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管理学沟通的重要性

管理学沟通的重要性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管理学沟通的重要性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管理学沟通的重要性

管理学沟通的重要性范文第1篇

1.1管理学的综合交叉性与学生知识单一性的矛盾

管理学是一门交叉性的学科,其内容涉及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种学科,要求学者具有较丰富的知识储备。而大一本科生受高中文理分科的影响,刚进入大学时大多知识面狭窄、相关知识储备欠缺。这一矛盾增加了管理学的教学难度,尤其是高中学理科的学生,大多认为管理学原理都很抽象、深奥,整个学习过程像听天书一样;而一些高中学文科的同学在学习管理学中涉及一些数据、计算的内容(如决策一章中关于一些决策方法的运用)时亦感到很吃力。

1.2管理学的实践性与学生缺乏实践经验的矛盾

管理学注重实践性,许多管理理论也是管理学者从大量的管理实践当中抽象凝练出来的。而大一的学生不仅没有组织管理的经验,大多数学生甚至连任何社会实践经历都没有,这就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产生两种极端倾向:要么觉得管理学很抽象、难以理解,于是在学习过程中不自信,也提不起兴趣;要么觉得管理学很简单,谁都看得懂,从而轻视课堂教学环节,以为期末考试之前通过死记硬背就能实现该课程的学习目的。

1.3管理学的应用性与学生无法识别应用需求的矛盾

管理学具有应用性的特点,其理论的产生与发展都是为了解决某个具体历史时期特定的组织管理问题而提出的。而学生由于自身所处的人生阶段,还不能看到管理学对于自身的重要性,加上目前的就业形势严峻,能找到一份工作都很不容易,多数学生认为自己一开始不可能成为管理者,因而现在学习管理学是没用的,这是导致学生学习管理学积极性不高的最主要因素。

1.4管理科学与艺术的双重性与学生定势思维模式的矛盾

管理既是科学又是艺术,具有双重性,管理学的理论本身也处于丛林状态,对于同样的管理问题,不同的学者提出的理论差异很大,甚至相左。而大一学生由于刚从高中环境中走出来,往往习惯于是非黑白分明的思维模式,尤其是当教材中出现各种理论相互矛盾时,学生从认知习惯上将很难接受,更无法理解。

2基于学生心理需求的管理学课程改革

心理学中认为,人类有目的的行为都是出于对某种需要的追求,未满足的需要才会让人产生行为的动机,进而做出某种行为。由此可见,要让学生在管理学课程的学习中积极性更高,关键是要发现学生有哪些未满足的需求,并通过管理学原理这门课程来满足他们的相关需求。一般本科院校中,管理学原理都是安排在大一上学期为学生开设,下面笔者先对这一时期学生的心理特点和需求进行分析,并以此为基础为管理学课程的教学改革提出自己的一些想法。

2.1学生心理变化周期

2.1.1活跃期

在学生刚进入大学的前六周,他们对大学充满了好奇,很多事物对他们来说都是如此新鲜和好奇,进取心强,学习积极主动。处在活跃期的大学生拥有最难能可贵的学习激情、斗志甚至于野心。

2.1.2迷茫期

迷茫期是大学生必须经历的过渡期,一般出现在入学后第七至九周。这一阶段的学生经常会有方位丧失的感觉,内心会产生一种令人畏惧的无力感。此时心理素质良好或有先见认知的学生,能主动或有意识地寻求帮助,采取一些正确的心理干预措施,从而较轻松地渡过或尽早结束此期。但能做到这样的学生数量较少,多数学生还是会跌入更为糟糕的反叛期。

2.1.3反叛期

反叛期是大一学生最危险的一个阶段,一般出现在大学入学后第十至十二周。在这一时期,学生了解到大学在很多方面和自己当初想象的存在巨大差异,因而会有很强的失望感,失望过后进而变得消沉颓废。于是在这一时期就出现了很多学生用游戏、网络小说、睡觉、电视剧等行为打发时间的情况。

2.1.4调整期

调整期是学生经历反叛之后的一个自我调整阶段,一般出现在入学后第十三至十五周。这一时期的学生经历过大学的众多喜怒哀乐后,内心开始慢慢地平静下来,开始比较客观地看待大学里的一切,逐渐适应大学的学习和生活。

2.1.5稳定期

稳定期是学生自悟、觉醒的阶段,一般出现在入学后第十六周至学期末。这一时期的学生大多数已经可以以一种平和的心态来看待大学和大学的自己,同时由于临近期末,学生会想着应该努力学习争取考出好成绩,所以会把大部分精力花在学习上,从而减少了胡思乱想的时间。

