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完善人事制度体系

完善人事制度体系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完善人事制度体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完善人事制度体系

完善人事制度体系范文第1篇

传统的高校人事管理带有计划经济体制时期的特征,实行的是封闭式的静态管理模式。这种单一用人方式的弊端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员工使用权与所有权高度结合,高校难以自主选择教职员工,教师也不能自由择业,人才的流动按计划统一调配,个人价值受体制约束难以充分发挥;(2)员工和单位是以人事档案为核心的依附关系,一般是进人容易辞退难,因人设岗导致高校机构臃肿,非教学人员比例较大;(3)用人终身制致使教职员工缺乏责任感、危机感和竞争意识,人才结构不合理,办学资源难以优化,高校管理效能低下;(4)人员管理采用身份管理而非岗位管理,高校需要的高层次人才受编制限制难于引进,职务、职称高的人员即使工作安于平庸也可能享受较高收入,业绩突出的低职务、低职称拔尖人才即使贡献较多可回报却不一定多。

人事制度正是符合人才市场需要而产生的一种人事管理模式。实施人事制度,高校和被聘用人员之间签订劳动用工合同,人员的人事关系挂靠在人才服务机构,这样人才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就实现了分离,人员聘用手续大大简化而且完全可以做到按高校所需及时聘用教职员工,可以促进人才在社会上的合理流动。

通过人事可以为高校节省人员编制。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对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加,现有的编制数量远远不能满足需要。实行人事制度,直接到人才服务机构办理聘用手续,能及时聘用急需人才,减缓编制不足所带来的用人压力。高校可以将有限的编制用于引进高水平、高职称、高学历的特殊优秀人才。人事制度遵循人事关系管理权和人才使用权相分离的原则,摆脱了传统的以人事档案为核心的对单位终身依附的关系。人才可以自主择业,高校可以自主聘人,这样充分保证了个人的择业自和高校的用人自由权。实施人事这一合同用人制度,打破了原来的用人终身制和封闭式管理的模式,高校可建立起“能进能出、能上能下、能高能低”的自主灵活用人机制。用人方式可实现由固定用工向合同用工转变,人事管理可实现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人才身份可实现由“国家人”向“单位人”进而向“社会人”转变,这样高校就可实现用人数量最小化、人员结构最优化、学校效益最大化的这一目的。

二、高校实施人事制度所面临的问题

人事制度作为高校的一种新型人事管理模式尚处于尝试、摸索和发展阶段,这种模式对于实现高校自主择人、人才自主择业、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但是,人事制度尚处于探索和完善阶段,在观念、体制和机制上还存在着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全社会需要转变观念认可人事制度

人事制度是一种新型的人事管理模式,很多人受传统人事管理观念和模式的影响,对人事制度缺乏认识,有的是完全不了解,有的是一知半解,有的甚至是误解。目前还有很多人不认可、不接受人事这种用人模式,甚至人事人员自身也认为自己是编外人员,不是高校的正式员工,对高校没有归属感,不认为自己是学校的“真正”教职工,自觉不自觉地把自己划入临时工的范畴。

(二)人事档案管理和使用分离带来人事管理工作不畅

人事人员的档案保管在人才服务机构,用人单位进行日常管理、兑现工资待遇则需经常使用档案。为查询档案材料获取人员档案信息,高校人事部门工作人员需要不断往来于人才服务机构和高校之间,这样大大增加了高校人事部门的工作量,使工作时间成本和交通费用等都大大增加。如果实行单项委托即仅将人事档案委托人才服务机构管理,那么年度考核、职务晋升、职称评聘、档案工资调整、养老保险社会统筹等等都需要高校自己完成,人事部门的工作量也大大增加。如果实行多项委托,那么人事关系、工资关系、人事档案、养老保险社会统筹等都由人才服务机构负责管理,但人才服务机构对高校情况不熟悉,对人员日常工作业绩不清楚,在年度考核、职务晋升、职称评聘、档案工资调整等方面难以做到准确公正,没有学校与人才服务机构之间的合作几乎无法完成。

