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古典文化的魅力

古典文化的魅力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古典文化的魅力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古典文化的魅力

古典文化的魅力范文第1篇

摘 要:新中式家具作为全球家具设计风格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其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因为其在强调以文化作为主要设计思想的同时,还打破了传统中式家具呆板厚重的感觉,在造型、色彩等方面力求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时尚元素结合,更具有亲和力。把复古的味道简化到极致,使古典韵味与现代实用相得益彰。其以独特的东方艺术魅力,打动着全球消费者的心扉。

近几年来中国风席卷世界,所带来的新中式风格也成为当今最流行的家具家居风格之一,其所推崇的设计元素和材质,诠释出了浓烈的中华民族文化特征,古朴典雅、韵味深远。

新中式风格诞生于文化复兴时期,伴随着民族意识增强,中国设计界开始从模仿中理出头绪,逐渐成熟的新一代家具设计师队伍开始酝酿出含蓄端庄的新中式风格。在中国文化风靡全球的当今现状,中式元素与现代材质的巧妙结合,表达出清雅秀美的东方式精神境界。

新中式风格的基本内容

新中式风格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基本内容,一是中国传统风格文化意义在当前时代背景下的演绎;一是对中国当代文化充分理解基础上的当代设计。新中式风格不是纯粹的元素堆砌,而是通过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将现代元素和传统元素结合在一起,以现代人的审美需求来打造富有传统韵味的事物,让传统艺术在当今社会得到合适的体现。

新中式家具的特点

所谓新中式风格和旧的中式古典主义风格具有很明显区别,传统的中式古典主义风格追求雕廊玉砌,攀龙附凤,风格单一刻板,给人一种老气横秋、冰冷森严的感觉,不符合现代人追求自由舒适的生活需求,而新中式古典主义风格则摒弃了传统中式古典主义的弊端,在保留传统制作工艺的基础上对传统古典中式红木家具进行的改良与创新,造型更加新颖活泼,线条简约流畅,做工考究,款式丰富,极大的适应了现代人的生活需求,不管是红木沙发系列,还是红木卧室系列,茶厅系列以及一些装饰性的小工艺品,都散发出现代时尚气息,深得年轻人的喜爱。

绿色环保,蕴含东方艺术魅力

伴随着哥本哈根会议的召开,一股“低碳风”席卷了全球,家具制造行业成为低碳环保的忠实拥护者。哥本哈根会议其实不仅提醒了各个国家的节能减排义务,也同样为家具行业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在整个家具行业中,最为环保低碳的应数实木家具,而实木家具则以中式古典家具为典型。中式古典家具所采用的材质使其在设计制造过程中具备了实现百分百低碳的可能,符合在整个社会环境下追求的环保与健康的消费理念。消费者在选购家具产品时,低碳环保也进而成为首选标准。

与众多现代家具相比,家居卖场里的新中式古典家具品牌销售情况一路看好,不仅一些文化品位较高的中老年人对中式家具情有独钟,越来越多的年轻一族也看中了新中式家具的古典时尚,希望把家布置得更为高雅,更具文化韵味。新中式家具的购买使用在一定程度上能充分体现主人的身份地位和生活品味。这也是当下新中式古典家具之所以受欢迎的主要因素之一,同时还因为它打破了传统中式家具给人的呆板厚重的感觉,在造型、比例及色泽上力求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时尚元素相结合,更具亲和力。其实每一种设计风格都有其特定的文化背景作为支撑,以此来传递特定文化氛围中人们的生活追求,新中式古典主义风格是以中国传统古典文化作为背景,其所营造的是极富中国浪漫情调的生活空间,红木、青花瓷、紫砂茶壶以及一些红木工艺品等都体现了浓郁的东方之美,这正是新中式古典主义风格与其它风格所不同的地方。这种极简主义的风格渗透了东方华夏几千年的文明,因此不管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都非常喜欢这种新中式风格,它不仅永不过时,而且时间愈久愈散发出迷人的东方艺术魅力。

