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电力电子技术培训

电力电子技术培训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电力电子技术培训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电力电子技术培训

电力电子技术培训范文第1篇

【关键词】独立学院;会计电算化;资格证书

为了向符合独立学院不断发展的新形势下的高标准和高要求靠拢,依据独立学院会计专业学生对就业形式和压力的盲区和误区,避免为教学而教学的单一的授课模式,在当今市场经济体制下仅凭一张大学毕业证和学位证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目前就业形式的标准和要求,学生为了适应对社会的需求和残酷竞争的压力,在学校周边知名与不知名的所谓相关专业的资格认证培训学校进行培训,来充实和满足对社会的需求和竞争,但较高的培训费和并不理想的培训效果是众所周知的。为此我们大胆设想了这一创新来改变这种现状。

目前学院会计电算化资格培训课程仍属空白,会计电算化课程的开设只能够使学生掌握简单的财务软件操作,对此类证书的考取并没有针对性的教材与授课内容和方法。此类情况的发生,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我院会计电算化课程开设时间滞后(开设时间一般为大四第一学期),对学生考取会计从业证和其他相关证书的时间安排上不够合理周全,导致学生缺乏学习兴趣,授课效果不够显著。针对这种状况,我们对此有两点构思与想法,第一,在教学安排上有所调整,能够将本课程在会计学基础课之后学习。第二,在非正常教学活动中开设会计电算化资格证书培训课程,利用寒暑假或双休日开设利用寒暑假或双休日开设会计电算化资格证书培训辅导强化班。社会在进步,思想在进步,高校也在进步。借助学院完善的教学硬件条件和雄厚的师资条件,让学生在学院优越的环境中,顺利的通过此类会计资格考试,紧紧围绕学院在“商”字上做文章,在“优”字上下功夫,在“用”字上求突破的办学思想,努力把独立学院学生培养成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在课程教学方面主要是要求学生在熟练掌握用友软件的基础上,针对会计专业学生对会计电算化资格证书的考取,配备系统完善的教材、习题及光碟和对学生应试的技巧的培训,以及合理的教学课程安排,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教学和培训,避免学生花取高额培训费,在周边的培训学校进行学习,不能保证学习的质量和效果。通过教学改革工作,让学生不仅能够顺利的通过会计电算化资格考试,而且最重要的是让学生能够熟练的掌握主流财务软件的常规操作,做到教学与实际相结合,使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够很快的完成角色的转换,尽快上手会计电算化工作,为学生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电力电子技术培训范文第2篇

由于风电产业的飞速发展,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显得相对滞后,导致风电相关技术人才匮乏,同时这方面的专业教育资源和专业的高级人才也相当缺乏。风电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风电领域核心技术的突破很大程度上依赖我国风电本科人才培养。伴随着产业规模的日益扩大、风力机组单机容量的进一步增加以及风电科技的快速发展,人才短缺的问题日益凸显。风电本科教育始于2006年,教育部相继批准华北电力大学、河海大学、长沙理工大学、兰州理工大学、内蒙古工业大学、东北电力大学和沈阳工业大学等少数高等院校开办“风能与动力工程”本科专业。国内设置风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的院校,如兰州理工大学主要依托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华北电力大学主要依托可再生能源学院,沈阳工业大学主要依托新能源工程学院,培养计划偏重于动力机械;专业设置侧重于风力发电的只有河海大学,由原电气工程学院与水利水电工程学院部分学科专业调整合并组建了能源与电气学院,并设置了新能源系,但是也成立于2009年,其人才培养和课程体系也属于摸索阶段。目前,设置本专业的高校因发展基础和办学定位等方面的差别,所制定的培养方案也存在一定差别和侧重,对于风电这个新兴产业对人才的需求及风电人才培养缺乏系统的、深入的研究。

师资短缺是新办专业普遍面临的问题,之前没有这方面的人才储备,也缺乏这方面的专业教育资源,现有的少数高级人才相对集中在一些科研单位。教师除部分从事过与新专业相关科研项目的骨干教师外,一般都对新专业课程体系缺乏总体掌握,在转行教师中常出现的问题是教学内容组织缺乏面向新专业的针对性。对于骨干教师应注意的问题是科研成果向教学中的转化问题,将风能最新技术进展融入到课堂教学中。结合我国风电行业发展的现状和趋势,从人才现实需求和高等教育衔接的角度立足于内蒙古的资源优势、地域特色及毕业去向,构建以风能与动力工程专业为核心,形成创新型、实践型为主的风电人才培养体系,不求规模的最大化,但求优势和特色的互补。在横向对比其他院校风能与动力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基础上构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将培养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视为风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的主要人才培养模式,同时培养学生具备到边远艰苦地区工作的身体素质和意志品质。

