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生态农业研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1现有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不适合生态农业技术推广
近年来,我国生态农业发展建设虽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由于很多地方农业推广服务基层仍沿用传统的推广体系,使我国生态农业推广工作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现阶段农业推广工作的开展主要由政府机构直接领导并统一管理,农业科研成果由乡镇示范点进行实验推广和培训。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农业技术的研发与推广没有统一结合;科技、教学、科学研究和农业技术服务组织体系协调困难,难以产生协同效应。同时,在推广过程中忽视了对农产品安全问题和农业自然资源及环境的保护,特别是一些乡镇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站,其推广工作停滞不前,推广功能名存实亡,大多情况以销售种子、农药等生产资料为主,不能积极进行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因此,我国现阶段必须尽快建立一套完善的生态农业发展推广机制,以改变落后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1.2生态农业技术推广的形式比较单一
现阶段我国大多数生态农业技术推广仍沿用传统的推广形式,大多都以实验和示范为主,没有更好的把农业技术推广普及到农业生产过程中去。这种推广形式往往只是单纯的重视推广过程,而忽略了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仅重视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对农业生态环境工作不管不顾,最终将导致资源的浪费和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从根本上看对我国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有很大影响。
1.3资金投入不足
生态农业建设从长远角度看主要是综合效益比较明显,相比于其他传统农业短期内没有显著的经济效益,这就需要立足长远利益,长期推广实施。研究表明,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在农业推广方面资金投入占到了其国内农业生产总值的5%左右,占世界农业生产总值的1%,而我国目前的投资仅仅占到了0.2%,远低于世界农业推广资金平均水平。这将是严重制约我国生态农业发展建设的重要因素之一。
1.4生态农业技术推广人才缺乏
生态农业是一门技术性和专业性要求较高的产业,需要技术推广人员有扎实的农业理论基础和专业水平,但目前我国基层农业推广工作者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学习和进行专业培训的机会很少,不能及时更新传统技术,新科研技术成果无法及时准确地传达给农民朋友,使得生态农业在农村的推广缓步不前。同时大多数农业技术推广站点推广人员不足,设备配备不齐全,缺乏相应的推广技术和专业人才支持,这在很大程度上不利于生态农业的推广和发展。
2生态农业技术推广的有效对策
2.1建立新型科技创新体系
生态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主要以农业科技发展为依据,以确保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增加农民收入。一是建立企业、科研机构和高校依托技术创新体系,建立合作农业技术创新组织体系。二是建立生态农业技术创新体系。使最新科研农业技术成果和推广专业人员及农民进行有机的结合,从而有效解决研究和推广脱节的产业发展问题。三是建立和完善农业科技创新保障体制。农业科技成果具有开放性、保密性差等特点,因此,要建立保护农业科技创新扶持政策,确保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活动的有效和快速发展。
2.2建立生态农业技术推广机构
农业在我国分布面积广泛,很多地区之间自然条件和生产模式也不尽相同,因此,必须建立不同形式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从而有效的解决我国不同地区的各种差异性问题。建立生态农业推广机构主要有两个方面的问题考虑,一是培训和宣传使农民了解生态学规律并学会利用,引导农民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维护和保持农村生态体系平衡发展;二是建立新型农业信息发展网络互动平台,及时公布国家农业政策和农业科研成果,指导农民进行生态农业建设。
