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大学化学反应

大学化学反应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大学化学反应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大学化学反应

大学化学反应范文第1篇

1.1采样时间与地点

2012年3月—2013年2月连续1a监测青岛市大气中的VOCs,采样地点位于崂山区金家岭。该点临近崂山区主干道,周围主要是高、中层建筑,属于商业和居民混合区,东北侧距离约800m有山体环绕,西侧约150m是1个小型加油站。

1.2监测仪器

利用在线气相色谱仪观测大气中VOCs,仪器为法国CHROMATE-SUD公司提供的AirmoVOC分析系统,包括A11000型AirmoVOCC2-C6和A21022型AirmoVOCC6-C122台分析仪,由2组采样系统和2组分离色谱柱系统组成。其中C2-C6分析仪用于监测含碳个数在2~6之间的低沸点组分;C6-C12分析仪用于监测含碳个数在6~12之间的高沸点组分。检测器均采用火焰离子化检测器(FID),能确保分析的高灵敏度和高选择性。仪器校准采取内部校准与外部校准相结合的原则,内部校准物质为正丁烷(体积分数60×10-9)、正己烷(体积分数20.5×10-9)、苯(体积分数32.5×10-9),系统每天自动启动1次内部校准程序。外部校准采用56种VOCs的标准气体,每种物质的体积分数在110×10-9~120×10-9之间,至少每月校准1次。

2结果与讨论

2.1VOCs浓度水平及组成

对青岛市大气中50种VOCs组分进行定量分析,其中包括烷烃29种、烯烃7种、芳香烃14种。观测期间,该市大气总VOCs体积分数(小时值)变化范围为0.5×10-9~230.4×10-9,全年均值为9.2×10-9,其中烷烃所占比例最高,为66.7%,芳香烃和烯烃所占比例为21.0%和12.3%。表1为青岛市VOCs部分优势物种的体积分数与国内外城市的比较结果。由表1可见,青岛市大气中的VOCs浓度较其他城市低,其中丙烷、正丁烷、异丁烷、异戊烷、丙烯、甲苯等组分的浓度均低于其他城市,而苯的浓度高于北京、中国香港、里尔。顺-2-丁烯、反-2-丁烯和异戊二烯的浓度水平与其他城市相当,乙苯的浓度水平与北京、达拉斯近似。

2.2VOCs不同组分的变化特征

2.2.1季节变化特征

图1为不同季节VOCs各组分比较。由图1可见,总VOCs浓度夏、秋季高于春、冬季,与天津市规律相似[1],与宁波市[4]相反。各月VOCs浓度水平相差较大,9月最高,4、5月最低。夏、秋季植物生长茂盛,释放出大量萜烯类化合物,是大气中VOCs的重要天然源。人为源方面,夏、秋季气温高,低沸点的VOCs挥发加剧,增加了来自加油站、汽车油箱直接挥发的有机物[14]。此外,夏、秋季正值青岛旅游高峰,《2012年青岛市统计公报》表明,当年共接待游客5717.5万人次,若按45座的旅游巴士计算,则至少有127万辆机动车出入该市,尾气排放大幅升高,户外烧烤兴起也有较大贡献。烷烃在各季节占总VOCs的比例均为最高,其次为芳香烃和烯烃,3者比例范围分别为56.8%~71.2%、16.4%~31.9%和10.1%~15.0%。烷烃和烯烃在夏、秋季的浓度明显高于春、冬季,可能与夏、秋季溶剂挥发加剧、机动车尾气排放增多、植被释放增多等因素有关;芳香烃秋、冬季浓度较春、夏季高,可能受工业源、机动车源的综合影响。

2.2.2日变化特征

图2(a)(b)(c)(d)为夏季与冬季不同VOCs组分的日变化趋势。由图2可见,烷烃、烯烃在夏季与冬季的日变化均呈现“两峰一谷”特征,与交通早、晚高峰对应。早晨7:00前后出现峰值,之后随着大气边界层抬升和太阳辐射加强,污染物被稀释且部分经光化学反应被转化,浓度迅速降低,至14:00前后降到最低值,傍晚随着大气边界层降低和交通晚高峰到来,浓度又迅速升高并在18:00前后达到峰值。与北京市的研究结论[3,14]类似,烷烃、烯烃的日变化规律与交通早、晚高峰有明显对应关系,主要与机动车尾气排放增加有关。芳香烃的日变化规律与烷烃、烯烃不同,夏季日变化趋势较平缓,且白天高夜间低,可能受化工企业排放和溶剂挥发等影响;冬季日变化在上午和夜间有较明显的峰值,除人为源排放外,气象条件也是重要影响因素,夜间大气边界层降低,污染物聚集,易形成浓度峰值。

