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管理学的几大职能

管理学的几大职能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管理学的几大职能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管理学的几大职能

管理学的几大职能范文第1篇

一、提升高职大学生人际关系沟通能力的重要性

(一)社会活动的需要

1、人际关系沟通能是人们在生产或生活活动过程中所建立的一种独特的社会关系,是人之基本的社会要求,是自我了解的一面镜子。校园是一个小小的社会,如果没有处理好校园大学的人际关系沟通能力你就不可能融入到社会的大家园。为此,大学生必须在大学的校园里利用这个平台随时锻炼自己。

2、作为一名当代的大学生,需要承担社会的责任和应尽的义务,为社会作贡献,社会才会赋予我们的权利和自由,才能得到很好生存和发展。也只有承担社会责任才能使我们的人格健全,品德高尚,个人的自我价值才能得到充分的实现。

3、人是社会的人, 需要相互沟通,理解和相互学习。古人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社会活动中我们就要学会与各种各样、行行的人打交道,得到别人的支持、理解、帮助。这就需要有社会人际关系沟通能力。

(二)自我发展的需要

1、社会知识获取的需要。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当代,书本上的知识,老师传授的知识永远不能满足社会知识的需求。大学生应在社会交往过程中主动获取新知识,做到学习的永续性。这样就会在人际沟通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2、知识自我提高的需要。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流,相互作用、相互认知,充分认识自我,完善自我;通过人与人的交流,避免狂妄自大,摆脱自卑感,形 成良好的自我形象。

3、社会化人形成的需要。一个人活在这世界上,不去接触这个社会就难以生存。因此,人际关系沟通能力是个人与社会的必经之路。只有走上社会,参与社会,融于社会,你才能活在社会, 被社会所认可,成为一个成熟的社会化的人。

(三)和谐共事的需要

1、社会需要和谐共事。人活在这个社会上就要在社会上处事为人。在处理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遇到各种遇到各种各样的压力,这就需要一个人在复杂的社会活动中与人为善去处理和解决好各种各样的关系,而协调和谐的人际关系能造就大学生的沟通能力。

2、校园需要和谐共事。校园是传授知识与文明,传授科学与真理,传承道德与精神的场所。也是领导和教师,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构成的场所。只有着力培养大学生的沟通能力,才会获得校园内方方面面的和谐共事新局面。

3、家庭需要和谐共事。家庭是和谐的港湾,现在大部分同学很少和父母沟通,更有一部分日子思想处于完全封闭状态,要与父母相互交流,增加与父母的互相了解,才能更好的让我们父母和谐相处,更学会理解父母的苦心,体贴父母,感恩父母。

二、当优高职大学生人际关系沟通能力的主要问题

(一)人际关系沟通能力的意识淡薄

1、家庭因素。当代高职大学生大部分在家中都是说一不二的小皇帝、小公主。他们的内心世界多不愿向家庭开放、父母开放,有的甚至自我封闭起来,不向任何人倾诉。父母只得顺着和弱爱,养成一个自私的品性,总顾及自己的需要和利益,不顾及他人的感受。

2、环境因素。当代的大学生在校园的自然环境、物质环境、人际环境、观念环境及周边的环境中成长,具有较好的沟通环境,但部分大学生存在我行我素的心态和行为,学习上、生活上、作风上、不与师生领导同学之间沟通。

3、自我因素。当代部分大学生因自小受到骄生惯养的家庭环境的影响,而在竟争激烈的社会生活环境中,面对强者便会产生自卑心理,认为处处不如别人,导致不合群,不愿与他人交往,不能正确别人的长处和优点。

(二)人际关系沟通能力的方法欠妥

1、不会换位思维。由于部分大学生缺乏社会阅历和经验,学习压力也较重,缺乏换位思维来进行沟通,缺乏面对现实判断沟通,不能站在对方角度和立场判断思考,更不能切入主题和顺利沟通。

2、不会学会倾听。 沟通实际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一个交流过程,而不是一个说教的过程,更不断一直自己滔滔不绝的说,要善于了解对方的真正意图,倾听绝对是不可或缺的第一步。

3、不会明确目的。在与他人沟通交流中,要达到什么的目的,打算用什么样的方法来实现人际关系没有一个具体的目的目标或者来满足对方的需求

(三)人际关系沟通能力的实践欠缺乏

1、虚拟时代的影响。随着现代社会的经济发展,人们互相交流的通信工具变的更加快捷方便。QQ、E-mail、手机短信成为大学生首选的沟通工具。他们缺乏与社会,缺乏人与人之间接触的实际沟通渠道,渐渐习惯于一个虚拟时代的沟通环境,疏远社会。

