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管理学课程体系

管理学课程体系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管理学课程体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管理学课程体系

管理学课程体系范文第1篇

关键词:行政管理 课程体系 教学改革

一、引言

随着我国政府职能从微观领域转向宏观领域,从注重管理转向注重公共服务和协作,起初的行政管理与服务的对象和范围、管理与服务的内容和方式也理应加以转变,以适应市场经济、知识经济和民主价值诉求的发展需要。为实现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的目标,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构建体现理论和实践强有力结合的教学体系,把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注重对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编制培养应用型高级专业人才的人才培养方案,科学地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成为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重要内容。

二、当前行政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存在的问题

1、政治学类和管理学类的课程所占的比重偏多

这种课程设置实际上反映了目前国内行政管理学教育主要存在着两种取向,即政治学取向和管理学取向。行政管理学界的这种取向上的争议实际上反映了目前中国行政管理学在学科基本范畴上的模糊不清。反映在课程设置上就表现为,政治学类课程和管理学类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分别占有几乎不相上下的比重(行政管理学类的课程除了公共财政学和行政法学之外都是属于管理学范畴的课程)。

2、课程之间的设置缺乏联系和必需的衔接性

这尤其反映在公共财政学和公共政策分析这两门课的设置上。公共财政学或公共经济学必须有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基础,但是目前国内行政管理学专业基本上都没有开设这两门基础课。如果没有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基础,学生是不可能学懂公共财政学的。当然,目前国内大多数行政管理学专业所用的财政学教材是建构在政治经济学的基础之上的,所以,没有现代经济学的知识也可以被学生理解。

3、公共政策的课程比重过小,并且缺少相应的基础课程

如果将政府行政管理管理活动分为内部管理和外部管理的话,那么,我们可以发现,目前国内行政管理学专业的课程体系主要偏重于内部管理方面,外部管理方面的课程相对来说比较少,即公共政策方面的课程极其少。

4、经济学类的课程相对较少

由于目前国内行政管理学界对于行政管理学的基本范畴之争主要集中在政治学取向和管理学取向之上,因此对于经济学类课程的重视就显得不够。当然,有些院校主要是因为缺乏经济学类的师资。所以,目前只有极少数院校的行政管理学专业开有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公共经济学。

三、行政管理学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分析

1、重视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训

为适应社会需要,行政管理人才理应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因此,在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之外,还要重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人文素养内涵不仅包括有利于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技术创新的专业素养,还应包括社会综合能力的扩充训练、精神气质的陶冶和人格品质的塑造。

行政管理专业以培养行政工作的高级管理人才为目标,针对管理者素质的要求,开设人文素养方面的课程,从管理者的观念、品格、知识、方法、能力等方面强化训练。如开展务实、敬业、拼搏、创新精神的训练,伦理道德、毅力、人格修养等方面的培养,加强人际沟通、表达能力、创业策划、情商训练和社交礼仪等素质的培养。现代政府存在与活动的合法性是建立在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基础之上,而不是立足于为少数人或行政官员自身利益服务的基础之上。这是对政府及所属行政工作人员的基本伦理道德要求。行政管理学专业对学生的培养和教育,只有在这种专业意识的指引下,才能培养他们的服务意识、公仆意识和公共责任意识。

2、同等重视理论课程与实践环节的安排

行政管理专业是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极强的学科,行政管理专业教学计划除设置大量的理论课程外,还应包括更多的实践环节。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应使学生能真正胜任公共服务工作。把科研引入教学之中,通过专题研讨会、课程论文等形式,要求学生独立研究公共服务领域里存在的问题,培养其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对公共服务领域活动深层次的现象进行观察、分析、归纳、整合的能力。通过这些实践环节的有效实施,提高专业人才应用行政管理专业知识与理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转贴于

3、同等重视定性与定量课程

对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生加强高等数学、公共管理统计学等定量课程的教育与学习,有助于为该专业的学生学习定量课程打下坚实基础,有效提高其公共管理定量技术分析的能力,从而准确地将在实践中统计的资料应用于政府公共服务中,创新公共服务方式,更好地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

