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管理学和管理学原理

管理学和管理学原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管理学和管理学原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管理学和管理学原理范文第1篇

管理学原理》课程是管理类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其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管理学的普遍知识和一般原理,为学生学习后续专业课奠定理论基础。该门课程在我校目前的考核方式是,期末一次性闭卷考试,学生最后的考核成绩是期末成绩占70%,平时成绩(由考勤、课堂提问、课堂讨论等构成)占30%。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对人才培养标准也越来越高,《管理学原理》传统的考核方式明显落后,教学效果自然不佳。同时,就授课老师个人的教学经验来看,学生认为“管理学原理”课是属于理论课,存在上课时不投入、平时不学习、期末时突击一下就可以应付考试的错误认识。因此,本文以《管理学原理》的考核时段改革为例,探讨如何从教学微观环境的角度,通过考核模式的改革,提高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热情的角度开展《管理学原理》教学工作。本次改革了基本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1、课程建设情况简介

本次所建设班级的课程总学时为54学时,课堂教学为48学时,小测验和批改为6学时,测验次数为6次,其中笔试4次、口试2次。

1.1具体的建设手段、方法

第一、随堂考试。教学中基本保证每两星期进行一次随堂闭卷考试,时长为30分钟-40分钟不等,测验成绩计入最终总成绩。

第二、口试。将全班学生学生分组,以组为单位对指定案例利用课外的时间进行准备和讨论,老师在课堂上以提问的形式进行总结。考试成绩作为平时成绩记录,并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计入期末成绩。平时成绩由随堂笔试成绩、口试成绩、课堂表现、考勤等构成,占总评成绩的比例30%。

1.2随堂测验成绩及及格率的变化

全班四次测验的平均成绩分别为40分、61.7分,70分,83分。全班第四次的平均成绩比第一次提高了两倍多。及格率第一次为21%、第二次为58.1%、第三次为73.7%、第四为100%。第四次及格率比第一次提高了五倍。

1.3口试效果评价

全班44名同学按学号分了7个组,除了第六和第七组7个人之外,其他每组6个人。从案例集中选择部分案例,学生在课外进行了分组讨论和分析,在课堂上以提问的形式进行了总结,为了保证每位同学都参与、每次每组随即抽查部分同学回答案例分析有关的问题,每位同学都被抽查了两次并有了相应的成绩,最后跟平时测验成绩一起作为平时成绩计入最后的考核成绩。由于学生在课外,以组为单位进行案例相关问题的准备和讨论,学生对分组式案例分析兴趣和参与的热情很高。每次抽查学生基本都安要求回答相应的问题,准备情况来看总体情况非常好,因此,两次的口试成绩也普遍比较高,全班最低分为80分。

2.考核方式改革取得的效果

客观的讲,从学生的平时测验成绩及及格率的变化可以看出,这种考核方式的效果是比较明显的。从教学过程看,该门课程考核时段改革效果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学生的出勤率明显提高

“管理学原理”课程主要是针对一年级的学生开设,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来看,学生认为大学比中学要自由的多,而且部分学生把这种自由错误的定义为,上课也可以自由,随意旷课。由于授课老师在开学初期就宣布了平时测验的考核方式和所占比值,并强调平时测验是随机的,没有固定的时间节点也不会提前告知学生测验时间,因此学生的一次旷课,不仅在平时成绩的考勤分钟要扣分,更有可能因为耽误了测验而没有成绩,从而影响期末成绩。这就对学生产生了隐形的压力和约束,大部分学生保证了出勤,在全教学过程中全班出勤率都比较高,几乎没有旷课的学生。

2.2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了提高

就授课老师个人的教学经验来看,学生认为“管理学原理”课是属于理论课,学生存在上课时不投入、平时不学习、期末时突击一下就可以应付考试的错误认识,但是多年的教学经验和学生的考核成绩表明考试突击一下可以,但是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不到提高,甚至有些同学基础理论部分内容的掌握也不扎实。针对学生的这些问题,在开学初期就强调平时测验会紧扣讲课内容、而且测验方式以闭卷形式进行,尤其是第一次测验后,使学生感觉到测验必须认真听讲以及课后复习及时巩固所讲内容。因此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2.3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参与度得到了提高