2.2管理学教学内容与学生心理需求变化周期的整合

一般来说,管理学原理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管理基础理论知识、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六大模块。以往的教学中,很多教师包括笔者本人往往更强调所谓的知识逻辑性,所以讲课内容的顺序基本是按照教材中的一个逻辑顺序,并没有考虑到知识内容和当期学生内心需求的适应性问题。若能结合学生不同阶段的心理特征和需求,合理安排管理学原理课程内容的教学次序,这对于提高管理学原理课程的教学效果具有明显帮助。

2.2.1活跃期的教学内容

活跃期的学生最想快速了解周围的一切,尤其是自己所学的专业和所处的学校。结合学生的这一需求,在这一个阶段,管理学原理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定在管理学基础知识和组织这两大块。通过管理学基础知识的介绍,让学生初步了解到什么是管理和管理学,并在管理的大框架下结合所教学生的专业具体分析其专业特点。在讲授的时候,教师可以结合所在学校这个组织来分析,说明学校的组织结构、组织文化、组织发展及变革等内容,这样一来,不仅可以让学生对组织的内容有所了解,而且把学校的纵多情况一一展现在了学生面前,从而使得学生想了解所处学校的这一需求得到满足。组织这一块内容一般需要花6个学时。

2.2.2迷茫期的教学内容

迷茫期的学生最缺乏的就是目标感,来到大学后发现没有了高中时代紧凑的课程安排和频繁的考试,很多学生会觉得在这样一个宽松的环境里无所适从。加上大学里接触的人也比较多,不少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不足也凸显出来。所以,这一时期学生的主要需求是确定一个明确的学习目标,并和周围的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为了满足学生这两方面的需求,在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内容上教师可以重点安排计划和沟通两大块的内容,大概需要占用9个学时。在讲计划这块内容时,让学生结合自身情况做好综合环境分析、作出决策、拟定计划。接着再向学生介绍沟通的相关知识,让学生学习相关的沟通方法,掌握一定的沟通技巧,帮助学生发现沟通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克服自身的沟通障碍,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

2.2.3反叛期的教学内容

反叛期是学生最无心学习的一个阶段,所以此时课程的教学内容要具有较强的趣味性和激励性,针对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师可以选择领导和激励两大块内容来讲授,大概需要9个学时。在学习领导和激励的相关理论之后,教师可以选取一些名人的经历作为故事传授给学生,讲授形式最好是教师口头讲授和多媒体视频播放相结合。笔者上学期的教学中就选取了特蕾莎修女、、朱钅容基的故事在课堂上和学生分享,让学生讨论他们分别是凭借什么在进行有效的领导,事后学生不仅对这三位名人有了更深刻的了解,更重要的是从他们身上获得了很多感动和激励,这对于帮助学生摆脱反叛期是有很大的帮助的。

2.2.4调整期的教学内容

这一时期的学生逐渐适应大学学习和生活,适应过后会慢慢发现自身专业的乐趣所在,从而期待获得更加丰富的知识。在管理学原理的教学中,此时教师可以讲授创新和控制这两块的知识,大概需要9个学时。教师在让学生理解组织应该如何创新、控制的基础上,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谨记创新的重要性,同时鼓励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应该充分发挥想象力,做人做事不要太僵硬。但在强调自由创新的基础上也不能忽视有效控制的重要性,在此教师应该以讲授“控制”的内容作为契机,对学生进行一番关于学校规章制度的教育,同时让学生学会进行自我控制,尽快把自己的不良行为纠正。

2.2.5稳定期的教学内容

稳定期是接近期末的最后一个阶段,一学期的课程学习接近尾声,不少同学都期待着有机会能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以证明自己的能力。所以,在这个阶段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尽可能地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其在课堂上一展风采。教师可以让学生运用学习到的管理学知识对相关案例进行分析,然后每个小组轮流上台展示本组讨论结果。这样一来,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复习前面的知识,也可以考察学生问题分析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满足了学生自我表现的需求,让他们感觉到这门课程给他们带来的收获。

2.3基于学生心理需求的管理学课程改革的特点

2.3.1打破了传统教学内容中按照教材上固有的管理职能顺序依次讲授的定势,主张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和需求交叉安排教学内容传统的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中,多数教师是按照教材中编写的管理职能顺序来教授,即先讲理论,再以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为一条线逐一展开讲授。而基于学生心理需求的管理学课程改革主张教师打破这一定势,把组织这一块内容放到了第一个阶段来讲,同时以学生的需求为基础把各个知识点联系起来,打破了以往知识点间的孤立状态。

