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生态农业工程

生态农业工程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生态农业工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生态农业工程

生态农业工程范文第1篇

一是控制农业用水有了新进展。2016年我省突出重点区域和主要作物,着力推进水肥一体化技术本土化、简约化和产业化,坚持行政推动与技术推广互动、工程措施与农业措施结合、水分与养分耦合、高产与高效并重的原则,加强分类指导,强化工作落实,在松原市宁江区和乾安县建立了3个玉米节水农业示范区,示范区总面积5000亩,并根据各示范区农田节水类型,筛选出针对性强、实用性好、效果佳的3种农田节水模式进行了示范展示。同时集成测土配方施肥、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土壤墒情监测等技术,农业用水量显著降低。

二是化肥零增长实现预期目标。全省深入开展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实现了手机测土配方施肥全省全覆盖,全年新增测土配方施肥面积3000万亩,化验土壤样品13万个,发放施肥指导卡80万份,落实肥效试验1300个,培训农民4.5万人次。补助专项资金1000万元,在长春市及梨树、双辽、前郭、舒兰等9个县(市、区)开展增施有机肥补贴试点,落实面积20万亩,推广增施有机肥技术面积1000万亩,玉米保护性耕作技术面积300万亩,水肥一体化技术面积10万亩,高效缓控释肥面积300万亩,中微量肥料推广面积达到20万亩。2016年全省农作物化肥用量增幅实现了降到0.8%以下的预期目标(常年化肥量年增幅1%~2%)。

三是农药零增长任务全面完成。全省推广生物防螟技术3530万亩,在257个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融合示范区大力推进专业化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在德惠、公主岭、敦化等地推广水稻稻瘟病、玉米大斑病航化作业防治面积243万亩,在农安、榆树等6个县(市、区)推广水稻控药控水试验,落实面积1800亩,开展绿色防控技术授课15次,培训人员2000余人次,全省化学农药用量同比减少758.3吨,项目区化学农药使用量减少20%以上,化学农药使用次数下降1~2次,实现农药使用量零增长的既定目标。

四是农膜回收利用超预期目标。2016年全省14个项目县建设废旧地膜收集储存点81处,新增地膜回收面积共262.95万亩。新建改建U旧地膜加工站(点)15处,新增地膜回收加工能力共8820吨。新增地膜回收面积和新增地膜回收加工能力均超过计划指标。

生态农业工程范文第2篇

最近几年,我师高度重视农业水利工程建设,着力做好水毁灾损水利工程修复、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实施、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节水灌溉发展、防洪抗旱薄弱环节建设、水利扶贫脱贫攻坚、水生态文明建设等项重点工作,地区农业灌溉水平显著提升。但是在农业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常常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威胁,基于此,就需要我们及时采取措施,提高施工过程中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

1 农业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某农田水利工程从2012年开始施工,项目位于五一农场灌区以北,涉及人口1.51万人,总面积3000亩,主要施工内容包含对5个末级渠系进行配套改善,建设一个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和2个小型水源工程。在具体施工过程中,由于施工单位科学施工意识不强,施工中对周围生态环境造成了不小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对土壤环境的影响。修建农业水利工程会对工程周围土质造成威胁。由于施工过程中会使用大量水泥和砂石,在混合搅拌过程中不对地面采取保护,直接倾倒,导致土壤盐碱化严重,影响了土壤的再利用,此外,大型机械设备运输过程中没有设计好行驶路线,导致机械随处碾压,破坏了土壤的内部结构,使得土壤性能不可恢复;其次,对生态平衡造成了影响。农业水利工程在施工建设过程中,对生态平衡的威胁是十分严重,施工现场污水不经处理随意排放对地表水源造成污染,引起河流水源富营养化,对水源质量造成严重破坏,危害到地区生态平衡。此外,农业水利工程修建下游水位降低,上游水位升高,导致了水生物环境发生改变,影响到生物的正常声息,严重的会导致生物灭绝,对地区生物多样性会产生深远影响。

2 解决农业水利工程施工对生态环境影响的对策分析

2.1 强化对施工现场监督管理

首先,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建设单位安排专门的监理人?T对整个施工进行全面监督,禁止以破坏生态环境和污染环境为代价开展建设施工,并做到尽早发现,及时制止,严厉处罚。做好日常监督检查工作,将环境污染降低到最小程度;其次,进一步完善管理制度。在施工之前就需要制定有效的防治措施,分析污染产生的原因,改进施工程序,对施工人员进行全面的环保教育,积极应用新技术和新设备,制定更加科学有效的方案。同时,在施工过程中要严格按照环境保护法的相关法规开展施工作业,降低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生态农业工程范文第3篇