2.2.3周末效应

由于不同时期交通活动、工业生产存在差异,大气污染物在工作日(周一—周五)和非工作日(周六—周日)通常表现出不同污染特征。选取2012年8月—9月间的6个星期对VOCs各组分、氮氧化物进行周末效应分析,见图3。可以看出,总VOCs在工作日的平均浓度高于非工作日17.2%,其中烷烃、烯烃、芳香烃在工作日的平均浓度分别高于非工作日11.9%、30.7%、17.4%,各组分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周末效应,可能与工作日机动车源、工业源等活动增加有关。氮氧化物在工作日的平均浓度较非工作日高60.0%,表现出显著的周末效应,由于氮氧化物主要来源于机动车尾气,进一步证实了机动车源对工作日的重要贡献。

2.3VOCs物种间的相关性及来源分析

将大气寿命近似的VOCs物种作相关性分析,由于相同的物理混合、光化学去除过程会引起相同的浓度变化,则两者在大气中的浓度比值等于其在排放源中的比例,由此可以大致判断其主要来源[8]。表2为青岛市VOCs优势物种相关性分析。由表2可知,反-2-丁烯与顺-2-丁烯的相关性较高,且比值为1.23,与北京隧道实验的结果[15]接近,可推断这2种烯烃主要来自机动车尾气。苯、甲苯、乙苯相关系数在0.6~0.9之间,说明其排放源类似。甲苯/苯的比值(T/B值)可用来评价机动车尾气对苯系物的贡献,一般认为T/B值接近2.0表示机动车尾气贡献显著[3],T/B值偏离2.0越远说明受机动车影响越小,而受溶剂挥发、工业源等影响越大。研究表明中国香港机动车贡献显著(T/B值为2.27)[16],而珠三角工业区则主要受工业源影响(T/B值为4.8)[17]。青岛市T/B值为0.56,远小于2.0,说明溶剂挥发、工业源影响较大。烷烃物种与苯系物的相关性较低、污染来源不同,一般认为烷烃来自机动车排放、汽油挥发或燃料泄漏等过程。表2中丙烷和正丁烷、异丁烷的相关系数均在0.60以上,且与乙烯(燃烧过程产物)、异戊烷(汽油主要组分)相关性较低,由于丙烷是液化石油气(LPG)主要成分[15],可判定这3个物种主要来自以LPG为燃料的车辆排放。

2.4化学反应活性

臭氧为二次污染物,是复杂光化学反应的产物,并且受气象因素的影响。通常用OH自由基消耗速率(LOH)估算初始过氧自由基(RO2)的生成速率,该反应是臭氧形成过程的决定步骤[18],因此可通过LOH值大致比较不同组分对臭氧生成的贡献。研究得出,夏、冬季青岛市VOCs组分中烯烃浓度虽然只占10.1%~15.0%,但其臭氧生成贡献最高,占总VOCs的68.1%~77.7%;烷烃虽占VOCs总浓度的大部分比例,但由于其化学反应活性较低,夏季的臭氧生成贡献为15.1%,冬季仅为11.6%;芳香烃对臭氧生成贡献在夏季为7.2%,冬季增加至20.3%。青岛市大气VOCs组分中烯烃的臭氧生成贡献远高于烷烃和芳香烃,这与广州地区的研究结果相似[6],而上海和深圳地区则主要以芳香烃最高[5,8]。分析夏、冬季臭氧生成贡献较高的VOCs物种可得,夏季前5位贡献较高的物种(按照LOH从大到小排列)依次为反-2-丁烯(0.50s-1)、顺-2-丁烯(0.44s-1)、1,3-丁二烯(0.38s-1)、异戊二烯(0.38s-1)、异丁烯(0.30s-1),均为烯烃化合物,且LOH值均在0.30s-1以上;冬季前5位贡献较高的物种依次为1,3-丁二烯(0.52s-1)、异戊二烯(0.41s-1)、顺-2-丁烯(0.23s-1)、乙烯(0.15s-1)、乙苯(0.15s-1),除1,3-丁二烯、异戊二烯的LOH值超出0.30s-1外,其余物种LOH值均较低。

