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沟通在管理学中的作用

沟通在管理学中的作用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沟通在管理学中的作用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沟通在管理学中的作用

沟通在管理学中的作用范文第1篇

【关键词】沟通艺术 小学班主任 管理工作

运用沟通艺术是现代教育工作者中必备的一项技能,没有沟通的技巧,就很难对班级形成一个很有效的管理模式。新时代的学生在个性特点和价值观上都有很大的独特性,只有良好的沟通才能知道他们的内心所想,学生才会对班主任充满信任,班主任的管理方法才能够行之有效。所以,班主任在进行班级管理的时候,运用沟通艺术是非常必要的。

一、 沟通艺术对班级管理的重要性

沟通作为一种技巧,被班主任运用在日常的管理当中很有效的让师生间的关系更加融洽,让学生更能够理解班主任的工作,也能让班主任的管理更加有效。另外,班主任还能通过沟通的艺术更加了解学生的想法和意愿,了解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点,了解学生的学习潜力如何,从而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有效的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还能让学生更加健康的成长。

二、 沟通艺术在小学班主任管理工作中的应用方法

1.平等的沟通,尊重学生的想法

想要让学生与班主任达成一个有效的沟通方式,班主任就应该在平等的基础上与学生进行沟通。

平等是信任的基础,如果班主任一味的用居高临下的姿态对学生进行教育,势必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现代社会的学生个性发展十分具有多样性,所以,想要了解他们的真正想法,必须以尊重和平等为前提,这样学生才能够与班主任时间建立一个良好的沟通。在进行沟通的时候,班主任首先要将自己的位置与学生的位置放在同一个水平线上,用比较平和的语言,充分的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尊严,不能对学生进行人格的侮辱。同时在沟通的时候要像“朋友”一样,让学生打开心扉,才能说出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班主任应该对学生不正确的想法进行委婉的引导式的指正,让他们更能够理解教师的用心,也能够通过沟通建立自己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例如班主任在与学生进行沟通的时候,学生出现了比较错误的价值导向的时候,班主任先不急着对他进行否定,二是通过讲述自己的故事或者别人的故事,让学生在其中得到正确的价值取向,而不是通过大道理的形式,让学生更加乐于接受班主任的正确指导,还能让班主任和学生之间建立一种平等的“朋友”关系,更利于班主任未来的管理工作。

三、 真诚的沟通,聆听学生的心声

真诚是人与人交往中一项重要的要求,在班主任与学生之间也是一样。班主任如果想要与学生之间建立一个良好的师生关系,就要用自己的真诚去对待学生。例如在班主任与学生进行沟通的时候,就应该对学生的需求进行充分的关注,当学生在学习中或生活中出现了问题的时候,就应该及时的找到学生,并与其进行深入的沟通。这样学生就能够感受到班主任是真切的在关心自己、爱护自己[2]。在未来的生活学习中再出现问题的时候,就会主动的找班主任进行交流。这种良性的循环很利于学生与班主任之间友好关系的构建。反之,如果班主任对学生的问题比较敷衍的对待,那么学生必然会感受到班主任的不真诚,所以就与班主任的距离越来越远,最后导致班主任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十分紧张,因此非常不利于班主任管理工作的开展。

四、情感的沟通,用心与学生交流

情感上的交流是最能够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的方式。所以班主任在与学生进行沟通的时候,就要用情感来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但是想要做到这一点,班主任必须发自内心的爱自己的学生,既不能对学生进行溺爱,也不能对学生太过苛刻。所以班主任在具体的管理中,要掌握适度的原则。例如班主任在与学生进行沟通的时候,用使用情感的力量,让学生了解到自己的想法和用心,当学生犯了一些非原则性错误的时候,要怀有一颗宽容的心,充分的理解学生的处境,在沟通的时候,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学生在了解自己错误的同时,也能怀有理解的胸怀,才能对班主任畅所欲言,与班主任进行一个良好的情感的互动,增进对彼此之间的理解,让学生和班主任都充分的理解对方、爱护对方,从而让整个班级都充满了情感的氛围。因此,班主任在与学生进行情感上的沟通的时候,一定要用心与学生进行交流,用自己真切的情感获得学生的真心,这样才更有利于班级的管理。

综上所述,小学的班主任想要对学生进行行之有效的管理,就应该加强有学生之间的沟通,并不断的提升自己的沟通技巧、完善自己的沟通方式,从而对班级的学生进行有效的管理,让他们成为祖国未来的栋梁之才。

参考文献:

[1]倪红霞.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中的沟通艺术研究[J].赤子,2014,(01):151.

