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电子技能实训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论文摘 要:我国制造工业的高速发展使得当今社会急需大量的技术人才,同时要求技术人才具备更高的实际操作技能。本文将论述探讨一下电子电拖电子技能实训在教学中的应用问题。
电子拖动与技能训练现在已经成为中等职业教育维修电工专业的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了。但是实际在教学中,理论教学与实习往往都是分开上课,实行的是“周倒制”。然而,现在技校里的学生普片存在着文化基础相对薄弱、学习积极性不高等特点,他们在面对新知识、新课程,时原本注意力就不容易集中,再实行“周倒制”的教学方式,就使得他们更难进入到学习状态中去了。
在电子拖动与技能训练的教学中,实验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教学环节。实验课不仅能帮助学生巩固和加深理解上课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能够训练到他们的实验操作技能,进而培养出他们敢于操作、善于操作的能力,有助于学生树立严谨的科学学风。
1 培养目标和定位
对电气类技术人才的职业教育目标,是要求我们培养出的学生应当具备优良的职业道德和素质;在业务水平上,应具有熟练专业的操作技能;当踏入社会,走上职业岗位后,应具备可以继续发展的个人能力。总体来说,在校的学习阶段,要求学生能够通过学校的学习而具备必要的“应用知识”而不是“专业知识”或“专业理论”。从从事的工作领域来看,培养的学生在进入职场后,主要从事的是电气设备的运行、生产、维修、技术服务、管理等等在第一线的工作。这就要求他们需要拥有很强的技术操作能力和对知识的应用能力,以此来解决在工作上遇到的实际问题。
2 传统教学的缺陷
老式的课程教学方式是,首先在教室进行理论课的学习,在完成了理论的教学之后,实际的操作训练在专门的实习场所进行。一套完整的知识体系因为这种教学模式被割裂成两部分,把原本学生就难以理解的理论知识变得更加的抽象难懂。等到学生参加实作训练时,早已经把原本就没能理解的理论知识忘光了,在实际操作中只能机械的模仿老师的教学,而不能真正学到知识和技能。
这些缺陷可以具体概括为如下几点。
(1)基础理论的学习对于学生来说很抽象,学生不能把这些书本知识与生产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
(2)学习内容相当枯燥,很难激发起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难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记忆与理解只是被动的在大脑中反复记忆,更不要说要求他们能够达到灵活应用。
(3)传统的教学方式,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不协调。实践教学的内容是依据现有的实训条件,这样就会造成实训教学内容与理论教学内容不同步,这样使得学习重点模糊不清,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
(4)现在很多学校一味追求职业资格等级考试的通过率。这样势必会给学生造成实习课无聊、枯燥的感受。
3 教学内容应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为了改进现在的教学模式,我们应该加强现场教学,努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电力拖动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学科。在电力拖动的教学中教师要加强现场教学的内容,例如现场演示、采用实物教学等手段,要充分的利用学生的各种感知信息之间的互相协调配合的作用。举个例子说明一下,比如在讲解接触器这课时,在介绍结构和原理时,教师可以让每位学生直观的看到,触摸到接触器的外观,然后再进一步的对接触器的动作过程进行演示,这样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生很想知道接触器的工作原理,可促使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掌握规律、理解原理,产生学习兴趣。
还可以通过设置问题,来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往往,在进行实验课题训练时,如果严格的要求学生完全按照规范布置元器件,合理而美观走线,时时都在提醒学生注重细节,都必须要一次性到位,云云,这样是不会得到好的效果的。反而,我们应该时常在强调要求得基础上有意在示范电路板某个电气接点的过程中上做些小“文章”,例如通过人为设置电气接点故障点,可促使学生积极思考,排除故障点,最终通过多次这样训练之后,学生能够在不经意之间掌握那些常用的排处故障的方法。
4 教学方式的改进