3结论

大学化学反应范文第2篇

【关键词】大学英语 翻译教学 文化差异 文化导入

文化与语言之间的关系

语言和文化是共生的,并且是相互依赖的,语言和文化之间有着十分紧密的关联。语言是文化的一种重要的表现方式,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语言也是文化发展的必然产物。每一种语言都是在特定的文化环境中诞生的,文化赋予了语言十分深刻的内涵,同时语言的表达方式也会受到特定文化的影响。因此,无论是语言的“体”还是“用”都被深深地烙上了文化的特征。换言之,每一种语言的独特构造以及表达方式都会以特定文化作为依据。失去了必要的文化环境,语言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根基,这种语言也就失去了生命。

语言蕴含了一种文化的内涵和精髓,但是这并不表明语言是文化的全部。任何一种文化的传承、传播和发展都离不开语言,人们的任何社会性的、历史性的活动也离不开语言。语言作为一种工具,除了起到交流以及文化传播等功能,语言自身也反映了文化和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在进行翻译时我们要尊重这种差异,了解语言表达习惯是进行翻译的基础。在英语翻译教学的过程中,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就需要加强学生对英语文化的了解,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导入文化。

文化差异对英语翻译的影响

1.不同文化的语义差异

不同生存环境产生了不同文化,不同文化催生了不同的语言,不同语言体系导致了表达方式的不同。在对同一事物进行表述的过程中,不同的语言会有不同的词语。由于语言产生的文化环境和历史渊源不同,必然会引起不同语言之间出现部分语义对应和相互交叉的现象。例如在英美文化中龙被视为一种邪恶的动物,但是在汉语文化中龙被当作是预示吉祥的生物,龙不仅充满了神圣的力量,同时也表示一个人前程远大。在汉语语言体系和英语语言体系当中,也有部分表达方式十分相近,但是两种语言所表达的具体内涵却存在巨大差异的现象。在英语教学中根据汉语的表达习惯以及语言所表达的内涵,对英语进行翻译,往往会导致翻译结果难以达意。因此,只有对两种文化体系都有深刻的了解,才能使翻译结果符合两种文化的表达方式。

2.文化差异导致了语言意蕴的不同

由于汉语和英语产生于不同的文化环境,导致了不同民族对同一事物有着不同的看法,表现在不同的语言上则具体体现为同一事物在不同的语言中具有不同的意蕴。例如在汉语文化语境中蟋蟀往往会使人们联想到秋叶飘落的凄凉意境。但是,在英语文化意境当中蟋蟀带给人更多的是宁静、舒适以及幸福的感觉。这充分说明了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下,相同的事物可能存在着截然不同的意蕴。又如一个美国人一次和他的中国朋友一起欣赏香港音乐,其中有一句这样的歌词:虽然已是百花开,路旁的野花你不要采。由于美国人生活在英语文化环境中,对中国文化缺乏深入了解,对“野花”一词的意蕴不了解。因此,其很难理解丈夫出门与路边的“野花”究竟有什么关联。表现在汉语文化与英语文化之中,则体现在汉语文化中“花”代指女性,歌词是在规劝丈夫出门在外不要“拈花弄草”,而在英语文化中“flower”没有相同的指代,因此,其对歌词的了解也仅限于表面,无法参透隐含在歌词中的文化内涵。

3.文化差异造成“词汇空缺”

不同的文化对语言有十分深刻的影响,并形成了独特的语言词汇。汉语中的某些词汇,在英语中没有相对应的词汇,翻译时经常会遇到这种对应词汇空缺的现象。例如在英语语言中没有青色的概念和词汇,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会将青色翻译成英语中的green。同时,我国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宗法制度,亲戚称谓也十分丰富,但是相对而言西方的称谓则比较简单,采取直译的方式往往无法找到对应的翻译词汇。在不同的文化中针对比较重要的事物往往都有十分具体的名称,而对于在一种文化中不是特别重要的事物命名则比较一般,这些都是需要在翻译的过程中需要格外注意的。在翻译的过程中,如果出现对应词汇空缺的现象时,就需要翻译者对两种文化都有深刻的了解,这样才能进行有针对性的翻译。

英语翻译教学中文化导入的策略

1.文化导入要坚持中西文化并重的原则

在翻译教学中提高学生对文化的了解是提高学生翻译水平的重要基础。这里指出的学生对文化的了解不仅指学生对英语文化的了解,同时也指的是学生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但是,在翻译实践教学中,教学的重点是西方文化,而对我国文化的传授缺乏足够的重视。许多学生在长期英语学习的过程中,由于长期模仿和浸透在英语文化中,导致对母语文化积淀严重不足,长此以往,导致了学生对英语文化的认同超过了对本土文化的热爱。因此,在进行英语文化教学时,教师应该结合中西方文化的关联性,合理调节中西方文化在教学中的比例,加深学生对中西方文化差异性的认识。同时,在教学素材的选择上,要选择中西文化结合比较紧密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学习西方文化的同时也能够接触到母语文化,加深对二者之间差异性的认识。除此之外,在教材的选择方面,要注重中西方文化并重,适当增加母语文化的比例,加强学生母语文化的积累。