2、接触社会少的影响。社会是一个大社会,是人们在思想上、工作上、学习上、道德上、生活上等方方面面都离不开的交流场所和实际活动、生存的场所。而当今的大学生基本上是从家庭到学校,从学校到家庭的一个场所,很少接触社会更未去参与或进行社会活动。

3、各种压力的影响。一是学习压力;二是就业压力;三是家庭压力。如学习成绩不佳,交友失败,父母下岗,家庭生活发生变故等。这些压力的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大学生的沟通能力及对自己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的一个压抑。

三、提升高职大学生人际关系及沟通能力的对策

(一)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地位

1、开设人际关系沟通方面的课程。高校不但是传授知识的殿堂,也是传授人际关系沟通方面的知识,通过沟通方面知识的学习,增强大学生对人际关系的知识奠定雄厚的观念基础。

2、加强心理教育。高校不可少的对大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培养自信、宽容、理解、交流的良好心态。克服沟通障碍,实现良好的沟通能力,成为受社会广泛受欢迎的人。

3、培养集体意识。大学生本是现今活动的一个大群体,不可能与世隔绝独立生活。培养大学生多参加校园、班级的文化活动,寻找知心朋友;树立集体观念,增强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二)充分发挥父母教育的引导作用

1、教育方式作用。父母是子女第一任且任何人都无法取代的老师。特别是大学生的年龄正处于青春发育期的晚期阶段,是心理断乳的关键期,尤其是面临着踏入社会并在其中生存与发展的各种挑战,父母的教育方式是至关重要的。切忌不要偏爱、过渡保护、干涉、拒绝、否认的方式去教养。

2、培养方式作用。父母可以帮助孩子成为一个品质高洁的人,一个敢于承担家庭责任,社会责任的人;一个有勇于挑战、有志气、有勇气、充满活力、正直的人。切忌不要抱怨、失望的态庹去对待孩子。

3、自身方式作用。在信息发达的现代社会,作为家庭也应与时俱进,虚心向孩子们了解新知识,学习新信息,可以适时提醒孩子在人际交流沟通能力等方面加以注意,与孩子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三)充分发挥大学生自身教育的能动作用

1、从思想上要体现基本品德素质。大学生要有良好的言论举止和文明礼貌,待人处事要有风度、风格、风貌、要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团结人,和睦相处。

2、从知识上体现大学生的文化素质。当今的大学生有一定的人文知识和人文修养。使他们的灵魂得以净化,情感得以陶冶,人格得以完善,心智得以充实。

3、从心理上体现大学生的身心素质。大学生有自己良好的心理和身体素质。活泼外向、开朗大方、平易近人,情感稳定,心态乐观,热爱生活,蓬勃向上的精神品质。同时也具有承受挫折的能力,自我调节的能力,合作共事的能力,环境适应的能力,但这些都是在人际沟通中成长和锻炼。

参考文献:

[1] 王艳.增强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方法探索[J] .学习月刊, 2010(30);

管理学的几大职能范文第2篇

摘要:文章通过对问卷和网上调查搜集到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大学本科生入学成绩、高校教学质量与学生就业后工作能力之间的关联度,旨在衡量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经济和社会效用,以避免社会资源的浪费。

关键词:大学本科生;入学成绩;教学质量;工作能力;关联度

一、研究目的

目前我国相当多的社会公共教育资源转移到了公办高校,特别是少数名牌高校。本研究通过探讨大学本科生入学成绩、教学质量与其就业后的工作能力之间相关性,旨在对这种资源转移的经济和社会效用进行衡量,以避免社会资源的浪费。

二、研究现状

本课题研究内容尚无人论及。大部分研究要么是对大学生某一方面入学成绩的研究,要么是对毕业生质量的调查研究。尚没有对大学本科生入学成绩、教学质量与他们就业后的工作能力之间的关系进行专门的研究探讨。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和实证分析法。通过问卷(含网上)调查法搜集数据,然后运用SPSS13.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结论。

四、问卷设计

本研究围绕大学本科生入学成绩、教学质量与就业后工作能力的关系。以高校知名度代表大学本科生入学成绩(二者具有高相关度。知名度越高,入学成绩越高。),通过毕业生就业后在单位的工作能力等硬指标反映高校的教学质量。据此,设计调查问卷。主要以企事业等用人单位对人才评价调查对象。