(三)身份待遇差异影响人员工作积极性

高校用人体制机制多元化仍在试行和摸索中,人员身份属于“非在编”,实行的是合同制,而在编人员属于“铁饭碗”,这两种人员在工资、待遇、职务晋升、职称评聘、退休等等方面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差异。目前国家在政策上未对人事人员的工资待遇做出明确规定,有的高校按同类在编人员的待遇兑现,有的高校自主定酬,有的高校兑现临时用工待遇。人事人员受合同身份限制,在职务晋升和职称评聘中较难获得与在编人员同等的竞聘机会,也影响了这些人员工资待遇的提升。随着高校岗位设置改革工作的不断深入,国家在大的制度层面将予以政策支持,人事人员身份待遇问题会有一个妥善解决的办法,最终目标是实现同岗同酬同机会。

(四)人事人员如何解决进编问题

目前高校采用公开招聘方式录用高校教师,省级编制办核定招聘指标,省教育厅和人社厅组织、落实和监督各高校进行教师公开招聘工作。满足招聘条件的人员可通过这一途径解决进编问题。问题是各高校编制数量的额度有限,不少高校是在满编运行情况下才实施人事方式解决教职工短缺问题。即便是高校编制充裕,人事人员满足条件进了编,那么进编之前单位给上缴的养老保险社会统筹等进编后如何处理,在国家退休双轨制解决之前,进编人员越多,学校上缴养老保险社会统筹的损失将越大。不上缴养老保险社会统筹的话,人员如果一直不能进编,退休时退休金就没有着落。因此人事人员进编问题对高校来说是一个两难问题。

三、高校实施人事制度若干对策思考

(一)转变观念认可完善人事制度

社会、单位、个人必须转变观念,树立全新人才观念,消除传统计划经济下人事管理制度的心理影响,接受和认可人事这种新的人事管理模式,在推进中完善和进一步创新人事制度。多形式、多渠道加大宣传人事制度的目的和意义,并通过人事实践使人们认识到人事制度的优越性。高校、受聘人和全社会各方面必须同时转变观念,认可和接受人事这一新模式。通过用人方、受聘方、提供服务方的共同努力,尽快完善人事制度,在内容、程序和手续等方面尽快规范化,使人事制度成为一项成熟的人事管理制度。提高全社会对人事制度的接受度和认可度,用多种形式和模式来丰富高校的用人用工制度。

(二)用人单位和人才服务机构协作完善人事制度

高校和人才服务机构需要及时沟通和协作,通过共同努力争取进一步完善人事制度。发挥人才服务机构的管理职能,明晰“管理”和“使用”各自的职责。在档案管理方面,人才服务机构行使人事人员的档案管理职能,负责档案资料收集和归档整理,为高校服好务;而高校应及时将形成的档案资料转送人才服务机构,保证档案齐全、完整。在职称评审、职务晋升、培养使用、教育培训、政治待遇以及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住房公积金等社会保障体系方面,人才服务机构和高校应该共同遵守合同约定,为人事人员服好务,保证人员的待遇和利益。高校应制定针对人事人员的各项激励政策,使人事人员享有与在编人员同等待遇,为他们营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发展空间。千方百计调动人事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其主人翁意识,使个人发展目标与学校发展目标相一致,促进高校各项工作高效率开展。

(三)提高管理队伍水平促进人事工作规范化和专业化

要做好人事工作,需要建立起一支高素质的工作人员队伍。人事工作具有政策性、专业性和技术性强等特点,人事工作的人员队伍需要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精通人事政策法规、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人事工作人员队伍的服务理念,增强其服务意识,提高人事工作服务质量。健全严格的目标管理,建立规范的操作程序,完善人事制度改革措施,使人事工作更加法制化、规范化和专业化。

