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边防公路建设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公路 建设项目 水土保持方案 水土流失预测 防治目标
中图分类号:S157 文献标识码:A
公路沿线地形复杂,施工路线长,扰动地表面积大,挖填土石方量大,造成水土流失。水土保持方案编制的主要目的是制定切实可行的防治方案,最大限度地控制和减少水土流失。
1 基础资料的收集与分析
基础资料收集与分析是方案编制的首要工作,只有对有关基础资料进行认真分析,才能有针对性地布设水土保持设施。基础资料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现场调查,二是主体工程可研究报告及有关图表。
1.1 现场调查
现场调查需对推荐路线和比选路线两侧各500m范围内、拟选取的取土场以及弃土场进行实地调查,并重点掌握以下几方面内容:①路线经过的各种地形地貌,按里程分段表述,对不良地质区应予说明;②路线所经区域的植被类型,主要群落结构和植被覆盖率;③项目区各级土壤侵蚀面积、所占的比例,土壤侵蚀模数背景值以及所属的土壤侵蚀类型区和水土流失容许值;④各取土场的可取土量和弃土场的可容渣量等。
1.2 对主体工程可研报告的分析
主体工程可研报告是编制水土保持方案的重要技术资料,对主体工程可研报告重点分析、掌握以下内容:①征地面积、临时征地面积、扰动地表面积,取、弃土场数量以及与水保有关的技术、经济指标;②施工组织和施工工艺,如施工场地布置、施工时序、土石方及砂石料开挖场地以及运输、堆放方式;③土石方平衡情况,不能简单用“挖方——填方——弃方或借方”的方法来分析,要考虑挖填方的施工时段、材料质量、标段划分、运距等因素,经综合分析后提出平衡方案,并以此校核取,弃土场的数量和位置。
1.3 对路线方案的水土保持评价
从水土保持的角度评价路线方案是水土保持方案编制工作的重要环节,评价应从取土场和弃渣场数量、扰动表土面积、需要的土石方量、损坏植被面积、水土流失量及危害、工程投资等方面,通过综合比较,推荐水土流失少、经济合理的路线。水土保持方案编制应以经过水土保持评价后推荐的公路路线为依据。
2 水土流失预测
水土流失预测指对工程建设在不采取任何防护措施下可能产生的水土流失量和危害的预测,预测的目的在于指导水土流失防治措施的布局。
2.1 预测时段和项目区划分
公路建设分为施工期和运行期。在施工期,路堑开挖,路基填筑、料场开采,弃土弃渣及场地平整等,加剧水土流失。竣工后进入运行期,随着工程措施水保功能的发挥,水土流失将得到控制。因此,建设期应为水土流失的预测时段,运行期不予考虑。
预测必须分项目区进行,可分为主体工程施工区、土石料场区、堆弃渣场区、施工基地区和生活区等。对主体工程施工区应分开挖区和填筑区分别进行预测。各项目区由于施工历时不同,不能采用统一的时段,应根据各区有可能产生水土流失的施工时间来确定各区的水土流失预测时段。
2.2 预测方法
水土流失的预测方法有多种,对公路项目水土流失预测推荐使用类比预测法。
类比预测法是根据项目毗邻地区的有关观测和研究成果,通过分析比较进行预测。使用类比预测法需要从地形、地貌、土壤、开挖和堆放位置等方面进行比较,说明工程的可比性,只有各方面情况相近时才可引用。降雨是决定侵蚀强度的主要自然因子。
2.3 预测结果分析
必须对预测结果进行分析,明确产生水土流失的重点区域,提出防治工程的类型及实施进度。
3 水土保持方案编制的有关问题
3.1 防治目标