五、问卷调查主要内容

(一)我国高校毕业生质量的整体状况。

从调查的情况看,认为良好及以上(66~80分)的单位仅占35.3%,而认为一般(51~65分)的最多(47.1%),17.6%的单位认为较差(50分以下),认为很好(81分以上)的没有。与05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的关于经济学、工商管理类本科人才培养状况的调查结果相印证。该结果的结论是“社会用人单位认为,与实际部门缺乏联系和交流、教学设施落后、对市场前沿问题关注较少和教学管理弱化是人才培养工作中的主要问题。”①

那么,目前高校教学中最应该做好的是什么?70.6%的单位认为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23.5%的单位认为是实践教学,5.9%的单位选择了其他。

可见,高校在育人过程中忽视了用人单位对高校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要求。人才培养与人才需求没有合理地匹配,存在比较严重的脱节现象。

(二)一般普通高校与名牌高校毕业生质量的比较。

调查发现,在用人单位看来,不同知名度的高校,相同学历的应届毕业大学生在同样的工作环境(工龄、岗位、培训等一样)下,从整体看个人能力没有明显的差异。只有29.4% 的被调查单位认为有明显差异,而绝大多数(70.6%)的单位则选择了有差异但不明显。对单位的贡献也是如此(比例分别为11.8%和88.2%)。

(三)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毕业生质量的比较。

那么,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相比情况如何呢?调查表明,民办高校的学生与公办高校相同学历的应届毕业大学生,在同样的工作环境(工龄、岗位、培训等一样)下,从整体看个人能力也没有明显的差异。94.1%单位持这种观点。对单位的贡献与此类似。11.8%的单位认为有明显差异,88.2%的单位认为有差异但不明显。

六、实证研究与分析

(一)实证研究。

1、原理。

事物之间的统计关系不像函数关系那样直接,但通过对大量数据的观察和研究,就会发现许多变量之间确实存在着某种统计关系,并且有的关系强,有的关系弱,程度各有差异。

相关关系分为线性相关分析、偏相关关系、距离分析等三种。其中,线性相关分析是研究两个变量间线性关系的程度。因此,本案采用线性相关分析进行研究。

线性相关程度大小,用相关系数r来描述。一般地,

|r|>0.95,认为存在显著性相关;

|r|≥0.8,认为是高度相关;

0.5≤|r|

0.3≤|r|

|r|

2、相关分析。

相关系数及显著性检验

知名度

(入学

成绩) 教学

质量 普通公办高校和名牌高校学生就业后的能力 民办和公办高校学生就业后的能力

知名度

(入学

成绩) Pearson Correlation

(皮尔逊相关系数)

Sig. (2-tailed)

双尾检验的显著性概率

教学质量 Pearson Correlation -0.167

Sig. (2-tailed) 0.521

普通公办高校和名牌高校学生就业后的能力 Pearson Correlation 0.191 -0.064

Sig. (2-tailed) 0.462 0.808

民办和公办高校学生就业后的能力 Pearson Correlation -0.177 0.350 0.648**

Sig. (2-tailed) 0.496 0.168 0.005

*.Correlation is significant at the 0.05 level (2-tailed).(相关系数在0.05置信水平上显著)

**.Correlation is significant at the 0.01 level (2-tailed).(相关系数在0.01置信水平上显著)

由上表可知,大学本科生入学成绩与普通公办高校和名牌高校学生就业后的能力、民办和公办高校学生就业后的能力的样本统计量的显著性概率分别是0.521、0.462、0.496,均大于0.05,故接受零假设,即认为大学本科生入学成绩与就业后工作能力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而且普通公办高校和名牌公办高校之间、民办高校和公办高校之

间也同样如此。也就是说,大学本科生入学成绩高低与就业后的工作能力没有显著的差异,相关性不强。

那么,其相关性程度如何呢?可以用相关系数(r)来测量。大学本科生入学成绩与普通公办高校和名牌高校学生就业后的能力、与民办和公办高校学生就业后的能力样本统计量的相关系数分别是0.191、-0.177。|r|都小于0.3 关系极弱,认为不相关。