融汇古今,中西合璧

“ 古为今用”,这是整个设计界都非常重视的一条主要设计原则,先人的智慧和几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结晶,为我们提供了非常有价值意义的参考坐标,让我们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得更远,飞得更高。在这一点上,许多企业都能想得到,但做得不够。中式家具的设计远不能停留在一些有形的“符号”上面,更应该深度理解其文化的精髓与中国人的审美情趣。中国人的思想,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化的,儒释道思想,交错复杂,让人感觉中国没有一成不变的价值观念。其实,聪明的中国人,讲的是“礼仪之邦”,宋儒在这一点上讲的是非常到位的,宋儒将“礼”讲成“理”,是有一定道理的。中国人讲的是一个“理”,只要“理”上讲得通就可以去做。儒家的“中庸”、佛家的“因果报应”、道家的“道”,遵循的都是一个“理”,凡事都应合理而行。

我们要研究明式家具,一定不能忽视宋代的文化,它受宋文化的影响是非常大的。研究清代家具便不能忽视明代文化,这就是古为今用。清代的家具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洋为中用”。研究清代家具,则不能忽略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如今我们要研究“新中式”家具,更应该深度理解清代家具风格的形成,它有太多我们可以借鉴的地方。“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清代家具风格则是一个成功的典范。

中国文化的艺术魅力

中国文化影响了世界文化近十七个世纪,可以说其最大的魅力在于“包容”。中国文化中的包容,是全世界仅有的。任何一个民族,都不能容忍不同的信仰,只有中国可以。新中式家具的设计和发展,不能总是将目光钉在中国文化上,更不能停留在中国的一些设计元素和符号上,西方家具中同样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与学习的地方。也只有这样,中式家具,才能以其独特的东方艺术魅力,在不久的将来,才会影响全球,受到全世界消费者的喜爱与追捧。

古典文化的魅力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中国古典舞圆动静态韵律魅力

一、“圆”在中国古典舞中的呈现

中国古典舞做为我国舞蹈艺术中的一个类别,她是在民族民间传统舞蹈的基础上,经过历代专业工作者的提炼、加工、整理、创造、并经过较长时期艺术实践的检验流传下来的,具有一定典范意义的古典风格的特色舞蹈。中国古典舞在舞姿造型,动势动态上始终遵循着“圆”和“终点回归起点”的走圆运动原则,充分体现了“圆”的运用在中国古典舞中的特殊意义,也表现出“圆”在中国古典舞蹈中的核心价值。要清楚的展现“圆”在中国古典舞中的作用,首先必须了解中国古典舞的发展起源。

在欣赏舞蹈中也要求圆圆相扣,虽曲折不断,最终还是要求圆圆满满。因此中国舞蹈必须遵循这一规律,缔造出中国人喜欢的舞蹈艺术的“圆”。何为中国古典舞的“圆”呢,舞蹈界人士是这样解释的。

二、中国古典舞“圆”的理论

中国舞蹈在经过了长时间的发展形成了以“圆”为主要审美特点的审美趋向,而“拧”是中国舞蹈身韵美的支柱。从造型,动律,运动线,舞蹈技巧都表现出“拧”的特点。而“拧”的本质是曲线,曲线是圆的变形,这一切都源于中国文化对于圆的审美情趣,同时也有人认为太极图是中国古典舞的典型反映。无论从宗教祭祀舞蹈,还是宫廷宴乐,直到元,明,清的戏曲舞蹈都体现了圆的审美标准。

那在审美上自然仍以“拧、倾、圆、曲”为主要特点,但是由于戏曲舞蹈在元、明、清这样一个思想禁锢的时代中产生,自然在舞蹈的审美上也过于压抑与内敛,戏曲舞蹈并不能代表了中国古典舞的全部,尤其汉、唐两代舞蹈艺术奔放、外化是中国舞蹈艺术发展史上独具魅力的时代。在周、汉、唐、宋的舞蹈虽然不同于元、明、清,但是从历史资料中可以看到至少在舞姿上也是以“圆”为主要的审美标准。

那么中国自古就缺少像西方一样的舞台概念,宫廷舞蹈的表演场地多是一个众人在四周的观看形式。民间乐舞的表演更是场所不定像“踏歌”之类的民间节庆联欢舞蹈更是随时随地。到了宋代民间艺人虽然有了固定的场所“瓦子”、“游棚”也是众人围而观之。直到元、明、清杂剧戏曲的出现逐渐有了表演的“戏台”。中国的“戏台”不同于西方的舞台,是一个平面。由左、右上下场,而是一个向前突出的矩形,上下场是由舞台最后墙的两扇向正前方开的门“出将”、“入相”进出。在这样的表演场合下,舞蹈表演不但要满足正面观众的需要,还要满足剩余观众的舞蹈审美要求,那舞蹈造型、动作走向无时都要让180度或360度的观众看上去都是美的。在这一点上与西方的芭蕾舞只是要满足正面的观众审美需要不同,这样舞蹈主要在一个平面展示。这要求了西方舞蹈者的“开、绷、直、立”而中国的舞者就舞姿上像“圆”一样,从各个角度都是完美的,在造型、舞姿、运动线上也都以“圆”为主要的美学依据。

