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中西方的饮食文化

中西方的饮食文化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中西方的饮食文化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西方的饮食文化范文第1篇

虽然全世界的人类都会有饮食这一生活习惯,但是由于有不同的经济、政治、地域、天气、宗教等方面的不同影响,于是便形成了不同的饮食观念、饮食习惯等,最终形成了今天的饮食文化差异。饮食文化之博大精深是我们难以想象的,值得我们加以研究。

1.饮食观念的差异

1.1中国的饮食观念

我国在封建社会的时候就重视农业而抑制工业,而且还是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支撑着整个国家过了2000年。艰苦耕作的农民们或者因为国家政策要交税,或者因为受到地主的剥削,或者因为受到天灾人祸的影响,收获的粮食很实在很难解决一家人的温饱问题,所以自古以来,解决温饱问题是很多中国人的主要矛盾。发展到现在,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逐渐提高,大家注重的不仅仅是温饱问题的解决了,而是更加注重饮食的质量了。于是,随着这浪潮,出现了很多专业的厨师,开始研究饮食文化,开始研究烹饪,开始研究食材的搭配等,所以我们中国人在饮食中很注重色香味俱全的搭配的,视高质量饮食为一种享受,而非仅仅只有充饥的功能。

1.2西方的饮食观念本文由收集整理

至于西方国家的经济一直都不比东方落后,特别是工业革命之后,机械化大生产,人们的生活节奏又大大的提高,这造成了西方国家的人们对饮食熟视无睹,认为饮食仅仅是充饥果腹的手段而已。但是,从另一方面分析,他们采用了更科学、更规范和更合理的方式为自己的三餐搭配,很注重营养充足,适量搭配的健康饮食。特别是现代出现了营养学时候,更助长了他们在饮食方面的理性分析倾向,甚至根据不同人的身体状况来配给饮食。

1.3小结

总的来说,如果在西方国家注重营养搭配的基础上,再发展味觉上的享受,这才会使我们中国的饮食文化更加完善,而且将有利于将西方人所说的chinese food推向国际。

2.饮食内容的差异

2.1中国的饮食内容

在中国,从封建社会到现在,国家都特别重视农业的发展,但仅限种植业,南方的水稻,北方的小麦,南方的米饭,北方的面食,都是中国的主食,可见,我们中国都是以素食为主。其实从东方人的体型就可以知道我们的饮食比较素,东方人都是以身材矮小、骨细肩窄为主。而且在中国经济落后的时代,很多平民百姓都买不起肉食,特别是在凭粮票购买粮食的时代,更加少有肉食,大概是在春节等重要的节日中,人们才舍得买肉食。但是现在中国随着经济的蓬勃发展,在人民的餐桌上找到越来越多的肉食,特别是过年过节,或者是招待客人的时候,鱼虾蟹、鸡鸭鹅、猪牛羊都常常出现。

2.2西方的饮食内容

在西方国家则比较重视牧业,特别是某些国家更加以动物发展出另类的文化,例如美国的牛仔文化,西班牙的斗牛文化等。而且西方很重视航海文化的发展, 因而渔业也发展得很好,这两点决定了西方人以进食动物为主。再次,西方人因为注重营养的摄入以保证体能的充足,他们都很注重蛋白质和脂肪的摄取,所以西方人的体型都是高大肥胖、骨大肩宽为主。但是由于现在西方人摄入太多脂肪,营养师建议他们的餐桌上应多增加蔬果类的食物,以增强消化。

2.3小结

总的来说,中西方的饮食内容都有发生变化,素与荤的搭配也日催合适,健康饮食的观念也以深入民心。

3.饮食方式和餐桌礼仪的差异

3.1中国的饮食方式与餐桌礼仪

因为中国以素食为主,大多书人都以筷子、勺子为主要的餐具,方便使用。很多外国人都不会用筷子,因为这与手的灵活度有关,中国人从古至今都是属于心灵手巧的类型的,而外国人则比较豪放,所以比较难学会用筷子。

而平常饮食的方式,我们则大多以围餐为主,即放几盘菜在中间,大家喜欢吃多少便夹多少,尽量做到不浪费的原则。因为我们中国以前经济较落后的时候,温饱问题都难以解决,养成了中国人节俭的优良习惯,所以围餐就是尽量避免个人饮食的浪费。再次,中国人的家庭观念很重,一家人一起围坐在餐桌前,互相夹菜,有利于维护家里和睦的气氛,无论是过年过节或是喜事丧事,一家大小都会坐在一起吃饭。长久以来,围餐已经成为家庭聚会的主要形式了。但是围餐也有不讲究卫生,容易传播疾病的缺点,所以现在如果是在公共食堂,大家都以一人一份饭菜为主,卫生观念以逐渐提高中。

3.2西方的饮食方式与餐桌礼仪

西方国家的人们因为以肉食为主,所以他们以刀、叉、勺子为主要的餐具,而且刀子也分为切包和切肉的不同,勺子也分了汤和食物的不同使用,他们的排放位置也有严格的要求,但这也主要是为了方便使用。

而进食的时候虽然都是一家人围坐在一起,但是都以一人一份食物为主要的形式,主人一般只给客人夹一次菜。其余由客人自主食用。西方国家的文化讲求的是自主独立,讲求个性,若不断给客人夹菜,客人会觉得主人在强迫,没有礼貌。虽然缺少了互相夹菜的温馨,但是也多了一份卫生健康的保证。西方人的餐馆都是很安静的,因为他们觉得在公众场合大声喧哗是不文明的行为,而且很可能会打扰其他人进食的心情,侵害了其他人享受安静环境的权利,所以西方人在餐馆进食时要不不说话,或者很小声地交谈,尽量做到不打扰其他人。