由上节的表述可见,老式的课程安排缺乏科学性,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能培养出学生的实际操作应用技能,与今后学生进入社会后实际生产技能要求距离相差太远。这就要求我们要改革传统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要以我们的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为依据来重新设置课程设计内容,重新整合教学资源,突出教学中能力本位的特点,逐步实现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学大纲和培养目标为中心,以实习车间、实验室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模式。
为了达到上述目标,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采用“实践-理论-再实践”的一体化教学模式。具体思路是:让学生在学习之初先亲自到实习场地去参观观摩,以增加学生对所要学习知识的感性认识。其次是理论的教学,就是在参观现场之后,再回到课堂,利用课堂时间对学生进行理论的教学,让学生由感性认识能够上升到理性认识的程度,即由实践上升到理论。最后再实践,也就是指,在学生完成了相应的理论课之后,再回到操作车间、实验室中去,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上课学到的理论知识,以达到让学生的理论与实践真正结合在一起的目的。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实现将现场教学作为主要教学手段的教学方式,而课堂教学仅仅起辅助的作用。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又能让学生学习到与这些操作技能相关的基础知识。
在这里要向大家介绍一下德国职业教育界根据新时期的企业对于技术应用型人才的要求而提出的“行为引导型教学法”。这个教育方法是以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为教学目的。教学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只是作为教学活动的一个引导者,作为学生学习的辅导者和主持人,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主独立地完成设计、完成整个教学过程。
这是一个值得我们学习的教育方法,那么他们是如何实施行为引导型教学法的呢?从教学的管理来分析,第一是要在教学之前拟定学习的课程单元,根据课程的特点及要求,对学习的领域进行适当的划分,再在每个划分出的学习领域中分解出职业的主要行为,再选择相应的专业教师拟定专门的学习内容,最后将行为分解成若干个不同的学习单元,并注意在教学单元时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第二步是实施教学阶段,根据各个不同的学习单元制定相应的课时计划、日计划、周计划等。值得注意的是,无论哪一门课程,其原则都必须包含“能力目标、任务训练、学生主体”三要素。
5 教师的教学要求及安排
在制定教学安排时应该把学习目标渗透到项目中。要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精心的选择和设计课程项目。课程项目尽量做到典型,知识覆盖面要全,要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应当能够实施。要选择合适的项目,首先要了解该课程主要应该掌握的职业岗位能力。对于电力拖动与技能训练这样的专业课,需要以下技能:电动机基本控制线路的电路图绘制、识读,安装及检修;常用低压电器的选用、检修及识别;简单电路的设计能力;机床控制线路的电路图绘制、识读,检修和安装;电工工具和常用仪表的熟练使用;能够为线路列出材料、元器件明细,并能通过计算选出器件的型号规格;掌握能表达电路的相关信息的术语;熟悉与文明安全生产相关的规定,能够安全的进行操作,文明的生产;建立产品的质量意识,树立良好职业道德观念。
5.1 要教“课”,不要教“书”
电力拖动技能训练过程不光要做到按行为引导型教学方法的要求划分单元的内容,还应该要注意到教学的系统性、逻辑性、连贯性,其内容应该按照知识体系来设计,每个单元的课题都应该有相应的理论内容来支撑实训的项目。而课程的内容要根据职业岗位能力的要求来制定,要按照行为引导型教学法的思路,来实现教学的目标。必须做到以课程的目标为教学的基准,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是采用参考课本而不是以课本为准来设计教学过程。
5.2 因材施教
教师要实现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在教学方法上,就必须要以实践操作技能作为教学的主线,突出训练为整个教学的重点,使教学过程能充分的体现以培养职业能力为中心的特点。要根据学生的个人素质为基准,以教材为范本,提炼出学生“看得见、听得懂、摸得着”的“知识点、技能点、兴趣点”,同时要设计和处理好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实践技能训练之间的关系,多多利用实物、实习设备进行直观教学。
5.3 以学定教,教无定法
