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管理学的基本特征

管理学的基本特征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管理学的基本特征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管理学的基本特征

管理学的基本特征范文第1篇

一、经济学与管理学基本界定

萨缪尔森和诺德豪斯(1999,中译本)认为,传统经济学研究的是社会如何利用资源以生产有价值的商品,并将它们分配给不同的个人。周三多等(1999)认为,管理学以提高组织的绩效为目标,研究和探讨组织资源配置的构造、过程、方式方法的应用性理论学科,它以各种管理工作中普遍适用的原理和方法作为研究对象的。

“循环经济”一词是美国经济学家波尔丁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生态经济时提出的,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循环经济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基本特征,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可以说,发展循环经济是一种科学发展观,它不仅体现在经济形态的转变,更为重要的是一场深刻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变革。这说明循环经济已经影响经济社会生活的众多方面,这必然使经济学与管理学呈现一定的循环经济特征。这些新特征使得经济学与管理学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紧密。

二、循环经济下的经济学与管理学的相互关系分析

循环经济使经济学与管理学更加注重对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的研究,从而使经济学与管理学之间的相互关系也呈现出新的变化。

(一)人性假设。传统经济学假定人是经济人、理性人,或者是具有机会主义倾向的人,使用均衡理论分析和研究,说明世界的均衡规律与变动趋势,因此更讲求科学性。在循环经济下,经济学的科学性被赋予了新的内容,即在循环经济下,人的需求层次的假定,已经由生理需求阶段上升到安全需求阶段,甚至更高,经济学中的理性人,已经不再仅仅把眼光放在眼前与单个自我个体,而更多地关注未来与后代,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在循环经济下经济人假设被赋予了新的内容一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传统管理学多层次、多环境、多时空地研究人性,从而产生了复杂人、社会人、管理人等理论。管理是具体化的、相对的,要解决的问题更趋于动态化与多样化,更讲求艺术性。在循环经济下,管理学的艺术被赋予了新内容,即管理学里的艺术性被生态环境与自然资源重要性所规制。管理学假设更显社会人特性。

在循环经济下,经济学与管理学在人性假设上趋近,同时,赋予了人与自然、企业与自然的和谐等内容,但经济学仍偏重于解释世界,管理学仍偏重于改造世界。

(二)研究对象和目的。传统经济学更多强调从整个社会的资源配置角度,或者站在市场与企业之间的平衡问题上进行研究,目的是为了追求整个社会或市场资源的优化配置。因此,传统经济学关注企业,目的是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在循环经济下,经济学研究对象被扩展,生态环境资源被列入研究范围之内,同时,更多关注企业和自然,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目的就不一定与企业最大化目标一致。传统管理学更多强调从单个企业的资源配置角度,或者站在企业或企业集团的角度对现在市场条件下如何实现企业或企业集团内部资源配置最优化角度进行研究,目的是为了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在循环经济下,管理学研究对象也同样被扩展,生态环境、自然资源被广泛考虑,企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成为管理学追求的目标。

(三)研究内容。传统经济学与传统管理学都研究企业与市场及其相互关系;都包含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经济学有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管理学也有国民经济管理与企业管理;都对人的行为进行研究。但传统经济学研究的更多的是一个更为宏观的问题,强调理论研究和模型分析;传统管理学研究的是更为微观的问题。经济学更多关注的是企业如何在企业与市场之间的均衡实现趋势下实现利润最大化,管理学更多关注的是企业如何顺应市场合理配置内部资源下实现利润最大化。在循环经济下,由于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问题被纳入经济学研究领域,传统经济学中的宏观性与整体性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在循环经济下,管理学也同样因为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问题引入,更多的从整体或者长远的角度思考问题。当然经济学与管理从整体或长远角度看问题基本出发点可能不完全相同,经济学主要为了探寻人与自然、企业与自然整体均衡问题,管理学主要是为了在人与自然、企业与自然和谐发展下追求企业内部利润最大化问题。在人、企业与自然和谐发展下,管理学更显示出其重要性。