在进行口试时,本项目采用了课外案例分析、课堂上以提问方式总结并给学生相应成绩的方式。授课老师在开学初期就强调,平时测验除了随堂笔试之外,还采用案例分析的方式进行口试,每次课外进行分组讨论,并在课堂上老师会随机抽查部分同学进行提问,因此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课外讨论和分析案例的积极性和参与热情很高,这就提高了学生的相互合作能力和分组式集体讨论和分析的参与度。

2.4平时测验的效果比较明显

在教学过程中每一次随堂测验后,第一时间进行批改,在第二次上课时将学生的答卷发下去,公布参考答案,并对考的特别好的和有进步的同学进行表扬,这不仅对这些学生起到了一定的鼓励作用之外,还对其他学生起到了一定的激励作用,学生之间形成了竞争的气氛,促使学生更加重视测验和课程的学习及课后复习。因此,该考核方式在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学习能力方面的效果比较明显。

3.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3.1随堂测验题的难度不大

由于第一次尝试这种考核方式,缺乏经验,并且无法确定考核的结果,因此,所设计的测验题难度还比较小,以基础知识为核心,有涉及到操作性较强的实际问题。在今后的考核中,所涉及的测验题目应该将基础知识题和实际应用题相结合,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管理学和管理学原理范文第2篇

关键词:知识管理;科学管理;知识

1知识管理的先驱

科学管理对于知识对象和知识过程的认识,是科学管理作为知识管理先驱的有力证明。

1.1科学管理中的知识对象

在科学管理中,知识对象并不是一个明确提出的概念,但是已经开始用知识的眼光来看待对企业有用的对象。

企业中的知识基础很广泛。企业中每项劳动操作,都有一定的操作方法,按照正确的劳动方法,就容易顺利地完成工作。对于熟悉的劳动,操作者常会在实践中积累有一些经验技巧。企业中总是有一些根据特定的工作环境制定的制度,也有一些不是很明确也不是很正式的惯例,还有一些明显的规则或者潜在的规则。这些操作方法、经验技巧、制度、惯例、规则,都属于企业的知识。知识分布很分散。正是这样的分散,使得知识容易被司空见惯地习以为常。企业每天像前一天那样运转,员工每天像前一天那样劳动,在这样的静态环境下,知识在无意中被人利用,而人却不知道利用的就是知识。而一旦静止状态被打破,在动态中,问题就出现了,如新员工进入企业。当一个新员工开始工作时,他就会发现,操作机器需要操作指南,需要前辈师傅的经验,他还需要了解制度安排,需要知晓明暗规则。也就是说,他会发现,工作离不开这些知识。

科学管理发现了知识对象,有三层含义:一是科学管理将原先不连贯的知识组合在一套统一的组织目标或思想之中,这里制定工作标准的前提就是认识到这些工作规则,也就是认识到知识;二是科学管理将知识标准化,使之在需要利用时,就能方便地获得,知识的价值是在应用中被体现的,知识的标准化加快了知识的价值体现,标准的制定,实际是已经知道知识的价值,而对知识价值都已经了解,显然,是已经发现了知识;三是科学管理通过制定标准,将知识进行存储,为无形的知识提供表现的载体,知识通过载体的表现形式更容易被发现。

在知识管理的研究中,对知识的识别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面。知识被视为企业拥有、购买、生产、或销售等活动的对象。知识与企业中的生产设备等有形资产一样,都是企业中关注的对象。企业知识管理是为了发展、应用和改进知识。在知识管理中,首先要研究的就是对无形知识的识别,然后在认识了知识对象的基础上才能研究知识的利用等问题。知识管理中对于知识识别的研究,追溯源头,就是科学管理中发现知识对象的研究。虽然在科学管理中,并没有指出知识的概念,但实质上,科学管理是在发现了知识的基础上,对企业知识进行了有效的控制,使知识发挥了作用。

尽管科学管理发现了知识对象,但是科学管理对于知识的认识仍是有相当大的局限性。在科学管理中,只承认管理者拥有知识,管理者制定一切标准,工人仅需照章办事。这是历史的局限所致。

