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校校园网规划与设计论文

高校校园网规划与设计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校校园网规划与设计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高校校园网规划与设计论文

高校校园网规划与设计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民办高校 文化建设 人文 创新

一、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结构调整中的矛盾。

民办高校建设初期未能找准其在高等教育中的定位,于是在逐渐完善发展中,纷纷开始进入教育结构性调整阶段,向应用性民办本科院校方向发展,构建出多种多样的办学体制。由于处于改革和发展的转型阶段,学校的各个方面未能做到同步发展,致使校园文化出现继承与创新发展的冲突。学校花费主要精力争取国内排名和获得更多的生源,忽略校园文化这个软实力,使得很多学院自身探索出的特色没能得到传承,更难取得进步和发展。

(二)学生个性差异,综合素质亟待提高。

青年大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个性差异,从而也对高校校园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青年大学生,初生牛犊不怕虎,有闯劲儿,敢于尝试新鲜事物,但是毕竟身心发育不成熟。遇到紧急事情,如果激动;好不容易培养起来的兴趣也很容易就被浇灭或者转移,特别容易跟随社会上新出现的各种思想。此外,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们也比较容易自高自大,对自己的期望和评价很高,却没有意识到自己缺乏社会经验,行为和社会现实不和谐。这些构成了校园文化建设中极其不稳定的隐患。

(三)校园文化功利性强。

民办高校自身多由社会知名企业家所筹资建立起来,其诞生就带着商业色彩,更倾向于以赚钱为目的。伴随着校园与社会之间的联系的渠道越来越多,学校中不可避免出现了社会上的不良风气,一些消极、庸俗的思想进入了校园文化中。

二、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策略

(一)以人为本、合理规划,加强物质文化建设

民办高校校园文化的规划与建设过程必须始终体现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理念:体现以人为本,为人创造环境;体现理解人、尊重人、关心人;体现使用方便和无障碍设计。比如学校交通规划设计上,要尽量将人车分流,减少车辆对人们学习、生活的影响;在校园内多设置一些休闲、健身场地。要建造安全、舒适的环境,营造充满人性化的校园。另外,网络资源的筛选和网络接入的便捷性,要以学生的知识学习为参考,以学生接入网络的方便性为指导。校园网的建设还要注意适当的超前性和高度的可靠性,能够满足信息化教学对数字、图像、视频等大流量数据交换的需要,在信息点的分布上要考虑重要教学、科研、信息检索等空间的数据密度,真正以学生和教师的需求为出发点,服务好民办高校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民办高校要合理地规划资金来源,使资金来源多样化。在保证校园物质文化建设资金充裕的条件下,提高整体办学实力,从而实现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与和谐发展。目前,我国的民办高校还处在自己投资自己收益的阶段,投资巨大,投资周期长风险大,所以学校的可持续发展要建立在各部门协调配合、共同努力的基础上,使用多种融资渠道。

(二) 人文与科学创新结合,公平公正,加强制度文化建设

所谓人文素养,就是人文科学的研究能力、知识水平,以及人文科学观出来的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人的内在品质。其核心内容是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即人文精神。而科学精神就是指由科学性质决定的,并贯穿于科学活动之中的基本精神状态和思维方式。包括求真求实、追求真理、理性的怀疑、民主、自由、开放性、多元性、求证和检验的精神。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是人的两种基本需要,他们是并存的,缺一不可。

民办高校校园文化正是人文素养与科学精神交互融合的契合点。因此,在校园制度文化建设过程中,要坚持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的根本宗旨,并将其内化为师生做人、做事的基本态度和基本品质。通过制定可行的规章制度,营造好良好的制度环境,统筹安排科学精神教育与人文素养教育于学生的课堂内外,拓宽他们的知识面,克服由于教育的过度专门化所造成的科学与人文的分裂,改变各专门人才的单一倾向,促进民办高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发展。

民主、公开、公正是依法治校、依法治教的必然要求,是建设和谐校园的根本保证。由于种种原因,有些民办高校未能按照民主、公开、公正的要求进行制度文化建设,存在着一些与学校正常发展不相和谐的弊端和陋习。

总之,民办高校制度文化建设应坚持以人为本,调动校内一切积极因素,激发师生员工的创造活力,继承并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借鉴并内化先进的制度文化,开拓创新,以人为本,创造和培育引领时代的新型民办高校校园制度文化,保障学校又好又快地和谐发展。

(三) 传承历史、发扬民主、与时俱进,加强精神文化建设

民办高校的精神文化建设要发扬民主精神,注重人际沟通,最终目标是使每个人都能平等地参与到建设中去。民办高校一定要注意摒弃等级主义,唯领导指令是从,忽略广大师生的创造力。如果广大师生没有发言的权利,只能执行上级传达的文件命令,那么校园文化就成了领导的个人行为,得不到多数人的认可。而校园文化不是个人行为,是一个群体内共同构建出来的、被每个人都信仰的精神理念,所以一定要发扬民主精神。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趋势,使得高校在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时,也要由传统的文化知识教育向创新的素质教育转变,高校校园精神文化的建设要站在中国新世纪的变革、高等学校适应社会竞争、社会主义主旋律文化和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高度,使其适应社会的不断发展。在民办高校校园精神文化由精英教育向普及教育转变的过程中,校园文化活动将吸引不同层次、不同兴趣爱好的广大学生参加,提高自己的素质。同时,以开放的心态,吸收社会上的精华,共同来建设校园精神文化,达到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与时代要求相适应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戚文,加强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0(8).

