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规划设计框架协议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中新天津生态城:开创国家间城市可持续发展范本。
2007年11月18日,中国和新加坡共同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新加坡共和国政府关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一个生态城的框架协议》,国家建设部与新加坡国家发展部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新加坡共和国政府关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一个生态城的框架协议的补充协议》。协议的签订标志着中国——新加坡天津生态城的诞生。至此,中新天津生态城拉开了开发建设的序幕。中新天津生态城作为世界上第一个国家间合作开发建设的生态城市,将为中国乃至世界其他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样板;为生态理论创新、节能环保技术使用和展示先进的生态文明提供国际平台;为中国今后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合作提供示范。
在管理和运转中,中国和新加坡建立了两国政府副总理级的联合协调理事会和部长级的联合工作委员会,成立了中新合资的中新天津生态城投资开发有限公司,该公司作为中新生态城的一级开发商,是以天津泰达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天津泰达)为主体的中方联合体,与以吉宝集团为主的新方联合体共同组成的合资企业,双方各占50%股份。此举不仅完善了双方会谈、三方沟通、四方联席会议制度,还使中新天津生态城建设中的重要事项能够及时得到充分和有效的协商。
在具体合作方面,中新天津生态城投资开发有限公司规划前期部部长张伟向记者举例说,双方共同完成了国内首个指导生态城市建设的指标体系,编制了生态城总体规划。同时,成立了规划设计、经济促进、社会发展、水务、公屋5个联合工作小组,在招商引资、社区管理、公屋建设、教育培训、交通等方面的合作进展顺利。
2、唐山曹妃甸国际生态城:全球首创“141项生态指标”。
按照“世界一流、中国气派、唐山特色”的要求和“港口、港区、港城”协调发展理念,唐山市曹妃甸新区管理委员会委托瑞典SWECO公司、北京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了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城市详细规划。目前已完成 74.3平方公里新城总体规划,起步区30平方公里概念性详细规划和12平方公里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在规划设计中,学习借鉴了瑞典可持续发展理念和技术,科学制定了141项指标体系,构建了水利用及处理、垃圾处理及利用、新能源开发及利用、交通保障、信息系统、绿化生态、公用设施、城市景观、绿色建筑等“9个方面”的技术体系;在城市发展方向上,重点发展科技研发、休闲会展、金融贸易、技术服务、教育培训、城市服务业“六大产业”。
(一)县域城镇化率。2015年我县确定的城镇化率目标为43%,城镇人口为12.5万人。通过对相关数据的分析研判,目前我县已基本完成既定目标。
(二)园林“三绿”指标。2015年我县建成区绿地率39.09%,绿化覆盖率43.76%,人均公园面积12.59平方米。目前我县“三绿”指标均已超过沧州市下达我县的任务目标。
(一)__开发及公园建设工程。目前__开发地块正在积极招商,之后土地招拍挂;__公园设计方案及施工图已编制完成,正在进行财政评审、立项、环评、土地等前期手续办理。待开发地块完成土地出让后一并实施建设。
(二)城区集中供热扩面工程。目前30余个单位和小区正在进行内外网对接施工,工程完工后将新增集中供热面积50万平方米,实现城区总供热面积100万平方米。10月底前完成管网铺设及对接,11月5日打压试水,15日前确保全面供暖。
(三)创建国家级园林县城。目前《__县创建国家园林县城实施方案》已编制完成,并按照创园标准完成了园林式单位、小区、街道的申报工作,10月底前省专家组将莅临我县对园林式单位、小区、街道进行检查验收,确保一次通过验收。
