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管理学激励的作用

管理学激励的作用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管理学激励的作用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管理学激励的作用

管理学激励的作用范文第1篇

关键词:激励理论 高校 学生教育管理

中央十六号文件指出:“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21世纪是科学技术的世纪、知识经济的世纪、信息科学的世纪,高校要培养出能适应新世纪国家建设和发展要求的人才,要最大限度实现高等教育的目标,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一定要在理念上创新,方法上改进,要始终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者应全面掌握激励理论的内容,将激励理论应用到对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中,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学生的才能,有效地实现教育管理目标。

一、激励和激励理论

激励是组织行为学的重要内容和关键问题,国内外的许多学者都对其概念进行过描述。从字面上来看,激励就是激发和鼓励的意思。国内学者孙彤指出:“在组织行为学中的激励含义,主要是指激发人的动机,使人有一股内在的动力,朝向所期望的目标前进的心理活动过程。激励也可以说是调动人的积极性的过程。”除此之外,激励还关注于协调组织成员个人动机与组织目标之间的关系,进而激发、鼓励、保持与强化有利于实现组织目标的个人动机。

上个世纪50年代以来,激励理论发展进入到卓有成效的阶段,各国的心理学家和管理学家都对激励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形成了许多激励理论。按激励的侧重点及其行为关系的不同,可将激励理论划分为三大类型:其一是内容型激励,着重研究“需要”这个激励的基础,对激励的原因及起激励作用的因素的具体内容进行研究。其主要代表是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麦克利兰的成就需要理论等。其二是过程型激励,着重探讨激励的心理过程以及行为的指向和选择。其主要代表有弗鲁姆的期望理论、洛克的目标设置理论和亚当斯的公平理论。其三是改造型激励,着重说明怎样引导人们改正错误的行为,强化正确的行为,主要包括挫折理论、强化理论等。

各种激励理论虽然侧重点各不相同,但就激励的原理和目标而言都是大体一致的。这些理论在研究和制定措施时至少都考虑了三个方面的问题:激发人们行为的因素以及这些因素如何激发人们的行为;激励对象为什么选择这种行为而非其他行为;怎样引导人们改掉错误的、消极的行为,强化正确的行为。

二、激励理论在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中的应用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也面临许多新形势和新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教育管理者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论,帮助学生树立实现个人价值与实现社会价值有效统一的思想,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行为方式。要实现这一目标,单一的、传统的教育和管理方法已有些力不从心,只有结合个体的需要,将激励理论有效地应用到教育管理工作中,才能充分地激发个体的潜能,实现教育目标。

1.马斯洛(A・H・Maslow)的需要层次理论

“人之所以为人恰恰在于,他有需要却不束缚于需要,也从不以需要为满足,总在那里不断地提出新的更高的追求。”马斯洛把人的基本需要划分为五个层级:生理的需要、安全感的需要、社交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马斯洛认为,一旦某个较低层级的需要得到满足后,它就不再起作用,而更高一级的需要又开始成为新的行为原动力。因此,高校学生教育管理者要充分尊重学生的需要,应该认真分析和研究学生的需要特点,在具体工作中要充分把握学生的个体需要差异,最大程度地满足学生的合理需要,转化不合理需要。当学生感受到自己的需要受到尊重和激励时,将会极大地激发其内心的潜力,为满足自身的需要而付出持续不断的努力。

2.麦格里格(Douglas McGregor)的X理论和Y理论

麦格里格提出了两种完全不同的人性假设,一种基本上是消极的,称为X理论(theory X);另一种基本上是积极的,称为Y理论(theory Y)。麦格里格据此提出了管理者所持有的4种消极和4种积极假设,用以研究哪种理论更符合实际。

根据X理论,我们可以对高校学生持有以下4种假设:①学生天生厌学,尽可能地逃避学习压力;②由于学生厌学,应使用考勤等强制手段和相应的惩罚措施迫使他们学习;③学生逃避学习压力和责任,并尽可能地寻求正式指导;④学生缺乏进取目标,得过且过。