[2] 马东辉,我国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问题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2007.

[3] 孔靓,柳宝珠,刘学民,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J],成功(教育),2009(10).

作者简介:

贺 慧(1984―),女,河南焦作人,硕士,郑州华信学院外国语学院教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高校校园网规划与设计论文范文第2篇

论文摘要:该文通过对我校的校园网络建设的阐述,说明了校园网设计遵循的几个原则、校园网建设中采用的关键技术以及在信息化大学校园中的网络相关应用。

论文关键词:校园;网络;建设;应用

1 引言

随着各单位计算机和局域网络应用的不断深入,特别是各种计算机应用系统被相继应用在实际工作中,各单位之间、各单位和外界媒体之间的相互交换和共享的要求日益增加,特别是近几年来,计算机网络以计算机应用为主流,同时高校的教学、管理等急需网络化、信息化,因此我校建立起了大规模的校园网络环境以适应现时以及将来的需要。由于高校作为培养未来信息化、综合型人才的基地,对网络新技术、新功能也有更高的要求。这些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要求更高的网络带宽、更强大的服务器处理能力、更快的网络速度。

2) 要求在安全防范、人员管理、场地管理等行政事务的管理上更有效率。

3) 学员层次较多,要求联系手段和信息手段的多样化。

4) 更多的工作站点使结构化布线系统较为庞大,易管理性、标识清晰的布线系统将大大减轻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

2 我校校园网络的建设

我校校园网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建设一个满足数字、语音、图形、图象等多媒体信息以及综合科研信息传输和处理需要的综合数字网,并能符合多种网络协议,体系结构符合国际标准或事实上的国际工业标准(如TCP/IP),同时能兼容已有的网络环境。

由于网络的应用日益增长,用户数量的剧增,百兆骨干网已不足以满足当前和将来的应用发展,因此我校校园网络采用交换式千兆以太网骨干网络平台,它能提供10倍于快速以太网的性能,充分保护在现有网络基础设施上的投资。千兆位以太网相对于原有的快速以太网、FDDI、ATM等主干网解决方案,提供了另一条改善交换机与交换机之间骨干连接和交换机与服务器之间连接的可靠、经济的途径。网络设计人员将能够建立有效使用高速、任务关键的应用程序和文件备份的高速基础设施。网络管理人员将为用户提供对Internet、Intranet、城域网与广域网的更快速的访问。通过在整个校园网络中的三层交换技术及VLAN,实现教学区、办公区、宿舍区的相对隔离,便于网络的整体管理规划。

3 网络建设的几个原则

3.1 网络系统的高性能

网络系统设计中的设备高可靠性要求和系统高可用性要求:核心交换机所有关键部件可以实现冗余工作,可以在线更换(插拔),故障的恢复时间在秒级间隔内完成。多级容错设计基于单个设备高可靠性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提高系统的可用性。

不管是校园网还是城域网、广域网,其上的信息应用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新的多媒体应用及新的数据应用对带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企业普遍采用的Intranet网络模式来说,其WWW服务器,FTP服务器,Lotus Notes群体应用服务器,Novell Server等服务器群支撑着整个企业的信息服务环境。企业各部门用户客户端应用软件,通过网络访问中心服务器,请求应用,查询数据库。网络的负载流量主要从边缘设备到和核心的数据交换,随着企业业务的发展,网络规模的扩展,以及应用的信息交换量增加,使得企业网络通常首先在核心发生通讯瓶颈现象。改善企业园区局域网的网络数据交换性能,往往是首先扩充核心交换机的交换性能,增加边缘设备到核心的数据通讯带宽,以减轻整个网络的瓶颈,使得应用软件的性能和效率得到提高。因此在设计校园园区局域网的原则上,首先应该考虑满足网络规模所要求的核心设备数据交换处理能力,以及边缘设备到核心的链路带宽。

就学校应用来说,其通过先进的计算机、网络等信息技术,实现办公自动化,可以提高学校的管理效率和水平。支持校园应用的基础设施是校园的园区网络,它的工作状况会直接影响到校园的办公应用环境,教学、管理、开发、设计等业务环境,财务管理、部门管理等环境,信息检索、数据库查询、Internet浏览等支持校园正常运行是必要服务设施功能。网络的可靠性要求是保障校园应用环境正常运行的首要条件,网络要求可靠性的同时,要求网络具有高可用性。不仅要求设备的部件冗余,同时要求网络的链路冗余,可结合物理层、链路层及第三层技术实现,以保证网络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提供信息访问服务。

3.2 网络系统的可扩展性

网络设计的可扩展性要求包括交换机硬件的扩展能力以及网络设施新应用的能力。核心交换机的灵活扩充性要求:核心交换机应该具有灵活的端口扩充能力,模块扩充能力,满足网络规模的扩充;同时提高性能,满足更高性能的要求。支持新应用的能力:产品具有支持新应用的技术设备,能够方便快捷地实施新应用。

在设计网络方案时,首先是满足现有规模的网络用户的需求,同时考虑到未来业务发展、规模的扩大,设计网络具有用户端口灵活的扩充能力。核心设备是整个网络的枢纽,用户端口数的扩充,需要增加配线间边缘工作组的设备,增加边缘设备的同时,要求连接核心骨干设备的端口数相应增加,因此核心设备应该可以通过增加的负载插槽容量。对于交换机来说,核心交换引擎应该可以满足最大配置下,无阻塞的进行端口数据饱交换,模块的扩充不影响交换性能。采用分布式交换结构可以实现了交换机的并行数据交换处理,优化网络的性能,本地交换和全局交换相结合的分布式交换实现灵活的模块、端口扩充能力。

