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课程设计和开发

课程设计和开发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课程设计和开发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课程设计和开发

课程设计和开发范文第1篇

[关键词] 混合式学习; 中职课程设计开发; 学习效果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志码] A

[作者简介] 赵玉(1976―),女,山东济南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教育技术应用和教师专业发展研究。E-mail:。

一、引 言

混合学习倡导将面对面学习与在线学习相融合[1]。混合式教学整合了传统教学模式和网络教学模式的整体优势,成为稳步推进教学信息化进程中一个具有现实性和必要性的选择与过程[2]。在有的教学情境中,以集体学习为主要特征的课堂面授教学形式更适合;在有的教学情境中,以个别化学习为主要特征的在线学习形式可能更适合;而在更多情况下,可能需要二者混合使用[3]。何克抗教授指出: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教育信息化不能总是敲边鼓、打战,而必须面向这个主阵地打攻坚战[4]。混合式学习的课程设计是班级授课制的必然要求,混合式学习设计是促进学生课外学习、发展学生专业技能的需要[5]。目前,我国的高等院校和中小学都在积极地营造混合学习的教学环境,并鼓励教师将混合学习应用于课程的设计开发和实施中[6]。本文以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师范专业必修课程“中职课程设计与开发”混合学习的设计和实施为例,探讨职业技术高等师范院校课程混合学习的效果及实施过程中的问题与对策。

二、“中职课程设计与开发”

课程混合式学习设计

“中职课程设计与开发”是职业技术高等师范院校面向师范生开设的教师教育模块课程。该课程基于“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理念,由教师引导学生了解职业教育课程特点,掌握中等职业学校课程设计与开发的方法。

(一)“中职课程设计与开发”混合式学习设计前端分析

1. 课程学习目标

该课程的学习目标主要有:(1)知识目标。学生通过课堂学习,能说出职业教育的基本特点;能陈述中职课程设计与开发的基本步骤。(2)能力目标。通过调研学习,学生能准确分析中职学校课程特点,在调研与分析过程中提高观察、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小组协作学习,学生能撰写一门课程的设计与开发方案;通过展示与交流学习,学生能学会恰当表达自己,学会正确评价他人。(3)情感目标。通过小组协作与探究,学生能加深对中职学校及学生的认识;通过小组协作,学生能逐步提升培养协作意识及团队精神;通过小组交流与分享,学生能学会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

2. 学习者特征分析

学习者是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三年级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过“教学系统设计”、“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多媒体教学软件的设计与开发”等课程,对于学习本课程有良好的理论与实践基础。该课程直接面向中职学校,与本专业的就业方向直接相关,因此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与注意力。大三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小组协作与探究能力,他们愿意接受在真实情景中协作学习,探讨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另外,他们对网络学习环境也非常适应,腾讯 QQ 是最为流行的网上聊天软件,微博也是他们常用的记录交流分享工具。

3. 混合式学习的环境分析

开展“中职课程设计与开发”课程混合式学习的外部环境条件包括:教师主导的课堂教学与技能实践环境;基于QQ群、微博、E-mail的学习交流、主题讨论、资源共享以及自主学习与小组协作学习环境;行业企业专业人员现场指导的学习环境等。协同利用教师、行业专家、学生资源,基于QQ群、微博、E-mail网络环境开展交流学习,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意义建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与协作学习的能力。

(二)“中职课程设计与开发”混合式学习活动与资源设计

1. 教学过程总体设计

实现一门课程的设计与开发,主要完成四大任务:行业情况分析、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学习领域分析以及学习情境设计。因此,在“中职课程设计与开发”教学过程中紧紧围绕四大任务,将理论讲解、小组学习以及演示交流穿行。(1)理论讲解,4课时。由教师讲解当前职业教育改革的理念、热点及趋势,引导学生分析职业教育面临的教育变革,帮助学生及时更新学习观念。教师讲解中职课程开发的指导思想及操作思路,讲解岗位分析、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学习领域分析以及学习情境设计等理论知识,为学生提供学习支架。(2)小组学习,6课时。小组通过网络查阅、实地走访、问卷调查以及访谈等方法获取中职课程的信息,了解与本专业直接相关的专业中职学生的毕业去向,从他们的工作岗位中了解工作岗位及其特点,并通过分析归纳典型工作任务,制定学习领域,确定学习情境。(3)演示交流,6课时。每个小组定期交流工作进展、工作成果以及工作困难。通过交流,教师和全班同学了解小组的学习情况,更重要的是能及时为小组工作提供必要帮助。

2. 学习活动设计

学习活动主要围绕行业情况分析、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学习领域分析和学习情境设计四项任务展开。课堂面对面学习活动主要包括教师讲解、小组汇报、交流评价。在线学习活动主要包括学生按照教师提示要求及任务要求,在网络环境下自主完成在线的个体学习和小组学习活动,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

3. 学习资源设计

现有的学习资源包括教师的讲义、PPT、收集的部分中职学校相关专业的课程设计与开发案例资料,以及赵志群的《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一书和严中华的《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与实施――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职教课程开发与实施》一书。其他相关资源由师生共建共享。

(三)“中职课程设计与开发”混合式学习教学评价设计

1. 学习过程的评价

主要评价学生参与面对面以及在线学习活动的积极性与效果,采用组内自评以及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评价,主要考查出勤、小组阶段性成果汇报、个人发帖及组织讨论等情况,记入平时成绩,占课程总评成绩的40%。

2. 学习结果的评价

主要评价学生对课程学习内容的掌握情况,包括期末小组总结性成果汇报和课程知识点的笔试,记入期末成绩,占课程总评成绩的60%。课程学习内容的学习水平包括知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等五个层次,从这五个层次上进行考试题目的设计。小组总结性成果汇报成绩折合成个人成绩,与笔试成绩各占期末成绩的50%。

3. 学习兴趣与满意度调查

在课程学习结束后,使用问卷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满意度等进行调查分析。

三、“中职课程设计与开发”

