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船舶电子工程技术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Abstract: STCW convention Manila amendment puts forward higher requirements for the ability of ship's crew, we should optimize and just the professional teaching model to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convention. Through comparing the revised contents of occupational qualities and combining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nautical education,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teaching suggestions of marine engineering technology major, and has guiding significance for marine engineering technology major teaching in navigatio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Manila amendment.
关键词: 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专业教学;探索
Key words: STCW convention Manila amendment;professional teaching;exploration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0-0287-02
0 引言
本文以轮机工程技术专业为例,分析了马尼拉修正案涉及轮机工程技术专业的主要修订内容,结合航海教育的特点,对航海院校轮机工程技术专业的教学提出建议。
1 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产生的背景及理解
《海员培训、发证和值班标准国际公约》是1978年7月IMO通过的有史以来第一个公约。我国政府于1980年6月8日向国际海事局提交了批准的STCW的公约文件后成为了公约的缔约国,并且在1984年4月生效。公约根据航海技术以及航运业的发展需要进行了多次修改,1995年的修正案对STCW公约的附则进行了全面修改并同时新制定了《海员培训、发证和值班规则》(STCW规则),作为对STCW公约附则的补充。2007年STW分委会第38次会议确定了对STCW公约和规则全面回顾的8项原
则,即:
①保留1995年修正案的结构与目标;
②不降低现有标准;
③不修改公约条款;
④解决不一致的问题、清理过时的要求及体现技术发展的需求;
⑤确保有效的信息交流;
⑥由于技术的创新,在履行培训、发证与值班要求方面提供一些灵活性;
⑦考虑短航线船舶与近海石油工业的特点与环境;
⑧考虑海上保安。
其中前三项原则是马尼拉修正案的基础。由于海盗的猖獗严重影响了海运的安全性,因此,修正案根据第八项原则增加了保安职责的新要求。为了满足近海石油工业的发展,根据第七项原则提出了培训的要求。根据第五项原则明确了独立评价报告以及电子查询的要求。根据第六项原则提出了远程以及电子教育。第4项原则在全面回顾中应用最多,主要体现在包括IT技术在内的技术发展的需求[1]。
2 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涉及轮机工程技术专业的主要修订内容
通过对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与现行STCW78/95公约比较,涉及轮机工程技术专业职业技能素质方面修订了一部分内容,具体见表1。
从表1我们看出,与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要求相比,轮机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存在以下不足:
①专业必须课程中缺少《机舱资源管理》,虽然很多院校将其加入专业选修课,但是存在重视不够,学生在学习上缺乏积极主动性。
②很多环保知识仅在基本安全培训以及《船舶管理》的课程中涉及一点,知识量以及要求的程度远远达不到马尼拉公约修正案的要求,因此,缺乏传授海洋保护意识方面的知识。
③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没有体现保安培训方面的相关知识,由于缺乏保安意识的培训和训练,因此没有达到马尼拉修正案的要求。
3 适应马尼拉修正案要求的轮机工程技术专业教学建议
3.1 优化调整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 为了能够培养出胜任无限航区远洋船舶操作级船员岗位的船员,人才培养方案应当面向国际、国内航运的人才市场,分析了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对岗位胜任能力的要求,确定了人才培养应当具备的专业核心能力。主要包括:能够正确操作主机、辅机以及相关的控制系统;在对主要机械、电气以及电子设备进行检测和维修时能够使用适当的工具;保持轮机值班安全的能力;能够正确的操作船舶电气、电子以及控制系统;履行保证船舶航行安全、保安和防污染控制的能力;正确使用船上通信设备并按船舶工作语言进行有效交流的能力;良好的组织领导和资源分配与协调能力;正确操作船舶管系设备及防污设备的能力等[2]。根据这些能力要求打破学科性专业知识体系结构,重新构建满足岗位需求的过程性知识体系结构,制定出马祖新的胜任考试大纲要求的人才培养方案,并依据新的适任考试大纲重新修订课程标准。
3.2 教学内容和模式的改革 轮机工程技术专业的课程应当不断的对课程结构以及内容进行调整,整体优化专业课以及专业基础课,同时增加职业能力核心课程以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满足修正案对船员提出的新要求以及适应现代化技术在航海领域的不断应用。为了突出该专业的应用性、实践性并且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在遵守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适任标准的前提下,以岗位职业能力为需要通过“精简、融合、重组、增设”的方式,积极采取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
3.3 加强素质教育,培养学生敬业精神,团队意识
为了促进学员能够形成良好的海洋环境保护意识以及团队协作能力,应当通过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不断的强化船员的各种技能,并且通过实践教学不断的加强他们的环保知识以及团队工作技能。在满足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教学的基础上,开设《海员思想道德修养》、《海洋防污染》等方面的课程[3]。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责任意识,以及保障船舶安全航行的能力,达到马尼拉修正案新增职业素养的要求。
4 结语
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的实施在给教学带来巨大挑战的同时也为推动其教学改革提供了更多的机遇,对提高我国船员的整体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了培养更多的符合修正案的综合素质高的复合型船员,必须在遵守修正案的前提下积极推进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解读组.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解读[J].世界海运,201l(1):20-24.