关键词: 水资源; 水利工程; 生态农业; 合理配置; 县域经济

中图分类号: S-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2)07-0034-01

生态农业建设是我国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应该加强生态农业建设,逐步改善农业生产环境,实现生态农业建设快速稳健发展之路。

而水利工程建设在生态农业建设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搞好生态农业建设的关键就在于必须利用好水资源、加强水利工程建设,实现保肥、保土、保水的作用,从而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水平,加快县域经济发展。

一、搞好生态农业建设,水利工程建设尤为重要

(一)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方向需要加强水利建设

生态农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新概念,是一种可持续发展农业。 它的内涵就是合理配置交通、水利等多种资源,能够使发展人口与资源、人口与环境全面协调,形成林木、果树、鱼类、畜禽、农作物和农产品加工良性循环发展的态势。

水利工程建设作为生态农业建设中的重要一环,对于生态农业的作用极为重要。实现农田的有效排涝和有效灌溉,能够有效提高耕地产出率和水资源利用率。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认为,生态农业建设的发展是以运转协调、功能齐全的水利工程建设为基础的。只有水利工程建设与生态农业建设协调发展,才可以有效促进生态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比如以周至黑河引水工程为例,水利工程建设作为生态农业建设中的重要环节,对于生态农业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另外,实现农田的有效排涝和有效灌溉,能够有效提高耕地产出率和水资源利用率。所以我们认为,生态农业建设的发展基础是运转协调、功能齐全的水利工程建设。只有水利工程建设与生态农业建设协调发展,才能有效地促进生态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这是县域农业经济发展的命脉。

(二)加强水利工程建设,有利于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农业建设的重要性,还体现在水利工程建设能够有效改善农业的生态环境。周至西骆峪水库建设证明,如果没有健全的农村水利工程建设,那么必然就会造成旱涝现象常发,洪涝灾害会造成降低土地利用率、传染病流行、粮食绝收等问题;干旱缺水会造成水土流失加剧、土地盐碱化严重、草原退化、树木干枯等问题。

因此,加强水利工程建设,加大农田水利建设的力度,能够从根本上解决洪涝灾害和干旱缺水的问题,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从根本上扭转农业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现状,这一点无论从县域经济还是我国农业发展概莫能外。

(三)加强水利工程建设,不断提高和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

善治国者必治水。水利工程建设,还能够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奋斗目标,提高耕地的产出效率,不断提高粮食的产量。同时,生态农业建设是以产出绿色环保、安全高效的产品来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是农民增收增产的法宝。因此,生态农业的标志就是通过绿色食品生产基地来体现,加强农产品加工、经济作物、粮食生产、水产、畜禽等一体化发展的绿色农业生产就极为重要。

例如周至县大力发展猕猴桃示范基地,加强绿色农业生产,那么水利工程建设就显得很有必要,它能够减轻农业用水污染,切实改善土地退化现象,有效避免土壤盐碱化及荒漠化,改善植被条件,有效避免水土流失,从而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人居生活的安全,达到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

二、加强水利工程建设需要抓好的工作环节

(一)加强组织领导

坚持“兴水治旱、治水兴县”的执政理念,加大兴水治水力度,切实搞好抗旱水源工程、旱山村集雨节灌、水库灌区改造、渠系配套工程建设,增大工程蓄水,努力扩大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耕者有其田,其田能浇灌。认真实施找水打井工程建设,切实加强以水池、水窖、水塘、水井“四水”工程为重点的户办抗旱水源工程建设,着力解决旱山村“饮水难”和农村饮水安全。加大病险工程整治力度,全面修复水毁水利设施,确保农业生产用水。做到办农民之所需,急农民之所急,想农民之所想,问计于民,问需于民,问政于民,用民主来组织广大农民群众共同参与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二)提高责任意识

在水利工程建设中,一旦发展工程质量问题,应在第一时间内向水利局质监站或水利局主要领导汇报情况,及时制止和处理,减少损失,确保工程建设质量,防患于未然,便于今后工程移交当地站管理后少出问题,降低运行成本,提高工程效益。凡是在各水利站所辖区内新建的水利工程,当地水利站所要无条件的协助施工队搞好工程建设和管理工作。