课程混合式学习实施

根据前述设计方案,笔者于2012―2013第一学期给2010级教育技术学专业师范一班44名学生开设了“中职课程设计与开发”课程,开展了混合式学习教学试验。课程混合式学习实施过程主要包括课程导入、学习活动和评价测试等三个阶段。

(一)课程导入

课程导入主要是面对面学习,由教师介绍该课程的学习内容、学生需要学习的学习材料和需要完成的任务、课程的成绩评定方式以及课程学习的信息通道等。学生要设计并开发相应的中职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教学策略,从工作过程到课堂教学,需要逐步推进:考虑职业工作岗位工作任务学习领域学习情境等。分析的基本思路是:行业情况分析工作岗位分析典型工作任务分析(确定典型工作任务的方法)。开发一门中职课程的思路是:专业调研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学习领域学习情境。

(二)学习活动

1. 行业情况分析

要完成某职业典型工作任务分析,需要学生去对 职业进行探底,做好行业情况分析和工作分析。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定一个相关职业(职位);选取该职业有代表性的企业(单位);分析该职业重要岗位和工作任务,可初步确定其工作内容和工作要求,并对其进行结构划分。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学生与调查对象之间可以利用面对面、课程实验QQ群、微博等线上线下作多种交流,做好PPT汇报,并提交纸质及电子文档分析报告。

小组第一次汇报,主要针对行业情况分析,为典型工作任务分析提供基础,全班进行交流评价。教师通过听取汇报提出修改意见及下一步的学习任务。教师指出各小组的共性问题:(1)自身角色定位。要把自己当作中职教师,为自己的学生(中职学生)去了解他的就业环境、就业职位,并在这一过程中锻炼自己的分析能力。(2)查找资料途径。寻找资料,可以通过网络,更多地还需要跟相关行业的专家去交流,比如实际中的软件程序员、幼儿园教师。(3)分析思路。本课程的终极目标是每个小组要提交一份一门课程的设计方案。思路是从宏观到微观,从实际工作到课堂,例如厨师、茶艺师。课程的设计方案包括行业分析、学习领域、具体知识点,由泛到细。回答出“典型工作任务”、“学习领域”、“学习情境”三个问题,方案才是完整的。

2. 典型工作任务分析

在小组做第一次行业情况分析汇报的基础上,教师提出第二个学习任务:提炼典型工作任务,并向学习领域转换,要求给出明确的典型工作任务和学习领域。重点在于如何把典型工作任务转到学习领域,如何确定学习领域,如何确定学习情境等,教师重点讲解学习领域和学习情境相关知识点内容。

小组第二次汇报,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及典型工作任务与学习领域的转换。教师点评典型工作任务分析不够清楚,典型工作任务与学习领域的转换不够恰当。教师再次强调典型工作任务、学习领域和学习情境三个专业术语。

3. 学习领域分析

职业教育的学习领域课程,是以一个职业的典型工作任务和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通过职业的典型工作任务、学习目标、学习与工作内容、学习要求、教学方法与组织形式说明、学业评价方式等内容确定的教学单元[7]。学习领域分析主要是把典型工作任务转到学习领域,并按照以上思路对学习领域进行详细描述。

小组第三次汇报,学习领域分析,重点分析一项学习领域的设计内容。教师注意到学生很快进入了课堂教学的设计,但实际上应该先搞清楚学习领域。教师重申本课程的目的是开发一门课程,具体思路是:第一步,从市场、企业看一个具体岗位,知晓它的名称与典型工作任务(典型工作任务分析);第二步,从典型工作任务转换到学习领域,二者内涵一致,但词语表述可以不一致,后者更精炼、更科学;第三步,从学习领域中挑选具有代表性的学习单元做学习情境分析,学习情境(学习单元)积累起来是一门课程(学习领域),学习领域积累起来是一个专业。

4. 学习情境分析

学习情境也是一个学习单元,是能反映结构相对完整的工作过程的学习内容,所以既包括工作情景的描述,更包括工作情境中的所用到的方法,如行动导向教学法的设计与体现[8]。典型的工作任务是在工作情境中完成的,学习任务相应地是在类似工作情境的学习情境中完成。

小组第四次汇报,期末汇报,以“中职‘×××’课程设计与开发”为汇报主题,按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学习领域、学习情境等逐一汇报,其中重点是分析一项学习情境的内容。

(三)评价测试

1. 课程考核

按前述课程混合式学习设计中的教学评价设计的方案,学生的课程总评成绩由平时学习过程的评价成绩和期末学习结果的评价成绩两大部分组成。

平时学习过程的评价成绩主要包括学生平时出勤记录、参与面对面学习阶段性汇报方面的评价成绩和在线学习活动的参与度成绩。由组内自评及教师评价综合给出,主要记录评价学生线上线下参与混合式学习活动的积极性与效果。

期末学习结果的评价成绩主要包括期末汇报方面的评价成绩和课程知识的考试成绩。其中,在期末汇报时,每个小组上台陈述小组方案,教师及全班同学为其打分,所得平均分为每个小组的分数,每位成员在小组分数的基础上,根据每位成员对组内的贡献程度而相应调整得到个人分数。课程知识的考试成绩由卷面考试得来。在课程学习结束后,采用任课教师编制的“中职课程设计与开发”试题,对学生进行知识点掌握程度测试。具体试卷中各试题测验目的与内容的双向细目见表1。

2. 学习兴趣与满意度调查

在课程学习结束后,采用笔者编制的“中职课程设计与开发”课程学习兴趣调查问卷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满意度等进行调查分析。此问卷主要是参考Keller课程兴趣调查(Course Interest Survey, CIS)问卷[9]而制定的,CIS在过去的许多研究中被用以测量学生在特定课程中的学习动机和效能[10]。问卷包含了Keller的ACRS模型的四个维度:专注(第1、6、10、12题)、相关(第2、3、9、11题)、信心(第4、13、15题)、满意(第5、7、8、14题)。第16题是开放性的题目,由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学习进行总体评价。