1.2科学管理中的知识过程

科学管理中,也关注到知识的创造过程。知识的创造过程是知识管理中重要的研究内容。科学管理先见地研究了知识的创造过程,因此,科学管理无愧于看作是知识管理的前驱。和对知识对象的研究一样,在科学管理中也没有对知识的创造过程作出概念上的详细表述,但是,这并不妨碍科学管理对知识管理的贡献。

发现知识不是目的,利用知识才是最终目的。当知识被发现后,下一步就需要在合理的组织结构中被利用。知识是在应用中体现价值的,也是在应用中又创造出新的知识。知识的应用是根据企业组织结构安排而进行的。因此,企业组织结构对知识的创造过程有着重要的影响。在科学管理中,已经认识到合理的组织结构将对知识的创造过程起到激励推动作用。换言之,科学管理已经在寻找更有效的知识创造过程。

通过建立合理的组织结构,科学管理试图找到更有效的知识创造过程。这些研究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计件工资制,职能工长制,例外原则。

计件工资制通过差别计件发放报酬,使达不到工作定额标准的工人只能获得基准工资的80%,而达到标准的工人可以获得125%的工资。这样的刺激办法消除了工人磨洋工的现象。工人按照自身的努力程度获得报酬,这极大的激发了工人工作的积极性。工人的创造力在报酬的激励作用下得到提升。

职能工长制是一种监督方式。具备良好品质的工长负责相应职能的管理监督工作,在工人和管理者之间建立了和谐关系,有利于达到利益一致。专业知识是职能工长向工人下达命令的基础,而不是依赖职位的权力。在职能工长的安排下,工人之间更易于产生合作精神。工人的合作将使工作中的创造力得到加强。

例外原则是指工厂中的总经理应避免处理车间中的细小问题,这些问题留给专门人员去处理,总经理应该关注例外问题,这些包括在过去正常情况下未出现过的,或非标准的各种例外情况,既有特别好的例外情况,也有特别坏的例外情况。例外原则能检查出责任承担者是否履行了其承担的责任。例外原则对于责任的追究起到了很好的警示作用,因此,责任者将减少在工作中的懒散,而将致力于完成工作,提高工作中的创造力。

科学管理在计件工资制,职能工长制,例外原则等方面的作为,实质是在探索更有利于知识创造的管理模式。科学管理已经认识到,知识创造必须依赖于合理的组织结构,人员在有效的管理模式下,才更易于发挥能动性,创造应有价值。

2科学管理中的知识缺陷

从科学管理的理论逻辑上,可以找到更完善的答案。根据科学管理的知识前提,可以显见,泰勒提出的不可能是知识管理。

科学管理有两个关于知识的前提。

前提一:管理者掌握工人的全部知识。

前提二:工人不需要知识。

科学管理制定工作制度的前提假设是:管理者掌握工人的全部知识。科学管理,首先是有一个分工的工作安排,即工人进行劳动,管理者进行决策。泰勒推行职能制,计划与执行相分离,变原来的经验工作法为科学工作法,计划部门与执行部门各行其是。生产过程是一个系统,生产任务的有效完成,需要计划、组织、控制三个职能的协调。工人进行劳动,执行管理者制定的计划,控制着生产的具体操作过程,管理者组织整个生产过程运转。工人的操作技能知识和管理者对于组织的知识需要有效的完整结合。管理者之所以是管理者,拥有决策权,是因为管理者更聪明,掌握有科学管理原则的专业知识,而不是像那些工人一样,四肢发达,头脑简单。因此,科学管理详细地制定了规则,工人应做的劳动规定动作,甚至搬运货物弯腰的角度等等。这些表明,管理者是掌握了工人所应有的全部知识,管理者根据这些全部知识做出决策。科学管理在描述用铁锹挖煤矿和搬运铁块的过程中,一再地强调工人要按照所规定的动作劳动。管理者已经充分了解挖掘和搬运的过程,工人不需要再进行思考,而只需要按照规定去做就行。

