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美丽乡村项目规划设计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云南;乡村;坡地;景观规划
引 言
2012年,党的十提出建设“美丽乡村”的宏伟目标,2013年9月6日,云南省提出了“美丽乡村”的建设标准,以及云南省“美丽乡村”的建设目标,力争到2017年建成云南名村500个、美丽村庄1000个、特色村庄5000个,重点打造500个美丽村庄建设示范点。
云南乡村的分布几乎90%分布于山地上,甚至是在较大坡度的坡地上依山而存,这种山地多,平地少、坡度较大的情况在云南乡村中是普遍存在的,在景观规划设计中,地形就成为了首要考虑的重要因素[1]。本次研究,通过对云南山地乡村坡地景观的研究,考虑村落的自然景观不被破坏和设计的可实施性,从乡村景观的角度来解析云南“美丽乡村”的建设要求,对云南山地乡村建设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1 云南乡村景观特殊性分析
1.1 自然景观元素呈现多样性
乡村景观的构成要素分为自然要素和人工要素[2]。自然要素是由地形地貌、气候、土壤、水文、动植物等要素构成,它们共同形成了不同乡村地域的景观基底。在云南所属的云贵高原,地形地貌多样,高差大,相对平缓的山区只占总面积10%,大面积土地高低差参,纵横起伏,一定范围又有和缓的高原面,而这些较为缓和的高原面已形成了大的居住聚落,发展成为了城市。山地、高原、丘陵、平原、盆地这五大类在云南均有分布,这也就决定了云南不同地区气候的立体性、水文和动植物的多样性和差异性,从而导致了不同地区乡村景观构成要素的丰富且具有当地特色。
1.2 民族和宗教元素是主要的人文元素
自然景观要素为乡村景观的基底,人文景观要素则为整个景观的灵魂,凸显了当地文化。云南少数民族类型多样,拥有25个少数民族,并各自拥有着自己的民族风俗习惯和不同的。这也就决定了云南乡村的人文景观大多以民族和宗教元素为主,也决定了云南不同地区的乡村景观的多样性,具有各自的特点;具有自身民族特色的传说、图腾、服装等都是塑造当地特色人文景观的重要元素。
2 云南特色村寨景观规划总体思路
2.1 因地制宜,依山就势
在整个景观规划中,充分了解当地所处的环境在建筑的分布上应依山就势,建筑样式与当地传统建筑风格统一,既充分展现新农村建设中的干净整洁、整齐划一的良好乡村风貌,也在风格上突出地区的特色,与其它村寨形成差异。
2.2 完整性与统一性
在整个景观规划设计中充分考虑当地的整体布局,保证景观效果统一和谐,避免出现太大的差异,各个分区区别的同时也要互有联系,增设景观建筑及其他人工设施,力求与周围环境相融合统一。
2.3 自然元素与人文元素相结合
在进行景观的规划设计时,要分析当地是人文景观为主,还是自然景观为主,并从中挖掘主要要素和特色要素,将其作为整个景观表现的核心[3]。同时也要考虑其他的要素,如:乡土植被、家禽农畜、人文历史、民风民俗等展现独特地域特色,实现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完美结合。
2.4 功能性与观赏性相结合
景观规划设计中,景观建筑小品在发挥其功能的基础上,具备视觉观赏性,将功能性与观赏性机密结合,做到景观服务于功能,功能中表现景观。
3 云南省墨江县迷帝茶村景观规划
3.1 项目概况
项目位于新抚镇内的新塘村大山组,规划范围界定为南北纵长656m,东西向宽551m,包含新塘村大山组及其周边地域,规划总面积约130000m2。云南省墨江县新抚镇新塘村大山组位于哀牢山系山区,属于典型的山地茶村,地形高差起伏较大,整体地势呈东高西低的特点,其中片区东部的生态防护林区海拔最高,大多在1243m以上,最低点位于规划区的西部,海拔1153m。平均坡度在19~21%。
当地以种植迷帝茶为主要产业,整个地块80%为坡地茶园,其他为散落的居住用地、道路用地以及绿化用地。
3.2 项目定位
基于“美丽乡村”的政策支持,考虑新塘村未来的发展方向,规划将当地村民集中居住在一起,方便茶园的保护开发,并以当地特产“迷帝茶”为村名,更名为“墨江县迷帝茶村”彰显以适应未来产业的发展。将迷帝茶村定位为以山地茶园观光为基础,以茶文化及哈尼文化体验为内核的综合性特色旅游村。
3.3 现状分析
3.3.1 自然环境
新抚镇境内山高坡陡,箐多谷深,属深切割中山山地地貌,为受地质构造控制发育的河流、河谷强烈切割的地区。处于低纬度高海拔地区,地处北回归线以北,总体属南亚热带湿润山地季风气候区。
3.3.2 人文环境分析
(1)历史发展
据史料记载,墨江新抚镇一带种茶始于明朝神宗时期,距今已400来年。到清朝,新抚一带茶叶生产与贸易已有较大发展,当地的米地茶因让皇帝迷恋而被称为“迷帝”茶,赐“岁俸京师”匾一块,今乡政府所在地当时叫“唐尚街”,是茶马古道的驿站之一,目前在迷帝茶旅游村,仍保留有当时的“茶马古道指路碑”,作为曾经商贾云集、经济繁荣的见证。
(2)民族与宗教
新抚镇为哈尼族聚居地,哈尼文化浓厚,迷帝茶旅游村在民族歌舞、饮食、服饰、建筑等方面都体现出自己的特色。
3.4 总体构思
(1)合理确定区内斑块、廊道规模、大小和布局,按照规划中的功能分区,进行景观的分区规划,不同区域在“茶文化”的大框架下构建不同的主题;以茶文化为主线,哈尼文化为特色表现之一,以山地地形为承载,茶田为景观基质。运用廊道横向串联景观空间;利用错落富有层次山地茶田,构建完整的垂直景观序列,形成赋有节奏的景观韵律。
(2)迷帝茶村所在地形复杂,地势多变,山水萦绕,在景观规划中,在各个部分配置要合理是要求下,利用多变的地势,运用山体道路的修建,茶树的种植构建立体的景观空间。其中茶园中茶树采用等高线种植法,顺地势具有层次感的展开,既不破坏原有的地形地貌,也使整齐起伏有序的茶园具备了和谐的美感,对茶园仿若天成的自然艺术加工,使游客有亲近自然,平稳之感。山体道路的修建,顺地势沿等高线铺设,柔和的曲线随着视线高低起伏,连绵盘旋于茶田之中,自然不矫揉造作,具备了富有节奏的和谐韵律。
3.5 景观规划方案
3.5.1 总体景观结构
根据当地的起伏的地形、规划的道路网、旅游线路以及自然景观资源,整个旅游村的景观采用“一心两环四区五节点”的总体景观结构。
“一心”构筑整个村庄的景观中心;“两环”形成环抱整个村落的特色景观廊道;“四区”在同一个文化主题下,形成四个不同功能的景观组团;“五节点”构成景观的亮点。
3.5.2 一心――茶话迷帝
本区域包括茶文化广场和茗品楼景观,主要以茶文化广场为核心景观。
