发达国家由于开发已经非常充分,耕地面积的扩大已经非常有限,而新兴国家的工业化和城市化使得耕地面积逐年递减。其次,农产品的能源属性促进需求增长。发达国家食品消费对于农产品的需求已经基本饱和,而油价高涨使得生物质能源为代表的替代能源兴起,由此拉动了农产品需求的显著增长。由于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不可再生能源的日益耗尽及每桶破百美元的高油价,让世界不得不探索生物能源、绿色能源等新型能源,而农产品的能源化正为解决能源危机找到了捷径。据报道,全球燃料酒精产量在2002年后出现了“井喷”,以美国为例,燃料酒精产量以超常速度增长,并于2006年超过巴西成为全球第一大酒精生产国。2007年美国为生产1800万吨燃料酒精消耗了玉米5400万吨,占其全国玉米总产量的20%,预计今年酒精用玉米将达8400万吨。而给予燃料酒精生产商、加油站及消费者各种税收、补贴优惠的美国,还在2007年底由布什总统签署新《能源法》,将2022年生物燃料目标预定为1.23亿吨。
最后,生物质能源紧俏带动全球农产品进入上升周期。生物质能源的兴起,使传统的粮食出口国对粮食的国内需求扩大,减少了出口量,使得国际市场价格上升。而生物质能源作物收益较高,使得农民将更多的土地资源投入到能源作物的生产,使得竞争作物的供给减少,价格随之上涨,最终导致农产品价格的全面上涨,带动全球农产品进入上升周期。
而从基本面分析,此次农业股集体发作主要是基于我国农业行业宏观基本面已经趋于向好。其中联合证券的观点就很具有代表性:08年1号文件是改革开放以来关于三农问题的第十个1号文件,其核心内容是巩固完善强化强农惠农政策,大幅度增加农业农村投入,确保08年农产品有效供给,该文件明显对农业板块基本面构成实质性利好。与此观点相同,中信证券也认为,在政策的大力扶持下,农业中上游各子行业景气以及新农村建设相关子行业景气都将继续维持高位运行。农产品价格将步入上升通道:以生物能源为首的工业需求将拉动粮食消费大幅增长,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也将带动粮食的食用和饲用消费持续增长,导致粮食供求关系将长期偏紧;而粮食生产的物质投入费用和人工成本持续上升。国内向农业倾斜的政策也都导致需求及成本的持续上涨。因此,从长远来看,农产品持续上涨的根基牢固,农业生产形势也持续向好。三元顾问更是旗帜鲜明地指出国内农产品价格正处于长期大牛市的开端,农业产业进入良性循环。国内国际流动性泛滥,国内国际农产品供求关系紧平衡是重要的推动因素,并且这些因素短期内难以有大的改观。当今大农业之繁荣局面,与政府的支持、引导甚至调控作用密不可分。受益于此,该产业已进入了一个新的良性、有序的循环当中。政府这只“有形的手”的作用,既体现在对粮食生产大局的保障和支持,也表现于对市场波动的平抑与调控。一个最新的例证是:农业部近日出台《农业生物质能产业发展规划2007-2015》,强调合理利用农业资源发展新能源,要保障口粮供应并注重规避能源市场风险。该政策导向仍将对我国农业及农产品市场的健康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高景气未必高收益 农业股高价之惑
尽管市场分析人士对农产品未来将进入长期牛市这一看法达成一致,但多家机构分析农产品涨价对各子行业的成本压力和收入增长影响程度不一,会使它们的景气程度出现分化,农业牛市并不会惠及所有的行业,更不会出现农业股都是金股的情况。
来自上海证券的农业行业首席分析师郭昌盛就认为,“多数个股股价仍被偏高估。虽然农林牧渔类股票的涨势在2月份有所放缓,但仍未回到合理区。”他认为,该板块月度涨幅和换手率分别较市场水平高出9.5个和33.3个百分点!同样,食品业、酿酒业的走势虽基本与大盘同步,但股价水平仍偏高。个股除了上月已大幅领涨的中粮屯河、冠农股份、新农开发、新赛股份、敦煌种业等继续超涨外,糖类股以南宁糖业为首的个股也大幅领涨。与其余大多数同类股有所不同,上述个股涨幅过多,目前价格适中或仅略有吸引力。但是,更多的同类股则完全没有投资吸引力。
联合证券在谈到该问题时观点更为明确,联合证券认为农业行业各子行业的特性差异明显,而各行业的景气程度影响也大不一样。在选择机会时投资者应该区分对待。可以关注以下三类公司:1)拥有稀缺性土地、海洋、林木资源的种养殖业;2)受下游行业景气程度上升带动,需求量和价格同步提升的农业服务业;3)具有强大成本转嫁能力的农副产品加工业。
农业板块今年以来上涨近30%。农林牧渔板块的48只成份股中,今年以来处于上涨状态的有38只,占80,其中涨幅在50%以上的有10只,资金流入明显,而同期上证指数下跌达1000点。于是我们有投资者不禁有这样的疑问,如今的农业股是否还会上涨,还有多大空间?是否可以“好高骛远”?
