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新土地法管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信息化测绘;土地开发管理;3 S
近年来,由于土地资源的稀缺性,土地供求矛盾日益尖锐化,土地开发管理作为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的一条新途径,取得重大进展.一方面,可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另一方面,通过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加强存量建设土地的集约利用,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必要的建设用地,控制城市外延扩张,减少耕地的占用,实现我国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测绘工程作为一门快速发展的科学技术,在土地管理中得到了较为广泛地应用,从土地详查到城镇地籍调查及耕地动态监测,几乎所有土地管理基础业务的完成都离不开测绘科学技术的支持.可以说,测绘学技术为土地管理工作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1土地开发管理规划
土地开发管理规划是土地利用专项规划,属微观土地利用规划,在明确土地用途的相对较小的空间内对土地开发、整治等建设活动进行规划.土地开发管理规划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指导和控制下,对规划区内未利用、暂时不能利用或虽已利用但利用不充分的土地,确定实施开发、利用、改造的方向、规模空间布局和时间顺序.土地开发管理规划要根据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和需要,研究分析土地开发管理潜力和发展战略,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要求,反复比较和全面协调论证分析土地开发管理区域的综合效益,特别要考虑后期土地利用经济效益.在此基础上,广泛征求有关单位和个人的意见,与相关部门的规划相协调,加强公众的参与,完善规划设计的各个要件.要通过土地评价、社会经济发展预测、经济合理性、技术可行性、生态环境可持续性等研究,以集约利用土地、增加有效耕地数量、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土地生产力、改善土地生态环境等为目标,正确选择土地开发管理单元,科学编制土地开发管理规划.
土地开发管理涉及的农、林、水建设、财政等部门也应按照各自的职能,积极参与土地开发管理.在政府的统一领导和协调下,集中各部门的优势,形成人力、物力、财力的合力,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和科技手段,取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的综合效益.
如果说现阶段土地开发管理的目的是保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那么,不实现城镇土地用地结构的合理化,控制城镇建设用地的外扩式扩展,就很难达到土地整理的目的.我们不能一味地开发整理出更多的耕地来填补城镇建设占用的耕地,除了开源,更应该节流.由于耕地保护的压力和城镇建设的需要,建设用地整理作为一项可以在不增加土地面积的前提下获得巨大的土地利用效益,实现建设用地供应的有效控制的措施,从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城镇建设用地的要求,因此,引入并推行建设用地整理成为一种必然的选择.
2信息化测绘
信息化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发利用发个信息资源,促进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
我国已实现由传统测绘向数字化测绘的转变和跨越,正沿着信息化测绘道路迈进.国家测绘局前不久出台的《测绘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指出,“十一五”期间,要基本建成数字中国地理空间框架,初步形成信息化测绘体系.简单说,就是在数字化测绘的基础上,在完全网络化运行环境下,实时有效地向信息化社会提供地理信息综合服务的测绘方式和功能形态.信息化测绘是我国测绘实现由传统测绘向数字化测绘转化和跨越之后进入的又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它代表着我国测绘在进入新世纪后现代化建设总的战略方向.
3信息化测绘在土地开发管理中的应用
我国国土面积辽阔,国土资源丰富,如何管理好宝贵的国土资源,是目前中央及各级国土资源部门的一件大事.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就要求国土的开发管理要向信息化方向发展,以信息化带动国土资源管理的技术转变,需要信息化测绘技术作支撑.在土地开发管理中,应用到的具体信息化测绘技术有以下几方面.