4、改革单一的政治学取向和单一的管理学取向

现代社会的迅速发展和及其管理对象的广泛性与复杂性,决定了行政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计应体现诸多学科相互融合、相互渗透和相互发展的取向。尤其是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政府微观管理职能的逐渐削弱,社会公共管理和服务职能的逐渐强化,社会对行政管理的技术和管理型人才的需求量增大。

为了使学生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要注重在多学科综合走向上创新。因此,行政管理学在学术基础理论、研究领域和研究方法方式等方面,应更多地与经济学、管理学、统计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心理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领域紧密联接起来,达到互相借鉴与渗透,相互促进与发展。尤其是现代信息化、知识经济社会日益发展,多学科之间相互融合、相互渗透所形成的多元研究方法为行政管理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论基础。

参考文献

[1]陆锋明.浅谈高职教育中行政管理课程教学体系的构建[J].社科纵横,2009(8)

管理学课程体系范文第2篇

关键词:独立学院;管理学原理;精品课程;评价指标

一、前言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进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教育部于2003年启动了精品课程建设计划,在国家教育部门的大力倡导下,各高等院校纷纷推举出自己的精品课参评,教育主管部门制定了精品课评比指标体系。

各类高校对人才培养和教学模式的定位有所不同,例如,一本院校的人才培养定位是研究型,而三本院校人才培养的定位是应用型。也就意味着各高校在设计自己的评估体系时不必完全亦步亦趋,要能够主动、大胆地根据重要性进行权重的调整、评估指标表述的更改甚至指标项的取舍。

《管理学原理》是一门专业基础课同时也是非管理类专业的公共平台课,具有特殊性,采用国家统一的精品课程评价指标体系进行评价,将会不同程度地影响评价结果的正确性和合理性。由此,本文对《管理学原理》精品课程的评价进行了专门的研究,参照教育部精品课程评估指标,根据独立学院管理专业教学的特点和《管理学原理精品课程建设》课题要求,编制了独立学院《管理学原理》精品课程评估指标体系。

二、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独立学院《管理学原理》精品课程评价指标采取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以提高评价结果的可靠性与可比性。定性评价以直观为主,要求尽可能客观公正;定量评价以分值为准,分值做到尽可能细化,本文运用专家打分及层次分析法计算出每个评价指标的权重。虽说独立学院《管理学原理》精品课程评估指标体系与教育部编制的精品课程评估指标体系,在一、二级指标的设置方面高度类似,但在主要观测点和评估标准的内容中,充分考虑到独立学院的特点和管理专业的教学的特色而进行了较大幅度的修改。

三、评价指标特殊说明

独立学院人才培养定位不同于其他普通高校,一本院校是以学科建设为本位,强调课程体系完备、知识结构

合理,与相关学科吻合或有合理交叉,以培养研究型人才为主要目标的;而独立学院是以能力培养为重点,强调能很好地体现以能力为本的课程教学理念,主要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体现独立学院的教学要求,在评估指标的设置中着重突出了若干指标。

(一)“双师型”教学队伍

教师团队的结构和质量直接关系到教学改革的效果和教学质量的高低。精品课程的建设不仅要求教师团队具有很强的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而且还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学术水平和工作能力。独立学院教师特别是管理学专业教师,不但要求其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而且要求其具有在企业从事管理类工作的丰富实践经验。因此,作为独立学院的《管理学原理》精品课程的课程负责人或主讲教师,应是“双师型”教师。在评估指标中的1-1指标中就明确要求“课程负责人或主讲教师必须同时具有中级以上职称及职业资格证书。”

(二)突出课程内容的实践环节要求

课程建设是人才培养的基础工程,课程建设的目标和定位应与学校定位相适应,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相匹配。独立学院《管理学原理》课程作为工商管理类学生的专业基础课程,首先教学内容应符合管理学科要求,强调管理技能的专业性培养,系统掌握管理、经济、法律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及一定的专业技能知识,具备大中小型企业管理者的基本素养和技能及较高的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其次教学内容要符合独立学院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的特点,理论教学内容以“必需、够用”为度,注重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使学生管理能力得到提升。要达到上述目标,就要加强实践环节教学。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中,实践环节所占分值明显高于其他普通高校。并且,在评估指标中的3-2指标中就明确要求“实践教学条件能够满足教学要求;应具有相应配套的校内实训室和校外固定的实训基地进行开放式教学,且效果明显。”