二、风能与动力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设置规划

风力发电系统是一个综合电机制造、空气动力学、电力电子、电力系统、先进控制理论等多学科知识的高度交叉的新技术系统工程,现有风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的教材缺乏系统性、实用性和时效性,同时复合型师资和教育资源有所欠缺,各学科交叉联合攻关研究的学术氛围不浓。在调研其他院校风能与动力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基础上,本着学以致用的思想,立足内蒙古风电大发展的现实,面向风电制造企业和风电场,秉承服务社会的理念,优化整合教学资源,既要保证理论知识的掌握又要提升学生实际动手能力,构建科学合理、特色鲜明的以风力发电为主体专业课程体系。在完善风电人才教育体系的基础上构建了内蒙古工业大学风能与动力工程专业选课指导,如图1所示。

课程体系设置以综合素质教育为核心,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为重点,要求学生具备较宽广的电气学科工程技术基础和风能与动力工程领域专业知识,接受风能开发利用技术的基本科研和工程训练,具有分析和解决风能利用方面问题的基本能力,能把握电机电器、电力系统、电力电子、自动控制与风力机械和风电场的有机结合,强化多学科交叉融合与实际工程应用能力的紧密联系。其专业主干课程主要包括:工程力学、机械制图、电路原理、电子技术基础、电力电子技术、自动控制理论、电机学、电力拖动自动控制系统、风力机空气动力学、风资源测量与评估、风电机组控制技术、风电场电气工程、风力发电系统建模与仿真、风电机组测试与维护、太阳能发电技术、可再生能源。

风能与动力工程专业作为一个工科专业,要求很强的实践性,需要配备良好的实验环境和实践基地。由于开办时间短、缺少相关的教学实验设备,加之风电机组的安装条件等因素,高校虽然拥有良好的育人环境,但是教学资源和实践基地的缺失已经严重制约了风电人才的培养。目前国内只有少数单位开发了演示性风电实验装置。为弥补实验设备不足的问题,可以采用建立校企产学研合作的方式,充分利用地区优势,与内蒙古范围内的风力发电企业建立实习基地。

目前我国正式出版的风能技术书籍不少,但其中能直接用于本科教学的书籍较少。主要是由于这些书籍集中于以下三类:第一类为技术培训类教材,理论性和知识的系统性不足;第二类为理论性专著,偏重理论性,有深度,很多内容源自作者的学位论文或技术报告,部分章节的难度远超本科生的理解能力;第三类是各国风电行业标准和操作规程,可作为教学辅助用书,但同样不适于课堂教学。由于以上问题,内蒙古工业大学在没有进行专业师资培训的前提下,教师们通过自身科研和刻苦自学克服了很多实际困难,采取自编校内讲义和其他近似参考教材相结合的方式开出了风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所有大纲要求的专业课程,如风力发电系统建模与仿真、风电机组测试与维护、无功补偿技术等专业课程,计划在经过两到三届的试用和修改补充后正式出版一些教材。

三、结语

电力电子技术培训范文第3篇

1.完善实训条件

电子电工及电气自动化技术实训基地经过这几年建设,基地设施条件、实训教学与管理水平有了长足的发展进步,基地目前由12个实训室、1个通用电气GE自动化系统集成实训中心、1个SMT生产线实训车间构成,使用面积增加到3000m2,设备总价值近4000万。其中电工实训、数电、模电实训室、PLC实训室、电子工艺实训室是在原来的基础上改进和完善的,电工实训添置了各类低压电器、仪表、开关、救护模型等设备。PLC变频实训室新增加了欧姆龙、西门子等系列PLC综合实训装置;恒压供水实训装置、变频器、计算机等。新建了电力拖动及供配电实训室、液压传感实训室、现代控制技术实训室、通用电气GE智能平台自动化实训中心、SMT实训车间,新购置了各种磨床、铣床、镗床、钻床车床电气技能培训考核实训装置;电力电子技术及电机控制实训装置;FESTO过程控制系统、MPS控制系统、FMS自动化技术培训系统、亚龙YL335B生产线、SMT生产线、标准的北美PAC培训系统一批。不仅满足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电子技术专业、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基本技能教学、专业技能教学和综合技能教学要求,而且能满足师生进行科研、创新等活动的需要,还可为社会开展维修电工、电子调试工及电子装配工初级、中级、高级、技师及高级技师的技术培训和技能鉴定。