四、总结

完善人事制度体系范文第2篇

关键词:人事制度;事业单位;利弊;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D5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人事制度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产生的一种新型人事管理方式,是对传统人事管理体制改革的历史性突破,已成为现代人事管理制度的重要内容,是政府部门为各类人才、用人单位和社会经济建设提供服务的一种有效途径。自1995年原人事部部长宋德福提出推行人事制度以来,业务得到了较快发展。它的实施,对于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具有生机活力用人机制,促进人才使用权与所有权的分离,使人才由“单位人”向“社会人”转变;对于减轻用人单位的负担,克服人事管理中长期存在的人员能进难出、职责能上难下、待遇能高难低与干好干坏一个样等弊端,提高人事管理效率;对于实现单位自主择人,人才自主择业,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优化人才结构,促进人才合理流动,拓宽人才服务领域,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建立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经济社会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发挥了积极而重要的作用。但是,纵观人事的发展历程,在观念、体制、机制等诸多方面仍存在着许多制约因素,各级人才管理服务机构必须采取相应的对策,促进人事制度的不断完善和健康发展。

中国经济体制的变化,特别是非公有制经济的蓬勃发展,带来了人事制度的变革,伴随着人事制度变革应运而生的人事制度越来越受到社会的普遍欢迎。但是,人事制度在我国产生的时间短,拓展速度快,全国尚无统一规范的政策规定,以至于在实际运行中出现了很多问题。因此,构建科学、规范的人事制度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事业单位实行人事制度的必然性

首先,从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来看,政府要下放权限。原来,事业单位是政府的附属物,现在是独立法人。政府与事业脱钩后,政府不直接管理事业单位,但不是不管理,政府要进行宏观调控。政府的宏观调控方针政策怎样去影响企事业单位的发展,客观上需要有个中间环节起上通下达的作用。人事机构就是这个中间环节,它能够保证政府对人才资源的宏观调控。

其次,事业单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讲究人才成本。有的情况下,事业单位受条件限制招聘不到急需的人才;有的情况下,虽然能够招聘到所需人才,但是单位亲自去招聘,人才成本太大。这就需要通过人事机构为其招聘人才。这样,既解决了事业单位的人才需求,又降低了人才成本,减小开支。

第三,事业单位原来的人事管理业务具有可分性。原来的人事管理业务可以分为三部分:(1)直接与人才使用有关的事项。这部分事项是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的核心,不可能由人事机构。(2)间接与人才使用有关的事项。这部分事项与事业单位人才管理的长远利益有关,体现在各种关系、手续等项目上,实际上体现的是单位与社会的接口。这部分事项可以由人事机构,也可以不。(3)为人才服务的事项。这部分事项与用人单位无关,完全可以从用人单位分离出来,由人事机构,向社会化方向发展。如,户籍、计划生育、结婚证明、离退休人员管理等。后两种类型的存在,是人事制度产生的客观基础。

第四,人事制度的产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从行政体制改革来看,其方向是小政府、大社会,政府机构负责宏观管理,微观管理要尽可能社会化。很多企业反映,人事管理事务中,那些专业性强、技术性强(技术含量高)的部分应由人事机构。

2人事制度在事业单位中实行的利弊分析

2.1人事制度的优点

实行人事,聘用人员由单位人变成社会人,疏通了人员的出口渠道,有利于富余人员向外流动,免除了事业单位在用人过程中能进不能出,能上不能下的后顾之忧。 实行人事,增加了事业单位用人的灵活性,使用人单位拥有真正的用人自,同时有利于增强职工的危机感、责任感,提高竞争意识,有利于营造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良好氛围,有利于挖掘职工个人潜力。 实行人事,人才个体也有充分的择业自由,这种比较宽松的用人制度有利于吸引人才,同时也容易让有真才实学的人才脱颖而出。

2.2人事制度的弊端

2.2.1由于传统的人事管理模式观念已经根深蒂固,人们的思想观念仍停留在原来的管理模式上。对于人事制度,大多数人都还不了解。而人事人员也因为档案放在人才市场,基本保险纳入社会, 变“单位人” 为 “社会人”, 从而心理上没有安全感、公平感,刚开始确实是抵制的。尤其是目前人事制度还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事业单位实行的是“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不光有的“新机制”人员不理解,甚至有的“老机制”人员也表现出不理解的态度。 有的甚至认为 “新机制” 人员就是一种合同工,甚至可以被认为是一种临时用工。工作上按照行政管理,待遇上按照合同执行,标准不一致,从而引发合同纠纷,并导致非编制人员集体归属感较弱,不能积极投身单位发展。