沟通在管理学中的作用范文第2篇

1 引 言

《管理学》是经济管理类学生的专业基础课,是学习其他专业课的基础,在管理学科的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管理学》是一门综合性的交叉学科,其既具有抽象性与科学性,又具有应用的广泛性与实践的艺术性特点。因而管理学的教学也就必须同时具备理论性和实践性的双重特点,这就要求对管理的基本理论有透彻性的理解,并能够活以致用。随着我国企业改革实践的深入发展,管理学教学面临着严峻挑战,为了适应企业不断发展的需要,需要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根本性创新。本文在分析目前管理学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针对性的对小组讨论教学模式进行了探讨。

2 目前管理学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教学方法不灵活,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度不高

管理学中涉及较多的抽象管理理论与概念,只有灵活的穿插实践环节,才能使学生对这些抽象的知识很好理解把握。然而,目前大多数高校的《管理学》课程在教学方法上仍然沿袭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教师以完成课堂教学任务为目标,即:在整个教学设计过程中主要是围绕教师授课展开的,教师大多数是站在讲台上一个人唱“独角戏”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没有积极地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学生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除了在案例分析时学生才有机会参与教学互动外,学生几乎没有机会参与课堂教学。这种学生一味被动地听,缺少与学生的互动,调动不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忽视了对学生自主学习兴趣的培养,不仅不能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也限制了学生潜在能动性的发挥,从而导致本课程教学效果不佳。管理学涉及的知识面广,知识量大,采用传统的教学手段不仅会增大学生学习的难度,同时也扼杀了学生学习本课程的兴趣。

22 课程考核模式单一

目前,绝大多数高校的管理学考核方式比较单一,仍采用传统的考试形式。有的高校完全依据期末考试成绩,期末考试也通常采取闭卷考试的形式,在考核中体现不出学生的创造性,使得有的学生只是在为了应付考试而死记硬背概念,课程学完以后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没有得到一点提高。有的高校是期末考试成绩和平时成绩按照一定的权重加权平均,通常期末考试成绩占绝大部分比例,虽然平时成绩占了一定比例,但课堂容量大,课时有限,不能每个同学都有展示的机会。这种考核方式只能检验学生对知识的记忆,难以检验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真实能力。

23 学生对课程的认知不足,学习方式不适应

目前高校的《管理学》课程大多安排在大一,对于大一新生学习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不适应主要表现在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而大学的学习主要表现为自主性、选择性、专业性和探究性,因而需要学生主动去学习。对于所学专业,由于大部分新生对所学专业了解甚少,特别是对学管理学这类社会科学类课程,许多问题学术界存在很多不同的观点,这与基础教学中答案唯一性有很大的区别。教师在课堂上要积极引导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这就要求教师首先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

管理学属于人文科学,不像自然科学那样具有确定性,因此,可以在课堂上采用小组讨论教学方法。通过小组讨论的教学模式不仅能满足常规的理论教学要求,而且通过小组讨论可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也能加强小组学生之间的分工合作精神,使学生在学习的同时学有所用学有所乐。可以促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为自主学习,学会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3 小组讨论教学模式的要点

31 划分小组

教师在分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小组成员是否具备互补性、思维逻辑的多样性等特点。小组成员人数不宜过多,太多可能出现有些学生没事做的现象,所以人数控制在5到6人比较合适。每组选出一个组长,负责小组内部组织、协调工作,如调动小组成员的积极性,小组内成员的分工,推举小组的发言人等等。划分小组的方式有利于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更重要的是可以充分巩固所学知识。

32 小组内部沟通

教师要提前分给每个小组任务,如课前可以让每个小组选派一名代表进行讲解,评比出哪个小组讲的最精彩。小组成员为了本组能够讲的更好,需要小组内部成员在课下进行充分的查阅资料,进行深入的讨论,要很好的进行沟通合作。