(三)教材建设与选用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标准

独立学院专业开设多依托母体,这在客观上直接决定了独立学院选择适用于母体高校的教材。由于独立学院与母体高校办学定位的差异,独立学院选用适合于母体高校的系列教材,不利于培养具有较强动手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独立学院《管理学原理》教材建设与选用,要坚持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定位,应充分吸收和借鉴传统的普通本科教材与高职高专类教材建设的优点和经验,以就业为导向,做到理论上高于高职高专类教材、动手能力的培养上高于传统的本科院校教材。除此之外,还应为学生推荐管理类的书目、杂志、网站等内容,使学生在学习教材之余开阔视野并自主探索性学习。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与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最具开放性、创造性的一项课程要素,其内容主要包括教学理念与教学设计、多种教学方法的使用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等。

独立学院《管理学原理》精品课程建设,不但要体现现代教育思想,符合科学性、先进性和教育教学的普遍规律,而且要体现管理专业教育特色,并能灵活运用多种恰当的教学方法,有效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促进学生专业技能发展。要在评估指标中体现管理专业的特点,可以从以下方面予以考虑。

1、重视管理新思维在课程中的体现。管理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知识更新非常快。教师授课不能照本宣科,应及时跟踪最新的管理发展。企业再造、学习型组织、供应链管理、顾客价值管理、人本管理等,这些管理前沿的理论和方法,理应在管理学原理的课程中得到体现。因此,在评估指标的4-1指标中就明确要求“重视知识的基础性和分析应用性,讲课时突出重点、精讲多练、紧跟前沿、结合实际。”

2、运用多种恰当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是管理学教学中最常用的一种教学方式,通过企业典型案例的介绍及分析,增强管理学课程教学的实务性、应用性,增强学生运用理论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除了案例教学,独立学院《管理学原理》精品课程课还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例如,运用头脑风暴、小组讨论、情景模拟、管理沙龙、调查与访问、信息资料收集等方式,使学生把枯燥的理论主动联系到一个具体企业经营管理场景中,促使学生关注现实问题,激起其将理论运用于实践的尝试热情,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评估指标中的4-2指标中就明确规定了“能灵活运用多种恰当的教学方法,有效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开展创新性学习促进学生职业技能发展”的硬指标。提出了课堂与现场实践互动、理论和生产实践结合的教学要求。

3、采用模拟软件虚拟企业经营过程。企业经营过程周期长,具有不可再造性,要根据教学进程到企业内部进行实践管理教学具有相当难度。因此,采用沙盘、ERP软件模拟,再现企业经营流程是降低教学成本,提高实践运用的有效手段。为鼓励教师在教学中运用计算机实训软件进行教学,在评估指标中的4-3指标中就明确要求,在评定精品课程中必须“全方位、多角度地使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多媒体教育手段和模拟软件促进教学活动开展,增强学生现场真实感,并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教学效果方面取得成效。”

参考文献:

1、申文青.独立学院管理学课程教学模块化探析[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9(4).

2、王鹏.2003-2008年国家精品课程评估指标体系的变化与趋势分析[J].当代教育科学,2008(15).

3、张英奎,贾天钰,谢秀红,孙军.“五位并举”建设国家级精品课程――北京化工大学“管理学”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建设与改革,2009(4).

4、蔡伟庆.高职土建类专业精品课程评估指标设置之我见[J].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3).