2.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是影响专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作为我们高职学院来讲,有一支整体结构合理、职业素质高、敬业精神好的实训师资队伍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我们在提升师资队伍学历结构的同时,更注重教师实际动手能力的提升,有计划地安排青年教师下企业实践,积累实际工作经验,同时积极聘请行业、企业和社会中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或专业技术人员(含离退休人员)作为兼职教师,使师资水平满足教学要求,逐步形成实训内容与实际生产相结合的实训模式,保证学生获得高质量的实际动手训练。2011年我校与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简称GE公司)旗下GE智能平台签订了的大学计划合作协议,GE公司对我校教师进行PAC、IFIX等自动化软件系统培训、提高我校教师的自动化技术水平。同年派出5名专业教师到富士康科技集团、南宁五菱桂花车辆有限公司锻炼,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以此提升了教师实践能力和技术服务水平。

3.专业教学改革

(1)坚持“学中做、做中学”教学模式

综合考虑电工电子自动化技术实训基地已有的教学资源,把电子专业、机电专业教学内容中有关联的知识点设置成一个个工作内容,按照实际的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创设情境组织教学,即以行为引导教学法展开教学——以做带学、以做施教。让学生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完成对知识的探求和理解,使学生由知识技能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知识技能的主动探究者,而教师也由知识技能的传授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指导者。行为引导教学法目前应用较广泛的是项目教学法,即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项目式教学法的基本过程包括确定项目任务、任务分析、工作实施、检查评估、引深课题五个步骤。学生在整个项目实践的过程中,不仅可以理解和把握课程要求的知识和技能,提高动手能力,锻炼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了团队合作意识和创新意识。

(2)以大学生电子竞赛、自动线大赛、机器人大赛为导向,将课程教学与竞赛相结合

机电专业、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各项技能大赛,如各级电子技术设计大赛,职业技能大赛(嵌入式系统开发、机器人技术应用、自动线生产线安装与调试、芯片检测与维修等),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学生在第八届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荣获一等奖;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生连续五届荣获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比赛二等奖以上奖项,08年参加全国自动线大赛获全国三等奖,2011年参加全国机器人大赛获全国三等奖。参加技能大赛不仅促进了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同时还促进了教师队伍的建设,密切了校企合作关系。

(3)职业资格鉴定

根据国家教育部对高职高专学生“双证制”培养目标,毕业时学生应持有两证(即毕业证和一种专业相关中级职业资格证)的要求,在电工电子与自动化技术类专业培养方案中,规定了每届学生在毕业前必须要参加自治区或南宁市劳动部门组织的职业资格考证,获得与本专业相关的中级职业资格证书方可毕业。多年来,在专业课程中开设了多门与职业资格考证相关的必修课和选修课程,组织了多种职业资格考证培训,其中有“中级家电维修工职业资格考证培训、中级手机维修工职业资格考证培训、PLC职业资格考证培训”等,学生可以选择其中一种考证培训。我们在培训中按照职业资格考试的要求来制定训练标准,加强职业能力训练。培训一般由两名经验丰富的教师负责,采用专门的培训教材,结合多媒体投影进行教学,培训中采用讲授与实训相结合,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采用任务驱动式的项目教学法,通过大量案例分析使学生掌握电子产品故障的一般分析方法。在实训室的建设上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我们每年都要购置相关培训设备和材料,使实训室建设达到考证要求,充分保障学生实训的效果。在教学安排和实训条件得到充分保障的情况下,电工电子与自动化技术类专业在每年职业资格考证中,都取得了良好的成绩,考证通过率超过96%。

