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压强教案

压强教案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压强教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压强教案

压强教案范文第1篇

濮阳市第五中学卜德民

(一)教学目的

1.知道液体压强的产生。

2.理解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

3.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能力,会在实验中记录必要的数据,能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

(二)教具:

演示用:两端开口的玻璃圆筒、侧壁开口的玻璃圆筒、橡皮膜、压强计、水、盐水、200mL的量筒、玻璃板、第三节练习第2题和习题第9题装置。

学生用:压强计、200mL的量筒、水、盐水(以上器材,每两位学生一组)

(三)教学过程

一、旧课复习

1.什么叫压强?写出压强大小的计算公式。

2.压强的单位是什么?15帕斯卡表示什么意思?

3.以上问题,由学生回答,回答有错的请另外的学生纠正或补充,然后由教师评讲。

二、新课引入

问题的提出:

放在水平面上的固体,由于受到重力作用,对支承它的物体表面有压强。液体也受到重力作用,液体没有固定的形状,能流动,盛在容器内对容器底部、侧壁和内部有没有压强?如果有压强,会有哪些特点呢?(板书课题:第二节实验:研究液体的压强)

三、进行新课

1.演示、讲述

(1)演示实验:将少量水倒在平放在桌上的玻璃板上,水在玻璃板上散开;将水倒入上端开口、下端扎有橡皮膜的玻璃圆筒内(倒水前,让学生观察橡皮膜表面与筒口相平),请同学们说一说,观察到什么现象?(橡皮膜向下凸出);把水倒入侧壁开口处扎有橡皮膜的圆筒(倒水前,也让学生观察橡皮膜表面与侧壁筒口相平),又请同学说一说,观察到什么现象?(橡皮膜向外凸出)。

(2)讲述:根据以上实验表明,液体由于受重力作用,对容器底部有压强;对阻碍液体散开的容器壁也有压强。(教师板书)

2.学生分组实验:

(1)讲述设问:液体对容器底部和侧壁有压强,液体内部有没有压强?如果有压强,这个压强有什么规律呢?下面请同学们通过实验,自己来研究,找出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

(2)介绍压强计:介绍时,用手指轻轻按一按金属盒口的橡皮膜(不宜重按,避免U形管中的水冒出管口),请同学们观察压强计U形管中两管液面出现的高度差,力稍大点,两管液面的高度差也增大,表明:U形管两管液面的高度差越大,橡皮膜表面受到的压强也越大。

(3)讲述实验步骤:

一面讲述,一面演示。接着请同学们阅读课文中的“实验步骤”,弄清楚应当怎样做实验,通过实验要研究什么问题。实验时,注意金属盒口朝着什么方向,并要保持橡皮膜在液体(水或盐水)中的深度相同的同时,观察U形管两管液面的高度差,认真做好记录。

(4)学生按步骤进行实验(一部分同学用水做,另一部分同学用盐水做)。

实验中,教师注意指导、检查,着重检查橡皮膜所朝的方向、记录数据和U形管两管液面的高度差,以免得出错误的结论。

(5)实验完后,请同学们对实验所记录的数据进行分析,液体内部是否有压强?液体内部压强有什么规律?分别请用水和盐水做实验的一组同学说一说,在同一深度处,U形管两管液面的高度差,两部分同学所做实验的U形管两管液面的高度差不同,说明了什么问题?

3.课堂讨论(教师问,学生答)

问:当把压强计连着的扎有橡皮膜的金属盒放入水中(或盐水)时,在U形管中观察到什么?(学生答:U形管的两管液面出现高度差)

问:出现这个高度差,说明什么问题?(学生答:表明液体内部有压强)

问:把橡皮膜朝不同的方向,U形管两管液面还有没有高度差?又说明什么问题?(仍有高度差,表明液体内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问:将橡皮膜保持在同一深度,朝着不同的方向,这个高度差是否相等?说明什么问题?(学生答:这个高度差相等,表明液体内同一深度处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

问:橡皮膜在3厘米、6厘米、9厘米处时,这个高度差有什么不同?又说明什么问题?(学生答:6厘米处这个高度差比在3厘米处大,9厘米处这个高度差更大,表明液体内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问:用水和盐水做实验的U形管两管液面的高度差,在同一深度为什么盐水比水大?又说明了什么问题?(学生答:因为盐水的密度大于水的密度,表明在同一深度处,液体密度越大的压强也越大)

