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耕地精细化管理

耕地精细化管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耕地精细化管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耕地精细化管理

耕地精细化管理范文第1篇

关键词::新常态;土地整治;理念

1:土地整治概念

土地整治指采用工程、生物等措施,对低效利用、不合理利用、未利用以及生产建设活动和自然灾害损毁的田、水、路、林和村进行综合整治,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土地质量和利用率的活动。土地整治是盘活存量土地、强化节约集约用地、适时补充耕地、提高土地产能和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在我国将土地整治与农村发展,特别是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是保障发展、保护耕地、统筹城乡土地配置 的重大战略。

2:土地整治存在问题

2.1:认识不够全面深入

土地整治应以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城乡统筹发展为导向,以增加高产稳产基本农田和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为目标,以切实维护农民权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然而,从最近十多年开展的土地开发、土地复垦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来实践来看,由于土地整治工作的主导部门仅限于单一的国土部门一家,导致了片面强调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改善农业生产设施、优化用地布局等土地工程目标,对于很重要的“三农”问题、城乡统筹发展等社会目标则考虑较少。此外,从土地整治工程本身来看,以往的土地整治,内涵上主要集中于片面追求耕地数量增加,不考虑提高耕地质量、优化用地布局和改善生态环境;范围上以分散的土地开发整理、工矿废弃地复垦为主,很少延伸到山水林田湖综合整治;目标上只是单纯地保护耕地,未强调促进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

2.2:协同不够积极有力

这主要表现在分散在各个部门的项目、资金等未得到整合,部门协调难度大。土地整治涉及国土、农业、林业、水利、扶贫等多家部门,然而整治工作各自为政,规划、资金、项目选址等各部门自行分头进行,导致规划不衔接、项目重复投资、资金分散使用,难以整合各要素,形成全域全方位的规划设计和实施以充分发挥协同效应。土地整治是一个系统工程,项目实施过程需要多个部门统筹协调,但目前,土地整治工作往往以专项任务为主,缺乏全域性、综合性规划和统筹安排各部门资源的机制,部门之间相互推诿。

2.3:标准体系不够完善

土地整治工程中,技术标准要求低是普遍存在的现象,主要表现为农田建设工程技术和污染土地修复工程技术落后、矿区土地复垦工程简单、土地整治工程技术标准体系不健全。土地整治工程一般未体现地区、类型、工程的差异性,导致标准针对性、可操作性不强,并很少关注过程标准及生态环境等指标。污染土地修复标准未根据不同土地利用类型进行考虑,也未从人体健康风险及地下水安全风险等方面进行筛选。同样,矿山土地复垦标准、参数的制定未对生物气候带、矿山及其开采工艺类型、复垦目标、损毁类型进行区别。

3:土地整治改进对策

3.1:提高认识水平

对土地整治应有全面深入的认识,在追求土地本身的工程目标的同时,对于以农民权益保护为核心的“三农”问题和统筹城乡发展置这一目标不可偏废,否则就背离了土地整治的初衷和目标。应把土地整治视为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抓手,通过土地整治,提高土地质量优化土地资源布局,促进土地资源合理利用,改善农业和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增加农民收入水平,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和社会和谐。今后对土地整治的认识应调整为:内涵上以增加耕地数量为主向增加数量、提高质量、优化布局和改善生态环境并重转变;范围上由分散的土地开发整理向集中连片综合整治转变,由农村土地整治延伸到城镇工矿、山水林田湖综合整治;目标上将由单纯的建设性保护耕地向促进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转变;手段上将由以项目为载体向以项目为载体,结合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等政策的综合运用转变。

3.2:强化统筹协作

多规合一是推动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走向平台统一的必由之路,土地整治应适应这一趋势,加强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协调衔接,进一步统筹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矿废弃地复垦、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地质灾害工程治理等任务,并在此基础上做好自身规划。土地整治工程复杂、任务繁重、涉及部门较多。因此,必须克服各自为政、分头行动、项目重复投资、资金使用分散等局面,政府应加强统筹,参加部门要积极配合牵头部门,整合项目、资金、技术,使土地整治在规划设计和实施过程形成全域全方位的局面,以充分发挥整合效应和协同效应。