(四)研究方法。传统经济学和传统管理学在各自的发展中,都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方法论。什么是经济分析方法呢?杨小凯认为当代主流经济学家采用的分析框架包含四个层次,即用函数和集合的数学概念来描述经济环境;用数学规划来描述个体的自得行为;更为复杂的数学工具,诸如拓扑学中的不动点定理,则被用来描述自利决策之间交互作用的结果;经济学家提出的问题涉及价值判断,被称为福利或规范分析。这种框架中集中使用了数学模型化方法,这主要是因为借助数学可以降低经济学家之间的沟通费用,数学模型有助于经济学知识的积累。经济学的这种研究方法使经济学与其它社会科学相比,内在逻辑统一,论证严密,知识可积累性强,更符合科学性原则。与经济学相比,管理学缺乏这种内在逻辑统一的方法论。孔茨在1961年和1980年的两篇文章中将管理学研究方法或学派描述为“管理理论丛林”。罗珉(2005)则把管理学研究方法纳入范式研究中。他管理学方法论范式区分为职能主义范式、激进的结构主义范式、诠释型范式和激进的人体模型主义范式四个方面。

在循环经济下,由于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引入,经济学研究方法或工具也进一步扩展,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生态学和资源系统工程等都被应用之列,如吴季松(2005b,2006)的研究。这使得经济学更多的引入了大量管理学方法。但经济学在利用数学工具方面仍然是重要的,这维持了经济学内存逻辑性。

三、趋势与建议

(一)趋势。研究认为:在循环经济下,经济学与管理学在人性假设上从“经济人”向“社会人”方向发展;在研究对象和目的上,两者都考虑生态环境资源和自然资源,以追求人、企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为目的;在研究内容上,由于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问题被纳入研究领域,传统经济学中的宏观性与整体性得到了进一步加强,管理学则更多的从整体或者长远的角度思考问题;经济学主要为了探寻人与自然、企业与自然整体均衡问题,管理学主要是为了在人与自然、企业与自然和谐发展下追求企业内部利润最大化问题;在研究方法上,由于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引入,经济学研究方法或工具也进一步扩展,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生态学和资源系统工程等都被应用之列。这使得管理学与经济学在方法与工具上更为趋近。

(二)建议。根据上述结论,在进行经济学和管理学的学习、教学和研究时,应该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

(1) 人性假设的重新研究和定位。经济学“经济人”假设应顺应人、企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要求而改变。管理学也将因此加深“社会人”等非完全理性假设的研究。

(2) 研究对象和目的的重新界定。经济学中企业和市场的均衡研究,由此对企业单向主体的利润最大化问题和市场均衡问题的研究,应转向人、企业和自然的和谐研究,由此对人、企业与自然的多向主体的福利最大化问题和三位一体均衡问题的研究转变。管理学中企业内部分工和资源利用问题,由此对企业利润最大化问题研究,应转向企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问题研究。

管理学的基本特征范文第2篇

首先我们需要知道为什么要开设管理学这门课程。众所周知,在一些大的企业部门,无论什么学历或是有技术的人才都要从底层做起,在工作的同时,企业考察的不仅是工作的能力,而且还要看其是否有管理能力。当然,如果两者兼具,则有提升的机会。如果只有技能,即使得到提升,也不可能在管理阶层呆的长久。因此,在职业技术学校,我们要给学生开设这门课程,让学生在掌握一门技能的同时,学会如何管理。那么无论在什么单位什么样子的企业,都能吃得开。

其次,我们职业技术学校既然开设了这门课程,那么就要为其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管理学和普通的语文数学这些理论课程不一样,他应该和其他专业实训课一样,不仅要学理论基础知识,还要让学生得到充分实践的机会,并且还有有良好的实践场所。实践性教学是实现中职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中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基本特征是以培养中等技术应用性专业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毕业生应具有一定基础理论知识、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等特点。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实践性教学是职业管理学教育的重要特征,离开了实践性,什么技能、技巧、运用能力、操作能力等等,就无从谈起。作为职业教育的管理学专业,面对经济全球化、面对新的环境,必须高度重视会计专业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加强专业技能训练,加大实践性教学的比重,使每个学生都能成为技能高手、管理高手。只有这样,才能使中职会计专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因此,实践性教学的好与坏,是影响中职管理学专业培养目标能否实现的重要环节,是中职管理学专业兴衰成败的决定性因素。