学习应该是一个由学生自己来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的过程。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该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方针,通过对教学内容的整合、重组来引发出学生的积极的学习兴趣,使教育的内容能更好地为学生将来的就业、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提供服务。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学习掌握相关的知识,这一点对技校的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学习之路。但同时,虽然在教学过程认定教学原则是必须需要,但不能固守某种固定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只要学生有兴趣,能主动参与,在能力上有显着提高,就是一个好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意识;感知;电路;切换;技能;训练
诗词讲究韵律,艺术考虑美感,学生学习外语要有语感,学数学则要有数感,学习电子技术(技能)就要对电有所感知,即要有“电感”。狭义地讲“电感”是指学生对电的感觉,对电的敏感性,是将对电的感知升华成一种自觉的态度与意识,从而使对电的控制和处理达到能灵活运用的层次。
在电子技能实训的教学过程中,经常发现学生对电路原理图和PCB(印制电路板)图不尽理解,导致在操作中遇到问题时不能很好地解决,甚至遇到很简单的问题,他们也不敢用理论来支持自己的操作。终归到底,他们除了理论知识的欠缺外,更多的是“电感”不够强,对电的感知还没有升华到意识层面。所以,电子技能实训,不仅仅是在实训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更应该在此过程中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培养学生良好的“电感”。
一、设“缺陷”电路板,培养学生对电路中同电位点的感性认识
本文所涉电子技能实训的实训电路板是老师设计的,在设计时,故意把原理图中的某一个元件“漏”掉,不设计进PCB板中。那么,在实训中,学生就要在PCB板上把这个漏掉的元件“补”回去。怎么补呢,那就要细看电路原理图,明确这个元件的两个脚是和哪些元件连接的,再在PCB板上找到相应的元件,确定要补的这个元件能在电路板上最近的两个点上“补”回去。这个过程中,学生找到这个元件的其中一个脚和哪个元件的脚相接(假设这点为A点),这个元件的另一个脚与另一个元件相接(假设这一点为B点),如果AB两点相隔太远,元件补上去后就会影响电气安全和美观,这样,同学们就要沿A、B两点的同电位点去寻找两者最近的点,在最近的两点上补回这个元件。在寻找同电位点的过程中,学生明确了同一条导线上的点因为电位相同,所以可以互相代替,以后在操作中如果要测量某一点的电量,就可以找最方便测量的同电位点来测量了。
在电子技能实训中,经常会遇到寻找同电位点的操作。比如检查电路板中某一个元件是否装错、检查电路板覆铜是不是断路、电路板中的覆铜脱落后怎样补救等等,都要求学生对电路中的同电位点有较强的感性认识。设计这一项操作能在学生寻找最近的AB两点的过程中提高对同电位点的感性认识,进而在“电感”方面也意识到“电”在同一条导线中以相同的形式存在,取用的时候可以在同电位点上任意取用,从而提高学生对电路的感性认识。
二、设信号追踪练习,锻炼学生看图识图能力,培养学生对电的感知
在学生把电路装好之后,接下来就是进行调试了。调试的过程可以是检查自己所装的电路板能不能正常工作,也可以是对不能正常工作的电路进行检修。设信号追踪练习,不但可以同时达到以上两个目的,而且能让学生在脑海中不断地进行原理图-PCB图的切换,同时可以使学生对信号通道进行了解和对信号进行跟踪,达到熟悉电路和锻炼学生看图识图能力的目的。
首先,学生把信号发生器的信号调好,输入到自己做的电路中,再用示波器CH1监示输入端的信号状态,用CH2从信号输入端开始追踪,一直到信号的输出端。其中经过的各测试点由老师从原理图中画出,各测试点的信号形状可以由老师和学生一起讨论得出(讨论过程就是对原理的学习过程),学生根据原理图上的各测试点,在电路板上找到相应的点进行信号追踪,追踪到哪一个点上信号没有或和讨论的结论不同时,再分析原因(第三点着重论述)。学生在追踪信号时,不断从原理图上去获得测试点的信息,又不断在电路板上寻找相应的点,还要判断各点的波形是不是正常,动手又动脑,对电信号的走向和变化不断被感知,对电的感觉不断被强化,对电信号的控制和处理也不再觉得神秘,从而在意识层面熟悉了电。
三、设故障检修思路追踪,培养学生理论指导实践的意识
如上所述,学生在追踪电信号时,如果遇到故障点,就要进行故障分析。在实践中,学生在遇到问题时,往往不经思考就跑来问老师,希望老师给答案,而老师给答案的结果就是学生的分析能力永远得不到提高。所以,在学生不能提供分析思路的情况下,老师一般不予以回答,“强迫”学生动脑,“强迫”学生去找理论知识来指导自己的操作。而其实学生已经学过不少的理论知识,当问及学生相关理论知识的时候,他们也能答得出来,但是一到电路板上,一到实际操作中,学过的理论知识往往就不会用、不敢用了。为什么不会用、不敢用,究其原因,还是“电感”不强,导致理论的不通造成的。
流程图培养学生大胆地应用理论知识指导操作,大胆地更换电子元件来验证自己的判断的意识,学生的“电感”由此得到升华,只要理论能得到及时的补充,电器方面的维修往往能触类旁通,这就是“电感”!
