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公共事务管理学

公共事务管理学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公共事务管理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公共事务管理学范文第1篇

承办单位: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研究生会

实施单位: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研究生会实践部

活动时间:10.10-10.30

一、前期准备:

1.策划书

2.进度安排计划表

二、宣传阶段 (由政务学院研究生学生会宣传部负责)

三、作品收集阶段

本次大赛共收到30名同学的涉及各个主题的作品200余份。

四、作品评比阶段:

比赛评委介绍:

王勰,中山大学东校区07-12年度摄影协会会长。曾获亚洲大学生摄影展冠军,照片曾在巴黎展出,影片“一支烟”和“外国人眼中的中国人”获xx年北京大学生电影节及土豆影像节多项提名。

王晓青、周亚辉,人类学博士,本科硕士期间攻读摄影专业。

五、作品展出

1.中山大学东校区政治与公共事务学院管理学院院楼大厅展出

2、政务学院博客上展出:

ht

活动随着照片展出和颁奖的结束也暂时告一段落。此次活动历时20天,从策划、宣传到收集、评选,其间每一个过程都得到了林忻老师的悉心指导。林老师在活动的各个阶段给予我们热情的帮助,并且认真的帮助我们分析问题,排忧解难。我们在老师的教导下,不仅成功的完成活动的各项任务,同时提高了自身的工作能力,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本次摄影比赛过程中,我们还得到了宣传部以及其他兄弟部门的帮助,在此一并表示感谢。当然,还要感谢学生会主席李俊贤同学,他给了我们宝贵的意见和参考,使我们获益良多;最后我们要感谢所有关心此次活动的同学们,正是有了你们的支持和鼓励,此次比赛才能圆满结束。

公共事务管理学范文第2篇

行政法就是解决关于行政问题的法。行政实践和随着行政实践而产生的行政观念是行政法的基础。因而有人说,行政法是静态的行政管理,它将成熟的行政管理模式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行政法的发展总是与行政实践相伴而行的,因为行政法和行政实践的关系不仅仅是相互促进和保障,行政实践的不断发展还为行政法提供了新的基础,行政行为方式的变化使得行政法面临着一系列的新课题。当今各国都兴起了以新公共管理为主要内容的行政改革。中国的行政改革也有类似的取向。新公共管理被学者们认为是不同于传统行政的新的政府治理模式,行政主体多元化和行政方式非权力化是新公共管理的比较明显的两个特征。传统的行政学理论已经不能解释这些行政主体和方式的新变化。行政法在公共管理改革的背景下面临着转变观念,补充和发展行政法内容的新任务。

一、 传统的公共行政和行政法

20世纪初期,在西方国家中行政国家开始兴起和出现。所谓的行政国家是指,在三权分立的国家权力主体关系中,行政权力和活动扩张,具有制定同议会立法效力相当的行政命令和制定同法院判决效力相近的行政裁决权,行政权力大量直接管理和介入国家和社会事务,从而起到最活跃和最强有力国家作用的一种国家现象。①其中的原因是,公共事务的增多,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问题已是无能为力,特别是1929~1933年的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将政府角色从后台的守夜警察变成了社会前台的强权管理者。人们试图通过扩大政府管理公共事务的范畴以解决市场失灵的问题,并允许政府运用各种强制性手段化解社会经济危机,增进公共利益。因而政府在管理公共事务中的职能不断扩大,国家行政的观念也随之而形成。国家行政的观念强调行政主体的唯一性,即行政主体只能是国家行政机关,并强化行政权的优越性。我国在建国后的相当长时间内实行的是计划体制,一切社会经济活动都由政府来进行行政指导和干预,行政国家的色彩更为浓厚。