管理学课程体系范文第3篇

关键词: BI&A3.0 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 研究生培养

在过去的二十年里,商务智能与分析(Business intelligence and analytics,BI&A)与大数据相关的分析随着大数据的发展在工业界及学术界变得越来越重要。来自于Bloomberg商业周刊的报道(2011)显示,97%的超过1亿市值的公司使用了商务分析技术。据麦肯锡全球机构预测,到2018年,仅美国一年就会面临14到1万人的深度分析技术人才的需求,同时约有150万数据分析经理的缺口[1]。

“智能”一词自20世纪50年代被人工智能方面的研究人员提出并沿用至今。而商务智能(Business intelligence)则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在20世纪90年代被企业界和学术界熟知。自2008年大数据的一系列论文在NATURE上发表,大数据分析技术已被应用到从文本、计算机日志、传感器、社交媒体等产生的大量非结构化、体量巨大、类型繁多、价值低密度、要求快速处理的大数据。BI&A经历了BI&A1.0,BI&A2.0和BI&A3.0的演进。他们分别对应面向基于关系数据库的结构化数据、基于web的非结构化数据、基于移动及传感器的非结构化大数据。因此,BI&A3.0是面向大数据分析的新兴领域。

BI&A3.0面向大数据可能产生的巨大影响,它涵盖了电子商务及营销智能、电子政务及政治2.0、科学与技术、智慧健康、安全及公共安保等方面。涉及的技术领域包括大数据分析,例如统计学习、序列及暂时挖局、空间挖掘、过程挖掘、网络挖掘、web挖掘、基于列的数据库挖掘、内存数据库、并行数据库、云计算、Hadoop、Mapreduce,文本分析,例如静态NLP信息抽取、主题模型、问答系统、选项挖掘、情绪及影响分析等。除此之外,还包括web分析、网络分析、移动分析等大的技术分析方面。因此,BI&A3.0是未来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研究生培养的重要基础和研究热点。

BI&A3.0的发展和应用对管理科学与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提出了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BI&A聚焦于理解、解释、战略并服务于组织。一些学科对BI&A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例如信息管理、计算机科学、统计学、管理学和市场营销学。

然而,目前的课程体系设置相对于商务分析技术及大数据的发展来说较滞后。虽然大部分学校针对学生的研究方法及研究能力的培养开设了一些BI&A课程,例如复杂系统分析与决策、随机过程、应用统计学、矩阵分析、Matlab、现代管理分析技术等。这些课程的设置对于面向大数据的BI&A3.0的研究及应用来说尚有差距,缺乏系统性和前沿性。因此,面向BI&A3.0的研究生课程体系改革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及急迫性。

1.教学研究的内容及实践内容

围绕如何培养面向大数据及BI&A3.0数据分析及研究能力进行课程体系改革研究。借鉴国际国内针对从BI&A1.0到BI&A3.0的知识体系及技能相关的教学改革,注重管理科学与工程的专业内涵。

(1)教学研究的内容

①对国内和国际当前的面向BI&A3.0大数据分析能力培养的知识体系及技能进行梳理。

②对本校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主要的研究方向进行梳理,调研面向BI&A3.0大数据分析的具体能力和层次要求。

③结合国际国内面向BI&A3.0的知识及技能体系与本校管理科学与工程主要的研究方向,提出面向BI&A3.0的管理类研究生课程体系改革的具体方案,包括课程设置、教学方式、考核方式、教学目的与要求。

(2)实践内容

通过设计与理论相配套的课程实验、研讨与课程内容密切相关的科学问题、及时追踪研究热点,使得实践环节成为提高研究生BI&A3.0创新和研究的推动器,同时也提高学生在实践方面的兴趣和动手能力。

2.教学及实践改革的目标

(1)教学目标。通过建立面向BI&A3.0的管理类研究生课程教学体系,使得研究生掌握BI&A3.0的基本知识体系、知识网络、基本研究能力,并最终培养研究生掌握面向BI&A3.0的创新能力。

(2)实践目标。通过培养学生面向BI&A3.0的实践技能,培养研究生面向BI&A3.0的实践能力,包括文献检索能力、借助计算机的分析能力、数学建模能力、数据收集能力。

3.课题研究要解决的问题

围绕面向BI&A3.0的管理类研究生课程体系的建设,本课题将要解决如下问题:

(1)如何划定面向BI&A3.0的分析及计算机技能。面向BI&A3.0的分析及计算机技能涵盖的面十分广泛,本校管理类研究生所依附的学科方向及研究重点决定了这些技能需有选择地纳入。因此,需要解决具体纳入哪些分析及计算机技能的培养。