3.3 网络系统的安全性

网络系统的安全性要求可以有效的控制网络的访问。灵活的实施安全控制策略。网络的安全性对网络设计是非常重要的,合理的网络安全控制,可以使应用环境中的信息资源得到有效的保护。在校园园区网络中,关键应用服务器、核心网络设备,只有系统管理人员才有操作、控制的权力。应用客户端只有访问共享资源的权限,网络应该能够阻止任何非法的操作。在园区网络设备上应该可以进行基于协议、基于Mac地址、基于IP地址的包过滤控制功能。在大规模园区网络的设计上,划分vlan,一方面可以有效的隔离子网内的大量广播,另一方面隔离网络子网间的通讯,控制了资源的访问权限,提高了网络的安全性。在设计园区网的原则上必须强调网络安全性控制能力,使网络可以任意连接,又可以从第二层、第三层控制网络的访问。

3.4 网络的可管理性

网络的可管理性要求网络中的任何设备均可以通过网络管理平台进行控制,网络的设备状态,故障报警等都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进行控制,通过网络管理平台简化管理工作,提高网络管理的效率。

在进行网络设计时,选择先进的网络管理软件是必不可少的。网络管理软件应用于网络的设备配置,网络拓扑结构表示,网络设备的状态显示,网络设备的故障事件报警,网络流量统计分析以及计费等。网管软件的应用由于提高网络管理效率,减轻网络管理人员的负担。网络管理的目标是实现零管理,基于策略的管理方式,网络管理是通过制定统一的策略,由管理策略服务器进行全局控制。基于Web的网管界面,是网管软件的发展趋势,灵活的操作方式简化了管理人员的工作。在设计园区网的设备选择上,要求网络设备支持标准的网络管理协议SNMP,同时支持RMON/RMON II协议,核心设备要求RAP(远程分析端口)协议,实施充分的网络管理能够,在设计园区网的原则上应该要求设备的可管理性,同时先进的网管软件可以支持网络维护监控、配置等能够。网络设备采用开放技术、支持标准协议:采用标准的协议保护用户的投资,提高设备的互操作性。网络设计所采用的设备要求采用主流技术、开放的标准协议,具有良好的互操作性,能够支持同一厂家之间的无缝相互连接与通讯。在设计园区网络原则上,发挥不同厂商产品的专用先进技术同时,必须强调考察设备的技术、协议的标准性,减少设备互连的问题,网络维护的费用,使用户的投资得到有效的保护。

4 数字化校园的必要性

对于校园网络建设来说,应用是目的,网络环境是基础,网络教学资源是核心,而人员培训与网络维护是保障。校园网络的应用主要分为四个大的部分:

4.1 学生学习的助手、学习资源的源泉

校园网是为学生学习生活服务的,是一种学习的工具。如宿舍的局域网应用系统,BBS系统等,她不但是学生与他人之间的交流工具,同时也是学习资源的提供者,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索学习和协作学习。

4.2 老师教学的辅助工具、同样是一种资源

校园网是为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活动服务的。如多媒体教学系统、视频点播课件系统、虚拟Internet教学系统的应用,可以提供教师的教学资源、辅助教师备课,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和支持教师再学习活动等。

4.3 行政部门的管理依赖

校园网是为学校教育教学、行政管理等服务的,因此对于高校的校园网络信息管理而言,一切工作的开展都是围绕着教学、科研进行的。如辅助学校的学生学籍管理、人事管理、财务管理、科研管理、数字图书馆等。

4.4 校对外交流的窗口

校园网是沟通学校与外面的窗口,主要体现在学校的网网络硬件环境建设中,利用它我们既可以很直观地从校外获取各种信息,也可以通过学校地网站向外各种信息,增强与外界地交流和合作。

高校校园网规划与设计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校园传媒;高校德育;大学生

一、校园传媒与高校德育的结合

校园传媒作为高校思想宣传阵地和信息交流工具,它包含教育、经济、文化、娱乐、体育等众多内容,满足了大学生学习、娱乐、交往的需要。作为高校德育对象的大学生,他们在与校园传媒接触的过程中,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校园传媒的影响,并且这种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超过课堂教学对学生的影响。因此,认真分析校园传媒与高校德育的关系,利用校园传媒做好高校德育工作是摆在校园传媒工作者和德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两者的关系应该是既互相结合又互相促进的关系。其互相结合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大学生能经常接触校园传媒的德育信息

由于校园传媒几乎覆盖了学生所有的信息来源,无论是听广播,看报刊、宣传栏、电视,或者是上网,校园传媒在课余时间成了与大学生相依相随的生活、学习的伴侣,大学生在与校园传媒接触的过程中也有意或无意地受到德育信息的影响。这为高校德育信息的选择、定位、宣传,做好高校德育与校园传媒的结合提供了新途径。

2大学生愿意接受校园传媒这种教育形式

由于高校的报刊、广播、电视和校园网所采取的讨论、深度分析报道、广泛参与等教育形式贴近学生生活,适合学生特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了学生情感共鸣,所以,更易被大学生所接受。因此,大学生愿意接受这种形式的教育。这为高校改变德育方法,做好德育与校园传媒的结合提供了新的契机。

3大学生乐于参与校园传媒的各种活动

由于校园传媒能为大学生提供大量的各种实践机会,所以很受学生欢迎。大学生既是校园传媒的受众,又是校园传媒的参与者,有的参与了校园广播的编辑、播音和撰稿,有的成为高校校报的作者、新闻记者和通讯员,有的担任了高校电视的播音员、主持人,还有的成了校园网的维护者和管理员,他们在主动参与校园传媒的活动中提高了能力,受到了教育。这为高校拓宽德育形式,提高德育的实效性提供了切入点。

