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农业教育特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论文关键词:高职;园林专业;植物及植物生理;教学特点
我国是农业大国,高等农业职业教育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各项事业还处于发展起步阶段,尤其在教学、管理等方面的专业细化程度还不是很高。在农业高职院校中,《植物和植物生理》是作物生产技术、园艺技术、园林技术、景观设计、生物技术等专业都要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那么,在这些不同专业的教学过程中该如何突出不同专业的特点,调整教学内容,体现高职院校技能训练为主的要求呢?这个问题对《植物与植物生理》教学在新的历史时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笔者总结了一些园林技术专业的植物与植物生理教学的特点,与大家共同探讨。
植生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大多数农业高职院校由原来的农业中专校升格建立,植生教学不管在课程设置还是教学内容上都基本延续了中专教学模式,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有两个:一是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开设的课程针对性不强;二是实验与实践环节薄弱,不能满足职业技能教学的要求。2006年,我院的《植物与植物生理》课程被确定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应该说这门课程的建设水平位于全国先列,但是在近几年的教学过程中出现了一个新问题,即这样一门精品课程是不是对各专业的学生都适用呢?对不同专业学生,在具体教学内容上该如何进行调整呢?
高职院校园林专业旨在培养工作在园林绿化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毕业生将来主要从事绿化设计、园林工程施工与监理、绿地养护、花卉苗木技术、植物造型、园林场所管理等工作。《植物与植物生理》是其最主要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可以为学生今后从事专业工作提供丰富的植物学知识和实践技能。但由于多数农业高职园林专业是从农学或园艺等专业转化或分化而来,研究的内容和要求发生了变化,专业针对性不强、实践技能不明确的问题还很突出。
结合专业特点,调整教学内容
选用园林专业专用教材 我院于2000年编写的农业部高职规划教材《植物与植物生理》理论知识适中、实践应用可行、适用性广泛,被很多农业高职院校的相关专业选用。但此教材中实践应用部分都选用农作物作为例子讲解,对园林专业的学生来说很不适用。我院唐蓉教授针对这种情况编写了一本园林专业专用的《植物与植物生理》教材,其中实践内容结合园林专业实习内容,可以推荐大家参考使用。
制定园林专业教学大纲 《植物及植物生理》由植物形态结构、植物分类和植物生理三大部分组成。由于各专业的培养目标不同,本门课程的讲授重点不能完全相同,应各有侧重。园林专业的学生需要对园林树木、观赏花卉、草坪植物和花圃杂草的分类特征及生长发育特性有所了解和熟悉。针对园林专业特点,我院植生教研室编写了园林专业《植物与植物生理》教学大纲。本课程重点应放在植物形态结构和植物分类部分,重点了解植物各器官的形态结构和常见园林植物的类型。课时应向植物形态结构和植物分类两部分倾斜,课程一学期完成,一般在第一学年开设,总课时64学时,植物学部分36学时,生理部分28学时,其中现场教学12学时,实践教学14学时。采用理论知识考核与实践项目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学习成绩考核。理论知识考核又包括平时考核(含出勤、课堂提问等)和期末闭卷考试方式;实践项目考核采用平时考核与专项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平时考核主要是每一次实验实训后完成实验报告,专项考核指园林专业的3项技能考核。
选用适当的教学内容 《植物与植物生理》课程是为后续职业技术课程服务的,其主要服务的课程对象包括组织培养、花卉生产技术、树木学、盆景与插花、园林植物保护、遗传育种、园林规划设计等,教学内容的选择需要针对以上职业技术课程来选择。我们的经验是植物学部分注重形态识别,减少显微观察;植物生理部分注重实践应用,减少理论原理。因为现在学生的高中生物基础都比较好,植物学的细胞部分内容用4学时复习一下即可。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大器官要详细讲授并做好有关观察和实验,最主要的是让学生在自然条件下对这些基本的植物外部形态结构有感性认识,显微解剖结构不宜过分强调。植物分类部分只把应用性较强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作为重点介绍,主要通过学生课后自学来增强教学效果。植物生理部分内容比较枯燥,要选择贴近园林生产实际的应用性部分讲授,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只要求他们初步了解一些理论原理,重点要说明这些理论原理在实践应用中的作用。例如讲述水分代谢时,只讲水势的概念、水流方向的判断,不讲水势的物理公式及其推导,要强调植物体内水分平衡的重要性,特别是园林上常用的树木移栽时如协调水分平等,提高移栽成活率。以大树移栽为例说明增大根部土球可以保护根系,及时吸收水和无机盐供应地上部分的需要,保证植物移栽后能正常生长。如果损伤根系,根系不能正常吸收水和无机盐,会使植物萎蔫;再结合蒸腾作用说明在移栽时要修剪枝叶,或用物品遮盖,减少植物体内水分的蒸腾;最后,说明如何及时灌溉,根部堆土、配置支架和灌排水管道等,提高移栽成活率。讲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时要略讲机理,结合生产实际讲通风透光、合理密植的要求,介绍温室植物栽培时如何调控环境因素保证物质积累和消耗的平衡。讲光周期时结合花期调控,讲激素时结合树木、花卉株型调控、切花保鲜技术等。这些与园林专业实践密切相关的内容,可以为学生今后上好专业课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