在行政国家背景下建立起来的行政法,基本上就是从国家行政这一观念出发而构建的。这一点集中体现在行政法的调整对象和行政法的功能两个方面。以我国的行政法为例,第一,我国的行政法将行政法的调整对象界定为国家行政机关实施国家行政权的行为。即从行政主体角度来看,认为公共事务的管理权专属于国家,国家是管理公共事务的唯一主体。我国的行政法学教材对行政的解释是:“只有国家才有权进行行政活动”,“行政是国家的”,②“只有国家出现以后才有行政,将来国家消亡了,行政也将自然消亡。”③这些表述都强调了国家对公共事务管理的独占性。从行政的行为角度来看,认为行政活动的本质是国家运用行政权所进行的管理活动。“行政就是管理”,强调国家运用行政权力实现公共利益,并将运用强制性权力作为行政行为的本质。对行政行为的研究,一般从行政立法、行政执法和行政司法三个角度展开。而这三种行为体现出国家享有以命令和强制为主要手段的管理方法的特征。第二,从行政法的功能来看,在强调国家管理公共事务的职能的国家行政观念下,行政法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提高行政机关的行政效率和如何控制行政权力的滥用以保护行政相对人的利益。虽然行政法有各种不同的学术流派,如控制论、管理论、平衡论等,它们的侧重点和价值取向不同,但都是在国家行政的框架内,在侧重保障国家行政权与控制行政权的不同重心上去阐述。此外,在对行政法律关系的认识上,学者们都认为行政法律关系中必定有一方是行政机关,行政法律关系中的双方地位不对等,行政机关处于优越的地位。

二、公共管理的兴起与行政法的困惑

1. 公共管理的兴起和内容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各国采用凯恩斯主义的主张,政府对社会进行全面干预,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从20世纪70年代起,西方各国却出现了以高失业、高通货膨胀和低增长为特征的“滞胀”现象。政府管理也危机四伏,政府扩张、机构臃肿、效益低下、政策失灵。人们开始反思政府公共管理尤其是政府全面干预社会经济生活的实践。这在客观上引发了西方政府的改革浪潮。另一方面,70年代以后,西方社会科学在经历长期的分化、初步融合之后,开始向整体化迈进,出现了跨学科、交叉综合研究的趋势。

各种与政府管理密切相关的学科取得了迅速发展。在公共管理部门实践和社会科学发展的内力推动下,80年代中后期西方国家出现了新公共管理学。?

作为一门学科的新公共管理学,反映了80年代后西方在公共部门管理特别是政府管理领域的新成就以及当代西方公共管理实践发展的新趋势,已经成为当代西方政府改革的一种指导理论。新公共管理学采取一种新的研究途径,它和传统的公共行政有明显的区别。有学者 将其概括为以下几点:(1)公共管理学将研究对象由政府行政扩大到其他非政府组织的公共机构,甚至私人部门的公共方面。(2)公共管理学实现了由公共行政学的内部取向向外部取向的转变,由重视机构、过程和程序向重视项目、结果和绩效的转变,这使得公共管理的政治环境、战略管理、绩效评估、公共责任等成为公共管理的核心主题。(3)打破政治-行政两分法的传统,充分吸收当代各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特别是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并与工商管理学融合。(4)公共管理学既是实证研究又是规范研究。(5)公共管理学来源于公共部门的管理实践又指导部门改革尤其是政府改革的实践。④ 实际上,公共管理学不仅是一种新的政府管理理论,也是一种新的政府管理模式。在这种新的政府管理模式指导下,政府改革基本围绕三条主线进行:一是调整政府与社会、政府与市场、政府与企业的关系,主要趋向是“在提供公共服务上宁要小规模机构而不要大规模机构;宁要劳务承包而不要通过没有终结的职业承包而直接劳动;宁要提供公共服务的多元结构,而不要单一的无所不包的供给方式;宁可向使用者收费,而不把普通税金作为资助不具有公共利益的公共事业基础;宁要私人企业或独立企业而不是官僚体制作为提供服务工具。”⑤ 二是利用市场和社会的力量提供公共服务,弥补政府财力和服务能力的不足。“提供公共利益和服务时,除了拓宽和完善官僚机构之外,其他机构也可以提供所有这些职能。”⑥三是改革政府内部的官僚体制,提高公共机构的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将工商管理中的绩效管理、组织发展、人力资源开发、顾客至上、合同雇佣制、绩效工资制等理论和方法应用于公共部门管理的实践之中。⑦

