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东西方文化的认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文化差异;商务英语翻译;影响研究
东西方国家由于历史进程和地理位置的不同,人们在思维方式、风俗习惯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这些文化差异会对商务英语翻译造成影响。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国际的贸易往来逐渐增多,对商务英语翻译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准确把握东西方文化差异成为能否正确进行高质量的商务英语翻译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商务英语的特点
商务英语属于英语的一部分,其中包含着丰富的欧美文化内涵。这些文化与我国历史文化之间的差异性较大,会给商务英语的翻译造成很大的影响。同时,商务英语是一种专业英语,主要用于商务活动当中,因此商务英语翻译需要达到礼貌、实用的要求。这样,才能在贸易双方的商务活动中,准确地表达己方的意愿和要求,从而促成贸易成交。此外,在商务英语当中,往往包含很多的书面用语、专业用语等,这对翻译的要求很高。如果翻译错误,将可能带来重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商务英语翻译还要做到准确无误,无论是在语法、用词,还是在语句的表达方面,都应当保证准确性。
二、东西方文化差异对商务英语翻译的影响
1.地域文化差异
在地域分布上,我国处在东半球,而欧美等国家大多处在西半球,这就带来了东西方之间的地域性差异。在商务英语翻译中,地域性差异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例如,在东方文化中,西风往往象征着凋零、凄冷,但在西方国家,西风却代表着温暖、祥和。
2.思维方式差异
思维方式对语言输出具有决定性影响,语言正是人们思维的具体体现。在思维方式上,东西方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语法方面。因此,在商务英语翻译也会受到这种差异的影响。例如,在谈话时,东方人总是习惯将重要的事情留到最后谈,而西方人习惯在谈话的开始阶段首先谈及。
3.民族心理差异
在东西方民族之间,民族心理也会对商务英语翻译带来很大的影响。例如:在我国,喜鹊鸣叫代表着报喜,属于吉祥的范畴,但是在西方国家,喜鹊的英文“magpie”却代表着嗦、唠叨的含义。又如,在好莱坞有一家名为Brown Derby的饭店,生意始终非常火爆。但是在华人区有一家叫作Green Hat的饭店,却几乎没有华人去吃饭。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我们可以看出,文化差异会对商务英语翻译产生极大的影响。因此,我们应当对东西方文化差异对商务英语翻译的影响进行细致的研究和探索,寻找正确的应对策略,使商务英语翻译尽量达标、准确,从而更好地推动国际的贸易往来和经济交流。
三、东西方文化差异对商务英语翻译产生影响的应对策略
1.加强对东西方文化差异的认识
在商务英语翻译当中,要想避免受到东西方文化差异的影响,就应当加强对东西方文化差异的了解和认识。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国际贸易往来和经济活动逐渐增多,促进了商务英语翻译的发展。然而,在商务英语翻译的过程中,翻译者往往缺乏对东西方文化差异的重视,也缺乏对跨东西文化区的实践体验,导致其在翻译工作中无法厘清东西方文化中民族心理、风俗习惯、思维方式、地理位置等方面的差异,而产生严重的错误。对此,翻译者应当改变翻译方式和思想观念,加强对东西方文化差异的认识,了解其在商务英语翻译中产生的巨大影响。同时,翻译者在进行实际翻译时,要充分考虑东西方文化差异,融入自己的理解,对商务活动己方的意愿进行准确表达。
2.提高商务英语翻译者的专业水平