2.构建文化环境

在翻译教学中导入中西方文化教学,需要注意文化环境的构建。随着现代技术的快速发展,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层出不穷,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在课堂之内构建相应的文化环境,使课堂充满浓厚的教学氛围。利用现代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可以在翻译课堂内设置一定的文化氛围,或者在教学中利用投影仪营造出特定文化环境,让学生在特定的英语文化环境中进行翻译学习。教师在教学环节中要积极为学生创造虚拟的文化环境,能够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英语文化的独特内涵。根据实际教学的需要,设计出不同的英语文化环境,帮助学生理解英语语言和英语文化的关系以及汉语文化与英语文化之间的巨大差异。如此,一方面可以巩固学生的英语文化知识,提高英语文化水平;另一方面加强学生对英语文化的认识,有助于使学生在直译的同时加强学生的意译能力。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现代教育手段,利用视频、音频、图片等为学生营造丰富的文化氛围,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了解英美文化。

3.提高学生的文化移情能力

文化移情具体指的是,在交往中交往主体能够自觉地转换文化立场,摆脱本土文化的束缚,摆脱自身文化对主体的约束,在另一种文化模型下进行交流,对另一种文化如实地进行感受、领悟和理解。在跨文化进行交际时,文化移情指的是连接交际主体和交际客体的语言、文化以及情感的桥梁和纽带,这是进行有效沟通的技巧、艺术以及能力。文化移情能力的培养和英语翻译教学有着十分紧密的关联,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使学生充分了解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避免在进行英语翻译的过程中因为文化差异而导致的误解。例如中国人讲究谦虚、含蓄,在被人赞扬时往往会谦虚地说:“哪里哪里。”但是对于英美国家的人来说,面对来自于他人的赞誉,往往会坦然受之并会表示感谢,因此在进行翻译的过程中应该根据文化特征适当地加以调整。

结语

通过文中的分析我们可以明确指出,文化和语言是一体的。文化可以赋予语言深刻的内涵,而语言则是文化的一面镜子,可以反映出其生存的文化,因此,语言翻译更是对一种文化的翻译。在大学进行英语翻译教学时,采取合理的方式,将文化导入翻译教学,可以加深学生对两种文化的理解,这对提高翻译教学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苏广才、李双娟:《论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上海翻译》2014年第4期。

[2]郑志华、李霜:《民族院校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西方文化导入》,《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S1)期。

[3]任蓓蓓:《翻译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海外英语》2011年第1期。

大学化学反应范文第3篇

关键词:写作,文化差异,干扰,文化教育

 

一、英语写作中出现的问题

现代语言学研究表明,口语超前于书面语,收受(receptive)能力超前于表达(productive)能力。写作既属于书面语又属于表达能力,是听、说、读、写四种语言技能中最难把握的一种技能。除了写作本身的难度,制约学生写好作文的因素单从本质上不外乎两个方面:一个是语言知识层面上的问题,如拼写、用词、语法错误等;二是文化错误。有这样一种误解,认为学习外语,只要掌握其发音、语法及词汇,就能用外语来交流思想,表达感情了。其实,上述要素只不过是语言学习的一部分,文化因素则是外语学习中至关重要的一环,这是因为学习语言的过程也是学习其语言文化的过程,并影响着语言。

在实际英语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所犯的文化错误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本国文化的干扰

每种语言都是一种特定文化形态的负载体。人在学习母语时,语言能力和社会文化能力是同时习得的。学生往往容易把本国的民族文化内容套用到外语学习中,由于两种民族文化有诸多差异因素,因而套用的结果,往往造成文化错误,影响理解和表达的准确性。

例如,tiger in the way,这个短语语法无误,但是有文化错误。中国的英语老师一看便明白,学生要表达的是“拦路虎”的意思,可外籍老师看到这样的表达方式会很迷惑。在汉语里“虎”用来指兽中之王,喻指难以对付的事或情况,而在英语中却用“lion in the way”。又如,汉语中常用“雨后春笋”来形容事物的迅速发展和大量产生,而在英语中用“like mushroom”表达此意,这是由于英语不出产竹笋,bamboo是外来词;所以,I answered the teacher’s question with bamboo growing in my heart(胸有成竹),也犯了同样的错误。