但我们在整理了大多数机构的观点后发现,虽然行业被长期看好但多数机构并不愿意给予农业行业过高估值,认为短期农业板块很可能出现较大幅度的调整。
山西特色农产品的范围及特色。(1)优质杂粮。山西省素有“小杂粮王国”之称。主要有山西沁县的沁州黄小米,“沁州黄”已成为“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农产品”,可以说“沁州黄”小米产业已成为山西省小米业的龙头老大;马铃薯是我国第五大粮食作物,加工用途多,产业链条长,增产增收潜力巨大,因其营养丰富,被誉之为“地下苹果”和“第二面包”,近年来,山西相继培育和引进一批早熟品种,于早春种植,夏秋两季上市和加工,市场供不应求,潜力巨大;优质杂豆主要分布在晋西北、晋东南、晋中东山、临汾西山及大同盆地,其中,恒山蚕豆集中于浑源的10个乡镇,具有一定的规模;山西忻州的甜糯玉米品享誉全国,远销海外,近年来通过兴龙头、建基地、创机制、拓市场等,使得甜糯玉米产业初具规模。(2)草食畜。山西省处于牧业发展最适宜区,草食畜特别是奶牛养殖有比较优势,在全国排名前列,属中原奶牛优势区之一。(3)干鲜果。近年来,在优势区带动下中国鲜苹果出口量和果汁出口量稳步增长,出口创汇能力明显提升。山西是优质苹果、红枣的主要产区,生态环境如黄金纬度和海拔高度非常适合苹果和红枣的种植,产品品种结构优良,耐运输和储藏,山西省黎城县核桃的种植有着悠久的历史。(4)蔬菜。据国家统计局山西调查总队近期调查结果显示,2010年山西蔬菜种植面积为327万亩。由于海拔高,气候冷凉,蔬菜特别是茄果类、茎根类蔬菜反季节优势明显,市场需求广泛。(5)中药材。山西作为中药材资源大省,全省共有1116种动植物和矿物药材,以黄芪、党参、生地、柴胡等道地药材量大质优,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特别是党参、黄芪、柴胡、远志、款冬花被国家科技部评定为道地药材,最适宜产地,并列入国家“十五”攻关计划。
山西特色农产品营销现状分析
近年来,山西省立足资源禀赋,重点培育和大力扶持特色农业发展,建设特色农业基地,打造山西特色农业产业链,创立特色品牌,大力促进农业产品的产业化,实行“内引外转"。借助“小杂粮王国”之称的无形影响力,山西省杂粮产业化之路也在全面的开展,近年来举办了多场农副产品展销会、博览会、商贸洽谈等活动。像沁州黄、檀山皇、汾州香小米,寿阳、灵丘等地的荞麦产品都已经有着很高的知名度,山西小杂粮也走出国境飘洋过海,出口到日本、欧洲等地。山西省的鲜水果出口则以苹果和梨为主,品种包括红富士、金冠、酥梨等,2009年底,山西水果种植总面积817.8万亩,总产量717.1万吨。其中,苹果总面积510.3万亩,总产量525万吨,居全国第三位;梨总面积132.5万亩,总产量92.8万吨,居全国第四位。之前,山西省苹果的出口主要面向俄罗斯、东南亚地区,今年,山西省苹果出口除面向东南亚地区外,还将走向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的高端市场。
山西特色农产品市场环境SWOT分析
通过调查研究,分析山西特色农产品所处的各种内外部环境因素,发挥优势,克服劣势,利用机遇,回避威胁,最终实现特色农产品销售的飞跃。1.优势分析。(1)土地资源潜力大。农业生产往往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山西省山地占总面积的40%,丘陵占40.3%,平原和台地占19.7%,土地资源未来开发潜力巨大,充分利用现有的土地资源,加大资金、科技投入力度,将山西特色农业的潜力激发出来。(2)人力资源丰富。据新华网09年报道,2008年人口抽样调查数据表明:山西省15-64岁人口为2515.35万人,占73.75%,且与2007年相比较,15-64岁人口比重有所上升,充分说明了山西省劳动力资源的丰富现状。(3)农产品资源丰富,特色农业有明显的竞争优势。山西省特殊的地域条件孕育了众多特色农产品,谷子、杂豆、莜麦等小杂粮产量在全国名列前茅。大部分果树类作物和经济作物产品都具有显著的出口优势,尤其是苹果。谷子因其抗旱性强、营养品质好、耐储藏等特性,无论在国内还是国际上都具有较强的优势。(4)区域布局优化组合,农产品生产已具一定规模。根据山西省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8—2015年),提出的优势农产品分两大类,即大宗优势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优质杂粮重点开发谷子、荞麦、莜麦3个优势品种,谷子规划为“三带五区”,荞麦规划晋北、晋中两大优势生产区域,莜麦优势生产区域包括大同市的新荣、左云,朔州市的右玉、平鲁、山阴,忻州市的神池、河曲、五寨、保德、岢岚、宁武、静乐、偏关共13个县。根据优势区域布局,在重点县建立良种繁育圃和标准化生产基地,并择优扶持建设杂粮加工龙头企业。中药材重点规划发展黄芪、党参、柴胡、生地、远志、连翘、黄芩7个品种等。2.劣势分析。(1)产品深加工欠缺。虽然近年来山西农产品在经营、基地建设、产品增值加工产业链、产业化进程方面都在不断改善,但仍存在企业规模偏小,市场竞争能力不足,农产品转化率不高等问题。又因科技含量低,产品开发能力弱,加工程度浅,精、特、优产品少,产业链条短,市场辐射面小等,导致资源利用率低、产品附加值低、经济效益低。(2)农产品批发市场规模小,问题多。山西省纯粹意义上的批发市场为数不多,且市场规模偏小,批发市场的信息导向作用发挥的不到位,拿运城市的苹果交易来说,现阶段多是传统的营销方式,现代意义上的交易方式并未得到广泛采纳,而且由于缺乏科学的市场分析,很可能诱发农产品“买难卖难”的现象,农民这一交易主体较为分散,无法实现交易的集约化和集中化,很容易将流通风险转嫁给农民,不利于农民生产积极性的培养。(3)品牌问题突出,竞争力差。山西特色农产品品牌名称同质化明显,多地域———产品组合名,一旦受冲击,往往会导致信誉危机;品牌营销方式滞后,多采用的是生产者到消费者的原始传递模式,没有创新性;没有明确的定位,显现不出“卖点”。即使有些创了牌的,由于宣传力度不够,知名度很低,产品鱼龙混杂,也不能为消费者所信服。要培育出高质量、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具有品牌竞争力的名特农产品,品牌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和亟待。(4)农民素质不高,产品质量不到位,营销观念淡薄。由于农民受自身素质及资金、技术、信息等条件限制,使得营销信息闭塞,产品销售缺乏明确的市场定位,组织化程度底,分散化营销突出。(5)物流体系不健全。农产品营销的物流基础设施落后,技术装备落后,运作成本高,公共的信息平台的缺乏,使得物流信息难以被有效的利用,农产品的储存、运输、销售等因素制约了山西省农产品竞争力上升。目前山西省农产品的主要流通渠道有:农户—产地批发商(贩销户)—销地批发商—零售终端;农户—城市集贸市场。农产品流通环节多,使得物流成本较高,约占山西省GDP的23%左右,产品损失较大。3.机会分析。(1)政府的政策支持。山西新闻网2009年12月7日报道:为了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推进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省财政厅制定了一系列政策,以扶持山西省2010年国家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项目。