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农村道路用地管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引言
道路作为连接城镇与农村之间的媒介,承担着加速信息、技术、资金和劳动力在城乡之间迅速流动的功能,有助于促进“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的建立[1~3]。道路建设应与未来城镇发展和村庄整治的规划相结合,促进城乡空间布局和道路建设协调发展,充分发挥道路系统对城乡建设用地空间布局和村庄建设的引导作用,实现土地集约节约利用。在道路设计当中,由于土地利用类型和地形控制着水文空间分异、土壤发育、植被类型及人类的活动情况,因此最优路线是受土地利用类型、地形或其他土地利用政策限制最低的路线,即在作为道路起始点和终点的源(Source)和汇(Sink)之间,利用成本表面(Costsurface)形成的成本加权距离表面(Costweighteddistancesur-face)计算出的最低累计成本路线。最低累计成本路线是建设成本最低、耗时最少或最符合土地利用政策以及设计者倾向的路线,因此广泛的应用于动物迁徙、路线选择和管线选址等研究和实践当中[4~7]。为丰富城乡统筹的道路规划模式及相关理论、促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本文依据现有道路规划理论,结合现状土地利用类型、城乡建设用地规划、现状道路对道路建设的影响,选取顺义区中干渠规划公路进行优化,并对优化道路和原规划路进行比较分析,以期为我国的道路建设提供的理论参考与指导。
2研究区概况和数据
2.1研究区概况顺义区位于北京市东部区域与河北省毗邻,其地理位置在北纬40°01′~40°18′,东经116°28′~116°59′之间,总面积为1019.53km2,约占北京市土地总面积的6.22%。顺义区除东北部有少量的低山丘陵外,大部地势平坦,城镇发展与道路建设受地形影响较低。2006年当地的地区生产总值293.8亿元,三次产业比例调整到6.2∶55.6∶38.2,为顺义城乡统筹发展提供坚实的经济基础。为加强城镇与农村区域的联系,道路建设中作为促进交通基础设施区域共享和区域交通一体化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在顺义区城市规划(2005~2020)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本研究结合顺义区的土地利用和社会发展情况,选取城市规划中的中干渠路进行优化。中干渠路中南起于顺平路、北止于顺密路,设计标准为三级公路,主要用于促进顺义区内部城镇与农村之间,以及顺义区与周边区县和北京中心城区之间农产品、资金、技术的流动(图1)。
2.2数据来源和数据处理本研究所用数据包括:1∶10000顺义区土地利用现状数据来源于2006年顺义区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阶段成果按照我国第三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地中土地规划分类要求形成的规划基数;土地利用规划数据来源于顺义区第三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道路数据来源于与顺义区城市规划(2005~2020)。从土地利用类型对道路影响程度和研究的需要,对顺义区土地利用现状数据进行合并,形成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建设用地、道路用地、其他土地等七个土地利用类型(表1和图1)。最后利用ArcGIS9.2对各空间数据进行格式转换和栅格化处理(10m×10m),并利用其空间配准模块把各空间数据统一在一个投影带和坐标系下。
3研究方法
土地利用类型是水文空间分异、土壤发育、植被类型及人类活动的综合反映,决定道路建设的难易程度和成本问题。同时道路作为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方面,应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确定的城市发展布局和潜在发展空间,以及农村居民点整治模式,实现土地资源的集约节约利用和道路的通达性和安全性设计。本研究的主要思路是:(1)首先,对在土地类型、现状道路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规划城镇建设用地、有条件建设区和规划保留村进行空间分析,并在这些分析的基础上形成道路建设的成本表面;(2)其次,选取中干渠路的起始点和终点作为道路规划的源和汇,闭关借助加权表面形成成本加权距离表面并计算出最优路线;(3)再次,对优化道路和原规划路进行比较分析;(4)最后,对有关基于城乡统筹道路建设的相关问题进行总结和进一步的探讨。
4成本表面分析与构建
地表是一个具有生态、经济、社会、政治过程的多元化实体。这些过程形成的成本直接影响到人类活动、物种迁移、灾害蔓延情况。根据起源的不同,这些成本可以分为资源型和结构型两大类[8]。资源型成本取决于资源属性,如土地利用类型、现状道路等;而结构型成本取决于成本对水平经济、政治、社会或生态过程的影响,如土地利用规划、生态保护等政策。这两种成本综合作用于源和汇之间的直线距离,从而形成成本加权距离。结合顺义区的现状特征和规划要求,本研究选取顺义区土地利用类型、规划城乡建设用地、现状道路三类成本进行道路优化分析,并构建权重表面。
4.1土地利用类型成本分析土地利用类型是水文、土壤和地质的综合反映,决定了道路建设成本的高低。从道路生态学的角度来看,道路分割周围景观、影响水文格局,对周边形成噪音、空气和重金属等多种形式的污染[9~13]。因此必须结合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于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程度,以及抵抗道路影响的能力大小进行土地利用类型对道路建设的影响分析。耕地是粮食生产的主要载体,道路建设不仅分割耕地斑块,而且来往汽车形成的汽车尾气、噪音固体垃圾都会对作物生长和农田生态系统造成负面影响。顺义区的园地除了能够提供水果以外,更重要的是随着旅游农业、采摘园等产业的兴起,其功能也呈现多元化发展,道路建设对于发展多元化农业的作用十分重要。林地对于汽车尾气、噪声有较强的吸收能力,有利于生态型道路建设。在牧草地上进行道路建设的成本较低,是道路建设的理想地类。虽然道路主要是实现不同功能的建设用地之间的连接,但对于建设用地自身而言,拆除改建的成本较高,因此不是进行道路建设的理想地类。从资源节约的角度来看,充分利用现有道路或对现有道路改建升级是集约节约利用土地的有效手段,在道路设计时,尽量考虑现有道路。顺义的其他土地以水域、滩涂、自然保留地为主,它们的生态调节功能较强,且道路建设成本还是土地利用管制政策都不利于道路建设,在道路建设时应注意避让这些地类。由于成本最低的路线是各种影响因素综合累计成本值最低的路线,因此对于不利于道路建设的土地利用类型的成本设定应高于适于建设的土地利用类型。依据这个原则,结合顺义区当地的实际情况,通过专家打分确定各土地利用类型的成本分值(表2)。