4.小结:

教师根据刚才的课堂讨论、师生对话,简要进行归纳,表扬同学们认真做实验的情况,鼓励同学们对问题的研究精神,然后教师再把刚才讨论所得的结论简述一遍,分别把各点结论进行板书。

四、归纳小结本课学习情况

1.讲述:这节课通过老师演示实验和同学们分组实验,知道了液体压强的产生和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同学们很有收获,今后还要继续努力,发扬这种研究问题的精神,认真学好物理知识。

2.请同学们整理好自己桌上的器材。

五、课堂练习

1.演示第三节课文后练习第1题和章后习题第9题的实验。

2.课堂讨论,学生举手发言回答对演示实验所观察到的现象进行解释。最后由教师进行小结。

六、布置作业

压强教案范文第2篇

1.1 生成性教学内涵

生成性教学就是教师本着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教育意向,与学生就相关课题进行积极互动,并根据课堂中的互动状态对学生的需要和感兴趣的事物及时给出价值判断并机智地调整教学思路和教学行为的教学形态。生成性教学旨在通过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能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获得个性的发展。它遵循原则又不拘泥于规律,极其关注学生与教师的双向发展关系。由于教学过程的开放性、复杂性,资源的生成性,交流的互动性,生成性教学需要教师具有敏锐洞察、随机应变,合理引导学生有效对话,及时抓住课堂教学契机的教育智慧,需要教师具有对生成和发展的新趋势、新问题准确把握并妥善抉择新的策略,设计新的教学方案,以调节教学行为的教育智慧和能力。

1.2生成性教学的特征

生成性教学并不是遵循着“对称的、简单的、序列性的秩序”,而是具有“非对称的、混沌的、分形的秩序”它蕴含了深厚的后现代知识教学观,是一种过程论的新的教学哲学,它是对师生关系认识的超越,具有现代哲学转向的整体特征。它具有差异性、相对性、多元性、不确定性、创造性、过程性等特征。 第一,生成性教学以尊重生命的自然成长规律为基础,视关爱、尊重学生及让学生的个性品质、创新精神的自主发展为己任。

第二,生成性教学以学生的需要和感兴趣的事物为教学内容,具有动态性、开放性、多样性与灵活性,而不局限于课本上单一的文本资料。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任何始料未及的事情都会成为教学的资源,成为师生对话的对象,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契机。为了有效促进和把握生成,教师要不断捕捉、判断、重组教学中从学生那里涌现出来的各种各样的信息,把有价值的新信息和新问题纳入教学过程,使之成为教学的亮点,成为学生智慧的火种。

第三,生成性教学的课堂是一个平等对话、开放互动、充满人文关怀的场所。它的教学过程突破了知识和技能的“授一受”围笼,表现出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启发、相互融合的互动的过程,表现了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想、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而使双方的主体性科学合理地发展和建构。

第四,不存在永恒不变的教学计划、教学目标,要根据学习主体及具体教学情境的变化而不断调整教学活动,凸显生成教学的动态性、过程性、流变性、开放性。 第五,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实现动态发展是教学的根本旨归。自主学习旨在培养学生的个性品质、创造能力和创新思维,让他们遵循生命生长的规律自然的发展建构。生成性教学通过“生成”活动,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教学达到不教而学的境界,从而实现学生的自主发展。

总之,生成性教学注重教学的开放性、创造性、非线性、过程性、多样性、流变性等,强调教学中人与人的关爱情怀,反对教学严格按照预设的目标执行,反对教与学的过分同一,注重个性的彰显及创造性和建构性的发展。

2 如何实践大气压强实验的生成性教学

物理实验教学的课前准备的无论多么充分,在实施的过程中,都可能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情况。如果对此置之不理,可能会扼杀学生的创新意识,如果能够因势利导,则教学过程会进展顺利,实现预期目标。图1表示生成性教学在大气压强实验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生成性教学作为一种情境化的教学方式,彻底地改变了物理教师的实验教学方式、学生的物理实验学习方式,突显出普通实验教学方法无法达成的优点。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下,给学生提供一个锻炼能力、施展才华的情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平台,易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在教学中起组织、引导、及时给学生搭建“脚手架”的作用,使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不至于“盲目”地对待要实验的问题。同时生成性教学对教师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作为指导者,要求教师要善于把握时机,在最恰当的时机给予学生以指导。教学过程的无序性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教学过程的参与性激活了学生探究的动力。

