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中西文化差异的根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全球化渊源文化差异
全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历史条件、文化背景、、社会制度、价值观念和发展阶段等有很大差异,各自不同的语言文化构成了交相辉映、多姿多彩的整个人类文化。下面就中西文化差异的表现和产生的根源做一些初步的探讨。
中西方社会的自然地理环境有很大差异,古代中国是封闭式的大陆型自然地理环境,较少受到来自大自然的压力,古代中国人做事讲究天时、地利、人和。没有人与自然的明显对立,习惯于从总体上认识事物。而英美民族的祖先生活在一个山呼海啸、动荡不安、气候恶劣的海洋环境中,构成了英美民族注重空间拓展与武力征服,以及强烈的战胜欲和征服欲。西方人把宇宙分成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天、人相分,二者对立,认为世界上万物都是对立的。
每一种文化都有一些与、神话寓言有关的特定词汇。中国人常用与“三教九流”相关的话语来表达思想,如:“阿弥陀佛”(无量寿佛)、“天诛地灭”、“抱佛脚”、“悟”、“无常”、“道”等;在西方许多国家,特别是在英美国家,受基督教、希腊神话和伊索寓言的影响,有许多源于其中的语言文化,如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上帝帮助自助的人),Go to hell(下地狱去),还有the Babel Tower,Adam’s apple,golden fleece,Midas touch等。
受中国宗族等级制度和礼教的影响,强调谦虚、褒扬和长幼尊卑的中国心理文化导致许多敬辞和谦辞以及关系详实的亲属称谓词,如:您、贵国、令尊、奶奶与外婆等而其英语没有完全对应的表达,西方人崇尚平等,往往直呼对方名字或以Mr.、 Mrs.、 Ms. 、Miss等表尊敬,简洁而笼统,如aunt,uncle等。
地理环境的差异导致文化差异。中国面临太平洋,在东北半球,“东风”即是温暖的春风,有“东风变梅柳,万汇生春光”之说,源于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的一个著名习语“东风压倒西风”,其固定译为The East wind prevails over the West wind。这里的东、西风是征对中国而言。中国人还常说“万事具备,只欠东风”。而英国面临大西洋,属西半球的海洋性气候,故报春的是“西风”。诗人雪莱在《西风颂》中,桂冠诗人John Mansfield在《西风歌》中都对西风进行了讴歌。
由于观察角度不同或联想不同,不同国家和地区以不同事物表达相同语用意义。从方向相反的角度表达同一信息,如:中国人出于礼貌在请对方先走、先吃、先做某事时常说:“您先请!”,与此相反,英美人士却说:“After you!”。
不同的民族对同一事物的属性特征的认识往往有异同之处,产生了许多迥异的联想。英汉习俗差异最典型的莫过于对某些动物的不同情感态度及其深层的不同文化内涵。汉语“龙”的英语对应词是dragon,不过两者的联想意义并不等同。在英语文化中,dragon龙是希腊语演化而来的,龙在中世纪是异教徒,是罪恶的象征,“撒旦”被比喻成the great dragon,后来此词喻“邪恶、残暴、凶残的怪物”。而在中华民族的龙文化中,“龙”是“皇权”、“吉祥”和“力量”的象征。百姓当之为神灵,自称“龙的传人”,有关龙的汉语很多,“生龙活虎、龙飞凤舞等美好形象。
在中、西民俗文化中,东方十二生肖不同于西方十二星座。鼠mouse、牛ox、虎tiger、兔rabbit、龙dragon、蛇snake、马horse、羊sheep、猴 monkey、鸡 rooster、狗dog、猪 pig;the ram 白羊座、the bull金牛座、the twins双子座、the crab 巨蟹座、the lion狮子座、the virgin处女座、the scale 天平座、the scorpion天蝎座、the archer 射手座、the goat摩羯座、the water carrier宝瓶座、the fishes双鱼座
