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离骚教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高中语文学习共同体包括助学者教师和学习者学生。在高中语文中推广研究性学习方式,首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判断问题、发现真理、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助学者即高中语文教师团队应重视的地方。教材中的任何教学内容,同生活实际间都保持非常密切的关系,教师应注重挖掘教材的内涵,使其更加生活化,更加具有探究意味。语文团队只有将目光集中于此,才能因势利导,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能力,这样学生在学习中才能体会到更多的乐趣,发现语文对于生活真正的帮助,而不是仅仅将学习理解成是对老师布置问题的解答过程。如在教学《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章时,教学团队为学生设置如下问题:结合自己的爱好、特长、追求,谈谈对自己未来职业规划有什么想法。有的学生说自己爱好文艺,将来想当一名艺术家;有的说爱好体育,将来想当一名运动员;有的则想当科学家。学生有了这些想法后,就会反映在平时的学习中,从而提高学习成绩。语文团队在拟订教案时应设置如上具有探究意味的问题,使学生利用课堂中学习的语文知识解读实际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充分发展学生的探究性思维,保证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2.更加关注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
探究性学习模式对高中语文团队的一大影响是促使教师显著改变传统教学观念。过去,教师只能僵化地按照教案完成教材中内容的讲解,应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以提高学生语文考试成绩为目的,在教学中占据主导地位,甚至与学生产生对立情绪。采取探究性学习方式后,使老师的教学观念得到了明显改变,更加着眼于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还语文教学以本来面目,更加关注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和学习习惯,促使学生养成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语文团队采取探究性教学方式后,教师就可以针对知识点设置问题,使学生的关注点转移到实际语文应用方向,引导学生对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实现多层面、多层次、多角度的解读,对问题本质产生更深入的思考,总结事物的一般性规律,进而形成新的发现。
3.更加关注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
培养学生对语文这门学科强烈的求知欲望是高中语文教学的基本目的,探究性学习的推广,正使得语文团队将目光聚焦于此,确保教学方向不发生偏移,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语文现象,并将课堂所学应用到生活中。如在教学《中国和西方的文化资源》一文时,教学团队可设置如下问题:从你自身发展环境谈谈你所感知的东西方文化的最大差别是什么?为什么中西方文化的发展会出现如此大的差异?学生在弄懂这些教学难点后,就会认识到当前东西方文化上的剧烈碰撞,根本原因是在文化资源上的形成上走出截然不同的轨迹,导致对于文化的认知存在不同的观点。可见,研究性学习的推广,使高中语文学习共同体中的各位老师更好地在课堂中营造开放安全、合作平等、和谐轻松的探究性学习氛围,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4.更加关注发挥团队协作精神
探究性学习方式使高中语文学习共同体更重视发扬团队协作精神,这有助于教师破解教学难题,更便于强化高中语文教学效果。合作式学习方式不仅提倡学习者通过相互间的配合完成对知识点的学习,而且提倡助学者发挥团队协作精神。如,《离骚》一章教学中涉及对诗人当时心境的把握,单靠一个老师很难讲清楚屈原的心路发展历程。教学团队内的全部老师都可以通过合作方式,针对学生的接受程度,非常全面地为学生讲解为什么屈原最后会通过自尽的方式完成对帝王的最后一次劝谏,演奏出生命中最绚烂的篇章。这对于学生全面把握《离骚》一文的意境是很有意义的。这样,教师就可以在研究性学习中更好地充当“管理者”或“顾问”的角色,更快地对教学难点实现“定位”,确保整体语文教学效果最佳。
5.更加关注挖掘教学资源潜能
在当前素质教育日益普及的背景下,探究式学习方式正得到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已成为衡量学校办学综合质量的重要标准。近年来高中办学条件获得显著改善,各种现代化的教学设施陆续得以配置。如《物种起源》、《辛德勒名单》等原来需要教师准备大量教学素材并在教学中困难度较大的章节,现在都可以利用计算机、多媒体、因特网等方式手段,通过搜集大量素材,为学生们展示出来,使他们形成直观印象,提高探究兴趣,准确掌握知识点。这些教学资源并不是每个教师都可以顺利掌握的,应用状况有优有劣。采取研究性学习方式后,教师可以更加精心设计教学整体过程,钻研教材中的重难点,充分挖掘教学资源的潜能,以丰富生动的听觉视觉感受,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实现现代教学手段同语文探究性学习的有效结合。
6.结语
实习时间:60天(2006.09-2006.10) 实习班级:一(3)班
实习内容:初中一年级课堂教学及班主任工作。
实习目的:实习是大学教育最后一个极为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通过实习,使我们在社会实践中接触与本专业相关的实际工作,增强感性认识,培养和锻炼我们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和专业知识,去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提高实践动手能力,为我们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一定的基础;同时可以检验教学效果,为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合格人才积累经验并为自己能顺利与社会环境接轨做准备。 古人曰:“教然后知困,学然后知不足”,为了丰富自身专业知识,更好地教书育人,配当合格的人民教师,本人在参加05级中文本科电大学习其间,一方面,刻苦努力、认真学习,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另一方面,将理论运用在实际教学中,以人为本,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以达学以致用的目的。2006年9月10月我在郧西县上津镇中学实习两月。9月初来到郧西县上津镇中学,受到了教师们的热烈的欢迎。校领导及老师召开了座谈会,他们向我们介绍了郧西县本校的情况:上津镇中学座落在上津镇三岔路口处,背靠青山,侧临绿水,校内青杉挺拔,绿草茵茵,是一个静心求学的好地方。办校几十余年,占地总积6600平方米,校舍建筑总面积2800平方米,校园绿化面积1900多平方米,运动场面积1500平方米。这里共有教职工63人,教学班19个,学生1500余人。它坚持以质量求生存,以教研教改促进发展,多年来一直承担全县小学教育研究和实验示范任务,为郧西县上津镇中心小学基础教育事业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它也为上津镇的社会经济发展做出目共睹的贡献。