4.2规划城乡建设用地成本分析顺义区是北京市东部发展带的重要节点,是北京中心城区人口与压力疏解的主要载体,顺义区在第三轮土地利用规划中强调顺义区城区部分发展空间。通过规划有条件建设区,实现在用地指标控制的前提下调整城区和产业用地布局,保证按照轻重缓急的顺序合理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进行社会经济建设[14~18]。为实现农村土地的集约节约利用、实现农村居民点集中管理、为城市和产业发展提供富余用地指标,顺义区政府在第三轮土地利用规划结合城市规划中农村居民点规划,以及与当地镇政府和农户沟通,对发展潜力较弱、资源匮乏、区位优势不明显的农村居民点进行搬迁(图2)。在此,选取规划城镇和产业用地、有条件建设区和保留农村居民点进行道路建设成本分析,并利用熵权法确定的权重对以上分析结果进行综合,并形成规划城乡建设用地对于道路建设的综合成本表面[19,20](表3)。从顺义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与建设用地需求的关系出发,城镇用地和产业规划用地属于刚性需求,道路建设不宜在这些区域选址,道路建设成本最大,为100。但从这些土地周边进行规划可以提高城镇、产业、农村居民点之间资金、技术劳动力的转移和互动,因此道路建设成本随着距规划城镇和产业用地距离的增加不断增加,成本值的计算公式如下:式中,Gi为规划城镇和产业用地对于道路的成本作用在栅格i上的分值;ri为栅格i距离规划城镇和产业用地的空间距离;d为规划城镇和产业用地具有阻力作用最远距离,在此取距顺义行政界线最远距离。有条件建设区作为未来城镇和产业用地的调整区域,则可以在内部进行道路规划以提高道路对区内建设用地的通达程度。因此,有条件建设区内对于道路建设的成本最小,为0。以外区域道路建设成本随着距有条件建设区距离的增加不断增加,阻力值的计算公式如下:式中,Ki为有条件建设区对于道路的成本作用在栅格i上的分值;ni为栅格i距离有条件建设区的空间距离;l为有条件建设区具有成本作用最远距离,在此取有条件建设区距顺义行政界线最远距离。保留的农村居民点用地主要包括重点建设和内部整治两大发展类型,因此从土地集约利用和安全性的角度考虑,道路只有与农村居民点保持一定的距离可以兼顾安全、高效、宜居、低耗的特点[21]。研究中,设定保留农村居民点的100~250m缓冲区为道路建设成本最小区域,即赋值为0;100m缓冲区以内区域道路建设成本最大,赋值为100;250m以外区域道路建设成本采用式(3)进行量化(图3.式中,Zi为保留农村居民点对于道路的成本作用在栅格i上的分值;mi为栅格i距离保留农村居民点100m缓冲区以内土地的空间距离;q为保留农村居民点100m缓冲区以内土地具有成本作用最远距离,在此取距顺义行政界线最远距离。
4.3现状道路成本分析道路建设不仅要尽量充分利用现状道路,更重要的是规划道路的空间布局要与现有道路保持适当距离,以实现道路网的空间均衡分布。在此,对顺义区三级以上现状道路进行影响衰退分析。由于封闭式高速公路对道路两侧的农村居民点、产业用地功能外溢性差,因此在分析过程中对于高速公路进行排除。现状道路所占据的区域道路建设成本最低,赋值为0。对于现状道路缓冲区域采用式(4)进行量化。式中,Hij为道路j对栅格i的成本分值;sij为栅格i距离道路j的空间距离;fi为道路j的影响距离,在此设定为现状道路距离顺义区最远行政界限的距离。4.4构建综合成本表面在分别土地利用类型、规划城乡建设用地、现状道路这三类成本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利用式(5)进行汇总形成综合成本表面(图4)。Ci=Max(Gi,Ki,Zi,Hij)(5)式中,Ci为特定栅格i的最高成本分值,利用Ar-cGIS中栅格最大值提取功能进行计算。
5道路优化道路优化的目的在于以规划路的两个端点作为源和汇,实现两点之间路径的最优化。
在此,选取中干渠路北部靠近顺密路的端点为规划道路的源,南部靠近顺平路的端点为汇,结合前面生成的综合成本表面,利用ArcGIS9.2的空间分析模块计算成本加权距离表面和最优路线(式6)。首先利用源和综合成本表面生成成本加权距离表面(图5)。成本加权距离表面每个栅格的分值表征该栅格到源的最低累计成本。然后利用空间分析模块的ShortestPath功能,对汇和成本加权距离表面进行空间运算,计算出连接源和汇之间累计成本最低路线(图5)。S=mini=nj=mΣ(Dij×Ri)(6)式中:S为最低累计成本路线的总成本值;Dij为第i个栅格距源地j的空间距离;Ri为第i个栅格的成本值;m为源地j至第i个单元经过的栅格数量;n为总栅格数。
6优化道路与原规划道路的对比分析
道路的功能的溢出效应对于道路两侧的商业、工业、居住等用地类型产生聚集作用,而道路通达性作为道路功能外溢的计量手段广泛的应用于土地评估、土地规划、景观格局分析等多个领域。Whittaker等学者发现道路通达性具有显著的空间特性,道路周边的景观随着距离道路的远近呈现出梯度变化,由人文景观逐渐向自然景观过渡。在此,利用ArcGIS9.2的缓冲功能以100m、300m、500m、700m为缓冲半径,对优化道路和原规划道路进行缓冲。然后利用空间分析功能对比分析各缓冲带内土地利用类型、规划城乡建设用地、有条件建设区、保留村庄的数量,以及它们随着缓冲距离的递增所呈现出来的变化趋势(图6)。优化道路两侧的林地随着距道路距离的增加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图6-林地)。100~300m缓冲带内的林地面积最高,为177.16hm2,这有助于充分利用林地的生态功能对过往车辆排放的尾气、噪音进行吸附,减缓道路生态负效应的扩散,对周边居民的生产生活环境、农田和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和维持起到积极的作用。相比之下,原规划路两侧的林地面积随着距离的增加呈现逐步递增的趋势。临近道路区域内的林地由于规模较小,难以有效发展林地的规模生态效应,不利于周边生态系统的保护和道路景观的营造。优化道路两侧建设用地面积随着距道路距离的增加整体呈现递增的趋势,与原规划路两侧建设用地面积变化趋势相似(图6-建设用地)。但是建设用地在优化道路的100~300m缓冲带内的面积最高,为288.51hm2。从优化道路穿越和经过的建设用地类型看,以木林镇、杨镇地区、北务镇的镇区和农村居民点为主,既符合100~250m的安全距离,又符合统筹城乡的目的。园地在优化道路300~500m缓冲带内的面积较原规划路高18.62hm2,这种距离既能够提高道路的通达程度,也可以减少行驶车辆的排放物对水果质量和园地生态系统的影响(图6-园地)。原规划路和优化道路两侧的耕地面积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但优化道路两侧缓冲带内耕地面积均少于原规划路缓冲带内的耕地面积,平均每个缓冲带内耕地面积减少147.38hm2(图6-耕地)。优化道路两侧的其他土地除了0~100m缓冲带的面积低于原规划路的面积外,其余缓冲带都略高于对应的原规划路的缓冲带,有效降低了道路对于两侧自然保留地和水面滩涂的直接影响(图6-其他土地)。道路用地在原规划路和规划道路两侧的分布情况受到其他道路的影响而产生差异,因此仅对0~100m缓冲区内的道路用地面积进行比较。可以看出优化道路0~100m缓冲带内的道路用地面积较原规划路多52.56hm2,反映出优化道路能够充分利用现有道路进行规划。