2.3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通过一系列政策补助优势,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的生态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生态农业技术推广的长期效益是显而易见的,因此,依靠政府支持,积极促进发展合作技术推广,建立多重有效的投资机制。
2.4提高生态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素质
建立农业科技推广人员和生态农民科技培训机制,定期对生态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做培训,提高员工的业务知识水平。建立激励机制,充分调动推广人员的积极性。完善促进科技成果推广奖励制度,对工作中取得的重大成绩的推广人员进行奖励。
3结语
关键词:猪—沼—菜;生态模式
在生物能源中,沼气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洁净能源,特别是在农业生产中的用途非常广泛,相当多的能源科技人才都致力于该项目的研究,特别是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对于沼气的厌氧发酵,如何对其发酵池进行密闭,投料问题,以及怎样对其进行收集处理,储存工艺、出气工艺等都进行了大量研究,还有关键技术中的沼渣与沼液的清出等问题的探索,都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的研究工作后,20世纪末这些关键的技术都得到了非常好的解决。在世界范围内我国的生物能源逐渐迈入先进国家行列。如何将沼气生产的关键技术进行进一步的推广与普及,我国在此方面也做了很大努力,设立了专门的机构进行研究与发展,在资金方面也投入大量资金,重点发展沼气产业,已经将其列为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举措来抓,力争在提高农村生产生活的同时,重点开发“三品”(即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即以此,各地的沼气技术模式层出不穷。
1分析对此种生态农业模式进行推广的研究
对于广州市而言,全南县的肉禽蛋鱼以及蔬菜等农产品是其重要的副食品供应来源地。且全南县在“十一五”期间又被列入广州省发展经济圈,菜篮子工程逐渐成为其农业发展的重中之重。这就给全南县的农业发展提出来更高的要求,如何使农产品的质量推向一个更高的档次,有效遏制农业生产中的污染问题,大力推广无公害的农产品,使生产效率进一步提升,全面达到国家的要求,成为全南县今后农业发展的重点。如何将这些目标逐步实现,使得生物沼气技术得以很好的开发与利用,达到基于土地资源,以太阳能为动力基础,实现种养一体化。不仅可以实现农民在能源上的消耗,而且使用这种洁净的生物能还能大大的降低污染,对矿物能源来说更是一种补充,同时在生产这种生物能源的过程中还能将人们生活中产生的秸秆与粪便转化为可以利用的有机肥料与饲料等,使环境污染得到进一步的改善,进一步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加农民的经济效益,对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相当大的推动作用。
2应用“猪-沼-菜”模式产生的效应
2.1简述“猪-沼-菜”模式的经济效益
通常情况下投资一个户用的8m3沼气池,大约在2000元左右,每年的沼气产生量在300m3左右,一家有4~5个人来计算,完全可以满足其日常生活的燃料使用与照明,而且这些户用沼气池,每年可以产生15t左右的沼液与、30m3左右的沼渣。这些表现在电费与燃料使用上,每年就可以为其节省250~300元。同时,沼渣与沼液的使用又大大降低了化学农药与化肥的使用,单单这一块就可以为其节省200~600元左右,另外再加上沼液养猪,每年又能为农户节省15%左右的饲料使用。再就是生态蔬菜的种植,每年可以提升25%的蔬菜产量。种养业的效益可以达到300元。户用的沼气池,对于农户来说是一笔大大的收益,每年可达到2000元左右,农户投资户用沼气池在一年内就可以返本。长期经济效益更加明显,如果以20年的使用期限为例进行计算,每户在此方面的投资大约在100元左右。
2.2生态效益显著
在沼气生产过程中,猪粪通过发酵可以产生大量的生物能源,满足农户的日常生活中燃料的使用。而且生产沼气过程中产生大量的燃烧热源可以为温室大棚提供温度供应,而且为温室大棚提供大量的二氧化碳,对于蔬菜的生长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尤其表现在黄瓜、番茄、菜豆等蔬菜作物上更为突出。不仅使蔬菜的品质大大的提高了,同时也增加了蔬菜的供货期,使其附加值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效益明显。利用沼液对蔬菜种子进行浸种的方法,能够使其达到5%~10%的效益增产,而且还可以将沼液作为喷肥进行使用,提高蔬菜的抗病冻性。对于沼渣来说,其不愧为优质的有机肥,不但可以增加土地的肥力,而且能够有效地改良土壤,同时可以有效降低化学农药与化肥的使用,降低环境污染。再就是饲养生猪的过程中可以大量使用沼液,降低饲料的经济投入,通过沼液喂猪,不但可以大大提高猪的生长速度,而且猪的品质也得到了很好的提升,经济效益增加明显。
