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管理学的实践性

管理学的实践性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管理学的实践性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管理学的实践性

管理学的实践性范文第1篇

关键词:《公共管理学》;问题;研究型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0-0259-02

中国公共管理学科起步较晚,在学科建设中,经济学、管理学、政治学、社会学甚至哲学等多学科的交叉、西方理论与中国实践的结合给公共管理学的教学工作带来了空前的挑战。全球化、信息化、市场化的快速发展要求公共管理专业不断改革现有的教学模式,适应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要求公共管理教师必须实现从传统的灌输式到现代的启发式,从传授者到研讨者,从主导者到合作者,从授业者到督导者,从执行者到参与者,从说教者到心理疏导者的转轨[1]。因此,如何培养大学生具有良好的科学素质,已成为高等院校《公共管理学》课程教学的一个核心问题了。要改变学而不会用的现象,就要借鉴国外知名大学经验,实现由传授式教学模式向研究型教学模式的转变。

一、引导学生感知问题

研究型教学的基本观点认为,学生学习的过程与科学家的研究过程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教师应激励、引导学生去主动开展基于问题的学习,并从中获取基础技能、专业技能和综合技能,尤其是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操作能力[2]。这种教学理念强调学习自由和教学自由两大核心理念,强调师生的互动和共同发展,将学习与研究融为一体。研究型教学模式的难点在于教师对学生思维方向和思维方式的把握。《公共管理学》涉及范围广,具有较强的理论性、现势性和实践性。目前采用案例教学手段比较普遍,进行研究型教学尚处教学改革的初期,教师可以按照学科体系,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参照典型案例设置不同形式的问题以引导学生的学习,通过问题让学生的思路围绕教学大纲主线伸展、震荡,从而引导教学方向。在探讨案例的过程中往往跳脱出案例本身,而引发连锁问题,重视探究理论根源,层层深入,潜移默化的引导学生课外查阅资料,寻求新知识,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扩大视野,而且有利于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培养其逻辑思维能力及探究精神,这对于提升《公共管理学》教学效果不无裨益。

二、指导学生确定问题

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设计,是建构主义教学理念的核心。把学生作为课堂活动的主体,让学生自己去感知、记忆、思维和建构[3~4]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处理问题能力的重要路径。在《公共管理学》教学设计中,教会学生如何从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中剥离出具体待研究的社会问题,即确定问题,是这个环节的关键。首先,按照贯穿始终的主线,将不同类型的问题串联起来,前后呼应,不能将各个章节孤立化。其次,在设计上要注意先学知识的积累以及在后续案例分析中的应用,让学生明白专业知识积累的重要性,做到能够学以致用。再次,根据《公共管理学》涵盖面广的特点,将问题设计得细致些、具体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洞察力,指导学生抓住诸多问题中的关键。最后,指导学生发现现象问题背后的理论问题,并与所学理论相结合,也可以拓展至相关课程如《政治学》、《行政学》、《行政管理学》、《公共经济学》涉及到的理论知识,拓宽学生思路。如在讲授“公共管理基础理论”这一章,案例分析是播放动画片“三个和尚的故事”,请学生根据所学理论分析和解释整个故事,并提出自己的建议。学生们不仅较好的达到了运用公共治理相关理论分析问题的目的,还进一步涉猎到博弈理论、公共选择理论等的运用。这样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梳理了学生的理论体系,而且教学效果的正外部性被无形扩大了,学生深刻领悟到公共管理学科知识的关联性与应用性,让他们明白生活中的现实问题,只要用心观察、善于发现、认真思考就能够将所学理论运用于解释现实问题之中,从而对现实问题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三、鼓励学生自组织分析问题

