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校实验室设计规划

高校实验室设计规划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校实验室设计规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高校实验室设计规划

高校实验室设计规划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实习基地;规范化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4)30-0055-02

伴随高职教育发展,社会对高职教育要求增加,高职教育任务加重,实践教学在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校外实习是强化学生专业技能的重要教学环节,是学生了解社会纽带、顺利就业重要保障。作为实践教学基础条件的校外实习基地,其建设质量是实习活动得以保证的根本,直接影响着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稳定、高效的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为学生专业技能培养提供了重要保障。

校外实习基地指高职院校根据教学需要在企业建立的用于培养学生实践技能的教学附属单位。实习基地建设也是校企合作重要目的之一,校企通过实习基地建设,实现校企双赢。实习基地建设是一项系统工作, 不能简单、一蹴而就,需要校企共同探讨建设路径,实施规范化管理。

1 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意义

作为强化学生专业知识和感性认识的校外实习成为高职院校重要教学环节,因此稳定、高质量的校外实习基地成为培养学生实践技能的重要场所,是学生接触实践工作的重要纽带。近年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成为高职院校工作的重点,如何建立双赢机制,促进校企双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高职院校工作重中之重。通过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将实现以下目标:

一是利用实习基地平台,融合企业技术人员实践工作经验和高职院校教师扎实的专业知识,校企共同开展技术合作、技术创新以及技术改造,促进企业技术进步,激发企业积极性,使企业获得较高经济效益。二是通过校外实习,发挥校外实习基地纽带作用,为校外实习基地(企业)培养高技能专门人才,储备和选拔优秀后备人才,保障企业可持续发展。三是高校集聚了大批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研究人才,企业可以充分利用高校资源,开展学术交流,提高企业人员整体素质,进而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2 高职院校实习基地建设困境

如今高职院校均与多家企业建立了稳定校外实习基地,但实习基地数量明显不足,运作质量不高,在实习基地建设和运作中存在着诸多问题,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21 部分高校校外实习基地运行机制欠缺

受金融危机影响,就业形势严峻影响,高校校外实习基地选择余地较少,只要企业能够提供实习机会,高校很少考虑实习基地建设标准等问题,使实习基地作用不能有效发挥,学生实践能力不能得到有效锻炼。另外,由于学生短暂的实习对企业价值贡献较小,反而增加企业安全负担,影响企业生产效率,导致很多企业不愿意接受学生实习,因此,实习基地建设效果不佳,导致了企业资源浪费。

22 实习基地建设标准缺乏

纵观国外企业发展,通过实习基地建设储备人才是企业人力资源建设路径之一。相比较而言,我国企业实习基地建设没有得到应有发挥,实习基地建设及运行仅仅停留在表面,没有构建相应实习标准,没有实现高职院校、企业、学生三赢局面,使我国校外实习基地处于参观型地位,达不到应有的效益。

23 传统教育思想影响较深

我国高职教育受本科教育“重理论、轻实践”思想影响较深,多数教师对教学质量的评判仍停留在理论知识而非实践技能,实践教学仍处于附属地位,直接导致了实习基地少、实践课程少、学生实践技能培养不足等问题出现。

24 实习基地管理体制滞后

当前,多数高校实习基地管理体制落后,导致高校实习基地管理不规范,校企不能融为一体,不能共同管理,缺乏完善的监督和考评机制,影响了实习基地建设成效。

3 高职院校实习基地建设与规范化管理路径

科学规范的管理是实习基地高效、稳定、有序运行的保障,因此,应着力从以下几方面开展规范化管理。

31 校外实习基地的选择

校外实习基地选择应本着:一是专业对口,企业应具备一定规模,具备先进技术和设备,满足学生实习需要;二是实习所在地点适合专业要求,指导教师对实习基地熟悉;三是交通便利,节省实习费用,方便食宿;四是企业有承担实习教学热情,积极性较高。

32 有序的教学质量监控和考核

根据专业特性和实习特色,构建真实的实践环境,加强教学过程管理,与技能证书的考核相结合,制订行之有效的考核机制,重点考核学生实践操作技能、设备操作规范、量具正确使用、安全文明生产等内容,通过严格的实习成绩评定,实行实习成绩不合格者重修,调动激发学生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实践操作技能,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33 建立规范的管理制度

