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思政课的课程设计特色

思政课的课程设计特色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思政课的课程设计特色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思政课的课程设计特色

思政课的课程设计特色范文第1篇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题化;教学改革

doi:10.16083/ki.1671-1580.2017.04.022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7)04-0074-04

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一直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阵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切实承担起人才培养的重要使命,担负起高举旗帜、坚守阵地、筑牢防线的重要使命,这是当前高校的极端重要工作,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的中心工作。

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以教育部信息化试点专题为契机,积极探索基础理论课混合式教学的新模式。混合式教学方法是对传统教学方法的变革,是将传统的优势和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结合,二者优势互补,从而使得教学效果更佳。通过“线上+线下”的结合,使得混合式教学过程具有交互性、共享性、f作性、自主性等基本特征。学院采用清华教育在线综合教学平台积极推广混合式教学模式,推进教学改革,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思政课的教学有幸成为学院首批信息化试点的课程,因此,教学改革不仅仅停留在理论的程度,在教学实践中也取得颇为丰富的效果。

一、高职高专思政课教学现状

(一)思想政治课程的重复教育,使得学生对该课程毫无兴趣

笔者曾针对思政课的教学在全学院范围内展开调查。学生的普遍反映是,自小学教育依始,中学、高中的思想教育课程自始至终贯通,思政课程教育对学生来说已经是毫无新鲜感,而青春期的思想教育如果琐碎而重复,会使得这些愿意接受新鲜事物的孩子们失去兴趣。在他们的眼中,思想道德修养课无非是对他们的说服教育,做人要诚实、要爱国、要有道德等等;而政治课程就更加不感兴趣,他们认为的政治课无非是历史、党史、革命、改革等词汇的堆积。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程的认识也基本停留在这个层次。

(二)学生普遍对理论学习水平有限、能力不高

高职高专的学生们有着大概类似的学情:他们的高考成绩可能不太理想,所以对于一些理论学习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会有些欠缺。学生们对于一些专业的动手能力的课程、实践类的课程会更有兴趣。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的学生就无法接受思想政治这样的理论课程的学习。相反,在了解学生学习能力的同时,对课程做出适当的调整,来配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才会增加学生的对课程的接受程度,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升。

(三)传统授课形式单一枯燥

传统思政课教学模式往往是“灌输式”的、“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传统的课堂呈现形式也往往是老师讲学生听,偶尔有教学实践课程也停留在“学雷锋活动”、“慈善捐赠”等活动。但现在的大学生思维活跃、加之现在的社会是信息社会、每日的信息量,资讯量呈爆炸式增长,电脑、智能手机等信息化的工具成为学生生活学习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所以,时代在发展,学生作为年轻一代又活跃在时展的前端,教育的方式方法也不应该停留在原地,“教”与“学”本相长,“学”需求变,则“教”随之变。

二、信息化背景下专题化教学改革的探索――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为例

(一)贴近生活的“九大专题”教学设计

大学生朝气蓬勃,富于创新,批判性思维强烈。要真正使教学成为学生喜欢的活动,必须结合大学生学习活动的特点和他们内在的需求来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因此,“专题教学式”理论讲授“混合式”教学模式,并搭载信息化教学平台,充分调动大学生学习和研讨的热情,变“灌输”为“主动热情地参与教学”。让大学生在愉快和富有成就感的氛围中得到提升。根据课程的教学要求,按照教育部制定教材的教学内容,将原有的三大板块七大章节的内容打乱、整理、揉碎、整合成新的九大专题,分别是:“我的大学”“致我们的理想”“祖国,我想对您说……”“我和电影有个约会”“丑陋的中国人?”“相信奋斗的力量”“团队与个人”“爱工作、爱生活”和“法在我身边”。

专题一“我的大学”,结合大学生刚刚进人大学生活的新状态,调整和适应大学生活为目的,让大学生了解自己的大学与专业、了解自己的专业背景和就业前景,对大学生活充满信心。专题二“致我们的理想”,该专题名称取自致青春的电影《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本专题旨在理解理想也会终将逝去,但大学的时期却是恰逢理想的最佳时期。专题三“祖国,我想对您说”,结合大学生的爱国现状,讨论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如何将爱国情感转化为效国之行。专题四“我和电影有个约会”,该专题看似轻松实则沉重,因为本专题实则讨论大学生的人生态度与价值取向。比起教师的说教,一部积极向上的电影更有说服力。本专题通过大学生喜爱的电影的推荐与介绍,传递积极进取、努力向上的正能力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专题五“丑陋的中国人?”开展一场读书活动,学生阅读台湾作家柏杨颇受争议的著作《丑陋的中国人》,以此分析丑陋背后的个人道德原因与社会公德问题的反思。专题六“相信奋斗的力量”,结合当前高职高专学生普遍存在的学习缺乏动力和目标,存在自我放弃和懒惰情绪,介绍俞敏洪、马云等名人的奋斗过程,结合本校优秀毕业生的奋斗案例,唤起学生学习的热情。专题七“团队与个人”通过一个团队建设游戏,让大学生理解团队协作的重要性,在游戏中感悟与学习,是大学生愿意接受的一种形式。专题八“爱工作、爱生活”将讨论学生们的职业生活和感情生活,旨在让学生们有一种正确的择业就业观以及婚姻爱情观。专题九“法在我身边”讲授我国基本的法律制度和法律知识,了解我国依法治国的方略,增强大学生的法治理念,形成正确的法治观。

(二)信息化课程的网络课程设计

思想政治课具有特定的意识形态功能,承担着传播主流价值观和先进文化的使命,必须适应社会变化,运用互联网彰显和强化的功能。当下,互联网已经成为社会意识形态表达和角逐的重要平台,各种参与网络信息平台构建和运用的主体都致力于将自身的“意识形态”――特定的人生观、价值观及政治信念等“物化”于网络上。

结合清华教育在线的教学平台,使得前述九大专题的设计有了支撑和依托。结合在线教学平台设计每一个细节的教学过程,则是教师需要付出时间、耐心与智慧的过程。

课程设计的模板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是“混合学习设计工作单元”,一是“二级栏目设置”。混合学习设计单元主要就是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活动、评估目标的方法、学习支持、资源准备。首先是学习目标的设定,这个目标不是教材规定的一种模式化的东西,而应该是教师通过几轮教学之后比较务实的一种规划,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这个专题的哪些内容是课程讲完之后,学生需要掌握的。这样在学习内容和学习活动的设计上才更有针对性。学习活动分为线上与线下两个部分,有的内容并不适合线上进行,那就没有必要一定要设计线上的部分。也有的内容可能学生通过线上就已经解决了,那也没有必要在课上占用时间。评估目标的方法,也要根据目标的设定以及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操作。之后,就是学习支持与资源准备。然后就是二级目录的设计,二级目录的设计有的是各个专题都有的内容,也有依据专题的具体情况设计的特殊内容。在具体上课的过程中,一些内容还会微调。