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是学习习惯的巨大飞跃。适当的激励手段和惩罚措施也是必要的,如表扬和加分;批评和减分等体现在教学过程和课程考核过程中。但是这些都仅仅是辅助条件,最重要的是启迪学生的思维,激发兴趣,鼓励他们自己组织讨论,利用“头脑风暴法”,进行观点交锋,产生思想碰撞。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仅仅是一个规则制定者和指导者,并不直接参与组织学生讨论。但是为了讨论能够有效展开,教师需要完成以下先期准备工作:(1)请学生自愿分组,推举组长。在这个过程中要规定各组人数上下限,便于组长分配任务、展开讨论及均衡学生上讲台进行公开报告的机会。(2)评分权力下放。规定期末总成绩中的平时成绩由几个部分组成,其中小组讨论得分为总分10分,由各小组长组织评分,最后由组长将评分结果上交。这样既避免了教师评分的主观性,同时也调动了各组开展讨论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们从最初为了分数参加讨论到最后有兴趣、主动参加讨论转变。(3)提供评分细则。为了克服有个别学生“搭便车”问题,教师可以建议各组采取自评和互评及组长评分的办法,按照每个人在小组讨论中的贡献率进行综合测评。制作评分表,量化任务,激励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勇于承担、乐于承担,至于学生具体采用哪些考量项目、怎样组织讨论和评分,可以完全由他们组内协商决定。(4)鼓励学生相互协作、良性竞争。教师要求学生在每次报告的PPT上展示小组成员间的分工,在评价学生报告的过程中要注意表扬集体的同时也兼顾个人,这样既激发学生参与讨论的热情,也强调集体协作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的凝聚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四、采用多种互动方式沟通

随着上海海洋大学E-CLASS(易班)的良好运作,教师与学生课后沟通的手段在一般常用的办公室谈话、电话、短信、E-MAIL、QQ、MSN等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更为便捷的公共交流平台。教师可以在E-CLASS上实现作业收发和批改、案例分析布置、学生疑惑的解答、课外辅导、备课、更新课件、提供新的参考文献等工作。学生也可以在其上展开广泛的讨论,分配任务,提出建议,发表感想等。目前,上海海洋大学是市教卫党委委托的“易班”项目试点,“易班”项目的目的就是要建设成方便学生、便利工作、促进师生交流的有特色的网站。“易班”的开发和运用突破了师生交流在时间、空间上的限制,扩大了交流的范围,提高了教学效果。

五、拓展学习与知识更新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章节的内容,教师按照教授的先后顺序选择性的推荐一些有代表性的阅读书目,数量不需多,过重的阅读负担会使学生产生抵触和逆反心理,一章课程推荐一二本为宜。这样可以增强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也会因有了一定的基础知识积累而对优秀书目产生共鸣,增加阅读兴趣。同时,可以充分利用校园图书馆网络平台,通过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境内外资源库链接等指导学生阅读相关文献,作为课外阅读的补充。这些文献应与教学内容紧密相扣,鼓励学生学习和了解最新的研究动态,引导学生学习前人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结论,提高学生查找资料、阅读专业文献以及对实际问题的关注度。

六、组织学生社会实践

《公共管理学》是与现实社会紧密联系的,学生在象牙塔中学习的理论知识还需要在社会实践中得以印证和运用。充分利用学生专业实习的机会,让他们带着问题去现实社会中寻找答案。组织学生深入党政机关、社会团体及企事业单位基层,解读机构架构、了解日常工作、遇到的问题、处理问题的方法及效果等。使书本上的一维文字变成每天实实在在多维立体生活和工作,让同学们身临其境、参与其中。专业实习不仅提供了一个让学生接触社会、理论联系实际的机会,更提供了一个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舞台。

七、评价教学效果

在《公共管理学》研究型教学实践当中,以主线――“问题”贯穿始终是一大特色,就学生反馈和教师感受上来讲,整体教学效果较前有了一定的提高。学生们虽然承受了一定的学习压力,但是大多数都能按照要求认真准备资料,积极参与讨论、主动请缨作报告等,各组组长等学生的组织能力得到了较大提升,大多数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能力、PPT制作能力等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无形中也提高了学生们的团队协作能力。从与学生交流的反馈意见来看,大多数学生认为研究型教学形式好,气氛活跃,能够提升自己的学习兴趣以及对《公共管理学》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并且乐于参与讨论;一部分学生从最初因为分数原因被迫参与讨论变为乐于主动参与讨论了。