尽管跨文化意识的培养非常重要,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仍然有很多英语教师对找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不重视,甚至有所忽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英语教师不重视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当前一些英语教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不重视学生跨文化意识培养的情况十分普遍。尤其是升学压力较大的一些学校,中学学校教育学生的主要目标仍然是以学生考试获得高分为主,其他方面的能力培养次之,有的甚至忽略其他能力和相关意识的培养。英语教师课堂教学的主要目标还是培养学生的听力能力和阅读能力,因为听力和阅读在高考中所占的比例相对比较重,也是提高学生考试分数的重要方面,所以英语教师比较注重。
(二)不充分的文化教学现象一直存在。
文化教学与其他单纯的知识教学相比较有着自身的特殊性,但当前一些英语教师在文化教学中一直存在着不充分的文化教学,让学生不能充分的接收到文化教学,对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起到很大的阻碍作用。文化因素的内容可以渗透到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各个角落,从词汇到句子,从小的句子到一个大的篇章,甚至是中学英语教师的教态、语态和仪态等无处不在。但是,教师在英语文化教学中只对中西文化的差异进行重点介绍,却不对中西文化进行鉴别和比较,这种教学方法只看现象却不解释本质。再加上高中英语课堂中实践性文化交际活动的缺乏,学生的交际能力无法提高,导致“哑巴英语”的形成,这也是为什么当前许多学生英语笔试能力较强而口语能力非常弱的原因之所在。因此,不充分的文化教学现象有待进一步改善,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英语能力。
二、提高学生跨文化意识的有效对策
(一)学校采取措施提高英语教师的跨文化意识。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只有具备了较高的文化素养,学习者才能成功地理解和掌握语言,从而更有效地运用语言进行交际。加强对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高中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任务。因此高中英语教师应该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注重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学校应该从宏观角度出发,注重对英语教师自身的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只有英语教师自身跨文化意识得到提高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英语教师只有自身具备跨文化意识才能在英语教学中主动地挖掘和传授英语教材中的文化内容。英语教师自身应该在教学过程中积极提高自身跨文化素养,学校也应该采取各种培训来提高英语教师的跨文化意识。
(二)英语教师注重跨文化意识培养的相关技能和技巧。
1.建立在提高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基础上的文化意识培养。
跨文化意识的培养贯穿于英语教材的讲授和课堂活动的设计中;在课堂上英语教师可以通过图片导入、口语训练、反复操练复习等方式,让学生对英美文化中的重要节日的读音和名称有较好的掌握,但掌握只是停留在初级阶段。学生在初中教学阶段,初中英语教师往往会让学生单纯记住。但高中阶段,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高中英语教师应该要让学生更清晰和深刻的了解相关节日和某些词汇后面的引申意义和其来源所在,这才是提高学生跨文化意识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
2.注重学生对英语文化的体验。
对英美文化的体验是学生在深入了解中西方文化之后的步骤。这时英语教师可以通过各种真实或虚拟环境中来让学生运用语言体验文化,并设置相应的奖励措施,调动学生的学习参与积极性。
3.引导学生形成中西文化的反思。
关键词: 中西文化 文化冲突 跨文化交际
一、跨文化交际的研究背景及其定义