(2)如何结合研究方向与BI&A3.0的应用。培养面向BI&A3.0大数据分析能力的目的是将BI&A3.0大数据分析应用到具体的研究方向。物流、市场营销、工程管理、运营管理等方向的研究需要将这些领域的知识和BI&A3.0的应用结合起来才能达到培养的目的。

4.拟采取的方法

(1)借鉴国内外先进的BI&A3.0教学教改经验。对国际和国内BI&A3.0相关的教学教改文献进行分析,并参加相关的国际国内会议,与国内外同行进行交流学习。

(2)对本校管理类研究生现状及改革反馈进行调研。通过以往教学实践的总结、专家学者的讨论、课题组集体研究的方式,调研适合本课程体系服务学科专业的研究生课程教学内容、目标、方法与手段。

(3)对企业界进行调研发掘BI&A3.0实际应用能力的需求。通过对企业界进行调研,发现潜在的BI&A3.0应用方向。通过这些方向的发掘弥补课程体系设置的不足。

自2008年NATURE发表的一系列大数据相关论文,到2012年,美国《大数据研究和发展计划》,成立“大数据高级指导小组”,再到2015年,我国提出国家大数据战略,针对大数据分析的BI&A3.0是十分前沿的。本项目将本校管理类研究生数据分析能力培养和BI&A3.0发展的大趋势结合起来,具有前沿性、现实性和急迫性。

管理学课程体系范文第4篇

[关键词]品牌管理;教学改革;能源精英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2)35-0070-02

1 品牌管理课程现状

品牌管理是能源工业精英教育教学课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能源工业精英教育教学体系,旨在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能力,增强学生智慧,使之具有成为能源行业精英的潜质,在今后的工作实践中尽早成为引领行业发展的企业经营管理高端人才、推动科技进步的学术科研领军人才及实现技术革新的工程技术骨干人才。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矿业类院校的办学思路应该是通过广泛深入地开展基于研究的教学,实现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实施行业精英教育,培养能源工业精英人才。

“品牌与产品管理”课程是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工商管理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是提供扎实的品牌管理理论基础和处理品牌综合管理实践能力的专业课程。通过让学生系统、全面地了解和掌握现代品牌管理理论,锻炼学生从事煤炭矿业市场营销及相关工作的岗位技能,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充分利用有限的教学学时,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势在必行。

2 品牌管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 考核方式不合理

一直以来,闭卷考试是学校对于品牌管理这门课程的考核方式及评定学生成绩中分量最重的砝码。对本科生而言,闭卷考试想得到高分相对容易,无非就是考试前突击一下。但是,这种单纯依靠死记硬背取得的高分,不能客观地反映学生的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不能彰显学生的真正实力。闭卷考试只会导致学生形成“上课记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完全忘记”的恶性循环,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与能源工业精英教育教学的思路格格不入。

22 教学模式单一化

品牌管理课程属管理学的范畴,同时涉足了市场营销学、广告学、公共关系学和艺术学,综合性强,趣味十足。但在现阶段教学过程中,教师仍以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满堂灌输理论知识,案例教学、互动教学应用不足,实践环节得不到重视和保证。特别是在能源行业背景下,单纯讲授课本上的内容,学生被动学习,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上缺乏内容丰富的教学形式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导致学生不能很好地将理论知识运用在实践中,缺乏对品牌管理的实际操作技能,使课程变得枯燥无味。既占用大量的教学时间,又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23 教师缺乏实践经验

教师是教学环节中的领军人物,其发挥的作用不可小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投入大量的精力去备课,课堂讲解生动。但不容忽视的是,教师没有经过实践锻炼,缺少实践经验,教师的讲解没有经过实践检验,使得教师授课底气不足,缺乏自信,难以使学生信服。部分教师由于科研经验非常少,授课只限于书本上的内容,导致学生感到枯燥无味,无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品牌管理教学改革实践与探索

31 考核方式多元化

由于这门学科的实践性非常强,单纯依靠死记硬背来考察学生的能力,不能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因此,考核方式不能单纯依靠考试,要改革以往的试卷成绩占大部分的做法,降低试卷成绩所占的比重,注重考查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在日常课堂上各种活动的参与度以及在讨论下的发言水平、思考问题的深度才是评价一个学生能力的重要指标。在最终成绩评定中,考试成绩应占总成绩的比重不能超过40%,课堂参与案例分析及课程论文占60%。即在教学中轻成绩,重能力建设;轻理论,重实践动手。

