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道路运输管理体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U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我市道路运输基本情况:全市公路总里程达到6739公里,其中沥青(水泥)路2669公里,占公路总里程的40%。高速、一级公路 267公里,占4%。农村牧区公路5953 公里,其中沥青(水泥)路1949公里,占33%。640个行政村已有341个村通沥青(水泥)路,占53.3%。全市现已开通客运班线237条,其中省际班线55条、盟市际68条、旗县际19条、旗县内77条。现有营运车辆76732辆(货运车辆51170辆、挂车18898辆、客运班车578辆、旅游客车102辆、客运出租车6004辆),维修经营业户1557户,从业人员10万多人。汽车客运站有29个,其中拟定一级站2个(包头市长途客运枢纽总站、昆区客运枢纽站),二级站2个(萨拉齐客运站、达茂客运站),三级站1个(固阳客运站),四级站1个(白云客运站);农村客运站23个;货运站场10处。各货运站场平均日换算吞吐量为0.6万吨。
全市现有水域旅游区3处、航道1条(黄河包头段全长220公里)、浮桥5座、渡口1道、船舶147艘(只)。
一、我市道路运输管路存在的问题
1现行运输管理体制缺“效”
第一,人员编制不规范,机构性质不统一,按照交通部对运管机构每百台车定一人、每百站(场)定三人的设想,运管队伍应是一支精干高效的队伍。但由于我市的交管所都分属地方政府管理,而市运管局对区交管所无人事权属关系,导致区运管机构的人员与业务出现不平衡现象,存在“管事不管人,管人不管事”等诸多问题,甚至出现个别运管人员素质低、业务能力差、服务意识淡薄等现象。另外,我市各区县运管所的建制不规范统一,多为科级建制、甚至还有股级建制。科级单位要负责一个区的道路运输行业管理和指导,还要对运输市场的发展变化进行分析预测,其实际能量实在有限,很多运管所都有“小牛拉大车”的感觉,难免在道路运输管理中存在着缺位问题,平日里往往疲于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和处置各种道路营运纠纷,很难静下心来思考辖区道路运输行业的发展问题。第二,执法分离后弊端日益显现,我市于06年成立了交通行政执法总队,在主城区实行了行政审批管权与执法处罚权分离,这种改革避免了执法部门间的相互推诿,相互扯皮等现象,加强了相互监督,提升了交通形象。但作为道路运输行业的许可管理部门缺失了执法权,或者说执法权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就像失去了“一只手”一样,在行使管理权的时候有时出现尴尬和不到位的情况。第三,职权责任不明确。从对外来讲,运管部门所担当的职责是对道路客运、货运经营,站经营、机动车辆维修经营、机动车驾驶员培训等的管理,具体行使着法律赋予的对以上行为的行政许可、行政管理、道路运输安全监管职权,并在某种意义上担负着维护社会稳定的职能。但这些管理职权实际被公安、建设、农机等部门所肢解,因而在管理职责上存在着重叠现象。如我区在进行的农村客运投放工作上,要与区属很多部门进行接洽,在参与类似的地方交通规划建设上存在一定的难度。从内部来说,市和区级的运管机构权责关系不明确,区交管所对客运企业及营运线路仅有初审权,而又要对本辖区的客运企业进行管理,而有终审权的市运管局对客运企业又没有直接参与管理,出现了“审批的不管理”、“管理的不审批”的局面,一旦发生线路纠纷,由于区交管所缺乏解决问题的有效手段,所以导致纠纷升级,很容易演变成集体上访、甚至堵塞交通和罢运的现象,对社会稳定造成极坏的影响。以上因素导致在运输管理工作中,权、责、利不够明确,运管部门缺乏手段,对运输矛盾纠纷的处理不够及时等,工作难以实现高效率。
2 营运公司管理缺“责”
第一,经济意识过强,社会责任意识薄弱。就目前而言,我国客运市场普遍存在“乘客叫差、驾驶员叫累、承包者叫苦”的现象。究其原因,部分营运公司为追求垄断利润,为争取营运指标,不考虑任何社会责任,不惜公司形象和代价,甚至有意制造事端,以此作为向政府部门换取线路或指标的筹码,一旦得逞后,即刻转变目标,将资金风险、安全风险转嫁给承包者,根本不会在社会责任的承担和服务质量的提高上下功夫。第二,管理松散,对驾驶员制约性差。交通行业是一个城市的窗口行业,代表着城市的文明程度。驾驶员言语不文明,着装不雅、不遵守交通规则等现象极大地影响了外界对重庆的评价和认识,尤其是在出租车和客车表现尤为突出,公司对驾驶员的管理只重经济效益,不重服务质量,缺乏经常性的沟通。
二、解决我市道路管理问题的具体措施
(1)加快运管机构编制体制改革步伐。
在我国的新疆运管机构全部纳入了公务员管理,江苏、山西和陕西等省市也在积极探索运管部门的机构体制改革。其主要做法是:一是积极主动争取区交通厅、区人事厅、区编委办公室等部门的支持,将道路运输管理机构纳入公务员管理;二是采取清理编制、严格控制人事调动、经费控制等措施推进机构改革;三是对新增录用运管工作人员提出“从严控制,逢进必考”的原则,按年度增人计划,严格执行《国家公务员管理暂行条例》的规定办理新增录用运管工作人员。
(2)加大监管力度,发挥市场调节功能。
在政府的统一领导下,采取有力措施,应对市场变化,维护市场稳定。进一步加强对运输市场特别是出租汽车市场的监督管理,对无照经营的车辆要进行彻底清理。通过整治“黑车”,规范市场秩序,为合法运营的出租车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积极探索和研究各类运输市场主体的准入、退出及日常监管的办法和机制。建议出租车经营推行市场化,首先,要放开出租车行业的特许经营权,让经营权真正成为商品,这样做只是减少了政府批指标的权力,把政府不该管的事,放给了市场;其次,在行业内部应建立起竞争机制,奖优罚劣。