(四)商贸城、精品小区建设。目前__天街工程中百货商场、生活广场及商业楼已完成主体框架建设;__国际、__共计27栋楼已全部主体封顶,正在室内外装修。下一步我局将进一步加大督导力度,督促各施工单位抓紧施工,尽快完成建设。
(五)杂技特色街区建设。聘请____规划设计院对我县__路、104国道城区段进行杂技特色街区设计,初稿已完成审定,正在进一步修订。新建工程全部做到工程方案和杂技元素设计方案同步审批、同步验收。下一阶段,我们将督促设计单位尽快拿出成果报批。
(六)数字化城市建设。数字化城管、数字规划工程均已完成预算编制,实施方案已上报县政府,待研究批准后,尽快实施。
(七)棚户区改造项目。__家园一期工程6栋住宅楼完成主体封顶,正在室内外装修,二期工程5栋住宅楼正在主体施工;__5栋住宅楼已主体封顶,正在室内外装修;县委东侧、__小区南侧棚改区已基本完成房屋征收协议签订工作,但还有部分拆迁户未签订,针对这一局面,我局联合相关部门深入一线积极做工作,力争早日完成协议签订;中华新村项目已完成桩基浇筑,正在基础施工论证等前期准备工作。针对棚改项目中或多或少出现的问题,我局分项目提出解决方案,积极向前推进,确保尽快开工建设。对今后的平房改造坚持“稳中有进、稳中求好”原则,合理确定开发地块和开发面积,积极稳妥推进平房改造。
(八)各类规划编制工作。《__县城乡总体规划(2013—2030年》已编制完成,正在进一步修订;县城雨水、污水专项规划完成编制,景观风貌专项规划正在编制中;控制性详细规划及其他专项规划正在确定编制单位。由于城乡总体规划是其他规划的编制依据,因此我局将加大督导力度,督促编制单位尽快交付成果,进而启动其他各类规划的编制工作。
波罗的海国际航运公会(BIMCO)全球大会近日在浦东召开。这是这个全球航运界盛会时隔15年再次来到中国。会上,BIMCO启动了中国全新标识。BIMCO主席菲利浦・路易-德雷福斯表示,希望借助此次大会,发挥全球智库作用,在困难的环境下,共同探讨航运复苏之路。
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及世界经济中心的转移,世界航运中心渐渐由欧洲、美洲转向亚洲和中国,国际航运业的发展也更加的多样化、复杂化、严格化。
据了解,波罗的海国际航运公会(BIMCO)上海中心2013年正式落户浦东。此前,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中尚没有国际代表性和国际公认的国际航运组织入驻,在国际航运标准和规则制定时也很难听到“中国声音”。
作为全球海事业界权威,BIMCO以联合国诸多机构的观察员、国际海事组织、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咨询机构的地位,长期以来,既“统领”并为其成员即来自全球的航运公司、造船集团提供相关的服务,又在制定或参与制定航运、造船等标准合同,货运单证等具有法律效力的格式文本上面发挥“智库”作用。截至2015年,BIMCO已拥有的2200多个会员分别来自123个不同国家和地区,其中BIM CO的船东会员共拥有1.5万多艘船舶,7.03亿载重吨的运力,约占世界海运业总运力的65%以上。
“国际航运合作机制”在上海正式启动
11月4日上午,中国船东协会、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中国国际货运协会、中国港口协会、中国口岸协会在国际海运年会2016上举行“国际航运合作机制”签约仪式,中国船东协会常务副会长张守国作为代表,了“合作机制”倡议书。
张守国在发言中指出自2008年以来,航运持续低迷,航运产业转型势在必行,面对严峻的行业形势,五家行业组织利用海运年会的契机,共同签署国际航运合作机制框架协议。
国内首家装配化钢结构桥梁产业创新联盟成立
11月1日,国内首家装配化钢结构桥梁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简称联盟)在北京正式成立。联盟由中交公路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发起,首批成员单位包括振华重工、中交一公局、山东省交通规划设计院、同济大学、宝钢股份等31家产业上、中、下游企业和科研单位。
据介绍,联盟的主要目标与任务包括钢桥标准规范定额制定、修订、升级,开展国际高端的桥梁钢材的研发,开展国际高端的装配化钢结构桥梁相关核心技术与装备的研发,打造国际高端的装配化钢结构桥梁全产业链与技术,创建钢桥国家科技创新平台――钢结构桥梁国家重点实验室,引领我国钢结构桥梁全产业链技术与建设机制迈向国际高端等9个方面。