耕地精细化管理范文第2篇

土地生态质量指在生态系统范围内,维持生物的生产力、保护环境质量、促进动植物及人类健康和居住,以及保护改善大气、水等生态环境问题的能力。是土地质量内涵的重要组成,与土地的自然质量、社会经济属性共同构成土地的价值和质量。随着经济和文明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食品安全和土地生态质量。目前,国土资源部已基本完成全国范围的农用地分级,它是在土地自然质量的基础上综合考虑生产条件、土地利用和经济水平而进行土地质量分等定级(吴克宁等,2010),向土地数量-质量并重管理迈进了重要的一步。浙江省国土资源厅开展了土地生态质量调查工作,选择慈溪市为试点之一,通过调查探索土地数量和质量-生态并重的精细化管理方法技术,为21世纪的土地质量调查和管理提供技术支撑。

1方法和材料

慈溪市土地生态质量调查对象为土壤、灌溉水、大气沉降物和农产品,2007年—2009年开展调查,内容以土壤地球化学调查为主,灌溉水、大气、农产品质量和土地自然特征、生产环境调查为辅,其中,土壤地球化学调查精度为1∶5万,样品4件/km2,分析测试全量27项、有效态15项、有机污染物2项(刘军保等,2010)。进行了土壤养分、环境质量、土壤污染程度、灌溉水质量、农产品安全、富硒土地资源等评价,按中国地质调查局《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估技术要求》(DD2008-06)进行了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估,结合大气、水、农产品质量调查,完成了对慈溪土地生态质量的评估。

2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估

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估依据土地有益元素、有毒有害元素和有机污染物含量水平,及其对土地基本功能的影响程度而进行的土地质量级别评定。其内涵包括了土地基础肥力、环境和土壤健康质量评估。评估模型构建包括指标筛选、权重赋值、隶属函数模型建立、指数计算等内容。

2.1指标筛选

2.1.1肥力因子N、P、K、有机质是土地肥力的主导因素,依据主导性原则都应入选。但N和有机碳关联性较好,相关系数达0.92,具有较好的线性函数关系(图1),依据独立性和空间分异原则,选择OrgC。P、K对土地质量的影响是它们的有效态,依据慈溪土壤有效态评价速效K和有效P都处于缺乏和比较缺乏的状况,因此选择速效K、有效P作为参评指标。土壤微量有益元素Fe、Mn、Cu、Zn、Mo、B的有效态地方分级评价,依据慈溪土壤中Fe、Mn、Cu、Zn、B都处于丰富和相对丰富状态,因此选择有效Mo为参评指标。

2.1.2环境因子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显示有毒有害重金属元素Cd、Hg情况突出,DDT在局部残留也已超标,因此根据主导性原则选择Cd、Hg、DDT为有害元素参评指标。另外,慈溪为滨海平原区,pH和含盐量是土地质量的重要理化指标,根据系统性原则选择pH和含盐量参评。

2.1.3健康因子环境健康指标I、F、Se中,I、F虽都处于高背景下,但地方生态没有发现威胁。Se作为土壤健康的重要指标,调查显示,慈溪分布大面积的富硒土壤和杨梅、水稻等富硒农产品,因此选择Se为参评指标。综上所述,建立了慈溪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估指标体系(表1)。

2.2权重赋值评价指标权重值的大小,实质是该项指标对土地质量影响程度的衡量,对土地质量的影响主要是由元素对作物生长和安全质量的贡献大小、研究区的丰缺程度以及空间的变异情况等决定的。慈溪市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估指标权重赋值采用层次分析法(AHP)进行。