近年来,随着国际间经济、贸易一体化的增强,国际合作的持续加强、跨国公司地位不断巩固,各国之间的文化交际、友好往来也得到了大幅度的增强。如何在不同文化间进行有效、恰当的交流逐渐成为世人所关注的焦点。此外,英语作为国际语言的地位不断得到提高,以英语为主导的外语专业也随之成为高校热门专业之一,大学英语和各门外语课的重要性也正逐步得到了国内教育界的重视。对于外语教学而言,学生学习了一门语言,并不意味着他们一定能有效地将其运用到与目的语国家人士进行有效的交流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也成为了大学英语及其他外语类课程改革的一个重点。在此背景下,我们有必要深入了解并研究跨文化交际,以此来减少文化冲突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保证在各文化间进行有效的交际。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跨文化交际。关于跨文化交际的定义,通常认为:跨文化交际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信息发出者和信息接收者)之间的交际;从心理学的角度讲,信息的编、译码是由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所进行的交际就是跨文化交际。它是一门边缘性学科,与其交叉的主要学科有人类学、语言学、心理学、文化学、语用学、民俗交际学、哲学和符号学等。(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1997)
二、中西文化冲突的实例
众所周知,来自不同文化的人在进行交流时,除了语言方面的差异外,还存在着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方面的差异。下面列举一些文化冲突的实例:
对于同样一个物体或概念,在一个国家可能象征着吉祥、幸福;而到了另一个国家它可能变成灾难、厄运的代表。比如中国人偏爱“龙”,视其为吉祥的动物,因此在喜庆时节,街头巷尾举行舞龙表演,龙灯展出等。婚庆的场合,按照中国人的传统,也会将新房贴上龙凤的图画,象征婚姻的喜庆。甚至中国古代的君主帝王等也将自己视为是“龙”的化身。然而,如果我们对西方文化稍有了解就不难发现,“龙”这一概念,在西方文化中的原型是“恐龙”(dinosaur),因而“龙”(dragon)这一动物,在西方总是被描述成身强体壮、爪牙坚硬、眼中充满邪恶、腾云驾雾、嘴里喷出熊熊的烈火。这样一个动物,在西方人的眼中几乎没有什么好的象征含义,往往代表着邪恶、灾难。
此外,对于一些相同的数字来说中西方同样存在不同的偏好。中国人,尤其是做生意的人偏爱数字8,因为它和“发”谐音,被视为发财的意思;而数字4,由于发音和“死”相似,所以遭到人们的厌恶。这两个数字在西方文化却没有什么额外的含义,也不会给人其他的联想。数字13,对中国人来说并没有什么特殊含义,但在西方国家,由于受基督教的影响――耶稣殉难时的最后一次晚餐是13人,因此西方人对于这个数字是十分厌恶的。在酒店宾馆里,楼层的设计会避开这一数字,在西方高层的建筑物里,12层以上就是14层或者用12-B,14-A来表示;此外,房间号也是尽量避免使用以13为房号的数字。
中西方文化间的冲突除了体现在图像、数字上,还体现在语言结构方面。来自不同文化的人们在交流时,除了感到己方的语言同交际对方的语言存在语音、书写等表层方面的差距外,还会感到对方使用的语言在表达、语气等深层结方面,也同自己的语言存在着天壤之别。
比如在和外国朋友聊天的时候,我们很可能会碰到没有听清楚对方的哪一句话,或者哪一个词的情况。这个时候,为了避免理解上的差异,我们也许会问对方“你能重复下刚才的话吗?”在汉语里,我们会说“什么?”但是如果把“什么”的对应词“what”放在这样的语境来询问对方时,按照西方人的思维,外国朋友可能会觉得你是在命令或是训斥他,而不是用客气的语言来询问刚才的话。
我们再来看一个例子:在色彩方面,中西文化也有不同的偏好。红色在中国象征着吉祥、喜庆。所以新婚夫妇会身着大红色的衣服,新娘子的头上会罩着红色的盖头,新娘的化妆也是以鲜艳的红色为主调。然而在西方人的眼里,红色是血液的颜色。它暗示流血、厄运等。在西方,新娘结婚时,绝对不会用红色作为自己的婚纱,取而代之的是选择白色作为婚纱的颜色。原因在于白色在西方人的眼里象征纯洁、清白,恰如其分地体现了新娘新婚前的身份。白色在东方,尤其古代的中国,传统上来讲,白色象征着死亡、丧事。将白色作为婚纱的颜色,是无论如何让祖先也想不到的事情。只有在吊丧或人死之后,人们才会身着白色。(近年来,随着西方文化的影响,我国也开始流行西方白色的婚纱,这一点是由于西方文化的渗透、影响。)