提高商务英语翻译者的专业水平,是减少东西方文化差异影响的基础条件。商务英语翻译对专业性的要求主要有两个部分,一是英语专业性,二是商务专业性。商务英语是英语的一个分支,属于语言的范畴。翻译者必须要具备良好的英语知识、较高的翻译水平。在国际的商务活动中,商务英语是重要的沟通和交流的工具,其中包含着大量的商务专用词汇和经济专用词汇。这就要求翻译者在具备良好的英语能力的同时,还要具备足够的商务和经济学方面的知识。对此,翻译者可以多阅读一些商务和经济方面的书籍、报纸、杂志等,不但能够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还能够扩宽视野,了解商务知识,掌握国际上最新的商务动态。
3.掌握商务英语翻译的技巧
在商务英语翻译的过程当中,要注重对翻译技巧的把握。尤其是东西方的文化背景,一定要加强重视。例如:在中国,龙凤的商标十分受广大消费者欢迎和喜爱,但是在有些西方国家中,龙象征邪恶,孔雀代表着祸,在翻译过程中一定要加以注意。同时,在翻译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语言简洁,尽量用简单、明了的语言,准确表达双方的意图。另外,在翻译一些国外品牌时,要注意尽量避免音译,应当保持原文中的韵味和含义。例如衬衫品牌Smart,有人直接将其翻译成“司麦脱”,这样不但读起来不顺口,同时也无法表达出原品牌想要表达的含义,而如果将其翻译成“潇洒、洒脱”,不但能够更好地体现原品牌的优点,同时也更容易受到消费者的喜爱。此外,在进行商务英语翻译时,还可以利用一些商业套句,根据实际语境,将其翻译成易于理解的内容。
4.掌握商务英语翻译的原则
要想避免东西方文化差异对商务英语翻译产生的影响,还应当熟练掌握商务英语翻译中的各项原则。在商务英语翻译的过程中,要注意多使用礼貌用语和敬语,保证对对方足够尊重,让对方能够感受到己方的诚意,从而促成交易。同时,在选择翻译用语时,要注意简洁明了、准确全面、突出重点。要避免将个人的情绪和主观判断带入到翻译当中,必须准确、忠实地对原文的意义进行翻译和传达。如果翻译当中遇到专业词汇、人名、术语等,一定要进行反复查验,做到认真严谨。在翻译过程中还要注意实际的语境,使翻译符合现实生活中的语言表达习惯和特点,保证翻译的连贯性与合理性。最后,在翻译过程中,还应当避免太过口语化的词汇和用语的出现,应当尽量做到正式、严谨,以体现出对待商务活动的认真、严谨的态度。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发展和深入过程中,世界上各个国家纷纷打破国界向外发展,国际的商务活动和经济交流活动越来越频繁。而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我国要想占据有利位置,商务英语翻译人才是必不可少的重要支持和保障。然而,由于东西方之间存在着很大的文化差异,给商务英语翻译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对此,应当掌握这些文化差异,分析其对商务英语翻译造成的影响,采取相应的策略,从而不断推动国际商务活动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柳悦.东西方文化差异对商务英语翻译的影响[J].怀化学院学报,2011(3):55-57.
[2]李云.探析商务英语翻译中东西方文化差异带来的影响[J].海外英语,2013(5):115-118.
[3]平丽芳.浅谈中西文化差异对商务英语翻译的影响[J].海外英语,2012(3):155-258.
由于英美文化的差异,因此在翻译英美文学作品时,存在很多不等对性,这使得学生在学习英美文学作品时存在一定的理解难度,从而需要深刻领悟文化内涵,体验英美文学作品中独特的文化意识。本文首先分析了英美文学翻译过程中存在的差异性;其次结合这些差异性,通过与实践中翻译模式的融合,探讨了英美文学作品翻译的基本策略;最后进行相关总结。
关键词:
英美文学;作品翻译;不对等性;翻译策略
英美文化作品主要是以西方文化为背景逐渐发展形成的,不过从读者的角度来进行分析,能够从中感受到较深的东西方文化差异。正是这种差异性的存在,导致我们在对西方文学作品进行解读时存在一定的难度和障碍。随着社会的发展变迁,英美文学作品在进行翻译的过程中,其难度也有所提升。对此,对作品进行翻译前必须充分感悟到其中的文化内涵,这样才能够使促进全球文化的融合和发展。
一、英美文学作品翻译过程中存在的差异性