顺义区的牧草地面积较低,而且多数位于距离道路、居民点等人文景观较远的位置。即便建设道路的成本较低,但由于区位限制,道路选线也距牧草地的空间距离较远(图6-牧草地)。优化道路较原规划路两侧保留村的空间距离合理。从图6-保留村中可以看出,优化道路各缓冲带内保留村的面积都高于原规划路缓冲带内保留村的面积。尤其是100-300m缓冲带内的保留村面积比原规划路对应缓冲带内的保留村高出26.69hm2,在保证道路建设安全的前提下,有效促进了城镇发展与未来农村建设之间的互动性。优化道路从分利用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确定的有条件建设区,使得道路建设能够与未来城镇发展和产业建设协同发展,体现了土地利用政策的综合性(图6-有条件建设区)。相比之下,原规划道路0~700m缓冲带内有条件建设区总面积仅为35.69hm2,难以体现道路建设与未来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综合性。优化道路与原规划路缓冲带内的规划城镇和产业用地分布情况基本一致,反映了道路建设服务于城市化建设和产业发展的主导思想(图6-规划城乡建设用地)。优化道路不仅综合考虑现状土地利用类型与道路规划之间的相互关系,兼顾安全、高效、生态等特征,更重要的是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土地刚性需求和弹性需求之间的差异,提高了道路建设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协同性,加强了城乡之间的联系,为实现城乡统筹、发展与保护等可持续发展模式提供了基础支撑。
关键词:农村公路,安全问题,分析
Rural highway existing main security analysis
TianZhen
SiNaXian traffic transport
Abstract: the rural highway as a highway network of nerve endings, bearing the weight of our country in the new rural construction of important mission. At present, countries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rural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all over the country raised a new round of rural highway construction upsurge. However, with the increase of rural highway mileage, the rural highway traffic transportation safety hidden danger also appear, the more rapid growth to build the safe hidden trouble. The rural highway construction, pipe, raising three aspects to carry on the analysis, and explains the rural highway existing main security problems, in order to reduce the rural highway safety accidents, improve the rural highway safety operation ability.
Keywords: rural highway, security issues, analysis
中图分类号:F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现有农村公路发展与安全问题
“十二五”以来,各级政府及交通运输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国发2号文件精神,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个大局,把加快农村公路建设、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作为交通运输工作的重中之重。通过强化领导、制定规划、加大投入、完善制度、创新机制、典型引路、路运并举等多重措施,全国农村公路工作保持了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农村公路通达水平和通畅程度大幅提高,全国乡镇通沥青(水泥)路率达到99.5%,建制村通达率100%、目前通沥青(水泥)路的通畅率达到50%左右,“十二五”末要达到70%。农村公路的快速发展,交通条件的显著改善,繁荣了农村经济,增加了农民收入,改变了村容村貌,改善了农民生活,提高了村民素质,为广大农民这个最具消费潜力的消费群体扩大消费提供了必要条件。然而现有农村公路交通安全事故频发,俱统计发生的重特大道路交通事故中,在农村公路的已经占到约50%。由此农村公路建设在快速增长的同时,公路交通安全问题却一定不能忽略,并且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二、农村公路安全问题分析
1.农村公路缺乏路网中长期规划
根据规定,我国农村公路建养主体为县乡镇人民政府。由于缺乏财政预算资金且项目配套资金严重不足,各地在大规模建设之前很少能够提前做好相关的路网规划。通常的做法是有多少钱就修多少路,建设随意性较大,项目调整较为频繁,断头路较多,建设不按等级标准,从源头上造成了安全隐患。
(1)不按规划设计修建,完工后公路等级较低,路基不稳定,承载力较差。这些路也往往建于田间屋旁,沿河、沿渠、急弯、陡坡多,这些地段并没有设置足够的安全保护设施,稍有不慎就会引发交通事故。由于地形特殊,这些地段也容易发生水毁塌方,是名副其实的晴通雨阻。一些道路建成后短时间内就无法通行了,严重浪费了有限的资源。
(2)建成道路功能不全,且无人管理。由于没有严格按照建设管理程序,道路开工建设仓促,道路红线内征地不能落实。一般而言,农村公路一般都是在原有土路基础上进行扩建,多占用的地段基本没有相应的补助,这就造成了道路用地范围不清的问题。造成的直接后果是:农民只愿意让出扩建路面的用地,不愿意拿出路肩、边坡、边沟用地,使这些道路建咸后成为名副其实的“裸”路。并且道路建成后,农民会在边坡、路肩上种植农作物,边沟路面乱堆乱占严重,这些路也基本无人管理,给道路造成诸多安全隐患。
2.农村公路建设水平低,遗留问题多
(1)建设造价不合理。由于农村公路建设资金少、建设需求量大,很多地方的农村公路都是采用最廉价费用进行建设。有的是以前农民投工投劳修建而成。其结果导致了施工单位恶性竞争,一些合同价格明显低于正常的施工预算价格,最终影响道路技术标准低,建成后质量极差。
(2)从业人员素质低。农村公路建设过程中,假借资质承接工程、层层分包的现象较多。最终实际施工的公司由于利润薄,只能雇佣当地无经验、无技术的农民进行施工,这些民工质量意识淡薄,随意施工现象严重,工程质量令人担忧。