2.2.2目前事业单位工资福利体系都是按照国家及所属各省市的相关政策来建立的,享受的是类似公务员的社保政策。而人事人员工资福利体系却是依据社会上劳动力市场而制定的,享受的是社会保险。两者之间必然存在一些无法衔接的部分,例如养老保险、工资构成、工资晋升比例等,甚至适用的范围也不尽相同,某种程度上会给一些人事人员造成不便。这可能在无形中会造成部分人心理上的不平衡, 不利于事业单位的整体团结与凝聚力。

3制约因素及原因

3.1对大力推行人事制度必要性的认识仍不足

人事在我国南方城市和沿海较发达地区发展相对迅速,这固然与经济发展水平、人才活跃度有较大关系。但不容否认的是,特别是我国北方城市和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不少单位和个人观念上,仍受制于传统人事管理模式的约束。部分单位认为实行人事,在落实了用人自的同时,也面临人才流失的危险,以档案、户籍等制约人才流动的手段就要失灵,能否留住人才,就完全取决于单位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而个人实行人事后,虽然有了流动的自由,但对单位的依附关系没有了,随时都有可能被“炒鱿鱼”,有下岗失业的危机感。因而,部分单位和个人对推行人事制度的积极性不高。

为数不少的非公有制经济单位,在用人上不规范,只想用人付薪,至于人事档案、户籍、职称、党团关系、社会统筹保险等概不想管。而有些从业人员认为,我只管打工挣钱,还要什么档案,单位办保险,还不如发给自己更实际。

3.2流动人员人事档案多头管理的状况困扰着人事的良性发展。

目前,流动人员人事档案多头管理的状况依然存在,如教育部门、非政府职业介绍机构、社区(街道)等都存有流动人员档案。根据有关规定,大中专学生毕业在两年派遣期内其档案可在学校留存,致使部分毕业生无法及时办理人事。有些国有企业员工辞职或解聘后,档案关系不按规定转移到人才服务机构,甚至辞职、辞退人员自存档案。

3.3制约人才流动的体制较难在短期内消除。

与资金、技术、生产资料等生产要素的市场化水平相比,我们的人才资源市场配置机制还不够成熟,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户籍、档案、身份、住房、社会保障等体制,仍是人才流动的羁绊。

3.4人事机构自身建设有待加强。

主要表现在:经济相对落后地区的人才市场基础设施不够健全完善,管理服务手段相对滞后,从业人员少,人员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等。

4对策及建议

各级政府应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加大工作力度,促进人事制度不断完善和发展。

4.1抓服务理念,促观念更新

当前,加强依法行政和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呼声越来越高,这为人才服务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各级政府都应进一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牢固树立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的科学人才观,强化宗旨意识,以人为本,把促进人才的全面发展和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放在首要位置,努力营造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的社会环境。充分认识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人才资源市场化,而推行人事制度,变“单位人”为“社会人”是人事制度改革的基础工作,是促进人才市场化配置的重要保证。人才服务机构要积极主动地适应这种人事制度改革的需要,努力把人事服务机构建成各类流动人员的“公共人事部”。

4.2抓政策引导,促机制转变

针对事业单位推行人事制度较为困难的实际,政府相关部门应做好对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指导,转变用人和人才从业的传统观念,改变用人机制,积极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结合事业单位的不同特点,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推行人事。营造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职称)能上能下,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人事管理新体制。按照“脱钩、分类、放权、搞活”原则,精减人员,鼓励竞争,促进流动,逐步建立符合各类事业单位自身特点的政事分开,单位自主用人,人员自主择业,政府依法监管,配套措施完善,科学分类的管理体制。实行聘用制度,推行人事,实现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由单纯行政管理向法制管理转变,由行政依附关系向平等人事主体转变。在目前情况下,结合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宜对新进人员一律实行聘用制和人事。