(1) 遥感(RS)技术在土地资源调查与监测中的应用.随着遥感技术的快速发展,高分辨率的遥感数据不断涌现,广泛应用于土地概查、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土地利用动态监测、土地利用更新调查等工作中.从30 m分辨率到0.61 m分辨率数据都分别在不同土地资源调查中起到重要作用.①利用遥感影响进行人机交互式边界的提取,其面积的平均相对误差可达到0.01~0.1;自动提取进相对中误差在0.1~0.3范围内(就SPOT影像来说).②可利用遥感进行土地利用类型识别,(就SPOT影像来说)人机交互式判别准确度达到90%~100%,自动分类可达85%左右;
(2) 全球定位系统(GPS)新技术的出现,可以高精度并快速地测定各级控制点的坐标.GPS静态、快速静态相对定位测量无需点间通视,能够高精度地进行各种控制测量,用RTK技术进行控制测量既能实时知道定位结果,又能实时知道定位精度.应用RTK技术进行实时定位可以达到厘米级的精度,除了高精度的控制,测量仍采用GPS静态相对定位技术之外,RTK技术既可以用于地形测图中的控制测量,地籍测量中的控制测量和界址点点位的测量.精密单点定位(precise point positi oning,PPP)技术由美国喷气推进实验室的Zumberge于1997年提出.实践中,采用PPP技术,完全可以达到厘米级的定位精度.在高精度的测量中,可以应用ppp技术提高测量精度.这些对管理数据的采集监管提供了有力的手段.这样监测的速度
和精度,省时省工,保证土地开发管理系统的现实性和准确性;
(3) 地理信息系统(GIS)最初的应用领域,就是建立与土地管理、土地规划相关(包括地籍管理、土地数据库等有关系统的管理和规划等)的土地信息系统(LIS).因此,GIS是进行土地管理,建立土地信息系统的最佳平台.基于GIS平台的土地管理系统可以完成诸多任务,土地信息管理系统的目标是完成土地调查、登记、统计、评价,为地籍管理提供依据,为土地法律咨询提供手段.在城乡土地管理领域,并建立了地籍管理系统、城镇地籍管理信息系统、时域地籍信息系统、农村地籍管理信息系统、日常地籍管理信息系统.土地评价方面,可以进行土地资源清查、土地生产潜力分析、土地适宜性评价和土地人口承载力分析.通过地理信息系统,可以模拟土地政策在土地管理的预先应用原则和效果,为制作完善的土地管理政策提供依据和平台,进行土地总体规划等.地理信息网络服务(GIS Web Service)是指使用数据和相关功能以完成基本地学处理任务的Internet应用程序.这些任务包括地址匹配、邻近搜索、路由选择制图等.地理信息网络服务使得构建理想的分布式地理信息系统成为可能.不仅可以通过网络数据,并且可以提供各种GIS功能服务.需要GIS数据或功能服务的单位或个人,可以随时随地访问Internet上各种GISWeb服务站点.由于服务器之间也可以交互,所以,客户端甚至不用知道网上的服务者是谁.这样,Internet成了真正的交流中心,数据和功能服务都可以在上面共享和交互.利用这种原理进行的土地信息的共享,整个地区乃至全国都可以使用所建立服务器上的土地信息;
(4) “3 S”技术的结合才是其在土地开发管理中的关键点所在,也是趋势所在.基于“3 S”技术的土地资源调查的常规办法是指利用遥感资料(航空或航天)直接或间接(经过全数字摄影测量处理)进行野外调绘,再将调绘的成果在数字化软件上数字化后导入GIS中或直接在GIS软件平台上直接数字化到入库;非常规的方法是直接携带计算机到调绘现场,以计算机为操作平台,遥感影像数据为参照,GPS为数据源,GIS平台直接绘出图斑,标注地类属性,直接完成资源调查.在西北地区土地资源动态调查建立国家级基本资源遥感动态信息系统项目中,以西北地区土地资源的分类系统为基础,通过对遥感数据的人机交互解译―矢量图编辑―地理信息系统的全数字方式,完成1∶10万的西北地区土地资源信息系统数据库的建设.“3 S”技术与土地资源管理工作的密切结合今后将会日臻完善,通过“3 S”技术进行土地利用数据库的建设与更新管理,加快了我国的“数字国土”工程的建设步伐.
4结语
信息化测绘是当今社会发展的一大潮流,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其正向网络结构发展.信息化测绘的功能取向服务化、数据获取实时化、信息交流网络化、基础设施公用化、信息服务社会化、信息共享法制化,这些都是其应用与土地开发与管理的优势条件,信息化测绘和土地开发管理如何能更好地结合,将是国家土地资源管理和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
参考文献
[1]徐斌.抓好土地勘界工作,为土地开发整理服务[J].城市勘测,2006(3):56-58.