科学管理的第二个前提是:工人不需要知识。在科学管理中,在挑选工人时候,是以头等工人为参照的。泰勒在实验中以钢铁公司搬运生铁的施米特为研究对象,根据他的劳动产量制定了劳动定额,在普通劳动力的平均工资是每天1.15美元的情况下,施米特平均每天可以挣到1.70美元。四肢发达的施米特是泰勒理想中的头等工人,在当时的环境中,像施米特这样的头等工人是很少的。科学管理中需要的是头等工人,而头等工人正是像施米特这样使劲出力气干活的人。在搬运生铁实验中,泰勒要求施米特完全按照所规定的时间和强度搬运生铁,施米特所做的就是来回地搬运和定时的休息。显然,头等工人是不需要知识的,头等工人所需要的就是力气。泰勒在阐述他的工资制度时候,指出每一个部门的目标是:应让每一个工人做他的能力和体力所能胜任的尽可能高级的工作;应让每一个工人尽量达到同级别的头等工人所能生产的最大产量。泰勒认为那些在身体条件完全可以胜任工作但是却没有达到最高产量的工人,是二等工人。在科学管理中,对于非头等工人是没有任何用处的,科学管理考虑的基础就是头等工人。

工人不需要知识,仅需要力气,这样的前提,显然是和知识管理格格不入的。知识管理强调的最重要的资源就是知识,就是员工的知识,就是可以共享的知识。

知识管理认为,管理者不可能掌握工人的全部知识,工人也需要知识。而管理者在客观上又必须能够掌握工人的全部知识,因此在知识管理中就有知识的共享,企业中的所有人,无论管理者或是工人,都能够在统一的知识平台上共同分享对企业有益的知识,知识是企业中最大的财富。

管理者掌握工人的全部知识和工人不需要知识,这两个前提是对知识管理中提倡的知识共享的否认,认为知识是仅为少数人所拥有的特权,这也是知识不民主的态度。在知识管理中,所有人都拥有知识,也都能创造知识。在合作共享的良好气氛中,知识管理提倡的是知识民主态度。

以知识的观点来剖析科学管理,可以看到在“管理者掌握工人的全部知识”和“工人不需要知识”这两个前提假设下的科学管理,在理论上的脆弱性和事实上的伪真性。显然,泰勒提出的只能是科学管理而不是知识管理。

虽然以知识管理的角度来看科学管理有些缺陷,但是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科学管理无疑是有突破性和推动性的学说,对工业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3结论

知识管理的研究概括起来,也是对知识对象和知识过程的研究。从静态的知识对象认知,到动态的知识过程创造,知识管理也是在这两个方面进行探索。从研究的内容实质上看,知识管理继承了科学管理。虽然科学管理并没有明确提出一些关于知识的概念,而且在知识的前提上有缺陷,但是,这并不妨碍科学管理作为知识管理先驱的意义。

科学管理可以被看作是知识管理的先驱,但是,对于知识的解释,知识从组织中抽象出来的过程,知识优化等问题,科学管理并没有给出说明,认识也不足。这些问题是留给知识管理的挑战,也成了知识管理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管理学和管理学原理范文第3篇

 

     摘要 在当代医学院校的教育体系中,临床实践教学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高质量的实践教学是保证和提高医学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和必要手段。

    关键字 实践教学  改革  创新

在当代医学院校的教育体系中,临床实践教学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高质量的实践教学是保证和提高医学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和必要手段。目前,国内医学院校的实践教学模式主要以大三,大四阶段的课间实习,毕业阶段的生产实习为主,其受医院、学校条件规模,教师队伍素质等客观条件影响,实习质量良莠不齐,使得学生对临床知识和临床技能的掌握程度产生差距,从而影响学生的就业和专业水平,对学生的未来发展和社会医疗机构整体水平都造成了不利的影响。

作为一所新兴的独立办学的医学院校,在资金投入和办学规模上与公立医学院校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在实践教学方面体现为临床教学医院条件规模不能满足当前的实践教学需要,医院带教老师队伍的素质参差不齐,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其中突出的问题有:

1.缺乏具有规模的直属临床教学医院。

2.课间实习时间安排不合理、课间实习质量不能保证。

3.教师队伍参差不齐。

4.相关实践教学设备陈旧,不能满足当前医学教学发展需要。

5.毕业生产实习基地条件不能满足相关专业的生产实习需要。

针对存在的问题,结合相关医学院校的实践教学管理经验,提出以下几点改革意见:

1.随着未来独立学院的发展需要,加大对教学经费的投入。美国教育学家Volkwein在**年对美国89所大学的研究表明,与高校质量、水平和成功程度联系最紧密的是对学校提供经费的多少和学校规模的大小。如果说企业的行为基础是获得利益,那么高校的行为基础是通过资金的使用来满足社会对教育的需求从而维持学校的声誉。经费不足必然导致学校进入师资、设备落后、教学质量下降、学生素质低、学校声誉下降、生源减少、资金注入减少的恶性循环。尤其是在实践教学环节,稳定的经费投入是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实践教学的前提和保证。

2.积极地开发具有规模的直属临床医院,为学生提供稳定、能满足各专业实习的高质量实践教学环境。目前我国独立医学学院校存在的普遍问题是缺乏自己本校直属的具有一定规模的综合性教学医院,大多采用直接使用上级院校的下属医院,或者开发一些不具规模的小型医院作为教学、实习基地,一方面由于医院规模和教师素质良莠不齐、不能满足全部专业的实习需求,从而影响教学质量;一方面由于不属于直属医院,学校无法对其进行有效的管理,导致在课间实习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带教老师教学态度不积极,对学生管理松散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实践教学质量,开发一定数量具有规模的直属临床医院迫在眉睫。

3.在课间实习的时间安排方面,要根据学生的课程安排以及教学进程科学合理的安排课间实习时间。每节课堂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教学间的时间避免间隔过长,使学生及时的将理论知识转化成实践技能,通过及时的临床实践有效的消化当堂理论知识,提高学习质量。

4.可以说在带教老师的管理上因为客观原因存在着一些困难,导致教师队伍的素质参差不齐,业务水平存在差距,使得课间实习的质量不能得到保证。针对此问题可以与实习医院进行有效的沟通,对带教老师进行考核测试以及定期对学生进行调查,对业务水平不高的教师予以更换。当然,目前的情况施行起来存在不小的困难,这也是独立学院发展中遇到的多种问题之一,需要院领导、医院、教师多方面的相互理解和共同努力。

5.缺乏具有规模的大型综合性临床教学医院,现有教学医院规模和设备条件还与其他大型实习医院存在差距,尤其是今年即将进入生产实习的影像学专业学生,部分医院在设备上的落后和不足将影响到学生的实习质量。关于这个问题我们除了要继续开拓具有规模的实习基地外,可以针对影像学专业、学生数少、实习对口性强、实习科室相对固定等特点、可以采取轮转实习的方式、每组学生在实习一段时间后轮转到其他医院,虽然在管理上存在着不小的困难,但是可以使学生都可以接触到先进的设备,学习到新的专业知识,不仅可以提高业务水平,也可以丰富临床经验。

6.提高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一所大学是否优秀由它所创造的价值来衡量的。中国的学生被公认为是世界上最聪明的学生,但是却无法成为最优秀的学生,原因就在于中国的学生缺乏创新精神,他们习惯于学习并牢固的掌握书本上的知识,对于书本的知识他们可以甚至倒背如流,但却从不去思考如何将知识扩展开,将自己的想法加入其中。作为一所新兴的高校,其生存下去的唯一资本就是创新力,我们可以充分的利用现有资源,医院、绿谷、大学、行成“产、学、研”的链条。对于下学期即将开设的药学专业、市场营销专业,在新生入学时可以带学生参观医院及绿谷,在大二大三期间为学生布置专项作业,比如联合的署名药物研究论文、一份销售策划。使学生有参与感,一方面对所学的知识可以有直观的应用、一方面增加工作经验,在毕业考试成绩中将在大学中参与实践学习的表现做为考核标准,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创新积极性,进而提高学生学习质量和自身能力。

管理学和管理学原理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校;教学;管理观念;原则;方法

一、高校教育管理的原则

(一)效率原则。在现阶段我国高校落实教学管理的过程中普遍存在可利用资源稀缺的问题。虽然这属于影响教学管理落实的客观因素,但是我们也不能因此而忽视教学管理。因此,高校必须采取有效地措施合理的配置人力、物力和财力,使有限的资源能够充分的发挥出自身的作用,继而提升教学管理的实效性。

从效率原则出发提高高校教学管理水平的途径有二:第一,优化资源配置,确保管理使用的硬件与软件系统相匹配。第二,提升有限资源的利用率。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还属于发展中国家,资金实力较弱,所能投入进教育领域的经费也十分的有限,因此更要对有限的资金斟酌使用,尽可能的把资金使在“刀刃”上。

