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管理学激励理论

管理学激励理论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管理学激励理论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管理学激励理论

管理学激励理论范文第1篇

关键词:激励理论;高校;学生管理

一、激励理论概述

作为管理学的重要概念之一,激励是指通过激发人内在的动机使其向着所期望的目标前进的心理过程。早在20世纪初,西方的社会学家、管理学家和心理学家就开始从不同角度研究激励对个体行为的改变作用,提出了许多的理论,目前影响较为广泛的主要有三种形式的激励理论:内容激励理论、过程激励理论和行为改造激励理论(也叫行为强化理论)。(1)内容激励理论。该理论着重研究引发激励的各种因素,这类理论认为人内心需要被满足的程度决定了个体的积极性和受激励的程度。其中最著出名的莫过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该理论将人的需要划分为五种,分别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五种需要从下往上呈金字塔形排列,生理需要即衣食住行等是最基础的需要,当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后,高层次的需要就凸显出来。马斯洛认为人的行为都是被这五种需要推动。(2)过程激励理论。该理论主要研究人从动机产生到采取行动的心理过程。[1]这类理论认为,想要个体表现出期待的行为,那就必须在行为与个体的需要之间建立起必要的联系。其中弗隆姆的期望理论认为,个体内在动机的强弱取决于个体认为这种行为会产生何种结果,而这种结果对个体的吸引力越强,个体会产生这种行为的内在动机就越强。例如,公司员工认为努力工作会给他带来公司的奖励,他对这个奖励的渴求程度越高,其行为的自发性就越强。(3)行为改造激励理论。该理论倾向于研究行为本身,认为行为的结果会对行为产生反作用。其中最为著名的是斯金纳的强化理论,斯金纳研究发现若一种行为的结果有利于个体时,这种行为就会被强化进而反复出现,凡是能影响行为频率的物品就是刺激物。刺激结果包括正强化和负强化,例如奖励属于正强化,惩罚属于负强化。

二、高校学生管理中融入激励理论的措施

当前,“95后”逐渐成为大学生的主要群体。成长于中国经济腾飞与互联网飞速发展时代的学生思想开放,善于接受新事物,自我意识较强,世界观、价值观与人生观积极向上,渴望得到外界的认可。高校学生工作者要善用激励理论强化学生管理,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了解、尊重学生的需求,让学生乐于学习,愿意参加校园各项活动,锻炼自己的能力。(1)构建公平、合理的激励机制。若想要激励机制发挥应有的作用,前提是在高校构建公平、合理的激励机制,才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95后”大学生自我意识较强,自尊心较强,爱与他人做比较,高校可以抓住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巧妙地将学习目标激励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构建公平合理的激励机制,避免因为不公平的激励让学生产生抵触情绪。(2)构建科学的行为激励目标。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和斯金纳的强化理论,个体在生活中的一切行为都由动机驱使,若个体丧失了对某个行为的内在动机,这个行为将很难持续进行。因此,高校在运用激励理论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时,应当注意构建科学合理的行为激励方式。学生工作管理者应当指导学生正确的行为目标,让其通过目标获得巨大的驱动力以及达成目标后的成就感,进而形成积极的正向反馈,让学生在未来的工作生活中更加自信。学生工作管理者应当指导学生制定梯级目标,这样才能既保证目标有一定的难度又不至于让学生一时间难以完成,打击学生的积极性。(3)通过榜样激励。榜样激励是很好的激励方式,在高校可以通过“优秀大学生”“校园十大杰出青年”等形式,给学生树立一个身边的榜样,让学生能够找到学习的动力和学习的目标,不断朝着目标前进。另外,除了优秀大学生可以作为榜样激励学生外,高校教师也可以成为学生学习的楷模。正所谓“大学者,大师也”,一名优秀的教师能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力,通过言传身教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激励学生。(4)物质激励机制。物质激励是众多激励机制中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形式,同样适用于高校大学生。高校开展的各种奖学金评选工作,就是合理运用金钱激励学生积极向上,还有现在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激励、出国交换留学等也是较好的物质激励方式,也是效果较好的一种激励方式。无数的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与奋斗获得奖学金、创业奖励、出国留学机会,他们在获得物质激励的同时也成为其他学生学习的榜样。[2]

三、小结

激励理论包括内容激励、过程激励、行为强化激励等理论。在高校学生管理中运用激励理论,通过构建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科学的行为激励目标,运用榜样激励和物质激励机制,让大学生从“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

参考文献:

[1]王珲.论激励机制与独立学院学生管理[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5):259-260.