与这些假设相反,应用Y理论也能提出4种假设:①学生认为学习是天职,是一种乐趣;②学生通过承诺,能很好地自我引导和自我控制;③学生勇于承担责任;④学生普遍具有创造性和决断力。

虽然目前没有证据证明哪一组假设更有效,但通过分析可以看出,X理论假设低级需要主导个体行为,Y理论假设高级需要决定个体行为。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应尽可能对学生的行为提出积极的Y理论假设,通过激励手段促进学生的学习动机,提供有责任和富有挑战性的工作,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和决断力。当然,X理论的假设是肯定存在的,在此情形下,对学生实行强制性的管制和适当的惩罚也是必要和有效的。但对学生实施激励,帮助他们形成自我引导和自我控制的能力,满足学生高层次的需要才是教育管理的目的所在。

3.麦克莱兰德(McClelland)的成就需要理论

麦克莱兰德认为,一些人具有获得成功的强烈动机,他们追求的是个人成就而不是成功的报酬本身,他们有一种使事情做得比以前更好或更有效率的欲望,这种内驱力就是成就需要。具有高成就需要的人更喜欢具有个人责任、能够获得工作反馈和适应的冒险性的环境。作为高校的教育管理者,对有着具有强烈成就需要的学生要适时地鼓励并提供一些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同时阶段性地进行积极的评价以使他们获得工作反馈。因为对高成就需要者而言,工作本身的成就并不重要,个人的成就感和积极的工作反馈才是他们所期待的。

4.亚当斯(J.Stancy Adams)的公平理论

公平理论指出,员工的工作动机,不仅受其所得的绝对报酬的影响,而且受相对报酬的影响。当一个人的回报与投入之比和他人的回报与投入之比相等时,就达到了所认为的公平状态,否则将会感到不公平,从而影响激励的效能。为全面评价并激励学生学习和成长,高校通常会对学生在学习、社会工作和日常表现等方面进行测评并对优秀学生进行表彰,这种评价和表彰实际上就是一种对学生的回报。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会将自己回报与付出之比值和自己的过去做纵向比较,还将与他人的比值做横向比较,一旦出现不符合预期的情况就会感到不公平,其积极性也会严重受损,影响到激励效果。

运用公平理论来保证激励效果,要求教育管理者深入实际认真了解每位学生的学习、思想和生活情况,客观全面地对学生做出综合评价,对所有的学生一视同仁,做到评价过程和结果的公开、公平、公正。同时,还要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对那些产生不公平感从而影响到积极性的学生要进行思想上和心理上的辅导,帮助他们确立正确的自我认知,确保激励手段发挥作用。

5.赫兹伯格(Frederick Herzberg)的双因素理论(激励-保健理论)

赫兹伯格认为有些出自工作本身的因素可以构成对员工很大强度的激励和对工作的满足感,如工作上的成就感、认可度、工作本身的挑战性、工作的发展前景等,它们的改善可以激励员工的积极性和热情,提高生产率,具有较长效的激励效能,这些因素被称为激励因素;而有一些来自工作环境的因素,如酬金、地位、工作条件、与主管的关系等,当它们有缺陷或不具备时,会引起员工的不满,但改善这些因素也只能消除不满,不能使员工受到较大的激励,这些因素被称为保健因素。通常我们将前者看作内激励,而将后者视为外激励,这就是双因素理论。在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中,要注重内外激励的结合,在外激励的基础上重视对学生实施较高层次的内激励。因此工作中要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环境和基本需要,最大限度解决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客观困难,为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同时,要注重对学生实施精神层面上的激励,使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充满挑战和乐趣,从而获得个人价值的充分实现和强烈的成就感,使激励作用得以长效发挥。

在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中,刚性的管理虽然是基础,但柔性激励机制的构建作为一种重要补充正发挥着日益突出的作用。本文阐释了在张扬自我、追求价值多元化的当今社会,建立以需要层次理论、XY理论、成就需要理论、公平理论、双因素理论等为核心的激励体系,是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走向科学化、人性化、创新性的具体表现。教育管理者通过激励体系,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被激励者的潜能,充分调动其主观能动性,这是“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真实体现,必将有利于人才的培养,有利于高校服务社会功能的最大发挥。