33 教师在小组讨论教学中应发挥引导作用

在进行小组讨论环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小组讨论的“主角”,而教师则是小组讨论教学的“导演”。小组讨论虽然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但同样不可忽视教师在小组讨论教学中的主导地位与引导作用。在实施小组讨论教学时,课前要充分准备讨论材料,课堂上要引导学生在所学框架范围内进行积极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通过小组讨论不断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34 小组之间的辩论

教师在整个授课过程中,可以就某一个案例观点进行辩论。比如对管理学中的分权与集权的权衡问题小组之间展开辩论。通过这样的组织方式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35 正确平衡小组讨论教学与理论知识教学体系

小组讨论教学法虽然有其独到之处,但它不能完全替代课堂理论知识的讲授,我们应该使小组讨论穿插在理论知识的讲解中,使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小组讨论只有在对理论知识透彻理解的前提下,才能发挥其真正的作用。

沟通在管理学中的作用范文第3篇

关键词:管理学 教学改革 案例教学

高校培养目标,必须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人才需求相适应。目前,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市场竞争的高层次发展,经济结构由外延式投资主导型向内涵式管理主导型转变,“向管理要效益”成为社会发展的趋势和必然。因此,现实经济活动迫切需要大批拥有广博的知识基础、懂得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熟悉其运行规则、掌握管理技能、具有决策能力和开拓创新意识的管理人才。管理学作为一门基础课程,在管理人才培养中的基础作用显而易见,提高管理学的教学质量,培养足够数量的适用人才,是我国高校管理学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拟从管理学的性质和教学目的出发,分析目前管理学教学的问题,并探讨教学改革的对策。

一、管理学的性质和教学目的

管理学课程是经济管理类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一门启蒙、奠基性的课程,对于所有学习管理学课程的学生而言,通过课程教学,应达到以下教学目的:

1.建立有关管理的基本知识体系,其中包括对管理的正确理解以及形成较为系统的管理知识框架体系,尤其是管理专业的学生,通过管理学知识的学习,将为今后各门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学科基础。

2.培养最基础的管理思维模式、具备管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

管理学不仅仅是一门理论基础课,更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在管理学中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适用的定理,必须对具体问题作具体分析。管理对象的复杂性和管理环境的多变性决定了运用管理知识的技巧性、灵活性和创造性。必须在实践环境中才能学会管理学知识的应用。在现实生活中,尽管管理知识围绕在每个人身边,但普通本科学生通常对管理学知识的运用缺乏概念,缺少理解,不知其作用。因此,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应达到使大部分学生学会用科学的管理办法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形成最基础的管理思维模式,具备最基本的运用管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目前管理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各个高校普遍重视管理学科的研究,许多经济管理类院校在理论研究和解决实践问题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管理学的教学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总体来看,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1. 课程的开设缺乏专业针对性。

管理学作为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基础课程,在专业知识框架中不可或缺。但由于不同专业的培养目标各异,对课程体系的设置要求必然存在差别,因此,管理学课程在不同专业课程设置中的地位和作用应该不同,讲授的理论深度和内容必然应针对不同专业的要求区别对待,所以无论从课时分配、教学内容侧重上都需要区别对待。因材施教,符合各专业特点对管理学课程的需要。但目前看来,许多高校在管理学课程的开设上缺乏专业的针对性,没有考虑与各专业的培养目标很好地配套。

2.教师对学生学习课程的初期引导不足,导致学生对课程性质和学习目的认识不清晰,缺乏学习兴趣。

通常管理学课程都在大学一年级或者二年级开设,学生对专业认识少。在管理学课程开设之初,教师应引导学生清楚地认识课程的性质,学习该课程应该达到的教学目的,管理学课程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主要作用,使学生了解管理学知识的运用时刻在自己身边,一点也不深奥,很好理解和运用。但目前总体来看,教师在授课之初的引导普遍缺乏,授课过程中结合学生生活实际的管理知识的运用介绍偏少,使学生缺乏兴趣,觉得管理学遥不可及,尤其是非管理专业的学生,觉得管理学知识与自己没有什么关系,缺乏实际用途,从而一开始就对课程的学习缺乏兴趣。