联盟的成立将为我国推进钢结构桥梁发展提业依托,推动我国钢结构桥梁实现“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装配化施工、信息化管理、智能化应用”。联盟定位为全产业链的供给者、标准规范的提升者、机制创新的推动者、迈向高端的引领者,将为实现“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高端发展”而努力。
东海航保助“永盛”轮首航南极
关键词:智能船舶;顶层规划;体系架构;标准化接口;集成展示
1背景分析
1.1依据与标准2015年5月19日,国务院印发了《中国制造2025》。这是我国部署实施和全面推进“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把“海洋工程装备和高科技船舶”作为需要聚集资源并实现突破发展的十大重点领域之一,并将集成化、智能化、模块化的重点配套设备及关键造船技术作为所需掌握的核心技术。2016年3月1日,中国船级社(CCS)编制的《智能船舶规范(2015)》[1]正式开始生效,该规范主要从智能船舶的定义描述以及主体功能(智能航行、智能船体、智能机舱、智能能效管理、智能货物管理和智能集成平台等六个方面的功能),进行具体细化明确。
1.2基础与条件智能船舶的提出顺应了船舶装备发展与物联网技术应用的新潮流。首先,随着船舶装备数字化、智能化、信息化技术的持续发展与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设备具有可接入其领域局域网或船舶互联网的可能。其次,随着物联网概念的提出与相应技术的发展,基于现场总线、领域局域网、互联网等形式的数据采集、数据分析、应用开发、系统集成、集中监控、分析预警、辅助决策等信息技术得到充分发展并进而推广和应用。再者,随着减员增效及人性化需求的不断发展,无人机舱、中央集控系统、数字化桥楼系统等平台化的应用实现也获得逐步推广。
1.3现实的痛点物联网软硬件架构体系及实现技术现已基本成熟并得到充分验证和发展,但其相关标准及其应用还主要局限于分领域范围内,整个体系的标准化、平台化、融合化的向基础设施方向的发展进程较为缓慢。现阶段,船舶领域装备系统的智能化为有限智能(初级),其有效范围也仅限于各装备系统自身,船舶装备的物联网化发展进程较为缓慢,信息化水平较低,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信息孤岛效应明显。表现为主机、辅机、冷水机组等既有智能装备的信息接口开放度不够,信息的第三方应用集成与二次开发相对困难。(2)重复建设成本较高。表现为各类型装备硬件形式的应用终端在特定区域平台上的集中布置与应用实现、信号采集、通讯接口、资源部署、应用终端等的实现基本上都是相互独立的,系统建设的复杂度、重复性等其他成本较高,系统调整变更的实现成本较高。(3)数据接口的等级较低。表现为以硬点信号线为承载的报警点信号量偏多,以串口通讯、宽带通讯、光纤通讯等标准化接口及通讯协议为承载的应用开发还不够广泛。(4)智能化信息化应用的体系度还不够。比如:主推进系统中的主机、齿轮箱、可调螺距桨等的智能化监测与控制,与其辅助系统中的燃油驳运及分油系统、滑油驳运及分油系统、中央冷却水系统等的管理与控制,主、辅两类系统间的数字化智能化信息化的能力水平差距较大,基于相互间信息融合的应用不足。(5)信息化应用的层级水平还较低。应用范围仅限于现场总线级具有互操作能力的应用终端以及有限智能的软件交付,其故障预警与自诊断能力、故障处置的决策支持能力、维修保养的计划性管理与实时监测能力、备品件管理能力等智能化的应用实现还不足。(6)信息有效应用的形式较少。表现为用于支持复杂业务场景的信息融合与应用开发还非常欠缺,用于评价装备可靠性与体系能力贡献率的模型、框架及相互间逻辑关系的应用还没有。(7)平台化集成的实现等级还较低。集成方式仍主要体现为对各类型终端设备在统一物理平台上的布置位置的空间规划、优化与调整等,基于信息集成、应用集成、服务集成、网络集成的标准化客户端及网络服务的信息化数字平台还稀少。
1.4指导方法智能船舶的提出、研究与建设,就是要在既有数字化、智能化装备基础上,以及无人机舱、中央集控系统、数字化桥楼系统等平台化的应用实现上,借鉴物联网软硬件架构体系及其实现方式,借助成熟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及其资源配置管理方法,适用性地提出船舶装备物联网及信息化应用的软硬件体系架构,定义相应的接口标准,并据此规划与部署相应的网络资源、进行相应的应用开发,突出对用户需求的调研、分析、挖掘、发现与实现,最终以网络平台环境下的基础资源及应用服务向广泛的用户提供权属范围内的业务支撑,促进装备信息的有效流动、科学管理、高效应用,使数字化智能化的船舶分装备向船舶装备物联网及信息化智能化协同化的应用体系转变。
2概念分析