中西文化方面的冲突还体现在会话交流方面。中国人见面时,会礼貌地寻问对方“你吃饭了吗?”这样的话如果用来询问外国朋友,他会觉得你是在询问他的隐私,或者会被理解成是在邀请他一同吃饭。同样,在国外尤其是在英国,对话常常以询问天气开始“Lovely day, isn’t it?”不了解这一现象的人,初到国外的时候,往往会感到不知所措:明明是下着大雨,对方为什么还说“Lovely day”呢?这是由于不了解文化差异,便会回答“No, it isn’t.”从而造成了双方误解的尴尬局面。西方人在对方打喷嚏之后,往往说“Bless you.”实际上是 “May God bless you a healthy body.”的省略形式。因为在他们看来,打喷嚏是身体虚弱的表现,因此他们会为你祈福上帝保佑。不了解这一习俗的人,在面对对方所说的话,往往会觉得不知所措。
三、造成文化差异的原因
通过上面的例子我们不难看出,中西方在文化方面存在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文化差异所造成的冲突数可谓举不胜数。那么,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什么?在此我们按照价值观、世界观、民族性格和思维方式的不同,来做个分析和归类。
1.价值观念系统的差异
每一种文化都有自己独特的一套系统,它告诉人们什么行为是社会所期望的,什么行为是社会所唾弃的,学者们把这套系统称之为价值体系或价值观念。东方人的观念是“天人合一”,而西方人则主张“天人分离”。这种不同的价值观念造就了东西方人在人与人交际中,文学作品里及哲学主张等都存在着不同的看法和行为准则。
2.世界观的不同
世界观是指人们如何看待世界,以及人们如何看待人与世界关系的观念。总结来说,东西方人在世界观上最大的差别在于:东方强调统一、和谐;西方强调分离、独立。
3.民族性格的不同
一个民族的民族性格也塑造了他和其他民族在进行交流时的不同特征。中华民族的性格特征是以人和人为中心,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如何做人,人和人之间关系的协调,以及顺应自然成中华民族的整体精神。西方人主张去客观地看待世界,乃至改造世界。
4.思维方式的不同
东方人,又以中国人和日本人为代表,习惯“归纳式”的思维方式。所谓“归纳式”思维方式指的就是讲话人总是先陈述原因、背景,以便使对方有个思想准备,引起对方的同情和理解,之后才提出自己的要求。(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1997)而西方人习惯“开门见山”直截了当的思维方式:他们总是先陈述具体事实,再交代其原因、条件等。
四、文化冲突的应对策略及其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从上面的例子中我们不难发现,东方和西方在文化的根源存在很大的差异,而这种差异在交际时尤为突出。为了确保和外国文化进行有效、友好的交流,我们有必要去学习、认识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在交际时尽量去避免这些差异,――这些也正是跨文化交际学科研究的重点。
总的来说,我们应该尽量在交际过程中,尊重对方文化的特点,尊重对方。交际时采取积极的态度。向对方表示感兴趣,从而建立一个好的交际前提和基础。其次,在涉及到己方观点的时候,我们要尽量采取描述性、非批评性和非判断性的态度;这一点要求我们尽量避免以自己民族的标准来衡量交际对方,避免交际的误解或伤及对方感情。除此之外,我们在交际时,应尽可能设身处地的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同样的问题,如何处理才能给对方带来愉悦。
这些方法归结到实处,就是我们在学习外语的时候,要尽可能的去区分目的语国家文化和母语文化的差别。在学习语言知识之外,要尽可能地去了解国外风土人情、民族特点等。除此之外,广泛地阅读外国原著、欣赏外国电影等都是很好的方法。
最后,中西文化间的冲突也留给外语教学很多启示。作为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适当地给学生传授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不能只传授语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师在教学时,应该将词汇、短语放到大的文化背景下去讲解。碰到英汉翻译练习也要注意讲解东西方思维的不同,启发学生在翻译时加以注意。
参考文献:
[1]Marry & Charlotte. etc. The Humanities Cultural Roots and Continuities[M]. Lexington, Massachusetts and Toronto: D.C. Heath and Company,1993.