实月,收获不小,现将本人教学实习工作略作小结,以期反省得失、更好地指导今后教学工作,望指导老师批评指正。 一、为人师表,时刻加强自身师德修养 中国自古便以“德才兼备”作为育人标准,而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只有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做好学生的榜样示范作用,才可堪当大任。“学高为师,身正为表”,为人之楷模,首先需要陶冶情操、净化心灵、无私奉献,正视肩上的神圣使命。在工作中,我牢记人民的话,办人民的事,做人民的好教师,将“爱岗敬业、遵纪守法、教书育人、严谨治学、爱护学生、尊重家长、廉洁任教、创新开拓、乐于奉献”等师德规范常记心头,以正言行。 “读书养性”这是古训,我常与学生共勉,阅读一些名人名师脍炙人口的优美诗篇,领略他们博怀与高风亮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是孔子不耻下问、教学相长思想的最好说明,《离骚》的愤世嫉俗正是屈原忧国忧民的最好写照,“师者,所以传道援业解惑者也”是韩愈对教师内涵的最好阐释,“捧着一颗心来,不含半根草去”正是陶行知先生的毕生追求和伟大,“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正是老一辈无产阶级的铮铮誓言…… 二、激发学生语文兴趣,热爱中华悠久而灿烂的文化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语文课堂可谓是包罗万象、异彩纷呈。我常常教育学生:语文的海洋博大而精深,只有深入其中,才可领略最美丽的风景;语文中的读、说、听、写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一旦做到了“厚积而薄发”,那将是信手拈来、畅游其中、乐不思蜀。 更何况,中华文化源源流长,从《诗经》《离骚》到晋文汉赋,从唐诗宋词到元曲明清小说乃至近现代文学的百花齐放,中华文化一路走来,留下的是璀灿,带来的是文明。教学中,我和学生深深喜欢上了汉语言文学:从象形到形声,从甲骨文到正楷,从婉约到豪放,从诗歌到散文,从古文到白话,从文章到生活,可谓是“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初中学生对待学习,往往偏重于兴趣,兴趣能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增强求知欲望,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而兴趣又不是天赋的,是在后天环境和教育影响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尤其是教师本身对学生的影响。深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的我,在“兴趣”两字下功夫,在传授知识、训练技能、开发智力的过程中,十分注意运用适合学生口味的生动形象的语言,组织有趣的教学活动,使他们易于接受,感受到学有所获,从而不断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增长他们的知识技能。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还积极引导他们到生活中、书的海洋里去,去寻找知识、经验、写作的素材;通过各种渠道和途径,让学生获得丰富的课外知识,使学生变得更聪明,更会思考。除此之外,我经常利用自习、课外时间给他们读报,讲些中外名人的故事,或者国家大事,让同学们的了解社会,从小树立远大的理想。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我要求学生写读书笔记或摘抄优美词句,积累词汇,不断丰富自己的语言。在具体的语文教学中,对不同的训练重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法,学生感到学得轻松,学得有趣,久而久之,学习语文的兴趣就不知不觉形成了。 三、教会学生求知,培养学生能力 教学中,我注重对学生进行信息传播的全面教育,全方位地培养书面语言与口头语言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使学生善读善写,善说善听,成为言语的“全能型”人才;注重开发智力的创造性教育,每个语言训练的步骤,都要深入到思维价值中去衡量和设计,使学生掌握创造思维的技能,成为“创造性”人才;注重发扬“文道统一”的传统,善于在传授知识、训练技能、开发智力的过程中进行思想、政治、品德、和审美观念的教育;注重多要素、多渠道、多层次的立体教育,发挥语文的社会性特点,组织“大语文教育”;注重创造条件实行电化教育,不但熟悉自然语言,而且懂得人工语言,不但会使用教学硬件,而且能编写教学软件,自觉运用现代化电教手段;注重发挥语文课的基础教育特点,着力训练学生的自学能力,养成良好的听说读写习惯,使之终身受用。 四、恪尽职守,落实过程教学 教学中,认真做好“备、上、批、辅、考、析”等教学常规工作:认真备课,做到领会大纲、钻研教材、了解学生、研究教法、做好设计、编写教案,做到有的放矢;优化课堂教学,注重以人为本,力求师生互动,向课堂四十五分钟要效率;精讲精练,细致批改,纠正错误,将教学效果落到实处;抽出一切时间,做好培优补差工作,不光关心学生学习,更注重关心学生生活,了解学生思想动向,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精心做好考试工作,严格考风考纪,培养应试品质,力求想的到,答的对;考后分析至关重要,总结成败得失,以期对症下药,及早提高教学质量。 五、以人为本,落实素质教育 当今社会,日新月异,在教学中,我要求学生,对于传统教学,既要“吸其精华”,又要“去其糟粕”;不能“一心只读圣贤书”,而应“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教学的过程,实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相互过程,教师为主异学生为主体的过程,是一个师生互助、教学相长的过程;教学的过程,实质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的过程。因而在教学中,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走近新课程》,注重落实素质教育,着重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教会学生求知、教会学生共处、教会学生做人、教会学生做事,增强积累、广泛阅读、用心去写作,逐步使学生形成大语文学习观。 在两个月的教学实践中。我共做了这样几件工作 1、完成教案数为8份,上课节数为16节 2、班主任工作:组织一次“我做文明小公民”的主题班会。
关键词:写作;指导;评价;本质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0)11-0133-01
一、语文作文写作的现状
根植于现实的问题,才有其研究价值。作文的“生活意识”的重要性是由语文作文写作的现状决定的。
(一)学生作文写作现状。从本人参加江苏常州的中考语文作文批改经历来审视,再结合担任高一起始年级的语文教学与多年高三语文教学情况来看:学生的作文内容空洞,学生们雷同内容的作文常见;同时作文过于注重辞藻的堆砌,文章没有骨力。问其原因:学生觉得生活苍白乏味,无内容可写,无内容值得一思等等。
学生作文缺少鲜活而个性的生活色彩与理性思考的深度,这是个普遍现象。从网上“江高二中语文科课题组”2009年4月25日的《江高二中学生作文情况的调查问卷统计表》汇总内容的分析也清楚可见:“在不喜欢写作的学生当中,有34.5%因为‘没内容可写,写作文太困难’”,“17.2%的学生认为‘写作没意思’而不喜欢作文”;“‘偶尔遭遇到作文难写’的和‘经常遭遇作文难写’分别占63.4%、25.9%”。
(二)教师作文指导现状。校语文教研组虽先后展开了课题研究,但教师甚有为课题而课题的状态,在具体的作文指导教学中往往不成系统,或者更多的急功近利于:文章的语言的优美、文章结构的搭设、发散思维的“巧妙”办法等等写作技巧的指导,而缺少了进行作文指导的根本性思想。
从对本校语文教师作文教学的调查中知:80%的教师更看重于作文技巧传授的教学,大多从实效性角度出发,如构思、立意、选材、语言、结构等指导突出。
以上的统计内容让人忧心:我们作文教学应该给些学生什么呢?我们作文教学的本质是什么呢?