32 教学模式多样化

(1)调整教学内容,改善理论课堂。随着科技进步和互联网时代的发展,要使学生单纯地掌握理论知识,熟记知识要点并不会存在太大问题。甚至教师讲的内容在书上、网上都可以搜集到,导致学生上课不认真听讲。针对这种情况,可以根据教学大纲,缩短理论课教学时间,在课堂上只对理论精华部分进行串讲,提高课堂授课效率,其余时间结合能源行业特色进行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再单纯地讲解理论知识,教师可以把科研项目中的关于品牌建设的内容拿出来进行分析讲解。比如当前大型煤炭企业集团品牌建设和管理存在的问题,由于受计划经济等历史原因影响,煤炭企业普遍重生产、轻市场、缺乏品牌意识。有些煤炭企业已经开始实施“品牌管理”,但对企业品牌管理的认识仅存在片面认识。最后,把问题留给学生自己,让学生自己讨论,自行分析问题,自己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运用理论知识并能够熟练掌握,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快速提高。比如可以煤炭企业集团品牌管理的重要性让学生进行探讨,由此来激发学生上课的积极性。

(2)丰富实践教学形式,强化学生实践能力。为实现学生从被动听讲到主动学习的转变,教师应丰富实践教学形式,增加学生全面参与度,形成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教师在把每个知识点的精华讲完后,可以拿出几个煤炭能源企业,让学生自主选择,自己主动分组,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己收集资料,准备材料,提出该煤炭能源企业的品牌建设方案,最后要求学生小组提交方案报告,并且把方案报告制作成 PPT,由小组代表走上讲台进行讲解。这样既可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又可便于知识的掌握,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例如可以让学生设计潞安集团的品牌,体现出潞安集团立足煤、延伸煤、超越煤的战略,体现“绿色潞安”、“环保潞安”、“生态潞安”的理念,可以让学生体会现代煤炭生产业的理念,加深对中国煤炭企业的认识。

33 增加教师的科研项目经验

现如今,教师实践经验不足是大多数院校非常普遍的现象,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应该增加教师的项目科研经验。只有这样,才能脱离经验主义,进入科学教育的轨道。让教师参与战略品牌类的项目和课题,可以增加教师的实际经验,加深教师对煤炭企业品牌的认识,教师对知识点的把握也会更准确,讲授案例的时候会更生动,自信心会更强。通过项目科研实践,以成功的品牌建设系统为案例,进行实践学习。同时进行品牌建设各环节实际课题的实战模拟,实践教学贯穿整个品牌建设的各个环节,让学生了解和实践品牌建设系统的各个部分。另外,教师可以尽可能多参加一些学术研讨会,积累较多的学术经验。同时,可以让学生参与教师承担的一些课题,在完成课题的过程中,通过进行深入调查,让学生亲身体会到品牌建设的实践。

4 结 论

作为一所研究型大学,特别是一所具有百年办学历史、鲜明行业特色,在国内外具有影响力的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肩负着为国家和煤炭能源行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的重任。需要坚守能源精英教育这一理念,牢牢占据科学技术创新的前沿阵地,培养更多行业学术大师和行业精英。品牌管理的教学改革,应该着眼于现代教育理念和学科特点,通过精心设计,在教学手段与方法创新、实践教学改革、学生创新培养等方面进行大胆改革和创新,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更系统地掌握理论知识,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相联系,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董洪光对高职院校品牌管理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8(6):77-78

[2]戴程学生的创造力哪里去了?[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专刊):311-312

[3]陈文沛市场营销学教学模式改革的思考[J].商业现代化,2008(1):396-397

[4]宋春颖,李志萍品牌学实践教学方法改革构想[J].辽宁工学院学报,2007(6):115-117

[5]向北平,张俊俊,朱建公,等品牌课程建设的几点体会[J].高教研究,2005(3):3-6

管理学课程体系范文第5篇

关键词:大学生素质拓展课程项目体系;构建内容;管理控制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8631(2009)12-0087-02