参考文献:

管理学激励的作用范文第2篇

以创业服务农村,改善农村民生

政策惠村官,创业馈基层。发展农村经济,带领群众致富,增加农民收入是实现农村科学发展、创新社会管理的关键。农村经济基础薄弱,村级集体收入较低,农民群众增收渠道单一,是制约农村社会管理创新的主要障碍之一,大学生村官通过自主创业、引领创业来发展村级经济、带领群众致富是扫清这一障碍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宿迁通过采取一系列举措引导和激励大学生村官自主创业。如市、县(区)财政设立“大学生村官创业专项资金”和“创业专项奖励资金”,由市各银行与江苏省再担保公司为大学生村官创业提供的担保贷款,为大学生村官创业消除后顾之忧,极大调动了他们的创业积极性。在政府的支持下,宿迁大学生村官凭借借款投入、分期还本、免除利息、贷款担保等优惠扶持政策创业,以创业带领当地农民共同致富,找到了服务农村民生的突破口。

大学生村官的创业项目类型多样,既有信息网络科技公司,也有传统农产品种植基地、食用菌种植基地、花木加工厂等,不乏突破当地传统产业的新颖创意。通过这些创业项目,大学生村官将现代科技应用到农业生产,增长了农民的见识,缩短了农村与城市的科技“鸿沟”,帮助农民从新型农业发展中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同时,为村民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吸收当地剩余劳动力,使农民“离土不离乡”,就地完成向市民的转化。

实践表明,大学生村官不仅能创业,而且善创业。大力推动大学生村官创业,发挥其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招商引资,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带领村民致富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有利于改善农村民生,为基层社会管理创新奠定良好的物质条件;也有利于进一步增进农民与村官的理解信任,为大学生村官扎根农村、服务农村、建设农村营造良好氛围。

以知识支撑发展。化解基层社会矛盾

扎根基层、服务群众、奉献自我是农村基层社会管理创新的深刻内涵。大学生村官思路活、方法新、效率高,能为农村社会管理与服务的推进注入新活力、添加新动力,为社会管理的蜕变、创新奠定深厚基础。

在工作实践中,宿迁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重点引导大学生村官服务百姓,做群众的贴心人。首先,当好村情民意的“调研员”,成为农村工作“百事通”。全县大学生村官通过走访农家田舍,了解群众所思所盼,掌握有别于本地村“两委”的第一手资料,以便下情上达,为决策提供可靠依据。其次,当好村级事务的“服务员”。大学生村官将工作关口前移、重心下移,把百姓的利益摆在首位,以群众满意为评判标准,真真JEJE把诸如惠农惠民、新农合等政策宣传与服务送到千家万户,真心化解各类社会矛盾纠纷,用真诚、优质、高效的服务擦亮农村社会管理名片。如通过积极开展土地承包、管理、征用及村民自治等各类法制讲座与法制宣传,为农村普法工作注入新活力;通过利用不涉及农村传统“熟人社会”利益纠纷的身份特点,积极化解农村干群矛盾;通过排查农村安全隐患、发现苗头、调和邻里矛盾、慰问帮扶困难群众,促进农村人际和谐。第三,当好人民群众“办事员”。加快村级台帐自动化、村级网站信息化、村务公开民主化、远程教育受众化等“四化”进程,并以此为依托,为能人大户提供最新种植、养殖技术,帮助联系各类销售渠道,与孤寡老人结对,帮助办理力所能及的实事,开办留守儿童课外辅导班,帮助补习功课,通过一系列好事实事,增进了与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

据统计,宿迁自2007年通过考核方式选聘首批大学生村官任职以来,先后多达1000余名大学生村官在各级党委政府支持下为创新基层社会管理提出了有益的新思路、新方法、新手段,为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作出了巨大贡献。