通过校外组织机构构建,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实践指导教师指导制度、实习学生管理制度、兼职教师指导制度等),加强实践教学管理监督机制。实习基地的运行需要规范的实习管理制度和文件资料(实纲、实习计划、实习报告等),通过征求校、企、教师、学生等多方意见,根据专业特点,参考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人才培养规格和实践能力要求,制订实纲和实习计划。

34 加强实践师资队伍建设

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需要经验丰富、实践能力强的实践教师,针对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教师多为从校门到校门,具备较高的理论素质,但缺乏实践工作经验。因此,各高职院校应聘请经验丰富的一线技术骨干担任企业实践教学教师,同时也通过专任教师与一线技术骨干交流,横向科研课题研究,使专任教师掌握新技术和市场动态,扩大知识面和涵盖量,提高业务水平和实践能力,建立一支综合素质较高的专兼结合的实践师资队伍。

35 借用企业资源共建实习基地

应充分利用高职院校教学用地和企业资源(资金、设备、销售等),一方面弥补学校资金不足、技术力量不足缺陷,另一方面也使学校教学紧贴生产,毕业生具备实践技能。

现代高职教育教学需要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实践教学对学生科学严谨、实事求是工作态度,团结合作精神培养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为学生步入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稳定、有序的实习基地建设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技能型人才培养上具有深远意义。

参考文献:

[1]席磊基于校企联盟平台的工学结合实习基地建设与管理模式创新[J].职业技术教育,2012(12)

[2]边传周,王永芬,张晓根搭建合作发展联盟平台 创新校企互动合作模式[J]高等农业教育,2009(4)

[3]杨世俊如何运用层次分析法选择教学实习基地[J].长沙大学学报,2010(2)

[4]宋微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的探讨[J]中国成人教育,2011(2)

[5]杨丽君,辛和金高职院校教师职业能力构成及提升策略[J].中国市场,2014(17)

高校实验室设计规划范文第2篇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蔡雯2009年1月撰文指出,在数字技术与网络传播技术的推动下,媒体格局正在发生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变化。媒体融合,已经成为这场变革的主旋律。[1]正值媒介融合时代,教育部在2012年出台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强化实践育人环节。制定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办法。增加实践教学比重,确保各类专业实践教学必要的学分(学时)。普通地方本科高校新闻与传播专业教学逐步注重学生的实践技能的培养,实验室作为实践教学第一阵地,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尤为重要。与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已趋于成熟的重点本科院校相比,普通地方本科高校新闻与传播专业开办时间晚,实验室的建设均起步较晚,在建设资金与专业人才方面短缺。虽然,实践教学的模式已经从传统单一的课堂教学转向创新多样化的课堂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过程中存在诸多的问题亟待解决,如何跟上媒介融合时展的脚步满足实际教学需求的同时有更加广泛而深入的发展。

1.实验室的现状

目前,地方本科高校的大部分开设新闻与传播专业的地方本科院校,创建之初一般都将新闻专业下挂在中文系,通过不断发展,新闻与传播专业的培养队伍越来越壮大,培养方向从原来主要向报刊输送文字采编人员,课程设置则偏向汉语言文学专业,多强调新闻写作能力的课堂教学阶段到注重学生在作品进行创意、构思、搜集素材、形成稿本后,对前期拍摄和后期制作中对摄像机和非线性编辑系统等实验设备、技术的操控能力,独立完成电视新闻制作能力培养方向转变,这对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要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面对近些年生源萎缩,但新闻传播专业部分方向学生的招生人数却突飞猛进。如笔者所在是湖北工程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传统的中文专业学生人数逐年下降,2000-2015年学生人数从100多人降至40人左右,而新闻传播专业学生人数却有飞跃发展,由于新闻传播专业的播音主持方向的学生为艺术类学生,入学门槛低,尽管学费高于其他专业,但招生人数由原来的30人上升到120多人。招生人数的增多,建设时间不长的实验室场地不足、设备设施不全,实验室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不够,再加上实验室建设经费紧张有限,难以抵挡学生人数猛增的形式,满足实践教学的需求。而地方本科高校的新闻与传播专业实验室的建设不合理、管理不规范,实验室人员结构不合理、专业水平不高等问题普遍存在。如何办好新闻与传播专业,怎样搞好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就成为横在发展道路上的首要问题。