近期山西省人民政府颁布了关于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意见,据山西省资源禀赋和产业特点,根据山西省农业区域布局和大同、晋中、运城三个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规划,重点抓好农产品加工企业,优化资源配置,构建山西农产品加工业系统。金融部门要对列入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513”工程的企业,做好金融支持工作,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农产品工符合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的《享受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的农产品初加工范围(试行)》的,免征企业所得税。(2)高品质生活追求。。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价值观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再简单停留在维持温饱的层面上,逐渐开始追求产品的营养价值,特色农产品逐渐受到人们的认可和关注。(3)山西旅游业发展迅速。近年来,山西省旅游业正展开一系列思路调整:旅游开发由城市旅游向城市周边游发展;从景区企业受惠向让景区周边的农民受惠发展。这对于山西特色农产品销售来说意义具大,可借助旅游景点进行农产品展销。(4)特色农产品博览会召开。近年来,山西特色农产品博览会展会期间,全省11个市和省农业厅、省商务厅、省供销社、省农机局等单位的采购商、供货商达到660多家,包括沃尔玛、家乐福、华联、北京超市发等国内外大型采购商入住山西。可见山西特色农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有巨大的潜力,市场环境可观。4.威胁分析。(1)市场竞争过于激烈。山西玉米虽在国内国际市场上具有一定的优势,但与其他省份比却不具优势,且在国际上的优势有下降的趋势;谷子和高粱等杂粮是山西的一项优势资源,不仅种类齐全,品质好,有些品种如谷子、红芸豆、蚕豆等在国际市场上均受欢迎,但品牌建设不够,受到国内外市场的双面夹击;蔬菜、糖油料虽具优势,但技术含量底,未来受冲击的可能性很大,需要在现有基础上不断的创新,提高竞争力。(2)自然威胁。山西的特色产品由于自身生产的局限性,需要真正突出特色才能有很好的发展前景。山西没有大片耕地,不能进行规模种植,无法实现种植的规模效益;水资源比较稀缺,水田少,早地多,多种植旱地作物,较高的水电费增加了灌溉成本;农村交通条件差,运输成本高;更新改造品种、研究创新应该是山西农业发展的远期目标,但近期实现的难度较大。(3)环境污染严重。山西作为中国的煤炭大省,很大程度上造成山西空气污染严重,尤其是太原市,片面追求煤炭效益,忽视环境发展的积累性后果,长期以来山西省缺乏调整宏观经济结构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特别是面对市场化的压力,拼资源消耗,致使山西省相当可贵的资源遭到破坏和浪费,加之地理条件的限制,形成了山西省环境污染严重的客观现实。过度的污染必然会引起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的质疑,山西省农产品自喻的绿色、无公害必然受到很大的负面影响。长此下去,品牌力必受打击。(4)绿色贸易壁垒。发达国家凭借其在科技管理、环保等方面的优势,对我国农产品出口设置了新的门槛,据联合国有关机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每年大概有74亿美元的出口农产品受到绿色壁垒的影响而遭受巨大损失。这不仅仅增加了中国农产品开拓国际市场的难度,同时由于中国多是劳动密集型的农产品,有价格优势,而国外苛刻的技术要求削弱了农产品的比较优势,当然山西特色农产品也受到了限制。5.SWOT分析结论及发展战略。(1)S+O=L战略选择。强化政府对农业发展的支持和领导;充分利用山西省土地资源优势和人力资源优势发展劳动密集型农业;结合各地区资源优势,开发特色农产品;利用农产品博览会召开的契机,加大农产品宣传力度;从消费者的健康需求出发,开发新的营养产品。(2)W+O=C战略选择。培育对农业发展、农民受益最有效的农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借助政府的扶持,加强农产品批发市场的配套服务设施建设;树立品牌意识,增强农产品忠诚度;保证农产品质量,实现农产品的优质优价,与人们高品质生活追求相契合。(3)S+T=V战略选择。因地制宜发展区域优势,对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应采取积极措施,加快发展步伐,对于缺乏比较优势的农产品进行战略调整;推进生产者产品质量标准化,增强食品的安全性。(4)W+T=P战略选择。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摒弃高投入、高耗能、高污染的发展模式,开发绿色农业生产;创造绿色农产品发展的良好环境,积极推进绿色农产品标准化、认证制度、贸易制度与国际接轨,为绿色产品打入国际市场创造条件;加大科技培训力度,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接受现代知识、技能和信息,以破解绿色农业壁垒。
山西特色农产品营销策略选择及创新
鉴于山西特色农产品存在的种种问题,有针对性的进行营销策略的选择和创新,旨在推进山西特色农业的快速、更好发展。1“.4P+2P”策略。菲力浦•科特勒根据国际市场及国内市场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出现封闭市场的情况,提出了大市场营销理论,即6P战略:原来的4大策略(产品、价格、分销及促销)加上两个P———政治权力及公共关系。(1)4P营销组合策略。在产品策略方面,山西特色农产品多处于成长期,开发新产品,扩大产品组合,提升品牌,加大优质农产品的深加工,在研究消费者心理的基础上进行特色包装。在价格策略上,针对不同的目标市场进行差别定价,或以文化为载体进行定价。在渠道策略上,主要利用好信息平台,培育农民中介组织,努力发展并规范农民经纪人,不断地完善批发市场。在促销策略上,多在国内外举行一些农产品博览会,扩大影响力,加大宣传力度,或进行网络促销。(2)利用政府与公共关系进行农产品营销。政府对出口农产品的支持,对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政府应切实加大对农业的扶持力度,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加大金融支持力度,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切实保障农民的利益得以实现,进一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加大对农业科研的投入,传播新产品种植技术和有关知识,深化流通体制改革,促进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最终保证山西农特产品能够真正的“走出去”。公共关系是一个组织与其相关公众之间的传播管理,公共关系在营销传播常用的一个手段是利用媒介关系,可以利用一些偶发事件和突发事件制造新闻事件,创造轰动效应,或以一些公益活动为切入点,提升产品的影响力,提升产品形象。2.绿色营销策略。