实践证明,大学生村官利用自身特长和特殊身份,能够在农村征地拆迁、计划生育、治违拆违、维护稳定等容易引发矛盾的工作中起到“调解员”和“缓冲带”的作用。不仅有利于其自身接受锻炼、提升能力、快速成为服务新时期农村建设骨干力量,也有利于农村基层社会的长久和谐稳定。

以实践引领新风,提升农村社会文明程度

加快农村文化建设,促进农村文化繁荣是实现农村基层社会管理创新的有力外延。文化是和谐社会的黏合剂,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引导、娱乐等作用,农民群众与城镇居民同样有精神追求。大学生村官文化层次高、专业性强、学习适应能力强,在农村文化建设中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

宿迁市积极鼓励和引导大学生村官参与基层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大学生村官优势和特长,弥补当前农村文化建设投入不足、阵地缺乏、队伍力量弱化的不足。重点在文化阵地建设、文化队伍建设、文化载体搭建、文化氛围营造等4个方面促进大学生村官加快农村文化建设,努力实现农村文化繁荣发展。

全市大学生村官依托乡镇文化站、村居广播、远程教育平台、宿城先锋网等平台,紧贴基层实际,组织基层群众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积极打造群众喜闻乐见的村居文化,组织各类理论宣讲团、文艺演出队、文明社区评比活动等,将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现代文明的生活方式带进农村。主动参与“农家书屋”建设,担当管理员、讲解员,借助书屋阵地对村民进行现代农业、法律常识、文化知识的教育培训,提高村民素质。大力宣传文明生活方式,抵制封建迷信,弘扬“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用通俗易懂、群众喜闻乐见的语言来传播先进文化,引导村民摒弃陈规陋习,形成文明健康的社会新风尚。

大学生村官的积极作为,倡导了文明和谐新乡风,丰富了农村文化内容,也打造了农村文化的靓丽品牌。如王春明、苗圃等大学生村官创办了惠农网、乐农网等信息化为民服务平台,普及推广农业生产技术,培育新型农民,加强了农户与市场的联系。单小琼、封其兵等大学生村官利用专业优势,整理发掘乡村旅游文化资源,相继打造了沐阳县周圈村古栗林、普善寺、泗洪县“春到上塘”纪念馆等旅游品牌。

管理学激励的作用范文第3篇

关键词:激励机制;体育教学;有效策略;注意事项;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6(b)-0000-00

1、激励机制的概述

激励是指通过某种原因和行为激发人产生行为动机的过程,它是属于心理学范畴的概念。在体育教学管理领域,激励是一种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推动学生学业发展、指导学生积极向上的教学方式和目标。一般来说,可以将激励分解为激发和鼓励,激发就是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体育教学管理中能够有效的发挥出来;鼓励就是指通过语言或行动,对学生进行指引性的教学,指导学生从事满足需要的某种行为,完成某种目标。体育教学管理中的激励机制包括设定教学条件和目标、激发学生动机、鼓励学生行为等方面内容,通过一系列的激励方法和措施,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2、激励机制在体育教学管理中的作用

2.1激励机制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学习态度和观念。体育教学对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在体育教学中能够有效的实施激励机制,学生能够在体育学习中真正的感受和体验激励机制带来的正面的、积极的影响,有助于学生明确体育学习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体育学习态度和观念,激励机制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起到正向的推动力,使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能够保持活力向上的良好状态和积极乐观的精神风貌。

2.2有助于实现体育教学对学生的积极作用良好的发挥。通过大量的实践研究表明,激励机制在体育教学管理中的有效运用,能够使体育教学管理工作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得到有效的提高。体育教学管理工作者要善于运用激励机制对学生体育学习的促进力和推动力,把体育教学和激励机制充分的结合起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确定教学目标以及制定和实施激励机制的教学方案和策略,切实有效的提高体育教学的实效性,使体育教学对学生的强身健体、改善学生精神状态的积极作用有效的发挥出来。