4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在校园传媒中能真实地得到反映

由于大学生乐于参与校园传媒的各种活动,他们在开展活动过程中把自己的思想体现在所创作的作品中,无论是他们创作的诗歌、散文,喜欢的人物、歌曲、关心的国内外大事,在网上发表的观点、意见,进行的各种交流、讨论,都能流露出他们真实的想法。这为高校比较准确地把握学生的思想特点和动态,增强高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做好高校德育与校园传媒的结合提供了重要载体。

二、校园传媒与高校德育的互相促进

在加强对高校德育与校园传媒互相结合的研究的同时,还必须积极探讨二者的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问题,不断探索借助德育促进校园传媒的和谐发展和利用校园传媒创新高校德育的新路子。

1校园传媒是消除现代大众传媒负面效应的中坚力量

对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在形成的大学生来说,大众传媒的多元文化以及良莠不齐的传媒信息,不可避免地会带来诸多的负面影响。面对现代校园传媒给高校德育带来的新情况和新问题,高校德育工作者单纯地采取“堵”的办法是解决不了问题的。高校应该主动出击,充分利用校园传媒这一宣传、教育阵地,用先进的思想文化来教育、引导青年学生。针对现代大众传媒中文化霸权主义、文化殖民主义的来袭,我们要大力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重建东方优秀的传统文化,用深层次的稳定的内涵文明,充实浅层次的脆弱的肤浅文明,充分展现高校的文明形象和人文精神,增强校园传媒的文化含量;同时要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现代大众传媒的本质,培养和提升大学生的传媒素养,增强他们对现代大众传媒各种信息的辨别能力和筛选能力。

2校园传媒为高校德育提供了坚强阵地

校园传媒是高校理论建设、文化建设、思想建设、道德建设的有力工具和重要阵地,也是开展高校德育的重要途径。因为,校园传媒直接面向大学生群体,能深入学生的学习生活,有的甚至与大学生形影不离,并且传播的信息具有及时性、针对性和知识性等特点,所以它在大学生中具有广泛的影响力。高校可以有针对性地将相关德育信息随时通过校园网、校园电台、校园电视台自办节目、校报、系报、社团刊物、橱窗、板报、横幅等传媒手段,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职业理想、社会主义荣辱观等教育以及将所开展的相关活动的信息,传递给大学校园的学子们,发挥校园传媒的育人功能。3校园传媒已成为当代高校德育工作的一条重要途径

校园传媒弥补了高校德育课堂教育的不足。高校可利用校园传媒各媒体的优势,促进高校德育的有序开展。校园报刊传媒具有易于收藏保存、随身携带、反复阅读、相互传阅等优势,高校可利用这一优势对大学生关心的国内外社会热点问题做深度报道,刊登相关的理论文章,使大学生在阅读报刊的过程中受到教育、启发和鼓舞,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理性思维。高校广播作为一种新闻传播媒体,有着快速、灵活、生动、覆盖面大等优势,是高校的重要舆论宣传阵地之一和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是学校育人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思想政治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的双重任务;高校广播通过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栏目,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高校师生的思想,引导他们的行动,配合课堂教育,完成教育任务。校园宣传栏是师生相互交流、沟通、传递信息、探讨学术的园地,它具有内容替换方便自如、常换常新、形式设计多种多样等优点,尤其是大学生自己设计和制作的各种各样的宣传板面,不仅给学生带来美的享受,更是学校德育潜移默化的催化剂。校园网具有数字化、高速化、交互性、全时性、丰富性、开放性等特点,它真正地实现了把只有老师说教的“单向式”德育改为师生、生生交流的“双向式”“多向式”德育,把以处罚为主要手段的“管理式”德育改为以引导为主的“引导式”德育,把单调、呆板的“单一式”德育改为生动活泼、声图、音像并茂的“多样式”德育,把靠堵截为主的“封堵式”德育改为面向社会的“开放式”德育。

4校园传媒的丰富与发展有助于高校德育取得实效

校园媒体作为独特的校园舆论宣传工具,一直受到学校的大力支持,特别是近几年得到了飞速发展。它由原来的广播、电视、报刊、宣传栏等单纯传媒,发展到今天拥有校园网、手机等多种传媒;它由原来较单一的校内舆论宣传、文化服务等功能,发展到今天多样的社会化、开放性、人文性、信息化导向性等功能;它由过去大学生的“被动接受式”,发展到今天的“主动吸纳式”;它由原来自身设置的单一栏目,发展到今天的合理、多样的栏目;各栏目的内容由过去的呆板单调,发展到今天的图文并茂;由过去单纯的纸质信息发展到今天拥有数字化等多种信息;并且随着科技的进步它将有着更大、更惊人的发展。从校园传媒的发展趋势中可以看出,它的丰富与发展有助于受众获得更多的德育信息,有助于对大学生的思想困惑进行及时指导;有助于大学生在接受文化教育的同时受到德育的自我教育;有助于大学生及早了解德育信息;有助于德育工作者采用多种形式对大学生进行教育。由此可见,校园传媒的丰富与发展,使高校的德育信息和德育内容更广泛、更快捷也更多样化了,并且为高校德育的创新提供了重要载体和有效途径,使高校德育工作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5高校德育的创新有助于推动校园传媒的和谐发展