(二)系统性原则。系统理论认为部分的加和并不等于整

体,因此部分功能的加和也不等于整体的功能,当部分属于整体的时候会具备整体的属性,可如果部分从整体脱离,原有的属性也将发生改变。对高校的管理工作来说,想要实现的终极目标应该是培养高层次人才,因此所有工作的开展都应该以“培养高层次人才”为风向标。另外,高校的教学管理工作涉及着很多的部门,因此,应采取有效的措施协调各部分的关系,加大各部分的交流力度,使部门能够合理分工,积极配合完成工作,在保证“部分管理”效率的同时提升“整体管理”的效率。严禁因权责不明而出现的部门间“扯皮”现象发生,只有保证管理各个环节的质量,才能保证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弹性教育原则。在我国传统的教学管理过程中,学校落实的管理观念是“准确”和“确定”,这两个要求使得学生“规整划一”,然而这样模式培养的人才却并不能很好的符合时代的要求,新形势下,时代需要的人才必须具备创新性、个性和创造性。因此,在进行教学管理的时候,必须给予管理一定的弹性,给学生发展和教师发展预留空间,让教师在保证教学的同时有机会发挥自身的创新力,开展多样的实践教学。在这一点上,我国现行的学分制等弹性学制就是一个很好的示范,不仅增加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刺激了教育者的竞争心理,应大力的推广。

二、高校教学管理的方法

(一)落实目标管理。传统高校教学管理注重管理办法的实施和管理落实的具体操作,这种管理模式在经济阶段使用的非常的广泛,最大的优点在于能够有效地落实上级指令,保证管理计划的顺利实施;当然这种管理模式的缺点也比较明显,因为指令的传达会经过若干个层级,自上而下传递信息的过程中也无法保证指令不出现传递错误,因为落实指令的下级单位将注意力集中在履行上,很少会对指令传达的信息进行核对,这就极容易导致组织目标的偏离。另外,过程管理分裂了部门整体,各个小部门之间若是无法积极联系,只单纯地以完成自身工作为目标,虽然表面上看来是提高了工作效率可实际看来实质效率并没有提高,管理的实效性也无法有效地提高。因此,想要提高教学管理的实效性首先要树立正确的目标意识,使各个部门明确管理的目标,并在此基础上落实目标责任制,以严格的考核评估实现既提高管理结果又提高管理过程的作用,全面的促进教学管理的水平。

(二)开发教学管理新途径。采取有效的措施让学生参与进教学管理的过程,改善教学环境,增加学生的积极性,使之在落实教学管理的过程中尽可能的发挥自身的潜力,对教学管理的各个环节进行细致的分析,开发新的管理途径,使学生能够自觉的落实管理,并严格要求自身,在教学管理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能够参与进学校管理的重大决策中,帮助教育者改革教育培养方案。从知情、反馈、选择、评价、研讨、决策等角度出发,加大学校、教育者、学生的联系,建立领导联系学生制度、教师课程公示制度、学生信息员制度、学生参与教学和科研课题制度、学生评教制度,加大高校教学管理的人性化,进而提高教学管理的质量。

结束语:综上所述,只有采取有效的措施让高校的教育管理工作匹配时展的要求,才能促进高校的发展。因为教学管理工作并非一成不变,因此,在落实的过程中也可能会出现诸多的不可控因素和问题,因此相关者必须强化教学管理的改革力度,在实践中创新管理,改革管理模式,继而实现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率的根本目标。当然,学校方面也不能无所作为,而是应该站在教学管理的前沿严把人才培养关,制定科学的管理制度,利用动态管理对教学的全过程进行监测,全面的提高教学质量和高校办学水平的生命线,促使高校稳健发展。

参考文献:

管理学和管理学原理范文第5篇

经济学尤其是理论经济学,毕竟是管理决策和市场行销的母体和基础。可以称之为创业和管理真正的母亲。既然如此,经济学10大原理中4个微观层面的原理其实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地位,且容我胡诌瞎侃哈