那么,就业后的工作能力是否与教学质量相关呢?经测量,教学质量与普通公办高校和名牌高校学生就业后的能力、与民办和公办高校学生就业后的能力的样本统计量的显著性概率分别是0.808、0.168,均大于0.05,故接受零假设,即认为大学生就业后的工作能力与各高校的教学质量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也就是说各高校的教学质量差异不大,这就否认了大学本科生就业后的工作能力与所就读大学的教学质量的相关显著性。

由上表还可以看出,普通公办高校和名牌高校学生就业后的能力与民办和公办高校学生就业后的能力,经双尾检验,在相关系数r=0.01的置信水平上,二者呈显著相关。说明,公办普通高校、名牌高校和民办高校的本科学生就业后的工作能力显著相关,没有显著的差异。

七、结论

本研究调查结果与实证分析相互验证,得出以下一些结论:

大学本科生入学成绩与其就业后的工作能力无明显的相关性;各高校的教学质量与大学生就业后的工作能力也没有显著的相关性;民办高校的教学质量与公办高校并无明显的差异;不同高校培养的大学本科生就业后的工作能力亦无显著差异。

八、进一步思考

目前,政府对于公办高校大力扶持,而对民办高校的支持却少的可怜。作为国家高等教育的左、右手,虽然国家投入悬殊,民办高校却交出了与公办高校相媲美的答卷。我们不得不说,国家对公办高校的投入效益很低。就公办高校内部而言,政府部门将较多的资金、优秀的生源等有限的教育资源以办国际一流大学、分批次录取等各种措施,投入到了名校。根据调查的情况,显然名校的投入产出比要低于一般高校。

因此,我们希望本研究的结论能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特别是政府有关部门应尽快采取改革措施,扭转这种教育资源配置效率低下、不合理的现象,科学、合理、高效地配置高等教育资源。

本研究不足之处,由于人力、物力等限制未能大规模地进行调查,只是通过与企业职工进行各种形式的访谈,采取小样本问卷调查等方式搜集数据,在代表性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缺陷。恳请更多的学者进行研究论证。

参考文献:

【1】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学校经济学、工商管理类本科人才社会需求和培养现状调研报告(摘要)[EB/OL].(2005-03-03)[2008-11-25]./edoas/website18/level3.jsp?tablename=1190&infoid=11971.

【2】杨晓明主编.Spss在教育统计中的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01.

【3】李斌、侯文.我国高校毕业生质量状况与对策研究[J].硅谷,2009(5):169.

作者简介:

管理学的几大职能范文第3篇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求职?能力提升

大学生就业涉及千家万户,也是关乎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因此,从国家到学校,从家长到学生都非常重视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但由于种种原因,这项工作开展的实际效果并不理想。因此,我们有必要认真反思当前大学生就业求职能力提升存在的问题,以便为大学生提供一些可行的建议。本文在分析大学生就业求职能力提升的时代背景和原因的基础上,剖析了当前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不足,提出了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对策与措施。

一、要求大学生提升就业求职能力的原因

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已成为当前高校的一个热门话题,也是高校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课题。要求大学生提升就业能力,主要基于以下原因。

1.从就业市场来看

就业形势严峻成为促使大学生提升就业能力的重要原因。从近几年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来看,每年毕业生人数都在六七百万,要找到一个如意的工作确实不容易。在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的情况下,大学生只有提升就业求职能力,方能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

2.从学生自身来看

就业期待与本身就业能力的不相符,这也是促使大学生提升自身就业求职能力的内在因素。“90后”大学生对就业的期待非常高,一般都优先考虑公职单位。公职单位对求职者的要求很高,考核过程也非常复杂、严格,需要求职者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实践能力和社会技能。但在校大学生自身能力并不是很高, 往往很难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所以,大学生提升就业求职能力也是使个人期望与社会要求相符合的必然选择。

3.从国家和社会的视角来看

社会各行各业对人才的要求也日益提高,这也促使学生不断提升就业求职能力。随着国际化和全球化发展、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国家对人才的要求也逐渐提升,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必然对人才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大学生应该努力提升自己的就业求职能力。

4.从学校来看

学生的就业求职问题已经成为学校的中心工作之一,推动学生就业,提升学生就业求职能力成为学校工作的热门话题。在学校的强力推动下,大学生就业求职能力提升工作开展得如火如荼。

二、当代大学生就业求职能力提升存在的问题

诸多因素要求大学生努力提升自己的就业求职能力。不过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帮助当代大学生提升就业求职能力的工作还存在一些不足。例如,提升的理念问题、模式与方式问题、提升的内容问题、提升的指导问题、提升的主体意识问题、提升的平台与环境问题等都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就业求职的成功。

