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土地工程管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土地管理现状及土地整理的意义
随着我国人口不断增加、经济快速增长,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人地矛盾愈来愈尖锐。目前我国每年的建设用地在逐年增加,耕地面积在逐步下降,而中国的人口却以每年近1000到1200万人的速度在增长,人均耕地只相当于世界人均的43%。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中国采取了“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土地资源的占用受到了严格的控制。为实现有限国土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目标,一般有两种方式:
1.1开垦宜农荒地,直接增加土地面积。
1.2开展土地整理,利用现有存量土地,通过提高土地利用率,改变用地结构而腾出土地。
1.2.1长期以来,我国土地利用十分粗放,浪费严重,通过土地整理增加土地资源的潜力很大。土地整理作为落实我国基本国策、确保我国粮食安全、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战略、解决经济发展与耕地保护的土地供求矛盾、协调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关系的主要手段,已在我国各地蓬勃开展起来。
1.2.2城市土地整理手段作为土地整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全国各地得到了广泛的运用。但由于一方面,城市土地整理还是新生事物,人们对其理论认识的深度不够;另一方面,人们的风险意识普遍不强,还没有充分意识到城市土地整理过程中各种可能出现的风险及其带来的损失,更没有形成一套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致使在实际中城市土地整理的风险不断发生,既影响了城市土地整理收益的实现,也阻碍了城市土地整理事业的发展。因此,为保证我国的城市土地整理事业的顺利发展,防范风险的发生,迫切需要对城市土地整理模式进行全方面的研究。正是基于上述理论和现实的需要,探寻城市土地整理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影响整理项目顺利实施、影响预期收益实现的各种风险因素,对这些风险因素的种类、特性、风险发生机率以及风险损失等方面加以分析研究,构建恰当的风险分析模型来评估城市土地整理风险,并针对分析评估结果采取相应的风险管理措施,为城市土地整理的顺利开展提供理论上和实践上的借鉴意义,将显得十分重要。
2、土地整理建后工程管理存在问题及解决建议
土地整理作为促进土地资源重新配置、增加土地利用效益和提高土地供给能力的重要途径,对促进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土地整理事业的发展,人们对土地整理的作用和意义的认识也不断深入。现阶段,土地整理项目对项目前可行性研究、施工过程中的生态效益问题和项目后效益评价问题研究较多,而对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与实施方面却缺乏重视,从而使建后工程管理环节普遍薄弱,影响了土地开发整理综合效益的发挥。
2.1根据实际调查分析,目前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工程后期管护主体基本上是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或项目承担单位委托的当地政府。工程后期管护落实情况是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竣工验收的一项重要内容,要求项目竣工验收时项目承担单位制定项目工程后期管护方案,并提交有关协议以及相关设备移交证明等材料,但项目验收后各种后期管护的方案、措施的落实、执行情况却不尽如人意。 .
2.2目前,各地普遍存在“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验收时制定的各种方案、措施没有很好的落实,造成部分工程被破坏、设施丢失、工程闲置。由于工程后期管护的问题,导致工程设施丢失、损毁,直接影响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整体效益的发挥,失去了土地整理应有的意义。
2.3我国土地整理建后工程管理基本由国家、政府专业部门负责管护与运行。这种产权类型单一、权能模糊的管理体制,往往造成除新增耕地外的工程设施出现所有者缺位、经营权模糊、工程有人建无人管、年久失修、运行效率低下等问题,难以支撑土地整理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2.4土地整理建后工程管理中还存在如工程产权主体不明确、管理体制不顺、运行机制不活、管理体制和市场经济原则相背离、建后管护经费缺乏、工程后期管护的制度没有有效建立等问题,而后期管护资金的筹集与落实是实现有效管理的关键。土地整理项目完成后,按照现行的管理程序,一般移交给当地政府进行后期管护。由于后期管护是个长期的过程,资金的筹集也需要一个过程,因此当地政府必须设立专门账户管理土地整理的后期管护资金。