2.3.2把管理学的知识和心理学的知识结合起来运用,从满足学生心理需求的角度让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根据心理学知识可知,人的一切行为动机来源于未满足的需求,要使学生愿意学习管理学原理课程,必须让其认识到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可以满足他未满足的需求。对于教师来说,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准确分析出学生的需求,然后在教学过程中把课程的内容和学生需求对应起来。要做到这一点,要求教师必须具备多学科的知识,尤其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同时,要求教师及时与辅导员进行沟通合作,对学生进行跟踪,了解学生的变化情况。

2.3.3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特性,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再结合课程内容的性质,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例如,当学生兴趣较浓、求知欲很强时,教师可以用讲授法给学生教授管理学的基础知识;当学生感到很无趣时,教师可以结合多媒体采取讲故事的形式让学生掌握一些有效的管理方法和经验;而当学生充满激情和自信的时候,则应该把讲台交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尽情展示。

3结论

管理学沟通的重要性范文第2篇

关键词:

管理学;教学方法;启发式

中图分类号:

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12011802

0引言

在大学一年级开设的《管理学》课程是高校管理类各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重要性不言而喻,其学习效果与学生综合能力和后续专业课程学习能力的培养息息相关。随着时代的发展,90后出生的大学生的性格、思想、学习方法和以前的大学生相比都发生了较大变化,他们具备中小学素质教育的背景,思维独特、个性鲜明且有一定创新潜力,其悟性和自学能力均较强,而信息技术、网络技术使用的便捷,又给他们提供了获取知识的丰富途径。有的大学生表示,不一定坐在教室里才能学到想学的知识,在网络上、在社会实践中学到的知识可能更加丰富实用。因此,《管理学》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因势利导,其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如何随着大学生的经历、学习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创新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1《管理学》课程在高校管理专业课程中的重要性分析

《管理学》课程是教育部规定的管理类各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它的地位为什么那么重要?这是由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对人才的专业需求决定的。目前,面对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竞争的高层次发展,经济结构由外延式投资主导型向内涵式管理主导型转变,“向管理要效益”成为社会发展的趋势和必然。著名管理人余世维在其管理知识讲座中,不止一次提到: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已具备了“硬”环境,而“软”环境还比较欠缺。这里的“软”环境主要指管理知识、管理能力以及具备管理知识和管理能力的管理人才。因此,社会的现实需求需要高校培养大批拥有广博专业基础知识、懂得市场经济一般规律、掌握基本管理技能、具有科学决策能力和开拓创新意识的中高级管理人才。《管理学》课程作为一门启蒙、奠基性的管理专业基础课程,如何提高其教学质量,为后续专业课程做好铺垫,为国家培养足够数量的合格管理人才,是我国高校管理学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

2《管理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运筹学中有一个著名的原则叫最优化原则,即将现实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然后求出最优解。管理学中有一个著名的原则叫满意原则,即满意的就是合适的,而满意的不一定是数量上最优的。传统的《管理学》课程教学中,任课教师往往都是想达到最优效果,追求最优化原则:管理知识满堂灌,唯恐学生学得少。这种形式的教学反而使得学生怨声载道,一学期下来教师与学生都疲惫不堪。下面简要分析一下传统《管理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角色定位问题:教师为主,学生为辅

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总是教师一个人在课堂上唱独角戏,学生似听非听,甚至有的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一堂课就是在那里读课件,索然无味,没有与学生的任何互动,更不用说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了。《管理学》课程不像难度较大的数学类课程,需要教师“手把手”教学。但是教学过程能不能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如何变教师主动教、学生被动学为学生主动学、教师启发教,却是教学一线的教师们需要思考的。

2.2案例教学问题:选择不当,效果不好

管理理论的应用常由企业实践结果来检验,不管成功的还是失败的都可以作为教学的案例。在《管理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可以说案例教学贯穿始终。然而,就目前高校的管理学案例教学实际操作来看,教师们多采用“拿来主义”,直接套用国外发达国家高校的案例教学模式,直接选用他们的教学案例,亲自编写适合本校学生使用的案例少之又少,这就导致了一定程度的“水土不服”。因为国外的一些管理学教学案例,多数来自当地教师和学生的企业生产实践,针对性较强,而我们的教师和学生普遍缺乏企业生产实践训练,这些案例操作起来,难免会出问题。

2.3内容选择问题:理论较多,实践较少

管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习的关键在于理论与实践结合,教会学生运用管理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和工作中的问题,形成最基础的管理思维模式。但目前在管理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讲授理论较多,学生实践较少,造成了管理理论与实践脱节,学生参与感不强,积极性不高,认为学无所用等一系列问题产生。从另外一个角度看,也是高校管理制度的问题,学校为了学生的安全,给教师的教学方式、方法带上了镣铐,教师虽有让学生多参加实践的想法,却不便提出。