图2表示在按照大气压强的实验设计来实施教学的具体情境中,生成了新的教学资源,教师也运用了教学智慧,给予了恰当的教学评价,并依照生成的资源和教学情境的发展来调控教学实施的过程,总之它们三者之间任何一个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彼此之间都具有相互生成、相互关联、相互融合的立体网状的空间关系。我们现以大气压强的实验教学为例从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三个方面探讨生成性教学的一般过程。

2.1弹性的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由许多具有立体网状的关系事件组成,任一事件学生都有种种无法预料的表现,教师本着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旨归,宏观的为教学预设出开放的路径轮廓,尽可能完备的为教学中的每一情况映射出多种策略,并灵活的为学生的反应留有空间,智慧的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的做出抉择。在物理实验教学中表现为教师宏观的预设出实验方案,依照实验中生成的问题及时进行感知、判断和操作并灵活地调控实验方案,使物理实验教学不断地走向深入。如:在证明大气压存在的实验中,教师首先弹性的预设了“瓶吞鸡蛋”的实验和医用洗耳球在瓶内升降的实验,来说明的大气压存在,然而课堂中在学生的思考讨论和教师的启发、开拓下,学生却提出了另外两种方法,一种是用两个带塑料“吸盘”的挂衣钩,将两个衣钩上的吸盘对在一起,用手挤压,排出中间的空气,两个吸盘便紧紧地贴在一起。提起一

侧衣钩,另一侧衣钩上挂上重物;另一种是先将注射器活塞反复抽拉几次,感觉用力大小,然后将注射器活塞推到底部,用橡皮堵住出口,把活塞向外拉,手感觉很费力,像有什么在向下压着注射器的活塞一样;学生又通过与注射器有关的一系列简单的小实验,感觉到了大气压强的存在。

2.2灵动的教学实施

教学过程中常常会出现“蝴蝶效应”,即一个小小的偶然事件就可能改变整个事件的结局。灵动的教学实施指教师在将教学设计付诸实施时,对现实与预设情境间及教学过程情境中细微的差异变化保持着敏锐性并运用及时抉择、调控的教学智慧,使教学过程朝向更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方向展开。灵动的教学实施首先表现在教学过程的灵动性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是愚忠地一味去执行教学设计,而是保持着对生成性资源的敏感性并妥善的对此开发与利用,其次在教学情境的灵动性即教师对原有的教学设计与变化着的教学情境同时进行调控并把握好度,使其向着学生更好的方向发展。再次在教学组织形式的灵动性即在同一节课内教师不一定完整地采用同一种教学组织形式,而可能根据情况建构别种或其某些部分的教学组织形式;接着在教学内容的灵动性即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冲破预设的教学内容的限制而采用更适宜的教学内容;最后表现在师生关系的灵动性即教师与学生在教学中要像钟摆一样来回转换地位。

在物理课堂的实验教学中经常会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即使在老师准备充足的情况下,仍会出现许多意外的异常情况,教师若能充分利用这一资源,耐心予以引导和调控,则既培养了学生尊重客观事实的态度,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又提高了学生探究、设计实验的能力,发展了教学与学生共同成长的新理念。比如:在物理实验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并没有如老师预设的那样去用“瓶吞鸡蛋”的实验来证明大气压的存在,而是提出了用挂衣钩和注射器两种方法,教师敏锐的意识到这一教学情境的变化,并根据学生设计的实验及时调整教学过程,重新组织教学方案,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和探讨,后来在生生、师生的互动交流、合作协商下,学生又提出了将矿泉水瓶内装热水,拧紧瓶盖,再浇上冷水,由于瓶内蒸气遇冷液化,瓶内气压降低,小于瓶外大气压,矿泉水瓶就变瘪了。和把一个漏斗倒转过来,并把它的喇叭口压在一个充气的气球上。在漏斗的另一端猛地吸口气,迅速用食指堵住漏斗的小口,气球竟被吸在漏斗上了,原来漏斗的喇叭口被气球堵住吸气后漏斗的小口有食指堵住,中间部分空气稀薄了。大气压就会把气球托住的两个实验,说明了大气压强的存在并自主做实验验证了大气压强的存在。