2.实验室存在的问题

2.1实验室使用安全问题

实验室是教学实践第一线,是开展实践教学的重要场所,是实践教学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与理科实验室的安全问题相对比,对于文科的新闻与播音专业实验过程中也存在用电安全、仪器设备的正确操作、实验人员人身安全和实验环境保护等问题。实验室安全管理如果不当,将对人的健康和安全、环境造成极大的威胁。目前,在实验室使用安全管理过程中突出存在的问题是:第一,师生是教学实践过程中缺乏安全认识。有些老师和学生安全意识淡薄,认为文科类的实验室没有什么安全隐患,而对于新闻与播音专业的实验室来说,出现摄像机和三脚架等高频率使用设备的损坏、录音室和演播厅的线路损坏、非线性视频编辑室和电脑编辑排版实验室的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都是因为在使用过程中缺乏安全认识造成的,为实验室安全维护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不便。第二,实验室的环境安全问题。比如广播录音室空间狭小,拥挤造成录音室的隔音板经常被撞坏;学生缺乏责任感,在实验室内或走道上过早、抽烟造成实验室室内或周围环境污染等。第三,师生缺乏安全教育。有些老师认为教学和实践是最重要的事情,忽视对学生进行实验室安全教育,认为实验室使用的安全应该是实验室管理员的事情。而有些老师在实践课堂上反复强调安全问题和重要性,比如说设备的保护与赔偿、非线编和电脑编辑排版室的网络安全和实验室禁止抽烟等,但学生不认真听也不执行,造成问题之后才知道后果的严重性。

2.2实验室建设问题

大多数院校地方高校的新闻与传播专业的开办时间不长,实验室的建设仍然处于起步阶段。第一,功能设计规划不合理。对于专业的开办和实验室建设方面经验不足,大部分院校在最初缺乏整体性规划,没有从综合功能、后期维护与升级等系统性问题上作充分考虑,而只单纯的购入大量贵重仪器,保证有实验室用,有老师上课,有管理员看管就可以。第二,实验用房和设备紧张。基本上新闻与播音专业的实验室都是由教室改建而成,实验用房面积不能满足当前教学实践人数的要求。如广播录音室,普遍情况是一间面积为15-20平方的录音室内一套设备,条件好的学校最多有2-3间,容量50人左右的班级开展实践教学很难保证每个学生都能接触到设备,并熟练掌握相关技能,有的老师基本上把实践课改成理论课,在普通教室中进行;对于新闻专业的学生,摄影、摄像器材及场地数量有限,在几个班同时进行实践课作业的时候,实验器材的数量显得捉襟见肘。第三,实验室及设备使用率不高。实验室建设资金紧缺而压低成本,有些实验室在建立之初并非按照标准建立,设施不健全,或使用淘汰设备,并且设备的维修与更新跟不上,不能满足实际的教学需求,造成在实践教学中老师们干脆放弃使用。

2.3实验室人才队伍结构不合理

目前,地方高校新闻与传播专业实验室队伍中专业对口的人员较少,年龄和知识结构严重老化,缺乏高水平的专业技术人员,队伍人数结构不合理使得实验室管理的整体力量偏弱,不能为当前实践教学顺利进行起到保障和促进作用,而且对实验室建设与维护的长远发展不利。

2.4实验室开放程度有待提高

新闻与传播专业是理论与实践并重的专业,实验室的开放程度决定了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水平的高低。由于实验室的设备设施数量、场地和管理人员水平的局限性,仅仅只能满足基本的实践教学需求,实施开放程度较高的实验室管理难度很大。目前,基本上一般地方本科高校的新闻与传播专业实验室及设备仅用于上课使用。

二、媒介融合时代地方高校新闻传播专业实验室的功能定位

1.人才培养,实践教学的第一阵地

媒介融合时代对新闻传播专业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对学生的动手实践和创新能力的要求突出。在注重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要加强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制定新闻与传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合理设置课程结构,加大实践课程的课时比例。那么,实验室必然是专业人才培养,进行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和第一阵地,要加强实验室在这一方面的认识,加强实验室这一功能的体现。

2.教学改革,实践教学作为切入点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全面实施高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对于培养创新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基于项目的学习和学生自主探究式的学习,在实践教学中广泛应用,学生可以组成协作团队,在实验室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发挥其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在学习过程中是引导者、组织者、指导者。实验室设备的不断更新和完善,为这类教学改革提供了各种硬件和软件的支持。