建议:建立土地整理后评价制度,能检查土地整理投资的宏观目标实现程度和资源配置的优化度,不断调整土地整理决策和政策机制,提高土地整理投资项目的整体效益和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保证土地整理工作的持续发展。通过后评价不仅可以总结经验、汲取教训,提高项目决策的科学水平和工程实施管理水平,更能促进对项目的后期管理和维护。
3、土地整理建后工程管理的新模式
3.1项目实施后所产生的社会效益是巨大的,生态效益是明显的,经济效益是显著的,达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才符合土地整理的目标。“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国家投资土地整理事业,即使是公益投资,名义上也享有投资后的收益权,这部分收益应该还之于民,调动民众的积极性,最合理的方式由街道或村一级的单位代为实现这部分的收益权,并规定其投向土地整理建后工程的管护费用。由土地管理部门协助监督这部分收益的收取、管理与使用。
3.2提供制度激励,健全管理体制,强化工程管理,吸引私人、私人联合体和民间团体加入到土地整理建后工程管理中去,并有一系列制度来保障这些人或团体的权益。具体可采取承包、租赁、拍卖、股份合作等方式来进行。项目竣工后,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应将项目的工程设施移交给项目的管护主体,并签订移交协议,制定养护标准,由管护主体将工程设施管护落实到个人,同时向国土资源部门提交管护方案、管护预算及管护协议等材料。
3.3具体使用管理模式,可以采取承包与拍卖相结合的方式,建立工程设施有偿使用制度。这样不仅解决了工程设施的管护,又保证了工程管护的资金问题,从而保证土地整理建后工程的可持续运行和使用。
结束语:
搞好成本预测、确定成本控制目标。成本预测是成本计划的基础,加强成本控制,首先要抓成本预测。土地整治中成本预测的内容主要是使用科学的方法,结合中标价并根据各项目的施工条件、机械设备、人员素质等对项目的成本目标进行预测。如:工、料、费用预测;施工方案引起费用变化的预测等。
围绕成本目标,确立成本控制原则。成本控制的对象是工程项目,其主体则是人的管理活动,目的是合理使用人力、物力、财力,增加效益。土地整治中的成本控制一般应坚持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则:
节约原则。节约绝对不是消极的限制与监督,而是要积极创造条件,着眼于成本的事前监督、过程控制,在实施过程中经常检查是否出偏差,以优化施工方案,从提高项目的科学管理水平入手来达到节约。
全面控制。全面控制原则包括两层涵义,即全员控制和全过程控制。所谓全员控制就是控制项目涉及的所有部门、班组和员工,调动部门、班组和每一个员工控制成本的积极性。
而全过程控制是指成本控制工作要伴随项目施工的每一阶段,使工程成本自始至终处于有效控制之下。
目标控制。即目标的设定应切实可行,能落实到部门、班组、个人;目标的责任要全面,既要有工作责任,更要有成本责任;做到责、权、利相结合。
动态控制。所谓动态控制就是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下进行成本管理活动。实施成本动态控制应遵循“例外”管理方法,即在工程项目建设活动中那些不经常出现、但对成本目标的顺利完成影响重大,必须予以高度重视的问题。如:成本差额金额的确定;地面建筑(构)物拆迁、土地平整土方量及工期延长、机械临时租用费用的上升等。
寻找有效途径,实现成本控制目标。项目经理部是作业管理班子,是企业法人指定的项目管理代表人,属非经济实体。所以首先应明确项目经理部与企业、企业法人之间的责、权、利的关系。其次,要明确成本控制者及任务,从而使成本控制有人负责,避免项目亏了责任却不明的问题。
在施工阶段充分发挥技术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对标书中主要技术方案作必要的技术经济论证,以寻求较为经济可靠的方案,从而降低工程成本,包括采用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节约能耗,提高机械化操作等。
Abstract: In civil engineering, enhancing soft soil foundation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can be helpful for improving the construction quality of the whole project. In soft soil foundation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the first thing to do is supervise and control the soft soil foundation reinforcement technology.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soft soil foundation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technology in civil engineering.