3.3小结

中西方的饮食方式各有特点,没有优劣之分,只是生活习惯、文化氛围都造成的。现在随着世界全球化得趋势,中西方的饮食方式也开始走向日趋融合的方式,中国人经常吃西餐,西方人也开始青睐中国的食物,方式也随之得以变化。

4.烹饪方式的差异

4.1中国的烹饪方式

在中国,烹饪是一种民间艺术,因为中国烹饪追求的是随意性,而非像西方国家那样追求规范化。之所以称中国的烹饪时民间艺术是因为烹饪这艺术存在于家家户户中,食材的搭配、调味料的搭配都是随个人喜欢的,所以可能会出现明明是同一道菜,但是在不同地方食用会出现不同的风味。这些都造就了我们中国的菜系的形成,这菜系鲁菜、川菜、粤菜、闽菜、苏菜、浙菜、湘菜、徽菜,都各有特色,各具自己独特的风味。

4.2西方的烹饪方式

在西方,烹饪是机械化的,严格按照营养学来进行科学搭配,因而厨师的工作就成为了一种机械化的技术性工作。由于食客也只注重营养的摄取是否足够,这更放宽了厨师的烹饪技术限制。

4.3小结

在烹饪方式方面,中国注重的是随意性、和合性,而且烹饪的方式也多种多样。而西方注重的是营养的搭配,因而具有机械性,搭配单一乏味,缺少趣味性。

中西方的饮食文化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中西 饮食文化 差异

【中图分类号】TS9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7-0225-01

谈起饮食文化,人们往往就会想到"吃"。不错,饮食文化中就包含着"吃",可"吃"并不能代表饮食文化,也不能包括饮食文化的整体。饮食文化是人类在饮食方面的创造行为及其成果,凡涉及人类饮食方面的思想、意识、观念、哲学、宗教、艺术等都在饮食文化的范围之内。因此,一个小小的"吃"字,绝包含不了上述博大精深的内容。

随着中国与世界接轨,许多新鲜事物涌入国门,其中当然也包括饮食文化。现今社会,许多人都抱着好奇的心态,去尝尝不同国家的食物,但真正了解饮食文化不同之处的人却不多。况且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饮食文化往往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文化的浓缩,为了增强各国文化之间的交流的取长补短,我们更有必要去了解中西方饮食文化的特点,因此,我广泛地收集资料,总结出一些中西饮食文化的特点,并努力给大家提出中肯的建议。

(1)世界上有许多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特点,一个民族的特质,往往能够形成一种独特的饮食文化。我们中国人一向热情好客,大家围在一起吃一顿"大锅饭"似乎更能增进彼此的感情,在席间,好客的主人则会一再地给客人挟菜,热情之状溢于言表。而西方人和我们大有不同,他们总是把自己喜欢吃的食物放在一个小盘里,并不习惯于给对方挟菜。周到的服务才是他们显示好客的方式。

(2)从食物的营养方面来看,中国的饮食显得比较健康合理,他们是高纤维素,低脂低糖的食品。而西方的饮食往往是高脂肪、高热量,但这并不说明他们不注意饮食健康。在保持食物天然营养方面,西方的一切烹调手法的确胜人一筹。比如说:西方人喜欢吃生菜,如蔬菜、水果、色拉,牛排也是西方人所衷爱的食物之一。在我们看来要把牛肉煮得熟透才可吃,而在西方人看来,不完全熟透的牛排,才能尽显其美味和丰富的营养,他们注意的是尽量保持食物的原汁和天然营养,在这一点,的确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3)一种文化的形成都应具有一定的历史积累,一般历史往往就能造就一种饮食文化。中国有着二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创造了无数的灿烂文明,在这种文化蕴藏中,使中国的饮食更加博大精深。技术的高超、菜式的多样、造型的精致,的确令人惊叹。而西方的一些国家曾为一些国家的殖民地,并且汇集着各国的移民,因此这些国家深受各国饮食文化的影响,博采众长,并结合自已的饮食习惯,从而使西方的饮食文化成为一种综合性的饮食文化。

中国人的传统饮食习俗是以植物性食料为主。主食是五谷、辅食是蔬菜、外加少量肉食,形成这一习俗的主要原因是中原地区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的经济生产万式。但在不同阶层中,食物的配置比例不尽相同。因此古代有称在位者为"肉食者"。 以热食、熟食为主,也是中国人饮食习俗的一大特点。这和中国文明开化较早和烹调技术的发达有关。中国古人认为:"水居者腥,肉腺,草食即檀。"热食、熟食可以"灭腥去燥除檀"。中国人的饮食历来以食谱广泛、烹调技术的精致而闻名于世。有书载:南北朝时,梁武帝萧衍的厨师,一个瓜能变出十种式样、一个菜能做出几十种味道,烹调技术的高超,令人惊叹。

各国特色

法国是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后墟上逐渐建立起来的国家。在此以前它是古罗马省,称为外高卢。当时就有一些典雅和罗马的有名厨师来到这里,奠定了法国菜的基础。到16世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盛行的煎嫩牛排及各种少司的制作方法等传到了法国,使法国菜更加丰富起来。由于历代法国国王崇尚美食,使得当时的法国名厨辈出,奠定了法式菜在西餐中的重要地位。但目前法餐却趋于保守,发展较为缓慢。