1.英美文学作品中多以古希腊罗马神话为主西方文化中主要受两条文化分支的影响:一是古希腊文化,二是古罗马文化。西方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带有明显的神话宗教色彩,因此在对英美作品进行翻译时,翻译人员需要对西方的文化体系有充分的了解,甚至融入相关的神话故事,从而将作品的内蕴充分展现出来。
2.英美文学作品受基督教的影响西方最著名的经典著作非《圣经》莫属,它在西方文化中的地位最为卓越,很多作品都借鉴了其中的内容,因此需要翻译者掌握其基本内容,在翻译西方文学作品过程时,为了降低东西方文化差异性,翻译人员要对《圣经》中的基本思想进行全面的理解和掌握,确保作品中原有的宗教色彩在翻译后得以保留!对作品的文化内涵加以放大,能够更加真实地将作品创作时代的社会现实反映出来。因此,在进行翻译的过程中,必然要对《圣经》文化拥有比较全面的认识,从而使读者也能够深入作品中,捕捉和放大其作品中的闪光点,进而更加全面地对作品进行鉴赏。
二、英美文学作品翻译的基本策略
1.以读者为对象,降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性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所形成的文学作品,存在对这些作品进行翻译时,正是由于这种差异性的存在,导致在翻译的过程中存在难度和障碍。不过,在实际工作中,对于文学作品的翻译实质上就是通过对作品的理解所形成的一种重构,将其中的思想文化内涵充分表达出来,使人们能够对这种内涵和思想形成更加清晰的认识。对此,翻译文学作品时,必须着眼于降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性,将特定历史背景下的作品进行还原,使作品主题能够更加直观地呈现出来。所以,无论是英美文学作品还是中国的文学作品,都要注重这种文化的差异性,进而使读者能够在阅读中感受到一种文化气息,在对作品进行欣赏的时能够领略到更高的精神内涵。
2.尊重文化之间的差异性不同的国家在历史进程中有不同的背景,这种历史积淀使国家与国家之间在文化方面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差异,因而读者必须注重在精神领域方面对作品的解读,领略其中的思想精华。所以,对英美作品进行翻译的过程中要非常注重捕捉和发现这种文化层面的差异性,尊重原著中的思想文化内涵,这也有利于撬动读者的思想,使读者能够深入到作品中感受到其中的精髓。
三、结语
英美文学是了解西方文化的重要途径,因此必须做好英美文学的翻译工作,从而使读者能够更加全面地感受到英美文学的内在品质,使读者与作者的思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所以,在对英美文学作品进行翻译的过程中,不仅要关注异化手段,同时还要给予同化手段足够的关注,使读者能够更加充分地了解到西方文化的内涵和本质,使东西方文化更好地融通,使全球社会和文化不断融合,从而促进全球文化领域的大融合,推动中国文化与英美文化之间的交流,达成共识,真正实现中西方文化的共同繁荣与发展。
参考文献:
[1]许杨阳.英美文学作品翻译中的不对等性研究[J].凯里学院学报,2015,(4).
关键词:文化;碰撞;应对
一
美国华裔文学研究作为目前美国文学研究与国内英美文学研究的前沿课题,以其丰富的跨文化特征日益赢得人们的关注。如果说汤亭亭的作品标志着华裔文学开始进入美国主流文化的新发展阶段的话, 谭恩美的作品则进一步扩大了华裔文学的影响力。谭恩美1989年出版的成名处女作《喜福会》被誉为如宝石般光彩夺目,曾居《纽约时报》畅销书榜达九个月之久,所造成的轰动可以说是美国出版界少有的传奇。此后谭恩美又陆续发表了《灶神之妻》、《百种隐秘感官》和《接骨师的女儿》, 进一步奠定了她在美国主流文学界的地位。其中《百种隐秘感官》是谭恩美最近的一部作品,发表于1995年10月。评论界对此书的赞誉大有超过前两部之势,如《今日美国》就认为该书是“谭恩美最优美的一部作品”(Briggs, 1995)。
二
