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社会工作者工作制度

社会工作者工作制度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社会工作者工作制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社会工作者工作制度

社会工作者工作制度范文第1篇

一、建立科学合理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工作机制

提高人们的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是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基本保证。社会工作人才广泛分布于社会管理和服务的各个领域、各个层次、各个方面,具有跨部门、跨行业、跨所有制、高度分散的特点,民政、社区类社会工作人才也具有上述特点,从长远地看,社会工作人才缺乏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作支撑,缺乏系统的培训和严格的职业评价,是难以达到专业化、职业化的要求。社会工作者是社会建设的“工程师”,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生力军。要在努力营造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良好舆论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同时,建立专门的工作机构,负责调查研究,制订人才队伍建设总体规划,制订措施,落实领导部门责任制。并通过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开展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培训,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和民政事业全面发展提供人才保障。社会工作人才作为人才工作的一个全新领域,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必须把舆论宣传放在重要位置,要充分发挥舆论宣传的作用,提高人们对社会工作、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认识,吸引更多的人关注、关心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积极加入到社会工作人才队伍中来,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中更好地发挥作用。

二、建立多级梯次的社会工作人才培育机制

建立公平公正的社会工作人才评价体系,可以起到引领社会工作人才集聚的效应。根据人事部、民政部联合的《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暂行规定》和《助理社会工作师、社会工作师职业水平考试实施办法》,结合宁波市民政、社区类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现状,可以在全面实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制度的同时,研究制定准社会工作师职业水平评价办法、准社会工作职业规范和从业标准、准社会工作者证书登记管理办法,实施低门槛进入、逐步提高的培训管理,连同国家级的社会工作师评定及继续教育管理办法等配套政策,建立健全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制度体系。制定出台配套政策措施,为社会工作人才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按照人事部、民政部等部门关于社会工作者资格考试的相关规定和办法,组织部门应该制定配套政策和措施,并及时组织相关部门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动员、组织、培训、考核广大的具备社会工作基本素质的人员,尽快提升他们的政治素质、道德修养和专业技能,发展壮大社会工作人才队伍;从长远地看,还需要建立复合型社会工作人才评价使用机制,有利于拓宽社会工作人才的就业范围。如在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社区建设、残障康复、家庭生活服务等领域明确岗位设置标准、等级设定要求、职责任务和任职条件,在相关机构配置注册社会工作者,在社会福利机构、社区居委会及社区公益性岗位中配置注册社会工作者,在县(市)区组织先行试点,结合机构和岗位职能开展专业培训。

社会工作者工作制度范文第2篇

[关键词]美国,卫生保健服务,体系建构。启示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175(2012)06—0095—05

[作者简介]张瑞(1984-),女,辽宁沈阳人,南开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服务与社会政策系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服务与社会政策。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医学的进步以及人们对防病治病的认识逐渐深化,卫生保健服务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美国的卫生保健服务发展较早,也是其社会服务发展相对成熟的领域之一。随着老龄化时代的到来,特别是与老年人卫生保健相关的社会服务,成为其行业领域内发展第三快的领域,2004年美国有19.6%的社会工作者在卫生保健服务领域工作。美国的卫生保健服务相对于中国来说,不论在法律法规与行业条例、人员培养与资格认定、政府与社会支持还是服务领域与职责定位方面,均发展得相对完善与成熟,已经建构起一个完整的体系。因此,正处于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关键期的中国,可以从美国的经验中提炼学习元素,充分借鉴美国卫生保健服务体系的建构模式,以解决我国医疗卫生领域中存在的诸多问题。这样做,对我国尚未完善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尚处于起步阶段的医疗社会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具体来说,美国的卫生保健服务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完善的法律法规与行业条例是做好卫生保健服务的前提和基础。美国与社会服务相关的法律法规比较完善,其中与卫生保健服务有关的法律法规不仅涉及到服务领域的人员配置,还涉及到人才的教育与培养。例如:1.法律规定美国所有拥有120以上床位的疗养院必须雇佣一名拥有BSW或MSW学位的工作人员;2.在针对老人的医疗保险费用补偿规定中,要求医疗保险要对为老年人提供出院后精神健康服务的拥有MSW学位并拥有职业证书的工作人员提供补偿;3.联邦为有兴趣参与卫生保健服务的人员提供培训资金。2010年美国颁布了卫生保健与教育负担调和法案(the Health Care andEducation Affordability Reconciliation Act),要求教育法规保证相关专业学生更容易完成其学业,增加佩尔助学金(Pell Grant)的资金投入,联邦最高助学金奖励法案也包括了老年医学与健康培训补助金,以及对于行为医学提供者的贷款偿还基金等内容。除此之外,美国社会工作协会也制定了一系列伦理守则,建立了相关专业资格执照。比如,对于资质认定进行了严格规定,包括:通过州政府立法而建立的最低(入门)执业资格;通过社会工作协会所主导的职业从业资格;同时,在卫生保健领域也设置了更多的标准,例如“美国社工大会关于卫生保健的标准”,“美国社工大会关于缓和疗护与临终关怀服务的标准”,“美国社工大会关于长期护理设施的标准”等等。同时,相关行业协会也有关于卫生保健服务的规定,例如,美国医院联合会要求医院配备BSW或MSW学位人员的规定等。