4.3抓制度创新,促服务规范

在推行人事制度过程中,除要认真执行现行人事政策和人事法规外,还要针对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制定相应政策。要根据《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暂行规定》,按照“集中统一、归口管理”的原则,进一步明确政策规定,解决流动人员人事档案多头管理的状况。要主动与公安部门协商,制定流动人才户籍管理办法,协同计划生育管理部门及流动人才聘用单位,做好他们的计划生育管理工作。逐步消除人才流动中的城乡、区域、部门、行业、身份、所有制等限制,打破阻碍人才流动的各种障碍,促进各类人才的合理流动。强化配套服务,扩大缴纳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业务覆盖范围,疏通缴纳渠道,理顺人事中的社会保障关系,探索如失业金、工伤保险、住房公积金等缴纳办法,形成约束机制,完善人事配套服务体系,切实解除人员的后顾之忧。

4.4抓市场建设,促协调发展

人才市场是人才流动的集散地,人事业务的拓展,离不开人才市场的发展。据统计,近几年通过人才招聘办理人事手续的约占总量的40%左右。抓市场建设,信息化建设是其核心内容。要逐步建立适应市场发展的网络化人事服务体系,一是人事机构在区域乃至全国范围内进行联网,开展人才信息共享、联合招聘、异地委托招聘和人才租赁,联合开发人事服务新技术和新手段等。二是人事机构与对象建立起直接的网络联系,为服务对象提供便捷的远程人事服务。三是人事机构要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和有关专家的合作,提高人事科学化管理水平。四是不断提高机构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创新思路,大力开展人才发展规划、人事诊断、人才素质测评等,不断拓展新业务。

4.5抓诚信建设,促诚信档案构建

人事是以“档案”为主的人事管理方式,要不断提高档案管理水平和质量。开展人事档案诚信调查,建立包含有工作经历、主要业绩、年度考核和诚信记录等内容的诚信档案。加强管理,防范各类弄虚作假的“人才欺诈”,倡导诚信鉴证,以建立职业信用体系为宗旨,保障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促进“诚信人才”建设,逐步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化人才档案公共管理服务体系。

4.6抓队伍建设,促服务质量提高

以质量求进度,靠质量谋发展,是保持人事制度旺盛生命力的关键。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事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人事服务范围更加趋于多样化、多层面化,服务内容的不断拓展,对服务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这要求要抓好人事机构队伍建设,强化素质和能力建设。只有建立起专业化、高素质的服务队伍,叫响“人事服务”品牌,才能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人才效益。

参考文献:

[1]国务院.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2004-06-27)

完善人事制度体系范文第3篇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医院;人事管理

一、引言

目前的网络信息化步入了大数据时代,大数据在人们生活各个方面都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随着我国的医疗体系根据国务院的规划步入改革的关键阶段,对医院管理制度的完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医院的人事制度管理在医院管理制度上处于重中之重的地位,通过在大数据时代的背景下,创新医院管理的人事制度,对医院的服务质量有实质性提高。

二、大数据时代的概述

大数据是由全球著名的咨询公司麦肯锡最早提出,麦肯锡称:“数据已经渗透进入每个行业和业务领域,成为重要的生产因素。人们对海量数据的查询与应用,会预示着新一波的生产率增长和盈余浪潮的到来。”在现今社会高速发展的情况下,通过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信息流通更加完善,医院在这方面也不例外。医院在大数据的使用上,主要是通过各种类型的数据集中起来,来查找有价值的消息。通过大数据的整理可以对原始的医院医疗数据再利用。医疗的大数据内容主要有门诊挂号、病人住院、用药、化验、检查、处方还有人事、病历病史等等数据资料。随着云时代的到来,云计算的应用在医院的数据管理与信息平台上开始实践。医院的行业信息化技术的建设,对病人的医疗提供更高效、更便捷的服务。在医院的工作上,通过对各部门、分院之间的信息数据共享,构建互联互通的协作网络,对医院的整体工作水平有所提高。