【关键词】土地测绘;信息化;土地管理;要求;应用
引言
从现在我国的基本国情上来看,想要更好的做好土地管理工作,就需要将两方面的工作做好。一方面就是要提高土地的质量,有效的增加我国耕地的面积,这样做能够更好的改善我国农业的生产条件,保护我国的生态环境建设。第二个方面就是要通过对土地资源利用的加强,来对土地结构进行一定的优化,这样就可以为我国的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可以利用的土地。土地测绘技术就是能够为土地开发管理提供测绘技术支持的一种技术,为我国土地的合理利用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一、土地测绘技术的信息化对于土地开发管理的促进作用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迅猛发展以及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不断的凸显出来的土地的供求矛盾,这样就导致了现在的各级国土部门的首要任务就是能够为国家提供更加准确的土地数量、质量以及对于土地的利用现状等信息。随着土地测绘技术的不断发展,测绘技术已经成为了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坚实的技术基础。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现在的土地测绘技术已经逐渐的进入了信息化,信息化的测绘技术是现在土地开发管理应用领域当中的最高形式,为我国土地的开发管理提供了更多的定性、定量、定位以及可视化的工作个条件。土地测绘技术的信息化可以极大的提高土地开发管理工作的办公效率,并且信息化的土地测绘技术还能够帮助土地开发管理解决其中存在的很多的问题。帮助土地开发管理的决策提出更加科学的基础信息,并且能够更加有效的保证土地开发管理的质量,而且对于土地管理部门进行公平、公正、公开的执法提供十分有效的信息帮助与约束。
二、土地开发管理对土地测绘技术的要求
(一)合理的确定测图的比例尺
进行测图比例尺的合理确定是保证测绘工作的工作质量,保证完成测绘工作要求的首要条件。对于大部分的地势起伏比较小、相对来说地势比较平坦的地区,一般都是采取的以米作为网格测试就可以满足现在大多的部门对于土地测绘的要求。但是对于那些地势起伏比较大、地貌相对来说比较的破碎、通视非常困难的地区来说,就需要布置合理的高程网点,应该注意的是测试高层点网格间距应该小于米最为合适。
(二)注重关键点的测量
所谓的关键点指的就是高层趋势变化点、坎顶、坎脚线的位置以及标高,沟、窑等的面积的量注以及比高等信息。在进行土地测绘的时候,应该对上面提到的这几个要点进行具体明确的标注。除此之外在进行土地测绘的时候还需要在测绘图中将表示反映居民田地、林地、园地、沟、渠、电等地方的信息,还需要将这些物品的地方的使用时间在测绘图中进行详细的标注,另外对于图中的旧村复垦、旧城改造地区的园地以及林地中的树木种类、林地的面积以及树木的年龄、坟穴的位置以及数量等都需要在测绘图中进行详细的标注。居民房屋的面积、居住的人口密集程度、建筑的新旧程度、建筑物的密集程度、容积率等信息也需要在测绘图中进行标注,方便土地开发管理人员对这些信息进行管理。并且在完成了土地测绘之后还需要埋设足够高的标石标注高程以及坐标,这样可以方便后期土地施工工程的项目使用。
三、土地测绘技术信息化在土地开发管理当中的应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科学技术在土地测绘技术方面的应用,使得土地测绘技术逐渐的开始进入了信息化,土地测绘技术的信息化为土地开发管理提供了很多的帮助,下面主要介绍了一些土地测绘技术的信息化在土地开发管理当中的几点具体应用。
(一)全球定位系统
全球定位系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GPS,这项技术是土地测绘技术在信息化进程当中发展出来的一项新的技术,这一项技术的特点就是能够以十分快的速度确定出测量点之间的物理坐标,保证进行土地测绘技术的精准度。而且因为全球定位系统是通过静态工作的模式来完成测量的,也就是说全球定位系统在进行高精度的测量的时候并不需要通过点与点之间的可视条件就能够很好的完成。并且如果采用的是GPS―RTK技术的话,这样在测绘的过程当中不仅能够及时的对定位的相关结果进行掌握,还能够保证厘米级的测绘精度,这也就意味着测绘精度以及速度的一种飞速提升。并且在目前;GPS―RTK技术主要就是应用在工程放样、地形测图以及地籍测量等多个领域之中,现在的GPS―RTK技术已经成为了现在活得土地空间数据的一种十分重要的手段。GPS技术的优点在大比例尺的土地开发管理工作当中体现的更加的淋漓尽致,运用GPS技术能够实时的获取地物信息以及地界或者权界等信息的准确定位以及数据的采集工作。并且GPS技术在进行测量的时候得到的测量结果是三维的地理数据,也就是说在进行一定的坐标转换以及数据的格式转换之后就能够很好的实现数据的共享以及能够实现地理信息的无缝结合,这也就能够很好的避免传统的测绘技术当中多次进行清绘或者转绘过程当中造成的不必要的误差。
(二)遥感技术
我们常说的遥感技术―RS实际上包含了传感器技术,信息的传输技术、信息的处理、提取以及应用技术,目标信息特征的分析以及测量技术等技术,是多种技术的一种集合,并不是单纯的指一种技术。遥感技术具有全天候、信息内容十分丰富、获取信息的速度快以及多光谱特征等十分显著的优势。并且现在的遥感技术已经在土地资源的调查等工作当中得到了应用,并且在应用的过程当中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效果。
(三)地理信息系统
地理信息系统―GIS,是在计算机技术的支持之下形成的一种测绘技术,这种技术能够将各种地理信息按照空间分布顺序通过计算机技术进行综合的分析。在地理信息系统发展的初期,主要是应用在建立于土地管理以及土地开发规划有关工程测绘当中。
结语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以及经济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步伐已经越来越快,电子计算机技术以及信息技术在土地测绘当中的应用实现了土地测绘技术的信息化,土地测绘技术的信息化给测绘技术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使得土地测绘的精度得到了极大的提高,时间得到了极大的节约。并且促进了给予土地测绘技术的土地开发管理的迅速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兴叶. 土地测绘技术的信息化与土地开发管理[J]. 商业文化(上半月),2011,10:105.
