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等学校化学研究

高等学校化学研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等学校化学研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高等学校化学研究

高等学校化学研究范文第1篇

作为一种艺术的体现,建筑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建筑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民族)的历史、价值以及所属地区的区域特征等在群体或个体建成环境中的反映。建筑文化是由“内核”文化与“外缘”文化构成的。“内核”文化是长期积淀渐进形成的建筑物的本质,它是古老的、纯色的、发育完善且自生根的文化,在建筑学上这种内生延续的文化被称为建筑文脉。文脉的形成是历史沉降的结果,国外学者也将其称为“历史地段”。它具有意义上的凝聚性、关联性或延续性,它是大量既往事件、时光和记忆等“文化因子”在建筑上的划痕;而外缘建筑文化是新形成的建筑符号和建筑元素的表达,或对域外建筑理念的吸收和兼容,它是年青的、非纯色的,正在发育中的一种移植文化。内核建筑文化具有强大的递延能力,外缘文化具有很强的适应能力。

高等学校建筑文化是建筑文化的有机构成,同时又具有鲜明的教育属性,是建筑学、文化学和教育学的有机结合。具言之,就是指高等学校建筑群体及其周围空间所体现的形态设计、布局功能、意蕴风格、喻义价值等及人们对此的评价、欣赏、情感归属等文化因素的总和。高校建筑文化也可以分为内核文化和外缘文化,也是学校积累与发展的产物。一般而言,知名大学和名牌(重点)中小学具有较强的内核文化,而新建学校则吸收了更多的外缘文化。高校建筑文化是和学校及学校所在学区的整体文化不可分离的有机体,它本身就构成了学校自身的隐性课程,构成了学校的教学资源和学校的品牌形象。优秀的学校建筑文化是影响师生及社区人士情感、品格涵养以及熏染文化气质的一个相当微妙而现实的因素。“典型的高校建筑文化,能使人一踏进校园便可以明显的感觉到它的影响和存在,生活在其中能清晰的体会到高校的气氛、使命,甚至高校的价值和精神。”

二、高等学校建筑文化传承的策略

作为一种历时性与共时性存在的高校建筑文化,其在文化传承方面会比文化创新具有更大的难度和更复杂的矛盾性。比如建筑规划一所学校,由于空间的局限,在拆除旧建筑与新建校舍间必然会发生难以调和的冲突,这里面盲目的拆除和机械地保留都对学校发展不利,关键在于技术和策略的合理运用。当我们有了学校建筑文化传承的理念,那么下面的具体技术问题尽管是艰难的,但也不是无路可循,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政策与立法方面的支持

在集合专家学者意见和公众动议的前提下,会同建筑、规划、环境、卫生、文物部门出台《学校建筑现代化实施办法》,以法律法规的形式明确学校建筑的方针、原则、方向,加强高校建筑的文化尺度,加大高校建筑的文化传承力度。研究保护与创新、发展与继承之间的关系,开展学校与社区协调发展,突出区域特色、营造校园文化等方面的立法研究。结合学校自身特点,在营造绿色校园、人文校园、科技校园和数字校园方面进行深入调研,开展实证研究,并且进行政策分析和专家咨询,开展听证会,汲取各方意见,出台一系列“办法”或“条例”,立足今后几十年的发展,要加大政策决策的科学性和公众性,加大政策的执行力度。比如北京在这方面就已经意识到了立法的重要性,借2008年人文奥运之机,就城市保护进行了长远规划,出台了《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学校建筑文化的传承可以以此为契机,结合北京特点,提出申请,争取社会资源,展开对学校的保护与建设。如大兴赢海二小拟就学校的上百种树木申请绿色校园保护计划,而北京的府学小学、通州二中、潞河中学及东交民巷小学等学校建筑都已列入政府保护范围。

(二)专业人员的支持

教育部门和各级学校毕竟不是建筑业的行家,作为一门高度专业化的工作,高校建筑及其文化传承必需求助于专业人员,在这方面,新加坡和美国等国的经验可供我们参考,也就是政府与某些建筑设计和施工长期合作,而这些合作者都是精通社区文化、教育特点和建筑知识的高级专业技术人员,是一些资质和信誉良好的大公司。而专业人员也将会同学校师生、社区人士共同商讨学校建筑及文化保护等方面的问题,进行协商与交流,必要时还要进行信息公开和公众投票。比如,北京第十一中学,在非常狭小的空间中创意出了无限的想象力和空间作法就值得借鉴,他们借助专业的形象设计公司,进行学校的CI形象识别,达到了“小中见大,无中生有”的效果。