(1)茶文化广场:传统的圆形广场,铺装以碎石、鹅卵石、青砖为主,营造自然乡村的氛围,融入大自然;在广场边缘,景观视域较好的两边设计观景台,可以远望整村的面貌以及台地式的茶园景观;广场靠山体的边缘,设计了六块宽6m高2.5m的浮雕景观墙,墙上主要为迷帝普洱茶的历史来源再现;在广场内设有木质座椅,方便村民游客的休息交流。
(2)茗品区:即广场周边的建筑群,为茶室、茶店和土特产商品铺,在景观设计中,重点运用铺装和植物搭配来衬托建筑形式美,风格要求统一协调,铺砖选择青石板与鹅卵石搭配,植物以兰花、、茶树、茶花、竹合理搭配,花坛内放置与茶有关的雕塑,增加趣味性。
3.5.3 两 环
(1)茶乡漫道
“茶乡漫道”主要是为了展现整个茶园的风光,由茶养生知识走廊和茶间小道两个部分构成一个环线。
由于地形的特殊性,茶养生知识走廊顺着道路的走势来安排,在地势较高的一面设置景观墙,墙上用浮雕的方式展示了茶的用途与不同的用法,从冲泡方法、美容、美食等方面来讲解茶的养生知识,特别是迷帝茶的功效,充分展示迷帝普洱茶的魅力;沿着游步道均等距离放置七个铜质雕塑,形象的讲述茶叶的制作流程;整个走廊采用鹅卵石和青石板为铺装。
(2)茶马古道
村内有一条茶马古道穿过,在景观的规划设计中,修复茶马古道,将其修建为鹅卵石青石板铺装的小道,并加以延伸。在设计中充分利用沿路良好的景观,以自然景观为主,在沿路设置刻有与茶有关的诗词竹制小品,以增加趣味性。
3.5.4 四区――景观分区
在景观规划设计中应该更加贴近自然,体现出“虽由人作,宛如天开”的原则。根据不同的景观功能分为:入口服务区、茶园观光区、特色民俗区、生态防护区。
(1)入口服务区
入口区首先应满通功能,位于主要入村道路上,其中设置一般应该包括停车场、入口场地和服务接待区。在景观设计中,强调功能性的同时应满足观赏性的要求,凸显作为村庄门户及带给人们美好第一印象的重要性;入口场地多处理成空间开敞的广场,以便于游人通过、停留、休憩等,同时要在入口区彰显茶园与众不同的生态特色和文化特色。
入口处可放置一块当地特有的岩石,邀请著名书法家为其题字,刻上“哀牢山迷帝普洱茶旅游村”十一个大字,简单而不失大气。此外巨石周围以迷帝茶为灌木,再配以桃树、贴梗海棠等花木,从而避免色彩单调并突出当地的特色。
(2)茶园观光区
本区是游客的主要游览区,是构成茶园景观格局的主体。首先该区要体现“天人合一”的设计思想。
①在茶园间布设游步道,主要顺沿山体等高线顺地势而修建。
②游步道设计应具有曲线婉转、自然流畅的韵律和动感,既要有“曲径通幽”之感,亦要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
③运用景观的多样变化消减视觉疲劳。
开敞的茶田景观要素单一而纯粹,容易造成游人长时间漫游后的视觉疲劳感。因此,在茶树间隙种植一些花木或色叶木,既避免单调也可作为茶树的天然肥料,坡地空隙可栽种桃树、红枫、野等有色有花植物,避免色调的单一。
④在游步道两旁,设置多样性的景观小品,增加游玩的趣味性。
(3)特色民俗区
本区主要为当地村民的居住区,分为旅游接待住户区与传统住户区。整体的规划设计中,与当地的山地地形相适应,建筑布局为台地式,分层次错落有致的分布于山坡上;建筑风格协调统一,并与当地少数民族哈尼文化相结合,具有当地建筑特色的外形和构筑物;但是所承载的功能有所不同,在景观规划设计上着重点也不同。
旅游接待住户区:因为除了住户的需求,还承载了旅游的功能,所以在景观设计上要求符合景区的标准和要求,建筑内外部相协调,入户景观显得尤为重要,每家旅游接待户门口种植茶树茶花,门前挂红灯笼。
传统住户区:不承载旅游功能,景观规划设计趋于自然简单生态,色调一致,注重舒适性和实用性。
(4)生态防护区
本区主要以自然景观为主,天然松林形成绿色屏障,优化了迷帝茶旅游村的天际线,在开发建设过程中,以保护为主。
3.5.5 五节点――景观节点
(1)驿站
驿站是古代供传递宫府文书和军事情报的人或来往官员途中食宿、换马的场所。驿站设置在停车场边上,在这里是因为这里是茶马古道的路经之地,供马匹的休息地,游客可以选择骑马游览茶田、重走茶马古道。
在景观设计上简单粗犷,风格以古时候驿站的风格为参照。马桩、围栏和草地构成一幅充满乡野味道的风景。
(2)茶马古道碑
现状中的古道碑没有予以保护,周边良好的茶园景观处于零开发状态,在景观规划设计中,将古道碑修复保护起来,在一旁修建一个观景亭命名为“古道茶风亭”,作为一个景观点,充分利用周边良好的自然景观。
(3)茶泉
现状调查中,村内有一山泉泉眼,出水不多但水质较好,可直接饮用,味甘甜,规划设计中将其作为一个特色景观的节点之一。设计竹子作为管道,引水入下方石池,池中放置竹做的水瓢,石池旁的地面采用卵石铺就,旁边有石凳供游客休憩。
(4)茶香亭
在景观设计中,在迷帝茶旅游村的老路上即蓄水池旁,建设一个“茶香亭”,作为村民和游客休憩娱乐的场地。
(5)茶溢池
迷帝茶旅游村有多处出水口,出水口较为集中的片区,地势较洼易积水开发难度大。所以在规划中,选取一处挖深开发成水景,在景观规划设计中将其命名为“茶溢池”。驳岸采用自然式,更贴合乡村的气质,沿岸植物亦采用自然式种植,采用花木与色叶植物调和色调,建设亲水平台延伸至水面,沿岸设置木椅石凳供游人休憩欣赏风景。
3.6 景观小品
迷帝茶旅游村内的景观小品的设计,以体现“美丽乡村”“迷帝茶文化”为指导,景观小品从材质、色彩、形象来表现其独特性与文化内涵。主要分为迷帝茶文化风格小品、民俗风格小品两大类型,以求分别适应并配合不同的景观性质,从而达到与周边景观的协调并最终能更好地烘托出不同的景观氛围。
各主题小品设计构思如下:
(1)迷帝茶文化风格小品系列――设计以采茶、制茶、收藏茶、卖茶、喝茶等形式系列和反应制茶过程的雕塑、茶杯、茶盏、茶框等素材的风格小品,材料可以选择当地的木条、竹和石材等,突显其地域性。
(2)乡村野趣小品系列――设计以当地丰富的木材、石材为主要材料,在此基础上进行小品景观的设计,在尽可能节约材料成本的同时,结合田园文化和农村风貌特色,从中抽取“农具”、“竹筒”、“图腾”等意象,在小品中展现出来,这样既能展现出当地农家特色,又与旅游区的主题相呼应。
4 结 语
云南的山地乡村,地形复杂,条件多样,在景观规划中,要针对乡村各自不同的特征和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查分析,综合考虑乡村的产业发展方向和自身特色,提取特色景观元素,注重对地形地貌的分析利用,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制定和采取特色化的设计方案,选择适合乡村发展的模式,以人为本,做到乡村景观规划与乡村的发展相适应,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于真真.山地型乡村景观规划研究:以莱芜市王石门村为例[D].泰安:山东农业大学,2008.