邵洋老师创编的舞蹈《罗成叫关》就多次运用了“子午相”的舞姿展示手法来塑造人物,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该剧目有几个动作的设计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表演中,演员一手握拳,一手探撑,形如“山膀”跪地而立,时而运气,时而曲腰始终静止在一个点上用头,肩,腰,臂去划“圆”,表现了主人公罗成将军自感身遭陷害,无语面对苍天的复杂心情,也是“圆”的静态在此剧中的具体体现。

三、中国古典舞“圆”的魅力及展望

中国古典舞作品遵循“圆”的规律,从而体现出“圆”的魅力。舞蹈《罗成叫关》也就是一例,编创老师为制造“圆”专门设计了一根马鞭和一缕长发,这也是该剧目的亮点所在。舞蹈《夜奔》,编导也运用了多颗粒手法,将古代舞者头,肘,手,膝等部位充分调动,其舞蹈的造型到造型,舞姿到舞姿之间都严格遵循了古典舞中“欲动式”以及“三圆”的运动规律。奥运会开幕式中的舞蹈《画卷》也运用了圆的技法,将古典舞与中国书法文化,扇文化融为一体,把舞乐,书画融为一体,无一不贯穿着“圆”的韵律。

其实,“圆”也是取之于生活的,我们每个人每天都在不断地划着,中国古典舞也将利用自身的艺术优势,为人类世界划出更大更美的圆,正如清人张英所说,“天有不圆,圣人至圣德,古今之至文:法贴,乃至艺术,必极圆而后登峰造极。”圆是中国古典舞的突出特征,有着“平圆,立圆,八字圆”的三“圆”运动轨迹,差异的对立的方面,互相结合,互济不足,从而构成了高度协调,平稳,一致的整体。这个和谐统一的整体就是圆。

中国古典舞作为一门高品位的艺术,必须要坚持以观众为中心的原则,在遵循规律的同时必须尊重观众的审美需求,不仅要把“圆”呈现给大家,而且还必须与观众的心理设想相吻合,这样才能引发观众的审美.因此在运用“圆”的舞台实践中,切忌圆规式划圆,形同机械,味如嚼蜡,不能调动观众对中国古典舞艺术的渴望,只有充分的理解“圆”,巧妙地运用“圆”才能真正使中国古典舞这一璀烂的明珠永远放射出她那夺目的光辉。

参考文献:

古典文化的魅力范文第3篇

一、文化价值

中华民族是诗的国度,中华诗歌博大精深,是汉语言中的精华。在中小学教学古典诗词,就好像在孩子们面前打开了一扇窗户,铺上了一条通道,让他们穿越时空,走进历史,了解并深刻认识我们民族的悠久文化。有人认为历史离我们太远,古典诗词已远离我们现代的语言形式。殊不知,只有认识了昨天,才能真正懂得今天、开创明天。古典诗词的学习,是许多中小学生接触传统文化的起点,这将为他们以后进一步了解并热爱祖国文化打下良好的基础,并对其一生的文化素养的形成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回溯过往,多少英雄豪杰、治世良策被历史的尘沙湮没,但是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李清照这些名字却熠熠生辉,“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三岁小儿亦朗朗而诵。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大的反差呢?从“诗经”到“唐诗宋词”,从上古时代到明清至今,无数文人墨客用诗词来抒发内心的感触。可以说,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最引以为豪的文化遗产,也是每个炎黄子孙最为耳熟能详的话语。古典诗歌“充满洋溢着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种美好的精神,一种品格,一种操守和修养。”

