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管理学期末知识点

管理学期末知识点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管理学期末知识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管理学期末知识点

管理学期末知识点范文第1篇

关键词:酒店管理 校企合作 工学结合 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我国产业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第三产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我国“十二五”规划明确指出,生产业和生活业是重点支撑型产业,积极发展旅游业,拓展服务业新领域,发展新业态,推动特大城市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酒店业现已发展成为我国服务业中最具活力和潜力的新兴产业之一。

人才开发是酒店行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当前,作为江西省现代服务业的建设与发展迫切需要大量的应用型专门人才,特别是高级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缺口很大。职业院校作为国家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产业急需的人才培养方面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实施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改革和创新也成为学校发展的主要动力。

一、结合行业发展对人才质量的要求,制定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随着人们对服务业质量需求的不断提高,酒店行业对从业人员的专业化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职业院校实施人才培养工作时,必须结合行业的人才质量要求,制定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制定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应明确以下几个方面。

1.加强校企合作,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在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过程中,应该加强与酒店行业、企业的合作,深入企业调查工作岗位质量标准,组织由行业、企业在经营和管理方面的专家及能手参加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根据岗位需求和工作能力要求,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开发课程,指导实训和实习,建设专兼职结合的教师队伍,建设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

2.紧贴市场需求,确定人才培养目标

通过与校企合作企业的交流和走访毕业生就业单位,我们了解到,当前人们对酒店类的质量要求从单纯的追求硬件质量逐步转移到个的要求上。因此对从事人员的工作要求就提出了更新的要求,如沟通技巧、表达能力、服务意识、客户心理等都是满足酒店消费者需求的重要因素。因此,结合企业的实际需求,酒店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应为: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全心全意为客人服务的思想、丰富的专业知识、熟练的操作技能、贴切的语言表达,并具有一定的交际、公关能力、应变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3.制订以能力为核心、以学生为本位的人才培养方案

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要体现以能力为核心、以学生为本位的要求,应该注意将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相结合。职业能力体现在:以文化基础能力和专业基础能力为主的专业基本能力和以服务能力、营销能力、管理能力为主的专业岗位能力。综合素质体现在:以政治思想素质、身心理素质、人文素质为主的基本素质和以法律意识、职业道德、敬业精神、服务意识为主的职业素质。

二、校企合作,建立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模式

课程内容是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因素。要保证课程内容的先进性,院校应成立各专业核心课程开发小组,制定相应的课程开发管理制度与激励机制,积极组织教师开展课程内容的开发与创新。此项工作体现在两个方面。

1.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建设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建设即是以工作过程的岗位工作任务为依据制定课程的内容。以岗位工作任务的质量标准为依据制定课程标准(课程大纲)。因此,在进行课程开发时,院校应积极组织教师与企业专家一道,依据岗位群各工作任务的需求确定学习领域的内容(课程内容),根据职业能力的形成过程,将专业核心学习领域分解为一个个学习情境(学习单元),并重新进行排列组合。各学习情境可以平行、递进,亦可包含,各学习情境排序应遵循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的认识排序规律。各学习情境应以典型的工作项目模型或生产(作业)任务为载体展开其教学与训练内容,并形成情境分段制的课程考核机制,全面摈弃学科性课程教学内容,从而建立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根本的课程模式。

2.围绕工作任务开发校本教材

酒店业作为社会服务的前沿窗口之一,始终体现着当地文化和文明,因此在理念、意识等方面要求不断地创新与变革。这就要求作为培养专业人才的学校在教学内容上要不断创新,以适应酒店业发展的需求。通过校企合作的形式开发校本教材,是当前职业院校实施教学内容创新的必由之路。

在实施校本教材的开发时,学校应主动深入企业调查研究,与企业专家一道,认真分析岗位群各工作任务的具体内容,结合工作任务的质量要求确定从业人员的职业能力,再将完成每个工作任务的工作流程进行分解,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综合地进行排列,形成一个个小的训练单元。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保障人才培养方案的顺利实施

师资队伍建设是实施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保障。当前,酒店管理专业教师严重不足的问题在绝大多数职业院校不同程度地存在。教师基本上是“半路出家”,大部分是从其他专业转岗而来的。因此,加强对酒店管理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提升其教学、科研等方面的专业素质,成为职业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建设与发展的迫切要求。

1.构建“学校―酒店―学校”型师资队伍,提高专任老师的实践教学能力

职业院校在校内专任教师队伍建设,特别是提升教师能力方面不能单纯地追求提升教师学历和学术成果,更重要的是要把提升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结合起来,激励教师深入企业挂职锻炼,到第一线去参与实际管理工作,促进教师了解企业在经营模式、管理理念等方面的最新发展动态,并将在企业收集的信息进行科学处理,有效地充实到具体的教学内容中去,保证教学内容的创新性。酒店管理专业应构建“学校―酒店―学校”型的教师队伍,即结合教师的专业特点,委派教师到酒店进行挂职锻炼,参与实际岗位的具体工作,提高实践能力,最终提高实践教学指导能力。