四、“中职课程设计与开发”学业成绩分析

卷面考试反映了学生对课程学习内容的学习掌握水平,本研究以考试成绩为主来分析学生的学业成绩,结果如下。

(一)测验成绩的统计描述分析

利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对44名学生的测验原始成绩进行统计,得到表2的统计数据。

表2 “中职课程设计与开发”测验描述统计量

利用Excel统计分析软件对44名学生的试题测验原始成绩进行统计,得到图1所示的频次分布图。

由测试成绩的统计分析和频次分布图可以看出,学生整体成绩分布比较合理。

图1 “中职课程设计与开发”测验成绩统计

(二)综合达标程度分析

由表3可知,达标度[11]满足0.75≤T

表3 学生各水平层次的得分率情况及综合达标度

(三)总体特征的统计分析

由图2所示X-S平面分析模型[12]可以知道,学生测验成绩(80.85,7.01)处于第四象限,属于平均水平较高,且相对集中的状态。

图2 X-S平面分析模型――“中职课程设计与开发”测验成绩

五、“中职课程设计与开发”

课程学习兴趣与满意度分析

课程学习结束后,向全部44名学生发放问卷,回收问卷42份,有效问卷42份,其中男生9名,女生33名。

(一)师范生对课程学习的兴趣与满意度总体情况

在SPSS17.0中对原始数据进行整理,并将15个问题按照四个维度归类,得到表4的分析数据。

根据公式 Fi=∑ajnij/2N [13]得到F值,由表4可知,试验对象对专注、相关、信心、满意四个维度的15个问题项的应答得分率F值均大于0.5,说明他们对本次“中职课程设计与开发”教学试验的评价非常高,他们对课程的专注度较高,认为课程学习与自身发展相关性较高,对于课程的学习充满信心,并对课程的实施与效果感到满意。

(二)交叉分析

为进一步了解试验对象对“中职课程设计与开发”课程学习的兴趣差异及其产生的原因,以性别作为自变量与专注、相关、信心与满意四个维度15个因变量一一进行交叉分析。交叉分析的结果显示,男生和女生对课程学习的关注、相关、信心与满意等无显著性差异。即不管男生女生,学生均对本次“中职课程设计与开发”教学试验的评价非常高,他们对课程的专注度很高,认为课程学习与自身发展相关性很强,对于课程的学习充满信心,并对课程的实施与效果感到满意。

(三)学生反馈

问及学生对本门课程的总体评价,学生普遍反映较好,并就如何更好地开展混合式学习提出了建议。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如下。

学生甲:通过混合学习模式对“中职课程设计与开发”的学习,我学会了很多个模块的知识。包括职业分析、典型工作任务、学习领域、学习情境等。在这个过程中,虽然期间有挺多作业,但还是会自发地用心去学习。这个学习模式是必不可少的。

学生乙:我觉得混合学习模式也算是教育进步的一种体现,学生上网的时间比较多,在线讨论对师生都比较方便,相比于课堂提问,我想大部分学生更愿意在群上提问,同时其他同学也能了解。不足的地方可能是相比于面对面,在线交流可能出现提问不够精准、回答不够详细的情况。总的来说还是值得推广的,本人也是支持这种混合学习模式的。

学生丙:QQ群上的号召力不是很够,最好是老师能定时提问小组的成员,有些同学虽然进了群,但并没有放心思,可能也不去理会。比如老师提问,“P&T”小组成员在吗?请帮助“开心8”小组解决刚才所提的问题,好吗?这样同学们就会更专注了。回答之后老师再做补充或修改。这只是我个人意见,仅供老师参考。

课程设计和开发范文第2篇

一、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建设的重要性

1.充分体现高职教育的目标。高等职业教育目标是培养为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一线服务的高技能人才。作为会计专业的教育目标,应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满足会计岗位工作过程任务需求为目标,培养一批技术娴熟、业务精湛、依法纳税、不做假账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目标的实现,在工学结合的人才模式指导下,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的开发与建设是关键,其对加快会计专业教学改革的步伐,保证教育目标的实现有重要意义。

2.加快以“3411岗位工作过程”为核心,教、学、做为一体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落实与推进。以“3411岗位工作过程”为核心,教、学、做为一体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其含义是:会计专业学制3年,职业服务领域4个(会计核算服务领域、财务成本管理分析服务领域、纳税筹划服务领域、社会审计服务领域),工学结合课时比为1:1。学生在教中学,在学中做,教、学、做一体化。这一模式得以实施推广的关键是与之配套的会计核心课程建设。

二、基于工作过程的《岗位会计核算与报告》课程开发建设的内容

(一)《岗位会计核算与报告》课程教材建设

1.《岗位会计核算与报告》课程教材建设依据。教材的内容安排以满足会计岗位需求为前提,而会计岗位有出纳员、往来账会计、材料会计、固定资产会计、成本会计、销售会计、财务成果会计等,每个岗位其工作过程中包括凭证的填制、明细账与总账登记、报表相关项目的填制等典型工作任务,由此教材内容结构应满足会计岗位工作过程的任务需要。

2.《岗位会计核算与报告》课程教材建设内容。根据各会计岗位的工作过程和任务需要,将《岗位会计核算与报告》课程设计成九个组成部分,分别是:模块一:会计基础知识;模块二:出纳员岗位模块;模块三:往来账会计岗位模块;模块四:材料会计岗位模块;模块五:固定资产会计岗位模块;模块六:筹资与投资会计岗位模块;模块七:销售会计岗位模块;模块八:成本费用会计岗位模块;模块九:财务成果会计岗位模块。