3. 案例教学的效果不够理想。

目前在管理学教学过程中,案例教学是一种普遍采用的形式,但从各高校的具体实施情况来看,案例教学的效果不甚理想。

首先,适合本科教学的案例缺乏,导致案例教学的效果难以体现。在案例教学中,全国各院校普遍引用了哈佛大学商学院的教学模式,但哈佛的案例均来自教师和学生的生产实践,针对性强,层次高,而我们的教师普遍实践能力欠缺,案例多选择国内企业案例,一方面综合性强,对课程的适用性差,另一方面,低年级本科学生没有实践工作经验,也缺乏分析案例的能力,从而使案例教学变成了案例介绍,失去了其应达到的教学目的。

其次,教师和学生都对案例教学不太适应。一方面,我们现在的教师多是来自高校的硕士和博士毕业生,对企业管理本身感性认识不足,难以适应案例教学的要求;另一方面,本科学生大多是在应试教育的模式下成长起来的,虽然在课堂上能参与到案例教学中,但因为对企业实践不熟悉,往往容易形成本位主义。

4.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结合不够紧密。

管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习的目的关键在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教会学生运用管理学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和工作中的问题,形成最基础的管理思维模式。但目前在管理学教学中普遍沿袭了传统的教学方法,以教师讲授管理理论为主,这种教学模式明显造成了理论与实践脱节,学生参与感不强、学习积极性不高等一系列问题。

5.教师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的研究上投入不够。

首先,由于管理学课程内容较多,所以部分教师仅仅以是否完成大纲要求作为标准来组织课堂教学,对于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缺乏认真细致的考虑和设计,在学生看来缺乏生动性,不能吸引学生学习和参与的积极性。

其次,部分教师对素质教育条件下高校学生的整体现状缺乏清楚地认识,仍然按照以往的标准来进行教学,过高地估计了学生的自觉性和学习能力,而没有从现实条件出发思考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和措施。

第三,从全社会的角度来看,对教师的考核、评价更多地强调科研。虽然多年来对教师的考核包含教学和科研两方面,但在具体执行时,在教学工作中更多地只体现了数量的要求,对质量的评价很难进行,而科研的考核相对比较容易,在年终考核、评职称等工作中也是对科研相对关注更多,因此也导致出现了部分教师不愿意在教学工作中投入,而把主要的精力放在科研上的现象。

三、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措施探讨

1.管理学课程教学应与各专业培养方案相辅相成,针对专业特点因材施教。

目前在我国高校的专业设置中,各专业的培养目标存在明显差异,有些专业定位于培养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实践能力及创新精神的综合性管理人才,有的专业则强调培养具有较强操作能力、能直接服务于生产、建设第一线的应用型、技术型的人才。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而言,尽管在其专业课程设置中都安排有管理学课程,但课程的地位和作用是有差别的,因此,教师必须结合学生所学的专业,厘清课程讲授的思路和目标,使管理学的教学目标定位与各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保持一致,突出不同专业对于课程内容的不同要求,因材施教,重点突出,提炼经典,讲述清楚。

2.加强课程教学初期的引导,强调学习管理学的重要性,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大多数本科生在开始学习管理学课程之前,对于管理学不了解,更不清楚其用途,因此,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管理学的积极性,教师在第一次上课时,就要介绍管理学课程在管理学科中的重要地位,介绍管理学讲授的基本内容,使学生对管理学讲什么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在此基础上,还要进一步说明管理学不仅仅是一门理论基础课,它还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在现实生活中学好管理可以帮助我们掌握处理人际关系的方法、工作、学习、生活统筹安排的方法等,是生活幸福和事业成功的基础。在一开始就强调管理学课程学习的重要性,有助于激发比较注重实用的现阶段本科生学习管理学课程的兴趣。