3.学术交流,促进教师发展的新动力

适应媒介融合时代新闻与传播人才培养的发展要求,教师能力的发展也应该跟上时代需求。通过各类实践活动,加强对外学术交流,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模式,积极鼓励教师参与国内外的交流活动,逐渐建立起与外界合作的运营机制,教师们在各类实践活动和学术交流中,获得大量先进的科技前沿信息和学术思想。实验室在发展建设中引进更加先进的设备仪器,提供更加前沿的实验平台,促使教师创新教学方法,教师能力的发展必然得到促进和提高,实验室的学术领域也得到拓宽发展。

4.开放,服务地方的基地

开放性是实验室服务社会、服务地方的重要特征。实验室不仅仅是学校培养创新实践人才的场所,作为地方高校新闻传播专业实验室,要提供开放,突显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的功能,体现地方高校特色服务。媒介融合时代的实验室提供开放性的服务,才能得以实现。实验室服务地方,将专业知识转化为生产力,提高设备利用率的同时还能赢得社会影响力,赢得地方支持,促进专业发展。

三、地方高校新闻传播专业实验室管理模式优化的新思路

1.确立发展目标,完善制度建设

第一,建立明确的发展目标,重视长期、合理的整体规划实验室建设与规划。在现有条件下,明确专业长远发展目标,进行资源整合与升级改造、调整实验用房的布局,整体性规划,分期分批、避免重复建设的情况下使其在功能上进一步完善,方便管理与维护。第二,完善实验室使用管理制度,改善实验设备管理及开放资源共享。这一方面可以借鉴高校文科重点实验室的成熟经验。第三,建立健全实验室使用安全制度,加强实验室安全教育。科学规范的安全制度是实验室安全、正常运行的有力保障。根据每个实验室的特点制定具体的安全管理细则。师生的安全教育应该同时进行,共同建立安全认识,并定期进行安全教育,营造实验室使用安全的氛围。

2.加强实验室人才队伍的建设

实验室人才队伍的建设是实验室建设的根本。而媒介融合时代带来的最大的挑战却是对教师和管理人员的挑战。根据实验室教学和科研的要求,建立健全实验室管理人员工作考核机制,引进实验室的发展需要专业技术人才,组织并鼓励实验室管理人员参加与本专业相关的技术培训或专项技术进修,多联系兄弟院校中实验室建设的比较成功的高校,与他们交流经验、访问学习、共享资源。只有建设一只知识过硬、技术精干、业务素质好、热爱新闻传播事业和教学事业的队伍才能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培养出优秀的学生。

3.构建新型的实验教学模式

第一,打破传统的课程结构设置,开设一些跨媒体学习的课程。让学生系统性的掌握传统媒体、网络、电视电台等媒体的特性和技能要求。第二,开创基础实验课与创新实验课组合。让学生在掌握基本技能的同时,学习新闻传播实践前沿的相关知识,适应时展需要。第三,打破实验室内的实践教学,构建一些实践平台。与突破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和实验设备场地不足的局限性,先走出院系与校园媒体相结合,再走出校园与地方媒体结合,联合合作办学的重点高校实验室相结合,最后走向市场与地方传媒产业链相结合,通过不同结合的途径,创建开放的、广阔的教学实践平台,探索出一条能够培养学生创新实践和动手能力的新型实验教学模式。

高校实验室设计规划范文第3篇

关键词:Web技术;课程体系;互联网服务;Web应用服务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Web技术课程

Web技术课程是指讲授网页设计与网站建设的课程,主要讲授网站的规划、设计、开发等内容,并深入讲述Web的工作原理。Web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网页的设计、制作方法,了解网站规划的一般方法,熟练掌握常用网站制作软件的使用,能够进行交互式网站的规划与开发。该课程体系一般应包括以下几门课程:“网页设计与网站规划”、“动态网站设计”、“数据库原理与应用”、“Web数据库”和“Web Service开发”。