经过一学期的网站建设和教学实践,教学平台的网站已初具特色。主要的一级栏目有“课程介绍”“课程教学”“优秀作业”“你说我说”“资源库”“胸怀天下”“问卷调查”等板块。上课主要用的教学课件、教学资料、音频视频、案例分析等教学资源主要在“课程教学”的二级栏目中体现,每一个专题下都有“专题导人”“教学课件”“案例分析”“拓展资源”“视频分享”“作业提交”“问卷调查”等栏目,根据每个专题的设计会或多或少有所不同。

课程颇具特色的是每个专题下设有专门的“你说我说”讨论区,使得学生和老师之间有一个有效的沟通渠道,根据课程的进展,会有不同的讨论话题,而且讨论室以每个班级为单位做区分,既条理有序,又能掌握每个班级学生不同的思想动态。

三、信息化背景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创新特点

(一)课程颇具特色

混合式教学模式下,教学平台的构建可以根据每门课程的不同特点来创造个性独特的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丰富课程的形式,避免了传统课堂上枯燥的语言讲授,通过案例、视频、讨论等多方面让学生感受到所学习知识的内容,引发更多的思考,在教学讨论区可以有师生更充分的交流,可以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以便及时沟通和讲解,学生对在线课程的满意度达到了80%以上。

(二)教师教案丰富

信息化的时代,教师的备课教案也不能仅仅停留在纸质教案和文字上。课堂上的学生,对于聆听式的教学已经厌倦,相对于聆听,大学生们更倾向于感知和思考,电子教案是提供丰富感知的一个途径。网络教学平台是提供电子教案的完美的载体,它可以承载文字、声音、视频、动画、测试、讨论等多种形式。当一个立体的教案出现必然带来一个立体的课堂,大学生在课堂上可听、可看、可读、可操作、可感受、可反馈。电子教案资源可持续利用,并随时更新,相比较于纸质教案更加环保、丰富、持久、方便和立体。

(三)学生参与程度高

通过网络教学平台,按照课程设计组织课程教学内容,将理论知识分散在各个专题中,知识的学习紧扣专题要求并在专题实施过程中进行,将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教学与学习,让学生在娱乐中学习,在学习中思考。

教学平台还可以吸引和督促学生参与。教学平台上可承载海量丰富的教学资源――除了电子课件、讲义之外,教师还可以上传各种相关的视频,其中包括教师的授课录像、相关纪录片、电影、网络视频片段等,这可以吸引学生的兴趣。同样,平台可以实现教学过程实施多样的激励措施,课程定期展开评选“在线之星”和“精彩回复”的活动,并占最终考核成绩,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参与程度;为督促学生平时的课程学习,课程采用全方位的过程考核;利用网络平台的统计功能,每月定期所有学生的在线学习统计,营造学习竞争的氛围。

(四)碎片式学习方式

知识点的碎片化是混合式课堂的另一个特点。在传统课堂里,老师在45分钟或者90分钟内讲完一个章节的所有内容。而在混合式教学课堂,一个章节的内容被“切碎”为符合人们阅读习惯的若干个知识点,每一个知识点可以应对一条7~15分钟的独立微视频,学生可以随时随地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视频反复观看。你可以选择不看,但你所投入的每一分钟都希望能够收获知识。把分散的知识点再在课堂上进行归纳个总结,既便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又极大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五)多元的评价标准

混合式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教学中一考定成绩的模式,学生也无法实现在考前临时突击来通过考试。混合式教学模式更注重教学参与的过程与表现、注重实践灵活掌握运用知识的能力,而适当降低期末卷面考评的比重,具体见表1。

四、结语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一直是大学教育里的公共基础课程。它既重要,因为这是国家教育部规定的两课之一,关注大学生的思想建设是全国意义上重要的思想阵地;但它又难讲难学,学生对所学内容不感兴趣,老师也难以讲出新意。所以,思政课的教学专题化改革是很有必要的,克服传统教学的弊端,引起大学生的兴趣与共鸣,才能真正实现这门课程的教学意义。

在专题化内容设计里也是尽量多的引导学生参与教学、包括学生制定自己的规划、讨论自己曾经的故事、小组合作完成演讲、参加情景游戏等等。在教学手段的应用中,更是混合了多种实现的可能,信息化教学平台的参与也是一个很好的结合。

思政课的课程设计特色范文第2篇

【关键词】互动培训;德育教学;同侪

1研究问题的背景和研究现状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是德育教育的核心,也是我国高校德育教育的主要途径和方式,肩负着培育社会主义合格德育人才的重任,这一特色从思政课的课程设计就能证明。2004年12月,和教育部联合《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革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将思政课由原来各省独立设置教材改为全国通用教材,以期体现教育教学的严肃认真性。在教材统一使用的视角下,将思政课理论教学纳入全国德育教育的大的背景和视野下,以实现教育教学的优化设置。思政课担负着培养合格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与新型道德践行公民的重任,但在实际教育教学中,思政课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面临挑战与压力。近年来,由于中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中国已经成功实现由“挨饿”向物质富裕的阶段转变。对于90后在校大学生而言,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的政治理念的淡漠是不可争议的事实。此外,随着新型网络技术迅速发展和知识爆炸时代的到来,“符号化”消费成为青年一代文化认同的代言词,思政课或者德育等同于无用,成为许多人的共识,如何将思政课理论讲解深入到每个学生的心中是教师面临的问题,化解各种误解或者消极因素在青年大学生中的影响力也是教学改革面临的最严峻挑战。此外,手机网络的娱乐性和趣味性也在影响着思政课的教学效果,且由于思政课学生数量较多,教师管理不易,部分出现了老师上课“自说自话”;学生在课上“自娱自乐”的局面。这一现象的出现一方面是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便利带来的不可回避的影响,另一方面也证明了课程消极因素对于老师和学生所带来的压力和影响。老师在理论课教学中缺乏积极性,学生也缺乏真正的学习动力。这些因素的存在和出现从长远的视角来看,影响到国家德育教育要求的本质,也最终影响到社会德育素质的提升,进而伤害中国社会经济建设所取得巨大成就的自豪感。因此,如何避免由于工作压力和认同感缺失而产生的厌倦感,甚至出现不能胜任工作的情况,积极进行思政课教学改革就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问题。目前,思政课改革主要从三个角度来展开。一个是实践教学为主体,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改革。这方面的教学改革主要从设立学习小组、进行课堂辩论、师生交流互动等方面展开,这也是高校思政课改革的主流,取得了可喜的效果。但这种小型的改革模式如何将思政课德育教学在实践中深入人心,在更广的范围内推广仍然是值得关注的问题。第二是课堂案例教学法,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中“满堂灌”型随大流教学模式,以学生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入手,利用新媒体和自媒体手段,实现课堂教学的优化。第三侧重老师个人魅力的培养和提升。思政课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影响非常大,且个人魅力在教学过程中影响非常大,提升老师知识储备和用心、平等地和学生进行交流也是提升思政课德育教学效果的主要途径。近年来,在社会各界关注和重视下,思政课教学质量与效果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认同感和兴趣度明显提升。但由于教学现实需要,在教学实践中,许多兼职教师仍然担任思政课理论教学。如何发挥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的优势,实现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是思政课改革中面临的主要问题,但这方面相关研究还比较薄弱。笔者以思政课同侪互动培训视角来探究提升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自身素质,发挥各自特长,以期实现教育教学优化的视角来探讨思政课教学改革问题。

