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教学设计和课程设计

教学设计和课程设计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教学设计和课程设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教学设计和课程设计

教学设计和课程设计范文第1篇

目前,项目化课程设计的最大弊端是会遗漏重要的知识点和技能。因此,在多媒体信息合成课程中,选取最具代表性的三种多媒体合成软件,并且每个项目都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这样可以保证学生掌握主流的多媒体信息合成工具,了解三种典型工具在策划与页面设计等方面的异同之处。总之,在设计服务“三农”的项目化课程时,必须遵守以上的设计原则才能更好地实现课程的目标,达到培养服务“三农”的高级技术人才的目的。

二课程学习目标分析

1.知识目标目标包括:了解服务“三农”的基本思想;了解多媒体项目开发的工作流程、发展现状等;掌握多媒体项目的策划与脚本写作;了解各种多媒体合成软件的特点和应用领域;掌握PowerPoint2010、iebook6.0、FlashCS5、FlashCatalystCS5等多媒体开发工具。2.技能目标目标包括:能熟练掌握收集素材、整理素材,使用多媒体工具加工的方法;能根据策划和脚本要求制作出界面美观、交互合理的电子名片;能根据电子杂志策划,写出电子杂志的脚本,并制作出完整的、精美的电子杂志;能根据用户要求,写出多媒体宣传光盘和多媒体教程的策划书和脚本,并做出符合客户要求的多媒体宣传光盘或多媒体教程。3.素质目标目标包括:培养学生为“三农”服务的精神;培养学生对多媒体制作技术的兴趣,对待工作精益求精,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培养学生不断拓展自我专业知识的意识和能力及创新能力;培养学生与人沟通的能力和团队协作意识。

三课程教学设计

1.课程项目设计本课程的4个项目,其中项目一是模拟项目,项目二至四都是企业项目。第一,“果蔬选购与食用指南”PPT设计与制作。“果蔬选购与食用指南”PPT项目内容是介绍6种果蔬的选购和食用方法,果蔬品种由学生自选,资料收集途径主要是网络搜索,多媒体合成工具采用PowerPoint2010、页面元素设计工具采用PhotoshopCS5和illustratorCS5。要求,不少于7个页面,每个页面通过按钮进行跳转,配以适当的音乐,页面设计和谐,色彩明快。第二,“农业科技知识”电子杂志的设计与制作。“农业科技知识”电子杂志,该项目由多媒体制作公司提供,项目策划已经完成,接下来进入制作阶段。该项目需要学生掌握电子杂志的页面设计原则、电子杂志软件的操作方法,根据电子杂志的策划,完成电子杂志的设计与制作,使用iebook6.0可以完成杂志的制作,同时还需要FlashCS5制作片头动画,PhotoshopCS5软件等处理图片。第三,“上海天马果蔬合作社”企业宣传光盘策划、设计与制作。“上海天马果蔬合作社”宣传光盘,该项目的客户是农业合作社为了宣传它们的产品而制作,因此,光盘的主要内容以产品营销为主。学生分组完成,按照各自的特长分工合作。每个小组选出项目组长,再由组长分配本组学生的任务:文本准备、素材收集整理、多媒体合成等。第四,“果木栽培”多媒体教程策划、设计与制作。“果木栽培”多媒体教程制作,教程的内容包含8种果木的基本属性介绍、生长特性介绍、栽培技术指导等。该教程面向的学习对象是农民,要求通俗易懂,内容表现形式丰富,每项栽培技术必须配以视频教程。项目使用flashCS5作为合成工具,PremiereCS4作为视频处理工具,要使用摄像、摄影器材实地收集素材。2.典型教学活动设计(见表1)

四课程考核方式的变革

教学设计和课程设计范文第2篇

【关键字】工学结合,深度融合,建筑施工技术,课程设计

一、“工学结合,深度融合”的建筑工程施工技术课程教学概述。

建筑施工技术课程的主要教学目标是面向建筑施工企业、工程监理公司、房地产公司等企业,培养“懂技术、会施工、能管理”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从岗位设置上主要包括施工现场管理岗位中的质检员、安全员、材料员、资料员,以及从业一段时间后优秀的学生通过自身努力走上的高级管理岗位如技术负责人、项目经理等。在建筑工程施工管理方面,主要包括对施工过程中的地基基础工程、土石方工程的施工;砌体工程以及钢筋混凝土工程的施工;还有钢结构工程、防水工程施工以及装饰装修工程的施工等。根据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的内容,可以针对性的进行建筑施工技术课程设计,对原有的课程内容进行分析和整合,然后根据当下实际的人才需求结构,结合教学目标,创设出新的“工学结合,深度融合”的课程教学模式,对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教学体系进行重建,设计出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教学的各个模块。通过将实际施工中的各项内容分解到相应的模块中,然后做好工作任务布置,履行好工作过程,最终提高学生在建筑施工技术领域的专业能力,促使学生掌握学习规律,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工学结合,深度融合”的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教学设计。