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校德育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和挑战,高校德育工作者如果惯用以往的一些德育理论、德育工作方法与途径,就不能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变化带来的新要求。校园传媒作为高校德育实施的重要载体和有效途径,在高校德育中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高校必须借助于在大学生中有着巨大影响力的校园传媒,来促进高校德育的发展。因此,高校应对校园传媒的发展规划做出统一部署和要求:一方面要加大校园传媒建设的投入力度,优化和整合校园传媒资源,为校园传媒的和谐发展提供物质条件保障;另一方面要科学合理地安排各传媒的的栏目设置和主要任务,用具有时代特征的高校德育信息,不断去更新校园传媒内容,以自己的特色去应对社会媒体的影响;对校园传媒中出现的不良信息问题要及时进行整治。同时要实现校园传媒间的有效互动,发挥协同效应,构建校园宣传强势,以达到多个传媒之间相互造势增值、延伸各个传媒功能的目的,实现对大学生的有效教育和指导。

参考文献:

[1]鄢万春.论高校主流传媒德育潜功能的实现[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

高校校园网规划与设计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一卡通;集成;系统对接

1 系统建设目标

我院在智慧校园、银行系统和校园网支持下,建设基于IC卡的“校园一卡通”应用管理系统,利用智能卡的便捷功能,依托信息化建设工作,促进学院各业务部门规范化管理,通过2年的使用,切实方便了全院师生学习、工作和生活。

“校园一卡通”系统建设是完全按照学院2009年制定的《智慧校园数据规范》和《学院中长期信息化建设规划》进行。“校园一卡通”系统作为智慧校园的核心应用项目,设计上符合智慧校园的整体设计思想。通过建设一卡通系统能够与学院智慧校园三大平台进行无缝集成,即系统实现了身份识别认证来自智慧校园应用平台的统一身份认证系统,能够及时地为智慧校园应用平台的共享数据库系统提供相应的必要消费查询数据,能够通过智慧校园门户网站的统一公告信息和通知。

2 系统设计理念

在系统设计时,应贯彻“以人为本、运行稳定、安全规范、管理科学”的原则,坚持以保障使用者利益为主线,做到一切体现使用者利益,在卡的使用和管理上提供最大程度的便捷;在各个消费环节,消费POS实际使用者承担相应的管理义务,确保每笔消费记录的完整性和有效性,从而减轻后台系统管理压力。

3 总体需求

“校园一卡通”首先要符合智慧校园整体规划和学院信息化中长期规划。主要功能消费、身份认证(依托智慧校园平台)、个人信息查询(依托智慧校园平台)等功能,其应用包含了我院所有的消费系统和身份认证。实现与银行系统、学校原有的各个应用系统及即将建设的学校智慧校园平台进行良好的衔接,并为学校潜在的其他管理信息系统预留规范的接口,学校现在可以随时增加其它管理系统接口。

4 建设内容

4.1 校园一卡通中心主机系统

校园一卡通中心主机系统是系统的数据处理中心和业务管理中心,由核心机房、管理机和各业务处理系统构成。核心系统提供身份认证(能够与智慧校园统一身份认证系统完全对接)、SQL Server服务、账务管理、应用集成平台、客户业务统一清算服务等;承担计算机网络系统中各种前后台业务的集中处理和控制,并管理全部的相关数据;提供查询数据源服务等。

4.2 卡务中心管理

卡务管理中心,负责校园卡中心房间基础装修设计,实现校园卡日常事务管理,身份信息的整理、人像采集、校园卡制作、挂失解挂、人员离校销户、补卡换卡等日常业务;实现校园营业商户报表打印和结算管理;实现现金业务管理,含现金充值、补贴放等;实现银行业务代管,含银行圈存等。

4.3 卡业务管理

卡业务管理系统是一卡通系统平台中的核心内容,它主要是对接智慧校园共享数据库实时对持卡人的信息及校园卡数据进行日常维护。

4.4 资金结算管理系统

资金结算管理系统是对一卡通资金在每个业务消费子系统上消费的管理,包括对师生用户个人资金的管理和对商户账务的管理。

4.5 信息服务/综合查询平台

通过计算机终端、智能通讯设备、终端多媒体机等工具连接到一卡通网站平台,为持卡人提供与一卡通系统相关的各类信息服务,使持卡人可以在校园内外通过互联网输入个人账号和密码来完成信息修改和信息查询服务。

4.6 金融服务

为一卡通系统提供金融服务,包括现金充值、银行转账、空中圈存、补助发放、培训费发放等功能。学生在入校之前,由招就办将银行卡(工行)会同新生录取通知书一并发放到学生手中。凭借银行卡,学生可将现金存入当地银行。在学生入学注册时,领取校园卡。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情况,利用校内自助圈存机或者手机将银行账户上的钱转入校园卡账户,以供在校园内的各种消费。

4.7 商务消费系统

(1)食堂就餐系统:通过在校园卡上设立的公共电子钱包可在食堂就餐消费。具有灵活多样的消费方式,可进行智能设置和项目价格定制,设定单项最高消费额(20元)。窗口机具有本地脱网工作能力,可以存储2000条以上记录,网络恢复后能立即同步后台数据库。(2)收费管理子系统:创建校园内部相应的收费科目,创建完成考试报名费、书费、军训、培训费等费用的收缴,并统计保存、打印,实现无现金管理。采用大额(>1000元)用银行卡,小额用校园卡的原则。(3)机房管理系统,刷卡上机,刷卡离开按时长扣费,实现了机房无人化管理。(4)场馆收费:用于体育馆、游泳馆、网球馆等收费场所。(5)浴室、开水房系统:配合后勤管理处的管理模式,采用小电子钱包模式。(6)自助洗衣子系统:可实现通断AC220V电源,达到控制洗衣设备的启停。通过开启系统次数来计算相应交易额,并从校园卡上扣除。(7)自助复印,联网收费。(8)新生宿舍智能水控系统对接(9)新生寝室智能电控系统对接。