2目前高校开设Web技术课程的现状

2.1教学内容落后,跟不上互联网技术的发展

Web应用服务的快速发展,推动了Web技术的快速发展,Python、Ruby等敏捷开发技术的出现,极大地缩短了Web应用项目的开发周期;Flex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Web表现形式;Ajax技术的广泛应用大大改善了用户体验。而目前大部分高校所开设的Web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并不能很好地与目前Web技术的发展同步,这一点使我们的教育与市场的需求很难达到相互符合。

2.2Web服务理念较落后

Web 2.0的迅速发展推动了互联网理念的不断创新,BLOG、微博客、SNS、RSS、Wiki等新的互联网应用形式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互联网应用服务理念的发展。目

前大部分高校开设的Web技术课程在其教学内容及概念上很少涉及这些全新的互联网应用形式及理念。

2.3在日常学习中暴露的问题较少

目前大部分高校Web技术课程的教学方式为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相关知识,学生在实验课上对所学知识点进行练习。大部分情况下学生都是在对所学的某一知识点进行单一训练。此种实验课可以暴露学生在语法等基础方面的问题,但是具体应用中一些容易出现的问题却很难发现。

2.4学生很少具有开发完整项目的经验

在正常的授课过程中学生往往很少能够参与到一个项目从需求分析到设计规划,到具体开发,再到项目部署调试的全过程,这就会造成学生缺乏完整项目开发的经验,学生仅仅停留在对“实验室项目”的学习上,而缺乏实际应用项目的开发经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很难得到提高。

3Web技术课程的教学实践

我院从2005年起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开设Web技术课程,目的是使学生能够掌握网页设计、制作的方法,掌握网站规划与建设的一般方法,能够采用动态网站开发语言并结合数据库进行交互式网站和Web应用项目的开发,具有完整的项目开发经验;了解Ajax、RSS、Flex等Web发展的前沿技术,了解Web 2.0、微博客等全新的互联网应用模式。

3.1课程体系介绍

下面对我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Web技术课程的具体开设情况分别加以介绍,其中重点介绍“网页设计与网站规划”、“动态网站设计”这两门课程。

“网页设计与网站规划”:主要使学生掌握网页设计与制作的常用软件,掌握色彩理论、平面构成等网页设计的一般原理,熟练掌握Html、CSS基础语法并能够使用两者相结合进行静态网站的开发,掌握网站的设计、规划、制作、与维护等工作;了解Web标准的基本内容,掌握依据标准进行网站建设开发的一般方法。

“动态网站设计”:我校目前采用ASP作为动态网站开发语言进行讲授,讲授的主要内容是ASP的基础知识,Web服务器的安装和配置以及创建ASP程序的方法,ASP的脚本语言VBScript,ASP的内置对象Response、Request、Application、Session、Server,ASP的文件操作对象以及ASP的数据库对象ADO等,并讲授网站的性能优化、安全性保障,Web的工作原理等内容。目的是使学生掌握ASP语言,能够采用ASP进行Web编程,开发交互式网站;通过开发动态网站,深入了解Web的工作原理,了解B/S体系结构下的Web应用项目开发;系统地掌握一个网站项目从需求分析到数据建模,到Web界面设计及编程,再到最后调试并等流程;同时在日常讲课中引入互联网应用的新技术、新理念。

“数据库原理与应用”:本课程的任务是通过对数据库的语言基础、程序设计、系统开发等环节的学习,学会采用面向对象的数据库设计方法,最终掌握SQL Server 应用系统的开发技能,为以后的项目开发,奠定必要的理论基础。

“Web数据库”该课程主要使学生掌握Web开发技术与数据库相结合开发应用系统的一般方法及具体应用。

“Web Service开发”:该课程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专业课,并作为Web技术课程体系中的应用型课程,主要使学生掌握分布式、跨平台的系统开发。

3.2核心课程教学大纲

我校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开设Web技术课程时,将“网页设计与网站规划”和“动态网站设计”这两门课程作为核心课程,下面分别对其教学大纲加以介绍。

(1)“网页设计与网站规划”课程教学大纲

我校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开设的“网页设计与网站规划”课程共72学时,其中理论课时54学时,实验课时18学时。课程教学大纲如下。

(2)“动态网站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我校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开设的“动态网站设计”课程共72学时,其中理论课时54学时,实验课时18学时。课程教学大纲如下。

4目前存在的问题与今后努力方向

目前我校开设的Web技术课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具体有如下几点。

(1) 新技术涉及偏少;

(2)Web理念的涉及内容相对较少;