3.教材编写注意的问题。(1)必须依据本课程标准编写教材,把知识学习、岗位工作能力培养以及职业道德修养的形成视为一个整体加以综合考虑;(2)教材内容要充分体现典型任务引领、实践导向的课程设计思想。要以学生为主体,着重培养学生的职业分析判断能力,使学生在各种典型工作任务中掌握应具备的职业能力;(3)教材编写的体例和呈现方式应尽量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强调知识性与操作性相融。教材突出岗位实用与创新,避免把职业能力的培养简单理解为单纯的重复操作练习;(4)教材内容应坚持与时俱进的原则,保持与时代经济发展同步。力求语言真实、语法规范。

(二)会计岗位仿真模拟实训室建设

根据教学改革需要和会计工作岗位工作过程任务需求,建设会计岗位仿真模拟实训室,以营造会计岗位工作环境为主旨,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为目标,建成具有模拟仿真会计岗位工作场景的实训基地,成为校园培养与就业上岗无缝对接、零适应期上岗的摇篮。

会计岗位仿真模拟实训室的功能:出纳员岗位模拟训练、往来账会计岗位模拟训练、材料会计岗位模拟训练、固定资产与证券投资会计岗位模拟训练、成本费用会计岗位模拟训练、财务成果会计岗位模拟训练等,各岗位实训按工作过程进行操作。

(三)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课程资源是指满足课程活动需要的一切条件,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的来源和保障课程活动的设备、材料及具体途径等。也可概括为素材性课程资源和条件性课程资源,但不是课程活动本身。作为《岗位会计核算与报告》的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包括:

1.除教材开发外,积极鼓励、支持教师和学生参与素材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拓宽教与学的渠道,增强教学的开放性和灵活性。如利用幻灯片、音像制品、报刊杂志、网络资源等课程资源,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重视优质教学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不断推进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提高优质教学资源的使用效率,扩大受益面。

2.与校外企业搭建产学研合作的平台,充分利用企业资源,作为《岗位会计核算与报告》的条件性课程资源。既满足学生实习、教师科研的需要,并在合作中提高了教学的实践动手能力,也为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提供了第一手材料。同时为企业提供了财务咨询和服务,彼此在协作中求得双赢。另一条件性资源的表现形式是院内其他系部的实训条件、校办企业及校内财务服务中心等现有资源,为课程教学提供良好的实训空间,提高学生岗位工作过程的认知感和岗位适应性。

(四)教学评价

1.教学评价应采用量化评价、过程评价和终结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通过对教师和学生的评价,为岗位会计核算与报告教学水平的提高和学生岗位典型工作任务的完成起着积极的推进作用,最终达到课程目标。教学评价一是要针对每一岗位工作过程,采用现场实景操作的方式进行考核评价;二是要针对不同岗位的综合技能要求,采用综合模拟操作的方式进行考核评价。

2.提倡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即会计岗位综合业务测试和财务管理能力测试等。如对企业中存库材料不慎丢失而引发的相关税费的业务处理,进行现场业务处理能力测试,此为材料会计记账与涉税业务处理能力的综合测评。再如岗位会计业务的处理流程设计、中小企业会计制度设计、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操守的判断等则为企业财务管理能力测试。关注学生业务成绩的同时,还要关注个体发展的其他方面,使会计专业的学生成为“技术娴熟、业务精湛、依法纳税、不做假账”的高素质应用型技术人才。

3.注重评价结果对教学工作的反馈作用。通过教学评价,了解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及时根据反馈的信息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方法,提高教学效果的满意度。

4.积极与院系两级督导配合,使课程教学效果评价日常化、制度化。

三、基于工作过程的《岗位会计核算与报告》课程开发建设应注意的问题

1.构建一个符合会计人才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体现为先进的专业教学标准。教学标准是在人才市场需求调研的基础上,确定会计岗位工作过程典型工作任务,以典型工作任务确定学习领域,根据学习领域开发课程,针对课程开发而制订的课程标准,而课程标准是教师的教学指南。可见,专业教学标准是课程开发与建设的基石。

课程设计和开发范文第3篇

一、引言

目前,精品课程建设已经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但因为承担精品课程的教师一般并不具备开发精品课程所需的计算机知识。所以,往往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还不能得到满意的效果。另外,已开发的精品课程课件形式单一,功能简单,难以更新,所以亟待一个满足精品课程建设需要的辅助工具。

二、系统总体设计

系统主要由新建工程模块、打开工程模块、编辑工程模块、合成网页模块等功能模块构成。其中,新建工程模块可以新建立一个精品课程开发工程,直接采用向导式流程,简单的几步操作就可以完成,最后生成的目录里存放了此工程的所有信息,包括用户编辑工程后已经更改的信息,当用户下次需要编辑此课程时只需启动此工程的工程文件既可继续编辑。

打开工程模块可以打开以前建立的或者编辑过的工程,软件会自动检测工程信息的完整性并读取、维护工程信息。

编辑工程模块,是系统的核心模块里面嵌入了网页编辑器可以使用户用最简单的操作制作出精美的网页。

节点移动模块内包括节点上移和节点下移两大功能,它主要是改变目录树中各节点的顺序,此操作将永久保留在工程文件中,下次启动此工程时将会出现的是最后一次保存的操作,而且此操作也将体现在后来合成的网站的目录树中,软件内的目录树的节点顺序和网站中的目录树顺序是一一对应生成的,软件内改变了顺序网站中也会随之改变。

合成网页模块封装了强大的网页合成功能,用户只需选择网站合成路径,然后点“确定”一键就可以合成一个精美的网站,该模块为用户完成了许多复杂的操作,直接把零散的网页经过加工合成网站,使用起来特别方便简单。

三、系统实现

3.1 新建工程模块的实现

新建工程时,将用户选择的精品课程功能模块节点按一定的顺序一一插入到工程的数据库文件中。先插入全部的一级节点,用递归搜索整个已经插入的树节点,查找到当前节点的父节点在数据库中的位置,再插入子节点。

3.2 打开工程模块的实现

系统定义的工程文件后缀名为.zhp。当打开工程文件并检测正确时,系统进行验证工程操作,检测工程文件是否完整,为了防止程序出现意外错误,程序不允许工程文件有改动的情况发生。如果工程文件验证正确,再读取工程信息,打开工程供用户进行编辑,修改精品课程信息。