(一)以“工学结合”为课程教学设计的切入点。

在“工学结合,深度融合”的建筑施工技术课程设计中,主要将“工学结合”作为切入点,结合建筑工程施工的实际工作内容,进行教学内容知识的整合,重新构建出该种教学模式下的教学体系,在“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各个设计板块中,通过对一系列教学情景的构建,促进学生专业知识的增加以及学习效果的提升。

1、课程内容设计的几大模块。

通过对教学内容的整合,创设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教学的九大知识模块,即土石方工程模块、地基与基础工程模块、砌筑工程模块、钢筋混凝土工程模块、脚手架工程模块、预应力混凝土工程模块、钢结构工程模块、装饰工程模块以及屋面防水工程模块九大知识模块。

2、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的构建。

在进行课程设计过程中,除了要做好学生理论知识学习的基础上,也需要对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进行锻炼和培养。在教学课程设计的实训环节,加入《钢筋混凝土工程模板设计》以及《钢筋混凝土工程钢筋绑扎》实训、《砌筑、抹灰工种操作》实训等,将实训内容作为教学课程的重点内容,进行单项知识能力模块的构建,这样可以让学生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在理论的学习中模拟实际操作的能力,在实际动手过程中检验自己的理论知识学习状况。

3、对教学情景的构建。

在教学理论知识学习过程中,可以为学生构建相应的教学情景,让学生在理论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对建筑施工技术的真实工作内容以及工作任务等都能有全方位的感知。情景构建过程中,将实际工作内容和任务划分为各个具体的单元和模块,然后再在单元模块的基础上继续分割成具体的教学项目,教学情景主要包括项目情景、任务情景、案例情景以及分项工程施工情景等。通过情境教学一方面让学生进行模拟练习,同时还能让学生对实训操作进行整体感知,促进整体教学目标的实现。

4、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在教学课程设计中,同时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可以通过多种教学方式来实现,例如引导式、启发式、兴趣式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引导式教学方法中,教师在教学中起到的是引导作用,学生为主体,教师通过教学问题的提出,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索,通过安排教学任务让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实现学生学习模式朝着发现和提出问题、探究和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向发展,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5、多媒体教学方式。

建筑施工技术教学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利用多媒体以及网络技术进行教学,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给学生对建筑工程知识最直观的感受,利用多媒体对建筑工程施工工艺以及施工流程进行展示,以工程案例为主线,贯穿到各个模块当中,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以工程视频、工程图片为实例,把书本与实际的距离拉近,让抽象的知识变得生动形象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深度融合”课程设计

1、学生学习同工作的融合。在授课内容中融入一定的工程内容,结合建筑工程施工实际将教学内容进行划分,针对性的提高学生的工作能力,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锻炼自己的工作能力,提高职业技能,为学生今后的社会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校企融合。建筑施工技术的课程教学需要实现校企结合,结合建筑行业的发展趋势和特点,加强同企业间的合作与交流。通过校企合作来保证学生的学习质量,在企业中建立学校的实训基地,定期的安排学生进行实训,做好学生的实训工作,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组织的提高。

3、教室同实训室的融合。建筑施工技术的学习不能仅仅在教室和课堂上完成,实训室实训是十分有必要的,通过教室和实训室的融合,让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也可以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建筑施工技术实训室的设置主要包括砌筑和抹灰实训室、钢筋工职业技能实训室以及装饰装修实训室等,满足对不同工种的实训操作需要,提高学生的实干技能。

教学设计和课程设计范文第3篇

1 “教学实施方案”建立的背景

从1999年开始,经过几年的大规模扩张,人们对大面积扩招后形成的新的高等教育态势进行了重新认识,并把普通高等学校一般地分为研究型大学、教学科研型大学、教学型本科院校 (前面分类在一定程度上可对应于我国高校本科的“一本”、“二本”和“三本”)、高等专科院校和高等职业院校等几种办学类型。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时期的到来,初步形成了各类大学相对稳定地分层次办学的格局。