1、经济学10大原理之一:理性人,对激励会有反应

我对制度建设、企业文化等顶层设计,非常重视,认为这才是“做正确的事”。拥有严密的系统体系,大家自然就能“正确地做事”。

A、企业成立之初,需要设计一个着眼长远的利益格局,保证聪明人都能自愿融入和奋斗。领导者要用企业家精神来点燃团队热情。

B、一旦立足,需要文化和制度来建立系统、步骤和准则来保证成长

C、为了长期成长,需要更系统的领导技能,企业领导者要将单独决策调整为授权。这里面每一步其实就是对人的激励。

一句话,结构决定功能。企业的激励体系决定成功与否和快慢。以迂为直,就是这个意思。

2、经济学10大原理之二:贸易,会让每个人状况更好

职场的本质就是“交换”。以拼搏做业绩,以结果换尊严。亚当斯密老爷说过:“我们不能期望从屠夫、酿酒师和面包师的慈善心得到我们的晚餐,而是从他们关怀他们自己的利益去得到”

王博士反复告诫,这个时代是抱团打天下的时代。英雄主义只能活在上世纪。所以团队协作的本身,就是技能交换,利益共享。

领导力是国内高校都挠头的一门课。太难讲。领导力的作用是产生更多的领导者,而不是更多的追随者。陈轩在2009年有个金句“只有钻石才能切割钻石”。我想意义比较相近吧。

3、经济学10大原理之三:某件事情的成本,就是为了得到他而放弃的其他的东西的价值

创立一家新企业,到底需要什么?首先识别市场空白,再加上一点企业家精神,足矣!无论是市场空白还是永远不安分的企业家精神,本质上都是权衡取舍。

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就是市场细分segmentation的本质。

再比如,团队肯定是能赚钱、能学到东西、能收获成就感的团队,但提供不了轻松、享乐、一张报纸一杯茶的统治阶层生活。这也是团队要考虑的权衡取舍。

比如,慢就是快,发展和成长是一柄双刃剑,发展过快的企业,哪怕其产品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哪怕盈利增长再迅速,也会迅速耗干血液(资金),而且同时对企业文化、控制、流程和人事造成极大的压力,最终毁掉企业的价值,甚至导致企业在成长中死亡。这我还需要举例子吗?远点的如五谷道场、巨人集团,近点的如十花汤

怀特老总高呼:“企业的生存需要大量辛劳的工作,而求知若渴是成功的一半”。所以陈轩早上4点起来写文章,只能牺牲睡懒觉的时间。still,权衡取舍!

4、经济学10大原理之四:理性人,考虑边际量

陈轩也是做销售出身。销售到底销售的什么?销售你自己?有可能吧。但从mass market来看,其实更多是“一种占便宜的愉悦感”。举个例子吧,一罐饮料能带来什么?如果包装漂亮、健康低糖、口味美好、还能保护心血管、还能降三高、调节肠胃能减肥,恩,只卖3.9元

还不错吧!

上世纪60年代,大名鼎鼎的Amphicar,对,就是这货

你没看错,既能地上跑,也能水里游的水陆两栖汽车

从1961年成立投产,到1965年关闭,一共只卖掉了3878辆

听听消费者怎么评价吧:“我认为它是在水里跑得最快的汽车,是在陆地上跑得最快的船”,听懂了吧,此货,太慢了!

其实,我觉得它在中国是有市场的。比Ferrari拉风,哈哈

上面是产品设计,其实从企业策略来讲,是有数据支撑的。1993年戈尔德和特里斯,在涵盖50个品类的500中样品品牌中发现,先行者的失败率是47%,而快速跟进者的失败率是8%,这下大家理解腾讯、娃哈哈的抄袭了吧。

陈轩做营销10年,过手也100个以上的新品上市。有自己认为行之有效的模型和工具。无非就是3C、STP和4C。但“知道和精通,中间差了10万8千里”。对我自己而言,还在路上。不断复盘不断前进。

但思考路径应该是既定的:那就是盈利模式在前、品牌塑造在后、接下来是传播策略,最后才是落到产品设计。而不是相反,或者跳步走

Amphicar就是个拍脑门和拍屁股的外行决策。据说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策略品牌要让位于产品和流量。但对于FMCG行业,回头看看伟大的企业,GE、P&G、Coca、IBM、Apple,哪个不是大师级别的策略水平?哪个不是着眼10年的融智慧、勇气和隐忍于一身的大神级的操盘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