防治目标是方案的控制目标,又是竣工验收的控制指标。防治目标的量化,一方面要符合有关规定和工程实际情况,另一方面要考虑水土流失背景值和植被覆盖率。
3.2 防治责任范围
防治责任范围是指建设单位由于工程建设可能引起水土流失所要负责防治的范围。应根据“谁开发谁保护,谁造成水土流失谁负责治理”的原则,实事求是、合情合理来划分。
防治责任范围包括项目建设区和直接影响区。项目建设区主要指永久和临时占(征)地,包括公路占地范围、料场、渣场和附属建设区。
直接影响区是工程施工对下游或周边地区造成水土流失危害的区域,建设单位应对其造成的水土流失负责防治。根据有关项目水土流失监测和工程建设实践经验,平原公路的直接影响区为公路两侧征地地界外各10m;丘陵区公路的上边坡无直接影响区,下边坡为地界外的10-30m;山区公路的上边坡也无直接影响区,下边坡直接影响区范围根据地形、坡度确定,坡度大的范围大,坡度小的范围小,一般为征地地界外30-50m。
3.3 主体工程与水土保持工程的界定
在方案编制中,应对主体工程和水土保持工程进行明确的界定,从而明确主体工程设计单位和水土保持方案编制单位的职责。对具有水土保持功能的主体工程,应根据水土保持规范的要求对其进行分析、评价,并对评价结论负责。
为做好*年全社会公路水运建设投资计划的编报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建议计划的编制要求
1、各级交通部门和建设单位要根据*年上半年计划执行情况和全年计划预计完成情况的基础上,按照“*”规划,围绕江苏交通现代化建设的总体要求,按照实事求是、保证重点、量力而行、注重效益的原则,统筹安排全社会公路、航道(船闸)、港口和汽车客货运站建设投资规模、资金来源和投资计划。
2、在编制建议计划时,要落实项目资本金、银行贷款和多元筹资的渠道,集中财力、物力保障重点工程建设;投资安排上要优先保证*年竣工投产项目、续建项目和明确的“*”新开工重点项目;前期工作基本完备的项目方可列入年度投资计划。
3、已列入省年度计划的地方建设项目,地方配套资金应安排到位。
二、建议计划的编制分工和要求
1、高速公路建设计划:
⑴省高速公路建设指挥部会同江苏交通控股有限公司编制省指挥部直接负责建设管理的在建项目和*年计划新开工项目;
⑵省长江大桥建设指挥部负责编制泰州过江通道建设计划;
⑶苏通大桥建设指挥部负责编制苏通长江大桥建设计划。
⑷崇启过江通道建设计划由江苏交通控股有限公司编制并报送省交通厅。
⑸以市为主负责建设的高速公路建设建议计划由所在市交通局负责编制。
以上单位编制的建议计划要将项目建议计划和投资来源分解到各市,并提出具体的建设内容、形象进度目标。
2、国省干线公路改造工程、农村公路建设建议计划由厅公路局负责组织编制。
3、全省航道、船闸建设重点项目和一般养护改造建议计划由厅航道局负责组织编制。
4、全省港口建设建议计划由省港口管理局负责组织编制,其中,根据连云港、南通、镇江市港口行政主管部门和交通主管部门的职责分工,上述三市内河港口建设项目、疏港公路项目由市交通局报送省港口管理局统筹研究。
5、其他干线公路、地方一般公路、汽车客货运站由各市交通局负责组织编制。
以上内容除总计、合计外,要列出详细项目清单和资金来源组成,已完成前期工作的需注明项目批复文号。
三、其他要求
1、各单位要认真总结分析“*”期间和今年以来的计划执行情况,综合分析交通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影响交通发展的因素,进一步理清“*”规划的发展思路、发展目标和对策措施,在此基础上编制*年建议计划。