在社会需求和学科发展的推动下,我国大陆现有598所高等院校设置了847个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点,在校生40余万,构成了一个巨大、复杂的专业群体。这不仅在规模上实现了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而且面对一个宽阔、缤纷的人才市场,正在从内涵上实现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

精英教育注重厚基础和广适应,而大众化教育更强调特色和应用性,强调学校和专业更精确的培养定位。不同类型学校根据学生在知识和能力上的差异,所制定的培养目标应该有所区别,这是实现精英教育转入大众化教育所急需解决的问题。针对不同的培养目标,按照科学办学的基本思路,采用不同的教育策略,规划和提供不同的教学内容,以实现更有效的教育,提高专业的教育教学水平。

2006年,计算机教指委了《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专业规范(试行)》,提出了以“规格分类”为核心思想的计算机专业发展建议,鼓励不同高校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名称下,根据社会需求和自身实际情况,为学生提供不同类型人才培养的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在“规格分类”思想的指导下,根据计算机学科覆盖面广,计算机专业规模大的特点,将计算机专业人才分成科学型(也称“研究型”)、工程型和应用型。

2007年和2008年,计算机教指委又先后了《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公共核心知识体系与课程》和《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与规范》,旨在为“规范”的实行提供支持。

据此,我们至少可以认为:所在院校的办学类型不同、培养目标不同、所在地及其周边地区社会需求的不同,这些计算机专业的教学内容应该有所不同。计算机专业的核心课程,针对不同院校的不同教学目的,应该有不同和分层次的教学设计。例如,对于大多数计算机专业以及IT相关专业的学生,尤其是非研究型院校的学生,应该把学习定位在理解、熟悉和能够灵活运用的基础上,而把那些“考研”所需要的更深层次理论性内容放在选修或者考研复习阶段来解决。从长远看,应该对各层次院校的计算机专业所开设的核心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研究,对其教学方法进行积极的探索。

为推动分类培养思想的落实,建设优质教学资源,解决现在相关课程建设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推进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科学办学进程,计算机教指委、中国计算机学会教育专业委员会联合高等教育出版社立项开展了“教学实施方案”的研究。

28门计算机专业核心课程

根据《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公共核心知识体系与课程》并考虑“软件工程”的重要性,该项研究包括程序设计基础、离散数学、数据结构与算法、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软件工程等8门课程的教学实施方案的研制,探求在计算机教指委给出的基本课程教学大纲下,如何面向科学型、工程型和应用型三类人才的培养需要,根据不同类型人才关注不同的学科形态、不同的问题空间、不同的根本问题,以知识为载体,瞄准专业能力的提高和专业素质的形成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形成较系统的课程教学实施方案。同时,对相应的教材建设提供指导性意见(方案),解决目前课程教学和教材建设中可能存在的趋同性、盲目性、孤立性,以及不完整、不合理交叉等问题,改变过分追求知识的全面性,忽略人才培养的适应性的倾向,为计算机专业的教育教学能够瞄准基本目标,更科学有效地实施进行探索。

为了完成研制,项目除了总体组之外,还针对8门课程,由来自全国各地知名高校的一批资深课程教学专家组成了对应的8个研究小组,历时一年,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并完整地体现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实施方案》中。

3 “课程实施方案”的设计原则

在任何一个专业的教学计划中,都需要有“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描述,这些描述表达了通过各种教学环节的实施去实现的目标。因此,要强调课程教学为专业人才培养的总目标服务。所以,教学计划中包含的课程,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课程集合,这些课程应该构成支撑总目标实现的一个体系。课程按照类别和能力培养的作用构成系列,按照前导、后续的关联关系和各学期课程的容量分布到不同的学期。在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每个课程都有自己的地位和作用,它们的教学组织与实施应该能够保证其作用的发挥。

程序设计基础、离散数学、数据结构与算法、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软件工程这8门核心课程的内容涵盖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最基础的知识,是进行专业能力培养的最基本课程。所以,这些课程的教学在专业教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对于它们的教学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

当然,针对不同的培养对象和培养目标,课程的地位和作用会有所不同,重点、难点等需要关注的方面也不尽相同,再往深层探究,甚至作为知识载体所承载的内容也是不同的。例如,就方法而言,有的强调重点掌握思想,有的强调重点掌握方法的实现,有的强调重点掌握方法的证明,有的强调重点掌握方法的应用。