[2]赵伟伟. 土地测绘技术的信息化与土地开发管理[J]. 价值工程,2013,34:188-189.
[3]张婷. 土地测绘信息化技术在土地开发管理中的应用[J]. 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14:132.
[4]李奇骏. 浅谈土地测绘在土地开发管理中的应用[J]. 经纬天地,2014,05:49-51.
论文关键词:房地产金融房地产信托基金市场信用机制
论文摘要:文章认为目前中国房地产金融存在的问题可以归结为制度缺陷,这种缺陷主要集中表现在单一的资金供给渠道、不完备的房地产金融体系、低下的资金融通效率和高度集中的系统风险,这些问题可以通过引入房地产信托基金,运用市场信用机制,培育和完善房地产金融品种和体系来加以解决。
剖析中国房地产金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是深刻认识中国房地产市场症结,确立中国房地产的未来发展方向的关键。而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RealEstateInvestmentTrusts,REEITs)作为从事房地产买卖、开发、管理等经营活动的投资信托公司.实际上是由专业人员管理的房地产类集合资金投资计划(Coll~tiveInvestmentscheme)。其作为房地产金融体系中的市场(直接)信用,对于健全我国房地产金融体系,解决房地产业和房地产金融的问题,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中国房地产金融存在的主要问题
1.单一银行体系支撑着中国整个房地产金融。一直以来,中国房地产业一直面临资金短缺问题。从房地产开发方面的资金需求现状来看,中国房地产开发企业除了自有资金外,主要依靠银行贷款来维持房地产的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目前,来源于银行的资金往往占到房地产资金的70%以上,有些企业甚至达到90%。
2003年我国房地产开发企业资金来源的统计结果显示我国房地产开发企业的资金来源有18%来自于自有资金,2%来自于其它渠道,剩下的80%(包括土地储备贷款、房地产开发贷款、流动资金贷款、消费者按揭贷款和建筑企业贷款等)都来自于银行贷款。而这只是中国房地产企业的平均估计,很多中小房地产企业运作的自有资金往往占到总资金需求的10%,甚至5%。这种单一的房地产资金供给是中国房地产金融的特点,也是中国房地产金融问题的集中体现,无论是效率问题.还是风险问题其根源往往与这一特点密切相关。单一的银行体系支撑着整个房地产金融,进而支撑着中国房地产的整个产业体系,中国银行业的负载实在太大,结果使金融政策只能在勉强支撑和减负之间摇摆,政策的收紧往往给房地产金融和房地产市场带来强烈的硬冲击,形成“一收就死,一放就乱”的局面。同时,资金供给的单一性也是房地产金融不完备性的最显著表现特征。
单一银行体系的根源来自于中国房地产金融本身,同时也是中国金融制度在房地产金融领域的具体表现,因此,中国房地产金融资金来源单一性问题要在中国金融制度改革进程的大背景上考虑,也要在充分认识中国房地产金融不完备性的基础上,结合房地产金融本身的特征积极解决。
2.完备的房地产金融体系尚未形成。
(1)完备的房地产金融体系的主要特点。完备的房地产金融应该是包括银行间接金融和市场信用在内的一级市场和以证券化为主要手段的二级市场。银行提供房地产开发贷款、房地产消费按揭贷款等间接融资,具有房地产投资商特征的基金(主要为房地产投资基金)供市场信用,这些构成了一级房地产金融市场;信贷证券化,尤其是按揭贷款证券化.不断把银行信用转化为市场信用,构成了二级房地产金融市场。两个市场共同作用,形成了完备的金融资源配置体系和系统风险分散体系。综观世界各国房地产金融体系可以看出,美国的房地产金融体系可以作为完备的房地产金融体系的典范。在美国,这个一级市场是由包括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寿险公司、储蓄机构、养老基金投资管理机构、商业银行和部分外来投资者等多重机构共同支撑。通过证券化建立起来的二级市场,在增加房地产金融的市场流动性的同时,实际上把房地产金融体系的资金供给转嫁到整个市场这种房地产金融的“脱媒”促进了房地产金融的信用市场化.加速了间接金融向直接金融的转化,其结果是,房地产金融的资金来源更加多元化和社会化,更加顺畅地把资金剩余向需求转化;相应地,房地产金融的系统性风险将有效地从单一的银行体系中分离出来,更有效地避免了系统风险在银行体系中的聚集。
(2)中国房地产金融的不完备性及其核心问题。与成熟的房地产金融市场相比,中国房地产金融体系存在着极大的不完备性。就房地产金融一级市场而言,中国只有银行体系支撑着整个房地产行业的金融需求,而资本市场和直接信用的相对落后,使其几乎无法为房地产发展提供必要的金融支持,仅有的几家房地产上市公司可以获得非常有限的市场金融支持。另外,房地产二级市场只能说尚在酝酿中,按揭证券化似乎还需一段时间方能走到前台,发挥市场信用的作用。中国房地产金融的一级市场是残缺的,是缺乏信用的一级市场.而二级市场尚不存在,因此,中国房地产金融是不完备的。
不难看出,中国房地产金融不完备性的核心问题是市场信用的缺乏,而发展市场信用只是丰富房地产金融一级市场内涵的手段,也是创立房地产金融二级市场的前提:事实上,二级市场本身更多的是房地产间接金融的直接化和市场化。要完成这种房地产金融体系的重塑,借鉴具有70多年政府主动推动和市场发展的美国房地产金融是必要的。根据美国的经验,其核心手段是房地产信托和证券化。
目前,我国房贷证券化仅仅是呼之欲出,与其相关的法规和政策尚未出台:房贷证券化是间接实现资金来源市场化和多元化的手段,对于加强房贷资金的流动,培育我国专业的房地产投资商,完备我国房地产金融体系有着重要作用,其影响是长期性的。相比之下,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同时活跃于两级市场的特点显示,它对中国房地产金融一级市场主体的多元化和二级市场的形成的作用更为直接和明显。