可见,研究型教学方式在《公共管理学》教学中的运用是适合且有效的,但是由于目前尚处于转型阶段,仍存在较多问题。下一步的改进策略重点要在教学内容、教学气氛等方面下工夫,目标是将被动学习和没有学习兴趣的学生转变为主动学习。

参考文献:

[1]宋斌,邓大松,等.论公共管理学科的教学理念及其模式创新[J].中国行政管理,2005,(11):57-59.

[2]高虹.从美国理工科本科教学改革看研究型教学[J].物理与工程,2004,(2):12-14.

管理学的实践性范文第2篇

1. 1 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科特点要求加强实践教学

财务管理是把会计学、管理学和金融学等知识融合在一起的一门应用性和实用性都很强的学科,其本科培养的目标是要使学生掌握财务管理专业知识实务操作能力,能够将财务管理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应用于财务管理实践的应用型人才。因此,在财务管理专业教学中应理论与实践并重,加强实践教学。

1. 2 人才市场质的供求脱节需要实践教学来调节

通过对企业和人才市场的走访和调查,我们发现,优秀的实战型的财务管理人才缺乏,远远不能满足企业的需要;但是,高等院校每年毕业的大量财会类专业的毕业生,又面临严峻的就业压力。究其原因,本质在于绝大多数企业要求应聘的财务人员具有实践经验,有较强的实践能力,而毕业生往往是操作能力与应用能力差,这又是在校期间实践训练较少导致的。为促使人才市场供求质上平衡,就需要从多方面多层次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而实践教学是提高学生应用能力的最有效途径。

2 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现状分析

2. 1 实践教学特色不突出

目前,多数高校财务管理专业与会计学专业的区分度不大,财务管理专业特色不突出,实践教学中也多是以会计实训为主,但是会计实训与财务管理实训还是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高校应该针对财务管理岗位能力的培养开展相应的财务管理实践教学。

2. 2 实践教学环节缺乏系统性

目前,高校财务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从内容上看,与会计实践区分度不高,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特色不突出,从体系上看,没有按照财务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规律科学、合理设置教学体系,还没有形成一个将课程专项实训与综合财务实训相结合、财务模拟实训与真实岗位实训相结合的前后衔接、层次清晰的有机整体。

2. 3 校外专业实践基地建设薄弱

学生进入实践基地参加岗位实习是实践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岗位实习提供了真实的工作环境和业务内容,面临的具体问题也是与校内实践环节截然不同的。学校应该与企业开展多方面的合作,加强产、学、研合作,建立和开拓校外实践基地,一方面,学校可以为企业提供相关职业培训、人才培养服务,以此降低企业的人才招聘和培养成本。同时,学校也可以要求实践基地向学生开放,接纳学生顶岗实习; 另一方面,学校也可以引入记账公司等这类企业进驻校园,学校为进驻公司提供办公场所等条件,作为交换,进驻企业业务对学生开放,同时,学生也可以在进驻企业里兼职。

2. 4 教师的实践能力欠缺

财务管理专业的教师既应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又应具有较强的财务管理实践能力,而目前大部分教师都是从学校毕业后直接从事教学工作的,没有参加企业的财务管理实践,对企业实际工作中存在的财务问题认识不足,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应用型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路径以钦州学院为例

钦州学院地处北部湾顶端的钦州市,为教育部首批应用型大学联盟理事高校和广西新建本科院校整体转型发展试点单位。钦州学院作为一所地方应用型高校,承担着为北部湾经济区输送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应用型、复合型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的重任,因此构建财务管理专业的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