(4)运行管理

为加强学校专业实训室的建设和管理,发挥实训基地的教学、社会培训、资源共享、服务企业的功能,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制定了校内实训基地的管理办法,由一名副校长分管实训室工作,实行校、院二级管理,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是学校主管实训室工作的职能部门,负责组织实施实训室的建设和归口管理。实训室工作的二级管理,由各二级学院主管(副)院长负责组织实施,电工电子自动化技术实训基地归属我校的机电工程学院,为促进“四位一体”教学模式的建设,机电工程学院成立了生产实训部,生产实训部主要任务是:研究电子电工与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动态;研究电子电工与自动化技术实训基地的发展方向和长远建设规划;引进、使用和管理实训基地专项资金;保证实训基地正常运和健康发展。生产实训部的任务是:负责实训基地的正常教学、社会培训、资源共享、服务企业等日常管理,实训基地的设备与场地维护,制定和完善实训基地各项管理制度和安全生产制度,具体组织实施实训基地的建设规划等。在电工电子基地开展实训教学,防止发生触电事故尤为重要。为确保安全文明生产,根据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与教育模式,制定安全生产管理制度把安全生产教育贯穿于整个实训教学过程。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在实训教学过程中,用具体的实例,结合岗位的操作规范,对学生进行生动的全过程的安全生产教育。另一方面,定期检查安全防护措施的完整性和完好率,注意学生操作的规范性,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安全生产观,掌握正确的操作规范,做好安全防护工作。

二、结束语

电力电子技术培训范文第4篇

【关键词】数控技术;发展现状;趋势

一、数控技术概述

数控技术是用数字信息对机械运动和工作的过程进行控制的一种技术,数控技术是综合了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自动化技术、电力电子技术以及现代机械制造技术等的柔性制造自动化技术。数控技术也被称为计算机数控技术,现阶段它是采用计算机来实现数字程序控制的技术。这种技术是用计算机按事先设置的控制程序来执行对设备的控制功能。由于是采用了计算机来替代原先用的硬件逻辑电路组成的数控装置,使得输入数据的存贮、处理、运算和逻辑判断等各种控制机能的实现,均可以通过计算机软件来完成。

二、我国数控技术的发展现状分析

我国的国产数控机床一直以来都是处于低迷的阶段,低档产品发展的速度较快,而中档进展却很缓慢,高档却完全依靠国外进口,尤其是国家重点需要的关键设备都是依靠进口产品,技术受到了很大程度的制约。而且中国在应用技术和技术集成方面的能力的研发水平还是相对比较低的,相关的技术规范和标准的研究相比于国外还是有很大的差距,国产的数控机床因而没有形成品牌效应。同时中国的数控机床产业方面还没有相对完善的技术培训和服务体系等一系列的支撑体系,市场营销和经营管理的水平也没有很大程度的提高。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自主创新能力还相对比较匮乏,能够完全的依靠自主研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数控产品实在是很少,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数控机床产业的蓬勃发展。现阶段国外的公司在中国的数控系统销售中有80%以上都是普及型数控系统,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我们能够加大对普及型数控系统产品的研发力度,中国的数控系统也会有希望从根本上实现快速发展,进而实现对国外产品的战略反击。同时还要建立起比较完善的高档数控系统的研发体系,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以此来整体提高中国的自主设计、研发和生产的能力。

我国的数控技术与国外差距较大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认识不足,对我国的数控产业的发展所存在的艰巨性、复杂性和长远问题的认识不足;对国内市场存在的不规范现象、国外技术的封锁、体制方面所存在的困难估计不足;没有清楚的认识到我国数控技术应用的水平和领域。而且只是单纯的的从技术层面来关注数控产业化的问题,没有从整个系统和产业链的角度来进行综合的考虑数控产业化的问题;没有建立起完善的高质量的相关配套系统和较为完善的培训和服务网络等一系列的支撑体系。机制方面也存在着较大的问题,造成大量的人才流失,这样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技术的创新和产品的创新,规划也不能够有效的实施,一个理想的规划方案实施起来却较为困难。而且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还是不够,核心技术的研发能力不强,数控的机床标准也较为落后,水平较低,对于数控系统的新标准研发力度不够。

三、数控技术的发展趋势

数控技术将会朝向高速、高效、高精度和高可靠性的趋势发展。要想提高数控技术的加工效率,首先就要提高提高切削和进给的速度,还要缩短加工的时间,要保障加工的质量,就必须提高机床部件运动轨迹的精度,同时可靠性也是以上目标的最基本的保障。在一定程度上来讲,效率和质量是先进制造技术的核心,而高速度和高精度是提高效率的有效保障,可以提高产品的质量的档次。