明确园林专业的考核技能 对园林专业的《植物与植物生理》实践技能考核内容进行调整,以往的园艺、农学专业,显微结构识别考核是一项重要内容,我们认为这对于园林专业的学生来说是不必要的。(1)可以将考核的内容转换成外部形态认别考核,如皮孔、芽鳞。(2)植物种类识别考核不要求学生递交植物标本,要求进行实物抽签识别。(3)完成一份周边地区园林植物调查报告,要求注明名称、科名、主要识别特征,根据内容进行评分。 转贴于
改进教学方法,加强实践训练
增强现场与实践教学效果 本课程共安排了26学时的现场与实践教学,植物根、茎、叶、花、果实、种子每个器官都安排了现场与实验教学。我们的做法与黑龙江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卞勇教授的做法一致,即将理论与实验实训融为一体。把理论知识和每一次相应的实验融合在一起进行教学,效果良好。如讲解植物叶时,教师先在教室里把一些关于叶的基本概念和结构罗列出来,但并不做具体讲解。然后带着这些问题,和学生一起到校园内观察,看到有关的内容再逐一讲解。在校园里再让学生观察双子叶植物叶的正反面有何不同,单子叶植物叶又何如。在下一节课,就让学生带着这些植物叶回实验室看显微镜,观察一下叶的内部结构。这样的教学灵活生动,动静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使学生了解理论知识之后,马上实验观察,提高对知识的掌握效率。特别是像皮孔、芽鳞痕、叶痕、叶迹、腺点等比较难认的结构,一定要在自然条件下让学生亲眼看到、亲手摸到才能达到教学效果。显微结构理论不宜拓展或讲得过深,最关键的是要与实物位置形态相结合。例如,维管形成层是一个很重要的结构位置,以后嫁接的时候要做的是形成层对接。很多学生在显微观察的时候能够在显微镜下准确地指出形成层位置,但拿到实物枝条却不能找到位置。这时,如果让学生亲手把枝条上的韧皮部和木质部分离一下,他们就会恍然大悟。
提高多媒体手段的教学效果 近十多年来,多媒体教学手段已经非常普及,许多课程都制作了比较全面的课件,但并不是应用了多媒体课件就会有好的教学效果。笔者认为多媒体课件的应用要适时适量,才能保证效果。在《植物与植物生理》教学过程中,植物形态部分主要是现场和实验教学,可适当结合多媒体图片加深印象。分类学部分则主要依赖多媒体课件,因为园林植物种类繁多,教学时间有限,在课堂上可多介绍几种植物类型,课后再让学生慢慢自学消化。我院国家级精品课程的植物生理部分多媒体课件包含从水分、光合、呼吸直到逆境等,这些内容虽然十分完善,但有些对园林专业并不适用。因此,植物生理部分不能过多依赖传统教学课件。相反,由于生理部分的讲解更多地倾向于园林方向的实践应用,这部分的课件大多在专业课中才会出现,如前面提到的大树移栽、温室调控等。因此,在教学上需要和相关专业课教师沟通,适量补充,保证不同课程对同一问题讲解的前后一致性。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充分利用课程网站 高职教育中不可忽视的另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植物与植物生理》是一门专业基础课,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学生水平参差不齐,一些问题需要学生课后自己消化。另外,高职教育更加注重技能实践,理论课教师不会介绍得很详细,科研领域的发展也不是授课的重点。那么,当学生在今后工作中或继续深造时需要这些理论知识时,学生应该有能力自己去获得这些知识。课程网站就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好平台。建设一个完备的《植物与植物生理》课程网站,提供与本课程相关的教学内容、考核测试及研究前沿等信息,对任何专业的学生都有帮助。
(一)农村居民对家庭致富限制因素和最想从事的职业的回答
在对家庭致富限制因素的回答中,选择“缺乏资金”的为40.31%,居第一位,第二是选择“缺乏技术”的占27.47%,以下依次是:“其他”(11.77%)、“缺少信息”(8.16%)、“缺少好的政策”(7.15%)和“缺少劳动力”(5.14%)。
把对“如果有机会选择,最想从事哪种职业”的7种回答按选择率由高到低排序,分别是经商(26.40%)、从事特色农业(23.06%)、办厂(15.78%)、其他(14.51%)、做个手艺人(12.57%)、规规矩矩务农(6.28%)、进城打工(1.40%)。看来农村居民从事传统农业和进城务工的愿望并不强烈。
(二)农村居民职业教育需求状况
在1496个样本农户中,接受过职业教育的有512户,占34.23%,其中有466户选择将来也计划接受职业教育。在目前没有接受过职业教育的984户中,有512户选择将来计划接受职业教育,潜在需求强劲。在978个将来计划接受职业教育的农户中,其学习目的和内容选择呈现出明显的多样化特点(如表2所示)。
目的方面,“改善经济条件”占了全部选项的一半以上(55.22%),说明农村居民改善经济条件的诉求,是对职业教育产生兴趣的最为直接、最为强劲的动力;选择“实现自我价值”的农户有38.65%,说明当今农村居民已经有了较高层次的社会追求。
内容方面,农户对非农技能的兴趣很高,有46.32%的农户选择了“非农技能”,表明农村职业学校涉农类专业的学历教育招生难以为继。选择“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占26.89%,反映了农村居民对农业生产技术的渴望。因此,农村职业教育必须关注为农业和非农业服务的双重性特点。
(三)抑制农村居民职业教育需求的主要因素