2.加强企业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形成“双师型”结构教学团队

职业院校在加强校内专任教师队伍建设的同时,要加大企业兼职教师队伍的建设力度,聘请企业在生产、管理和营销方面有丰富工作经验的人士作为专业核心课程的实践环节教学指导教师。同时,通过组织听课、参与教研教改活动等形式,对热衷于职业教育的企业人士进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培训,拓宽企业兼职教师的课程教学领域,形成由校内专任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组成的“双师”型结构教学团队,最终实现专、兼职教师优势互补,实现实践技能课程全部由企业兼职教师担任的目标。

四、完善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熟练的操作技能是职业院校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之一。职业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在实施人才培养时,应该根据酒店行业对人才职业技能的需要,进一步加强校内和校外实训实习基地建设。建设过程中采取多种方式与多家企业合作,根据专业培养目标与课程建设需要,围绕着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培养要求,与企业各方联合进行建设。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应向集生产、实训、师资培训、职业技能培训与资格鉴定、社会服务、技术研发和应用服务、区域共享等功能于一体方向完善与发展,尝试由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师资支持,加大资金投入,紧跟行业发展前沿,保证实训设备和场地的前沿性;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以职业岗位能力训练为目标,完善校外实训基地学生综合职业实践能力训练建设,并与校内实训基地训练相衔接、相补充。积极与企业合作探索校内外实训基地的新型运行机制,创新共建共管管理模式,合作建立实训基地管理制度并逐步实行。

酒店业的飞速发展离不开酒店类专业人才教育的发展,“校企合作,工学给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新形势下社会经济建设发展对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本文对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探索,旨在以培养从事酒店行业一线工作的酒店服务与管理应用型人才为专业培养目标,逐步建立起适应现代酒店业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为现代酒店业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参考文献:

[1]王琼,李云辉.高职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教育与职业,2006.(21).

管理学期末知识点范文第2篇

关键词:管理学;考核方式;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2)11-0026-02

在现行的高等教育体制下,课程考核作为检验教学目标、测评教学内容完成情况的主要手段,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具有重要地位,并起着导向作用。对教学中的考核环节进行改革,不但影响到考核效果,还会对其他各教学环节的改进起到促进作用。

一、“管理学”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必要性

“管理学”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管理学既是科学又是艺术,其科学性表现为管理学研究方法的严谨性和结论的普适性,其艺术性则强调必须将管理学原理在实践中加以创造性地运用。因此,为了达到该课程“既授之以鱼、又授之以渔”的教学目的,教师必须紧密结合课程特点和学生特点,创新教学理念,不断摸索与实践课程的教学及考核新模式。

由于传统的书面笔试具有时间限定、地点限定、工具限定的特点,整个考核过程比较容易实施、效率高,考核的公平和公正性也比较容易得到保证[1]。因此,长期以来,“管理学”课程考核以书面笔试为主。然而,书面笔试考核方法虽具有以上优点,同时还存在着一些内在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把卷面成绩看成是能力的具体外在表现,学生基本上是被动应试,导致学生重分数、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考核评价无法进一步发挥其反馈、激励的功效。

2.标准化试题的类型往往局限于少数几种,考核内容难以覆盖全部教学目标。试题所涉及的知识往往是比较容易命题和评分的课程知识点,但不一定是相对重要的知识点。

3.笔试只能考核共性的东西,学生缺少可以自由发挥的空间,无法鼓励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4.笔试是从学生个体的角度对学习效果进行检测,通常情况下,还会对个体的考核结果进行排序,排序的结论则要与奖学金和各种荣誉挂钩。因此,这种“单打独斗”式的考核方法助长了“独善其身”的学习方式,不能够鼓励学生间的协作与知识的交流,也不利于培养团队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无法满足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需要。

5.教师倾向于把笔试所圈定的考核重点作为课

程的教学重点,甚至作为教学目标,使得二者的关系本末倒置。

二、“管理学”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目标

鉴于以上问题,有必要积极探索“管理学”课程考核的新方式。新的考核方式要确立以实际能力为考核指标的教育质量观,体现全面性、灵活性和科学性。具体来说,可将以下目标作为“管理学”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大方向。

1.考核方式的改革要顺应厚基础、宽专业、强能力、高素质的新型人才价值标准,改革应使得培养应用型和适用型人才的教育功能凸显。

2.通过精巧的考核方式设置,提高课程学习的操作性、趣味性、灵活性,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求,促使其解决自身存在的疑难问题,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索。

3.考核的根本目的不在于考查学生对于书本理论

知识的记忆,而在于考查学生在实践中将管理学原理艺术性地加以运用的能力水平。要通过考核促使学生去主动接触真实的社会经济问题,将抽象的、深奥的理论通俗化。

4.考核应侧重于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进

行诊断和决策的能力,促使学生将分散的课程元素进行整合,帮助学生从知识体系上掌握基本原理。

5.应通过考核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创新精神。要帮助学生摆脱标准答案的束缚,鼓励学生自由地思考,在不断探索和反思的过程中,提升其观察思维能力、逻辑判断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6.考核应有利于培养团队精神。应增加团队式任务在课程考核体系中的比重,促使学生主动融入团队,了解团队工作规律,体验团队合作的乐趣,探索团队的领导艺术。