三、医院人事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医院人事管理人员素质较低。目前医院的人事管理队伍构成上很多不是专业人员,对基本的人事管理工作制度内容不了解,很多人事管理人员是从其他部门调岗或者借调来进行相应工作。这种情况导致医院的人事管理工作的效率低下,也不符合在大数据时代的背景下,对现代化人事管理的工作要求,目前医院的人事机构基本处于空转的状态,办公室的配备几乎只有1-2名工作人员,工作状态基本懒散,对本职工作不予以重视,导致人事管理工作无法顺利展开。

(二)医院管理层对人事管理工作的不重视。多数医院的管理层对人事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仍然不够,没有意识到医院人事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认为医院的人事管理制度和档案管理制度相关方面工作没有价值。由于缺乏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医院没有系统的建立人事档案管理系统,结果对医院诊疗的有关档案出现丢失或损坏的情况,部分医疗事故中医院面临不利局面。

四、大数据时代医院人事管理的创新方式

(一)建立医院数据库。在大数据时代的背景下,医院人事管理制度进行科学化改革,需要建设完整的数据库。但是目前数据库建设一个最大的问题是由于建设规模较大需要花费大量的成本来进行建设与维护。但是目前很多医院难以承受这些费用,所以通过政府扶持为医院的数据库建设提供便利,通过数据库的建立,及时获取人事管理的相关讯息,为医院人事管理工作提供资料上的帮助。医院在数据库的建设上,根据自身经济条件等实际情况。可以建立小型的数据库。通过小型数据库的建设,及时对人事管理的资料进行搜索查询,通过数据库的辅助作用,避免了传统人事档案管理容易造成的丢失、损坏等情况,也为医院的人事管理工作的创新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

(二)完善人事管理制度。医院人事管理制度在大数据时代的背景下,要健全相关的管理制度,对医院各项人事管理工作要进行及时开展。利用计算机数据库的便利性进行数据的查询,同时也保障了人事管理内容数据的安全性。利用大数据的便利性,对医务人员的信息进行集中搜集,来扩大信息的使用率。在完善人事管理制度的数据库使用上,要安排专职人员进行人事管理的数据化建设。人事管理制度的建设,可以提升医院的管理水平,在对信息进行搜索的同时,促进人事管理制度的规范化,并且建立指标体系和其他制度,解决人员配置、考核体系、薪资待遇、人事结构上的一些问题,维护了医院的正常运转。

(三)加强医院人事管理队伍的建设。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医院的人事管理队伍的建设也要具有创新的意识,对计算机技术的要求也逐渐走向专业化方向发展,才能对大数据下对医院的数据库建设提供重要的人力资源保障。医院在招聘人事管理人员的工作上,对相关招聘工作进行完善,在招聘的同时也要关注应聘者的专业能力之外的能力,特别是关于数据库方面的能力进行考察。使应聘者能尽量适应医院的人事管理数据库系统。除了应聘之外,应加强对人事管理队伍进行专业培训,特别是信息化技术方面的培训。让人事管理人员应用信息化技术的软件,能对医院人事工作的信息化管理进行熟练掌握,提高工作效率。

五、结语

综上所述,大数据时代成为时代潮流的情况下,医院的发展即面临机遇,又面临着挑战。医院的信息化建设水平将决定着医院人事管理工作的效率。医院要加强数据库的建设,改革人事管理制度,加强工作人员的培训与职业素养。来保障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医院的改革发展稳步推进。

【参考文献】

[1]马超燕.大数据时代医院人事管理创新的探讨[J].东方企业文化,2015(02):73-74.

[2]王丽.大数据时代医院人事管理创新研究[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6(18):67.

完善人事制度体系范文第4篇

----__市人事局局长

感谢组织和群众的信任,让我继任新一届市政府的人事局局长。我感到,今后的五年是把湖州建设成为现代化生态型滨湖大城市的关键时期,这就对人事人才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将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扎实的工作,更加良好的形象,认真履行党和人民赋予的职责,不负众望,不辱使命,力争在任期内实现四大目标:人事人才环境更加公平公正,人才队伍建设更加扎实有效,体制机制运转更加富有活力,人事干部队伍更加廉洁高效。为此,我将勤勉理政,廉洁从政,依法行政,为“创业富民、创新强市”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和体制支持。