调查表明,农村居民信息渠道不畅、消费承受力低、现实生产技术含量不高和培训服务不周是抑制潜在需求向现实转化的主要障碍。从对518户选择“将来不计划接受职业教育”的原因看,依次分别是:“没有提供培训的机构”(17.37%);“培训费用太高”(15.25%);“所从事工作不需要特别的技能”(14.29%);“时间冲突”和“文化程度限制”(各占9%强)。其中选择“没有提供培训的机构”,主要问题是信息渠道不畅,而“时间冲突”和“文化程度限制”则反映了现有职业教育和培训服务项目还不切合农村居民实际。
(四)农户非农化的程度和农户的文化程度、年人均收入水平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随着农户文化程度的提高和年人均收入水平的增加,非农业户所占比例呈增加趋势,涉农农户(包括纯农业户、农兼户和兼农户)所占比例呈减小趋势,而且在涉农农户中随着农户文化程度的提高和年人均收入水平的增加,农兼户和兼农户的比例逐渐增加,纯农业户的比例逐渐减小(如表3、表4所示)。可见农户非农化的程度和农户的文化程度、年人均收入水平有直接的关系,非农业户的文化程度明显高于涉农农户的文化程度,非农业户的年人均收入水平也相对较高。
二、被调查农户家庭的基本情况
调查显示,目前河北省的农户类型仍以纯农业户为主(50.07%),以下依次是农兼户(23.26%)、兼农户(18.98%)、非农业户(7.69%);年人均收入水平主要集中于“少于1000元”和“1000-1500元”,两者所占比例为53.21%;户主文化程度主要集中于初中和高中学历,其中,初中学历农户所占比例为50.07%,高中学历农户为32.69%(详见表1)。另外14.91%的农户家庭有异地外出打工人员。
三、对策和建议
(一)农村居民对职业教育的潜在需求很大,但需要加强宣传和引导
农村居民需要职业教育,但农村居民对职业教育的现状需求和潜在需求之间存在很大的差距。当前我国农村职业教育还远没有发挥其潜在价值,给农村居民带来的实效价值实属有限。农村居民对职业教育的潜在需求向现实的转化,受到经济的和政治的、制度的和观念的等一系列因素的制约,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在将来不计划接受职业教育的518户农户中,有1737%的农户选择“没有提供培训的机构”,说明针对农村居民职业教育的宣传力度不够强。这就需要农村职业教育实施者改变被动等待的状况,主动走出校门,走向农村,加强职业教育的宣传力度。通过有效改善农村职业教育的供给,促进农村居民职业教育需求由潜在向现实的转化。
(二)要关注农村职业教育同时为农业和非农业服务的双重性特点
从农村居民的需要看,农村职业教育应具有同时为农业和非农业服务的双重性特点。一方面,要以现代大农业观为指导,调节农、林、牧、渔业以及他们各自的内部关系,另一方面也要关注农村职业教育的“非农性”特点,调节非农技术教育和农业技术培训之间的不平衡,要加强非农产业类职业技术的培训与教育,以适应农村城镇化、经济结构调整和农村居民职业分化的现实。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农村职业教育虽然是一个地域概念,但它不是与城镇职业教育相对立的,应注意充分利用城市的优质职业教育资源为农村的职业教育提供服务。
(三)“农科教结合”和“三教统筹”是推进农村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
任何培训都不只是指的“培训”本身,要使培训工作真正有实效,就要拓展新的服务功能,主要包括示范功能、信息服务功能和中介服务功能,建设好培训、示范、服务三大体系,确保农村职业教育新格局的有效性。这单靠教育或某一个部门是无法完成的。现在实际的农村职业教育主要侧重于提供前期的技术指导、项目投入等环节,后期技术保障、产品营销以及项目的经营管理等环节明显不足。现在,农村居民在学习了一项技能后,有24.55%的农户担心“实施过程中缺少技术指导”,18.86%的农户担心“产品销售不出去”。要使农村职业教育有实效,就必须实行“农科教结合”,完善服务网络,建设好培训、示范、服务三大体系,为农村居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一条龙服务。要特别注意克服农村职业教育中的“制度化倾向”,为农村在不同产业就业的一般从业人员、剩余劳动力、异地外出打工人员、辍学子女和中学毕业返乡学生形成的新增劳动力,以及特殊的农村妇女和老人,提供多样化的教育服务。
(四)农村职业教育需要特殊的政策扶持
农村职业教育作为面向农村广大居民的公益性事业,必须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的筹资制度。数据显示,53.21%的样本农户处于低收入水平。如果没有政府的投入保障,农村职业教育将无法维持。目前主要有两个问题没有解决好:一是县乡两级财政投入不足,无力主动扩大对农村职业教育的投入;二是中央和省、市财政通过转移支付扶持农村职业教育的资金偏少,且通常是通过“条条”下去,不能形成合力,制约了资金的使用效益。因此,必须在打大转移支付的同时,加大地方政府对各项转移资金的统筹权,在专款专用的基础上,按规定提取相关项目的农村职业教育培训经费;地方政府对农村职业教育的投入办法,也要由“人头费”转向“项目费”,以提高投资收益;有条件的地方应按乡村人均标准设立“农村社区职业教育专项经费”。
一、农村中等职业教育重点应放在农民中等职业教育上
