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管理学趋势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管理学的形成与发展
当人类产生后,开始共同劳动和生活的时候,管理活动就开始了。管理实践活动成为管理思想产生、发展的基础与源泉。18世纪60年代始于英国,继而法、德、美等国开展的工业革命带来了生产技术的大变革,也促成了管理思想的革命。此时管理实践和管理理论尚未形成完整的系统,却为后来管理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人泰勒在总结前人管理思想和管理实践的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管理原理”,成了管理科学建立的标志。此后,许多学者都力求将各派观点兼容并蓄,建立统一的管理理论体系。这些理论逐步趋于统一,形成新的、全面的、统一的现代管理学。
二、体育管理学在国内的发展
1935年我国出版了金兆均的《体育行政》,但真正研究和建立体育管理学科则到了20世纪70年代末。此时,我国体育院校开始研究体育管理学科的理论与实践问题,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体育管理学。目前,我国体育管理学科学历层次已经齐全。1985年部分体育院校开始增设体育管理本科专业,1989年武汉体院正式招收体育管理研究生,现在招收博士研究生的大学已有3所。
体育管理学科的学术组织及学术活动在我国发展较快。1985年广州召开了“全国体育管理研究会学术讨论会”,这是我国第一次全国性的体育管理学学术活动。原国家体委于1985年成立了“中国体育发展战略研究会”,1994年成立了“国家体委系统科学推广工作领导小组”。这些学术组织经常开展学术交流等活动,有力地促进了体育管理工作的开展,推动了体育管理学科的发展。
近年来,我国不仅从美国、苏联、日本等国引进体育管理专著,而且邀请美国、日本、加拿大等国的体育管理学专家来华讲学,对促进我国体育管理学科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我国与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发起,筹建了亚洲体育管理学会。
三、体育管理学科的发展趋势
(一)体育管理思想观念将会发生转变
体育管理将由传统的经验决策向民主、科学的决策转变;体育管理将由“人治”向“法治”转变;体育管理将由以计划经济为基础的政府统一集中的管理向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政府与社会相结合的综合管理转变;体育管理将由重视理论性管理研究向重视务实管理研究转变,明确政府与社会的事权划分,实行政事分开,管办分离。
(二)体育管理的学科体系不断拓展完善
体育管理学将会进一步分化,学科体系将不断扩展。体育管理学的分化发展使其产生了体育管理原理、竞技体育管理学、学校体育管理学、社会体育管理学、军队体育管理学、体育产业管理、体育物业管理、体育信息管理、体育人才资源管理、体育科技管理和体育资金管理等二级学科。体育管理学的某些二级学科根据特殊需要,可能产生更深层次的学科。例如,体育产业管理的下面有可能产生体育旅游管理、体育广告业管理、体育经纪人管理、体育市场管理、体育无形资产管理等。社会体育管理有可能产生乡镇体育管理、社区体育管理、民族传统体育管理、伤残人体育管理和大众健身俱乐部管理等。
(三)体育管理学科知识结构日益趋向合理
自20世纪80年代体育管理学科建立以来,我国出版体育管理学教材达20多部,反映了体育管理学知识结构的发展趋势,表现出以下主要特征:1.这些教材的基本结构大体上是:体育管理的基本原理—体育管理职能—体育管理对象—体育管理实践,该体系基本能反映我国当前体育管理学科发展的实际情况。2.各教材的基本原理与职能部分具有一定的体育特色,同时从一般管理学当中的借鉴稍显过多。管理对象部分基本实现了一般管理与体育管理的有机结合。实践部分反映了体育管理实践的现状,总结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经验与方法。3.其内容不断更新,体系日益完善,结构趋向合理,反映出我国体育管理学的学科知识结构不断趋向合理。
(四)体育管理学知识内容的发展趋势