2.4教学方法问题:传统较多,创新较少

首先,教师在管理学授课过程中,多是按部就班,走传统路线,和高校对学生的管理约束有一定关系。其次,管理学自身课程内容较多,所以部分教师仅仅以是否完成教学大纲要求作为标准来组织课堂教学,缺少认真细致的教学方式、方法的设计和创新。学生认为,这样的教学方式、方法无趣味,因此参与度不高。最后,从高校对教师的考核、评价角度来看,学校教师被过多地要求做科研,常常以论文多少来作为奖励、晋级的条件,这也导致部分教师不愿意花心思在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和创新上,而把主要精力放在科研上。

3《管理学》课程的“启发式”教学法

有一档电视节目是探讨“钱学森之问”的,复旦大学副校长桂永浩说过:中国高校目前不缺少科学家,缺的是非常懂教育规律的、能启发学生潜在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的教育者。仔细思考后,笔者尝试将“启发式”教学法运用于《管理学》课程的教学中。需要强调的是,“启发式”教学法不是一种对学生放任自流的方法,而是一种针对不同类型学生,采取不同教学方法,以启发学生潜在学习能力、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最终让学生有所悟的一种方法,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启发、引导为主,学生唱主角,教师观察其兴趣点,设置相应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教学。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3.1树立教学理念:以学生为本

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本”,就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根本,需要实现教学中的“五个转变”:从以教师教为主转变为以学生学为主;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从知识的单向传播转变为双向沟通,教学相长;从以教师组织教学为主转变为以学生自我控制为主;从以传授知识为主转变为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主。从而达到,教育重心由关注“教”转向关注“学”,由关注“学习什么”和“记住多少”转向“学会如何学习和思考”,学生由消极被动的倾听者转向积极主动的探索者,教师由单一的知识传授者转向学习管理者,这种学习管理者角色是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计划、组织和控制并不断进行创新。经过这些转变,学生在学习中不仅得到了“鱼”而且学会了“渔”的技能。

3.2教学案例选择:适合为宜,最好独创

刚进入大学的一年级学生,缺乏社会实践经验,教师在教学案例的选择上不宜选择太偏离学生生活的案例,而应当独创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当然管理学中的经典案例还是要有,可以采取经典与独创穿插的方式。如:在讲“计划”这部分内容时,可以增加“大学生如何制定自己的学习计划”案例;在讲“沟通”这部分内容时,可以增加“如何与来自五湖四海的同学进行沟通,形成融洽的同学关系”案例;在讲“组织”这部分内容时,可以增加“如何加强学生会的组织工作”案例;在讲“创新”这部分内容时,可以增加“学校门口的快餐店有何创新之处”等。这些自编案例,均来自学生的身边,学生对其背景和情况都比较熟悉,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开展讨论,教师也容易引导教学。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关注“管理案例库”的建设工作,搜集编写贴近学生生活的校园案例、反映当前地方经济和企业发展特点的案例,以适应管理学的教学需要。

3.3强化实践教学:寻找机会,增加实践

管理学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在教学过程中应当选择多渠道教学方式,丰富教学环境,寻找及创造机会,强化实践教学,具体可从下述途径展开。

(1)课堂上的训练。借助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设备,采取丰富的教学方法,如视频教学法、情景模拟法、角色训练法、案例探讨法等,来弥补实践教学的不足。

(2)企业实践。学校要加强与本市企业的沟通,保持良好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参观和实练的平台。可以邀请企业知名人士给学生开设讲座;可以带领学生去企业参观,让学生直观感受企业管理现场,与企业工作人员交流;可以安排学生周末、假期的实习工作,直接感受实际的工作氛围,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论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判断和分析能力,增加实练,避免纸上谈兵。

(3)参与教师科研课题。直接参与教师科研课题,是一种很好的强化实践教学的方式。因为,教师的科研课题多来自教师对现实管理问题的思考。学生沿袭教师的疑问,引发学习探究兴趣,以教材中的管理理论为基础,进行实地调研、数据分析、构建模型、最终尝试解决问题。这一系列的科研实践,对学生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来说将是宝贵的财富。

3.4启发式教学:兴趣不同,效果相同

没有学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教师。学生类型不同,其学习兴趣也不同,教师如何因势利导,启发学生潜在学习能力、创新能力,收到好的教学效果,那就需要教师创新教学方式和方法了。笔者认为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操作。