二、教育价值

同志说过:“中国的古典诗词博大精深,有许多传世佳作,它们的内涵深刻,意存高远,也包含很多哲理,学一点古典诗文有利于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丰富思想。”教育的核心价值在于育人,即铸造人的灵魂。学习古诗文可以让孩子们感受先贤的智慧和情怀,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园。古典诗词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传承文化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功能。古典诗词的题材涉及社会人生的方方面面,相思离愁、爱情友情、山水田园、爱国忧民、自然风物无一不入诗。因此,从古典诗词里学生可以受到多方面的教育:诵读“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可以养成豪迈开阔的胸襟;诵读“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可以学会珍惜友情亲情;诵读“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可以激发浓郁的爱国热情。欣赏一首诗的过程,便是再造一首诗的过程,日积月累,不仅令学生的大脑汲取不同的知识、思想,还让他们从小根植于中华文化的沃土中,接受传统文化精华的滋养,情感不断丰富,情操不断得到升华,从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的个性,促进健全人格的养成。因此,《语文课程标准》不仅明确规定了义务教育每学段要背诵的古诗文篇目,还规定了阅读要求:第四学段,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力求通过古诗文的熏陶为学生的人生涂上最佳的底色。

三、审美价值

对美的追寻一直是全人类孜孜以求的目标。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特殊的文化心态、审美趣味。经过岁月淘洗流传下来的优秀古诗词就是美的积淀,历经千年而魅力不减。首先古典诗词的魅力体现在它的辞藻美。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语言辞藻美是诗歌审美特征的一个重要方面。孔子云:“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诗人们为选词炼句而苦苦求索的例子,可以说是不胜枚举。诗圣杜甫曾云:“为人性僻眈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他自己的创作就是明证:“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短短十字却刻画出了洞庭湖的浩渺博大。古典诗词的魅力还体现在它的含蓄美。从欣赏的角度看,诗歌具有言简意丰、言近旨远的特征,能使读者展开积极的想象和联想,激起读者的欣赏情趣。如“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正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使玩之者无穷,味之者不厌”。这是因为,古代诗歌的体制一般比较短小,一首诗词的字数句数都是固定的,所以诗人在创作时必须以小见大,以少见多,短中见长,浅中含深,以最少的语言表现丰富的思想感情。再次,古典诗词的魅力还体现在它的意境美。古人写诗讲究情高韵远、动态传神,一首首诗就是一幅幅山水画,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和画往往融为一体。古典诗词的优美意境,就像一幅幅淡雅的水墨画,立体地展现在读者眼前。“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通过绘景营造出闲适、优雅的意境。纵观浩瀚的诗词海洋,从《关雎》《蒹葭》到《无题》《清明》,无一不是情、景、意三者的完美结合。

四、艺术价值

在古代,诗歌往往是用来吟诵的,词则是用来歌唱的。古体诗词严遵格律,对体制、声韵都有极其严格的规定。歌行体、律诗、绝句以及各种词体,无不朗朗上口,和谐美妙,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对后世新诗创作和现代流行歌曲都有着广泛的影响。一些现代歌曲就直接取材于古典诗词,如《在水一方》《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

古典文化的魅力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中 语文教材 古典诗歌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2-0040-02

我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史,在这个期间,文学可以说是历史长河中一道亮丽的风景,流传下来的大量的古诗词,是我国劳动人民创造的文化精髓。从高中语文教材编排来看,存在大量诗歌,特别是古典诗歌,它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同时也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精华。对名篇佳句、诗歌鉴赏进行背诵默写已经成为历年高考的重点。它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一直是师生头疼的问题。针对这种现象,我们必须打破快餐文化、理解困难等思维模式的约束,不断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鉴赏习惯与能力。

一、注重意境,培养学生读诗兴趣

古典诗歌作为最有文学魅力的文学形式,它是一种高雅的文学艺术,有“语言钻石”、“文学之母”的美称,由于它具有语言抒情、形象鲜明、语言精练等特征,在简短的文字中隐藏着丰富的意境,为了明确这类信息,必须从诗歌意象明确潜在意境。所以学生在语文教材学习中,必须根据诗词形象、意象,深入诗词内部,感悟诗歌魅力。因此,在语文教学中,不能一味分析作品字词,还必须发挥联想与想象,深入诗歌情境,得到美感。