2. 行政法在公共管理实践中面临的困惑在公共管理模式下,行政主体是多元化的,政府不再是管理公共事务的唯一主体,非盈利组织或者称为第三部门组织在参与公共事务的治理和公共服务等方面的作用日益突出,成为公共事务管理中的重要力量。但是在传统的行政法理论研究中,非盈利组织或第三部门在行政组织法中却处于尴尬的地位,虽然他们的存在有合理的一面,但由于突破了行政事务专属权属于国家的国家行政观念,其地位、权力来源和合法性基础相当缺乏 。⑧学者们多将新的行政主体的出现从权力的委托或授权的角度去研究,研究的重心放在授权或委托的程序、侵权责任归属、救济方法和途径方面,而忽视或回避了对行政权力社会化合理性的直接研究。

公共管理强调可以将私人部门的管理经验和方式引入公共事务的管理中,出现了以淡化强制性管理为特征的新的行政方式,行政指导、行政合同、行政激励等成为公共事务管理中的主流方式。对这些非权力性的行政方式,有关行政法律关系和行政行为性质的界定的传统行政法理论都难以解释。正如有的学者指出,即使勉强拉入现在的理论框架中,“不全面又不顺畅。”⑨ 在研究这些新的行政方式时,为了表明这些问题是行政法的问题和其内在地包括着国家行政主体和行为要素,主要强调这些行为虽然有合意的一方面,但其要素仍是双方地位不对等,国家行政机关居于优越的地位,其行为本质包括权力性因素。

可以看出,现有行政法对这些新问题的研究仍是在旧的框架指导下,无视“准行政行为”、“第三部门”等领域的存在或把它们置于行政法研究的边缘,这与公共管理的实践不相适应。行政改革实践的发展呼唤行政法研究的新观念,要求行政法的新发展。

三、公共管理下行政法的新发展

为了与公共管理的实践相适应,行政法应从转变传统观念出发,以有效解决问题为尺度,多层次、多重心地开展研究,促进行政法的发展。

1.行政法传统观念的转变

行政的观念是行政法研究中的基本理论观念。行政法的新发展首先应从行政观念的转变开始,也就是要从国家行政观念转变为行政包括国家行政和社会行政的公共行政观念。传统的国家行政的观念主张管理公共事务的最佳选择是由国家直接运用行政权力实现行政目标。新的公共行政则强调公共事务的最佳选择是以公共利益为目标,由多主体共同参与,合理分配国家和社会之间公共事务管理的范畴。这种观念的变化包含了行政目标、行政主体和行政方式等几方面的变化。行政目标的变化,预示着要从传统的以国家管理为中心的目标扩大为管理和服务并重,以最大限度地实现公共利益为行政的直接目的。行政主体的变化,体现在政府不再是唯一的公共事务和公共服务的提供者,只要能有效实现行政目标,各种组织包括非赢利组织、地方团体甚至私人企业的公共部门都应成为行政主体,它们应通过法定的途径进入公共事务的管理领域。行政方式的变化表明,行政并不仅仅是行政行为和行政强制执行,而且是使用各种各样的手段来实现行政目的。行政目标转变为最大限度地实现公共利益后,基于平等、公开基础上的非强制性行政行为应大力推广。

与行政的观念相联系,行政法的基本问题从以政府权力为主导变为以公共利益为主导。政府权力为主导,研究政府应该如何行政;以公共利益为主导,由谁来行政和怎样来行政都是研究的内容。行政法不再机械地以权力认知行政法的研究对象,行政法功能性质不再是“控权”和“管理”的问题,以制度化的方式实现公共利益,提供最好的公共服务将是行政法的基本任务。公共利益变成了行政的直接目标,同时也成为行政法研究的直接对象。这样一来,“政府权威行政观念转变为民主行政观念,行政主体多样化的研究就成为行政法研究的基本课题,行政合同、行政激励、行政指导等非权力性行政行为也不再是行政法中的反常例外行为。抛开僵硬的教条和学科限制,以问题定向,运用法律规范手段,实现权威行政向民主行政、管制行政向服务行政转变过程中的公平和效率,以促进人民福祉,应是行政法在未来的主要任务。”10

2.行政法内容的发展

行政主体是行政法主体的必然组成部分。公共管理中行政主体的多元化,使得行政法主体的内容相应扩大。这些非政府的行政主体资格的界定,如何与政府进行权力划分,它们如何合法地进入公共事务的管理,如何进行管理以及相应的救济方式问题,都成为行政法的新内容。?