1.接受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主体已经发生变化,已经由以乡村干部和应届初中生为主转变为以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为主。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已经开展了几十年,各级农业广播电视学校自八十年代初成立以来,一直与教育部门的相关学校共同承担着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在这二十多年中,接受农广校教育的学员组成成分发生了很大变化。八十年代初期,参加学习的学员以乡镇干部为主,八十年代后期,以村干部及村后备干部为主,九十年代初期,招生工作已经陷入困境。各级农广校各显神通、各展其能,与武警部队、公安消防部队联合办学招收现役军人,与初高中联合办学招收初高中分流生,甚至与监狱联合办学,招收服刑人员。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农广校中专招生工作逐步走入低谷,几乎到了生源枯竭的地步。究其原因,主要是没有准确定位受教育主体。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客观存在、城乡差距较大的现实,使得农村新生劳动力不愿务农,跳出农门增收入、离开农村谋幸福的现象日趋严重。应届毕业生已经不愿意读中专,更不愿意从事农业生产。下面一组数据可以说明问题。2009年辽源农广校招生549人,其中:22岁以下为30人,占5.5 %,没有一名应届初中毕业生;23岁至30岁101人,占18.4%;31岁至50岁418人,占76.1%。
2.现代农业发展对农民职业化有迫切需要。现代农业是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农业生产要素投入以资本和人的科学素养为主,生产工具以机械化为主。现代农业发展实质是用先进科学技术及现代物质装备改造传统农业的过程,与传统农业相比,其发展依靠科技进步和农民素质的提高,要求农民必须具有专业知识和专门技术,否则再先进的科技成果也不能得到很好的转化应用,再好的技术装备也不能充分发挥作用。
3.农民对基础性、系统性、专业性的中等职业教育具有旺盛需求。随着农业和农村的加速转型、农业科学技术的日益进步,城乡统筹发展的步伐加快,农民学科技、用科技,依靠科技增收致富的热情不断高涨,长期以来主要采取“一事一训”和单项技术的短期培训难以满足农民全面发展的需要。
二、农广校应成为农民中等职业教育的主力
农广校的创办在我国是一种新的创举,实践证明,它在农村经济发展特别是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方面占有重要地位。农广校自创办以来,为地方培养了大批初、中级技术人才,对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首先,面向农业农村招生,为广大农村基层干部、农村知识青年、农民群众提供了极好的学习机会。其次是农广校的课堂、实验室可以设在广阔的田野里,学员可以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学习,加深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实际操作能力得到提高,克服了过去教学领域中长期存在的“为应试而教,为应试而学”的传统教育模式,使农广校学员的理论知识学习同实践操作较好地结合,学了就用,用了再学,不断丰富。自建校以来,辽源市县两级农广校已经为当地培养了5000余名懂经管、会管理、用得上、留得住的农村实用人才,为辽源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致富做出了巨大贡献。
三、农广校应发挥自身优势,针对农民教育的特点开展农民中等职业教育
1.农广校的优势在哪里?
(1)师资优势。农广校教师绝大多数是毕业于农业院校的农业专业人员,他们掌握的知识基本涵盖了农村生产经管过程中的需求,加之农业广播电视学校隶属于农业部门领导,每个学校都聘任了大量农业部门的专业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为农民的知识需求提供了一个巨大的储备库,可以随时随地为农民提供专业技术服务。
(2)教材优势。通过几十年的办学,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中央校和省校的统编教材和各级分校结合本地农业生产实际的自编教材,包括文字教材体系和声像教材。
(3)体系优势。农广校是一所世界上最大的没有围墙的学校,几十年来之所以在农村基层干部和农民教育培训工作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主要是因为她是一所特殊的学校,具有其它学校无法替代的优势和一些突出的特点:
一是体系网络健全。农广校已经形成了一个从中央到省、地、县、乡(镇)五级办学的完整网络体系,覆盖面宽,施教面广,学员容量大,适应农村大规模科技教育培训需要。
二是实行开放办学,教学手段先进。开放办学及卫星网络传播技术和广播电视教育技术等远程教学形式,不受地域和时空的限制,能够进村入户,延伸到广大农村基层的偏僻边远山区,农民可以就地参加学习,能有效地解决工学矛盾。
三是多层次、多形式、多学科办学。开设的专业有种植、养殖、加工、工程、经济、管理、服务等七大门类,几乎覆盖了农村各主要产业,适合农村方方面面的需要。
四是教育成本低,农民花钱少、受益快、回报高。在各类成人教育、职业教育学校中,农广校学费标准最低。农广校低成本办学,是靠现有教育资源重组,优化利用,是靠广播、电视等现代传播手段和统一的教学服务来实现的。同时,农广校的转化功能强,学员留得住、用得上,边学边用边见效,适合穷国办大教育的状况。
2.农民教育的特点是什么?
要想办好农民中等职业教育必须研究农民教育特点。农民文化程度、年龄层次千差万别,所从事的种植、养殖、加工、经贸等行业、品种多种多样,农业技术水平也参差不齐。农民教育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农民教育的分散性。农民居住分散、交通不便,集中学习困难很多。
二是农民教育的针对性。农民文化程度、农业知识与技能差别较大,需要的种、养、加、经贸知识与技术也不一样,必须根据各自不同需要,有针对性地开展不同层次、不同内容的教育培训。
三是农民教育的实效性。农民学习目的很明确,要求学了就用,用后见效。因此,我们的教育必须从满足农民心理需要出发,遵照学以致用、现学现用、用能致富的原则。只有这样,农民才想学、爱学。
四是农民教育的季节性。农业生产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在教育内容方面,要紧密结合生产季节、环节,科学安排教学计划,确保教育的实效性。
3.怎样开展农民中等职业教育?