又如,dog是个简单的词,如果说一个人是“lucky dog”(幸运儿),中国学生会纳闷,而如果形容帝国主义是“losing dog”,外国人会奇怪,残暴的敌人为何像一只找不到家的小狗呢?这是狗在中西方文化中的差异。

2.语法

不同的民族文化既创造了不同的词汇意义,也形成了不同的语法体系。英汉民族思维上的不同造成了在同义表达上采取不同句法形式的现象。总的说,英语重形合、静态、物称、被动、复合;汉语则重意合、动态、人称、主动、简单。这些差异既存在于句子层面中,也出现在语篇的思路和结构上。(1)在表达“有人对我说……”这个概念时,按照英语“重物称”和“重被动”句式的特点,,应该译为“I was told that …”,实际上不少学生却译成“Somebody told methat…”,实际是受了汉语“重人称”和“重主动”这一句式特点的影响,因为在中国人眼里,施事者比受事者重要。(2)汉语中重要内容往往放在句首,而英语中重要信息通常置于句尾,如“Herecomes the bus.”(车来了),“There goes the bell.”(铃响了)。

英语中用许多不同的形态变化、时态变化来表示复杂的关系,此外还有各类连接词语和从句,因而句子结构错综复杂。科技论文。科技论文。汉语无形态变化,只有靠单纯的语序和虚词来表示各种语法关系、动作的先后顺序与语序对称,这样便构成了一种线性横向排列式的结构。许多学生不能摆脱这种干扰,常常按照中文的表达习惯组织句子,因而在写作中常出现这样的错误句子:My choice to be a doctor has three reasons. He writes very wellcompositions. There are many people come from Europe.

3.语篇差异

英文文章段落的发展往往是先陈述段落中心思想,然后分点说明;或按细节的重要性来展开段落,即较次要的细节放在前面,重要的细节放在结尾处;或按时空顺序来展开,或者按一般——具体、具体——一般的顺序来进行。其特点可归纳为三个步骤:

(1)Brief introduction;

(2)Body:topic sentence — reasonsor explanation;

(3)Conclusion.

而汉语以呈螺旋形式、间接的、推进发展的形式展开论述。其特征可用画龙点睛来概括,即把大量的笔墨用在铺垫、陈述上,最后才摆出观点。这种螺旋型的段落发展结构常常使外国人大惑不解,于是产生条理欠妥、逻辑混乱的印象。

4.语用方面的错误

由于受语言文化影响,中国学生在英语情景写作中常犯语用错误。科技论文。

(1)A: LiMing, you are wearing a nice skirt.

B:It is very common and cheap. (Thank you.)

(2)A:Have you been to the Summer Palace, haven’t you?

B: Yes, I haven’t. (No, I haven’t.)

二、语言习作中的文化教育

语言和文化是交织在一起的。语言教学中的文化并不是除了听、说、读、写技巧外可有可无的第五种技巧。文化因素始终存在于外语学习的背后,即使优秀的语言学习者的写作能力也可能因文化原因而受到限制,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文化内容却很难进入语言教学的课堂。

从培养写作技巧方面来讲,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因此要注重学生足够量的语言材料的输入。读物的内容是在接受写作者以摹仿、借鉴的范本。另外,阅读实际是在接受写作文化的熏陶,读与写的关系实际是文化的群体规范和个体习得之间的关系。充分利用现在教材是为其提供范例的一个有效途径。《新英语教程》系列教材中的精读、泛读课文全都选自原文材料,题材广泛,涉及到西方社会中政治、历史、宗教、习俗等方面的内容。在许多课文中,语言和文化相互融合,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即可用来学习英语语言,又可作为介绍英美文化的素材使用。但好的教材也需要正确的途径,现在我们的外语阅读教学往往不注意将阅读与写作联系在一起,所以应克服把精力放在词汇的扩大、语法的学习上,只教句子不教篇章,只教语言形式不教文章所反映的文化。

此外,英文报刊杂志也可作为学生课外辅导阅读材料,不仅可以给学生提供课外阅读的天地,增加语言积累,增强语感,还可以让学生接触到许多新词,学到一些新的表达方法。英语电视电影及有声读物也可作为学生学习语言的有效工具。

总之,要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应把写作教学贯穿于词汇语法阅读教学之中,循序渐进,常抓不懈。

参考文献:

【1】钱正福.试论大学英语中的文化特征【J】.苏州铁道师范学院学报,2002,(12).