(二)人员培养与资格认定是做好卫生保健服务的必要条件。在美国,卫生保健服务领域提供服务的专业技术人员,不仅包括医生、护士,还包括其他职业人员以及社会工作者,他们以社会福利理论、心理社会理论、生态系统理论、危机介入理论以及社会支持网络理论等为理论基础,将社会服务的专业知识和技术运用到医疗、卫生、保健机构中,协助患者及其家属解决与疾病相关的社会、经济、家庭、职业、心理等问题,以提高医疗效果,并配合医务人员进行疾病防治和伤残康复等服务。由此可见,提升卫生保健服务提供者的素质至关重要。美国专门从事卫生保健服务教育的主要机构是社会工作教育委员会,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美国社会工作教育委员会已经形成了相对完善的教育标准和课程设置。美国社会工作教育委员会承认的社会工作专业学士教育计划为468个,社会工作专业硕士教育计划为196个。卫生保健服务领域与其他领域不一样的地方是其高度的专业性,在医疗卫生机构工作的人员必须在具备社会服务专业知识的同时具有相关卫生保健知识,并且具有危机干预的能力,因此很多院校都开设卫生保健相关课程,并设置医疗或卫生保健专业MSW学位。随着人口老龄化、艾滋病的流行以及药物滥用等问题日趋严重,美国社会对于掌握老年学和医疗保健知识的社会服务人员需求增大,为配合美国社会对专业人才的旺盛需求,教育界出现了由普通向专业转化的趋势,上世纪80年代,美国教育界重新制订了一系列提高教育质量的政策和标准,临床社会工作被置于特别重要的地位,教育法案也对卫生保健服务人才培养有所规定,如上述的奖学金制度等。教育委员会每10年对相关院系进行一次资格检查,淘汰一些不合格的院系,以保证和提高教育质量与行业水平,加入全国社会工作者协会和参加各州举行的专业资格考试,都必须从合格的学校里获得本科或硕士毕业文凭。

(三)政府与社会的支持是做好卫生保健服务的根本保证。美国卫生保健服务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它经历了产生一发展—改革一成熟的过程,卫生保健服务领域及其工作内容的拓展也很漫长,经历了由公立医院向私立医院发展、由大型医院向初级卫生保健部门发展、由疾病诊断到预防再到健康维护促进发展、由附属于医生到独立于医生发展的过程。目前,美国卫生保健服务领域已经相当广泛,包括医疗机构、长期护理机构、社区卫生保健、家庭卫生保健与地方卫生部门与其他卫生保健机构等。其中,医院一直是卫生保健服务系统的中心,主要提供诊断、治疗以及住院服务;随着近年来医学模式的变化,将住院与医疗相结合的健康维护组织及提供长期保健服务的护理院等非住院医疗服务机构变得越来越重要。并且在不同的服务领域,其职责定位非常明确。美国卫生保健服务的发展离不开政府与社会的支持。在政策支持方面,联邦与地方政府、某些行业协会对卫生保健服务人员配置的规定大大促进了其在相关领域的发展;在资金投入方面,政府并不是发展卫生保健服务唯一的资金来源,各种社会组织,如慈善机构等的捐赠,也是其蓬勃发展的原因之一,美国既有政府公营、社区经营,也有私营社会服务组织,其共同特征是按照服务对象的需要为其提供福利服务,以谋求社会公平与平等。政府与社会的支持在不同服务机构内,其表现也有所不同,具体体现为:

从医疗服务机构来看,美国医院联合会要求每个医院都要设立一个社会服务部门作为认定条件,而卫生保健服务人员则隶属于该部门为有需要的患者提供服务。医院已成为社会行政机构与民间家庭服务机构之后的社会服务工作第三大实施机构,美国霍普金斯大学附属医院就有一百多名卫生保健服务者。他们在医院中服务的目标人群有所不同,有急诊室服务、重症监护服务、儿科服务,为特殊病种如心脏病、癌症、艾滋病患者的服务等,主要的职责包括:为患者及其家庭提供咨询与心理辅导,患者出院及跟进,联系各种社会资源以满足患者需求等工作,例如帮助患者及家属获得各种形式的医疗保险补偿,2010年美国卫生保健改革后,将有更多的人符合新医疗保险政策的规定,而如何帮助这些患者了解政策并且获得保险资源也成了卫生保健服务人员工作的重点。除此之外,还有从事疾病预防宣传与协作康复的人员,他们通常代表医院向一些社区机构提供咨询,进行预防教育等。与此同时,越来越多地区性私人医师诊所也开始聘请这些专业人员从事咨询服务以增进患者精神健康并减少压力。

从长期护理机构来看,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很多老年人及失能群体寿命不断延长,对于这些群体来说,能为其提供医疗护理及其他服务的长期护理机构成为首选,这些机构的卫生保健服务人员主要从事帮助案主适应环境、处理其与家属的感情问题、提供咨询服务、联络其他社会资源等工作。

从社区卫生保健领域来看,在美国,地区社区卫生保健计划会聘用很多拥有BSW或MSW学位的人员来提供卫生保健服务,这些服务人员也经常与当地社区组织和学校合作,或者被雇佣于家庭计划生育诊所。他们最主要的工作是宣传卫生保健知识、提供健康咨询或联络外部资源,如宣传预防性传播疾病、提供避孕咨询或制订意外怀孕的抚养计划,帮助艾滋病患者及家庭获得社会资源等。

从家庭卫生保健领域来看,1995年美国有14000个家庭卫生保健机构,共有749000位雇员,包括护士、家庭健康助理以及社会工作者,他们在家庭卫生保健中的主要职责是进行上门健康咨询服务、帮助案主获得社会资源等。对于老年人与失能人员来说,家庭卫生保健服务比机构护理服务更为方便且更能保护其尊严,获得情感支持。美国HCBSwaiver计划的经验表明,在家中或社区享受健康护理服务的成本并不比在专业机构享受健康护理服务的成本高。加之,目前美国需要长期护理的老年人大部分还是完全依靠家庭成员或亲属来提供护理服务,因此越来越多的州和社区认识到家庭卫生保健的重要性,也为这个领域的卫生保健服务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从地方卫生部门与其他卫生保健机构来看,在美国,具有BSW或者MSW的工作人员可以参与地区卫生部门、州议会甚至联邦政府的卫生保健政策与计划的制定工作,例如参与疾病预防控制计划等。除此之外,这些人员还在如红十字会这种与卫生保健相关的组织部门或相关卫生保健计划中发挥着重大作用。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与人均寿命的延长,卫生保健机构中从事临终关怀服务的人员也不断增加。