3. 1 应用型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目标与能力要求

地方高校设置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应立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结合学校的办学定位,在使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为学生提供零距离的实践体验。结合社会需求与钦州学院的办学定位,我们将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为: 面向和服务广西以及北部湾经济区经济发展和需要,围绕投资融资和税务筹划,培养掌握财务会计、财务管理、财务制度设计、企业内部控制、财务信息化、财务报表分析等基本理论和技能,掌握财务管理业务流程和具体业务操作方法,具有较强的财务核算能力、财务预算能力、投资融资能力、财务分析能力、财务总监能力等应用能力及应用创新能力,全面获得财务总监基本训练,能够将财务管理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应用于财务管理实践的,能够从事财务核算、投资融资、财务分析、财务风险管理、理财规划、资金管理、资产管理、资产评估、财务信息管理、财务审计等较为复杂的财务管理实务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财务管理人才。

3. 2 应用型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途径

( 1) 确定专业对应的就业岗位与职业发展。根据社会与企业对财务管理人才的需求,我们首先将本专业对应的工作岗位分解为财务会计岗位、财务管理岗位和财务总监岗位。其中,财务会计岗位包括出纳、会计核算、总账会计、主管会计等岗位群,财务管理岗位包括财务预算、投资融资、资金管理、资产管理、成本管理、税务管理、财务分析、理财规划、财务审计、财务风险管理、资产评估、财务经理、财务总监等岗位群,各岗位均有各自的岗位职责,职业发展路径为: 从基层岗位到中层岗位再到高层岗位。

( 2) 确定应用型人才专业能力结构。基于岗位群的特点和能力要求以及人才培养目标,财务核算能力、财务预算能力、投资融资能力、财务分析能力、财务控制能力、财务风险管理能力、理财规划能力、资金管理能力、资产管理能力、资产评估能力、财务信息管理能力、财务审计能力、财务总监能力等,构成了应用型、复合型财务管理人才的能力体系,其中的每一种能力均由不同的能力要素组成。

3. 3 设置模块化的课程体系

坚持文化基础课实用、专业基础课适用、专业课好用和选修课有用的原则,设置与能力要素相对应的实用化模块化课程体系。具体包括职业基础能力模块课程、专业基础能力模块课程、专业综合能力模块课程和创新创业能力模块课程。

3. 4 构建学用一体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在构建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中,包括集中性实践课程的实践课程学分占总学分比例为42% 以上。教师按规定学分、学时开展实训教学和案例教学,突出教学目的的实践性、教学内容的实践性、教学过程的实践性、教学方法的实践性和教学效果的实践性。

4 应用型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保障体系建设

4. 1 规划设计应用型课程标准

实践教学以应用为主线,应对单个课程进行总体设计,从整体上规定单个课程性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时安排、教学进度和教学效果评价,严格教学基本要求。

4. 2 实践教材建设

探讨适用财务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材建设,使实践教材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特别是结合我国市场经济与资本经营的实践活动,着眼于经济发展与资本运营实践及学科发展趋势。实践教材以实务为主,力求理论联系实际,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4. 3 改革教学方法

着眼于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应用能力培养、学生学习差异性和学生学习过程考核,优化教学方法组合,按照理论讲解案例分析任务驱动三个环节同步进行,相应采取理论讲解法、案例分析法和任务驱动式项目法,配合现代化教学技术和教学手段运用,形成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性,提高教学效率。

4. 4 改革考核方式,明确考核标准

考核标准主要从学生应知、应会的角度来考虑,专业实习的成绩,可采用综合测评的方法加以评定。搭建一个考核内容层次化、考核方法多样化、注重过程考核的实践教学考核平台。

4. 5 培养既能从事理论教学又能从事实践教学的应用型教师

引进有实践经验的专业人才充实实践教师队伍,聘请企业管理人员和企业技术人员从事实践教学,选派有发展潜力的从事理论教学的中青年教师到国内外知名企业挂职和培训,加强从事实践教学的教师的理论培训,培养一支既能从事理论教学又能从事实践教学的应用型双师型教师队伍。