3.选择贴近生活的案例,使学生易懂易学。

在管理学课程内容的具体讲授过程中,为了使缺乏社会实践经验的本科生更易于理解实践性较强的管理学理论与方法,教师应尽可能选择贴近生活的案例来讲解管理学知识。例如,结合学生宿舍生活编写“如何与来自五湖四海的同学进行有效沟通,形成融洽的同学关系”,结合学生组织各类活动编写“学生会活动没有搞好原因何在”,结合学生大学学习计划编写“是继续读研究生还是毕业工作”、“每一年大学生活该如何度过”等。运用这些来自校园生活的自编案例,尤其是结合学生所在院校特点的案例,由于学生和教师对于发生在校园中的案例发生的背景和情况都比较熟悉,很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开展讨论,教师也容易引导和教学,通常能够比采用社会上的案例和国外的案例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因此必须重视“管理案例库”的建设工作。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学生这一丰富的人力资源,有计划地组织实地调查、广泛收集、分类编写与学生生活和学习密切相关的案例,另一方面可以结合地方经济和企业特点编写短小精悍的案例,适应管理学教学的需要,并对案例实施动态管理,不断更新,形成一个适合管理学课程服务对象的、内容新颖而全面的管理案例库,给管理学教学提供有力支撑。

4.选择多渠道的教学方式,丰富实践性教学环境,做到管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首先,在课堂教学中,应综合采用案例教学法、情景模拟教学法、项目设计教学法、角色扮演教学法、行为模仿教学法等多种形式,丰富课堂实践教学环境,弥补实践教学的不足。在课后,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研活动、布置学生观看一部电影或上网了解年度财经人物的经历以及成功的经验等,让学生参与其中。当然,对于调研活动经验、结论以及学生网上了解的相关感受必须进行课堂展示总结,有条件的可以给予课堂奖励(书籍、光盘等)。

其次,加强与社会合作办学。在课程教学中,教师可结合学生专业特点邀请企业管理人员进行演讲,例如针对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可以邀请企业高层管理者就企业发展战略的制定和实施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讲解,邀请企业负责生产管理的人员介绍生产管理的经验和问题;针对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可以邀请企业营销工作人员就市场开拓、售后服务等相关问题谈谈相关的做法和经验;针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可以邀请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工作人员分析企业人力资源现状及相应的管理措施等。让学生通过与实际企业工作人物的接触与现场沟通了解认识管理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从而使学生可以借他山之石。

另外,为开拓学生视野,了解企业实践,可以带领学生去企业参观,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企业管理的现场,与企业工作人员交流,感受企业实际工作的氛围,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论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判断和分析能力。

综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可以使学生寓学于乐,在管理学课程学习上投入更多的时间,从而为今后的学习生活奠定基础。

5. 鼓励教师加强教学法研究,采用多样化教学方式,提高教学生动性。

在管理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应鼓励教师注重根据本科生的特点,加强教学法研究的力度,各学校要制定相应的措施提高教师进行教学法研究的积极性,在教学工作中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参考文献:

[1]蔡根女.关于《管理学原理》教学改革与创新的思考[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第2期,第85-88页.

[2]周裕全,赵水生,苏小玲,吴光华,何鹏.《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南昌高专学报,2005年第5期,第73-76页.

沟通在管理学中的作用范文第4篇

关键词:现代管理学;主体性;案例教学;自主讨论;体验式

管理学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大到全世界、全国,小到一个企业、一个家庭、一个班级,甚至是一个宿舍,都需要一定的管理。虽然有些人不明白这些理论,但是,却按照这个理论的内涵进行操作,虽然花费的时间较长。因此,在中职教学中,我们要教好管理学这门课,就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这既符合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又可以使学生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中掌握基础知识,从而促使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

一、实施案例教学,凸显学生主体

案例教学法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结合我们的实际生活,选择合适的案例,使学生在阅读、思考、分析案例的情况下,让学生学习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使学生在自主分析问题的过程中轻松地理解相关的管理学知识,进而为学

生的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如,教《沟通管理》时,由于沟通在管理中就如人的血脉,然而,如何让学生明确沟通在管理中的重要性呢?在授课的时候,我采取了案例分析法,让学生对下面的一则案例进行了分析,如,几年前,作为公司市场经营部的副总经理,我得知了一项较大功能项目即将进行招标,就按照以往的程序,采用电话的形式向总经理汇报,未能得到明确的答复,使我误以为得到了默认,接着,便在紧急的情况下组织业务小组和经费跟踪等投入到该项目中。结果却因为准备不足而以失败告终。事后,在总经理办公会上陈述有关情况