2.1基本定义目前,英国劳氏船级社(LR)和中国船级社(CCS)都有针对智能船舶的描述。英国劳氏船级社智能船舶入级指导文件,定义了船舶自动化的程度,从AL1-AL6,分为六个等级,从设计到营运,针对每个等级的特征进行定义。相比之下,CCS的定义相对更具体。智能船舶系指利用传感器、通信、物联网、互联网等技术手段,自动感知和获得船舶自身、海洋环境、物流、港口等方面的信息和数据,并基于计算机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和大数据处理、分析技术,在船舶航行、管理、维护保养、货物运输等方面实现智能化运行的船舶,使船舶运行更加安全、环保、经济、可靠[2]。中国船级社(CCS)《智能船舶规范》,针对常规的轴系柴油机推进的运输商船提出有关智能的六大基本符号,概括为:i-ship(N)智能航行/Navigationi-ship(H)智能船体/Hulli-ship(M)智能机舱/Machineryi-ship(E)智能能效/Energyi-ship(C)智能货控/Cargoi-ship(I)智能集成平台/Integration智能船舶与常规船的技术差异主要是在常规船的基础上增设以下功能:(1)增加船端统一集成平台,实现船端各系统的互联互通,通过数据的综合分析和评估,提供辅助决策功能,同时通过船岸通讯实现远程监测。(2)船舶实现自主学习能力,并可完成部分的自主操作,通过加强岸端系统的建设实现对船舶的远程控制。(3)通过船岸港的一体智能化建设,船舶实现最终的无人驾驶,自主航行、自主靠港。基于以上定义以及相关功能组成,智能船舶是以用户需求及关键业务内容为牵引,将人性化、智能化的应用实现,贯穿于船舶平台设计、建造、运用、管理、维修等全寿命周期的所属产品、环境及体验的船舶系统的总称,包含物联网体系中的感知层、传输层、应用层等各层级领域内容[3],并需要选用较为经济、高效、便捷、可靠的计算机网络及其资源为支撑,采用合理的接入、控制、承载、叠加、部署、认证和协同形式等,目的是以人性化智能化网络服务的形式实现对船舶系统及其装备的体系性信息描述及高效合理的信息使用。
2.2内涵分析智能船舶实现的物理平台是船舶,这是由其领域特性及服务对象所决定的,其人性化、智能化应用的首要目的是支持船舶系统所属功能性能的发挥。其实现形式及主要内容必然是围绕船舶系统领域范围内的相关业务内容而展开;其次才是对船舶系统辅助功能及相关应用的拓展。所交付的产品也是支持船舶系统相关业务需求的终端产品、应用环境、交互体验等。
2.3外延分析(1)智能船舶实现的基础条件是数字化智能化装备、物联网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等,其相关技术与实现方式亦具有通用性、多样性等特点,在多领域、多系统的数据集成中需要做好“云与海”体系规划,在大系统的应用集成中需要做好分布式应用部署与虚拟化集中部署的体系规划,在多镜像系统中需做好数据的同步、缓存、更新等。(组成要素及硬件体系)(2)智能船舶实现的核心是以用户需求及关键业务内容为牵引,及以此为目的的对相关人性化智能化应用的技术实现及条件创造。简单便捷、智能高效、安全可靠的人性化交互界面、业务内容、应用环境的保障是用户体验的首要关注点,相关技术、设施、设备的应用是实现手段。(用户关注点及其输入条件)(3)智能船舶实现的关键是可用于指导智能船舶设计、建造的高可用性的开发框架及标准化的接口体系,包括硬件体系架构及其网络拓扑形式、软件体系架构及其业务逻辑关系、交互信息及通讯协议等。按照该框架、体系,总体负责单位就可以对分系统设备商和分系统开发团队形成有效的规定约束并开展相应的分工、协同,从而实现智能船舶设计建设过程的敏捷化和高效化。(系统框架及标准化接口)(4)智能船舶实现的工质是船舶系统及其装备的描述信息。通过对智能装备及其信息接口的开放和补充,对装备信息的数据采集、分析、管理、控制、消费等的应用开发,以及所需元数据库建设、数据中心建设、数据消费方式实现、软件开发平台建设、应用部署环境建设、人员身份信息及信息访问权限管理等,实现对船舶系统及其装备信息的科学、高效、合理使用。