(3)明确权责关系,充分发挥区县运管机构职能。
一是应按照权责一致的原则,调整职责权限,明确市、区级运管机构的权利和责任,严格落实“谁审批谁管理谁负责”。杜绝“好处大家抢,麻烦大家让”的不负责现象。二是明确区运管机构在区里的职责,以便更好的参加地方交通规划及建设。另外,尽可能实行着装标示上的统一,维护运管部门的威信,现在的运管机构“卸装”上门指导检查工作,很容易产生误会和误解,有形无形地破坏了运政管理部门的形象。
(4)建立和完善客运市场准入、监管和退出机制,规范客运市场管理。
在市场准入上,深化客运班线管理改革,全面推行客运线路经营权服务质量招投标。通过招投标,公开、公正、公平选择经营者,实行公司化经营模式,从源头上规范客运经营,提高行车安全保障系数和服务质量。在市场监管上,一是要大力推行企业质量信誉考核制。对客运企业的经营行为、诚实信用、安全生产、服务质量进行年度质量信誉考核,根据考核结果作出相应处理。对违法经营活动和公司蓄意制造不稳定事件,非法堵塞交通等行为要坚决打击,决不手软。二是积极推行安全行车和服务质量承诺合同制,各客运企业新增班线、新增车辆以及车辆更新要作出以服务质量为主的相关承诺,层层签订安全行车和运输服务质量承诺书。在市场退出上,积极推行客运线路经营期限制,废除客运线路终身制。运管部门要根据客运线路的流量、投入运力的价格和效益情况合理确定客运线路经营期限。经营期满后,运管部门根据经营者在经营期限内规范经营和服务质量情况确定其能否继续经营,切实解决客运市场“只进难出”老大难问题,做到有进有出,有序发展。
(5)创建道路运输企业品牌
第一,加强管理者品牌意识。运输企业要不要创建自己的品牌关键在于管理者的有没有品牌意识。管理者没有品牌意识,就不可能打造出运输企业自己的品牌。因此管理者要加强品牌意识,注重做好品牌创建的策划,建立品牌创建组织,制订品牌创建规划,落实品牌创建责任,推进品牌创建,强化品牌管理和维护工作。第二,加强员工的培训教育。任何品牌的创建都离不开单位员工,道路运输企业品牌的创建同样对员工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道路运输企业可以通过对员工进行有计划地培训,有组织地练兵,有目的地比武,来提高员工的业务技能和综合素质;通过持之以恒和潜移默化地教育和星级服务制考核等来增强员工的文明、优质、诚信服务意识。努力发现和培养员工中的先进典型,并逐步培育成企业的品牌。第三,加强安全管理工作。安全是道路运输企业的生命线,要通过不断完善企业安全管理制度,充分利用GPS卫星定位、行车记录仪、电子巡更、电子监控、危险品检查仪等科技设施加强安管,加强车辆人员的资质管理,提高安管人员素质,加强安全隐患检查整改,大力弘扬安全文化,努力营造安全氛围。第四,加强企业品牌的管理。要对企业品牌有计划地进行宣传、推广和维护。形成一套管理制度和体系,通过举办各种竞赛、创建、评比等活动进行品牌提升,借助竞赛、促销等营销手段进行品牌推广,充分利用简报、板报、条幅、橱窗、广播、电视、报纸、网站等媒介进行广泛宣传,营造浓厚的品牌创建氛围,不断提高顾客的知晓度和认知率。
(6)加强道路运输企业的文化建设
第一,企业领导要把企业文化建设当成一件大事来做企业领导要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把企业文化建设当成一件大事来做、来干。以真抓实干、率先垂范的作风,做企业文化建设的实践者、组织者和推动者。要率先学习理解企业文化理论,认真学习新知识、新理论、新信息,以科学理论、现代管理和文化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做企业文化建设的“传教士”,承担领导企业文化建设的职责,做企业文化建设的第一设计者、第一宣传者、第一实践者。通过自身的行动,从基础抓起,结合岗位规范、职责,在日常行为规范上下功夫,在职工普遍接受上下功夫,进行潜移默化的养成教育,塑造优秀的车站文化、班组文化,使企业的价值观、经营理念进车站、入班组、到人头。第二,企业职工要加强自己的主体意识,强烈的自主意识。企业职工要以企业为家、以主人的姿态全面地投入到企业的生产经营中去,为企业的兴旺发达出谋划策,为企业的跨越式发展奉献力量,与企业拧成一股绳,与企业结成命运共同体,同呼吸,同进退。企业职工要热爱工作,勤劳肯干,甘于奉献,勇于担当。在业务上要千锤百炼,精益求精,在工作中恪守职业道德,真诚待人,热情服务,让旅客“走好、走了”。热爱集体的团队精神。企业职工要继承、发扬中华传统美德和集体主义精神,将个人与群体紧紧地连在一起,和谐共处,携手并肩,团结一心,勇于奋进。
【关键词】道路运输;理论研究;问题;对策建议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行政体制改革也进入到了新的发展阶段,对道路运输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研究也迫在眉睫,这对于推进道路运输行政管理职能转变,加强交通行政管理队伍建设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一、道路运输行政管理相关理论研究