1.我国体育管理学内容体系的演变
基础理论的内容所占比例逐渐下降,体育事业管理的内容比例增加,体现出管理理论与体育管理实践的不断融合;基础理论侧重点各异,表现出内容体系从整合到分散,再到整合的发展趋势;体育事业管理内容日益与体育管理体制改革相吻合。
2.我国体育管理学基本内容的发展趋势
体育理论和管理理论进一步融合,不断提炼、归纳和总结出新的规律,在原有体育管理原理的基础上,总结概括出更具有体育管理特色的体育管理原理和原则,有中国特色的体育管理学已具雏形。在内容上,逐步走向基本原理和基本职能融于体育中观管理中,由注重宏观和中观的理论研究,向重视中观和微观研究延伸,体育管理学更具有实践应用性。
我国体育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入,为体育管理学的研究拓宽了领域,丰富了新型体育管理学的内容体系。21世纪体育的产业化、社会化、科学化和法制化进程将进一步加大,体育管理学的内容体系将向面向改革、面向客观实际、面向未来发展。体育管理系统、体育管理可持续发展和管理体制改革研究将成为体育管理学的重要研究内容。
社会体育管理将成为体育管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全民健身运动、社区体育、农村体育、职工体育、少数民族体育等将成为社会体育新的亮点,针对社会体育的各个领域由原有的中观层次的研究向微观领域深化和细化研究,大大充实更实用的体育管理内容。体育产业体系的初步形成使体育经济管理成为体育管理学不可或缺的研究内容,体育产业经营管理将成为体育管理的又一重要内容。同时,体育管理将会不断充实符合体育特点的管理技术与方法。
四、体育管理学科的发展前景
21世纪体育事业将会更加繁荣,对体育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给体育管理学科的发展提供了广阔肥沃的土壤。西方发达国家许多高校都培养了大量体育管理人才,出现了各种体育管理的学术成果,同时其体育管理实践走在了世界前列。近年来,我国体育管理专业在各高校纷纷组建,正逐步走向成熟。随着市场经济的完善和体育事业的发展,对体育管理人才将有一个大的需求。同时,体育管理实践的领域正在不断扩大,这表明体育管理学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卢元镇主编.体育人文社会科学概论高级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孙汉超,谢英.国际体育管理知识体系构架.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3(1).
[3]张瑞林.论体育管理学的学科体系.体育学刊,2003(1).
关键词:管理;管理科学;科学技术;创新;“以人为本”。
传统的管理学理论的基本假设是管理所处的环境不变或变化不大。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现实环境不仅发生着剧烈的变化,而且变化的趋势也会越来越难以预测。进人新时期以后,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信息技术及高科技的发展以及政府对社会生活的有限干预,迫使管理学将发生新的革命。我们既然生长在一个世界飞速变化的时代,就必然要有变化中的管理。没有变化的管理就不会有生命力!
总体而言,新时期管理科学的变革将是深刻而复杂的,其发展趋势必然会呈现出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一、人本管理思想将日益兴盛
重视人在生产经营中的作用并不是今天才提出来的。目光远大的企业家、专家、学者历来都强调人的重要作用。不过,如果我们仔细加以分析,就不难发现,在不同的时代,企业家、专家、学者对人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地位、作用等问题的认识是有很大差别的。在传统的管理思想中,是把人作为和土地、资本一样重要的生产要素,认为它们都能创造价值。在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中,则只是把人看作“经济人”,因此,片面强调金钱的刺激作用,强调运用严厉的控制手段来管理工人,以提高劳动生产率。