关键词: 土木工程;软土地基;施工管理
Key words: civil engineering;soft soil foundation;construction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TU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16-0131-02
0 引言
软土地基的成分主要是由粉土和粘土构成,粉土的比重较大,含水量高,但是透水透气性很差,承载力弱,所以地质结构的稳定性易破坏,在土木工程施工过程中,软土地基危害性极大,如果施工管理不当,常常会因为剩余沉降及不均匀沉降导致各种失稳或者破坏现象,在施工过程中会发生地面开裂以及塔滑情形,严重时还可发生路基整体坍塌,造成严重的安全事故,带来极大的损失,因此,采取相应的处理技术加固软土地基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1 土木工程基本情况
某土木工程软基处理长度1734m,主要为具有膨胀性的亚黏土,局部为冲洪积累的卵石层,基座为石炭系的砂泥岩。软土的粉土比重较多、压缩比例较大、透水透气性差、承载力低,将其作为地基对工程非常不利的,因此,土木工程的软土地基施工,必须先对软土进行加固处理,改善了软土的渗透性和易变形的特性,加强软土地基施工管理,保证土木工程地基的安全、可靠和稳定性。
2 土木工程软土地基施工管理
每一种软土地基处理方法有一定的使用范围和使用条件,在处理方法和施工工艺的选择上,需要根据软土地基特性、工程建设条件、施工条件等进行施工技术的选择,加强工程施工质量管理。
2.1 施工前管理 改善工程的地质结构,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施工,认真调查土木工程工程的现场地质,室内配比的实验和土工的实验要先做好,有了合格报告之后再进行大面积的开展。对软土地基的加固处理过程中,要严格按照土木工程桩位的设计图,依据室内配比的实验和土工的实验实施,先试桩再对单位喷粉量合理的计算,加固优化软土地基结构。充分检验施工材料的质量水平及和合格性,保证土木工程施工现场的规整,确保施工的各类机械设备能顺利安全运行,并科学的组装施工的各类机械设备,及时对设备机械调试,保证尽快运行,发挥最大的作用。
2.2 软土地基施工技术管理
2.2.1 表层处理法管理 在土木工程软土地基施工的过程中,最常见的的方式就是强化一些地面表层极软弱的部分,然后再进行施工,通过地质排水强化处理软土的表层,加强材料的设置,提高地表的强度,大大提升组织结构能力,达到加固处理、预防塌陷的目的,对于软土表层质量比较好的,并且含水量较高的软土地基,在土木工程施工填土之前,进行排水沟挖掘土地表层,让水分引导留出地基。这种方式可以有效的降低土地表层的含水量,提高土壤的干燥程度,有利于土木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开挖沟槽进行排水之后,可以将沙砾石块填埋进去,使地基底座更加强筋,提升透水透气性,软土地的构成材料得到改善,地基架构更坚固,为土木工程软土地基施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了调整和改善软土地质的特性,在软土地基施工中,可以在土层中加入一些韧性材料或者沙砾石块垫层,垫层所起到的作用有:①进一步提升了地基的承载力,由于各种垫层的抗剪强度比软弱土层高,因此需要提高土承载力,以免破坏软土地基。②在某种程度上减少了沉降量,如条形基础在基础宽度及深度范围中的沉降量,大约占总沉降量的一半,运用分布严密的垫层取代上部软弱土层,可以大大减少这一部分的沉降量。垫层针对应力具有一定的扩散作用,进而致使下卧层软土的压力变小,这样一来回减少下卧土层的沉降量。③提高软土层排水固结速度,由于垫层材料的透水性很好,当软弱土层受到压制后,垫层能够充当良好的排水面,可以让基础下面的孔隙水压力消散,增强垫层下面弱土层固结的强度,以免出现地基下软土塑性破坏的不良情况,从而使整个土木工程具有良好的稳定性。上部的地基的软土层较薄,并且含水量较高时,可在软土地基之上铺设一层一米厚度的砂垫层,不仅使软土良好固结,砂垫层还可以用作排水层,合理的调整土层水分。如果软土的表层土壤是粘性非常强的,就可以在软土的表层土壤里加入一些混合添加剂,土层粘接力得到提高,并且有效改善了土层的压缩性,整体的地基性能提高上去,使软土结构更加密实。如果软土地基不均匀,容易造成侧向变位,并且会出现不均匀的局部沉降现象,就必须对材料进行一定的增添和敷垫,利用抗拉力和抗剪力使地基能够均匀支持填土的负荷,尽可能的控制侧向变位和局部沉降现象,施工工程中的机械设备可以安全持续进行施工。
2.2.2 爆破和抛石排淤法管理 爆破和抛石排淤属于新型的加固处理方式,爆破加固技术方式是炸药爆炸之后,利用其张力的作用令泥沼软土地基改善结构,排除松散的土壤和淤泥土质,用强度比较高的材料进行填充,这种软土地基的处理加固方式的操作有很严格的要求,操作者需要有有一定的技术水平,并且耗用的成本费用较高,还有一定危险性,如果操作不当就会引起施工环境的严重污染。抛石加固技术方式是将大片石料抛出,利用产生的挤压力进行排淤,比爆破加固技术方式的操作更加方便,成本相对来说低廉,所以这种方式在土木工程施工的软土积水洼地地基中被广泛适用,但同时也需要严格依照规范进行,加强施工规范性管理。