(1)发展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积极引导山西优质小杂粮、草食畜、干鲜果、各类蔬菜等特色产业成为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促进全省绿色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化和专业化产业区的形成,努力提高绿色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2)克服绿色贸易壁垒,减少农产品污染。出口贸易中新的非关税壁垒的凸显,使出口贸易受到了严重威胁,农产品销售应分析国际贸易技术壁垒和绿色壁垒,密切跟踪,建立预警机制,适时防御。(3)建立健全并强化绿色农产品质量标准。质量安全一直是食品行业关注的重点,对于山西特色农产品来说,要生产出合格的农产品,就必须有健全的农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体系,从生产源头严把质量关。依法做好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督管理工作,以强化环保职能,树立农产品形象。(4)强化消费者绿色消费意识。消费过程中选择未被污染或有助于公众健康的绿色无公害产品,注重对垃圾的处置,不造成环境污染,实现可持续消费。也就是说,在社会消费中,不仅要满足我们这一代人的消费需要和安全、健康,还要满足子孙后代对商品和服务的需求。3.体验营销策略。将农产品的优劣完整的展现在消费者面前,通过观、闻、品、验等手段,让消费者选择符合自己需求的产品,拉近消费者感官识别,建立消费者对产品的信任感。首先要设定一个主题,是感官体验还是思维体验,或是文化体验,都要有严格的计划、实施和控制管理过程。比如某一种特色农产品背后有一段轶事,那我们可以此为导向,在营销活动中以文化造势,将产品需求与文化需求相关联。其次体验要情感化,以情感诉求为依托,触动消费者的内心世界,且诉求点必须与主题相一致。最后不断地进行美誉度和忠诚度的积累,在后续阶段不断地在不同地点,进行不同形式的体验促销,充实其内涵,最终打开知名度。4.差异化营销策略。一方面向消费者提供与竞争对手不同的产品,强调产品的差异化,结合山西资源、气候、市场、区位和消费群体发展反季节绿色蔬菜和豆类、杂粮等特色农产品;另一方面可以采取与竞争对手不同的形式或程序,即营销过程的差异化,即强调的是农产品运作程序、营销手段、服务形式等方面,做到比对手更周到地为消费者服务;比对手更具创意;比对手更快。5.品牌化营销策略。实施“大品牌”战略,以名创牌,以质创牌。对在山西地区具有优势的产品,要对品牌进行整合,以优势企业为依托,形成具有本地特色的大品牌,从整体上提升市场竞争力,提高产业发展水平;要对现有产品优势进行巩固,同时依托优势产品积极开发新产品、打造新品牌;要注重山西“特色品牌”、“生态品牌”和“原产地品牌”的建设和保护,把主要精力放在培育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等方面;要加大广告的投入和宣传的力度,扩大绿色农产品的品牌知名度;争创山西省著名商标和国家、省级名牌产品、中国“驰名商标”;要疏通销售渠道,支持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鼓励具有品牌优势的企业建立和完善市场营销体系,开拓国内外市场。6.其他创新策略。(1)运用电子商务进行农产品网络营销。利用网上新闻的方式将农产品的信息传递给消费者,或广告赞助等方式,网上,网下交易,加快农产品的现代化营销步伐。(2)优化农产品供应链,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树立标准化的生产观念,加大科技支持力度改变以往以初级产品投放市场的形式,加大力度扶持龙头企业努力实现“精品化”,争取做到让消费者过目不忘。同时建立统一高效的批发市场,避免经营者分散。(3)兑换营销。当农民手中的产品卖不出去时,可以与商家协议进行商品兑换,这样可以解决商家卖难的问题,又可以互通有无,以物换物。(4)打破传统传播方式。通过事件营销、新闻营销、公关营销打开市场,找到突破点,达到低成本传播的目的。(5)外向营销。跨国界,参与大市场流通,组建行业协会,创办农贸市场,搭建以县农贸市场为中心,乡镇集贸市场为支点的网络,拓展市场。
关键词:土地经营权流转;农业产业化;影响
1相关概述
1.1土地经营权流转的基本概念
土地经营权流转指农户将自己的一项重要的权益———土地的经营权转让给其他农户等方式而让他人耕种,但这是需要建立在土地承包权不变的前提下进行的,即他们保留着对土地的承包权,而转让其使用权。这种土地经营权的流转不是随意进行的,是建立在一定原则的基础上进行的,包括有双方平等的协商和自愿有偿进行土地流转的原则、不改变土地的所有权和土地的用途等原则[1]。
1.2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基本概念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将工业和商业运用到农业当中,即把市场看作主导因素,将效益放在中心位置,以此推动龙头企业的发展,从而积极带动农业的进步、促进科技的进步,主要表现为将农产品不断加工和再加工,使之精细再精细,体现出产品的专业化特征。同时,通过合理的区域布局,将农业向农业、工业和商业相结合的一体化方向发展。把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紧密结合,进一步优化农业的生产系统,提高农产品进入市场的竞争力,促进农业的市场化进程,这样既可以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增加农村的就业机会,又能够提高农民的素质,推动农村体制创新[2]。
1.3我国土地经营权流转现状
1.3.1土地流转规模小我国农村土地资源流转的实施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但是其规模还比较小,而且发展还不够完善,并不能将土地流转的作用很好地表现出来。主要原因是农民向承包户索要的租地费用很高,再加上承包户种植的农作物特色少,以及农民的利润收入不稳定等。还有一种影响土地流转规模的因素是国家对农业的扶持比较少,不能调动双方的积极性,而且流转的土地不集中,有的承包户承包的土地分布比较零散,给管理带来不便。1.3.2土地流转形式单一我国土地流转的形式过于简单而且大致都一样。大部分以转包和转让的流转形式为主,因此,难以更大范围地实现农村土地的流转以及土地资源的配置。再加上土地流转的不规范性,使得土地在农村的流转成为一种口头的协议,甚至没有书面合同,这样导致农民和承包者之间的承包关系很不清晰,容易造成土地流转过程中的纠纷增多。1.3.3土地流转占有率不高我国有67%的农户从来没有进行过土地转让。而在那些将土地曾转让给其他人的农户中,有65%的农户只将自己的一部分农田进行转让,有35%的农户把自己的全部土地进行了转让。但这35%的农户中,虽然将自己土地全部进行转让,其形式也仅仅是口头上转让给同村的亲戚,并没有支付过租金。所以,不能被看作是一种市场间的土地流转交易。1.4土地流转与农业产业化的关系土地流转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前提,土地流转能够集中分散的土地进行耕种,这样能够极大地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而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反过来又能带动土地流转的发生。所以,他们的关系可以归结为土地流转与农业产业化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而他们又能相互制约、相互依赖[3]。