(三)增强安全意识

充分认识水利工程施工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性、复杂性和艰巨性,实行项目业主负责制,成立专项安全管理机构,认真对施工安全生产工作中每个环节存在的隐患和薄弱环节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和忧患意识,坚决克服消极厌战情绪和轻视麻痹思想,努力探索水利工程施工安全的特点和规律,不断规范水利工程施工组织和现场管理。

(四)按照合同施工

继续深化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严格履行监管程序,从项目立项、可研、初设到施工,严格履行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监理制、合同制,完善工程建设从立项到施工验收投入使用的各环节程序,确保工程高标准设计,高质量施工,高水平发挥效益。同时,水利工程施工管理中“以法律为准绳、以合同为依据”,要按照合同中的各项条款约定,进一步规范施工程序,本着友好协商的原则,明确甲乙双方的义务、权利和责任,确保水利工程施工项目的顺利完成。

生态农业工程范文第4篇

象山县沼气建造工作可分为3个时期,一是20世纪70年代建造的小型沼气池,沼气池容积为12m3左右,目前绝大多数已损坏废弃,完整保存的不多,如黄避岙镇精制茶厂用于饼肥发酵的沼气池。二是20世纪80年代未至90年代初建的沼气净化池,总共7家,共计1910m3,主要用于生活污水处理。三是2004年开始建设的中小型厌氧发酵沼气池,单个容积以50m3为主,目前全县已建成130座,总容量6500m3。我县建设沼气池的功能与北方地区不同:北方地区主要是解决薪柴燃料,保护环境,集改厕、改圈、改厨“三改”于一身;我县沼气池主要用于畜禽养殖粪便无害化处理,沼液沼渣用于柑桔、蔬菜、葡萄等作物生产,沼气用于居民生活燃料和畜牧业生产,集农村养殖环境治理、生产用肥、生活燃料于一身。第三个时期的沼气池建设工作真正体现出了生态农业的功能和效益。通过近5年的努力,沼气建设技术成熟,施工技术储备充足,并建成了一批示范小区和示范户。

2沼气建设的生态效益

沼气生态农业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肥料效益

经检测,并与农业生产上的常用肥料作比对,每立方米沼液相当于尿素0.75kg、氯化钾0.37kg、过磷酸钙1kg;每立方米沼渣相当于尿素7.6kg、过磷酸钙8kg、氯化钾1~2kg。养殖规模为150头左右的养殖户,建一个50m3的沼气池能解决养殖污染问题,同时年产沼液为沼气池容积的3倍,沼渣为沼液的10%,即年产沼液150m3,沼渣15m3,相当于生产肥料尿素226.5kg、氯化钾127.5kg、过磷酸钙165kg,经济价值700元以上,可供0.2hm2蔬菜田全季使用。农产品使用沼肥,不仅能使农产品增产增效,品质优良,而且能有效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从而减轻或避免农业面源污染。

2.2能源效益

沼气是沼气生态农业的副产品,作为清洁能源和农村热能已被农户普遍应用。一个容积50m3沼气池,日可产沼气12.5m3,可供7个以上3~5个人口的家庭使用。农村家庭每年用煤气以6瓶计算,一个50m3沼气池的能源效益相当于42瓶煤气的价值,其经济价值约4000元。

2.3环境效益

用沼气池厌氧发酵猪粪便,基本达到养殖环境无蚊蝇无臭味的效果。经我县环保监测中心对沼气池污水排放测试:未经处理的养殖污水,其化学需氧量(COD)为10000个单位;沼气池厌氧发酵后沼液的COD为1000个单位,减少了90%;沼液再经氧化塘氧化后,COD可以达到400个单位的国家农用灌溉水排放标准。

3象山县沼气生态农业工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3.1沼气生态农业工程进展不一

我们在工作中有一个共同的认识,就是发展沼气生态农业县里很重视,把发展沼气生态农业作为我县生态县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但有些乡镇领导重视不够,沼气池建设和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工作进展缓慢,有的乡镇尽管养殖污染治理任务很重,但沼气池建设工作尚是空白。

3.2地质环境影响施工进度

象山县土壤成土母质为滨海沉积土,地表2m以下多为海涂淤泥,施工中常出现塌方现象,这不仅影响工程进度,加大沼气池建造成本,而且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像岳浦、贤庠等乡镇在沼气池施工中就出现该问题。50m3沼气池在一般情况下半个月就能建成,一旦出现塌方至少要延迟一个星期,造价成本要增加5000元以上。