中国的医疗社会工作内容与美国的卫生保健服务相同,但是我国的医疗社会工作整体上尚处于起步阶段,无论在法律规范、人才培养等宏观政策制定领域,还是在服务内容、职责范围等微观制度设计方面,都没有形成一套具有本土化特色的完整模式规范。因此,我国有必要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卫生保健服务的发展经验,尽快探索出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符合中国公民价值观的医疗社会工作服务体系,以应对当前社会老龄化以及疾病谱变化背景下人们对卫生保健服务各种层次的需求。美国的卫生保健服务体系建构启示我们应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一是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规与行业条例。目前我国关于医疗社会工作的法律规范并不完善,没有形成诸如美国联邦立法关于疗养院配备社会服务者要求或者医疗保险补偿某些特定社会服务的法律条文,也没有诸如美国医院要求开设社会服务部门作为认定标准的行业规定。我国出台的比较完整的关于社会工作的规定是2006年民政部的《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暂行规定》和《助理社会工作师、社会工作师职业水平考试实施办法》,但只是简要规定了社会工作师的评价等级、职责能力等问题,而关于社会工作的体制设置、岗位设计等方面并没有形成一定的条例规范。缺乏法律法规与行业规范的制约与保护,一方面不能约束医疗社会工作者的行为活动;另一方面,不论从帮助患者及其家庭方面,调节医患关系方面,还是联系与整合社会资源方面,社会工作者都缺乏一定的社会地位与信任保障。因此,我国应借鉴美国相关经验,尽快出台相关条例法案,例如在医疗保险相关法律规定中加入医疗社会工作的相关规定,将部分医疗社会工作服务纳入医疗保险的补偿范畴;或在教育相关法律规定中加大政策倾斜力度等。另一方面,中国社工协会也应制定符合本国民众传统理念的伦理守则,建立相关专业资格证书,并根据我国卫生保健系统矛盾最为突出的领域设立一系列与医疗社会工作相关的标准,例如最佳诊疗方案的标准、医患关系调节的标准、长期护理设施的标准等。

二是建立健全的教育制度。在人才培养方面,我国的医疗社会工作教育相对滞后,目前开设社会工作的高校主要是综合类院校,其社会工作教育主要让学生掌握全面的知识,而医疗社会工作则要求社会工作者在掌握专业社会工作知识的同时,具备相关医疗卫生知识与实践卫生保健服务技能,而具备传授卫生保健知识同时又能提供社会实习机会的医学类院校开设医疗社会工作专业的却寥寥无几,截至2007年,我国开设社会工作专业的综合院校共有两百多所,但仅有首都医科大学、山西医科大学和福建医科大学3所医学院校开设医疗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方面的落后注定我国医疗社会工作领域出现人才供不应求的局面。目前我国实际在岗医疗社会工作者总量不多,且绝大多数分布在京、沪大城市公立医院之中,中西部地区社会工作人才缺乏。2008年~2010年我国报考社会工作师累计合格率为1.0552万人;其中北京、江浙、广东四个地区社会工作师达总数的44.68%,社会工作师地区分布极不平衡。若仅按每一综合医院配备最少一名社会工作者来计算,2010年我国共有综合性医院13681所,就意味着我国仅仅综合型医院便需要将近1.4万社会工作者,若将专科医院、社区服务机构、疾病预防控制部门等其他卫生服务机构以及某些诸如疗养院、福利院等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对医疗社会工作者的需求也算在内,即使所有具有专业资格的社会工作师都从事医疗社会工作,也满足不了此社会需求。而且目前全国在岗医务社会工作者绝大多数是医护人员或律师转型而来,具有专业资格的医疗社会工作者凤毛麟角,传授医护人员或律师社会工作知识虽然是培养医疗社会工作者最快捷、最经济的方式,但是由于医护人员或律师缺乏相应的社会工作经验与专业社会支持体系,并且要遵守的伦理价值也有所不同,因此,要提升专业服务水准,保证服务质量,还需加大专业医疗社会工作者的培养。我国可以根据社会对于医疗社会工作者的需求,借鉴美国专业教育发展经验,重新制定一系列提高社会工作教育质量的政策和标准,强化临床社会工作的地位,加强培训社会工作者的资金投入,使提供医疗社会工作专业学位成为可能。

在高等教育阶段,首先教育部门要联合卫生部门建立医疗社会工作教育研究委员会,制订医疗社会专业教育基本教学方案,在课程设置、社会实践等方面予以具体规定与指导,一项完整的医疗社会工作课程需要包括以下内容:医疗社会工作的基本概念;现代医疗体系与社会工作的环境,包括我国现行医疗福利服务的内容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等;医疗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如医学基础知识、医学心理学、医学社会学、社会流行病学以及现代疾病与健康的各种处理模式;医疗社会工作的基本方法,包括社会工作中的个案工作方法、团体工作方法、社区工作方法等;医院的社会工作行政知识;住院医院的社会工作服务,如社会工作在各类型医院中开展的服务项目,出院、住院服务的各项方案等;非住院及长期照顾的社会工作服务;特殊群体照顾与医务社会工作伦理知识等。其次,一方面要鼓励医学院校设立医疗社会工作专业,在学习医疗卫生技能的同时掌握医学人文知识,另一方面,可以采取高校联合办学的形式整合卫生教育资源。除此之外,高校要将医疗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社会实践放在重要位置,使其与医学类学生一样进行半年或一年的医院实习以增强其实际操作能力。