一方面,土地流转化解了家庭分散经营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冲突,不仅提高了产品的竞争力,也提高劳动生产率,并且将土地逐渐实行集约化管理,扩大了生产的规模。然而,有促进作用的同时,也有制约作用。土地流转发展的不成熟会使得农业产业化缺乏龙头企业的带动,会使农产品市场的竞争能力比较弱,加之土地流转处于初步形成时期,农民不了解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真正内涵。另一方面,农业产业化发展能够丰富土地流转的形式,让土地流转能够更加专业化、合理化,并且能够让更多的土地进行集中管理,形成农产品产业链条。但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不稳定会导致土地流转过程中纠纷较多,而且会导致农产品种类减少,并且使土地流转没有一个好的服务平台作为依托。因此,积极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发挥出两者相互促进作用的最大效果,认识到它们的制约因素,才能将消极影响最小化,使它们更好地推动农业发展。
2土地经营权流转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积极影响
2.1化解家庭分散经营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冲突
我国农业经营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经营比较分散、土地规模比较小以及农作物加工效率低等,这使得农产品与现代市场之间存在比较大的冲突。在农村,农业经营缺乏劳动力,以及足够的经济和技术支持,所以,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国外的比较大的市场需要下是很难运作的。因此,需要解决由于土地分配所造成的土地规模过小的问题,把在家庭承包责任制下没有大规模经济效益的、比较分散的、农产品缺少市场竞争力的和没有区域特色产业的单个农户生产单位进行统一,在有偿的情况下将其交给有条件经营的农业合作组织进行土地流转是有必要的,并对农村土地的要素进行合理分配,使传统农业朝全面化方向发展,进而推动农产品基地的建设,使之在本地区进行推广,最终发展成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业产业,这样既带动龙头企业在农业产业化中发展,也化解分散经营和农业产业化经营之间的冲突。
2.2推动农工商一体化发展,提高农产品竞争力
土地经营权流转就是将生产规模比较小且比较分散的土地集中在一起,把工业手段利用到农产品中,这样可以更好地把农产品销售出去,再将商业加入进去,进行相互融合,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农产品在市场中的竞争力,而且还有利于促进农工商一体化的发展。在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其表现形式是将农工商3个行业进行一体化发展,以形成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即用合同或协议把生产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融为一体,互帮互助、共同承担风险,而且互利互惠。到目前为止,农户对农作物的原料还是处在对其进行买卖的现状,而直接买卖农作物获得的利润非常少,而且没有市场竞争力[4]。如果发展农业产业化,就可以游刃有余地突破这种机制,农户可以利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将农作物制作加工成农产品,再进行销售,这样可以获得更多的利润。同时,可以借鉴一些农业发达的国家的经验,重视对农业机制的调控,给农民提供更多的优惠政策,并以调节农产品价格的稳定性来保护农民利益,从而防止农民利益受到损害。
2.3扩大土地经营规模,实现农业集约化发展
实行土地经营流转可以把比较分散的土地进行整合,扩大土地经营规模,而且便于进行机械化的大规模生产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将现代化科技以及管理方法运用到农业当中,能够提升农业给农民所带来的利润和效益。现如今,土地集中规模运营的前提是促进农业的机械化和集约化,但是小规模的运营对于现代农业来说是一种阻碍,其技术的发展速度缓慢,而集约化生产能够将土地的利用率发展到最大程度,能够根据不同的季节和时间种植更多的农作物,而小规模的生产则会使土地无法发挥其自身的优势,甚至有人认为土地太小,种植某种农作物不划算。因此,实现集约化发展和农业机械化就要利用土地经营权流转,实现真正的农业现代化。
2.4提高劳动生产率
发展现代农业是在实行土地规模经营的条件下进行的。随着农村大量的劳动力外出务工,农村一家一户的生产经营模式已经不再适应优化资源配置和发展高效产业的需要,适度规模的土地经营权流转能够提高农业市场竞争能力。通过实行针对农业进行专业化的生产模式,对每个区域进行合理的布局以及规模化的发展,能提高土地资源合理有效的利用以及提升劳动生产率[5]。土地流转可以很好地对农业生产成本、劳动力以及土地等因素进行整合和调整,并将技术运用到农业生产中,有助于合理分配土地资源,进一步提升农业的劳动生产率,推进农业的产业化和市场化的进步以及规模化的发展,对农产品产量的增加和农民收入的增加具有很大的意义。
3土地经营权流转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消极影响
3.1农业产业化经营缺乏龙头企业的带动
我国龙头企业的发展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土地流转的规模较小,导致龙头企业的发展规模也小,并且没有高科技人才的参与,创新能力不足。尽管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的产业发展速度比较快,但其中的客观问题还是存在的。例如,对农业发展的带动能力不足,很多加工企业没有先进的设备和仪器作支撑,加之缺乏人才等,导致其创新能力严重不足。如果能很好地发展龙头企业,就可以有效解决农产品难卖的问题,并且不要只关注于出售农作物,而应该将农作物进行加工,使其变成农产品来增加产品附加值,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就目前的情形来看,从某种程度上说,我国农业产业化的国家级龙头企业确实推动了中国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但是,除了这些国家级的龙头企业,我国绝大多数的农业龙头企业还存在规模小、带动能力弱的问题。而且农业龙头企业大多数没有和农民建立一种相对稳定的互利共赢的长期关系,只是买卖关系,并非合作关系,农民的利益因而得不到切实的保障,这样会影响农户参与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积极性[6]。
3.2农产品市场竞争能力弱