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随着人类文明程度的提高,企业家、专家、学者对人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也有了新的认识。他们把企业职工不再仅仅看成一种生产要素,不仅仅看成一种“经济人”,而是看成“社会人”和“文化人”,把他们看成企业的主体。于是就提出了“人本管理”的新思想。“人本管理”是与“以物为中心”的管理相对应的概念,它要求理解人、尊重人,充分发挥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要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一般认为,人本管理可分为五个层次:情感管理、民主管理、自主管理、人才管理和文化管理。具体则包括这样一些主要内容:一是运用行为科学,重新塑造人际关系;二是增加人力资本,提高劳动力质量;三是改善劳动管理,充分利用劳动力资源;四是推行民主管理,提高劳动者的参与意识;五是建设企业文化,培育企业精神等。
从管理发展的轨迹看,管理明显地正在从理性的科学管理—“物本主义”的“硬”管理向非理性的人文管理—“人本主义”的“软”管理转变。人本管理的兴起说明了管理的出发点和归属都是围绕人而展开的,因而在组织中如何更加尊重人、信任人、培养人、发展人、实现人与工作的完美融合,将是未来管理者更加关注的主题之一。
二、创新管理理念逐步深入人心
创新这一名词最早来源于拉丁语,是指某种新事物的引人或引人某种新思想、新方法、新装备。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创新就是抛开旧的、创造新的或指创造性、新意。而在组织学中,创新就是指以新思想为指导,为达到组织目标而创造出不同于过去的新事物、新手段,即把广义的创新概念引人管理领域,成为管理科学的一部分。
一般而言,创新管理主要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指对创新活动的管理;二是创新型管理。引人创新概念的前提和结果必然是管理创新,同时,这种管理的内容理应包括对创新的管理。一般而言,创新型管理不同于传统型管理,它是把创新贯穿于整个管理过程,使管理随着技术、市场及组织内外条件、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同时,它也要求整个组织及其组成人员必须是创新型的,把创新作为其各种活动的主旋律。一言以蔽之,创新既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企业赢得竞争胜利和保持竞争优势的可靠保证。可以预言,创新管理是未来组织(包括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基。它有助于企业促进全面创新,使创新活动由单项创新转向综合创新、个人创新转向群体创新。实践证明,创新管理既有利于降低组织内部的交易成本,又可优化资源配置,从而促进和带动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创新必将是未来企业在竞争中取胜的公开秘密。
三、由“硬”管理向“软”管理转化将为大势所趋
管理是人的管理,管理的主体是人。管理的客体虽然兼有人和物,但是对物的管理取决于对人的管理,所以,管理客体主要也是人。我国古代的管理思想都很重视发挥人在管理中的关键作用。从近代外国管理思想的发展历史来看,都是与工业文明密切相关的。二十世纪初有基于“经济人”假设的泰罗的科学管理,30年代后有基于“社会人”假设的梅奥等人的行为管理(行为科学),50年代又有基于“自我实现人”假设的马斯洛等人的人本管理,80年代以来则又出现了现代的文化管理,强调超越自我的企业文化和企业形象。管理发展史表明,管理本身明显存在着由理性的科学管理即“物本主义”的“硬”管理向非理性的人文管理即“人本主义”的“软”管理的转变。可以说,“软”管理与“硬”管理是相辅相成、相互联系的。“软”管理的发展是以“硬”管理的存在为基础,而“硬”管理又靠“软”管理来提升,需以“软”管理的指导为前提。“硬”管理主要是高扬理性、崇尚科学的西方管理思想,“软”管理中则含有“天人合一”、人际关系融洽的中国古代管理思想。那么,形成在中西管理结合的基础上进一步促进“软”管理与“硬”管理的融合,并以“软”管理为主的中国式管理,乃是当今时代向我国管理界所提出的历史性任务。