作品的两位主人公邝和奥利维亚是同父异母的两姐妹。邝从小生活在中国,在十八岁的时候由继母(也就是奥利维亚的母亲)申请来到美国,但其思维方式以及行为举止都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代表着东方文化。而奥利维亚虽然身上有着一半中国人的血统,但由于从小在美国长大,加之有着中国血统的生父在其幼年时候的过早离世,可以说在奥利维亚身上没有什么中国文化的烙印,她完完全全是一个美国人,代表着西方文化。像这样两个有着截然不同的文化背景的主人公生活在同一屋檐下东西方两种文化的碰撞显然是避免不了的了,由此也构成了作品的一大主题,而这正是谭恩美的小说的独到之处。可以说“谭恩美的小说正是以其对不同文化传统的描写与不同文化身份的寻求而显出她的独异之处的”(邹建军,2007)。
首先,东西方两种文化的碰撞体现在文化的冲突与对立上,在作品中通过分析邝和奥利维亚各自对对方的态度便可以对东西方文化的冲突与对立可见一斑。
邝带来了东方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和文化观念,对奥利维亚这个混血妹妹怀着深厚的姐妹情谊,甚至可以说是超越姐妹情谊的母亲对女儿的深厚的母女情谊,大事小事都为妹妹着想,小到日常的饮食起居,大到妹妹的婚姻,都尽自己的一切力量来照顾奥利维亚,有着典型的中国传统特色。
反观奥利维亚,她对邝的态度则是极其矛盾,一方面非常贪婪地享受着从邝身上得到的近似母爱的姐妹深情,另一方面对邝又极其反感的,她和其他的美国小孩一样嘲笑邝的无知与愚钝,对于邝所讲述的前世的或是阴间的或是一切有关中国的故事始终都持怀疑的态度,小时候还曾经向继父泄密说邝有阴眼害得邝被关进了精神病医院饱受折磨。
其次,在作品中,东西方文化的碰撞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对立与冲突的阶段,而是由对立冲突走向了融合与多元化的发展。文化的融合首先表现在文化的认同上面,尤指在美国的主流文化对处于边缘化地位的中国文化的认同。这种文化的认同具体到小说的主人公身上,也就是奥利维亚对于邝的认同与接纳。这一点在小说中更多地体现在奥利维亚对自己身份的认识与重塑上面,由奥利维亚经历的姓氏变化便可见一斑。奥利维亚从小随生父姓叶,生父过早离世后便随继父姓拉贾尼,婚后随夫姓毕晓普。正如荣格所认为的,“任何一个时代都有它的偏见和心理病症……需要补救调整”(陆扬, 2000)。奥利维亚的身份危机与困惑主要体现在其离婚后不知该姓什么了。离婚后还随夫姓毕晓普显然是不可能的了,而继父的姓拉贾尼是意大利尼姑随意给孤儿编造的姓,使她缺乏认同感和归属感,跟父亲姓叶也让她感到不舒服,觉得这种中国姓氏很是怪异,“奥利维亚叶,我大声地说了几遍。那听起来很异样,仿佛我完全变成了一个中国人,就像邝一样。那使我有些困扰”(谭恩美,1999)。奥利维亚的这种困惑最后是在和西蒙、邝的中国之行后得到解决的。中国之行激活了奥利维亚身上一半的中国血统,也让她亲身感受了邝经常给她讲述的故事中的种种,精神上经历一番洗礼。然而,在原定两周的中国之行临近尾声的时候,为了寻找被认为是误入山洞的西蒙,邝也进入了山洞,但她没有能够再走出山洞来,永远消失了。邝就这样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自己对奥利维亚的无私的爱,这样的爱也深深感化了奥利维亚,让她的情感与灵魂上升到了一个全新的境界。奥利维亚也从此决定让自己和自己的孩子都随邝姓 “李” ,由此确认了自己的中国身份。奥利维亚的中国身份的重塑标志着东西方文化由冲突对立走向了融合。
此外,东西方文化的碰撞走向了融合,也走向了多元化的发展方向。原因在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是始终客观存在着的,要完全消除两者的差异从而达成绝对的一致是不可能的。比如到了小说的最后,奥利维亚对于桂林地方官员为了开发旅游资源而不惜破坏原始的自然环境这一现象依然有所批评等等。因此,既然东西方文化间已经结束了冲突对立的状态,对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行之有效的处理方法就是在文化差异中寻求多元化的发展。
三
华裔在美国社会里是个“他者”身份,没有地位,文化和民族认同上无法融入白人社会,属于被遗忘的“边缘化”一族。在这种情形下位于边缘地带的东方文化需要如何应对并且做出哪些努力与付出才能结束与西方文化的冲突对立局面,进而与西方文化共同走向融合与多元化的发展呢?这一点具体到作品的主人公身上就是代表东方文化的邝需要如何应对并且做出哪些努力与付出呢?