2同侪互动培训策略和方式

从教学的本质来看,教师应该从自身能力和经验出发,把教学作为一种能够与自己或同事进行经验交流的过程,并且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进行评估和研究,以提升自身的能力。同其他课程相比,思政课无论是课程设计还是教师教学都有自身特色。从教育目标来分析,思政课目标是提升学生德育修养和能力,进而实现培养优秀社会主义接班人。这一目的就决定了思政课学习不仅仅是理论学习,而且更侧重实践。课程学习的目的不是培养一批“理论言说的巨人”,而是培养一批道德践行者,这就决定了思政课教学特色和其他专业教学不一样,需要和学校辅导员、党政负责人等相互配合,来实现理论学习和道德实践的目标。从教学过程来说,学生学习理论要通过实践来证明和不断提升自身能力,这从近年来许多思政课从实践角度进行教学改革也证明了这一点。这意味着,从事学生管理工作的辅导员在和学生沟通、实践教学领域有着先天优势,这也恰恰弥补了理论课教学方面的不足。而思政课理论课教学也能为学生管理和实践提供理论支持,专兼职教师的合理互动是提升教学效率和学生德育修养的良好途径和方法,实现思政课教学水平的提升,关键在于如何实现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相互配合的合理运用。国内外的教学实践也能为这一理论提供支撑。谢旻苍通过实践证明教师同侪之间的优秀合作模式能够有助于教师发现教学中存在的不足,改善教师的情绪,也成为促进教师成长的动力。相反,如果团队合作成员投入程度不够,经常缺席,且不愿意分享,则降低团队合作的动力,阻碍知识转化并影响知识的建构。近年来,许多著名教学专家均提出了同侪互助的主张,从注重教师个人素质提升改为强调同侪互助和合作文化。这就要求教师进一步开发自己,加强教师之间在教学实践的沟通、合作和共同经验的分享,通过互助学习,以减少由于教师个人能力受限而导致的自发行为和教学质量的下降。对于思政课教学而言,实现同侪教师之间的互动以促进教学水平提升,服务学生,是教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也是教学改革的目标所在。在教学研究中,以提升教学水平,促进学生德育水平提升,是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为此,在研究实践中,课题组采取分阶段研究方式在思政课专兼职教师中进行互动合作学习,逐步推行课题研究的深入进行。首先,对课题组所在大学学院的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进行梳理分析,认真理清专兼职教师类别,并加以分析。从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两个大类别入手,将教师进行分析理清,在整理教师各自教学特长的基础上,针对不同教师专业情况、入职年限等方面的差异将教师分类,形成专兼职教师资料库,并结合教师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研究。在此基础上,在遵循教师自愿基础上,根据研究专业和入职时间进行小组分类,每个小组既包括专职思政课教师也包括兼职教师。每一小组每月固定时间进行交流学习,且不能低于两次。针对在教学和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案,并在小组讨论中绝对采取的教学策略。其次,运用新媒体手段,构建网络同侪教学群。在教师教学小组确定以后,鼓励相关教师发动有学习兴趣的学生参与教学中来,积极进行教学改革。构建各种不同的网络教学群体,让学生意识到思政课理论学习的目的在于实践过程中德育水平的提升和发展。通过网络学习群的互动让教师教学水平也得到提升。在网络群构建过程中,不同小组教师和学生适时开展线上和线下互动,以指导学生实践、适时分析社会道德热点问题与问题处理中遭遇的困境。再次,建立同侪互助导师合作制度。在思政课教学中,大量新入职担任教学任务的辅导员,由于专业出身和学校出身的不同。许多人并没有专业教学培训,教学中存在各种不足之处。面对思政课教学的压力,极有可能出现职业上的挫折感和懈怠意识,甚至出现职业认同感的丧失。课题组在访谈和调研中发现,许多兼职青年教师对思政课教学中出现的各种学生不配合情况感到厌倦,并反作用的教师教学过程的实施。以调研中F教师为例来说明。F教师是刚入职任教不足两年教师,在访谈中,他明确表示,在开始上课的过程中,自己备课特别认真,但在教学中发现许多学生对上课采取无所谓的态度,对学生的严厉要求也造成学生的不理解,对他上课教学评价也不高。他认为自己对学生特别负责任,为什么学生对自己评价不好。甚至认为其他老师没有自己认真,却得到了学生好的评价,最后就使得他在教学中采取放任的态度。在调研中,这种现象在新入职的教师中非常普遍,为了解决这种情况,课题组采取教学导师互助合作制度,即由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实践经验的教师带领年青教师,组织合作伙伴。这种模式中的两位教师具有多重角色,既是同事和合作者,又是导师和楷模。在相互合作中,提升帮扶教师的迅速成长,进而让新入职的年轻教师迅速成长。同时发挥青年教师的优势,利用年轻教师年青有活力和善于沟通的优点,更好地实践思政课教育的德育功能。最后,实现课上理论和课下实践融合的“立体化”教学模式,践行德育教育的本质。思政课是我国高校德育教育的核心,如何真正在大德育范畴的视野下进行思政教育,为学生服务是学校主管部门关心的问题。同侪互动的合理运用,在调动教师积极性基础上,由学院负责人牵头,以学校专兼职资深教师具体负责,在全校范围内形成思政课同侪互助圈,建立微信群等多样化的网络组织模式。面临教师和学生在实际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线上讨论,线下解决的方式来进行处理。运用新媒体手段,从更大范围内扩充同侪互助的范围,真正实现教师能力的提升。线上讨论是指面临在教学理论实践中遇到的难题,同侪之间发挥各自优势,集思广益,进行讨论并处理解决。线下处理是指面临复杂问题在实际生活中进行处理。以形势与政策课程讲授为例,线下处理更多的是邀请优秀教师在小范围内上示范课,刚入职教师上公开课,针对课堂上遇到的问题及时处理和解决,并做好各方面的课堂危机情况的应对和处理。