【2】龚晓斌.文化差异在汉英语言中的反映【J】.江南学院学报,2000,(9).

【3】刘双.文化因素在词汇理解中的作用【J】.外语学报,1995,(4).

大学化学反应范文第4篇

1.大气环境中细颗粒物的性质

大气中的细颗粒子表面积大,一般为4m2/g~200m2/g,吸附或者吸着能力强,大气中的许多污染物质都可以在细粒子表面聚集,并且细粒子在大气中的停留时间比较长,为大气多相化学反应提供了活性界面。一氧化氮、二氧化氮、一氧化二氮、五氧化二氮和硝酸与海盐中氯化钠的反应是大气中硝酸钠的主要来源。在炭黑表面的反应是氮氧化物去除和转化的重要途径之一,一氧化氮可与炭黑表面吸附的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在炭黑表面吸附更快。二氧化碳首先与矿物质颗粒表面反应生成亚硝酸盐,然后继续反应生成硝酸盐和气态一氧化碳。大气中炭黑颗粒物对二氧化硫的催化作用很早就有报道,研究表明只有在水和氧气存在的条件下,二氧化硫才能在炭黑的表面有效氧化,氧化产物为硫酸氢根离子。

2.大气中细颗粒物表面多相化学的研究方法

在大气的化学环境中多相化学反应就是在液体和固体表面上气凝聚界面的传质和反应过程,一般采用的方法就是计算出气体的损失量以及颗粒物表面所形成的转化产物是什么。需要用到的实验仪器主要有流动管、鼓泡装置、飞行时间质谱仪等。因为细颗粒物表面的化学反应和它自身的大小等有关,所以为了在分子水平了解多相化学反应过程以及将实验室测量数据与实际大气相结合,细颗粒物表面的特征分析就显得十分关键,特别是电子探针的应用,使得对颗粒物的研究取得了非常大的突破。如今它已经成为大气环境研究中一件重要的工具。

二、大气中细颗粒物的污染

大气中细颗粒物表面的多相化学反应的研究非常重要,但是,现在对它的一些化学反应的机制还不是很了解。大气颗粒物指的是那些漂浮在大气中的极细小的颗粒物,在科学环境中,很多时候将这些极细小的颗粒物称之为气溶胶。如果按照颗粒物形成的机制来划分就分为一次颗粒物和二次颗粒物。所谓的一次颗粒物指的是自然环境中本身就有或者是人为污染源放到了大气中可以造成污染的污染物,如土壤中的灰尘、燃烧稻草秆和海盐粒子等。而二次污染颗粒指的是大气中某些污染气体进入大气环境后所形成的颗粒物,如二氧化硫、碳氢化合物等。人们在对这些问题进行研究的时候,需要借助的东西很多,主要就是分析化学以及反应动力学等的新理论,此外,还要与实验相结合才行。由于细颗粒物的化学成分非常多,并且大气中细颗粒物的来源会随着地区的不同而不同。所以,对大气中细颗粒物表面多相复合反应和机理的研究要与当地的大气中细颗粒物的品种相结合,如此对于研究当地大气环境才有实际意义,否则将是一种无用功。现在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最为关键的时刻,很多地方由于只注重经济的发展而忽略了环境污染等问题,大量的开展工业,而工业的开展又需要大量的煤矿与石油等,煤炭与石油的消耗会释放出大量的粉尘颗粒物,形成雾霾。一些污染企业的增加也是造成空气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所以现在国内各大城市的大气污染十分严重,而大气污染严重危害最大的就是细颗粒物,特别是一些煤矿业发达的城市的PM值一度爆表。在我国很多的大中型城市,几亿人口都面临着空气中隐形杀手的危害。所以要优化能源结构,加大洁净煤的技术开发力度,提高使用天然气等清洁燃料的比例,同时要积极地发展物质能、风能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三、结语

大学化学反应范文第5篇

1.有关反应速率的问题

v=Δc/Δt,表示在Δt内化学反应的平均速率,不是瞬时速率.在同一反应中,用不同的物质来表示反应速率时,数值可以相同,也可以是不同的.这些数值所表示的都是同一反应速率.因此,表示反应速率时,必须说明用哪种物质作为标准.用不同物质来表示反应速率时,其比值一定等于化学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之比.