从教学实践情况来看,朗诵诗歌配乐,对引领学生进入施工情境也有重要作用,通过朗诵配乐不仅能激发学生潜在感触、记忆,还能将主观体验和乐声有机的联系起来,从而更加深入的品味诗歌妙处。例如:在教学《蜀道难》时,我们可以让学生凝神静态,将作者描绘的景物展现在脑海。在词曲教学中,根据音乐特性,用演唱代替教学,引领学生进入意境,这样就能让学生融入更多情感品味词曲情调,如:《虞美人》、《窦娥冤》、《送别》。在教学时,可以先播放唱片,再教学,一旦学生会唱,就很难忘记,这样既达到了加深记忆的目标,同时也是背诵的过程,还能在优美的歌声中品味情感与诗意。

二、加深文化积累与沉淀

在传承华夏文化的过程中,古典诗歌具有丰富的人文资源,不同的作品具有不同的美感。为了让学生从课堂教学中爱上古典诗歌,除了要对课本进行教学,还应该开阔学生视野,让学生有更广的涉猎范围,从而不断提高文学积累与素养。通过在班级开展诗歌朗诵、摘抄比赛,每学完一个单元或者阶段,让学生轮流上台背诵喜爱的课外诗作,其他同学可以笔记,或者摘录,这样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面,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好的“画质”。例如:在学习先秦诗歌告一段落后,通过开展诗歌朗诵比赛,学生背出了《燕歌行》、《垓下歌》等作品,不仅打开了学生的学习视野,同时也让学生领略了古典诗词的浩瀚。

在对唐宋诗词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山居秋暝》具有情深景美的特点,很多学生都很喜爱,此时老师可以根据这个时机让学生搜罗王维的其他诗歌进行拜读。这样就能让“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行到水穷时,坐看云起时”、“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诗人追求宁静、淡薄的理想志趣以及艺术造诣毅然跃于胸中。

从古典诗歌形式来看,虽然短小,但是精炼,拥有丰富的情感、优美的意境和内容。所以在古典诗歌学习中,应该将其和现代白话文以及诗词结合起来,从而打开学生思维空间,提高审美情趣。例如:在教学《生查子》这篇词时,学生很容易理解“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中甜美的忧伤,此时我们可以选取《青春》、郑愁予的《错误》,进行对比鉴赏与体会,这样不仅能让学生更容易学到知识,还能陶冶情操。

三、增强参与力度,提高鉴赏能力

从整个高中教学过程来看,语文诗歌教学涉及内容具有很大的时间跨度、涵盖区域广、体裁多样、内容丰富,由于诗歌鉴赏需要良好的文学功底、素养、领悟能力以及审美视觉,所以它成为了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与难点。为了打破这种局面,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必须本着参与教学、鼓励鉴赏的原则,在生生、师生互动的过程中,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进行诗歌鉴赏。

在诗歌教学中,可以根据座位进行编排,让两人为一个小组,一个人进行主讲,在早读或者授课时间,轮流上台进行问答,最后再由老师归纳、点评。在这种教学方式实施的过程中,为了保障教学质量,需要注意的是:老师必须根据作品内容、手法、时代、意境对学生提问,让学生通过翻阅资料,对作品进行研究;在老师点评中,老师不仅要对学生仪态、语言表达进行评价,还必须站在审美艺术的角度,引导学生细致、全面、深入的品味、理解诗歌。

古典诗歌作为文化的精髓,博大精深,每首诗都是对生命、自然、情感的展现,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带着虔诚的心去感受、体会。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老师应该不断培养鉴赏能力,让学生爱上诗歌,领悟语言魅力与艺术。

古典文化的魅力范文第5篇

[关键词]唐诗宋词;古典情怀;教学品鉴

中华古典诗词,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流芳至今。它不仅是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脉搏,也是世界文学中独一无二的精神盛宴。以唐诗宋词为代表的古典诗词,蕴含着高贵的古典情怀,它们既是古人内心的道德法则,又是今人学习品鉴传承的精神动力。当代学生置身高速发展的电子网络时代,加上物质的充裕,多元文化的影响等客观因素,他们对古典诗词“既爱又恨”。“爱”之古韵久长,又“恨”之难以品鉴吸收,而以唐诗宋词为代表的古典诗词教学,又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因而,教师应该带领学生品味诗词蕴含的古风古韵,深入品鉴其古典情怀。