3同侪互动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和面临困境

如何实践思政课德育教育的本质,发挥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的优势,在提高大学生德育素质的同时,提升教师职业认同感与素质已经成为许多高校的共识。学校是学习的场所,这种学习不仅仅是对学生而言,更深层次上来说,也包括老师,同侪之间经过学习提升自我能力,激发教师教学的潜能和创新力,更大范围能实现自我价值。从学校组织层面来说,同事之间相互交流学习也是教学组织的体现。在中国高等学校设置教研室,其目的就是在于组织同事相互沟通,互相学习。但教研室组织形式相对松散和有限性就制约了其在教学中应有的作用。而更广泛意义上的同侪互动模式是在遵循教师自愿原则基础上展开的,这种模式更能从深层次激发教师的潜能。在这一过程的实践中,无论是专兼职教师在互助合作中处于何种角色,在互动中都处于平等的地位。这种合作不因为职位和职称的差别而产生差异。在互助合作中,尤为重要的是,要求合作各方放下年长或者职位高低,进行坦诚信任的交流,在实践中进行无私分享。因此,影响思政课同侪互动的因素也就非常明显,主要包括组织、团体和个人三个方面的因素。在组织方面,同中学同侪之间互动的最大不同在于,大学主张自由性教学模式,尊重教师个性和主创精神。如何将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以组队形式结合起来是一个巨大的难题,需要调动各方力量,尤其是取得来自学校层面的政策与其他相关的支持,尤为需要学校在合作理念下提供平等的交流环境。就团体组织合作而言,思政课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的互动合作目的在于调动各方老师积极性,弥补由于各自缺陷而带来的不足。但在实践中,如何从团队小组模式向更广范围去推广是目前课题组实践中面临的最大难题。在前期小组部分实践中,召集教师和学生均是在尊重各方意愿基础上进行的。但从更大范围内推广的视角来看,无论是在教师内部还是学生中间,都存在部分不愿意的情况。如何让更多的老师接受这种模式,并乐意参与其中,更大意义上服务学生,提升学生德育水平,也是各方需要解决的问题。就个人因素而言,同侪合作中的年龄、职位职称、个人性格和胸怀(主动愿意分享等)、信任关系、理念差异等方面的问题均是互助合作中遇到的重要问题。最为关键的是,在团体合作中,如何实现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合理的自我定位,最大限度的实现能力优化与团队优势,让每位教师在合作中得到认同感,且乐意参与其中,并通过团队发挥,实现教学目的,也是课题组研究中所面临的难题。因为在合作中,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中课时量问题、由于职称因素而产生的待遇差异都是决定老师自身生活的重要方面,这也是在教学改革中所面临的困境。思政课教师作为中国大学德育教育的主体,担负着培养合格社会主义公民的重任。在教师教学和实践中,老师遇到问题且能通过自身有效的途径去解决当然是一个很好的事情。但这种处理模式往往面临局限性和单调性,且很难持续对不同学生有效。如果能够实现良性的同侪互助,将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由于我国德育教育独特性,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互助合作,发挥各自优势,实现学生理论水平提升的同时,真正将德育教育深入人心,是思政课的本质,也是课题组进行同侪互助尝试的意义所在。本研究以校内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在理论和实践教学中的问题为核心,引导教师对教学进行互动,进而带动学生进行互动,形成良性的教学效果。课题组所进行的试验和尝试虽然是小范围内试行,但期望达到的目的在于激发不同层次、级别和年龄教师的积极性,能够进行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的平等合作互助,以实践德育教学服务学生这一根本目的。如何合作和变革都不应该是强加于人的产物,而是各方合作互助的结晶。

参考文献:

[1]徐绮穗.教师行动学习团体互助机制之研究[J].教育学志,2013(30).

[2]丁钢.同侪互助:教学创新的内在动力[J].课程与教学(季刊),2003(6).

思政课的课程设计特色范文第3篇

[关键词]项目教学;影响因子;项目引进

[中图分类号]G4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5)02 ― 0173 ― 02

“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既是高等职业教育理念和模式的重大变革,也给高职院校如何在“工学结合”环境下做好高职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全新的课题。如何改变高职院校传统的思政教育模式,去顺应职业教育环境的变迁和发展的趋势,实现思政教育环境理念、内容与形式、教育职能及教育机制的转变显得尤为必要和迫切。

一、高职思政课项目教学发展现状

为推动职业教育进一步发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国务院于2005年下发《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高职院校要办出技能型、职业型的办学特色,具体要体现为广泛地发展校企合作,发展产学研合作,以专业带动的方式,走工学结合的道路。

在这一政策文件指导下,近年来我国高职院校工学结合发展迅速,校中厂、实训体系普遍建立,从企业中引进人才、引导学生走进车间、横向课题、联合培养、订单培养等模式不断涌现,取得了良好效果。然而,必须注意的是,工学结合的良好局面仍难以普及到公共基础课如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代表的德育教育体系中。

在最近三年的《东莞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调查问卷》中,有关“你对思政课教学模式的看法”、“你对思政课教师的看法”、、“你对思政课课堂氛围的看法”等问题得到了绝大多数受调查学生的关注。尤其是对于“你希望思政课是一门什么样的课堂?”、“你喜欢的思政课上课方式”这两个问题,高达91.33%的学生表达了自己的意见,其中不乏建议和期待。参与调查的学生中,文科生的回答较为抽象,一般是“有趣、生动、活跃、”等,而理科生的回答则相对较为具体,出现了诸如“动脑加动手、动起来、说与做结合、想走出课堂、到实践基地进行教学”等实践色彩浓厚的建议和期待。

与此相反,相当比例的大学生也表达了对传统的说教式教学模式的不满和批评。比如“你最不喜欢的思政课教学方式”以及“你最不喜欢的思政课教师”这两个多选问题,87.6%的受调查学生选择“说教”、“照本宣科”、“脱离现实”、“沉闷”等选项。针对“你对现行的思政课考试方式的看法”选项,71.6%的受调查学生表示“更喜欢开卷考试”、“试题不应是书本知识的简单重复”、“光看卷面成绩”。