充分发挥农广校办学优势,针对农民教育的特点开展中等职业教育应注重这样几个原则:
一是学制长短结合。根据农民的意愿和教学内容的要求采取“弹性学制”或“部分时间制”,即根据文化基础和工作特点,灵活掌握学习时间和学习内容,科学制定学习计划,利用农闲时节和乡镇企业淡季集中学习。集中参加学习的地点最好是在乡村的教学班,以解决农民居住分散、交通不便,集中学习困难的矛盾。
二是形式灵活多样。针对农民教育特点,采取多种教学方式方法,除了传统的面授讲课培训外,综合运用广播、电视、光碟等现代媒体教学,特别是运用光碟开展形象教学,农民能一看就懂,一学就会。同时,在教学方法上,也要有所改进,应尽可能适当增加直观式教学和现场跟踪指导,比如,运用教具、标本模型、挂图等直观手段进行教学。总之,在教学方式方法上,应本着重实际、求实效的原则。
三是对象突出重点。农民中等职业教育应优先从村干部、科技示范户、农民技术员、种养大户、乡镇企业技术工人和农村其他创业者中招收培养。重点要在观念、知识、技能、诚信、合作等方面加强培养,使职业化的农民其思维、行为、态度、心理上都能符合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
四、农广校开展农民中等职业教育必须依靠国家政策支持才能有效实施
农民教育是社会公益性、基础性事业。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农民职业技术教育和农民培训都是由政府财力支持的。各级政府应加大对农民教育培训的投入力度,在财政预算中,要单列安排农民教育经费,并做到逐年有所增加。国家政策支持包括对办学单位农广校的支持,改善办学条件,增加办学经费。在目前国内经济状况下,农民参加中等职业教育不可能投入太多,参加农广校中等职业教育的农民应该享受国家中职贫困生助学金待遇,同时享受各地配套的资助政策,享受涉农专业免费政策。
吉林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辽源分校
唐英豪
关键词:农民;职业培训模式;途径
中图分类号:G7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0)-06-0208-2
0 前言
我国是人口大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任务非常艰巨。目前,我国农村有1.5亿富余劳动力,每年还要新增600万农村劳动力。农村劳动力素质不高,缺乏劳动技能,难以在城镇实现稳定就业,影响非农产业和城镇的发展。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新兴产业的兴起就,缺乏转岗就业技能的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难度越来越大,进城务工农村劳动力的技能水平和整体素质较低的客观问题广泛存在,严重制约了农民工城镇化进程和经济建设中发挥的作用,影响了其收人水平的提高和农民自身在城市经济发展作用。
由此可见,加强对农村富裕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职业培训势在必行。通过建立对农民工进行职业教育培训机制,提高农民工职业技能和素质,使之更好的融入城市经济建设。本文通过介绍韩国日本法国等发达国家对农民职业培训模式方法和经验,以借鉴有助于我国目前经济转型、建设新农村过程中 “三农”问题的解决。
1 国外农民职业培训模式研究
1.1 韩国农民职业培训模式
韩国农民职业教育培训经过50多年的发展,形成了完善培训机制,建立了比较完整的教育培训机构,形成以“农业协会为组织载体,农协大学为龙头,培养专业农民为核心”的农民教育职业技术培训模式。
1.1.1 韩国农民职业教育培训机制 韩国的“农业协作合同组织”(简称农协),成立于1961年8月,在政府与农民间起到桥梁与纽带,是遍布韩国的分级网络型经济组织,主要从事流通事业(农产品产地中心、集货场、冷藏库、包装、销售)、加工事业、农业资料事业(肥料、农药、农机、农耕用品)、生活物资事业、金融事业(银行)、医疗保险事业(意外保险、农村医疗)和指导事业(培训农民、普及推广农业技术,供应良种、为农民提供各种资料和培训教材、传播农业信息、开展国际交流)。
农业协作合同组织中指导事业有较大比重是对农民进行培训,通常包括培训农民、农协工作人员以及各级农协的领导,还包括对农民值得专业技术培训;培训周期有长有短,包括3-5天的短期培训和3-5年的正规学历教育;有不脱产、半脱产培训,也有全脱产培训。农民培训的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提高了韩国农民职业和技能素质,促进了韩国农业经济现代化发展。
1.1.2 韩国农民职业教育培训特色 韩国农民职业教育培训的龙头――农协大学,韩国农协大学成立于1962年,设有学部、经营学院与产学教育院、农业开发研究所。整个学院环境优美,教学力量雄厚,教学设施先进,管理规范严格。培训对象以中高级农业经营者为主。培训时间约一年,培训费一般由农业经营者-委托单位共同承担;培训课程内容丰富,主要包括农业和园艺栽培技术、畜牧产业、农业经营设计与投资分析、农业情报、农机修理、汽车故障简易诊断、金融、税务、子女教育和论文指导。授课形式多种多样:一般讲座、专题讲座、教学实习。
农民经营者经过职业技能培训,高级经营者能成为适应国际化、开放化时代需要、带动本国农业发展专的门农业人才;培训能使农民经营者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爱农务农思想,能够提高经营者科学地灵活运用农业经营所需的良种、种苗、机械设施等农业生产资料的能力;使经营者在生产、加工、流通等方面提高自己的资源利用率和充分发挥本身的技能和具有统计、分析、管理自身的经营状况,把研究报告、专业杂志、英特网信息应用到经营中去的能力。
1.1.3 农民职业教育的最大受益者:专业农民 韩国政府非常重视对农业后备力量的培养,一方面对农业后备力量提供学习机会,让他们到农业院校加强理论学习,同时又让他们到农村基层技术服务站实习培训;另一方面对农业后备力量提供经营用地与资金扶持,对经营中脱颖而出的优秀农业经营者进行培训,提高其综合素质,成为专业农民(专业户),成为农业发展的主要领导力量和农业经营管理的核心。