[2]Ron Scollo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 Discourse Approach[M].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3]Tannenbaum, Edward R. ed. A History of World Civilizations[M]. New York, London, Sydney, Toronto: John Wiley & Sons, Inc.1973.
[4]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 [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5]林雪莲.论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文化差异[J]. 科技视野, 2007,(6).
【关键词】神话 中西价值观 文化差异
文化是一个大话题,很多文化的产生与发展历程中都曾经衍生出各种精彩的神话故事,也正是这些神话故事的出现才孕育了不同的文化,使中西文化各具特色,成为中国和西方人们强有力的精神支柱,带领着中国和西方的人们演绎着不一样的生活历程。“受不同的地域文化的影响,中西方神话中的人物性格呈现出较大的差异”,换句话说,中国与西方之间地域差异的存在,使得中国与西方在文化发展中依托于不同的神话故事,也在这些形象生动的神话故事中塑造了不同的人物形象,通过对这些神话故事的解读,能够看到故事背后的文化差异与价值观差异。
一、中国古代先秦神话与古希腊神话背后的中西价值观差异
在先秦神话中塑造了若干个圣主的形象,其中包括我们所熟悉的女娲、神农等等,这些圣主既是德行的典范,又是智慧的楷模,为中国古代的人们生产和生活提供着强有力的能量保障,护佑着人们的平安,被中国古代的人们所敬仰。而在古希腊的神话中则塑造了若干个争强好胜的形象,无论是地神该亚,还是天神乌拉诺斯,亦或是海神波塞冬等等,都具有超强的法力,在古希腊神话中代表着不同的角色,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在古希腊的神话中人们的力量很难跟这些神的力量相匹敌,也正因为如此,使得西方人们对于这些神心存敬畏。显然,“西方神话着重强调神性的强大,中国神话则看重人性的伟大。”其实,就这些神话和神话中人物形象的背后,所渗透出来的正是中西价值观之间的明显差异。中国古代的价值观就提倡和平相处,相互之间互相扶持和帮助,而西方的价值观中则强调个体强大的力量,相互之间互相牵制,互相争斗,都试图成为世界的主宰。
一方面,中国的价值观强调整体的合力,西方价值观强调个体的张力。“研究神话的差异能得出文化起源时期中西在文化根源上的差异和相似之处”,从中国古代先秦时期的神话故事来看,无论是女娲,还是神农,都不是一个个体,或者说并不代表着一个个体,而是整体力量的反映,或者说是一种群体力量的显性表现。在女娲的形象中,不仅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而且非常宽厚仁爱,注重伦理,在中国古代人民群众的心目中具有非常高的地位。也正因为如此,人们才把女娲作为自身道德行为的典范和标尺,在日常的生活中能够用德行和仁爱去感化他人,不断加强对自我行为的约束,而不是通过暴力的方式去镇压别人,从而获得自己的私利。中国古代神话故事的背后所反映出的正是中华民族注重和谐,使民本位的价值观念得到充分体现,而且,强调整体合力的集体主义价值观念。相反,从古希腊的神话故事来看,我们所了解到的地神该亚和天神乌拉诺斯并不是友善的形象,他们具有强大的法力,能够带领他们的民族和子民去征服世界,古希腊人们只有服从这些神的统治,才能够成为世界的主宰,才能够成为自我的主宰,如果一旦触犯了这些神灵的教条,就会受到这些神灵的惩罚。而且,在古希腊神话中我们能够感受到,每一个神的个体都具有一定的能量,都能够成为世界不折不扣的统治者,充分体现出了个体的张力,这也是西方文化背后所反映出的西方个体主义价值观念。