管理学激励理论范文第2篇

关键词:激励理论;大学生;管理

随着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不断发展,“90后”大学生是在中国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社会环境复杂多变的这一特殊时期成长起来的,他们的思想行为有着深刻的时代烙印,面对传统的高校学生管理制度已经难以满足高校发展现状。为教育和引导“90后”大学生更好地成长,高校管理需要从学生的心理入手,利充分利用激励理论,建立激励机制,注重将人性化教育和柔性管理相结合,对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的变革具有借鉴意义。

一、激励理论概述

激励理论即通过外部的奖励心理和行为强化作用对学生的需要、动机、行为等造成影响,学生经过自身的消化和吸收转化为内动力,维持或改变自己的行为,以此达到实现组织目标的目的。即激发人的行为的心理过程,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过程。

对学生这一教学的主体来说,他们的需要与动机大致分为精神性需要和物质性需要,两种相辅相成,不可偏废。作为学生来说,精神性激励是重要的,但也不能忽视物质性激励的作用。他们的动机通常表现为外在性需要,即得到老师、同学的认可、关心、尊重、友谊、信任等从而满足其社会性需要;另一方面则是内在性需要,在单纯的学习活动过程中,不仅是自己的聪明才智战胜了学习中的各种挑战而得到满足,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自己的付出,在学习工作中取得的积极成果会使学生得到极大的超越感和自豪感。

二、激励理论在高校管理中运用的现状

从全球范围看,激励理论在美国的研究最为完善和深入,美国学生事务是以“激励学生发展”理念为导向,研究美国学生激励理论的思路和内容可以给我们很多启示。近年来,中国高校教育虽然注重激励理论在教育管理中的应用,但是由于没有合理完善的奖励制度和手段,激励理论在实践的过程中出现了不少的问题:1.侧重于物质的奖励。没有将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有机结合起来,这造成大学生只注重追求物质而忽视对精神的需求。2.未能设立合理目标。在组织活动时,设立的目标或太大或太小,都起不到对学生的激励作用。目标太大,学生会丧失完成目标的信心和勇气;目标太小,学生会觉得没有挑战性,在学习中不会全力以赴。因此也不能很好起到激励作用。

三、激励理论在学生管理工作结合的具体实践

(一)树立优秀榜样

在学校管理中要充分发挥榜样的力量,高校管理者可以通过对一些先进人物的宣传来影响其他学生的行为,为他们树立学习的楷模。同时教师要非常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努力做到言传身教,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到教师身上的优点。

(二)把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有效结合

物质奖励是对学生自身能力的一种奖励,精神奖励是一种荣誉的象征,是学生学习和工作的精神支柱。只一味地进行物质奖励是不够的,只注重精神奖励也不能起到激励效果,只有将两者结合起来才能将激励成效发挥到最大。比如在物质奖励的同时颁发荣誉证书并将其优秀事迹进行宣传报道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需求,达到激励学生的目的。

(三)实行淘汰竞争激励法

实行淘汰竞争激励法能对学生造成一定的压力。有压力才有动力,有竞争必要淘汰,通过竞赛方式能使学生明白优胜劣汰的残酷性。从而激发学生的自尊、毅力和求胜心,这种求胜心态是一种积极健康的心态。它能使学生挖掘自身的潜力,最大限度地开发自己的智力,从而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

(四)建立公平的激励机制

公平的激励方式是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有效手段。一般情况下,人们总是习惯将自己与他人进行对比,若是觉得公平公正,心情就会比较愉悦,积极性也会有所提高;若是觉得不公平,就会产生不良的抵触情绪,甚至不愿意继续这个行为。所以高校管理者必须为学生建立公正、公平的激励制度,实现激励工作的公开透明化。

四、激励理论对我国高校学生管理的启示

激励理论具有很强大的生命力,高校管理者当主动掌握激励理论的原理和机制,并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在现实中不断探索如何有效针对不同个性的学生进行有效的激励。以此顺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提高我国高校管理的质量和水平。不仅如此,激励理论与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结合促进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从而推动我国成为真正的教育强国。

参考文献:

[1]薄文峰.激励理论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应用探讨[J].黑龙江高校研究.2013(05).