[2]陈威.景观新农村:乡村景观规划理论与方法[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7.
[3]胡秀萍.新农村建设中的村庄景观规划设计[J].山西建筑,2010,(21):1~2.
关键词 乡镇规划;设计方法;工程项目;管理措施
随着城市建设的加快,乡镇规划设计是为了适应时代的需求和经济的发展。如今城乡资源出现极度不平衡现象,主要是以为城市发展的速度过快,对资源的需求较大,而乡镇的发展较慢,不能有效的进行资源开发,导致资源浪费;城乡人口的分布不平衡,乡镇人员为了更好的发展,获取更多的经济利润,选择到城市生活,大量的乡镇人口涌入城市,导致城市各方面的需求增多,不管是在住房还是能源上的需求量越来越大,有些一线城市已经远远超出了它的承载力,而乡镇人口逐渐减少,能源不能有效利用;如此循环,最终造成城乡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影响国家的整体发展,由此可见进行乡镇规划设计与工程项目是必不可少的。国家发展的程度不仅仅要看城市的经济水平和发展水平,也要考虑乡镇的现状。如果一味的进行城市建设,发展城市经济,那么城乡之间的差距就会越来越大,在一定程度上会降低国家的整体发展进度,由此可见乡规划设计在城乡一体化的发展道路上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而工程项目作为乡镇规划设计的主要方向,就需要起到正确的引导作用,这些工程项目直接关系着乡镇居民的生活质量,所以我们要对这些工程项目进行严格的管理,保证它们的顺利实施,我国的城乡一体化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我们需要结合我国的国情,根据时展的要求,更好的进行乡镇规划设计与工程项目管理。
一、乡镇规划设计与工程项目管理的方法
乡镇规划设计与工程项目基本流程一般是前期交流、现场勘查、确立方案三部分。前期交流是指与乡镇居民、乡镇负责人、施工单位、规划局之间的交流探讨,这种交流在一定程度上要围绕乡镇建设怎样更好的适合新农村建设,需要结合时展的要求进行更深层次的探讨,而不是独立的去发展,新农村的建设主要是为了提高乡镇居民的经济水平,所以在交流时要考虑居民的实际需求;现场勘查是指对工程项目施工地点的地质勘测,环境勘查以及其他可能影响乡镇建设的因素;最重要的就是方案的确立,前期的准备工作就是为方案的确立提供一定的参考,首先方案是要适合新农村发展的,并且在设计规划时要考虑美化问题,如今的城乡一体化除了考虑经济发展,还要建设美丽新农村。
二、乡镇规划设计的建议
(一)、加强乡镇的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的建设是人民生活最基本的要求,只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满足人民生活的基本要求,才能进一步的发展乡镇建设事业。所以我们首先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这些基础设施包括道路建设、房屋建设等,乡镇的道路建设没有必要和城市的道路一样宽,城市道路通行的车辆较多,也就需要一定的宽度,但是乡镇道路通行的车辆较少,而且,道路过宽会占用田地,导致土地的浪费;房屋建设上,城市为了节省占地面积,需要不断对房屋进行加高,乡镇的人口少,用地面积也就少,房屋建筑过高,不利于乡镇人民的生活,所以我们需要结合乡镇居民的实际情况,规划适合新农村发展的的项目工程,更好的把乡镇建设融入到城市化的发展中。
(二)、合理进行城市功能布局
虽然我国要求城乡建设一体化,但是乡镇的发展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我们不能完全按照城市的功能布局来进行规划,乡镇的规划布局要合理的处理好个功能区之间的关系,比如在工业区和居民区之间要用绿化带进行隔离,避免工业污染对居民生活造成一定的危害等;乡镇的城市功能布局还要考虑是否符合新农村建设的要求,新农村建设更多注重的是规划设计的美观性与合理性,我们在乡镇规划上不能一味的城市化而忽略乡镇的环境特色。
(三)、保护环境,生态规划
我们在考虑经济乡镇的时候还要考虑美丽乡镇。乡镇自身的环境是非常好的,我们不能为了城市化的建设就忽视乡镇的环境,任何的发展都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所以我们在乡镇建设时,一定要保证工业废水、交通废气的合理排放,有效控制生态环境的污染;其次我们要保留原有的绿色植被,保留原有的文化特色,在城市化的发展下,乡镇特色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旅游业的发展,而且还可以通过这些绿色植被来净化被污染的空气,从而保证乡镇的生态平衡的前提下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更符合新农村建设的需求。[3-4]。
三、提高乡镇工程项目管理的措施
(一)、加强乡镇施工项目的施工管理
乡镇项目的施工对乡镇规划建设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保证了乡镇工程项目的质量才能进一步保证乡镇建设的质量,管理人员在施工现场要对每一个施工环节进行监督检查,检查施工单位是否秉着认真负责的态度,施工人员是否有着较强的技术和能力,只有达到标准才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施工项目,然后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的缩短工期,减少一定的资金投入。
(二)、加强材料的质量检查