1.大学生就业求职能力提升的模式与方式存在问题

这方面主要体现在有很多教师对学生的就业指导方式存在问题,理论教育多,实践指导少,严重影响了学生就业求职的各项活动。

2.大学生就业求职能力提升的内容存在问题

这方面主要体现为在当前高校学生就业求职能力提升工作的开展中,就业心理训练、专业训练、职业规划和竞争能力训练等方面做得很不够,尤其是各类就业求职实践训练开展得很不够。

3.大学生就业求职能力提升的指导存在问题

这方面主要体现在对高校学生就业求职能力提升的指导力量整合不够,教师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存在很多不足,学校提供的就业服务不充分,家长提供的就业帮助不足,国家提供的就业求职扶持力度不够。

4.大学生就业求职能力提升的主体意识存在问题

这方面主要体现在大学生自身对就业求职能力的提升主体意识不强,没有形成一套真正科学化的就业求职能力提升计划和措施。

5.大学生就业求职能力提升的平台与环境存在问题

这方面主要体现在高校开展学生就业求职能力提升工作时,没有很好地为学生提供好各种求职就业的实践平台,相关平台建设不够。

6.大学生就业求职能力提升的评估机制存在问题

这方面主要体现在当前高校还没有真正地根据学生的就业求职能力提升的实际情况,形成一套完整的考核评估机制,导致对学生就业求职能力提升工作的问责力度不大。

三、提升当代大学生就业求职能力的对策

针对大学生就业求职的现状和能力提升现状,我们应该努力调动各方力量,主动参与大学生就业求职能力的提升工作,构建科学的就业求职能力提升理念,拓展和更新提升的内容,整合创新提升的模式与方式,努力营造良好的提升平台和环境,以此方能不断提升大学生就业求职能力。

第一,构建符合创新的价值理念,引领大学生就业求职能力提升工作健康发展。这就要求高校在开展学生就业求职能力提升工作时,要树立科学化、系统化、人性化的价值理念,将这些理念贯穿于大学生就业求职的全过程,推动大学生就业求职能力提升工作科学化、系统化和人性化发展。

第二,根据各方需要,不断拓展、更新大学生就业求职能力提升的内容体系。这就要求高校在开展学生就业求职能力提升工作时,要根据当前用人单位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要求,设计大学生就业求职能力提升的内容,力求将专业能力的拓展、职业能力的发展等纳入其中,并很好地整合、创新。

第三,把握人才成长的规律,大力开展大学生就业求职能力提升的各种训练。这就要求高校在开展学生就业求职能力提升工作时,要根据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除了注重理论的提升外,还要尽量开展促进大学生就业求职能力提升的各种实践活动,充分开展校校合作、校企合作和校地合作的各种就业求职能力的实践训练。

第四,努力调动各方面的力量和资源,形成促进大学生就业求职能力提升的合力。这就要求高校在开展学生就业求职能力提升工作时,坚持以学生为主,推动学生就业求职能力的自我提升;坚持以学校为辅,努力为大学生就业求职能力的提升提供各种服务,尤其是在就业求职能力提升的平台和环境建设上多做文章;家长也应该积极帮助和教育学生,从经济和心理方面多为大学生就业求职能力的提升解除后顾之忧;从国家视角,我国应该从国家战略发展和各行业具体发展的政策等方面,努力为大学生提供相应的就业政策和就业岗位。

第五,健全评估机制,不断增强大学生就业求职能力提升的驱动力。这就要求高校在开展学生就业求职能力提升工作时,应该根据学生就业求职能力提升的情况,结合用人单位的需求,制定出一套切实可行的大学生就业求职能力提升的考核体系,并严格执行,力求形成大学生就业求职能力提升的外在驱动力。

总之,大学生就业求职能力的提升是一项系统、复杂而重要的系统工程,需要各个层面的共同努力,也需要从多个视角和多个路径去探索与尝试。目前,最关键的是坚持以学生就业求职能力的提升为中心,从提升理念、提升内容、提升模式与方式、提升的主体力量调动、提升效果的评估等各个方面努力,将专业发展、职业发展的要求融入其中,形成大学生就业求职能力提升的长效机制,从而推动大学生就业求职能力提升工作的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和自觉化。

参考文献:

[1]毕景艳,应三潮.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新途径――自我效能培养[J].中国人才,2007(11).