[2]云兵兵.需求层次理论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应用[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术学报.2012(06).

[3]王邦权.高校学生管理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研究[J].辽宁医学院学报.2012(09).

管理学激励理论范文第3篇

关键词:激励理论 高校学生管理 运用效果

中图分类号:G64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4)08--01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一直在我国发展战略中处于优先地位,正确运用好激励理论是高校培养新时期社会主义所需人才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重要职责。激励理论能够符合当代大学生的心理、思想及行为特点,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同时,能够提高高校学生管理的预见性与实效性。因此,注重对激励理论的运用,并要对激励效果进行有效分析。

一、激励理论

“一切内心 所要争取的希望、条件、愿望及动力等等共同构成了对人的激励,这是人类内心活动的一种真实状态。”这种对激励的定义是由美国著名管理学家贝雷尔森与思安尼尔提出的。《辞海》中对将“激励”一词解释为:激发使振作,即能够激发出人的动机,对人的行为产生诱导,使其产生内在动力,并且能够朝着既定目标努力的过程[1]。尽管不同的研究学者对激励理论没有统一的定义,但是通过对心理学与管理学中对激励理论的界定,可以将其归结为:激励是通过采取一定手段,创造出满足个体所需的条件,使个人对某项事物或者活动持有积极态度,进而形成相应动机,促使个人或组织目标的实现。

二、激励理论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运用效果

(一)运用目标激励,满足学生的不同发展需要。高校学生管理的目标具有一定特殊性,它需要服务于高校培养人才的核心目标。因此,在学生管理工作中,无论是管理内容、管理要求还是管理系统的制定,都需要紧紧围绕高校培养人才的目标来开展。激励理论通过需要、动机、行为及满足的模式,能够真正从人内心的状态出发,诱发出人的创造性与积极性,对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通常情况下,对于刚进入高校的大学生来说,他们对生理层次与安全层次的需求更高,主要表现为期望校方能够提供更好的学习、生活环境。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对校园中事物逐渐由陌生变得熟悉,尤其是对于高年级的学生,他们的需求呈现出了多元化的趋势,此时他们更加关注个人的人际关系、希望得到老师与学生的尊重、能够参与到更多的课外活动、在交往活动中体现出自己的价值等。在学生管理中,根据不同时期学生的需求,运用目标激励,能够使学生的情绪保持在积极状态,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热情与主动性,从而发挥目标激励的作用。

(二)运用成就激励,消除学生的负面影响。成就激励是激励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是引导大学生要根据自身发展需求,设置出奋斗行为与远大理想的目标。每个学生多渴望快速成长,追求进步,有着较为强烈的成就需求。因此,在学生管理中,管理者要正确分析大学生个人与社会发展需求之间的关系,注重对学生的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使其树立起社会主义伟大理想,引导学生将学生坚持不懈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与提高个人思想相统一,把树立社会主义远大理想与艰苦奋斗的精神相结合。

在高校管理中,实行成就激励效果明显,尤其是对于一些贫困学生,他们家庭经济较为困难,尽管他们当中大部分为品学兼优者,但是与其他普通学生相比,他们对成就荣誉、人际交往等方面的需求更为强烈,他们更需得到教师与学生的认可,希望获得更多的归属感。针对高校中贫困学生,教师在日常管理中,科学合理地实行成就激励,能够加强了他们与师生之间的沟通,促进了情感交流,增强了自信心,一定程度上消除了他们自卑、自闭等负面影响。

(三)运用奖惩激励,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正激励就是指当个体行为符合组织整体目标与期望时要进行嘉奖,提高个体行为的积极主动性;负激励是指当个体行为违背组织目标时要得到惩罚,警示这种行为不再发生。

在高校管理中,无论是正激励还是负激励都是有效的一种措施,这种激励效果不仅直接对个体产生影响,同时还会对身边学生与集体产生影响。管理者通过树立正面榜样与反面典型,能够无形当中规范学生的行为,比那些教条、固化的管理条例更加明确具体,管理效果更为明显。另外,实行奖惩激励,能够调动出学生的热情,激发出学生内心原动力,使其主动参与到班级管理以及学习目标制定的活动中,在实现个人价值的过程中,增强了主人翁意识。