在继续教育阶段,要加强对在岗医疗社会工作者的专业培训力度,目前我国在岗医疗社会工作者多为缺乏医学卫生专业知识的普通社会工作者或缺乏社会工作专业知识的医护人员,因此,要实现医疗社会工作队伍的专业化,最经济有效的办法是对在岗人员进行再培训,例如在医护人员的考核中加入社会工作的内容或向社工人员传授基本医疗保健知识与技能等。

社会工作者工作制度范文第3篇

为推动法治__城市建设,__市妇联以坚持“儿童优先”原则为宗旨,以促进儿童发展为主题,以保障儿童权益为根本,在贯彻实施未成年人保护法方面扎实开展工作,着力创新家庭教育工作品牌,建立完善关爱留守儿童服务体系,推动实施《__市儿童发展规划》,努力营造全社会关爱儿童、支持儿童的良好氛围,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对我市妇联系统推动未成年人工作调研情况如下:

(一)加快家庭教育立法步伐。建议通过立法的形式,规定家长与社会应尽的责任。完善家长及亲属为主体的家庭监护体系,强化家长的法定监护责任,明确父母的监护主体责任,细化儿童不能脱离父母监护的具体规定,特别是规定年幼的儿童不能脱离父母的监管和照顾;若双亲都外出打工,应该将子女带走,履行法定监护人的权利和义务。对确因经济等实际困难无法带在身边而由亲属或其他监护人的留守儿童,要求外出务工人员定期联系监护人和留守子女,了解和关心留守子女学习生活情况。对拒不履行监护和家庭教育的责任人的处理有明确的法律依据。

(二)健全社会工作制度,完善社会工作者服务队伍建设。明确对社会专职社工的认定和管理,推广专业社工、志愿者、义工的关爱队伍建设,保证专职社会工作者的工作经费。对参加社会工作的义工、社工和志愿者给予在招录公务员、工作(学业)考核、社会表彰等方面予以加分或激励,确保社会工作者的积极性和长效性。

(三)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组织建设和机制建设,及时成立未成年保护委员会,进一步明确成员单位职责;切实将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把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经费纳入预算,充分发挥政府主导,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作用。进一步拓展宣传渠道,创新宣传方式,切实提升广大未成年人的法治观念、维权意识,促进全社会保护未成年人的责任意识提升,真正使未成年人保护法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四)进一步加强家庭、社会保护。强化家庭教育。充分发挥网络、报刊、电视、广播等媒体宣传引导作用,引导父母切实履行好未成年人监护职责,为未成年人创造良好成长环境。切实加大对留守儿童的关怀、关爱,通过各种形式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和亲情关怀的缺失。注重社会保护。深入开展网吧专项整治,严厉查处“黑网吧”和网吧、游戏厅等娱乐场所非法经营行为。继续加大社区、校园及校园周边社会治安、食品安全、交通秩序整治力度,严格督促各商业网点在醒目位置设置禁止向未成年出售烟酒警示标志,努力净化未成年人成长环境。为未成年人创造良好学习环境。根据经济发展和财力增长情况逐步加大公益性未成年人科教活动场所建设投入,并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益科教活动场所建设,为未成年人提供良好文化服务。加大图书馆、文化馆、“农家书屋”等公益文化场所对未成年人免费开放工作,切实增强展览陈列的趣味性和吸引力,促进青少年幸福健康成长;充分利用传统节日和各种纪念日,组织开展面向未成年人的广场、社区、家庭、校园文化活动,活跃未成年人文化生活,陶冶未成年人情操。

社会工作者工作制度范文第4篇

她就是包头市昆都仑区昆工路街道办事处东友谊22社区党总支书记兼主任郭孝红。

今年46岁的郭孝红1997年从包头棉纺厂辞职,2000年应聘到昆都仑区东友谊22社区工作。她长期致力社区工作、人民调解以及心理咨询工作,2012年被中国社会工作协会评为“中国最美社工”。