[论文关键词]建设目标 培养模式 课程体系 校企合作 教学质量
船舶电气技术专业是我院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方案五个重点专业建设项目之一,为了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等文件精神,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确定“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骨干高职院校立项建设单位的通知》《渤海船舶职业学院“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等文件要求,确定船舶电气技术专业建设目标:以船舶电气技术专业建设为重点,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船舶电气工程技术中心为平台,全程产学交叉,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加强课程体系建设,提高专业教师双师素质,建设校内生产性、校外教学性“工学交替、产学交叉”的校内外实训基地,培养具有从事船舶电气自动化系统的设计、设备的安装与调试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一、人才培养模式
以现代船舶企业真实岗位群的能力要求为依据,校企共同设计并实施“以船舶电气工程技术中心为平台,全程产学交叉”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深入行业企业调研,把握国内外船舶行业发展趋势和企业人才需求状况,充分考虑现代造船模式下的企业人才需要,由校企专家合作共同确立专业发展方向,修订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形成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质量评价标准。
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根据任务目标和实施条件要求,将不同工作任务分别安排在企业和学校进行学习。实现六交叉:指导教师“校内外专兼职”交叉;学习内容“不同项目”交叉;学习方式“现场操作和模拟操作”交叉;学习地点“校内一体化教室和企业教学工作站”交叉;考核内容“项目考核与操作考核”交叉;“学生身份与工人身份”交叉。学生零距离接触船舶生产实践,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达到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改革目标。
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建设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作为办学理念,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面向船舶行业和地方经济建设,成立行业协会专家、企业技术人员和学院教师参加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建立“依托行业、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利双赢”的产学结合长效机制。校企共建船舶电气工程技术中心,构建教学工作站和企业项目工作室,形成校企互动、企业与学校相互渗透的运行机制;完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加强校外教学性实训基地建设;完善校企合作的师资管理和人才共育的具体规章制度,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和校企竞争力全面提高,达到“互惠、多赢”的合作目标。
校企合作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校企双向共同参与培养学生,互惠双赢。采取工学结合、顶岗实习、技术开发及服务等措施,使学生与企业岗位零距离接触,有利于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使职业教育能在产业结构快速变动下得以发展。
三、课程体系建设
按照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理念,从课程内容调整、课程标准制定、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改革、教材编写、网络课程和教学仿真平台六个方面进行专业核心课程的建设。构建基于船舶电气建造过程的专业课程体系,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立足工作岗位分析,将课程进行整合,并按模块、分阶段展开项目化教学,将传统理论中涉及实践操作的内容摘出,与校内实训进行绑定,开展“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逐步形成以校企合作为平台,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根据就业岗位群的职业要求,将本专业的课程体系分成公共学习和专业学习两大领域,分别对基本素质能力、专业基本能力、专业核心能力、专业拓展能力及实践操作能力五个模块进行强化。针对岗位典型工作任务的能力要素和核心课程要求,结合学生认知及职业成长规律,融入国家维修电工等职业技能鉴定内容,进行专业支撑课程内容整合。