四、知识管理的地位将日益凸现
新时期是知识经济时代。信息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发生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企业从传统的对有形资本的管理向对无形资本的管理转移。企业如何开发知识、利用知识并将知识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以适应知识经济的要求,就成为企业管理所遇到的又一新课题。
对知识管理的理解是多样的。最宽泛的理解认为,知识管理就是知识时代的管理,最狭窄的理解则认为知识管理只是对知识资产(或智力资本)的管理。介于上述理解之间的认识又有两种:一种认为是对知识的管理,另一种认为是用知识来管理。尽管理解不同,但是对知识作为一种重要生产要素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增长并需要加以管理的认识却是相同的,对知识管理日趋重要的认识也是一致的。
五、管理信息化将主导现代管理科学的变革
“客户关系管理”是适应信息技术和企业客户理念认识的不断发展而出现的一门课程,已成为市场营销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合理运用项目驱动教学法能有效提高客户关系管理课程的教学效果,达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要求。
1客户关系管理教学现状
“客户关系管理”是市场营销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本课程重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客户关系管理核心流程和支撑平台。学生能认识到客户关系管理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挖掘和积累客户信息,有针对性地为客户提供有价值的产品和服务,发展和管理企业与客户之间的关系,培养客户长期的忠诚度,以实现顾客价值最大化和企业收益最大化之间的平衡。客户关系管理是企业在不断改进与客户关系的全部业务流程,最终实现电子化、自动化运营目标的过程中,所创造并使用的先进的信息技术、软硬件和优化管理方法、解决方案的总和。
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客户关系管理课程目标较难得到完整的贯彻,学生取不到良好的学习效果。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理论与实践脱节,要么注重理论教学而忽视实践能力培养,要么偏重实践能力培养而忽视理论教学。二是教学内容(教材)的确定和教学软件的选用存在问题。三是教学过程枯燥,不能吸引学生主动学习。
客户关系管理课程,教材内容方面的更新尤显滞后,如大数据已经运用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客户关系管理的基石是企业的信息化,与大数据的融合将成为必然,但鲜有教材涉及。教学实践软件开发方面也难以跟上企业发展的进程。
2项目驱动教学要厘清CRM发展现状与趋势
客户关系管理是一门创新的企业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是企业管理中信息技术、软硬件系统集成的管理方法和应用解决方案的总和。客户关系管理课程处于不断发展与创新之中。开展项目驱动式教学,必须立足于客户关系管理发展现状,同时根据其发展趋势来进行项目设计。
(1)客户关系管理的核心理念是关系营销,客户关系管理的支撑系统是信息管理。20世纪90年代英国克兰菲尔德管理学院的阿德里安?佩恩教授提出的关系营销六大市场模型中,顾客关系是整个关系营销理论体系的核心、出发点和归宿,其他关系都围绕企业与顾客的关系展开并最终落脚在企业与顾客的持续交易之上。同时,如果从技术和策略的角度来理解,客户关系管理是一种电子商务的技术应用方案,是“基于数据分析的营销活动”,其基本手段是信息技术。