(3)监管力量不足。比较而言,农村公路建设影响范围较小,同时受制于多重管理的模式,一些职能部门对农村公路缺乏监管,一些质量控制点监管流于形式,施工工程质量得不到有效的控制。有些路段往往是竣工通车没几天,各种质量问题就明显地暴露出来。
(4)安全设施不到位。农村公路建设时,由于资金紧张一些地方道路的安全设施严重缺乏。公路横穿村庄、横穿人口密集区时,根本没有明显的交通安全标志;县乡公路和通村公路平面交叉路口较多,未划分车道,缺乏必要的交通警示、指示标志和标线,高边坡、高路堤以及陡坡、弯急等危险路段缺乏必要的安全防护设施。这些都将对行车安全造成极大的影响。
3.农村公路管理薄弱,超限超载极为严重
目前,我国农村公路路政和交通管理才刚刚起步,农村道路管理的缺位与道路里程的飞速增长明显背离。尤其是农村道路上管理者少之又少,而车辆超载、超速等违法事件不断发生。当前,一些发达地区已经开始逐步加强农村公路路政和交警队伍建设,加大对农村公路的违章、违法处罚力度,但仍有不少地方道路安全管理仍处于真空状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得不到切实保护。
4.农村公路“重建轻养”问题较为突出
农村公路建养主体为地方人民政府,很多地区普遍存在“重建轻养”的思想。这主要是因为公路建设投资大,更容易拉动当地经济提升GDP,更容易出政绩。而公路养护周期长、任务重、上级补助少,很难引起地方政府重视,最终导致建成的公路无人养护、年久失修,路基坍塌,边沟排水不畅,路面坑洼不平,行车极为危险,这样极大地浪费了国家资金,同时也造成严重的道路安全隐患。
关键词:盛乐经济园区;土地利用;特征分析
1. 研究区概况
和林格尔经济开发区原名为盛乐经济园区,始建于1999年5月,先后晋升为自治区级开发区、全国乡镇企业科技开发区和自治区级高新技术工业开发区。2006年9月国家发改委批准更名为“内蒙古和林格尔经济开发盛乐经济园区”。和林格尔经济开发区规划面积24.8平方公里,达到“七通一平”的建成面积14平方公里。整个开发区呈南高北低,东高西低地势,海拔1100m~1130m,地域广阔且易于开发。开发区的区位、交通优势得天独厚。处于自治区经济发达地区呼、包、鄂(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金三角地带”;地理坐标东经111°47′30″,北纬47°28′00″。属半干旱性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5.4,最高气温31°C,最低气温零下21°C,年降水量421mm左右。209国道纵穿区境,县境公路四通八达;南距和林格尔县城7.8公里,北距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市三环高速公路20公里;南距丰准铁路(丰镇――准格尔)38公里,北距航空港――白塔机场41公里,且均有国道、省道及高速公路相通。
2. 研究方法
2.1 分类系统
2.2 数据源及数据处理
盛乐工业园区界线自定图,2010年经济盛乐园区的影像数据。
主要用影像解译、Arcview来计算各个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来分析盛乐经济园区的土地利用分布特征和看图分析土地利用空间分布特征。
2.3 影像解译
1. 城镇、工业用地;2. 农村居住用地3. 耕地;4. 林地;5. 草地;6. 水域;7. 未利用土地。
在遥感影像自动解译中,为了有效地提取影像的多重属性和清楚地表达影像特征,并以适当的方式应用专门的知识解译影像;必须把影像表达戍适合识别和解译的形式。
以纠正经济园区图为背景,在盛乐工业园区界线自定图范围内,将图以7个分类体系画出60多个图板,根据分布地地段与类型,进行分析。从图中可以清楚地看出分布地段。(如图1所示)
3. 土地利用特征分析
3.1 土地利用类型与数量特征分析
3.1.1 城镇,工业用地包括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工业用地、仓储用地、对外交通用地、道路广场用地、市政公用设施用地。
3.1.2 农村居民点是指农村居民住宅用地和居住小区及居住小区级以下的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道路用地及绿地。
3.1.3 耕地是指种植农作物的土地,包括熟地、新开发整理复垦地、地、轮歇地、草田轮作地;以种农作物为主,间有零星果树、桑树或其他树木的土地;平均每年能保证收获一季的已垦滩地和海涂。耕地中还包括南方宽小于一米,北方宽小于两米的沟、渠、路和田埂。
3.1.4 林地是指林业用地,包括郁闭度0.3以上的乔木林地,竹林地、经济林地(包括木本的果类、油类、茶类、药类树木用地)、灌木林地、红树林地、疏林地、未成林造林地、采伐迹地、火烧迹地、苗圃地、林业科研教学的林用地和县级(含县级市、区,下同)以上人民政府批准规划的宜林地,以及国有森林经营单位的林地。
3.1.5 草地是指生长草本和灌木植物为主并适宜发展畜牧业生产的土地。
3.1.6 水域,是指江河、湖泊、运河、渠道、水库、水塘及其管理范围,不包括海域和在耕地上开挖的鱼塘。
3.1.7 未利用土地是指表层为土质、基本无植被覆盖的土地。
从影像解译看出,盛乐经济园区土地利用类型有城镇用地,农村居民点,耕地,林地,草地,水域,未利用地等类型。其中城镇、农村的占地面积分别为7.96%和4.66%。可以看出,盛乐经济园区人口密度比较小,占地面积较大。其中,耕地面积最大,占一半以上的地方,说明本地区以农业为主。林地,草地的占用比例分别为8.32%和14.43%。这里的绿化面积相对多,说明本地区环境良好,空气比较清新,适合人们居住。水域面积相当地少,只占总面积的0.21%,此地区较为干旱,农业会受到些许影响。未利用土地较少,只占1.71%。
综上述表明,盛乐经济园区耕地利用面积较大,水域面积较少。草地,林地有待于扩展,可以使绿化面积增多。也可以人工增加水域面积。此外,调整好各用地类型比例,调整好土地利用,充分利用好未利用土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3.2 土地利用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由影像解译图可以看出,盛乐经济园区的城市主要分布在中部。大部分农村居民地围绕城市分布,也有少些分布在东北部。耕地分布比较均匀,利用也比较合理。林地与草地交叉分布,均比较均匀。天然水域较少,也有少许的人工水域,星星点点地分布在北部和中部。未利用土地分布在西南和北部。
4. 结论
本文结合了影像解译和Arcview来计算面积,对研究区的面积进行了客观的土地利用分类和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本次解译出来的和林经济园区土地利用分布图是能够分析出不同用地类型的面积,占用比例和分布。
随着遥感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针对土地利用专题信息的提取方法不断涌现,因此,信息提取方法体系逐步得到完善.诚然如此,不同信息提取方法各优劣,单纯利用其中某种方法已经不能满足高精度提取要求,如何综合运用多种法的优点,扬长避短,将是今后研究的重点之一。
参考文献:
[1] 陈述彭,鲁学军,周成虎.地理信息系统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123一l60.