第一,道路运输行政管理的机构。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道路运输行政管理制度能够开始初步建立和逐步完善。1998年,交通运输部提出地方交通组织改革计划,在地方交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意见的指导下,在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交通部门之下设置省级道路交通管理局或运输管理局,在省级道路交通管理局下设立市级和县级管理部门,由此,国家道路运输行政管理组织结构逐渐形成,构建起部、省、市、县由上到下垂直管理体系。道路运输管理机构是同级别交通管理部门的专业管理机构,更注重于对道路运输整个行业的管控,它是在交通部门的领导下行使政府对道路运输行业的管理职能,是以政府的名义对道路运输全行业的指导、监督和服务。第二,道路运输行政管理的范围。在研究道路运输行政管理之前,首先需要对道路运输行政管理的执法范围进行合理界定,以便有助于更好地对道路运输行政管理进行研究。道路运输行政管理作为交通管理全局的关键环节,其管理范围涉及到旅客的运输、货物装卸、运输服务、机动车维修、司机培训和行业安全生产管理等。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道路运输行业也进入到了新的发展阶段,旧式的道路运输行政管理职能范围划分能否能够满足现实的需要值得思考,因此,2012年国务院对《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运输管理条例》进行了修正,于2013年正式实施。新的道路运输行政管理更加具有科学性,坚持了与时俱进和实事求是的原则,这有利于道路运输行政管理工作的合理安排,有利于促进道路运输行政管理工作圆满完成。第三,道路运输行政管理的原则。目标性原则。建立科学合理的道路运输行政管理体系应当以明确行政目标作为重要依据,并根据相应的职能设计出适应道路运输市场需要的管理模式,当前中国经济发展踏上了新的台阶,道路运输行政职能转变也进入到了新的阶段,面对新形势和新挑战,道路运输行政管理应当遵循目标性原则,切实制定行政管理的目标,进一步与道路运输行政管理职能相适应,建立健全道路运输管理体系。效率性原则。道路运输点具有点、线、面相结合的特点,其运作过程中呈现出网状模式,动态和跨区域性较强。由于需要跨区域运作,因此道路运输行政管理强调效率性原则,唯有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较多的工作,才能保证管理工作的圆满完成,没有疏漏。服务性原则。自党的十以来,党和政府始终坚持加快推进道路运输行政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道路运输行政管理部门是政府在道路运输行业实施行政管理的主体,是政府在道路运输活动中意志的承载者,所以道路运输行政管理强调了服务的理念。道路运输行政管理的服务性原则在诸多方面都有所反映,而交通运输部所提出的“三个服务”则是道路运输行政管理的根本服务宗旨。
二、道路运输行政管理存在的问题
第一,执法效率较低。道路运输行政执法追求的是效率,这不仅是依法行政的需要,同时还是及时解决道路运输问题的关键。尽管中国道路运输行政管理改革在打击道路运输违法经营行为上取得了不少成绩,但仍有少数部门执法效率低下,导致无法从根本上治理道路运输市场的违法经营活动。第二,管理方式陈旧。中国道路运输行政管理体制曾处于较为落后的阶段,虽然目前体制改革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是一些后遗症未能根除,例如道路运输管理部门的权力意识较为严重,基层与中层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淡薄。道路运输行政管理部门整体职能不明确,执法人员有一定的官僚思想。道路运输业是一个基础性产业,其产业的发展涉及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特别是在当前的形势下,行政部门结构调整速度进一步加快。就当前国内的整体情况来看,道路运输行政管理方式比较单一,其管理模式仍然带有计划的性质,具有统一分配任务的痕迹,甚至出现直接管理市场运行的行为。在现行的体制下,道路运输业的规划和市场活动基本都需要经过行政审批才能得以实现,这就使得市场的调节作用受到了遏制。简言之,目前中国道路运输行政管理方式始终在不断调整变化,但是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第三,行政管理职能交叉。一方面,多个行政管理部门职能交叉,管理不顺畅,各部门间沟通协调不力,导致管理真空。虽然中国政府在职能转变上做了极大的努力,并且取得了较多的成果,但是职能转变不是一朝一夕的。道路运输行政管理受到管理职能交叉的影响,经常会出现管理真空的现象,工作效率受到一定的制约。关于道路运输管理方面,目前相关的职能部门包括道路运输管理局、公路局、公安交警部门等,甚至连工商部门都有一定的职能。这种职责不明确和职能重叠的现象会导致道路运输行政管理效率低下的问题。第四,行政人员素质不高。当前道路运输行政管理人员的素质普遍较低,道路运输执法人员缺乏思想素质。当前部分道路运输行政管理人员缺乏思想素质,没有真正的做到爱岗敬业。导致他们没有自主思想,不敢想也不敢干,没有创新意识;道路运输执法人员缺乏知识素质,当前道路运输执法人员的知识贮备不足,并没有与道路运输执法结合,也没有形成一定的知识体系,因此道路运输执法人员的总体素质仍有待提高;道路运输执法人员缺乏能力素质,道路运输行政管理活动是一项非常专业的工作,作为一名合格的道路运输执法者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知识素质,更应当具有必要能力素质;道路运输执法人员缺乏身体素质,身体素质人的身体方面和人的脑力方面两个部分,身体方面要求执法人员要拥有强健的体魄,旺盛的精力,脑力方面要求执法人员要拥有良好的记忆能力。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对道路运输执法人员而言,身体素质是他们进行道路运输管理活动的基础,没有好健康的身体就不可能进行管理活动,更不用说提高执法的效率。