第一,按照“必需、够用”的原则,结合学生认知及职业成长规律,确定专业学习领域支撑课程,用专业基本能力模块奠定扎实的基础。第二,以专业核心能力模块为导向让学生掌握专业知识,课程建设重点是以校企合作共同开发、共同实施为主线,提升课程建设内涵,按照岗位工作过程导向、任务驱动的课程开发理念,校企合作对专业核心课程进行改革与建设,提炼出船舶电气技术专业的四门核心课程:船舶电工工艺、船舶电站、船舶信号、船舶电力拖动。第三,依据计算机控制系统调试与设计、船舶电气生产设计、船舶通信导航系统安装与调试等职业拓展能力培养要求,设置专业拓展课程,在专业拓展能力模块的帮助下培养电工所具备的基本素质。第四,运用实践操作能力模块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通过以上四个模块使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结合基本素质能力模块的学习取得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相关证书,完成顶岗实习。
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与企业合作进行优质核心课程建设,建立和完善核心课程网络课程和教学仿真软件的开发,实现教学形态创新。借助真实设备及其仿真系统,将船舶电气安装与调试典型项目的实际操作与仿真操作相结合,虚实结合、功能互补,做到工学结合,提高教学效果。
四、师资队伍建设
通过校企合作,以建设高水平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为目标,建设一支“师德高尚、结构优化、素质优良、专兼结合”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培养能够把握专业发展方向,制定本专业中长期发展规划,主持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在行业内有一定知名度专业带头人;密切与企业的合作,从行业或企业聘请具有多年工作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参与制订课程标准及工学结合课程体系建设,参与校企合作科研项目及实践教学评价体系改革,承担专业教学任务,并建立由企业专家、工程技术人员组成的兼职教师资源库,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选派骨干教师到国内外高校及培训机构进行学习,掌握先进的教育理念,进行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有计划地安排专业教师到相关企业挂职锻炼,参加企业生产工艺技术开发和项目改造,积累实践工作经历,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加大专业教师的培养力度,提高专业教师的“双师素质”。
五、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
根据课程体系建设要求,在国家级电工电子实训基地的基础上,以船舶电气工程技术中心为平台,与渤海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合作,按企业文化、企业标准,完成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校内实训基地将建设船舶电站与控制、船舶电力拖动、船舶电工工艺、船舶信号系统四个实训室,改建电工电子、电力电子、变频、PLC控制等实训室,以满足学生技能训练、职工培训、职业技能鉴定的需要。与企业合作建设校外实训基地,按照实际船舶生产工序共同设计弹性教学环节,完成基于船舶电气生产建造过程的教学任务,组织学生校外实训、顶岗实习,满足专业教师挂职锻炼、参与技术研发、承接企业生产项目,提高教师的技术服务能力的需要。
六、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保障体系
校企共同开展全过程全方位的教学质量监控,完善以电气工程系为重心的“院—系—学生”三级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制度,以实现人才培养质量过程的有效控制和管理。
关键词:能力模块;轮机专业;教学改革;工学结合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2)06—156—03
一、前言
目前在全国范围内,高职教育正在开展和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学做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改革和课程改革,特别是基于工作过程、以行动为导向的能力模块的课程改革,通过分析各专业所对应的岗位的工作任务,得到完成典型工作任务所需要的职业能力,并在此基础上设计和构建出突出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教学体系、教学方法和课程体系,制定出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标准,达到实现学习和工作的高度统一。