材料是一切工作的基础,材料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着工程项目的质量高低,所以在对材料的选用上要加强监管,要在保证质量的基础上再进行价格选择。然而有些商家以次充好,选料人员没有明确辨别,导致次的材料出现自施工现场,为了避免这种质量差的材料运用到施工中,管理人员应该对运到现场的材料进行再次的质量检查,避免出现安全隐患,耽误施工的进度,增加资金投入,从而阻碍乡镇工程项目的建设。
(三)、加强乡镇工程项目投资的管理
乡镇的发展必然会引来更多的投资商,首先我们要对投资商的可靠性进行甄别,除了辨别投资的这假,还要考虑哪方面的投资是对此处的乡镇建设有利的,这就需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针对当地的主要发展,选择带动其发展的,能把实际需求与美丽乡村相结合的投资项目。
(四)、提高乡镇工程项目管理人员的自身素质
管理人员是整个工程项目的领导者,所以他必须以身作则,对待工作认真负责,才能对施工人员起到榜样和领导作用。如果管理人员在施工检查中忽视细节,那么施工人员在施工中就会对小问题不处理,从而引发大问题;管理人员在材料上贪图利益,那么选料人员也会为了一点小利润而使用质量没有保证的材料,这些管理人员的不负责任都会给工程造成极大的损失,所以在施工前要加强管理人员的素质教育,从而提高乡镇工程项目管理人员的素质[5-6]。
结束语
综上所述,乡镇规划设计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乃至整个国家的建设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要求,是构件和谐社会的的前提条件,工程项目的建设是乡镇规划的主要方向,为了确保乡镇建设的顺利完成,我们要严格监管工程项目。笔者提出,我国的乡镇规划设计与工程项目管理还处于探索阶段,需要在时代大发展的背景下,结合我国的实际状况,研制出有利于整个国家建设的设计方案,希望通过本文的简单分析,能够帮助相关工作人员更好的开展工作。
参考文献
[1]韩超.浅谈乡镇规划设计[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20).
[2]王浩.乡镇规划设计与建设管理[J].吉林蔬菜,2012,(7):53-54.
[3]罗永刚.乡镇统一规划设计探索及实践[J].中华民居,2010,(11):40.
[4]吴.乡镇基建工程项目管理措施探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22).
关键词:美好乡村建设;思考与对策;濉溪县
中图分类号 F32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3)20-17-03
1 濉溪县美好乡村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
2012年10月以来,濉溪县委、县政府积极稳妥推进好乡村建设,采取统一部署,加强领导,深入宣传发动;精心组织,强力推进项目实施;结合城乡同治,大力开展环境综合整治等措施,使首批25个美好乡村示范村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
1.1 村庄布点规划编制完成 坚持规划全面覆盖,强化县域一体化理念,突出抓好县域村庄布局规划。县域村庄布点规划已通过专家评审,规划布置居民点563个,其中10个中心镇区(不含濉溪镇)、14个一般集镇、172个中心村、367个自然村。按照《安徽省美好乡村建议建设标准(试行)》,选择黄新庄、蒙村等25个村作为首批美好乡村建设示范村进行建设规划。濉溪镇蒙村、百善镇道口村的建设规划入选“安徽省美好乡村优秀规划方案”(全省1710个中心村仅入选40个)。此外,还编印发了全县美好乡村建设标准,为美好乡村建设提供指导依据。
1.2 项目建设、资金整合扎实推进 截至8月底,首批25个中心村组织实施335个项目,总投资3.86亿元,开工315个,竣工204个,完成投资2.37亿元。其中省市县三级专项配套资金项目156个,总投资0.5778亿元,全部开工,竣工106个,完成投资约0.51亿元;部门整合涉农资金项目125个,总投资1.42亿元,开工110个,竣工72个,完成投资0.79亿元;镇村自行组织项目54个,总投资1.86亿元,开工49个,竣工26个,完成投资1.07亿元。已建道路75.5km,绿化19.9万m2,修建排水管道7.13万m,建设污水处理厂4处,农民娱乐休闲文化广场38个,配置各类文体器材102台套。
1.3 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成效明显 开展环境卫生“城乡同治”。目前各中心村可视范围内的垃圾及杂物已基本清理,尤其是黄新庄、北湖南、张圩等中心村内部卫生保洁状况较好,设置了垃圾收集桶,基本做到垃圾日产日清。治理生产、生活水系。结合农田水利项目,芦沟、黄新庄等22个中心村实施了沟塘疏浚和水土保持等工程,共投入资金1 980万元。房屋外粉美化。对县域主要道路两侧可视范围内房屋进行粉刷出新,全县25个中心村均不同程度地开展了农户外墙喷涂工作,粉刷面积超过400万m2。
1.4 产业发展和创业富民稳步推进 产业发展、农民增收是建设美好乡村的根本目的。全县努力做到产业发展和美好乡村建设的互动融合。完成首批25个中心村产业发展规划初编,确立规模种植特色产业村8个,采煤塌陷形成水面养殖村5个,近厂矿运输商贸服务第三产业村12个。加强创业培训和宣传,在25个中心村开展创业培训班12期,培训学员360人,培育成功创业村民316人,带动600余人就业。新建村级创业点10个,发放创业小额担保贷款805万元。结合小老板培育工程,安排15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中心村创业富民工作。
2 濉溪县美好乡村建设目前存在的困难及问题
2.1 规划编制相对滞后 全县首批25个示范村除濉溪镇蒙村外都是经过2~3a先行建设的基础上完善和提升的,而且多数建设在前、规划在后,建筑模式单一,布局呆板,地方特色不鲜明,乡土气息不浓厚。
2.2 建设资金缺口大 25个中心村项目建设总投资需要3.86亿元(不含环境卫生日常维护管理费用)。目前,除省市县三级财政专项资金0.57亿元和部门整合涉农资金1.42亿元外,配套资金缺口达1.86亿元,而这些资金需镇村自筹,超出镇村的承受能力,配套资金难以落实到位。