2.2.3 竖向排水法管理 在本工程中软土层地基厚度大、均匀粘土地质使用竖向排水处理技术,在强粘性的底基层中设置垂直竖向排水柱,短距离排水强化地基固结排水,全面增强综合抗剪性能。通过纸板材料或矿井排水,振动沉桩、袋装打入、水射、螺旋钻入方式等开展良好设置,这种施工方式,是将处理目标放在填土坡面下,全面强化地基从而更加的稳定。
2.2.4 换填法管理 在工程中暗沟区域、杂填土区域和低洼水源地区域等软土地基很浅的地区,采用换填法加固地基,利用挖掘方式,把地面下面的软土土层挖掘掉,然后在挖掘空出来的区域填埋土质性能稳定、压缩性很低、高强度和承载能力很好的碎石材料等。在换填土层的时候把每个层面都进行压实操作,目的是保证换填之后的土层可以保持很好的含水量和压实度,使其满足工程建设规定的各项指标数据。
2.3 施工观测管理 在软土地基施工过程中,注意对地基的稳定和沉降进行动态观测管理,施工现场中地形变化大、条件差及设计问题较多、土质调查点附近均应设置有观测点,在施工期间通过各观测点对施工进行同步跟踪观测。观测后,整理记录好观测结果,并绘制出成果曲线,以指导工程下一步的设计和施工。
3 结语
随着社会现代化的发展,土木工程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整个工程施工的建设中,软土基具有很大的危害性,并且是我国整个工程施工的难点,在使用结构的过程中,软土基会直接影响着土木工程沉降的问题。地基失稳,工程结构的质量受到破坏,还有一定的危险性。因此,在实际工程中,应掌握并合理利用土木工程软土地基施工技术,积极使用新技术来提高工程的质量,采用科学的施工方法,才能提高施工工程的质量,保证了土木工程工程建设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参考文献:
[1]黄国文.公路建设软土地基的处理问题[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1(17):47-48.
关键词:国土资源局;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档案馆
DOI:10.16640/ki.37-1222/t.2015.21.185
1 国土资源局土地工程发证后的档案管理工作的现状
国土资源档案是国家相关的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以及其他单位在日常的工作中所形成的各类有价值的文件、资料、图纸、表格、数据、声音、影响等记录,并且这些记录都是直接形成的,没有经过任何的篡改和更改,档案所含有的信息量较大,种类也呈多样化。
近年来,我国的国土资源局土地工程发证后,档案管理工作呈现出较好的发展趋势。科学化、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应用与档案管理当中,档案的管理条件也得到逐渐的改善,档案管理的干部队伍建设也日渐成熟,干部素质明显增强,档案的管理水平也有所提高。最重要的是,我国各地区部门对档案管理的重视程度逐渐加重,扩充了档案管理的发展空间。
2 国土资源局土地工程发证后的档案管理工作现存的问题
国土资源局的档案管理工作不容忽视,但是在实际的运作过程中总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还有许多地方需要改进的方面。
2.1 对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
在现如今的发展形势下,还存在着一些干部领导对档案管理不重视,落实不具体,经常是统一装订统一存档,造成文件的混乱,没有规律可循,一旦需要用档案时寻找起来费时费力。有些部门对档案的管理没有专职人员,在面对上级部门的检查时,对工作也是敷衍了事,只是为了达到检查标准而应付工作。这种现象的存在说明了国土资源管理已经严重的形式化。另外还有一些部门单位没有明确的管理规章制度,致使档案管理较为松懈,管理过程也较为消极,部门单位的管理者对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致使档案管理的规划性建设成为泡影。
2.2 档案馆配套设施不全
由于科学技术发展迅速,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为档案管理工作带来了较为实用的管理手段,在存纸质档案的同时,电子档案也迅速受到人们的追捧,而目前的档案管理方式和档案资料存储模式仍局限于传统的档案管理,使得档案管理在新形势下得不到有利的发展,以至于很多部门单位将档案管理所遗忘。相比之下,我国的国土资源局作为档案大量集中的管理中心,档案管理问题更是十分突出:
没有档案收发的凭据,没有设立用来进行档案归纳管理的专门场所,或是没有可容纳和摆放档案的橱柜,对档案保存所需的温度和湿度更是忽略不计,一旦发生火灾,有的档案馆连灭火设施都不齐全。种种的不良条件,许许多多的隐患和漏洞,文件的乱堆乱放,这些都是国土资源局档案管理的通病,致使档案管理工作一直提升不上档次。
2.3 档案管理业务不熟,管理水平不高
以目前的发展形势来看,我国国土资源局的大部分档案管理工作者都不是经受过专业的档案管理学习和培训的,管理形式散漫,管理水平较低。外加档案管理工作人员流动量大,变更频繁,档案交接并不十分完全,致使许多档案丢失或缺失;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管理技能业余化,业务掌握不熟练,远远达不到专业档案管理人员的技能与素质标准。因此在进行档案管理时,对于档案的整理、分类、收集、编号等一系列流程都不能独自完成,并且存在档案遗漏和档案破损的现象,对我国国土资源档案管理和发展造成影响。
2.4 档案管理机制不健全,档案应用率不高
有些部门单位对档案管理的力度较弱,导致布置的任务不能被完成。档案管理人员分配不均匀,致使在国土资源局土地工程发证后仍存在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工作部规范、管理目的不明确的现象。档案管理机制不健全,致使档案的查阅和使用过程没有详细的标准和规范,使得档案“有去无回”,档案丢失后也无人查找和过问,档案丢失成为了普遍现象,也是档案不完整的直接原因。
2.5 档案管理监督不到位,档案管理缺乏创新
随着社会发展,信息的大量涌现,相关的文件数据也在不断的更新换代,因此,档案的收集、存储和更新也尤为重要。收集是保证档案完整的第一步,存储是保证档案能完整的被记录下来,而更新就是要保证档案能跟得上时代的潮流,这样才能使我们不断进步。
3 国土资源局土地工程发证后的档案管理工作的策略
为了提高国土资源所档案管理工作的水平,使其能更好地适应时展,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建设,笔者认为,国土所档案管理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进。
3.1 全方面做好国土资源土地档案管理基础工作
首先,档案管理工作内部要明确分工,充分发挥工作人员的能力。在对工作人员聘用时,要选择认真负责,具有爱岗敬业精神和高度的奉献精神的工作人员,以便发挥工作人员的骨干作用。
3.2 加强国土资源档案管理信息化系统建设
现在是信息时代,档案管理也要充分发挥网络技术的作用,加快信息化建设的步伐。纸质档案的存储需要消耗大量的财力物力人力,但是电子档案省去了这部分的成本,通过电脑之间的信息传输,可以更快更准确的得到想要的资料,存储和查阅都比较方便快捷。档案管理可以采用纸质和电子档案同时存档的方法,这样既保证了档案的完整性,又为查询提供了方便。
3.3 大力培养工作人才,为土地档案管理工作添加动力
随着档案管理工作要求的提高,要多组织员工培训活动,使员工不断学习新的科学管理方式方法。培训方式不仅要次数多,更要有效率,方式和途径要多样。要通过专家培训与个人自学相结合,在集中培训时还要进行分类指导,并且要把别人的先进经验与自身实际相结合。
4 结束语
国土资源局土地工程发证后的档案管理是一个值得相关部门重视的工作,它承载着国土资源发展的一切信息,完整标示着我国国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今后的查阅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总之,必须加强国土资源局档案馆建设,必须提高管理水平,形成有效的可持续发展的运行机制,实现理论创新、服务创新、管理创新,将档案管理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参考文献:
【关键词】土地开发整理 后期管护 原因 对策建议
土地开发整理工程的后期管护是实现工程综合效益的重要保证。近年来,国家对土地开发整理事业高度重视,随着资金投入的逐年递增,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改变农业生产方式、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新开工项目的不断增多,工程后期管护不足等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因此,加大工程管护力度,建设和管理齐抓共管,已经成为当前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
1.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后期管护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从总体上看,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竣工后,为搞好日常管理和维护,大多数村镇都能比较重视项目的后期管护工作,都确定了管护主体,制订了具体的管护措施。但仍有一部分村镇,对项目后期管护重视不够,认识不高,管理混乱,设施损毁严重,严重影响了工程效益的发挥。存在的问题主要是:
一是缺乏切实可行的工程管护方案。现有的方案过于笼统、概括,没有明确相关部门、单位和个人的责、权、利,没有使管护措施真正落到实处。
二是缺乏工程管护资金保障制度。现有的工程项目没有建立起资金使用和管理制度,没有明确资金的收缴、使用、审批和监督责任,没有对后期管护做得好的单位和个人给予适当的奖励,无法调动相关单位和个人的积极性。
三是缺乏专业系统的管护措施。土地开发整理工程都是在村边野外,治安防范力量薄弱,时常出现电力设施被盗毁、水利设施被破坏、防护林被盗伐等现象,进而导致灌、排、防功能的丧失。另外,由于长期缺乏定期维护与系统的专业维护,导致道路泥泞、管道破裂、水渠漏水、排水沟淤积和各类专业设备的损坏。
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重视程度不够。凡是工程后期管护较差的村镇,普遍存在村镇干部对工程管护重视不够的问题。干部们或忙于做自己的事,或怕伤人不愿管,或嫌事多不想管,站位不高,置之不顾。
二是设施使用不够。有的村镇由于缺乏主导产业和高效农业,有的设施一年只用一两次。没人用也就没人管,导致设备锈蚀、损坏或丢失。
三是经济基础较差。缺乏维护资金在经济落后的村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对项目区内的道路、水利设施应定期维护,但由于资金难筹措,想维护也维护不了,巧妇难为无米炊,使项目设施使用一段时间后就报废了,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四是工程设计有问题。有些工程设计脱离实际,方便使用,不方便管护,如出水口,安上阀门,使用方便,但机耕时碍事,当事者为自己方便就把它拔掉,造成损坏。
2.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后期管护的对策建议
2.1建立健全工程后期管护的基本制度
笔者认为,在土地开发整理工程竣工后,各方应及时建立起由县国土部门检查监督、村集体管理、农民积极参与、资金多渠道来源的管护制度。
管护主体是工程所在地的村委会。管护主体对工程设施具有所有权、使用权、管理权,具有管护的义务及分配的权利。工程竣工后,工程所在地的县级国土资源部门将工程设施移交给管护主体,签订移交协议,由管护主体负责工程设施管护,并承担管护费用,将管护任务落实到具体人,同时向县级国土资源部门提交工程管护方案、工程管护预算、工程管护协议等材料。
农户作为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利用的直接主体,与田块、设施、设备等直接接触,其行为直接影响到工程综合效益的发挥。因此,农户在工程后期管护中承担着具体执行者的角色,必须积极参与到工程管护中。要建立由县级土地管理部门监督指导、村委会主导、农户积极参与的工程管护制度。
2.2建立完善管护资金的筹集体系
管护体系重在落实,管护工程重在效果。因此,要充分调动各层面的积极性,就必须构建以财政补贴、预算预留与受益农户集资相结合的多渠道管护资金的筹集体系,形成“主体明确、制度健全、资金有保障”的管护体制,达到“有人管、有钱管、管的好”的目的。
除了必要的国家财政投入外,工程管护资金可以通过以下渠道筹集:一是按照“以有养无”的方法,用有经济效益的工程设施养护无经济效益的工程设施。如对水井、蓄水池、泵站等有经济效益的工程设施,利用有偿使用的收益来管护变压器、灌排管道、田间道路等无收益的工程设施。二是从收费项目中收取日常维护费用。管护费用可以采取以从新增土地承包费中和在核定水价的基础上按用水量收取排灌费用时按一定比例一并收取。向受益农户收取设施设备的日常维护费用,主要包括沟渠及水工建筑物的维护修理费、设备的检修更新费、设备设施的运行费和管护人员的补贴等,但收费项目和标准必须经过听证并有县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备案。三是预留专项资金。对于工程项目的大修和大额更新费用,应由工程所在乡镇财政从土地有偿使用费和出让金中预留出部分专项资金。
2.3合理规划设计土地开发整理工程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应因地制宜,适应当地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规划设计人员应认真踏勘现场,细致了解项目区的田、水、路、林等现状及周边配套设施,广泛听取当地村民的意见,充分尊重当地农村的生产生活习惯,并结合相关规范要求,科学进行规划设计,确保方案切实可行,并考虑工程后期管护的低成本等,使工程能够长久地发挥效益。
参考文献:
[1]唐火庆,鞠登平.土地整理项目后期管护的问题和模式研究.[J]中国商界.2010(6)
[2]冯连伟,陈军伟.临沂市土地整理工程后期管护工作的经验. [J]山东国土资源.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