管理学的几大职能范文第4篇

关键词:管理学;教学;改革

一、《管理学》课程教学方向

《管理学》课程是高职高专相关管理专业的基础必修课,在一些大学里被设为核心基础课,也是其他相关专业的选修基础课,总之,在高校的管理专业中是一门基础课程。总体来讲,《管理学》课程以培养综合管理技能为主要目标,教导管理思想与管理系统的基础理论知识,并结合实践,培养学生实际管理能力。

1.教学定位

以学科理论知识为基本知识,强化基础知识教学与技能的培养。《管理学》以培养管理岗位综合管理技能为基本思路。管理岗位综合管理技能,是指企事业单位,基层部门管理人员所需要的综合性、一般性的管理技能。

2.管理学体系的基础知识

包括管理的基本概念、含义,管理主体、管理对象与环境、管理机制与方法、管理职能等;还包括管理思想,包括管理思想的演进过程、最新趋势、管理原理、组织文化等。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掌握管理基础知识,树立现代管理思想与理念。这是培养管理技能的基础与前提。

3.识别基本的管理组织结构与职能

学管理,首先要识别管理对象与其职责。以《酒店管理》为例,首先要了解酒店里的组织结构,一般分为几大部门:房务部、前厅部、餐饮部、销售部、财务部、办公室、人事部、工程与保安部。接下来要了解这几大部门的总体职责、几大部门下设基本岗位、各岗位职责。

4.培养综合能力

按照一般管理者管理素养要求,《管理学》课程要重点培养学生的计划、组织、决策、沟通、控制的能力。管理职能反映了各级管理者需具备的素质要求。教学过程中在介绍职能基本原理的基础上,重点放在基层管理者所需的素质与技能上。

5.无论是高职高专还是大学本科教学,《管理学》课程教学方向都必须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习必要的理论知识,同时提高管理技能,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

二、探索多样化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为教学效果服务的,鉴于管理学课程的本身实践性强又结合理论的特质,主张以下几种教学方法,灵活运用:

1.结合案例进行讲授

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结合最基本的讲授法,便于对重要的理论知识,直接、快速、精炼地让学生掌握,为学生在后面实践中的应用打好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案例的结合,增加了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判断能力、决策能力,也促进其管理综合素质的提高。

2.运用角色扮演进行情景教学法

将本课程的教学过程安置在一个模拟的、特定的情景场合之中,由学生扮演其中的一些角色,设身处地投入分析与解决所面临的问题。学生从所扮演角色(包括管理人员)的角度出发,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自主分析与决策,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与技能。通过教师的组织指导、学生的扮演,在仿真的场景中达到教学目标,锻炼学生的临场应变、实景操作的能力,同时提高教学的感染力,加深学生的上课印象,提高教学效率。这种教学方法尤其适合技能的培养操作环节,同时,弥补了场地不足等教学条件制约,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3.实地考察与实习

安排课上或课外时间,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每学期有计划针对某些章节在学院社团、实习基地等进行实习。还可以通过考察,面对企事业单位管理人员,组织开展对话活动,更深入激发学习兴趣、营造主动学习氛围。对于有条件的,可以根据课程需要安排实地实习,通过现场实习,更深入地感受管理理论的运用过程。

4.信息化教学

将信息技术手段运用到教学中去,体现信息技术化手段的优势,信息化教学,便于将各种情景以图片及精彩的教学视频呈现给学生,学生在课堂上便能通过较为直观的形式投入真实管理过程中,如,在管理学中讲授处理投诉问题时,通过信息化视频教学,学生很清晰地看到各种投诉场景与现场处理,更利于针对性分析,最终实现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的结合。

三、教学考核科学合理化

《管理学》作为一门基础课程,要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应根据教学过程中注重实践性、注重技能与基础管理能力培养的特点,改掉“期末考试一张纸质试卷”的传统考核方法,实行以动手实践能力、管理思维能力为中心的考核。具体表现:

(1)纸质的试卷的答题。这个部分重点是考查学生知悉、理解管理概念,运用相关理论化的知识体系、书面表达等。

(2)注重考核管理思维与技能。通过管理现场模拟展示,来考核思维能力与应变能力,可以无固定答案,但是有原则与大体方向,鼓励创新。

(3)平时考核。不能以期末的一次考核作为最终成绩,要结合学生平时课堂内外的参与状况与表现、出勤率、作业的完成情况、实地教学、实习中的表现等纳入考核,记入成绩。

总之,考核不仅要做到公平公正,更要做到科学合理,适应实际结合市场,与时俱进。

管理学的几大职能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工程共性问题 工业工程 选修课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Study on Public Elective Courses of Industrial Engineering

and Management for Engineering Majors

WU Xiaodong,HUANG Jianfeng

(School of Mechanical and Electronic Engineering,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Petrochemical Technology, Maoming, 52500)