三、结束语

激励理论在高校学生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一定要对激励理论的应用有足够重视。激励理论中包含多种激励形式,因此,高校管理者要熟练掌握激励理论的内涵,针对本校实际发展情况,灵活采用激励措施,最大程度地满足学生的多种需求,使学生保持良好状态,增强自信,提升积极性与创造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强化高校学生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管理学激励理论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校 学生组织 激励理论

一、总论

1、何谓学生组织

高校的学生组织主要是在学生根据自我教育和服务的需要,在遵循共同的价值理念或者基于共同的兴趣爱好基础上,自发成立的,具有一定层级制度和章程的自发团体。其中包括了正式的学生组织和非正式的学生组织。无论是正式组织也好,非正式组织也好,基于高校学生身份特征和组织存在的宗旨,学生组织都是不以盈利为目的。而学生组织的存在对于高校调动学生积极性、把握学生思想状况、贯彻落实学校的政策、拓展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对于学生组织积极性的调动,学生组织成员的激励方式必须加以探讨,以促进学生组织的管理效率。

激励

从管理学意义上来讲,激励指的是由需求产生动机,动机导致行为,行为指向目标,目标实现带来满足又引发新的需求,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强化的过程(如下图所示)。

激励是必须由人根据自身的需求得不到满足从而产生了行为的动机,有了动机才能通过合理的激励使其感到满足,从而强化个人的行为。当然这里的行为必须是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的统一的行为。

激励理论

要分析学生组织的激励,就必须用具体的管理理论来指导,本文所涉及分析的激励理论为以下三种:

(一)需要层次理论

1943年,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需要层次论,他把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生理的需要、安全需要、社交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当人们产生某种需要得不到满足时,就产生一种紧张的心理状态,到能够满足需要的目标时,这种紧张的心理状态转化为动机,推动人们去从事某种活动。目标得以实现,就获得生理或心理的满足,紧张的心理状态就会消除,这时就会产生新的需要,引出的新的动机,指向新的目标。

(二)双因素理论

双因素理论,又称激励因素——保健因素理论,是美国的行为科学家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FredrickHerzberg)提出的。双因素理论认为:激发人的动机的因素有两类:一类是激励因素——对人的积极性起作用的因素。如成就、责任、发展和晋升等,这些因素如得不到满足则没有满意感;另一类是保健因素——维持人的积极性的因素。如决策、人际关系、工作环境、工资水平、福利和安全等。这些因素得不到满足就会产生不满。

(三)期望理论

弗鲁姆提出的期望理论,其基础是:人之所以能够从事某项工作并达到目标,是因为这些工作和组织目标会帮助他们达成自己的目标,满足自己某方面的需要。弗鲁姆研究目标是激励力量,它认为目标对人的激励力量大小由下式决定:激励力量=效价×期望。这里的效价是人对目标价值的主观评价,期望是一个人根据人经验判断目标的概率。这有些复杂,因为每个人的价值观不一样,那么同一种激励方式作用与不同的人的效果也就不一样。例如,很多学生认为教师对自己行为的评价是很重要的,因为这与自己直接所能够得到的职位晋升挂钩,价值核心是得到更多的职责和权利。那么,比较重视在组织拓展人际关系的学生可能对这种上级评价的期望值就比重视职位晋升的同学期望值要低,那么考核激励的效果就会产生差异。如果他的核心价值是组织给予自己的荣誉感,那么其期望值又会不同,自然激励效果也就会不同。

三、激励理论在学生组织管理当中的应用问题

(一)重视学生组织当中学生成员的需求水平

学生不同于企业或者社会组织当中的成员,学生组织的目的和存在宗旨由于盈利与否的性质也不同。因此,组织中的成员的需求水平就会存在比较大的差异。即便是遵守共同的章程和价值理念,学生也会因为学业的问题、精神压力的问题、物质基础保障的问题而影响到在组织中的绩效。例如,高校学生组织当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学生工作的繁杂事务和专业学习两者之间得不到平衡,使得非常优秀的学生事务工作者往往学习成绩得不到提高,虽然在评价学生的德智体发展程度时会考虑到学生工作,但作为学生的本职工作,专业成绩所占的比重仍旧较大。因此,在这种患得患失的心态下,从事学生工作的组织成员就不能全心全意地开展好组织内的各项工作事务。从管理者的角度来讲,就必须了解到学生的需求水平处在什么样的层次,并根据组织成员所面临的问题展开访谈,对工作分工和计划落实执行的情况进行随时的变动和调整。这就赋予了学生组织在管理上必须兼顾灵活和变通的管理原则,并通过一定的沟通和协调,帮助组织成员解决问题。