2、各市应根据全省农村公路建设五年规划和计划,加快推进农村公路建设。对于要求列入省计划管理的地方一般公路项目,必须具备相应的前期工作,在*年建设计划中上报。
建议计划要按照附表的统一格式填报,各项数字要认真核对,并注意与相关的统计数据相衔接;原则上厅直属单位(除长江大桥建设以外)编制的建议计划,应建立在由各市对口部门提出,并经所在市交通局审核同意的上报计划基础上,以避免项目的重复和遗漏。
3、计划表格分省厅制表和交通部制表,其中,交通部制表中厅直属单位负责填报总规模、用地计划(重点项目)、重点项目、危桥改造、安保工程、治超检测点、农村公路通达工程、改造工程、农村乡镇客运站、水运中央基本建设、非中央基本建设、水运全社会等表格相关内容;各市交通局(港口管理局)负责填报本市域内项目用地计划(重点项目)、重点项目、主枢纽、公铁立交、国边防公路、农村乡镇客运站、渡改桥(或渡口改造)、水运中央基本建设、非中央基本建设、水运全社会等表格相关内容。
关键词:高速公路建设环境影响 防治措施
U412.36+6
1.高速公路建设对环境的影响分析
1.1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高速公路的建设是带状工程,涉及面广,对其周围环境的影响很大,如水土流失、生态平衡失调、气候异常、噪声、废气和尘土等。建设初期,由于大量边坡的开挖和填方会形成面积巨大的边坡,同时对区域环境内的原有动植物群落造成破坏,极易发生水土流失和生物多样性减少。随后与之相伴的坡面土壤侵蚀、山体坍塌、滑坡、河流阻塞、水污染等灾害,不仅影响道路的安全和水土资源的保护,而且危及周边地区环境及公共设施的安全。高速公路建设过程中所造成的生态问题,尤其是的边坡,靠自然界自身的力量恢复生态平衡常常需要较长时间,而陡峭的岩石边坡往往留下永久的伤痕,不能自然恢复。公路运营后,路体分割了生物的生存空间,使公路附近的动物容易被汽车撞伤、压死,而且由于汽车、噪声的影响及废气等有害物质的产生,会使生物栖息的生态环境(空气、水、土壤)逐渐恶化,引起生物发育不良,繁殖机能减退,疾病增多,抗病能力下降,从而造成种群数量减少,有时甚至可能会影响整个生物群落。
1.2对土地利用的影响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高速公路建设步伐越来越大,公路建成后,在加速农牧产品、矿产、林业产品的输送,推动商品交换、信息交流、劳动力流动及农牧业的综合开发的同时,也使沿线各地区的土地功能发生变化,将单一的农业用地、开发用地或商业用地转变成了为多行业提供服务的特殊用地,促进了沿线土地资源的开发。公路建设不仅使这些农田永久性地失去了农业生产能力,而且“黄泥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沿线农田作物的生长。另外,公路建设还会造成一定数量的居民住房拆迁,使沿线居民人口结构及需求发生变化,改变了原有居民的联系及交往方式,从而影响区域经济布局和产业结构。
1.3对地质、水文方面的影响
高速公路施工时,由于填方和挖方对地表扰动较大,改变了原有的地貌。尤其是隧道的进出口及仰面坡的开挖,对局部山体稳定不利,可能会引发塌方、滑坡、软土层滑移等地质灾害,还可使土表、土质松软,增加水土流失量,造成河流、沟渠淤积、积水淹漫农田
。临时施工用地在机械碾压、人员踩踏下,土壤结构会发生变化,造成一定时期内土壤的肥沃度难以恢复。高速公路在穿过平原和低洼地时,大多以填方筑堤的方式来建路基,因而造成许多排灌渠道体系被截断,特别是原来多渠道分散排涝改变为集中到桥涵口排出,从而影响了排灌系统的正常运行,雨季有些地段会因排水不畅而产生内涝现象。