首先,《百种隐秘感官》叙事的一大特点是作者采用让邝讲中国怪异故事的策略。邝通过对奥利维亚讲述各种有关中国的“怪异”故事来争取自己的话语权,打破西方世界眼中的自己,即“他者”的失语状态,让西方世界听到自己的声音。美国当代叙事学家苏珊·兰瑟认为:“在各种情况下,叙述声音都是激烈对抗、冲突与挑战的焦点场所”(兰瑟,2002)。长期以来,华裔对美国的主流社会而言属于失语、沉默的族群,没有发言的权利和能力。而且客观上,华裔女性具有双重“他者”身份——对男权社会而言,她们是“他者”;对西方主流社会而言,她们的“他者”地位更突出,长期处于失语、压抑的生存状态。邝因其身份的边缘性使她无法融入美国主流文化,自己也不愿被白人的价值观和信仰所改造和同化,所以讲故事就成了邝反抗主流霸权话语的有力手段。
其次,在小说中,邝不断地在讲故事,前世的、今生的、现实的或是阴间的等等不同的故事。在邝讲述的故事中,人物之间身份、关系错综复杂,时空跨度大,在时间上跨越了前世与今生,在空间上跨越了国界。在一百多年前的中国,广西山区的客家女孩“女怒目”一个偶然的机会救了美国人班纳小姐,并从此与班纳小姐及其情人“一半”成为好朋友,此后和一群美国传教士有了来往。在一百多年后的美国,女怒目,班纳小姐,一半三人再续前缘,此时女怒目转世后成为邝, 班纳小姐成为奥利维亚,一半成为西蒙。邝和奥利维亚成了同父异母的姐妹俩,比前世的关系又更进了一步。而奥利维亚于西蒙则重拾缘分成了夫妻。通过邝的这些故事,可以发现东方的中国与西方的美国早在一百多年前就有往来,并且自那时候开始就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东西方文化间的交流源远流长,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达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境地了。邝不断地在讲故事,其实正是在努力地传达着这些信息,努力地打破东西方文化间冲突对立的局面。
再次,要打破文化的冲突对立局面就一定要增进相互交流,要实地,亲身感受不同的文化氛围。可以说东西方文化之间的误解很大一部分是由于缺乏交流造成的。因为缺乏交流,东方世界在西方人的脑海中始终都是那个神秘得让人无法接受的模样。比如,在小说中邝离开中国时带给奥利维亚的是一只东方化了的怪诞神秘的蚂蚱,回中国以后她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放飞一只行将送上餐桌的雪白美丽的猫头鹰。这样的一些做法自然会让从小在美国文化熏陶中成长起来的奥利维亚深感疑惑,外加上本身对于东方的固有的偏见,奥利维亚对于邝以及邝所代表的东方文化有了更深的误解和偏见。在这种情况下,正是有了邝苦心安排的中国之行才使得奥利维亚有机会对中国有了更直观详细的了解,亲身站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置身于在概念中感觉极其神秘难测的东方文化的氛围中,邝从小给她讲述的各种有关中国的神秘的鬼怪故事以及不断地被潜移默化灌输到脑海中的被自己有意排斥的中国印象一点一点变得鲜活起来,自己身上的中国的东西也逐渐被唤醒,从而开始理解邝和她所代表的中国文化,也渐渐消除了以往对中国文化所持的偏见。
最后,要打破东西方文化的冲突对立局面,需要有付出甚至是牺牲。邝的死亡发挥了巨大的救赎功效。虽然邝自始至终给予奥利维亚母亲一般的关爱,但奥利维亚却从未爱过她,感激过她。当邝最终以生命的代价证明了她对奥利维亚的爱时,两人之间的反差便形成一种强劲的张力,释放出震撼性的情感能量,唤醒了奥利维亚灵魂深处的良知和亲情,第一次深刻地体会到了邝对自己无私的中国式的姐妹深情,这样的姐妹深情是可以超越一切文化障碍的。邝的死最终使得奥利维亚彻底认同了自己的中国身份,也真正懂得“这世界并不是一个地方,而是灵魂的广袤。那灵魂不是别的,就是爱,无限的、无尽的爱”(Tan, 1995)。
四
综上所述,《百种隐秘感官》这部小说展现了东西方文化的碰撞经历了由冲突对立到融合以及多元化发展的良性转变。而要实现这样的转变代表东方文化的主人公需要做出一系列的应对、努力与付出。
[参考文献]
[1]Briggs, Tracey Wong Tan’s Nimble Trip into the Spirit World [N] USA Today, 26 October 1995。
[2]苏珊·兰瑟 虚构的权威[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3]陆扬 精神分析文论[M] 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0。
[4]谭恩美 灵感女孩[M] 杭州: 浙江文艺出版社, 1999。
制度文化下东西方体育发展方向的迥异
社会学家普遍认为:制度文化是人类在物质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的法律、政治、经济制度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准则等,都是制度文化反映。事实证明人类制度文化发展一直伴随着人类社会关系变化而变化,而不同时期制度文化发展却直接影响人类体育文化发展,势必造就东西方体育演进方向不同。