3结语
通过以上以“猪-沼-菜”生态农业模式模式效益分析,发展沼气产业对于农村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沼气的开发与综合利用,不但解决了农民的日常生产生活中能源消耗,同时又是发展有机农产品的优质生物肥料,对化学肥料起到了替代作用,减少了污染,而且还具备缓、速肥等特点,不仅改良了土壤,提高了其土壤的生物活性,大大增加了土壤肥力,提高了农产品的品质,稳产、高产。使农产品“三品”化得以实现,在提高农产品品质的同时,为城市提供了安全、优质,又富有营养的农副产品,确保了人们生活的健康。沼气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沼肥,不仅为蔬菜等农作物提供了优质的生物肥料,同时也提高了农作物的抗病性,减少了化学药剂的施入,规避了污染,改善了农民的生产生活环境,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基于大别山区具备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巨大资源,在其传统农业耕种背景下的低收入状况和没有密集工业的现实情况下,必须发展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业耦合的新型产业链。本文主要阐述对大别山区重点发展生态乡村旅游,修建线路、打造生态农业园、建设农家乐项目,达到生态农业与旅游业协调发展的效果。通过对安徽大别山区发展生态旅游的SWOT分析,了解整体的发展格局,从而使大别山区生态旅游业得到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大别山;资源;可持续发展;经济转型
一、大别山区生态农业与旅游业的发展现状
近几年以来,大别山区主要以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相结合,致力于发展生态农业,利用良好的地理地形条件,在种植林业的基础上,实现茶叶、蔬菜、瓜果、禽蛋等大批特色农产品的同时生产,使这些地区在脱贫致富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这一发展模式既保护了生态环境,又提高了当地农民的收入水平。大别山是华中和长江三角洲地区的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为保护大别山区的生态环境,有关部门提出要建立严格的保护机制,禁止各类行为对生态系统造成破坏;鼓励和引导社会基础较好、经济实力较强、环境条件较优的地区率先开展环境优美乡(镇)、生态村创建工作。2015年,中国旅游业继续保持快速发展势头,目前,中国已是世界第三大入境旅游接待国和出境旅游消费国,并形成全球最大的国内旅游市场。由于中国旅游业发展较快,农家乐等农业试点也取得较好的收入,为更好的实现大别山区的经济发展,将采取生态农业与旅游业结合发展的模式。
二、研究大别山区生态农业与旅游业耦合发展的意义
1.可能性。发展现代农业就必须先了解农业的多种功能,农业不仅为我们的食品提供了保障,而且还具有休闲旅游、原材料供给、增加就业、提高收入、生态保护等功能。在发展农业的同时,促进生产结构转型升级。如今,旅游业已成为全球最具活力的新兴产业,在经济产业中,其规模和效益名列前茅,引进生态农业与旅游业耦合发展机制为大别山区的脱贫致富提供了可能,也为其他相似地区的农业经济发展提供范例。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对国民经济的不断调整,我国人均GDP得到显著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改善,温饱已不是问题,生活质量的优越性成为人们追求的目标,由于闲暇时间的增加和带薪假日及双休制的实施,旅游活动成为人们基本生活需要,旅游业逐渐成为支撑我国国民经济的核心产业,旅游消费与需求也呈现出日益大众化、生活化和个性化的特点。在过去的几年里,每逢节假日,旅游人数必然会达到高峰,各旅游景点、名胜古迹都会人山人海,近几年来,人们把目光投向了田园风光,休闲度假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人们通过这种旅游方式不但能欣赏美丽的自然风光、领悟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还可以放松心情、陶冶情操,达到修身养性、健康娱乐、丰富生活、提高素质的综合效果。旅游业正不断地向人们展示其极其美妙的发展前景。生态农业的自然风光、灿烂悠久的人文历史文化、淳朴的民族风情等特点,是发展农业观光、休闲度假、生态旅游业的基石。