(2)企业客户关系管理的目标是持续提升自主的运营效率和效果,面向客户的、管理导向和流程导向的客户关系管理是未来的发展方向。客户关系管理的运作框架应具备面向顾客、战略性、整合性的特征,注重六大流程的建设:客户组合分析、客户信息积累、客户价值设计、客户价值传递、客户周期管理和绩效评估。同时,为了在组织中有效实施和推广客户关系管理战略,组织变革、信息化和流程优化的工作也是必不可少的支撑平台。
(3)客户关系管理软件系统提供商,包括Oracle、SAP、Microsoft CRM、Salesforce等,选择实践环节软件系统,应考虑易用性、灵活性、可升级性以及性能等因素。
(4)大数据技术、数据仓库、数据挖掘技术在客户关系管理中的运用。数据仓库为客户关系管理提供决策支持,数据挖掘起着导向作用,体现出客户关系管理是“基于数据分析的营销活动”。
(5)客户关系管理与电子商务关系。在客户关系管理中电子商务与数据仓库是紧密相连的。以电子商务为主战略的企业中,客户关系管理是决定企业电子商务成效的关键因素。而电子商务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未来的研究将突出顾客价值的运用和顾客知识管理以及客户关系管理实施流程和能力的研究。
3?目驱动教学法的运用
(1)根据客户关系管理的发展趋势,从客户关系管理的六大流程,即对客户组合分析、客户信息积累、客户价值设计、客户价值传递、客户周期管理和绩效评估六大模块进行了项目设计。项目也可由学生在论证的基础上自主选择。
(2)具体设计:①客户组合分析模块:选用了新世纪天籁上市的案例,要求学生区分汽车市场的客户价值、思考东风日产应如何进行客户组合分析完成项目,结合相关文献回答动态市场环境中估计客户价值应考虑的因素、客户贡献价值的测算方法等问题。②客户信息积累模块:选取了阿里金融作为案例,通过解决阿里金融的独特优势来分析阿里金融的客户信息库应包含的内容以及如何进一步运用客户信息库。③客户价值设计模块:贴近学生的切身感受选取了入校之际通信运营商在校园进行的营销活动,分析大学生群体的客户价值特点以及体现的客户需求,并展开到如何提升校园营销的效果,结合相关文献回答企业如何为客户设计其价值组合。④客户价值传递模块:选取全球最大的特卖电商、中国第三大电商唯品会,要求学生分析其快速反应系统及价值让渡系统运转的关键因素及系统中上下游间的关系,结合文献回答价值战略网的构成及客户接触面的构建。⑤客户周期管理模块:以某旅游公司为例,分析客户获取、客户保持与开发、客户流失管理的内容及应对策略,并结合相关文献,构建旅游业的客户生命周期管理模型。⑥绩效评估模块:以湖南卫视的户外亲子节目《爸爸去哪儿》为例,分析其受欢迎的关键因素并评价其节目的满意度,思考其满意度是否还有提升空间,在此基础上探讨客户满意度评价的维度及指标体系。
(3)实施过程:实施过程中坚持以任务为载体、项目为驱动,大致按照项目设计、项目实施与控制、项目评价三个大的环节进行。①项目设计:根据客户关系管理发展现状与发展趋势,按照上面客户组合分析、客户信息积累、客户价值设计、客户价值传递、客户周期管理和绩效评估六大模块进行设计。项目应具有可操作性、针对性、时新性。注重鼓励学生思考和创新、提高学生团队合作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②项目实施与控制:以4~5人为一组,在组长的组织下,按项目时间进度分工协作、开展研究。③项目评价:坚持过程与结果并重,帮助学生自我反省、提高和激励。总成绩结构按小组互评、教师评价、项目答辩3部分组成。
一、从协同学思想看体育教学中的差异与同一
如果我们深入审视体育教学,从学生个体的认知结构、技术特点、个性特征,到教师的不同类型、不同教学内容体育课的演化前景,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差异性会非常明显地凸显出来,任何一个从事教育研究的人,都不可能对此视而不见。差异性在教学过程中是普遍存在的,这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但更为关键的问题是,我们应该怎样来看待和处理这种差异性。毋庸讳言,传统的体育教学往往将差异性看成是教学过程中的不良成分,而想尽一切办要弥补它,以求达到教学的统一。影响深远的泰勒课程模式,其核心在于如何促使学生都能达到预定的统一目标,而若学生没有达到这一相同的结果(存在差异),对泰勒来说就意味着教学的失败:“如果没有某种合乎需要的标准概念,需要就变得没有意义了”;巴班斯基对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的研究,以及他于60年代在顿河罗斯托夫地区进行的长达十几年的“为解决大面积留级现象而进行的实验研究”,其根本的指导思想也在于如何消除学生或教学过程中的差异,以求达到完美的统一性效果;而至于在现实的教学中,追求技术动作的统一性、思维方式的相同性、考试答案的标准性、行为动作的规范性,正是消除差异,追求同一的具体体现。