一是勤勉理政。强化责任意识,始终保持积极进取、开拓创新的工作作风。加强理论学习,注重调查研究,进一步完善人事人才工作政策体系;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注重人才的培养、引进和使用,力

争到20__全市人才总量达到28万人;深化行政管理体制和人事制度改革,增添体制机制活力,进一步提高政府行政管理水平和效能;加强服务体系建设,提升公共服务水平,进一步营造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人事人才工作环境。

完善人事制度体系范文第5篇

一、注重培养教育,提高人才产出效率。人才培养是人才队伍建设的基础环节。经济社会要发展,人才培养要先行。一是全面加强人才的教育培训。要加大人才培养的力度,通过党校或大专院校,积极抓好人才培训轮训工作;通过与外地院校和上级单位联系,组织人才参加继续教育和深造,抓好人才后续培养和终身教育,夯实人力资源的智力基础。二是重视发展教育事业。要充分利用学校引进人才,为本地人才的培训提高和发挥学校智力对产业的拉动作用打下基础。要在招商引资的同时,注意引进非营利性的教育资金,增加教育投入,为地方长远发展奠定物质基础。三是采取多种培养方式。要坚持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相结合,采取下挂、外派等方式,强化人才的实践锻炼。对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农村人才的培养要有针对性。党政人才要注重政治素质和解决问题能力、决策能力和驾驭全局能力及基层实践工作经验方面的培养;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要着眼于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注重经营管理能力、开拓创新能力的培养;专业技术人才要注重现代科学技术、现代技能的培养;农村人才要根据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农业结构调整、工业结构调整、技术改造和新项目开发的需要进行培养。培养一批学科带头人,造就一大批经济发展急需的专业人才,全方位提高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

二、加大引进力度,增强人才吸收能力。凭经济实力和优厚待遇引进人才并不是唯一有效的做法,要采取更加灵活的引人引智措施。一是放宽条件,降低人才引进的门槛。如改革户籍管理制度,打开人才引进“大门”,允许符合条件的人才落户。二是抓住重点,结合实际,在引进紧缺人才上下功夫。要立足产业结构调整和实施跨越发展的需要确定合理的人才需求结构,防止人才引进的盲目性,做到所引即所盼、所用即所需。人才的引进不能追求面面俱到、“小而全”,否则导致机构臃肿、人浮于事、运转不灵,造成人才的积压和浪费。要认真研究经济发展的优势、特色及对未来人才的需求,确定重点,集中优势财力,引进紧缺人才。三是创新方式,坚持“不求所有所在,但求所用所得”。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交通条件,从国有企业、大专院校、国家研究机构“借脑引智”,在项目引进、嫁接、合作、转让、论证以及讲学、培训、咨询、考察等过程中吸引人才,形成人才共享,让人才以兼职、短期服务、承担委托项目、技术入股、承包经营等多种形式参加经济建设。人才可以带技术、当顾问,或直接投资、牵线搭桥,或通过合同聘用、借助对口帮扶等形式,不拘一格地发挥作用。

三、完善机制,搭建人才发挥作用的平台。要建立能上能下、能进能出、有效激励、严格监督、竞争择优、充满活力的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健康成长的用人机制。一是完善人才发现机制。继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和科技体制创新,通过公开招考、公开招聘、考试与考核相结合等形式,不拘一格选人才,尽可能地为各级各类人才提供机会和舞台,让那些有真才实学的人挑大梁。二是完善人才选拔机制。全面推行干部岗位出缺公示制、聘任制、竞争上岗制度、任前公示制、任职试用制,把最合适的人才选拔到最合适的技术岗位、领导岗位上,避免人才资源的“高消费”。三是完善人才评价机制。建立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科学的社会化的人才评价机制。坚持走群众路线,注重通过实践检验人才。完善人才评价标准,坚持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鼓励人人都努力成才。四是完善人才资源共享机制。针对高素质的人才目前十分稀缺的实际情况,在条件允许情况下,鼓励人才兼职兼薪,并加强与其他地区的联系,搭建人才创业平台,实现人才资源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