3.3沼气池的规范使用和安全管理存在问题

沼气池安全使用技术手册中要求畜禽粪便干湿分离,且50m3沼气池最多只能处理150头生猪的排泄物,可实际生产中,养殖户不按技术手册和沼气池安全使用有关规定执行,导致沼气池超容量使用,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且削弱了沼气池的厌氧发酵能力,达不到处理污染的目的。

3.4沼气生态农业链的延伸工作开展不够

近5年的实验已证明“猪-沼-肥”是很典型的农业循环经济模式。由于有关政策的规定,养殖户能在沼气的建造上投入,但要他们再投入建设农业循环经济中的后续部分就很难,需要政府支持。我县已建的和在建的畜牧小区如双联峙畜牧小区、高塘珠益畜牧小区、茅洋畜牧小区都存在这样的问题。我们在沼气生态综合利用技术推广上也存在试验示范推广不够的问题,在沼气、沼渣、沼液的综合利用方面经验不足,示范引导作用不强,沼气综合利用停留在较低层面上,应用的领域比较狭窄,还没有发展成为以沼气为纽带,集养殖、沼气、种植业为一体的循环经济产业链模式,沼气生态农业在增加农民收入方面还没有发挥出大的作用。

3.5服务体系仍不完善,服务功能不强

一是县级管理机构不健全,县农村能源工作站虽已被编入县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但只有一名专职工作人员,任务重,工作量大,适应不了沼气生态农业发展的需要。二是服务体系仍不完善,虽然我县有通过培训的建池施工人员,但缺乏服务车辆、出渣车、建池技工与模具等。

4对策建议

4.1加强组织领导

要加大对乡镇一级组织的领导和相关工作人员的督促检查,要组建县、乡镇(街道)、养殖小区或场(户)多级沼气生态农业工作组织网络。沼气工程实行的是属地管理,50m3以下中型沼气池的安全管理和科学使用管理由乡镇(街道)和建池户负责,100m3以上大中型沼气池由县农村能源管理部门备案管理,因此乡镇一级的管理工作很重要。

4.2加大对沼气生态技术综合利用的支持

要按照规模化、产业化的思路,在沼气池建设政府引导、政策激励的基础上,加大对沼气生态技术综合利用的支持,积极推进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农业建设,引导农民将沼肥应用于果树、蔬菜、粮食、育苗和养鱼养虾等无公害生产领域,建立一批“猪-沼-果”、“猪-沼-菜”、“猪-沼-鱼”等生态农业模式,充分发挥沼气综合效益。

4.3加强宣传培训,提高管理水平

宣传沼气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宣传沼气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中的作用,宣传发展沼气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系。培训沼气建设的新技术、新工艺,普及沼气池科学管理和安全使用知识。坚持沼气池建设一批,验收一批,培训一批的工作原则。要按照《安全生产法》和《浙江省沼气开发利用促进办法》的规定,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管理责任制,做到每个沼气池前有安全制度和警示牌,每户都有一个沼气技术明白人,每个灶前都有一张安全使用明白卡,保证每个沼气池都能充分发挥其使用效益。通过全方位、深层次、经常性的宣传培训,进一步提高广大干部群众认识水平,建设高层次、高标准沼气生态工程。

生态农业工程范文第5篇

[关键词] 生态农业 发展重点 发展目标 贵州

[中图分类号] F3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01-0013-01

一、贵州发展生态农业的意义

1.发展生态农业可以促进贵州农业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

生态农业吸取我国和贵州省传统农业的精华和国外农业发展的经验教训,从贵州省情出发,遵照生态学的原理和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进行农业生产,可以大大地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和持续发展的能力,有力促进贵州农业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由环境污染型向环境友好型转变,加速农业现代化进程。

2.发展生态农业,有利于贵州农业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减少对生态环境的污染

发展生态农业,可以避免掠夺式经营和滥用、浪费资源的现象,对农业可更新资源注意增殖,对不可更新资源注意保护利用。这样不仅能减少水土流失,避免生态环境恶化,而且有利于占耕地2/3以上的中低产田土和400万hm2宜林宜牧荒山荒坡的开发利用和保护改造,使自然资源能得到持续地利用,促进农业生产发展,促进生态良性循环,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为贵州农业发展开辟新的广阔的途径并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3.发展生态农业有利于提高贵州农业生产的综合效益,促进农业长期稳定地发展

生态农业能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土地利用率、土地生产力和资源利用率,从而能大大提高经济效益。生态农业能充分合理地利用、保护和增殖自然资源,加速物质环境和能量转化,有着显著的生态效益。它又能为社会创造数量多、质量好的多种多样的农产品,满足人们对农产品不断增长的需求。因此,生态农业的发展,必将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全面发展。