2.必要性。绿色、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球经济稳定、持续发展的必备武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为我国的基本国策,在提高经济水平的同时,必须要注重节能环保。我国传统农业和旅游业转变为具备可持续发展特征的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业响应了我国的国策,生态农业主要是通过农业机械化、土地规模化、技术创新和技术集约化的途径来提升农业生产力水平、农产品的原生态水平和农民的收入水平,而生态旅游业提倡摈弃传统旅游业无序无节制地消耗资源,提倡在旅游承载力约束下进行旅游开发,从而提升旅游产品的高品味性、环保性和经济效益。本项目研究对正处在经济转型的大别山区是十分必要的。对于发展生态农业,大别山区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远离工业密集区,土壤、空气等很少被污染,生物多样化,种群间制衡机制完备。完全可以把大别山区所具备的自然资源优势转化为商品和经济优势,通过发展生态农业与旅游业,拉动大别山区的经济水平。
三、大别山区生态农业与旅游业耦合发展的重要途径
大别山地区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且不受工业区的污染,各类特色农产品例如茶叶、高山蔬菜、禽蛋等得到很好地种殖,使之为大别山地区的发展贡献了力量。但要想更加快速的提升大别山区人民的生活水平,增加人民的收入,就要引进新的发展模式,利用生态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的机制,重点发展生态乡村旅游,以休闲为目的,以城市游客为对象,开发兼具观光、休闲功能的旅游产品,增进体验式旅游,打造成为长三角地区等发达地区的“后花园”。具体项目措施为:第一、“要想富,先修路”,要在原线路的基础上,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铺设通往各潜在景区的旅游线路。同时在线路周边,建设休闲旅游项目,达到避开游客高峰、吸引游客的效果。第二、在特定景区合理布局一批特色农业经济区域,打造一批观光采摘的特色农业生态产业园,如生态果园、生态茶园等,可以让游客体验到乡土风情。第三、建设一批集观光、养殖、垂钓、农庄、餐饮及消费为一体的“农家乐”等休闲观光农业旅游项目,如在佛子岭水库、梅山水库等库区发展“渔农乐”项目等。
四、安徽大别山区发展生态旅游的SWOT分析
1.机遇。
1.1国家及地方各级政府的重视与政策扶持。由于大别山区自然资源丰富、文化底蕴丰厚、地理位置优越,国家及地方政府都很重视当地的农业与旅游业项目的开发,2011-2020年,这十年将会把大别山区的发展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批复指出要将大别山片区建设成为革命老区加快发展示范区、国家重要粮食和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承接产业转移重点区、红色旅游胜地和文化休闲旅游目的地、华中和长江三角洲地区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同时,随着国家将旅游业提升为战略性支柱产业,安徽省及各地方市县更加重视旅游产业发展,纷纷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编制地区产业发展规划,扶持山区旅游业发展。且随着长三角经济区的打造,区域内交流与合作不断增强,为大别山区生态旅游的发展带来机遇。
1.2生态旅游消费观念不断增强。随着经济的发展,工业化和城市化日益加快,但是城市污染也日益严重,食品安全问题、生态环境恶化问题也在不断困扰着人们,特别是身处工业密集区的城市居民背负着巨大的安全隐患的压力。因此人们开始渴望乡村生活,追求绿色产品,随着这种新的趋势,生态旅游业逐渐取代以往的黄金周游、跟团游,生态旅游、休闲旅游受到越来越多游客的青睐,这为安徽大别山区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空间与机遇。
2.挑战。
2.1同质化竞争激烈。随着这种生态旅游消费观念的演变,全国各省市也在逐渐开展生态旅游项目的建设,安徽大别山区生态旅游业的发展面临很大的竞争压力,但总体来说,这对环境保护、资源节约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安徽大别山区的旅游资源与片区内的湖北省、河南省具有较大的同质性,不仅拥有较为类似的自然资源,甚至文化资源也比较接近,受到周边生态旅游区替代性竞争的压力与挑战。
2.2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之间的矛盾。各地区在开发生态旅游资源的过程中,难免会因法律法规不完善、开发规划思想不足,造成盲目开发,导致生态系统破坏。随着生态旅游的开发,景区规模的扩大、游客数量的增加,旅游管理发展的滞后,也会带来一系列问题,如环境的污染、对自然景观完整性的破坏,甚至生态平衡的打破。这会在一定程度上缩短生态旅游资源利用期限和生态旅游产品的生命周期,影响并制约大别山区生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赵雅楠 单位:皖西学院
参考文献:
[1]杨开忠,许峰,权晓红.生态旅游概念内涵、原则与演进[J].人文地理,2001,(4):6-10.
[2]闫红瑛.生态旅游的SWOT分析[J].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73-76.