(三)坚持的基本原则

高等学校建筑文化传承原则概括地讲有四个:一是方向性原则。现代高校建筑文化建设要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先进的现代学校建筑文化是教育方针的体现,充分体现了“教育为人民服务”根本,先进的学校建筑文化是国家文化、民族文化和区域文化的有机结合;二是整体性原则。现代高校建筑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学校的方方面面。因此,要从总体上对现代高校建筑文化建设进行规划,做到物质文化建设和精神文化建设相结合;课程文化、网络文化建设和学校其他文化建设相结合;教师文化和学生文化建设相结合。使各个因素协调一致,保证现代学校建筑文化建设协调发展,使其功能得到充分发挥;三是主体性原则。现代高校建筑文化本质上是师生文化,学生和教师均是现代高校建筑文化建设的主体,他们既是现代高校建筑文化建设的设计者、组织者,又是现代高校建筑文化建设的参与者和实践者。现代高校建筑文化建设要全心全意地依靠师生员工,增强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尊重他们的民利,听取他们的意见,反映他们的利益,充分调动他们参与建设的主动性,发挥他们的创造性。使现代学校建筑文化建设富有生命力和活力,取得扎实的成效;四是选择性原则。现代高校建筑文化是一种开放文化,面对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这样复杂的社会文化。高校建筑文化建设必须进行必要的过滤和选择,吸取精华,将其内化为特定的学校建筑文化内容,形成富有个性的文化系统,并且不断调整、充实和发展,以适应社会文化的时代要求和现代学校建筑文化主体的内在要求。

(四)高校建筑文化传承的基本技术

高校建筑文化传承具有一些基本技术,比如复古技术、仿古技术、移植技术、融合技术、局部保留技术、典藏技术等。复古技术就是将已经受到破坏的那些有必要修复的学校建筑,比如北京四中具有百年历史的“校门”就可以进行复古研究,但在复古的同时有一项是必须考虑的,就是建筑物的安全性;仿古技术就是将一些新建筑利用新材料和新工艺仿照过去学校的建筑重建,使其具有观摩性,比如哈尔滨师大附中新建的主楼就是仿照过去主楼进行创新后而建成的;移植技术是对一些需要搬迁或者异地安置的学校,将学校建筑的部分或局部重新移植的技术,比如北京大兴青云店学校有一颗古树,已经列入了《语文》课本之中,在学校搬迁之际,如何移植就是很值得研究的问题;融合技术,就是将学校建筑文化有机的融合进社区文化之中,比如北京什刹海和鼓楼附近的学校如何融合进北京保护的“胡同文化”和“四合院文化”之中,再比如南京蒲口小学就利用学校改建的机会,请复旦大学的专业人员设计了颇具农村风情的徽式连廊技术,使学校有机的融合进了地域文化之中;局部保留技术就是对原学校建筑中无法再整体保留的学校建筑进行局部保留,或放入校史馆中进行纪念性保留,比如北京十一中学的将帅语林碑就是一例。

高等学校化学研究范文第2篇

关键词: 高等学校;校园规划;管理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各高等院校招生规模逐年增加,使得许多高校面临着扩建、改建、新建等问题,由此引发了校园建设的热潮。高校校园建设不仅关系到学校自身在发展过程中的利益,而且关系到高等教育事业及学校建设全局的长远发展,涉及几代人的切身利益。因此,搞好校园规划,加强规划管理的科学性是校园建设的基本保证。

一、建立科学合理的组织机构

校园规划的实现,离不开一个结构合理、精简高效的校园建设组织与管理机构。学校管理部门的工作得当,对项目进展将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从我国高等院校的规划管理现状来看,校园规划的组织机构按职能归属方式不同,可归纳为以下几种形式:

设立独立的校园规划管理机构。如校园规划办公室、校区规划建设指挥部等,由其组织建设项目的立项、总体规划设计、监督实施、竣工交接等工作。

在校园发展规划部(处)设置校园规划办公室。这种形式有利于校园总体规划与学校发展、学科建设相协调。

将校园规划办公室作为校园基建规划处的一个下设机构。这种形式便于与后勤、基建部门联系,便于工作交流和信息沟通。同时,项目的报批、方案设计及施工阶段出现的交叉及衔接问题容易合作解决。

不设置独立机构,由学校基建部门负责。

具体采用哪种组织机构形式,应取决于学校的事业发展情况。校园规划要围绕和配合事业规划、学科规划去进行。目前各高等学校正处于发展较快的阶段,校园规划管理工作应倾向于为事业规划服务,将校园规划办公室设在发展规划部(处),便于了解学校的事业发展规划的相关情况,有利于将校园规划提升到学校发展和学科建设的高度上。从而在进行校园规划建设时能够从全局出发,兼顾学校的事业发展规划,使方案的可行性论证更实际、更合理,设计时能够较好地满足使用需求。

二、选择适宜的项目管理模式

高校校园规划是一项政策性、长期性、专业性、综合性的工作,需要各方面专业力量协同完成。目前,高校校园规划管理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1、代建制

工程项目代建制是指由建设方委托专业管理机构,对工程项目实施专业化、社会化管理,全面开展工程建设的可行性研究、设计、勘察、施工、监理直至竣工验收合格后交付建设方使用。代建项目的工作可分为两个阶段进行:

项目前期阶段。由前期单位根据项目建议书批复,进行可行性研究、设计、勘察直至完成施工图设计。

项目实施阶段。由代建单位对项目的施工、监理直至竣工验收实行。

一般可委托一个专业管理机构对上述两个阶段进行全过程。

代建制作为一种新型的管理模式具有降低工程造价和管理费用、提高工程质量、缩短工期、提高业主的投资效益、提高政府投资项目实施情况的透明度和资金的有效利用等优点。但由于这种管理模式处在发展初期阶段,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如:建设方与代建单位之间的职责不清;代建市场管理体制不完善;针对代建制的法律、法规不健全;建设方、代建单位、施工单位、设计单位以及相关行业主管部门对代建制认识不一;各方追求的目的、利益不同等。

2、聘用项目管理公司

项目管理公司作为为建设方提供服务的专业公司,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及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利于建设方进行决策及相关手续的办理。但在项目管理中容易产生两个业主的现象,从而导致责任难以落实,项目风险、责任主体不易分清;另外,项目管理公司与设计、施工、监理等各方不存在合约关系,对设计、施工、监理的管理需通过业主协调,易造成项目管理路径增长。

聘用项目管理公司可采取分段聘用的形式,由于项目管理公司各有不同的优势,如有的在项目前期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及资源,有的在施工管理方面较强等。作为业主可取其所长,分阶段聘用,以利于项目的加快及保证工程的高质量。

3、学校自行管理

这种模式的优点是节省资金、便于管理;但与代建制和项目管理公司相比在经验上有所差距,容易造成工期拖延。

各高校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的管理模式。政府投资项目,一般应实行代建制;一些规模较小的学校建议聘用项目管理公司;对于规模较大的高校,一般已具备一定数量的专业人员及相应的管理机构,因此可采取临时聘用部分专业人员自行组织管理的模式。

三、确定理想的设计单位

设计单位的确定对于校园规划是十分关键的。目前主要是按国家规定的法律法规程序,通过公开招标或邀请招标的方式来确定设计单位。除此之外,还应在以下几方面予以综合考虑:

由于设计工作是由多专业协同合作共同完成的,因此应选用具有甲级资质、资深工程师多、各专业配备齐全、有校园规划设计经验的单位。

应尽量选用本地设计单位,便于与城市规划部门的沟通,有利于办理有关图纸审批等手续,以及施工阶段的后期服务工作。

应选择信誉度高的设计单位。还应注意,一个优秀的设计单位不仅体现在专业技术方面的实力,还应能充分领会学校所积淀的历史和文化蕴含。其所做方案更应体现出对学校办学指导思想、办学规模、办学特色、发展目标的准确理解;同时,应对规划条件有充分的认识,只有吃透地方的相关规划条件,做出的方案才能避免在行政审批过程中出现优化方案与中标方案“判若两人”的情况。