4.发展生态农业有利于增强贵州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生态农业是一种综合性农业,它因地制宜使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农、工、商联合经营。这就会大大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农业的全面发展和农工商的联合经营,需要大批的劳动力,这就为农民提供了许多就业机会。它将对推动广大农民脱贫致富,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挥重要作用。

二、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重点

1.农田生态工程

即按照推广农田优化模式,适应市场变化需求,积极调整结构,稳定粮田面积,强化用养轮作,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品,增加物质投入,努力提高单产,扩大复种面积,推广高产高效种植模式,适当增加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保持生态、经济系统的动态平衡。具体来看,其一,调整作物布局。实行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逐步形成作物种植区域化、专业化、商品化;在经济作物的集中产区和城镇郊区适当调减粮食面积,增加蔬菜、瓜果生产面积;逐步将不宜种粮或经济作物的土地,退耕还林、还牧、还渔,对坡度在25度以上的耕地坚决停止耕作。其二,调整作物结构。在稳定粮食产量的前提下,扩大适销对路的经济作物种植面积,逐步改变单一、僵化的种植模式,提高耕地复种指数,提高经济作物和饲料粮面积在种植业面积中的比重,使种植业与养殖业、加工业衔接配套,协调发展。其三,调整品种结构。推广优良品种,提高种植业作物单产和品质,提高经济效益。农田生态工程的重点是实施中低产田良工程和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

2.林果生态工程

这是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治理水土流失的重点工程,以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长期利益与近期利益的结合。实施林果生态工程,其一要完善山林承包责任制,加强技术服务,提高林农生产积极性。其二要调整林业布局,根据适地适树的原则,大力发展以集体林场为主的商品林生产基地。其三是在林果生态系统中,除抓好林果的品种改良和标准化栽培外,还要搞好畜禽养殖配套,形成林果立体种养生态系统,以增加效益,改善环境,提高品质。林果生态工程的重点是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石漠化治理工程、自然保护区建设等四大建设项目。

3.养殖生态工程

养殖生态工程就是要突破原有的单一养殖传统模式,将畜、禽、渔等养殖有机地结合起来,实行多物种搭配,连接种植业,配套沼气,巧用食物链,循环利用,提高能量利用率,提高产品质量,提高经济效益。并且,通过调整优化草山草坡草场畜牧业产业结构,发展培育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创立名牌,经过商品化、专业化和现代经转变,逐步建设区域性重要畜产品生产基地。根据“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宜副则副、宜工则工”的原则,适合山区型养殖生态工程的发展模式主要有“种养型”“、共生型”“、立体型”“、庭院型”“、节能型”“、微生物再生模式”等几种类型。

4.生态能源建设工程

在农村能源建设中遵循“因地制宜、多能互补、综合利用、讲求效益”和“节约与开发并重”的方针,解决农村能源短缺,促进和保护生态平衡,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实现种植业与养殖业相结合,这是一项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显著的建设工程。在贵州山区,生态能源建设工程主要是普及沼气工程。应以点带面的形式,以沼气为纽带,与种养相结合,抓规模化推广与综合利用技术推广相结合,工程技术实施与组织管理措施相结合,建立多种模式,推广扩大示范成果,寓生态环境建设于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之中,推动山区农村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农业的发展。另外,科学利用秸秆还土还田,也是山区型生态能源利用的有效方式。

5.环境生态工程

充分利用天然资源优势,大力改善人居生态环境,突出生态特色。在山区,重点实施四大环境生态建设项目。一是城市生态形象塑造工程。运用现代园艺技术对城镇进行规划实施,重点突出“特色”与“园林”,绿化率达到人居环境指标,改变脏、乱、差现象,对街道、楼群院落、屋顶、墙面等城市绿化体系进行生态建设。二是生态家园建设工程。每个县重点抓好几个生态家园示范点建设,每个乡镇分别抓好一个村的生态家园示范点建设,生态家园示范村要实现农田林网化、水渠洁净化、村庄花园化、庭院立体化的目标。三是生态走廊建设工程。发展带状生态经济,沿主要公路、主要河流建设生态经济走廊。四是生态观光农业工程。广泛利用农村空间、农业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以市场经济为主导,现代科学为支撑,金融资本为基础,通过合理规划、设计、施工,建立具有农业生产、生态、生活合一的区域,在实现高科技、高效益、集约化、市场化的现代经营活动的同时,达到美化景观,保护环境,搞好观光旅游的生态建设。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