(一)古希腊时期
古代东方制度文化以古代中国制度文化最具代表性。古中国普遍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国家政治结构,其中文化专制成为政治专制副产品。但由于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从而造成古中国文化发展始终未出现断层,而形成了以自我文化发展为主海纳百川文化特征。而体育作为文化传播的一种特殊形式,必然从观念到组织运行等方面受到中央集权制及制度文化影响,从而选择体育的方式必然是重视内在修为,强调以内为基,以外为辅的身体活动成为人们解压和内省的运动方式,也成为古代东方主要体育文化特征。而古代西方制度文化以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制度文化最具代表性。古希腊是以小国寡民,分邦治之的政治体制,基本实行民主制。而古罗马却经历了从共和走向帝国的政治变化,以法为权的罗马法成为其制度文化的代表。特殊制度造就了古代西方文化发展短时间内达到高峰的现象,古希腊人直接继承和发扬了埃及、巴比伦和地中海沿岸各古老文化。于是崇尚外在表现的文化特征成为古代西方主要的文化特征,体育作为直接展现外在美的主要载体,力成为主要的运动形式。但由于中央集权分散,罗马王朝迅速分裂而灭亡,欧洲进入黑暗年代,西方文化的发展也出现了断层和新的文化模式。
(二)欧洲中世纪时期
以中国为代表东方社会,处于两晋南北朝至元朝结束时期。政治更迭是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而推崇的制度文化建设存在人性的一面,从而使体育文化进一步发展。特别是南北朝时期崇尚以普度众生为理念的佛教,于是体育文化的表现及运动形式确实是披上了“以人为本”的外衣,尤其是民间体育文化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而文艺复兴以前,西欧大部分领域处于落后状态。随着西罗马帝国的灭亡到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到来之前,封建统治者利用宗教奴役和教化民众来保护其阶级利益,以身体活动为运动的体育形式被遏制,仅有骑士教育存在少量的身体运动。也就是说,中世纪的欧洲制度文化建设中人性的被剥削,长期封闭的封建宗教制管理限制了体育文化的发展,诸多体育项目和运动形式被迫消失或遏制,从而造成了欧洲中世纪时期西方体育处于灰暗期。
(三)工业革命时期
东方社会仍然是自给自足的农业社会,文化一直作为农业社会的附属品而存在,小农意识及封建制度诸多弊端滞缓此时东方诸多文化的发展,特别是中国,尽管印刷术和火药诞生于北宋但却发扬于西方,尽管蒙元时期出现了中国戏剧史和文学史上的重大事件元曲的诞生但仅限娱乐与贵族,这都说明中国封建历史上思想文化禁锢制度存在已久,究其根本原因在于君权至上的封建专制统治,一切文化的传播都将为其服务。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此时的社会理念是以宋明理学为基本,主张“静”和“敬”,反对体育,限制了体育的发展。工业革命的到来,标志着社会正经历上一个时代终结和下一个时代伊始的变更期。新兴的市民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逐渐在封建社会内部产生,其别是自由主义取代了重商主义,这些都体现了西方主张民主、自由、人性等价值理念。体育文化建设即使人性得到解放,也将体育融入到教育、休闲等诸多领域,使体育重新赋予了新的意义,内外兼修的体育发展模式开辟了西方体育文化发展的新篇章。
(四)近代社会以来
近代社会是一个以西方文明发展为主体的社会,东西方社会存在迥然不同的发展模式必然促使东西方文化发展道路的不同。西方文化通过三次工业革命的变革迅速地完成了全球性的扩展过程,在全球范围内建立起一个充满西方强权特征的文化体系,而东方文化受封建统治根深蒂固的阶级统治思想影响,强势的西方带着大炮和文化打开了东方的大门。东方一直存在的特色民族传统体育模式在清代达到了高峰,却伴随着西方体操浸入,最终取代我国传统的体育模式,确立了核心社会地位。因此,近代东西方体育发展的状态:以西方体育模式权威的普遍建立,东方体育模式的全面让步为背景的单元化体育发展状态。
风俗习惯性文化下东西方体育发展方向的迥异
东西方风俗习惯差异最终根结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而西方文化自古受宗教的影响,东方文化受封建主义思想的影响,使东西方风俗习惯文化间存在着差异性。西方信奉上帝,认为上帝宽恕罪恶,而东方普遍信奉佛教,认为佛光赐福。西方待人接物强调直截了当,而东方强调以和为贵。西方的爱,强调以神的名义表达爱情,被称为“神的婚礼”;而东方的爱,讲究凭人的力量宣扬爱的意义,被称为“人的婚礼”。从中不难看出,西方自古呈现人性外在表现力,宣扬人的感性,而东方自古展现人性的内在自修力,阐释人的理性。无论体育是以休闲化、世俗化、还是现代化的方式存在,体育都是以人的身心发展为核心而发展,东西方社会不同风俗习惯文化必然影响东西方体育演进方向的不同。