一、大学生素质拓展课程项目体系的研究背景及重要意义

长期以来,高校的素质教育实践工作各具特色,没有真正形成一个标准化、普适性的模式体系。1999年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召开后,素质教育正式上升为政府行为,此后全国各高校就素质教育方法都进行了积极的研究和探索,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2002年3月,团中央、教育部、全国学联联合下发文,在部分高校开展“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试点工作,并于同年3月在云南大学召开了推进会,力图在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基本框架下,探索出一种适用性广、实效性强的大学生素质教育新模式。本文所述的“大学生素质拓展课程项目体系”正是在“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5年多的探索与实践中总结构建出的一种较为科学、规范、系统的素质教育新模式,2009年该项目体系荣获陕西省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

大学生素质拓展课程项目体系是强化第二课堂的育人功能,为广大学生创造更加自由的个性发展空间,提供更为优质的素质拓展服务的具体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它是以开发大学生人力资源为着力点,进一步整合了各种学生综合素质拓展活动和工作项目,是把通识教育与素质教育、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德育智育与体育美育教育有机结合,并融入到人才培养教育教学全过程的有益尝试。它是对原有人才培养体系和人才评价机制的有益补充和完善,是实践“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构建并实施素质拓展课程项目体系,有利于推动高校素质教育体系的逐步形成,有利于形成大学生自觉参与素质教育的积极导向,有利于增强大学生自主创业就业意识和能力提高,有利于运用各种社会资源服务素质教育,最终有利于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顺利实现。

二、大学生素质拓展课程项目体系的构建内容

大学生素质拓展课程项目体系的基本内容是按照、教育部、全国学联关于素质拓展教育要“以培养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为核心,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的总体要求,根据当代大学生基本特点和当前社会对毕业生的能力需求,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第二课堂教育实践总结出来的一套系统的内容模式。具体可归纳为:搞好“一项规划”、开设 “六个课目”、获取“两本证书”。

1、“搞好一项规划”。就是帮助大学生搞好职业生涯规划。就是组织大学生根据的自我个性、专业特长、价值追求和社会需求,设计自己的职业道路和事业方向,从而科学合理的安排在校期间的学习内容、方式和素质拓展训练项目,以满足自己未来职业能力的基本需求。它是素质拓展课程的第一步,贯穿于整个大学生涯。

2、开设 “六个课目”。就是以团中央的“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为基础,把比较零散的“第二课堂”活动概括为“思想政治与道德修养”、“学术科技与创新创业”、“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文化艺术与身心发展”、“社团活动与社会工作”和“技能培训及其它”等六个方面,根据这六个方面相应的素质拓展内容和目标,针对性的开设六个课程科目,并制定详细的教学大纲,分别明确每门课程科目的教学对象、课程的性质和作用、教学要求、时间分配、计划实施、组织保障等内容。对课程考核实行学分管理,要求学生毕业前必须在“思想政治与道德修养”、“学术科技与创新创业”两个科目分别获得2个以上学分,在“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文化艺术与身心发展”、“社团活动与社会工作”、“技能培训及其它”等4个科目分别获得1个以上学分,总共8个以上学分。

3、获取“ 两本证书”。就是要求学生毕业时必须修够大学生素质拓展课程中六个课程科目的要求学分,同时获得代表学力水平的毕业证书和代表综合能力水平的素质拓展证书。

三、大学生素质拓展课程项目体系的管理控制

为使大学生素质拓展课程项目体系有效运转,应科学实施对该项目体系的系统管控。具体可概括为:建立“四级”机构、把握“五个环节”、提供各项保障等。

1、建立“四级”管控机构。

就是要按照项目人力资源管理的配置要求,组建学校素质拓展课程项目领导小组、学校素质拓展中心、分院素质拓展部、班级素质拓展小组“四级”项目管控机构团队(图1),并分别明确各级管控机构的人员和职责。