例1 已知:4NH3+5O2=4NO+6H2O,若反应速率分别用v(NH3)、v(O2)、v(NO)、v(H2O)[mol/(L•min)]表示,则正确的关系式是( )

(A) 4/5v(NH3)=v(O2) (B) 5/6v(O2)=v(H2O)

(C) 2/3v(NH3)=v(H2O)(D) 4/5v(O2)=v(NO)

解析:将等式改成比例关系,(D)项v(O2)∶v(NO)=5∶4,故正确.答案:(D).

2.比较化学反应速率大小的方法

化学反应速率大小的比较容易弄错,现介绍两种比较方法,以确保不出差错.

(1)统一标准法:将某一物质表示的反应速率选定为比较标准,以其他物质表示的反应速率全部按上述换算方法换算成以同一物质表示的反应速率,然后直接依据数值大小比较化学反应速率的大小,但一定要注意单位相同.此方法很直观,易理解,一般用得较多.

(2)比较比值法:先求出不同的物质表示的反应速率比和化学方程式中相应物质的化学计量数之比,再比较两个比值的大小,确定表示反应速率的大小.例如:任一反应:

mA(g)+nB(g)=pC(g)+qD(g),若v(A)∶

v(B)>m∶n,则以A表示的反应速率大;若v(A)

∶v(B)=m∶n,则以A、B表示的反应速率相等;若v(A)∶v(B)<m∶n,则以B表示的反应速率大.此方法计算较麻烦,在比较反应速率大小时也常使用.

例2 对于反应A(g)+3B(g)2C(g),下列各数据表示不同条件下的反应速率,其中反应进行得最快的是( )

(A) v(A)=0.01 mol/(L•s)

(B) v(B)=0.02 mol/(L•s)

(C) v(B)=0.60 mol/(L•min)

(D) v(C)=1.00 mol/(L•min)

解析:将各项换算为v(A)且以mol/(L•s)为单位进行比较:

v(A)[mol/(L•s)]

(A) []0.01

(B) v(B)=0.02 mol/(L•s) 0.02 3=1 150

(C) v(B)=0.6 mol/(L•min) 0.01 3=1 300

(D) v(C)=1.00 mol/(L•min) 0.50 60=1 120

答案:(A).

3.研究化学反应速率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在整个化学反应过程中,反应不是以同样的速率进行的.因此,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或生成物浓度的变化是指这段时间内化学反应的平均速率,而不是瞬时速率.

(2)由于物质间严格按照一定量的关系相互反应的,因此同一化学反应在同一时间间隔内的各物质的浓度变化不一定相等,同一化学反应中的不同物质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化学计量数之比.虽然用不同物质的浓度变化来表示时,其数值不一定相等,但是这些数值所表示的意义是相同的.

(3)固体反应物颗粒大小可影响化学反应速率,但改变固体的量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

(4)用单位时间内某一物质浓度的变化来表示的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中的正、逆反应速率是不同的概念.例如,在2NO2N2O4平衡体系中,v(NO2)=0,但v(正)=v(逆)≠0,可见二者有本质区别.

例3 下列各组反应(表中物质均为反应物)中,反应刚开始时,放出氢气的速率最大的是( )

编号 金属(块状) 酸的浓度及体积 反应温度/℃

(A) 0.4 mol Mg 6 mol•L-1硝酸10 mL 60

(B) 0.3 mol Mg 3 mol•L-1盐酸40 mL 60

(C) 0.4 mol Fe 3 mol•L-1盐酸50 mL 60

(D) 0.1 mol Mg 3 mol•L-1硫酸10 mL 60

解析:依据金属的化学性质,金属镁的活动性大于铁的活动性,首先把(

C)选项排除;硝酸具有强氧化性,与金属反应不会放出氢气,排除(A)项;影响放出氢气的速率与固体镁的多少无关,只与溶液中H+浓度的大小有关,(

D)选项符合.

答案:(D).

例4 合成氨反应:N2(g)+3H2(g) 2NH3(g) ΔH=

-92.4 kJ•mol-1,在反应过程中,正反应速率的变化如图1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t1升高了温度 〖WB]

(B) t2时使用了催化剂

(C) t3时降低了温度

(D) t4时减小了压强

解析:(A)项,升高温度,正反应速率应是突增后再逐渐增大的;

(C)项,降低温度,正反应速率应是突降后再逐渐减小的;(D)项,t4时对应的速率变化的条件应为减小NH3的浓度.减小压强,正反应速率应先突降再逐渐减小.答案:(B).