2.3有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在体育教学管理中,学生一般是处语少年或青年时期,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知还不够深刻,身心发育尚未完全成熟,因此,在体育教学中采用激励机制,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价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的成长;此外,在体育教学管理中正确的运用激励机制,不仅可以强健体魄,还能够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有利于养成学生高尚的品德,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体育教学管理中实施激励机制的具体策略

在体育教学管理中正确的实施激励机制,其具体策略的制定和实施应该从学生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求出发,以保证激励机制在体育教学管理中的正面的、积极的作用能够有效的发挥,实施激励机制的具体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3.1体育文化激励。体育文化激励是指通过对体育各项传统赛事的宣传和培养等活动,加强体育文化建设,重点发挥体育文化的激励功能,激发和鼓励学生参与体育学习、体育赛事以及体育教学热情,并且使学生参与体育活动从思想转向行动,通过参与体育活动,使学生的精神能够得以振奋和升华。

3.2体育理想激励。理想激励是学生对未来发展前景及所追求的奋斗目标的想象和行动。在体育教学管理中,可以通过理想激励使学生在体育课堂学习以及课外活动中的体育水平达到一定的高度,能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和各级比赛并且能够去读一定的成绩和效果。从而实现自我需求的激励行为。

3.3体育目标激励。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实际设计和制定体育学习目标,激发学生通过学习行为达到预期目标。体育目标激励具有一定和可计量性和有形性,例如可以设计和制定体育教学管理过程中学生在一定时期内跳高高度、游泳速度、跳远长度等项目的目标,使学生根据这一目标能够积极刻苦的学习,从而能够有效的实现体育目标,体验和感受激励机制在体育中所发挥的正能量。

3.4体育表彰激励。在体育教学管理激励机制中,表彰激励是重要的组成部分,表彰激励可以分为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例如在体育比赛中对优胜选手冠以项目冠军的名誉,或者是奖励奖品获奖金等,鼓励学生在取得成功时再接再厉。并且根据学生的体育学习成绩和学习状态,将受到表彰的先进集体或个人树立为体育学习的模范和榜样,体育榜样实现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影响者学生的体育学习行为。

3.5体育工作者对学生的关怀激励。在体育教学管理中,教育工作者要对学生真诚的关心和爱护,时刻关注着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状态,并且对学生在体育学习中遇到的困难进行耐心的指导,并且帮助学生解决实际困难,由此激发学生对体育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体育工作者对学生的关怀激励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对体育学习的积极性,还能够增强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和激情。

4、体育教学管理中实施激励机制应注意的几项问题

把学生的实际需求和体育教学目标结合起来。在体育教学还礼中运用激励机制,在制定教学目标的同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需求,以避免片面追求教学进度和目标而忽视了学生实际需求所带来的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进步慢等负面影响。只有将体育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需求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够真正的调动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在此基础上激发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是激励机制的作用在体育教学管理中真正的发挥出来。

5、结语

体育教学管理中实施激励机制要因人而异。在体育教学中要正确的客观的看待学生之间个人素质的差异,在实施激励机制的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对不同技术层次学生有针对性的进行激励,才能够使体育教学管理达到预期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廖祥龙.张星杰.论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中大学生运动动机的培养与激励[J].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2010(11):26-27.

[2] 何春林.高校体育教学中激励机制的实践与思考研究[J]. 中国经贸导刊. 2009(20):18

管理学激励的作用范文第4篇

文章编号:1005-913X(2015)08-0267-02

高职教育在我国是20年多来快速发展起来的新型教育形式,其在学生管理上,与一般高等教育有相同之处,但又不同于一般本科学生的管理,有自身的特点。采用一般本科院校或中等职业院校的管理模式进行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显然是不恰当的。因此,随着高职教育的发展从外延性的数量增加,发展到以积极心理学教育方式为导向的内涵性的质量提升,更新高职学生管理理念、提高高职学生管理实效成为高职院校创新管理模式的首要任务。