4.8 身份识别系统

(1)行政楼大门门禁管理系统,与保卫处视频监控系统联网;系统能按人员设置有效开门区域、有效开门时段的权限。(2)会议签到子系统,系统具有签到功能,能在线/脱机考勤。管理人员可通过自动化办公系统预先设定会议出席人员。(3)考勤管理系统,对学生上课进行教务考勤;与教务管理系统进行无缝链接。(4)电梯管理系统,授权有关人员能使用电梯;(5)迎新管理系统,简化报道手续,与一卡通紧密连接;现场照片采集;物品领用;查询统计表;支持绿色通道明按部门、生源、日期、身份多种统计报到;报道情况通过web查询“一目了然”(6)通道管理子系统与图书馆采购的无障碍通道对接,在图书馆等公共场所的出入口设置通道控制器,对进出人员进行控制和管理,杜绝闲杂人员进入,保证安静、安全的学习环境。

4.9 其他系统对接

一卡通系统是一个提供以卡片载体的身份认证及金融支付的平台,一卡通可以为其他系统提供各种不同类型的接口服务,包括对智慧校园接口、图书管理系统接口、教务管理系统接口、财务系统接口、人事管理系统接口、学工管理系统接口、科研管理系统接口、校医管理系统、后勤管理系统接口、设备管理系统接口等。通过卡片或者与卡属性相关的信息共享和交换,实现跨部门的业务协同工作,方便师生员工。

5 总结

“校园一卡通”借助学院校园网和智慧校园应用平台把教务处、图书馆、学校医院、机房、餐饮、水电、体育馆、其他各类消费以及凡是需要应用“校园一卡通”的其他应用系统进行有效的集成,校园卡在校园内实现了替代学生证、教师证、图书证、就餐卡、学生医疗卡、上机卡、体训卡等所有其它卡,真正做到“一卡在手,走遍校园”。

[参考文献]

[1]汤惠芳.浅谈校园一卡通对高校财务管理的应用.时代金融,2013.07.

[2]叶玉兰.校园一卡通系统的设计与应用.吉林大学硕士论文,2012.12.

[3]王晓燕.浅析某高校校园“一卡通”系统.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10.

高校校园网规划与设计论文范文第5篇

论文关键词:网络时代;高校校报;“三贴近”

自1895年北洋大学校刊《北洋公学》问世以来,中国高校校报已走过了100多年的历史,到目前为止,全国几乎每所高校都有自己的校报。但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作为高校党政机关报、高校校园主导媒体的校报却面临着影响力下降、地位边缘化的危机。笔者以多年从事校报工作的经验,试解释这一现象并提出对策,希望能对同行有所裨益。

一、高校校报困境背后的思考

从理论上来说,高校校报作为定向师生的分众媒体,在大学的组织传播及文化建设等工作中本应大有作为,但从近年的调查统计、观察反馈来看,其影响力却呈普遍下降的趋势。根据传播学学者喻国明的解释,影响力是一种控制能力,表现为发出者对收受者的认知、倾向、意见、态度和信仰以及外表行为等方面和目的性的控制作用。没有了影响力,媒体就失去安身立命的基础。在笔者看来,校报影响力下降主要原因大概有三。

1.以宣传性湮没新闻性,使报纸亲和力下降

校报是高校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的主阵地,但从传播学的角度来说,受众对推销和宣传都有一种天然的警惕,因此,校报的“报性”决定了宣传不能通过空洞的单向灌输来进行,而应通过事实选择、议题设置等来实现,以服务受众来说服受众。遵循传播规律,将复杂抽象的信息形象化、简约化,易于在受众中传播,这正是校报有别于开会发文等宣传手段的地方。

但是,事实情况是,长期以来,不少人将校报的机关报属性误读为“宣传单”,报道领导、报道会议多,报道方式模式化,空话、套话黑压压,八股之风弥漫。甚至还有人错误地认为“领导宣传”就是“宣传领导”,将校报变成领导讲话和活动的信息栏。长此以往,校报当然会失去读者的关注。

2.行政化管理和封闭的工作环境,降低了校报的活力

从社会学角度看,影响新闻生产的主要有三个层面的因素:个体/群体层面因素,即记者自身的专业精神和新闻理想;组织层面因素,即编辑部常规的生产机制和报纸整体的定位及利益诉求;组织外部社会层面的因素,即新闻宣传的政策和行政部门的要求。这三种因素影响了记者的自我角色和生产方式,其中,后两种起决定作用。[1]

具体到高校校报办报的情况上,我们可看到,校报虽然大都有正式刊号,但与市场无关,管理上走行政化路线,例如经费由学校拨发,其数量往往只够硬性成本支出,人员由学校按编调配,几乎没有专业人士,人手不足且很少流动。由于人员少、经费少,全国只有5%左右的校报为周报,绝大多数是旬报和半月报,时效性较差。特别是,超稳定的工作环境、相对固定的工作程序以及进修学习机会的匮乏,让不少办报人员产生了惰性,没有工作创新的意愿和专业办报的能力。据此,我们不难发现为什么校报普遍缺乏吸引力。