数控技术也在朝向复合加工和多轴化的方向发展。多轴联动加工和减少工序辅助时间的复合加工,正在朝向多轴和多系列控制功能的方向在发展。数控机床的工艺复合化是指工件在一台机床上进行一次装夹后,采取自动换刀、旋转主轴头或者是转台等各项措施,以此来完成。数控机床复合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复合加工技术会日益成熟,包括车磨复合、成形复合加工和特种复合加工等,复合加工的精度和效率在一定程度上有了很大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正在接受“一次装卡,完全加工”等理念,复合加工的多轴机床的发展有多样化的发展态势。

随着工业自动化的发展,数控系统的智能化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不仅要在生产加工的全过程中体现智能化,在产品的售后服务和维修的过程中也要应用到智能化。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应用,为了追求加工效率和加工质量方面而应用的智能化;为了提高驱动性能和在使用连接方面的智能化,同时还有职能诊断、智能监控方面的内容、方便系统的诊断和维修等。今后的数控系统是将计算机智能技术和网络技术等相关技术融为一体,形成了一个相对较为严密的制造过程,也被称为智能闭环控制体系。这种技术能够很好的利用传感器来获取适时地信息,以此来增强制造者获取最佳性能产品的能力。

数控技术趋向网络化能够便于远距离的操作和监控,同时也有利于远程故障的诊断和调整,这样在很大程度上利于数控系统生成厂商对产品的及时监控和维修,也可以实现大规模无人生产车间的网络管理,也可以在对人体有害的环境中工作。数控设备实现网络化可以很大极大地满足生产线和制造企业对信息的需求,同时也是实现新的制造模式和全球制造的基础单元。通过机床的联网,可以再任何一台的机床上对其他相关的机床进行编程、设定、操作和运行,而且不同机床的工作画面可以同时显示在每一台的机床屏幕上。

四、总结

综上所述,目前世界上各个国家在制造业中都广泛地应用数控技术,以此来提高制造的能力和水平, 也提高了对动态多变市场的适应能力和竞争水平。现阶段我国的数控技术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研发能力还比较低,相关的技术规范和标准的研究相比于国外还是有很大的差距,国产的数控机床因而没有形成品牌效应,没有相对完善的技术培训和服务体系等一系列的支撑体系。因而中国要大力发展数控技术,实现数控技术的高效、高精度、高速、智能化和网络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电力电子技术培训范文第5篇

关键词: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可靠性;影响因素;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 F40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作为现代电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继电保护的可靠性对于电力系统的高效、稳定、安全运行具有重要的影响。但是在国内现阶段的电力系统运行管理中,由于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继电保护的可靠性仍然难以确保。因此,在今后的电力系统运行管理中,必须针对常见的继电保护可靠性影响因素,对其发展策略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以进一步提高继电保护在实际应用中的稳定性。

1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的基本工作原理在电力系统运行过程中,继电保护装置具有正确区分安全区域与故障区域的功能,在遇到异常现象或运行故障时将自动发出警报信号,并且根据预设程序进行故障切除或将相关信息传输至中央控制系统。电力系统中继电保护装置的基本任务是自动、准确、迅速的切除故障元件,并且及时发出警报信号,以保证运行管理人员及时进行相应的处理。一般情况下,电力系统出现运行故障时,主要表现为以下特征:电压降低、电流增大、测量阻抗发生变化,以及电流与电压间的相位角明显改变等,根据出现故障时的电气量变化情况,即可构成各种原理的继电保护装置。

2影响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可靠性的主要因素作为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的基本性能要求之一,影响其可靠性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笔者根据自身工作经验总结了以下常见的影响因素:2.1在继电保护装置的生产过程中,由于生产厂家的质量管理体系不严格,而导致在软硬件配置与调试方面存在较多的问题,而电力企业在装置验收及安装时并未进行严格的检测,从而导致其存在严重的可靠性问题。2.2继电保护装置选型不当、整定方案及上下级保护配合不合理等因素,对于继电保护可靠性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2.3在电力系统继的运行管理中,继电保护装置的可靠性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运行、检修与维护人员的安全意识、专业技能与责任心。同时,随着各种新型继电保护装置的广泛应用,对于运行管理人员的技术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人员的综合素质相对较差,必然会影响到其实际应用中的可靠性。2.4运行环境难以满足继电保护装置的要求,部分继电保护装置采用在主控室组屏安装或就地安装的方式,在其实际运行过程中极易受到环境、温度及粉尘的影响,加快装置内部元件的老化,导致其可靠性受到影响,甚至引发严重的运行安全事故。