3.3 自定义工程文件的实现

首先记录了一个工程的基本启动信息,自定义的工程文件后缀为.zhp,文件图标为系统可执行程序的默认图标,直接关联到可执行程序,采用注册表关联法,运行前先确认当前计算机用户是否有访问注册表的权限,如果没有,系统将不能正常运行。

3.4 关系数据库到目录树的映射实现方法

本系统采用 “边存贮路径边搜索”的方法,后来添加的节点是在已添加节点的基础上,或是同级节点,或是子节点。从数据库里读出记录添加到树中时也把记录值的节点路径存储在数据库中,以后子节点的添加通过搜索节点路径获取父节点的位置来实现。

3.5 节点移动的实现方法

节点移动涉及到界面上的移动和后台数据库中记录的移动。界面上目录树节点移动的实现方法是:克隆当前选择节点的副本,删除该节点,把副本插入到上一个节点或者下一个节点的索引处。数据库中的记录移动有四种情况,与界面上移动的两个节点是否拥有子节点来相关。以节点上移为例来说明:当移动的两个都没有子节点时,把原节点的数据库记录的Node_Id字段设为10000,然后把下一节点的数据库记录下移一个位置即把Node_Id字段值减去1,再把原节点的Node_Id字段值设为下一节点的原Node_Id字段值,这样就完成了两个节点的交换;当两节点其中之一有子节点或者是两个节点都有子节点时,移动的方法相似只是移动的位置要加上原节点的数目,当移动的节点中某节点有子节点时,子节点的记录的Parent_Id字段的值也应改变相应大小的值。

3.6 合成HTML网站的实现方法

1.程序预先创建好的网站目录及子目录包括:Data目录、Html目录、Courseware目录、UserInterface目录、Root目录、Book目录等;其中,data目录用于存储站点相关的数据库文件,html用于存储静态化的网站页面。

2.复制首页及框架页面到目标文件夹下,合成网站时只需把这几个htm文件复制到相应的位置即可,其他所需文件由程序自动生成。

3.更改框架页面的内容,比如页面上显示的精品课程名字、学校名字等,更改的方法是读取页面的内容于内存中,根据查找替换匹配字符串来更改信息,然后重新保存页面并覆盖以前的页面。下一步可以将相关信息以全局变量的形式存储,并通过系统后台更改。

4.生成网页目录树中子节点的节点页面也就是当目录中某一节点拥有子节点时,点击父节点则显示子节点列表,显示方法则是通过加载子节点网页来实现的;

5.合成节点的链接页面,程序根据节点的路径去工程的数据库文件中查找到存放当前节点信息的记录,取出Node_Content字段的值,程序自动根据规则替换路径并合成网页,存放到目标文件夹中;6.合成结束,提示用户是否打开预览合成的网站。

参考文献

[1]杨浩入门经典[M].第3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03.

[2]尹建民 张海卿入门与进阶[M].第1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10.

[3]葛小东 邓秋媛.VB,NET编程实例与技巧集粹[M].第1版.北京:北京希望电子出版社,2003-08:247-352.

(作者单位:泸州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系)

课程设计和开发范文第4篇

本文从工艺美院玩具设计专业通过校企合作,以“万宝玩具设计研发中心”工作室为例,阐述了校企合作开发项目课程的意义;对开发项目课程要具备的条件;项目课程实施过程中课程体系的构建、课程标准与岗位的对应、教学内容的典型性、课程评估模式的选取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校企合作 玩具设计 项目课程

中国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 (2015) 02-0151-02

教育部高教16号文件中明确指出:“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第十条要求:“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与企业紧密联系,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在国家示范院校的评估推动下,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工艺美院)对校企合作开发项目课程进行了探索。

1 玩具设计专业校企合作开发项目课程的意义

“将课堂上的学习与工作中的学习结合起来,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与之相关的获取报酬的实际工作中,然后将工作中遇到的挑战和见识带回学校,促进学校的教和学。”校企合作开发项目课程是玩具设计行业的需求,也是为了缓解就业压力有效途径,是提升学生职业技能的有效方法,是对企业、学校的有效整合。

1.1 提升学生职业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玩具设计专业校企合作开发项目课程有利于让学生在项目过程的实施过程中,掌握基本的职业技能和岗位能力,玩具设计专业是一个应用能力较强的专业,学生在从事以后的职业岗位的过程需要大量的操作技能,这些操作技能在实际项目的过程中让学生能牢牢掌握,在今后的岗位中直接应用,不需要再有适应期,这样的教学模式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教育部明确提出:“职业教育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鼓励校企合一,形成产教结合、校企共进、互惠双赢的良性循环的职业教育模式。”校企合作不仅有利于企业选聘更多的优秀毕业生就业,同时也为在校学生提供了实习平台。

1.2 缓解玩具设计人才缺乏的现状,加快人才培养模式

中国玩具协会会长石晓光说:“现在玩具设计师大概一共有两万多人,玩具行业有200多万从业人员,按照先进国家的比例,应该达到20%,按我们现在的规模应该有40万人,玩具设计师缺口特别大。”“玩具企业用工荒、学生就业难”成为报纸、网络上讨论的热点。这样对立的矛盾在于企业与院校之间有着很大的障碍,针对这样的情况,玩具专业应该从新调整自己的人才培养方案,从新确立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符合行业一线岗位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玩具设计师”职位的建立,无疑将有利于玩具行业的发展,有利于调动玩具设计人员的积极性,提高玩具设计研发、设计创新能力,提高我国玩具设计队伍的整体素质。