作家阿兰・迪恩・福斯特说:“我没有学过写作技巧,我也没有读过一本谈论写作技巧的书,我在学校也从没修过电影和电影写作研究以外的课程。我给大学生教了六年的写作课,当学生进入教室时,我讲给他们的第一句话就是我不能教他们怎么去写。句型结构、语法都是设计情节的基本要素,但是你不能教人家怎么去写作。”我很赞同他的话,但我们教学中却在竭力地在教学生怎么写。
(三)目前中学里评价作文的几种主要导向
1.高考作文评分标准的影响。09年江苏省高考作文评分总体标准是:“能准确理解材料,角度恰当,立意深刻,中心突出,内容充实,感情真挚,结构严谨。有新意,有文采。”老师会怎样给学生指导呢?当然是挑能明确见效的,故而写作技巧的指导性课件、教案层出不穷。另外,教师也特别关注阅卷老师对“高考作文范例”的点评,它也在影响着当今的作文教学。但专家的点评也只是一家之言啊,还未有多少时间的积淀。譬如看专家对2010年江苏的满分古文字文言作文的评论:“不是唐宋散文式的,而是古老的文言,有赋体特征,也有骈文特征,非常善于描写,文采恰到好处,特点是拙、实、沉,我印象中,这种文风和汉代杨雄以及近现代的章太炎、鲁迅比较接近,作为中学生,非常出类拔萃。”等等。我设想该作者用现代汉语来写该文,会得到如此评价吗?会认为他文风拙朴吗?我们的作文评价标准存在见仁见智的不确定性。
2.高考优秀作文的影响。仿作高考优秀作文的体例是当今学子的热门行为。当《赤兔之死》一文行遍天下时,第二年高考中寓言类、文言文类的文章便甚为流行,至于文章内容的探索,那里只有冷遇。再如,前几年又出现了新的套路:以一个或几个历史人物入题,写几段排比句,来赞一下历史人物的情怀、精神。此类文甚为易作,也曾在高考历史舞台中有过“高分”之地,故而在学生中流传甚广,近两年还在竭力摆脱此风影响。
3.高考作文试题的影响。从2004年江苏独立命题来看:先是“山的沉稳水的灵动”到“虎头、豹尾、猪肚子”,老师便琢磨着如何让学生放开手来写,再辅之以技巧;不过现今的文题有变化:“品味时尚”到“绿色生活”,似乎内容的发散性没以前强了,但关注现实、生活的意识强了。这现象可喜可贺。因为我们作文教学中有浓重的应试倾向,已经明显有割裂作文与生活的倾向。
二、语文作文的本质
“学生作文要首重生活意识”这一点是关系到“语文作文本质”的认识的。
(一)从古代文学的发展中来审视。从《诗经》到《离骚》,均是重生活、重“人心”,从文学史上的几次文风的扭转来看:无论是建安风骨和一扫齐梁以来绮丽余习的初唐四杰,还是唐宋时的古文运动和白居易、元稹倡导的新乐府运动,抑或革除台阁体萎弱冗沓文风的茶陵诗派和“前七子”的倡言复古,乃至乾隆年间的“桐城派”与嘉庆年间的“常州词派”,目的均是反对过于注重形式而忽视内容、忽视生活的浮夸文风,均是在主张关注现实,抒写现实,关注人心、人情,要求文章的为内容服务,即欧阳修所说“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
(二)从作家谈写作来审视。《世界100位作家谈写作》一书中,强调了几点:首先是在写作中“把手伸入人类生活的深处”,去观察生活,“抓住”生活、“把握”生活;其次是借以抒发内心情感的变化,自省人生,写出人心、人情、人思。
(三)从《课标》来审视。《课标》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一切写作活动都是客观之物与主观之识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相互融合,最后统一于书面语言的过程”。
关键词: 教育; 艺术; 审美; 快意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2)09-0098-02
在我们的教学工作中,常常伴随着酸甜苦辣。但是最大的收获,莫过于和学生一起成长所带来的快乐与欣慰!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在学问中寻出一种兴趣,在读书中寻出一种趣味。教师与学生切磋学问,砥砺品德,把做人与做学问统一起来,让课堂充满快意。教师的进取,加上方法的多样,再利用审美的魔力,让教成为愉快的艺术,使老师和学生全都得到最大的快乐!