7.应通过考核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应有助于推动教师关注课程的配套设施建设,认真研究各个教学环节的有机衔接,强化其教学组织能力。

三、“管理学”课程考核新体系的设计思路

根据以上目标,我们设计出从五个层面对学生开展全方位考核的课程考核新体系。

第一个层面,是从严格考勤的角度,加强课堂纪律约束。在百分制情况下,这部分考核占课程总成绩的10%。

第二个层面,杜绝“只出勤不出工”现象,要求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参与。参与方式可包括:参与案例研讨、参与小组互动游戏、参与课堂辩论等,根据课堂参与的质量和频次计分。这部分考核占课程总成绩的20%。

第三个层面,鼓励学生在课下进行延伸学习。引导学生养成主动挖掘现实问题、探索解题方法的好习惯。要求学生结合校园生活,自行选择感兴趣的管理话题,独立撰写每篇不少于500字的案例分析报告,根据案例分析报告的质量和提交频次计分。这部分考核占课程总成绩的10%。

第四个层面,要求学生以团队为单位参与自编案例竞赛。自编案例竞赛的具体做法是:要求学生结合课程内容,参考书刊、媒体等信息,以小组为单位,利用课余时间开展社会调查,在调研中发现问题,查找线索,自行编写案例及其分析报告,最终由教师组织各小组进行自编案例的集中展示,小组之间进行比赛,并以比赛成绩作为课程考核内容之一。这部分考核占课程总成绩的20%。

特别需要说明的是,为降低团队活动中“搭便车”现象的发生率,个人成绩由团队集体表现和在团队工作中的贡献度份额共同决定。其中,团队集体表现是个人成绩的基数项,由各团队的竞赛表现决定,个人贡献份额是个人成绩的乘数项。最终,个人自编案例竞赛成绩的计算公式如下。

个人自编案例竞赛成绩=团队集体表现成绩×个人贡献乘数 (1)

由组长根据各团队成员的表现分配个人贡献份额,所有团队成员的个人贡献份额总和为1。个人贡献份额与个人贡献乘数的换算方法为:若团队共10人,组长分配给甲同学的贡献份额为0.12,则甲同学的个人贡献乘数为[0.12/(1/10)]=1.2。

第五个层面,学期末以集中闭卷笔试的方法进行最终的考核,以全面考查学生对于课程所学基本原理的理解与掌握,以及学生将课程理论体系进行融会贯通的能力。这部分考核占课程总成绩的40%。

四、“管理学”课程考核方式改革所需的支撑条件

(一)管理者顶层推进,为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掌舵护航

“管理学”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成功,需要来自高校教学管理部门的顶层推进力量,管理层的积极倡导、循序善诱,将成为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推进剂[2]。为此,管理层要高度重视新颖教学模式的实践及推广活动,鼓励教师创新教学理念、培养高素质的全面型人才。管理层应考虑为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配置硬件设施,如专门的案例教学教室等,还应牵线搭桥,帮助学生外出进行企业调研和案例采集。对于有长期合作关系的企业,则可介绍学生前往进行深度访谈和问卷发放,协助搜集、整理数据信息。对于部分高质量、有见地的案例分析报告,可将其反馈来源单位,以发挥其经济和社会效益,并推动案例采集活动的良性循环。

(二)教育者转变理念,大胆实践课程考核新方式

狭隘的科学教育观以科学知识教育代替科学教育的全部,实际上,无论在教育目标的制定、教育过程的实施、教育结果的检测等方面都要把素质能力的培养提升到应有的高度。

为此,教师须秉承素质教育理念、开放教育理念和能力本位理念,把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作为检验教育活动成败的重要标准。教学评价不仅要关注结果,还应关注学习过程、关注个体发展、关注长期效应。

另外,教师亦须树立终身学习意识,积累实践经验,在尝试和探索的过程中逐步发挥启发、引导和协调的重要作用。

(三)重塑课堂文化,为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奠定新文化基调

在课堂上应创造一种出宽松舒畅的文化环境,使学生能够自由地进行创造和想象。要以师生共同探究型的教学形式取代“讲台中心、教师垄断”的一言堂局面。要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使隐蔽在知识背后的能力体系、价值规范得到充分的关注。

要推动学生实现由“让我学习”到“我要学习”、由“别人教我知识”到“我要探索知识”、由等待教师因材施教,到主动寻师“因材求教”的转变;要引导学生逐渐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素养,能够在理性中生疑,在实践中解疑;要鼓励学生敢于挑战权威,包括敢于向教师的教学过程挑战,敢于向成熟的观念做法挑战,甚至向课程知识体系挑战[3]。

(四)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为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提供组织基础

自编案例竞赛作为课程考核的内容之一,需要以团队的形式参赛。因此,教师要把培养团队精神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中。首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归属感、集体荣誉感、互助心理和正确的从众心理,要引导学生养成尊重与欣赏他人的良好习惯。这是构建和谐心理、促进团队精神形成的基础。其次,要营造合作学习的氛围,促进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的形成。通过采取以团队的组织模式、以任务为主线的工作流程,引导学生在团队活动中主动思考、互动交流,提升其团队协作能力。最终,按照“教育适当强制自觉认识养成习惯”的四步法,逐渐使合作成为学生的自觉行动,进而形成行为习惯,成为个人素养的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孟荣新.改革考核模式,推进大学英语教学改革[J].中国成人教育,2007,(3).