全国有三十多所海事或航运高职院校,轮机工程专业是航海类职业院校的一个主干专业,掌握轮机专业各课程是船员教育和培训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也是《国际海员培训发证和值班标准公约》(以下简称《STCW国际公约》)的要求。如何构建合理的基于能力模块的轮机工程专业教学体系和课程体系非常重要。
二、轮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1 建立符合行业要求、满足国际标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航海类高职院校的轮机工程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忠于祖国,热爱远洋事业,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一定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具有较强实践技能、良好职业道德和一定的自主创新能力,满足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从事远洋运输轮机管理、修理与维护、电气电子与控制的水上专门人才。
根据《STCW国际公约》和我国船员教育和培训标准,高职院校的轮机工程技术专业应确立“职业能力”,构筑“能力模块”的教学体系。学生毕业后的知识和能力应达到三管轮的适任要求,并取得三管轮各种海上工作的专项培训合格证书。按照《STCW国际公约》和我国船员教育和培训标准,三管轮必须具备以下能力:
专业知识和能力(指职业岗位上专项知识和能力):轮机工程技术能力,电气电子与控制能力,船舶与船上人员管理能力和维护与修理能力等。
专项能力(指与职业相关以及公约和规则要求的专项能力):“基本安全培训”、“精通救生艇筏和救助艇培训”、“精通急救培训”、“高级消防培训”、“值班机工培训”等。
根据以上三管轮的职业能力要求,建立与职业能力相适应的教学体系和课程体系,职业能力包括英语能力、轮机工程技术能力、维护与修理能力、电气电子与控制能力、船舶与船上人员管理能力、专项能力和综合能力等模块。
2 工学结合的“多证书”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与实施
轮机工程技术专业积极推行和完善“三证书”即“学历证书+船员适任证书+三管轮资格证书”的人才培养模式。根据《STCW国际公约》和我国船员教育和培训标准的要求,构建“职业能力”、“职业素质”并重,“学历证书”、“轮机机工适任证书”、“三管轮适任证书”等相关专项职业技能证书并举的课程体系。把“订单式”培养、“多证书”培训与鉴定有机地融合在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构建了从认识岗位(见习机工)到适任岗位(值班机工),从适任岗位到职业能力提升(三管轮)的进阶式培养过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
学生在校期间,除获得毕业证书外,还要获得《值班机工适任证书》、《甲类一等三管轮考试合格证书》和《船员熟悉和基本安全专业培训》、《船员精通救生艇筏和救助艇专业培训》等公约和规则要求的五项专业培训合格证书。学生在校期间实行半军事化管理,培养学生的服从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本专业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受行业主管机关即国家海事局的全程监控,国家海事局每两年对船员教育和培训质量管理体系进行一次中间审核,每四年进行一次再有效审核,同时不定期地进行抽查。学生在校期间获得的所有从事海员职业的资格证书均由国家海事局统一进行培训管理和组织考试、发证,证书为国际上通用。
三、构建知识结构合理、行业特色鲜明、监控体系符合国际要求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
轮机工程技术专业应借鉴国内外航海类院校先进的教学模式,以先进的教学思想为指导,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发展需求,以模块课程为突破口,以理论教学和实训相结合为途径,以培养综合能力为核心,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改革考核模式,接受国家海事局全程监控,规范教学质量管理,培养学生作为一名国际海员所必须具备的人文素质及专业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搭建灵活、开放和弹性的教学模式。
1 构建既强调理论教学又满足实践需求的知识结构
轮机工程技术专业的理论教学突出基本性和综合性,组织教学时,应适当打破传统学科和课程的设置,围绕学生未来岗位和长远发展的需要,以“教给学生最基本的知识”为核心筛选知识,设置综合课程。突出“实用”、“实训”等特点,充分利用校内外实验设备和实训基地,加大实验实训力度,在对学生的教育过程中,把传授理论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践经验为主的企业生产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校内模拟训练和校外现场实习等一系列实践性教学环节,使学生了解、熟悉并掌握轮机管理工艺、设备和技术等,成长为航海一线所需要的高级应用型轮机员。