一、教师是动力——内外兼修
(一)在思想上,不断地升华
作为一名教师,上好课是我们的职责。教师要系统学习理论知识,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从而影响学生的人格。教的过程也是学的过程,教即学,教与学互相促进,从而提高教学的水平。因为文学课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同时也是道德、人格教育的良好途径。正如南怀瑾先生说的:“学问不是文学,文章好是这个人的文学好;知识渊博;至于学问,哪怕不认识一个字,也可能有学问——做人好,做事对,绝对的对,绝对的好,这就是学问”[3]P10“学问不是文字,也不是知识,学问是从人生经验得来,做人做事上去体会的。这个修养不只是在书本上念,随时随地的生活都是我们的书本,都是我们的教育。”[3]P11
在讲文学欣赏课时,融会贯通,对于前人的思想精华,不遗余力地挖掘,讲解,学生自然而然的会把前辈的人生历程、深刻思想、精神境界铭记在心,从而影响自己的人生道路。例如:在讲梁启超先生的《论毅力》时,学生们对梁启超提出的论点“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的观点颇有感悟,其中的思想认识及其所阐发的事理,对学生如何处理人生道路上的不同境遇,如何面对工作和学习上的困难,具有不容忽视的指导意义。笔者认为,文学课是进行思想教育的良好的途径,普及文学课势在必行。
(二)在工作中,不断地进取
备好课是第一关,可谓提纲挈领。每次备课,差不多是绞尽脑汁,费尽心思,查阅资料,组织材料,设计教案,熟悉教案,一环套一环,哪一个环节都不能忽略,这样精心准备一番,还不满意,然后自己讲给自己听,发现问题,及时修改。这样一番折腾,课堂上才能做到游刃有余。稍有疏忽,肯定会影响到教学效果。还记得有一次,由于客观原因,没有时间精心准备,结果又有老师突然袭击,检查教学情况,这下我可吓懵了,乱了方寸,导致课堂沉闷,没有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此时纵有千般理由,亦无可奈何!悔之莫及、悔之莫及呀!
上好课是第二关,也是重中之重。教学效果如何,课堂是关键。讲台如舞台,我觉得自己就像一个多才多艺的演员,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有时候像一个演讲家,侃侃而谈;有时候像一个朗诵家,声情并茂;有时候像一位歌唱家,引吭高歌;有时候像一位书法家,笔力遒劲;有时候像一位舞蹈家,翩翩起舞;有时候像一位指挥家,指点江山;有时候像一位博学者,激扬文字;有时候像一位母亲,苦口婆心;有时候像一位姐姐,倍加呵护……此时此刻,我陶醉了,就像英雄有了用武之地一样,十八般武艺全都派上了用场。这时候,我深深感到,唯有在讲台上,才能展现自己的风采!唯有在讲台上,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
改好作业是第三关,称得上是画龙点睛。作业对于巩固所学知识很重要。按时批阅作业,对于作业中出现的问题,一一记录在案,在下次上课时点评,对于作业中存在的问题,如笔画、用词、标点符号等方面,从不放过。经常要求学生认真写字,练练书法,做到字如其人,文如其人。经过一年的指导,学生的书写逐步在提升,他们对书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们相互影响,学生的热情也使我拿起了手中的笔,写下了难忘的一页。
(三)在科研中,不断地探求
在完成繁重的教学任务之余,自己的时间可谓少之又少,但是也不能放松对学术的钻研,关注学术动态,了解学术前沿,为教学注入新鲜的血液。在课外时间,我最喜欢放下一切,在书海里自由自在翱翔,博览群书,可谓人生的一大乐趣。大至美学、文化学、历史学、哲学、文学、游记、书画等,小至养花、黄帝内经、烹饪等书籍,无所不包,我努力学习,不断补充自己的不足。从书籍中不断地获得新的知识,为自己的课堂带来活力。最终,以论文的形式,把自己的读书心得记录在案,与学生分享,从而推进自己的学术水平。
(四)在生活中,不断地充实
尽管工作辛苦,但也不能使自己的生活过的单调,单调的生活对工作绝没有好处。在工作之余,除了博览群书之外,我利用节假日和同学去郊外游玩,和大自然亲密接触,呼吸大自然的新鲜空气,享受生活的乐趣。同时,还能和同学们交流,或许会从中得到一些珍贵的东西,对教学工作是一笔财富。还有,亲自出去旅游,所目睹祖国的大好河山,也可以成为文学课教学的一部分。例如在讲《马伶传》的时候,讲到金陵雨花台,我拿出了自己南京旅游时买的五彩缤纷的雨花石,学生叹为观止,不禁为大自然的神奇感叹不已,从而也激发了他们学习探索的兴趣,何乐而不为呢?玩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丰富多彩的生活,必将会带来丰富多彩的课堂。
二、方法是关键——动感与快乐
如何使课堂充满动感,充满快意,并能激起学生学习的热忱?我认为快乐、“善变”、读写原则是通向快意课堂的捷径。
(一)快乐原则
每当看到学生面带微笑、全神贯注的听我讲课时,我讲课越发卖力。讲到情深处时,学生也跟着为作品中的人物、故事所打动,激动、惊讶、忧郁、叹息……,学生的表情也是丰富多彩的,有时候会对作品中的反面人物大加挞伐,唯有此时,我深深懂得,这堂课总算是没有白讲,我的辛勤劳动总算没有附水东流,唯有此时,才觉出教学的乐趣!有一首歌唱到:“你快乐,所以我快乐”,在教学工作中,唯有学生快乐,老师才能快乐,唯有老师快乐,学生才能快乐。快乐,对于教学工作无疑是很重要的。在讲课中,要让学生快乐地学习,让他们产生兴趣,继而产生学习的动力,达到快乐学习的境界。
(二)“善变”原则
当然,要达到快乐学习的境界实非易事。老师作为引领者,必须要做许多准备工作。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要讲一堂精彩的文学课,并非容易,要堂堂课都精彩,更是难上加难。想让学生堂堂课都快乐,我觉得要“善变”,即善于改变教学方式。就如同总用一种腔调讲课,很容易成为学生的催眠曲,那么,总用一种方式上课,学生容易产生审美疲劳,快乐便无从谈起。所以,每堂课都要有一个闪光点。闪光点从何而来,教师就要动脑筋,把你所知道的十八般武艺全部派上用场。这时候教师的角色就像演员一样,朗诵、书法、歌唱、演讲、舞蹈等不一而足,都要亲自去展示,这样就能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文学课的艺术性、审美性,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这当然取决于老师多方面的素养,知识水平、艺术细胞、演说能力、表演能力等,所有这些都可能成为快意课堂的源泉。我在讲《蒹葭》这一课时,就通过亲自演唱《在水一方》,把学生带进一种思念的情境当中,再把这首诗深情并茂的朗诵一番,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生懂得了“伊人”的多层含义,同时体会到了古代民歌的艺术魅力。
(三)读写原则
“读”占鳌头。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又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因此,传统语文教学强调熟读成诵。对于这个传统,我认为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丢掉。宋代大问家朱熹曾经说过:“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之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之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这是朱老夫子的经验之谈。“使其意皆若出之于吾之心”,不正是进入作品的意境中去了吗?而熟读正是达到上述境界的重要前提。
就文学课来讲,名作荟萃,阅读时要注意细读,揣摩作者的语言与写法。不仅要默读,而且提倡“朗读”,在琅琅的读书声中读出作品的情感和韵味。我在给学生示范朗诵《再别康桥》时,语调舒缓,把学生带入一种离别的场景中,整个教室鸦雀无声,在“我悄悄地走了,不带走一片云彩”的深情诵读中,教室里依然静悄悄,旋即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学生流露出很享受的神情,这首诗我不用怎么讲,因为学生已经从朗读中感受到了徐志摩诗歌的魔力,从而让学生认识到朗读的重要性。在讲《离骚》这一课时,我就让学生朗读,一个人读,分组读,全班学生齐声诵读;没讲课前读,讲完再读,这样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学生对课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争先恐后地要读课文。读完之后,不禁为屈原的人格魅力而感动,学生发自内心感叹:《离骚》真是美文,屈原真是“美人”!