另一方面,中国的价值观是统一的价值观,西方的价值观是对立的价值观。在中国古代的神话中塑造了尧、舜、禹的形象,三者无论是哪一个,最终都带领着中国古代的老百姓实现了和乐安康的局面,中国的老百姓也非常愿意接受这些神话人物的领导,实现中国的和谐与统一。在中国古代的神话中,圣主的善与叛逆者的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正是通过这种鲜明的对比来反映中国古代老百姓的向善愿望,反对彼此间的争斗,反对任何有私心的分裂行为,一旦有叛逆者出现,正义的使者们都会联合起来与之相抗争,并最终通过正义使者的共同努力实现和谐与统一,这些神话故事的背后都充分反映了中国古代追求统一的价值观念。与之相反的是,从古希腊的神话故事来看,更加强调对立与斗争的力量性因素,战神阿瑞斯、火神赫淮斯托斯都属于古希腊神话中的好战分子,在他们看来,只有自身拥有强大的实力才能够让其他神灵所折服,才能让其他神灵屈服于这种力量,每一个个体都具有对立斗争的能力和特点,尽管这种对立斗争的特点并不是其他人所喜欢的那种,但正是因为这种对立斗争的特点的存在才使得其他人能够按照自身的意愿来做事,因此,各个神灵都努力通过各种修炼来使自身强大起来,只有这样自己才能更有竞争力,才能在诸神中站稳脚跟,才能成为诸神的统治者,这是斗争的必然产物,英雄主义的形象在古希腊神话中体现的淋漓尽致,这也正是西方对立价值观念的鲜活反映。
二、中国古代创世神话与西方创世神话背后的中西价值观差异
神话故事的产生依托于人类对自然界有很多的未解之谜,为了能够让呈现在人类面临的未解之谜能够早日揭开神秘的面纱,人们用智慧创作了若干个版本的神话故事,使人们对世界产生更为直观的感性认识的同时,也给人们的心灵以寄托,这也正是神话的价值所在。“一个民族,如果失掉了神话,不论在哪里,即使在文明社会中.也总是一场道德灾难”。无论是中国古代人们,还是西方人们都非常希望对自然界的产生与发展给出自己的权威解释,为此人们从自身的民族特点出发,创作了形象的神话故事,这些神话故事的背后同样能够充分体现出中西价值观存在的典型差异。
一方面,中国的创世价值观是一元的价值观,西方的创世价值观是二元的价值观。在中国古代的创世神话故事中有女娲补天的故事,也有开天辟地的佳话,这些故事之所以能够世代流传至今,究其根源在于故事背后所反映出的是中国古代人们的价值观念。无论是创世神话中的卵生说,还是创世神话中的肢解说,都最终把世界的起源归结为一,这就是中国古代一元价值观念的反映。从中国古代的创世神话故事中能够体现出中国古代对世界的认识论观点,天、地、人都是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组成部分具备不同的职能,但是归根结底这些事物是统一的整体。换句话说,天不仅是人的天,也是自然界和一切生物的天,同样,地也不仅是人类生存的大地,还是自然界和一切生物成长赖以生存的大地,天和地所构成的是一个一元的世界。相反,从西方的创世神话故事来看,上帝创造了亚当和夏娃,代表着西方二元价值观的定位,从亚当和夏娃的故事中我们能够看到世界存在着生与死、善与恶之间的差别,也正是因为这种差别的存在才使得世界具有二元的特点。在西方的创世神话中尽管上帝是至高无上的,但是上帝通过创造了亚当与夏娃,使得世界产生了二分,从而为西方的二元价值观找到了落脚点。在这种二元创世价值观的影响下,西方的文化也表现出鲜明的二元论特点,使西方人所看到的世界是人与自然界一分为二的世界。