管理学的实践性范文第3篇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 24―0031―01

随着教育的普及发展,我国高校工商行政管理专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在高校专业教学中占据了重要的比例。在工商行政管理专业教学不断发展的同时,人们对其教学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即要求工商管理学生在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增强个人对工商行政管理的实际体验,帮助学生在毕业之前感受到工商行政管理的工作气氛,为未来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 传统工商行政管理专业教学模式的弊端

1. 教学过程模式化。传统的工商行政管理教学采用的是固定的教学模式、固定的教材,对学生的教学方式主要是一味地进行知识灌输,没有注重学生学习的个性化和差异化。在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对工商行政管理知识的学习缺乏主动性。

2. 教学计划单一、教材陈旧。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下,对工商行政管理专业学生的要求不断增加,其职能和岗位安排呈现了多样化的发展。但是其教学计划却没有与时俱进,且教材内容落后,不符合时展对工商管理人才的需求。

3. 毕业生对社会缺乏适应能力。工商管理的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注重对课本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学习交流以及学习创新等,导致毕业之后的学生很难和竞争力强的社会就业环境相适应。

二、 工商行政管理专业教学模式改革概述

对于传统工商行政管理教学的缺点,工商行政管理教学进一步加强了改革,设定了“以工商发展为本、面向全社会、重视实践能力”的改革目标。教学改革目标要求教师的教学要以工商行政管理职业发展为要求,以工商职业管理专业的能力发展为本位。工商行政管理专业教学模式改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要对和实际发展不相适应的工商行政管理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并根据学生的发展建立一个能够提升学生对问题分析能力、独立应用知识能力的教学课程体系。第二,改革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第三,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

三、 工商行政管理专业教学模式的构建与改革策略

1. 更新教师教育教学观念,确定工商行政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工商行政管理专业的毕业生一般需要到各省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进行工作,具体从事行政管理、行政执法等经济管理监督工作。但随着工商行政管理的不断发展,工商行政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发生了转变,即更加注重对应用型专业人才的培养。为此,要求工商行政管理教师转变原有的教育观念, 由原来的重视知识传授转变为重视能力培养的教学观念,由原来的给学生进行等级划分的观念转变为有教无类的观念。

2. 工商行政管理教学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积极构建一种新的课程教学体系。工商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应该具备的能力包括专业的和非专业的两个方面,其中专业的能力主要是指工商行政管理的实际操作能力、对法律的掌握能力、中介服务能力等。非专业的能力主要是指计算机软件应用能力、社交能力、驾驶技能、书写能力、演讲能力等。教师要注重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培养,根据社会对工商行政管理的需要安排课程教学内容,突出教学设计的实践性和应用性。

3. 重视工商行政管理的实践教学。工商行政管理教学的特点是应用性和实践性,为此,学校教学改革需要加强对实践教学的重视,在软硬件设施建设方面促进实践教学的发展。同时,积极建立学校的多媒体教室,在多媒体的影响下引导学生利用技术实现学习的完善。

管理学的实践性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职 旅游管理专业 实践教学

一、 旅游业人才需求和高职旅游教育现状

旅游业是21世纪的朝阳产业,也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它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游业飞速发展,产业规模在不断扩大,据世界旅游协会预测,到2020年,我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客源国与世界第四大旅游目的地国,我国的旅游就业总量到2015年也即将到达1亿人。如此庞大的旅游从业人员,其素质势必对我国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重要影响。要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关键是加强旅游教育事业的发展。

作为旅游教育事业中的主力军,我国的高职旅游院校近年来也蓬勃发展,在教学上也一致致力于教学改革,但总体来说,高职旅游教育还较多地延续了本科教学的课程模式,普遍存在着课程体系与具体岗位联系不强、高校培养人才与企业实际需求相脱节等问题。为了适应市场需求,高职旅游专业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二、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旅游管理专业是一门应用型学科,它不仅需要学生掌握一定的管理理论知识,同时还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与操作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实践教学的环节配合理论教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适应旅游市场对旅游业人才的需求。学生讲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的能力离不开实践教学。在我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过程中,通过近年来的观察,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课程设置与企业人才需求脱节