四.建立广泛的公众参与机制

校园规划的主要任务就是要营造理想的育人环境。建立公众参与机制将有助于增进使用者对其所生活环境的责任感、认同感和成就感,能很好地调动公众积极参与的主观能动性,使校园规划满足广大使用群体的需要。建立公众参与机制主要应围绕以下两个方面展开:

从建设项目使用者的角度来看,只有使用者才最了解他们自身的需求,应充分听取校内各方面的意见,在此基础上综合平衡,统筹安排,这是提高决策科学性的有效途径。所以,校园规划与建设不是校领导或某个人决策的事情,也不是学校某部门的工作职责,它涉及到教职工、学生、科研单位等多方面的利益,只有让各方参与到校园规划与建设的各个环节中来,才能充分了解并满足各方面的具体需要,保证决策的科学性、合理性。

高等教育必须面向经济建设,必须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这是教育发展的未来趋势。校园规划在满足学校教学和科研需要的同时,一定要满足所在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所以地方政府和社会公众参与也是必不可少的。

总之,建立公众参与机制是一项前瞻性很强的工作,只有在公众广泛参与的前提下,才能保证校园规划与建设既满足学校教学、科研、生活和生产的需要,又满足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

五、结语

社会经济的腾飞与教育事业的发展对高校校园建设提出了更高、更迫切的要求,校园规划在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各高校进行大规模校园建设过程中,规划设计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阶段,它应做到既符合城市总体规划要求,又能很好的满足高校教学生活的需要,体现新型大学的理念和特点。所以,成功的校园规划是项目各参与方共同密切配合的成果,而科学高效的管理工作是不容忽视的。

作者单位:

杨谆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基础科学部

唐琦 北京市城乡建筑设计院

徐茂利 保定维尔工程设计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 付伟.高等院校校园规划的管理模式初探[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2 56-57.

高等学校化学研究范文第3篇

关键词:优等生;高三化学学习;有效性

所谓优等生,也就是成绩在一本线以上的考生。这些考生的成绩在班里应该说是名列前茅。特别是成绩没有较大起伏的同学,更是具有一种优越感。可是,这些优越感却是高考复习的大忌,因为考生往往会因此而漠视学习上的薄弱环节,从而使考试中的失分点渐渐变成“盲点”。因此如何加强高三优等生的后期培养,让他们在高三能按预期出好成绩,走好人生这一段青春时光,这是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大课题。本人从以下方面来谈谈这方面的一些做法和感想,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优等生在高中化学课堂学习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中学教育大部分都是追求升学率,所以摆脱不了应试教育的束缚,导致现在的高中教学普遍存在着一个现象,就是分快慢班,因此优等生就被集合到一个班级进行学习。周围都是优秀的学生,一方面,促使学生只有更加努力地学习才能站稳脚跟;另一方面,对心理素质不好的学生更是一种挑战。高三是备考的重要时期,有部分优秀的学生却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学习经常不在状态,出现学习的瓶颈期,内心总是担心自己考不好怎么办?还有的学生觉得自己一直都是老师手心里的宝,一次考不好就感觉自己被边缘化;优等生有超强的自主学习能力,缺乏合作学习的能力;部分优等生不重视解题步骤,答题不规范,做题不严密,书写潦草,涂抹较多导致失分严重等问题。要想在高考中获胜,必须重视每一分的重要性,做到多拿一分,多对一题,提高自信心。

二、优等生在高中化学课堂学习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做好优等生的教学定位,进行分层推进

高三优等生的培养需要精细化的、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教师要与班主任一起探讨估算一下,哪些学生能上“985”?课堂教学目标要准确定位在相应的层次上,把该拓展延伸的知识点做足,把该培养的能力训练好,从教师层面上推进优等生的知识和能力向纵深方面发展,有针对性的教学才能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的成绩。在课后辅导时,要让他们共同研究问题,产生更多的共同语言,形成合作的气氛。同伴之间处于既竞争又合作的状态,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习动力。同伴之间的学科互补互助也能及时扬长补短,避免问题的长时间积累,从而达到共同和全面的进步。