对体育教学来说,学生认知结构、思维模式和身体特征之上的差异同样是建设更为引人入胜、丰富多彩体育教学的积极因素。正是因为学生之间存在的这些差异,才使得他们对体育的认识和技术的理解各不相同,每一个人的发展也将会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而若我们能够在教学中建立起纵横交错的交流网络,而不是每一个同学都只能聆听来自于教师的一个声音的话,这种差异性在竞争的作用下将会逐渐自发地趋于同一。
二、从协同学思想看体育教学中合作与竞争的关系
竞争与合作,是体育教学中相随相伴的一对概念。尽管两者都是体育教学中的必然现象,但我们对它们的作用却有各异的认同。
一直以来,我们更加重视合作的功用,甚至在我国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明确将“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表现出人际交往的能力与合作精神”的合作性目标写入到课程目标体系内,而对竞争则另眼相看。虽然形成“相互竞争、共同前进”的教学状态是教师心中的理想,但教师在教学中却往往不敢过分依重或强化竞争,惟恐激烈的竞争会带来对学生主体性的打击,使教学陷入难以控制的局面,因而乐于选择更为稳妥的合作性作为他们在课堂中的培养目标《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目标体系中没有提及竞争的意义,而在那些以寻求学生主体性为主旨的教育家的著作中,在合作性充斥全篇的同时,同样也难以发现竞争的字眼。在传统体育教学理念中,或许竞争与合作是一对非此即彼的概念,根本不可能整合在一起。但哈肯却赋予了合作与竞争全新的关联关系。协同学中的“协同”概念,从广义上讲,既包括合作、协作,同样也包括竞争在内。正是竞争与合作之间的矛盾运动,成为系统结构形成与演化的主导因素。协同学指出:首先,序参量的形成是合作与竞争的共同结果,只要包含多个要素的系统不处于“死寂”的平衡态,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子系统各自运动模式和集体运行模式,不论是生物学中的种群演化,还是社会学中的思潮与党派,莫不如此。每一个集体运行模式的出现,都是参与这一集体的组分之间协同的结果,而多个整体模式的出现,则是因为子系统之间存在差异与竞争。集体模式之间同样存在竞争与协同,通过竞争,一些模式将其他模式的支持者吸引到自己的集团中来,从而得以加强,而一些模式将不得不失掉支持者,从而衰减与弱化。在复杂系统中,这样的竞争与协同过程一直持续不停,一旦到达系统发展的临界点,这种竞争与协同的关系会在极短的时间内迅速放大,一个或少数几个整体模式会战胜其他模式,取得支配地位,成为系统发展的序参量。由此可以看出,正是微观子系统间的竞争与协同、集体模式之间的竞争与协同、序参量之间的竞争与协同,成为推动系统演化的根本动因。系统的发展离不开协同的作用,否则将会变成一团散沙,但同样也离不开竞争,否则系统内的协同将缺乏最初的发动力。
通过协作达成有序,这已成为我们的共识。但将竞争视为竞争者之间的一种协同,通过它并依靠它才能推动系统演化,却还很难得到人们的认可。但事实却正是如此,如果我们承认体育教学中的个体之间存在竞争并希望取得整体教学效果的话,就不得不为这些竞争中的个体找到相互关联的媒介并通过这一媒介来联合个体,促使它们之间的相互交流,以便能够达成最后的整体协同。而能够完成这一任务的最佳媒介,显然就是竞争。通过促使学生之间形成竞争,并利用竞争来相互沟通与交流,在自发的基础上产生协同,完成“竞争对手———竞争———协同———更高层次的竞争……”的循环链条,无论是对学生还是体育教学系统来说,显然比单纯的强调协同更加具有可持续发展力。在这里,竞争与协同再不是非此即彼的不相干概念,而是以一个整体的两个不可分的部分有机地联接在同一条发展链条之上。