(3) 师资力量相对较薄弱。

针对我校的培养目标及现状,今后计划在以下方面加以改进:

课程的扩充。针对目前的应用现状,在Web技术课程体系中增加敏捷开发技术,如Ruby、Python、PHP等技术;并增加新技术的应用,如Ajax应用、Flex应用、WAP开发等。

增加讲述Web理念的课程。

建立一个与时展保持同步的机制,使课程体系能够与Web技术的发展及应用保持同步。

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一方面通过内部学习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加强与校外企业的合作及参加相关培训等提高教师的实力。

参考文献:

[1] 翟萍. 对高等院校网页制作课程的思考[J]. 科技资讯,2007,(14).

高校实验室设计规划范文第4篇

一、工业工程专业及其人才培养的特点

工业工程是在科学管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应用性工程专业技术。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工程师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勒进行了“金属切削试验”、“搬运生铁块试验”和“铁锹试验”,极大地提升了企业生产率,形成了“泰勒制”(即科学管理),为工业工程学科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随着科学管理体系的完善和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运筹学、系统工程的发展和引入,现代工业工程体系日益完善。[1]1955年美国工业工程师学会提出“工业工程是对由人员、物料、设备、能源和信息所组成的集成系统进行设计、改善和设置的一门学科。它综合运用数学、物理学和社会科学方面的专门知识和技术以及工程分析和设计的原理与方法,对该系统所取得的成果进行鉴定、预测和评价。”[2]工业工程是管理科学和工程技术的交叉,具有鲜明的应用型特点。这就为该专业提出了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要求。从目前国内外高校的工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看,美国高校普遍强调了机械和工厂实际项目的实习,注重学生基础经验和能力的培养;我国台湾地区高校注重学生创新思维、规划决策能力和设计规划能力的培养;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天津大学等则通过灵活的学制设计,注重对工业工程人才基础知识和能力的培养,强调宽口径、厚基础。[3]

二、我国工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存在的问题

工业工程专业的发展历史、学科属性及其应用领域决定了其人才培养的复杂性,需要从机械制造工程、基础工业工程、系统工程、计算机应用等方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并要求强化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4]。

目前,我国主要有以下几种人才培养模式:

(一)强化学生工程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

该模式强调对学生工程能力,包括工程设计能力和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在该模式下,工业工程专业一般开设在机械工程学科下。该模式与美国高校工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相似,其典型代表是重庆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该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工程技术基础。但该模式往往忽略学生管理理念、管理知识和管理技能的培养,使得学生在生产系统改进和评价方面存在一定的欠缺。

(二)以综合管理能力为主的人才培养模式

该模式强调学生在学习机械、电子电工等工程类课程的基础上,对生产系统进行整体设计和改善,强调运用运筹学、系统工程的知识对生产系统进行整体分析和设计,并对其实施效果进行技术性和经济性评价,以提高企业的整体运行效率和效益。这种模式的典型代表是西安交通大学和天津大学。该模式从理论上克服了第一种模式所具备的缺点,但由于其强调工程技术和管理科学与工程的高度结合,对高校在实验室建设与完善的资金投入要求比较高,这往往会限制众多资金实力比较弱的高校,使其无法形成完备的实验条件。

(三)以专业工程为基础的人才培养模式

这种模式的典型代表是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北京航天航空大学等。这些高校强调对学生电子、冶金、化工等专业工程能力的培养,具有明显的产业导向性。这也就约束了其所培养的人才所具备的技能,使其局限于特定的应用领域,与工业工程专业所具备的应用领域广泛的基本特点相违背。从上述我国工业工程人才培养模式不难看出,这几种模式均有自身的合理性。但同时也应该认识到,这几种模式与高校的传统优势学科及办学实力密切相关。而对于我国大量起点比较低、缺乏明显学科优势、办学实力比较弱的高校而言,上述模式均无法得到有效推广。这就需要结合高校自身特点,创新工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三、我国工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校企联合形式及思路