2.3 产业支撑作用不强 靠矿靠集市的中心村多以运输、商贸服务第三产业为生。传统种植、养殖业比例较大,规模种植养殖数量小、标准化低,特色产业引领作用不强;土地流转缺乏规范机制,种粮大户、养殖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生产所需要的粮食晒场、农机大棚、仓储、养殖用地等建设用地指标难以解决。村级经济严重不足,绝大多数村没有集体经济,仅有的几个村也只是靠原有固定资产的发包租赁。
2.4 环境整治力度不大 绿化管理不到位,高矮不一、杂草丛生、缺苗枯死现象较为普遍。环境整治只注重村部和主干道沿线,支路、沟塘等处存在卫生整治盲点。此外,有些村庄选用稀缺名贵的风景树种,难栽、难管理,成本高;绿化本地树种少,缺乏乡土特色,村内高大乔木少,缺少纳凉树荫。
2.5 农民主体作用没有充分发挥 美好乡村建设既是民心工程,又是系统工程。由于农民对美好乡村建设认识上的误区,缺少积极性,主动参与热情不高。绝大多数群众认为,美好乡村建设是政府要做的事,对于日常环卫管理、基础设施维护不愿出资出人,甚至安全饮水的水费都不交,垃圾也不能放到指定收集点。村规民约和理事会没有充分发挥作用。
3 推进濉溪县美好乡村建设的对策
3.1 统筹推进城乡发展 党的十强调,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动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美好乡村建设要同城镇化战略有机结合,优先发展城镇化,加快发展城镇工业,带动商贸流通业、三产服务业发展,以城镇增容扩量,转移农民,增加市民,这是解决“三农”问题,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引领全民奔小康的必然选择。要大力推进县城、集镇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服务设施,着力提高县城和小城镇的承载力、集聚力和辐射力。经过10~15a的努力,县城人口要达到30万~40万,每个重点镇达到5万人左右。农村直接从事种植、养殖的人口减少至10万~20万,人均年收入在3万元左右。这样才能更有利于工业、城镇、农业协调发展,扩大就业,拉动内需,带动经济全面增长。
3.2 因地制宜,科学规划 多年以来,大多数村缺少科学规划,农民建设用地未能集中划片解决,农民急需建房就近在承包地违规建设,杂乱无章。因此,要按照推进美好乡村建设的目标,每年要培育20多个中心村,总体上要整体谋划、分步实施、逐年推进。首先要科学编制中心村建设规划,统筹推进配套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和社会管理。要坚持以规划为引领,切实做好设计方案、建设方案,严禁随意变更,确保美好乡村建设按照规划有计划有步骤推进。在规划编制中要充分尊重农民意见,防止贪大求洋,要具有可实施性和操作性;要利用原有道路、树木、水系等自然资源进行科学布局,统筹安排农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防止大拆大建;要充分考虑土地利用、人口集中、产业培育等因素,具有一定的前瞻性。
3.3 分类指导,分步实施 要立足于当地区位条件、资源禀赋、产业发展、文化底蕴等实际,彰显地方特色,着力构建风格各异、功能齐全、独具特色的美丽新村。
3.3.1 企矿占地整体搬迁型 濉溪县正在建设的25个美好乡村示范村,除濉溪镇蒙村外,都是整体搬迁安置村,利用工矿企业占地搬迁的时机,重新选择规划新村建设用地。其特点是,有利于总体规划设计,工程项目布局合理整齐,各级财政投入资金负担减轻,拆迁补偿费用使用合理有效。目前,濉溪每年采煤塌陷地面积约0.33万hm2,还将有很多村庄需要整体搬迁,要抓住契机,把搬迁补偿资金用于美好乡村建设。
3.3.2 自愿自建自管型 双堆集镇芦沟村不靠工矿,不靠大集,没有拆迁补偿资金支持。该村村民有改善居住生活环境的强烈愿望,村干部组织农民代表到外地学习新农村建设的经验和做法,回村后座谈讨论,确定了新村建设用地,开展新村建设整体规划设计,以抓阄的方式确定每户建房位置,每户按规划建设位置各自出资建房,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由村统一解决。为弥补资金缺口,预先约定临街门面,每户出资1万元。一期工程建成后,省、市、县领导前往调研、指导,并给予奖补资金支持,有力推动了该村全面开展美好乡村建设。此类村农民参与度、满意度高,自愿、自建、自管的主体作用发挥充分,宜于普及推广。
3.3.3 老村改造型 百善镇、刘桥镇、濉溪镇10多个村靠近县城,全县11个镇有30多个村靠近集镇,30多个村靠近全县17对矿井,还有20世纪90年代初,撤区并乡后靠近乡政府旧址的几十个村。这些村人口较为密集、商贸流通活跃,交通十分便捷,农民收入相对较高,应该在群众自愿的基础上,先行开展美好乡村规划建设。可以借鉴濉溪镇蒙村、烈山区榴园村的老村改造模式;也可以采取若干个自然村庄搬迁集中到一个中心村,人口规模以3 000~8 000人为宜。人口基数大些,能够更加有效发挥公共财政投入基础设施建设的作用。让更多的群众享受改革开放发展成果,享受公共服务。
3.4 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 全县美好乡村建设资金需求量大,初步估算中心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人均投入将达1万元。按照省委、省政府美好乡村建设要求的建设速度、建设标准,以及资金投入比例,县、镇财政压力很大。解决建设资金问题,应从争取上级专项扶持资金、整合涉农资金、招商引资、企业社会捐助等方面多渠道筹集资金。在涉农资金整合上,建议出台财政涉农资金整合办法,能整尽整。县政府牵头,相关部门参与,财政部门统一资金管理,统筹安排中心村建设资金,避免“撒胡椒面”。
在美好乡村建设中,要充分考虑规划设计与节约资金有机结合。因为资金缺口大,镇、村负担压力大,所以在设计建设中,要把资金用在刀刃上。比如村庄道路、环村路及沟、坑、塘边,绿化工程不一定栽植稀缺名贵的景观树种,可栽植杨树、柳树等用材的树种;绿化带应栽植易成活、易管理、价格便宜的苗木,花木、草坪可以不栽;沟、塘坡面暂不铺设水泥面板。若资金不足,有些景观装饰工程如长廊、亭榭、阁、台也可以暂时不建。
3.5 着力促进产业培育、发展