三、道路运输行政管理的改革措施
第一,设置综合性的道路运输行政管理机构。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道路运输行业的发展也踏上了新的平台,为了满足道路运输业的发展的需要,设置综合性的道路运输行政管理机构已经成为道路运输行政管理改革的必然趋势。道路运输管理部门掌控者国家经济发展的生命线,即使在美国、日本、英国等发达国家也属于关键性部门。自从2013年大部制改革至今,道路运输行政管理部门也在不断的革新和变化,但是政出多门和多头管控的现象还是存在,因此应当设置综合性的道路运输行政管理机构,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实现不同运输方式的衔接与协调,提高道路运输资源的利用效率,避免浪费资源和提高成本。组织机构扁平化是道路运输行政管理改革的方向。扁平化组织与中国传统的科层制组织存在较大的区别,科层制组织模式是建立在以专业分工,经济规模的假设为基础之上的,各功能部门之间界限分明。而而扁平化组织,则是需要行政人员突破部门的隔阂,取消中间管理层。道路运输行政管理部门现有业务流程是以任务和职能为核心,将整个道路运输行政管理机构的任务和职能进行横向部门分解与纵向层级分解。在这种体系下必然会造成上下级沟通费时费力,审批环节众多、办理流程重复。因此,道路运输行政管理部门需要将组织机构扁平化,在流程式设计的基础上办理相关业务,也就是说,道路运输行政管理部门的组织机构应当按照办成一件事情的最简流程来设置,将分散于各部门的职能进行重新组合,对多余的部门及重叠的“流程”予以合并,对不必要的管理程序予以精简取消。第二,完善道路运输行政管理法律体系。从宏观角度来看,道路运输行政管理的实践表明,道路运输行政管理的有效运行与道路运输相关法规的完善有着密切联系,无论是道路运输行政管理机构的设置,又或者是它们的职能、权力和责任都必须通过法律的形式作出明确规定,如此道路运输行政管理部门的设置和活动才具有了合法性。法律法规为道路运输行政管理机构和其它相关部门的关系和权限范围进行了规范,为道路运输行政管理职能的实施提供法律保障。自从《道路运输管理条例》颁布之后,道路运输产业有了巨大的发展,在法制化道路上又迈进了一步。目前道路运输行政管理部门的国家性法律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强制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赔偿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修正)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相关部门应当加大道路运政管理法制建设,通过立法避免现行规章、条例规定的缺点,有利于维护道路运输市场的秩序。第三,转变优化道路运输行政管理职能。在道路运输行政管理系统中,管理职能对道路运输行业的健康发展具有核心作用,对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具有积极意义。原有的道路运输行政管理职能已不能完全适应当前的社会经济环境,因此应当切实转变道路运输行政管理职能。从政治、经济和社会三个层面来看,道路运输行政管理部门应当明确道路运输行业的社会服务性质,明确道路运输行政管理职能是对市场不能规范的行为而做出的处理,其宗旨是提高管理职能的服务性,管理职能应该从政府的一元模式转变为社会、市场、政府多元治理的模式;优化道路运输行政管理的经济调节功能,彻底摒弃只有GDP才代表经济发展的陈旧思路,加强道路运输行政管理的长远规划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通过制定科学的方针政策建立统一的道路运输市场,进一步协调道路运输市场。第四,加速推进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建设。道路运输行政管理队伍普遍存在专业素质不高、人员庞杂的问题,因此应当优化道路运输管理队伍系统,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高管理团队的综合素质。根据当前道路运输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应当统一道路运输人员编制,妥善解决事业编制与公务员编制同时存在的弊端,逐步将事业编制转变为公务员编制,对其进行统一管理。通过转换编制,能够确保道路运输行政管理部门对执法人员进行统一管理,并且所有的执法人员都可以利用《公务员法》进行人才选聘,从而解决道路运输管理人员编制的混乱问题。对于道路运输行政管理人员的选聘条件应当进行精细化处理,提高选聘门槛,压缩人员招收数量,各地区道路运输行政管理部门必须根据本区域的实际情况提高人才的选聘条件。通过设立新的准入条件,进一步提高道路运输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专业素质,从而提高管理效率。道路运输行政管理是交通运输行政管理的重要子系统,也是交通运输行政管理系统优化与改革的重要环节,通过研究道路运输行政管理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一系列的解决措施,定然能够为道路运输行政管理的发展奠定基础,同时也有利于道路运输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春超.道路运输行政执法中取证问题的调查研究[J].法制博览,2015,05.