2.对优等生的教学和管理要高效

在高三的化学复习中要做到狠抓“讲、练、考、评和补”五个环节的落实。(1)在课堂教学中要做到讲练结合,讲授内容要突出知识的重点强化记忆和理解,讲透基本理论的同时加强课堂练习。(2)复习的过程中要加大练习的强度,突出五练,即练规范、速度、重点、技巧和能力。追求审题和解答规范,思路明确,书写认真,步骤清晰;多练重大题型和专题来寻找解题规律;注意分析各类题型的隐含条件,巧选解题方法,注意培养试题的应变能力,能够沉着冷静地解决每个题目。(3)在试题的选择上要高标准、严要求,每专题一考,每个能力块一考,通过高强度的考试训练,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与技巧。(4)针对试卷中发现的错误进行纠正和讲评,突破难点和重点,不留死角和盲点。(5)从试卷中发现问题进行查缺补漏,找出基础知识的遗漏点,基本技能的薄弱点和答题习惯的不

规范。

3.及时上交作业和试卷,有效地反馈问题,进行查缺补漏

各类作业、周练、试卷等要积极主动接收老师的检查与辅导,高度重视自己的错题,及时反刍,增强有效性。老师会积极批改学生的试卷和作业,对存在的问题一一分析,做到不留死角,不留后患。二三轮复习中要做许多习题,进行多次各种类型的考试。这是暴露总结自己错误的最好机会,所以要以良好的心态对待考试,避免对考试常常出现的逆反心理。对于错题,要做好整理统计,定期进行反刍,从而对这些错误加深印象,减少再次出现错误的概率。

4.重细节、重过程、重积累的意识

学生要想在较短时期大幅度提高成绩,一般来说是不太可能的,但是只要多提高1分,总成绩就会有较大的进步,所以要积极解决答题不规范、不重视步骤、做题不严密的毛病,纠正审题不清的不良习惯,养成良好的读题、审题习惯,解决和反思粗心大意出错的地方,提高书写质量和规范,注意提高做题速度,学会分配做题时间等。还要养成冷静思考、沉着应试的良好心理素养,遇到容易题不产生大意的心理,遇到难题也不产生紧张心理,一步一步分析,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三、结论与建议

具有良好的心态,是高考制胜的宝典,心态积极是高考成功的保障。高手过招,胜在心态。良好的心态是考场超常发挥的关键。要相信自己能够通过考试实现自己心里中的理想,对考试中出现的难题要敢于挑战。重视模拟考试,摆正心态,调整自己的考试策略和状态,考试过程中不要患得患失,要把全部注意力集中在题目上,静下心来思思考当前的问题该如何解决,超常发挥就是自然的事情了。

参考文献:

高等学校化学研究范文第4篇

【关键词】实验整合 实验教学体系 模块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4-0156-01

实验教学是大学本科专业教学中最重要的教学环节,实验教学相对于理论教学更具有直观性、实践性、综合性和创新性[1]。基础化学实验课程包括无机化学实验、有机化学实验、分析化学实验和物理化学实验,即我们常说的“四大化学”实验,它是中医药院校各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实验技术,也是今后学习专业实验的基础,所以学好基础化学实验课程至关重要。

一、打破按单一学科设置实验,整合基础化学实验课程

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有些实验内容都是基本的操作,有的实验项目放在大一开设,而有的放在大二开设,如“分析化学实验”中的“滴定分析操作”,实验内容是:(1)掌握容量瓶、移液管、滴定管的基本操作;(2)练习滴定操作、初步掌握准确确定终点的方法。而“无机化学实验”中的“醋酸电离常数和电离度的测定”实验内容是:(1)掌握容量瓶、移液管、滴定管的基本操作;(2)测定醋酸的电离度和电离平衡常数。两者都是以滴定分析操作为主,分析化学实验练习滴定分析操作,安排在大二开设,而无机化学实验是练习滴定分析操作后,再测定醋酸的电离度和电离平衡常数,却安排在大一第一学期开设;我们认为这一设置不合理,导致了大量问题的出现,如:(1)造成了实验场地安排的重复、实验教学设备的分散和实验试剂的重复配制、浪费现象; (2)学生做分析化学实验时认为实验重复,以前做过,导致做实验不专心; (3)增加了实验教辅人员的工作量等。