比如:我们可以拿出专门的教室模拟公司,把学生分组或是分成企业的不同阶层,让学生自己去模拟,自己去实践,体验公司各个阶层的管理制度。当然这里面少不了实训课教师的指导和总结。

再次,我们在上面提到在给学生提供必要的实践环境时,少不了教师的指导。所以就需要学校一定要具备这样的教师。教学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素质和业务水平。教师本身应该熟悉企业的管理制度和管理阶层,能够给学生做出指导和总结。如果没有,学校可以去企业聘请这样的人才来充当专业教师,这样学生就能更进一步的了解企业的管理制度,而不是纸上谈兵。目前大多数学校管理学的教师都是从学校刚毕业就任教的,根本不了解企业的内部。作为管理学专业的教师,我们要不断的加强自己的素养,不断的学习和进步,而且争取走到企业,学习他们的每个管理阶层,甚至每个细节我们都要掌握,只有我们本身的素质提高了,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学生。

第四,加强学习方法指导在课堂教学中应注重学法指导,培养学生阅读,分析思考,运用已学知识等能力。比如,可以由教师限定阅读内容提出问题,或者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或者阅读后让学生相互讨论教师加以总结引导等方式,达到让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目的。对于一些容易混淆的管理制度,可先让同学们讨论、分析、比较,最后教师参与,从而让学生分清区别和联系,得到正确处理。对学生记忆方法的指导,一是将教材中抽象说法具体形象化;二是将难记的概念进行分解,在理解基础上记忆。

管理学的基本特征范文第3篇

根据此次调查所获得的数据,我们对中国大学校长这一群体的基本特征作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分析。

中国大学校长的总体特征

在这次调查中,我们共获得了1500位校长的性信息、1061位校长的年龄信息和709位校长的民族信息。统计结果显示,这些大学校长的平均年龄为52.0岁;男性所占比例为95.5%,女性为4.5%,汉族占93.9%,少数民族占6.1%。

我国大学校长大多拥有高级职称,其中77.2%的校长为教授或研究员,其他校长也基本具有相当于副高级的职称。我国大学校长们的学历水平也较高,有43.9%的校长具有博士研究生学历,有30.2%的校长具有硕士研究生学历,本科学历的校长占25.4%,只有0.4%的高校校长为专科学历。

从校长们的学习经历来看,其中有15.4%的人曾在所任职高校学习。另一方面,我国大学校长中具有海外学习经历的比例较高,占到32.2%,曾在海外获得各类学位的占12.7%。

从我国大学校长的学科领域分布来看,根据所获得的最高学位,比例最高的为工学,有30.9%的校长来自这一学科,其次为理学,占15.1%,后面依次为文学(10.3%)、经济学(9.3%)、医学(9.2%)、法学(7.1%)、管理学(5.4%)和教育学(5.2%),其他几个学科所占比例较低,哲学为3.2%,农学为2.5%,历史学为1.9%。我国大学校长大多具有高教系统的工作经历,统计结果显示这一比例高达86.2%,也就是说,高等学校自身是我国大学校长的主要来源。

数据可以看出,相对于高职(专科)院校和民办高校,我国普通本科院校特别是“985工程”高校和“211工程”高校校长的学历水平和国际性水平明显偏高。

中美大学校长基本特征比较

将此次调查所得的有关中国大学校长基本特征的数据与美国教育理事会2001年调查所得的数据进行对比,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比较中美大学校长基本特征的异同:

1.从平均年龄来看,我国大学校长的年轻化程度相当高,为52岁,与美国2001年调查所得的数据(58岁)相比,足足年轻了6岁。就性别比例而言,在我国大学校长中,女性所占比例偏低,在美国,2001年这一比例高达21.1%,

2.在任期方面,我国大学校长的平均任期为4.1年,与2001年的美国数据相比,短了2.5年。

3.从职业生涯来看,中美两国的大学校长大多具有高教系统的工作经历。

4.此次调查的我国“211工程”大学有101所,美国的博士授予大学有236所,将这两类大学的校长进行对比:年龄方面,中国校长的年轻化程度要高于美国。学历方面,中国校长的总体学历水平要低于美国校长,但差距并不大。任职时间方面,美国校长的任职时间比中国校长长了1.1年。学科背景方面,在美国校长中,学习数学或自然科学的比例最高。