综上所述,高职学生对思政课为代表的高校德育充满了走工学结合、实践育人的期待,对目前普遍流行的高职德育重理论、轻实践,重考试、轻培养等问题反感强烈。

二、高职思政课实行项目教学的可能性分析

“工学结合”环境下,建立一套不同于改变传统的以教材为蓝本的课堂教学内容,注重对高职生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纪律、职业行为等方面的培养与教育。在内容上从学生参与的实际工作的需要出发,理论结合实际。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等学校德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帮助大学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的重要课程。思政课课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在思政课中开展项目化实践教学,具有内在的合理性与可行性。

1.项目化教学具有浓厚的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特点。思政课项目课程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加强思政课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之间的相关性,加强课程的实践性、动手性、活动性以及有效性,以提高学生德育综合能力培养的效率。

2.项目化教学以“情景设定”、“项目完成”为操作线路,按照课程章节代表的总项目,划分为若干个子项目,围绕项目进行课程设计,以接近情境性,把学习情境和工作-生活情境对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项目教学实践乃是基于课程本身的特点,即思政课强调“学以致用”、“社会观察”、“行为导向”的功用性,要求理论必须与工作实践紧密结合,教学的目标和要求必须是面对实际的工作,以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理论掌握和规范实践。这一目标和要求恰是符合高职教育项目课程的特点及课程改革的根本目的。

3.思想政治理论课项目化教学的总体操作路径,是根据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结合思政课的特点,在教师的指导下,将需要完成的实践任务以项目的形式交给学生,学生以小组工作方式,按照实际工作的完整程序,共同制定计划、分工合作,共同完成整个项目活动。通过课程项目教学,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人人参与的创造性实践活动。对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全面评项目教学的影响因子

德育走工学结合,从原来封闭的课堂环境走向较为开放的新环境,包括开放式的课堂、实训室化的研练基地、校外实践基地等,在带给学生全新、立体的体验的同时,也会给学生带来某些冲击,产生一系列难以预知的新情况。因此,对德育课工学结合的影响因子作出全面的预测、分析和判断,研究新的工作生活环境、社区环境、经济环境、治安环境、信息环境、生态环境等给“工学结合”过程中学生思想工作带来的利弊影响,就成为高职院校德育课程工学结合的首要任务。

1.探究工学结合所可能付出的“教学法成本”。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行项目化教学改革,其重要背景是传统教学法难以适应职业教育工学结合、精技博雅的要求。这里就蕴含着一个内在的矛盾:传统教学法与项目教学法,二者在课时、方法、考试、师生互动性等方面,存在着截然相反的效果。简单说,传统教学法不具备项目教学法的特点与优势,项目教学法则要突破传统教学法的藩篱,使思政课教学呈现出与传统教学法完全不同的图景。

然而这并不是二者关系的全部,项目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之间存在着互相支持、补充完善的可能性与操作空间。这是因为,思政课基础知识的掌握是是项目完成的基石,而重视知识掌握与理论传导正式传统教学法的优势,不能忽略,其在基础知识点系统化方面可以更清晰。因此,在实行项目教学改革的氛围下,我们要正确估计其对传统教学法的冲击,准确把握二者的关系,兼备“两个课堂”、“两种模式”,既重视项目划分的“分析思维”,也要保留和发扬传统教学中重视理论归纳、经验总结的“综合思维”。在把思政课程总目标细分成一个个小目标,每个小目标体现在项目中的小模块上时,要保证学生建构的知识框架系统全面和系统。

2.工学结合所可能付出的“教师成本”

项目化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同时,要充分发挥教师在项目选择、设计、实施、评价中的主导作用。思政课项目化教学在实施过程中,除了理论知识传授外,更重要的是对学生进行过程性的渗透教育,这就要求思政教师掌握丰富的人文社会知识、专业理论知识和良好的人格魅力,并能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率先垂范,以达到最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第一,项目化教学是一种“强”、“优”、“精”的教学理念,对教师要求很高;从有关项目教学的有关研究来看,思政课教师接受和消化这种新型教学方式,需要从能力、观念上实行转变。此外,由于项目教学的实施,传统的教案、课件不再简单适用,需要重新设计与操作,工作量巨大,对教师来说也是一个艰苦的过程。

第二,项目化教学要求教师必须加强有关的教学研究。这对于教师来说既是一种动力,也是一种压力。项目化教学作为一种实验性、研究性很强的教学方法,其规律性、有效性、操作性的研究尚存在不小的空白,尤其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涉及到“大思政”、工学结合、整体德育制度设置等问题,不关注、不研究这些问题,项目教学是难以取得理想效果的。可喜的一方面是,项目化教学可以使任课教师教学与科研找到有力的结合点,可以综合统编教材,结合广泛文化社会资源以及热点问题,编制辅助教材和新型课件、教案。

3.工学结合所可能付出的“学生成本”

教学是教与学的统一,也是师生相互促进的过程。教学改革不仅需要教师做出调整,也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和实践方法,项目教学在实施过程中,难免会遇到来自受教育者方面可能的挑战。

第一,学生在认知上不熟悉项目教学的要求与内容,在实行项目教学之初会出现短期的不适应。

第二,学生在态度上以“无所谓”应对,消极对待项目教学。90后高职学生对社会的认识总是充满着好奇,渴望参与到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问题的讨论与实践之中,这是引起他们学习原动力。但在传统的思政课教学过程中缺乏有效的激发方式,导致他们对思政课“无所谓”的态度成为惯性,势必影响到他们对项目教学的接收及参与。

第三,学生在操作上不配合,对于参与项目完成表现出兴趣低落,精神萎靡,消极应对,教学效果不明显。出现这种情况,一方面与传统的《基础》课教学方法有关,即流于照本宣科的程序化灌输,学生时常处于一种机械、被动、甚至冷漠、厌恶的状态,缺乏学习兴趣;也跟项目完成需要学生动手参与、思考参与有关。

四、探索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模块的转变

1.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使教学组织形式具有多样性和灵活性。改革课程实践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具有综合性和开放性。改革教学方法,使实践教学过程具有探究性和合作性。改革教学评价方式,使教学评价具有多维性和全程性。

在项目化教学过程中,教学以专题目标内容作为纵向坐标,以学生接受任务驱动作为横向坐标,形成一个动态流程。专题目标内容的设计,以课程教学目标为基础,结合学生专业特征和学生实际情况来确定;任务的完成方式在教师制定的原则下,学生自行选择,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整个任务的实现过程由学生自主完成,通过学生互评、自评、教师点评等立体化评价方式,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

小组合作、分工完成的效果,一方面,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了教学实效。培养了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了学生团队协作和竞争意识。提高了教师教学水平。