随着公共管理中市场化、社会化的取向,政府在不断地放松规制,行政合同、行政指导等非权力性的行政行为越来越多。对哪些领域应禁止政府运用强制性权力,哪些公共事务应交给市场来处理,不仅仅是行政学要研究的问题,也是行政法的研究内容。行政法对行政合同、行政指导和行政激励等行政行为的研究将极大丰富行政法的内容。

公共事务管理学范文第3篇

Abstract: Ballastless track is an advanced technology applied in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high-speed rail,it can avoid ballast and frequent maintenance in the traditional high-speed railway track technology,which improved high-speed railway safety and comfort. In recent years,the application of high-speed railway construction project in China achieved very good results. Ballastless technology has become the main direction of modern high-speed railway project technology development. This paper discussed briefly implementation of railway line ballastless track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关键词:铁路;无砟轨道;施工管理;实施

Key words: railway; ballastless track;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implementation

中图分类号:U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2-0072-01

1 关于无砟轨道施工技术施工现状与存在问题的分析

无砟轨道作为现代高速铁路专用轨道,其在我国的应用时间较短,但是其以高可靠性、高平顺性、高稳定性等优势得到了铁路设计、施工以及成用人员的认可。在我国已经采用无砟轨道技术进行的施工工程中,其会在运营一段时间后出现沉降不均匀、轨道板精挑精度控制需提高、路基防排水设施要做好以及成品保护等问题。在现代高速铁路无砟轨道施工过程中,施工企业正在针对这些问题进行相应的调整,并通过科学的设计与施工管理提高无砟轨道施工技术,以促进无砟轨道在现代铁路的应用。针对上述问题,现代铁路施工企业应加强相关的施工管理工作,并针对无砟轨道特点构建完善的管理体系,以促进轨道施工质量的提高,促进我国高速铁路的建设与发展。

2 铁路专线无砟轨道施工管理工作的科学实施

2.1 针对无砟轨道技术特点构建完善的施工管理体系 具有针对性的、完善的施工管理体系是保障铁路专线无砟轨道施工质量的基础,是保障无砟轨道施工过程能够施工处于受控状态的基础、是保障无砟轨道施工过程规范性、体系化的基础。现代铁路施工企业应在工程中标后加强对技术文件的分析与论证、加强对合同段地质条件与技术的分析,构建具有工程针对性的、完善的施工管理体系,以实现对施工过程的全过程控制,促进施工质量的提高。由于无砟轨道施工技术与传统国道施工技术上存在的差异使得其施工管理过程中的施工质量控制点、施工技术以及相关的管理工作等都需要进行必要的调整,以此实现科学的施工管理。因此,现代无砟轨道施工企业应认识到施工管理体系构建的重要意义,通过综合分析与论证并借鉴国外先进的施工管理理念与经验构建完善的施工管理体系,促进无砟轨道施工工作的开展。

2.2 关于无砟轨道施工过程管理工作注意事项与重点分析 无砟轨道技术特点决定了其施工管理工作重点与传统铁路施工的差异,其要求现代无砟轨道施工企业针对无砟轨道技术进行相应的调整,以提高施工质量、提高施工管理水平。根据近年来无砟轨道施工经验以及转对该项技术施工管理重点的总结,该项技术的施工重点多为针对无砟轨道技术的施工技术管理与控制要点。首先,针对无砟轨道沉降问题,要注意加强沉降观测工作,为以后的轨道平顺打好基础。同时注重两布一膜滑动层和高强挤塑板的施工管理。梁端高强挤塑板施工经常由于混凝土胀模出现底座板超过挤塑板现象,施工中允许高强挤塑板每侧超出5~10mm,底座板施工完成切除超出底座板部分。两布一膜滑动层浇筑混凝土后允许小范围褶皱,施工中可以采取预拉紧、钉书钉订边、粘胶带等方法预防。对于底座板钢筋连接则应采用闪光对焊技术,提高施工质量。在满足设计交底中给出了钢筋后浇带取代钢板连接器后浇带的前提条件下,钢筋后浇带还应加装劲性骨架,以防止后浇带混凝土的开裂。