1.3 提高教师的职业技能和合作意识,促进“双师”型教师培养

玩具设计师作为玩具行业的灵魂人物,对玩具的外来加工到品牌的制作发展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一名玩具设计师需要学习包括美术设计、电子、机械制造等多方面的知识。这样的专业背景就对培养设计师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技能,还要熟练职业技能、岗位技能等应用型能力。专业教师要主动合作对教学的重要性,寻找能够促进有效合作教学的方法与技巧。反思教学提高教学效果,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工艺美院以“工作室”制的形式提升专业教师的职业能力,为校企合作教学的开展提供思路和建议。

2 玩具设计专业校企合作开发项目课程的条件

2.1 校企合作,共建校内“工作室”+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校内“工作室”+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模式是以玩具设计专业的专业特点而试验出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合作模式,在合作的八年中,企业、学生、教师共同将专业课程实施非常成功,这种模式能保障学生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完全以工作的过程实施教学过程,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工作环境。2008年9月与苏州万宝贸易有限公司合作,共同建设了集业务、设计、研发、制作、教学与一体的校内万宝玩具设计研发中心工作室,学院与企业已经共同投入近50万元购置缝纫机、3D打印机等仪器设备,进一步完善玩具设计专业综合的实训功能。企业还为学生上课提供面料、配件等材料。同时还与苏州逸达玩具有限公司合作建立校外实训基地,该基地可以为玩具设计专业的师生提供毛绒玩具、宠物玩具等软体玩具的研发、科研与生产条件,做到资源共享,互利互惠。

2.2 校企合作,组建多元专业“双师”型队伍

校企合作,共建校内“工作室”+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不仅为玩具设计专业的学生提供了专业实习实训的场所,也打造了一支肯于爱岗敬业,实践经验丰富,教学能力强的专、兼职教师队伍。教师利用寒暑假时间到英国、加拿大、美国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课程管理等经验,重视专业课教师的实践能力培养,采取与学生一起实习培训、参加校外实训基地的玩具生产实施的方式。玩具设计专业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就是注重引进玩具行业企业一线技术人员作为本专业的客座教授或者实习指导教师,根据项目课程的教学需求来组建专业的师资队伍,对于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与相关人员进行沟通。

3 玩具设计专业校企合作开发项目课程实施

工艺美院校企合作开发项目课程实施以校内“工作室”+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形式。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参与人才培养和实际教学的过程,在满足市场需求和双方互惠的基础上,学校专任教师与相应行业企业兼职教师相互配合,采用合作备课、合作研究、合作教学、共同授课等方式,共同培养适合岗位发展需求的应用型人才的教学过程。

3.1 全面调研,确定岗位,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系统化的课程体系

校企合作教学包括对课程内容合作筛选、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等的制订。通过全面调研,对整个专业的就业岗位进行了重新定位,以工作岗位的变迁,为其构建系统的课程体系,并考虑学生整体玩具设计专业相关素质的培养,重新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了选择和设计。

3.1.1 深入企业调研,进行岗位分析,确定典型项目任务

针对玩具设计专业人才培养面向的岗位群,通过对长三角区域的玩具设计的相关等企业专家和一线技术员对职业岗位工作过程、工作任务、工作内容及工作要求进行深度访谈;参照玩具设计师、玩具品控师、布绒玩具制作工等职业资格标准,由企业实践专家、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组成的课题组成员共同讨论,整理出玩具设计的典型项目工作任务。

3.1.2 分析典型工作任务,确定职业行动领域

通过与实践专家深度访谈,针对玩具生产、管理、销售及服务人才的职业成长历程、职业工作过程及典型工作任务作进一步分析,讨论并确定了职业行动领域。

3.1.3 依据职业行动领域,设置相应的学习领域课程

由课程开发专家和课题组成员对职业行动领域进行教学论的处理,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如学生现有知识能力基础、课程实施条件等,在分析原有课程体系的基础上,根据职业成长及认知规律,将职业行动领域转换为专业学习领域课程。确定了玩具设计专业的职业领域主要以操作、设计、搭配、检测等岗位领域为主。

3.1.4 突出职业技能培养,构建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

根据学生就业工作岗位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在充分考虑工作过程的完整性、任务的难易程度、学时分配的合理性和教学组织的可操作性的前提下,遵循高职教育规律和学生成才规律,按职业行动领域所承载的知识、能力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能力培养的递进关系,构建了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学习领域课程体系。

3.2 以职业岗位能力和职业需求,建立对应的项目课程标准

高职课程标准是教育质量在特定教育阶段应达到的具体指标,是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是课程设计、教材编写、教学设计、教学实施与教学工作评价和考试考核的依据。课程的整体思路和设想以及课程目标和内容,基本通过课程标准来规划和设计,因此,课程开发、改革与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开发契合长三角玩具行业发展需要的课程标准。

长三角的玩具产业居于全国领先地位,拥有先进的产业技术和装备,工艺美院玩具设计专业主动到这些工业发达地区的相关龙头企业走访和调研,深入了解相关专业的岗位能力要求以及典型工作任务等,并了解相关产业行业的前沿技术和发展动态,收集大量的相关专业岗位一手资料,为专业课程标准的开发提供有力依据以及准确和详实的素材。工艺美院玩具设计专业积极主动联系相关的玩具企业,充分利用企业参与校企合作是为了能够招聘到满意员工的动机,争取这些企业对学校专业课程标准开发的支持和重视。在为这些企业选送更多优秀毕业生的同时,加大与这些企业合作开发专业课程标准的力度,设法调动企业参与专业课程标准开发的积极性,力争使这些企业参加到学校专业课程标准的开发工作中,在满足企业人才需求的同时,解决课程标准开发的合作问题。

3.3 选择典型的玩具设计项目,采用“主题教学”法设计教学内容

参与合作的学校教师与企业人员共同就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做出共同研究探讨的项目的教学内容。课程先选择合适的内容,再选取适当的形式,再选择更细化的内容,再选取更具体的形式……选择典型的毛绒、木制、塑料等其他创意性较强玩具项目进行分别设计,每学年一个内容,采取这年递增的模式加大学生对专业能力的理解。对典型的项目采用主题教学法进行授课教学。