3提高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可靠性的发展策略

3.1高度重视继电保护装置的验收,在继电保护装置安装施工前期,运行人员、保护人员及技术管理人员均应参与其中,对于装置验收的全过程进行严格的监督与检查,并且根据安装施工的进度随时进行阶段性的验收工作,对于可能影响继电保护可靠性的因素必须及时进行分析与排除,以确保其在初始运行阶段具有良好的可靠性,并且有利于运行过程的维护与管理。

3.2认真巡检继电保护装置与二次回路,对于继电保护系统安全问题的防范是十分重要的,大部分影响可靠性的因素都可以在防范阶段予以解决,以降低其可能对于电力系统运行产生的不利影响。针对常见的继电保护可靠性问题,必须认真巡检继电保护装置与二次回路,巡检工作内容主要包括:继电保护装置的开关、按钮、指示灯、压板位置及警报铃等,例如:开关按钮的两种状态是否可以正常指示,警报铃在出现运行故障时是否能正常工作,以及指示灯、警报铃等是否存在指示错误等问题。3.3重视技术进步,不断提升继电保护装置水平。根据电力系统供电可靠性的基本要求,在继电保护装置的选用及运行管理中,必须围绕重大技术问题进行攻关,特别是要注重与MIS系统、配网自动化、调度自动化、状态检修及带电作业等方面技术研究的有机结合,为提高继电保护可靠性提供更为全面的技术支持。在电力系统的建设或改造过程中,应充分利用电力企业的技术与资金优势,尽量提高继电保护装置水平,积极应用新技术、新设备,例如:硅橡胶绝缘子、真空断路器、柱上真空开关、金属氧化物避雷器、交联电缆、SF6断路器等,以减少因继电保护装置质量问题而引发的不可靠因素。

例如:为了进一步提高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的可靠性,某电力公司合理应用先进技术,成功将一个传统电磁式继电器保护的35kV变电所改造成微机保护装置系统的终端变电站。在电力系统的改造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先进的电力电子技术研究成果,逐步实现输、变、配电设备的状态监测与检修,通过在线检测及带电测温等先进的测试手段,对于继电保护装置的可靠性进行科学的评估,运行管理人员应及时掌握继电保护装置的实际性能,以此作为指导检修工作的依据,及时排除可能存在的不可靠因素,从而且确保电力系统的安全、经济、高效、稳定运行。另外,在电力系统保护装置及监控系统方面进行了多方面的技术革新,具体表现为:1)通过对线路保护装置、主变保护装置进行技术改造,可以满足变压器的主、后备保护、线路保护、综合保护、电容器保护、小电流接地检测、备用电源自投、综合数据采集等方面的功能需要,以进一步提高其整体可靠性;2)监控系统的基本功能扩展为数据采集、控制操作、事故处理、监视显示、画面制作、制表与打印等,为继电保护可靠性的提高做好必要的准备。经过技术改造后,该供电公司的电力线路及站内设备的继电保护均采用计算机采集、运算、判断,反应灵敏、迅速,在设备或线路有故障时可靠切除故障点。

3.4提升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在对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可靠性影响因素的分析中,笔者发现人为因素是不容忽视,我国因人为因素而造成的电力系统安全事故屡见不鲜,而且呈现出发生率逐年上升的趋势。因此,在提高继电保护可靠性发展对策的实施中,必须提高对于继电保护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加强对于工作人员的专业技术培训与教育,重要岗位必须做到持证上岗。在电力企业内部应定期组织继电保护工作人员技能考核与技术竞赛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切实提高工作人员参与学习和培训的热情。另外,要注重继电保护工作人员责任心的强化。随着我国电力系统的快速发展,电力网架结构日趋复杂,客观增加了继电保护,尤其是整定计算工作的复杂性,为了确保继电保护满足可靠性的要求,必须提高工作人员的责任心,以减少因人为因素而造成的违规、违法操作,切实提高其整体可靠性。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现代电力系统的建设及运行管理中,继电保护技术的应用具有重要的地位,而可靠性则是其最为基本的性能要求之一。因此,在今后的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管理中,必须将可靠性管理置于重要的位置,对于可能存在各种影响因素要做到认真总结与分析,结合先进的技术与管理经验,在其发展策略的制定与实施中更加关注可靠性及相关问题,以确保电力系统的整体运行效率。

参考文献:

[1]夏雨.继电保护系统的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0,(06):45-46.

[2]曹岩.浅谈继电保护装置可靠性提升方法[J].黑龙江科技,2008,(06):7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