2.3 强化现场技术控制,提高施工质量 现场技术控制使有效提高施工质量的关键,其能够在现场技术人员与质量控制人员的监控下使施工过程的各项技术参数符合设计要求,为保障无砟轨道施工质量奠定坚实的基础。在进行无砟轨道施工过程的管理中,施工企业要加强现场技术人员与质量控制人员的巡检与盘站,提高相关人员的工作责任性,强化现场监控,以提高施工质量。另外,针对无砟轨道施工质量控制与成本控制的目标,施工企业还要在施工过程中完善相应的控制体系,落实岗位质量目标与成本目标。并通过绩效考核与奖金挂钩的方式使其能够促进全员质量控制与成本控制的实施,促进无砟轨道施工企业管理工作的开展。

3 加强培训工作,促进无砟轨道施工管理的实施

新的管理体系与管理流程必然需要相应的培训过程,以使企业员工能够熟知管理工作目标与方式,熟悉管理流程,以促进施工管理工作的开展。因此,现代无砟轨道施工企业应在构建完善的管理体系以及相应的管理制度后,开展系统的培训工作。通过培训工作是施工过程中的技术人员、质量人员以及管理人员能够掌握新的施工管理体系以及相应的管理目标,实现企业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通过培训工作的开展提高企业员工的综合素质、促进施工过程中成本管理、技术管理、质量管理等管理工作的开展,为提高工程施工质量、提高综合管理水平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也为企业综合素质与综合市场竞争力的提高奠定基础。

4 结论

无砟轨道施工管理工作的科学实施是一项系统的、需要企业以完善的管理体系与相应的培训工作来实现的系统工作,其对企业综合管理水平、施工技术水平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在现代铁路专线无砟轨道施工管理过程中,施工企业应在明确管理目标的前提下,针对无砟轨道技术特点进行施工管理工作,并通过对员工的综合培训提高企业员工综合素质,为施工过程中各项管理工作的开展奠定基础。以此实现无砟轨道施工企业的管理目标,促进企业综合市场竞争力的提高,保障无砟轨道工程的施工质量。

参考文献:

[1]李志国.关于无砟轨道施工技术管理的探讨[J].铁路施工技术资讯,2009,6.

[2]周静,杨森林.无砟轨道技术施工管理工作要点与注意事项[J].铁路工程技术管理,2008,7.

[3]梁伟,吴宏伟.现代轨道施工管理――铁路施工企业综合市场提高的关键[J].路桥工程,2007,11.

公共事务管理学范文第4篇

关键词:案例教学 公共关系学 组织实施 误区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5.075

如何改革教学的内容、方法、手段,提高授课的针对性、实效性,提高学生的公关实践能力,是高校公共关系学研究者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当前,由于案例教学最大限度地体现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教学目的的应用性与学习过程的互动性,在公共关系教学过程中引入案例教学得到越来越多高校教师的重视。但在实践层面这种教学方式也存在着一些误区,影响了教学的效果。分析这些误区与产生原因,探析解决问题的对策,对于提高公共关系学教学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1 公共关系案例教学的组织实施

1.1 课前准备

收集典型的公共关系案例是开展案例教学的前提。什么是公共关系案例?目前尚没有统一规范的定义。有学者将其定义为“对某一社会组织公共关系状态和公共关系话动的客观描述”[1]。笔者认为,公共关系案例是指在公共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各种情况、矛盾及其解决过程的描述。事实上,公共关系案例的外延应涵盖中外公关实践中的公共工作。为使学生在现代背景下感受古今中外不同的公关工作,更好地了解历史、了解社会,善用这些资源,并在现代背景上予以诠释、转换及传播,是案例教学准备的一个重要方面。作为教师,课前应选择并认真研究案例,掌握好案例讨论涉及的知识,同时可以提前把公关案例发给学生,要求学生预作思考与准备。