以往的电子技能实训,多是重技能、轻理论,学生装了一个又一个的电子小制作作品,大都是一装就能成功的小制作,对于成功后的作品,一般都不会再去深入了解电路结构和电路原理,在高成本的支出后,学生炼就的只是选取元件、插件、焊接的技能,而对电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却缺少锻炼,更重要的是缺少理论的应用。而选择复杂一点的电路(最好是不容易成功的分立元件电路)给学生制作,在经过以上三步曲后,学生的技能水平和理论水平往往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最重要的是,学生“电感”能够得到培养,就像学习音乐一样,有了乐感,作曲和演唱都能捕捉到神韵;学习美术,有了美感,就能落笔有神,学习英语,有了语感,就能出口成章,这些意识层面的感知,有时只能意会而无法言传。而要培养这些意识,是需要大量的练习和浸泡才能有所感知的,但在电子技术(技能)方面,大量的练习从时间上和成本上都很难满足,那么从上述三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训练,对一块涵盖了电子技术多数理论知识的电路板做得滚瓜烂熟的话,既培养了技能、加深了理论,又培养了学生在电子方面的“电感”,能起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孙余凯,吴鸣山,项绮明.电子产品制作技术与技能实训教程[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184-193.
[2]王峻峰.电子制作的经验与技巧[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229-231.
一、历史沿革
我校自开设电子实训课程以来,已培养多届学生的实训技能,中间进行了一定的摸索、研究,到目前为止,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这里有收获,有挑战,也有不完善的地方。
1 实验箱时期。最初的电子实训没有先例,也没有现成的实训理念,所以我们采用了类似于实验的方式:给定实验电路(这种电路不同与以前简单实验电路,而是进行了综合化,如把模拟电子、数字电子、继电器、电机拖动等知识综合运用),让学生在已有的实验箱上进行电路的连接,对已经完成设定功能的电路人为设置故障, 便锻炼学生的分析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然而,学生把实训当作实验完成,直接按照给定的电路进行连接,遇到了问题,不是立即着手解决,而是大呼:“老师,老师,我这里怎么出不来?”实训效果并没有达到我们当初设置实训教学课程的目的。
2 面包板时期。实验箱时期的实训效果不太理想,我们认为首先由于实验箱中电路进行了模块化、集成化,学生需要简单连线即可,实践上没有收获;其次由于我们把要实训的电路都已给定,学生不需要理论知识的综合回顾,理论上没有收获。基于前期的经验和教训,我们采取了面包板方式搭建电路,把模块化的电路进行分立化,在给定的电路中,加入理论设计并实现部分。
这个时期的训练效果,比前期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在实践方面:线路连接,不注意板面整洁,没有形成整体意识,各单元电路没有放在相邻区域,导线不贴近板面,电路上的导线常漏接,导致电路的功能未能达到预期要求。在理论方面,首先是综合化程度不高,设计出来的电路只涉及某一门知识;其次是实用化程度不高,设计出来的电路往往跟现实脱钩,有些参考资料相对较陈旧;再次是经济化过高,有部分同学参考资料较前沿,因而采用的器件集成化程度较高,但实现的功能却简单,比较浪费性能较好的器材。
3 焊接板时期。前期的实训效果也不尽如意,虽然取得了一定程度的成绩,但也存在了前述的问题,我们综合了前面的经验、教训,对电子实训作了一些改革和探索,这也是我们最近采用的模式。
二、经验总结
1 理论教学为实践教学搭建平台。我们先给定一些综合性较强的电路,让同学们先进行理论分析,有不明白的地方先自己查找资料解决,自己解决不了的,可以跟同学讨论解决,跟同学也解决不了的,我们专任教师才适当地进行指点。在学生基本了解了电路结构后,每个学生要以文字方式把功能分析书写出来,并口述电路各部分功能或者信号流程。学生完成这一部分工作以后,我们再让学生进行设计,这种设计以模仿设计为主,但必须有自己主动思考的内容。
2 实践教学注重独立解决问题。学生在完全理解电路功能和结构后,才能进行实物电路的连接。在连接过程中,若电路出现问题,我们要求同学尽量自己独立解决。在自行设计的电路中,我们要求学生以模仿为主,并以实训中心现有材料为基础进行设计。