(1)推荐学生读名人传记,课堂十分钟讲述心得体会。据悉,现在的中学教学也是这样,语文教师要求学生课后看几本文学名著,上课的时候讲述心得体会。这样做的好处,可以起到潜移默化的感染作用。学生通过阅读,了解一些名人如何白手起家,如何淘得第一桶金,如何将企业由小做大,如何对企业进行管理,通过思考,认识其中蕴含的管理知识和管理精髓,比我们上课时强调十遍、二十遍都有用。

(2)引导学生看名人讲座,课堂十分钟讲述心得体会。笔者认为,百家讲坛、余世维的管理讲座、陈安之的营销讲座、金正昆的礼仪讲座、优米网的一些名人视频等等都是可以推荐给同学们观看的。好的讲座视频,可以给人带来思索,可以培养学生的悟性。一个有悟性的学生会将自己的体会和感受融入到课程知识中去,获得属于自己的东西,而且在以后遇到类似的问题或者情况的时候,会比较容易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关键。一位教育家曾经说过“悟性比正确的答案更重要,人的成功与否,到最后,往往不是由知识的多少决定的,而是由悟性的多少决定的。”在管理学的学习中也是这样,一个有悟性的学生往往得到了更多有用的东西,不仅仅是知识。

(3)循序渐进式引导不喜欢学习的学生学习。现在有一些大学生,根本就没想过要好好学习,一天到晚玩网游、看网络小说。对这样的学生怎么办呢? 教师可以引导这些学生观看一些有相同经历而现在却很出名的企业家的成功案例,来激励他们。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关键是如何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玩网游、看网络小说。比方说让他们思考:怎么进行网游推广,怎么管理网游企业,怎么进行小说网站设计,吸引顾客等,这些都和管理学知识有关。

4结语

21世纪,全球的竞争将更加激烈,而其中竞争最激烈的莫过于人才的竞争。据悉,退休的比尔·盖茨,并没有闲着,而是投身于美国的教育事业,为美国的将来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中高级人才,其采用的教育方式就是激发每个学生潜在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本文尝试对《管理学》课程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引入“启发式”教学法,目的也是抛砖引玉,希望经过我们共同的努力,能够培养出更多合格、有思想、有创新的管理人才。

参考文献

[1]霍彬.《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措施探讨[J].考试周刊,2008,(3).

[2]杨宝宏.对我院《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EB/OL].学海网收集整理,20080826.

[3]张东艳.管理学课程教学方法研究与探索[J].成功(教育),2012,(4).

管理学沟通的重要性范文第3篇

浙江理工大学科技与艺术学院非常重视《管理学》课程的教学,本课程在多年开设过程中不断积累教学经验和课程素材,编写了《管理学》教材,在此基础上引进国外经典教材罗宾斯的《管理学》作为辅助教材,并编写了系列专业统编教材;与此同时开始强化案例教学、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管理游戏教学、双语教学,并改革考试制度,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应用能力的考核,变应试学习为课堂与网上讨论式学习。

《管理学》课程在2011年被浙江省教育厅立项为“浙江省精品课程”,为此我们在原有基础上针对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对该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改革和实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管理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是管理学授课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目的是增强管理教学的实务性、应用性,增强学生运用理论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我们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管理教学案例,这些案例具有客观真实性、思考启发性、实效应用性、内容针对性和典型示范性。在管理学的授课中基本要求每位教师保证每章使用6个比较典型的案例,每个主讲教师全课程的管理案例使用多达上百个。比如,《总经理的一天》《领导与领导者:“闲可钓鱼”与“无暇吃鱼”》《哪种领导类型最有效》《李志强的纠纷解决方案》《仓促上阵的新车间主任》《刘成耀的领导方式》《所长的辞职说明了什么》《摩托罗拉公司的质量观》《黄大佑的辞职书》《电力公司的预算控制》《谷歌公司的管理创新》《张瑞敏的管理改革》等,这些案例的教学效果都很好。

鼓励实地调查编写原创性案例。除利用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的案例库,课程组成员还利用自己为企业提供咨询服务的便利条件,到企业调查或与企业合作编写原创性的案例用于教学。授课教师之间也经常互相交流,将一些好的案例和分析思路相互切磋,实现资源的优化共享。经常开展案例教学经验交流与研讨,本课程组教师每周三有一次例会,专门讨论教学、教改或科研问题,案例教学法是讨论交流最多的一项内容。学院也经常派教师参加全国管理学案例教学研讨会,并请参加全国案例教学研讨会的教师介绍经验,在全院的范围内交流提高。案例教学法使学生在课堂中了解企业运营实际,是提高和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较好的授课方法。学生选课制度有效地鼓励和强化了案例教学,因为凡是案例教学授课比较好的教师,学生选课的比例就比较高。在试题和作业中增加案例分析比重,增强学生对案例分析的重视程度,从而使学生能够课后主动学生,自觉提高其分析解决企业实际运行问题的能力。