时,总经理认为我“汇报不详,擅自决策,组织资源运用不当”,并当着部门面给予我严厉批评,我反驳认为是“已经汇报、领导重视不够、故意刁难,是由于责任逃避所致”。由于我与总经理没有有效沟通,导致双方信息传寄、有效沟通、团队配合、认知角度等方面存在意见分歧,致使公司业务难以稳定发展。这则案例是一个上下级没有有效沟通的失败沟通案例。

让学生对上述的案例进行分析,使学生在分析中感受沟通在管理中的重要性,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对上述案例中的总经理和我以后应怎么做进行讨论,以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沟通的价值,进而使学生在分析案例的过程中提高管理学课堂的效率。

二、小组自主讨论,调动学习热情

对于中职生来说,他们的自主意识较差,如果教师贸然将课堂的主动权交给他们,只会让学生感到教师不负责任,所以,我们可以采取小组自主讨论的方式,循序渐进,使学生在小组讨论中找到学习的兴趣,进而愿意自主走进课堂当中。

如,教《团队建设与维护》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明白团队建设的重要性及如何做好团队的维护工作,在授课的时候,我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了以下试题:(1)如何才能打造出一个有价值的团队?(2)两个人用长勺子相互喂着吃东西,可以成为天堂;如果每个人都想着用自己的长勺子将东西吃到嘴里却是非常困难的;这个故事大家都听说过,讨论一下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3)我们知道1+1=2,然而,在团队建设的过程中我们所追求的是1+1>2的效果,请问,我们该如何实现这一结果?

引导学生对上述几个问题进行思考,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

行讨论思考,以促使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而且,在小组自主讨论的过程中,也会轻松地掌握一些基本的理论知识,从而使学生能够熟练地将有关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

三、体验式教学法,锻炼主动能力

体验式教学模式是以学生发展为主旨的教学方法,目的是让学生在体验的过程中学到知识,培养学习的能力。因此,在授课的时候,我们就可组织一些实践性的活动,让学生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锻炼自己的主动能力,进而也对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起到重要

的作用。

如,教学《计划方案的制定》时,在此次教学过程中,我并不是简单地按照教学内容一点不漏地传授给学生,也不是让学生分析几个案例,而是让学生根据一项计划中应该包含哪些内容自己设计一个计划方案。如,这项计划中需要包括:前提、目标、目的、战略、计划在何种情况下有效、做什么、为什么做、时间安排等等。在此不再一一进行介绍,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相信学生,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要让学生在自主设计的过程中完成相关的知识,进而锻炼学生的主动能力,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除上述几点之外,我们还要为学生的自主学习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如我们可以完善评价模式,就可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总之,在现代管理学教学中,我们在充分发挥教材价值的同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沟通在管理学中的作用范文第5篇

论文提要:案例教学模式已经被实践证明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尤其是在管理学中普遍推崇和倡导的教学方法。但由于受灌输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还存在一些阻碍与问题,使其教学效果并不令人满意。本文针对这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一、管理学案例教学模式

管理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较高素质,能有效、高效地进行管理活动的管理人才。因此,其教学模式重在实际操作能力,与一般的理论教育是有区别的。

管理学最重要的教学模式是案例教学模式,它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互动式教学方式。案例教学模式起源于1908年建院的美国哈佛商学院,最初用于工商管理,现已扩展到管理学的各个领域,成为现代管理教育的重要方式。它借助管理实践中的案例,将学生置身于特定的管理情景之中,给予恰当的引导,为学生提供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和与“实战”极其相近的实习氛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促进其相互交流与沟通,塑造健康的人格品质和正确的价值取向,让学生真正接近甚至融入真实的管理世界。大量的实践已证明,案例教学对于确保管理学课程教学质量和效果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二、管理学案例教学模式的主要阻碍问题

近年来,我们在本科生管理课程教学中已普遍采用了案例教学法,并收到较好的效果。但由于我国管理学起步较晚,管理案例教学相对落后,因此我们在案例教学中也遇到了不少的阻碍与问题,有待于理论研究和在实践中探索。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教师的实践和教学能力不足。采用案例教学法的前提条件是教师自身必须具备较强的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由于大多数教师是“校门”到“校门”,没有实践经验,教师又不能长期深入企业,各商学院又缺乏对教师实践方面的培训,因而无法有效地对案例进行研究、判断、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学习。在此情况下实施案例教学,只不过是在课堂教学中穿插了某些案例作为教学的补充和说明,案例启发角度比较单一,案例点评不够深入、全面,影响案例教学的效果。