3.4 采用以多维的评价体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校企合作教学的效果如何,是由学生、教师、企业三方共同评价的。课程的考核评价是由过程评价和综合评价两部分组成的。过程评价主要考查的内容有方案选择、团队合作、方案创新、成果展示及答辩这四个方面。每个教学阶段完成后,由学生进行课程汇报,企业、学生、教师各自给每组一个评定结果,最后将评价结果综合起来,成为每个学习小组过程考核的最终成绩。

课程设计和开发范文第5篇

关键词:汽车营销售后服务 校企合作 4S店 高职教学改革

汽车营销售后服务是为顾客对汽车做调试、保养、维修等,排除技术故障,提供技术支持,寄发产品改进或升级信息以及获得顾客对汽车产品和服务的反馈信息。

在汽车人才培养方案中,《汽车营销售后服务》课程是一门专业必修课,这门课的理论基础和实际操作观点源于市场营销,只是加了一个特别的商品――汽车。通过教学实践和汽车营销企业(4S店)的调研,我们看到这门课不单纯是汽车销售+售后服务,它不同于其他商品的售后服务。

汽车营销服务是伴随着顾客与汽车4S店或汽车经销商合作的过程中产生的。在汽车营销中售前、售中和售后都有着重要的位置,但售后服务的作用相比下更加突出。如果没有售后贴心周到的服务,售前销量一切都是空谈。所以汽车营销售后服务作为市场营销中一个必不可缺少的环节,不但在汽车销售市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汽车售后服务行业中也对汽车产品和服务走向市场化起着桥梁纽带作用。热情、真诚地为顾客着想的服务能给顾客带来满意,获取顾客的信赖,从而在汽车销售市场竞争中能够占有一席之地,赢得市场。

为了好准4S店岗位需求的脉,我们除了做好大量的4S店调研外,还同时分析了与学校合作办学的北京奔驰、捷豹路虎和东风雪铁龙企业对汽车营销人员售后服务的培训要求,基于此我们对惯常依据营销理论和汽车营销的特点设计《汽车营销售后服务》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授课方法进行了课程和教学教法改革。我们知道五年制高职学生在毕业后能否有主动为顾客服务的职业意识,能否有扎实的汽车售后服务技巧和方法,能否在汽车4S店企业相关岗位合格工作,是我们职业教育是否成功的关键所在。

一、非校企合作下,《汽车营销售后服务》课程的教学内容、方法和存在的问题

(一)《汽车营销售后服务》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方法

基于营销理论和汽车营销的特点设计的《汽车营销售后服务》课程的教学内容,本课程以汽车4S店企业为背景设立了十二个学习情境:学习情境一:汽车市场与汽车市场营销理念。学习情境二:如何进行客户开发。学习情境三:汽车销售顾问在汽车4S店展厅接待客户,学习展厅接待的商务礼仪,了解来店客户的心理状态及其应对方法、做好客户的管理。学习情境四:客户需求咨询分析,了解客户的需求,帮助客户解决疑难问题。学习情境五:客户满意与用户忠诚。学习情境六:推荐的维修服务流程。学习情境七:如何在接待环节中提供优质服务。学习情境八:关键绩效管理。学习情境九:员工管理。学习情境十:提高绩效。学习情境十一:车间管理。学习情境十二:售后服务与跟踪。

在教学方法,总体上采用情境模拟教学法,采取教―学―练―做一体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和拓展能力。

(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对教学对象分析不够,教学环节安排不合理

虽然我们的《汽车营销售后服务》课程是在多方调研基础上开发设计的,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忽视了学习对象是五年制高职学生,他们虽然是高职生,但是五年制第一学年时他们实际上是初中毕业生,学习能力、理解能力、自我管理和约束能力都很不够。此课程安排在第二或第三学期,学生前期专业基础课学习不充分,例如,汽车构造、汽车保险、汽车使用性能与检测、汽车电器与电子控制技术、汽车常见故障诊断等专业前期储备课程只有一两门课程同步学习,多数课程没有学;所以导致即使采用情境模拟教学法讲授《汽车营销售后服务》,学生还是不能理解和掌握。

2、职业教育,教学内容不能跟紧企业实际,教学手段和方法简单

职业教育应贴近企业实际岗位的工作需求,应随着企业生产技术进步、汽车产品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节能环保清洁能源车的推出和汽车营销管理手段的智能化等的应用而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但在实际教学活动中,由于现有的实验设备车型比较传统,缺少新技术和新能源车型,所以授课内容更新较差,不能跟上产业和产品技术进步的步伐。教学手段和方法也比较单一陈旧,主要方法是教师先在教室讲,然后带学生到实验室(或实习车间)观看,讲――练――做脱节,学生不易掌握。

3、教学、实习、顶岗实践相脱节

由于《汽车营销售后服务》课程安排较靠前,对于五年制高职学生来说,到第8学期实习第期顶岗实践时,绝大多数学生对所学内容都忘得差不多了。使得学生在毕业实习时常常会感觉没学过什么,即使有些知识能回忆起来,也觉得和实际工作相差较大,不能满足工作岗位需求。造成部分学生就业自信心不足,认为专业选错了,这活干不了。

二、校企合作下,《汽车营销售后服务》课程的教学改革的优势

为了更好地发挥职业教育的优势、突出体现职业教育的特点,增强学生的就业自信心和择业竞争力,提高专业就业率;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动力。学校与汽车生产和营销联合办学――形成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在这种办学模式下,汽车营销专业的《汽车营销售后服务》课程必然要改革,以体现4S店企业实际工作岗位的需求。

(一)教学内容和方法突出体现了职业教育的特色和理念

根据4S店企业岗位要求,设计《汽车营销售后服务》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授课方法