俗话说,“好脑子不如个烂笔头子”,学习文学课,在多读的基础上,我们还要多动手。2009年9月1日,西安思源学院汉语言文学教研室的老师和实老师座谈时,一位学生代表问:“我们为什么写不出像陈老师在《白鹿原》中那样厚重、朴实、有力的语言?”陈老师概括为:“多读多写,无巧妙办法。不读一种风格的书,不读一个作家的书,要博采众长,然后才能形成自己的风格。还要多写,一个人的文字功底,除了智慧之外,还要亲自去写。我除了记日记之外,还有记事笔记,把每天看到的一件事,一句幽默的语言,一句话……都可以记下来,这是锤炼语言文字最好的方式。如果一天中没有任何事情发生,可以写今天的天气,天气每天在不同时段都是不一样的,美丽的朝霞,变幻无穷的云彩、风雨雷电、夕阳西下……可能在你将来写作时用到有关天气的描写,那么,你这时候写出来的天气,既不同于马尔克斯笔下的天气,也不同于海明威笔下的天气。”陈老师的一席话,给了我们无尽的启迪……
三、审美是钥匙——美与善的情趣
“美”在汉语词汇里,总是那么动听,那么惹人喜欢。姑娘们愿意人们说她“美”(美女);小伙子愿意说他“帅”(帅哥);中国的艺术家们、作家们一般也欣然接受对作品的这种赞赏:美文,更不用说美的自然环境和住所、服饰之美了。“美”在中国艺术和中国语言中应用的范围非常广泛,使用的次数异常频繁:松涛海语,月色花颜,多么美而又多么奇妙呵!
梁启超提倡审美教育,在《饮冰室文集》里说,审美教育即趣味教育或情感教育,目的是培养高尚的趣味,发挥善的、美的情趣,压伏、淘汰和铲除低级的、恶的、丑的情趣,从而推动人类的进步。[4](P585)
学习文学课,是为了提高我们阅读与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并且对我们进行健康人格及审美观的教育。通过审美活动塑造人,培养学生的艺术心灵,形成艺术人格,促成学生向人格理想全面发展。鲁迅先生认为,文学能“涵养人的神思”,也即培养人的理想。文学还能启示微妙幽玄的人生真理。他说,如果人们去读从荷马以来的各种伟大的文学作品,就不仅读到了诗,而且看到了人生,看到了人生的优点和缺陷,就会自觉勇猛发扬精进,努力使人生更为圆满。所以文学有教育意义,从而有益于人生。鲁迅认为文学的这种教育作用对于一个国家十分重要,一旦没有这种教育,这个国家就要零落颓唐了。他“弃医从文”的文学道路的选择是最有力的例证。[4]P648
(一)趣味教育
趣味是人类生活的原动力。孔子说:“兴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成于乐”,就是要通过“乐”的陶冶来造就一个完全的人。因为“乐”正是直接地感染、熏陶、塑造人的情性心灵的。[6]P240培养学生的兴趣是教育的首要任务,让学生在学习中能感受到快乐,教育的目的就达到了。
现在的学生普遍喜欢看一些娱乐性的东西,对理论缺乏兴趣,觉得太抽象。但对于一门学科来讲,理论也很重要,如果没有理论的支撑,还能称得上学科吗?作为一名大学教师,在课堂上如何处理好理论与兴趣的关系呢?
笔者认为教师应该给学生讲清楚,讲义课本著意在平均发展基本知识,应该学习。但以为学习就是念讲义、看课本,那就大错特错了。老师这时候应该告诉学生,自己可以在课外发现好书,或许会对此门课产生兴趣。如果仅仅看课本,很难培养兴趣。例如一本小说,平时自由拿来消遣,觉得十分有趣,一旦把它拿来当课本读,为考试而读书,便觉索然寡味。朱光潜在《给一位中学生的时而封信》里谈到“兴趣要在逍遥自在地不受拘束地发展”。因此,兴趣应该从读课外书中培养。
(二)艺术教育
孔子曾经用绘画来比喻礼,用雕刻来比喻教育。在我们的教学工作中,教师应把各种艺术融入教学活动中,让他们走进艺术殿堂,领略艺术的魅力,通过艺术意境,陶养学生的性灵,使之进入高尚的境地。因为各种艺术之间都是相通的。诗画相通,情景交融;诗乐相融,浑然天成;诗舞相伴,气韵生动。艺术的形象、优美的自然、生命的舞姿、音乐的旋律、建筑的秩序、书法的遒劲、笔墨的神奇,一切艺术在“虚实相生”中给我们展示了中国艺术的无穷魅力,我们不觉为之神往、陶醉、惊叹!因此,教师在授课的同时,适当讲述诗文理论、绘画理论、戏剧理论、音乐理论、书法理论,园林艺术、建筑艺术、雕刻艺术等,让学生通过“迁想妙得”的艺术想象,领略错彩镂金的美、芙蓉出水的美、飞动飘逸的美,培养学生的艺术心灵,达到最高的境界,使心灵能空、能舍,而后能深、能实,形成“落花无言,人淡如菊”的艺术人格。
(三)审美教育
宗白华曾经说过:“美不但是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反过来,它影响着我们,教育着我们,提高生活的境界和意趣。它的力量更大了,它可以倾国倾城。”[7]P21
席勒在《审美教育书简》里谈到:“如果要把感性的人变成理性的人,唯一的路径是先使它成为审美的人”,按照当时的历史情境把这句话翻译为普通话来说,这就是:要把自私自利的腐化了的人变成依理性和正义行事的人,要把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变成合理的社会制度,唯一的路径是通过审美教育;审美自由是政治自由的先决条件。[8]P442
由此可见,审美教育无论在古今中外,都十分重要。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利用审美教育,让学生成为审美的人。审美的过程,就是培养爱心的过程。“美感,其实就是一种爱感”。[9]P16生学乐、诵诗、歌唱、舞蹈,寓教于乐,通过作品中的诗情、诗意、诗境,从而认识美,欣赏美,懂得爱。
面对神圣的教育事业,我们应当负起责任,研究方法,利用审美的魔力,不断创新。要记住,富有学问的、富有创造性的老师才不至于缺乏听众。
参考文献:
[1]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 [捷]夸美纽斯.大教学论[M].傅任敢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3] 南怀瑾著述.论语别裁(上)[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
[4] 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5] 朱光潜.大家小集[M].广州:广东出版集团花城出版社,2009.