5.此次调查的我国高职(专科)院校有1085所,美国的两年制学院共1086所,将这两类大学的校长进行对比:年龄方面,中国校长的平均年龄为51.6岁,美国校长为56.6岁,中国校长的年轻化程度也明显高于美国。学历学位方面,拥有博士学位的校长所占的比例分别为21.8%和80.5%,中国这类学校校长的总体学历水平要远低于美国校长,学科背景方面,在美国校长中,学习教育学的比例最高,占73.0%。

加强校长队伍建设的建议

通过此次对我国大学校长基本情况的调查,从上述数据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与启示:

第一,从我国大学校长的职业经历来看,他们大多来源于高等教育系统内部,特别是“985工程”高校和“211工程”高校,这些高校的校长基本上都来自于高教系统。这方面情况与美国比较相近,来自高等教育系统内部的美国大学校长也同样占很大的比例,这一现象表明,大学校长不仅要具有很强的领导和管理能力,而且要具备丰富的教育经历和深厚的学术造诣,

第二,我国高职(专科)院校和民办院校的校长学历水平有待提高。从调查数据来看,在我国高职(专科)院校的校长中,只有21.8%的人具有博士学历,民办院校的校长中只有20.8%的人具有博士学历。

第三,我国大学校长有1/3具有海外学习经历。特别是在“985工程”和“211工程”等重点大学中,校长具有海外学习经历的比重很高,超过七成。在这方面,我国大学校长较具优势,有助于提升我国高校的国际化水平。

第四,我国大学校长的学科专业结构较为单一。统计数据显示,不论哪一类高等院校的校长,从其学科背景来看,都是以工科为主,所占比例远远高于其他学科门类。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现象,是由我国特定的历史条件所决定的。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的高等教育为了配合国家经济社会的建设,将主要力量投向理工学科,这样的做法一方面为国家经济社会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但另一方面也在一段时间内形成了“重理轻文”的社会现象,我国现任的大学校长们接受高等教育的年代正好处于这样的历史时期,因此,目前我国大学校长的学科背景仍然是以工科为主,体现了时代背景。

管理学的基本特征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人力资源胜任力模块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已经逐渐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要求人们能够将知识或者技术等转化为生产力,在生产管理过程中颇为注重效率和创新实践能力等。[1]基于此,高校一方面要向学生传授专业方面的知识;另一方面还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实践创新能力等。从现阶段来看,我国高校的发展速度比较快,招生不断扩大,而学生的素质相对而言普遍降低。在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创造价值的核心技能是保证工商管理人才立足于社会的根本。随着国际先进管理理念的不断传入,我国诸多用人单位也对人才梯队的培养非常重视。人力资源胜任力模块是培养人才队伍的先进模式之一,建设好人才队伍不仅能够使得单位的整体用人能力提高,而且还能够提高用人单位的整体效率。基于此,人才的胜任力已经逐渐被各大单位所重视,久而久之成为了用人单位的一项重要参考指标。构建高校毕业生的胜任力模型,能够不断深入到企业之中,从而确定好特定岗位的相关胜任力模型,再通过分析和比较,得出相关数据,开展工商管理人员的培养工作,从而能够缓解用人单位的管理人才匮乏问题,与此同时还能够充分解决好工商管理学院毕业生一毕业就失业的窘境。

1胜任力的基本概念、基本特征

1.1胜任力的基本概念

胜任力的基本概念最早是在19世纪70年代被提出,胜任力就是对员工新任工作的基础技能、相关知识以及态度适应力等相关业绩通过合理的学习以及后期的培训等形成的一种能力。[2]胜任力能够显著区分开工作中谁是强者、谁是弱者,与此同时胜任力作为一种个性化的标志能够区分一般业绩和非常优秀的业绩。