摘 要 在开展电子技能实训课程教学过程中,可以有效地融入微课视频。结合电子技能实训微课视频在教学中的使用情况,探析在具体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 微课视频;电子技能实训;校本资源
中图分类号:G718.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19-0156-02
1 微课视频在电子技能实训教学中使用情况调查
为了对微课视频引入电子技能实训课程进行摸底,对72名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学生发放微课视频使用情况调查问卷。其中有35名是笔者所任教班级的学生,他们在电子技能实训上已经使用微课视频进行学习,都比较喜欢这种上课方式。由于便于同学之间交流沟通,自主应用,存储方便,很多学生认为是一个很好的学习资源。但从总体调查结果分析,有55%的学生看过微课视频,有20%的学生对微课视频不了解、没看过,有25%的学生通过网络等途径了解到微课视频但没有看过。由于微课视频并没有在校内很好地推广及应用,学生对微课视频了解比较少。
为此,笔者通过与学生交流,有92%的学生认为学校应该大力推广及使用微课视频,鼓励教师制作微课视频,也希望微课视频与项目任务结合,帮助他们进行对项目的分析、制作、检测、评价、拓展和反馈,希望教师多做一些符合学生特点的微课视频。
笔者利用集体教研时间,对8名电子电工专业教师进行问卷调查,从调查结果来看,这8名专业教师都有通过网络或者学习接触过微课视频,但没有亲自设计制作并应用到教学中。有5名教师表示正在学习微课视频制作阶段,认为相对于原来的PPT,转化成简短的微课视频教学,课前、课中、课后都能学习,便于存储,这样可以吸引学生的眼球,提高实训教学的课堂效率。有2名教龄在25年以上的老教师认为制作微课视频相对麻烦,学习新的信息化教学手段有些力不从心。制作微课视频需要一个相对比较安静的环境,而且专业录屏软件和后期编辑加工就会花费教师相对较多的时间及精力。因此,教师一致认为电子技能实训微课视频教学资源的挖掘、积累、开发、设计、制作、总结等一系列过程需要团队合作、探究和制作。
1)希望学校加大对微课视频的推广力度,“引进来、走出去”,鼓励教师多参加相关微课培训及比赛;
2)利用集体教研时间,组织已用微课教学和正在准备开发制作微课的教师进行总结、探讨、交流、反思,集思广益,克服在制作和应用过程中的困难;
3)以教研组为中心,开发微课程校本资源,为微课程进入实训教学提供资源平台;
4)协调教务主任及班主任,结合晚自习及自修时间,带领学生利用学校的电脑或者移动设备,对实训教学的相关内容进行微课教学。
2 微课视频使用初建成效
利用信息化实训环境,借助微课,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本着“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基本原则,为了更好地贯彻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的一体化思想,笔者紧紧围绕微课的“微”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学情,将电子技能实训课程中的“色环电阻器的识读”进行微课视频尝试,通过制作脚本、微教案、微视频等一系列准备工作,进行“色环电阻器识读”的微课设计。
首先,将正确识读色环电阻的标称阻值和允许误差作为重点,准确判断色环电阻的末环作为难点。课前,学生在理实一体信息化教室观看微课视频,明确本次任务的主线,主要是对五色环电阻器的识读,通过微视频中的颜色口诀学习识读色环电阻器,突破教学难点。
其次,在课堂教学中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通过情境教学和小组竞赛打通关形式,利用微课视频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掌握色环电阻器的读法,大大提高学习效率。在整个过程中全班绝大部分学生能完成这个任务,只有几个学生对色环电阻上的颜色仍出现认识错误,但是在笔者简单引导下,同样完成本次任务的学习目标。从整个过程上看,课堂教学效果良好,师生沟通交流也比较顺畅,学生能顺利出色地完成本次任务。
课后,通过与学生聊天交流,学生对微课视频的了解比较少,认为学校可以大力推广及使用微课视频,倡导教师制作微课视频,利用微课视频学习对项目的分析、制作、检测、评价、拓展、反馈有很大帮助,希望教师能够多做一些知识点更细、符合学生特点的微课视频。
3 微课视频在教学中应用的反思