关键词:绿色生态;农业新模式
在农业发展新时期和当今世界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大背景下,迫切需要一种既能保证农产品产量,又能维护食品安全和生态环境,并且具有科学标准体系的农业发展新模式来推动农业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因此,发展绿色生态农业,既十分迫切,又十分艰巨。
1我国绿色生态农业观念提出的背景
我国绿色生态农业理念之所以被提出,其社会背景有以下两方面:
1.1我国农业发展处于停滞不前的时期。我国人多地少,合理有效利用农业资源显得非常迫切。改革开放以来,使得农业生产环境受到工业发展的影响,为了增加农业产量,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导致环境污染严重。由于农业生产技术相对落后,农业资源的利用也非常的不合理,这就需要相关部门的应注重向西方发达国家学习,寻找新的发展模式,打破传统意义上的农业发展方向,开辟农业发展的新途径。
1.2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食品安全成为大家普遍关注的重要话题。传统农业由于受到化肥农药的污染,使得农产品质量的安全性受到严重威胁。新提出的绿色生态农业,可以生产出安全可靠的绿色食品,有效的解决食品安全问题,让绿色生态农业这一崭新的农业发展模式,迅速地落地生根,积极的推广、传播,全面提升农产品的质量,提高全社会人们的生活质量。
2绿色生态农业模式的特点
绿色生态农业在发展的过程中有以下两个特点:
2.1注重资源的节约,提倡循环利用。绿色生态农业积极倡导使用生产和生活上的废弃物,不提倡使用化学物质,但并不是完全不使用化学物质,这就要求人们对生产和生活用品进行合理的划分,从而对其进行合理、科学的利用,不浪费有效的资源。
2.2注重以人为本,确保产品绿色安全。绿色生态农业要求最终产品绿色、安全、营养。虽然根据健康调查,我国现阶段居民的营养良好,但由于化肥农药的使用,食品质量安全风险很大。绿色生态农业的发展,不仅可以提升我国国民的整体营养水平,由于其生产工艺的严谨,从而也从根本上保证了食品质量的安全。
3绿色生态农业发展的重大意义
3.1改变目前农业发展的不利局面。我国自实施“三农”政策以来,全面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但不可否认,在实际发展进程中依旧存在一定的问题,其中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我国的耕地面积虽然相对广泛,但人均耕地少,农业配套设施不完善;第二,农业耕地中,中高产田较少,很多土地因为工业中的“三废”等有害物质污染,致使其性质发生改变,不能产粮;第三,大多为一家一户的小规模生产,增加粮食产量在短期难以奏效。
3.2确保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在实施绿色农业的过程中,可以确保农产品的整体质量,以此保证提供的产品是绿色的、无害的。现阶段,我国的农产品生产速度极快,但由于施用有机化肥、农药等化学药剂,容易对人们产生诸多潜在威胁。因此,农业发展目前最主要的问题就是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中国的人口数量庞大,这就需要发展绿色生态农业来确保产品的质量。建设绿色生态农业,依据严格科学的程序,改变了原有的农业生产方式,从根本上可以解决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发展绿色生态农业的新模式是现阶段农业发展模式中的最高形式,绿色农业观念的提出促使农业发展逐渐进入到一个崭新阶段。但是,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这就需要专家和研究学者们结合当前社会经济和社会环境的发展需求进行不断的改进,从而实施系统、完备的绿色生态农业,使我国绿色生态农业走上持续发展的健康道路。
参考文献
[1]陈洪卫.绿色生态农业新模式[J].北京农业,2015(12):336.