(一)校企联合对我国工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意义

现代工业工程源于企业实践,并通过与管理科学的有效结合丰富了自身的内容体系,其生命力体现于其在企业中的应用。而我国高校所奉行的全日制教育教学体制就使得工业工程人才在培养过程中形成了高校教育教学和企业实践之间相脱节的矛盾。单纯靠在高校内投资建设实验室以实现对企业经营的模拟,或设置教学实践环节是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这个矛盾的。这就需要高校在发展工业工程专业的过程中,必须重新审视自身和企业之间的关系,形成校企联合的工业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校企联合是企业和高校之间在人才培养层面的合作。这种合作对工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工业工程专业所具备的应用型的特点需要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强化对学生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保证其所培养的工业工程专业人才具备真正的实践能力;另一方面,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主要进行知识和理论的教育教学,由于理论是对实践的高度抽象和概括,同时全日制的高校教育教学体制使得教育教学和实践之间形成了明显的时间差,最终往往导致学生产生“所学非所用、所用非所学”的认识误区。而校企联合则要求高校在进行工业工程人才培养的同时,通过相关企业实践环节的设置,形成“边学边用、边用边学”的格局,促进理论和实践有效融合,提升工业工程专业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二)我国工业工程人才培养的校企联合模式及其分析

目前,我国校企联合的思路包括三种主流模式。[5]一是高校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设置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并通过与企业合作,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二是企业根据自身对人才的需求状况,对高校提出人才培养要求,由高校定向培养其所需人才,即“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三是高校根据自身的发展要求,培养“走出去、请进来”的“双师型”教师。从我国工业工程专业的教育教学实际和企业需求来看,这三种模式均具有不足之处。第一种模式受高校全日制教育教学的约束,容易造成“走过场”、“形式化”的局面,从而弱化实践教学的作用;第二种模式更多地适用于专科和高职类人才的培养,且不符合工业工程应用领域广泛的专业特点;第三种模式受工业工程应用水平和我国高校教师“从校门到校门”的培养模式的限制,无法真正落到实处,且单纯的教师讲授无法全面呈现企业生产经营所遇到的实际问题。

(三)我国工业工程人才培养的校企联合模式创新

造成上述校企联合形式不足的原因在于,校企联合的主体———高校和企业往往从自身出发寻求解决方案,而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深合。要实现这种深入的联合,必须在考虑高校和企业需求的基础上,构建新的校企联合模式。一方面,高校应对工业工程在我国的应用情况进行调研,确定主要的应用行业和领域,并根据现阶段工业工程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要求,结合毕业生就业,制定全面的企业实践方案,有针对性地选择典型的行业和企业,与之形成稳定的联合关系。另一方面,目前我国企业在对工业工程的理解和应用上仍存在不足,很多企业还未意识到工业工程对企业经营发展的作用。高校需要利用自身在工业工程专业教育教学和科研上的优势,通过企业培训等形式,使企业明确工业工程的方法和技术体系的意义所在。在此基础上,利用企业现有的生产经营系统,引导学生针对企业生产经营中存在的实际问题进行分析,提出改进方案,并对改进效果进行模拟仿真,说明工业工程能为企业带来的效益,从而促使企业能主动接纳工业工程专业学生的相关实践环节,并提供相关保障条件,实现企业、高校、学生的多赢。

四、工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校企联合模式实施应该注意的问题

高校和企业在工业工程人才培养方面实现联合除了形式选择和模式创新外,还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高校实验室设计规划范文第5篇

关键词:物流管理 人才培养

一、我国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现状

现代物流是支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产业,是经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产物。然而,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实行严格的计划经济体制,缺乏相关的物流管理类专业学科,导致物流行业从业人员知识结构单一、片面、能力不强、素质不高。同时,进入21世纪,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机制建立和完善、加入WTO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社会对物流管理类人才的需求急剧上涨,且呈多样化趋势,2005年物流人才已被列为我国12类紧缺人才。这就存在着一方面对物流人才的需求加剧,另一方面物流人才特别是高级物流管理人才匮乏的不协调现象,因此,国内教育界的重点研究问题是迫切需要加快物流管理专业教育的系统研究,制定切实有效的目标,培养出符合市场需要的具有独特技能和优势的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