在电子技能实训应用微课视频过程中,笔者进行了反思。作为“微”事物,探索的空间非常大,对于笔者来说是一次很大的挑战。在“互联网+”的大时代背景下,职业学校教师要不断去尝试新的事物,并将其应用到当下的课堂教学中,不断地学习与提高。微课视频虽然看起来就是5~10分钟,但在制作过程中会花费很多的时间与精力去选题、撰写教案、准备教学素材与练习测试、制作课件,还要在课下花费大量的时间去做脚本、知识构图、教学实施与拍摄、视频后期编辑以及教学反思,而在制作及应用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可能还会出现各种错误。因此,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
1)多研究项目,能够掌握所有制作项目的知识分布、重点、难点、关键点,项目制作过程中所能预设的故障、解决方案等,更好地制作及应用微课视频。
2)多收集、多观看网上的微课视频,多借鉴、多学习优秀的微课视频。
3)多与同事交流沟通,听取他们的意见,总结方法,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4)多研究学生。学生层次不同,接受能力也不同,这需要多与学生交流,让微课视频成为学生现阶段和后续学习的工具,学得更快乐、更高效,从而进一步激发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以利于培养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提高综合实践能力,更好地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5)多些耐心。制作微课是一件工作量很大又烦琐的工作,这就需要教师具备很大的耐心,去完成大量具体、细致的工作,也需要较为完整、可操作的方案,更需要一个任务、一个细节、一个碎片地去设计,一次次地去操作,去验证所制作微课视频的可行性与可操作性。只有不断尝试、总结,才有可能发挥微课视频的效果。特别是电子技能实训理实一体化课程,怎样将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将微课视频融于教学?这就需要教师耐心收集学习资源,依据学情、学习目标,抓住主干知识,简化问题、直指核心,制作符合中职学生特点的微课视频。
焦建利教授指出:“今天,我们任何人都可以借助网络,向其他任何人学习我们想要学习的几乎任何东西,只要你愿意,你就和这个世界紧密联系在一起。”通过微课视频这一载体,让笔者学习到更多的知识,也看到了微课教学的优点。因此,在今后的教学教研工作中要不断学习,不断努力钻研,不断反思、提升自我,不断了解新事物、学习新知识,不断更新和拓展自己的知识结构,以学生发展为核心,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注重个性、因材施教,将微课视频更加成熟地运用到电子技能实训课程中来,多注重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知识点的强化,让学生不断去探索、尝试,在探索、尝试的过程中获取知识、长进能力。■
参考文献
[1]陈玉琨,田爱丽.慕课与翻转课堂导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一、改革实验实训教学模式,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学生的主体作用
探索改革适应新时期的电工电子实验教学模式,首先得从备课做起,认真备课是上好实验实训课的前题。我们有些老师一到上实验课就松了一口气,认为实验课最容易上,学生喜欢,积极性高,课堂是实验老师的事。其实真正上好一堂实验课是很费时间的,不下一番功夫是很难达到预期效果的。老师除写好教案外,还应该提前预做实验,有时可能要多次反复做,以便取得第一手资料,懂得实验中的关键所在,学校的实验仪器能否正常用。这样在实验过程中才能取得主动,才能做到万无一失。认真备课是上好一堂实验课的前提。其次建立起按科学设计实训教学程序、优化实训教学过程、指导实训方法、培养创新能力的“引导-探索-实验-掌握”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表现在:1、加强示范操作。学生对教师所做的示范操作的模仿是形成动作技能的最初阶段,可减少实验实训的盲目性,示范可采用挂图,示教板,投影等形式。2.指导学生操作。实验实训可采用不同的形式,如独立操作、协作操作、放开式讨论操作等,采取何种形式,要视内容而定,在实验实训中,教师要巡回指导,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好的及时肯定表扬,使每一个学生都掌握基本操作方法。3、引导学生创造性操作。