[2] 刘纪远,布和敖斯尔.中国土地利用变化现代过程时空特征的研究――基于卫星遥感数据[J].第四纪研究,2000,20(3):229.
[3] 张正福.应用遥感技术辅助更新县级土地利用基础图件的方法研[J].遥感技术与应用,2002,17(6):381~384.
[4] 钱巧静,谢瑞,张磊等.面向对象的土地覆盖信息提取方法研究[J].遥感技术与应用,2005,20(3):338-342.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居住用地;发展
中图分类号:TU984.1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422(2013)04-0095-03
1.大成桥镇简介
大成桥镇为湖南省宁乡县下辖镇,位于宁乡县中部。现大成桥镇于1995年由原大成桥乡、成功塘乡和油麻田乡合并设立“大成桥乡”。2007年改为镇建制,下辖2社区7个行政村。
大成桥镇煤炭资源丰富,为宁乡县主要煤产地,90年代中期最高煤产量近百万吨,近几年由于过度开采,煤炭资源频临枯竭,甚至许多地方的房屋出现了开裂、塌陷等问题,形成“天坑”,过度开采导致的地质灾害成为近几年该镇发展较为严重的问题。
2010年7月,温总理视察后,对该镇地质灾害问题的处理做出了重要批示,紧随其后的镇区整治工作轰轰烈烈开展而未。在《镇规划标准》中,居住用地指各类居住建筑和附属设施及其间距和内部小路、场地、绿化等用地;不包括路面宽度等于和大于6m的道路用地。在《长沙市村镇建设规划指南》中规定,中心镇镇区居住用地占建设用地比例为28%-38%,一般镇镇区居住用地占建设用地比例为33%-43%。由此可见,居住用地所占比例在各类用地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故其用地选择也必将对镇区乃至整个镇域发展有重要影响。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和具体问题下,大成桥镇对于镇区居住用地的选择,不仅是该镇的发展问题,也是关键的民生问题。
2.大成桥镇镇区居住用地现状问题分析
2.1布局无序,呈“粗放式”发展
通过实地的勘踏,大成桥镇区建设用地布局整体分散,呈“粗放式”发展。从该区的地形来讲,镇区用地坐落在低山丘陵的平坦地带上,镇区建设用地界线与非建设用地界线没有具体的约束,两者参差交错。在用地性质上,由内而外形成典型的“建筑用地—耕地一山地”的结构。尤其是近几年,村镇经济的迅猛发展,镇区规模也不断扩大,建设用地盲目向外扩张,对于周边耕地的侵占较为严重,导致严重的土地浪费。
从建设用地性质来讲,一般的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商业用地等都选择了人流、物流较为集中的位置布置,集约程度相对较高;但居住建筑布局大多凌乱不堪,没有整齐的规划,建筑与建筑之间拉开很大的距离,集约化程度不高;建筑朝向也是“各取所好”,给人带来一种“脏、乱、差”的视觉感受。
2.2沿道路一字排开,“一层皮”模式
大成桥镇区有省道S209从中穿过,S209在宁乡段又称为宁黄公路,是宁乡县城与交通重镇黄材镇的必经之处,东至长沙,西至娄底,交通非常便利。受交通条件影响,镇区建设用地基本围绕S209进行选择,形成商住结合的街区店面形式。这类建筑以二层建筑居多,基本为砖混结构,多为上世纪90年代建筑,建筑质量一般。其中,底层临街一面作为个体户经营的商业门面,二层及以上作为居住使用。镇区居住建筑大多沿S209建设,一字排开,形成以S209道路为中心的“一层皮”用地结构。这种“条线型”结构虽然在用地选择上较为简易,施工方便,但是从整体上来讲对于交通的影响比较大,“一层皮”也将镇区的生活线拉得很长,发展后劲不足。
2.3多种功能混合,缺乏协调发展
功能混合,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从居住用地上的建筑使用功能的混合。以大成桥镇老街区的民居为例,虽然从规划上来讲,将他们划为居住用地,但实际上,镇区的许多居住建筑兼有多种使用功能。临街建筑基本为商业门面、餐饮或是娱乐场所等,位置稍偏的有许多被出租成仓库或小型旅社,但是其建筑最初建设的时候都是以考虑居住为主的,单体建筑内部和邻里之间都只考虑了居住功能的相关要求,后来变更为各种使用功能是因为市场利润的驱使。但事实上,这些建筑在变更其使用功能后许多都没有按照相关规范进行严格的整改,比如仓库、小型旅社、娱乐场所的防火防灾、紧急避难通道等等这样一些设施,基本都不符合相关的规范要求。这样为周边的居民留下了极大的安全隐患,一旦发生意外,后果不堪设想。
其次,是居住用地与其他建设用地之间的组织混乱。以居住用地与商业用地、道路用地之间的组织为例,问题较为明显的是S209沿线一带。大成桥镇区的“一层皮”式的用地模式,居住用地、商业用地都围绕S209沿线建设。作为省级干道和过境干道,S209交通流量非常大。沿线两侧的商业建筑和居住建筑无疑又是镇区的主要活动中心,人流和物流都非常繁忙。过境干道直接穿越镇区内部,使得S209的交通压力在本区段骤然增大,尤其是逢年过节,该区段常发生交通事故,这与我们用地选择不当、组织缺乏规划也有一定的关系。
2.4建筑缺乏地方特色,配套设施不足
在原有老街区,镇区居住建筑多以90年代建筑为主。在建筑外观上显得较为杂乱,建筑的色彩、材质、装饰等等都是各取所好,缺乏统一的规划和管理,整体上给人凌乱无序的感觉,缺乏地方特色。