(3)中国房地产金融的资金融通效率低下。金融体系的核心作用是将融资需求和投资需求进行有效匹配,最大限度地将金融资源从过剩方向需求方融通。目前,中国金融资源的融通循环一定程度上是不通畅的,出现了金融资源错配的现象,或者说金融资源的融通循环中出现恶劣梗塞。一方面,由于中国金融体制本身的非市场化特征,金融资源并非完全按照市场化的风险收益对称性原则进行效率配置,造成银行的资源有很大部分流向了那些规模小、风险大的房地产企业。银行对所有制所形成的偏见、计划体制遗留下来的信用软约束倾向、相关人员的道德风险共同作用,使得金融资源的很大部分流向了那些自享受收益,由银行承担风险的房地产企业,风险和收益失衡,金融资源在房地产行业的配置效率受损。另一方面,中国房地产行业高速发展,其收益性应该为资金剩余者提供分享增长的机会,而大量的存款滞留于银行的账面上获得很低的收益,无法通过有效的市场渠道直进入房地产行业,分享行业发展机会。然而,如果从更为宏观的角度来看,这些金融资源的所有者恰恰是房地产金融系统风险的最终承担者。因此,中国金融资源的提供者不但无法获得行业增长的收益,而且最终承担了行业本身的风险以及中国金融体制存在的固有的道德风险和体制风险。
以上分析表明,尽管融通效率低下的原因有更为宏观的经济金融体制背景,但如果能从房地产金融本身特征出发,减轻房地产金融对银行体系的依赖性,发展市场信用.即为有效金融资源需求提供金融资源供给,叉为投资者提供了分享房地产行业增长收益的机会,同时将大大推进中国整个金融体制的改革进程,提升中国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
(4)中国房地产金融蕴含着较高的系统性风险。构成中国银行业危机隐患的巨额不良资产,很大程度上是90年代房地产泡沫所遗留下来的,取终聚集于银行体系,面对入世后新一轮房地产行业的高速发展,银行仍将面临相同的问题.面临承载行业发展所不得不积累的风险。这种趋势已经从银行的资产组合的变化中逐步显现出来:因此,必须在理解系统风险和金融危机动因的基础上,对房地产金融体系进行制度创新,找到化解风险积累的制度安排
二、发展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有利于解决我国现有的房地产金融问题
1.有助于促进市场信用的发展、信托制度的表外安排使得其具有直接融通金融资源的能力.充分体现了市场信用的特征。与其它金融制度安排相比.更具全能性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它可以很好地嫁接资本市场、货币市场和实业投资,能有效地将金融资源在不同的市场中进行配置。
目前.我国信托业才真正开始起步,这种极强的制度优势尚未能发挥出来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REH’s)是被成熟的房地产市场检验过的市场信用机制.也是信托介入房地产金融市场的主要方式。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在我国的引入,必将最大限度地发挥出信托的制度优势,解决我国房地产业资金来源的单一问题。
2.有助于提高我国房地产金融的融通效率。毫无疑问,房地产信托基金的引入将为我国房地产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融通机制,事实上,自“一法两规”颁布以后,信托的房地产融通功能已经通过各种指定性的房地产信托计划的形式体现出来:但是,目前推出的房地投资信托计划仅仅是单一的融通手段.无法成规模化和长期化,因此也无法成为房地产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从单个房地产信托计划过渡到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利用信托基金在募集、管和退出上的规模性和系统性,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才能作为我国房地产业制度创新和金机构创新的产物,集政府、银行、企业和投资方面要求和利益于一体,真正实现信托融的长期化和规模化。
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的发展,将一定程度疏通我国房地产资金循环的梗阻,避免单一融通体系下银行相关政策对房地产市场的硬击,减缓某些特定目的政策对整个市场的整体;中击力度;同时为那些有意分享房地产行业增长的投资者提供投资机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我国金融体系的错配矛盾。
从这个意义上讲.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的收入.将会系统改变目前金融资源供给的单一性问题,改变房地产金融市场的供给格局,真正提升我国房地产金融的融通效率。
3、有助于提高我国房地产金融体制的备性。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具有金融机构的特征,通过金融平台募集社会自由资金,直接把市场资金融通到房地产行业,对以银行为主的间接金融形成了极大的补充。
信托对完备房地产金融体系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信托进入房地产金融领域,其以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方式介入房地产场.不但参与一级房地产金融市场的金融资源供给,也参与二级市场的投资,有助于房地产金融市场的完备性的提升。第二,证券化是创立房地产金融二级市场的核心手段,而证券化所要求的“破产隔离”的结构安排也离不开信托这一载体.