管理学期末知识点范文第3篇

在对学校、教师、学生需求评估的基础上,我校构建了四大项校本课程。

“12331”必修校本课程。每天1个大课间,学生人手一绳一毽;每天20分钟的硬笔书法练习;每节语文课3分钟的古诗诵读;每节数学课3分钟的口算训练;每天10分钟的英语歌曲欣赏。

应知应会校本课程。将语文、数学、英语、科学、品社5个学科的知识点进行整理,经过学科教研组的提炼,形成《应知应会》校本教材,列入学校资源库,夯实学生基础知识。

“41620”选修校本课程。每周四下午第一节课,开设6大类20门选修课程,打造书法、绘画、篆刻、花样绳毽、声乐、舞蹈等精品课程,成立学生社团。

特色化校本课程。每年9月份在4至6年级学生中开展军训活动,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每年12月份组织古诗词诵读比赛,弘扬和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每学期组织一次法制教育报告会;坚持常年进行踢踏舞和校园舞的培训。

在课程实施中,我们不断思考与改进以下问题。

问题一:校本课程如何做到因需开设?在走班的过程中,如何保证正常的教学秩序?

第一,对学生的需求进行调查。“校本课程把学生个性的发展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要“尽可能地满足其特殊需要与兴趣”。为此,我们采取发放调查问卷、座谈等多种形式对学生需求进行调查,在此基础上确定校本课程的研发门类。

第二,针对学校教师实际,确定校本课程。通过对学生需求调查,开设了书法、国画、篆刻、绳毽、声乐、舞蹈等校本课程,深受学生喜爱。而学生比较感兴趣的简笔画、足球、乒乓球等校本课程,因学校师资力量薄弱,我们采取学区内调剂(跨校兼课)、外聘教师等措施来解决师资问题。

第三,每学期初召开校本课程介绍会。主要采取两项措施:一是针对精品校本课程进行现场展示(书法、篆刻、花样跳绳、花样踢毽、国画等);二是对其他校本课程采取教师推介、发放课程内容简介等形式进行介绍,让全校学生了解课程设置情况,根据自身的喜爱及需求进行选择。

第四,“自主选择”和教师、家长指导与学校统一调控相结合。每学期初将《校本课程设置一览表》发放到各班,班主任指导学生进行选择,学生在选课时征求教师、班主任和家长的意见,减少选课的盲目性。学生在上课一个月以后,我们还允许其做二次调整。

第五,全员参与,保证秩序。精心编制临时教学班学生名册、课表,明确各课程的教室与上课地点,每班下发一份上课地点示意图;配备两名配班教师,负责协助任课教师组织管理学生;根据低年级学生年龄较小、认知能力较差的特点,在一、二年级范围内单独走班,上课地点尽量集中。

问题二:必修校本课程课时如何安排?具有本校特色的校本课程课时如何安排?

第一,合理安排必修课课时。我校的必修课为花样跳绳、花样踢毽、硬笔书法,具体课时安排如下:花样跳绳、花样踢毽两门必修的校本课程安排在每天下午35分钟的大课间时间;每天20分钟硬笔书法课时间,与语文课、写字课整合。

第二,长短课程、长短课时的安排。针对学生们的兴趣需求,在低年级进行了短时课程的尝试。如简笔画校本课程安排课时为5课时,旨在培养学生的兴趣;在中高年级进行了长课时课程安排,如书法、绳键,坚持每天训练,注重学生能力的提升。

问题三:如何构建有效的校本课程管理、评价与激励机制?

第一,制定相关管理评价制度。建立了一系列的管理制度,如校本培训制度、教学管理制度、校本课程管理岗位职责及教师奖励制度等,尤其加强了监控评价的力度,把校本课程的学习作为个性发展内容纳入学生评价手册中,把校本课程的教学作为教师评优评先的条件之一,把校本课程的管理纳入学区对各校的整体评价之中。

管理学期末知识点范文第4篇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学院,北京100191)

摘要:针对非计算机专业学时少、学生编程兴趣不足等问题,提出基于循序渐进大作业的编程训练方法,有效促进学生对C语言知识点的深入理解和灵活运用,提高编程实践能力,增进计算机编程兴趣。

关键词 :过程管理;渐进式项目实践;编程能力;团队合作

文章编号:1672-5913(2015)15-0093-04

中图分类号:G642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面向精细操作模拟的六自由度力觉合成方法”( 61170187)。

第一作者简介:王党校,男,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触力觉人机交互、医用机器人、虚拟现实,hapticwang@buaa.edu.cn。

1 教学现状及问题分析

1.1 机械工程专业C语言教学特点

C语言是一门广泛的基础课程,是大学素质教育和计算机基础教育的一部分,理工科专业基本上都会开设此课程。

机械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一般包括4大类核心课:设计类、制造类、机电控制类和信息类。计算机程序设计和开发能力在机械工程专业的若干课程中都成为了必备基础和支撑技能,包括软件技术基础、计算机辅助三维几何设计、机械优化设计、机构运动学动力学性能分析、机械零件的有限元分析、机械系统运动可视化仿真、微机原理和嵌入式系统、机电控制类课程的MatLab程序设计等课程。图1演示了C语言程序设计对后续课程的支撑作用。C语言程序设计是信息类课程的首门课程,为后续课程奠定重要的基础。该课程在大学一年级第1学期开设,对于培养新生的计算机整体感性认识和树立程序设计的信心起到重要作用。