同时,配套设施也没有跟上发展步伐。中小学虽然在最近几年的整治过程中进行了扩建,但是,镇区的公共服务设施依旧滞后。整个镇区除了镇政府前面有个大广场之外,其他地方几乎没有公共的活动空间,公共绿地更是几乎没有,这与不断向外扩建的居住用地形成鲜明对比,公共资源在个人利益当中一步步被压缩。这也是在我们规划当中应该予以重视的问题,我们不能够将“城市病”又复制到广大的村镇建设当中来。
2.5地质灾害影响严重
这是今年来大成桥镇最为严重的问题。大成桥镇是宁乡中部的主要产煤基地,90年代中期最高煤产量近百万吨。由于长期的煤矿开采导致相应地质层“被掏空”,近几年出现了较为严重的地质灾害,导致许多地区塌陷。以镇区为例,许多的民居,包括镇中心医院、学校等公共建筑,都出现了开裂、沉陷、倒塌等问题,地面形成各种各样的“天坑”,当地居民寝食难安,直接影响到了居民的正常生活。
3.城乡一体化对于城乡发展的指导与要求
城乡一体化发展是我国新时期加快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城乡一体化是新的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提出来的国家发展战略,其主要内涵是通过充分发挥城乡各自的优势和作用,使城乡间的劳动力、技术、资本和资源等生产要素在一定的范围内合理流动,以达到城乡互补、相互融合、共同繁荣的目的。它是城市化的高级阶段。
规划由“城市”变为“城乡”,空间层面上由规划“重城轻乡”转变为“城乡并举”,村镇发展被提升到更为重要的位置,发展潜力巨大。通过对于政策的解读,城乡一体化对于村镇发展提出了更为全面的指导与要求:
3.1重视土地整理与农村新型社区布局
“乡”规划将作为城乡一体化规划的重要内容。通过政策的引导和资金支持,实现土地整理。具体的是将小块的农田整理为大块农田,促使散居的农民进入新型农村社区或在集中居民点居住,这样可以达到几个目的:一是使农村人口的耕地面积增加,二是使农村的建设用地集中,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三是可以将农村建设用地节约的指标用于城市建设,获得的土地出让收益反哺给农民用于建设新型农村社区。
正因为城乡一体化对于村镇规划的重视与指引,这也为村镇居住用地选择提供了政策保障。我们对居住用地如何进行选择,将对村镇的土地整理以及农村新型社区的布局将直接影响到最终的规划效果。
3.2在规划中更加注重城乡对接与互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衡化
所谓的“城乡一体”,实际上是通过城乡互补最终实现城乡发展的“双赢”局面。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是乡村社会发展的基础。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是城乡一体化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小城镇通过延伸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至农村集中居民点,为乡村居民提供教育、培训、医疗、娱乐等服务,提高乡村居民社会和经济活动的便利性,而村镇作为小城镇发展的“后花园”,将为城市发展提供更多的农副产品和广阔的消费市场。要实现城乡发展的互补,基本的公共服务设施就成为了城乡交流中最为重要的“纽带”,在城乡联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作为村镇的建设用地选择,也必将从城乡融合的角度出发,将建设用地尽量的考虑选择在交通便利、通信方便的地段,使之能够更多的享受城市提供的教育、医疗、娱乐等服务,实现城乡间的良性互动。
3.3注重人的“城市化”,提升农村人口素质
现阶段的城镇化,大多都只是更多的关注城镇规模大小,即地域空间上的“乡”变“城”,但事实上,“城乡一体化”的最终落脚点应该是人的“城市化”,最终应该“以人为本”,从根本上使农村人口能够像城市人口一样享受更高层次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在城乡一体化的规划过程中,要求我们始终将人的“城市化”放在重要位置,通过兴建各种技能培训学校,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教育,通过更多的方式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扩大对村镇居民在医疗教育、技能培训、网络通讯等方面的覆盖面,从而提高村镇居民的人口素质,使村镇居民能够从根本上摆脱“农民”身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城市人”。
按照城乡一体化思想的指导,我们在进行村镇居住用地选择的过程中,也应该从围绕如何提升村民文化素质的角度出发,考虑村镇居民的居住、工作、学习、游憩、公共活动等生活空间的组织,使各个功能区之间能够联系方便,通过城市的带动作用和区域的规划协调,提高自身素质,构建和谐的生活环境。