旅游学科是一门涉及范围比较广的学科,涉及的学科有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等多门学科。长期以来,高职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是高水平的管理人才,大多数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包括以下公众课程、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拓展课几个方面。以我院旅游管理专业2012级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为例:

公民素养和科学文化素养教育课程,占总学分的28.4%,主要课程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职业规划和发展指导、大学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体育、职业汉语、高等数学、人文素质公共选修课程(含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等。

职业核心课程,包括公共职业平台课程(管理学原理、经济学原理、统计学原理、市场营销、基础会计、公共关系)、专业职业基础课程(旅游学概论、中国旅游地理、导游基础、旅游政策与法规)、专业职业核心课程(主题公园管理、导游业务与实务、旅行社经营管理、饭店管理、旅游英语、会展活动策划)、专业特色选修课(现代社交礼仪、前厅客房经营管理、旅游心理学、主要客源国概况旅游人力资源管理、中外民俗、景区规划与管理等)等,占总学分的54.6%。

集中实践性教学环节课程,占总学分的21.3,主要包含课程:导游实训、主题公园实训、会展现场实训、企业顶岗实训、毕业综合实践等。

从上述培养计划的课程安排来看,保证了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但对于职业院校的学生来说专业实践的环节重视度偏度。而且实践课程的内容安排过于笼统化,这样就导致了学生所学的技能与市场企业人才需求脱节的现场产生,从而导致学生就业对口率相对降低。

(二)实训基地相应缺乏,学生实践技能培养不足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完成必须依托一定的基础和条件,而从本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来看,校内实训设备相应缺乏,校外实训基地则多是流于形式。

校内实训设备可以把学生所学理论知识更快捷地应用到操作中,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应变能力的重要场所。近几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我校旅游管理专业也愈来受到学院的重视,对旅游专业的校内实训基地进行了建设和改善,实践教学条件有了显著提高。基本上达到了80%以上的多媒体教学,在实训室方面有旅游礼仪形体实训室、前厅客房实训室、餐饮实训室。但是随着学院的规划,部分校内实训室被取缔,这样,大部分课程中的实践课时实际上只能在教室进行,与在实训室进行的实践教学相比,效果就打了折扣。

在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方面,我院与多家高星级酒店、国际旅行社、知名会展公司签署了校企合作协议,但这和众多高职院校一样,从本质上来讲,许多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多数都流于形式,缺乏深度合作,对于课程中的实践教学部分基本无法保证在校外实训基地完成。并且实践教学基地参差不齐,缺乏稳定性和可控性,这些都不利于实践教学。

由于校内校外实训基地的缺乏,对教学质量的提升产生了一定影响,同时对培养学生毕业后直接上岗就业的基本素质也存在着不利影响。如何解决旅游管理专业在实践教学中的现存问题,对实践教学设施设备进行合理规划,并认真加以落实是实践教学环节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

(三)缺乏双师教师和专业带头人

由于校内校外实训基地的缺乏,对教学质量的提升产生了一定影响,同时对培养学生毕业后直接上岗就业的基本素质也存在着不利影响。如何解决旅游管理专业在实践教学中的现存问题,对实践教学设施设备进行合理规划,并认真加以落实是实践教学环节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

由于近年来高职院校的扩招和旅游业的发展,致使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开设的课程在不断细化,导致了实践性教师资源和专业带头人的缺乏。例如在我校,从事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的师资中,从企业中出身的教师比例只占到25%,40岁以上的教师只有1人,缺乏高级职称的专业带头人的引领。另外,与其他许多高校旅游专业一样,我校近年来也致力于招聘刚从相关专业方向毕业的硕士、博士来充实师资队伍,但由于这些硕士博士毕业后直接从事高校教学工作,即便她们有着系统的旅游专业理论知识,却非常缺乏旅游企业经营管理的经历,缺乏旅游行业实践操作的基本经验,在日常教学中不能克服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弊端,导致实践教学效果不佳。