对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是重点基础课程,学生比较重视且经常实践,掌握情况较好;而对于其他非计算机专业的理工科学生,该门课程普遍存在下述教学现状和特点。

首先,课时供给不能满足学生需求。C语言课程是一门重实践的课程,学生只有通过上机练习才能很好地掌握程序设计思想。但在学院教学计划中,C语言程序设计作为非计算机专业开设的一门基础课程,课时设置较少。例如,北航机械工程专业原来的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总课时为24小时(包括理论课和学生上机实践课),少于其他机械基础课程。

其次,C语言课程的开设时间为大一第1学期,此时学生对于计算机文化和计算机基础知识非常欠缺,尤其是来自农村和偏远地区的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几乎一无所知。学生普遍认为该门课程学习吃力,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畏惧和排斥心理更强。前人课堂调查表明,只有不到5%的学生对计算机程序语言“有兴趣”,部分学生认为学习计算机语言对本专业没有用,是为了通过期末考试和国家计算机等级考试才“不得不学”。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从主观上就认为该课程是一种负担。因此,教师需要花费很大力气来引导学生逐步理解计算机程序设计的基本知识,并建立起他们学习计算机相关技术的兴趣。

1.2 传统教学的问题分析

(1)理论和实践脱节:学生对C语言程序设计理论课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对计算机程序设计的理解停留在书面教条,缺乏深入理解,不擅于举一反三。其原因是:一部分学生对程序设计的理论知识点学习缺少兴趣;另一部分学生只是记住了知识点,但缺少应用,很难解决实际问题。

(2)实践编程能力差:学生不善于把数学模型和算法转化为计算机可执行的流程图和源程序,在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时对于综合性课题中的软件开发任务无从下手。应用实践是C语言学习的目的,也是加强理论知识的重要途径,但由于实践课的课时限制,学生的问题得不到及时解答,导致学生学习C语言课程后很难完成程序的编写。

(3)学习兴趣激发不够:由于C语言理论课知识比较枯燥,实践课又很难给所有同学提供一对一的解答,造成一部分同学逐渐失去了对C语言学习的兴趣和信心,甚至对计算机程序设计产生畏惧心理,丧失进一步自学计算机程序设计相关课程的动力,导致后续课程(软件技术基础、单片机程序设计、数控编程等信息类课程)学习出现夹生现象,形成恶性循环。

(4)缺乏行之有效的过程管理:对于学生的考核主要依赖于课堂点名、课后作业和期末考试。有些学生平时上课不认真,在考试前一个月集中突击复习以应付考试,考试后所学的知识很快遗忘。如何避免期末突击,这是教学改革需要思考的问题。

2 面向实践环节强化的教学方法及措施

2.1 循序渐进的大作业进度设计

基于上述教学现状和学生存在的问题,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改革的探索重点应为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编程实践课的学习内容,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状况。为此,可采取小作业和大作业相结合的形式,考查学生对于单个知识点的理解及综合知识点的运用。在每次课堂开始前,为培养学生对于C语言程序设计的兴趣,教师可先通过练习和讲解一些填空题等小作业,巩固学生对书本相关知识的理解;然后结合课堂进度,为学生布置大作业系统。教师须针对小作业题目和大作业实践内容编写课堂实践练习册,方便学生学习。

大作业是C语言课程的重要考核形式,目前在国内C语言教学中采用的大作业题目大致有:学生信息采集系统、学生成绩管理系统、电话号码管理系统、俄罗斯方块等。我们选择了学生比较熟悉的成绩管理系统作为大作业题目。设计该题目的原因是:它和学生的日常学习密切相关,学生熟悉任务的要求,容易清楚定义软件系统的需求;很多学生在高中从未接触计算机编程,该作业适合于不同知识背景的学生;程序的效果很容易演示和检验。

本大作业题目要求学生运用C语言开发班级成绩管理系统,实现本班学生成绩的录入、查询、统计等功能。覆盖的知识点包括:输入输出、分支程序设计、循环程序设计、数组、字符串操作、函数调用、指针、链表和文件操作。通过本作业的训练,学生可具备根据现有算法制定程序流程图、规范化编程、调试和查找错误的能力,并初步具备编制具有一定规模程序的能力;具备读懂较复杂C语言程序的能力;掌握C语言编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自信心。

大作业题目考察了C语言课程大部分的知识点。但是,如果把大作业放在实践课的最后阶段,仅作为学生的考试题目,往往收不到好的效果,很少有学生能完整完成大作业的要求。这是由于学生平时只对单个知识点进行训练,大作业包含多个知识点的应用,作为课程末尾的考试方式很难锻炼学生的编程能力。因此,须要求学生从学习完顺序、分支和循环3种基本结构后,就开始建立成绩管理系统的雏形,随着知识点增加逐步添加该系统的功能,最后在学期末完成大作业的设计任务,从而达到循序渐进的综合性项目练习目标,实现对学生知识点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