为了使课程达到设计目的,还必须了解相应课程的特点。不同课程关注的方面不同,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上也会不同。例如,多数核心课程需要关注其原理、系统、设计和实现,需要比较丰富的实验教学支撑,而离散数学则利用课堂教学就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按照知识是载体,课程通过知识的讲授向学生传授计算机问题求解的思想、方法和技术,实现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和专业素质的提高的基本思路,同时考虑教学计划的系统性,研究各门课程的教学实施方案。每门课程的教学实施方案主要包括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是总体描述。很多课程可以沿不同的维度进行延展,这些延展的课程可以是本科阶段相应的扩展课程,也可以是研究生阶段将延续的课程,从而构成课程群。这一部分给出有关该课程的总体设计,包括该课程群在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地位与作用,课程群的设计思想、依据、目标、课程群的基本构成等。

第二部分是相应课程的教学设计。“课程实施方案”对8门课程分别按照科学型、工程型、应用型学生培养的要求,给出课程的教学设计。这是课程教学实施方案的主体部分,主要包括基本描述、内容大纲、课程实验、课程设计、考试基本要求等。

有的课程的教学实施方案中还包括第三部分内容,给出了相应课程群中其他课程的教学大纲。

4以“操作系统”课程建设为例

以专业核心课程“操作系统”为例。

“教学实施方案”指出,尽管操作系统课程有不同名称,例如操作系统、操作系统原理、操作系统原理与应用、操作系统结构、操作系统设计等,但基本教学内容是类似的。本课程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必须学习和掌握的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并重的核心主干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本课程的先修课程为离散数学、程序设计、数据结构与算法、汇编语言、计算机组成原理等。

“教学实施方案”针对在操作系统领域中科学型、工程型和应用型在认知层次上的不同,规划了不同的课程目标、课程定位、课程内容和课程特点,设计了三个不同的课程内容矩阵,介绍了课堂授课、课程实验、课程设计、作业和习题要求、考试和成绩评价等实施方案设计,并为课程实验和课程设计设计了4个实践层次及其响应的实验内容:

(1) 实践层次1:使用与管理。建议设置安装Linux、安装Windows、Linux系统用户接口和编程界面、Windows操作系统界面认识、在Linux中使用U盘、屏蔽Windows桌面上的“回收站”、停止Windows的“自动升级”服务、在Linux上配置FTP服务器和在Windows上配置IIS服务器等9个实验。

(2) 实践层次2:观察与分析。建议设置Windows Server 2003注册表管理机制、Windows Server 2003进程与线程、Windows Server 2003内存管理、Windows Server 2003安全管理、Solaris进程和线程、Solaris线程调度、Solaris内存管理、Solaris文件系统等8个实验。

(3) 实践层次3:编程与修改。建议设置进程与线程、内存管理、文件与文件系统、Shell、Linux内核剪裁与编译、操作系统内核状态的读写、系统调用、中断与下半部处理、内核模块设计、简单设备驱动等10个实验。

(4) 实践层次4:设计与实现。建议设置进程调度、进程同步、内核同步机制、虚拟内存、文件系统、USB设备驱动程序、可扩展操作系统、操作系统虚拟化、微内核和安全操作系统等10个实验。

5一些联想

初次接触“教学实施方案”这本书,我就深深地为其完整、深刻和周到的设计而折服,进而想到:

(1) 在这个“教学实施方案”的形成过程中,计算机教指委、许多知名院校和高教出版社等组织不少领域的资深教学专家做了大量的工作。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确实存在着专业教师“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那里”的问题。如何让更多的专业教师共享这样重要的教学指导意见,进而推动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最终受益于广大的专业学生,值得我们思考,值得学校领导费心关注。

(2) “教学实施方案”不仅是专业核心课程开展教学和教学改革的重要指导文件,也是资深教师编写好的专业课程教材的重要依据,在新的核心课程教材建设中,教材编写者应该首先积极领会这个文件的主要内涵。

(3) “教学实施方案”是本科计算机教指委组织完成的重要项目,正所谓“铁路警察,各管一段”。事实上,高等专科学校和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相关专业的教学也普遍存在着这样的需求。一方面,也应该积极建设这样的指导性文件;另一方面,为高专高职相关专业开发新教材的作者以及出版社编辑,也可以积极参考和发展《教学实施方案》,探索专业教学和教材建设的新思路。