1.2 日本农民职业教育培训模式
1.2.1 日本农业劳动者队伍现状及职业培训特点 日本农业劳动者队伍与我国相比较有明显的特点。一是日本农业劳动者队伍不断减少。农村人口和农业劳动力在全国人口总数中所占比例很小,而且还有进一步缩小的趋势。据统计,日本战后初期,农业人口占到全国人口的60%,而目前只有300万农业人口,仅占全国人口的3-4%。二是日本农业劳动力的老龄化现象严重。日本经济腾飞后,大批具有高学历的农村青年纷纷弃农到二三产业就业,形成了农村劳动力老龄化现象。三是日本注重农业后后备力量人才的培养,农民科技文化与职业技能素质较高。
日本农业劳动力逐渐减少并且农业劳动力年龄老龄化严重阻碍了日本农业生产力的发展,给农业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困难;特别是日本面对世界经济全一体化过程中,日本农产品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失去了竞争力,给农业生产、农产品市场、人民生活及社会稳定带来一定的威胁。日本政府已经认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从教育、资金、法律、政策等方面采取措施,以职业教育入手,从长远计策来看,培养和扶持一批年轻有为的农业生产、经营和管理人才,支撑和促进农业生产和经济的发展。
1.2.2 建立日本青年农民教育体系 日本政府重视农民经营者职业技能教育和发展农业教育,对农民教育培训形成了五个层次,形成理论研究教育理论实践培训教育技术培训教育短期培训于一体的各类农业人才立体式培训教育模式。
五层次即大学本科教育、农业大学校教育、农业高等学校教育、就农预备学校教育和农业指导师教育。大学本科教育通过综合大学的农学部和高等农业院校来完成,培养主要是农业高科技人才,毕业生一般都不直接从事农业生产和经营。农业大学校教育相当于我国农业高职,学校的培训对象是即将就农者。农业高等学校教育相当于我国的农业中专和职高教育,培训对象是初中毕业生,培养方向是应用型农业人才,这是青年农民培训的重要渠道之一。就农预备学校教育是对城市在职人员或失业人员、大学毕业生进行的短期农业技术知识转岗教育。
1.3 法国农民职业培训教育模式
1.3.1 法国农民培训教育的现状 法国的农民职业教育由来已久,早已进入制度化阶段。形成制度有保障,机构齐全,培训内容完整,方式多样的农民职业培训体系。
在政策制度上,政府规定:凡18岁以上的农民,每人需参加为期一年(可累计)的农业知识培训。对18岁以下者要求更为严格,须先培训三个月,再到农场实习三年,期满后经过考核,合格者颁发“绿色”教育证书。只有凭此证书,才能向政府申请低息或无息贷款,买地建房、购置机械,从事农业生产。
在农民培训教育机构上建立了农业职业技术学校-农业成人培训中心-农业职业教育中心一体化的农民的培训机构。加强对农业科研和农会组织的建设(农研机构主要是在农村或农业集中地进行农业科学知识普及建立农业技术推广站,利用利用农闲对农民进行分批进行技术培训)。
在农民培训内容上,注重实效性。培训内容主要围绕着农业生产如何适应市场、如何适应农民的需要来安排。在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训内容涉广,主要包括农业基础知识的普及、新技术和新产品的普及和推广、农场的经营管理、农产品加工和销售、良种培育技术等等。
在法国农民职业技术培训形式多种多样,不拘一格。有在校集中学习的,有商会或农会安排技术人员深入到农场的田间地头和企业的车间进行现场指导培训。培训时间根据实际进行具体安排,主要分为长期和短期两种。培训时间在120个小时以上为长期培训,短期培训一般只有20-120个小时。农民培训方式的特点是教学比较灵活,可以在一年或几年内完成规定的学时,既不影响工作,又可以利用业余时间提高专业知识水平。
1.3.2 法国农民职业培训的特点 法国农民职业培训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国家支持、教学的内容广泛实用性及培训模式灵活多样性。
法国政府高度重视包括农民培训在内的农业教育,投入大量资金大力扶植,使农民享受免费的职业技术教育。法国根据1960年颁布的《农业教育指导法案》,建立了完整的农业教育培训体系,以农业研究机构和农业学校为基地,从事农业人才的培养。另外法国政府还确立了公立、私立共同办农业教育的体系,实现了农业职业教育的系统化和规范化。
在教学形式方面,农业学校向农业生产经营者敞开大门,随时去资料室查找所需要的材料。
培训时间长短期并存、授课方式灵活、培训机构多样的特色。
培训内容是经过实际调查研究和科学预测制定的,既符合实际所需又具有前瞻性。
2 国外农民职业教育培训模式对我国农民职业培训的启示
我国是人口大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任务比较重;另一方面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现状及所处的国际竞争环境,要求我们加强对农民的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积极引导和扶持农民工培训事业;以现有教育培训机构为主渠道,发挥多种教育培训资源的作用,充分调动行业和用人单位的积极性,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地开展农民职业培训;研究农村劳动力资源现状,做好劳动力市场需求预测,按照不同区域、不同行业要求,建立以是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大学教育-高职院校教育与培训-农校和农业技能推广中心为一体的农民职业教育体系,坚持短期培训与学历教育相结合,培训与技能鉴定相结合,培训与就业相结合。
2.1 建立完善职业教育培训体制,转变农民职业教育观念