案例分析与学生角色模拟。在学生学会案例分析的基础上,让学生阅读案例资料联系实际展开分析论证,并把自己摆进案例里去进行角色模拟,从管理学的角度提出咨询建议。角色模拟就是通过扮演角色的形式达到体验情境以及学习知识的目的,角色模拟在《管理学》课程实践教学应用中有四个步骤:经典场景设定、角色分配准备、角色扮演实施和案例讨论总结。我们布置了学生角色模拟的作业,学生分别就《张总的困惑》《王氏年糕厂的抉择》等案例进行了“假如我是总经理”的角色模拟,通过角色模拟让他们真切感受到管理问题的复杂性和作为一个公司或工厂领导的重要性。实践证明,管理案例教学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学生们的参与热情很高,案例分析过程有力地督促了学生们主动地去涉猎更广泛的管理知识,在学生们的思维中建立了一些分析实际问题的基本分析框架,使学生养成了比较好的、符合管理教学目的的思维习惯。

二、网络教学平台建设

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在长期的《管理学》教学实践中,积累了非常丰富的教学资料,所有教师都制作和使用多媒体课件,每个教师的教学内容都各具特色,课前准备工作做得十分充足。随着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发展,教学环境和条件大大改善,从去年开始将所有与管理学教学有关的软件、资料、多媒体课件都放到网站上共享,让学生自己对感兴趣的学习内容进行自主寻找与自主学习,扩大了学生学习知识的途径和范围,提高《管理学》课程的趣味性和实践性。用丰富的学习内容代替学生被动接受枯燥理论知识的状态,学生学习资料的取得更有针对性也更加容易,这样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管理学》的效率。

管理学沟通的重要性范文第4篇

[论文关键词]高职 管理学 教学 思考

[论文摘 要]高职教育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技能的培养,作为许多经管类专业的基础课程管理学,它的技能是什么?如何在教学中进行传授?本文从本课程的特点、教学中遇到的问题,结合自己在教学中的实践体会做一简述。

高职教育就是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要求理论上 “必需、够用”,注重技能培养。对于高职的工科类专业和课程而言,这一点相对容易做到,也利于操作;对于就业面广,技能宽泛笼统的经管类专业及其课程而言就相对困难。管理学作为经管类专业的基础课程,在教学当中如何体现高职特色值得探讨。

一、《管理学》这门课的特点

1.一般性特点。管理学是从一般原理、一般情况的角度对管理活动和管理规律进行研究,不涉及管理分支学科的业务与方法的研究;管理学是研究所有管理活动中的共性原理的基础理论科学,管理学是各种应用型管理课程的基础。

2.综合性特点。从管理内容上看,管理学涉及的领域十分广阔,它需要从不同类型的管理实践中抽象概括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管理思想、管理原理和管理方法;从影响管理活动的各种因素上看,除了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这些基本因素外,还有自然因素、社会因素等;从管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的相关性上看,它与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数学、计算机科学等都有密切关系,是一门非常综合的学科。

3.实践性特点。基础应用性这是本课程遵循的首要原则。管理大师德鲁克说:学习管理学最好的办法就是在管理中学习管理。管理学所提供的理论与方法都是实践经验的总结与提炼,同时管理的理论与方法又必须为实践服务,才能显示出管理理论与方法的强大生命力。

二、《管理学》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合适的高职教材。管理学教材很多但适合高职教育“必需、够用”的教材就非常有限。存在问题主要有两点:一是许多教材在内容取舍上不适合高职教育。许多教材虽然在难度和篇幅上都进行了较大调整,但整体上还没有摆脱传统的模式,追求内容的系统性而缺乏针对性。比如,有的教材把属于领导职能范畴内容之一的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知识就篇幅过大;在讲述计划、决策、控制等职能的方法时,许多教材选用的内容过于“专业化”,既难以理解学习,又不实用。二是案例选取不当较为突出。这方面主要的问题是案例选用生产企业的偏多或枯燥乏味,学生对案例里涉及的行业和企业生产方面的知识不太懂,对案例既不感兴趣也很难准确进行分析或对别人的分析也难以判断。这样就失去了案例教学的目的。