2、学生的知识面窄,学习方法存在问题。案例教学是具有较高难度的教学模式,在对教师要求较高的同时,对学生的要求也比较高。案例教学要取得较好的效果,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管理理论知识、广泛的背景和较丰富的社会阅历,从而在案例教学过程中能展开讨论,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开拓思路。但管理学课程的开设安排在一年级下学期,此阶段的大学生仅仅掌握一些基本的经济学知识,管理学知识尚未涉及,社会阅历较少。此外,对于长期接受传统灌输式教学方式影响很深的大学生来说,尽管对案例教学方式产生浓厚的兴趣,但对待案例中提出的问题束手无策、答非所问,不能利用所学的管理理论去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导致学生参与较少,学习效果不甚理想。

3、选择管理案例质量不高。目前,管理教学案例主要来自于一些著名大企业发展的得失成败中提炼出来的经典案例,经典案例往往篇幅过长、背景过于复杂、问题的难度过大,而教学对象是没有工作经历和缺乏社会经验的学生,因其知识储备不足可能会无从下手,丧失参与的兴趣,因而难以达到案例教学应有的效果。另外,管理案例有的来自新闻报道、报纸、杂志改写的实例。此种案例内容较新,学生感兴趣。但这些新闻、报道的材料,由于缺少加工,不能达到一定的深度,且带有偶然性,很难用正常的理论分析出来。

4、案例教学时间比例把握不好。哈佛商学院工商管理类课程中,大多数课程都采用案例教学方式,而且案例教学课时数所占计划课时数的比例较高,有的课程高达90%以上。而在我国的管理学教学中,由于把握不好运用案例教学的时间比例,总感觉理论讲授的时间不够;同时,案例教学也未能深入开展,以致运用案例教学时好似蜻蜓点水,针对案例往往只能一带而过。

5、基础设施薄弱。管理学案例教学不等同于课堂上的案例讨论,而是一种模拟式的教学实习,因而需要一定的教学投入并建立专用的教学设施,才能适应案例教学的需要。然而,现行的管理案例教学中,除少数高校的案例教学设施比较先进以外,大多数高校至今仍缺乏专门的案例教学教室、缺乏足够的信息资料、缺乏多媒体教学工具和高质量的课件等。不仅教学经费投入少,而且教学基础设施不完善,不利于提高案例教学的质量,不可能达到案例教学的质量和要求。

三、跨越案例教学模式阻碍的对策建议

1、采取多种途径,发展师资力量。案例教学是一种技巧性、难度性较高的教学方法。教师既要有良好的口语表达能力,还要具备激发学生广泛参与讨论的能力,要能引导学生对案例的理论提升,能使其对案例中所涉及的问题获得更透彻的理解。教师应加强培训,尽快更新观念,并掌握从事案例教学所必需的各种专门技能与技巧。为此,学校应有计划地选派任课教师接受系统的案例教学法的培训与学习;亲自参与企业管理活动,熟悉企业经营环境,了解企业运作程序,在管理的实践中收集典型案例以丰富管理案例教学内容,提高案例教学质量;组织教师开展“产、学、研”活动,使教师在为企业服务过程中提高实践能力,达到教师与企业管理人员的双向沟通、优势互补,以丰富教学经验。2、引导学生改变学习习惯,更新学习观念。为了改变学生总是习惯于教师单方面在台上讲,学生被动地听,希望教师能够为每个案例提供一个唯一的绝对准确的答案,对管理工作的不确定性和多变性无法理解的现象。因此,在管理学教学中推行案例教学,就必须更新学生的学习观念和改变他们老套的学习习惯。首先,要求学生在教学前,必须进行积极准备。学生应大量储备案例分析所需的理论知识,认真阅读或倾听案例的背景材料及相关内容,要善于从错综复杂的案例情境中寻找问题,再从不同角度,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其次,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在案例教学当中,学生应以案例中“扮演者的角色”去观察与思考案例中的问题,锻炼学生面对复杂多变的情况,能够通过积极参与案例分析讨论,做到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再次,要求学生认真总结,提出解决方案。学生必须总结自己在案例分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在对案例理解和理论上的收获,并形成书面解决方案。最后,把案例教学中的学生表现情况纳入最终成绩,并占较大的比重。