[2]师妍.完善我国道路运输法律体系的思考[J].交通企业管理,2014,03.
[3]李升朝,张萌.论我国道路运输行政管理体制信息化改革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J].电子测试,2013,05.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 公路交通 运输经济 管理
一、公路交通运输经济管理实行市场化改革的必要性
(一)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需要
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生产社会化程度发展到一定阶段时的必然产物,只要是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上的商品经济,无论其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还是私有制,都必然要求实行市场经济体制,而交通运输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的一部分。因此,交通运输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是现代生产力高度社会化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
(二)能够促使我国的交通运输单位进一步转变经营的经济体制
在进行商品交换的同事还要进行卖家与买家之间的经济交易,这是我国交通运输经济市场的主要职能。在此交易的过程中,交通运输企业在其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不仅要对其进行经营自的实现,还要对其经营的经济体制进行进一步的改变,保障整个企业能够有很好的体制作为发展的基础,拥有了健全的市场体制,才能够进一步与国有企业进行进一步的交易,进而促使整个企业的机制转型,促进我国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与此同时,我国的经济市场体系在不断的发展和完善,其发挥的作用也在不断的扩大,这就会促使很多的国有企业的经营机制进行相应的转型,提升其企业的经济发展,而且还平衡了市场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市场经济的公平公正竞争,而且还进一步的提升了交通运输业的整体控制方法,先关的政府部门可以通过利用行政手段来对市场的经济进行进一步的调控,保证交通运输经济市场的平稳运行。
二、完善道路运输经济管理的策略分析
(一)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在道路运输生产活动中道路运输基础设施是其顺利开展的基础,也是不断完善道路运输网络的重要保障。在实现道路运输经济管理水平提升的同时,必须对道路运输网络进行完善。为扩大运输单位规模,必须扩展运输服务范围,实现运输组织经济管理合理化。为此,必须加大基础设施建设,这也是道路运输经济发展的基础。
目前,我国道路运输基础建设速度越来越快,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从现阶段道路运输经济管理来看,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快建设。
首先,骨架路网建设。在道路运输网建设中应重视国道主干线系统建设,在高速公路建设中,应形成若干条横贯东西、纵贯南北的公路运输大通道,进行以高速公路为主体的公路主骨架的构建。
其次,干线路网改造,在不断提升国省干线公路建设及改造速度的同时,必须对干线公路网布局进行完善,并对整体服务水平进行有效提升。
再次,加大西部地区公路建设力度,确保西部地区公路大通道的逐步形成,将国道建设和改造作为建设的关键,对普通干线公路网技术等级与服务水平进行有效提升。
(二)加大高新技术的应用
在深入分析道路运输经济理论的基础上,现代化运输技术对实现道路运输经济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些高新技术的应用,可以对道路运输行业的整体发展水平进行充分反映,并能为道路运输事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在计算机技术应用与推广中,通信技术是实现道路运输经济管理水平提升的重要保障,也是一个产业技术升级与产业技术创新的重要标志。道路运输管理部门及相关企业为提升其管理水平及运输组织化程度,应选用计算机、电子数据交换及GPS等技术强化道路运输经济管理。进行自动售票系统、异域联网售票及票务结算系统等方面的研究与开发,以此提升道路运输经济管理水平。
(三)加强宏观调控
在对旅客出行便捷、舒适及安全等因素充分考虑的情况下,合理安排公路主枢纽干线客运班线车辆投放及班次,在对干线客运经营者积极性进行提升的同时,应实现其收益最大化。为此,相关部门必须加强宏观调控力度,对市场进行详细分析及调查。在对现行高速客运车辆管理制度借鉴的同时,应确保干线客运线路实载率在70%以下,在不能增加车辆时,应适当调整车型,为实现道路运输经济管理合理化提供可靠的保障。
现阶段我国公路事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东西部发展不平衡,城乡差距大等。这种情况下要求决策部署中,相关部门必须对东西部地区及农村偏远地区的实际发展情况进行充分考虑,实行路车统一管理,才能提升道路运输经济的管理水平。同时进行道路运输市场管理机构的设置,并进行分级管理。如省级道路运输市场管理机构对其管辖范围内的一级、二级市场规划、建设、基础设施管理及服务等进行负责。