由于土地经营权流转规模小,土地流转制度不健全,导致农产品在现代市场中的竞争能力远比不上其他商业化较高的产品。农产品在质量上也满足不了现代市场需求的变化,表现为所生产的农产品比较多,质量好的新产品比较少;质量一般的产品比较多,针对性强的产品比较少。我国农业的产值与加工业的产值之比为1:0.6[7],而欧美国家在农业产值不变的情况下,比我国高5倍。说明我国农产品精加工和深加工存在严重不足。比如,在对小麦的加工上,发达国家可以将小麦通过加工转变为2000多种产品,而在我国只有几百种。这说明在很大程度上我国农业产业链的延伸和发展严重不足,无法与进口商品竞争。这些都是由于没有将科学技术引入到农业应用当中,没有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对农业的推动作用,尤其没有把农业生产与市场销售进行适当的连接。
3.3农民对农业产业化经营认识不足
土地流转的表现形式是将土地集中而进行生产的,这会使一些农民认为,农业产业化就是搭建几个大棚或者是建几个农贸市场,导致在推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实践中有一定的伪农业产业化的现象出现。如他们建了几个农产品市场,盖了几个大棚进行农作物耕种,就称之为农业产业化经营,这说明农户还是不了解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真正含义。农业产业化经营,不仅包括农产品市场的建设,还要将先进农业技术应用到其中,并且土地也要形成大规模经营。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生产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基础,加工是农产品附加值增值和市场开拓的重要手段,销售是实现经济价值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而不是单纯处理种什么、种多少以及养什么、养多少的问题,更不是简简单单地办几个农产品加工厂或是建几个农贸市场,而是要把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生产和加工、加工和销售紧紧联系在一起来考虑,要有全局的观念。
4推动土地经营权流转和完善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措施
4.1推动龙头企业发展
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合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头作用。农业产业化经营离不开农业加工业的发展,要合理分析农业发展的各个要素。政府要发挥其职能作用,需要提供资金和优惠政策支持农业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也要进行市场调查,合理分析市场需要哪些东西,从而确定产品生产方向,使产品与销售对接,而不是盲目销售。与此同时,农产品加工企业要积极利用好现代科学技术,将科技应用到其中。还要积极推动并加强大型龙头企业对农户的带动和引导,进行更专业的市场分析,以减少生产的盲目性。农民从小农生产者逐渐转变为地租的收益者,能够有效促进农民收入增加[8]。
4.2进行农产品深加工,提高农民竞争力
农业产业化发展在客观上要求建设好生产基地。如何建设好生产基地,这需要根据不同地点不同环境做不同的规划,而且既要考虑到当地的资源优势,又要考虑市场需求,使其凸显出不同的区域特色。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重要因素在于是否树立了具有当地特色的龙头企业形象。因为龙头企业是连接农户和市场的一个重要桥梁,只有积极鼓励其发展,才能不断完善农业产业链条,并实时保障农民的利益。农业龙头企业能够集中资金技术和人才,并进行合理的配置,能够引导农户进行大规模的专业化生产,以便更好地将农业产业化经营进行合理的规划和发展。同时,当地政府要积极发挥龙头企业对当地农业的带动作用,不断对龙头企业进行优化重组,还要积极引导龙头企业发展,并使其与农村合作社进行合作,与农户建立相对稳定的互利互惠关系,提高农民收入。
4.3提高农村教育水平
努力提高农民素质,让农民主动并积极领会科学技术对农业的促进作用。农业科技实施的主体就是农民,农村经济的发展速度取决于农民文化程度的高低。因此,有必要建立一个以教育为依托的教育体系,提高农民的文化程度,普及并推广领先的科学技术,培养一批高素质新型农民。与此同时,要统一思想,提高农民的认识,加强对农民的领导。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是一项很艰难的工程,如果只通过一部分人来完成这个工程,难以达到合理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目的,所以,必须通过激励社会各界的力量来实现。
参考文献:
[1]王先刚,熊楚国,邱兴,等.关于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对促进农业产业化的思考:以金沙县农业产业化发展为例[J].农技服务,2008,25(12):141-143.
[2]王峰.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土地合理流转的对策[J].湖北社会科学,2009(8):93-95.
[3]白书祥.关于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思考[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7):14-18.
[4]李小斌.土地流转对河南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影响[J].中国经贸导刊,2012(4):73-74.
[5]李尚宁.土地流转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影响[J].中国集体经济,2014(11):37-40.
[6]关建勋.土地流转对县域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影响刍议[J].农业部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4(16):47-51.
[7]彭昕.平原农区土地流转与农业产业化研究[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11.
关键词:特色农产品;江山猕猴桃产业;产业化发展;SWOT分析
一、引言
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必须把解决"三农"问题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并将"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五条具体道路之一。在该政策背景下,衢州市也先后了《衢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衢州市"345"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规划(2006-2010年)的通知》和《衢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提升特色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的若干意见》,为衢州市特色农产品产业化和特色化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