以上例为代表,尚有多个实验有此现象,综上原因,我们认为是一种传统的实验依附理论课程而带来的不适应当前人才培养模式的现象,应打破原来按单一学科设置实验,改变教学内容过度重复交叉,对基础化学实验课程进行整合,形成模块化、立体式实践教学体系,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思维和素质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二、构建和完善新的实验教学体系[2]

本院各专业基础实验教学体系建立的目标是:为培养具有较强基本操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药学人才打好扎实根基。基础实验是专业实验课程的基石,只有基础实验技能扎实,才能更好的做好专业实验,才能对专业课程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运用。应紧扣人才培养目标,建立并完善符合药学院各专业特点的一体化、多模块的实验教学体系。整合实验教学内容,注重基本技能培养,建立“一级教育实验、二级教育实验、三级教育实验”的“渐进式”一体化基础实验教学体系。从培养学生的实验实践能力入手,“一级教育实验”全部为“四大化学”中的基本操作训练,安排在大一开设,着重训练学生基本实验操作的规范化、标准化;“二级教育实验”为原学科实验除去基础操作训练的实验;可安排在大一第二学期和大二开设,要求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能够运用熟练的基本操作技能完成每一门实验;“三级教育实验”为综合设计性实验,要求学生把前两级实验技能牢固掌握,尝试独立思考和完成融合“四大化学”技能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开放性思维。

1.为启迪学生科学思维和创新意识,实验中心重视实验技术研究,实验项目选择、实验方案设计。

2.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根据课程性质、实验内容不同,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实验教学模式,中心不断改进教学实验方法,在保证实验教学要求的前提下,给学生选择实验内容和进行实验时间的灵活性,增强学生的兴趣和成就感。

3.改变以书本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方式,改变以往的实验都由教师准备好实验仪器并做详细讲解,学生只按教材步骤“照方抓药”的消极被动完成实验的状况;重视实验技术研究,实验项目选择,实验方案设计有利于启迪学生科学思维和创新意识。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实验教学模式,形成以自主式、合作式、研究式为主的学习方式。

4.建立全面开放的基础性实验室

开放性实验的教学模式是以学生独立操作为核心,教师指导为辅助,将教学重点放在化学实验的设计思想和方法上[3]。建立专门的基础性实验室,重在培养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仪器设备的正确使用方法、规范法操作习惯。采取网上及课堂教学的方法,借助多媒体等手段,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4]。学生随时可进入实验室,利于节约大量的实验学时,用于锻炼基本操作能力及独立创新能力。

三、实施效果

1.精选实验内容、串联实验等整合方式,有利于基础化学实验的绿色化[5]。

2.良好的实验体系和教学方法能夯实学生的基础技能,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3.有利于促进各专业学生(包括医药学类专业以及食品、工程等非医类专业)综合实验操作能力、相互协作能力、思维能力及毕业论文质量等等方面的提高。

4.有利于培养医学本科创新性人才[6]。

5.通过教师教学、学生反馈相辅相成,有利于提高整个本科实验教学水平。

四、结语

2008年以前,国内高等院校各专业实验教学及其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处于相对单一和传统的状态,实验教学从属于理论教学,按各专业课程及其理论教学进度,开设各自相对独立的实验教学,从08年开始,打破“实验按学科设置”的实验教学改革在全国综合性院校逐渐推行,省教育厅明确,所有“省示范性实验中心”必须全力推行新的实验教学模式,以“国家级示范实验中心”为标准,在全省范围全面铺开新的实验教学体系改革。

相对而言,中医药院校的实验教学体系改革缓慢,目前,北京、上海、广州、南京中医药大学等兄弟院校都走在了改革最前端,我们应该借鉴兄弟院校的成功经验,结合我校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基础实验的整合,逐步推进实施实验教学体系的改革。

参考文献:

[1]林庆宇,张 志,毛献萍等.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校基础化学实验教学探索,贺州学院学报[J],2013,29(2):144-146