[6] 李泽厚.美学三书[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
[7] 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还没来得及反应,时间老人却已在我身边飘过,用他千百万年不变的声音告诉我:再过五天,你的实习就要划上句号了,是否圆满结束,那么只有你知道。心中百感交集,却也难以用言语来表达
在这一个月里,我紧张过、努力过、开心过、醒悟过、自信过。这些从未有过的经历让我进步了、成长了;学会了一些在学校以前从未学过知识,在此我向实习学校的领导和老师以及学生表示深深的感谢。
这次实习的主要任务是教学工作和班主任工作。
一、 教学工作
作为一名教师,首先上好课是最基本的要求。在实习前也有过一些试教活动,但真正的小学教学对我来说还是第一次。从学生转变为老师,这之间需要付诸很多的努力。
首先在第一周,我听了指导老师的课。在听课前,我认真阅读了教材中的相关章节,并且自觉的备好课,如果是习题课,我则会事先认真把题目做一遍,想一下如果是我来讲我会怎么讲。到了听课时,我会认真做好听课笔记,听课的重点是注意科任老师讲解过程中与自己思路不同的部分,以吸收老师的优点。同时简单记下自己的疑惑,想老师为什么会这样讲。同时,我也在老师的指导下会注意学生的表情反应,而思考以后我要以怎样的形式去上课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也就是备学生。在此期间还与学生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每当上完一节课,指导老师都会告诉我们,这节课的难点与重点是什么,以及应该怎样突出重点和难点,才会让学生更明白。
当我第一次登上了讲台。虽然上课前不断的告诉自己要镇定,要循序渐进教学,可是在上课的铃声敲响的瞬间,望着台下五十双好奇的眼睛,紧张还是不请自来。即使偷偷的深呼吸也无济于事。虽然在隔晚我已经花了不少时间备课,但根本不能按教案来讲,时间安排的不是很恰当,以致于重难点不够时间来强调,不过上课的思路还是比较清淅的。接下来的几节课都不是讲得很好,当时信心就下降了,也真正体会到做一名老师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还好,在指导老师张老师的悉心指导下,我精心备课以及修改教案并进行几次试讲,虽然这期间我暴露了很多不足,但老师的亲切鼓励让我变的有信心,有热情,让我觉得如果将来从事教师这个职业我可以做的好。当然在后期的实习工作,我就能比较顺利的完成教学任务了。必然,自己的教学尚未能与张老师比较,但是我已以尽力而为了,做到问心无愧了。实习期间我从张老师哪里不仅学到了数学教学的方法与技巧,以及分享他做班主任时的工作经验,还从他身上学到了什么是师德,我想这些足可以让我受益终生。
二、 班主任工作
一个班级就像一个大家庭,而班主任就是这个家庭的家长。在注重教学工作的同时,我也一直在努力做好班主任的工作。班主任交付了一些工作任务都按时认真的完成。例如上体育课、上思想品德课、第二课堂以及自修课。在这同时,我有了一些领悟。要做好班主任一定要了解每一位学生,爱每一位学生,信任每一位学生。在这一个月的班主任生活中,我逐渐能叫出每一个学生的名字,并了解学生的性格,特长以及优缺点。这是作为一个班主任的基本要求。爱学生就要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及思想情感,应该相信学生的能力,让他们有发挥个人的空间。但信任不等于放纵。
由于经验的不足,刚开始的第一个星期与学生建立了朋友之间的关系,但尚未能把握一个度,以至于在第二个星期上课时,同学们不能很好的遵守课堂纪律。通过观察原班主任的做法以及指导老师的指点,所以我在以后的实习工作注意把握了一个度。我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处理学生中出现的问题,时刻铭记叶老师(师范)的教导,以及张老师的指点。我与学生交朋友的同时,也按照张老师教的方法去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与学生打成一片的同时,也不忘引导他们去学习、去与同学相处。在这期间,我们召开了一次题为爱我中心小学的主题队会。目的是让学生学会热爱自己的学校,对学生进行了一次生动的情感教育。但是由于自己经验收的不足以及考虑的不周,当然时间也是一个问题,个人认为这一次的队会课不是开得很成功,所以事后,我 跟三位主持谈了,如何来组织和主持这样的主题队会,就能够更好达到所想要的目的。
班主任工作是琐碎繁复的,然而每天当我面对这些学生的时候,觉得是那么的亲切,那么的朝气,让我有责任感,有动力来开始新一天的工作,我又从原任班主任那里学习了班级管理方法和学生教育方法,这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三、 总结
一个月的实习生活让我获益匪浅,并使我爱上了教师这一光荣的职业。实习,不仅是我人生中一段珍贵的记忆,更是我另一段人生的起点,我相信在未来的路上我会做的很好。现在,实习结束了。通过这次实习,我认识到了自身的不足。我们不能只从书本上看教学,而也要在实际中教书,面向实际。作为一名即将毕业的师范生,我将会在未来的日子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时刻为成为一个好老师而努力。美国当代著名教育家布鲁纳倡导的发现法教学就是由教师提出要求解决或研究的问题,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面临矛盾,产生疑惑,明确探索的目标或中心,教师参与并指导学生进行探索和发现。发现法教学能够充分地体现学生认识的积极性,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认知兴趣、创造性思维和独立工作的能力,有利于学生掌握从事科学研究的各种具体方法和培养他们的创造精神。美国教育家杜威的问题教学法要求教学应转到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应从做中学,学生所学的应该是未来社会实用的知识。在国内,中学通过先学后教的方法,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形成问题意识,带着问题进课堂,课堂充满了活力。美国在20世纪80年代的基础教育领域,提出以问题解决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方法。这种方法就是教师为学生设计环境,激发学生独立探索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培养学生多向思维的意识与习惯。由教师创设提出问题的实际环境,刺激学生提出高质量的问题。一节课下来,教师应该给学生留下问题,假如没有给学生留下问题,这节课就不能说成功。但国外的教育经验不能都适合于国情,特别是不能都适合于每一个学校,有的教学方法只强调某个方面,而忽视了另一个方面。当前,已经有一些教育专家开始关注类似的研究,但到目前为止还未能深入下去。国内课程改革还处探索阶段,有关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方法缺乏普遍性和具体有效的操作途径,所以,本课题的研究具有相当的前瞻性。