2.实践性教学的难点。各高职院校及其教师们关于如何进行实践性教学做了许多有益的理论探索和教学实践,可是许多实践环节往往难以落实。在中国这个人情味很浓的文化环境当中,影响管理者决策和管理效果的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人际关系。管理学中强调:管理者必须拥有三种基本技能,其中两种技能是随管理者层次高低不同而不同,只有一种技能是永远不变的,那就是人际技能。不把学生直接放入实际复杂的具体环境当中体会管理,而空谈管理的设想是否正确是没有意义的,更难理解管理学理论的重要价值。

3.参与式教学的困难与尴尬。首先,上好一堂好的参与式教学课,就需要老师在课前做非常充分的准备,但是在工作量普遍较大的情况下,一般老师是很难有精力备好这样的课;其次,班级太大不便于开展参与式教学。参与式教学一般20-30为宜,但我们现在的班普遍过大,学生不能有效参与教学,影响参与的积极性;再次,学生长期缺乏参与的习惯使参与式教学有些尴尬。在长期应试教育体制和传统灌输式教学方法下,学生整体参与的主动性很差,只是面狭窄,缺乏独立思考。不是几个学生垄断发言,就是全部成为点名式发言,发言的形式沉闷。这都使参与式教学走了样,反而引起学生的负面情绪。

三、《管理学》教学中的几点启示

1.明确和强化管理学课程的技能。高职强调“以就业为导向” 但不是每门课都直接和具体岗位挂钩,把管理学和企业管理、生产管理三门课的任务混为一谈是管理学教材和教学经常犯的错误。忽视了管理学的特点和任务。管理学就是通过学习管理学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基本的管理素质,提高学生对管理重要性的意识,为学生后续专项管理课程的学习和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打下坚实的基础。它不是告诉学生具体能管理什么事情。

2.案例教学要贴近生活。管理学的一般性决定了管理理论适用于所有组织,不应太多的选择学生很陌生的企业案例,而应选择大家比较熟悉的班级、学校、家庭、社会等方面的案例。管理本身的实践性决定了管理学这门课的学习更需要直接参与实践。选择恰当的案例非常关键,案例的有趣性、可读性,这就要求教师在案例选择上应贴近身边,贴近生活。才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兴趣,体现管理的实践性,加深对管理的理解,真正达到实践教学的目的。比如在学习组织职能时,就可以用本班班委的职位设置、职位责权、任职条件等方面作为案例。

3.教学要贴近专业。不同的专业对管理学知识的要求侧重会有所不同,管理学教学内容也要相应进行调整。比如,对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应侧重领导职能及其有关的激励、决策、沟通等方面的内容;对市场营销专业应侧重计划和沟通方面的内容;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内容应该少讲,甚至不讲,因为该专业开设了人力资源管理这门课程。不同的专业对学生综合素质要求也不一样,在管理学教学当中应注重综合素质培养上的不同。比如,对市场营销专业要注重学生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和诚信意识的培养;对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应注重对领导能力培养。

4.在教学过程要体现管理的实践。管理学综合性的特点决定了管理学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教师在课堂控制、课堂管理和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处处运用管理理论,体现优秀管理的魅力,进而增强对管理价值的认识。

(1)让学生走上讲台,参与课堂考勤。要求考勤的学生必须站在讲台上目的是让每个学生习惯于在公众瞩目下的“动口”能力;轮流考勤目的在于让学生的名字相互被叫过和听过,以在细微中强化学生之间的情感;要求考勤时必须看着对方的眼睛以体现尊重,理解管理中的非语言沟通,同时也可发挥管理的控制职能,防止“替答到”的出现。

(2)让学生参与提供案例或宣读小案例,培养了他们查找、筛选资料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也为他们提供表达的锻炼机会;让学生针对现有案例发言,锻炼了他们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平时成绩的评价中体现管理。对于学生干部缺课要比普通学生缺课扣分要重;对于公假前后学生的缺课要比平时缺课扣分要大;对于学生课堂积极发言要加分。根据对于不同班级的,不同专业的特点要在平时成绩分值分配上要有所不同,鼓励积极的方面,限制消极的行为。

参考文献

[1] 杨守康 《浅议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的“三大件”》,科学咨询,2009年,第28期。