2.3过程性的教学评价

教学是在过程中、情境中发生的,相应的评价也应该是没有固定模式的过程性、情境性评价。首先过程性教学评价要求教师准确把握学生学习的状态和过程,并结合具体的情境和人物灵活的融合适宜的方法进行正式或非正式评价;其次它要求教师及时准确的洞察教学活动中有价值的资源,不仅重视已经被利用得很好的生成性因素;还要善于发掘被忽视的生成性因素。再次它要求教师及时的对学生进行评价,否则会因时间久了学生遗忘了当时的学习行为和感受。最后它强调评价的主体性,要求教师在充分尊重和理解学生的意见和想法下,与之进行深入的对话与交流,而不是单方面地对被学生进行鉴定。总之,过程性教学评价强调评价的情境性,反对使用刚性的原则和抽象的方法僵硬地执行预定的评价方案,而是在评价过程中根据教学中生成的评价项目不断地修订评价方案。比如在学生提出了用挂衣钩和注射器的两种方法时,教师及时鼓励了他们的想法,并激发学生亲自动手实验来验证他们的想法,当学生用实验的确证实了他们的想法后,教师又及时肯定了学生能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开拓发散和创新思维。

3 结论

生成性教学是混沌中的有序,它如行云流水,随神赋形,关键要在把握其度下让它与预成性教学和谐共生。生成性教学不仅使学生在自主建构、持续对话、不断发现的过程中获得了自然、社会和人文知识而且注重了知识、能力的多元建构和完美人格的培养,使学生游刃于协调自然、社会的和谐关系,使教学进人科学与艺术交融的境界。总之多元融合的生成性教学不仅使学生成为和谐发展、实践创新、有个性的人才,而且使他们成为开放、动态、生生不息的开拓者。

然而,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出现的生成性资源常被界定为操作失误、学生捣乱或被功利化的实验考查所囚禁而于不经意中流失,封闭式的实验课堂总被技能的简单堆砌所吞蚀,而不是试图激发学生在求异创新中去追根溯源。第一,生成性教学过分强调知识的建构性、境遇性、开放性,忽视了知识的稳定性、客观性和普遍性,实际上只承认了知识的不确定性,容易丧失对事物评判的一般标准并滑向相对主义和文化虚无主义的牢笼,使学校教育和知识教学难以把握。第二,生成性教学提倡的多元融合的人文取向与在科技、效率优先的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社会里被强化的科学理性是冲突的。虽然它把教学看作生命发展、即时创造、多元建构的情境过程的观念消除了限制,但也因此失去了历史、保证和方向,致使在教学实践中出现了很多的伪生成和假生成。第三,生成性教学过于反对精英教育,其实社会需要精英,精英和大众的知识教学是协调互补、相互转化、并行不悖的。它只看到了他们的矛盾性,却忽视了两者的动态平衡性。第四,生成性教学不再注重甄别和选拔的评价目的,而更注重过程性等观念有其积极的意义,但它反对量评、主张质评的评价标准过于模糊和宽泛,使教学评价结论的信度和效度难以保证。

压强教案范文第3篇

生成性科学课堂教学以学生发展为根本,以教材为教学资源,以动态生成为主旋律,激发学生深层次的探究欲望,促成课堂资源的再生成,从以教师为中心走向师生互动的“学习共同体”,从僵化的线性教学走向开放、灵活的板块式教学,使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以探究活动为核心的科学教学过程,不再是教师照本宣读教科书和刻板执行教案的过程。教学要在一定的情景中展开,学生会提出许多教师意想不到的问题,教学过程中也会出现许多难以预料的情况。”因此,教师必须要以动态生成的观点来认识课堂教学,根据教学中的生成因素,随时能够关注生成,让学生的问题带着我们的课堂进行飞翔,从而在课堂中创造出精彩。

教师如何在实际教学中把握教学中生成的特点,掌握课堂中生成的规律,适时做出反应和调整,我尝试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

一、弹性设计教案——“精彩课堂教学”的前提

开放生成的科学课堂教学是对“以备课为中心、以授知为目的”的传统教学的革新,这对教师的要求大大提高,教师要学会“弹性”设计教学方案,为学生“生成性资源”的重组留有足够的空间与时间。