(信息流是智能船舶的血液)(5)智能船舶实现的难点是基于业务逻辑的数据分析、数据挖掘、知识表示、知识完善、知识应用的底层领域应用开发。数据分析时,主要以基于既有知识及相关业务逻辑的特征提取,通过对数据的向上钻取,实现对系统状态空间数据在时间序列上的最大程度的降维与性能评价,并用以支持系统监控与运维管理等;当发生异常状态评价时,可基于特定的知识及业务逻辑,对数据进行向下钻取,实现对系统状态空间数据在时间序列上的最大程度的增维,通过对系统状态空间的可观性来支持辅助决策。数据挖掘时,主要以基于时间序列的统计分析、回归分析、关联分析、分类分析、聚类分析等方法为主,并且需要对所发现的知识特征以及奇异点等进行基于业务逻辑的分析解释,并采用计算机逻辑语言的形式为知识表示,进而将其补充到可供分析应用的知识策略库中。(中间产品及资源消耗)(6)智能船舶实现的亮点是基于用户需求及业务内容的人性化交互接口、信息聚合方式、消息推送服务等顶层应用开发,包括基于人员身份信息的单点登录、访问权限控制等。面向用户的顶层应用开发及其终端设备、平台环境等是支持用户完成特定业务内容的信息化交互接口,是智能船舶的外在表现形式,是用户体验获取与应用评价的直接对象,也是底层应用实现及数据产品消费并表现相应价值的承载主体。(终端产品及价值体现)(7)智能船舶实现的特点是基于接口的通用性、实现上的多样性、建设上的经济性,以及功能性能上的安全性、可靠性、稳定性,还有规模、内容、空间、时间上的扩展、延伸、变更、迁移、异构、演进等。其中,功能、性能的安全性是依靠相对独立的有限开放来实现,尤其是要求快速响应的领域系统或智能化装备,如船舶主机、发电机等的控制主要依靠于本地化的智能模块及控制器;建设上的经济性是通过接口上的通用性和实现上的多样性来保证,并构成为可扩展、变更的基础;空间上的延伸性包括感知层面有效节点的扩展、异构网络接入方式的扩展、传输层面信息隧道的应用与端到端信息镜像的管理等。(一般性特点、要求、关系等)
3顶层规划
3.1概念智能船舶实现的显著特征是智能,是在船舶设计、建造、运用、管理、维修等全寿命周期中将人性化智能化的应用需求实现;并将其集成到相应的终端产品、应用环境、系统平台中;具有友好的交互体验,对船舶系统相关业务的开展具有良好支撑作用。3.2顶层规划体系智能船舶实现的内在本质是对船舶系统及其所属装备相关信息体系的科学规划、正确描述、安全管理、高效使用的应用实现方式。在规划这套信息体系时,需要充分考虑现有的船舶系统,包括总体、船体、轮机、电气以及舾装等特征,能够对船舶系统及其所属装备的相关功能、性能、状态进行准确全面的描述和反映,并以网络服务的形式给出相应的评价分析、趋势分析、诊断分析、决策分析、管理分析或信息支持等。
4体系架构
4.1硬件体系架构与物联网体系的硬件实现相类似,在技术实现上,智能船舶的硬件体系也可切分为多个逻辑平面,可分为现场感知层、异构接入层、基础网络层、平台叠加层、用户接口层、平台环境层。其中,现场感知层主要由开放接口的智能装备及基于现场总线的感知网络、基于光纤的传感网络等组成,如用于船体健康监测的分布式光纤传感网络及其设备终端等;异构接入层主要是指实现对现场感知网络的协议转换并将其接入TCP/IP网络环境的设施设备,包括光纤、以太网、总线和无线接入的各种形式。基础网络层是船舶系统通讯实现的最基本方式,实现形式如以太网、光纤等;平台叠加层主要用于部署数据中心、基础应用服务器、Web应用服务器、加解密服务器、CDN服务器等;用户接口层主要为人性化智能化应用的终端设备,包括计算机工作站、桌面、移动终端等;平台环境层主要是指用以集成或支持终端设备的台体、电源、接入网及其他人性化的设计实现等。其网络拓扑形式可以概括为基于TCP/IP基础网络的泛在接入与无限扩展,包括处于网络前端的现场感知网络、处于网络中端的平台叠加层、处于网络后端的客户终端等。另外,对于岸船协同系统,其还包括数据中心相关内容的镜像迁移与管理等,以及所需的通讯隧道技术的应用。
4.2软件体系架构与计算机网络的应用实现相类似,智能船舶在技术实现上其软件体系可以分为数据采集层、数据分析层、数据管理层、应用层等。其中,数据采集层主要部署于异构网络接入节点并实现相关通讯协议的转换;数据分析层主要部署于专业化的数据分析、处理工作站,其配置有丰富的数据分析策略及相关应用,并可以向数据中心订阅相应的有待分析的数据源;数据管理层主要由数据中心或数据库及其管理工具来实现,实现对有效数据的存储管理、访问控制、消息推送等;应用层主要由分布式应用服务器、Web应用服务器等来提供应用服务,用户可以采用基于富客户端的网络服务或基于瘦客户端的Web服务来获取应用服务。其业务逻辑关系可以简述为:数据采集层主要用以支持底层业务数据的汇聚;数据分析层主要用以专业化的数据分析及领域范围内的数据逻辑解读,其产品输出是可供消费的有效数据、评价、决策等;数据管理层是数据存储、管理、访问、推送的中间层,可以隔离底层应用开发与上层应用开发之间的接口耦合关系,并且简化对海量数据的精准管理与有效控制;应用层是面向用户的网络服务实现,是对有效数据、评价、决策等信息的消费接口,也是网络服务与用户间的交互接口,并可以分为服务端和客户端,其表现层的实现方式还可以细分为MVC开发框架。