3.5.1 突出特色,确立主导产业发展方向 发挥资源优势,突出传统产业特色,发展“一村一品”,培育主导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壮大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选择自然资源丰富、产品综合竞争力强、市场发展空间大的产业进行重点培育,大力发展特色产业。依托龙头企业带动,建设专用粮油、优质瓜菜、畜禽养殖基地;采煤塌陷村要着力建设水产养殖基地,发展滨水生态休闲、观光旅游产业,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3.5.2 发展乡村工业,以工促农 应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智力打造县开发区、濉芜产业园、6个工业集中区,可起到龙头带动作用,兴办更多企业,创造更多就业岗位。镇村也要通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建设农民创业园,与工业园区建设有机结合,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带动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和农民就业创业,促进财税增长和农民增收。
3.5.3 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通过招商引资、资产重组等方式,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实施“公司+农户+基地”运行机制和农产品品牌战略,辐射带动主导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搭建土地流转平台,规模化流转农民承包土地,加快发展家庭农场,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实现农业生产标准化,经营产业化。
3.5.4 加快科技转化,提高农业效益 通过实施“阳光工程”、“小老板培育工程”、“新型农民培训工程”等,培育农村实用人才和农民致富带头人,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提高农业科技贡献率和农业综合效益。制定农民创业优惠政策,鼓励外出务工农民带资金、带技术回乡创办实业,带领农民增收致富。
3.5.5 积极探索解决土地用管矛盾 按照村庄规划,积极探索集体建设用地解决途径。通过租赁进行商业、农家乐、小工业等项目建设,激活土地资源,壮大集体经济,增加农民就业;农村建设用地由农村集体组织自己开发建设,甚至可以抵押融资。对中心村内闲置的宅基地,探索按照“宅田合一”进行土地置换或货币补偿的办法,给急需建房农户让出宅基地。对于压煤搬迁新建村庄在规划和征地时应预留一定的发展空间。对于整合的自然村要加大土地复垦力度,适当缓解土地指标难的问题。对照农用地有关政策,切实解决养殖用地、农民家庭农场晒场、仓储等建设用地难题。
3.6 建立维护管理长效机制 积极探索“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的投入机制和政府、群众、社会共建共享推动机制。美好乡村建设管理,最大受益者是农民,工作推进最大阻力也来自农民。要通过农民喜爱的宣传形式,引导农民树立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自觉参与美好乡村的建设与管理。
3.6.1 建立健全环境卫生监管机制 积极探索美好乡村建设物业管理办法,试行市场化、公司化经营模式,建立“美好乡村长效物业管理基金”,按照县财政拨一点、镇财政拿一点、村民自筹一点的办法筹措,重点用于村容卫生日常保洁和公共基础设施日常维护。将公众参与卫生行动纳入村规民约,严格执行垃圾清运和集中处理制度,培养农民生态文明的生活方式。
3.6.2 建立健全农村公共设施建管的机制 把实施民生工程与统筹推进各项事业结合起来,加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实现自来水、污水处理、文体中心、医疗卫生室、计生服务室、金融惠农网点、直销网点等社会事业全配套。
关键词:乡村区域;发展规划;景观改造
对乡村区域的景观进行合理的改造,从长远上讲是在保护大自然的生态环境,对此将怎样进行合理的乡村景观的改造,并且能够促进乡村区域的经济水平的提高和其生态环境的改善,确保我国乡村区域与城市的发展协调。文章会基于乡村景观涵义之上,探索对乡村景观进行改造的社会价值,进而在设计规划园林景观时渗入乡村区域的景观设计。
1 乡村区域景观的概况
1.1 涵义
乡村景观是在乡村的区域内,其自然、经济、人文等方面的综合呈现。根据我们所处的环境可以分为自然、城市和乡村景观,相对来说,乡村景观是有特e之处的,其原因是,从景观上看,其与其他两种是类似的;从地理上看,乡村其居住环境是相对于城市而言的;从生态上看,乡村景观受到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比城市景观小。
1.2 构成
乡村的景观是由自然和人文两个景观构成的。乡村中的自然景观,是没有受到人们生产生活影响的区域,这类区域能够直观的呈现出此乡村区域的自然风光,但是伴随着社会工业化的持续发展这样的自然风光存在的概率很小了,现在我们所说的自然景观是相对来说受到的影响小,仍有原始风光的景观;乡村中的人文景观,是在自然和人们生产生活相互影响之后产生的景观,其中人们的生产生活占主要影响,其形成会具有当地的特色。
1.3 原始特点
1.3.1 生产性。在最开始人们进行景观改造是为了能够更好的生存,期望能够对环境进行改造来换取更大的价值。
1.3.2 自发性。乡村中的景观改造都是个人自发的,没有进行合理的规划或设计方案,在这一点上是和城市景观有很大的不一样的
1.3.3 地域性。在对乡村的景观进行改造时虽然是自发的行为,但是其还是会受到当地特有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影响的。所以我们会看到在不一样的地方其景观也会不同。
2 现实价值
在农业时期,人们是需要通过自然环境来获得生产生活资源,来满足那时人们的基本生活,所以,人们对当时的乡村景观的改造不是从美观的想法上进行的,仅仅是想要确保自己能更好的生存,这一因素是人们对乡村景观进行改造的最大动力;工业时代,伴随着工业文明发展的时代的到来,城市环境受到的影响很大,受到的破坏程度相对于乡村来说严重的多,这时乡村环境的重要性渐渐的比较出来了,其呈现的价值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3 意义