一、“古典情怀”的界定

诗词大家周汝昌先生说:“诗讲究性灵,有神韵,有境界。”先生所云“性灵、神韵、境界”广义上讲,就是指诗的音、韵、质、境,音韵和谐,质文并茂,境界自出,可算是诗的天成之品。狭义上讲,可以理解为诗词本身所蕴含的情怀。百度汉语上,把“情怀”理解为“含有某某感情的心境”、“心情、情趣、胸怀”;更进一步可理解为某个人在特定的时境中具有的心胸情怀。“古典情怀”则指在以唐诗宋词为代表的古典诗词里表现出来的个人或集体与时代关联的情感价值观念。这种情感是时代召唤与个体奋发共同作用的产物。

二、“古典情怀”的内涵

古典诗词源头甚广,以唐诗宋词为代表的古典诗词作品中,主要包含如下几种情怀:

(一)寻求安身立命的乡土情怀。中国人一直有浓厚的乡土情结,多数人骨子里难以释怀的都是关于乡土、家国的客观存在。古代诗人在其诗词中寄寓了对故乡的眷恋不舍之情,那片存留成长轨迹的土地,仿佛是支持此生施展大志的支点。少小离家,却不忘老大归家。衣锦还乡自然是欢欣,客居流浪仍然心存乡情。唐贺知章《回乡偶书》让无数眷念故土之人潸然泪下,温庭筠“客行悲故乡”让背井离乡之人更加失魂落魄。

(二)伸展宏愿的家国情怀。古人崇尚“有国才有家”的“大我”之观。正所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国家的兴衰与个人的荣辱休戚相关。读书出仕或横刀立马建功立业以报效国家,“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即使身老心伤,也不忘为国尽忠。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是为国惜才、为国安达而愤慨呈请的呼喊。古人骨子里的爱国心,是支撑他们一路勇敢前行的动力。叶嘉莹先生说:“要培养年轻人的爱国心和民族精神,不能只靠空谈死板的说教,而一定要使他们在精神上或情感上受到感化和感动才行,而中国古典诗歌就正充满了这种感发的力量。”个人对于国家的特殊情感,都会因为时代的不同而沾染不同的特色,但是,文人志士骨子里的爱国精神是一致的:国家兴盛繁荣,个体才会有生存的荣誉感和幸福感。

(三)存思含愁的重情情怀。亲情、爱情、友情,一直是古典诗词讴歌吟咏的重要内容。浓郁得化不开的亲情,让人“每逢佳节倍思亲”。甜美又迷惘的爱情,美好o限,燕子双飞,鸟儿双宿,此情可待,往往却成追忆;浊酒一杯,征程万里,劝君尽酒,哪怕远隔千山万水,真挚的友情亦不会因为距离的遥远而减色半分。

(四)关照自然中沉思人生的追问情怀。张若虚的一首《春江花月夜》,孤篇能盖压全唐,不仅在于诗题一字一景,景境统摄全篇,更在于作者在沉醉自然的同时,有对人生、宇宙的深沉的追问:花月流水永恒?人生渺茫短暂?王勃看落霞,观孤鹜,秋水长天下不禁追问:阁中帝子何时已去?沉思今朝,更不坠青云之志!他们对于自然的关照中,都有发自生命内里的思索和嗟叹:自然永恒浩渺,生命该怎样度过!

(五)逆境犹且坚韧的奋怀。“穷且益坚”,即使身处逆旅,抑郁不得重用,依然孜孜努力奋发。杜甫一生踬踣流离,却仍不忘大庇天下寒士;辛弃疾拍遍栏杆,虽无人会其登临意,依然横刀立马、犁耕纸上。

(六)人格平等的自我激励情怀。钟鼓馔玉的物质盛宴,却难以换取诗人内心的狂放与人格的平等。李白傲骨铮铮,仰天长笑,扬长拂袖是对其自身高贵精神的自我肯定与激励。诗人一颗高贵的心因不失品格而流芳千古。王维以山水的纯净照应人格的晶莹,绿苔石碣上、蜿蜒溪水里,自然盛放着不容沾染玷污的人格魅力。

总之,古典诗词里呈现的古典情怀,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宝贵财富,它给我们点亮了精神的明灯,让我们在这个摸爬滚打的物质奔流的时代,不至于失去了本心,失去了诗心!

[ 参 考 文 献 ]

1周汝昌.千秋一寸心――周汝昌讲唐诗宋词[M].

北京:中华书局,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