以上只是我实习生活中的几点小小的体会。可以说,实习给我们的大学生涯留下了难忘的一页,其中的点点滴滴,其中的酸甜苦辣,令我们回味,催我们成熟。在这短短的六周的中学教育、教学实践中,我深切地认识到人民教师的崇高职责,更深刻地体会到当一名好教师的不易。我一定更加珍惜剩下这不多的大学生活,好好把握,不断地学习,争取克服自身的缺点,不断完善自身,为真正走上工作岗位作好准备。
高中教育实习调查报告
我于8月15日至23日在县中学进行了为期9天的实习,通过旁听高中语文课程,完成了教育见习。这次实习让我收获颇丰,感受颇丰。
语文教学是情感的教学。
语文课是一门焕发生命的光彩的学科,它本身就是有趣的,我还记得大一古代文学史的李乃龙老师曾经说过,把语文课上得生动精彩不是
你们的功劳,但上得枯燥无味就是你们的过错。
在课余时间我和任课老师黄老师讨论过这个问题,黄老师说,我们需要针对语文这一学科的特点,挖掘它的潜质,使人走进语文课堂,就好像推开了一扇美的门,能感觉到美的氛围。如何有利于学生学,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和思维品质?如何有利于老师教,教得轻松,教得科学,教得艺术?这些思考到位,就会把我们的课堂教学带入一种新的境界。作为教师首先应该让学生觉得极富激情 这样才能调动起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其次要尊重学生需要,注重学生激趣通过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或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设悬念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我觉得这就对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老师的文学素养首先要提高,这就要我们重视在大学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各类文学作品的阅读和理解;要旁征博引,老师的知识面就要拓展,不仅仅局限在本专业的知识。黄老师一直在强调阅读对于一个中学语文教师重要性,他说,上课技巧是很容易掌握的,但如果真的要从事语文教学,必须多读书,充实自己的内心,这样上课才能有内涵有深度。话说的很朴实,却意义深刻。
在教学活动中体现的情感还在于注重置师生于课文、作者、情景之中,也就是溶情。LOcALhOst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教学当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课文佳境。
语文教学是体验的教学。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给学生多大的舞台,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课堂是什么?课堂是激情燃烧的动感地带,是他们求知、创造、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平台。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地方。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给了学生足够大的平台。体验就是要注重实践,多方面实践感悟语言。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那么,利用好例子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之后,接下来的应该是大量的实践,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能力才能不断巩固、提高。在黄老师讲到语言的运用时,就让学生联系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广告语,体验重复、谐音双关、情感色彩的作用,并让学生试着为商品做广告词。这样的实践,深化了学生的认识,也很好地将课本和实践联系起来。
语文教学是生活的教学。
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一直以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使学生们深切地感受到:语文离他们很近很近。这样学生便会更加自信、更加主动地去学习。就像小学生在生活中识字的教学实验就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点。大街上、电视上、车厢里 到处都成了孩子们识字的地方。在老师讲到《古诗十九首》中的《迢迢牵牛星》中的一句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时,除了解释男女之间那种微妙的感情外,还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去理解,譬如:两个朋友吵架了,本来只要一个说一句对不起就可以冰释前嫌,可是就像面对着一弯清且浅的河水,迟迟没能跨出去。这样,抓住生活的点点滴滴,眼里有资源,心里有教育,课程资源就无处不在。
语文教学是情感的教学。
语文教学要把人家的情感变成自己的情感。比如《离骚》抒写了理想,抒发诗人屈原强烈的爱国志向,如何让学生去体验作者那种不同流合污的政治态度以及九死未悔的坚定信念,感受诗人修身洁行的高尚品质和嫉恶如仇的斗争精神呢?现在的有的中学生认为当今社会谈爱国好像已经过时了,从这样的背景作为切入点,在课堂导入时介绍屈原的身世,以及相关的历史军事背景,这样,让学生在结合当时社会背景的基础上对诗人的爱国主义有了大致的了解。随后,由屈原延伸至老舍、、傅雷,结合他们的经历,让学生领悟到他们身上闪耀着的孤独而又伟大的爱国情思,了解了这些,学生自然就感悟到了作者的情感,同时也将自己深深地感动。
在课后黄海华老师和我探讨过一个问题,就是师范生如何快速地进入教学状态,他说语文教学法的学习固然重要,但最重要的还是实践。现在西方教学理论认为把握教学的两个最好的途径是观摩和反思:在没有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学生观摩优秀的教学案例,先通过套用优秀的教学模式融入自己的教学思路;课后积极反思,与教师多多沟通,教学水平就能有显著的提高。黄老师的这番话给我的启发很大,也是我这次见习最大的收获,非常感谢黄老师无私的教导和帮助。