二、化学反应速率考点扫描

考点1:反应速率的计算

例5 反应4NH3(g)+5O2(g)4NO(g)+6H2O(g)在10 L的密闭容器中进行,半分钟后,水蒸气的物质的量增加了0.45 mol,则此反应的平均速率(反应物的消耗速率或产物的生成速率)可表示为( )

(A) v(NH3)=0.010 mol•L-1•s-1

(B) v(O2)=0.0010 mol•L-1•s-1

(C) v(NO)=0.0010 mol•L-1•s-1

(D) v(H2O)=0.045 mol•L-1•s-1

解析:由题意可计算:v(H2O)=

0.45 mol 30 s×10 L=0.0015

mol•L-1•s-1,且有:v(NH3)∶v(O2)∶v(NO)∶v(H2O)=4∶5∶4∶6,所以v(NH3)=0.0010 mol•L-1•s-1;v(NO)=0.0010 mol•L-1•s-1;v(O2)=0.00125 mol•L-1•s-1.答案:(C).

考点2: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

第1类:反应放热导致反应速率加快

例6 把除去氧化膜的镁条投入到盛有稀盐酸的试管中发现H2产生的速率变化如图2所示,其中t1~t2速率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t2~t3速率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解析:对液体反应物而言,导致速率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浓度和温度,t1~t2速率增加应考虑温度影响,即反应放热;t2~t3速率减小应考虑浓度影响,即随着反应的进行稀盐酸浓度减小.

答案:t1~t2:该反应是放热反应,放出的热使温度升高,故反应速率加快;t2~t3:随着反应的进行稀盐酸浓度减小,反应速率减小.

第2类:反应物的浓度随反应进行而减小,使反应速率减小或停止反应

例7 向50 mL18 mol/L的H2SO4溶液中加入足量的铜片并加热,充分反应后,被还原的硫酸的物质的量是( )

(A) 等于0.90 mol(B) 大于0.45 mol,小于0.90mol

(C) 等于0.45mol(D) 小于0.45 mol

解析:“18 mol/L的H2SO4”即为浓硫酸,由Cu+2H2SO4(浓)〖FY(=〗 〖FY)〗 CuSO4+SO2+2H2O知2 mol H2SO4参加反应,被还原的H2SO4为1 mol,若50 mL×10-3 L/mL×18 mol/L=0.90 mol都参加反应,被还原的H2SO4应为0.45 mol.但浓硫酸随着反应的进行越来越稀,稀硫酸不能氧化铜,故0.90 mol硫酸不能完全反应,故被还原的硫酸的物质的量应小于0.45 mol.答案:(D).

第3类:生成物对化学反应起催化作用,加快反应速率

例8 亚氯酸盐(如NaClO2)可用作漂白剂,在常温下不见光时可保存一年,但中酸性溶液中因生成亚氯酸而发生分解:

5HClO2=4ClO2+H++Cl-+2H2O

分解时,刚加入硫酸反应缓慢,随后突然反应释放出ClO2,这是因为( )

(A) 酸使亚氯酸的氧化性增强

(B) 溶液中的H+起催化作用

(C) 溶液中的Cl-起催化作用 (D) 逸出的ClO2使反应的生成物浓度降低

解析:对于(A)项,因反应为自身分解反应,亚氯酸的氧化性增强与否,与反应速率无关;(B)项若H+起催化作用,则开始时反应速率就应迅速;(C)项随反应进行,产生氯离子对反应起到催化作用,符合题意;(D)项ClO2逸出使反应正向进行,其他生成物浓度升高,而不是降低.答案:(C).

例9 氯酸钾和亚硫酸氢钠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1价的Cl和+6价的硫的反应速率如图3所示,已知这个反应随着溶液中c(H+)的增大而加快.

(1)为什么反应开始的一段时间反应速率加快?

(2)为什么反应后期反应速率下降?

解析:把问题(1)作为已知考查,开始时反应速率加快的可能因素有:①增大浓度,②加压,③升温,④加催化剂,联系题意排除②④,由于题意不涉及热量变化,故不考虑③,接下来考虑①,但题中无外加物,所以只考虑c(H+)的变化,c(H+)浓度增加会增强KClO3的氧化性,从而使反应速率加快.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工信部备案:蜀ICP备18023296号-3川公网安备51010802001409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蓉零字第CH-B061号 统一信用码:91510108MA6CHFDC3Q © 版权所有:四川好花科技有限公司

免责声明:本站持有《出版物经营许可证》,主要从事期刊杂志零售,不是任何杂志官网,不涉及出版事务,特此申明。

在线服务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