1.2胜任力的基本特征

胜任力的基本特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与工作密切相关的业绩呈现正相关趋势,通俗来说,胜任力越高,业绩也就越高;反之,胜任力越低,那么也就意味着业绩也越低;其二,由于胜任力能够通过工作之后的相关经验来获取,所以在员工入职之前加以培训,你能够对员工的适应能力产生很大影响;其三,胜任力需要通过一定的工作环境来充分表现出来;其四,胜任力具有行为特点,在各种工作环境中胜任力是决定工作成功和失败的重要行为。

2人力资源胜任力模块在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具体应用和价值

2.1招生时应该以人力资源胜任力模块为基准

在招生时,高校对于学生的录取一方面要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一方面要考虑到高考分数。对于学生的学习兴趣而言,是招生中最为重要的一个部分。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工商管理基础知识感兴趣才能够对未来所从事的岗位投入精力和时间最终广泛提高学生的胜任力。[3]基于此,招生时要以人力资源胜任力模块为基准,考虑学生的兴趣,从而避免学生在毕业以后对未来的工作岗位感到非常的迷茫。

2.2培养工商管理专业人才时要围绕人力资源胜任力模块

高校学生毕业之后的最终目标是在社会中谋取一席之位,从中获得社会价值和自我成就感。因此,高校开展工商管理专业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等,高校在培养人才过程中要满足市场的基本发展需求,充分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疑惑。除此之外,高校应该和用人单位对接,清楚了解用人到位需要何种人才,不断参照用人单位的人力资源胜任力模块,从而最终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对于工商管理的学生来说,仅仅具有适应岗位的基础知识理论是不可取的,学生还要掌握好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其一,沟通能力;其二,决策能力;其三,公关能力;其四,危机处理能力;其五,谈判能力。上述五个方面的能力也是人力资源胜任力模块中的必备能力,但是,从实际来看,毕业生在高校学习中暴露出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其一,无法积极高效地与人沟通;其二,谈判过程中屡次吃亏;其三,综合素质不够高;其四,不够具有吃苦牺牲精神;其五,自信心不够足;其六,自主学习能力不够强。从上述现象不难看出,对高校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任重而道远,在实际培养过程中不能脱离企业的客观发展,要加强素质方面的培养,重视专业技能的培养。

2.3充分结合人力资源胜任力模块来选择合适的教育教学方法

综合分析高校工商管理学院的实际教育教学情况,建立符合当地情况的教育教学体系。在教育教学的课程内容中,要充分结合人力资源胜任力模块的课程特点,再从中加以引导。基于此,一方面能够满足用人单位对员工的持续发展要求,另外一方面能够使得员工的综合素质加以提高。[5]加强毕业生的胜任力培训,根据毕业生的胜任力水平来确定具体的方案。也就是说,人力资源胜任力模块是一套理论结合实际的培养体系,在高校中,要把握好人力资源胜任力模块,继而建议互为适应的教育教学体系。在课程设置过程中,根据人力资源胜任力模块加以设置,再根据学生的知识体系来减少或者增加部分学习课程。人力资源胜任力模块是多元化的,包括对情绪控制和自我形象的树立等课程。教师在教育学生过程中,要选择合适的教育教学方法,如情境教学方法和多媒体教育教学方法等,注重生活实际,让学生能够从生活当中悟出真理,不断锻炼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6]2.4应用价值在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中围绕人力资源胜任力模块开展相关教育教学,能够为用人单位提供合适的人才。与此同时能够为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提供源源不绝的动力,对用人单位的相关活动创造巨大的贡献。与此同时,开展人力资源胜任力模块的培养人才方式能够显著加强毕业生的沟通能力和解决危机能力,让用人单位更加放心地招聘此类人才。

3结论

综上所述,人力资源胜任力模块在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所获取的价值比较高,在高校培养工商管理人才过程中,要招录感兴趣的学生,与此同时注重教育教学方法,再以人力资源胜任力模块为基准,显著提高工商管理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李慧巍,杨之雷,王卫,等.校企合作背景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以浙江树人大学工商管理专业为例[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13,13(5):101-104.

[2]张红,田旭,刘倩.创新应用型高校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河北金融学院工商管理专业为例[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6,16(1):207-208.

[3]佟金萍,马剑锋,刘建刚.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类人才的跨界培养及驱动机制分析[J].江苏理工学院学报,2014(6):124-129.