3.网络传播新趋势的到来,让受众进一步“漂移”

在前网络时代,由于信息渠道较少,校报虽然总以一张面孔示人,尚能称为校园主流媒体,但网络时代的到来,使校报和其他纸质媒体遇到了真正的挑战。

近年来,由于受网络、手机移动终端等新媒介的吸引,受众对报刊的“黏性”减弱,大量读者特别是年轻读者向更为便捷的新媒体“飘移”。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6月,中国网民人数达到4.85亿,互联网普及率攀升至36.2%,手机网民上升至3.18亿人,在网民中的总比例达65.5%,微博用户数量以高达208.9%的增幅,从2010年底的6311万增长到1.95亿,在网民中的使用率从13.8%提升到40.2%。

网络传播理念对传统宣传模式的冲击也相伴同行。在重灌输、轻交流、权威导向的传统模式下,宣传者可以通过控制媒介和传播内容、操控宣传过程,使受传者依其设置的路径来了解事件及信息。但进入网络时代后,信息铺天盖地,个人制作和传播新闻也非难事,这就使得传统宣传模式失去了着力点,单从人人网、微博等社交媒体火热,而纸质媒体特别是党报、机关报发行日益艰难就可看出。

综上所述,高校校报之所以陷入困境,既有高校新闻宣传部门自身的原因,也受网络时代传播趋势变迁的影响。对此,研究者要辩证分析、系统求解。

二、高校校报“突围”战略解析

要在众多对手中胜出,商家要靠产品和营销,所以,高校校报的“突围”战略就是,以“三贴近”原则为统照,以专业服务为读者提供优秀的用户体验。

1.坚持“三贴近”,用温情和亲和力重塑形象,吸引读者

美国新闻学者杰克·福勒说:“为了生存,每份报纸都必须反映一个特别的读者群,通常情况下就如同手握一面镜子照着某一特别地方,报纸必须和他的读者共同分享一种感觉,一系列的兴趣、爱好和价值。这种报纸与受众共享的感觉就是传播学上所说的亲和力。有亲和力的媒体才能让受众产生认同。

提升媒体的亲和力,不仅仅是写得“软”一点、可读性强一点等技术操作问题,更是要贯彻以受众为本的指导思想。对校报来说,就是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师生)”的“三贴近”原则,以带着感情与体温的报道,赢得关注,以重塑富有温情和亲和力的形象。在笔者看来,用传播的理念办报,强调传者与受者的平等和互动,不会消解信息的导向性或意识形态内涵,相反,化刚性宣传为柔性说服,观点会更容易被接受。

校报坚持“三贴近”,就是要密切关注高校发展、校园生活的各个方面,立足本校,又不拘泥于本校,除了教学改革、学科建设、就业求职、科研进展等常规话题之外,也要关注和师生有切身关联的其他话题,如师生生活、高教动态等等。只有倾注感情,深入基层,研究师生,校报才能真正成为传播者与读者两个场域的“连通器”,在众生喧哗中彰显主流。

2.当好内容提供商,善用新媒体,优化用户体验

毋容置疑,全媒体、自媒体等网络传播新趋势让传统媒体广受冲击,但传统媒体仍有自己的优势——专业性和公信力。无论“浅阅读”怎样流行,总有一部分受众需要原创的深度报道,而这些必须依靠稳固的组织支持和专业记者采写来完成。这也是校报可以“突围”的理论依据。

校报留住读者要靠用户体验。接近性强的信息是受众需求最迫切的信息,相对社会媒体,高校可能空间小一些,但只要善于发现,能对师生关注的领域进行深入调查,做出有温度、有深度、有分量的报道,同样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当然,“酒香也怕巷子深”,校报除了当好内容提供商外,也要建立“营销网络”。道琼斯公司著名的“波纹”信息资源管理理念指出,一个新闻事件发生,就像一块石头投到水中,会产生很多波纹,像波纹扩散一样,事件的影响面也会迅速扩大,公司就可以把这个新闻通过道琼斯通讯社、网络版、CNBC电视频道、道琼斯广播、《华尔街日报》等7种不同媒体售卖7次,从而将信息价值“吃干榨尽”。有鉴于此,校报也要持开放心态,借助新媒体的快速、互动、便捷等优势,共建多元化传播平台。

三、高校校报提升影响力的操作路径

网络传播放大了校报的固有缺陷,校报面临生存危机,为夺回“麦克风”,校报必须坚持贴近性,致力于为读者提供“有体验感的新闻”,具体到办报实践中,则要从以下几方面加以突破。 转贴于

1.加强新闻策划,提高报纸的专业水准

新闻策划是一项富有创造性的系统工程,主要包括:宏观层面,指报纸的定位和新闻编辑方针的确定;中观层面,指相对固定的阅读单元(即各版、专刊、专栏等)的设计与策划;微观层面,指报纸对某一时期或某个选题的报道所进行的创意设计和组织调控。校报的新闻策划主要为后两种,内容包括:围绕学校中心工作和阶段任务、师生关注的热点以及重要事件和重大纪念日,根据版面定位,确定每期各版的报道主题、栏目选题,制定整体报道计划;对各专栏、专题、专版,编辑部还要具体确定报道角度、版面设计、报道时机等细节。

策划出新意、出深度、出冲击力,对出版周期较长的高校校报来说,一定要打好策划牌,而策划成功的前提就是选题切合实际。所以,编辑要广伸触角,通过会议、文件、采访、网站等多个渠道收集信息,无论单位工作要点、教科研动态、师生关注热点,还是时政资讯、行业发展、高教改革,事事都要关心。只有对社会发展、国家教育形势和党的政策有总体把握,对学校工作和师生生活有实际了解,编辑才能提炼出切合实际的报道主题。