2 建立基于职业能力模块的工学结合一体化的课程体系
航海类职业教育所培养的是能为海运经济服务,满足经济发展及竞争、合作需要的国际性人才,教育目标与国际上要求一致,教学内容与国际接轨,轮机工程技术专业按照《STCW国际公约》、《中华人民共和国船员教育和培训质量管理规则》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海船船员适任考试和发证规则》的规定,明确职业能力的要求,划分能力模块,建立课程体系。建立与职业能力要求相适应的、理论实践并重的模块化课程体系。轮机工程技术专业要根据行业发展需求,以行业职业标准培养学生的岗位适任能力的六门课程为核心,科学设置强化职业道德素养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课程,构建适应船舶大型化、智能化发展且具有专业人才培养特色的课程体系。根据《STCW国际公约》和《海船船员适任考试和发证规则》对船舶三管轮岗位的适任要求设计培养方案,以培养学生基础理论适度、岗位适任能力高和安全、环保意识强为目标,构建与先进航海类职业教育接轨的教学体系,为培养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操作级航海类合格人才、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综合素质构筑坚实平台,为达到培养目标提供可靠而坚实的保障。
3 改革教学方法,实施“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加强适任证书考试和评估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打破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对独立的格局,专业核心课程中《船舶柴油机》、《船舶电气设备及系统》、《船舶辅机》、《轮机英语听力与会话》、《轮机维护与修理》等课程均实施“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进一步改革教学方法,采用传统讲授教学法、现场情境教学法、项目导向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相结合,开展启发式、讨论式和讲座式教学。使用多媒体技术、幻灯、录像、船舶综合模拟器等教学手段,轮机工程技术专业80%以上课程实行多媒体教学,核心课程全部实行多媒体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强调教学准备、教师示范、学生模仿、总结练习等环节。
4 改革考核模式,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
轮机工程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是远洋运输三管轮,而学生只有通过了国家海事局统一组织的三管轮适任证书考试才可获得任职资格,该考试分理论考试和实践考试两部分,两部分考试全部通过方可获取证书。为了督促学生考证,加大学生的考证通过率,轮机工程技术专业与三管轮对应的实训课程以海事局专家组对学生的评估成绩作为考核成绩,可逐步取消考证课程的期末考试,以海事局组织的适任证书全国统考考试成绩作为结业考试成绩。
将课程考试与能力考核相结合。学生的总评成绩分为平时考核成绩、实践成绩和期末试卷(测试)成绩三部分,可根据各院校的具体情况,平时考核成绩、实践成绩和期末试卷(测试)成绩各占学生总成绩的不同的百分比。
英文名称: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英文版)
主管单位:教育部
主办单位:上海第二医科大学
出版周期:半年刊
出版地址:上海市
语
种:英语
开
本:16开
国际刊号:1674-8123
国内刊号:31-2046/R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87
期刊收录:
CA 化学文摘(美)(2009)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随着交通运输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海船船员适任考试和发证规则》(简称“11规则”)的颁布实施,作为三管轮适任统考课程及船员职务晋升的必考科目《船舶管理(轮机)》,在教学过程中,课程设计及教学方法也应该有新的突破,以便更好地适应新考试规则的要求。传统的课堂教学偏重于基础知识“填鸭式”灌输,教师“满堂灌”, 学生“等着听”,而轮机管理专业的学生主要需要的是技能与能力的培养。由于该课程涉及的多是一些纯理论性与船舶有关的国际、国内公约、法律法规等,采用“填鸭式”教学,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此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普遍认为课程各个章节内容独立,学而不难,但越学越乱,对很多知识点感觉混乱。为解决此项问题,也为了提高学生技能,笔者在船舶管理(轮机)课程教学过程中,采用项目化教学方法,合理地对课程加以设计、优化,使学生轻松愉快地掌握相关知识,为今后从事船舶管理工作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