意大利地处南欧的亚平宁半岛,优越的地理条件使意大利的受精和食品加工业都很发达,其以面条,奶酪,色拉米肉肠著称于世。公元前2世纪后期,古罗马宫廷的膳房已形成庞大的队伍,并有很细的分工。厨师总管的身份与贵族大臣相同,烹调方法日臻完善,并发明了数十种制作方法。时至今日,意大利菜仍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誉。

英国的农业有发达,粮食每年主要靠进口,英国人也不像法国人那样崇尚美食,因此英式菜相对来说比较简单,英国人也常自嘲自己不善烹调。但英式菜的早餐却很丰盛,受到西方各国的普遍欢迎。另外,在国人喜欢喝茶,习惯在下午3点左右吃茶点,一般是一杯红茶或咖啡再加一份点心。如遇朋友有伤心事,递上一杯好茶,是对朋友最好的安慰。

由于在美国的英国移民较多,所以美式菜基本上是在英式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另外,由于美国的历史短,传统、保守思想较少,在生活习惯上也不墨守成规,美国人拥有丰富的农牧产品,结合欧洲其他移民和当地印第安人的生活习惯,形成了独特的美国饮食文化。美国饮食不讲究精细,追求快捷方便,也不奢华,比较大众化。一日三餐都比较随便。

早餐以面包、牛奶、鸡蛋、果汁、麦片、咖啡、香肠等为主。午餐一般在工作地点用快餐(快餐是典型的美国饮食文化,十分普及),一般有三明治、水果、咖啡、汉堡包、热狗等。晚餐是正餐,比较丰盛,有一二道菜,如牛排、猪排、烤肉、炸鸡等,配面包、黄油、青菜、水果、点心等。也有不少人上餐馆用晚餐。美国餐馆很多,一般供应自助餐、快餐、特餐(固定份饭)、全餐等各种形式的餐饮,价格一般比较低廉,也可点菜,点菜价格最高。早餐一般在8时左右,午餐一般在12时-14时,晚餐一般在18时左右。他们在临睡前有吃点心的习惯,成人以水果、糖果为主,孩子则食用牛奶和小甜饼。

德国是在西罗马帝国灭亡后由日尔曼诸部落逐渐建立起来的国家,中世纪时期一直处于分裂状态,直到1870年才真正统一。在生活上德国人喜爱运动,所以食量较大,他们保留了以肉食为主的日尔曼遗风,德式菜看以丰盛实惠、朴实无华而著称。

通过以上的论述,大家应该对中西方饮食文化有着一定的了解,因此,在面对这些来自异国他乡的饮食文化的时候,能够根据自身的情况有所取舍,不可一味追求味觉上的享受,从而摄入过多高热量的食品,对身体产生不良的影响,也不可对这些新鲜事物盲目排斥,西方的饮食的确值得一尝,绝对会有一种全新的感觉。

中西方的饮食文化范文第3篇

关键词:西方;饮食文化;营养表现

在当今社会,中西方饮食文化随着人们之间的交流往来不断相互渗透、融合,特别是在西食东渐的大背景下,西方饮食文化逐渐成为现今社会文化领域最流行的话题之一。西方饮食文化在我国人民的饮食消费中产生了重要影响,正确看待和认识西方饮食文化,特别是借鉴西方饮食文化中的有益部分,如西方饮食文化中的营养理念,对促进我国餐饮业发展有积极作用。

1西方饮食文化的概念及营养借鉴

西方饮食文化是指西方人在较长时期内,通过对饮食品的生产、制造、加工、消费、实践等过程中,在饮食方面所创造和积累的具有西方文化特色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1]。其主要内容涵盖了西方饮食文化遗产、西方饮食民俗与礼仪、西方饮食科学与历史、西方肴馔文化、西方饮品文化和西方餐饮环境艺术等方面。西方饮食文化的营养理念在诸多方面均有涉及,特别是在西方饮食科学、西方肴馔制作技艺等方面值得借鉴。

2西方饮食文化营养理念的理论基础

西方饮食文化从本源上根植于西方文化,西方文化的基本精神可以概括为八个字,即科学、民主、公平、法治[1]。在科学精神上的体现,主要表现在其思维模式方面,西方人提倡分析思维,即在探讨客观事物时,将对象分解为各个组成部分,然后对各个部分进行细致入微的精确研究,注重定量分析,力求获得逻辑严密、数据精确的结论。西方饮食文化中营养理念就产生于这种科学的思维模式上,客观探寻食物与人体健康之间的关系,如食物中的营养成分与人体需求关系、营养素的量化达标与人体需求关系、食物的合理搭配与人体健康关系等重要内容。所以,西方饮食文化营养理念的理论是建立在西方科学分析思维模式基础之上。

3西方饮食文化中的营养表现

3.1饮食观念上的营养表现

西方人在饮食观念上的营养表现主要在两个方面:①天人相分的生态饮食观。②膳食均衡的营养饮食观。

3.1.1天人相分的生态饮食观

西方人在饮食观念上强调天人相分,即指人在摄取自然界的食物原料制成的肴馔、维持生命、营养身体时,必须适应和满足人体自身的需要,强调人的饮食选择只需适合人作为独立体的需要,不必刻意适应自然环境[1]。据此,西方人制定出了《每日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强调饮食须满足不同性别、年龄、劳动强度等不同生理条件的需求,年龄从0~80岁之间划分为婴儿、幼儿、儿童、青少年、成年人、老年人以及孕妇、乳母等不同群体,劳动强度分为轻、中、重三个等级。而且,尤其强调特殊生理条件如儿童、孕妇、乳母、老年人等群体的营养摄取,对于特殊病理如心脑血管疾病、痛风、糖尿病、高血脂等人群,和特殊作业如高低温作业、铅作业、苯作业等人群,也有相应的膳食原则。