思想与价值性文化下东西方体育发展方向的迥异
(一)第一次思想与价值文化的交锋
四大文明古国的出现,文化领域的先导们开始了中西方文化领域的思想与价值观的早期的交锋:以孔子的儒学观和早期印度的佛教思想的东方文化和以西方犹太教的一神论、古希腊理性主义思想为代表西方文化为对比,形成了早期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东西方文化。而这种文化直接影响了东西方体育的体育价值观和体育方法等。孔子的“礼”与“仁”的思想,阐释了以礼制治国,以人道治天下的儒学观,而这种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髓,孔子强调伦理至上,“射”被当做君子之交的方式,形成了早期的古代中国伦理至上体育价值观。而以古希腊理性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苏格拉底反复强调做任何事情都离不开强身健体和精神,特别是《理想国》强调终身体育的重要性。犹太人的一神论认为神是宇宙的唯一创造者和万物之源,而印度的佛教倡导多神论,宣扬因果报应,主张众生平等,导致宗教观念和种姓制度限制了人们参加体育运动的范围,以瑜伽和保健术为代表的体育形式只能依附于宗教而发展。
(二)以教育为主的思想和价值观的文化交锋的第二次交锋
欧洲中世纪的东西方思想和价值观的交锋是以教育为依托的文化交锋。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中国形成以教育为主的特征的思想和价值观文化。引进佛学教育的中国,将戒欲轻生思想作为武术和养生的根本,并融合了朱子理学和颜李实学,形成以佛学、儒学、道学重新结合的中国文化思想大融合的开放、兼容的教育思想。势必为体育文化发展注入新生机,先秦两汉时期修生养性的气一元论生命观,礼之仁之的伦理至上的体育价值观等体育思想得以融合和延续。而此时的西方形成以基督教义为根本的教育思想,提倡摒弃现实、鄙视肉体、弃绝一切欢乐和幸福的禁欲风,对人生和身体予以否定,导致体育滞后性;最具代表的教育思想便是骑士教育,倡导武技培养忠诚的武士道勇士,用于军事的体育文化正是束缚于以基督教义为根本的教育思想而不得发展。
(三)14-18世纪末的第三次交锋
明代王阳明曾说:“圣人与天地民物同体,儒、佛、老、庄皆我之用,是之谓大道。”明代颜元一反程朱理学“重心轻身”,提倡“文武相济”“兵学合一”全面发展的儒家体育的教育观,从中难看出,明末思想仍未能打破以儒家思想为主统治。到了清代,闭关锁国政策加强了思想文化专制,使得思想解放走到了瓶颈期。尽管此时的中国体育正向休闲化和世俗化发展,但人的身心受中国社会发展大背景的影响,体育的休闲化和世俗化是否是昙花一现呢?留给后人佐证。14-18世纪未,近代西方思想经历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到启蒙运动的思想文化运动。文艺复兴将神的光环世俗化,宗教改革又将世俗神圣化,启蒙运动使人的主体性价值得以体现。文艺复兴以人文主义为核心内容,人文主义代表人物彼特拉克提出要以“人的学问”代替“神的学问”,宗教改革是以马丁路德为代表,提出因信称义、信仰得救、先定论为核心内心的人文主义宗教观;启蒙运动是以宣传理性、民主、科学、平等的理性主义为根本的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不难但看出,近代西方思想仍站在理性角度思考人性的发展。体育是以人为根基,以人的身心发展为根本的社会活动,体育作为人的内在和外在表现形式,人性思想的解放,体育运动方式势必解放。
(四)十九世纪以来
十九世纪以来,西方社会用“大炮”和文化打开了东方社会大门。作为“大炮”的前锋先进的西方思想迅速渗入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化中,封建近代式—“师夷长技”,再到资本主义近代式—“民主共和,”再到“”传播,与西方倡导民主、科学、理性、民权、民生等思想不融而合。及目前西方主张普世价值观与以中国为代表主张科学发展观的思想交锋,下,使原本处于不同轨道思想文化不断碰撞火花。思想文化上的交流融合和据理力争,体育便成为人类认识自己,改造自己的特殊途径,使体育具有系统、规范、科学的方法体系,全新阐释人文主义体育价值观和体育人生观。
学习英语的过程同时也是学习以英语为母语的西方文化的过程。由于历史及文化发展的关系,中国文化乃至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存在很大的差异,如饮食、习惯、风俗、信仰等。在多方面差异中思维差异为最根本的差异,这种思维差异最终导致了巨大的文化差异,成为学生在英语学习上的拦路虎。