1.2 组织讨论

第一步,展示案例,提出问题。设计好开场白,明确学习重点,点明讨论问题。第二步,组织讨论,适时引导。可以预先指定几名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发言,活跃课堂气氛。当学生讨论出现冷场时,要及时引导,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发言。当学生讨论出现明显观点对立时,要打好圆场,控制好课堂气氛。当学生发言出现观点错误时,不要急于发表自己的看法,甚至当场纠正学生的错误与偏差。

1.3 总结反思

一方面,要做好讨论总结。讨论过后,学生的学习情绪高涨,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先总结,然后再结合教学内容与个人的准备对案例进行分析与讲解,梳理思维过程,归纳概括规律性的认识,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认知体系。另一方面,课后要进行反思。看案例选择有无思辨性,学生讨论是否热烈,案例分析是否深刻,以利于下步教学质量的提高。

2 公共关系案例教学组织实施中的常见误区

2.1 误区之一:教学主体转换,教学准备可以放松

在案例教学中,教师的角色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案例的设计者、讨论的主持者、学生思路的引导者,学生成为教学主体。在这种情况下,一些教师认为自己不需要认真进行教学准备,只要选好案例,把课堂交给学生即可。事实上,这种教学主体的转换,不是教学准备任务的减轻,而是教学准备的性质和重心发生了变化,这对教学准备的要求更高了。要认真进行理论准备。不仅要吃透本课所讲授的理论知识, 而且还要对公共关系学能够融汇贯通,运用自如。特别是许多教师并没有直接的公关经验,如不进行深入细致的理论准备,就有纸上谈兵之嫌。要详细了解案例理解的各方观点。对于学生讨论中可能提出的主要问题,要有重点准备。对于一些新鲜观点,要能发动学生广泛参与讨论, 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理论提升,使学生对案例中所包含的问题进行透彻的思考和理解,从而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要对讨论活动可能出现的冷场准备预案。在案例教学课堂,一些学生习惯于传统被动的学习模式,参与讨论的积极性不高;一些学生没有准备,担心自己发言水平差,甘愿当旁观者,导致冷场;还有的学生喜欢标新立异,各说各话,互无交集,导致讨论无序,层次不高。因此, 教师要认真进行教学准备,及时处理各类情况,真正成为教学的主导者。

2.2 误区之二:教学重心转变,教学目标不再聚焦

在案例教学中,教学的重心由对理论的讲授

变为对案例的分析,对相关理论的提炼与总结。但这种教学重心的转移并不能偏离我们的教学目标,那就是使学生掌握公共关系学的基本理论,提高学生在实践中应对与处理公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不可能替代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教学,学生必须掌握相关理论知识,具备基本的思考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否则发言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流于单纯的经验主义。总之,教师的引导要始终围绕教学目标,通过组织对案例中的新情况、新问题的分析与讨论,使学生对案例中的有关信息进行分类组合、排列分析,完成去粗存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过程,在模拟实践中获取开展公关的能力。

2.3 误区之三:理论依据明晰,案例设置相对随意

一些教师对于课堂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理论是很明确的,但在案例选择上只注重能够承载理论即可,对于案例的具体内容关注不够,选择案例往往会出现缺乏针对性、时效性、思辨性。有些案例没有针对性,案例所涉及的内容与理论结合不紧,甚至沦为“两张皮”,越讨论离题越远。有些案例没有时效性,除了个别经典的老案例外,都是过时的老例子,对学生没有吸引力,不能激发学生的讨论热情。有些案例过于直白,没有思辨性,讨论价值较小,结果一望而知。同时案例设置随意和不深入,导致学生对理论的理解不深不透,也背离了案例教学的初衷。

2.4 误区之四:教学流程简单,引导角色随之淡化

在案例教学中,教师的点评与总结,往往能起到加深理解、开拓视野、去伪存真的画龙点睛之功效。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学生选择案例完成作业提供了方便,但也出现案例主题偏移、案例结构分散、案例资料繁冗、案例分析不准确等问题。另外课前的指导和课堂的点评非常重要。有的教师任由学生发挥不做点评,有的虽进行点评但在点评时却出现以下三种不良倾向:一种是急于纠正学生的错误与偏差,挫伤学生的自尊心,打乱学生的思路,使学生失去讨论的热情;另一种是简单地按照自己的理解判定对错,其实有些案例的处置方法并不唯一,并无明显的对错,要防止片面性与绝对化;第三种是简单总结陈述学生的主要观点,没有评价,没有分析与升华,没有引导与突破,无形之中既降低了案例教学的层次,也损害了教师形象。因此,在案例教学中,教师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善于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3 走出案例教学误区的对策思考