4.3标准化接口体系标准化接口体系的基础是模型语言与功能属性描述,表现形式是元数据及其资源库,模型对象库,以及模型对象间发生相互作用时所需的消息应用协议。其中,模型表述所需的元数据是有粒度的,具有自描述、自包含的特点,以及格式化、结构化的特点。模型对象之间的关系必须是面向对象(OO)的和具有实体关系(ER)的。采用元数据,通过可编配、可扩展的方式来结构化地定义各种信息模型的数据类型、组成结构、属性特点、数据格式、单位度量等,能使各种数据类型在其相应组成、属性、格式、度量等的描述与定义方式上高度一致,从而为跨系统集成与信息融合等提供有利条件,并降低数据分析、数据挖掘等的实现成本与运算复杂度,也为数据的存储、查询与使用等管理提供有效的技术手段。元数据信息模型的设计与生成,按照面向复用的原则,在中心数据库及其数据字典的统一环境下,采用自顶向下的细化设计,以及自底向上的编配组合。区别于传统的ER数据库信息模型的设计方法,元数据信息模型通常采用星形模型或雪花模型。这种基于细粒度的元数据信息模型的编配与组合方式,能够在特定的领域主题范围内实现数据库或数据仓库的范式要求,且体现了ER数据库信息模型设计的基本思想。由于领域范围内相应主题关注点的部分交叉,不同主题应用间的多个大粒度的元数据信息模型,会存在一定程度的信息冗余。由于采用在统一环境下的元数据信息模型的设计与生成方法,该部分冗余并不会导致信息在表述上的不一致。相反,其更有助于发现各分系统间的信息关联,有效促进信息融合与系统融合。且能使大粒度的元数据信息模型可以基于此逐渐生成并不断完善。面向对象的实体关系,即对象间接口关系,包括数据接口和功能接口两个部分,并可采用技术元数据与业务元数据分别描述。其在应用实现上可以采用SOAP、JOSN、XML等语言形式来表述。
5主要内容
5.1基于框架体系的设计、采购、建造依托于高可用性的指导智能船舶设计建造的开发框架及标准化的接口体系,总体责任单位就可以对分系统设备商和分系统开发团队形成有效的规约并开展相应的分工、协同,从而实现智能船舶在设计、建设、管理过程中的敏捷化和高效化,并且有效促进各类型装备、设备、设施向该框架体系的靠拢与发展。智能船舶的实施是一项综合性系统工程,在设计之初就应该根据船级社的入级要求从总体、船体、轮机、电气和舾装各专业综合考虑。以智能机舱为例,设计者除了要考虑常规船机舱的设备、系统、布置以及安装外,还应根据规范要求,综合利用状态监测系统所获得的各种信息和数据,对机舱内机械设备的运行状态、健康状况进行分析和评估,用于机械设备操作决策和维护保养计划的制定。对机舱内的主推进发动机、辅助发电用发动机、轴系的运行状态进行监测;根据状态监测系统收集的数据,对机械设备的运行状态和健康状况进行分析和评估;根据分析与评估结果,提出纠正建议,为船舶操作提供决策建议[2]。要实现这一目标,不但需要确定物联网系统的软、硬件框架,同时需要整理出数据采集和控制点的清单。为解决本文1.3节中列出现实的痛点,设计者需要和设备供应商进行充分的沟通和协商,整理出各个设备的数据接口格式、数据类型等。把有数据接口的设备数据利用采集终端转换成标准数据格式上传,设计者同时还应该对没有数据接口的设备增加传感器和采集终端。由于船用设备供应商多样性,这需要采购部门和供应商共同努力,对于相关设备尽量采用标准的数据接口。从短期来看,这些确实是阻碍智能船舶发展的痛点,但从长期来看则是大势所趋。另外,对于像主机遥控、监测报警、阀门遥控和液位遥测等本身就有控制台的设备和系统,应考虑从标准数据接口拿数据,减少或取消控制台,由应用层服务器统一显示和控制,将来甚至可以取消集控室或货控室,由数据监测和设备控制中心取代。
5.2能化感知系统的补充与完善随着船舶安全监测及人居环境评价等相关业务需求的发展,可以建设用以船体健康监测的分布式光纤传感网络及其智能化的设备终端,可以建设用以船体、设备、平台振动或噪声监测的感知网络。
5.3泛在接入的模块化标准化实现对于现场感知层异构网络,其数据定义格式、网络实现形式等的差异性较大,需要采用接口及协议转换模块来实现由底层异构网络向平台性基础网络的接入。采用模块化标准化的接口转换模块,并实现相应转换协议的自定义配置,这将是高效便捷的实现方法及应用模式。
5.4基于策略集的数据分析与补充策略集是对装备系统构成及其内部逻辑的计算机语言表述,这是由装备系统的构成原理、分系统间关系、人员认知水平等先验知识所决定的,对装备功能性能的描述与评价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由于认知水平的发展,以及分系统间关系的变更等,策略集需进行相应补充、完善或调整。
5.5基于相关属性的数据挖掘与解释实现数据挖掘是需要成本的,这就需要采用较为经济高效的分析方法。而基于相关属性的数据挖掘则相对较为容易,对于其所产生的知识特征也较为容易判读和解释,对于有用的知识特征可将其补充到数据分析的策略集中。
5.6顶层应用开发及其终端设备以面向用户和需求拉动的方式来规划设计顶层应用,并且按照人员的领域特性及视角特点来规划信息实现,通过不同的信息聚合方式及上下钻取方式、导航方式等来提供人性化智能化的信息消费及应用服务。