一、积极心理学与高职学校管理理念更新

(一)树立“以生为本”的管理理念

高职院校最基本的任务目标是培育出高素质、有创新能力的高端专业人才,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文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和意义。高职院校要落实和贯彻科学发展观就必须做到“以生为本”。“以生为本”既是一种价值观,更是一种方法论。“以人为本”的办学实质包括:“高度重视人的主体性作用,也就是指要在学校各项工作中充分发挥和调动人的最广泛最充分地一切积极因素,有效地发挥人的聪明才智、最大限度的调度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要形成尊重劳动、尊重人才、尊重知识、尊重创造的和谐校园制度和氛围” 。 “以生为本”还应表现在学生管理的工作中,这也就要求我们在学生管理的过程中要学会理解学生的利益继而维护学生的利益,在高职院校中如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何激发学生的创造性都是学生管理价值的集中体现。然而目前在高职学生管理领域,仍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教条主义、形式主义、本本主义的现象,仍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脱离社会发展和高职学生心理发展的现象。部分学生因管理缺乏针对性,往往难以真正从内心接受教师的教育管理甚至产生抵制教育管理的情绪。综上所述,在学生管理方面,首先应该以学生为主体立足,要充分尊重学生已形成的独立人格,重视学生的自身价值和情绪情感。其次,在管理工作中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自我意识、鼓励学生的创造才能,强化学生的生存能力。第三要以服务者或者良师益友的身份多与学生沟通互动,加强师生间的相互理解,克服思维定势,激发学生参与性和主动性,掌握学生的基本需求这样的教育和管理不但可以改变学生的行为模式,更可以感染他们的内心。

(二)树立“以职业素质提升为重点”的管理理念

高等职业院校在素质培养方面包括基本素质和职业素质。基本素质具有普遍性,是全体“社会人”都应具备的,主要包括道德品质、文化知识、科学技术素质、心理健康和身体素质,在此基础上个体才能拥有相应的职业素质;作为“职业人”除了基本素质外还需要有一项特有的素质那就是职业素质,其具体表现在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个性、职业情绪等方面,这些表现是满足个体是否适应工作并最终取得成就的基本要求。职业素质分为共性特征和个性特征两个方面。顾名思义共性特征是所有“职业人”都应该具备的能力,如与人合作、沟通公共、解决问题、心理承受和适应等;而针对不同岗位的需求又要求个体应该具备特有的某些素质,举例说明: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要具备对流行元素的敏感度和创新的素质等。值得注意的是每个个体都有不同的特征和个性,因此要将二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这才是一个人的个性特征。

教育者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首先要在学好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强化学生内在的潜能,将社会化与社会实践有机的结合在教学中,使学生不但学到书本的知识更多的可以发展自己内在的潜能,更可以将所有知识和能力内化成自身的一种素质,这些是素质教育的精神。

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是培养职业素质的前提和保障,拥有良好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是培养职业素质的前提和关键,拥有相应的文化底蕴是培养职业素质的动力源泉,拥有良好的道德品质是培养职业素质的品格保证,能够对职业有深刻的理解和持续的追求是培养职业素质的核心理念。综上所述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文化和身心素质等要素构成了职业素质。因此,当前高等职业院校的素质教育应紧紧围绕“职业素质”这个核心,构建素质教育目标体系,重点抓好职业素质教育。

(三)树立“服务至上”的管理理念

高职院校能够在社会拥有广泛的认可度也是因为高职院校为社会输送了大量的高素质实用性人才。学生教育管理是一种为学生学习、生活等提供帮助的服务性工作,首先教育管理工作者应牢固树立“服务至上”的管理思想并躬身示范,产生“示范效应”。作为高校基层服务提供者――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者,其个人的一言一行对学生有着深刻而全面的感化和影响,其示范性极强。因为高职学生的年纪正是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对很多现象的认识容易片面,也更容易受到感染,因此作为“权威人物”--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如果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者不能在服务学生、服务学校、服务社会方面以身作则,言传和身教严重违规,必然对学生的教育管理造成巨大的不良影响,严重削弱教育效果。因此,高职院校进行学生教育管理时,必须强化教育管理者的服务意识,充分发挥其“示范效应”,做服务学生、服务学校、服务社会的楷模,让学生切实感受至上服务,进一步认同“服务至上”理念,为学生管理模式的良好运行做好必要的准备。