最后,加强交通运输企业的文化建设,提升企业的软实力,打造出企业的独特竞争优势。将企业的发展置于更加宏观的社会和自然环境中,准确定位企业战略发展目标及价值体系,从而引导企业的长远发展;通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将企业的文化价值理念深化为企业全体员工的理念和思想,真正地提升员工的凝聚力;充分调动员工参与企业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全体员工的支持和共同参与积极推进企业的文化建设工作。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的公路交通运输经济的健康发展会充分带动我国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也会促进我国物流行业的发展,在未来的发展中,我国会逐渐研究出一套具有科学性以及合理性的公路交通运输经济管理体系,促进我国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媛.市场经济体制下公路运输经营管理的研究[J].中国商贸,2013,09:190+192
关键词:营业性道路;从业资格信息;管理系统
中图分类号:U4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064(2017)04-0223-01
近几年来,我国道路运输环境在不断完善,从业资格的人员也在持续增加。但我们也必须要注意到:道路运输的执政从业门槛过低,使得工作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甚至会出现了职业能力与收入不匹配的状况,影响了管理手段的完善。
1 道路运输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 从业资格门槛过低
从业资格门槛过低是目前营业性道路运输的最主要问题之一。从道路运输的工作实质来讲,它对于运行的稳定性与安全性要求非常严格。如果驾驶人员稍有偏差或者是工作不集中都会出现危机乘客生命的情况。另外,它的工作时间较长,很少有人愿意去从事这方面的工作。所以,一些营业性道路运输企业不得不降低对从业资格人员的要求,并以提高工资的方式来吸引更多的人参与进来[1]。
1.2 工作人员的素质较低
为了实现盈利的目的,获取更多的经济数额,企业并没有在人员上岗前对他们进行理论与实践的双重培训。对待乘客,他们没有足够的耐心,许多城市中都出现驾驶员与乘客发生冲突的问题。对于自身的工作,他们没有做到足够的重视,不按照严格的规范和流程进行操作,使得道路运输管理呈现无秩序等情况。工作人员的素质较低对整体管理的影响性较大,也使得人员的潜能无从得到开发。
1.3 管理者的不重视
管理者对现有情况的不重视也是影响非常深刻的一个方面。一些营业性道路运输企业认为,驾驶人员并不需要太多的知识涵养与文化素质,只要能够掌握基本的行车技巧即可,并少发生交通性事故,不为运输企业带来经济损失则是最大的成功。但这种想法是极其片面的,它会影响运输行业的整体秩序,使得经营规模无从体现。
2 营业性道路运输驾驶员从业资格信息管理系统的应用
2.1 强化管理手段
(1)要加强对信息化技术的利用程度。从业资格证的办理和日常管理两个角度出发。在从业资格证的办理方面,管理人员要加强证件的申请受理。对每一位人员的驾驶信息、驾驶年限、事故处理方式都要及时的登记到从业人员管理之中,并根据各部门的实际要求进行相应的查询。其次,要按照管理系统中的具体流程进行信息的强化处理。如果发现数据信息有遗漏的情况要及时修改,并加以完善。从日常管理的角度来讲,要以推进职业化发展为根本目标,创建信息控制的有效渠道。根据每位驾驶员从业证的编号进行系统维护,对同一职能的驾驶人员进行分组,以实现有效的监督与管理。(2)规范驾驶人员的准入门槛。管理者应该制定相应的要求,进行信息资料的实际筛选。让每位报名者将相关的资格证书与从业年限发送到道路运输企业的邮箱当中,进行自动化筛选与审核。如果从业年限以及执政证书缺乏,信息化系统会进行自动处理,将这部分求职者的数据剔除出去。这种方式既能够使驾驶员的素质提升,也完善了管理体系[2]。
2.2 加强信息化管理制度的改进
(1)要以“年”或者是“月”为标准,对从业人员的业绩进行考察和评估,利用信息管理的方式,着重突出控制的重点。同时,管理者要将每位驾驶人员按照从业类别进行具体的划分,将奖惩事项、奖惩时间以及部门都统计到电脑之中,每个月进行一次汇总,作为绩效的考核标准进行管理。(2)要加强对从业资格驾驶员的培训。管理者要按照不同部门的工作性质进行规范化记录,聘请专业的技术人员对他们的理论与实践知识予以培养。同时将培训的时间穿插开,将每一阶段的操作培训内容都记录在管理系统之中,以防重复性知识的学习,增强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3)完善信息管理人员的评价制度。为了能够使信息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得以提升,评价制度的完善也是必不可少的。管理者要加大资金的投入,使信息管理系统更加全面,将各部门人员的管理业绩显示在企业的官网之中,实现透明化、公平化评估。
2.3 D变观念,重视信息管理的应用
观念的陈旧性是传统信息管理效应不高的原因之一。首先,在信息管理系统的前期开发阶段,要注重全体员工的实际参与性,不仅要求内部高层人员以及技术人员参与到建设当中来,也要考虑到从业资格驾驶员的基本要求,这样才能够从全局的组织性出发,把握好信息系统中的整体脉络。其次,在信息管理的系统设计中,要注重观念的转变性。要求工作者不仅要突出管理重点,更要做出详细的任务规划,根据开发中的关键,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利益关系,在驾驶人员培训的基础上对业务进行整合,实现系统内部的深层次管理。