二、项目化教学理论
1.概念
项目化教学法,是教师与学生通过共同实施并完成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教师在上课开始安排课题任务,以项目的形式交给学生。在此期间,教师提出明确的项目任务,学生分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就是一个团队。教师指引,采用团队协作的方式制订计划,共同完成项目任务。在完成项目任务时,学生以个人或团队形式进行自我评估,接受教师考评,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能力。
2.项目的划分原则
根据项目化教学法的定义,项目的划分应该遵循以下几项原则:项目应从实际出发,符合船舶生产规律;项目应该清晰,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项目实施利于目标的实现;项目必须体现学生的能力,即以能力为目标。
3.教学法实施
项目化教学法归纳为以下几个实施步骤:一是项目明确,下达任务;二是制订计划;三是实施计划;四是检查评估;五是考核、归纳、应用。
三、项目化教学设计
1.课程定位
(1)岗位分析。学生参加中国海事局海船船员适任考试,通过后,获得成绩单(俗称“白皮”),上船工作实习12个月,从做操作级船员(二、三管轮)到管理级船员(大管轮、轮机长)再到航运公司机务总监、海关及海事局官员。
(2)岗位职责。
①应严格遵守国际公约中的有关规定,采取有效的安全和防污染措施,认真填写油类记录簿、轮机日志及其他相应表格;
②停泊时除执行值班外,进行船机设备的维护管理工作;
③执行值班制度,主管分工明细表规定的以及轮机长指定由其负责的各种设备;
④负责所管各种应急、安全设备的管理,定期进行维护保养、检查和试验,使其经常处于良好技术状态,以随时接受FSC或PSC等检查;
⑤贯彻执行船旗国政府、航运业及船公司的各种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并提出改进。对所管辖设备提出技术管理意见,报公司批准后实施;
⑥负责保管由本人使用的技术文件、资料以及专用物料、工具、仪器等,应保持正常良好的使用状态。
2.课程分析
《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将海船船员适任值班标准划分为七项职业能力标准,与轮机工程技术专业相关的职业能力标准有船舶作业管理和人员管理、轮机工程、维护和修理、电气电子和控制工程。船舶管理( 轮机) 课程就是根据“船舶作业管理和人员管理”职业能力标准的要求而设置的,该课程是轮机工程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
船舶管理( 轮机) 课程内容较多,主要包括:船舶结构与适航性控制,船舶防污染管理,船舶营运安全管理,船舶安全操作及应急处理,船舶人员管理,机舱资源管理,船舶营运经济性管理,船舶维修管理,船舶油类、物料及备件管理。
考虑到“以职业素质为基础,以适岗能力为本位”的教育教学指导思想和航海高职高专学生的认知规律,强调理论和实际相结合,贯穿“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教学思路,实施“情境训练、项目教学”的教学方法,以满足远洋船舶对轮机人才的需求、船舶轮机岗位群能力的需求和对于高级船员的适任要求。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培养轮机工程技术专业学生船舶法律法规意识、安全意识和环保意识、实践应用知识的能力,为学生在船舶日常操作和管理工作中打下良好基础。
3.课程目标
该课程所涉内容较多且繁杂,为此,笔者将课程进行了优化,分成若干个项目,分别为船体检查,检查船舶有关国际公约的履行和相关证书,检查船舶安全操作及应急操作,关于船舶维修管理方面的检查,检查船舶油料、物料及备件管理情况,机舱资源管理(ERM)。
4.项目实施
由于该课程内容较多,笔者以其中一个项目――检查船舶油料、物料及备件管理情况中的一个任务:完成一次燃油加装作业为例,展示项目实施过程。
明确项目任务。模拟某船舶到港需要加油作业,教师下达完成一次燃油加装作业任务。此项任务中,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目标、具备的素质目标和能力目标。教师讲解此次加油作业场景及注意事项,应遵守的国际、国内公约和法律法规,一旦发生意外跑油时,采取的积极处理的方法。为确保任务的实施,我们采用小班教学,20人分4组,每组学生相互讨论任务的实施过程。
制订计划。教师把模拟的船舶到港加油场景程序准备好后,吩咐学生做好加油计划。比如轮船接到公司加油公函,要求加油200吨。学生制定好将燃油加装在哪个舱里,以及加多少,怎么计算等。教师对学生做的加油计划加以审核,并给出指导性意见。
实施计划。为确保任务的实施,我们采用小班教学,20人为一个班,分4组,明确在此项加油作业中各自的职责,编制操作手册,列出详细的操作程序,相互讨论任务的实施过程。教师在计划实施过程中做出指导,调动学生思维,让每位学生充分参与其中,并及时纠正学生操作中的不足。
检查评估。在演习任务完成后,每位学生对在演练中的表现做自我评价,重点是找出不足,而后教师对每个小组及各学生的表现做总结和点评,鼓励学生反思,并提出改进的建议。
考核、归纳、应用。教师对完成任务的每个学生制订考核方案,归入学生档案,作为学生的平时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