(四)树立“校企合作,全程育人”的管理理念

“校企合作,全程育人”管理有两层基本涵义:一是引入企业的职业化管理理念;二是把企业的工作人员纳入高职学生的管理队伍,实现高职学生的全程管理。引入企业的职业化管理理念要求高职院校面向社会,校企合作.与校企合作单位建立并保持稳定的、长期的合作关系。通过长期的合作交流,把企业特色的、先进的管理理念、管理模式、管理手段运用到高职学生的管理工作中来,让学生提前感受职业化管理氛圈,从而为更好地适应工学交替、顶岗实习时企业化管理模式做好准备。实现高职学生的全程管理还需要企业员工的广泛支持与参与,把有指导经验的企业员工纳入到高职院校学生管理队伍,让其在校企合作中以“主人翁”的姿态出现,确立企业员工在职业教育的主体地位,从而主动参与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

二、积极心理学在高职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应用原则

(一)坚持引导为主,服务学生为先

当前高职学生基本都是90后,而90后的孩子几乎都是独生子女,社会经济发展为他们提供了过于优越的物质,“4、2、1”的家庭模式又让孩子承担了过多来自父母和祖父母的宠爱,因此大部分90后都容易出现以自我为中心、散漫、缺乏责任心等特点。针对学生的现状,简单的管制显然无法将学生管理好,甚至适得其反。这要求学生管理者转变思路,坚持引导为主,服务学生为先原则,放下架子,走进学生群体,努力实现逐步从“领导”向“服务员”的转变。因为学生管理工作者被赋予多重角色,他们既是学校的管理者,更是学生的服务者。这就要求管理与服务并重且同步实施,要把管理与服务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使统一在一起的管理和服务能够更有效的融合渗透。学生工作者首应先要建立良好的服务理念以服务者的姿态进行管理,以服务者的姿态进行管理无形中拉近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从而获取学生的信任和支持,服务的同时更容易平等交流,也就加强了学生工作者与学生的交流和沟通。

(二)坚持全面发展和个性充分发展相结合

积极心理学告诉我们,素质全面发展并不是与个性充分发展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素质全面发展并不是否认和阻碍个性的发展,反而可以为个性充分发展建立一个优良的内部条件。同样只有个性得到充分发展,拥有良好的个性特征才会更好的把自身的知识才华、特长能力和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出来。也只有二者相互促进相互发展才能完成全面发展。由于每个个体的天赋各有所长,兴趣和爱好也截然不同,在个人能力、学习类型、学习方法组成的学习结构不同,每个个体又都有不一样的优势与劣势,因此要求完全均衡的发展和全优发展是不可能的更是不符合科学的。想要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最主要也是最基础的就是要有良好的个性品质。由此可见,教育应做的因材施教,在保护每个学生的个性的前提下积极引导个体发展其积极的个性特征。综上所述,将素质全面发展和个性充分发展相结合能够更好的培养出高素质、有创新的人才。也正因为如此,才要求我们管理者在制定各项管理规定、明确教学计划、选择教学方式、安排教学形式、编写教材甚至是设计人才规格的时候一定要本着将素质全面发展和个性充分发展相结合的原则。

(三)坚持目的性和有效性相结合

对学生的管理方法很多,但使用和选择管理方法,目的性和有效性相结合是其基本原则。高职院校对学生管理的目的是实现培养目标,培养大批适应国家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离开这一目的,管理就会失去方向。同时,任何管理都必须讲求有效性,有效才能达到目的。因此,选择和使用管理方法时,必须既把握好目的性,又把握好有效性,使两者紧密结合。贯彻这一原则,要克服在管理上存在的形式主义及方法上的机械化、简单化,要克服由于高职院校管理人员任职时间短,流动性大,不注重业务积累提升,只应对简单事务的短期行为。要求管理者不断提升业务能力和水平,既要做好事务性管理服务,更要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服务,把各项管理活动和培育合格人才这个大目标有机结合,做到在管理中渗透服务、在服务中体现管理,实现高效的工作为明确的目标服务,即为学生提供更多终身受益的东西。