2.项目引进,包括:把真实的项目引进实践教学;把时事项目引入实践教学;把学术项目训练引入实践教学;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门与社会观察、现象分析结合非常紧密的课程。下面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简称《基础》)为例,说明项目引进中“社会观察”项目的具体操作。

项目一:理智与情感交织:爱国主义

情景设置:当代青年在爱国问题上的几种主要的认识和体验(倾向、误区、困惑)。

项目分解:第一,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是一回事吗?第二,爱国主义作为一种传统;第三,爱国主义与中国梦的关系;第四,爱国与热爱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的关系。项目分解后,由四个小组抽签决定所负责项目,项目完成的形式为微电影、戏剧等。

项目展示:由各个小组根据自己所负责的项目内容,展示自己完成的作业形式。

项目评价:第一,小组相互打分;第二,教师打分。

项目引导:教育工作者和思想工作者应该对青年中存在的种种困惑和误解及时坚定地给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事实判断,在项目总结中,应该在爱国问题上给青年学生以明确的价值引导,即爱国是一种朴素的情感,是人们对国家符号的深厚感情,调整个人与国家、民族关系的道德规范。爱国是一种情感,表现对国家符号的赞美、依恋、自豪、自信、自尊、归属和忠诚、责任等许多美好的感情。爱国也是一种觉悟,就是以某种观念、思想、理论的形式对国家的不足和失误提出批评和建议。爱国与民族主义。爱国必然包括一定程度的民族主义,但不能任由民族主义无限膨胀。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党的领导的关系。一方面,社会主义需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另一方面,爱国主义应该提高到社会主义的高度。

3.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转变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高校德育体系的其中一环,德育体系中的其他环节作为思政课项目化教学改革的“外部性”问题,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才能保证项目化教学拥有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制度保证、后勤保障等。具体来说,必须建立强有力的、统一的、科学有效的领导新机制。加强制度建设, 以制度管人。建立与“工学结合”职业教育相适应的思政课教师聘任和培养制度、教学管理制度、学生管理制度、弹性学分制度、学生实习实训思想表现与行为规范的评价与考核等制度。

〔参 考 文 献〕

〔1〕Frey,K.Die Projektmethode.Beltz-Verlag.Weinheim,Basel〔EB/OL〕.2002.

〔2〕钟山学院《课堂教学价值取向研究》课题组.高职教育“有价值取向课堂生活”的课程;高职学生全面重点“适应”与“发展”;高职教育“有价值取向课堂生活”的原则、内容与方法〔J〕.职教论坛,2007,(01).

〔3〕许高炎.综合实习〔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2.

〔4〕姜大源.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的理论、策略与方法〔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9.

〔5〕王军伟.面向21世纪中等职业学校课程与教材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9.

The explore and Practice of "Project Based

Learn-ing"reform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courses

Yang Lan LI Lin-hong

(DongGuang polytechnic,China,Dongguan,523808)

Abstract: "Project Based Learn-ing" is an effective teaching reform type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courses under the work-study combination .We must evaluate exactly about the infects in "Project Based Learn-ing".Transform the traditional classroom teaching organization form, making the teaching organization flexible. Take the use of real project, current projects, academic training project. And last ,we chan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mechanism.

Key words: Project Based Learn-ing Infect Project introducing

[收稿日期]2015 ― 01 ― 18

思政课的课程设计特色范文第4篇

关键词:网络视域 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观 思考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信息技术的不断进度,网络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越来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调查显示有63%的大学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了解的渠道方面选择网络和电视,而选择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仅占27%。由此可见,网络视域下新媒体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方面已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网络视域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F状

1.大学生利益倾向化明显

市场经济既改变了经济模式,也改变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在效率优先以及竞争原则下,社会消极现象在不断蔓延,人际关系也逐渐趋利化,这些因素都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当代大学生主要是“90后”、“95后”,他们追求潮流,对新鲜事物有着极强的好奇心,思想上容易受到外界事物的影响,表现出极大的不稳定性。一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倾向,追求个人利益;在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时,往往只注重个人利益,忽略社会利益。二是价值观念呈现多元性特征,价值主体多样性,造成了价值取向的多样性。

2.大学生理想目标模糊

目前我国大学生在政治观念方面,主流是比较积极向上的,但部分学生理想信念缺失,主张以自我发展来看待政治问题,对政治理论课普遍冷漠,生活上追求物质享受,道德理想上评判标准模糊,诚信意识缺失;社会责任感缺乏、协作观念较差。由于大学生正处于政治观念形成时期,政治观念尚不稳定,思想又比较活跃、好奇心强,对外界的变化比较敏感。特别是西方思潮和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使得部分大学生人云亦云,在政治信仰上呈现盲目性与多元化。

3.大学生民族自豪感不强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热衷于用西方的价值观念来评价中国的现实,夸大了中国现在的困难和问题,过分注重个人的物质利益,淡忘中华民族的优良美德,否定传统文化的价值。长期以来,由于教育手段和教育渠道落后,鲜活事例少,与时代的结合度不高,造成了民族精神构建的总体效果不佳,使得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不强、诚信缺失、民族自豪感不强,不理解爱国的现实要求。

4.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普及化程度不高

调查发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已被学生所熟知,但需要进步一普及。73.09%的大学生对“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信心;45.73%的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有哪些”选择正确;30.67%的学生对“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选择正确,有 32.23%的学生不知道或不是很清楚或者选错项了;对“大学生优良道德品质主要表现”,选择“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比例分列第 7、6、4、2 位;“影响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因素”排第一的是“社会公平的缺失”;“对一个人的价值观形成影响最大的是来自于家庭”。

5.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可度不强

根据调查,学生对“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看法”,排在第一的是认为“和现实生活密切相关,需要倡导”的占 70.25%;对“个人梦想与中国梦实现是否需要凝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看法”,认为“是”的占 89.9%;对“是否在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尚有 40%的同学没有选择“是”;调查显示,“66%的学生因为没有系统学习过经典著作,对其理论的精华没有深刻理解,22%的学生觉得指导思想和意识形态对其比较遥远,11%的学生觉得理论已过时没必要再去学”;在“您更乐于接受什么的方式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选择“思政课上老师生动的教学”的占 38.11%,位列第一,但同时在“思政课对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用”回答“现实与理论教育存在差距”的占 46.46%,也是位列第一。由此可见,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认可度有待进一步加强。

二、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现状的思考

从总体来看,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取向是积极向上的,整体思想道德素质在社会各个群体中居于较高的水平,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具有初步的了解。但不容否认的是,当今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仍存在许多问题,令人堪忧。