3.1.2膳食均衡的营养饮食观

膳食均衡的营养饮食观,是指在天人相分生态饮食观的基础上,根据人体对于各种营养素的需要来均衡、恰当地搭配食物种类和数量,着重强调合理配膳,即通过平衡膳食达到合理营养、增进机体健康的目的。①西方人在这个观念的引导下,根据不同条件的人群制定了不同的膳食指南,如《2015—2020年美国居民膳食指南》的主要内容就是:始终保持健康的饮食模式;重视食物的多样性、营养素含量和摄入量;限制来自添加糖和饱和脂肪的能量摄入,并减少钠的摄入量;转变食物选择习惯,选择健康的食物和饮料;无论何时何地,都应支持和实践健康饮食模式。②在膳食指南的基础上把相应的条款进行量化,设计出膳食金字塔或是其他形象化的表现形式。比如,《2015—2020年美国居民膳食指南》的形象化表现为“我的菜盘”,菜盘中涵盖了四类食物,分别是谷物和蔬菜各占整个菜盘的30%,水果和富含优质蛋白质类食物各占整个菜盘的20%。同时,菜盘的右上角标有一杯牛奶的图示,面积比例约为谷物的一半。通过这种“我的菜盘”形象化表示了每天应该要摄取的食物种类和大致数量比例,便于广大居民掌握。同时,还对图示的菜盘进行了部分文字说明,如针对菜盘中的蔬菜、水果的文字说明为:让盘中食品一半为水果和蔬菜,选择红色、橙色和深绿色的蔬菜,如西红柿、甘薯、花椰菜和其他蔬菜。把水果加入正餐中,成为主菜或伴菜,或作为甜品。通过简易的文字描述,更加具体化。

3.2菜品组成上的营养表现

西方人正餐饮食的菜品组成上主要包括餐前面包、开胃菜、汤菜、主菜、甜点等,这种菜品组成模式能较好地体现膳食均衡的营养饮食观。比如,杭州某意式西餐厅在圣诞节推出的套餐菜品组成为佛卡夏面包、凯撒沙拉、番茄浓汤、扒烤牛里脊配小胡萝卜土豆泥(牛肉5成熟)、蓝莓挞,现就此套餐营养分析如下。根据套餐菜品组成列出原料组成,见表1。从表2可得出,此套餐体现了食物多样化原则。从表3可得出,套餐提供的能量和营养素含量与其波动范围比较,均达到或超出标准,符合要求。

3.3西方肴馔制作技艺上的营养表现

3.3.1用料技艺上的营养表现

①在西餐中,有许多菜肴是生吃的,如开胃菜中的各种沙拉,一般选用各种新鲜的蔬菜,基本上只是清洗切配后即上菜,因此能最大限度地利用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减少营养素流失。②奶制品在西餐中的应用非常多,有鲜奶、奶油、奶酪等,如披萨中用到奶酪、土豆泥中用到淡奶油等,是每日钙质的主要来源。③西餐中经常用到的蔬菜如洋葱、西兰花、胡萝卜、番茄、西芹等含有大量的生物活性物质,如番茄中的番茄红素、西兰花中的异硫氰酸盐等具有预防肿瘤和心脑血管疾病的作用;同时,西餐中经常用到的香味调料,如百里香、迷迭香、罗勒等,含有大量的挥发油,抗氧化性强,也有类似的预防作用。

3.3.2调味技艺上的营养表现

西餐调味技艺上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重视少司的制作,西方现代菜肴在少司的制作上多用原肉汁调制,或者使用新鲜水果、蔬菜、香料制作,非常强调简单、营养、健康,比如烤三文鱼配牛肝菌皮的少司制作就是用柠檬汁、柠檬皮、盐和少量橄榄油搅拌而成,又如扒烤和牛的少司制作就是由薄荷、宽叶芹、水瓜柳、盐和少量橄榄油搅拌而成的香草酱,此类少司少盐少油且大量使用蔬菜、水果或是各类香草,膳食纤维含量高,很符合现代人们追求健康的理念。

3.3.3制熟技艺上的营养表现

西餐制熟技艺在营养上的表现,主要表现在部分烹饪方法上,如温煮,指在一个大气压下,原料在微沸的水中(75~95℃)中加热成熟的方法[1],菜品如温煮海鲜沙拉。又如扒烤,是将原料先放在扒炉(条扒炉或平扒炉)上加热,使原料表面遇高温蛋白质变性后锁住水分和其他营养成分,然后放入黄油、调味香草、大蒜进烤箱进一步烤制成熟的方法,菜品如扒烤和牛。这些烹饪方法能最大限度地保存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减少营养素的流失,是最能体现西餐在制熟技艺上的营养理念的。类似的烹饪方法如炖、烧或焖、烩等具有相同的作用。

4结语

我国传统餐饮的发展依赖于创新,在现今中西餐饮大融合的趋势下,其中重要一个创新点就是巧妙合理地借鉴西方饮食文化中的有益部分,特别是西方饮食文化注重营养理念的应用,是符合现代人追求饮食营养来维护机体健康这一迫切需求的,因此,应对西方饮食文化中体现营养理念的饮食科学和肴馔制作技艺等方面的内容加以借鉴,应用到我国餐饮业的发展中。

参考文献:

[1]杜莉.西方饮食文化[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

中西方的饮食文化范文第4篇

关键词:菜谱 文化差异 翻译

中图分类号: H31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6-0026-01

1 引言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对于这一点,每个国家的人都不例外。但是中西方的历史差异、地理环境、风俗习惯以及长期以来的价值观念等方面的不同,形成了各自不同的饮食文化。

2 中西方菜谱命名差异

在人类社会漫长的历史实践过程中,每个社会都形成了一种与之相适应的饮食文化。菜谱翻译时,译者若能熟知这些差异,将对饮食文化交流的成功有着重要作用。

中国菜谱的命名多富于艺术性,为了提升菜肴的品位和档次,许多菜名文化蕴含丰富,牵涉到人名、地名、动物名称以及自然景色等。讲究文雅、含蓄和吉利,注重表情、联想能力,少量大众菜肴以原料命名;而西菜命名直截了当,突出原料,往往一目了然。几乎都是以原料加上烹饪方式或者地名来命名的。想要让西方人理解并接受中国菜名,翻译时必须遵循一些相关的原则,不能望文生义或因不考虑中西方文化因素差异而造成文化上的冲突。

3 中国菜谱英译的主要方法

3.1直译法

中餐菜名主要包括主料、辅料、容器、刀法、做法和口味六个要素,在不违背西方文化的前提下,对一些以传说、典故,特别是以形象命名的菜肴,仍可以采用直译的方法,尽量在表达原译的 同时保持原汁原味,让海外游客在品尝佳肴的同时,领略中国饮食文化的魅力。例如:

糖醋排骨――sweet and sour spare rib

荷包蛋――poached egg

铁板牛肉――Sizzling Beef Steak on Iron Board

白果虾仁――shrimp and nut

蘑菇虾――shrimp and mushroom

3.2音译法

语言是个符号系统,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接受外来词,音译法能避免因直译或意译带来的误解和不可读性。在中国菜里,有一部分是用地名、人名、象声词或地方语来命名,为了保持原有特色风味,中餐特有的一些主食也可采用音译法。例如:

麻婆豆腐――ma po tou fu

东坡肉――dong po pork

北京烤鸭――beijing roasted duck

炒面――Chow Mein

粽子――Zongzi

3.3意译法

语言有不同的文化内涵和表达形式,当形式成为翻译的障碍时一般采用意译法。中国菜的命名讲究,常常富有诗情画意,给人以美好的联想和回味,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在中国菜谱翻译中,为了将抽象或带有联想性的菜名以具体清晰的方式表达出来,可以采用解释、删减、借用等手段。采用解释可以更加清楚的明白菜肴的原料以及做法;为了使菜名显得简明扼要,有时在翻译时可以省略无关紧要的词语这样更容易让客人一 目了然;借用西方人熟悉的菜名或主食名来翻译部分中餐菜名和主食,常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

咕噜肉――sweet & sour pork(解释)

佛跳墙――Buddha Jumping Over the Wall (topmost fare of Fuzhou cuisine,a concoction of practically all delicacies from land and sea stewed in a sealed jar, so-called because legend has it that enticed by its aroma, even the Bud-dha jumped over the wall to find the source in defiance of religious command- ments)(解释)

四季叉烧豆――roast pork with string beans(删减了四季)

馒头――steamed bread(借用)

4 结语

客观存在的文化差异使得中餐菜谱翻译时常常要面对诸多矛盾和冲突,译者只有充分认识和理解它们,在翻译中采用正确的方法策略,,追求近似的对等反应,合理进行“折中”,才能更好的将中国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推向世界,才能实现成功的文化交流。中华饮食文化的独特性决定了菜名的翻译不可以也不可能局限于某一种翻译方法, 而是应该多种方法的综合体现。有时甚至可以直接使用汉语拼音来标注菜名,并且在旁边附上该菜的图片,并标注菜的主料、配料和口味等主要信息。这样便可以让顾客一目了然,不会因为对菜名的误解而破坏了品尝中国美食的兴致。

参考文献:

[1]周湘萍.中西饮食文化差异与中餐菜单的英译[J].北方论丛;2003(02).

[2]白靖宇.文化与翻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3]顾蓓蓓.中文菜谱翻译的异化与归化[D].东华大学,2008.

[4]潘桂娟.中、西餐菜单的差异与翻译[J].商场现代化,2008(4).

[5]黄海翔.中餐菜单英译浅谈[J].中国科技翻译,1999(1).

[6]刘清波.中式菜名英译的技巧和原则[J].中国科技翻译,2003(4).

作者简介:侯学智(1992―)女,满族,辽宁鞍山人,(学生),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中西方的饮食文化范文第5篇

清涧县位于陕西省榆林市南部,当地方言在发音、词汇、功用等方面与普通话有很大不同。方言是文化的载体,清涧方言不仅蕴含着独具特色的陕北文化,而且沉淀着那片黄土地传之已久的习俗人情。对清涧话的方言词汇进行探析,可领略浓厚的陕北民俗,也可对淳厚的陕北人情进行解读。清涧方言体现在衣食住行各方面,关于饮食的方言词汇更能体现文化意蕴。

[关键词]

清涧;方言;饮食;文化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方言是语言在不同地域的变体,因此方言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地域浓厚的文化气息,有时方言就是民俗文化的组成部分。讲同一种方言的居住人群有相似的生活习惯和文化习俗。因此,从方言词汇的角度研究一个地区的民俗文化是很有必要的。清涧由于四面环山,人们沿河居住,与其他地区交往较少,他们的方言几乎没有受到普通话影响,方言色彩较浓,体现出来的当地民俗文化更有风土人情味。“人活七十,就为一口吃食”这句在清涧老百姓中流传甚广的俗语可看出饮食对清涧人的重要性。