目前,我国农村职业培训缺乏统一规划,各自为政。国家应该建立相应政策鼓励农民参加不同形式的职业技能教育,必要时可以出台相应的强制措施(如法国)。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应加强宣传职业教育,尤其是在农村,转变“重普教、轻职教,重升学、就业,重城市、轻农村”的思想倾向,确立职业教育是终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职业教育是目前解决“三农”问题和建设小新农村的重要举措。
2.2 整合职业教育培训资源,构建职业教育新体系
原有的农民职业教育体系,是建立在计划经济体制和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基础上的。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必须对原有的农民职业教育体系进行创新和拓展,建立以是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大学教育-高职院校教育与培训-农校和农业技能推广中心为一体的农民职业教育体系,以适应时展的和国际竞争的客观要求。
2.3 完善以市场为导向的培训课程体系,保证培训内容实时性
现代产业生产更注重专业性,越是专业性的产业越具有封闭性。在对农民职业培训课程设计上要以市场的需求为导向,以农民良好就业和致富为目标,建立完善的实时性强的职业技能课程体系。注重培训与就业、致富相结合,通过培训是农民具备良好的适应行业和国际竞争能力。
2.4 建立合理的教育培训形式,提高农民的参与培训的积极性
我国农民职业素质参差不齐,文化层次的差异决定要进行有效的农民职业培训必须?建立合理的教育培训形式,并通过各种鼓励(发补贴或表彰等)形成对农民职业培训的激励机制。农民是接受职业培训的主体,在进行职业培训时要尊重农民的选择,加强农民培训过程中的主动参与程度。要充分调动农民参与职业培训的积极性,就要建立形式多样性、多层次、多元化的激励机制。
参考文献
[1]苏成荣.农村职业教育的现状及其发展[J].职业教育研究,2006,(6).
[2]向安强,贾兵强,林楠,许喜文.国外农民教育及其对“科教兴村”的启示[J].古今农业,2005,(3).
[3]高翠玲,王德海.韩国农民培训的经验及启示[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
自1998年以来,江苏省泰兴市先后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农民致福工程”、“农民创业”、“农业职业技能”、“农业科技入户”、“农民中职学历教育”等数十项教育培训项目,年培训农民近4万人次,通过多种途径开展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笔者从农民特点、教育培训的发展历程以及泰兴市农民教育培训多年的实践经验中,尝试总结出关于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需要遵循的几点规律:
一、从实际出发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映经济基础并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这是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农民教育培训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毫无疑问,其产生、发展、变化都是由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政治经济状况决定的(生产力、经济的发展决定着农民教育培训的人力、物力、财力基础),教育培训发展状况不可能超越现实生产力和经济发展水平,农民教育培训必须与社会生产力、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不同的历史阶段,农民教育培训的地位、内容不同。从泰兴调研结果看,家庭人均年收入不到9000元的农民,表示愿意在本村参加短期培训和“一事一训”这样简单实用的培训方式;家庭人均年收入超过13000元的农民,希望参加综合培训、管理培训及学历培训等。一般来说,农民教育培训发展的规模和速度,与生产力、经济水平的发展水平和速度具有一致性。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经济水平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处于不发达状态,农民的素质不可能“一下子”实现“现代化”,农民教育培训具有长期性。如果教育的发展超过了生产力发展水平所能提供的物质基础,盲目地超前,只会导致教育质量下降。
二、为农民增收服务
农民教育对生产力发展、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农民教育培训的对象是从业农民,他们是现实生产力构成的首要因素,他们是为生产实际需要而学,学习的针对性强,要求学以致用。因此,农民教育培训与生产实际的联系更加直接、更加密切,教育培训必须更加注重效果,必须坚持直接有效地为经济建设服务,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服务。实践证明,直接有效地服务农民增收的农民教育培训才会得到巩固和发展。泰兴市分界镇赵庄村的甜豌豆种植始于上世纪90年代,但由于技术不过关、销售渠道不畅等原因,豌豆一直“产量低、品质差、效益不高”。2009―2011年当地农业部门在村开设了“甜豌豆种植、管理、采收、销售”的系列专门课程,通过2年多系统规范的教育培训,培养了一批“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甜豌豆生产、销售能手。2011年开始甜豌豆产业的增收功能逐步呈现出来,2013年,该村甜豌豆的种植面积达5500亩,农民人均年增收入8000多元,外出的农民陆续回家从事甜豌豆产业。在该村的带动下,泰兴全市甜豌豆种植面积目前已达到25万亩。甜豌豆专题培训已成为泰兴东部乡镇农民教育培训的首选内容,得到了群众的广泛好评。
三、细分培育对象