3 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从道路运输管理中的问题出发,分析信息管理系统在其中的应用。从而得出:管理人员要将信息化管理作为着力点,加强对工作人员能力的培养,实施严格的考评制度,扩充业务范围,规范控制程序,为城市道路运营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参考文献
【关键字】道路运输行业信用信息系统企业信用信息系统信用制度
一、概述
1.1“企业信用信息系统”的概况
随着我国加入WTO,中国的企业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随之而来的企业信用问题也伴随着企业风险意识的提高而受到很大程度的重视。我国正在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而健全的市场信用管理制度,是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重要内容和根本保障。
为建立我国的“企业信用体系”,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颁布了《关于对企业实行信用分类监管的意见》,提出了要建立“金信工程”,到20__年底建立全国联网的“企业信用信息系统”。
1.2“企业信用信息系统”的特点
目前,我国各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正在建立各地的“企业信用信息系统”,其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基础良好:各级工商管理部门是组织管理各类企业和从事经营活动的单位、个人以及外国(地区)企业常驻代表机构的注册并实行监督管理的机构,掌握着企业的各类信息,信息优势明显;
政府支持:各级政府都十分支持建立“企业信用信息系统”,并相应出台了有关规定和给予资金等方面的支持。以北京为例,20__年北京市颁布了《北京市行政机关归集和公布企业信用信息管理办法》,该条款的实施给“企业信用信息系统”提供了支持;
多方协作:由于企业的身份和信用信息不仅仅由工商部门独家掌握,因此多部门的合作是影响该系统能实现目标的关键,从目前各地“企业信用信息系统”的建设情况看,各个政府部门之间的协作是比较理想的。
1.3“道路运输行业信用信息系统”的提出
20__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的正式实施无论是在价值取向、模式设计还是制度创新上,均对传统的行政审批制度进行了根本的突破和彻底的改革,体现了政府职能的深刻转变和市场价值的全面回归,对我国政府管理模式产生深远的影响。伴随着《行政许可法》的实施,原有的道路运输行业审批事项有了大幅度的调整,市场准入条件进一步放宽,这使得政府仅靠“审批”管理企业的模式已经不适合当前的形势。这就要求我们的政府职能必须转变,需要由“管理型”向“服务型”政府转变,同时发挥加强行业市场的监管与引导行业市场规范发展的作用。
为此,我国部分省市开始对建立行业的“信用信息系统”进行酝酿,而道路运输行业作为与百姓出行息息相关的行业,其从业企业、车辆、人员的信用是否优良直接关系到百姓的出行质量。以出租车为例,如果给某城市的出租车企业建立信用档案,不仅可以监督企业的日常经营行为,同时这些信用档案也会影响到企业的自身形象进而影响企业的效益,达到规范市场、净化市场的目的。因此,“道路运输行业信用信息系统”已经逐步得到部分运输管理部门的重视,部分地区已经开始了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建设。
二、“道路运输行业信用信息系统”概述
2.1系统定位与建设目标
“道路运输行业信用信息系统”是“企业信用信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一种特殊的“企业信用信息系统”。“企业信用信息系统”主要面向在国家工商部门注册的所有行业的企业,而“道路运输行业信用信息系统”则主要针对从事道路运输行业的企业,它即有“企业信用信息系统”的通用特点,又有与道路运输行业息息相关的特殊性。
根据现阶段我国道路运输行业管理的实际情况,“道路运输行业信用信息系统”的建设目标为:通过建立适合各地区道路运输发展需要的信用信息管理系统,推动道路运输基础设施的完善,并在此基础上,支撑政府与运输企业所需各种应用的规范化、高效率开发和运行,以及应用之间的紧密集成。通过这个系统,实现与各个部门实时、可靠的信息交互,提高行业管理水平和效率,推动运输市场协调、有序、健康地发展,不断加强对社会公众的信息服务能力,最终实现信息共享,全网联动,最大限度发挥网络的优势,实现社会资源的最优配置,加速实现道路运输业的现代化。
具体而言,就是尽可能的利用各级运输管理部门的硬件设备、软件系统和相关数据库等资源,辅以必要的程序设计和开发,建立数据汇集、采集、融合及数据分析、对应甄选平台,实现道路运输行业信用信息考核指标体系的建设目标,建立起以现有信息资源为基本构架的交通信用信息资源网,建成门类齐全、内容丰富、更新及时、资源共享、安全保密的交通信用信息资源数据库,形成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交通信息基础结构,面向行业和社会提供准确、及时、有效的交通业信用信息服务。
2.2系统总体结构
图表1道路运输行业信用信息系统总体结构
2.3系统特点
先进性
“道路运输行业信用信息系统”作为一个新型的信息系统,能够从过去没有重视到的方面对道路运输行业进行管理,赋予运管行业崭新的管理理念和方法,在较高的起点上提供了科学的管理方式,从而提高了信息化水平,具有一定的先进性。
专业性
“道路运输行业信用信息系统”是建立各运管部门自身办公系统的基础上,以道路运输行业相关数据为处理对象的信息系统,是专门针对道路运输行业的新型管理模式开发的,符合运输管理行业要求的辅助系统,其功能、内容有别于“工商企业信用信息系统”。