二、我国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1.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物流学是一个综合性的学科,物流系统由运输、仓储、装卸搬运、流通加工、包装、配送和信息处理等七大系统构成。从物流工作的活动范围上看,可分为国内物流和国外物流;从物流业务性质上分,又可分为物流管理、物流设计规划、物流技术等三方面。所以,物流人才应该是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的人才。由于物流业务和技术跨度较大,物流专业的培养目标应该在确定培养层次的基础上选择一定的专业范围进行准确定位。如,物流管理专业本科生的培养目标应该是:具有较强的学习和交流能力,扎实的经济和管理理论基础,坚实的外语、数学和计算机基础,系统了解和掌握国内外物流业发展的动态、最新物流概念、物流管理的基础理论和方法;具有物流管理和经营的实际运作能力,能在物流业及各类工商企业、跨国公司从事物流管理、仓储管理、运输管理、供应链管理等工作;既能适应现代物流管理的需要,又能从事物流系统优化设计和物流经营、管理、决策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2.课程体系建设。(1)课程设置:针对目前国内物流行业的发展现状,以及社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情况,我们在课程设置的时候,要从社会需求入手,不能设置一些与社会需求相差太远的专业课程,这个方面可以采取市场调研和问卷的形式来完成。另外针对物流管理人才的特点,在培养的过程中,要结合本学校的特点,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将来就业领域的先进技术和了解企业现状方面,而不能让学生把时间只耗在纯理论探索等领域。

(2)在教学方法与手段上,针对专业学科特点、课程特点和实践应用需要,尽可能多地使用符合企业需要的教材和教具;还可以多开展案例教学,通过多媒体技术和视频网络技术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加速物流知识的传播和更新。

(3)在教学的时间安排上, 要增加应用课程的比重,加大社会实践教学的力度。要根除本科教育纯理论化的痼疾,加大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比重, 减少课程的课堂授课时间,使学生有足够的实验和社会实践时间,把书本知识变为实际工作能力。提高教学效果。

3.师资队伍建设。构建具有专业特色的物流人才培养模式必须有一支适应高校物流教育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一项难度很大、费时较长的系统工程。为了让教师队伍朝“双师型”方向发展,坚持培养与引进相结合。一方面要在理论上进一步深造,选送一些优秀的中青年教师到国内外物流专业办得成功的院校进修学习,引进一些高层次的物流专业人才;另一方面要积极支持和鼓励教师参加物流实践活动,为教师构筑一个实践的平台。例如,选择现代化程度较高的物流企业,让教师深入到企业的各个工作环节参与一定的业务管理工作;或者利用科研和教学实习活动进行现场调查研究,增强教师的物流实践能力。

4.专业教材建设。纵观目前市面上各种介绍物流学、物流管理或物流的某个方面的书籍,大多在内容上存在相互重叠。如物流概念、物流的产生与发展 、物流的要素、不同行业的企业物流(生产物流、供应物流、销售 物流、回收物流)、物流中心建设、第三方物流、供应链管理等都是重复率较高的内容,几乎在大部分的书籍中都有论述。其他的如物流自动化技术、物流信息技术、物流系统的设计等,基本上也会出现在多种类型的物流书籍中,并且都占据了相当大的篇幅。这些书大都体系完整,看一本便能知物流之大概。教学内容要避免相互“撞车”,关键还在教材的选取。这就要求有可选之教材,一要在数量上可供选择,二要在质量上可以入选。所以,组织相关专家、学者编写体系、结构、内容合理的物流系列配套教材。

5.实训环节建设。物流专业环节多、系统性强、科技含量高、理论与实践联系紧密等特点,高校的物流教育需要注重学生实际业务操作能力的培养。传统的物流教育在只注重传授理论知识的情况下,学生实用技能的培养显得较为薄弱。未来物流人才必须要突出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具体体现就是要让学生掌握物流管理实践的实用性技能;提高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操作能力,以增强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解决物流管理专业学习与专业知识脱钩的矛盾,未来的物流教育必须改进教学模式,增加实践课,在实际操作中去理解理论知识;掌握实际技能。也就是说,加强物流管理教学,必须要加强实验基地和实验室建设,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具体可采用:聘请企业管理人员进行综合案例教学、建立校内模拟实验室以及建立校外参观、实习基地等方法。

三、结束语

目前,中国的物流业还处于起步阶段, 与国外先进水平还有较大差距,物流教育有待于进一步深化和发展, 因此, 只有把物流教育和物流人才培养放在战略地位上考虑, 充分借鉴国外的教育经验, 并经物流实体企业和教育科研机构的共同努力, 才能有利于物流教育培养优秀的物流管理人才,反之,物流管理人才又促进物流教育的加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