另一方面,中国的创世价值观强调同源性,西方的创世价值观强调分立性。从中国古代的创世神话故事来看,尽管天和地都是人类探索和研究的对象,但是都没有脱离世界的整体性,都是在世界的同源性前提下来进行研究的,神话中的女娲和都是中国古代价值世界的显性反映,究其本质而言,具有同源性。在开天辟地以后,赋予了自然界以生命的气息,使自然界中的万物之间相互作用,产生了固有的情感,而这种情感同样没有脱离世界本身,人与神和谐的生活在天地之间,具有同源性的本质,无论世界如何变迁,这种同源性的本质都不曾改变。从西方的神话故事来看,神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创造与被创造的关系,既是神创造了人和自然界,同样,也是人创造了神的符号,二者之间是二分对立的关系,这就充分体现了西方价值观中的分立性特点。在西方的神话故事中,上帝创造了亚当,但是亚当不能孤立地存在,因此,只能创造出夏娃来形成二极对立平衡的局面,使生与死、善与恶的界限更加清晰。从西方的创世神话故事中不难看出,人与神是对立冲突的两极,二者之间是分立的关系,这就决定了西方的价值观中必然显性地表现出分立性的特点。
三、结语
综上所述,中国神话故事中的“神”之所以受到人们的敬仰,就在于这些“神”都具有很高的德行,正是他们的德行才被人们所信服和接受,人们的一切行为都是以“神”的德行为准绳,为人们共同的发展和集体利益而平凡的付出。西方的神话故事中的“神”是万能的神,是整个世界的主宰,在不同神的主宰下,各方势力持续地争斗,任何一方都试图通过自身的强大来征服另一方,人们的一切行为都需要服从于神的力量,否则就会受到神的惩罚,每个个体都以自我为中心而被动地服从。因此说,中国的神话是整体合力价值观的反映,是统一价值观的显性体现,强调一元的价值观,强调世界的同源性。相反,西方的神话是个体张力价值观的反映,是对立价值观的显性体现,强调二元的价值观,强调世界的分立性。所以,中西神话故事背后反映出的是中西文化的差异,也是中西价值观的差异。
参考文献:
[1]王绍燕.中西神话中人物性格之差异[J].文化学刊,2015(5): 61-63.
任何时代的经典巨作都是其当代本土哲学精神与美学精神本质上的融合。 “中西融合”必须对东西方文化有深层次的认知才能做到,因此中西方艺术的相互对话,是一个逐渐递进的过程:第一阶段,通过对中西方哲学及艺术特点的分析比较,把握其精义,发现双方可以融合之处。第二阶段,探索中西文化的建设性融合方式,形成不同文化间的共同视野。
一中西方哲学精神对比研究
1.西方哲学追求“是”的探究,认识客体只能是规律,强调对客观存在的再现,其极致是思辨理性,是主体跟客体之间的交流,他是他,我是我,没有主体化。虽然西方抽象概念的思考具有理论体系的严密和逻辑思维的清晰。但在西方哲学缺乏人文思想的学术空气中,总觉得生命找不到立足点,无从建立个我的主体性。
中国哲学实乃一种“心灵哲学”,它不注重对客观存在的简单再现,追求一种 “心灵境界”,境界之不同于认知,在于它包含情感因素,探讨人的智慧问题和精神生活问题。它追求“道”的探究,强调以敏感的心去体悟事物中的道理,是对心行的把握、反思。我认为这是中国哲学最重要的特殊性。
2.中西文化一则重天人合一,一则重天人相分。天人合一致使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感性的成分众多;天人相分导致人与自然不两立,而理性的成分加重。最终促使一则文化之发达,一则文明更进步。“天人相分”与 “天人合一”这两个哲学理论分别是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内核和灵魂。它们的相异是全部中西文化差异的源头。
3.两种本体论产生的根源及原因在于思维方式上差异性:
西方人思维方式的主流是线性思维,其主要方法是错误――尝试――再错误――再尝试――经验或假说,因而它最终的指向是向外而成两极:可解释的成为科技,不可解释的成为神秘主义或上帝。故而有开始与终极、有天堂及地狱,以其认为外部世界为有(存在) 处世主张进取,西方一般是从形式逻辑出发,把研究从具体利益中抽象出来,得出原理,然后再研究,发现理论的实际可应用性再广泛推广。