道路运输行业与其他行业的不同点在于:需要监管的对象不仅仅包括“工商企业信用信息系统”所针对的企业,还包括车辆、从业人员、经营站点、线路等特殊的监管对象。比如货运行业的处罚主要针对货运车辆及其驾驶员的违规行为,这种违规既可能是企业行为,也可能是个人行为,如果把这些违规统统算作企业的不良信息,不但有失公允,而且不利于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市场竞争。因此,“道路运输行业信用信息系统”不但应该管理行业企业的各种信用信息,而且应该能够管理从属于企业的车辆、从业人员等其他相关对象的信用信息,并使这些信用信息相互之间具有一定的关联性。这些功能是专门针对道路运输行业所开发的,具有较强的专业性。
可操作性
“道路运输行业信用信息系统”充分考察了本行业及相关行业已经运行的各类信息系统,吸取了这些系统建设的经验和教训,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2.4系统的建设内容与思路
“道路运输行业信用信息系统”的建设内容包括:“道路运输行业信用考核指标体系”与“道路运输行业信用信息系统软件”两方面。而前者是系统建设的基础与前提。
“道路运输行业信用考核指标体系”相对于原有的市场审批制度、考核制度以及评价体系是一个新的概念。伴随着《行政许可法》的实施,政府开始向监管与服务型政府转变,道路运输行业原有的市场准入制度已经不能适应新的变化;伴随着政府审批事项的逐步减少,如何加强市场监管已经摆上日程。通过建立“道路运输行业信用考核指标体系”达到考核企业信用的目的,为新的市场准入机制的建设奠定基础。
“道路运输行业信用考核指标体系”是建立“道路运输行业信用信息系统”的前提和基础。如果没有考核指标体系,信用信息系统仅仅是对企业基本信息和信用信息的简单归集与,管理者只能了解企业发生了哪些信用信息,确不能根据这些信息对企业进行处罚或处理,更不能进一步影响到该企业是否有资格进入道路运输市场进行经营。因此,率先建立适应新形势下的“道路运输行业信用考核指标体系”是建设“道路运输行业信用信息系统”的关键。
2.5意义与作用
建立“道路运输行业信用信息系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道路运输行业信用信息系统”及其“考核指标体系”是建立我国企业信用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工商部门建立的“企业信用信息系统”的重要补充;
“道路运输行业信用信息系统”是对我国原有运输行业管理体制的一次创新,是一种新的运输行业管理方法;
“道路运输行业信用信息系统”的建设与实施必将为道路运输行业的市场准入机制提供重要的支持,同时也可为行业主管部门及其领导提供高级决策支持;
“道路运输行业信用信息系统”是一个综合性的数据共享系统,它可以把与道路运输行业相关的交通、公安交管、城市综合执法等部门的信息进行融合,经过挖掘展示在各级用户面前。因此,该系统能够为道路运输行业相关管理部门之间进行数据交换与共享提供一个信息平台,从而为真正做到行业监管与服务提供支持。
三、“道路运输行业信用信息系统”的建设情况
3.1现状分析
我国企业的信用制度起步较晚,相比西方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国内率先启动的企业信用系统是以工商行业为背景建立的,而道路运输行业的信用制度还尚未建立。但浙江省和北京市的运管部门率先在国内进行了“道路运输行业信用信息系统”的研究与建设。
浙江省运管部门依靠其完善的网上办公和稽查系统为依托开展“道路运输企业信用考核办法”的研究,并以此研究为依据开展信用信息系统的建设;北京市运管部门则率先进行信用信息系统的建设,并同时开展“信用考核指标体系”的研究,从而建立完整的“道路运输行业信用信息系统”。
目前,我国道路运输管理信息化水平较低,特别是运输管理中业务审批系统(行政许可)、运输行业基础数据库等建设还十分薄弱,部分地区甚至还未建立,这给建立道路运输行业信用信息系统带来较大困难。作为基于行业基础数据库和业务系统之上的信用信息系统若得不到底层系统完善的数据支持,其发挥的作用将大打折扣。因此,要建立我国道路运输行业的信用体系尚需时日。
3.2应用案例
“北京市道路运输行业信用信息系统”是北京市运输管理局负责建设并实施的。该系统的定位是:基于北京市运输管理局原有办公系统,通过各种方式采集局内外有关“户、车、人”的身份信息、信用信息等输入到“信用信息系统数据库”中,经过自身流程,总结、分析、处理实现企业信用信息在不同层面上的公示,并结合“道路运输行业信用考核指标体系”实现对运输企业日常监管与决策支持的目标。同时为运输管理部门由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过程中,监管和引导行业市场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四、结束语
“道路运输行业信用信息系统”作为行业信用信息系统建设的典范,已经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特别是在《行政许可法》颁布实施以后,政府为应对新的管理模式,必须改革原先的管理体系,而“行业信用信息系统”必将成为政府监管行业市场的重要手段,而道路运输行业在全国率先进行这方面的研究与实践,其发展前景是光明的。
【参考资料】
1.《关于对企业实行信用分类监管的意见》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
2.《行政许可法将带来哪些变化?》李薇薇工商时报
3.《浙江省道路运输企业信用考核办法(试行)》浙江省运输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