服务中赢得赞誉

2011年,正值包头市创建全国卫生城市,在治理社区环境卫生中,有一处3间小平房严重影响施工,郭孝红把这个“难啃的骨头”当成首要任务,反复到相关单位、部门沟通协调,又到住户家里做思想工作,经多次协商房主获得了补偿,3间小房最终被拆除。这期间,郭孝红的女儿要参加高考,一模二模考试时,因为工作太忙,她中午不能回家给女儿做饭,就让孩子煮方便面吃。后来郭孝红才知道女儿是饿着肚子去考试的。就在这一年郭孝红被评为包头市劳动模范。拿到奖章后,郭孝红感慨万千。

学习中提高自己

工作不知疲倦的郭孝红深深知道自己的“软肋”,那就是文化知识水平不高,服务能力还有欠缺。2005年,她自费报名上了内蒙古党校,就读于社区管理专业。3年之后,她拿到社区管理专业的毕业证。2009年,她所在的社区成为昆都仑区首批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试点。2012年,她第三次参加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这个考试通过率很低,考前女儿鼓励她说:“妈妈,前两次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就当是参加一模、二模考试,今年是三模,祝你成功。”女儿在呼和浩特市陪她考完了3门课程。或许是因为女儿纯真而幽默的话语激励了郭孝红,她通过了考试,获得了国家级社会工作师资格证书。怀揣这份来之不易的证书,郭孝红又投入了新的战斗,昆工路街道东友谊22社区建成了“一站三室一基地”(社会工作服务站、个案工作室、小组活动室、社工办公室和专业大学生实习基地),拥有社工2人、助工5人、义工队伍9支。

创新中推进工作

“郭孝红工作室”是包头市唯一以居委会主任名字命名的社会组织。2013年,郭孝红和同事研究创建了畅通居民诉求渠道的“民意直通车”工作制度、“五色菜单”工作法,以及为居民解难事、办好事的“郭孝红工作室”。“民意直通车”针对社区现有的居民情况,重点覆盖老年人、青少年、残障人士等人群,在社区居委会开通“民意直通车”的“总站”,下设的五个站点都有一个好听的名字――怡心、悦心、知心、缘心、惠心车站。每个站点覆盖600户居民,每站都由一个社区干部和一名党员志愿者负责,每栋楼还有一位热心居民当楼栋长,站点建立一年来,收集民意2000多条,解决大小问题700余件。“五色菜单”工作法将社区工作分为服务提升、助人自助、幸福家庭、文化惠民、关爱空巢老人5个项目,项目内容分别制作在绿、蓝、金、紫、红(寓意希望、梦想、收获、传承、党的关怀)牌匾上。

社会工作者工作制度范文第5篇

1.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是全社会、全世界关注的焦点,对患儿提供社会工作服务不仅能确立社会工作的专业认可,还有利于全社会对社工工作的支持,符合医务社会工作专业发展的要求。

2.住院患儿由于患病而导致比正常儿童易退缩、适应性较差,反应过于强烈,心境消极,倾向负面表达;又由于生病加住院而导致大大限制了活动范围和正常社会交往,导致患儿社会功能缺失、社会不适。此外生理病痛、家长、患儿内因三大因素导致了儿童孤僻、冲动、敏感、易退缩等个性特征。在社会能力上,活动、学习、社交三方面的能力均有所下降。在行为问题上,儿童行为量表(CBCL)显示综合征有抑郁、分裂样强迫、社交退缩、攻击性、违纪等,这些疾病导致患儿的心理问题和生活质量问题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而日益增加,所以应该在传统医疗手段治疗外,给予这些患儿其他方面更多的系统支持,减缓住院所带来的功能缺失、环境不适等问题。

3.对于生病的患儿来说,父母是最好的支持来源,但是实际情况是许多父母由于患儿反复或长期住院导致他们压力过大,自身出现行为的焦虑、抑郁、暴躁、沮丧等等负面情绪的表达,或者表现出过分的溺爱,这些都会阻碍住院患儿正常社会行为和社会能力的发展。对医护人员来说,由于过去没有关注这方面的需求,故对解决这方面的问题也并非十分在行,有必要引入社会工作这一专业人员对这方面问题进行专业解决。