大作业的设计既要涵盖基本的知识点,又要和课程进度结合,实现难度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设计。

在具体讲授过程中,可将C语言课程分为12次课,每次课2个小时,拟将课堂教授、知识点单项上机练习、基于项目( Project-based)的大作业上机实践等3种形式相结合,以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可以“学生成绩管理系统”为课程设计的长期任务,从常用输入/输出语句printf和scanf开始,让学生编写主函数,并在主函数中调用若干个空函数,形成一个文本型菜单的雏形;学习常用数据类型后,让学生再编写一个验证密码输入的函数;选择结构后,要求编写一个菜单选取函数;循环控制和数组后,要求建立班级课程的成绩输入输出函数;学完结构体类型后,要求使用结构体数组来存储和处理学生的信息;学习链表后,要求利用单链表动态管理学生的成绩;最后在“文件”这一章,要求利用文件操作完成学生成绩管理。

当学完整个课程,完成平时要求的各项编程作业之后,学生就会发现,自己完成的不是零碎的程序段,而是整个程序的各部件的制作,通过简单的拼装,就可以构成比较复杂的程序。最后,学生可以从整体的角度来审视整个程序的设计,并通过上机进行综合调试,达到提高编程能力的目的。

2.2 基于团队合作的过程管理措施

为了有效实现理论和实践结合,保证大作业编程练习的效果,可采取2个具体措施:加强过程管理、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和能力。

为避免学生平时上课不认真,仅在考试前一个月集中突击复习以应付考试,可依托大作业实现过程管理和监督。大作业进度的检查设置3个考核时间点,分别设定在第7次课数组学习结束后,第10次课动态数组学习结束后,以及第12次课结束时,每次都要求所有项目组提交大作业的源程序和程序文档供教师检查。

由于教学资源有限,师生比例过低是目前国内很多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一位教师很难直接管理60名学生,及时解答学生在编程中出现的问题。为此,可采用分层管理的思想,将全班同学分成10个小组,每组5~6人。分组工作在开学之初即启动,由班长、课代表和同学讨论,自由组合分组,第4周确定分组名单。分组的关键环节是组长的遴选,编程能力强、程序开发悟性高的同学将被选为组长。在课程教学中后期即大作业编程的错误调试环节,强化分组教学的模式,即教师重点辅导组长,组长带动本组同学,以成绩管理系统的大作业开发为抓手,通过层次化管理模式保证大多数同学的编程能力得到切实提高。

在期末考试前的最后一节课上,每组都要上台面对全班同学,详细演示本小组编制的成绩管理系统的详细功能,并介绍设计思路的独特之处。为防止组内同学对于编程能力掌握的不一致,教师可对各组内的同学进行随机抽查,分析其存在的弱点和不足,督促组长对编程能力差的同学加强辅导和帮助。

2.3 课堂互动环节设计

C语言课程上机练习中,及时解答学生存在的问题,及时发现学生的错误并纠正,对于保证学习效果十分重要。但由于师生比例悬殊,在既定的课时内难以实施对学生的个别指导。如何借鉴小班化教学的个性化辅导经验来保证教学质量?可以采取强化课堂互动的措施。为了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作用,提高上机实践的学习效率,可通过多媒体软件“传奇电子教室”有效促进课堂中的教学互动。利用该软件的“现场点评”功能,教师可以将某个学生的屏幕切换到全体学生的机器屏幕上,针对该学生出现的典型编程错误进行讲解,可先让学生查找该程序错误的原因,然后进行现场调试和错误纠正。利用该软件的“教学演示”功能,教师可以使全体学生的机器屏幕和教师的屏幕显示相同内容,保证所有学生集中精力听讲解,避免部分学生开小差或看其他网页。通过这些措施,切实保证学生上机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得到及时解决,保证实践课的教学效果。

在每次实践课中,教师讲解和学生编程实践穿行,充分实现学生为主体及教师和学生互动的实践教学方法,实现由学期初期教师引导实践,最后逐步过渡到学生自主实践的教学过程。此外,通过对学生进行小组划分,实现学生之间的学习互助,培养团队合作能力;并积极开展课后电子邮件交流,鼓励学生给教师写信,针对编程中的问题开展讨论。

3 教学效果分析和讨论

经过2年多的教学实践,以循序渐进大作业为依托强化实践能力的教学方法收到了明显的教学效果。

首先,学生的学习兴趣明显提高,课堂出勤率高达95%以上,并主动发Email向教师咨询编程问题,小组内在课后仍然深入讨论程序中存在的问题。

其次,通过小组的团队合作,以小组成绩作为每个组员的实践课考核成绩,促进了学生之间的密切沟通和合作,更锻炼了组长的技术组织能力,使其初步体验了如何把一个复杂问题进行分解。组长通过和组员的讨论,确定成绩管理系统的模块化设计,明确每个同学的任务分工,确定项目进展的时间节点,满足3次阶段性考核的里程碑要求。组长须给出程序的运行流程、模块划分,基于此进行细致的分工。每个小组长在学期末最后总结演示时要明确阐述大作业任务分工和各组员的贡献点。具体分解任务包括查询模块设计、用户输入输出交互模块设计、文档编写以及程序测试等。