5.7远程监控、诊断、托管等实现智能船舶实现所需的基础设施、网络资源、计算资源、存储资源、软件资源、应用资源等的订购、开发、建设、部署、应用等相对受设计建设时的资金预算、布置空间分配、使用范围及其体系性作用、可复用程度及其成本摊薄、智能化实现的软件能力及等级水平等条件所限制。因此,即使最先进的智能化船舶,其单船智能化程度在实现上也是受限制的,更为专业而复杂的业务功能,如领域性故障分析诊断、路径规划决策、方案优化设计等,需采用服务租用的形式,交付给相应的岸基服务中心来获取。通过相应的隧道通信技术、镜像管理技术等保证岸船间的准实时性和近似同步;相应的监控、诊断、托管等技术实现也是柔性化的,相应物理系统间的关系是自主化的;岸基服务中心的软硬件资源、知识库资源、专家库资源都是最优化的。
5.8特殊应用开发及其业务实现环境(1)船舶安全中心:火灾报警、疏散指示、防火门及防火风闸控制、风机控制、速关阀控制、水喷淋控制、CO2释放报警与控制、船体健康监测、舱室环境监测、船体振动监测等监控系统的开发与应用集成。(2)视情维修监测、决策、保障系统:基于装备系统构成与业务逻辑的故障分析、预警、告警、诊断、评价、决策的装备监控系统的开发与应用集成,以及基于设备维护保养规程的计划性维修提醒、基于设备实时监控与状态性能评价的视情性维修决策、备品件出入库管理及申报管理等智能化的管理软件。(3)完整性、安全性、可靠性能力评价系统:基于船舶系统间接口关系与业务逻辑的模型描述,以及对平台体系内相关能力的评估和体系贡献率的计算,并据此设计的评价推演软件或仿真平台。
5.9用户端无线接入与桌面集成的平台环境包括人性化的移动用户端的无线接入与单点登录方式,以及对工作站形式的桌面应用客户端主机及其显示器等的统一桌面集成,还有所需的网络管控、正常电源、应急电源、接地系统等平台条件、环境条件。这是智能船舶实现人机交互的宏观接口,是增强或改善人机交互体验的一个重要环节。
6集成展示环境
智能船舶集成展示环境的打造引领了未来船舶设计建造与装备使用管理的新方向。船舶系统的设计建造具有典型的集约性,从设计到交付的时间周期相对较短,而所需集成的设备设施却日益增多、日趋先进,以满足不断提高的功能性能要求。与此相比,智能船舶对于智能装备及其标准化接口、通讯协议的要求更严,系统实现的难度和复杂度更高。这就需要有较为成熟、经济、敏捷、高效的指导船舶系统进行装备集成的设计开发框架、标准化接口体系和总体责任单位,并可以采用推的方式来促进智能装备、智能船舶的应用实现。对于具体的船舶项目而言,其总体设计单位、总体施工单位基本具有唯一性,在此基础上引入智能船舶系统集成的总体责任单位可以形成更为专业化、系统化、标准化的业务分工与协同合作,并形成为船舶系统设计建造过程中高效运行推进的一种新形式。基于高安全性、可靠性、稳定性、经济性、可变更性、可扩展性、可演进性的软硬件体系架构,构建人性化智能化的数据分析、消息推送、应用开发、软件部署、配置管理、应用交互、辅助决策、监控管理的平台化应用集成环境,这是满足用户关于设备智能化集约化平台化管理、应对复杂业务场景、新功能新需求可以不断植入、变更实现较为敏捷经济高效的必然趋势与有效途径,并可以由该类型业务需求及其应用实现的不断丰富、完善与发展来拉动智能装备、智能船舶的不断发展。对于需要新造船舶的用户而言,智能船舶的集成展示环境实际上是用户各类型潜在需求及其应用实现的范例性成果展示平台。基于该平台,用户可以获取相关应用实现的感互体验,并对其作用、价值等作出合理评估,进而可用以指导自身的业务需求分析与选择规划,最终以菜单选项的方式完成对相关业务需求及其应用实现的快速配置。总体责任单位则可据此进行基于相关框架体系、标准接口、使用经验、应用范例的项目定制,对内外部产品及其配套厂商等进行合理计划、分配、跟进、管理等;可据此进行基于产品设计制造流程的资源配置、范例复制、软件移植等工作。
7结论
本文以实现智能船舶的应用为关注点,突出了用户需求及关键业务内容的牵引性作用,从顶层规划层面分析其在功能实现上的基本内涵和在技术实现上的主要外延;提出符合智能船舶平台化集成要求的软硬件体系架构及标准化接口体系,该框架可以敏捷经济高效地指导智能船舶相应规划设计、设备订购、船厂施工、分系统调试、大系统集成与信息融合等应用实现;指出用以支持智能船舶应用实现的关键技术及应用内容,确认智能船舶由概念走向实现的主要内容及基本方法;并论述了集成展示环境对于促进智能船舶推广应用的意义及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国船级社.智能船舶规范[S].北京:中国船级社,2015:1-39.
[2]龚瑞良,吉雨冠.智能船舶技术和无人驾驶技术研究[J].船舶,2016(5):82-87.