语言大师吕叔湘先生曾经说过:“我相信对于中国学生最有用的帮助是让他们认识英语与汉语的差别……让他们通过比较得到更深刻的领会。”在教学中,教师要向学生介绍和讲解英语文化习惯和思维模式,最终使他们能够逐步养成英语思维习惯,达到能够准确、恰当地用英语表达的目的。
下面我们从以下几方面来分析如何帮学生养成良好的英语思维习惯,从而为他们学好英语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了解东西方文化不同的形成背景是学习英语的前提
在中国,由于人口密集,人和人之间的关系紧密,人们希望增进相互了解,所以与人交流时常会问:您是做什么工作的啊?你多大了?你结婚了吗?你的收入如何?等等。然而在西方,人们交往时会避免交谈隐私,对于婚恋、年龄、收入、生活状况等方面的问题,通常采取回避的态度。在培养学生英语语言运用能力时,教师有责任介绍东西方不同的日常交流话题,以免产生误解。那么在英语国家哪些话题是可以探讨的呢?天气,爱好,食物,喜欢的体育运动,度假时的见闻,宠物等,这些都是非常适合的话题。
服饰上,东方人的取向是年轻人穿着鲜艳亮丽,老年人衣着比较灰暗。在西方情况恰恰相反,年轻人衣着简约暗淡,他们认为深色服饰穿在年轻人身上只会增添成熟和老练的气度。而老年人则需要用色彩明快的服饰来装饰自己失去的青春。中国学生若是明白这种东西方服饰的差异,就不会对穿着花哨的西方老人指指点点。还有中国女性忌戴白花,而在西方婚礼,新娘戴白花以示纯洁。东西方穿戴观念上的差异,教师有必要向学生讲述清楚,以免学生用英语表达时闹出笑话,有失礼仪。
此外,英汉两种语言在问候、受褒奖及用餐劝吃等方面都有着较大的不同。只要教师有意识地在教学中不断渗透两种语言表达的差异性,指导学生尽力避免以本民族的思维模式去理解和解释西方文化现象,就能逐步提高学生英汉差异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
二、东西方世界观、价值观差异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语言的表达与理解
教育和共同的文化背景往往使一个民族的人民具有类似的价值观。而不同的民族,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价值观有时差异很大。
中西方文化有着不同的礼貌评判标准。汉文化中的“礼貌”植根于儒家“礼”的传统,强调“贬己尊人”和“中庸”,提倡谦虚;而西方文化深受西方自由平等思想的影响,强调个人价值,提倡个人自信和实事求是的态度。不同的文化心理和礼貌方式影响到英汉两种语言的跨文化交际。对于“你的衣服真漂亮”这样的称赞话,中国人大都答“哪里,哪里”,而西方人则高兴地答道:“Thank you!”如在课堂上中国教师比较正式,注重教态;而美国教师则比较随便,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国文化中的等级意识和美国文化中的平等意识。
通过语言,往往可以窥视出某种文化的价值观。假设一个小孩看见邻居家的果树上结满了苹果而不去摘吃,问他:“为什么不摘?”信奉基督教欧美的小孩会回答说:“我不能去摘,因为上帝在看着我。”如果是中国、日本等东方的孩子,一定会回答:“那是人家的东西,我们不能要。”西方人受基督教的影响,认为自己是上帝之子,自己无时无刻不在受着上帝的监视与庇护。我们中国人大多数不信上帝,但我们亦有自己的道德准则。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这样的古训,大多数中国家长都会用它来教育自己的孩子。
中西价值观念差异导致中西方人们对英语中某些词义内涵理解不同,甚至在语言交际中不能相互沟通。西方文化特点是个人价值至上,“Individualism”是英美人普遍接受的价值观,“实用主义”的人生观支配着大多数美国人,因而有“在爱情和战争中,采取任何手段都是可以的”,这对于“礼仪之邦”的中国人来说非但接受不了,甚至会感到这种为人态度是可怕而不可取的;而汉语中的“自以为是”“自负”都带有贬义色彩,“Individualism”被认为是“个人主义”“利己主义”。
总之,中国人和英语国家的人生活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之中,在风俗习惯、、思维方式、道德观、价值观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语言是客观世界的反映,中西方文化内涵的差异必然造成词义、句义、联想意义、比喻意义等语言现象的差异。我国正面临世界多元文化的撞击,其中仍将以西方文化(欧洲及北美文化)为主要的文化源。毋庸置疑,中西文化交流的扩大和深化必将进一步使中国更加了解世界,也必将令世界更加了解中国。著名的学者McLuhan曾以“地球村”一词形容当今这个越来越小的世界,正是当今地球上时空的紧缩,使得跨文化差异的学习和研究更为迫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