再次,通过小组的软件功能演示和任务讲解,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和竞争意识。针对给定功能,教师向学生强调实现的算法和途径可以是多样的,鼓励他们有意识地培养发散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从结果可以看到,不同小组学生编制的程序界面呈现出明显的风格差异。此外,不同小组在循环结构的使用方法、数据结构设计、数值排序算法等方面,也都做出了新颖的设计,例如针对同一功能,有的同学用循环来解决此问题,而有的同学用递归的方法解决。在功能演示总结时,教师让学生比较各个方案的优劣,将某一组好的解决方案向更多的学生推广,从而使每位同学的创新思维大大加强。

最后,基于过程管理,避免了学生在考试前一个月突击,从而保证了教学质量,最后学生理论课的考试成绩也达到了理想的效果,不及格率在10%以下。在C语言课程结束后,通过调查统计我们发现,学生的C语言学习有了很大的改善。小班分组后,每个小组都有2—3名同学的考试成绩及作业完成比较优秀,而其他组员也在小组的帮助下得到了提升。课后,很多学生会主动联系助教请教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一部分学生后续还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冯如杯、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等科技实践比赛,尤其是各组的组长,在冯如杯科技竞赛中担任了项目负责人,带领团队独立完成科技项目制作,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这都反映了大作业对于学生编程能力的良好锻炼效果。

4 结语

初步的教学改革实践表明,实践课小班教课的授课形式、渐进式项目开发的上机作业、教师和学生课内外密切互动的授课方法等课程改革取得了成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改革的路程是漫长的,如何教授好C语言课程,并让学生主动提高计算机编程的兴趣以及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需要教师在未来的教学实践中继续探索,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国家教委高教司.加强工科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工作的几点意见[S].教育司([1997]155号).

[2]李文新,梅宏,陈徐宗,北京大学计算机学科的教学体系改革[J].中国大学教学,2008(4): 14-16.

[3]房媛,赵秀岩,刘剑,等,高校非计算机专业C语言课程教学方法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1(22): 74-76.

[4]白洪涛,何丽莉,刘阳,等,非计算机专业“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探讨[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5(4):163-164.

[5]高枚,杨志强,许兰兰,等.C/C++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计算机时代,2005(11): 8-10.

[6]谢竞博.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中的问题及改革建议[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 137-140.

[7]郝惠馨,李秀坤,辛明影,“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实践与创新[J].计算机教育,2009(15): 75-77。

[8]陆蓓,建构主义指导下的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J]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 65.

[9]叶枫,深化实验教学改革,不断培养创新人才[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27(10): 103-105.

[10]郝惠馨,李秀坤,夏清泉.C语言程序设计实验教学探索[J].计算机教育,2010(17): 82-84.

管理学期末知识点范文第5篇

一、平安健康是福

平安健康是老百姓所追求的最大愿望。安全工作是学校工作中的重中之重。让师生有一个健康的体魄,有一个健康的心灵,有一个平安的环境,这是我们所有的人所期待的。为加强学校的安全工作计划,维护学校正常教学秩序,保证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我们必须要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加强工作领导和监督,责任到人,逐项落实。

1、建立学校安全检查制度,定时检查,定时上报。

2、食堂、小卖部管理员要严把进货关,严防食物中毒。

3、注意学生的交通安全,教育学生遵守交通规则。

4 、加强法制教育工作计划,坚持依法治校。学校将继续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

5、强化学校的安全教育工作计划。向师生传授安全防范知识,落实安全制度,学校与与班主任、家长签订《安全工作责任书》,学校和所有教职工签订安全责任书,层层落实责任。

6、学校开展好卫生教育。向师生传授个人卫生、公共卫生、食品卫生、饮水卫生、青春期卫生等方面的卫生常识教育与防范知识,公布卫生制度,签订卫生工作责任状;

7、加强师生的体育锻炼,增强师生的体质。

二、养成教育是根基

“立身先立行”,没有良好的品行,就不能在社会实践中发展和完善自己,成为全面发展的人。以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为重点,要努力形成“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的各个阶段都有人负责”的管理局面,学校行政人员、班主任及全体教师都要从“一名学生在学业上的缺陷不一定影响他一生,而人格缺陷则贻害他一辈子”的认识高度做好和积极参与德育工作计划,对每一位学生管思想、管行为、管学习、管生活、管成才,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人生。

为此,我校在本学期中将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努力拓宽了育人渠道。举行各类形式的活动,建构师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的平台,让师生在活动中,通过各种无形的约束力规范自己的行为。

1、充分利用学生大会、班会,向学生进行行为规范教育,让每个学生熟悉《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金水四中学生将成条例》。

2、要充分利用班会、国旗下讲话、校内外活动等途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劳动教育、法制教育、安全教育、网络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基础文明养成教育,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做到重点清,要求明,由知到行,环环扣紧;