猕猴桃作为"水果之王"①,消费潜力巨大。近年来,猕猴桃的消费量每年以20%的比例递增,市场发展和需求潜力在不断扩大。
猕猴桃产业是江山市的果品支柱产业,同时也是江山特色农产品的代表。优越的自然条件为猕猴桃的种植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但是分散化经营的困境仍然存在,江山猕猴桃产业的发展还有一些瓶颈尚未突破,江山市没能把猕猴桃这一特色产业的经济效益实现最大化。
二、江山猕猴桃产业发展概况
江山市位于浙闽赣三省交界处,是浙江省的西南大门,也是华东沿海地区与中部地区的交通节点,"长三角"和"珠三角"辐射内陆的"桥头堡"。境内自然环境优越、地理位置显著,自然资源丰富。
江山市至今已有25年的猕猴桃栽培历史。经"九五"期间大发展后,猕猴桃种植面积曾达41716亩,产量最高时达8500多吨,成为我国南方最大的猕猴桃生产基地,同时也是全国五大猕猴桃基地之一,更被称为"中国猕猴桃之乡"。据调查,现有的产业整体效益有所显著。猕猴桃平均单产提高到840公斤,鲜果商品果率达80%以上,中华系列品种价格从一般1.2元/公斤左右提高到2.0元/公斤,美味系列品种从一般3.4元/公斤左右提高到6.0元/公斤,种植效益大幅提高,2009年产值达到1500万元。
但由于江山猕猴桃尚未形成完全专业化、规模化、产业化的生产经营模式,存在着特色未突出、技术推广不到位、采后处理加工能力薄弱等问题,加上近几年实施的"下山脱贫"工程和平原地区由于气候不适宜造成原有园地荒废等原因,产业发展受到了很大影响。
三、江山猕猴桃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
SWOT分析法是基于对分析主体内部优势、劣势和外部竞争中的机会、威胁,进行全面系统分析,将资源和行动聚集在分析主体强项和有最多机会的地方,为制定提升经济发展战略提供清晰思路的一种分析方法。本文利用SWOT分析模型,着手从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四个方面,对江山猕猴桃产业的发展进行分析,探究适合江山猕猴桃产业发展的路径选择。
(一)优势分析(S)
1、自然条件优越
江山市位于浙江省西南部,毗邻江西、福建;海拔一般在200-1000米之间,无霜期250天左右,年降雨量1650-1850毫米,日照时数2000多小时,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土壤有机质含量高,适宜猕猴桃种植。
2、种植历史悠久,产业基础扎实,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
经过江山人民26年的不懈努力,为今天的产业化发展奠定了基础,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与教训,也为江山猕猴桃打响了一定的品牌知名度。
3、交通便利
江山市地处浙、闽、赣三省交界处,境内浙赣铁路、黄衢南、杭金衢高速公路、205国道横贯而过。境内建有浙西最大的铁路货运场,与上海、杭州、宁波、温州等经济发达城市的时空距离在5小时以内,为猕猴桃鲜果的运输提供了极为有利的运输条件与基础保证。
4、基地规模较大,产量较高
江山市现有基地面积1.5万亩,产量达1.2万吨。栽种基地主要分布在塘源口乡、双溪口乡、廿八都镇、峡口镇大峦口片。猕猴桃已成为江山市山区农业的支柱产业,农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
5、栽培技术日益成熟
自猕猴桃商品生产基地建立以来,先后与国内多家科研单位建立起较为密切的技术攻关、引进、协作关系。江山市于1998年制订了《江山猕猴桃》省级地方系列标准(DB/T226-1998)②,2003年,为适应市场需求,修订成《无公害猕猴桃》省级地方系列标准(DB33/226-2004),实施了无公害猕猴桃标准化高效栽培技术,使江山猕猴桃的生产和管理逐步走上标准化生产的道路。
6、销售已形成一定的渠道
江山市现有100多猕猴桃贩销户,队伍比较稳定,同时周边的玉山、广丰、上绕、义乌等地客商纷纷上门收购鲜果,产品销往上海、宁波、杭州等我国大中城市及金华、义乌及江西等地。
7、拥有一定的品牌优势
江山猕猴桃曾荣获全国第二届星火计划成果展览会银奖、全国第八届农产品展销会金奖、全国"七五"星火计划成果展览会银奖、浙江省首届优质农副产品展销产品奖、二次浙江省农业博览会金奖、浙江省精品水果展示会一等奖、一次国家名牌产品、二次省名牌产品,先后被认定为绿色食品、浙江省森林食品和浙江省绿色农产品。2011年1月19日经核查审定,江山市被评为"中国猕猴桃无公害科技创新示范市"。
8、有机肥资源优势
江山市是中国白菇之乡、浙江省畜牧大市,发展中的食用菌产业平均每年可产2.5万吨菌渣,发达的畜牧业平均每年可产畜禽粪便70万吨以上,为猕猴桃生产提供了丰富的有机肥料保障。
(二)劣势分析(W)
1、江山市特色农产品产业结构未突出地方特色
江山市现有特色农产品有蜜蜂、白菇、生猪、蔬菜、水果等。水果产业是传统特色产业,多年来在农民增收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据统计,2008年全市水果种植面积82333亩,产量68740吨,总产值近亿元,在全市种植业中占有较大比重。其中,柑桔面积5.2万亩,产量4.5万吨;猕猴桃面积1.5万亩,产量8000吨。
表1 2008年江山市水果种植情况一览表
资料来源:江山市农业局文件
水果生产以柑桔为主,面积和产量占水果面积产量的63.2%和65.5%,2008产值达3720万元,在干鲜果生产中居于老大地位。此外,还有其他水果种类。猕猴桃作为江山市的特色产业,面积和产量却仅占水果面积产量的13.3%和13.6%,而其产值达到了3200万元,占水果当年产值的1/3。
由此可见,江山市特色农产品的产业结构呈现不合理状,作为特色的果品,猕猴桃具有极大的产值和经济效益,而特色农产品产业结构分布的不合理限制了其种植规模,严重阻碍了猕猴桃产业的发展。
2、从猕猴桃本身来看,主导品种不明显,品种种植比例欠合理产销矛盾突出
其一,江山猕猴桃主要有软毛中华猕猴桃、毛花猕猴桃(硬毛)两大类。其中软毛中华猕猴桃又有四个变种。各种变种在当地均有种植,主导品种不明显。
其二,中华系列品种以"早鲜"(79-5)、"金丰"(79-3)为主,种植面积有870亩,占实际总面积的73%。美味系列品种以"海伍德"、"徐香"为主,种植面积为312亩,占实际总面积的26%。由于中华系列品种(特别是中熟品种金丰)不适应市场需求,而美味系列品种在种植比例上远低于软毛品种,市场需求得不到满足,经济效益得不到显现。
3、未形成规模化经营,大多为农户分散经营
一家一户的栽培模式,使得技术传播慢、标准化生产程度低、经营成本高、产品规格千差万别、抗御市场风险能力弱,同时,对农药残留检测与质量监控缺乏有效的办法,给产品安全带来较大的隐患。
林业局果业办科技人员告诉我们,江山市猕猴桃产业基地仍属分户经营、粗放管理,其科技含量低,缺乏良种,导致种植面积明显萎缩,品质下降。
4、生产标准化有待进一步提高,生产技术有待进一步推广
猕猴桃种植和生产过程中,在整形修剪、花果管理、施肥方法、适期采摘等方面,管理尚不能全部按标准实施,导致产量、品质、效益与预期目标有差距。另外,由于技术干部短缺、农民素质不高,严重制约了猕猴桃科技成果的推广和应用。
5、未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农产品的深加工及销售、品牌推广等环节欠缺,且产后加工和销售的龙头带动作用不够强