参考文献:

教学设计和课程设计范文第4篇

[关键词]虚拟商业社会环境VBSE;会计综合实训;教学设计

[DOI]1013939/jcnkizgsc201643129

1会计综合实训课程的现状

面对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需求,高校在课程设计方面不再单单只开设理论课程,更加强调对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于是实践课时在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逐渐增加。综合来看会计专业的实训课程大多分为两类:手工做账和电算化操作。前者是根据某企业一个时间段内的业务手工完成从记账凭证到账簿、报表一整套手工资料;后者是通过计算机软件操作完成总账、固定资产和报表制作。这样的实训课程能够很好地对财务部门内部工作进行模拟,有助于学生对账务处理程序的把握,但是仍然存在两点不足:一是学生缺乏对整个企业业务流程的了解,原始单据的来龙去脉学生不会去思考,例如增值税发票做账联从何而来、财务部门与其他部门单据如何传递,缺少与其他部门的配合,学生只会根据题目来做账,这是不符合企业实际工作情况的;二是所有学生都是单独或者几人合作完成同样的一套账,答案统一,缺乏仿真和创新性,不利于锻炼学生解决突发问题的能力。

2VBSE平台在实践教学中的意义

VBSE(Virtual Business Social Environment)即虚拟商业社会环境,是用友新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基于“把企业搬进校园”的理念研发的一种跨专业综合仿真实训平台,该平台真实还原商业社会的实际情况,以制造企业为核心,设置上下游企业的供应商、客户,并且设有银行、工商局、税务局等企业,通过对典型单位、部门和岗位的模拟,让学生在课堂上就能身临其境地“工作”,综合锻炼学生的业务处理能力和综合决策能力,在实践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1VBSE完整展现企业工作环境,增加实践教学的仿真性

传统的会计实训课程仅仅考虑企业财务部门的工作,对于企业其他部门的业务情况不做了解,忽略了企业整体的运作流程,造成毕业后实际工作与大学教育的脱节。VBSE平整地塑造了一个角色丰富的商业社会环境,涉及核心制造企业、供应商、客户、银行、税务局、工商局、社保局、会计师事务所和服务公司,把制造企业划分为7个部门18个岗位。除此之外,平台还配套了相应的办公配置、教学用具,例如单位印章、胸牌,各式业务单据就达一百多种,高度模拟真实企业工作环境,让学生能更好地进入自己的角色,通过“学中做、做中学”,增加实训课程的效果。

22VBSE改革了课堂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新性

VBSE实训课堂上不再是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教师身份开始向引导师转变,课堂以学生为主体,这样的转变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吸引学生兴趣。整个课堂教学更趋向于职场上班模式,学生找到自己的工作岗位后通过团队对抗的方式形成竞争氛围,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企业各项业务,最终形成经营成果,整个过程都是学生自主操作,教师只要在适当的时候进行引导,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创造性。

23VBSE对知识进行多角度融合,利于学生学会融会贯通

VBSE平台所授课程并不是一门全新的课程,而是对以往所学专业知识的一项跨专业融合,包括管理学、会计学、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等经管类众多学科知识,一般开设在高年级,学生在具备了一定的经管类理论知识之后进行实训操作。就会计学专业而言财务部门是重点,但是实际工作中还需要与其他部门沟通协作,因此多学科知识体系的构建十分必要,例如企业招聘工作和员工应聘技巧的练习、生产计划的制订、合同的拟定等,都是日常工作中必须学会的技能,在实践课程中融入这些知识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塑造是一项改革创新。

3基于VBSE平台的会计综合实训课程设计

针对会计专业的学科特点,利用VBSE平台开设这样一门综合实训课程需要做系统设计,包括课程理念设计、课程具体内容、教学方法等。

31课程理念和目标的界定

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使学校在制定课程体系时必须考虑到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点,以VBSE平台为基础,会计学专业在进行综合实训课程设计时坚持与企业联合育人的理念,分析企业不同职业岗位及其要求,针对这些职位岗位分解任务流程,做到有针对性地培养,使学生从行动中学会认知,在对抗中学会思考、在实践中学会协作,学生在“学”与“做”之间从知识、素质、心理等方面发生向职业人的转变,最终达到“专业理论+操作技能+职业素养+创新能力”四合一的课程目标。

32课程模块与项目设置

在明确课程目标的前提下,将课程内容划分为以下5个模块和19个项目,如下表所示。

33教学方法革新――“三步法”