1.4对水土资源方面的影响
山区地形、地貌复杂,生态环境脆弱,高速公路建设由于其线形技术标准高,建设中开挖填筑、架桥挖隧、取土弃土等不可避免地会对周围水资源造成影响,并由此带来水土流失问题。
2.高速公路建设对环境保护的几点措施
2.1施工噪声污染的防治措施
公路建设周期一般较长,从开工到通车要一年以上时间。在这期间许多施工机械和各种运输车辆会辐射出较强烈的噪声,对附近公共场所产生较大的影响。
施工噪声源与一般的固定噪声源及流动噪声源有所不同,施工机械往往都是暴露在室外的,而且它们会在某段时间内在一定的小范围移动。
为防治噪声,施工人员生活区、大型施工场地以及水泥混凝土拌和场、沥青混凝土拌和场、碎石场的选址时,应尽可能远离学校、医院、幼儿园、敬老院、居民集中区等环境敏感点,最好在300m以上,如果达不到此要求,可对强噪声源采取消声、隔声、减振等措施;施工尽可能选用低噪声、低振动的施工工艺。学校、医院、幼儿园、敬老院、居民集中区等环境敏感点附近施工时应采取在施工场界设置临时隔声围护;高噪声作业避开学校的上课时段、医院及敬老院的午间休息时段;夜间停止包括打桩在内的高噪声(高振动)作业,确需连续作业的,应报当地环保部门批准,并公告居民;利用学校的固定节假日、寒暑假进行某些特定的高噪声作业;夜间不准开山放炮。
2.2空气污染的防治措施
高速公路施工中产生的扬尘、车辆尾气及沥青混凝土的烟气会影响空气质量产生空气污染,影响施工人员的身体健康、农作物的生长。运输扬尘防治应科学选择运输路线,加强运输管理,保证汽车安全、文明、按规定车速行驶;运输道路应定时洒水。土、水泥、石灰等材料运输时禁止超载,并盖篷布,如有撒落,应派人立即清除。水泥和混凝土运输应采用密封罐车,采用敞篷车运输时,应将车上物料用篷布遮盖严密尤其多风天气。
沥青混凝土、水泥混凝土、灰土尽量采用集中拌和方法,合理安排沥青混凝土拌和场,采用先进的沥青混凝土、水泥混凝土拌和装置,并配备除尘设备、沥青烟气净化和排放设施。拌和场不得选在环境敏感点上风向,宜选在下风向且距离应在300m以上,拌和场应为操作人员配备口罩、风镜等,实行轮班制,并定期体检。水泥、石灰、矿粉要有指定地点堆置,并且应采取密封存放的方式,控制其扬尘,存放点地面应作硬化处理。回收粉尘若不能使用,应制定相应处理措施,不得随意倾倒。要充分考虑沥青烟气的有害性,避开人类活动密集区、养殖场及敏感植物群类。沥青拌和设备、导热油、燃油贮存罐及连接管道应确保密封、防止泄漏。
2.3水污染的防治措施
公路施工对水环境的污染物主要是施工排放的生产废水和施工人员的生活污水为防治施工中水污染,材料仓库和临时材料堆放场要防止物料散漏污染,仓库四周应有疏水沟系,防止雨水浸湿,水流引起物料流失;沥青、油料、化学物品等不堆放在民用水井及河流湖泊附近,并采取措施防止雨水冲刷进入水体;稳定土、水泥混凝土、沥青混凝土拌和场等各种拌和场以及砂石场、轧石场等不得设在饮用水源地保护区内,并应设置隔离栅、沉淀池等临时污水汇集设施,污水汇集后沉淀处理,不得直接排放;钻孔灌注桩泥浆其悬浮物含量大,需建沉降池,悬浮物进行沉淀合格后排放;混凝土搅拌车应定点清洗,设置临时沉淀池对清洗沉淀处理后方能外排,有条件者也可采取水回收处理后循环使用;在防渗漏和加固地层所采用的化学浆料,尽量选用毒性小、污染少的注浆材料,尽量避免浆液流入地面水系和人畜饮用水源;污水处理后如排入市政管网的及附近水体,水质应满足《污水综合排放标准》的相关规定;如排入附近农田沟渠用于农田灌溉的应满足《农田灌溉水质标准》的相关规定。
2.4水土流失的防治措施