三、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策略

实践教学是人才培养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将理论知识融入到实践教学中穿行,使理论知识与技能、技术应用更加紧密地结合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关键环节。

(一)构建高校与行业互动人才培养模式

为了更好地培养切实符合企业需求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高职旅游院校应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与旅游行业紧密合作为途径,根据社会和企业的要求确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制定培养方案,选择培养途径,以达到培养受企业欢迎的应用型旅游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并且,根据社会反馈,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教学改革,再反馈到社会,接受社会评价,这样不断循环,不断优化和调整人才培养模式。高校与行业互动型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示意图(图1)。

图1:高校与行业互动型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示意图

(二)行业专家参与课程建设

为了更好地落实与行业互动的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院校可以聘请旅游行业专家或政府官员成立教学指导委员会共同参与课程内实践教学。同时,校内教师和行业教师加强沟通,教师、行业精英和学生共同探讨旅游行业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解决理论学习与实践脱节的问题。通过设置一些专业课程,邀请企业专业来讲授或参与部分讲授,增强学生把握理论与行业发展新进展的能力,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

(三)课程内实训和课程外实习方案的创新

通过与行业的紧密接触,深化实践教学,让学生提前深入了解就业岗位的部门情况、实习岗位的职责、工作流程和服务程序以及服务意识与职业道德、服务规范与服务技能等,并认真撰写实践收获,在服务和管理理念方面的启示等。在实践考核方法上也应多样化和具体化,必须有理论、有实务、有分析,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实习的重要性。

(四)建设完善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团队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要求本专业教师不仅要具备系统的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还必须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因此,要加强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团队建设,不断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是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成功的关键。由于大部分教师实践经验相对缺乏,应通过各种途径完善实践教学团队,例如:第一,通过校企互动,聘请行业精英担任客座教授为学生和教师们进行专项讲座,或聘请部分企业人员担任专业授课;第二, 有计划地派遣专业教师外出进修,到全国知名酒店、旅行社或风景名胜区学习先进管理经验、服务规程和服务标准,实现融教师和技师为一体的“双师型”素质的目的;第三,积极鼓励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各种行业专业竞赛,从而达到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目的。

四、 结语

总之,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人才,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不仅需要基础理论知识,更需要专业实践的训练。作为以培养应用型综合型人才为目标的高职旅游管理院校,应顺应旅游业发展规律,把握旅游业对人才的需求状况,实时进行培养目标的修订、课题体系的建设、教学方法的创新和师资队伍的完善,在旅游行业的激烈竞争中,应更加积极主动滴与旅游行业企业等组织开展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充分调动校内外各种资源,为了才有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提供良好的基础,真正培养适应旅游业发展,具有理论素养和实践操作能力以及较高综合素养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这样才能保持旅游专业的健康发展,才能满足旅游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沈建根,葛胜娟.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和开发[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12)

[2]李乐京.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3,(12)

[3]倪艳,钟志平.旅游管理人才培养与行业互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实践教学创新研究[J].湖南商学院学报,2013,(10)

[4]刘俊清.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教学园地,2013,(4)

管理学的实践性范文第5篇

关键词 科学发展观 高校 行政管理 改革 创新

中图分类号:G719.2 文献标识码:A

科学发展观是总书记在2003年的讲话中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科学发展观作为一种全新的发展理念,对当今我国高校的行政管理具有重要的指导性意义。发展就意味着改革与创新,随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高校也要跟随国家的发展政策,将科学发展观应用到高校的行政管理实践中去,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理念,加强行政服务意识,关心学生与广大教师员工的切身利益;尊重科研成果,并努力将理论创新与实践相结合;进行行政管理制度的改革与创新,将工作效率、工作质量与服务意识进行完美结合,促进协调统一发展。