首先,弹性预设既指明教学达成的大致方向,又体现高度的灵活性。我们预设教学目标,但只是基本的目标,预设目标可以在教学中修正;我们预设教学重点,但只是基本重点,预设重点可以在生成中调整;我们预设教学流程,但只是基本流程,预设流程可以在实施中变化。随时可以修正、调整、变化的预设就是一种弹性预设,只有这种弹性预设才能促进课堂教学的生成,也只有这种生成才是真实的、生动的,因而才是有效生成。

其次,我们在进行弹性预设的同时,还要不断改进预设,提高预设的有效性。这样的预设不是为了限制生成,而是为了更好地生成,使课堂教学的生成更具有方向性和成效性。

二、捕捉动态信息——“精彩课堂教学”的源泉

1.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捕捉

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多维度动态过程,开放、互动的课堂具有较强的资源性。因此,教师要学会观察,学会倾听,随时捕捉新信息,选择有效信息及时转化为教学资源,调整预设的教学环节,进行生成性教学。

2.在实验过程中捕捉

对于实验教学,教师课前精心预设是必不可少的。然而预设不等于封闭,学生会带着自己的经验、知识、兴趣和灵感等参与实验课堂,使实验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和多变性。

例如,在讲授“液体的压强”内容时,在利用底部和侧壁扎有橡皮膜的玻璃管研究了液体对容器底部和侧壁有压强后,在教学中,“液体内部压强”往往是按照教材先介绍液体压强计后用压强计去研究液体内部压强。这样教,可以顺利完成教学任务,但容易给学生产生一个错觉,以为液体内部压强只能用液体压强计来测量,因此会束缚学生的思维。

其实,上述教学会错失让学生进行探究的良好时机。若在研究这个问题时,教师有意识预设如下问题情景:液体对容器底部和侧壁有压强,那么,液体内部是否也有压强呢?如果有,怎样来观察呢?使学生容易想到“把底部扎有橡皮膜的玻璃管插入液体中去进行观察”。运用学生提出的方法去研究液体内部压强,结果发现橡皮膜有变化但不明显,此时教师可趁机激发学生思考,寻找更佳的测量器材。在学生百思不得其解时,教师出示“液体压强计”必定能达到水到渠成之效果。这一实验环节的设计让学生体验到了自主发现、自主探究的快乐。

三、驾驭教学过程——“精彩课堂教学”的保障

教师要摆脱课前教学预设的束缚,全身心投入课堂,用心倾听,细心分辨,并针对各种资源的实际状况及时灵活地做出判断和反应——或欣赏肯定,或点拨疏导,或聚焦深化,或归纳整理,努力促进更高质量资源的生成。

压强教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中物理 教学方法 探讨与分析

高中物理是一门理论性与技术性较强的学科,学生在实际学习的过程中对物理学习的兴趣不高,始终认为比较枯燥与复杂。高中教师在课堂中对教学方法的创新是改善以上现象的重要途径,教学方法的创新主要是指在现代教学思想的指导下通过对教学手段的创新来引导学生的好奇心与注意力,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真正的掌握物理知识以及教学的有效性。

1传统高中物理教学状况

新课程改革对高中的物理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特别是对教学目的的转变以及教学方法的创新上特别做出了明确的指示,传统的物理课堂中强调以教师为主体,教学方法以书本案例和强制灌输为主,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很深,教师重视对学生成绩波动却不在意学生自身对物理的兴趣与对学习的掌握程度,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学生对物理的排斥心理以及积极性和参与性、创造性;其次,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对新设备和新方法的接受能力较差,主要是教师自身思想意识上还未曾接受新课标的指示,比较安于现状,对教案的编排与教学素材的积累工作不重视,在课堂教学中依然由于准备工作的不充足造成教学方法的单一;最后是教师在实施改革的过程中没有重视对课堂氛围的打造,忽视了与学生之间的情感关系的建立,从而导致学生在课堂中不主动配合教师的工作,课堂氛围始终无法轻松、愉悦,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几乎为零,教学效率不高。