4.有助于降低我国房地产金融的系统风险。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在我国的引入和发展,不仅可以增加我国金融体系的完备性,提高金融体系的效率,而且有助于金融系统风险的分散,降低危机产生的概率,提高房地产金融的安全。
明斯基(H1anP.Minsky)的金融体的脆弱性假说和外来冲击性理论,分别解释金融危机的内因和外因内因在于金融体本身的抗风险能力,而抗风险能力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金融体系对风险累积的分散能力。从金融体系本身的角度看,金融危机的爆发源自金融风险的增加、累积、局部超过限度,最后传染至整个体系,因此,金融体系对风险累积的疏通、分散安排。虽然不能完全消除金融危机,确可延缓或避免金融危机的爆发。
具有间接金融特征的银行信用和市场信用对于风险的分担方式是不同的。银行对风险进行跨时分担比较有效,容易把风险在未来和现在之间进行分配;市场信用跨空间(erc;一sectiona1)风险分担能力比较强.可以在不同主体之间进行分摊。跨时风险分配意味着,银行承担的风险主要是信用风险,拥有的资产的交易性较差,同期调整的难度较大,只能在未来和现在之间进行分配,无法在当期解决风险积累问题,结果是在某一时期的风险一旦超过了警戒线,金融危机就会爆发。
市场对风险的跨空间分散是指可以在不同的主体之间进行风险分配,风险分配的扁平化功能比较明显,可以有效地解决当期的风险累积。因此,从房地产金融风险的角度来看,通过引入房地产信托发展市场信用,不仅为房地产金融获得更为有效的资金供给途径.也将大大提高房地产金融当期的系统风险化解能力。
三、政策建议
1鼓励现有的房地产投资信托向专业化发展。目前我国由信托公司推出的房地产信托计划由于受到每个信托计划合同数不能超过200份(含200份)的限制.单笔合同金额较高,风险集中,信托整体规模不能够实现大的突破,难以实现房地产多项目的分散投资。因此,我国有必要建立完善的监管体制和法律制度支持房地产信托的发展,经过试点发行,采取向全社会公开发行股票或收益凭证.成立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进而使房地产投资信托的股份可在证券交易所进行交易,或采取场外直接交易方式,使其具有较高的流通性,发展成合法、流通性强、具有一定专业化优势的房地产投资主体
同时鼓励房地产投资基金通过集中专业管理和组合化投资组合,聘请专业性顾问公司和经理人来负责公司的日常事务与投资运作,并实行系统投资策略,选择不同地区和不同类型的房地产项目及业务,从而有效降低投资风险,取得较高投资回报。
关键词:农村集体土地确权;GIS;数据库
中图分类号: G250 文献标识码: A
一、绪论
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是法律确定的农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个人的重要财产权,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是实现依法管理农村土地,维护农民合法土地权益的重要保证,对统筹城乡发展、夯实农业经济发展基础,推进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加强土地集约利用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农村集体土地确权权属调查
2.1 权属调查内容
2.1.1 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
本着尊重历史、面对现实、按照“主体平等”的原则确定所有权主体,将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确认到每个具有土地所有权的农民集体经济组织。全面查清辖区内集体土地所有权的状况,包括宗地的界址、界线、范围、面积、用途(地类)等[6]。具体内容如下:
1、土地的权属状况。
包括权属性质、权属来源、土地所有者名称、土地坐落及四至等。实际工作中通过收集权源证明资料、填写《地籍调查表》的方式进行。权源证明材料不完善的,可以利用第二次农村土地调查成果中的相关权源资料。
2、土地的权属界线。
包括集体土地所有权界线调查核实、飞地调查和界线内国有土地调查等。实际工作中,可在第二次农村土地调查成果基础上,逐村调查核实权属界址线,确认飞地实地位置,调查核实成片国有土地、零星国有企事业单位、国有道路、河流等线状地物,以及国有荒山、草地林地等图斑的国有土地权属性质,填写《权属界线协议书》的方式进行。
2.1.2 农村建设用地使用权
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农民宅基地使用权等,应以“权属合法、界址清楚、面积准确”为原则,全面查清辖区内各农村集体的公益事业用地、公共设施用地,以及农村居民住宅用地的使用权状况。具体内容如下:
1、土地权属状况。包括权属性质、权属来源、土地所有者名称、土地坐落及四至等。