【关键词】组件技术;学籍管理;系统
1组件技术的含义
组件技术是软件开发继符号语言和高级语言研发之后的第三次技术革命,是将可重复使用的软件构件进行装配实现应用程序构造的有效方法,组件技术的核心内容是针对软构件的规划设计、研发利用。其目的是将某个领域的业务工程进行规范化、系统化、标准化规划设计形成组件,然后通过接口与用户程序交互使用,使软件的复用粒度和复用率得到提高,促进软件的研发速度加快,达到软件性能提高的目的。
2学籍管理系统的可行性分析
如今存有工作效率低、保密性能差,保存维护不方便等等缺陷的传统学籍管理模式,远远不能满适应新形势下的学籍管理发展,急需与之相匹配的功能高效、操作简单的学籍管理体系。学校的学籍管理部门具体工作应当从每届新生入学时起,在学生招生录取数据的基础上,针对不同学科、不同班级的学生进行学号编订,然后将学生家庭住址、学生父母、联系方式等其他基本信息进行补充,并按照相应的数据管理格式,将整理好的有效数据,输入到学籍管理系统,建成学生学籍信息库,对全校每个学生的学籍信息进行入库管理。学生数据库的建立,便于用户根据不同条件、不同需求下的学生信息的统计与查询。
3学籍管理系统的开发
3.1学籍管理系统的基本框架
本组件技术下的服务对象是学生学籍管理,各个数据内容之间的关联性较强,使用过程简单方便。数据库的管理系统采用SQLServer型,服务器的操作系统采用Windouws2000Server,服务平台运用IIS附属系统软件,利用多层次结构的Browser/Server进行运作,系统具有学生学籍信息的收录、统计、查询、输出等专业功能,能够实现用户各种层次工作愿望,并为与其他管理系统有效集成提供方便。本学籍管理系统的基本框架分为学籍信息录入、学籍信息统计、学籍信息查询、学籍信息输出、系统管理等五项内容:(1)信息录入:将学生的基本信息录入数据库,录入内容主要包括学生姓名、性别、籍贯、学号、出生日期、所学专业、所在班级、学历、学制、兴趣爱好等信息;还可将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录入,其中包括,学期、课程、考试分数等相关信息。(2)信息统计:按照不同条件和标准对全校学生的基本情况进行统计,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了解分析,便于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3)信息查询:针对每个学生的基本情况以及历年学习成绩、学科成绩等都可以通过系统进行查询。(4)信息输出:通过此模块可将统计结果和查询内容输出并打印。(5)系统管理:可实现系统的管理维护以及用户添加、权限设置等管理,修改学生学籍信息。
3.2组件技术角度的学籍管理系统设计理念
3.2.1采用多层次结构B/S模式
多层次结构的服务模式,没有使用地点限制,不需要进行安装,多个用户同时进行网络化信息管理与查询,利于同其他系统集成使用,这种设计使服务器和客户端的负担减轻,服务性能提高,具有便于信息的平台,同时系统的管理与维护也比较方便。
3.2.2SQLServer关系型数据管理系统的运用
数据管理系统之所以采用SQLServer关系型,源于这种管理系统使用比较方便,并具有较强的可伸缩性,利于系统的升级与二次开发;SQLServer关系型数据库功能强大,便于数据信息储存、统计和查询;自动备份和系统自动维护功能使数据信息的安全性得到保障。
3.2.3系统开发使用工具
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开发语言,利用合适对象模型所提供的主要对象来实现与数据库之间的连接,针对数据库中记录的操作通过Recordset提供对象来完成。
3.3系统数据库的设计
数据库的设计是学籍管理系统的核心,所涉及的内容主要有学生信息表、学校信息表、专业课程信息表、学习成绩信息表、教学老师信息表、教学计划及教学资讯信息表,其中有些信息板块内容之间具有关联性,比如学号在学生信息表和学习成绩表相互关联,专业号在学生信息表、专业信息表、教学信息之间的关联等。
3.4构建系统相关技术分析
3.4.1数据分片
为了方便操作管理,按照技术原则将数据库进行逻辑划分,通过数据分片技术实现对数据级访问进行控制的目的,与其他系统设置结合运用效果显著。
3.4.2通用综合查询
数据库系统主要功能是为用户提供数据信息查询,通用综合查询技术能够使查询界面达到统一,使整个系统的可移植性和通用性得到提高,便于用户自由查询或条件组合查询。
3.4.3Activex技术的应用
将查询结果和统计的数据进行文件成形打印或者报表生成,是学籍管理系统的最终目的。在Web应用程序中,利用Aceivex技术完成数据查询文件结果或统计数据表格打印,弥补了浏览器打印功能的不足。
3.5确保系统安全设计措施
3.5.1网络方面的安全措施
采用防火墙技术和虚拟局域网的运用为网络安全提供技术保障,设定执行协议和限制系统访问的权利和用户IP地址,必要时,可增设加密协议。
3.5.2平台方面的安全措施
针对不同用户或者管理员在服务器上设置相应口令和访问权限,依靠软件平台自带安全机制使系统平台得到保障,将一些可能引起安全障碍的服务关闭。
3.5.3数据库方面的安全措施
为了确保数据库的安全性,应对数据库进行定期备份,通过有效身份的验证、账号密码的设置与适时更换、使用权限的限制等有效措施强大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安全功能,提高数据库的安全系数。
4结语
基于学籍管理是学校教学管理工作不可或缺的部分,各大教育机构应当本着实用、高效的原则,利用组件技术实现学籍管理系统的开发利用,搭建便捷高效的学籍管理平台,为确保教育事业顺利开展的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丁雅鹏.高校学生学籍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