学校素质拓展课程项目领导小组应由主管校长任组长,由教务处、实践教学管理处、学生处、基础部、就业指导中心、校团委等职能部门负责人和分院系负责人组成,负责研究学校素质拓展课程的指导方针,并适时提出指导意见;学校大学生素质拓展中心由校团委书记任主任,成员由团委老师、校学生会主席、校学生社团联合会理事长、分院素质拓展部部长组成,负责全校素质拓展课程项目的组织与实施;分院大学生素质拓展部由分院团委书记担任部长,成员由分院团委副书记、年级组长、学生会主席,副主席,学生社团负责人,班级学生代表等组成,负责本单位素质拓展课程项目的具体组织与实施;班级素质拓展小组组长由辅导员担任,成员由团支书、班长以及其他团学干部和学生代表组成,具体负责组织本班级学生积极参加素质拓展活动项目。

2、把握“五个环节”。

就是在参照经济和建设领域中项目管理模式基本程序的基础上,将课程六个科目的组织实施过程划分为素质拓展活动项目申报、项目审定与公布、项目实施与督导、项目修正和学分认定与素质拓展证书颁发五个环节(图2),并对每个环节实行合理的控制,保证课程项目体系的规范运转。

(1)素质拓展活动项目申报。每学期初,学校素质拓展中心将本学期学校素质拓展计划的重点通知分院学生素质拓展部。分院学生素质拓展部结合本单位工作重点和专业培养需要,按照《素质拓展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精心调研论证,提出本单位的学期学生素质拓展课程6个科目的活动项目规划,并将项目规划上报学校素质拓展中心。

(2)项目审定与公布。学校学生素质拓展中心对各分院申报的项目规划进行审核汇总,制定出全校学期素质拓展活动项目库,并报经学校指导小组审批。审批后的活动项目库向全校学生公布。

(3)项目实施与督导。各单位按照学期学生素质拓展6个科目的活动项目规划组织开展活动,学生可根据自身素质拓展的实际需要选择参加。为切实保证“项目”按计划保质保量地实施,学校素质拓展中心组织人员对项目进行跟踪、检查,对没有按照要求实施或活动质量不达标的项目进行处理,并将所有项目的跟踪调查结果作为课程质量评价的参考依据。

(4)项目修正。已列入学期素质拓展活动项目库确定实施的项目,由于主客观原因发生变更时,须及时上报学院学生素质拓展中心,经学院素质拓展工作指导委员会审查后,予以更改或取消。

(5)学分认定与素质拓展证书颁发。学生参加素质拓展课程6各科目活动,分别累计达到规定的学分要求后,经过个人申请――班级素质拓展小组审核――分院大学生素质拓展部认证――学院素质拓展中心认证、审批的程序确定其应获学分,并由学校素质拓展中心在毕业前颁发素质拓展证书。

3、建立制度保障。

为使大学生素质拓展课程项目体系落实实施做到有规范、可持续,就必须建立与课程项目体系配套的完整制度体系。制度一般可根据课程项目的内容和操作环节的需要制定。如制定《素质拓展课程项目实施方案》、《素质拓展课程教学大纲》等以保证课程内容的系统性;制定《学分认定管理办法》以科学的引入学分制管理;制定《项目申报与认证办法》以保证操作环节的规范性;制定《项目实施奖励办法》以激发师生参与课程的积极性。在项目运作过程中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增加和完善各种管理制度。

4、提供资源保障。

素质拓展课程项目的实施需要人力、网络、场地、物质及经费保障等,因此高校应合理的进行资源整合,给予有力的保障,确保课程项目体系的有效推动和实施。在可能的情况下适当加大项目研究经费的投入,以促进项目的科学性发展。

总之,“大学生素质拓展课程项目体系”是在积极响应国家教育部门关于加强素质教育要求的背景下,根据高校学生素质拓展工作的实际情况,在探索和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套较为科学、系统的学生素质教育运作体系。因此,该课程体系在高校素质教育中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全国学联.关于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意见[EB/OL] 省略,2002,3-25.

[2] 宋传银.纪红.实施素质拓展学分制度,推进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J].高等函授学报(社科版),2008, (7):38-40.

[3] 李唯.关于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几点思考[J]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8,(9):91-92.

[4] 贾梅.关于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几点思考[J].河南农业(教育版),2008,(6):4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