高速公路施工应尽量减少水土流失的产生,水土保持应与高速公路建设相结合,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以防为主,开发建设与防治并重,边开发边防治,因地制宜、因害设防,重点治理与一般防护相结合的原则治理水土流失。使新增水土得到有效控制,项目区原有的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减少水土流失造成的危害。
临时施工道路的开辟会破坏地表植被,包括耕地、园林、林地以及牧草地等。为此,应规划好临时施工道路的路线走向,以减少植被破坏为首要原则,尽量利用现有道路;若无现成道路可利用,则应严格控制施工道路修筑边界,路线走向必须绕开各种生态敏感区。对于施工道路边界上可能出现的土质边坡,应有临时防护设施,在条件允许的地区,宜采用生态防护措施,可在施工道路修建的同时进行复绿,在气候条件恶劣地区,应有防止土壤侵蚀的工程防护措施,以防止土壤的自然侵蚀。在施工前,对现场初始的地形地貌,地表植被等自然特征应有客观的文字描述和完整的影像记录,以作为将来进行恢复的依据和参考,施工结束后,必须恢复临时占用土地原有的土地功能。
根据实际填挖土质,合理的设置边坡坡度;合理的设置土石方填挖施工现场临时排水系统,及时疏导雨水,以减少雨水对挖填土坡坡面的冲蚀。填挖方工程量过大的路段应避开雨季施工,避免雨季施工带来的严重水土流失,在有雨水地面径流汇集处开挖路基时,或在临时土堆周围,以及其他容易产生水土流失的地段,应设置沉淀池,作用是雨水流经时减慢流速使泥沙下沉,防止水土流失。弃土弃渣的堆放地点应预先采取排水和挡土措施,防止水土流失或对水源和灌溉渠道造成污染和淤塞。为防治水土流失要做到边坡稳定,岩石、表土、开挖坡面不,泥沙不进入下游河道,不影响河流正常行洪,做好绿化养护工作,提高高速公路沿线水土保持能力。
应集中取土场取料,切忌随意布置小料场,对山坡及植被任意破坏,既影响环境面貌,也容易产生方滑坡。弃土场要合理选址,不能阻塞河道防碍行洪,导致滑坡、地基下陷,也不能压埋植被、损毁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破坏景观。取土场、弃土场禁止选用森林、草地和湿地并按规定的界限,不能任意选址和扩大范围。拌和弃料应及时收集并运至弃土场,避免随意弃置污染土壤和破坏植被。材料堆放地点要有明确的边界,具体应按照临时用地审批文件规定的内容和要求,并结合现场的实际情况划定,以便控制对土地的不合理占用。施工结束后,应去除临时用地硬化地面,回填熟土并恢复初始地表植被。
结语:总之,高速公路建设过程中所产生的环境问题错综复杂、涉及面广,为此,环境保护的工作任务十分艰巨,只有做到高速公路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才能促进公路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才能真正意义上的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最终实现高速公路投资项目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满足人民便捷、安全出行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刘贵君,孙宏光.高速公路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黑龙江交通科技,2009.