一、践行以人为本的科学理念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便是以人为本,在高校的行政管理工作中要时刻把为学生、教职员员工服务的意识放于首要地位,重视学生及家长对学校教育工作的想法和意见,尊重科教人员的研究成果和意愿抉择。

第一,培养一支具有服务意识的行政管理团队。高校的行政管理不仅要做到对学校硬件环境的管理与发展,更应重视人力资源的培养与优化,在人员配备方面要从整体效益出发,每个部门的工作重点不同,对行政人员的录用与分配要符合部门的特点,遵从扬长避短,因材施教和学以致用的原则。行政人员不仅要具有较高的专业知识技能,还应具备高水平的专业素养和真正的服务意识,不能再只是以职权进行高校管理,而是以一种高度热忱、积极主动的工作态度,以做好服务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进行行政管理工作。

第二,提高服务意识,真正做到以人为本。高校行政管理工作不仅要为高校领导提供良好的服务,更重要的是将服务精神应用到广大师生员工的身上。在学生方面,学校要顾及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此阶段的生理和心理状态变化,给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资源,并对学生的生活给予关心与照料,注重学生的未来发展之路;在教职员工方面,尊重科教人员的研究成果,鼓励其科研创新,公正公平对待每一位教职员工。总之,要从学生与教职员工的切身利益出发,满足其合理化的需求意愿,打造一个和谐融洽的人文环境。

二、创新管理技术手段,进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落实科学发展观需要全方位的改革创新,不仅仅局限于技术创新,还应包括理论创新,管理创新,体制创新和发展模式的创新。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在变化中高校的陈旧行政管理体制和管理技术与当今高校的发展必然会出现不相适应的地方,对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和管理技术的创新会为整体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不断的改革与创新使整个体制与当前发展相融合、相适应,一直保持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状态。

现代高校行政管理的发展使行政事务具有繁杂多变、不易处理等特点,因此高校的行政管理体制应更具高效性、弹性化。高校应由垂直化管理向扁平化管理进行改革,将行政权利分散化,精简办事程序,在绩效管理方面应改取动态绩效管理并建立良好的绩效沟通机制,这样有助于办事效率的提高,也能激发基层行政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

计算机与网络的高速发展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进步,高校作为社会知识领域的前沿,在其行政管理的技术手段方面应采用一些科技化、高端化的管理方式,高校行政部门应建立信息化网络平台,对信息化软件做到及时更新升级与维护,建立办公自动化系统,便于全体行政人员做到及时的信息沟通与共享,高效的协同工作。

三、重视宏观把握、全面协调发展

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就要求高校的行政管理部门要做到对各种信息的全面掌控,对高校发展作出宏观把握。高校行政管理部门的主要职责就是为上层决策者提供决策信息,同时对广大师生员工做好服务管理工作,要全面协调好各方面关系,因此对事物的处理要具有整体性、宏观性的考虑。行政管理人员要运用网络了解社会各方面新闻动态,综合各种信息,多层次多角度的看待问题,要顾全大局,从学校的整体利益出发,做到全局性思考,慎重决策,完善好事务处理备用方案,协调好各方面矛盾,衔接好工作空挡和脱节之处。

另外,在行政管理工作中要抓住工作重心和主要矛盾,分轻重,重缓急。高校要遵从国家教育事业的主要干线,执行教育事业发展改革大计,突出工作中心,加快高校内涵和外延建设,加强学科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能力,深化行政管理改革。在围绕中心、重点工作的前提下,再进行辅创新建设,使高校的行政管理工作得以高效运转。

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方针政策,以科学合理、协调可持续的行政管理模式在高校运行落实,一切归于实践,用实践来检验高校发展成果,在学习中不断提高践行科学发展观的能力。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1]董欣福,周芸,孙洪斌,树立新时期高校行政管理服务观.科技博览,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