3、要以“做一位文明学生”为目标,从规范学生行为习惯做起,培养全体学生良好的道德素养和文明行为习惯,从提高基本素质做起,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对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及对班级管理工作的考核要继续强化,加大力度,扣紧重点,注重实效,做到要求明、检查细、考核严、奖罚清。政教处要有计划地进行后进生转化;

4、要深入加强对学生自理、自治、自律、自学能力培养方面的研究和探索,树立典型,以点带面,逐步推进,并把“四有”能力的培养作为考核班主任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开展并组织好文明学生、文明班级、文明宿舍等评比活动;

5、注重教师的以身作则的作用,规范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严禁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师生之间要平等相待,和谐相处。加强教职工的服务意识,提升社会、家长、学生的满意度。

6、抓好师德师风建设,倡导敬业奉献精神,定期开好教师例会,组织教师学习政治理论,提高师德素养,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的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让教师自觉把自己的良好的言行举止作为衡量自己是否合格的依据,成为教师彼此尊重,学生效仿的示范,使学生一个个地进步、文明,从而带动学风的健康形成。

7、开展好文明礼貌教育和文明习惯培养。学习并推广普通话及文明礼貌用语。

三、提高教学质量是根本

教学质量是一个学校生存的根本。一个学校没有了质量作保证,就失去了它生存的基础,就失去了老百姓的信赖。因此,教学工作是学校的重点工作之一,学校必须抓实抓牢,注重细节管理。

(一)进一步深化学案教学

学案教学是我校深化课堂改革的一项实验。在新的学年,教务处将进一步探讨课堂模式。学案要体现的知识点侧重于基础知识,体现出教学重点、难点、考点,体现过程;试题要经典、适中;学案要做好存档,以备教务处检查。学案重点在数学、语文、英语、化学、物理等学科进行推广,其他学科积极跟进,努力探索课堂教学的崭新模式。

(二)深入开展“课堂教学达标活动”。

“课堂教学达标评优活动是提高课堂教学水平的‘质量工程’,是对教师业务素质提出的最基本要求。”本学期我校将根据市、区达标的具体要求,结合我校实际情况,进一步改进、完善课堂教学达标评优活动的程序和要求,组织好校级达标活动,使课堂教学达标评优活动常态化、规范化。

(三)引领教师走专业发展之路

1、撰写教学案例和教学反思

反思身边的教学现象、反思自我的教学行为,这是一名教师能否蜕变必须要经过的一个历程。本学期我们继续坚持撰写教学反思、教学案例,要求教师写出高质量的有形成果。并且把教师的撰写出的文本和校园网结合起来。

2、营造书香校园

教师的职业是一种在创造生命的职业,因而我们要充实我们的灵魂和再生我们的精神。在本学期积极开展“营造书香校园”活动。要求老师挤出时间,多读书,读好书。并且在学期末,根据自己的读书感受,写出读书心得。为了给老师们创造读书环境,学校派专人管理学校阅览室。

3、学习课程标准,提升教师课程理念

理念指导行动。本学期业务学习内容以课程标准为重点。学习进度为所教学科一学年课程标准。学期末教务处将对教师进行综合考试,考试成绩和教师绩效考核挂钩。

4、积累资料库

为充分发挥笔记本电脑的作用,要求老师要形成自己所教学课的资料库,资料库要有文本、图片、视频、课件构成。

(四)认真抓好以年级学科组为单位的集体备课

在搞好常规教研的同时,各年级集体备课组要认真搞好集体备课,使每位老师熟知教学重点、难点、考点、易混点。

(五)做好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工作

笔记本电脑配发后,为使教师有效、快捷展开工作,将进行信息技术培训工作。培训工作要注重实用性、实效性、科学性,内容贴近教师的课堂教学,把信息技术与课堂的整合作为培训的重点内容,努力提高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整合课程资源的能力。

(六)扎实做好教育科研工作

根据我校当前教育教学的热点、难点问题,积极开展课题研究,撰写实验报告和教科研论文。要求每个教研组、每位老师有课题,有研究。教师课题研究要做到科研专项管理,对每位教师从事的课题研究要专项管理,跟踪管理,力争使每项课题都能有一个圆满的结果。

(七)加强教学档案建设

本学年,学校将对教学各项档案进行重新整合,建立完善可行的教育教学档案。根据上级部门督导检查要求,完善档案建设。

要求全体教师在完成常规教学的同时认真及时地积累教学资料,展示教学以教育的发展过程。

(八)认真落实,加强监督,搞好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考核

本期要进一步完善教师个人教育教学积分管理办法,将教师平时的各项教学工作进行量化积分,并定期展示评价结果,促进教师不断更新提高。主管教学的副校长常杰将组织教务处对各项工作的落实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并与教师考核挂钩,确保各项工作的有效开展。

四、后勤服务是保障

1、牢固树立服务师生、服务教学、服务学校发展的思想,强化自觉服务意识,确保学校中心工作的顺利展开。

2、加强学校财产管理工作,不断完善学校财产管理制度,规范学校财产管理工作,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

3.加强花木管理,使草木常绿、花儿常开。

4、加强食堂管理,努力提高食堂服务质量和水平,提升家长满意度。

5、加强综合治理和安全工作。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进一步抓好综合治理和安全工作。

6、安排好节、假日的行政值班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