4.近年来,患者与医务人员、医疗机构间的矛盾越来越激烈,但是目前医疗纠纷和医疗事故的医源性成因、医疗技术性成因并不占主导地位,而是医患双方越来越缺乏信任,检查、诊断、出具处方等过程缺乏沟通,医患双方的言语、态度都成为引发纠纷的导火索。尤其儿童医院经常出现三代同在医院,四陪一甚至六陪一,知识水平、理解能力、脾气性格不均衡,更易导致纠纷发生。而医务社会工作者是各种医疗关系的协调者,运用社会工作专业理念、知识和技能,把医者与患者、患者与家属、患者与外界等各种关系逐一梳理,弥补各方信息的不对称,形成多股合力。

5.儿童慢性病发病率越来越高,据国外文献报道2%~4%的儿童有严重复杂的慢性疾病,须要长期住院治疗。按2009年全国25亿14岁以下人群计算,全国有450万长期住院患儿。儿科常见的慢性病包括:白血病、慢性肾脏疾病、风湿性疾病、癫痫、哮喘、出生缺陷等。尤其白血病、慢性肾脏疾病和出生缺陷因反复长期治疗甚至长期住院给患儿家庭带来沉重经济负担。

二、医务社工的作用

1.对患儿做出社会属性的诊断,评估患儿家庭是否完整,有无照料患儿的亲人,有无提供社会支持的外援,能否应付患病带来的危机等等,这样的评估可以预防患儿看病过程中的突发状况,有利于诊疗过程的顺利完成。

2.倾听患儿家长在就医过程中的不解问题,舒缓内心各种不良情绪,减轻孩子就医带来的压力,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做好医务人员与患者之间的纽带,帮助医务人员了解患儿的社会状况,更全面地认识患儿及所属环境,为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出力献策。同时也在参与医疗机构管理的过程中,为管理提供决策所需的信息、咨询和建议等。

3.改善生病患儿心理感受和不良性格,组织开展多种有益的集体活动,在活动中锻炼,在锻炼中提高,提高自我保护能力、自我约束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教育引导患儿及家属积极应对疾病所带来的危机,排除心理忧虑的干扰,增强心理承受能力,避免或减轻疾病造成的精神影响,帮助患病儿童树立健全的人格。

4.寻找社会慈善项目资金支持,救助长期住院、贫困的患儿家庭。寻求媒体宣传和动员,鼓励外资、民营等企业支持医务社会工作慈善事业,广泛动员更多的社会有识之士投入到医务社会工作慈善事业中来,拓展医务社会工作的资金来源。

三、儿童医院医务社工开展模式

以驻院社工为主体的医务社会工作者广泛联系医院、家庭、社区等密切相关联的环境因素,鼓励各方各抒己见,各尽其能,发现各方存在的问题,提早预防和积极解决医患的潜在问题,促进医患身心健康发展,实现医疗卫生事业长远发展目标。第一,设立专门部门、设置专业岗位、确立工作内容、建立工作制度和加强绩效考核等,开展医务社会工作活动。第二,引进专职人员作为机构专业督导,发展医务人员接受社工培训,拓宽社会工作范围和内容。第三,建立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和志愿者队伍联动服务机制。负责对社会志愿者的招募、注册与管理,强化志愿意识,弘扬志愿精神,倡导志愿行为,丰富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资源,拓展社会工作专业服务范围,增强社会工作专业服务效果。第四,对于长期住院儿童提供游戏室、病员学校、病区图书角等服务,组织开展“庆六一”、“小胖子夏令营”、“糖人联谊会”、“家长互助会”等活动。第五,由医务社工进行评估与个案管理,为特殊患者、有困难的家庭提供相应的人力援助和社会支持,提供资源帮助(慈善基金申请帮助)缓解经济压力,结合新闻媒体争得更多的社会救助与支持。第六,开展电话随访,为患儿的定期检查和医院回访提供便利。第七,开展社区康复与健康教育活动等。医务社会工作者可以经常性的组织一些医疗义诊活动,为社区大众提供各种免费的诊疗活动;同时,进行各种宣传教育活动,宣传常见病、多发病、季节性传染病的防治知识和卫生常识,另外,还要宣传医务人员平时的工作强度与难度,宣传造成当前医患纠纷的原因,宣传医学的性质及目前还有许多不能医治的病种、疑难杂症等等,从而纠正人们对医院和医务人员的一些偏见和错误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