3.1 把握好案例教学的关键点

案例教学是开放式的,但这种开放不是天马行空的任意发挥,不是背离公共关系学基本原则的反向讨论,也不是让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去机械地模仿,而是在教师引导下的分析研究。“案例教学法的着眼点不仅在于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获得蕴涵其中的那些基本原理、原则和方法等方面的知识,更在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以及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公共关系案例教学,其关键点在于教师的引导,在于运用基本原理、基本理论来透视案例,力求做到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继承与创新、借鉴与探索的统一,激发创造性思维。“案例分析强调发掘、呈现、解释社会问题的复杂性,这有助于磨练学生的格物致知的功夫,使之沉入语境式的学习过程。”[3]可能以前出现过的案例与学生现实生活有某些惊人的相似之处,但还是有着许多差异,所谓“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如果生搬案例(这里指成功的案例)中的工作方法,那就犯了孙子所批评的“人皆知我所以胜之形,而不知我所以制胜之形”的错误。案例教学的成败与教师引导质量高低正相关,因此,作为教师要做好引导工作,所谓“师其意而不泥其迹”。

3.2 把握好案例的理论支撑点

案例教学不同于理论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它的资料来源不同。理论教材的资料通常是本学科的基本理论和重要的理论创新成果。而案例教材的资料,大部分不是理论知识,而是实践中遇到的各种现实问题。案例教学不是不要理论,而是借助案例蕴含理论,寓理于事,体现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寻求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最佳途径。在案例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在理论指导下思考问题,用事例来验证和探索理论。这就需要把握好案例的理论支撑点。案例是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必须充满着矛盾和交锋,它既不是顺理成章的逻辑推论,也不是直白的记叙。一堂好的案例教学,应该使学生在案例的矛盾中把握理论的精髓,在思想激荡

中接受思维的训练。只有矛盾的激荡,才能彰显理论的指导功能。

3.3 把握好讨论矛盾的撞击点

对于案例提出的问题,需要通过群体互动,集思广益,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教师要转变必须做出确定结论的观念,树立让学生独立思考和多样回答的观念。一个好的案例的显著特点是思辨性,即无结论性,它通常只提出背景和条件,列出对问题的不同看法,而给学生留下思考和决断的广阔空间。由于学生的阅历不同,思想观念不同,思维方式不同,其发言的内容因而也大相径庭。作为教师,要尊重和保护学生的创造精神,也要引导好学生相互尊重。要引导学生在矛盾和碰撞中,理解和容纳不同想法和观点,学会心平气和地与各方面的人相处,学人之长,补己之短。同时,还要引导他们在听取他人的观点后,如何坚持自己的观点,如何去说服别人,如何自我修正与自我控制等。

参考文献:

[1]王继琨.案例教学法与公共关系案例[j].齐齐哈尔师范学院学报,1992,(4).

[2]厉敏萍,李桂莲.公共关系案例教学法探讨[j].井冈山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5,(11).

公共事务管理学范文第5篇

【关键词】办公室管理;课程设计;课程改革

一、《办公室事务管理》课程的地位

《办公室事务管理》是我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这门课程设置的理由是为了让本专业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后能更好的管理办公室工作以及完成办公室日常事务。这门课的教学目的是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在办公室工作基本内容及方法以及文字编辑处理能力同时使学生具备一些办公室中应具备交际能力。

二、《办公室事务管理》课程存在的问题

本门课存在的问题和不少课程存在的问题是一样的,这门课设置的目的是为了学生在毕业后能更好的适应这个社会,培养出企业可用的技能型人才,但是这门课确又是纯理论课程,因此教学效果很差。

(一)《办公室事务管理》这门课的教材都过于理论。《办公室事务管理这门课》是纯理论课程,因此教材的选择非常重要,以往的教材都很难让现在的学生感兴趣,从而达到学到技能的效果。近几年也出现了一些项目化的教材,但是这类教材其实就是把原来的教材进行了任务化,有教学效果,但是并不明显。因此这门课选择一门好的教材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如果想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联合企业、行业协会、学校三方共同来编制出一门实战性技能型教材。