第一步:角色扮演法。通过情景模拟,根据不同单位、部门和岗位的要求,让每一个学生找到属于自己的职位,各司其职,培养团队责任感与职业成就感。

第二步:经营分析法。学生完成各个项目的过程其实就是经营所在公司的过程,需要在团队的共同努力下集思广益,分析每个任务流程,考虑各项财罩副辏精益求精。

第三步:咨询顾问法。教师向引导师的转变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完全退出课堂,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着引导鼓励的作用,学生可以用咨询的方式向教师求教,同时鼓励团队之间互相解答、共同探讨,营造良好的进步氛围。

34考核方法转变――“过程考核”

实训课程不再拘泥于以往试卷考核的方式,需要更加注重过程考核,根据学生在每个项目过程中的表现加权计算得出分数,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在实训过程的热情。

4结论

VBSE虚拟商业社会环境这一实战模拟平台把学校对人才培养的目标与企业需求相对接,真正实现了校企联合育人的目标,对于高校深化会计实训课程改革具有指导性意义,借助于这一平台,开设会计综合实训课程的高校可以对整个课程结构进行重新设计,使会计专业的学生能够做到毕业就上岗,尽快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张青,薛永基虚拟商业社会环境综合实训中的会计模拟探索[J].河北企业,2016(2):98-100

教学设计和课程设计范文第5篇

【关键词】Java语言;教学目标;课程设计

Java语言是时下首选的软件开发语言之一,《Java程序设计》是高职高专计算机网络专业、计算机应用专业的专业课和软件外包服务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

1.Java语言的前景

诞生于1995年的Java语言以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网络科技和网络经济所特有的令人瞠目结舌的速度迅速发展,有人预言,未来90%的程序代码将用Java语言书写或改写,Java的跨平台特性、安全机制、可靠性、健壮性和内嵌的网络支持,使之成为网络时代最重要和最有前途的语言。

2.《Java程序设计》的教学目标

通过《Java程序设计》这门课程的学习,可以应用于:

(1)把静态页面转变为动态效果,使网站的功能更加强大和丰富。

(2)开发B/S模式和C/S软件,编写跨平台的GUI桌面系统。

(3)应用于嵌入式设备和消费类电子产品。

从而对应于该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为:

(1)能力目标:能用Java编制基本的应用程序和动态页面、能用Java分析从现实世界到计算机世界的转换继而能用Java从实体到类的抽象、能够运用Java进行小型桌面系统的开发。

(2)知识目标:掌握Java语言基本概念、基本语句、基本语法要素,掌握继承、重载、覆盖、多态的含义和实现方法,掌握基本的常用类、图形用户界面的标准组件和事件处理机制。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3)素质目标:培养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的精神,养成踏实认真、终生学习、精益求精的工作习惯,增强责任意识、社会交流能力和工作应变能力。

这门课程的前导课程是《C语言》、《网页制作》和《计算机网络》,所以它一般放在第三或第四个学期开设,后续课程是面向服务器编程《JSP》、面向Web通信的《J2EE》、面向移动通信《J2ME》。

3.《Java程序设计》的课程设计

通过广泛调研,在充分了解Java程序员的工作任务的基础上,并参考程序员国家职业标准制订了本课程标准。课程设计编制了三种类型的教学载体:JAVA简单应用开发、基于数据库的桌面信息系统设计、JAVA网络应用程序设计。目的在于以工作任务为导向,将教学内容融入到载体中实施教学。即由任务驱动学习,打破传统学科体系的知识结构,从根本上改变过去存在的学生学习了各种技术后,仍然不会使用这些技术进行真实软件项目设计的局面。

本课程标准在设计上突出体现职业教育的技能型和应用型特点,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技能,力求达到理论方法够用,技术技能过硬的目的。

课程内容的选取是根据本门课的培养目标确定的。为了使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得到落实,我们构建了基于工资管理的桌面信息系统和推进式的不确定性的动态页面设计为主线的课程内容。把整个课程教学内容分成五个模块13个单元,保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为一体。

五个模块13个单元的教学内容根据培养目标和载体进行了整合序化。表一是《Java程序设计》的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

参考文献

[1]中国高等职业院校计算机教育改革课题研究组.中国高职院校计算机教育课程体系・2007[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7年7月第一版.

[2]王先国著.Java程序设计实用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4月第1次印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