[2]张中杰,张兰军,张怡.高速公路对环境的影响及保护策略———以巫山至奉节高速公路施工期建设为例.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
关键词:公路勘探;测绘技术;应用
中图分类号:TB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对测绘技术的认知
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投入,公路建设得到了飞速发展,尤其是中西部山区、农村地区,国家实施了村村通公路建设政策,同时加大了省级道路、高速公路的兴建。而我国中西部地区的地质环境较为复杂多样,我们在公路修建时,为保证道路设计的合理性和安全性,那么就必须注重对其进行前期的地形勘探。在公路选线时,我们要对公路大致拟定线路进行勘探,并根据测量的结果来绘制公路沿线地区的地形图和地质剖面图,然后依照具体地形来设计公路的各项施工基准,如路基、路面、路边防护等,并且根据地形合理处理路面坡度、隧道、桥梁等建设施工工艺。现代公路建设对施工工艺要求较高,并且对于其质量的要求也远远超过以往的普通公路,在公路的勘探中,测绘则起到了最基本的作用。目前国建公路建设勘探技术中的测绘技术主要包括GPS全球定位测绘技术、GIS地理信息技术与数字摄影技术、RS遥感技术等几种测绘技术,新型测绘技术能够满足大面积、广区域、高强度的测绘任务,同时也能够提高公路勘探测绘的效率和准确度、清晰度和辨识度,从整体上给道路施工人员予以指导,可以说我国大型公路建设中,新型测绘技术已经完全取代传统定点人工现场测绘,这是社会科学发展的必要要求。当然新型测绘技术由于受到技术、天气方面原因的影响,再加上其测绘工作量大、测绘时间长等,其难免会出现一些误差,因此,我们要将测绘技术进行综合运用,集各测绘技术的优势于一体,尽量将公路线路地质环境测绘数据计算准确,打好公路施工的基础。
二、工程测绘技术分类
测绘技术发展至今,不仅在地球物理、地理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果,其在定位、地形图绘制方面的测量也得到了较大的应用。在当前的测绘技术中,主要包含以下几类:
1、数字化测绘技术
数字化测绘技术的发展,将我们从大比例尺测图技术向着信息化、数字化发展,我国目前的城市建设与工程测量普遍采用数字化测绘技术,它要求测绘人员必须进入野外进行定点测量,并将外部测量点的观测测量数据与室内的制图比例尺计算相结合,由人工劳动草绘地形等高线以及各种地物符号,随后进行铅华制图,最后审定修改,制成墨线绘图。传统的测量技术一般成图周期较长,且产品单一、劳动量大,也不能直接依赖计算机直接进行分析和计算,比较耗费人力,而数字化测绘技术的出现则克服了传统测绘技术的弱点,可以最大限度地缩短制图时间,节约人力、物力,并在测绘的同时在电子图上直接进行各种数据的分析和计算。当前数字测绘技术主要为CASS数字化成图软件,它结合电子经纬仪、全站仪、回声仪、GEOMAP等外部辅助测绘仪器,利用自身所带自动形成等高线以及各种其他地形要素的功能,在计算机中实现了数字化、信息化的测绘功能,例如公路沿线地形等高线图、横断面图、路长计算、面积计算、坡度分析计算等,利用数字化CASS软件完全可以实现自动化和集成化测绘任务。
2、GPS全球卫星定位技术
GPS卫星定位系统是美国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所研制的全球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它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投入运行运行,并且也用于民用之中。如今GPS在国际定点导航以及实时监测、工程测量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中主要依赖GPS定位的测绘技术为RTK技术,它是依赖GPS而发展起来的三维坐标定位测绘技术,RTK测绘技术的精度最小可以达到厘米级别。
3、GIS地理信息技术与数字化摄影技术