2教学方法创新的策略

2.1教学意识的转变

高中物理是高中基础的一门必修学科,教师想要合理地运用教学方法与教材的结合以及对教学质量的创新就应当对教学意识作出转变,摒弃传统中的教学观念与教学理念,以培养具有创新能力与探究能力的学生为根本教学目的,摒弃传统教学观念中受应试主义思想干扰严重的教学方法,不应该过分重视学生的考试成绩,在实际教学中应以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维拓展能力的培养为主;其次是重视对教案的设计以及教学元素的积累,避免在课堂中只能根据课本内容以及案例进行教学,导致学生对物理这门学科的枯燥认识,教师可以选用一些实用性很强的教学元素进行教学,真正的以学生的情感认知出发,符合高中生的思维与认知能力进行案例教学的设计工作;最后是充分重视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建设,使得一切教学方法的设计都是围绕着学生的实际想法与认知进行。

2.2生活化教学方法

高中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生活化的教学来实施情感策略,不仅响应新课改与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是教学方法创新的关键。生活化教学方法是指,教师在课堂中进行教学时可以设置一些与学生生活联系紧密的事物与场景,从而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和好奇心,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生活化教学的优势就是将抽象以及复杂的物理知识以形象和具体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不仅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也有利于加深学生的记忆力和运用能力,真正的让学生散发性思维得到引导。例如是在讲物体受力面积与压强之间的关系时,教师可以提前让学生从家里带来一个生鸡蛋,并且在课堂上让学生将鸡蛋握在手中,看是否能够被攥碎。学生在用尽力量也无法攥碎鸡蛋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明白受力面积大的同时,压强就相应的更小,如果只是握在手中用手掌攥,鸡蛋不容易被攥碎,若是用手指攥碎就很容易,这也是因为受力面积小,而压强增大的原因。通过这样的生活化教学,学生不仅很容易了解压力的作用效果受压力大小的影响以及与受力面积有关,有利于学生对物理知识点的理解以及在后期中的运用能力和对物理的兴趣。

2.3合作教学方法

新课程标准中提倡以人为本以及对学生主体地位的构建,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可以通过合作教学的方式来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以及对课堂氛围的打造。高中物理教师在课堂中可以鼓励学生多提问以及多陈述来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自我肯定与渴望被表扬的心态,例如是在教学“物体的形变”这一问题时,教师就可以提问学生哪些形变是肉眼可以观察,哪些是无法进行观察的,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进行交流,并适当的引出如何对微小的形变进行观察这一知识点,让学生在交流的学习氛围中得到思维散发性的解放。这样的教学方式一定程度上可以体现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及教师的主导地位,从而使得课堂氛围也变得民主与和谐,有利于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下进行物理学习。

3总结

综上所述,高中物理教学方法的创新需要教师对教学意识进行转变,真正的在新课改与新课程标准下对教案与教材元素进行积累与设计才可以很好地运用在实际教学中,另外通过生活化教学与情景氛围的打造来实施合作教学非方式,让学生通过教学方法的创新来理解复杂的物理概念,从而加深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掌握能力以及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宫恩荣. 关于新课改形势下高中物理教学模式的探讨[J]. 学周刊,2012(31).

压强教案范文第5篇

关键词:问题解决;问题解决教学方法;物理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09-0018-02

一、问题解决

问题是一种情景,在这种情景中个体知道想做某件事,但不能马上知道这件事所需采取的一系列行动。因此,问题解决就是由一定情景引起的,按照一定的目标,应用各种认知活动、技能等,经过一系列思维操作,使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

问题解决涉及的是知道在情境中做什么而不是仅仅知道做什么。学生应该意识到他们正在做什么和为什么这样做,并且知道这些策略的优势,从而完全理解这些策略,并从中选择合适的策略。Sherman,Richardson和Yard提出了一个可以在课堂中使用的问题解决教学策略,详细描述如下:①通过设置问题解决的情境以激发学习兴趣。②用各种方法进行启发教学,如在图表中组织数据,这可能有助于解决这个问题。类似的解决方案可以应用于新的问题。③从简单的问题开始,让学生很容易快速地解决一个问题,并增强学生的信心。④在学生一步步取得成功的过程中不断用语言鼓励,并给予积极反馈。另外,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也可以给学生一些提示或建议来帮助他们。⑤收集记录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使用的能帮到学生的策略。⑥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来解决问题。⑦引导学生将给定问题中的数据进行简化。⑧帮助学生减少阅读困难。