如学生在完成电动机点动控制实训后,可让学生自己设计电路,实现电动机的正反专转控。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操作能力。教师充分相信学生,使学生主动参与实训。课本让学生看,实验让学生做,思路让学生想,疑难让学生议,错误让学生析。让学生独立设计实验实训,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变单向信息传递为双向式、多向式信息传递与交流,教师在课内讲重点、关键点和注意点发挥好主导调控作用。主要方式是采取提问、答疑、讨论、观察、动手操作等。在实验实训中,加强对学生操作方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实验实训的直观性
传统教学媒体中有教师语言、课本、板书、实物、模型、挂图等,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多媒体能使学生不由自主地集中全部注意力,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激发学生强烈的情感,从中获得直接、生动、形象的感性知识。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恰当地选用教学媒体,能更好地把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加快师生间的信息传递,优化教学过程,从而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特别是在介绍各种仪器设备使用方法的时候,借助多媒体学生就能够直观、形象地了解而不是听得一头雾水却找不到正确的使用方法。同时,也可以现场演示一下仪器设备的使用,使学生更直接地了解。但是,我们也不需要把所有的实验实训内容都做成课件,原来很简单的一个知识或者学生很熟悉的东西,就没有必要在屏幕上展示出来 了。我们不能过分的依赖多媒体,也不能简单地认为“用了多媒体就是掌握了先进的教育理念,或使用多媒体的课一定就是好课”。多媒体效果如何,关键要看是否提高了学生的实验实训积极性,是否提高了实验实训教学的效果。我们应该恰当地使用多媒体,让它画龙点睛,更好地为电工电子实验实训教学服务。
三、与企业合作,形成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体系
职业学校培养的学生应能反映社会的需求,通过与企业合作办学,也可以使学校直接面向企业办学,以企业所需要的人才为专业设置依据,制定培养方案。在我国资源不十分丰富的情况下,加强职业学校与企业 的合作,并与社会发展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是发展职业学校的明智之举。职业学校应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节约办学成本,提高办学效率。让学生参加到企业的实际生产当中去在真实的场景中辨别操作技能之间的细微差别,从而使学生的操作技能臻于熟练。当然职业学校要抓住产业调整的新动向,摸清产业需求及劳动力市场状况。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使学生真正用得上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工作之忧。
总之,在职业学校的教学中必须重视操作技能的重要性,它既培养了学生的胆大、心细、谨慎的工作作风,也培养了学生的规范化的工作作风,以及学生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让学生掌握操作技能的形成过程及特点,使职业学校学生走出传统的旧格局,把职业学校学生真正培养成为社会需要的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何玉刚提高课堂教学吸引力的有效策略[j].职教通讯2007
[2]孙华《浅析提高专业课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科技信息。
[3]米君兑中等职业学校机械类专业普车实训教学浅谈[j].四川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9:20~21。
[4]葛雅新技校生进行专业技能训练的必要性[j].中国教师与教学,2007。
[5]李景霞实训基地教学模式的探究[j].职业技术教育论坛,2007。
[6]曾祥富.电工技能与训练.[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