Abstract On the background of students’ individual developments and learning cycle of CDIO and large-scale engineering,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need to offer public elective courses. Based on analyzing common problems of engineering and interpreting Industrial Engineering (IE, a general engineering technology), part of whose character is management, some courses of IE are regarded as public elective courses for engineering majors. The courses are “Safety Engineering”, “Human Factors Engineering”, “Quality Engineering”, “and Fundament of Management”, “Production Planning and Control, Project Management”. The courses’ fitness, content, teaching method and examining method are also discussed.

Key words common problems of engineering; IE; elective course

0 引言

大工程观模式和CDIO模式是美国典型的高等工程教育模式,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中国教育部2010年6月提出的高等工程教育改革项目。大工程观注重学生工程实践培养,充分发挥学生个性;注重工程与自然、社会的关系。①CDIO是构思、设计、实施和运行的英文单词缩写,其注重大工程观的理念、综合素质的培养、产业的密切联系。②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注重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注重学生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注重按通用标准和产业需求培养学生,注重人文社科素质培养。③在大工程观、CDIO工程教育和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等工程教育理念引导下,以及学生个性化发展要求的背景下,许多高校开设公共选修课供学生选修。高校往往没有科学规划公共选修课程设置,也没有科学指导学生选课,结果是学校随机设置课程和学生随意选课。④

本文分析工程共性问题,基于具有管理属性的通用工程技术――工业工程,提出面向工程类专业的工业工程与管理类公选课。

1 工程活动的共性问题

产品、工程项目的Conceive(构思)、Design(设计)、Implement(实施)和(Operate)运行过程中需要解决以下一些工程共性问题。

安全问题。产品(设施)日常使用、产品生产制造(设施建造)过程中的安全问题。

人与机器(物品)、物理环境的关系问题。人在使用各种物品(产品、工具、生产设备、设施、软件)中的交互问题,人的物理作业环境问题,人的作业工效问题。

产品生产(设施建造)的组织实施问题。产品的生产、实施建造过程中需要对生产数量、进度进行安排,涉及对原料、零部件、设备、人员等资源的计划调度、控制。

产品生产(设施建造、软件开发)的质量问题。任何产品、设施、软件、工程活动等都需要在设计、制造(建造)、安装、售后工程服务中去保证其质量。

工程的经济问题。从经济效益角度对产品、工程项目和工程技术方案进行评价,以便对产品、工程项目、工程技术方案进行优化或选优。

工程活动的一般管理问题。工程活动需要管理,工程技术人员往往从事工程管理工作,工程技术人员往往也是被管理的对象。

2 兼具管理属性的通用工程技术――工业工程

根据美国工业工程师协会的权威定义,工业工程(Industrial Engineering,IE)是对人、物、设备、能源和信息组成的集成系统进行设计、改善和实施的通用性工程技术。⑤

在美国等经济发达国家,工业工程是与机械工程等几大工程学科并列的工程学科,其注重人的因素,强调以人为中心;是技术与管理的交叉学科,具有工程属性和管理特征。⑥

现代工业工程的主要方法论和技术体系主要概括为三大类:⑦第一类为设计改善类,包括工作研究、现代制造系统、设施规划和人因工程;第二类为控制管理类,包括生产计划与控制、质量管理、安全工程与安全生产、项目管理;第三类为分析评价类,主要是工程经济分析。

3 面向大工程观和工程共性问题的公共选修课程

针对大工程观和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要求,基于工程共性问题和通用工程技术――工业工程与管理,我们选取部分工业工程与管理的专业课程为工程类专业公共选修课程。

3.1 安全工程学

“安全工程学”适用于所有工程类专业学生。讲授事故的因果理论,危险源的辨识、控制和评价技术,机械类设备、电气、危险化学品的危险源及其伤害事故与安全技术,安全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安全管理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课程旨在为学生提供安全工程学的理论与方法,使其具备从事产品安全性设计、包装、使用、生产制造或建造的基本能力与素质。