(二)现阶段本课程在我院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方法已经过时。现在我们所面对的学生是90后,他们属于互联网时代的原住民,他们每天会接触到各类的信息,因此,用传统的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方法已经不适应这批年轻人。其实办公室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因为现在这种重理论而轻实践的教学方法,会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效果差。虽然这门课同时还配有实训课程,但是实训课程的项目往往也是比较枯燥,内容单一,无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师问题。依旧是教师问题,现在高校教师往往是直接由各高校毕业后就进入高校教学工作,他们在专业技能都缺乏一线的工作经验,基本上所掌握的知识都是理论知识,往往上课都是照本宣科,因此很难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

(四)本门课考试的问题。这门课一般都会传统的考试方式试卷考试,在这种传统的考试方式下,老师会在复习周画画重点,然后学生进行死记硬背,最后考试不是为了考核学生学习的知识,而是为了考察学习死记硬背的能力,因此对学生是否真正掌握本门课程无从了解,所以这门课的考试方式是一个问题。

三、办公室管理课程设计思路

每门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都应该来源于工作岗位,课程的教学应该模拟岗位工作任务。

(一)通过调研,制定课程标准及课程教学目标。通过网络对行业及企业调查,明确办公室岗位职责及岗位要求,然后制定本门课从的课从标准及课程教学目标。

(二)确定课程任务,明确行动领域。通过对行业及企业的调查,搜集办公室岗位的岗位责任、岗位内容、岗位要求等一手资料和二手资料,然后制定办公室管理的课程大纲、课程标准,设计办公室管理课程的课程任务、课程学习要求及教学情境等内容。确定完课程任务、课程学习要求及情境,实现行动领域向学习领域的转化。

(三)设计学习情境。办公室管理课程的教学实施以虚拟公司的办公室为背景,每节课都要设计不同的学习情境,要在课堂上把学习任务及岗位工作过程相结合,这样才能让学生提前进入到企业的工作氛围当中,从而转变角色,转变思路。

(四)模拟真实工作环境。办公室管理课程以整个虚拟公司为背景,以虚拟办公室为教学情境,根据不同的工作要求,通过任务驱动、小组合作、角色扮演等手段,来实现教、学、做统一。

(五)依据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考核。本课程考核会在不同时段进行,因为会根据不同的岗位的要求来对学生进行考核,来制订完整的考核体系,对传统的考核方式进行改革,同时引入一套企业、教师、学生的多方评价体系。

四、教学目标

在上课之前,只有制定了教学目标,教学才能更有针对性。本门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能使得学生在上过这门课后就能掌握到在办公室工作的基本理论知识及在办公室工作的基本技能,为以后的工作奠定一定的基础。教学目标:一)掌握办公室布局的原则和要求;二)掌握办公室印章的种类、样式和管理要求、使用程序;三)掌握值班规范、值班表样式、值班记录等值班工作的主要内容;四)掌握电话记录的作用、主要内容和注意事项;五)掌握办公室零用现金理要求了解报销基本程序和工作步骤;六)了解商务旅行计划的主要内容,制作旅程表注意事项,以及办理出国。

五、教学方式

教学方式一定要以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为主,采用虚拟的工作教学情境,以岗位责任制来让学生完善学习内容,完成学生到职业人的转变。在整个教学当中,一定要以把学生培养成为多元化人才为主,因为办公室员工所需的知识很广,包括管理能力、沟通能力、交际能力、信息收集能力等。在教学方法上,采用任务驱动发、案例分析法、团队讨论法、角色扮演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的配合。完成教学工作,达到教学目标。

六、结语

本课程改革以培养学生岗位职业能力为目标,以模拟公司环境为教学情境,在课程内容上以学生角色扮演来模拟工作环境,再以岗位任务为教学项目,来达到学生掌握实践技能的目标。然后再通过分析案例、讨论任务、分享经验等教学环节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让学生能多元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何春燕.关于企业办公室管理创新的思考[J].办公室业务,201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