而要达到这一点,我们应该寻求能够更好地涵盖竞争与协同的教学方法与模式。或许研究性学习正是实现这一目的的工具。当然,研究性学习或许并不能取得统一的结果,即有可能形成几个序参量。但随着同学们学习和练习的进一步深入,这些序参量之间不断产生竞争与协同,一个或少数几个序参量最终会浮出水面,成为引导体育教学系统发展的主导力量。在这样的过程中,每一个学生都会不断调整与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技术结构,竞争与协同成为推动他们发展的双重动力。
三、从协同学思想看体育教学中偶然与必然
对传统的体育教学而言,我们并不希望看到偶然性的存在,而是更希望学生在预定轨道上正常运转,最后达到事先己经设定的目标。一切干扰这一行进过程的偶然性,与涨落一样,都被当作教学中的消极因素而想方设法地要去消除掉。从更为深远的角度看来,偶然性与不确定息相关,这显然是确定性科学观所无法容忍的。但尽管人们千方百计要消灭偶然性,偶然性的力量却不断显现出来。任何一个体育教师都会明显地感受到,教学中存在非常多的不可控因素(偶然事件),而这些事件的力量则往往不可思议。现实告诫人们,一切自组织过程都存在偶然性,不承认偶然性就无法理解结构的自发形成与演化。哈肯显然对偶然性有更为清醒的认识,“偶然和必然之间出现明显的相互作用”的论断,表明了他在这一问题上的基本立场:既坚信存在支配性的宏观规律,在微观层次上又重视偶然性的作用,从而以此为奠基建立起了协同学的整个理论框架。事实上,从形成机理上来看,涨落是教学系统中诸多要素局部范围内形成的偏离既定状态的运动形式,它们形态各异、大小不一、随机生灭,显然属于偶然性的范畴。但不论是学生思维状态的偏离常规,还是教学中出现的意料之外的事件,只要教学系统处于开放的状态之中,这些偶然因素的出现又带有一定的必然性。任何一个涨落都有一定的内部结构,代表某种宏观结构的胚芽,只要条件允许,这一胚芽就会被放大,在临界点上成为新结构的模骨架。在此,宏观的必然结构发生于偶然形成的模式涨落之中,偶然性与必然性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再一次明显体现出来。既然必然性与偶然性有着如此密切的关系,我们再坚持教学的确定无误就显得有些不合时宜了。体育教师必须了解,教学目标决不能是一成不变的、机械的,而达到目标的道路更是千差万别,充满随机色彩。教学不是生产流水线,而是一个包含多种鲜活成分在内的复杂系统,外部环境的变化与内部的非线性相互作用所产生的偶然涨落不仅会导致学生多种多样的发展,也使体育教学系统本身的发展方向无法确定。我们对此无须怀有失去“控制力量”的恐惧,而是应该正视这种偶然性并借助于它的创造力,引导体育教学走向更加丰富多彩、生机盎然、充满乐趣的、又是必然前进的(学生与教师都必然将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发展)旅程。
参考文献
[1]欧阳康.复杂性与人文社会科学创新.哲学研究,2003.
关键词:管理科学 市场营销学 发展规律 趋同
科学研究有三个前沿,所谓的三个“极”:极小,极大和极为复杂。管理科学作为一门科学也遵循这样的规律性。市场营销学作为从管理学中分离出的一门学科,其规律性与管理科学有很大的一致性。
管理科学演进的一般规律
纵观管理科学的发展,管理对象经历了从粗略到精细,从单一要素到多要素(包括要素内涵的扩大、要素之间的整合),从局部到整体,从企业内部到企业外部,到一体化的发展历程;管理方法经历了从经验管理到科学管理,从定性到定量再到定量与定性的结合,从以人治到以物治(通过自动决策减少人的不确定性,增加对物的控制而减少对人的控制),从简单系统(简单的物的系统)到复杂系统(复杂的物与人结合的系统),从关注物到关注人(以人为本)的过程;而管理手段的变化则是从人工到利用工具(从利用计算机开始到利用信息手段),从以提高效率为目的到处理复杂问题(如客户挖掘技术、故障诊断技术等,超越了人的能力,而不只是替代人),从单一功能的系统到多功能相结合的系统(如从MIS到CIMS),从信息孤岛到互联网(改变了生产和交换方式,使沟通更加方便,整个世界成为一个相互连接的网络系统)。
由此可以看出,管理科学如同一般科学一样,从三个方向趋于一种极限,第一个方向是不断微观,学科研究进一步分化和继续向微观深入;第二个方向是不断宏观,由于周围环境的影响,组织需要考虑的因素越来越多,涉及的范围越来越广,着眼点越来越高,甚至超出了一个相对独立组织的范围,考虑政治和文化因素,与周围环境连接为一个越来越丰富的网络;第三个方向就是不断的从简单到复杂,进入现代科学后期,特别是近二、三十年来,不断向着宏观交叉,向着复杂的综合集成或整体化趋势发展。管理科学作为一门学科越来越完整和系统化,同时不断分离出相对独立的学科。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市场营销管理、生产运营管理等之间相互联系和制约,把组织的人、财、物有效的整合为一个完整而复杂的系统。