2、地类确定。按主要用途、批准用途确定宗地地类。
3、土地权属界线。
4、地上附着物。农村建设用地范围内的地上附着物的形状、范围、面积、性质等。
5、坐落于农村集体土地范围内且未纳入城镇地籍调查范围的国有土地,本次调查时一并调查。
2.2 权属调查原则
1、属同一农民集体拥有的权属界址线所封闭的集体土地(含该集体的建设用地、宅基地)划分为一宗地。
2、同一所有者的集体土地被铁路、公路、河流、沟渠等面状国有或其他集体土地分割的,原则上应分别划分宗地。对线状地物狭窄、图上难以准确反映其实地状况的,也可不单独分宗,但在调查时应注明,并相应扣除其面积。
3、有争议的土地,不得划入任何宗地,待争议调解、处理、确权后,再划入相关宗地或单独立宗。
4、同一个村民小组有多块不相邻地块时,按独立宗地处理,编号按独立宗地编号。
5、对于农村宅基地各小组交叉分布时,可按历史习惯划分宗地权属界线,而不必细分。
6、对于由各个村民小组共有的山地或水域不能细分时,可划为一宗,并注明各个权属单位名称,如能细分面积的,还需注明各权属单位的所有权面积[7]。共有宗以地籍子区为单元按宗地顺序号进行编号,共有宗在属性段内需对相关内容进行备注。
7、宗地最小划分面积,耕地实地为2000m²(3亩),林地实地为10000 m²(15亩)。不够划分宗地标准的,调查时在零星宗地记录手薄中如实登记,并在土地权属证书中说明(零星宗地临时编号、权属单位、面积、地类、位置等)。
8、集体土地确权时,乡村属集体土地如学校、卫生院、敬老院水库、沟渠、农村道路、乡村属企业等要调查清楚。
2.3 界址调查
1、由土地管理部门向土地权利人发送指界通知书,约定权利人准备好土地权属材料现场出席指界。调查员准备好调查表、工作底图、二次调查所签订的权属协议书、界标、必要的仪器及工具、用具等。
2、由国土资源局协调乡镇国土所工作人员,由本宗地、相邻宗地权利人及调查人员共同到现场,从界线起点开始,调查人员将起点准确标绘在工作底图上,记录该点有关情况。
3、由双方指界人带路,朝界线前进方向沿界标物指出界线位置,调查员在工作底图上准确标绘界线位置,记录沿线地物的归属和相关水田、水塘等自然名,直到该段界线终点[9]。界址认定后,调查人员勘丈界址边长及关系边长,会同双方指界人签署土地权属界线协议书,并将界标种类、现场界址调查勘丈成果填写到地籍调查表上并签字盖章。最后由调查员绘制宗地草图。
三、 农村集体土地确权数据库建设
3.1 数据库概述
数据库是依照某种数据模型组织起来并存放二级存储器中的数据集合这种数据集合具有如下特点:以最优方式为某个特定组织的多种应用服务,其数据结构独立于使用它的应用程序,对数据的增、删、改和检索由统一软件进行管理和控制。
3.2数据检查
属性数据的检查主要包括字段非空检查、字段唯一性检查、字段值范围检查。
(1)字段非空检查
字段非空检查:是检查出一些记录的必填字段没有录入数据的错误。在属性数据中,有些字段是关键字段,是必须要填的字段。这种类型的字段在设计属性表结构的时候就应该设置该字段为必填字段。由于某些字段的内容是在后来对特殊情况做的备注说明等原因,就需要对入库的数据进行非空检查。
(2)字段唯一性检查
字段唯一性检查:是按照招标文件要求对不能有重复记录的字段进行检查。有些字段的值是唯一的,以用于区分不同的要素和对象特征。
(3)字段值范围检查
字段值范围检查:数据中有些字段的取值是有一定范围的,字段值范围检查是检查出记录的该字段值超出规程范围的记录。
(4)图形属性一致性检查
图层的图形数据和属性数据是相伴出现的。有图形无属性,有属性无图形都是不正确的。图形属性一致性检查就是用来检查属性和图形之间的匹配性。
3.3内业面积量算精度检查
3.3.1 数据转换
1、对采用不同坐标系需要进行坐标系变换的图形数据,按要求进行坐标变换。
2、基础数据的转换主要转换图层为地类图斑、零星地物、线状地物、行政区、行政界线、注记、其他注记、符号等图层。
3、外业成果数据转换主要转换图层为村界、飞地界、争议界、村名、飞地名、界址点、界址点号、宗地号、界址线编号等图层。
3.3.2 属性录入
1、按登记结果直接录入:采用审批表、按登记结果直接录入。土地登记表等表格逐宗地录入,建立地籍属性数据库。完成后,应对录入工作检查签字。
2、对登记过程进行录入:按初始土地登记工作流程录入,包括土地登记申请、权属调查、宗地勘丈、初审、审核、公告、批准、注册、缮证、颁证等资料的输入。完成后,应对输入工作检查签字。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服务创新;协作发展
图书馆是一个机构,图书资料是图书馆的主要资源,最早的图书馆出现在公元前3000年前,图书馆具有保存人类文化遗产、开发信息资源和参与社会教育等三个方面的职能。其中最重要的是社会教育职能,社会教育职能又包括了思想教育、两个文明建设的教育、文化素质的教育和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教育。从图书馆参与社会教育的职能可以看出,图书馆的创新与发展十分重要。公共图书馆的创建于发展,是政府履行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表现,也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加的精神文化的需求。