管理学激励的作用范文第5篇

【关键词】小组合作学习 学习小组自治管理 班级管理

【中图分类号】G6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0)09-0191-01

我校创建的“学案式五过程主体探索教学模式”由“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师生互动、精讲点拨、巩固训练”五大模块构成,主要强调了课堂学习过程的落实,其核心是合作互学习,因此,我校的每个班都根据本班学生的成绩、性格等各方面因素把班级分成四人或六人一组的学习小组。在每个学习小组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以及小组内外的互动、合作、交往,每个组员都有明确的分工。这种模式的实施改变了过去单一的接受式学习模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全员参与,勤于动手,乐于探究质疑,合作交流,真正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做主,不但让每一堂课都优质高效,而且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中快乐成长全面发展。更重要的是这种合作互助的学习模式为班级管理和班级文化建设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契机。下面本人就我校的五过程课堂教学模式对班级管理和学生管理的影响与促进做一个简单的介绍。

一、在班级管理中实行学习小组自治管理,促进班级文化建设。

在这种模式下,让学生学会了自我管理学习、相互管理学习,将个人竞争转化为小组竞争形式,同伴间的相互学习,可以避免学习中的孤独感,提高学习动机,获得友谊,增强班级的归属感。并加强了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让学生真正得到发展。而通过互助学习,可以取长补短,凸显学习的交往性、互动性、共进性,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更重要的是班级管理也相应变为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管理,学习小组把整个班级化整为零,学习小组的组长,既协调带领本组内的学生进行课堂合作互助学习,还要负责本学习小组的日常行为纪律等小组内的一切事务。并且班级管理由过去的个人积分制也相应的转化为小组积分制,积分制规则由所有的学习小组商讨制定,规则的内容大到班级制度建设、班徽设计、班训、班风、教室布置等,小到卫生、纪律、作业、课堂表现等等。使学生个人的发展与学习小组联系在了一起,无论是组长还是组员都开始积极投入到小组的共同发展和建设中来。

二、小组合作使小组成员之间荣辱与共

在课堂教学中,所有老师都运用了小组合作的手段,通过班级的各项教育教学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而小组积分制也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让全班同学都处于一种齐心协力不甘示弱的竞争状态中。比如班级每期的黑板报都承包给各个学习小组,如在规定时间内认真完成且内容丰富排版美观的话,小组每个成员在日常积分中都可以加分。又如,在课堂教学中,哪个小组在五过程的各个环节中都表现积极认真,就会给每个小组成员加分。另外,小组内某个成员若犯了错误(比如不遵守纪律、不完成作业等)就会扣组内所有成员的积分。并且定期对学习小组进行批评或表彰奖励,这样不仅培养了生生间互相合作的意识,更加强了小组成员间“荣辱与共”的关系,使学生的集体意识和个人的荣誉意识都得到了强化。增强了班级凝聚力。这样,整个班级处在老师、班级、学习小组组长的三层约束下,班级秩序、学习风气、学生行为表现都有质的提高。

三、小组合作,解决了班级里的“老大难”问题。

自从实行了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的班级管理模式后,班级中的一些“老大难”学生都认识到一点:一人违纪,牵连全组,于是他们常常也会想到自己的小组能否按时完成任务,在绝大多数同学都具有积极上进、通力合作的心理作用下,一些“老大难”的学生也开始能够积极的打扫卫生、遵守纪律、按时完成作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了,慢慢的这些“老大难”心中也树立了“班级里有我,我心里有班级”的观念,小组合作互助,对他们产生了一定的积极效应,同伴间的相互学习,使他们避免了学习中的孤独感,提高了学习动机,获得了友谊,增强了他们的责任感和班级归属感,并加强了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使其内心向善的一面得到了张扬,向恶的一面得到了抑制,让学生真正得到发展,实现了学生的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班级管理的难度大大降低,减轻了班主任的管理负担。

四、把学习小组作为班级管理的主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