市场营销学的发展规律
上世纪50年代,霍华德的著作《营销管理:分析与决策》标志着营销管理时代的来临。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演进,在相同的社会经济背景下,市场营销学与管理科学有着相似的发展经历与趋势,随着环境越来越复杂,不论是营销的对象、方法和手段都不断微观、不断宏观、不断复杂。
(一)营销对象微观化
市场营销学的发展,也是一个不断细化的过程,企业越来越专业化。在实现明显差异化越来越困难的今天,企业通过另一种方式来构建竞争优势,那就是找出所有增加顾客价值和满足企业竞争需要的各个环节,不断争取比竞争者做得更好,以至于不断趋于产业中的最高水平和理论上的极限。
在20世纪的大多数时间里,大众营销一直占据着营销模式的主流,它能创造最大的潜在市场,而且通过规模经济带来最低的成本,又转化为较低的售价和较高的毛利。然而随着生产效率的不断提高,顾客需求越来越多样化,大众营销已经愈加不适应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
温德尔•史密斯于1958年发表的《市场营销策略中的产品差异化和市场细分》一文首先正式提出“市场细分”的概念。这不是从产品差异,而是从消费者差异出发划分市场的营销思想。目标营销作为一种新的理念在20世纪80年代取代了大众营销的主流地位。
到了20世纪末,顾客的预期越来越高,他们希望产品和服务能满足他们个性化的需求。唐•佩珀斯于1993年提出一对一营销的理念,认为每个客户的需求是不同的,只有尽可能满足其特殊需求的企业才能提高竞争力。1999年Jerry Wind 和Arvind Rangaswamy提出了“定制营销”的概念,企业可以根据顾客的偏好,甚至让顾客参与产品的设计,从而提供个性化的“定制产品”和“定制服务”。例如戴尔公司可以让顾客自己选择电脑的配置;波音公司更是把客户邀请来一起参与产品的设计。可以说,定制营销已经尽可能把对顾客的满足做到极致。
(二)营销方法宏观化
在日益复杂的市场中,影响企业营销活动的因素不断增加,仅仅在某一方面追求精确和完美已经不能适应这个市场。随着市场的不断发展成熟,在营销中需要考虑的因素越来越多,涉及的范围越来越广,营销活动的着眼点越来越高。
在早期,生产者只是把关注点放在产品上,力求产品标准化,提高效率,通过大规模生产来降低制造和配销成本以获取利润。
1961年,西奥多•雷维特发表了《营销近视症》,即行业衰退的主要原因是企业只重视产品而忽视顾客需要。产品仅仅是满足一个持久性需要的阶段性手段。市场营销组合4P的理念应运而生,仅仅把关注点放在产品(Product)上已不能很好的适应市场,于是逐渐增加了价格(Price)、渠道(Place)、促销(Promotion),形成4P组合。
近年来,由于环境污染、资源短缺、人口迅速膨胀、世界范围的经济问题,以及被忽略的社会服务,这些情况催生了社会营销观念的出现。社会营销观念要求营销人员在公司利益、顾客需求和社会利益三方面进行平衡。
随着世界越变越小,许多营销人员现在能够与他们的顾客和营销伙伴进行全球连接。现在的公司不仅将自己在本地生产的产品销售给国际市场,也从国外采购零部件和原材料。企业所需要考虑的因素越来越多。
(三)营销手段复杂化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营销逐步渗透到组织的生产与经营流程并变得日益重要,营销活动逐步从所有者的利益扩展到最终客户、经销商、供应商、竞争者、社会公众乃至生态环境的利益,从单方利益中心逐步演变到多方利益均衡。市场营销已经是一个相当复杂的活动,与营销相关的各个因素及它们之间的联系,组成了一个复杂的系统。
营销人员与他们的客户、供应商、渠道伙伴甚至竞争者的连接方式也在发生巨大的变化,目前,许多公司都是公司网络的一员,依赖与其他公司的伙伴关系。通过客户关系管理,企业尽最大可能保持客户的忠诚;通过供应链管理,许多公司加强了同供应链上所有伙伴之间的联系。此外,公司发展还需要战略合作伙伴,战略联盟已经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