[关键词]生态农业 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32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8-0396-01
目前,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首先,从总体上看,我国农业和农村实现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仍然是片面追求经济增长,过多强调经济可持续性,而忽视农村生态与社会的可持续性。二是21世纪既是生态文明时代,又是知识经济与可持续发展时代,即“三位一体”的新时代,从而使我国生态农业建设面临新的形势、任务和要求。三是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目前规模不大,覆盖面范围比较小,在整个农业所占的比例比较小,因而还没有成为我国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导模式。四是我国生态农业发展建设还存在许多函待解决的难题,比如经营规模不大,劳动力投入太高,产业化水平很低,技术体系不完善,观念理念还比较落后等。五是近年来对农业提出了高度商品化、高度生态化等要求。基于此,我们对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研究。
一,加强对相关生态农业相关法律、法规的监督落实,注重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
民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随着越来越多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的曝光,公众对于农产品质量安全日益关心。作为全国重要的蔬菜供应基地,近年来其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尤为突出,先后出现“毒白菜”、“毒大姜”等备受社会关注的事件。加强法制建设,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落实,从源头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成为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重要措施之一。为保证食品安全与农产品质量,保障公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出台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等。通过对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和落实,对出现的问题严格查处、依法办事,切实保证从源头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让老百姓都吃上质量安全放心的农产品。
进一步完善市、镇(街道、市属开发区)、企业、重点市场四级质量监测网络,重点加强镇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办公室、执法中队和检测室建设,配备检测仪器设备,落实固定办公场所和工作人员,加大对蔬菜生产基地、大中型超市、蔬菜批发市场等农产品质量监督检测的频率和次数,确保主要农产品质量抽检合格率稳定保持在99.8%以上。全面落实农药、兽药、饲料登记备案和市场准入制度,强化农业化学投入品生产、经营、鼓励发展使用等关键环节的监管,保障农(畜)产品质量源头安全。
二,加大投入,提高生态农业相关科技技术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生态农业属于技术密集型的现代农业。所以,生态农业建设必须紧紧依靠科技进步,不断提高项目科技含量和整体效益。要加强与相关大学和科研院所的联系,积极争取新技术新品种,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增加农民收入。同时要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增加生态农业技术手段的有效供给。如要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来开发研究生态农业技术,注重可操作性和使用性;各级政府要增加对生态农业技术研发的支持力度,大力营造崇尚科技、应用科技的良好社会氛围,激励农民能手、企业等力量进行技术开发的积极性;要建立生态农业技术需求的内在扩张机制;要尽快建立健全新科技推广系统等。
同时,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农业协会、农业大户等组织或个人加大科技投入,开展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研发,落实自主创新的各项税收政策。以实施现代农业发展资金蔬菜产业项目为契机,加快市育种育苗中心建设,培育一批具有重大应用前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突破性优良品种。组织实施小麦“一喷三防”、玉米“一增四改”、水果标准园建设等项目,加快优质专用小麦、特色蔬菜等新品种推广,加快推动农业新品种新技术转化应用。
三,加强宣传引导,营造生态农业发展的社会氛围,抓好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培植壮大农业龙头企业。
生态农业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趋势和方向,迫切需要理念上的更新。虽说生态农业已经走过了20多年的发展历程,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真正了解生态农业的人数极其有限。为此,在发展生态农业的具体实践中,要把一般性的宣髌占坝氲湫褪痉督岷掀鹄矗建议在生态农业发展较好的地区,建立融教育、娱乐、生产、消费于一体的“生态农业观光园”,并在有关传媒开设“生态农业”专题,多渠道、多形式加大宣传营造生态农业发展的社会氛围,逐步使社会各方面形成共识,进一步确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当前随着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生态农业迎来了重大发展机遇。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来营造好的发展氛围,引导好的舆论导向十分重要。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示范带动、典型引路、突破山区、全面发展’,,继续实施市抓示范园、镇抓示范区、村抓示范户运作模式,以农业龙头企业为平台,组织开展水果、蔬菜、小杂粮等绿色、有机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
四,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拓宽生态农业发展的融资渠道
目前,生态农业发展受到规模、基础设施、水利等方面条件的制约,特别是山区乡镇客观地理条件限制较多,阻碍了生态农业的发展步伐。下一步,应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和扶贫开发力度。加大包村扶贫资源整合力度,建立专项包村扶贫、行业包村扶贫、社会包村扶贫“三位一体”的大包村扶贫格局。建立完善包村扶贫工作考核激励机制,把包村扶贫工作纳入各部门单位年度考核范围更好地调动包村扶贫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资金和技术投入是生态农业发展的源泉,加快生态农业的发展,一定要有雄厚的资金支持。对于当前农业投资短缺及机制的不足陷,我们一定要创新农业发展的融资渠道,本着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积极引导社会资金加大投入。而且,一定要充分考虑到生态农业的公益性属性,要建立一个开放的投融资环境,要形成多元化投资主体有机结合的生态农业投入机制。
此外,通过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品牌效应带动,提高竞争力。要建立完善生产标准体系,制定主导农产品有机生产标准和操作规程;建立完善科技支撑体系,加强产学研联合,与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建立长期稳定的协作关系,组成有机农业技术顾问团,帮助解决有机生产技术难题;建立完善质量监管体系。深入开展品牌创建。加大宣传推介力度,坚持把自然条件、生态优势和产品质量有机融合,统一包装策划,多渠道、全方位宣传。积极参加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中国国际绿色食品博览会等高层次会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