汽车4S店销售后服务岗位实际上就是汽车维修接待员。汽车维修业是为汽车使用者提供服务和保障的行业,在维修服务流程中,业务接待这个环节是维修接待员与客户直接接触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这个环节中客户将直接感受到企业的服务质量和维修质量,进而影响客户对维修中心、对品牌的满意度和忠诚度。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业务接待已逐步成为汽车维修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每一个4S店企业都十分重视这一环节的工作。在这一岗位上企业特别看重的是,维修接待员的职责,以及在提供优质服务方面应体现的知识水平和业务技巧。

根据4S店企业这一岗位的工作要求,设计了《汽车营销售后服务》课程的十一个学习情境。具体内容是,学习情境一:客户满意与用户忠诚,主要讲客户满意的重要性和赢得客户满意的方法和途径。学习情境二:服务网络的内容和使用。学习情境三:服务(或商务)政策。学习情境四:服务理念。学习情境五:商品车辆储存和检查。学习情境六:配件政策。学习情境七:维修接待员的作用与职责,主要讲什么是优秀的服务流程、维修各个阶段的职责。学习情境八:如何在接待环节中提供优质服务。学习情境九:如何在竣工交车环节中提供优质服务。学习情境十:接待礼仪。学习情境十一:客户问题处理。教学方法采取理实一体,讲练结合,边讲边练的方法。教师讲解并结合播放4S店企业售后服务视频,学生按照4S店企业售后服务视频练习。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知识的掌握,学以致用提升了学生就业的信心。

(二)教学实践环节的改革,使教学更贴近企业实际工作岗位的要求,学生职业素养得到提高

在校企合作下,合作企业的4S店为我们学生专业实习和毕业顶岗实践提供了恰当的实习岗位,我们针对不同的合作企业4S店的企业文化和岗位要求,设计实习实训内容,此部分内容主要有七个部分,实训一:客户到达与接待。实训二:故障检查与诊断。实训三:维修报价与派工单签订。实训四:车辆维修。实训五:维修质量检查。实训六:维修内容解释与开具发票。实训七:车辆交付。

这样学生在实习实践环节的学习能够符合企业岗位需求,使得学生在4S店售后服务岗位的实习工作能够得心应手,不会产生与学习内容相脱节的陌生感。特别是目前我们的毕业生都会被合作企业录用(例如与奔驰合作办学的奔驰生产和售后服务班,在奔驰企业的就业率100%),所以学生在教学实践环节的学习、工作和出勤都能够表现出良好的职业素养。

(三)调整教学环节,使学生更易于学习和掌握《汽车营销售后服务》课程

为了有利于五年制高职学生学习掌握《汽车营销售后服务》课程,将该课程调整在第6或第7学期开设,这样为该课程(例如,汽车构造、汽车保险、汽车使用性能与检测、汽车电器与电子控制技术、汽车常见故障诊断等)提供前期知识的相关课程基本上已经学完,学生在第6或第7学期学习《汽车营销售后服务》课程时理解和掌握就更轻松了,像过去此课程开设过早,当根据故障诊断结果,需要更换汽车配件时,有些学生连配件名称都不能准确叫出,势必影响了维修报价与派工单签订,诸如此类的学习断层,现在基本上得到了解决。教学环节的合理衔接,在校企合作办学下得到充分体现,更能够反映企业实际岗位工作衔接。

三、对今后校企合作办学下教改的建议和思考

与北京戴姆勒奔驰公司的合作办学的成功,给职业教育开辟了一条校企合作办学的光明之路。随着校企合作办学的深度发展,也给职业教育带来了新的发展机会和思考,要真正做到校企互融,人才无缝对接,还需要我们在以下几个方面多做工作:

(一)对接企业岗位需求,设计人才培养的知识和能力目标

例如汽车4S店的售后服务专业,应对接岗位需求,重点培养学生的如何赢得客户满意的能力、优秀服务的能力、维修接待员应具备的专业知识的能力、处理紧急情况的能力和与客户交流的能力及接待礼仪等。

(二)创新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重点改革的是专业教学和实验实训环节

现在校企合作办学班级的教学进程、教学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都是由企业制定学校执行的。这样做的好处是学校等于为企业做了系统的岗前培训,在企业全部吸纳毕业生的前提下,是学校、毕业生和企业共赢;但是如果以后企业不能像现在100%的吸纳毕业生时,则有个别的毕业生就会存在就业困难的情况,因为这样的毕业生的知识水平和职业能力太具有针对性了。今后校企合作办学应在专业知识教学和实习实训环节进行教改,以解决校企合作办学知识结构不够宽泛的问题。

(三)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完善“双师型”教师的队伍建设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历来是职业教育师资建设的主要内容。校企合作办学,可以做到企业的专家和师傅到学校讲课,学校的老师也可以到企业授课还可以参加企业的培训,双向融合,有利于教师吸取第一手的生产实践经验和新技术新工艺用于教学实践,促进了“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和建设。希望这种形成能形成长效机制,使受益的教师面更广,而不是只局限在合作办学班的教师中。

(四)创新体制,建立校企合作办学的继续教育体系

职业教育应是终身教育,为了有利于劳动力再生产能力的提高,利用校企合作办学的优势和学校的分级制教改,建立紧密型的继续教育体制,以完善校企合作办学机制和体制。

四、结语

提高职业教育毕业生的就业率、就业质量和职业稳定率,为企业提供上岗快、适应国际型企业需求、高素质的劳动力,是职业教育的任务所在。所以作为高级职业人才培养的学校,应创新机制体制不断探索新的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为各产业、制造业和服务业及时提供专业对口适用的高素质毕业生,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需要,提升职业院校社会服务能力和水平。

参考文献:

[1]孙大鹏,李文涛.售后服务在汽车营销中的作用与地位[J].民营科技,2008年,12期

[2]王宏艳,万晓嘉,高卫民.四位一体汽车销售服务指南[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2001

[3]吴勇.我国汽车文化营销探讨[J].交通与运输,2007年,第4期

[4]邱羚.我国汽车服务业营销模式创新策略研究.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管理学院[J].生产力研究,2010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