[2]江星明,刘文龙,李荣东. 通过示范中心建设推进实验教学体系改革,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J],2010,30(10):54-56

[3]倪春林,周家容,罗志刚等.农科基础化学教学中研究性实验的探索,理工高教研究[J],2010,29(1):108

[4]江星明,刘文龙,李荣东.药学专业实验教学改革探究,中国科教创新导刊[J],2010(28):66

[5]卜晓莉.基础化学实验的绿色化改革初探,广东化工[J],2013,40(7):149,145

[6]王虹,曹晓群.深化基础化学实验改革,培养医学本科创新人才,中国教育技术装备[J],2013,(9):130-131

作者简介:

高等学校化学研究范文第5篇

什么是艺术文化? 一提起艺术,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用“审美”、“高雅”、“精神”等词语来形容。其实,艺术文化在我国还不是一个广为人知的概念。大学校园艺术文化当然带有大学校园的独特之处。基于以上我们对艺术文化的理解,大学校园艺术文化可以表述为是在大学校园这一特定的环境中,为校园人共认、共有、共享的所有艺术作品、艺术载体以及其中蕴含的艺术价值、艺术精神、艺术审美等。行为形态的艺术文化包括校园人自编自创自演的艺术作品,以及外来的在大学校园存在和产生影响的艺术作品等;其核心是通过艺术作品展现出来的精神形态的艺术规范、艺术道德、艺术价值等。大学生,要接受艺术文化的陶冶,艺术文化的作用与功能相比其他形态的文化更能够对所有校园人进行教育和熏陶。大学校园艺术文化具有双重性和群体性。大学校园艺术文化存在于大学校园,所以它首先具有教育文化的特性;同时当然地又保有艺术文化的特质,如果失去了艺术文化的特质,也就不成其为大学校园艺术文化。

一、不断创新大学校园艺术文化活动形式

大学校园艺术文化活动必须紧跟时展步伐,创造丰富多样的文化艺术活动形式,就是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接受美育的条件。为繁荣校园艺术文化,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如各类丰富多彩文艺演出的开展,大学校园文艺演出主要是在重大节假日、节庆日等开展的艺术演出。可以是学校组织的,也可以是院系或者社团组织的;既可以是综合性的大型文艺演出,也可以是独奏、独唱、服装表演等其他专项演出;既可以主要依靠大学生艺术团和艺术社团,也可以以艺术院系师生为主开展。一场格调高雅、水平较高的文艺演出往往能够在大学校园产生长久的影响,过去许久,仍然会有学生对其中的节目品味、评价和模仿。量子力学矩阵理论的始创者海森堡的美感直觉指导他去寻求真理,他对爱因斯坦说:“我被自然界向我们显示的数字体系的简单性和美强烈地吸引住了 。你一定也有这样的感觉:自然界突然在我们面前展开这些关系的几乎令人震惊的简单性和完整性。”由此可见,艺术具有的创造力。

二、在教学计划中增加艺术教育课程

为了提高大学生艺术修养,应该在教学计划中增加艺术教育内容,通过艺术教育培养大学生的活动能力,熏陶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和性格情操。席勒在他的《美学书简》里提出,审美素养是人的最重要的素养。大学校园艺术文化是提高个人审美水平,增强审美素养的最好的途径。艺术是人类的情感的自然敞露,是人类在不同的生活际遇中凝结而成的情感、情绪的有意味的、形式化的表现。可以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公共音乐、公共美术课程,这对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同时,还可以利用公共选修课进行艺术教育。把艺术由抽象变具体,使学生真正学到知识,得到艺术的熏陶。

三、在大学校园开展音乐与美术文化

音乐是艺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可以开设音乐类选修课,为学生普及音乐知识。结合重大节庆日,邀请高水平音乐团体到校表演演出,比如一场高水平的交响音乐会能够将校园音乐文化活动推向一个新的。

无论是美术学院,还是美术类社团,都可以举办各类美术鉴赏活动,通过美术艺术鉴赏,感知美、感悟美、鉴赏美、鉴别美。尤其有美术学院的大学, 可以在结合教学改革的同时,引导学生产生丰富的想象力。

四、加强大学校园艺术文化活动的管理和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