黄老师还给我提出了一个理念让我思考,就是如何优化高中语文的课堂教学。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是语文这一学科的基本特点。但是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往往只有少数教师能引导学生进入一个意趣盎然,情思绵长,理韵悠远的境界,使学生得到人文精神的陶冶。更多的教师执着于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理性的分析和阐释过多,造成了人文性的缺失。而且,在不同程度上还形成了一些固定的模式对于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相同或相近的教学语言和教学思路去讲解,长此以往,形成了教师厌教学生厌学的局面。优化课堂教学,要将课堂教学融知识性、人文性和创造性为一体。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教师要传授语文知识,训练学生思维,拓宽学生视野是勿庸置疑的。在这个前提下,我们更应该关照语文学科的人文特点。黄老师还引导阅读一些关于中学语文语文教学改革的文章。史绍典先生说:语文,是情韵悠长、广博优雅、诗意盎然的;语文,是很本色、很清醇、很生活、很自然、很人性的;语文,是生活的、生命的、生态的;语文,是诗意的、激情的、顾盼的、联想的;它有高山流水样的奔涌、一马平川式的倾诉,午夜黎明式的静寂、狂飚突进式的啸傲,语文,是励志、交锋、感悟、体验、畅谈、浅吟,是抑扬顿挫、回肠荡气、余音绕梁语文是独立思想的家园,是民族精神的居所语文以文学为主要对象,整个人类精神文明都是它的后盾,人文性必将引导我们的教育走向真正的人文教育,培养尊重生命,关注世界,情韵悠长、光明磊落的人。
中职教育实习调查报告
一、调查概况
我于2005年9月份,对我实习的一所省重点中学的学生的学习心理状况进行了调查。通过调查研究,对中学生的学习心理有了初步的了解,为准确地把握当前中学生的学习心理动向,深化教学改革,加强教育教学的针对性,提高教育教学的实效性,探索实施素质教育的新路子,提供了客观依据。
二、调查的具体目标和方法
(一)具体目标
1、中学生的学习心理现状
2、当前中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
3、当前中学生的学习心理成因及对策
(二)调查方法
学生问卷,内容涵盖教育价值观、学习态度、学习需求和学习目的四个方面。问卷调查在六中学进行,共发问卷80份,回收有效问卷70份,接近理想的高效样本数。
三、调查结果
对学生问卷调查分析,中学生的学习心理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
(一)中学生的学习心理现状分析
1、教育价值观
调查显示,大部分中学生具有较为明确的教育价值观。74%的学生认为学习的作用是提高自身素质,10%的学生认为学习的作用是为了考大学,16%的中学生没有考虑。
调查还显示,中学生的教育价值观带有显著的经济社会特征。他们认为,青年人的经济收入与受教育程度成正比,其中65%的学生认为大学生挣钱多,25%的学生认为高中毕业生挣钱多,8%的学生认为初中毕业生挣钱多。
2、学习态度
调查结果表明,67%的学生对学习的热情较高,24%的学生对学习的热情中等,9%的学生害怕学习。这与他们考大学意识淡化是相一致的。值得注意的是,害怕学习的学生数占相当份额。而且,我们在调查中还发现,90%的学生都有自己最讨厌的课程。学生害怕学习或讨厌某些课程的根本原因,一是与教师的教学方法紧密相关;二是与该课程的实用价值紧密相关。调查结果显示,86%的学生对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实用性强的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热情较高,而对学术性较强的历史、地理、生物、英语不感兴趣。在学生讨厌的课程中,英语是初中的核心课程之一,有45%的学生认为英语对于我们以后的生活几乎没有用处。
3、学习习需求
当前,特长是师生共同关心的热门话题,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大部分学生对特长有正确的认识,其中,92%的学生有自己感兴趣的目标,且有52%的学生希望得到教师的指导。同时,78%的学生希望学到较多的、实用的科技知识,使之能对他们以后的生活工作有所帮助。
4、学习目的
调查结果表明,对于高中毕业后的打算,99%的学生有读大学愿望。
(二)当前中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
调查显示,当前中学生的学习心理与以往的中学生的学习心理相比,有明显不同。
1、教育价值趋向多元化、务实化、功利化
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已经认识到了教育的重要价值在于帮助他们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使他们掌握生存、生活所需的基本的文化科学知识,以增强自己在未来社会的竞争能力。在此基础上,部分家庭经济条件较好且成绩优秀的学生则致力于追求更高等的教育。
中学生的教育价值观的另外两个特点是务实化和功利化。中学学生越来越强烈地追求未来教育输出的经济价值,他们中的很多人从经济的角度去衡量所学课程的价值,继而决定自己在不同课程上的努力程度。他们要求课程教学更多地联系生活和生产实践,渗透更多的实用技术。
我们知道,由于年龄和学识的制约,中学生的认知、分析、判断等能力既不成熟又不稳定。事实上,相当多的中生的教育价值观是迷茫的。其原因在于:一是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难以就业,从而使他们对考大学失去信心;二是学术性较强的中学文化课程难以满足学生对职业技术的需求,难以使他们产生学习的内在刺激和利益驱动。这些原因使越来越多的学生厌学。
2、学习需求的纵向多层次和横向多目标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中学生由于个人的学习基础、教育价值观和对未来的期望等方面的差异,使他们的学习需求具有纵向多层次和横向多目标的特点。学习需求的纵向多层次是指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深度要求不一。高中毕业后准备就业的学生,只要求掌握基础知识;准备考高职或艺术类院校的学生,要求课程教学难易适度、学业成绩达中等水平;追求大学教育的学生,则要求最大容量地掌握所学知识,学业成绩达上等水平。学习需求的横向多目标是指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广度要求宽泛。他们既要求学好学术性较强的课程知识,又要求充分培养自己的特长,还要求掌握更多的实用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