一、清涧方言中的主食文化词语

清涧是农业县,一直以来以种植业为经济发展之主。受干旱少雨的气候和黄土性土壤影响,其粮食作物分夏秋两季,夏季作物以小麦、大麦、豌豆为主,秋季作物以高粱、玉米、谷子、荞麦为主。如人们流传的民谣“荞麦三棱麦子尖,十里乡俗不一般”。因小麦产量颇丰,清涧人多把面食当作主要饮食。清涧主食花样繁多,食品多以方言直接命名。其中以食材区分,有米食、面食、杂食等,米食有韬黍饭、钱钱饭(小米、钱钱、豉豆),面食有撅面(手扯面)、揪片子(面用擀面杖薄厚擀匀后用手指揪成的没有固定形状的面片儿)、河捞、抿节儿(把面和好后在抿节床(一种开小圆孔的铁板)上把面团搓成一节一节的短面条)、搅团、扁食(肉泥、胡萝卜或白萝卜丝馅儿的饺子);以做法而论,主食可分为煮、蒸、摊、烙、炸等数种,煮食以上列举,蒸食有馍馍(普通话中为“馒头”,据制作材料不同分为白馍馍、黑馍馍、黄馍馍等)、花卷(把面团擀成较厚的平面状后撒辣椒、盐等调料再卷成馍状放在锅里蒸)、窝窝头、拐拐(豌豆或杂粮面做的长条形食物)、角儿(jiér长角形蒸饺)、黑愣愣,烙食有烙饼、油旋,炸食有糕类(油糕、枣糕)、油忽揽儿(一种中间开孔的小油炸饼)、炸馍类等。

(一)煮食类文化词语河捞:山西、陕西南部多用“饸饹”命名这种面食,但清涧的“河捞”和陕南的“饸饹”存在一定的区别。陕南和山西多吃“荞面饸饹”,是以荞麦面为食材制成的黑色长条状的面食,配以肉汤食用。清涧的“河捞”,是由白面制成的一种粉条状的亮白色长面条。先把面和好,揉成圆柱形面团,放入“河捞床”(一种制作面食的用具),水开后用河捞床把儿向下压出面条至开水中,一分钟后捞出来配以各种臊子即可食用。对清涧人来说,“河捞”不仅仅是一种普通的面食,也有着特殊的文化内涵。“河捞”从构词方式来分析属于偏正式,字面意思理解为“从河里捞上来”。面条在沸水中翻滚的情形与人在水中翻腾类似,因此得名。清涧与山西柳林等地隔河相望,颇有经济往来,但是水上交通工具落后,频频有人死于黄河之中,因此“河捞”就被人们寄予了对平安的企盼。清涧在举办丧事时第一顿饭就是“河捞”,最初目的就是表达一种生者对亡者灵魂的告慰,告知亡者已被捞上岸,不会再受浸泡之苦,久而久之就形成丧事前吃“河捞”的习惯。“河捞”不仅在丧事中用到,在婚宴、生日宴会等吉利的聚会中也会被当作第一顿饭食用。在清涧方言中,“面”与“命”的发音相似。“河捞”是一种长面,因“长面”谐音“长命”,“河捞”就被冠以长寿的“美差”。新生儿满月、老人过寿等都要吃“长命”的“河捞”。扁食:清涧方言将普通话中的“饺子”称作“扁食”。有两种说法,一种是“子孙扁食”是特意将饺子捏成娇小状,在新婚第二天早上给一对新人吃,预示将来会子孙满堂;另一种是“儿女饺子”,结婚时迎亲队伍带一定量的面粉再添入娘家的面粉少许,用这些“迎面”包十二个饺子。让新人务必在新婚当晚十二点之前食用这十二个“迎面”包的“饺子”。因“饺子”谐音“交子”,表达了双方父母对儿女早生贵子的期望。清涧人的扁食多是白面皮,萝卜羊肉馅儿,形如元宝,百姓就把吃扁食叫作吃“元宝”,吃“福气”,“盼望招财进宝,捏(包)扁食时故意把硬币包进扁食中,预测一年是否有福”[1]384。钱钱饭:“钱钱饭”以前是陕北缺粮时的度荒饭,现因其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男女老少一年四季兼宜食用,已成为粗粮细做的风味粥食之一。其得名民间还流传一段故事,南宋时,金兵犯境,岳飞奉命讨伐,一路追到陕北清涧一带。金军只顾逃命,其粮草任秋雨滴淋,豆粒被雨水浸泡后发胀,撑破装粮口袋,洒落一路。落地豆粒被马车碾轧,形成一个个扁小的豆饼。宋军负责粮草的士卒一路收拢地上的小豆饼,之后用水淘洗,倒入锅中煮熟,熬至稠状,凉至温热,端上献给岳飞。岳飞大悦,觉得一个个小豆饼犹如一个个小铜钱,大笑着命其名曰“钱钱饭”。“钱钱饭”原料是小米、黄豆。“钱钱”由黄豆做成,先把黄豆煮至六成熟,使其膨胀变软。捞出后晾去浮水,放在光滑的石头上,用专用的“捣钱钱锤”敲砸。把黄豆捣成铜钱薄厚为宜。因其和铜钱大小薄厚相似,就叫“钱钱”。人们一般在大年初一早上“捣钱钱”,希望整年财源滚滚。