GIS是当前测绘界的新兴学科,它集计算机、遥感测绘、环境科学与空间科学为一体,其主要优势不仅在于它的集地理数据采集存储 管理 分析 三维可视化显示与成果输出于一体的数据流程,还在于它的空间提示 预测预报和辅助决策功能。GIS地理信息技术在地质矿产测绘、环境监测、水利监测、城市规划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的主要优势在于其具有信息查询、分析以及管理的能力。数字摄影测量技术是使用数字影像成图技术,并集合计算机技术、影像数字、模糊识别等多种技术手段为一体,运用进行卫星拍摄或者航空拍摄等手段来绘制地形以及地貌图。数字化摄影技术的出现,可以测量大面积、大比例尺的地形图,并得到高清的地物形状、位置等信息,但是不能进行地下或者地中测绘。
4、RS遥感技术
遥感技术在我国的大面积同步观测方面具有较为普遍的运用,尤其是在数据以及图像时效性、综合性观测、经济性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遥感技术的主要优势在于其成像清晰,并且能够快速地获取大面积的信息,实时监测地面数据变化。
现代测绘技术在公路勘探中的运用并不是独立的,在现实测绘中,往往会根据实际情况的不同,而采用多种测绘技术联合测绘的模式。例如将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全球定位系统(GPS)三者结合而进行测绘任务,其通常被统称为3S技术,在具体的公路工程勘探中把这三种测绘技术结合起来使用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测绘技术在公路勘探中应用
1、任务与目的
公路建设是一项较大的基础设施工程,它必须以社会效益为目的,无论是公益性还是经济性,它都需要按照公路的具体作用以及兴建目的、级别来进行设计规划。在公路前期规划阶段,必须进行实地勘探,以选择合适的施工路线以及施工工艺,公路一般跨度较长,尤其是省级、国级公路建设,它将跨越多个地形带,如何选择一条经济、合理、安全的施工路线,就成为了公路勘探的首要任务,在公路勘探中,测绘技术则是其最为主要的勘测手段。测绘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公路勘探提供最直观的依据和数据,其主要任务包括工程施工路线勘测,线路地质、土壤、地表、岩石圈等环境数据勘测,地形坡度数据勘测、横断面、纵断面地形数据勘测等,以此来给设计人员和施工人员提供最直观的指导。勘探测绘还需要进行沿线路线的选择以及解决方案的制定,例如在需要架设桥梁的河流地方,要测绘河流两岸的地形图、水位图以及标注水文数据等,并确定桥轴线的长度及桥位处的河床断面,测绘河流中的桥墩位置等。另外在山体绕线不合理情况下,要选定隧道方案,并对山体剖面图、洞身、洞长等进行测量,提供必要的勘测数据,对山体土壤、岩石结构、植被覆盖、暗河流向等等进行数据分析并标注,以确保施工安全。
2、公路工程测绘技术的发展要求
公路工程测绘是公路建设的基础,任何路桥在施工前期都必须进行勘测以及图纸测绘,现代公路工程测绘任务的广泛性,决定了测绘工作的多样性。为满足工程建设的需要以及企业效益的需要,我们在进行公路沿线相关地质环境测绘时,早已经不采用传统的测绘方式,现代测绘强调动态性,它必须关注公路沿线动态的地质变化,诸如水文状况、山体稳定状况、路面沉塌、开裂状况等情况,以及时做出调整和数据的再设计。传统的测绘技术,一般只在图纸上标注当时的具体数据,且并未经过严密的计算和分析,而现代的测绘不仅要求数据的准确、清晰,同时还要进行整体分析,选择最优路线和施工工艺。这是现代科学发展的必然结果,在未来测绘技术的发展将会完全走向信息化和数字化,尤其是在测绘数据的计算、储存、传输、管理等环节,将会更加细分为多个专业,并在统一的框架内得到高效的处理和分析,提高公路勘测测绘的效率。
正如以上指出的当前公路施工沿边的防护现状,包括防护形式和防护利弊等,潜在的安全隐患一旦被外界因素触发,就会不可避免产生交通事故。因此,探讨目前公路工程施工沿边的防护形式和交通施工的关联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笔者经过总结,认为造成这种关联性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公路沿线的防护栏对交通安全事故起不到根本性的防护,而且也难以适应工程施工的线路长、施工点多、面积广大、情况复杂等特点;其次,有些公路的环境比较复杂,尤其是由老路改造而来的公路,施工项目进行施工时,往往由于不了解公路环境而造成交通事故的发生;最后,管理不严格也是造成因沿边防护形式引起交通事故的原因,在以往的交通事故数据中,有相当一部分和管理有关。因此,在施工时尤其是边施工边通行的时候,加强安全管理是项目施工的重中之重。