[2] 王 虹 《简述管理学案例》 中国成人教育,2007年4月。

管理学沟通的重要性范文第5篇

【关键词】班级管理现状初中生优化策略

一、班主任班级管理现状———以初中生为例

(一)管理方式不恰当

有些初中班主任在管理一些调皮的学生时,所采用的管理方式不够恰当,导致与学生之间的矛盾冲突更激烈。比如,很多班主任对于不服管教的学生,并不是重新变化一种教育方式,而是直接将这个“烫手山芋”扔给孩子的父母,通知父母,让父母将这些学生领回家中进行反省,而没有从根本上研究这些学生之所以会犯错误的原因。班主任在管理学生时,一般都是以严厉的批评教育开头,然后再做出一些威胁性的语言,比如再犯错误就叫家长、上报学校等。虽然班主任的这些做法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起到威慑作用,但是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甚至还会进一步拉大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不利于与学生之间建立良好的友谊。

(二)与家长缺乏有效沟通

教育、管理学生并不能单纯地依靠学校来进行,而是也应该发挥出家庭教育的作用,让父母和家长都能为孩子健康成长做出努力。事实证明,当前有部分初中生之所以会放纵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家庭教育不到位,父母平日工作太忙,根本就无暇顾忌自己的子女,导致他们子女出现问题苗头时不能及时纠正,最终使问题越来越严重。所以,这就要求班主任在管理学生时,必须要发挥出家庭教育的作用,认识到家庭教育在这个过程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积极主动地与家长进行交流沟通,一方面使父母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教育子女上,让孩子感受到来自父母的温暖;另一方面也可以让班主任更深入地了解子女在家里的情况,以便在学校更好地开展学生管理工作。

(三)班主任教师学生管理能力有待提高

有些班主任教师在管理学生时逐渐形成了一种固定的模式:先批评教育,如果学生顶撞自己或者屡教不改,则要求学生叫家长,如果学生还是不知悔改,那么直接上报学校,让学校根据相关规定对学生进行处理。这种系统化的学生管理模式其实彰显出这些班主任管理能力不足,管理意识薄弱的事实。由于学生之间存在较明显的个体差异性,所以教师在管理不同学生时要遵循不同的原则。比如,对于那些比较内向,而且平时没有犯过错的学生,要用心平气和的语气去教育他们,以朋友的角度去进行谈话,而不是上来就一通数落,劈头盖脸地骂他们一顿,这种做法不仅会伤害这些学生的自尊心,同时还会让这些学生产生一些负面心理,对于后续的学习和生活也会带来很多不利影响。而对于那些“小错误不断,大错误不犯”的学生,教师首先要指出他们错误的行为,然后再予以纠正,尽可能以教育为主,不要用一些威胁性的语言去刺激他们,因为这些学生的逆反心理更强,教师一些错误的做法只会让他们更放纵自己的行为。

二、班主任班级管理工作优化策略———以初中生为例

只有做好学生管理工作,学生才能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和行为,他们才会把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和家长都能重视学生管理工作,把学生管理放在一个突出的位置,让学生先学会做人,提高他们辨别是非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班主任和家长都应该做出努力,保证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都能发挥出作用,为学生创造一个更理想的家庭环境、校园环境,保障他们身心健康成长,推动素质教育的稳定开展。

(一)优化管理方式

教师必须要选择教育管理学生的方式,学会换位思考,与学生之间相互尊重,这样学生才会尊重教师。人之初,性本善,没有任何一个学生想当“坏孩子”,他们也想把自己最光鲜亮丽的那一面呈现给他人,他们也想让自己得到家长、教师以及同学的认可,所以教师要考虑学生的心理需求,把尊重学生放在首位。班主任与学生接触最多,所以相对而言,也更了解学生,不仅是学生的成绩还是性格特征,都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因此,这为教育管理工作创造了条件。而班主任所需要做的就是要学会“察言观色”,根据学生的特点选择相应的管理方式,保证教育管理的有效性,同时也可以获得学生的认可,让学生能够对班主任的管理结果心服口服。

(二)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

班主任在日常的管理工作中,就应该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一方面可以让家长了解学生在学校的表现,提升家长对学校管理工作的满意度;另一方面也可以发挥出家庭教育的作用,让家长可以根据学生在学校的表现而做出相应的措施,实现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有效整合。“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虽然学生上学以后,与他们接触最多的人是教师,但是作为启蒙老师的家长,在班主任教育管理学生过程中仍然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三)提高班主任教育管理学生的能力

班主任是教育管理学生的主要负责人,他们的管理能力决定了管理工作的效果。因此,这就要求班主任能够有意识地采取措施去提高自己教育管理能力。为此,他们可以借鉴其他优秀班主任的教育管理学生的方法,向这些教师请教管理经验,并且根据自己学生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进行修改,让自己的教育管理能力大幅度提升。班主任也可以与学生进行交流,让他们阐述自己的看法,提出能够改善当前学生教育管理现状的方法,然后教师根据学生的阐述来制定下一步的教育管理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