农民教育必须从农民自身的认知、需求等实际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有针对性的教育培训,注重实实在在的效果。由于受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农业自身特点、农业生产力水平低等因素的制约,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经营理念等相对落后。在教育培训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农民的自身特点,同时还需要考虑农民需求的差异性。一是地区的差异性。由于受自然条件、传统习俗、农业生产习惯的影响,泰兴东西部乡镇产业结构明显不同,农民教育培训需求的内容也不尽相同。二是年龄的差异性。16~40岁农民希望学习创业知识,教育培训可以进行适当的集中课堂授课;60岁以上的农民愿意学习农业生产技术,愿意接受现场指导、参观演示等形式的教育培训。三是文化的差异性。农民的文化层次参差不齐,从而要求农民教育培训也要针对不同文化层次的农民区别对待。其他还涉及经历的差异性等等。如根据差异划分群体,分班授课,将大大增强信息传达的针对性。
四、以需求为导向授课
农民教育要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须充分考虑农民实际需求,具体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广泛进行教育培训需求分析。准确了解农民教育培训需求,进村入户、认真调研产业特点、农民实际,明确教育培训重点和难点,把握教育培训方向,确保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围绕农民需求办学”,实行“订单办学”、“按需施教”,开设农民想学的专业和课程、讲授农民想学并对生产致富有帮助的知识、技能。调查结果表明,农民现阶段最愿意接受的教育培训是短期培训;最愿意接受的培训方式是面对面的现场教学;最希望接受的培训内容是传统种养业实用生产技术,非农领域教育培训的需求主要集中于农业机械类和农产品加工;最愿意接受培训的时间是2~3天,地点是本村;阻碍农民参加教育培训的主要因素是“无效果”、“不方便”。二是制定符合农民实际、特点的教育培训计划。农民是现实的农业从业者,通过教育培训要把党的方针政策、最新的实用的科学技术、管理知识和先进理念、方法传授给广大农民,不断提高其素质,直接有效地把科学技术、知识技能转化为现实社会生产力。三是确定科学教育培训方式、方法。坚持方便群众、服务群众,把教学班办在“村头”、“田边”,办在群众身边,“手把手地教”、“面对面地授”,“走出来”、“沉下去”、主动“送教上门”、主动服务、随时解决生产难题。
五、注重产学结合
农民要致富,必须要有产业载体。教育培训过程中,一方面,教学的价值目标实现通过具体产业来实现,坚持把学办在具体产业上,避免空洞的“说教”、纯粹的理论教学,教育培训内容要有针对性、实用性,要与农民生产实际紧密结合,能帮助其解决实际问题,能助推其“发家致富”。另一方面,教育培训要促进产业发展,通过教育培训,能发展壮大当地具有明显比较优势的产业,吸引农民从业,促进农民增收,实现“粮食安全”、“有效供给”和“农民增收”的目标。农民教育培训要能做到“根据需求选专业,围绕产业办专业,办好专业促产业”、“开设一个专业,办好一个教学班,搞好一个生产示范点,培养一批科技骨干,扶持一项支柱产业,致富一方百姓”。泰兴市广陵镇2010年开始发展花卉苗木,经过3年左右时间,全镇花卉苗木面积达8000亩,农民增收200多万元,初步形成融花卉苗木生产、销售和休闲、观光、旅游为一体的产业体系,花卉苗木产业成为广陵镇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引擎”。广陵花卉苗木产业异军突起的原因之一,就是围绕发展需要,积极开展生态养殖、大棚高效种植、餐饮休闲等先进技术和营销技能培训,通过教育培训促进产业发展。
六、把握时间周期性
农民教育培训有基本的周期性,就是围绕某一产业、某一品种,在其从最初的生产开始到最终收获一个完整过程中,开展与生产、加工、经营等关键环节相关知识、技能等的教育培训,教育培训周期与实际生产周期基本一致,少则数月、多则1~2年。比如,对农民开展小麦生产技术的教育培训,就应该在小麦生长周期内,实时将每个关键点的知识传授给农民,让农民掌握全面、系统的知识。因此,农民的素质提升、知识技能掌握、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需要有一个时间周期的积累。
七、注重培育内容的完整性
当前,农业已开始实现产业化,传统意义上的农业已经与加工、贸易、流通等多个环节紧密相连,开始实现一体化。因此,农民仅仅满足于种养知识技能的学习,远远不够,他们还需要懂得加工、销售、经营等方面的知识技能。因此,教育培训要树立一体化的理念,从人的全面发展、整个产业发展的全局着眼,开展教育培训。“教育完整性”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内容:一是知识与技能的一体化。实践表明,农民需要知识,但更需要能致富、创业的技能。培养过程中,既要开展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技能的培养,两者要紧密联系。二是农业生产各个环节技能培养的精密衔接。培养过程中应将农业生产过程中关键环节的全部技术教给农民,让农民熟悉农业生产的全部过程,掌握全部技术。三是“农”与“非农”的紧密对接。既要传授种植知识,也要教会农产品加工、销售、农业经营管理、市场经济知识;要传授农业生产技术,更要培养经营管理的技能。生产环节虽然在农村,但培养要着眼于城市,培养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有市场竞争意识、懂市场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四是重视理念教育。在开展知识、技能教育培训的同时,重视法制、市场、竞争、创新等理念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