4.大成桥镇镇区居住用地选择探讨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和具体问题下,结合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要求,本文对于大成桥镇镇区居住用地选择主要从位置选择进行初步探讨,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4.1选择交通便利、水源充足的区段。省道S209穿越大成桥镇区,联系宁乡东西方向,交通流量大,因此在居住用地选择过程中也应该充分发挥交通区位优势,尽量选择靠近S209的地段。沩河支流王柏河依老镇区经过,可作为镇区水源点,故宜靠近该河进行新的居民点选址。近几年由于煤矿的开采,导致该区某些地区地层塌陷,地下水污染严重,水井干涸,居民生活用水都靠外来自来水厂提供,这给镇区居民带来了很大不便。因此在新的选址过程中要特别处理供水问题,选择在水源充足的地段,以利于居民的生产与生活。
4.2顺应地形地貌,避免对山水等自然风貌的遮挡和建设性破坏。作为农村的特色山水风景要予以保护,尽量不占或少占优质农田,顺应地形,选择坡度平缓的地段选址,集中安置,节约开发成本。
4.3避让各类保护区,不得在保护区类进行居民点选址,以免对保护区的环境、绿化等造成影响。大成桥老镇区东边有一观音庙,是该镇重要的宗教文化场所,香火鼎盛。因此在居民选址过程中,应该对该区予以保护,在观音庙周围20m范围内禁止建设。
4.4避让地质灾害严重的地段,如滑坡、泥石流、沉陷等,保证居民生活安全。近几年的煤矿开采导致大成桥镇的地质沉陷较为严重,在新的选址过程中,要特别注意避让灾害频发地段,经过严格的土地勘测之后,选择土质优良,地基稳固的地段。
4.5尊重现状,尊重村民的生活习惯。受长期的生产生活影响,大成桥镇镇区居住用地已经形成了自己特有的用地模式,形成自由式聚居形态,形成鲜明的“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农村人注重邻里关系,故都以“聚居”为主。同时,农村土地资源相对丰富,居民在“聚居”的前提下喜爱“独门独户”的房屋选址,前坪后院,既能满足农业生产的要求,又保证了相对的独立性和私密性。我们在选址过程中,也应该尊重居民的生活意愿和文化背景,尊重村民的生活习惯。
4.6从城乡一体化的角度出发,加强城乡联系。大成桥镇区距宁乡县城20km,距省会长沙60km。上距洛湛铁路横市站12km,下距长石铁路宁乡站29km,通过S209实现与宁乡县城交通联系。尤其是大成工业小区落成以来,园区先后引进了特步鞋厂、铝厂等数家企业并均已投产,使得大成桥镇经济发展迅速,与县城的联系也更为密切。因此在镇区的居住用地选择过程中,也应该从产业发展出发,宜选择靠近工业小区的地段,通过工业产业带动镇区经济的发展。同时,不断发挥自我优势,吸引投资,实现与宁乡、长沙的对接,成为宁乡县城的“后花园”,最终实现“以城带乡、以乡促城”的双赢局面。
4.7合理组织镇区内部各功能分区,注重居住用地与周边环境的协调。城乡联系如果看作是实现镇区发展的外部拉力的话,镇区各功能的组织合理则可看为自身发展的内部动力,因此镇区自身的协调尤为重要。经调研,镇区现状情况居住与商业、交通之间的组织依然不尽合理,故我们更应该从现状进行梳理。比如,对于居住用地与交通间的矛盾,反对沿过境干道S209的“一层皮”式的开发,对居民点进行合理选址,实行“组团式”发展,既能保证居住用地的交通便利,也同时也能保证过境干道的交通舒畅。总之,在居住用地选择的过程中,要适当考虑周边用地的功能,从全局出发,综合协调,使镇区内部健康发展。
4.8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城市化”。真正的城乡一体化,应该是从最初的“物质环境的城市化”逐步落实到“人的城市化”。新型城镇化建设,不是盲目的将所有农村盖高楼、修马路,最终的落脚点应该是解决人的“姓城姓农”问题。许多地方的村镇在新农村建设浪潮中,规模一个比一个大,环境一个比一个优美,但实际上,居民的文化素质问题并没得到真正的提高,就业问题依然严峻,出现了“种地无地、就业无门”既上不去,又下不来的尴尬情况。因此我们在镇区居住用地的选择过程中,也应该与教育科学、技能培训、网络通讯、医疗卫生等方面综合考虑,不能只是单纯的将居住用地只考虑“人的居住”,更应该考虑“人的发展”。
5.结语
综合以上分析,镇区居住用地选择的正确与否对于村镇建设的发展尤为重要。我们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在规划过程中做好镇区居住用地的选择。通过多角度、全方位的信息搜集和实地勘踏,为大成桥镇建设的长远发展做好用地选择工作,尽量避免造成资源的浪费和人为的安全隐患,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节约土地,立足长远,全面、健康地推进大成桥镇的城乡一体化发展。
参考文献:
[1]涂海峰,王鹏程,陈曦,“城乡统筹”和“两型社会”新农村规划设计探讨,规划设计,2010.
[2]张宏元,王倩,郑雄彬,“十二五”规划背景下城乡发展的机遇挑战与应对,规划师论坛,2011.
[3]孟庆,马兵,规划由“城市”向“城乡”转变的思考,规划管理,2008.
[4]李兵弟,城乡统筹规划:制度构建与政策思考,城市规划,2010.
[5]吕京庆,刘培培,1980年以来国内城乡一体化研究综合述评,青岛理工大学学报,2010.
[6]杨榕,谢志强,中国城乡统筹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及对策研究,中国发展,2011.
[7]孙贵艳,王传胜,肖磊,董冠鹏,快速城市化地区农村居住用地布局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研究,2011.