东方人思维方式的主流是圆形思维,其主要方法是直觉现量――内观――修正――再内观――更高级的现量――更深入的内观――再修正――再内观――如实现量,因而它的最终的指向是向内而成无极或太极――心灵,故无所不知、亦同于一无所知。故有周易的循环往复与佛说的六道轮回。无始而无终、无所不包容,以其认为外部世界为空(虚无),处世主张无为。
东方人思维方式的高明之处在于:它一开始就怀疑它所用以观察的工具――感官和逻辑,所谓修正,就是修正自身的观察工具――心灵,使心灵纯净无染、洞彻内外,而后怀疑它所观察的外部世界,以达到彻底的觉悟。因而它的主要功能在于超越――回归,其实只是一码事,名相不同而已。
二 中西方不同的哲学思想决定了其艺术内在本质的差异
西方绘画艺术概括地讲有两大派:一是写实派或称具象派,认识和把握自然的方式是纯客观的,始终以科学精神,强调对事物的准确再现和模拟,更强调扎实严谨的写实绘画技巧,画家的功夫都用在眼睛所能看到的物体和光影上,不允许增加任何个人的意念和想象。二是抽象派。后期西方哲学出现“反神论”、柏拉图、弗洛伊德、后现代主义等哲学理念的影响,艺术家主体意识从苏醒发展到极端。从印象派开始,数十年内,从具象转到抽象――另一个极端。抽象派创作方法是将自然物象变形,用抽象组合形式表现个人主观的思想体验。西方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的前卫艺术,以全新的抽象理念创作。而表现主义所强调的“ 自我 ”,它的基本特征是个体意识对群体制约的敌视与抗争,集中体现画家主体的思想意识。
由于中国古代哲学观念的影响,中国文化形成了自己的特点:
1.中国画最体现中国哲学“心灵境界”的就是她的意境美。画家的作品 “ 写 ” 出了画家的整体艺术修为、品性学识,而决不只是绘画技巧。
2.就物象造型而言,中国画的精义就是“神似”,完全是一种抽象的艺术。中国画的留白,它写出的意境可以是白云、是青草、是山峦,它与人们内心的概念是吻合的。写意之妙,全在于画家心灵深处与宇宙万物精神的交融,是中国绘画的最高境界。
三 结论
综上所述,我发现,当代中西方艺术的“同“在于:1.都强调画家主体思想情感的表达;2.就物象造型而言,都不拘泥于再现具体的事物,而是以一种全新的抽象理念进行创作;3.都追求大胆突破传统程式的桎梏,不拘俗套,而这也许就是当代中西方文化精神可以融合之处。
四 探索中西文化的建设性融合方式
我们正处在文化转型时期,我们须用双向互动与文化转型的眼光来看待中西艺术的融合。此时异质文化的交流与融合,绝不会是彼此的简单替换和取代,而是一方面通过彼此相互对话来拓展各自的视野,另一方面则通过相互碰撞与沟通实现文化重组,产生新的一种文化形态,实现文化的整合与创新。
中国文化五千年来,海纳百川,开放的吸收包容了各方面的文化精髓,佛教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是最成功也是最典型的例证,从中我们可以探索融合的某些真谛:其一,这种融合必须以中国文化为基础,外来文化,必须嫁接在中国传统文化这个树干上,才能开出有生命力的新花。其二,融合之高妙在于,它是中国文化与外来文化在融合中的双向扬弃。
对于写意油画而言,油画家们都在自己的创作中试验融进中国画的观念和一些表现语言的元素。
大师吴冠中三年的留法学习,使他感悟到西方现代艺术的精髓;而土生土长的熏陶,又使他对中国传统文化探求很深。“摸清了中西双方艺术的家底”,他把自己置身于中西文化的“夹缝”中,左右吸收来自两个方面的艺术营养,但又始终抓住自己的个人感受,以表现自己的独特情感为轴心,不仅坚持自己的艺术观点不动摇,并潜心于融合中西艺术之长的探索实践。他的画是中国式的,又充溢着现代风格,显示出他卓越的独创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