1.教育内容不够明确

(1)教育内容过于抽象和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社会主义一般价值的抽象升华,具有很强的理论性、抽象性和概括性。这种系统化、理论化、规范化的理论与大学生感性化、具体化、现实化的生活有很大差别,大学生难以深入理解并将其付诸实践。一是夸大了教育内容,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为高高在上的信条,高于大学生的理解能力,从而脱离了现实生活和大学生的思想实际,使大学生逐渐产生抵抗情绪,无法从内心接受并领会其深刻内涵。二是教育者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差,导致在教育内容的制定过程当中不能正确把握教育方向,教育内容显得浅薄单一,教育的过程中往往流于形式,不能引起学生充分的共鸣,更不可能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2)教育内容不断变化。一是由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材的编写往往只从理论层面进行论述,未能充分融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理念。二是在教学过程中仍存在着照本宣科现象,无法将不断变化的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融入到“思政课”教学当中。因此,对于本身对枯燥乏味的思想理论课缺乏兴趣的大学生们而言,更加难以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难以达到预期成效。

2.教育教学方法单一

(1)“思政课”教学缺乏活力。随着高校教学改革的顺利推进,“思政课”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不容忽视的是仍然缺乏创新性,课程设置呆板、活力不足。在教学过程中,仍然采取“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方式,教育主体单方面的灌输传授,教育客体被动接受,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交流,学生与学生之间缺乏合作探讨,难以引起学生共鸣,很容易使大学生产生厌倦情绪,所以课堂气氛就显得死气沉沉,缺乏活力。

(2)教学不符合学生心理需要。课程的设计除了要立足于实际还必须追求课程价值的最大化,以取得最佳的课程设计效果。而我国课程设计的最大价值,就是在我国现有的条件下,以我国社会发展水平和青少年全面健康成长的需要为契机,创设最有价值的课程计划、标准及各类基本教材。课程的教育价值不在于仅仅培养人才,更突出地表现在能够实现和满足人的需要方面。调查发现,当前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设计取向普遍侧重于政治性灌输,功利性较强,忽视了学生个性和心理发展的需要,忽视了大学生的内在情感需求。

(3)教学脱离社会实践。大学生作为时代的精英和高素质人才的代表,具有较高的价值认知水平和明辨分析能力。但是,当前大学生群体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是理论高于实践,缺乏社会实践能力,社会阅历不足,眼高手低。一是单一式理论教学和考核方式忽视了实践教学的作用,使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形同虚设。二是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不足,不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经验的实践教学的展开,造成理论与实践的脱节。

3.教育管理不到位

(1)大班授课针对性不强。调查发现,大学教师的数量明显不足,尤其是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更加缺乏,因而只能实行大班授课制。这种模式的授课方式由于缺乏针对性,教师不能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以及接受能力,在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时无法一对一地为每一位学生量身定制具体的教育方案,往往按照教师的进度以“满堂灌”的形式进行,教师与学生只是扮演了“演讲者”与“观众”的角色,缺乏必要的交流与沟通。

(2)教育缺乏持续性。一是高中与大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过渡不合理,未形成由良好的衔接机制,大部分高校对刚刚进入大学校园的新生来说除了高考分数几乎一无所知。二是当前高校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课程融合在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当中,而且在课程设置上基本设置在大学一、二年级,而在大学三年级与四年级期间却基本不设置相关课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没有形成长效性。

4.辅导员队伍质量下降

(1)辅导员专业素质欠缺。当前,许多高校辅导员的水平与其专业教师的角色相差甚远,选拔任用制度不合理。一是部分高校的辅导员往往是由本校刚刚毕业的学生担任,虽然熟悉学校的事务,但是由于缺乏足够的经验,专业素质不足,所以在进行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过程中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二是辅导员群体大都不是专业科班出身,他们没有接受过正规的辅导员专业素质教育,缺乏成为优秀专业辅导员的素质与能力,所以在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就显得力不从心。

(2)辅导员思想上不重视。高校辅导员承担着“传道、授业、解惑”的重大任务,随时关注大学生学习及情感上的变化,他们的一言一行深刻影响着大学生“三观”的正确选择,影响着大学生未来的人生发展方向。{查发现,一部分辅导员从心理上不太认同甚至抵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表现为自身价值观扭曲,不能为大学生良好价值观的形成做好表率。一是国家与社会责任意识淡薄,未能充分履行辅导员的职责。二是部分辅导员自身道德素质不高,有的甚至曲解核心价值观的内涵,进而不能以身作则,难以树立好的榜样,导致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识模糊,不能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严重影响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成效。

(3)辅导员行为上应付了事。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但实际情况是高校辅导员兼任除专业课授课以外的所有学生管理工作,事务繁杂多样,往往被戏称为“大学生保姆”,而辅导员的本职工作却被学校大量的事务性工作占据,缺乏足够的重视,疏于开展实质性的教育工作,在行为上敷衍了事,无法有效地完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

5社会实践活动流于形式,效果不明显

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时,已经逐步把社会实践活动作为重要的一环纳入到了教育的过程中。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组织、实施也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积累了一些经验。但是,在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取得成效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需要引起重视的普遍问题。一是长效运行体系不健全,对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视力度还不够,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重课堂、轻课外。二是深化创新机制不健全。高校社会实践的内容和形式创新不够,不能根据形势发展变化的实际和大学生的要求,丰富实践活动形式,更新实践活动内容,导致实际效果不太理想。三是考核评价机制不健全。许多高校没有制定专门的实践教育考核办法、绩效指标和考核条例,实践考核评价体系不科学,制度不严格,操作不规范。四是思想内涵建设不健全。许多高校普遍倾向于注重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形式和大学生的参与程度,而对社会实践活动的思想内涵建设重视不够,出现了流于形式、忽视内涵的倾向。

6.校园文化建设缺乏深度和广度,整体协调性不足

高校校园文化对当前社会结构的变动、生活方式的变化和思想文化的激荡都给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和思想活动带来影响。一是缺乏明确的校园文化建设目标。一些高校单单重视显性的校园物质文化建设,而忽视隐性的精神文化建设,影响了校园文化的整体协调,导致其发展结构不尽合理。二是缺乏丰富科学的校园文化建设内涵。有些高校通俗文化流行,高雅文化难觅。有些高校娱乐型活动较多,科技型文化较少,导致校园的学术气氛不浓,科研成果不多。三是缺乏切实可行的校园文化建设规划,缺乏完善长效的校园文化建设机制。负面的网络文化消解了校园文化的主导价值观念。网络文化的多元性以及网络教育资源内容庞杂,趋向多样化、个性化,并出现了多种价值评判标准并存的局面。这对于大学生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势必产生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削弱了校园文化的精神整合作用,造成大学生道德人格的缺失。

参考文献:

[1]陈芝海.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3(4)

[2]欧融.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全程化研究[J].前沿,2014(3):38-39.