3.2 人―机―环境系统工程

“人―机―环境系统工程”适用于所有工程类专业。该课程讲授人机交互界面设计(硬件、软件的显示装置、控制装置设计)、物理环境(照明、色彩、声音、振动、微气候、空气)对人的作业的影响与改善,作业场所与设施布局设计,人操作机器时的体力与脑力劳动规律,职业病预防等等。课程旨在使学生能综合利用人机工程学的理论与方法,具备设计安全、健康、舒适、高效的产品,以及保证人能安全、健康、舒适、高效地从事产品生产制造(或建造)的基本能力与素质。

3.3 管理学基础

“管理学基础”适用于所有工程类专业。课程讲授管理的含义,计划、决策、组织、领导、控制等管理职能,以及人力资源管理、沟通、战略管理、技术创新管理等与工程活动密切的管理专题。课程旨在为学生提供管理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使其具备从事工程技术活动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控制,以及与他人沟通交流合作的基本能力与素质。

3.4 工程经济学

“工程经济学”适用于所有工程类专业。课程讲授工程经济学的含义、资金的时间价值、工程投资方案的经济评价方法、工程技术方案的经济效益比较、设备寿命和更新的经济效益分析、技术创新的经济分析、公共工程项目的经济评价、工程经济的不确定性和风险分析、价值工程等。课程旨在为学生提供工程经济的基本理论与方法,使其具备评价和比选工程活动、工程项目、工程技术方案的经济效益的基本能力和素质。

3.5 质量工程学

“质量管理学”适用于所有工程类专业。该课程讲授质量的含义、设计质量方法(正交试验设计、质量功能展开、质量稳健设计)、制造的统计质量控制理论与方法、六西格玛质量管理、质量检验与抽样技术、ISO9000族与质量体系、质量的经济性分析、可靠性工程、全面质量管理。课程旨在为学生提供质量管理的技术方法,使其具备保证产品(设施)研发设计、产品生产制造(设施建造)、软件开发设计的质量的基本能力与素质。

3.6 生产计划与控制

生产类型按照工艺特性分为离散型生产(离散装配)、连续型生产(流程式生产)、项目型生产(固定式建造),“生产计划与控制”适用于离散型和连续型生产的工程类专业。该课程讲授产能规划、产品需求管理、生产计划大纲、主生产计划、物料需求计划、能力需求计划、制造资源计划、企业资源计划、车间作业计划与调度、库存优化与控制。课程旨在为学生提供生产计划体系及其控制的知识和方法,从而使其具备物料、设备等资源的计划调度的基本能力和素质,也为学生从事相应行业的企业资源计划系统开发奠定基础。

3.7 项目管理

“项目管理”适用于项目型生产(建造)和以项目形式进行工程服务活动(软件工程等)的工程类专业。该课程讲授项目的含义、项目过程及其管理过程、项目目标与范围管理、项目组织管理、项目采购管理、项目成本管理、项目时间管理、项目质量管理、项目风险管理、项目综合管理。课程旨在为学生提供现代项目管理的原理、方法和工具,从而使其具备从事项目管理的基本能力和素质。

4 工业工程与管理类公共选修课的教学手段

在任课教师选拔方面,教师需要有比较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和案例教学经验。

在课程教学中,利用工程问题引导理论,将工程实际项目、工程案例有机融于理论知识分析中;鼓励师生互动式讲授,鼓励学生之间相互讨论,按照“学然后知不足,知不足而奋发”的规律去激励学生奋发和探索的精神;教师应该及时总结归纳提炼授课内容以帮助学生消化所学知识。教师在授课中应该按照“知识广而不过深”的原则教学,重在开拓学生视野和拓展知识面,处理好课堂讲授与课外、工作自学的关系。

课程考核方面,采用期末考核与平时考核相结合的方式,推荐采用小型课程设计的形式实施期末考核,尽量不要采用“背书”式的闭卷试题考试和“抄书”式的开卷试题考试。

5 结束语

高校应该对人才培养中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进行分析,有针对性地科学规划公共选修课程,并对授课、课程考核进行适度的规范管理,以提高公共选修课程的教学效果。

基金项目:广东省高等教育教改项目“基于CDIO的‘三位一体’工业工程专业实验改革研究”(GDJG20141218)成果

注释

① 赵婷婷,买楠楠.基于大工程观的美国高等教育课程设置特点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4.25(6).

② 王刚.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解读与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9(5):86-87.

③ 张安富,刘兴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2010(4):56-59.

④⑤余琼.普通高校公共选修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5(6):134-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