二、公路工程施工沿边的防护形式与民事承担的责任
案例如上节所述,沿边防护不当造成了交通事故,交通事故的产生,势必存在民事责任的承担,以下笔者从真实的实例中进一步阐明安全管理的重要性。
1.防护栏可以移动
防护栏可以移动是公路工程施工沿边常见的防护形式,其在方便施工的同时,也为一些交通事故的发生埋下了隐患。比如下面案例:在某新公路建设工地,李某乘坐徐某的二轮摩托车(李某无驾驶证,车也无行驶证)挪开移动式的防护栏驶入正在施工的道路与陈某驾驶的大型拖拉机发生碰撞事故,造成李某肋骨骨折,徐某重型颅脑受伤。法院判决施工单位因没有尽到安全管理责任,应承担赔偿责任伍拾万元。可见,在本案中,施工单位已在道路边设置了护栏,但不是固定的,可以随便挪开,这潜在地削弱了人们的安全防范心理,认为防护公路的行为不需要严格遵守。虽然在道路两头警示牌上已明确写着“前面施工,注意安全”,但“移动性”在客观上就降低了警示牌的效力,导致法律意识淡薄的居民进入工地发生事故。
2.简单防护栏
防护栏形式简单通常表现为只使用诸如竹竿、绳索等简单的设施代替施工防护形式。在某桥梁建设工地,20岁姑娘吴某5月21日晚上骑电动车回家,在经过施工的一座桥上碰到圆木受到伤害,送到医院抢救无效死亡。由于施工方有安全管理责任,法院判处施工单位承担壹拾玖万元经济赔偿。本案中,施工单位防护没有做好,只用一根圆木横在桥头,当成护栏使用,为了第二天施工取舍方便,但却酿成了惨剧。另外,圆木边上也不悬挂红色警告灯,也不设置警示牌,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防护警示的作用,反而使伤者发生碰撞加剧死亡。
3.未做好全面防护工作
除了完善防护栏形式外,施工单位还应该加强防护栏的管理,做好全面防护工作。如下面案例:在某已验收工程修复工地,毛某凌晨3时驾驶摩托车经过施工路段跌入施工单位所挖的坑漕中造成二级伤残。法院判决施工单位赔偿肆拾捌万元。由此引起的案件承担的民事赔偿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但带给死者、伤者及家属带来了更大的痛苦和困难,是和谐社会不想看到的。本案中工程需经验收,但还在责任缺陷期内,修复过程还是要认真、踏实做好防护安全工作的。
三、防护的对策和措施
1.完善防护栏及警示标志的设置
(1)施工现场必须设置固定、有效的防护栏,保证安装的护栏能够完全覆盖危险区域。应保证所设置防护栏不易损坏,对摔、碰、撞等破坏因素产生高度抵抗能力;耐候性强,抗氧化能力高,不容易老化变脆;底部可拆卸,装入水,沙子等填充物,可以增加产品的重量,提高整体的抗风性能等。
(2)在正在施工路段的两端设置相应的警告标志及限速标志,将“前面施工,注意安全”改为“前面施工,禁止通行”以告诫人们关面存在危险区域,必须避让。夜间设置警告灯,同时由于道路施工时,慢车道需封闭,行人及非机动车需进入主车道借道,按要求设置隔离带,并按需要设置指示标志及引流设施等。
2.采取合理的施工方案
选择、采取合理的施工措施,可以在保障车辆正常通行的前提下,实施分段施工策略,以实现施工、通车两不误的目的。在选择施工方案时,要根据施工项目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有效控制施工长度。在施工安排上,贯彻集中力量,打歼灭战的精神,精心组织,精心施工,选择最佳时机,配备最佳的施工力量,以最快的速度、最好的质量完成那些影响施工顺畅的施工任务。
3.加强施工工程的安全管理力度
施工单位要全面防护,分出通道。警示牌文字醒目,用词适当。指派安全人员把守,工程车辆有明显标识放行,其他不得进内,对放行的车辆挂临时牌,夜间封死。对于未完成验收的工程不能放松警惕,应保证其安全管理的效果。
4.加大施工工程的安全防护的资本投入
安全工作除了人员的管理之外,必须投入安全设施资金,才能让沿边防护起到真正的作用。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