(二)煎炸类文化词语油糕:“糕”是用面粉掺和其他食材蒸制而成,“油糕”则是将蒸制而成的“糕”用食用油煎炸而成。陕西关中地区的“油糕”与陕北清涧的“油糕”颇有不同。关中地区的油糕内含红枣、红糖、白糖馅儿,清涧油糕一般是把用糜子磨成的面粉蒸熟后,切成长片状,用食用油炸成金黄色后捞出,在外层撒上白糖,放入盘中即可食用。“油糕”一词在结构上是“偏正式”,“糕”为中心语。因“糕”在发音方面与“高”同音,所以“糕(高)”自然而然被清涧人冠以节节高的美名。陕北民歌《山丹丹开花红艳艳》中那句“热腾腾的油糕端上桌儿,快把那亲人迎进门”正说明“油糕”地位之“高”。清涧人无论在婚丧嫁娶还是暖房祝寿时都会以油糕配以河捞迎客,因此在清涧方言中就有大量关于“糕”的词语。“满月糕”,孩子满月时会摆宴席邀请亲朋好友庆祝,宴席首饭就是河捞和油糕,炸出来第一片糕要沾在孩子岁线上;12岁以下的孩子每一年生日当天父母会为其做“翻身糕”,取“油糕”高升健长之意,希望在滚滚油锅中炸去孩子往年的晦气,使其迎接来年的好运;新婚当天,由男方父母捏个猪头状的糕放在盆底,把盆搁在新房床(炕)上,象征该夫妻今后生活幸福美满、不愁吃穿,这种糕叫“坐底糕”,“坐底糕”不可赠与他人,否则代表将财源和好运送给他人;新房的基本框架落成后,清涧有“合龙口”的习俗,亲朋好友会携礼庆贺,新房主人会以油糕、河捞答谢,当天吃的油糕被称为“上梁糕”。另外,在一些传统节令中也会吃糕,如元宵节吃“谷穗糕”、重阳节吃“登节糕”、冬至吃“冬至糕”等。煎饼:清涧煎饼与天津、山东人喜好的煎饼馃子不同。天津、山东的煎饼馃子是由绿豆面薄饼、鸡蛋,还有馃子(油条)组成,配以特制的面酱、葱末、辣椒酱制成,被人们当作早点食用。清涧的煎饼把荞麦粉加工成糊状,搓揉至面筋,兑水稀释,用纱网过滤,在铁鏊上摊煎成椭圆状、碗口大小的饼,其薄如纸页、色似白银,卷以猪头肉、酥肉、鸡肉或各类凉菜、豆腐干,配以醋蒜汤、熟芝麻拌成的汤汁即可食用。煎饼在民间也有一个传说,古时一女子为鼓励夫君赶考就将小麦磨成糊,在石板上摊成饼状,薄厚如纸,把大葱或卷料当笔,辣酱当墨汁,夫君感动发愤苦读,考中状元,该女子就将摊煎饼的技艺传给左邻右舍,因此煎饼在清涧又被称作“状元饼”,父母会让孩子在中考、高考前食用煎饼若张,望其高中“状元”。

(三)蒸食类文化词语馍馍:馍馍是清涧人饭桌上必不可少的主食之一,外形为半圆形。在清涧方言中“馍”不读“mo2”而叠音读“mu2”,叠音会表达亲切之感,因此从发音方面可看出“馍馍”与清涧人紧密的联系。在清涧方言中“馍馍”的名称种类丰富“,燕燕”、“花花鸟鸟”、“花卷”、“子锤”、“老献”等。不同的制作方法有不同的名称,比如“油忽揽儿”(油馍馍)。它是一种中间有孔、圆环形状的油炸馍馍,用黄米磨细面,再用软米熬滚烫面,放置在热炕头使之发酵,之后捏成一个个中间开孔的圆环形小饼,放入油锅炸至红褐色捞出食用。因其炸好后颜色如黄金、铜钱,在清涧民俗中“,油忽揽儿”就被当作吉祥富贵的象征。在婚姻丧葬中,馍馍也是首选。男女定亲时,媒人带着男方去女方家里交东西,会带有二十四个白面馍馍,定亲在清涧被称为“交粧”,此时馍馍为“交粧馍馍”。有两个寓意,一个是男方对女方家境的夸赞,赞美女方光景好,一年二十四个节气都有大白面馍馍;另一个寓意就是男方与女方人、物的交换,女孩子从此归男方家。迎亲时必须准备十二个白面的“催妆馍馍”,取双数表示对新人婚后成双入对、和美幸福的祝愿,同时也催新娘快速梳妆打扮等待男方的迎亲队伍。婚俗中少不了“求子”的心愿,即“儿女馍馍”,男方的迎亲队伍要把两个大白面馍馍用八个小馍馍圈起来,象征儿女围着父母转,这种“儿女馍馍”形象地体现了清涧人多子多福的传统观念。另有一种“老献”,“老献”是一个逆序词,实为“献老”。“老献”是生者献给“老者”的东西,亲戚在丧礼中带给亡者直系亲属,举行丧礼后,主事者为表示感谢会退还其中一部分“老献”给亲戚。“老献”只可用在丧葬中,表达儿女对亡者的孝敬和悼念。由此也可看出清涧人对儒家孝道观念的传承。黑愣愣:黑愣愣是清涧方言色彩化和形态化的典型代表之一。它是清涧县的一种特色小吃,把洋芋(土豆)磨成粉末状,用清水浸泡、过滤后,加入芡、面、各种佐料、大葱等,捏成丸蒸熟,以蒜汁、老陈醋、香油、芝麻调成的蘸料浇在上面,即可食,或可加青椒、西红柿等炒味,味道咸辣酸爽。黑愣愣主要食料是洋芋末和芡面,和在一起会呈黑色,故以“黑”定名;又因为各种食料和在一起蒸熟后是末状堆积在一起,用清涧话就是“愣”在一起,清涧方言叠音众多,故以“愣愣”称之。“黑愣愣”就在色彩、形态上体现了清涧方言直观化、叠音化的特点,也可看出清涧人质朴、直接的性情。