从现今产业发展看来,鲜果采摘后直接由贩销户从果农处收购,大部分经装袋装箱后,直接运往上海、杭州等我国大中城市,只有小部分进入加工企业。由于目前仅有两家小规模的蜜饯企业,缺乏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发展。因而,我们可以看到江山猕猴桃产业并未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其深加工和销售非常欠缺,且并未将其品牌效益得到充分发挥。
6、农户素质较低,基础设施较差
江山市浙江省欠发达地区,经济、文化、教育均相对落后。且江山市山地面积较广,山区人口占有一定比重,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文化的传播与教育的推广。据调查,农户大多为四、五十岁的农民,受教育程度较低,早摘、摘青现象严重。
另外,由于猕猴桃大多种植在山地,受自然条件限制,水、电、路、沟渠等基础设施落后,交通不便,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而猕猴桃还存在未搭架或搭架不科学的问题,直接影响了猕猴桃的正常管理工作。
7、资金欠缺,投入不足
江山市猕猴桃产业发展的现有资金主要由农户自筹,政府给予一定的资金扶持。基本没有信贷资金。
据了解,2009年全市猕猴桃产业的扶助资金,仅靠林业部门发放了12万元,这对亟需产业升级的猕猴桃来说显然是杯水车薪。
(三)发展机遇分析(O)
1、全国猕猴桃产量及人均占有量极少,发展空间及市场潜力巨大
据有关资料反映,到2001年底,全国猕猴桃总面积为5.6万公顷,年总产量为50万吨,仅占全国水果总产量的0.5%。且据市场分析:猕猴桃消费量每年以20%的比例递增,市场发展和需求潜力巨大。从国际市场看,意大利、新西兰等国家消费量大,日本、希腊等国每年需大量进口,东南亚和中东各国基本不产猕猴桃,全部依赖进口,出口市场潜力也很大。
2、猕猴桃产业培育相对难度较大,不易"跟风"
猕猴桃的产、运、销、加等产业体系建设要求严密,建设难度较大,不易"跟风"生产。而一旦产业建成,又有其它水果无与伦比的独特优势。
3、政策优惠措施逐步推广
江山市为鼓励果农种好猕猴桃,实施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新发展1亩猕猴桃基地补助100元;新搭猕猴桃水泥架1亩补助200元;凡是运输猕猴桃在开通绿色通道之后,进城车辆不收进城费等。
(四)面临的威胁分析(T)
1、基地面积锐减,总产量不足,市场占有率低
由于白水坑水库淹没了原先最大的周村乡、定村乡猕猴桃基地,加上近几年政府实施的"下山脱贫"工程和原有园地荒废等原因,2005年全市猕猴桃普查实际面积为1192公顷,仅占累计面积的40.6%,猕猴桃产业受到很大影响。至2009年止,全市猕猴桃面积仅保留1005公顷,产量5000多吨。
另一方面,由于果农对园地的管理水平较低,部分园地失管,导致产量相对不足。全市的1005公顷园地,常年产量只能以5000吨计算。
2、与精品果相比,本地大路货多,难以满足大中城市的消费需求
在2010年浙江省精品水果展销会上新西兰产的优质猕猴桃每只卖到7-8元仍不乏追捧者,而即使是江山猕猴桃的优质品种"徐香"猕猴桃每只最多却只能卖到2-3元,仅新西兰猕猴桃的三分之一。究其原因就是大路货与精品果之间的区别。
所谓大路货就是猕猴桃的三大主要商品性能不过关,与精品果、进口果无法竞争,价格平平,效益不高的商品果。这三项主要商品性能就是:外观、内质和存放期。其差异如下表所示:
表2大路货与精品果三大商品性能差异表
资料来源:江山市农业局文件
大中城市的消费者,大多追求高品质的产品,如果江山猕猴桃不进行品种改良、产业转型升级,将难以在市场上获得具有优势的占有率。
3、周边地区竞争激烈
目前,我省上虞、宁波、黄岩、衢州等地的猕猴桃产业正借势而起,形势十分逼人。如上虞章镇正欲把章镇打造成中国东部最大的猕猴桃生产基地。面对如此强劲的对手,如此激烈的竞争,江山猕猴桃产业的转型升级更是迫在眉睫。
三、江山猕猴桃产业发展的路径探索
(一)调整地方特色农产品产业结构,突出地方特色,真正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
重塑产业结构,突出猕猴桃种植的优势,增加种植比例和各基础设施、技术、资金的投入。从2007-2009年的猕猴桃产业成本-收益表来看,扩大猕猴桃产业的规模,形成规模经济和规模效益更是振兴江山特色农产品产业的不二选择。
表32007-2009年江山猕猴桃产业成本-收益表
资料来源:江山市农业局文件
(二)以市场潜力和市场预期为导向,优化猕猴桃种植品种
由于现今市场消费偏向于美味系列,因而,要促进产业的发展,猕猴桃的选种和品种搭配、成熟期搭配就显得尤为重要。只有经过品种结构的优化,才能有效地提高产品质量,提高市场竞争力,从而促进猕猴桃产业的发展。
(三)创新经营模式,培育龙头企业,建立示范基地,改分散经营为规模经营
鉴于目前的农户分散经营模式,生产成本较高,资金筹集较难,技术推广较慢,设施建设较差,产业的发展较滞后。因而,要促进产业化的发展,实行规模化经营是根本。而要实行规模化经营,培育龙头企业,巩固建立示范基地又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步骤。
(四)加大投入,形成一条完整的集研发、种植、贮藏、加工、包装、销售、品牌运作为一体的产业链
研发阶段,应该将技术推广到各基地、各农户间。种植上,推广新技术,防止早摘、摘青,推广无公害种植技术。贮藏上,扩建猕猴桃贮藏库。加工、包装方面,依托龙头企业,完善产品的深加工,平衡猕猴桃果品市场由于季节性造成的市场空白期,增加产品附加值,实现向相关多元化市场的扩张。销售上,摒弃贩销模式,拓展中间商和营销人员队伍,加强销售环节,增加销售投入,同时,形成分类管理,带动辐射周边地区,为实现相关产品的市场渗透和大规模推广创造条件。品牌运作上,发挥20多年来积累的品牌优势,创特色产品,结合销售环节和深加工环节,打响品牌,使其在果品市场具有一定的优势和影响力。
(五)加大农民培训力度,促进技术推广,促进农业科技自主创新
对专业生产大户和基地区果农加强技术培训,使他们不仅掌握常规栽培技术,而且能根据不同区域、不同品种和不同园地因地制宜,制定合适的种植和栽培方案。
(六)招商引资,政府扶持,加上开发农业金融产品,共同解决资金不足问题
在资金充分流动的今天,首先要大力招商引资。同时,政府还应给农户一定的政策支持和激励。除搭架补助外,开通猕猴桃专用绿色通道、实施零星园和库区移民园的合理流转,也是有一定帮助的利好政策。另外,金融机构可创新性地开发专门化、特色化的金融产品。
(七)在旅游业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下,发展生态采摘园
藉由2010年江山江郎山被评为世界自然遗产的利好背景,江山市的旅游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与旅游业相关的交通、餐饮、住宿等行业也得到了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更加完善。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发生态采摘园也是江山猕猴桃产业可以尝试的新途径。
注释:
①引自baike.省略/view/1216557.htm.
②浙江省第一个地方标准。
参考文献:
[1]王承江:"基于SWOT分析下的湘西自治州猕猴桃产业发展战略研究" [J],经济研究导刊,2010年第9期.
[2]罗时健:"江山猕猴桃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J],江西农业学报,2006年第18期.
[3]黄方正:"开拓农村增收致富之路 农产品市场营销",[M], 电子科学技术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