2.2.1层次构建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估指标体系共分3个层次:第1层为目标层,即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估;第2层为决策层,包含土壤养分要素、土壤环境要素等;第3层为指标层,包含pH、OrgC、有效P、速效K、Cd、Hg、Se、有效Mo、含盐量等评估指标。

2.2.2矩阵判断层次分析法通过两两比较构建判断矩阵,如在肥力指标层中,有机碳是决定土地基本质量的主要因素,绝对重要;有害元素中Cd的污染比重大于Hg、DDT,Cd比较重要。pH和含盐量,pH相对重要。

2.2.3权重分析通过层次构建和矩阵判断,通过计算构建层次指标的权重值见表2。

2.3隶属函数模型隶属函数模型共有戒上型、戒下型和峰值型3种(DD2008-06)(图2)。OrgC、速效K、有效P、有效Mo等肥力指标采用戒上型。由于研究区硒元素较为缺乏,因此也采用戒上型模型。Cd、Hg、DDT采用戒下型。考虑到本地区靠近海域,含盐量普遍较高,已普遍构成影响慈溪土地质量的重要因素,采用戒下型模型。pH采用峰值型模型。

2.4隶属函数计算应用研究区L、U、O1、O2阈值确定采用背景值法。指标的隶属函数归属采用慈溪土壤背景(汪庆华等,2005)20%、40%、60%、80%累积频率分级;但肥力指标参考第二次土壤普查肥力分级标准,有害元素参考GB15618—1995标准,pH、O1、O2根据慈溪实际农业生产格局和作物耐受适应情况采用值6.0~8.0(表3)。

2.5评估指数模型根据指标筛选、隶属度函数值计算模型和权重值结果,采用加法模型,对各参评指标的实测值进行权重和隶属度计算,获得土壤肥力和土壤环境地球化学综合指数P。式(1)中,P为综合指数;fi为第i个评估指标的隶属函数值;Ci为第i个评估指标的权重;评估指标为表征土地肥力和土地环境健康的各类指标。

2.6评估方案

依据土地肥力综合参数(P肥综)和土地环境综合参数(P环综)分别进行土地肥力和土地环境等级划分,分为3等。每等对应的综合参数值见表4。依据土地肥力质量等级和土地环境质量等级评估结果,采用表5所示的分等方案,对评估图斑进行土地质量地球化学分等评估。

2.7评估结果

慈溪土地质量综合评估结果为:优质一等地面积22.7km2,占评估区耕地面积的3.40%,分布于横河、匡堰等一塘内水网平原区;优良二等地面积537.9km2,占评估面积80.65%;良好三等地主要零散分布在一塘—七塘之间,面积105.9km2,占15.87%;中等四等地面积0.5km2,占0.08%。五等地未现(图3)。总体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估显示良好。

3土地生态质量评估

在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估基础上,综合考虑大气、水、农产品等生态质量构成土地生态质量评估。大气、水、农产品等评估在专项生态评价基础上进行等级评估,采用表6的方案。土地生态质量综合评估具体方案采用叠加法,即在不影响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估分等基础上叠加,在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估上,叠加上不同代号表示不同级和生态评估的指标种类。用数字表达评估结果,第一位1~5组成,分别表示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估的5个等别。第二位表示大气,第三位表示灌溉水,第四位表示农作物安全,每位数字由0~3组成,分别表示不同参评因素所划分出的评估结果。图示和说明见表7。慈溪市土地生态质量评估结果统计见表8。从图3和表8中可以看出,慈溪市土地生态质量总体良好。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估以一、二、三级优质—优良等级土地为主;大气质量总体较好,只在慈溪市城区周边出现3级质量;灌溉水质量普遍下降,在周巷、庵东等地出现3级,内江河道污染严重;农产品质量大部分符合食品卫生安全要求,只在龙山等局部地方出现稻米镉超标。因此,局部土壤、大气、水和农产品存在生态威胁,影响土地生态质量,应引起高度重视,一方面要加强监测,另一方面对局部生态质量问题区采取污染治理和土壤修复等工作。#p#分页标题#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