专栏、专题、专版是新闻策划的重头戏,策划得好,报纸就变得“丰神动人”,《华东理工大学周报》的经验证明了这点。2011年5月,编辑通过与即将毕业的学生记者交谈了解到,在学校就业形势良好的情况下,却还有少数毕业生“待嫁”,原因是他们对自己的人生和职业生涯没有明确规划,在学期间浑噩度日,以致履历苍白泛善可陈。编辑就此敏锐地提炼出“大学如何不虚度”的问题意识,分别选择了留学深造、入职媒体、保研复旦等4位毕业生进行典型报道,推出专版“成长的足迹”,后以“我的逐梦之路”为主题在校园网主页上,众多低年级学生自曝“很受震动”。这个策划的成功之处就在于:主题贴近学生,将成才教育的话题于毕业季以毕业生现身说法的方式报道,不着痕迹的说服拨动了学子心弦;策划整合了碎片化的素材,勾勒出优秀学子奋发自强、勤于思考的群像特征,深化了报道主题。

2.增加非事件新闻和深度报道的比重,增强校报的“鲜度”

为避免“旧闻”盘踞版面,出版周期较长的校报要扬长避短,增加非事件新闻和深度报道比重,为校报“保鲜”。

非事件新闻是指“对一段时间内或若干空间里发生的诸多事实、情况、事件的综合反映,揭示带有分析性、启发性的总体情况、倾向或经验等”。综合消息、述评等都属此类。由于非事件新闻往往通过点面结合反映事物的发展变化,相比消息来说,对时效性要求不甚高,更适合校报刊登。

加强深度报道也可帮助校报“保鲜”。深度报道并不是一种新闻体裁,而是一种报道方式。相较于普通的消息,深度报道不只是告诉读者“5个W”和“1个H”,还揭示“为什么”和“未来会怎样”这些问题。传播规律要求,深度报道之“深”体现在立意上,写作却要求“浅”,新闻表述要故事化,注意场景、细节、对话的运用和叙述的节奏,语言有画面感、现场感。

也许有人担心校报没有深度报道的素材,其实,高校作为科技文化创新最活跃的地方,与社会息息相关,像科研方向和行业发展、学子的求学就业、高校“青椒”的生存状态等都可以入题。只要瞄准与学校发展、师生利益密切相关的题材,将素材放到大格局里衡量,校报同样可以做出有辐射力的深度报道。

专栏是非事件新闻和深度报道的可靠载体。以《华东理工大学周报》为例,3个新闻版上共有10余个常设栏目,其中“教苑撷英”、“学子说经”、“就业在线”、“校园写真最前线”、“校园牛人”等都是品牌专栏,除了常见的人物通讯、工作通讯外,也有工科学生性别比例变迁、毕业生留等调查性报道。此外,校报还紧扣热点、结合实际不断推出新专栏,例如,2009年,以宣传科学发展观为背景,根据学校绿色化工科研特色,推出报道教师为科研支撑可持续发展作贡献的专栏,陆续刊登5篇深度报道文章,获得广泛好评。而且,这种视野开阔、内容深度的取向也为内外宣结合铺平了道路,前述多篇文章都被《科技日报》、《文汇报》等媒体转载。

3.改革新闻报道方式,争取出彩、出新

报道的方式影响报道的效果,校报可从以下几点做起,突破僵化的报道方式,以求出新、出彩。

(1)写会议新闻突出其新闻价值。会议新闻是高校校报的“必选动作”,写好会议新闻,首先要认识到会议只是新闻由头,不是新闻本身,记者要回答读者“我为什么要关心”这个最具挑战性的问题,写作时突出有新闻价值、读者关心的内容,把会议写活,忌讳写成流水帐。

(2)新闻报道重事实、写细节。美国新闻学者卡罗尔·里奇曾指出,好记者要“让读者看见,令读者在乎”,就是要用富于表现力的笔把读者带到现场,用事实、引语、视觉和语言形象去触动读者的情感,或让读者获得更多的信息。为此,记者一定要做好观察现场、采集细节等基础工作。

(3)改进版面视觉效果。传播学研究揭示,近乎百分百的读者读报时第一眼看到的都是图片,所以,校报改善视觉效果的关键点是:精心琢磨标题和导语,给新闻“画龙点睛”;对报纸版式进行“可视化”设计,力求版面新颖;以信息量丰富、有冲击力的图片于“三步五秒”中先声夺人。这些都是编辑必须着意的基础性工作。

4.报网融合,打造多元化传播平台

全媒体时代,新闻工作者要根据媒介的特点和受众的偏好,将同一内容的新闻素材制成不同类型的产品。身逢其世,校报也要走报网融合、错位互补之路。

报网融合,首先要求高校宣传部门理顺管理关系,整合资源,建成由校园网、官方微博、校报、手机移动终端等多个媒体组成的立体传播平台,采编人员合作策划、作业,实现一条新闻、层次化写作、多形态展示,实现新闻集约化生产的目标,提高高校组织传播的整体影响力。

对校报来说,报网融合的积极影响,不仅表现在校报借此拓展了传播渠道,还在于它有利于与读者的深层次互动。例如,校报可以借网络更快捷地了解读者需求,做相应的深度报道,或者借网络互动提升亲和力,也可发掘师生“拍客”、“播客”资源,让受众全方位参与新闻的生产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