二、清涧方言中饮酒文化词语

受北方游牧民族影响,陕北人在饮酒方面体现了游牧民族豪爽的性格。如“上大碗”,在聚会中往往将一瓶烧酒平均分配在几个大碗供人们饮用。古往今来酒与食关系密切,凡是祭祀、婚丧嫁娶、宴宾等活动都离不开饮酒。陕北清涧也有独特的饮酒习俗,这些习俗就可以通过一些词语来表现。拔酒瓶:清涧盛产红枣,红枣几乎已成为百姓一个维护生计的产业,因此也被冠以和美、吉利的象征。酒在婚宴中必不可少,因此一般会把又圆又大的红枣塞在酒瓶上代表夫妻生活幸福美满。订婚时,在宴席开始之际,男女双方父亲会各拔一个早已准备好的塞在酒瓶上的红枣,寄予女方父母对女儿生活和美的祝福,清涧将这种祝福行为称作“拔酒瓶”。酒曲儿:喝酒时唱酒曲儿是陕北人生活习惯的体现之一。酒曲内容广泛,有信天游、爬山调等陕北民歌,也有自编自导的即兴演唱。无论是已有的民歌还是现场编作的唱词,都需要和宴会中的某方面主题相关。一般分为三类,一为敬酒曲(劝酒曲),是主人向客人劝酒时现场编唱的酒曲,内容多赞美宾客及主宾亲密的关系,如“风尘尘不动树梢梢摆,什么风把亲亲刮将来。双手手敬你酒一杯,喝了酒儿表心意”、“一棵白菜两条根,什么人看见什么人亲;虽然不是一娘生,酒场上要拜那干弟兄”;一是对曲,多为男女对唱,有时也为男男对唱,一方唱出上句,另一方对答,内容较含蓄隐喻;另一为戏谑曲,适用于关系较熟的主宾之间,内容含有些许对对方的“调侃”,如“一来我人小理性少,哪里不行单赖定(住),叫老哥、你细听,这杯杯酒儿你喝定(住),喝不喝在你的心,我斟起倒起给端起,站起坐哈(下)又圪蹴哈(蹲下),喝到你肚子里,我心平气长”。细听这些唱词恰是百姓日常生活的写照,喝酒唱酒曲也成为清涧人聚会时不可少的增进感情的酒文化之一。米酒:与其他地区所饮酒类不同,清涧大多数人家喜欢喝“米酒”。米酒可以说是陕北人自酿的一种低酒精度饮料,是以软黄米为主要材料碾制而成。“米酒”色泽不纯、较浑,因此又名“黄酒”、“浑酒”。正如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一句。“米酒”味甘醇、微酸,男女老少都好喝。

三、清涧方言中的食宴文化词语

清涧饮食文化习俗不仅表现在各种特色食物和饮酒词汇上,在独特的宴会形式中也略见一二。四四席:《榆林市志•社会风俗志》中记载:“四四席指四个炒菜、四个凉菜、四碗肉、四个汤。”[2]747据此可知,“四四席”指陕北民间举办婚礼会客时的一种饮食规格。八碗:“八碗”是清涧人较高规格的待宾之宴,目前在农村仍较为盛行。人们也将参加宴会亲切地称作“吃八碗”。“八碗”顾名思义,共八碗菜,内含烧肉、炖肉、丸子、酥鸡四种肉类,另加三碗菜、一碗粉汤为“软八碗”(水漂席),另加四碗肉被称作“硬八碗”。在“八碗”吃完后,若有客人未吃够,主事者将为宾客继续添炖肉、烧肉直至每位宾客饱腹,名曰“添席”。另外,八碗肉再加一碗八宝饭称为“八仙庆寿”,一般是子女为家中长者举办寿宴时的饮食规格。十三花:“十三花”是最高规格的宴席,八碗肉再加一菜四汤,有时被人称作“九食四汤十三件儿”。《榆林市志•社会风俗志》中记载:“十三件,传统菜肴,主要有红烧肉、炸丸子、酥鸡、清蒸鱼、清蒸羊肉、八宝饭、鱿鱼蛋花汤、拼三鲜、黄花汤等十三件菜肴。”[2]747人们举办宴席的规格取决于男方的经济基础、社会地位,一般经济基础扎实的家庭会为子女提供最高规格的宴会标准。不过,所有父母会竭尽全力为子女提供较高规格的宴席,一方面表达自己对儿女的祝福,另一方面也提高自己在亲戚好友中的声望。坐落于陕北的小县城清涧有独特的风土人情。人们饮食起居、婚姻丧葬中的方言词语无不体现着独具魅力的文化底蕴。方言是文化的载体和表现形式,清涧方言承担着这种责任。从研究清涧方言词语入手,可以窥探到清涧乃至陕北地区特殊的地方民俗文化。饮食文化词语只是其中一方面,相信方言中任一方面的词语都具有社会性的研究价值和意义。

【参考文献】

[1]邢向东.神木方言研究[M].中华书局,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