[3]张立成.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12)

思政课的课程设计特色范文第5篇

关键词:程序设计;课程设置;全英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9-0138-02

英语教学是把外语作为知识的载体,所讲授的知识与英文语言相联系,既要学生掌握所学的知识,还要学生从两种语言、两种思维角度理解同一个问题。这样就涉及到了师生外语水平、学科特点、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学生的英文水平参差不齐,理解受限,而知识是环环相扣的,这容易造成学生依赖母语,而忽略英语教学的内容。鉴于这些情况,势必要研究如何让程序设计课程和英语教学系统地结合起来,探索有效的手段、方法和模式,进行全英语课程教学。

一、课程设置

英语课程的开设与否取决于教师和学生的英语水平,为了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和学生英语沟通是否流畅都很重要,所以课程的开设时间和课程的性质至关重要。

1.课程开设的时间。针对学生的英语学习基础,全英语程序设计课程适合在大学三、四年级期间开设。因为经过了一段时期的英语课程学习和英语竞赛考试的磨炼,对于学生的英语水平有了一定的基础和提高。在此基础上学生在学习新的程序设计语言时,只需要了解该语言的语法特点就可以在短时间内融会贯通,从而学以致用。

2.将全英语课设为选修课。学生的英语水平都是参差不齐,对程序设计语言的掌握程度也是不尽相同。将全英语课程设为选修课可以让学生根据自身的情况做出选择,从而使班级同学各取所需,从而有助于课程的顺利开展。

二、教材的选择

选好课程教材,对于程序设计课大有裨益。好的教材不仅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学习,还可以加深课程印象从而更好地节省阅读时间。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样,也可以方便教师教学并节省教师备课的时间。国内有些教材是从英文原版教材翻译而来,但是由于语境、地点、时间的改变,有些翻译不能很好地表达原著的意思,给使用者带来很大的阅读障碍。所以在程序设计课程中,可以选择英文原版教材加中文教学讲义的形式。笔者建议选取原版教材,这样可以减少学生对翻译的依赖性。但是教材的可读性要强,能够更好地吸引学生的阅读性。针对一些不太容易理解的概念,我们可以采用比喻、举例和相应的图表来进行表述。

三、实验课程教学

在程序设计类课程中实验教学举足轻重,在一些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当中,实验设计特别重要。其中国外很多的先进技术都值得我们借鉴参考。

1.实验就是课内实验跟课外练习。所谓的课内实验也就是让学生在课内完成的实验,内容比较简单,其考核的结果列入日常的实验成绩中。而对于课外练习是依据大多数学生在课内无法完成的难度来设置的,这要求学生能够利用大量的课外时间来进行知识的复习与消化,并且能够形成团队意识来共同解决问题。

2.曾有研究者提出将大实验贯穿于每个阶段当中,知识是互联的,我们通过一个大实验来将所学的知识贯穿到一起,进而解决一个更大的问题。这样不仅可以很好地复习所学知识,而且能够使所学的知识贯穿起来,以便于更好地掌握。有时候往往单独看问题会觉得比较容易,把这些简单的问题贯穿到一起时会发现很多其他的问题;正是这种发现问题、纠正问题的过程跟能力是学习程序设计所必须掌握的技能。

四、教学改革

1.模式改革。大部分学生对于程序设计类课程的领悟都有一段适应的过程,尤其是全英语课程。因此,课程也要注意教学模式的改革,内在动力和外在压力并进,提升学生对全英语程序设计的理解、掌握和运用能力。兴趣驱动教学:从兴趣驱动出发,结合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将工程化的方法应用于编制软件中,真正地让学生理解做软件的整个思想和过程。在“做”中“学”,淡化基础知识的讲解,需要用到的部分学生课下自学。项目驱动教学:以若干个完整的教学案例作为项目研究,一步一步地贯穿完成,教师在教学中发挥引导和关键步骤点拨的作用,将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引入结构化程序设计和模块化思想,实现计算思维的训练和实践能力培养的目标。

2.考核方式改革。可设置课程设计、笔试成绩、平时成绩等环节。课程设计:考核方式可采用课堂答辩的形式,成绩=小组得分(50%)+个人得分(50%)。小组得分:由每组组长讲解自己小组的软件,讲解其功能和特色,其余小组长和老师共同打分,老师(60%)+小组长们(40%),确定各组的分数;个人得分:组内互评,一名同学讲解自己所做部分,本组内的其余同学和老师一起当评委,为每位同学打分,老师(60%)+同学(40%)。笔试:重点考查学生的语法结构等基础知识,以选择题和阅读程序为主,考查学生运用基础知识解决问题的熟练程度。平时成绩:根据学生平时作业、上课出勤和上机过程中的表现,综合评分。总评分比值分配:课程设计(50%)+笔试(30%)+平时成绩(20%)。

3.开放性实验的尝试。为了让不同接受程度的同学课后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安排上机练习,可以尝试开放性试验。授课老师要对实验过程进行监督管理,并且验收实验结果,以避免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不按照要求进行操作或者是抄袭他人实验结果。另外,学生进入机房的时间、离开时间包括使用的计算机进行试验都要采用实验账号进行统一管理。每个周期分配给学生一定量课时的上机机时,要求学生一定在规定的周期内用完,没有用完的机时全部清零。所有学生的实验结果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验收。没有进行实验验收的学生记录到教学过程登记表。为了避免学生之间相互抄袭,可以灵活采用多种方式进行。

学习的过程是学生积极主动探索的过程,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体,是知识体系的主动建构者。计算机本身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交互友好、开放的实践环境,非常适合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本文尝试着从改善教学方法、优化考核机制等诸多方面去组织学习,强调以项目为核心,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的方法来提升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今后,还可以尝试以计算思维的培养为目标,以各级竞赛为促动,以就业需求为动力,提升学生的对全英语程序设计课程的兴趣和实践动手能力,进一步强化学生的综合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刘旭红,佟俐鹃.“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双语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27):77-78.

[2]胡青,黄勤,李楠,等.对程序设计类课程双语教学的重要性和实施方法的思考[J].计算机教育,2008,(8):9-10.

[3]姚争为.程序设计类课程的全英语教学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3,(8):77.

[4]叶成荫,何愉.“Java程序设计”双语教学研究[J].价值工程,2012,(4):244-245.

[5]韦邵杰.C语言程序设计全开放性实验教学改革初探[J].科技信息,2009:440-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