[4]何建洪,施涛,张世云.以需求为导向的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战略分析[J].人力资源管理:学术版,2009(3):154-155,157.

[5]宋丹霞,秦陇一.工商管理专业本科实践教学体系改进研究———以广州大学工商管理专业为例[J].大学教育,2014(7):57-59.

管理学的基本特征范文第5篇

关键词: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基本特征;出现问题;应对之策

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是企业财务活动所要达到的、具有导向性与约束性的结果。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与否以及实现程度是评价财务工作绩效和企业经营管理成果的最为直接的标准和指标。可以说,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制约着一个公司中的财务运行基本状况,也是其企业发展的内在推动力。因此,研究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问题,既是建立科学的财务管理理论结构的需要,也是完善企业财务管理实践的需要,具有必要性和重要性。本文中,笔者就以“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问题研究”为话题来进行研究,企在对此问题的研究做出一份贡献之力。

一、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基本特征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很多企业加强了自身设置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力度,但是,由于其中的一些主客观因素,很多财务目标的设置和执行并不能满足其自身发展的需要。所以,这就使得很多企业管理者们纷纷探致力于探索新时期企业财务管理的新目标。因此,根据笔者对此问题的研究和分析,认为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制定和执行需要企业根据自身发展特点以及自身的既有财务管理状况来进行,坚持实事求是和客观合理的原则,这有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具有了这样的基本特征之后,我们的企业才可以在当今的社会经济中发挥着活跃而又健康的作用和不断增强自己的发展和壮大。具体来说,企业在制定财务管理目标时应该使其具有以下的基本特征:

第一,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应该与当今经济的发展规律相适应。根据经济发展规律,任何企业在进行发展时都应该以当时的经济发展条件相适应并可以通过自身的财务管理目标的制定和实现来促进其自身的发展,并以此对公司内部财务工作进行科学的组织和对企业内部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并且,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设置要随着外界经济环境的变化而进行及时调整,从而实现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合理性,与社会发展的经济规律相适应的。

第二,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应该与其它发展因素具有统一性。我们说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应该与其它发展因素具有统一性是指指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应该能够将那些制约企业发展的各种矛盾达成高度的统一性,从而使得企业的发展可以更加顺畅。一个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总会遇到各种制约其发展的各种因素,因此,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制定和执行必须要时刻与之相作用并取得最佳发展状态。由于每一个企业都会被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不同程度地制约着或影响着,所以,企业在制定自身财务管理目标时就必须要学会妥善地处理各种社会关系和社会矛盾并要使这些矛盾达到高度统一和协调,即: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体现在经济利益和社会责任之间的统一。

第三,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应该具有实际可操作性。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制定除了要与当今经济的发展规律相适应、与其它发展因素具有统一性之外,还要具有实际可操作性,这样的财务管理目标才可以使得企业发展具有健康性。企业财务管理目标要以经济发展客观性为前提和基础,以促进和调控为手段,并能够进行及时的绩效考评,使得其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可操作性具体体现在可计量性、可追溯性和可控制性,即:企业财务管理目标要用货币等可计量方式来进行其实现的程度或是好坏;可追溯性可以使得企业中的各个部门在设置和实现企业财务目标时都会具有责任感,使得相应的整改措施可以及时给与;可控制性就是指企业财务管理目标要将其内在工作可以被分解成可以控制的范围,使得每一部门和每一员工都可以进行切实的参与。

第四,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应该在实际操作中具有财层次性。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是需要内容给与支撑的,这些内容就需要进行层次化的细分,使得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可以成为一个由整体到部分、有抽象到具体,这就可以使得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可以在整体目标和各部分实施中得以优化,在抽象制定与具体操作中得到最终预期的结果。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层次性要求我们把财务管理的共性与财务管理具体内容的个性结合起来,对于其中的各个环节和各项工作给与积极的执行和管理,从而实现企业的最终发展目标。

二、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问题

在实际的企业经营和发展之中会存在着很多有关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是制约企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现在进行分析:

第一,企业财务管理目标中往往具有抗风险能力较差和资金严重不足等问题,这就极大阻碍企业的发展。?我们知道,企业要持续经营和发展就必须要进行生产和扩大化再生产,而它们是需要不断的资金支持的。但是,在企业财务管理目标中,对于企业发展资金的规划往往是被忽视的,往往只是注重目前和当下的财务状况,不具有前瞻性和规划性。在这其中,很多问题都是与企业筹资体系相关的,因此,必须要给与重视。

第二,企业财务管理目标中的财务控制较为薄弱,尤其是资金监控不严。企业财务管理中的财务控制薄弱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其一,对现金管理不严,这就使得企业中要么是大量资金闲置或大量资金发展不足;其二,对于存货控制的薄弱性会造成企业中的资金呆滞,资产流失和浪费现象严重;其三,对存货控制不严,使得大量的资金被占用,导致资金周转不灵。,大量库存产品占用大量资金,造成资金呆滞,周转不灵;其四,企业中的监管部门不利,使得企业今后在进行诸如融资等金融活动时没有可信度。

第三,企业财务管理目标中会存在着诸如财务管理观念陈旧等问题,这是导致企业管理模式僵化的原因之一。我们知道,很多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它们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往往是高度统一的,即:企业的投资者同时又是企业的经营者,这种管理模式势必会给企业财务管理带来难度和混乱,因为决策层往往事先不通过财务人员而直接给与决策,从而造成财务管理混乱和会计信息失真等问题,给企业发展带来诸多问题。可见,这些企业管理者基于自身的原因会给企业带来财务问题,使得财务管理目标和财务管理失去了它在企业管理中应有的地位和作用等。

第四,企业财务管理目标中还存在着许多中小企业财务人员的财务管理能力不足等问题,缺乏必要的会计核算能力等。在很多企业中,由于受到诸如企业组织成本、生产规模和人才资源等因素的限制,使得很多的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机构非常简单,这就会导致企业内部的专业性不强和控制能力薄弱等问题,从而会导致企业决策时的重大问题的出现。

三、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出现问题的应对之策

针对以上对于企业财务管理目标中所出现的问题,我们必须要积极进行应对之策,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积极进行改正和完善,最大程度促进企业的良性发展和不断进步。

第一,企业财务管理目标中的问题需要首先进行企业与债权人之间关系的处理。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我们不难发现,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基本内容之一是就是企业筹资或是融资问题。而这个内容的应对和处理时需要将企业与债权人之间关系进行协调,除了要指导企业对金融机构的选择之外,还需要给多方面进行筹措和选择,尽量做到最优化。

第二,企业财务管理目标中的问题的解决还需要体现出关心本企业职工切身利益和为他们积极创造优美和谐的工作环境这样的人文策略性。企业发展中,人是生产要素中最为积极和活跃的要素,他们是增强企业竞争优势的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因此,企业在制定自身财务管理目标时要对人的因素有着合理的认识和积极的对待。例如,人才的引进方面,企业要根据自身财务能力来尽可能地给与其物质和精神上的支持,而对于那些已有的人才,企业必须给他们以充分的信任,使得他们不断获得工作中的满足感。总之,企业使得员工们感受到如家一般的感觉和其信任感,何愁企业不发展呢?企业发展了,不就代表着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吗?

第三,企业财务管理目标中的问题的解决还需要企业从加强内部管理入手,而不能只是考虑企业利润的最大化。在制定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时,我们往往会只是注重经济目标的实现和利润的最大化的实现,这就使得我们在进行企业发展时会忽略长远利益?从而做出损害企业长远发展和持续发展的行为。那么,为此,我们就要进行企业内部管理的实现,即:其一,在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制定中药关注企业资金的来源和动用的透明性和合理性,以免导致资金周转中的各种困难;其二,在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制定中要准确预测资金收回和支付的时间,以此来解决企业资金安排和是用的问题;其三,在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制定中要合理地进行资金分配等问题,使得企业财务运转顺畅;其四,在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制定中?好要加强企业财产的控制?使得企业财务管理有着重要的基础和支持,对于那些死账、赖账到及时解决并进行财务处理。

参考文献:

[1]董晓白.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研究与探讨[J].中外企业家,2013(27).

[2]马待林,陈晓坤.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财务目标再认识[J].商业时代,20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