二、问题解决教学应用的案例

【案例介绍】

案例内容是巴基斯坦8年级普通科学课第3单元液体的压强,运用的最主要的教学方法是问题解决的教学方法,这个课将有两个课时完成,每课时35分钟。

本课的总体目标是:通过这节课,学生将能:①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高阶思维;②解决不同的科学问题;

③评估任何问题的解决方案;④推出一个问题的正确解决方案。具体目标是:学生将能够:①描述术语“液体的压强”;②解释在“不同深度的压强”现象;③“液体压强”的状态属性。

本课所需材料有:①一个孔在不同高度的罐子;②一个孔在相等深度的罐子;③一个U形管,中间有阀门,两边呈直筒状(连通器)。

【教学过程】

1.头脑风暴(10分钟)。

教师会问以下几个问题(questions)让学生思考问题(problem)和功课,即:①你可能已经看到,在重型车辆(卡车等)的实验后面写着“去掉力后,保持运动状态不变”,这是为什么?②一个空桶和一个装满水的桶哪个比较重,为什么?③如果你从一桶水中拿出一杯水,水中不会出现一个孔。为什么?

2.陈述问题(5分钟)。

在学生认识液体压强之前,教师会提下面的问题。

3.问题:阿什法克去他的朋友家用了洗手间。他注意到自来水水压很好。他想,为什么我家的自来水水压不是很好呢?你怎么为他解释这种现象。

4.适当的背景知识(20分钟)。

记下学生提出的不同解释后,老师再公布今天的主题是“液体压强”,并且与学生一起讨论这节课的内容(科学教科书第85-86页),其中包括以下内容:①液体中的压强;②液体中不同深度的压强;③水保持表面水平;④液体内部各个方向都有压强。老师会帮助学生理解概念,鼓励学生通过提问来理解文本内容。步骤5到9的时间是15分钟。

5.确定目标。

老师会问学生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为什么我家的自来水水压不是很好呢?)

6.问题的起始条件。

安排以下活动,让学生了解液体压强以及它的属性,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①关于“液体中不同深度的压强”的活动。②关于“水保持表面水平”的活动。③关于“液体内部各个方向的压强”的活动。

7.探究解决方案。

探究解决方案包括学生讨论分析之前在问题情境中他们提出的每一个解决方案的合理性,全班学生都参加,依据背景知识得到一个最佳解决方案。

8.制定一项能达到目标的行动计划。

教师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陈述液体的压强及其属性。

9.实施解决方案。

在这一步中,老师要求学生分析选定的解决方案,并检查其适用性。

10.评估结果(10分钟)。

最后,老师要求学生思考,他们赞同的解决方案是否是正确的。

(步骤11和12的时间是10分钟)

11.基于目标的评估。

老师会问这样的问题来评估学生对本课的理解:①为什么液体有压强?②液体压强的属性是什么?③通过一个活动,解释在同一深度,水在各个方向上压强相等。

12.家庭作业。

为了长远的目的,并且这个内容可能联系到其他科目,教师将给学生布置家庭作业:在笔记本上写一个教课书以外的日常生活例子,说明液体内部各个方向都有压强,可以与父母或亲戚讨论这件事。

【总结分析】

总结分析该问题解决教学应用的案例,可以看出具有以下特点:

1.生活性。日常生活中的许多现象与物理知识密切相关,这些现象学生已经非常熟悉。教师适时利用日常生活现象创设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的猜想兴趣和求知欲望。在该案例中不论是头脑风暴环节设计的题目,还是用于引入新课而提出的问题,都是源于学生的实际生活,学生容易联系到自己的日常生活,触发探究欲望。由贴近学生生活情境的问题开始,再结合文本内容的学习,就自然而然的让学生主动的思考问题、分析问题、最终解决问题。因此,设置学生感兴趣的、熟悉的、与他们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或问题情境是物理问题解决教学中的关键一步。

2.互动性。建构主义强调学习的自主性、社会性、情境性,由此生发出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等现代学习方式。建构式的科学教育更加强调的是探究问题,而不仅是了解问题的答案;是批判性思维,而不仅是记忆;是在情境中理解,而不仅是获得些许信息;是促进学生合作学习、互动和分享思想和信息,而不是无益的竞争。所以,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师生间的互动、生生间的互动是必不可少的。