3、重视案例的选择。一是教学案例的内容应尽可能涉及所授的理论知识,达到管理学的课程目标;二是确保所选案例应该是真实的,是管理实践中所发生的真实事件,是现实工作中常见的、复杂的问题,这样的案例才有研讨价值。否则,就会降低学生参与案例的积极性,也不能起到指导实践的作用;三是问题的难度适合学生的认知能力,做到小、中、大型案例循序渐进,尽量使难度呈梯度增加,使学生由简入手,在逐步获取知识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喜悦;四是多选择贴近生活和我国企业实际的案例,尤其是那些身边的案例,如本单位、本地企业,越是学生熟悉的案例越具有感染力,这样既可以使案例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又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联系,从而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投入程度,提高了教学效果。

4、合理分配案例教学的课堂时间。原则上,确定并掌握合理的时间比例需要考虑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考虑历史文化所形成的差异。案例教学模式的发展是有其历史和文化背景的。首先,它的发展是以实用主义哲学为基础的,它的出现是对教育领域形式主义学习方法的反叛。其次,案例模式在管理教学培训上的应用,主要基于这样的一种逻辑:管理的成果靠正确的决策,正确的决策靠正确的判断,正确的判断靠正确的生产,所以学习应以实践为基础。正是基于这种以实践、经验的方式和对待社会生活的态度,案例教学模式在西方的管理学中被广泛地使用,而在其他国家和地区对案例模式的使用往往是有限的,体现在效果上也是有差异的。二是教学方法多种多样,案例教学并不能替代其他的教学方式。管理学教学中,讲授、演讲、实践教学等都可以综合安排使用,尤其对于刚从中学升入大学的低年级学生的教学而言,还有一个转换思维方式的适应过程,因而采用案例教学计划数的50%左右,高年级学生可适当提高比例,研究生的案例教学比例可以达到90%以上,甚至完全的案例教学。

5、配备好必要的教学场地与设施等物质条件。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往往容易被忽视,而又非常重要的一点是教学场地与设施等物质条件的安排。

教学场地条件主要是指实施案例教学的教室条件方面。对于大型案例讨论,如果具备一些单独、小间的案例研讨室,案例研讨的效果会更好些。对于大多数学校而言,一间大的教室也足够进行分组案例研讨;不过,需要给每个小组配备必要的课桌椅,等等。另外,每个小组或者课堂的课桌椅的排列也是至关重要的。传统的“秧田”式讲课桌椅排列适合于开办讲座,沟通方式主要是单向的,讲台上的教师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中心,学生难以充分地参与。而案例的讨论主要是进行双向交流,需要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因此,这种传统的讲课桌椅排列方式是不利于案例教学的。案例教学场地的常用排列类型有“圆桌形”、“方形”、“矩形”、“六边形”,等等。这些排列类型能够保证所有参与者都是平等的,都有机会参与研讨活动,并且彼此可以面对面地进行交流,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并能让教师清楚地看到和听到学生的反应。

必要的设施条件包括案例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到的讲台、板书、软板、投影、麦克风、幻灯机、活动挂布等各种辅助设施。与教学场地设施条件有关的一个问题就是案例教学班级和研讨小组的规模问题。什么样的班级规模和案例研讨小组规模较为适宜呢?不同的老师可能对“理想”的案例教学班级规模有不同的判断。根据我们管理课程案例教学的实际,班级人数尽可能控制在40人以内。案例研讨小组的规模则定在4~8个之间比较合适。这个规模可以让小组成员之间充分地交换意见,有利于对需要共同努力以提出解决案例问题的方案进行充分地讨论交流。

参考文献:

[1]欧阳桃花.论工商管理学科的案例研究方法[J].南开管理评论,2004,(2).

[2]马新建.工商管理案例教学与学习指南[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3.

[3]叶祥凤.管理学案例教学的八种误区[J].经济管理教育教学研究,2007,(4).