关键词:土地调查 外业调绘 土地权属 地类调查
1. 引言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的通知》(国发〔2006〕38号)精神,全面查清第一次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以来我国土地利用的分类、分布、面积和权属的现状,实现土地资源信息的社会化服务,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及国土资源管理的需要。在江苏省范围内开展了第二次土地调查项目,按《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要求,逐地块实地调查土地的地类、面积和权属,掌握各类用地的分布和利用状况,以及国有土地使用权和集体土地所有权状况;根据需要进行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建设土地调查数据库及管理系统,对第二次调查成果中的影像、图形、地类和权属进行一体化的信息管理。
农村土地调查是二次土地调查的重要任务,应以查清土地利用状况为宗旨,为国土资源日常管理和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外业调绘是土地调查工作中最重要、最基础的部分,外业调绘包括权属调查和地类调查,外业调绘的难点在于地类调查中各种地类图斑面积的掌握和线状地物调查中如何量测线状地物宽度、线状地物与其它界线或地物发生关系时的处理。
2. 外业调绘主要任务和基本要求
2.1 外业调绘主要任务
1、土地权属状况调查
对集体土地所有权,以及公路、铁路、河流和国营农、林、牧、渔场、企事业单位等用地权属状况的调查,即查清哪些土地属国有,哪些土地属集体所有。
2、土地利用现状调查
逐地块实地调查土地的地类、位置、土地分布状况、类型以及面积。
2.2 外业调绘的基本要求
1、充分利用已有土地调查成果资料。
2、调查以实地现状为准,既要照顾历史更要尊重现实。
3、权属界线应步骤严谨、认定合法、位置准确、表示规范
4、图、表、实地三者应一致且资料正规齐全。
5、外业调查时应实地逐图斑调查,图斑划分正确、取舍恰当、数据真实可靠。
3.外业调绘的基本方法
3.1土地权属调查
3.1.1 权属调查基本要求
权属调查是土地调查中一个重要的法律程序,其基本要求是:权属合法、地类合理、界址清楚。调查过程中必须严格执行有关法律、法规和规定。
1.权属调查的最基层单位到村或组。
2.省界、市界、县界以民政部门的勘界资料为准;乡(镇)界线已由民政部门勘界以民政部门资料为准,未勘界的以原详查资料为辅,进行实地调查;村组级界线以实地调查为准。
3.对原有争议的乡(镇)行政界线或村组权属界线,争议已解决的可按新的行政界线或权属界线协议书的附图和文字说明修改界线走向,争议未解决的仍维持原争议界不变。
4.任何界线的变更,必须由当地国土部门牵头有双方当事人到场重新指界并签订新的协议书才能有效,作业员不能仅凭一面之辞更改界线位置。
5.当几种界线重合时只表示最高一级的界线。
3.1.2 权属调查步骤
1)发送指界通知书
调查员在进行实地调查的前几天向有关土地使用单位发放指界通知书,也可约定。指界通知发出后,调查员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主要是熟悉和分析权源材料的有关内容。
2) 现场调查核实
调查员会同双方指界人,现场共同核实土地使用单位、权属性质、使用权类型、界址位置等内容。
3.2土地地类调查
3.2.1 面状地类调查
同一种地类边线所封闭的地块叫图斑。要严格掌握各种地类图斑面积的最低上图标准,城镇村及工矿用地为图上4.0mm2;耕地、园地、水域为图上6.0mm2;林地草地为图上15.0mm2;
大于上述面积的地类要逐个图斑表示在底图上,而小于上述面积的地类可适当综合表示。
3.2.2 线状地物调查
线状地物是指呈带状长条形地物,如铁路、公路、农村道路、河流、沟渠、林带、堤、田坎、地面上的各种管道等。
线状地物与其它界线或地物发生关系时的处理:
1)、线状地物与地类界线重合时,表示线状地物;线状地物与行政界线或权属界线重合时,线状地物按真实位置表示,行政界线或权属界按以下方法表示:
①当行政界或权属界以单线状物中线为界时,行政界或权属应在单线状地物符号两侧交错跳线表示。
②当界线以线状物一侧为界时,界线应绘在该线状物符号该侧且代替该线状物一侧。
2)、线状地物立体交叉时,只表示上面的不表示下面的,线地状物通过地下隧道时只表示地面的不表示地下的。
3)、量测单线线状地物宽度
①要选择有代表性的地方量测宽度,图上在量测处要有标注符号;
②宽度丈量的精度为0.1m,检查精度控制在误差±0.4内。
3.2.3 城镇及农村居民点用地调查
1)城镇及农村居民地周边的晒谷坪、坑塘、耕地等达到上图面积的必须调绘上图,达不到上图面积的,应先在各自的一级类中综合,若仍不能达到上图面积,到可综合到城镇和居民地中。
2)实地未建和待建地块,有合法用地手续的可调绘成建设用地。
3.2.4 交通用地调查
用于人员和物资转运输送的地面上的交通线路及设施,民用机场、船舶停靠场所等用地均属交通用地。铁路、公路农村道路用地不仅仅指路面、还应包括路堑、路堤、两侧排水沟、相连行树。
3.2.5 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调查
1)要正确区分河流和沟渠、湖泊和水库、水库和坑塘。
2)河流、湖泊、水库、坑塘周边的芦苇地,常水位以上、正常洪水位以下的沙滩地、砾石地应作为内陆滩涂表示。
3.2.6 图斑编号方法
工作底图上以村为单位按照由北到南,由西到东的原则流水编号,最后成图时统一加上各级行政单位代码,形成图斑编号。
4.外业调绘的几点经验
4.1地类的准确判断
1)水旱轮作地一般作水田表示;
2)在废弃的堤上种植农作物,而堤的外形未改变的,不能作耕地表示,如果堤的外形已不存在,仅仅比周边耕地稍高,且已多年种植农作物的则作耕地表示。
3)在干涸的坑塘、沟渠里种植农作物,而塘的外形(如有堤)还在,或沟渠较长,大部分未被堵塞,也未种农作物,这样的塘或沟渠不能作耕地表示。
4)在耕地中固定种植树木,其覆盖率在50%以上或造林时间三年以上的及固定的林木苗圃应作林地表示。
4.2像片判读
在外业调查中,从形状、大小、阴影、色调、相互关系等来判读影像。对于突出地面的物体,由于高矮不同以及摄影时所处位置不同光线照射的影响,影像上均反映出不同大小,不同长度的阴影。地面物体均有不同颜色,同一物体在不同季节也可能出现颜色变化,这些现象均会在影像上反映出来。例如:相邻的一块水田和一块旱地,水田影像呈深灰色或暗绿色,而旱地影像灰白;相邻的一条沟渠和一条道路,沟渠影像呈灰黑色,而道路影像呈白色或灰白色;同一块水田由于季节不同,植被覆盖不同,其影像色调也会不同;同样是坑塘,由于水的深浅不一样,其影像的色调也有所不同,水浅的其影像为灰白,水深的呈黑色。
5.结语
国土资源关系国计民生,是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基础。开展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的意义在于全面掌握我国耕地的数量、分布和基本农田状况,是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的根本前提,是监督、考核各地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任务目标完成情况、保障国家粮食生产能力的重要内容。应用先进技术开展第二次土地调查,全面获取准确、可靠的土地利用数据和图件,能够为土地征收、农用地转用、土地登记、土地规划、土地开发整理等各项土地资源管理业务提供可靠的基础支撑和服务。土地调查是一项政策性强,技术要求很高,因此要求必须有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本文以笔者多年像片判读及在江苏省境内全国第一和第二次土地调查多个测区的外业调绘工作经验技术作以总结,以供参考。
参考文献
[1]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总体方案》,国务院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办,20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