在该案例中,师生间、生生间的互动贯穿始终。从一开始的教师提问到之后教师列出本节课将要学习主题,鼓励学生通过提问来理解文本内容,都是教师与学生积极互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从老师提问到学生提问,提问主体的变化不仅让课堂的互动形式从单向变成双向,更重要的是可以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体现了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在实验的过程中,学生相互配合协作完成的过程又恰好是生生之间相互交流的过程,能够促进学生合作学习,相互分享思想和信息,从而解决问题。因此,师生间、生生间的良好互动可以使问题解决的过程更加顺利的进行。

3.实践性。通过实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是物理教学最常用的一种教学方式,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促使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问题。学生在质疑、解疑的过程中,既能建构知识,又能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在该案例中,教师安排了三个有关液体的实验活动,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了解液体压强及它的属性,并得出的结论,这样的过程可以让学生对习惯物理知识有更加深刻的印象。学生通过现场的调查、实验等探究活动来理解物理的概念、原理、规律等内容,才能够更好地构建起自己在物理学方面的知识结构,才能真正理解物理中探究的问题,进而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因此,重视让学生在物理课程的实验活动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非常重要。

4.自主性。当今时代知识爆炸,学生不可能学习所有的科学知识,但他们必须理解科学中诸如最基本的科学方法、事实、假说、理论和定律等精华的内容。这些内容是学生未来学习的基础,学生能从中学会思考与探索科学问题的方法与途径。所以,作为科学的基础学科,物理课程中的教育目标不仅应该关注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学习,更应该重视培养学生自主的探究能力,以及自主学习的态度与能力。

在该案例中,从教师鼓励学生通过提问来理解文本内容,到教师引导学生相互合作完成实验活动,都体现出在课堂中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都是让学生主动思考行动,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过程。在对解决方案的评估阶段,教师不对学生的解决方案进行评价,而是让学生在自己实施的基础上自己进行评价,这样的自我评价过程能让学生对该方案有更深入的认识,而且能帮助学生培养他们的自主性。

三、启示

该案例的内容可以对应我国中学物理九年级液体的压强这节内容。在我国新课程改革后的《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中强调通过学习物理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学会用物理知识和方法来解决问题。本文介绍的教案从一开始就将所学的物理知识定位在解决问题所需的背景知识上,整个教学过程都在引导学生解决问题,让学生有机会将书本上静止的文本知识转化为能解决生活情境中实际问题的工具,这也与课标中“学生通过学习和掌握物理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将其应用于实践”的要求是相吻合的;另外,教师鼓励学生自己对解决方案进行评价,也符合课标中提倡的评价体系多元化。

将问题解决的方法运用到物理教学中,是践行现代教学理念、实施素质教育的体现,是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极好途径。但是反思我国中学物理教育,在应用问题解决的教学方法上还存在很多问题,如在很多情况下并没有给学生运用物理知识和方法来解决问题的机会,教学中设计的问题多流于形式等。

结合这个案例,笔者认为,我国的中学物理教育在结合问题解决的教学方法上应该加强以下几方面:

1.联系学生实际生活,为学生创造解决问题的情境。物理是对现实生活的探究,现实生活中的许多现象都可以应用物理知识进行解释说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联系学生实际生活,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现象中提出问题,不但能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还能让学生认识到物理与日常生活的关系,将课堂学习的物理原理应用到生活与生产中的实际应用,真正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2.通过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现今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都要求人们有合作的精神,在物理的前沿研究中每一项研究成果的研究都离不开科学家们的合作。在物理教学的课堂中,解决问题的过程就与科学家们的试验探究过程一样,需要学生之间相互配合,一起合作完成实验。教师可以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引导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相互配合、主动交流,促进学生合作学习,相互分享思想和信息,从而解决问题。

3.为学生提供自己动手实践的机会。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是一门注重实验的自然科学基础课程,此阶段的物理课程应注意让学生经历实验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知识和科学探究方法,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物理实验是物理课中学生动手实验的重要环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并实施实验,这样不仅能锻炼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还能帮助学生更好的构建起自己在物理学方面的知识结构,真正理解物理学中探究的问题,进而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

4.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通过学习物理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自学能力。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设置问题情境,逐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进而解决问题。在这样的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逐步从教师引导解决问题成长到能自主探究并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陈琦等.当代教育心理学[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150.

[2]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266.

相关期刊更多

低温建筑技术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黑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河南省教育厅

包装工程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