在进行园林的规划中将乡村景观的纳入其中,进行合理的景观改造,慢慢的把乡村景观建设成城市的景观公园,进而减少城市人口增长的压力;在乡村进行景观改造时要充分的运用艺术手段,进行加工,并学习西方国家乡村的景观改造的先进思想,促进我国现代田园景色的改建;乡村的景观在随着不同的季节变化时呈现不同的景色,在进行改造时要确保这一动态过程的呈现,改造者要抓住其在自然状态中的特征进行规划设计,确保乡村的景观充满活力;乡村景观有独特的地域性,不同地域的乡村风光都有着各自本土的特色,在进行景观改造时要充分的来考虑这一特点,在这些本土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气息的基础之上加以施展,改造能为不失当地特色的乡村景观;生活在大都市的人们很少接触农活,在进行景观的改造时要注重不能丢失农业方面,使都市里的人们能够更加真实的体验乡村生活,懂得劳作的不易;在进行乡村景观的改造时,不单单要考虑到经济层面还要考虑到生态系统,将乡村的景观进行改造时要充分的结合风景园林,这样会减少景观改造给当地居民生产生活造成的影响。
4 景观改造
4.1 保护其生态环境
对乡村区域景观的改造要依据自然环境状况,不能破坏其生态系统。在进行景观规划时单单要考虑城市的环境,还要考虑到乡村环境是否收到了影响。同时要了解乡村区域的生态特点,这样才能更好的确定对其景观改造的定位,才能更充分的挖掘其改造的潜能,制定出符合长远发展的改造项目。
4.2 尊重当地人的需求
在乡村区域居住的人群是要长时间在此居住的,在进行景观改造时要充分的考虑当地居民的需求,不能影响到他们的生产生活。当景观改造后的环境与当地居民的需求相符时,能够调剂当地居民的生活趣味,改变他们现有的生活方式,如,建立小型的景观广场,增加村民的休闲娱乐生活。
4.3 凸显当地特色
当地的乡村特色是要在进行景观改造时充分考虑的因素,要基于村民其生产生活的基础上,根据当地特色,就地取材,进行改造。但是进行改造时一定要注意不能破坏当地的传统文化,不能为了改造破坏了乡村的生态系统,得不偿失。
4.4 可持续的发展
随着工农业的持续发展,其对乡村区域的资源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影响,要是其造成的影响能够在环境自我调节能力的范围内还好,要是超出了调控的范围,其对乡村区域的环境和生活其中的居民的影响是无法预测的,所以要进行景观改造时一定要注意其能否进行可持续的发展。
5 结语
伴随着近年来经济水平的持续进步,我国在对经济的建设时越来越重视对园林景观的设计,其着重点也在慢慢的更趋向于乡村的景观的改造,乡村是人们居住的最基本环境,还存在正较为完整的自然风光。当今,我们在规划园林风光时将乡村景观渗入其中,这在一定意义上不单单促进创新思路的形成,还保护了乡村风光。所以我们在今后进行乡村的景观的改造时要充分考虑这一方法,使其对乡村的景观改造的更合理。
参考文献
[1] 马克・安托罗普,鲍梓婷,周剑云.欧洲的景观变化和城市化进程[J].国际城市规划,2015(03):19-28.
关键词: 生态城市、 规划设计原则、策略
中图分类号: G3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生态城市的概念
生态城市是城市生态化发展的结果,简单地说它是社会和谐、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住区形式,自然、城市、人融为有机整体,形成互惠共生结构。生态城市的发展目标是实现人———自然的和谐( 包含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自然系统和谐三方面内容) ,其中追求自然系统和谐、人与自然和谐,是基础、条件,实现人与人和谐才是生态城市的目的和根本所在,即生态城市不仅能“供养”自然,而且满足人类自身进化、发展的需求,达到“人和”。
二、城市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环境问题
2.1水污染问题
由于城市人口的急剧增长和工业的飞速发展,大量污水没有得到妥善的处理而直接排掉,致使水环境严重污染。全国有监测资料的1200 多条河流中,850多条受到污染,在七大水系中,辽河、海河、淮河污染严重,全国78%的河段不适宜作饮用水水源,50%的地下水受到污染。
2.2城市大气质量严重恶化
工业和交通运输业逐步发展以及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将粉尘、硫氧化物、碳氧化物、臭氧等物资排入大气层,使大气层严重恶化,导致全国绝大多数城市出现酸雨,给工农业带来巨大的损失,直接威胁到人类的生存。
2.3垃圾泛滥成灾
人类的生活和生产产生了大量的废物,全国有2 /3 的城市处于垃圾的包围之中,不仅有碍观瞻、侵占土地、传染疾病,而且在自身严重污染环境的同时加强了水体、大气土壤的污染。
三、生态城市规划原则
3.1生态城市规划的总体原则
生态城市是联合国在“人与生物圈”计划中提出的概念。旨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联合国在该计划中提出了生态城市规划的五项总体原则: ①生态保护战略:包括自然保护、动植物及资源保护和污染防治;②生态基础设施: 即自然景观和腹地对城市的持久支持能力;③居民的生活标准;④文化历史的保护;⑤将自然融入城市。
3.2生态城市规划的具体原则
根据上述五条总体原则,结合实际提出我国生态城市规划的七条具体原则。
(1)控制城市人口规模
我国是一个城市化水平不高的农业大国,城市化的快速进程决定大量农业人口会进入城市,如不控制城市人口规模,势必造成城市超负荷运行。确定城市人口容量时,既要考虑人口规模的合理性,又要满足未来人口增长的可能性。合理性与可能性的交叉点即是最佳人口规模。
(2)控制城市用地规模
土地生态是城市生态的最基本内容,它兼具自然生态与经济生态两重属性。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只有世界平均的30%,合理使用和节约土地对于城市生态建设具有重大意义。必须科学制定城市土地利用发展战略,从生态学角度分析研究城市各地块的最佳利用功能,合理规划工业用地、居住用地、农业用地和其他用地,为城市发展提供良好的土地支撑。