一、西部地区公共图书馆的发展现状及问题
我国西部地区涵盖了12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分别是重庆、四川、甘肃、云南、、陕西等。整个西部地区的面积十分大,占据了全国面积的70%,人口占全国的四分之一。自改革开放以来,西部地区的公共文化设施有一定的改善,但是与东部地区的公共文化设施水平还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尤其是沿海开放城市和沿海开放区的建立,使得东西部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西部地区的公共图书馆在经费的投入和网点的建设方面都存在着巨大的差距。
目前,在西部地区,能够正常运作的公共图书馆都是较为高级的省级和市级公共图书馆,县级和乡级的公共图书馆受费用资金方面的影响普遍无法正常运行。同时,西部地区公共图书馆的建设网点普遍比较低,在社会发展的规划中也没有公共图书馆网点建设方面的内容,在资金和费用方面的严重短缺,使得图书馆的图书资料无法及时更新,导致西部地区的公共图书馆无法将图书馆的作用充分的发挥出来。
西部地区公共图书馆的发展存在以下几个较为突出的问题:一是在图书馆的网点建设和资金投入方面缺乏政府和相关政策的推动;二是图书馆的设施和网络建设较为落后;三是图书馆的文献资料等图书资源的保障能力不够;四是图书馆的公众服务能力急需加强;五是图书馆内业务队伍不够专业。
二、西部地区发展和创新公共图书馆的意义
公共图书馆是提供公共信息和数据资源的主要平台,是公共信息所依托的硬件,西部地区公共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无论是从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方面,还是科教兴国方面,亦或是人力资源的配置方面,都是一个重要的基本手段。图书馆的建设发展,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意义,一是为群众进行平等阅读,获取信息资源提供了场所保障;二是公共图书馆的公益性决定了公共图书馆面向全民开放,是推动全民进行阅读的主要阵地;三是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为少年儿童读者提供了相应的服务。
三、西部地区公共图书馆的创新与发展策略
要平衡东西地区公共基础设施的发展水平,积极开展以科教阅读提高西部地区人民的科学素质和文化上平,提高西部地区的教育水平和图书馆的职能,保证图书馆的职能能够有效的发挥,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
首先是公共图书馆的理论创新,理论创新方面包括以下几点:一是要提高政府部门和上级人员公共图书馆的认识,推动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二是在现代化社会的引导下,加强相关部门对现代化图书馆模式和现代化图书馆管理模式的认识和了解。
其次是图书馆的服务创新,图书馆的服务对象是读者,公共图书馆面向全民服务,要充分的发挥图书馆的教育职能,提高图书馆的使用率,就要对图书馆的服务模式进行创新,改变传统的图书馆管理和服务方式,提高服务质量。
最后是实施西部地区公共图书馆的协作发展,实现多个地区多个网点的协作共同发展,通过上级公共图书馆的发展带动下一级图书馆的发展,拓宽图书馆的服务范围,实现图书馆信息的相互交流和资源的共享。最终促进整个西部地区公共图书馆的发展,通过公共图书馆的发展,提高图书馆的职能,充分发挥其教育职能作用。
四、结语
知识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科教兴国战略是我国发展科技和经济的重要手段之一,公共图书馆的建设是实施科教兴国的一个基础性设施。在积极发展经济,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基础上,要缩小东中西部之间在经济、科技和文化方面的差距,全面提高西部地区的科学文化素质,西部地区的文化教育十分重要,加快促进公共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发展的过程中实施西部地区的协作发展模式,能够有效的推动西部地区公共图书馆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博涵.对“十二五”期间文化建设中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几点思考[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 (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