(二)重视激励因素的作用,创造和谐的氛围

根据梅奥的霍桑实验,人在组织中不都是以利益为唯一的目标,而是有着团体利益和集体观念,人与人之间的约定和相互协调更加重要,且影响组织绩效。因此,在学生组织中,要激发成员的积极性,提高组织绩效,就必须构建一个和谐的组织环境。双因素理论当中的激励因素的探讨也证实了这一点,每一名组织成员从组织中获得的归属感和情感满意度是极为重要的,如果因为组织内部关系处理不恰当,对于学生组织而言,其后果必将是及其影响工作效率和协作的。因此,要通过开展团队建设活动,加强组织的凝聚力和沟通协作能力,例如组织的文化建设,建立共同愿景,改善工作环境等方法来构建和谐的学生组织团队。

(三)重视学生组织成员的价值观改善和期望条件

根据弗鲁姆的期望理论,效价即价值观的改善和期望值的变化影响着组织成员的激励力量,因此,要提高学生组织的效率,满足成员的期望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了解成员本身的期望水平同时还应当对现有的期望条件进行改善。

1、提高奖励的期望值。

在学生组织中的适当奖励对成员具有很高的效价。这是由组织本身的非盈利性和学生自身的身份特征决定的。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让他们的劳动得到承认使他们的期望值得到满足,从而产生更大激励量。提高奖励的期望值,就是创造条件推荐学生参加校园文化活动竞赛和论文竞赛、参与各种学术活动充分发表见解、推荐参加更高级别组织的培训等,让他们感到通过积极努力就能取得成绩,获得奖励可能性就大。制定奖励应考虑两点:一是成员通过努力,有少部分人可以达到;二是奖励范围不宜过大,应具有楷模和代表性。这样始终让组织成员保持高期望值,以激励大家的积极性。

管理学激励理论范文第5篇

关键词:双因素理论 独立学院 班级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3)07-0070-01

独立学院,是指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与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合作,实施本科学历教育的高等学校。独立学院采用新型机制办学,实行新的办学模式,其存在形式的特殊性以及学生本身的特点,决定了独立学院管理的特殊性。班级作为独立学院的最基层组织,采用何种方式进行管理,哪种管理方式对本班级是适用的,一直是班主任工作的中心和重点。因此,本文运用管理学原理中的激励理论——双因素理论对独立学院的班级管理进行研究,探析班级管理中的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提出适用于独立学院班级管理的建议。

一、双因素理论概述

20世纪50年代后期,美国行为科学家雷德里克?赫兹伯格在对美国二百名工程师、会计师的工作满意度进行调查访问之后提出了著名的双因素理论,并发表于1959年出版的《工作的激励因素》一书中。

心理学研究,人之所以会产生某种特定的行为是由一定的动机引起的。人们工作积极性的高低取决于工作动机的强弱。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认为引起人们产生工作行为的动机有两种,一种是保健因素,一种是激励因素。同时在调查研究中,赫兹伯格认为传统的“满意——不满意”的观点是错误的,他认为满意的对立面不是不满意而是没有满意,类推,不满意的对立面不是满意,而是没有不满意。保健因素是指造成员工不满的因素,比如说工作环境、薪酬待遇,这些因素的改善不能带来员工的满意,而只能消除员工的不满。激励因素是指能够给员工带来满意的因素,比如说工作内容的变化,工作方式的挑战等,这些因素的改善,能够让员工感受到工作的意义和成就,能够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如果没有激励因素的话,员工也不会感到不满。

赫兹伯格的双因素激励理论其实在告诉管理者并不是员工所有的需要得到满足就会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而是在确保保健因素适当的情况下,只要满足激励因素的那些需要就会激发员工工作热情。虽然该理论研究的对象是企业员工,针对的是企业组织,但是该理论研究了组织中个人与组织工作之间的关系问题,在教育领域也适用,对于学校中的班级组织管理仍然具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二、独立学院班级及学生特点

独立学院录取的学生属于三批本科层次,与一本、二本学生相比,高考录取分数偏低,其生源的特殊性决定了学生在学期间与其他高校相比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具体体现为:

首先,生源质量参差不齐。独立学院的学生录取分数偏低,数学、英语基础薄弱,大部分学生虽然期望优秀的学习成绩,但是由于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且学习态度不够端正,没有足够的学习毅力。班级中虽然存在优秀学生,可以与二本甚至一本学生相媲美(此类学生一般为高中学习成绩优秀但高考发挥失误),但是此类学生比例较少。

其次,独立学院学生思维活跃,交际能力、组织能力强。独立学院的学生一般家庭条件较好,从小接触的事物和群体较多,因此,学生在社会交际能力、组织沟通能力、实践动手能力等方面表现出了独一无二的优势。在学校生活中,学生把大部分精力放在组织、参加各类学生活动上,这也是独立学院学生学习成绩提高不上去的很大原因之一。

最后,独立学院问题学生较多。由于长期缺少关注而产生心理问题的学生,由于较大的家庭经济情况差距而产生自卑感的贫困生问题,由于长期在优越环境下成长而想强烈表现自己的个性学生,由于家庭娇惯且在顺境中成长遇到挫折承受力较低的学生,等等。与其他一本、二本高校相比,独立学院的学生个性化普遍较强,各类突发事件也偏多。

三、独立学院班级管理中的双因素分析

将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运用到独立学院的班级管理之中,首要问题就是要确定引起学生满意和不满意的因素,即造成学生不满的保健因素和给学生带来满意的激励因素。

笔者在所属独立学院班级中选取了A班作为调查研究对象。之所以选取A班为研究对象,在于该班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更换班主任三次,且学生特点突出,没有所谓的三好学生,有的同学学习成绩优秀但是社会实践能力不突出,有的学生学生工作做得很出色但是学习成绩较差,而且该班旷课逃课等问题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且在班级中占有一定的比率,属于比较典型的问题班级。

在调查研究过程中,对该班44名同学进行问卷调查以及个案访谈,了解学生家庭背景和成长环境,了解他们的现状与未来目标的制定情况,分析他们的真实需求,得出能够对其产生不满和满意的因素。通过调查发现,在班级管理中影响学生产生不满的因素即保健因素,按照不满的强烈程度排在前五位的依次为:学校硬件设施、学校交通条件、班风班貌、学校校园自然环境、学校周边环境。影响学生产生满足感的因素即激励因素按照满意的强烈程度排在前五位的依次是:学习工作被认可、班主任的关注和重视、目标的完成、不定时的奖励、班级成员关系融洽。通过分析,可以发现引起学生不满的保健因素大多围绕学校的硬件条件和环境,这些因素的改善不再会引起他们的不满,但是不会达到满意的效果起不到激励的作用;激励因素主要围绕班主任对学生的关心以及学生自我目标的实现和突破,这些因素的改善可以使学生产生满意,因此班主任对激励因素的多加关注,可以很好地起到激发学生积极性的作用。

四、基于双因素理论对独立学院班级管理的建议

将双因素理论运用到独立学院的班级管理之中,就是要消除对学生学习、工作、生活产生不满的因素,重点改善使学生产生满足的激励因素。由于引起学生不满的保健因素与学校环境、条件关系较大,作为班主任,需要通过一定的渠道向学校和领导反映,在能力范围之内加以解决。在班级日常管理中,班主任更多地应从激励因素方面进行班级管理,以达到激发学生积极性提高班级凝聚力的目的。

首先,要尊重学生,关心学生。每一个学生都是平等的,没有好学生和坏学生之分,班主任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而且善于与学生沟通,遇到问题学生不能打、骂,而是从谈心的角度加以关怀和理解,教育方式要委婉含蓄。尤其是独立学院的学生,他们经历了高考的失败或者在高中阶段由于学习成绩差没有得到老师的关注,属于被忽视的群体,因此更应该关心关怀关注他们。

其次,为学生设定目标,采用目标激励。独立学生的自主性较差,对学习、工作和生活缺少规划和目标设定,因此,班主任可以帮助学生设定目标,采用目标激励。如果学生完成了老师设定的目标,本身对他们来说就是一种满足,如果再给予语言上的鼓励和表扬,学生的满足感、自信心会大大提高。

最后,鼓励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现在的班级管理应该突破传统的由老师来管的模式,鼓励学生进行民主管理。尤其是独立学院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强,参与意识强,发挥他们的长处用在班级管理上,首先就是对学生的肯定,班主任负责幕后观察和关键时刻协调帮助,这种参与班级管理的方式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且有利于提高班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