(3)合理布局城镇体系
要按照区域协调发展的要求,进行以中心城市为基础的城镇布局,确定区域内各城镇的规模、等级、地位、作用和职能分工,以中心城市繁荣发展,辐射带动区域内各城镇和广大农村的发展,促进区域发展生态平衡。
(4)将自然融入城市
“绿色城市”、“山水城市”不等同生态城市,但生态城市一定是“绿色城市”、“山水城市”。因为自然生态是城市生态的最基本层次,自然山水与绿色是城市生态环境中最有生机的要素。
(5)发展生态住宅小区
生态城市强调“以人为本”,生态住宅小区是生态城市的最基本内容,它用生态学原理去协调小区内部结构与外部环境关系,为市民创造一个安全、清洁、美丽、舒适的居住环境。
四、生态城市的规划设计策略
如何进行生态城市的规划设计是当前人们十分关心的问题,生态城市的建设不仅要有一个科学的、高水平、高质量的生态城市规划,而且要做好生态城市设计,同时在规划和设计实施中要充分利用自然生态基础。编制生态城市规划,就是要建立由经济、社会和环境三方面要素构成的生态城市规划指标体系。城市规划生态设计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4.1用科技创新改善涉及人居环境的有关领域
城镇是人口和经济活动的集聚地,也是各类污染集中的地区。建设规划工作必须围绕人居环境质量的改善,研究气象环境与规划布局、基础设施建设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关系,努力控制城乡建设活动可能造成的污染。在污水资源化、建筑节能、化学建材、建筑用钢、智能交通、住宅产业现代化等影响和制约人居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的几个关键领域,加强科研攻关,加强技术集成,加大技术推广应用力度。
4.2用绿化建设大力改善城市人居环境
加强城市绿化建设,是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基础性工作。要采取有效措施,增加城市中心区的绿地面积,提高城市绿化水平。要制定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严格划定绿化用地面积,科学安排绿化布局,加强城市绿化隔离带建设,形成乔、灌、花、草相结合,点、线、面、环相衔接的绿地系统。推进城市绿化建设,必须尊重客观规律,从当地实际情况出发,宜树则树。宜草则草。城市绿化要鼓励采用节水技术和废水利用技术,尽可能减少绿地养护的水消耗。要坚决查处各种挤占城市绿地的行为,增加城市绿化建设用地和资金投入,尽快把城市绿化建设提高到新水平。
4.3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治理力度
加快旧城有机更新。重点解决城市建成区特别是中心区开发强度过大、人口密度过高、公共设施短缺、交通拥挤、环境脏乱等问题,坚决关停或迁移城区内污染严重的项目,清除违法违章建筑。要促进建筑节能技术的普及推广,改善城市民用燃料结构,减少和控制城市大气污染。以通达、低污染、低能耗为目标,实行公共交通优先的城市交通政策,推进现代通信技术在城市公共交通调度管理中的应用,积极促进城市交通组织和管理的现代化。城市环境综合治理与每一个家庭、每一个人直接相关,必须推动全社会广泛参与,密切合作,共同促进。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不仅是物质条件的建设和改善,还要将文化精神、道德意识的建设和改善很好地结合起来,互相促进,协调发展。
4.4推进节约用水和水污染防治
要用足用好政策,运用市场规则,利用价格杠杆促进水资源的节约和优化配置。要加大节水技术和设施的普及推广力度。以污水资源化为目标,加快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步伐,加强用水回收技术与设备的开发应用,处理好设施布局集中与分散的关系,注重污水处理的安全性和生态效应,努力建设节水防污型城市。
4.5突出地方本土特色
设计应根植于所在的地方。对于任何一个设计问题,设计师首先应该考虑的问题是我们在什么地方? 自然允许我们做什么? 自然又能帮助我们做什么? 我们常常惊叹桃花源式的乡村布局及美不胜收的民居,实际上它们多半不是设计师创造的,而是当地居者在与场所的长期体验中,在对自然深刻了解的基础上与自然过程相和谐的创造性设计。城市的形成源于“逐水草而居”的生存准则。生态城市建设必须充分利用自然生态基础,只有充分利用自然生态基础建设生态城市,才能建成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城市。
4.6保护和节约自然资源
对不可再生资源加以保护和节约使用,即使是可再生资源,其再生能力也是有限的,要用生态建筑原理对居住区进行科学的规划设计,形成生态建筑与完善的基础设施构成的生活环境以及包括精神文明在内的社会生态系统,居住区设计要坚持合理布局、节能低耗无污染、应用生态技术处理生活排泄物和生活垃圾; 通过增加居住区绿地,推广屋顶绿化、垂直绿化,河湖、溪流水体的坡岸绿化,大幅度提高居住区绿化覆盖率,居住区内必须设置集中公共绿地,增加居住区文体设施。
4.7以尊重自然而展现自然
现代城市居民离自然越来越远,自然元素和自然过程日趋隐形,远山的天际线、脚下的地平线和水平线,都快成为抽象的名词了。如同自然过程在传统设计中从大众眼中消失一样,城市生活中的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场、发电厂及变电站等都市生活支持系统被作为丑陋的对象而有意识地加以隐藏,使人们无从关心环境的现状和未来,也就谈不上对于环境生态的关心而节制日常的行为。
4.8实现人与自然和人与人的合作
传统设计强调设计师的个人创造,认为设计是一个纯粹的、高雅的艺术过程。而现代景观生态规划设计则强调人人皆为设计师,因为每个人都在不断地对其生活和未来作决策,而这些都将直接影响自己及其他人共同的未来。从交通方式到选择家具、装修材料、水的使用、食物的选购、垃圾的处理甚至于包装袋的使用,都是一个生态的问题。因为它们都对整个社区和环境有着深刻的影响,每个人的决策选择都应成为生态规划设计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